笔算小数加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锦集20篇)由网友“snow@”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笔算小数加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供大家阅读。
篇1:笔算小数加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第三课时 笔算小数加法
教学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9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加法的理解。
重点:掌握小数的加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做整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74 + 28 51+ 62
(小结时,突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新课。
1、设计购物情景图。学习小数的加法计算。
从画面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你想购买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你最少选择购买两种商品,请你计算一下你一共用去了多少元钱?
计算结束之后说给同桌的小伙伴,你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给出活动时间)
学生活动后汇报归总。得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板书)
教师补充讲清,直接用小数计算的书写格式。(强调格式)
2、试一试(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 + 2.3 0.9 + 6.2 14.1 + 3.6 2.08 + 0.49
3、师生小结,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形成文字。计算小数加法时,要使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加得的结果要对齐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三、实践活动:
1、把自己的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找出来,计算一下语文、数学两本书一共用多少元钱?
2、看够物信息,帮小强计算一共用去多少元钱。
面条一包 食盐一袋 火腿肠 味精一袋
1.86元 1.00元 5.06元 9.47元
四、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并说出错误的原因)。
2、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3、摘果游戏。
说明(果树图上有小数的加法算式,谁计算结果正确,摘下的果子归谁。)
五、全课归结。
1、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2、你在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四课时 笔算小数的减法
教学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9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重点: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 + 0.58 10.9 + 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 铅笔 作文本 图画本 笔盒 彩色笔
0.80元 0.50元 1.20元 0.60元 9.67元 12.40元
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篇2:笔算乘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五。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具准备:例2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52×10 43 ×30 = 12 × 40 = 31×20 = 17 × 20 = 21×30 =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 × 7 =
二、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的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境是什么。(小红的妈妈带着小红去书店买书,小红要买一套12本,每本24元的书,她在想一共要付多少钱。)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24×12=)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那么你能估算一下妈妈要付多少钱吗?(妈妈要付200元)妈妈到底要付多少钱?你想怎样计算?
老师指导谈话:我们前面复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你们能不能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目前的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展示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24×12=240 24×10=240 24×2=28 240×28=288
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24×10,再用24×2,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有些学生会想到用笔算乘法。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老师家以指导。
老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把每步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例1:24×12=288 (24×10=240 24×2=48 240+48=288)
2 4
× 1 2
4 8 24×2的积
2 4 24×10的积
2 8 8 (个位的0可不写)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乘了两层,因为第二因数是两位数,2和24乘完后,1和24还要乘,把两层乘得的结果相加。)
(3)十位上的1和2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因为十位上的1和4相乘乘得的结果是4个十,所以要和十位对齐,个位的0可以省略不写。)
教师总结完后出示课题,说明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是不需要进位的。
2、指导学习完成“做一做”。
(1)让学生先做前4题,板演,并说出计算过程。
(2)后4题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是 什么内容,应该注意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应注意的是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乘得的末位数要和十位上的数对齐,也就是和个位乘得的积错开一位。)
第二课时 两位数笔算乘法(进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页例2、做一做,练习十六第1、2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下围棋的录像或画面);
多个南瓜形算式卡片(每张上一个算式)。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下围棋的录像或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可以让几个组的学生做前2道,另几个组的学生做后2道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3.解决问题。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4题。
完成后,请学生向全班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游戏。
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助菜农收南瓜。
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
完成后,先检查是不是算对了,再比一比哪组学生收获的南瓜多。奖励优胜组。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篇3:比较小数大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经历使学生会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让学生体会掌握比较小数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准备:米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结实了一个新朋友,小数。你们能利用自己的学具来具体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以米为单位用小数说出来。
学生汇报
看来小数也有大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较小数的大小。
二、比较小数大小,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
1、出示课本例题
到底谁的成绩最好?请同学们隔一他们排出名次。
2、小组讨论、比较
请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填写在书上。
3、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小结方法
比较小数大小 的方法可以用我们以前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来比较。先从小数点左边开始一位一位的比较。
大家一起来记住比较小数的方法,记录在书上。
三、巩固联系,自我超越。
1、看图比较各组数的大小。做一做
2、P94 9比较生活中三种茶叶的价格。
3、小组自己量出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进行记录,按从长到矮的顺序排列。
4、P94 10结合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让学生提问题,感受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四、小结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8+6= 28+5= 37-5= 12-6
(三人板演,其他学生练习在课堂本)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
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获得的信息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教师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加法的问题和一个减法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4)(教师选择例3)提问:该怎么解决?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及时掌握学生讨论情况。
(5)集体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解决方法。
(6)集体讨论:0.6+0.8
教师先提示: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教师板书: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教师板书:计算)
(7)引导学生两式比较:
一道是以元为单位相加,它是一道小数加法题,
一道是把元改写成角,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8)学生试笔算0.6+0.8
学生在进行笔算之前教师先与学生探讨数位对齐的问题。教师并示范。
元 角 分
0 . 6
+ 0 . 8
(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0.6+0.8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
(9)反馈练习:列出2.8+2.1 6.4+0.9的竖式(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10)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2.教学例4:
(1)教师选择例4
(2)这道题你会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讨论:该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
(4)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5)这个竖式怎样计算?
元 角 分
1 . 2
- 0 . 6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6)引导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1.2-0.6时先做什么,再怎么做?最后做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最后说明:
①从小数看,十分位上的2减去6不够减,向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也就是12个0.1,减去6个0.1。
②从人民币的单位看,是把1元化成10角,加上原来的2角,用12角减去6角。
(7)反馈练习:3.6-0.5 2.1-1.2(两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8)教师总结:小数减法与以前所学的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减法?
3.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4.巩固练习:
观察商店图,解决问题。
⑴买2个练习本多少钱?
⑵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第⑴和第⑵个问题再集体反馈。
全体学生根据同学所提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集体解决。
三、巩固发展
1.计算训练
练习二十二第1题
(练习在课本上,允许个别学生用竖式计算)
2.用数学。
练习二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解决,第⑵个问题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生活中的数学。
六、布置作业
小数计算一份
篇4:笔算乘法(进位)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下围棋的录像或画面);
多个南瓜形算式卡片(每张上一个算式)。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下围棋的录像或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可以让几个组的学生做前2道,另几个组的学生做后2道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3.解决问题。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4题。
完成后,请学生向全班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游戏。
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助菜农收南瓜。
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
完成后,先检查是不是算对了,再比一比哪组学生收获的南瓜多。奖励优胜组。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归纳、整理能力。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呈现故事,提出问题
1、老师讲“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
猜一猜,听完这个故事用了多少时间?(1分52秒)
这么短的时间却能作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时间。听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感想?
2、这个小故事在书上68页,想一想,这篇文章大概有多少字?
学生讨论,汇报
二、归纳知识
1、小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方式,并进行整理
2、小组代表汇报,大家进行评判。
三、巩固拓展
1、基本练习
练习十七 1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笔算练习 注意方法和书写
2、尝试编题并解决问题
请学生寻找生活中可以用口算、估算、笔算乘法解决问题的例子,由小老师亲自请学生回答。
第六单元 面积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概念
1.让学生猜教师身高,师生交流,由此引出长度单位:厘米、米以及分米。
2.激活关于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观念:谁来比划一下这些单位有多长。
3.指出:用它们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
4.引入: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和长度单位,今天在这基础上学习新的本领。
二、建立概念
1.得出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①我们的课本都有漂亮的彩色封面,我们的课桌都有平坦光滑的桌面。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一部分。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②课桌面和黑板面哪个大?
