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单元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时间:2023-12-29 08:01:13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单元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集锦17篇)由网友“JUEWANGL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单元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单元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篇1: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单元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口算乘法

教后反思:本节课关于口算方法的探讨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怎么算?”,再分组交流讨论。作为计算课除了要探究算法的多样化,更要帮助学生理清算理、运用算理,而非机械地重复计算技巧。这节课学生出来的算法只有一种:3乘1等3,再在后面添上300后面的两个0与10后面的1个0,等于3000。虽然学生知道“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末尾添上几个0”但为什么要在后面添0,学生不是很清楚。在例题教学时,学生出来了一种算法,我指出,10个300是3000,所以等于3000。第二道算式,60乘10,学生回答时仍然只是说6乘1等于6,因数末尾有两个0,再在得数后面添上两个0。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口算?

作业反馈:作业学生完成得都不错,只是在解决问题时漏掉答,或回答得不完整。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反思:在数次估算教学中本课是最成功最自然的一课。两位数乘法的口算难度,为学生自然产生了估算的需要。尽管也有学生尝试口算但是复杂,自然引入估算。学生呈现的方法如同例题中的3种。其中最先想到的就是2个因数都估成相近的整十数。乘法的估算,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题目进行不同的估算方法。如只是对算式进行估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估算,如果在解决问题中,就让学生选择能解决问题的估算方法,老师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在估算教学中既要交流估算方法的多样化,更注重培养学生选择最优的估算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际能力。在解决练习十四第8题时,学生出来较多的方法,如下:一、93除以3先求出每行有31棵,再估算12行有多少棵。二、93除以3用估算,得出每行大约有30棵,再12行约多少棵。三、3行93棵,12行里有4个3行,也就是4个93,93乘4估算出结果。学生都能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说明,不错。

作业反馈:学生都能正确地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并且部分学生能认识到少估了多少,或多估了多少。在作业中进行估算时约等号符号的书写经常忘记,写成等号。

乘法口算估算练习课

教学反思:今天上课闹了一个小笑话,在解决养蚕问题时,题目是这样说的:一张蚕产茧50千克。但我看成一张蚕产蚕50千克。还费了老半天的时间给学生说明蚕的生长过程。写在黑板上时也写成产蚕。在3班,没有一个学生发现我说错了。但在2班,我边说边写下“产蚕”时,学生说,老师这个字是草字头的。我这才发现是“产茧”,而不是“产蚕”。觉得很是羞愧。连自己读题都会读错,怎么要求学生认真去审题呢。

作业反馈:今天的作业不难,学生完成得较好。只是第2题,让学生去求全校大约有学生多少人,一部分学生没有进行估算,或有估算但没有用约等号。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反思:

1、本课原是想从旧知识出发,让学生借助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但在新旧联系处理上还不够紧密。在出示一本书23元后,问:你想买几本。学生说2本、3本,很散,也只是让学生这样说过而已,再提出买2本,算式怎么列,买10本算式怎么列。只是列出了算式。

改正:出示后,问:你想买几本,算式怎么列?让学生列式计算。再反馈。反馈时将23乘一位数的板书一种,乘整十数的板书一种。再问:这些算式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是旧知识。今天我们要问这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样学生在解决接下来的23乘12时,也会普遍采用这种方法,而不会只用竖式。

不当处:当学生出现另外两种估算方法时,我问:少估了多少?

改正:比准确的结果怎么样?多估了还是少估了?少估了多少?引导学生仔细地去观察。

2、细节处理不恰当,没有抓住学生的生成资源。

在让学生解决23乘12时,学生出来的算法比较多,其中一位是将23分成了20与3。再20与12相乘,3与12相乘。这位学生其实是受到了估算时的影响,少估算了3个12,因此他采用了这种方法。我称许他是对的。但接下来,我把他的方法给擦掉了。如果我将他的方法保留着,引出另一种口算的方法。(将12分成10和2)然后等竖式列出来,学生说了每一步的算理后,让学生找口算与笔算有哪些相通的地方,学生通过比较,会发现其中的一种口算方法就是笔算的过程,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这样的比较方法的相通之处更好价值。还有一位学生出来的方法是20乘10等于200,3乘12等于36,2乘23等于46,最后相加。这种方法是错的,我没有进行正确评价。

当学生没有出来我所要的方法时,在学生进行独立练习时,我可以进行适当适时地点拨。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时,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所出现的情况心中有数,应该让哪位学生展示,都要心中有底,不能随意地点名。

3、算理讲解得很透彻,但算理太忽略。在算理上,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非常清楚地明白,第一步是怎么来的,第二步是怎么来的。但其中的第一步具体怎么算,我讲得比较简单。理解力好的学生能明白,但中下的学生不一定能听懂。我需要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与箭头来写明笔算的方法与顺序。

作业反馈:今天的练习里面,有三道是进位两位数乘法。练习中的目的是通过将第二个因数分解为整十数与一位数来解决,但很多学生没有想到用因数分解,只是用笔算,由于有进位,学生错的比较多。个别学生在笔算上还有困难。

不进位乘法笔算练习课

教学反思:这节课由于个别学生对笔算的顺序掌握得还不够理想,因此,在学生练习并板演后,我分别请8位学生当小老师,让学生在改同学竖式的时候,说一说计算的过程,这样在列竖式、改竖式、说过程的过程中对笔算的方法掌握得更好一些。平时让他们说的时候,还都不大情愿。这节课学生的兴趣很大,都很想当老师上来说一说。

作业反馈:此次的作业完成得不错,但在回答问题时大多学生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找出了乘11的规律,但在运用规律时比较死板。如61乘11等于671;71乘11等于781,但11乘52有些孩子就写成121。说明他们对规律还不明白,只是照样子用而已。

笔算乘法(进位)

教后反思:在笔算前让学生先估一估是培养学生估算意识的重要资源和手段,估算还能帮助检查笔算的结果是否合理。我在学生笔算之前,总要让学生先估一估,学生的乘法估算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巩固了乘法口算。进位乘法的算理和不进位的相同,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独立探究完成,在交流中注意进位的处理。尤其在第2步计算,总有进位的,如若学生口算有困难的就存在进位写法的问题,有的写在竖式中,显然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所以我就引导学生记录在竖式旁边。但是在计算结果校对中发现错误率很高,除了算理不透外很多学生都是在口算时这儿或那儿出点问题。教材在练习十六里还安排了充分的练习。那么就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吧!建议在起步阶段的笔算过程中,要求学生轻声说出每一步计算过程,每个数字都是怎么得来的。在说的过程中改善书写和计算中的一些马虎现象,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作业反馈:本次作业是针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我要求学生每一道都列出竖式,如果书上已经出现竖式,就将竖式写完整,如果没有,就将竖式列在本子上夹进去。作业本上完成的情况比较理想。

笔算乘法练习课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的笔算正确率有较大的提高,且书上的题目难度不大,都只是一步解决的问题,学生完成得也比较理想。

作业反馈:此次作业前4题是笔算或是一步乘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完成得较好。但在做第5题时,学生产生了对题目意思没有正确理解就下笔的情况。第5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求一天总共需要多少桶水?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每桶水重19千克,一天共喝多少千克?第二个问题是承接第一个问题的,但学生受书上第8题卖明信片题目的影响,以为有一个条件是多余的,就把18个班级这一条件给省略了,出现了错误。此题需要对孩子们再进行讲解。

整理和复习

教学反思: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整理的能力还比较差,讲得很零乱,东一点、西一点,没有系统性,以后还需要慢慢地进行培养。

作业反馈:此次作业有5道题。第1题是笔算后再连线,学生完成得很好。第2、3题与前面的时间有稍许联系,有些条件是暗藏,如七月份可运多少垃圾?已告诉每天运18吨,七月份是31天。又如每月用水17吨,一年共用水多少吨?一年是12个月。学习困难的学生需要指点。第5题是带星号的题目,理解力好的学生做得比较好。尤其是第2个小问题,剩余的票按每张18元全部卖出,可以再收多少元?剩余是584-370是三位数,好多学生能根据二位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得到正确答案。但小部分的学生还有困难,但对他们不作要求。

篇2: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单元计划

教学内容:课本58----69   两位数乘两位数

学习目标:

1、 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

2、 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3、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 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

5、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6、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

7、 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8、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两位数乘 的笔算。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学习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此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课时安排:8课时

1、口算乘法     3课时

2、笔算乘法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书本第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0×4       60×5         30×3         300×7      200×8

12×4        24×2          13×3        32×3       11×5

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2、口答:

(1) 3个十是(  )?   30是(  )个十?

(2) 300是(  )个百? 60是(  )个十?

(3) 9个十是(  )?   3个30是(  )?

小结:以上的练习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我们能否用这些知识做铺垫,来学习新知识呢?

板书:口算乘法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察,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2、分小组讨论交流。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指名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可以提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如下:

问题A: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1)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2)怎么解决?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第一个问题算式

300×10            60×10

(3)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4)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5)指名汇报口算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

a.300×10     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0个300是3000,则300×10=3000(份)

b.300×10     先算3×1=3,接着在3的末尾添上300和10后面一共有的3个0。

所以300×10=3000(份)

同理:60×10=600(封)(10个10是100,10个60是600)

2、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2个问题

问题B: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1)学生独立解答。

a.300×30, 60×30分别表示什么?

b.你怎么口算?

(2)汇报口算方法:

(3)小组讨论:比较两种方法,寻找较简便的口算方法。

3、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四、巩固新知。

第58页做一做:

(1)看谁算的对又快。

(2)指名汇报口算结果。

(3)任选一题说说你的口算过程。

五、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第60页第3题:

(1)独立完成。(2)同桌交流。

2、书上第60页练习十四第4题:

2、开火车口算比赛。

第60页练习十四 第1、2两题:

1)

2)

(得数答错的学生自己编一题再答,若学习有困难的可请其他同学帮助)

六、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或需要提醒大家的吗?请学生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第28页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300×10=3000(份)            60×10=600(封)

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300×30=9000(份)            60×30=1800(封)

教后反思:本节课关于口算方法的探讨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怎么算?”,再分组交流讨论。作为计算课除了要探究算法的多样化,更要帮助学生理清算理、运用算理,而非机械地重复计算技巧。这节课学生出来的算法只有一种:3乘1等3,再在后面添上300后面的两个0与10后面的1个0,等于3000。虽然学生知道“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末尾添上几个0”但为什么要在后面添0,学生不是很清楚。在例题教学时,学生出来了一种算法,我指出,10个300是3000,所以等于3000。第二道算式,60乘10,学生回答时仍然只是说6乘1等于6,因数末尾有两个0,再在得数后面添上两个0。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口算?

作业反馈:作业学生完成得都不错,只是在解决问题时漏掉答,或回答得不完整。

篇3: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9课时)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12第2课时

教学内容:笔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五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口算练习:

60×20    80×20    60×40       300×70    30×80

12×40     330×2     240×2     60×3      33×30

3、笔算:

练习十五第2题:

39×11           31×31           23×33

22×24           12×41          21×32

请6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他学生每题都做。讲评。

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该注意什么?

4、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4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三、综合练习:

完成《学案》相应的练习。

四、学习总结: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13第3课时

教学内容:65页例2、做一做,练习十六1、2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2、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14第4课时

教学内容:笔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六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20     60×20     80×40    400×70    12×30

12×40     44×20     230×2    70×3      11×400

3、笔算练习(进位与不进位的对比):

23×31         33×31        43×12        11×25

23×34         54×13        39×27        17×28

(1)学生笔算。

(2)请学生观察比较:上行的题目和下行的题目有什么异同?

(3)学生讨论交流: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上行的题目计算时没有进位,而下一行的题目需要进位。

(4)说说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4、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6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第8题。

第8题:在解决这道题时,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用上?为什么“每套12张”用不上?这样的题目给了你什么启示?

三、综合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5、6、7题。

四、学习总结: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15、16 3、整理和复习(2课时)

整理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

复习要求:

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1.请学生把书本从58页看到69页 ,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二、练习

1、口算练习:

20×60        90×30       80×80       15×20

700×30        80×40       50×70       400×20

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2、估算练习:

42×18      39×11        57×28     42×12       63×47

你是怎么估算的?能有几种方法?

3、笔算:(练习十七第2题)

4、解决问题:

练习十七(3、4)

(1)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两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2)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学习总结:

1、在这一单元中你学会了什么?

2、给自己这个单元的学习态度和收获作个评价。

篇4: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9课时)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本单元基础: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20×3,200×3),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每位乘积不满十)(43×2),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教学目标: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时间:9课时

1、口算乘法(3课时)

7第1课时

教学内容: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口算方法

口算下面各题:

40×4     60×5       30×3       300×7    200×8

12×4      24×2        13×3      32×3     11×5

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例1图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回答中选择例1的两个问题:

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         23×30       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么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2、独立完成练习十四1~2。

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十四3~4。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

8第2课时

教学内容:59页例2(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下面各题:

40×10   60×20    30×40       300×70    200×80

12×400  240×2    130×3       30×3      11×50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2     18      687        295       358       42

选择几个数说一说是怎样求近似数的。

3、估算:

198×4        305×6           485×3       182×5

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出示例2图:请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2)把在图中获取的信息汇总,说成完整的一道题:

大会堂里共有18排座位,每排22个座位。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2、探讨估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18×22      22×18

(2)小组讨论:怎样估算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估算方法。

方法一:18≈20     22≈20        20×20 = 400

方法二:18≈20    22×20 = 440

方法三:22≈20    18×20 = 360

(4)比较、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有一本书,它其中的一页有23行,每行约有22个字。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的第7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订正,讲讲估算的方法。

2、练习十四第8题:

(1)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已经种了的93棵树苗是几行?”这块地有几个93呢?

(3)请独立列出算式并进行估算。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

9第3课时

教学内容:口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四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两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练习:

50×10     70×20    40×40      500×70   600×80

12×300   240×2     130×2      90×3     11×30

选择一部分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3、听算练习:

40×10    30×20    30×50      300×10    300×80

22×40    330×2     120×3       30×6     10×50

4、估算:

42×11              68×10             32×47

45×17              26×18             36×21

四人小组互相说说是怎样估算的?有多少种估算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1、养一张蚕需要桑叶约600千克,可产茧约50千克。

(1)小明家养了4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需要桑叶多少千克?

(2)张村共养40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需要桑叶多少千克?

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并弄明白两个问题的不同。

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讲评。

2、果园里有28行橘子树,每行32棵。果园里大约有多少棵果树?

先列出算式,想一想,是求近似值还是准确的值?该怎样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

三、综合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5、6题,比一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得最好。

2、分组进行“夺红旗”比赛(练习十四第9题)

3、合作完成练习十四第10、12题。集体讲评。

四、学习总结:

生生互相谈收获。

2、笔算乘法(4课时)

10第1课时

教学内容:63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五1、2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不进位)。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察

用完整的话把这幅图的内容、问题说一说。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24×12。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24×12。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方法一:

24×10 = 240

24×2 = 48

240 + 48 = 288

方法二:     2   4

×  1   2

48  ……24×2的积

2  4      ……2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2  8   8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篇5: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下册)

4第四课时      24时计时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让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24时表示法,并能准确的计算出一天内经过的时间。

教学重难点:简单的时间计算。

一、复习。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下面的时刻:

下午4时是(       )时     上午8时是(       )时     晚上10时是(       )时       深夜12时是(       )时

2、13时是下午(     )时       17时是下午(      )时     21时是晚上(      )时    14时是下午(      )时

3、连线。

18:06                23:38                 5:00                  13:00

下午6:06                晚上2:00                 下午5:00                    早上5:00

4、和平街新设一个邮筒,需要在邮筒上标出3次信,早上8时30分第一次取信,以后每隔4消失取一次信,请你标出每次取信的时间。

5、春雷画展每天的开放时间是8:00--17:00,这个画展每天展出多长时间?

6、看图填空(图在课本55页)。

春风饭店晚上的营业时间是从下午 到晚上 ,一天共营业多长时间?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洋洋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         )小时。

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        )。

8、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第五课时         制作年历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活动课制作年历。

教学目的:通过让学生制作年历,让他们能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平润年的知识,并且让学生我国的一些节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及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要知道今天是几号,怎么办?

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年历呢 ?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年历好不好?

二、活动。

要制作一个年历有哪些步骤呢?

师生共同总结:要确定1月1日是星期几。

休息日和一些节日要用其他颜色标出。

如何布局,如何分工。

让学生小组合作。

三、作品交流。

你觉得哪组的作品好,好在什么地方?

1、口算乘法

第一课时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口算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2.能正确、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进行口算。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片,苹果形的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1.口算下面各题:

70×3              80×9              19×5             65×2                25×3

57×2               23×4              32×6              19×3               37×5

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2.出示准备题(幻灯逐题出示):

(1)10个1是[ ],怎样列式?(板书)1×10=[10]

(2)10个2是[ ],怎样列式?(板书)2×10=[10]

(3)10个3是[ ],怎样列式?(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式,并写出得数)

(4)学生自学第9页“准备题2”,并填[           ]。

要求学生说一说“……”表示什么?找出规律,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

(1)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王大妈制作茶叶的情景。

(2)请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信息。(课件回答)

如:王大妈一天能制作茶叶多少斤?王大妈一天制作茶叶多少小时?

(3)从学生获得的信息中,选择并提出问题。

例如:王大妈一天能制作茶叶14斤,10天共制作茶叶多少斤?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14×1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例如:14×10 = 14×9+14=126+14=140

14×5×2=70×2=140

10×10+4×10=100+40=140

……

(4)评价:

根据学生回答,点评每一种方法,强化学生对口算方法和过程的了解。同时,用点评的方式给学生以表扬、鼓励,增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信心。

3.单项训练(幻灯出示):

75×10            38×10            26×10             45×10               50×10

63×10            72×10            55×10             18×10                68×10

(1)指名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方法。

(2)讨论:

每一小题的积与被乘数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小结:(由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10乘一个数(零除外),只要在这个数末尾加一个0。

4.深入探究:

运用课件继续呈现茶农们制作茶叶的情景后,提出新问题。

现在有30个人在制作茶叶,如果平均每人制作茶叶14斤,她们一共能制作茶叶多少斤?

(1)出示算术:14×3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样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口算方法,再次体验成功。

(3)试一试:口算

73×10                90×50                   31×40

(4)引导并总结两位数乘整十数较好的口算方法:

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再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允许并鼓励多种不同的口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2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结合订正过程,有意识地选择两、三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

2.填表:第10页第4题。

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对全体都对的小组给予表扬。)

3.解决实际问题。(小黑板出示)

(1)45乘10得多少?

(2)60个15是多少?

(3)写出4个两位数乘整十数,积都是480的算式。

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和小伙伴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

在学生完成后,请几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游戏(“练一练”第3.5题有关题目)。

贴出苹果口算卡片,组织学生做“摘苹果”的游戏,说明游戏规则,谁算对卡片上的题,把苹果摘下来。最后,比一比哪一组摘的苹果多。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

(四)课堂总结

请学生谈一谈学了今天这节课的收获。

篇6: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十四第4、5、6、10、11、12题…[P60、61、62]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其中第4题是有情境图的巩固口算乘法服务的,但又一点“我每分钟大约行100米”体现出了“估”的意识,第2题中的条件由文字直接给出,第3题的苹果有多少箱则要学生从情境图中去寻找。第5、6都是口算题。第10题是纯粹的估算题,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估算的策略。第11题是有情境的口算应用题,由于条件和问题都比较抽象,应启发学生理解“产茧千克数4×50=200”与“需桑叶千克数600×4=2400”的意思,接着,教材又提出:“张村共养了40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40×50=)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有序读题,不要张冠李戴,让该对应的条件和问题对应起来。教师也可以采用表格式对应分析。强调4张是个多用条件。第12题是文字应用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要引导学生得出“以后就是过了20年的意思”,从而再根据小象“体重每年增加200千克”得出20×200就是小象20年增加的体重,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刚出生时只有100千克重”的底数。所以要让学生做个换位计算。也就是把自己拟化成小象可能情况乐观点。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计算技能技巧的形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准确迅速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初步形成技能技巧。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要重视口算和估算方法的教学,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为口算与估算技能的形成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要组织好练习活动。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或选择学生身边的实例,给学生创设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多次经历口算和估算的过程,形成相关的技能。