③课本封面、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见下图),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概括面积的意义。
问: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4)运用“面积”这个术语,叙说比较常见物体大小的结果。
2.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
①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即课本第71页下面的两个长方形,其实际大小分别是7×2平方厘米和5×3平方厘米),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它们的大小。
②请学具来帮忙。给出三种学具(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让学生选择。
③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最合理的方法。
解决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
①进一步激疑,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信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正方形翻出反面的格子,只有9格,激起疑问。
②启发学生说出解决方法。
(3)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4)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并形成常用面积实际大小的观念。
①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两人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已画好练习本大小的格子),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
三、巩固概念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3.请你参加图案设计大赛(即课本第75页的数学游戏)。
启发:你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更有趣的图形吗?展示学生的作品,启迪思路。
学生动手操作(或回家完成)。
四、本课小结(略)
篇5: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新竹小学:田顺洋
[教材简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购物情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口算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理。“试一试” 和“想想做做”主要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基本方法,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你知道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吗?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呢?
2、能将这些物品的价格用小数表示吗?(例题中食品的价格先用元角的形式写出来)
3、一位同学用他的数学日记向我们讲述了他一天中遇到的小数问题,让我们跟随他一起开始今天地学习好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减法
1、日记:5月21日,晴。昨天数学课学习了小数,老师让我们到生活中去寻找小数。今天一大早我就在家门口的早点店看到了它们,正好还没吃早饭呢,我想买一个馒头和一碗豆浆吧,要用( )元呢?我还想给妈妈买碗面条,一碗面条比一碗馄饨贵( )元呢?
2、日记中提出了几个问题?哪两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老师板书算式)请你和同桌商量一下,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汇报两题的思考过程)
3、这两道题能用竖式来计算吗?在草稿纸上试一试。(指名板书)
4、(先问加法是怎么算的,介绍完后再问)为什么这样对齐呢?为什么5和7相加?为什么得数中要有小数点?它应该写在哪呢?看着自己的竖式互相再说一遍计算过程。
5、(请同学介绍减法的计算方法)竖式中时怎样对齐的?4不够减8怎么办?得数中为什么要写0和小数点呢?0有什么作用?看着自己的竖式再说说计算过程?
6、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试一试
1、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你都会了吗?完成几道试一试。(第一题)一边做一边想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吗?
2、小结:列竖式小数加、减法时,要将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先计算小数部分,再计算整数部分。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借一。
3、你能任选出两种食品,先求出他们价格的和,再求出他们价格的差吗?(写在书上)
4、汇报结果。怎样才能没有遗漏的将每种组合都写出来呢?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一)习题三
1、日记:盼了一天终于盼来了下午的科学课,课上老师让我们测量池塘的水深,这里居然也有小数的问题呢?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知道了水深( )米。
2、他们是怎么测量的,你看懂了吗?(请一位同学演示一下)要求水深多少米,怎样解决呢?
(二)习题四
1、日记:放学回家的路上,我路过一家花店,突然想起明天是妈妈的生日,我想买一支玫瑰花和一支康乃馨送给妈妈,给她一个惊喜。可我只带了3元钱,够买吗?
2、怎么才能知道3元够不够呢?(学生计算)
3、根据图中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加法或者减法问题吗?请你先在心里提出一个问题,自己解答在本子上,解答完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让同桌帮你检查。
4、根据他的算式你能猜出他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吗?
四、总结回顾
1、日记:原来生活中用到小数的地方还真不少,我想只要我注意观察一定还会发现许多与小数有关的问题。同学们,你们今天又学了哪些与小数有关的知识呢?今天回去你也可以试着写写数学日记,找找生活中的小数,和他比比谁写得好。
2、最后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如果算式的得数大于1,就请男生起来,如果小于一就请女生起来,如果等于1就都起来。
教学反思:
最初自己的设计为了体现简单的内容要上出内涵来,在练习中设计了很多高难度习题,结果第一次试上就发现,完全是我一厢情愿。同时因为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练习上,而显得主次不明。第二次修改后试上,张书蕾老师让我自己谈谈教学感受,其实我知道学生学的很轻松,主要是内容简单学生又有相当充分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因此回答时自信满满。张老师却问我说,既然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为什么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而从头至尾都牵者孩子走呢?我当时就被问住了。为什么备课时没有这样想法呢?最初是因为自己没有教学过三年级的内容,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没有把握。总担心他们会遇到困难,场面无法控制。因此加法、减法分开一步一步教学,加法先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尝试笔算,学生介绍算法,接着练习几道题,减法直接进入笔算,请学生介绍算法,练习。如此这般以后,学生都能“较出色”的完成练习。但即使在我试上过两次后,在张老师提出之前,也从未想过将加、减法同时放给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和展示自己的空间。可能心理还是偏向于“教”,而忽视了自主的“学”。接受了张老师的指导意见后,重新思考例题的处理方式,其实当时心中依然没底,开放式的教学对老师的提问设计和现场问题的处理要求更高。但试上过后发现,对于加、减法的同时计算尝试,学生并没有任何的困难,相反还自己开始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自己的计算寻找根据。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在试上中我也遇到了其他的问题。初次教学时,我想请同学在介绍计算加法的时候能说明算理。因此我采用了打断汇报同学的方法,来帮助大家理解算理。比如当同学介绍他是先写0.5再写0.7时,我马上就问你是怎么对齐的,为什么这样对齐。当他介绍先算5+7等于12时,我又问为什么先算5+7。而到第二次教学时,我做了这样的思考。如果我在一位同学汇报算法的过程中提问他,虽然感觉追问的很及时。但那样不但打断的他的思路,使他的思维过程显现断裂而不连续,同时这样的追问也只有他一个人在思考。不如先让他全部说完,再将问题抛给全班同学,将所有同学都拉进思维的旋涡。这样是不是更好呢?第二次试上时,我就实践了自己的想法,但效果却并不如第一中方式好,显得老师的问题多而琐碎。要不要改回到以前的方式呢?就在我很困惑的时候,张老师肯定了我的想法,赞成我之前的思考价值。老师的肯定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觉得自己所做的每一次努力和奋斗,都得到了别人的帮助的认可。我是幸运的。因此在最后的教学时我仍然采用了,先请一个同学完整的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再引导全班探究算理的方式处理了例题。
课后我又在思考,既然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又与整数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如果让学生尝试验算,自我进行验算方法的从整数到小数的迁移,可能会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完整。
篇6:三年级数学《笔算小数加法》教案
三年级数学《笔算小数加法》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加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加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做整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74+28 51+62
(小结时,突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新课:
1、设计购物情景图。学习小数的加法计算。
从画面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你想购买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你最少选择购买两种商品,请你计算一下你一共用去了多少元钱?
计算结束之后说给同桌的小伙伴,你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给出活动时间)
学生活动后汇报归总。得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板书)
教师补充讲清,直接用小数计算的书写格式。(强调格式)
2、试一试(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 + 2.3 0.9 + 6.2 14.1 + 3.6 2.08 + 0.49
3、师生小结,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形成文字。计算小数加法时,要使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加得的结果要对齐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三、实践活动:
1、把自己的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找出来,计算一下语文、数学两本书一共用多少元钱?
2、看够物信息,帮小强计算一共用去多少元钱。
面条一包 食盐一袋 火腿肠 味精一袋
1.86元 1.00元 5.06元 9.47元
四、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并说出错误的原因)
2、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3、摘果游戏
说明(果树图上有小数的加法算式,谁计算结果正确,摘下的果子归谁。)
五、全课归结
1、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2、你在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篇7:笔算乘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 63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五1、2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不进位)。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察
用完整的话把这幅图的内容、问题说一说。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24×12。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24×12。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方法一:
24×10 = 240
24×2 = 48
240 + 48 = 288
方法二: 2 4
× 1 2
4 8 ……24×2的积
2 4 ……2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2 8 8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
(3)重点评议笔算。
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五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口算练习:
60×20 80×20 60×40 300×70 30×80
12×40 330×2 240×2 60×3 33×30
3、笔算:
练习十五第2题:
39×11 31×31 23×33
22×24 12×41 21×32
请6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他学生每题都做。讲评。
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该注意什么?