2.适当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口算、估算练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口算和估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口算、估算的习惯和意识,为发展学生灵活运用不同计算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3.放手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收集信息,独立解决问题。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在“说”的活动中取长补短,加深对估算过程的理解,有效地促进达成“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口算、估算的过程”的教学目的。同时,也让学生在“说”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例1笔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做一做[P63]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1.教材呈现一幅去书店买书的情境图,并引出“1套12本,每本24元”的信息,让学生解决“一共要付多少钱?”的问题。并得出乘法算式:24×12,把乘法计算的教学置入具体情境之中。

2.图下面,呈现给两个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教材借助小刚的口算法和“小红这样算”的竖式,突出笔算乘法的算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乘的顺序和计算过程。并由小精灵明明询问:“你喜欢哪种方法”?或许受前面口算的影响,有些学生喜欢用小刚的想法,但却会出现计算率不高的现象。所以很多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后就会自觉选择小红的计算法。这儿不是第一次出现乘法竖式,但却是第一次出现两个部分积的形式。所以,在右边给出了笔算的完整过程,并对每一步计算中各个数(部分积)的含义进行了说明,使学生看到笔算乘法的完整步骤。同时用“虚写0”的形式提醒学生“个位0不写”,引导学生在了解了笔算乘法的步骤以后,采用这种简明的形式。

2  4

×1  2

4  8

2  4  0

2  8  8

3.例题中只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计算的方法。在下方的“做一做”中就对照编排了一些类似的相关的题目,教学时,要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全体学生都在探索、交流中清楚了解笔算的过程和算理。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以及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并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建议和思考:

1.在充分准备中让学生探索新知。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竖式的写法,实际上是把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和加法三个竖式合起来的一种简便写法。教学时,要注意安排两项复习内容:第一,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第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通过复习,再现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过程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规律,为学生探索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顺序及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准备条件。有效的复习,将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在情景交融中学习计算方法。

计算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把计算教学融入现实情境之中,是今天所提倡的“算用结合”。本节课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生活实例和问题情景。妈妈(阿姨)买书的情景……教学时,充分利用这些素材,结合开学初很多家长为孩子买书或老师为学生购书的实际情况,选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一共要付多少钱”,不用老师说,学生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列出“24×12”,接着探讨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

(1)24+24+……+24=288(12个24相加);

(2)12+12+……+12=288(24个12相加);

(3)24×4×3=288;

(4)24×2×6=288;

(5)3×12×8=288;

(6)4×6×12=288;

(7)24×10+24×2=288;

(8)20×12+4×12=288;

(9)30×12-6×12=288;

……

也有可能学生竖式计算:

3.在优化组合中寻取最佳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得的计算方法进行分类和归纳。从而得出:第一类是连加;第二类是连乘;第三类是拆数;第四类是竖式。然后对四类方法进行比较,发现第一类太麻烦,第二类连乘法但是有时候却不能成型,第三类拆数能凑成整十数较好,但是如:41×23就很难凑成整十数,只有第四类用竖式最能解决问题,也最不受局限。然后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学习计算方法,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计算,切实体会计算的意义和作用。进而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最终选择第四类的第(5)个竖式。

4.在顺藤摸瓜中注重算理渗透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比较难掌握,小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产生一些失误,教师要在学生“理不清”与“理还乱”中适当加以引导。比如,只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漏乘某一位;把积的位置写错;或出现相加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就会产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才会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教学中,时时对学生有明确的要求,处处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完成计算,并关注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情感与兴趣,就能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书写整洁、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5.在合作学习中提升评价内涵

《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笔算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特别应注重让学生在尝试、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本节笔算乘法教学,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怎样算”的问题,让学生亲历学习计算方法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并相互评价。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培养合作意识。接着,让学生结合竖式讨论乘的顺序和各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及其道理。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解决笔算遇到的新问题,探讨运算规则。这样的学习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认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十五第1--4题 [P64]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教材第1题和第2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计算,目的为巩固上节知识而设计的强化练习;第3题是已知“买来14筒羽毛球”的信息,要学生帮助图中男孩得出:“一共有多少只”?这一题是一道不正常的图文式应用题,也可以说是一道缺少一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目的是考察学生对题意的理解能力以及对生活的观察能力,看看学生对“求14筒必须先得知1筒有几只是否明了”?第4题也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设计的一道图文式应用题 ,充分体现出了“算”“用” 结合式的教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计算技能技巧的形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并能初步形成技能技巧。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和思考:

1.可以适当改变教学顺序

书上先出现第1题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目的是为巩固上一节课的知识而安排的一道强化题。我认为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把书上第4题“折纸鹤”先上,这一题较符合用我们前节课的“算”来指导我们的“用”。然后在教学其他各题。尤其是第3题是一道开放题,教学是教师要不拘一格,只要学生说得有理有据,教师都应加以肯定和认可。当然,是不是需要改变还是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实际进行的。

2.作好铺垫引导工作。

情景提取算式不是问题,可算式计算能否正确需要前奏。如果先上第4题,教师必须在前面作好铺垫工作。如可以先展示几题学生在上一节中的典型错例。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例2、做一做、练习十六第1、2题 [P65、66]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1.教材为学生在例2设置了“下围棋”的具体情景,引出“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的问题,让学生通过19×19的笔算过程,了解进位的方法。从而实现了本单元教学的第二次飞跃:“不进位”→“进位”。在探讨计算方法中同样经历多种算法的过程,同样注重于估算的教学。

2.与不进位的教学不一样的是,教学估算的方法没有另起炉灶,而是紧接例2展开,并且时刻为例2的教学服务。体现出学生估算的真正思维方式:19≈20、20×19=380、380-19=361,与此同时,教材又不遗余力地为学生的竖式计算提供展示平台。个位“九九八十一”满80向十位进8。与不进位教学相同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练习也是放在“做一做”中,让学生运用类推能力进行计算的。从而加深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过程的理解,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要进位和要进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通过进位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敢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勇气。

案例片段:

重点评议笔算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能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了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师: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刚才的竖式过程。第一步算的是什么?是怎样算的?个位满十怎么办?

生:我的第一步是19乘以9;

生:刚才我的第一步是用19去乘第二个因素的个位9;

生:不对,19×9是用9去乘19的每一位,积的末位要和个位要和个位对齐,表示9个19是171,个位满80向十位进8。

师:很不错。那第二步算的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算的?

生1:我的第二步是19乘1得19;

生2:我认为应该是用十位1去乘19的每一位。

师:十位1×9代表什么?应写在什么位上?

生:十位1×9代表9个十,9应写在十位上。

师:那第二个积你们写19,实际是多少?

生:实际上是19个十。只要在百位和十位写19就可以了。

师:真的很不错。那我们的第三步又是算什么呢?

生:第三步就是把两个加起来;

生:第三步是把刚才乘的积171和190合起来。

具体教案可以参考教师用书。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十六第3--8题 [P66、67]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练习十六是进位乘法的练习。在这第3--8题练习中,教材以不同形式呈现基本的笔算练习内容,如蜜蜂采花蜜、送水、明信片等,为组织生动有趣的练习活动提供了素材。以加深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在实际中应用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第3题和第4题是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图文式应用题。主要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实现用,把计算的教学巩固于生活的实际中,让生活与计算相接轨,达到最佳状态下的算用组合。,第5题是计算题,包含了个位相乘进位和十位相乘进位等形式。第6题是融趣味和计算于一体的“小蜜蜂采花蜜”,第7题送水应用题,第8题是含有多余条件的图文应用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找准对应的条件,以便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继续熟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方法;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数学知识的感悟。

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自己来

这些形式的练习在前面学生都已经见识过了,教师在这个练习中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来研究,一些情景式的练习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发动小组进行评价或全班进行有效评价。因为只有学生自己经历,这种体验才会更真切,更深刻。

2.教师的任务是策划

作为教师我们不只当一个温和的引导者,而要在关键时刻当一个权威的裁判者。今天这节课的练习情景较为丰富。我们应该策划出一个适合我们学生的连环情景氛围。如可以改编题目变出“智闯马虎宫”、“巧手小测试”“我家春节大行动”等。象“小蜜蜂采花蜜”趣味数学题,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解答时要指导学生观察各题的因数和积有什么特点,找出其中的规律,从而不必通过计算就能找到所要采集的蜜源。

3.注重对数量关系的渗透

这节课的练习中所有的情景练习题都是渗透着每份数、份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这种数量关系较为抽象,教师可适当举例说明。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这种关系,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讲清讲透。要注重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进行解答,给学生一个练习提出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4.可增加的数学乐园题:

奥  运   1                         奥   运   2

×        功                  ×         功

奥 0   0    8                      奥 运   运   8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 哥伦布竖鸡蛋和练习十七第1--4题  [P68、69]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本节课第一个任务就是以“哥伦布竖鸡蛋”唤起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回忆和探索。第二个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和重难点。第三个任务就是设计了一些难易适中的练习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1块是用估计法得出“哥伦布竖鸡蛋”的大约字数,鼓励学生用多种估计法展开估计,并对照实际字数,看看谁的估计最接近实际22×13,估算的同时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笔算,是一道融口算、估算和笔算于一体的练习。练习十七第1题是对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口算的复习和回顾,第2题是“为企鹅找冰”,趣味的题目引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回顾,以达到熟练掌握的情度。第3题和第4题是情境式的应用题,其中第3题用“共有32个国家队进入世界杯足球赛的决赛阶段”和“每队有23名队员”这两个信息来要求学生得出“一共有多少名队员参加比赛?”其中渗透了每份数、份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也渗透了让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让计算与情感溶为一体。第4题也是渗透了每份数、份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但是它需要学生能从图中的信息得到“一辆车准乘54人”,才能和另一个信息“我们公司共有25辆这种旅游车”组合成一道能求总数的应用题,培养了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和对信息处理的能力,达到了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重难点:用自己的方式经历和回顾本单元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回顾和整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基本的归纳、整理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设计:

一、猜谜引入、调动情感

师:请根据语言提示,抢答出一位古代世界名人的名字。(提示1:男人。提示2:出生在意大利。提示3:世界著名的探险家。提示4:举世闻名的航海家。提示5:最早发现美洲新大陆)

生:哥伦布。

二、提出问题,寻求策略

师:想不想听哥伦布对“蛋的解说”?猜一猜,听完这个故事用了多长时间?

生1:1分40秒。

生2:2分钟。

师::你们猜得很接近准确数1分52秒,如此短暂的时间,却能做许多事情,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

生1:在事情完成之后每个人都知道如何去做,但只有具有胆魄和创造力的人才能够做第一位勇士。

生2:当别人取得荣耀时,怨恨、妒忌是不对的。只有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为己所用,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师:这个小故事在课本68页,想一想:这篇文章大概有多少字?

(有的学生在独立解决,有的学生在跟合作伙伴讨论,全体学生都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准备展示汇报)

生1: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数。

生2:这种方法数起来太慢,可以先数每行有多少字,再数共有几行。用每行的字数22乘行数13得到算式22×13,22≈20,13×20=260。所以这篇文章大概有260个字。

生3:这篇文章每一段的行数大致相同,因此可以先数出一段的字数,再乘一共有几段就可以了。

生4:可以用笔算,22×13=286。

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

①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方式。

师:我们能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实际是运用了本单元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老师课前请每一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整理出来。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请你们四人一小组,首先交流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然后评选出整理较全面、具有逻辑性的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汇报。

②先派各小组代表展示作品,交流整理方法,其他学生做出评断。

小组1:我是用文字叙述的方式整理本单元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学习了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学习顺序是口算乘法在前,笔算乘法在后。其中口算乘法有两个例题,例子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例2是估算;笔算乘法有两个例题,例1是不进位笔算,例2是进位笔算。

师:请对本小组的作品及发言做一些评断。

生:他们的作品较系统、全面地整理出了本单元知识,书写工整、美观。发言时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小组2:我根据目录和例题的内容,用表格的方式整理本单元知识。表格中第一列是本单元总的学习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第二列分为三格分别是口算乘法、笔算乘法、解决问题。口算乘法对应的表格分为两格,分别中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估算:笔算乘法对应的表格分为两格,分别是不进位笔算、进位笔算;解决问题对应的表格分为三格,分别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生:用表格的方式整理知识比用文字叙述要直观、清楚。

小组装:我是用框图的方式整理知识的。用长方形框表示各项内容,然后用大括号连接。我把口算乘法放在上方,笔算乘法放在下方,这符合教材的安排意图: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乘法包括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估算;笔算乘法包括不进位笔算和进位笔算。

生:我认为用框图整理知识是最方便、最直观清晰的方式,不仅全面、逻辑性很强,而且有使人看后一目了然的效果。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基本练习。

a.出示练习十七第1题,口算练习,采用“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的形式,让全体学生精神专注地口算。表扬做得全对的同学,请他们说一说口算又对快的窍门,从而再现口算规律: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得的数末尾添写0,两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得数末尾添上几个0,从而提高口算能力。

b.出示练习十七第2题,笔算练习。在练习中加强各种情况的混合练习和比较练习,针对学生计算此类题目容易出错的三种情况:计算时应选用一个因数的十位去乘,再用个位去乘;进位时加错;数位对不齐。引导学生每计算一步都要看数位对齐没有,进位没有。另外要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检查的习惯。

2.解决问题、发散思维

a.解决书上第3题和第4题。

b.解决学生生活小问题。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寻找生活中可以用口算、估算、笔算乘法解决问题的例子,由小老师亲自请几位学生回答。

小老师1:我姑妈家养了43头奶牛,一头奶牛每天吃青草12千克,每天准备450千克青草,够吗?

生1:可以用乘法估算解决。43≈40,40×12=480,480>450。所以每天准备450千克青草不够用。

生2:也可以这样想:12≈10,43×10=430,虽然430<450,但是少算了两个43是86,430+86>450。所以每天准备450千克青草不够用。

小老师2:我们社区6月份开展“节约用水”活动,平均每户节约61千克水,共有87户,我们社区6月份共节约用水多少千克?

生:由于这道题目中数字较大,所求问题需要的是准确数,因此可以用笔算乘法解决。

小老师3:我家平均每月大约用电80度,全年大约用电多少度?

生:一年共12个月,80×12可用口算得到结果。

师:我们应该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新的理念,淡化“整理和复习”的形式,注重实质,在生动的数学活动基础上,不仅引导学生回顾整理了相应的计算方法,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同时在练习的设计上,也注重了练习的层次性和趣味性。提升了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篇7: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路桥小学    施仙素

一、教学内容:

二、教材编排特点及重难点:

1.人教版教材乘法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四个学期进行,具体编排如下表:

学期 内    容

二年级上学期 表内乘法

三年级上学期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三年级下学期 两位数乘两位数

四年级上学期 三位数乘两位数

2.人教版教材乘法的教学内容与原省编教材的编排对比:

(涂阴影处表示原省编教材与人教版的不同处)

⑴口算

①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30×20”和“300×30”,原省编教材放在第六册例8。

②例1的“做一做”让学生利用迁移解决“两位数乘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12×30”(人教版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12×3”在三年级上册解决了)。原省编教材也在此处解决,例3、4及做一做中。

③对口算的整体要求不变,但按难易程度重新调整,加强学生的探索性。人教版将“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15×3”“150×3”的类型后移至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原省编教材是在六册例1、2解决的。

⑵笔算

①人教版根据课标安排,将“三位数乘两位数”后移至四年级上册。相应内     容都后移如“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都移至四年级上册。

②关于估算。原省编教材是在第六册教学了“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后才安排估算的内容。在人教版中,把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从100内的加减法就开始学习估算,加强了估算的教学,具有较强的课程超前意识。

3.本单元编排特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加强了“算用结合”的教学

本单元的最大特点就是感性抽取出理性、理性运用于情景。A.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B.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如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等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算用结合”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2)加强“估算与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教版教材很有超前预见性,从100内的加减法就开始学习估算。同时估算也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单元教材,不仅在口算乘法中专门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还在笔算乘法中展示了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

本单元的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本单元的难点:难点一,进位问题;难点二,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三、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 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时划分(共8课时):

第一课时:例1、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2、3题………[P58、60]

第二课时:例2、做一做、练习十四第7、8、9题      [P59、61、62]

第三课时:练习十四第4、5、6、10、11、12题………  [P60、61、62]

第四课时:例1、做一做                       ……  [P63]

第五课时:练习十五第1--4题                       [P64]

第六课时:例2、做一做、练习十六第1、2题          [P65、66]

第七课时:练习十六第3--8题                       [P66、67]

第八课时:整理和复习、练习十七第1--4题…………… [P68、69]

五、教学建议:

1.让学生通过“用”整理出“算”

教材为学生学习计算提供了相应的生活实例和问题情景。例如,口算内容中邮递员送信、送报纸的情景、笔算内容中妈妈买书的情景……教学时,我们要充分“用”这些感性素材,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不唐突。进而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探讨出切实可行的计算方法,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计算,为什么要这样“算”?

2.让学生主动“探”整理出“法”

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乘法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旨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留有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尝试、探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和笔算方法。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以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经历乘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而且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学生“估”,鼓励算法“多”。

不说估算是《标准》的要求,其实也是我们现实的要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有意识、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估算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需要。鼓励算法多样化,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资源的优势,重视口算、笔算的方法多样和估算技能的形成。

4.处理好三“算”促“共长”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如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估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口算和估算活动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口算的技能形成促进估算的有效达成;笔算技能形成又促进口算的巩固和深化,从而达到三“算”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知道什么时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候。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先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

5.重视“基础”保证“量”

虽说这部分内容有了很多的前沿基础,教学的迁移空间也更大了。但迁移归迁移,必要的计算能力还是需要的,因为这部分内容是为以后学习除法做准备的,如果基础不打好,后面就会出问题,虽然现在提倡复杂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但必要的训练还是需要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例1、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2、3题………[P58、60]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例1(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1.教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境图,这个情景图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把乘法口算的教学置入这样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理解乘法列式的意义显得非常自然。

2.图下面先出现解决“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工作30天,要送多     少份报纸?”的实际问题,并显示出学生自主探讨的计算方法:

A. 300×10=3000

B. 300×30= 的计算方法:因为300×3=900 所以300×30=9000

接着,提出“要送多少封信?”的问题,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原知展开新知识教学的探讨。

3.对于口算方法的探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再分组交流讨论。然后,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口算方法。对学生想出的口算方法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

4.教师要把准二层次的教学:一是教学乘以10的;二是教学乘以是10的倍数的整十数。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简便方法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问题和观察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1. 听算:

20×5    30×6      4×70      100×5      3×200

3×200   500×3     1000×6    23×2       12×3

7×11    5×60      50×4      22×3       15×3

[指名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

2.出示准备题(幻灯逐题出示):

(1)10个1是[   ],怎样列式?(板书)1×10=[10]

(2)10个2是[   ],怎样列式?(板书)2×10=[10]

(3)10个3是[   ],怎样列式?(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小结:以上的练习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我们能否用这些知识做铺垫,来学习新知识呢?

板书:口算乘法

二、情境引题: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邮递员叔叔今天给小朋友们寄来了一封特殊的信。这封信的内容就是在书58页上。是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2.小组讨论交流。

三、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左边题

2.指名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可以提什么问题?

3.问题A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1)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2) 怎么解决?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第一个问题算式300×10

(3)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4)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5)指名汇报口算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

a.300×10    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0个300是3000,则300×10=3000(份)

b.300×10     先算3×1=3,接着在3的末尾添上300和10后面一共有的3个0。所以300×10=3000(份)

C.300×10    300×5×2

……

(6)单项练习:

75×10       38×10     26×10      45×10      50×10

63×10       72×10     55×10      18×10      68×10

(7)讨论:每一小题的积与被乘数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得出:10乘一个数(零除外),只要在这个数末尾加一个0。

4.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2个问题

问题B: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学生独立解答。

A.300×30表示什么?

B.你怎么口算?