4、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4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三、综合练习:
完成《学案》相应的练习。
四、学习总结: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65页例2、做一做,练习十六1、2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2、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六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20 60×20 80×40 400×70 12×30
12×40 44×20 230×2 70×3 11×400
3、笔算练习(进位与不进位的对比):
23×31 33×31 43×12 11×25
23×34 54×13 39×27 17×28
(1)学生笔算。
(2)请学生观察比较:上行的题目和下行的题目有什么异同?
(3)学生讨论交流: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上行的题目计算时没有进位,而下一行的题目需要进位。
(4)说说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4、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6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第8题。
第8题:在解决这道题时,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用上?为什么“每套12张”用不上?这样的题目给了你什么启示?
三、综合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5、6、7题。
四、学习总结: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篇8:笔算乘法例2 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数学学科集体备课
王建香 温家庄小学
复备时间 .4.3 授课教师 张永红 城内小学
课 题 笔算乘法例2 课型 新授
课时分配8 第3课时 上课时间 4.10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引导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算理。
过程方法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教具
(课件)准备 例2主题图、彩色笔。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 目标导向,确定航点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38×10 20×14 91×40 81×60 72×30 50×31 62×30 70×21
2、笔算。
35×7= 23×21=
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教学环节 35×7= 23×21=
让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二、自主学习,探索航行
学习教材第49页例2
出示例2.
教师: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个48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7×48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1)估算方法:48≈50 37≈40 50×40=(盒) 大约有2000盒。
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
(2)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后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指导完成下面的练习。
23×34 54×13 39×27 17×28
可以让学生按组做,哪几个组做哪个题,
3、巩固练习。
24×41 22×74 44×59 15×21 53×27 在黑板上出示计算卡片,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笔算。
四、拓展训练,放眼航程
1、 1 6 2 5 1 8 2 4 ×1 6 ×1 3 ×1 7 ×1 9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5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用14小时,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有多少千米?
3、有36行苹果树,每行17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
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
做完后让同学们互相说一说笔算的过程,互相改正补充,然后指名学生发言,集体订正笔算的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笔算。
强调算理。
老师把写的正确的和书写规范的同学的练习本拿来展示,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后把对应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表扬。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教学反思
老师把写的正确的和书写规范的同学的练习本拿来展示,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后把对应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表扬。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篇9:小数知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 0.01、 0.001……
2、每相邻两个记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小数部分的数位是 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最高位是十分位,小数的最大计数单位是0.1。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个位,整数的最小计数单位是1。个位和十分位的进率是10。
4、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数
位 …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个位 十分位 百分位 千分位 万分位 …
计数单位 … 千 百 十 一 十分之一 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 万分之一 …
小数的读法:先读整数部分(按照原来的读法);再读小数点,再读小数部分。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小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按照原来的写法);再写小数点,再小数部分:写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写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写几个0。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小数的大小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 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以此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
小数点的移动
小数点向右移:
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移动四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0倍; ……
小数点向左移:
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10倍,即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100倍,即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1000倍,即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移动四位,小数就缩小10000倍,即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高级单位改成低级单位:数×进率
低级单位改成高级单位:数÷进率
生活中常用单位的进率:
重量: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长度: 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面积:1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人民币: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小数的近似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xkb1.com
1、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就是要用“四舍五入”的法把小数部分的数省略,要看十分位。
2、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就要用“四舍五入”的法把十分位后面的数省略, 这时要看百分位。
3、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就要用“四舍五入”的法把百分位后面的数省略,这时要看千分位。
4、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未尾的0不能去掉,用来占位。
5、为了读写的方便,常常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就是小数点向左移4位,即在万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未尾的0,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就是小数点往左移8位即在亿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未尾的0,在数的后面加上“亿”字。新课标第一网
小数的加减法:1、小数点要对齐,为了使数位对齐。
2、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低位算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一作十。
3、算出结果后,对齐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整数的四则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也同样适用。
篇10:争吵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会认“嫉、妒”等13个生字。会写“匠、替”等14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石匠、抄写”等14个词语。
2.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点】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出现的问题。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制作课件。
3.识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品读交流。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5课《争吵》。(板书课题)(生齐读一遍课题)
2.师:通过读课题,你想指导什么?(指名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多疑问,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并根据老师给出的学习提示读课文。(出示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
1.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那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也可以同桌讨论一下,看看谁能来填一填这几个空。(同桌讨论)(指名答)
【显示课件:课文是按照( )的顺序写的,起因:写了( )的原因;经过:争吵后( )以及“我”和克莱谛( );结果:写( )。】
3.师:你能不能根据这个内容简练的说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答)
(出示课件:课文主要写了“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最后和好如初的故事。)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一)学习第一部分(1-4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1-4自然段,边读边批画出,“我”与克莱谛争吵前的表现是怎样的?(显示课件)(学生自主学习)
2.师:下面我们先来一起具体的看看我和克莱蒂争吵前的表现。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指名答)
师:那刚才你是抓住人物的哪一方面来理解的?(生:心理描写)
师:谁能来用文中“我”的语气读一读这一句话?(指名读,齐读)
(3)生:“脸都红了、举起手、急忙缩回手去”看出生气,都要打人了,但是又不想把事情闹大,可以看出他能够宽容待人。
师:你能说说你是抓住人物的哪一方面来理解的吗?(生:动作描写)】
师:谁能来加动作读读这一段?(指名读,找生评价)
师:师:刚才,我们都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来学习课文的?
(二)学习第5-13自然段
1.师过渡:通过抓住人物的神态、心理、动作、语言描写,我们了解了我和克莱谛的品质,就用这种方法,我们接着来学习我和克莱蒂争吵后的表现。
2.谁知道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我和克莱谛争吵后的表现。(生:第5-14自然段)
3.师:那就请同学们默读5~14自然段,边读边批画出有关的语句(显示课件),想一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2)师:为什么我认识到自己错了?(父亲说的一句话)。我们来齐读一遍(生齐读)
师: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
师:那文中的“我”按父亲说的做了吗?(生:没有)
师:父亲说,应该知错认错,可文中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却觉得说不出口,我”的心情怎样?(矛盾)这种矛盾的心情你能读出来吗?谁能读一读这一段?(指名读、生评价、齐读)
(3)师:除了这一段,同学们还画出了哪里?(生: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
师:“瞟”是用眼睛怎样看?(生:斜着眼睛看)学生做动作理解“瞟”。
师:在他眼里表示的不是仇恨的愤怒,却是悲哀,这是为什么?(指名答,对我的所作所为感到不理解,为我的表现感到悲哀。)
师:所以他们接下来是怎么表现的?(生:克莱蒂对我说……,我说……)
师:旁边的泡泡问,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两人想的一样吗?(不一样)那两个人分别是怎么想的呢?
师:谁能把这两个“我在外边等着你”的不同读出来?
师:这一段还有要说的吗?这个时候“我”又想了些什么?
师:对,这个“挨”字把“我”犹豫、矛盾、不知该如何面对好友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5)师:放学后,“我”和克莱蒂是怎么做的?
师:你觉得克莱谛是个怎样的人?(生:友好、宽容、高尚)
师:你是从那些方面看出来的?