(2)汇报口算方法:A.3×3×1000;B.300×10×3……

(3) 小组讨论:比较两种方法,寻找较简便的口算方法。

5.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并把课题写完整。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四、巩固新知。

第58页做一做。(1)看谁算的对又快。

(2)指名汇报口算结果。

(3)任选一题说说你的口算过程。

五、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第60第3题。(1)独立完成。(2)同桌交流。

2.开火车口算比赛。第60页 第1、2两题

(得数答错的学生自己编一题再答,若学习有困难的可请其他同学帮助)

六、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或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数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经历实践与创新的过程。教学时,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设置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之后,由学生自主探索口算、估算的方法。学生可以运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口算、估算技能寻找出计算方法。例如,300×30可以由3×3=9→300×3=900,推出300×30=9000;还可以由300×10=3000推出300×30=3000×3……教师尽力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的时间,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切实经历实践与创新的过程,找到新的计算方法,发现规律。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尝试探索、讨论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同时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例2、做一做、练习十四第7、8、9题      [P59、61、62]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教材通过创设350名同学来听课安排座位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用估算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其实都只要估算一下就行了,不需要知道精确的结果,或不可能知道精确的结果。

例2是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开始,教学估算的方法,这里要求不高,只要求他们会把任意的两位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来计算就行了。例题中出示了3个同学的对话。生1:每排22个座位?生2:一共有18排。生3: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下吗?哪到底够不够呢?图下面通过3位学生估计法,这就要看22乘18大约是多少,所得的积是否接近或超过350。不直接计算怎么知道22×18大约得多少呢?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用我们过去学过的算法得出最接近的结果?一般来说学生会把两个因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它们积的范围;学生会想到把22(估少)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20来计算,把18(估多)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20来计算,也就是在上学期估算的基础上用20乘20得400这就是大约的座位个数。因为400大于350,所以来350个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第二可能就是把其中一个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如18≈20或22≈20,再用口算确定它们积的范围。在列式计算时应该让学生回忆约等号,并能做到独立列式解答。

在例题的“做一做”题目中,出现了与例题不同情况的估算题,让学生再次经历估算的过程。教材也先出现情景:用“一页有23行”“每行约有22个字”和“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构成一道生活中的小问题。解答时也有2种思路:第一种把23或22其中一个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20来计算;第二种方法就是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接近整十数来估算,但是这样的结果与准确数误差较大。教师要加强引导。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估算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过程,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初步了解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69、22、74、87、99、18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18×4      53×7       89×5

22×8      37×3       71×6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引题导言:同学们都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过课,那么你们知道多媒体教室里有多少排椅子?每排有多少个座位呢?哪个同学知道?愿意来说一说吗?

2.出示P59例2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室里的哪些信息?小明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迁移类推,探究新知

1. 出示例2.

“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1)小组合作交流--你用什么方法估算?

(2)指名汇报。师小结整理如下:

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三:22≈20  18×20=36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3)小结:同学们太棒了,能根据已学的估算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可见,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太大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估算的呢?

师:在这么多的估算答案面前,到底哪一个答案最接近准确值呢?

同时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

(4)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尽量接近准确数。

四、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第59页做一做。①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③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2.第61页第7题:投影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①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亮题板上。

②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

③投影展示学生的试题,说说你的估算方法,集体讲评。

3.第61页第8题:

(1)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题意。

说说从“学生们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人人动口在小组交流估算方法。

(3)请个别同学全班交流。

4.第60页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①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

②请优胜组派代表介绍经验。

③给优胜小组插上小红旗。

五、教学评价、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

[教学思考的问题:1.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学生往往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需要用估算,因此遇到计算的问题时一概都用笔算。所以教师应创设一些需要估算的生活情境让他们有所感受,这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经过长期的体验,才能培养起他们的估算意识。2.教学估算时,要把握好估算的要求:一方面要掌握估算的方法,能估算出结果;另一方面是分析估算结果与精算结果之间的大小关系。]

篇8: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估算》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估算》的教学反思

关于估算,其能力是学生计算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新课改中加大了估算内容的比重,这也是符合各国数学课改的潮流的。在课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明确要求估算的题多能快速找到其近似的整十或整百数进行估算,但实际上,学生在能否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上,还是存在欠缺的.。比如:数学《补充习题》中:小华平均每分钟走68米,他从家到学校走了19分钟。

(1)估一估,从小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2)如果每天往返两次,小华每天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大约要花多少分钟?

对于第(1)题,学生多数采用70í20=1400或 68í19约等于1400的方式解决,但对于第二道题,很多学生执着的认为用19í4约等于80,究其原因为题目中有“大约”字样,所以必须这样写。其实,细细品味一下,题目中“他从家到学校走了19分钟”这19分钟,未尝不是一个大约数,既然19是一个大约数,那19í4=76中的76分钟也就是一个大约的结果了,并不是说,看到大约就要用约等号,这种想法太过于片面了。理论上,学生能否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是考查其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面。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三年级的孩子具体的区划分这些情况,还是比较有难度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细化、分类,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篇9: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9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第1课时

教学内容: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教学重点: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口算方法

口算下面各题:

40×4     60×5       30×3       300×7    200×8

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例1图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回答中选择例1的两个问题:

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         23×30       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么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2、独立完成练习十四1~2。

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十四3~4。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59页例2(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下面各题:

40×10   60×20    30×40       300×70    200×80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2     18      687        295       358       42

选择几个数说一说是怎样求近似数的。

3、估算:

198×4        305×6           485×3       182×5

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出示例2图:请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2)把在图中获取的信息汇总,说成完整的一道题:

大会堂里共有18排座位,每排22个座位。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2、探讨估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18×22      22×18

(2)小组讨论:怎样估算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估算方法。

方法一:18≈20     22≈20        20×20 = 400

方法二:18≈20    22×20 = 440

方法三:22≈20    18×20 = 360

(4)比较、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运用估算解决问题。有一本书,它其中的一页有23行,每行约有22个字。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2)组织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的第7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订正,讲讲估算的方法。

2、练习十四第8题:

(1)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已经种了的93棵树苗是几行?”这块地有几个93呢?

(3)请独立列出算式并进行估算。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口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四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两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练习:

50×10     70×20    40×40      500×70   600×80

选择一部分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3、听算练习:

40×10    30×20    30×50      300×10    300×80

4、估算:

42×11              68×10             32×47

四人小组互相说说是怎样估算的?有多少种估算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1、养一张蚕需要桑叶约600千克,可产茧约50千克。

(1)小明家养了4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需要桑叶多少千克?

(2)张村共养40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需要桑叶多少千克?

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并弄明白两个问题的不同。

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讲评。

2、果园里有28行橘子树,每行32棵。果园里大约有多少棵果树?

先列出算式,想一想,是求近似值还是准确的值?该怎样解决?学生独立完成。

三、综合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5、6题,比一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得最好。

2、分组进行“夺红旗”比赛(练习十四第9题)

3、合作完成练习十四第10、12题。集体讲评。

四、学习总结:

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63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五1、2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不进位)。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用完整的话把这幅图的内容、问题说一说。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24×12。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24×12。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方法一:

24×10 = 240

24×2 = 48

240 + 48 = 288

方法二:     2   4

×  1   2

4    8  ……24×2的积

2  4      ……2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2  8   8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笔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五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口算练习:

60×20      80×20      60×40      300×70    30×80

3、笔算:

39×11           31×31           23×33

22×24           12×41          21×32

请6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他学生每题都做。讲评。

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该注意什么?

4、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4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三、综合练习:完成《学案》相应的练习。

四、学习总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65页例2、做一做,练习十六1、2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三、练习

1、尝试练习:用竖式计算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2、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教学内容:笔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六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20      60×20     80×40    400×70    12×30

3、笔算练习(进位与不进位的对比):

23×31         33×31        43×12        11×25

(1)学生笔算。

(2)请学生观察比较:上行的题目和下行的题目有什么异同?

(3)学生讨论交流: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上行的题目计算时没有进位,而下一行的题目需要进位。

(4)说说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4、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6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第8题。

第8题:在解决这道题时,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用上?为什么“每套12张”用不上?这样的题目给了你什么启示?

三、综合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5、6、7题。

四、学习总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3、整理和复习(2课时)

整理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

复习过程: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1.请学生把书本从58页看到69页 ,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二、练习

1、口算练习:

20×60        90×30       80×80       15×20

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2、估算练习:

42×18      39×11        57×28     42×12       63×47

你是怎么估算的?能有几种方法?

3、笔算:(练习十七第2题)

4、解决问题:

练习十七(3、4)

(1)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两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2)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学习总结:

1、在这一单元中你学会了什么?

2、给自己这个单元的学习态度和收获作个评价。

篇10: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第59页例2   练习十四第7、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乘法估算的方法,学会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探索乘法估算的方法,学会乘法估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下面各题:

40×10    60×20     30×40        300×70     200×80

12×400   240×2     130×3        30×3       11×50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2      18       87         95      58        42

3、下列竖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18×4     53×7     89×5

22×8     37×3     71×6

二、探究新知:

1、出示第59页 例2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有关教室的哪些信息?小明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2、教学例2:“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3、探讨估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18×22       22×18

(2)小组讨论:怎样估算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估算方法。

方法一:18≈20      22≈20         20×20 = 400(个)

方法二:18≈20     22×20 = 440(个)

方法三:22≈20     18×20 = 360(个)

(4)小结: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揭示课题:乘法估算

3、尝试解决问题:第59页做一做:

① 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②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的第7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①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本子上。

②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

③指名学生板演,说说你的估算方法,集体讲评。

2、练习十四第8题:

(1)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题意。

说说从“学生们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已经种了的93棵树苗是几行?”这块地有几个93呢?

(2)人人动口在小组交流估算方法。

(3)请个别同学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第29页

板书设计:         乘法估算

22×18≈

方法一:18≈20      22≈20   20×20 = 400(个)   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 = 440(个)    能坐下

方法三:22≈20     18×20 = 360(个)    能坐下

教学反思:在数次估算教学中本课是最成功最自然的一课。两位数乘法的口算难度,为学生自然产生了估算的需要。尽管也有学生尝试口算但是复杂,自然引入估算。学生呈现的方法如同例题中的3种。其中最先想到的就是2个因数都估成相近的整十数。乘法的估算,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题目进行不同的估算方法。如只是对算式进行估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估算,如果在解决问题中,就让学生选择能解决问题的估算方法,老师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在估算教学中既要交流估算方法的多样化,更注重培养学生选择最优的估算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际能力。在解决练习十四第8题时,学生出来较多的方法,如下:一、93除以3先求出每行有31棵,再估算12行有多少棵。二、93除以3用估算,得出每行大约有30棵,再12行约多少棵。三、3行93棵,12行里有4个3行,也就是4个93,93乘4估算出结果。学生都能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说明,不错。

作业反馈:学生都能正确地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并且部分学生能认识到少估了多少,或多估了多少。在作业中进行估算时约等号符号的书写经常忘记,写成等号。

篇11: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P59及练习十四第6-1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 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乘法估算的方法,学会乘法估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1、  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69、22、74、87、99、18

2、  下列竖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18×4     53×7     89×5

22×8     37×3     71×6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导言:同学们都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过课,那么你们知道多媒体教室里有多少排椅子?每排有多少个座位呢?

哪个同学知道?愿意来说一说吗?

2、  出示P59例2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室里的哪些信息?小明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迁移类推,探究新知

1、  教学例2.“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1)  小组合作交流--你用什么方法估算?

(2)  指名汇报。师小结整理如下:

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

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

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一:22≈20  18×20=360(个)

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3)      小结:同学们太棒了,能根据已学的估算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可见,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太大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估算的呢? 同时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

(4)  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

1、  第59页做一做。①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③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2、  第61页第7题:投影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①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亮题板上。

②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

③投影展示学生的试题,说说你的估算方法,集体讲评。

3、第61页第8题:

(1)  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题意。

说说从“学生们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  人人动口在小组交流估算方法。

(3)  请个别同学全班交流。

4、  第62页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①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

②请优胜组派代表介绍经验。

③给优胜小组插上小红旗。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第62 页第10-12题。

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插图 今天妈妈带小利去买书,他一共要付出多少钱?

1、请你先帮他估一估,大约付多少钱?

2、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钱数最接近正确答案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的计算出24×12的得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二、探索尝试,寻找方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你能想办法算出得数吗?试试看

2、组内交流,整理方法

3、全班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⑴24+24+24+ …… +24=288

⑵12+12+12+…… +12=288

⑶24×2×6=288

⑷24×3×4=288

⑸12×6×4=288

⑹12×8×3=288

⑺20×12+4×12=288

………

4、方法归类

连加,连乘,拆数

5、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学生讨论

拆数使用比较广泛,因为每个两位数都可以拆成两数的和。

6、研究笔算的方法

在研究刚才这些方法时,有些同学却用了跟这三中不一样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

你们知道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讨论交流

24                                 24

×12                               ×12

48……2×24的积                    48……2×24的积

24  ……10×24的积

你发现了什么?(拆数)

7、教师讲解笔算方法

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数位)

三、巩固法则,推广应用

游戏:智闯马虎宫,找找开门密码

23×13     41×21     23×31

篇12: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宏育小学    李 敏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59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初步理解估算方法。

2、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解释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难点】

合理选择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1、口算

20×20=         24×10=         40×50=         12×30=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样想的?

28×4≈                         62×7≈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1、创设情景,引出主题

分析引导:完整地说一说你收集的信息?

“能坐下吗”是什么意思?

要比较座位数与人数的大小,必须先求出什么?

2、尝试估算,探索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个人汇报,教师板书。(着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方法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相类似,估算时可以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看成整十数,也可以把两个两位数都看成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估算结果。

3、巧理信息,探究明理

师: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呢?

四人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学习卡一,并对照黑板板书汇报成果。

分析小结:估算的时候我们可能把因数看大了,这时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大,也可能会把因数看小了,这时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小,不同的估算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估算结果,但都会与实际的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

4、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用了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得出3种不同的结果,那是不是每种方法都能比较有把握地判断出够不够坐呢?

着重引导学生明白:在第(3)种情况中,是估小了,既然估小了都够坐,那实际结果肯定就能坐下。这种方法在这里相对而言更有把握解决“够不够坐”的问题。

5、指导看书,质疑释疑

三、应用提高,巩固深化

1、随堂练习,检验效果

(1)、口算(书本P62第10题第一行)

89 × 30 ≈       32 × 48 ≈     43 × 22 ≈      35 × 19 ≈

( ) ( )       ( ) ( )     ( ) ( )      ( ) ( )

(2)、(书本P59做一做)一页有23行,每行约23个字,一页大约有多少字?

2、配对练习,突破难点

《气象知识知多少》每本19元,李老师决定买12本,李老师大约要准备多少钱?

选择答案:A、12看成10   10×19=190(元)

B、19看成20   12×20=240(元)

针对不同争议,同桌互议,然后汇报。

难点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由于因数的不同特点,估算的方法可能有几种,但我们在解决不同的情境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四、实践生活,升华教育

勇当小记者,采访听课老师,巩固所学知识。

内容A、我们组采访的是(    )老师,他家每月水费支出大约是(    )元,一年大约支出水费     元。我们是这样估算的                           。

内容B、我们组采访的是(    )老师,他每天批改作业(    )本,每个星期(5天)大约批改作业     本,每学年(40个星期)大约批改作业     本。

看到这些数字,你有什么感受?

五、互动总结,课外延伸

互动总结: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外延伸:请你把你是怎样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小故事记录下来,写一篇生动的数学日记。

附:板书设计

篇1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学习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3页例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学习目标:

1.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习重点: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学习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12×20=      24×10=      50×20=      70×2=

21×10=      11×30=      60×40=      30×5=

2.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预习导学。

师: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这一部分的知识,请看自学提示。(指名读)

看第63页的情景图,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些信息?把这些信息完整地叙述下来。(独立思考解决)

(2)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笔算乘法的方法。(4人一组讨论、交流)

学生自学、讨论。

三、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指名回答自学提示中的问题,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1、板书:妈妈买了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2、  24×12=       (元)

师:同学们,你能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求出得数吗?

生:(能)可以把12本分成2本和10本两个部分,先求出2本书多少钱;再求出10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钱加起来就是妈妈要付的钱。【12=2+10   24×2=48(元)   24×10=240(元)   240+48=288(元)】

师:你是从哪里看到的?

生:……(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孩子。)

师: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这个过程用竖式进行计算。请看(屏幕出示:)

2  4             2  4                4  8

×    2          ×    1  0        +2  4  0

4  8             2  4  0          2  8  8

(1)师:刚才求妈妈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我们共同尝试一下,看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合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来,看着我们的计算过程。刚才的第一步我们是先算什么的?怎样计算?(先算2本多少钱,用24乘2。)

○1计算24乘2先算什么呢?再算什么?(先算2乘个位上的4表示8个一;再算2乘十位上的2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

○2在48的旁边注明24×2的积。

(2)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1”的东西,并问第二步要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24乘10得240。)

○1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上的“1”去乘24就是用10去乘24;先用1个十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上写“0”;再用10乘2得20,但是这个2表示2个十,所以10乘2得到的20也表示20个十,也就是200,这个“2”要写在百位上。因此求得的积是240。

○2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3师:这次求得的积个位上的“0”应该如何处理呢?

生:“个位的0不写”。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小括号里提示我们的。

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大家应该向他学习。想想 个0为什么可以不写呢?

生:因为用十位上的“1”去乘24,得到的24就表示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在这里个位上的0不写。

(3)第三步要算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48与240加起来,得288。)

3.师:谁能说一说这道题的计算顺序和方法。

生:先用2乘24得48,得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1乘24得24,得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四、展示讲评、内化提升。

出示例1的竖式,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这道题的计算顺序和方法,然后各组派代表说。

2.竖式中48和24比较,哪个数大,为什么?(                       )

3.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第二个因数(    )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    )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    )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    )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          )。

五、达标检测。

通过前面的自学和讨论,相信大家已经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下面我们在练习中检测一下大家的学习情况。

1、我会填。

○1计算34×12=(    )时,可以这样想:34×10=(    ),34×2=(    ),(    )+(    )=(      )。

○2按要求填空。

2、我会判。(判断下面的计算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说说错的原因并改正。)

3、我会算。

4、我会用。

○1一筒羽毛球12只,李老师买来14筒羽毛球。一共有多少只?

○2同学们布置教室要用12串纸鹤,每串12只。一共需要折多少只?

六、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同学们不仅掌握了算理和算法,而且还会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老师相信大家只要善于观察、敢于动手、勤于归纳,必将学到更多更多的知识。

七、布置作业。

1、算一算这些题目,再看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A组:35×11=    26×11=    43×11=    27×11=

B组:35×35=    26×24=    29×21=    37×33=

2.妈妈买了一套书18本,每本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想一想,这道题与今天我们学习的例题有什么不同之处,并尝试解决。

教学反思:

篇14:第三单元统计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台州市路桥小学   梁茶斌

一、教学内容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是第四次学习“统计”的内容,如图:

一下:第九单元 P93 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二上:第七单元 P94 以一当二的统计图

二下:第八单元 P106 复式统计表

以一当多的统计图

三下:第三单元 P38 简单的数据分析

求平均数

本单元学习的“统计” 分为两小节,具体内容结构如下:

二、教材编写特点及重难点

1、简单的数据分析。

关于“统计”,学生已经认识了1格代表2个单位、5个单位甚至更多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本单元将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一些常见的条形统计图:一种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另一种是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能够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体现统计图表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关于“统计”,教师们也已经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来分析教材、组织教学活动,本人就提几个建议:

(1)、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学习。

(2)、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的条形统计图。

如纵向条形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一、以一当多及本单元学习的内容等。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计图表在生活中的作用。(预测)

2、平均数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它是一个应用最普遍的表示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的本质是以有限的样本来推断总体情况。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值,它不能代表个体,如例[1]里小红收集了14个矿泉水瓶,小兰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小亮收集了11个矿泉水瓶,小明收集了15个矿泉水瓶,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里的“13”就是一个平均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但并不表示每个个体刚好都是收集了13个瓶子。同时平均数不超过这组数据里的最大值,也不会小于这组数据里的最小值。