师:我们能不能找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下放学后重归于好的这一部分,一位同学是“我”,一位是克莱谛,一位读旁白。谁想试一下?(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14段
(1)师:文章通过神态、语气、动作、语言等告诉我们,克莱蒂是个宽容、友好的人。用父亲的话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生:高尚的人)
(出示父亲的话)
师:让我们齐读一遍父亲的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就是说我们要知错就改。“第一个伸过手去”这是一种勇气,意味着有勇气主动地向对方认错,请求对方原谅。
(2)师:文中连续描写了父亲的几个动作,哪几个动作?(生:夺,折,扔)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情?(生:生气、愤怒)
师:父亲想告诉我什么?( 生:希望“我”告别错误,永远和朋友友好相处)
师:父亲的教育应该说是及时的、深刻的,也让我们深受启发,使我们懂得要相互谅解、宽容待人、珍惜友情。
四、板书设计
争吵
我----- 朋友 -----克莱谛
宽容友爱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我们今天上午学了《争吵》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请快速默读课文,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答,课文主要写了“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最后和好如初的故事。)
二、拓展延伸
师: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同学间也会发生像文中“我”和克莱谛这样的争吵。那请讲一件你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情,注意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并想一想以后要怎么做。
三、学习生字词
师:现在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下面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学了哪些生字词。先看要求我们会认的生字词。(出示生字词)
师:谁能来读一下?(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四、指导写字
1.师:看来同学们已经都认识这些生词了。接下来我们看一看要求我们会写的字。(出示生字)谁能来读一下这些生字?(指名读、齐读)
2.师:同学们看看这些生字在写的时候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的呢?哪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五、作业布置
1.自读《爱的教育》
2.抄写课文中的爸爸的话。
3.鼓励学生写一写自己和同学之间发生过的一件事情。
[争吵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篇11:三年级下册知识点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分数部分:
1、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作分数单位。
如:23 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
分子(表示取其中的几份)
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分母(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23 的分数单位是13 ,它有2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如: 13 = 26 = 39 = 412 1620 = 810 = 45
3、分数比较大小:
(1) 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如:
(2) 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如:
(3) 分子和分母都不同的分数相比较,先化成同分母再比较。
如:
4、分数加、减法:
(1)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如:25 + 35 = 55 = 1 89 - 19 =79
(2)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化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减。
如:
小数部分:
1、小数的概念:
像5.83,12.5,16.72,0.8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2、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读作:五十六点八三
3、小数比较大小:
小数比较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如果小数部分第一位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第二位……
如:
4、小数的加减法:
用竖式进行两个小数相加、减,要对齐小数点。
如:
方向与位置
1、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判断方向的方法是: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2、南与北相对,东与西相对。
3、地图一般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平移与旋转
1、平移:电梯、缆车都是整体朝着一定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平移。
如:升国旗;拉抽屉;电梯的移动;缆车等。
2、旋转:风车、风扇转动的时候,位置没有移动,始终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这样的现象称为旋转。
如:摩天轮的转动;时针、分针、秒针在钟面上的转动;拧瓶盖等。
3、轴对称图形:两边对折完全重合的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如:长方形、正方形、圆等。
两位数乘两、三位数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
如: 8个50连加的和是多少? 50×8=400
10个90是多少? 90×10=900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如:14的20倍是多少? 14×20=280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xkb1.com
1、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正方形的相关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边长=周长÷4;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长方形相关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面积÷宽; 宽=面积÷长。
4、面积单位:
(1)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
千米 □ □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2) 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新课标第一网
平方千米 公顷 □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平方毫米
篇12:小数大心比较 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
厂店小学 韩英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经历使学生会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让学生体会掌握比较小数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比较一位、两位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位数不同时比较大小容易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混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1、复习准备 ( 出示课件)
我们已经学过了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请你们在各题○里填上“>”、“<”或“=”。(口答)
(1) 1001○999 (2)654○543 (3) 8321○8436
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引导同学明确: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数位相同时,从高位开始比较,按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哪一位的数大,那个数就大,就不再比下一位了。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抓住新旧知之间的联结点,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有机的衔接,有效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知识起点,明确了探究方向,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
2、上节课我们结识了一个新朋友,小数。
你们能根据要求写出小数吗?(出示课件)
学生汇报
看来小数也有大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较小数的大小。
二、探究新知
1、做小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2、出示课本例题
1、出示跳高成绩单。
老师这里有一张从我们校运动会上带来的跳高成绩记录单,很遗憾,不完整,但根据里面的信息,你能确定什么吗?
小明、0.9米 小刚、1.2米 小强、0.□5米 小林、0.88米
到底谁的成绩最好?请同学们给他们排出名次。
【设计意图: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有效的加工和重组,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渠道,使探究活动变得更加自主、有效,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动态生成和意义建构。】
3、小组讨论、比较
小刚跳得最高。
4、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小结:从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比较出第一名。(板书: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
那么第二名又是谁呢?(引发学生的猜测)
假如小强是第二名,□里会是几?(预设:□里会填9)
5、□里填9是0.95米,你能确定0.95就比0.9大吗?
独立思考后将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1)0.9 米是9分米,而0.95米是9分米5厘米,
(2)因为9分米<9分米5厘米,所以0.9米<0.95米.
(3)把米转化为厘米。0.95米=95厘米,0.9米=9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0.9米和0.95米的大小比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经历了“从原来单一的结合具体内容”拓展到“从数位比、从小数单位比、从具体单位比等不同策略” 来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
4、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5、小结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比较小数大小 的方法可以用我们以前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来比较。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大家一起来记住比较小数的方法,记录在书上。
三、巩固练习,自我超越。
1、看图比较各组数的大小。做一做
2、P94 9比较生活中三种茶叶的价格。
3、小组自己量出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进行记录,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列。
4、P94 10结合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让学生提问题,感受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事物中找课堂中鲜活的教学资源,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也是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通过同桌互动比较、师生互动交流比较等活动,验证了自主探究出来的比较方法,也向学生传递了学习数学的常规方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五、课堂测试:
1、口答:比较下面各组数中两个小数的大小(说说比较的方法):
0.3 0.34
0.56 0.85
4.35 3.45
12.30 14.89
2、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正确,错的请改正。
4 < 3.99
0.268 > 0.37
4.099 > 4.1
4.2 < 4.148
3、下面的( )里能填哪些数字?
6.( )8 > 6.48
3.11 > 3.1( )
板书设计
小数大小的比较
整数部分大,这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上的
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教后反思:“小数的大小比较”并不难,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早已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在幼儿时期就会对两个商品的价钱的高低进行比较,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进行的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的正确率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高,往往会用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来比较小数的大小,误认为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因此,我这节课主要明确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注意比较小数大小时,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就大,这也是小数大小比较的难点。
篇1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授课时间 第十三周 设计教师 白海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简单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
2、初步理解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从而掌握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2、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教学活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具及课件准备:课件
学生过课题目:书上第97页第1题,家庭作业第45页第一、二、三题
教学环节 教师导学 学生探究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情境 激发兴趣(5分钟) 1、同学们,你们经常去超市购物吗?都买过些什么?
2、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去数学乐园的商店逛一逛,你们愿意去吗?那我们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文具货架主题图)
3、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
4、主题图上的标价表示多少钱?
例如:1本笔记本2.6元表示多少钱呢? 学生自由回答
生:去、
生:文具盒、书包、零食等
生:愿意
生:文具盒、书包、铅笔等
(学生回答每种学习用品的单价) 通过主题图复习元、角的知识,为新课作铺垫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8分钟) 1、教学例题3
(1)通过刚刚同学们看到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
问题吗? (课件出示例题3)
提问:求一共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0.8和0.6是什么数?(小数)
(2)、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简单的小数加法”(引出加法) 教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法”(板书课题时只写“加法”)
(3)、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0.8+0.6=
提问:怎样计算呢?
(4)学生在进行笔算之前教师先与学生探讨数位对齐的问题。教师并示范。
元 角 分
0 . 6
+ 0 . 8
请一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5)引导学比较两种方法:
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相加的算式(即0.8+0.6=)
一种是把元改写成角(8角+6角=)
提问:你喜欢哪种方法?
(6)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小数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思考:在小数加法中,要使相同数位对齐,只要对齐什么就行了?
(7)引导学生小结: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8)反馈练习:列出4.5+2.3 1.4+0.8 6.2+3.9的竖式。
2、教学例4:
根据老师给你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不同方法计算的问题吗?
(1)教师选择例4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这道题你会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板书:1.2-0.6)这是一个什么数相减的算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简单的小数加法、减法”(在课题“加”和“法”中间板书“减”,完成课题)
(2)学生尝试计算: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学生汇报并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1.2-0.6时先做什么,再怎么做?最后做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最后说明:
①从小数看,十分位上的2减去6不够减,向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也就是12个0.1,减去6个0.1。
②从人民币的单位看,是把1元化成10角,加上原来的2角,用12角减去6角。
(4)反馈练习:2.7-1.5 1.1-0.3
8.4-7.5
(5)教师总结:小数减法与以前所学的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减法?
3、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4)完成课本第96页“做一做”第1、2题
提问:如果老师买两本练习本一共要多少钱?
提问:如果老师每人发2元钱的购物券,你想买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从学生的问题中引出例题3
学生口答0.8+0.6=
学生试笔: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学生畅所欲言,
生:小数
小组讨论
因为小数点不对齐就是相同数位不对齐。
学生尝试计算
生:1元2角减6角等于6角
生:元 角 分
1 . 2
- 0 . 6
强调小数点对齐
两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小组讨论
学生口答
学生回答多种不同的选购方案
通过独立试笔,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通过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齐,再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竖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教学设计注重解题的多样化,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去学习,这也是新理理念所提倡的。教师在教学时关注的是“小数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三、反馈练习
(9分钟) 1、同学们,我们经常去超市购物吧,当你选好东西到付款处付款后,收银员阿姨会给你一张小票,对不对?这里有一张老师在超市购物的小票,(出示课件超市小票图)你从上面可以看懂哪些信息?
富万家 超 市
品名 单价 数量 金额
毛笔 2.5元 1 2.5元
书包 25.8元 1 25.8元
橡皮 0.5元 1 0.5元
墨水 3.5元 1 3.5元
总额:32.3元
你从上面可以看懂哪些信息?
2、那同学们用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每人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自己解决。1、比比身高(课件出示问题)
(1)你的身高是多少?
(2)你的同桌同学身高是多少?
(3)你们的身高相差多少?
3、老师肩高1.5米,手臂长0.6米,老师站在凳子上能摸到2.4米高处的国旗吗?
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独立完成 从多方面多角度加深小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用数学可以解决生中的许多问题。
四、总结(3分钟)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小数加、减法与以前所学的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进行自我评、自我总结,充分展示了学生客观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从而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五、作业设计:
基础训练:家庭作业第45页第一、二、三题。
综合应用题:家庭作业第45页第四、五题。
拓展题:家庭作业第45页第六题。
教学反思:
篇14:笔算乘法(进位)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书上第65页例2、做一做,练习十六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的理解,并加强应用,培养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乘法计算的运用价值。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具准备:课件、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讨计算方法
1、估一估19×19大约是多少?
2、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3、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4、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完整课题:进位笔算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分组选做2道。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争当小医生:下列题目对吗?有错的请改正
3 4 2 2
× 4 1 × 7 4
3 4 8 8
1 3 6 1 4 4
1 6 0 1 5 2 8
3、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4、解决问题。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完成后,请学生向全班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5、游戏。练习十六第2题
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助菜农收南瓜。
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
完成后,先检查是不是算对了,再比一比哪组学生收获的南瓜多。奖励优胜组。
四、课堂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3页。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
教后反思:在笔算前让学生先估一估是培养学生估算意识的重要资源和手段,估算还能帮助检查笔算的结果是否合理。我在学生笔算之前,总要让学生先估一估,学生的乘法估算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巩固了乘法口算。进位乘法的算理和不进位的相同,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独立探究完成,在交流中注意进位的处理。尤其在第2步计算,总有进位的,如若学生口算有困难的就存在进位写法的问题,有的写在竖式中,显然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所以我就引导学生记录在竖式旁边。但是在计算结果校对中发现错误率很高,除了算理不透外很多学生都是在口算时这儿或那儿出点问题。教材在练习十六里还安排了充分的练习。那么就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吧!建议在起步阶段的笔算过程中,要求学生轻声说出每一步计算过程,每个数字都是怎么得来的。在说的过程中改善书写和计算中的一些马虎现象,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作业反馈:本次作业是针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我要求学生每一道都列出竖式,如果书上已经出现竖式,就将竖式写完整,如果没有,就将竖式列在本子上夹进去。作业本上完成的情况比较理想。
篇15:《绝招》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秦集小学 王丽兵
第一课时
一、设计理念
本着积极践行“53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此教学设计旨在“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分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反馈测评三个大的模块,教学流程力求完整呈现导学、自学、互学、展示、测评五个板块。
合理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自主学习,愉快交流,获取知识。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第四组第16课,围绕着单元主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展开,讲述了几个小伙伴之间互比本领,主人公小柱子开始丢了面子,于是下决心苦练绝招,最后在不懈努力下出奇制胜,获得小伙伴们称赞的故事。课文充满着童心童趣,人物形象鲜明,正是这一阶段孩子的真实写照,学生很容易产生共鸣。
三、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一个逐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个性活跃,自强,好胜,极其希望获取知识和认可的阶段,容易对自己身边的事情产生好奇心,通过引导,很容易激发浓厚的兴趣。具备一定的自学与互学能力,能借助拼音朗读课文,通过交流简单的了解文章大意。
四、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读“憋、腮、攥”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3、理解课文大意,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
4、激发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大意,知道各个小伙伴都有什么绝招,绝招是怎么获得的。
教学难点:1、通过了解和评价每个小伙伴的绝招,分析小领子的绝招为什么引起大家的赞叹,从中体会小柱子的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
2、从绝招的评比中,体会到童年生活的快乐。
六、教学准备
制作简单课件
七、教学流程
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学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师生问答引入课题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指导自学方法
(借助拼音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个人物;课文中讲了哪几种绝招;动笔画一画)1、通过精彩的插图导入课题,小伙伴的“绝招”很容易勾起学生的兴趣
2、自学提示告诉学生们要从哪里去学,要怎么学,起到指导作用。
自学1、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
2、课件出示“我会读”、“我会填”,指名点读,填空,检查自学效果 1、三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合理的设计检查自学效果是防止学生不知重点的有效手段
互学 1、课件出示“我会评”,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讨论交流之后,评一评几位小伙伴的绝招