教学时的建议: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但由于其不是一个“真实”的值,因此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如让学生讨论: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小刚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3厘米,能判断小明比小刚高吗?讨论过程中可以请两组同学,每组三位量出身高,再计算出平均数并比一比,使学生在活动中明白小明班的135厘米只反应了小明班的总体情况,而不是小明的身高情况,小刚班的133厘米也是反应了小刚班的总体情况,因此在只知道平均身高的前提下,小明和小刚谁高是无法正确判断的。能比的,是两班学生身高的总体情况。

(2)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时已经知道利用统计的结果来对事物进行合理的预测,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本单元的教学也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如教室里的日光灯质量是否合格,能工作多少时间等,工人不可能把全部的灯管都拿来做实验,于是从里面抽出一小部分通过实验产生数据,再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其结果能对全部的日光灯质量作出评价,这就是统计上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

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1、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2、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四、课时划分

本单元可以划分为4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例[1]、练习十第1题                   [P38]

第二课时:例[2]、练习十第2---4题                [P39]

第三课时:例[1]、例[2]、练习十一                 [P42、43]

第四课时:练习十一                             [44、45P]

(教学时也可以把例[1]与例[2]合为第一课时,在第二课时进行巩固练习。)

第一课时

1、教学内容:横向条形统计图            例[1]、练习十第1题[P38]

2、教材建议及重难点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横向条形统计图”,教材展示了矿泉水一周的销售情况,和根据销售情况绘成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如对品牌的分类、对数量的计数等;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后,让学生对形成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还可以根据数据进行预测和计划调整。

横向统计图与纵向统计图的绘制是同样的原理,对学生而言并不会存在困难,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创造。从统计的意义上来说,学生在学会纵向统计图后还要让学生学会横向统计图,其实际意义并不大,横向统计图能体现的纵向统计图都能体现,因此,它的应用要考虑生活的实际需要。如在作统计图时,在页面上绘一个长方形的图比较美观,我们就可以选择横向统计图。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使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数据。

4、教学建议

横向条形统计图与纵向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作用是相同的,没有很大的必要再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创造横向条形统计图,因此教学时可以直接呈现横向条形统计图,把重点放在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预测能力,以及横向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上。

第二课时

1、教学内容:条形统计图        例[2]、练习十第2---4题[P39]

2、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例[2]展示的统计图有别于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前学习的统计图中每一格都表示相同的量,而本课中统计图中的起始格也就是第一格表示的量与其他格表示的量不同。如图,身高统计图中起始格表示137,体重统计图中起始格表示28,其他格都表示1,为什么要在统计图中这样表示呢?教学时可以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其中的奥妙,从而认识这种“锯齿形”的统计图;教学时也可以创设另一种情境,使学生体验到在某些情况下已有知识无法很好的解决目前的问题,于是探求新的、更好的解决方法。如例[2]的数据:

姓名 李明 王芳 赵兰 刘玉 李琴

身高/厘米 141 138 139 143 142

体重/千克 35 33 32 40 36

让学生把它绘制成统计图,按已有知识学生会采用“以一当多”的办法,如图。在这种情况下,数据间的“差异量”并不明显,不符合统计图“简洁”、“明了”的特点,怎么办呢?这时可以让学生继续探索或教师帮助,发现“锯齿形”统计图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理解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的不一致。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学会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4、教学设计建议

(一)收集信息

通过测量得到学生的身高数据、体重数据,如下表:

姓名 李明 王芳 赵兰 刘玉 李琴

身高/厘米 141 138 139 143 142

体重/千克 35 33 32 40 36

(二)探索新知

1、根据这组学生的身高情况,制作身高情统计图。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能力,画统计图的方法有两种:(1)以一当多的统计图,如以一当十。(2)每一格都表示1的统计图。可以发现,第一种方法画出的统计图中同学的身高差异并不明显,与画统计图的目标不符合;而第二种方法画出的统计图则显得苗条,操作并不方便。怎么办?

2、讨论,探索新方法。

学生在交流探究时教师可以适当点拔:两种统计图可否取长补短,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学生可能会想到统计图的下面部分以一当十,上面部分一格表示1等。

3、统一方法,学习新知

可以把下面部分以一当多的部分全合并到一个格子里,由于这个格子与其它格表示的数不一样,就用“锯齿”的形状来表示。请学生画一画。

4、小结

说一说新统计图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根据这组学生的体重情况,制作体重统计图。

根据统计图了解关于这组学生体重的信息。

(四)总结

第三课时

1、教学内容:平均数     [P42、43]

2、教材分析、建议及重难点

本课例[1]展示了四位小朋友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可以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或通过借助平均分的意义再计算得出平均数,着重教学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值,它反应的是整组数据的情况,并非与个体完全相同。

例[2]通过两个球队“欢乐队”和“开心队”比平均身高,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

(2)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有一定范围的,培养学生的估计、猜想意识,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

(3)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求总数再平均分。

(4)体现总体与样本的关系。

4、教学设计及意图

(一)情境导入,体验产生背景

出示跳绳比赛的两组同学的成绩,思考:哪一个组的成绩好呢?

姓名 A B C D

成绩(个) 93 95 90 86

姓名 E F G

成绩(个) 94 91 91

学生回答,争论,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在众多的方法对比、优化中引出平均数的教学。

(二)展开教学,自主探索新知

1、师生互动,理解含义

(1)平均数在生活中很有一些用处,你还能举一些例子吗?

(2)同学们的身高不一样,谁能说一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

2、动手操作,探求方法

(1)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摆小正方体,第一排2个,第二排摆7个,第三排摆3个。要使每排的小正方体同样多,该怎么办?

(2)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方法。

(3)汇报、交流活动情况。

移一移的方法。

(4)归纳小结:“移多补少”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平均数。如2、7、3的平均数是4,实际上原来每排小正方体都不是4个,因此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份的数量。

(5)计算方法的探究

除了移多补少还有什么办法?谁在没移前就知道平均数了?

(三)内化认识,学会应用

1、比较方法,优化计算。

课本例[2],哪个队的身高高一些呢?

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引导: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实践检验,合情推理。

(练习)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第四课时

1、教学内容:练习十一    [P44、45]

2、教材分析

第3题是让学生记录小组内同学的跳远成绩,再算出小组的平均成绩。可以在组内比较谁跳得远,也可以组与组之间比较哪组的成绩比较好。

第4题是两种饼干的销售量统计图,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两个统计图,得到相应饼干的信息,再根据信息进行分析、预测。

第5题是王叔叔三天的行走路线及每天的路程,计算平均每天行多少路程。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4、教学建议

练习十一第3题应该在课前了解成绩或让学生自己得到成绩,在课中直接呈现;第4题需要向学生解释“第一季度”是指一月、二月和三月这三个月,对其中的第2个问题:“分析一下乙种饼干的销售量越来越大的原因。”“你认为还有什么原因?”本人认为没有必要在这种问题上纠缠,销售量越来越大是根据现实数据经过数学统计所显示的结果,至于原因,不是数学课堂上能解决的。

篇15: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一、知识技能: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

2、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3、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二、数学思考:

1、突出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2、重视发挥数学的文化功能。

3、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三、解决问题:

1、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四、情感态度:

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运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五、教材说明:

首先教材能突出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来进行教学。如教学24时记时法和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时,都选用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预报的情境提出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还注重相应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让学生设计周末一天的安排等。其次教材在编写时,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功能,从更为广阔的视野为学生提供有关时间的知识。以“你知道吗”的形式,介绍了一些古人记时的方法,介绍在同一时刻世界不同时区的时间各不相同这一常识。同时,在时间活动中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六、课时安排:5课时

24时记时法(5-1)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

2. 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3. 在参与认识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 欣赏《天线宝宝》片段。

瞧,是谁来了?

2、提问:这是《东方儿童》栏目中的一个节目,你知道《东方儿童》是晚上几时播出的吗?(晚上8时)你知道播音员阿姨是怎么报的吗?(20时)这是怎么回事呀?

3、揭题:大家说的晚上8时用的是普通记时法,而播音员阿姨说的20时用的是24时记时法,其实啊这是同一时刻的两种计时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研究24时记时法。(出示:24时记时法)

二、操作演示,深化认识

1、提问:关于24时计时法你了解多少呢?

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有的是对的,有的是不完全正确的,到底什么是24时记时法,怎样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一天的某一时刻呢?

2、认识0时到12时

(1)我们把晚上12时看作是一天的开始,用24时记时法表示也就是0时。那时你在干什么呢?(睡觉)

可能还在做梦呢,在甜蜜的梦境中崭新的一天开始了。

(2)(时针转动,时针转到6:起床了)起床了!现在是什么时间了?(6时、上午6时)

上午6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6时。

(3)(时针转至7出现:上学了)上学了!现在又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与你的同伴互相说一说,谁来说?

上午7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7时。

(4)(时针继续转动到10,汇报,再转到12)时针走了一圈,现在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自己轻声说一说,谁来说?

中午12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2时。

(5)小结:从0时开始到12时已经经过了几个小时?在这12个小时中,用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

(在这12个小时中,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要加上午或者下午;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不要加上午或者下午。)

在这12个小时中,除了起床、上学,你还有可能做哪些事呢?

3、认识13时到24时

(1)(时针继续转动到13)现在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与你的同伴讨论一下,谁来说?

大家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呢,请电脑告诉我们吧。(下午1时就是13时)13时,你是怎样想到的呢?可以用数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12+1=13更加方便。

(2)(时针继续转动)抢答,用24时记时法表示,你是怎么想的?(选择几个:      )

(3)这一天终于结束了,同时意味着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从13时到24时又经过了几个小时?在这12个小时中,用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又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

在这12个小时中,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要加下午或者晚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不要加下午或者晚上,而且要把钟面上的时刻加上12。

三、巩固练习,发展延伸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1、提问:现在我们知道了从0时到24时就代表一天,在一天当中可以做很多事,让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一天的安排吧。

2、出示四副图,让学生依次汇报:你会用24时记时法来说一说什么时候在干什么?

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希望大家向她一样珍惜时间,做守时的小主人。好吗?