1、出示评价标准,可以合理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提示学习要点
展示 1、课件出示“我最喜欢___”
学生根据评价结果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位人物,并说出理由。
1、通过对人物的对比,体会各个人物,特别是小柱子的人物特征,从对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测评 2、课件出示“我有也绝招”
创设情境:假如“我”也是小伙伴中的一员,在下一次比赛中,“我们”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1、通过学生想象下一次比赛的情境,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中“绝招是练出来的,要练就要练有用的绝招的道理”
2、通过这一环节将本课与接下来的“教你学一招”口语交际联系起来。
八、板书设计
16* 绝招
人物 绝招 怎么得到的
九、教学反思
《绝招》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趣事。讲的是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第一次输了,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暗自练习绝招。结果,在他的努力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大家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细致刻画的小柱子这个人物形象鲜活欲出,跃然纸上。可以说,他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很多学生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学通,因此将课堂交给学生自己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积极践行“53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力求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授课时严格划分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测评三个板块,精心设计导学、自学、互学、展示、测评五个学习阶段,真正让课堂回归学生手中。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没有网络资源可以利用的情况下,尽自己最大努力制作了简单的演示文稿来配合教学的实施,每一张演示文稿,就是一个教学板块的呈现,每一张演示文稿,也是一个学习要素的提示。
首先利用上节课的数学课,结合课文中小柱子的绝招--心算,再配合课文插图的展示,通过对话导入本课的课题,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听到孩子们响亮的回答声,我知道这节课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然后是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自学后出示“我会读”和“我会填”进行自学效果评估,并由评估结果决定下一步的互学进度。经过实际的课堂验证,我觉得在课前的阅读提示中有一部分和自学提示有重叠部分,一部分内容可以在学生完成自学测评后通过交流归纳出来会更好,直接给出稍显突兀。
学生的互学和展示是“535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点,在这里我创设了两个比较容易调动气氛的情境:“我会评”和“我最希望是___” ,通过交流评价对于文中人物和他们绝招的看法,评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和绝招,使学生在互动探究中体会到童年的乐趣,以及绝招的来之不易。本环节有一处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在小评委投票环节耗费的时间比预设的要多出了几分钟,稍显拖沓。
反馈测评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围绕着引入第四组课文的口语交际来进行,学生讨论“如果自己也是小伙伴中的一员,在下一次比赛中,要展示什么绝招呢?”。这一环节突出了由课文延伸出去的理念,而学生们的表现也非常活跃,话音刚落,他们就迫不及待的交流起了自己的“绝招”,这样接下来的口语交际和习作都得到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结构鲜明,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反馈比较积极和及时。不足之处是时间上的处理还有待加强,对于放手给学生去总结还有些底气不足。
/4/23
[《绝招》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篇16:《可能性》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04页主题图及第105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①通过猜测和简单试验,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②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硬币;每个小组准备两个盒子(1号盒和2号盒),8个白球,4个白球和4个橙球;水果模型。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一元硬币:“这是什么?用它可以干些什么呢?”
师:利用这个硬币我们可以玩一个游戏,同学们想玩吗?
教师先介绍硬币的正面和反面,再介绍游戏的玩法。
经过好几次的“猜正反”。(学生有的猜正面,有的猜反面。)
师:结果能确定吗?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可能性”。(板书课题)
出示主题图(第104页),联系生活,让学生发现: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件存在着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是数学课中的一项内容,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小组合作摸球活动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两个纸盒。
请每组的组长在1号盒里放入8个白球。
1、1号盒,体验“一定”
* 猜一猜,摸一摸
请每位小朋友从1号盒里摸出一个球,每次摸球之前先猜猜是什么颜色,摸球之后看看是什么颜色,看看猜得对不对,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颜色启示录下来,记录后,把球放回盒子中摇匀,再轮到下一个同学摸。
* 议一议,说一说
各人摸完后,根据各组记录球的颜色情况讨论一下有什么发现,再汇报摸1号盒的情况和猜的结果。
师小结:当我们知道摸的结果只有一种情况时,我们可以用“一定”来描述这件事情。(板书:一定)
2、体验“不可能”
师:大家都知道1号盒里只有白球,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发问:在1号盒里能不能摸出红球?蓝球呢?……
让学生体验到“不可能”。(板书:不可能)
3、2号盒,体验“可能”
师:我们继续摸球,请小组长在2号盒里放入4个白球和4个橙球,然后按照摸1号盒的方法来摸球。
师:这次我们又发现了什么?(盒子里面放了白色和橙色的球,所以摸出来的可能是白球,也有可能橙球。)
师: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可能”来描述。(板书:可能)
4、小结
师:通过整个摸球活动,我们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发现,回答后。
师小结: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一定”“可能”与“不可能”三种情况。
(二)、小组合作学习例1
课件出示课本105页例1的图。
师:请同学们找开书本105页,认真观察例1,然后小组讨论图中的问题。
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 请你来当判官
出示例2
师: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可能性”。那么,你能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对下面几个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现象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说说理由吗?
“一定”的,画√;“不可能”的,画×;“可能”的,画○。
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名汇报,师生共同解决。
(注:判断第六幅图时教师可引入小资料:经调查东莞市每天大约有2410人出生。供参考:www.stats.gov.cn/index.htm
zhidao.baidu.com/question/15066672.html)
* 说一说
师: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有“可能性”,你还能想哪些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请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说一说后,教师指名说说。
四、实践活动,巩固新知
* 说一说
师:小精灵看到我们玩得这么高兴,他也想加入我们的游戏,大家欢迎吗?
课件出示,教师述说题意:老师把小精灵的眼睛蒙上,在3个杯子中放了一些球。一号杯放有红球、黄球、蓝球;二号杯里全部是红球;三号杯放了黄球和蓝球。现在有3个问题请同学们来解决。
① 在哪个杯子里小精灵一定能摸到红球?
② 在哪个杯子里小精灵不可能摸到红球?
③ 在哪个杯子里小精灵可能摸到红球?
* 涂一涂
课件出示书本108页第2题,让学生按要求涂一涂。
(注:正方体为红色,球体为蓝色,锥体为黄色)
五、巩固升华,活用新知
师徒四人西游
唐三藏:在这漫漫长的取经路上,三位徒弟保护师傅都很用功,为师准备了人参果、蟠桃和西瓜来奖赏他们,小朋友们你能帮帮我分一分这些奖品吗?不过,我这三位徒儿的口味可不一样:
孙悟空说:“我最喜欢吃蟠桃了,我要在我的袋子里任意拿一颗,都能拿到蟠桃。”
沙悟净说:“我最不喜欢吃人参果了,其他的就无所谓。”
猪八戒说:“我最喜欢吃了,要求不高,只要能吃到西瓜就行了。”
唐三藏:怎样分才能使我这三位徒儿都能满意呢?
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讨论,再合作装好奖品,然后汇报每袋的的方法,看看哪个组装得又快又好。
六、总结评价,深化新知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有疑问的地方?
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像这样存在“可能性”的问题,是数学课里面的知识,它包含“一定”、“不可能”和“可能”三种情况,它跟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请同学们回去留意一下,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数学问题,看看谁最有侦探头脑,善于发现和分析问题。
七、板书设计
可能性
一定
确定事件 不确定事件: 可能
不可能
篇17: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法、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笔算的方法;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问:笔算加法和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全班反馈,归纳小结。
4、巩固练习,第105页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笔算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二、发展练习
1、完成105页第2题。并抽几题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完成第4题:先估算再笔算。
先估算并说说估算的方法;再笔算。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予他们辅导和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3、□里能填几。(补充练习题)
5 □ 7 5 7 5 4 □
+ □ 6 - 3 □ - 3 □ + 2 5
7 □ 4 □ 3 □ 6 □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学生能填出几种就几种,都应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在体验学习成功的同时发展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三、实际应用
1、完成107页第10题。
学生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小朋友跳绳:
小明 小红 小东 小丁
45下 36下 53下 60下
(1)、小明比小丁少跳了几下?
(2)、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几下?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篇18: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学习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3页例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学习目标:
1.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习重点: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学习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12×20= 24×10= 50×20= 70×2=
21×10= 11×30= 60×40= 30×5=
2.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预习导学。
师: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这一部分的知识,请看自学提示。(指名读)
看第63页的情景图,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些信息?把这些信息完整地叙述下来。(独立思考解决)
(2)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笔算乘法的方法。(4人一组讨论、交流)
学生自学、讨论。
三、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指名回答自学提示中的问题,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1、板书:妈妈买了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2、 24×12= (元)
师:同学们,你能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求出得数吗?
生:(能)可以把12本分成2本和10本两个部分,先求出2本书多少钱;再求出10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钱加起来就是妈妈要付的钱。【12=2+10 24×2=48(元) 24×10=240(元) 240+48=288(元)】
师:你是从哪里看到的?
生:……(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孩子。)
师: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这个过程用竖式进行计算。请看(屏幕出示:)
2 4 2 4 4 8
× 2 × 1 0 +2 4 0
4 8 2 4 0 2 8 8
(1)师:刚才求妈妈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我们共同尝试一下,看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合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来,看着我们的计算过程。刚才的第一步我们是先算什么的?怎样计算?(先算2本多少钱,用24乘2。)
○1计算24乘2先算什么呢?再算什么?(先算2乘个位上的4表示8个一;再算2乘十位上的2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
○2在48的旁边注明24×2的积。
(2)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1”的东西,并问第二步要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24乘10得240。)
○1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上的“1”去乘24就是用10去乘24;先用1个十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上写“0”;再用10乘2得20,但是这个2表示2个十,所以10乘2得到的20也表示20个十,也就是200,这个“2”要写在百位上。因此求得的积是240。
○2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3师:这次求得的积个位上的“0”应该如何处理呢?
生:“个位的0不写”。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小括号里提示我们的。
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大家应该向他学习。想想 个0为什么可以不写呢?
生:因为用十位上的“1”去乘24,得到的24就表示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在这里个位上的0不写。
(3)第三步要算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48与240加起来,得288。)
3.师:谁能说一说这道题的计算顺序和方法。
生:先用2乘24得48,得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1乘24得24,得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四、展示讲评、内化提升。
出示例1的竖式,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这道题的计算顺序和方法,然后各组派代表说。
2.竖式中48和24比较,哪个数大,为什么?( )
3.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第二个因数( )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 )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 )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 )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 )。
五、达标检测。
通过前面的自学和讨论,相信大家已经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下面我们在练习中检测一下大家的学习情况。
1、我会填。
○1计算34×12=( )时,可以这样想:34×10=( ),34×2=( ),( )+( )=( )。
○2按要求填空。
2、我会判。(判断下面的计算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说说错的原因并改正。)
3、我会算。
4、我会用。
○1一筒羽毛球12只,李老师买来14筒羽毛球。一共有多少只?
○2同学们布置教室要用12串纸鹤,每串12只。一共需要折多少只?
六、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同学们不仅掌握了算理和算法,而且还会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老师相信大家只要善于观察、敢于动手、勤于归纳,必将学到更多更多的知识。
七、布置作业。
1、算一算这些题目,再看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A组:35×11= 26×11= 43×11= 27×11=
B组:35×35= 26×24= 29×21= 37×33=
2.妈妈买了一套书18本,每本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想一想,这道题与今天我们学习的例题有什么不同之处,并尝试解决。
教学反思:
篇19:认识千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9~32页
教学目的:1、通过难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知道秤在生活中的作用。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的单位千克,活动体验1千克大约有多重,使学生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与数学联系着。
教学重点: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质量观念,知道千克的符号为“kg”;
2、了解用秤(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交流、实验等能力;了解、体验身边的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千克,初步建立起1千克质量概念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大米、台秤、弹簧秤、书、1千克铅块、两个同样大小的盒子(一个是空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如何判断物体的轻重。
1、同时出示一本厚的书和一本薄的书。
老师问:这两件谁重呀?为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用眼看一看(观察)
2、出示两个差不多大的盒子,一个里面装有物品,一个里面是空的。
老师问:这下又是谁重了?为什么?
学生说。
这时大家出现了两种答案,并有争论。关键是在于这两样东西差不多大,关靠眼睛看不出谁重谁轻。谁能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快速的判断出到底谁重呢?
(用手掂一掂)
让学生上台用手掂一掂。(两名)
板书:用手掂一掂
3、刚才两名同学用手掂出了它重一些,那么它到底有多重呢? 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
学生说:(用秤称一称)
板书:用秤称一称
二、认识秤
1、谁能说说你见过了哪些秤,大概是用来称什么的?
(学生边说边出示挂图)
老师简单地介绍各种秤的名称以及用途。
再问学生: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而且最为方便的是那一种秤呢?
学生说:台秤。
2、出示台秤,还有台秤的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和挂图。
老师说:大家观察一下,看看这个台秤,都有些什么组成的?
(有学生说道:上边有“kg”这两个字母。)
三、认识千克
1.老师说:既然大家观察那么认真,发现了那么多东西。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一个新的单位“千克”,请大家看小黑板上的内容。
出示小黑板。
(小黑板上内容是“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 作单位。 可以用符号 表示。)
学生回答,老师指导,完成小黑板。
填完后让学生读一读,并要求记住。
老师补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把“1千克”称为“1公斤”。
2、出示一个1千克重的物体(铅块)。
师说:现在我们来称一样东西,请大家认真观察。
把铅块放在台秤上边。
(学生观察)
师问:台秤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说:指针指到“1”了.
师问:指针指到“1”,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说明了它重1千克。
(板书 1千克)
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
(让学生上台指一指)(1名)
四、课堂练习(想想做做)
1、书本第30页第一题
师说: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图中的内容,再完成题目。
(学生做题)
师问:第一幅图中盐水鸭有多重?
学生答:1千克。
师说;第二幅呢?
学生说:5千克。
师说:大家再仔细看看,看看谁有新发现?
(净含量)
师问:什么是净含量?
(让学生说)
2、出示电梯图。P31(2)
这是贴在电梯里的一个标志,谁能说说这个标志告诉了我们什么?为什么要把它贴在电梯里?
(有一个1000kg)
这说明了什么?
(电梯最大能载重1000kg,千万不能超载,否则会发生危险!)
出示卡车图。
在这辆卡车上面有没有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千克?
(5000Kg)
这个5000Kg的标志告诉了我们什么?
(这辆汽车的最大载重量是5000Kg)
注意:有学生把“1000kg”和“5000kg”说成是“1千克”和“5千克”。应要纠正,并强调“kg”是千克的符号,千克时一个完整的单位名词,不可拆分。
3、P30(3)说出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
这一题要提醒学生:称不同重量的东西可以用不同种类的适合的秤。
五、实践活动
(一)称大米
1、老师先示范。
2、让学生分小组称出一千克的大米,然后分别拎一拎,感觉一下1千克的重量,最后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感觉?
(二)称书本和文具
1、先整本整本书称
2、不够时可以再加上一些文具,直到称够1千克的东西
3、观察,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三)估计物体的重量
1、出示1千克的枣子、2千克的香蕉、3千克的苹果,分别用袋子装好。
2、让学生上台拎一拎,估计重量,然后老师称一称。
六、课堂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啊?你有哪些收获?(出示课题)
七、课外作业
1、练习册
2、利用国庆长假期时间,陪家长到菜场买菜,看看买到了哪些菜,分别各重多少千克?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认识克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33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1克有多重。
2、让学生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体会1克有多重。
教具准备:2分硬币、各类标有克作单位的包装袋、直尺、羽毛、黄豆、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千克和克这方面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到克作单位?
二、新课学习:
1.你知道怎样的物品重大约是1克?请举例。
2.一根羽毛的重量比1克轻还是重?
3.一把直尺呢?
4.用手去掂一掂2分硬币,看它有多重?
5.看图说出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
橙子:150克 哈密瓜:1250克
6.拿出带来的包装袋,看一看包装袋上,分别标有多少克?
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包装袋,分辨每个包装袋分别装有多少克?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称一称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再称称铅笔盒大约重多少克?
2、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3、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手掂一掂,估计下面的物品比1克轻还是比1克重?
一根橡皮筋、一包餐巾纸、一些铅笔屑。
4.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
2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9000克=( )千克 7千克=( )克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在组织交流。
5.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观察杯子里的水与空杯的变化,想一想:(1)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2)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后记:
。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物和相应重量的连线以及选择相应的计量单位,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里的应用。
2.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千克和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千克和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估计:出示书上的图片,(梨、公鸡、鸡蛋、猪)
先让学生进行估计,每样物品大概有多重?然后进行连线练习。
二、填空:在括号里填上“千克”或“克”。
铅球重4( ) 篮球重650( )
乒乓球重( ) 杠铃重50( )
三、填“〉”、“〈”或“=”。
800克( )4千克 3千克( )3000克
2千克( )1500克 7000克( )9千克
三、算一算:
出示一袋重为190克的面包,再出示4个一袋的面包,每个重为70克,想一想这5个面包一共是多少克?
四、比一比:
出示一袋牛奶馒头,净含量为400克,一袋素菜包,净含量为420克,一袋三鲜馄饨,净含量为600克。(1)一袋三鲜馄饨比一袋牛奶馒头重多少克?(2)一袋牛奶馒头比一袋素菜包轻多少克?(3)你还能提哪些问题?
五、想一想:
一个空杯重240克,1号杯重300克,(1)1号杯里的水重多少克?(2)你能估计出2、3号杯里的水各重多少克吗?
六、实践活动:
到食品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袋装食品是用克作单位的,各是多少克;有哪些袋装食品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各是多少千克。(请大家利用休息日到商店里去走一走,看一看。)
七、思考题:
每个菠萝都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的几倍?在正确的答案下面画“√”。
八、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你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九、作业:完成练习四的第3、4、5题。
十、教学后记:
篇20:统计(平均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高淳县漆桥中心小学 诸梅美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在操作和思考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意义、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问题
1、前不久,我们漆桥中心小学三年级同学举行了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老师统计了男、女生套中的个数,并制成了统计表。
2、男生套圈成绩统计表
姓名 李小钢 张明 王宇 陈晓杰
个数 4 8 9 6
女生套圈成绩统计表
姓名 吴燕 刘晓娟 史敏敏 孙云
个数 8 6 4 5
师问:男生几人参加了比赛?女生几人参加了比赛?你觉得怎样才能比出谁赢了呢?学生观察表后回答:
男生一共套了多少个? 4+8+9+6=27(个)
女生一共套了多少个? 8+6+4+5=23(个)
结果是男生胜了。
3、师:哎呀!男生赢了,女生输了。为了增强实力,女生再派1名代表参加比赛,和实力强大的男生进行了第二次的比赛。老师统计了第二次的比赛情况制成了统计图,我们看男、女生分别套了多少个?(板书:6、9、7、6)(10、4、7、5、4)
请你算一算这一次男、女生的总成绩分别是多少?
6+9+7+6=28(个) 10+4+7+5+4=30(个)
这次比较总数,结果是女生获胜!
4、对这样的比法,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人数不一样,不公平)为什么不公平呢?第一次比赛我们不是比较总数吗?
5、看来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行不行?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那么怎样比才公平呢?同桌交流。(分别算出男、女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圈呢?先想,想好后同桌交流。
想出几种方法?(必要时可以写写)
6+9+7+6=28(个) 28÷4=7(个) 7就是6、9、7、6这组的平均数。 板书:7
先求的是什么?再求的是什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什么方法?在图上移(移多补少)板书
那么你能算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
学生计算后汇报,师板书:10+4+7+5+4=30(个) 30÷5=6(个)
6就是10、4、7、5、4这组数的什么数?(平均数)
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圈要除以5,而求男生时为什么除以4?
5、现在你知道男生胜了还是女生胜了吗?
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女生多,表示每个男生套中的都比女生多吗?你能举举例吗?
这个平均数和平均分不一样,平均数比较好的表现了这一队套圈的整体水平,并不表示每一个人真的套了7个。
6、(1)我们算了2组数的平均数了,现在同学们来观察平均数和原来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先观察平均数7和原来每个男生套中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
a、每个男生套中的个数有比平均数多的,有比平均数少的,还有一样的三种情况。
b、平均数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
(2)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还有些数和平均数一样。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今天的数学课上,我发现了有3位同学听的特别认真,老师讲课他们听得很认真,同学发言他们也听得很认真。(三人上台领奖品,老师分别奖励他们1支、3支、5支铅笔)
师:请上台的三个小朋友数一数,手里有几只铅笔,然后大声的告诉大家。你们说老师这样奖励公平吗?怎样才公平吗?那么你能用小棒代替把它们移一移。
师:在移之前想好了怎样移?同桌的先说,再移,台上的3个小朋友互相商量一下,再移。
学生移好后,说说移的过程。
师:你还有什么方法求出来吗?
学生计算,指名说出算式,师板书。
我们知道了平均数的特点。谁来说一说,求平均数一般可以用哪些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
2、估一估。为了布置教室,小丽买来一些丝带,帮小丽估一估这三条丝带平均长度是多少?
同学们先估一估,平均长度在( )㎝和( )㎝之间,为什么?平均数在大数和小数之间。
再算一算,写在自备本上。
你是怎么算的?都是先求和再平均分吗?为什么这个题目你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数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补少简单;数量多,相差大,用先和再平均分。
3、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等。
4、辨一辨
(1)漆桥中心小学的老师平均年龄是38岁,那么诸老师一定是38岁。
(2)漆桥中心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马倩同学不可能捐4元。
5、说一说
(1)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吗?
(2)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平均身高是怎么算出来,把篮球队员一共的身高除以篮球队员的人数。
6、想一想:出示游泳图,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45厘米,下去游泳有危险吗?
7、选一选
这是小红一家3口去年每季度用水情况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吨数 20 16 31 17
小红一家去年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别急,不需要计算,老师在这里给了3个不同的算式,每个同学独立思考。
①(16+20+31+17)÷4 表示平均每季度用水多少吨?
②(16+20+31+17)÷12 表示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③(16+20+31+17)÷3 表示平均每人用水多少吨?
如果再除以365呢?又表示什么呢?
在课前我算了一下,小红一家去年平均每人每天大约用水80千克,你想说什么?(最好每天少用一点水,珍惜每一点水,节约用水,从我自己做起吧。)西部地区缺水的图片。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你知道吗?
在演唱比赛中,每个评委都要为选手打分。计算选手的平均得分时,往往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是为什么呢?
由于每个评委的欣赏角度不同,每人给同一位选手打出的分数也就不同,这是正常的。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可以使最后的得分更加公平合理,更能代表选手的实际水平。
三(3)班在学校举办的唱歌比赛中六位评委的评分如下:7、8、10、9、7、8、6(满分10分),如果按刚才的规则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那么三(3)班的最后得分是多少?
★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预案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 第七课时:倍的初步认识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 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2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 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知识四边形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笔算小数加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锦集20篇)】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2-07-09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3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2022-10-13
练习课/除法验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2022-09-26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一)》的教案2023-11-09
人教六上数学教学计划2023-10-22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东南西北》教学反思2022-09-02
人教五上数学教学计划2023-02-18
角的初步认识、连加、连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2023-03-22
《加减法的验算》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024-02-14
笔算乘法(进位)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202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