3、提问:了解了一天的安排,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隐去两副,剩上学图和睡觉图。

同样是时针指着9,分针指着12,为什么一个是9时,另一个却是24时?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因为一个是上午的9时,一个是晚上的9时。)

4、资料展示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24时记时法,那么哪些地方是用它来记时的呢?大家在课前已收集了一些,愿意和大家共享吗?(学生书面或者网络资料汇报)

提问:除了同学们介绍的那些,还有这些(出示:营业牌、通行标志、火车票)你能用24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分别读一读吗?学生读。

师:生活中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我们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这些制度,这样我们的生活才有可能井井有条、蒸蒸日上。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是怎样学到的?

教学后记:

简单的时间计算(5-2)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时间的算法,能根据具体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探究方法。

谈话:现在的电视节目内容时丰富多彩,你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这个节目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播放了多长时间?

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

在这张节目预报中,你会选择收看哪个节目?根据你的观察,你知道哪个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比较长?哪个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比较长短?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

教师选择一些板书。

基本分两类,一类是整时段时间计算,这一类计算比较简单。另一类是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时间。

着重教学第二类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充分交流并说说计算思路,师生共同分析。

如“金色童年”播放了多长时间?学生可能想到读的算法有:

(1)先算从8时50分到9时50分是1小时,9时50分与9时30分比,超过了20分钟,所以一共播放了60分-20分=40分

(2)从8时50分到9时是10分钟,从9时到9时30分是30分钟,10+30=40分。

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做“想想做做”第1题到第5题

让学生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做完后交流。

三、阅读资料,拓展知识

学习“你知道吗?”

教学后记:

周末一天的安排(活动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5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巩固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2、在制作时间安排表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上个周末你们时怎样度过的,和大家说说好吗?

指名回答。看来同学们周末的生活还真是丰富多彩呀!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一起来探讨怎样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才能让我们的周末过得既充实又有意义,好吗?(板书课题:周末一天的安排)

二、创设情境,感悟体验

1、引导学生研究小华的时间安排表。

出示挂图“小华周末一天的安排“,引导学生观察。

问:你从这张作息时间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讨论。再交流。

(1)小华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

(2)小华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

(3)小华购书用了多少时间?

(4)小华参观动物园用了多少时间?

(5)小华制作航模用了多少时间?

在班上交流解答方法和结果。问:看了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你有什么收获?

2、引导学生制作自己的时间安排表。

学生自己设计一张安排表。设计好后,在小组里交流,再调整自己的活动,使活动安排更合理,更有意义。 选择一些贴在黑板上展览。

谈话:看了同学的时间安排表,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评一评,谁的时间安排表安排得最合理、最科学?

三、总结评价

学习“你知道吗?”通过刚才得认真学习,同学们都给自己周末一天做了详细的安排,希望今后你能把你的周末安排得更丰富、更科学、更合理,周末过得更愉快、更充实。

教学后记:

篇16: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书上第63页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掌握笔算方法,掌握笔算竖式乘法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算理。

2、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借助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

教学难点: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入:同学们爱看书吗?四月是我们学校首届读书节,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买书,看看买书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出示:一本书23元。问: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如果买2本要多少钱?算式怎么列?买10本呢?算式怎么列?这些算式会算吗?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

3、如果要买12本要多少钱呢?算式怎么列?(23×12)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究算法,解决问题

1、估算:

估一估,23×12大约是多少?生解决,反馈:

A: 23估成20,12估成10,20×10=200。

B: 23估成20,20×12=240。少估了多少?(少估了3个12)

C: 12估成10,23×10=230。少估了多少?(少估了2个23)

2、自主探索:

准确的结果到底是多少呢?你能算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开动脑筋算一算,写在练习本上。完成后和你小组成员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学生练习)

3、合作学习

师巡视,指导,参与交流。师:想好后可以和你小组成员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巡视学生计算,看看学生有哪些计算方法。)

4、小组汇报(展示学生的想法)

组织学生汇报: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计算可能会有以下方法:每出现一种方法,应该让学生讲明算理与方法,并让下面的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最好引导学生借助图进行分析)

A:12分成10和2,23×10=230,23×2=46,230+46=276

当学生说完算式后,师进行板书,问:为什么要这样算?让学生说出这三道算式的意思。(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师:除了用口算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B:12拆成2×6,23×2×6=276。

师:哦,你把其中的一个因数进行拆分,变成了连乘,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谁看明白了?

师:如果是23×13能将其中的一个因数进行这样拆分吗?看来变成连乘不一定都能适用。

C:笔算:

2   3

×  1   2

―――――

4   6

2   3

―――――

2   7   6

5、研究笔算:

1)(学生出现了笔算的方法)刚才还有些同学列竖式计算,勇敢地进行了尝试,谁愿意将你的竖式展示给大家看看。对学生的竖式进行一一评价。

(学生没有出现竖式)我们以前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用竖式做,那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用列竖式来解决吗?自己试着做做看。用这种方法的时候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练习,反馈:

展示学生的竖式,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请其他同学对他的算法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问:谁看明白了?有什么问题要问这位同学吗?(生生提问解答)

主要问题:

① 46是怎么来的?230又是怎么来的?276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手指着口算的部分)观察一下,有没有发现什么?这个算的过程也就是什么呀?口算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笔算的过程。(原来口算和笔算是相通的,只不过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20是否可以省略。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6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后不写,边说边把0擦去。

省略后23是否需要往后移?为什么3必须写在十位?23实际上是表示多少?

2)师板书完整算法:

我们现在一起来算一算。

师边写边问: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要注意什么?最后算什么?

2   3

×  1   2

―――――

4   6

2   3

―――――

2   7   6

3)同桌互相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6、起先我们通过拆数将新知识变成旧知识来算。现在又学会了列竖式,方法可真多呀!口算我们已经学过了。这节课我们要重点掌握列竖式来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完整板书)“笔算乘法”

三、巩固练习:

1、你能接着算吗?

指着两个84,问:两个都是84,意思一样吗?

2、选择练习:

选二道算一算:

32×12    22×14      21×34    34×21(有什么发现?)

3、判断改错:

发现同学们做题时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查一查错在哪儿?(思考,指答)

我们在笔算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呢?

4、一套连环画21本,每本14元;一套科技书11本,每本29元。我带300元,可以买哪一套书?

5、趣味练习:老师教给大家一个数学魔法。魔法就藏在这四道题目里面,用笔算来计算这四道题观察这几题有什么规律,魔法就自然出来。

12×11  23×11  36×11

规律 如:12×11的积的方法是:两头拉开,中间相加。

由此可见笔算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计算的规律呢!

四、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在书中真是学到了不少知识。那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碰到这个新问题我们是怎样来学习的?(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旧知识)

我们学习数学往往都是把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识来进行的。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对于后面学习的知识来说又变成了旧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把今天的知识学好学扎实。

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1页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2   3×  1   2=276(元)

2   3

×  1   2

―――――

4   6

2   3

―――――

2   7   6

答:一共要付276元。

教学反思:

1、本课原是想从旧知识出发,让学生借助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但在新旧联系处理上还不够紧密。在出示一本书23元后,问:你想买几本。学生说2本、3本,很散,也只是让学生这样说过而已,再提出买2本,算式怎么列,买10本算式怎么列。只是列出了算式。

改正:出示后,问:你想买几本,算式怎么列?让学生列式计算。再反馈。反馈时将23乘一位数的板书一种,乘整十数的板书一种。再问:这些算式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是旧知识。今天我们要问这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样学生在解决接下来的23乘12时,也会普遍采用这种方法,而不会只用竖式。

不当处:当学生出现另外两种估算方法时,我问:少估了多少?

改正:比准确的结果怎么样?多估了还是少估了?少估了多少?引导学生仔细地去观察。

2、细节处理不恰当,没有抓住学生的生成资源。

在让学生解决23乘12时,学生出来的算法比较多,其中一位是将23分成了20与3。再20与12相乘,3与12相乘。这位学生其实是受到了估算时的影响,少估算了3个12,因此他采用了这种方法。我称许他是对的。但接下来,我把他的方法给擦掉了。如果我将他的方法保留着,引出另一种口算的方法。(将12分成10和2)然后等竖式列出来,学生说了每一步的算理后,让学生找口算与笔算有哪些相通的地方,学生通过比较,会发现其中的一种口算方法就是笔算的过程,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这样的比较方法的相通之处更好价值。还有一位学生出来的方法是20乘10等于200,3乘12等于36,2乘23等于46,最后相加。这种方法是错的,我没有进行正确评价。

当学生没有出来我所要的方法时,在学生进行独立练习时,我可以进行适当适时地点拨。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时,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所出现的情况心中有数,应该让哪位学生展示,都要心中有底,不能随意地点名。

3、算理讲解得很透彻,但算理太忽略。在算理上,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非常清楚地明白,第一步是怎么来的,第二步是怎么来的。但其中的第一步具体怎么算,我讲得比较简单。理解力好的学生能明白,但中下的学生不一定能听懂。我需要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与箭头来写明笔算的方法与顺序。

作业反馈:今天的练习里面,有三道是进位两位数乘法。练习中的目的是通过将第二个因数分解为整十数与一位数来解决,但很多学生没有想到用因数分解,只是用笔算,由于有进位,学生错的比较多。个别学生在笔算上还有困难。

篇17: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目标测试题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目标测试题

一. 口算下面各题。

45×10= 23×20= 44×10=

15×30= 43×30= 55×20=

17×30= 66×10= 240×20=

450×20= 144÷2= 66×20=

二.选择题。

1. 69×51的'积是( )

① 三位数 ② 四位数 ③ 五位数

2. 99×19的积( )

① 大于2000 ② 等于2000 ③ 小于2000

3. 89×90比80×89多( )

① 10 ② 89 ③890

4. 是两位数, ×30的积最接近1400,A是( )

① 4 ② 5 ③ 3

三.计算下面各题。

13×45= 55×21=

53×33= 47×12=

53×24= 76×15=

56×31= 85×11=

59×21= 57×32=

四.解决问题。

(1)有35个社区的老人进行了体检,每个社区大约有45人。有多少老人进行体检了?

(2)每辆玩具摩托车的售价是76元,幼儿园老师要为小朋友买13辆摩托车,至少带几千元就可以了?

(3)国庆节期间,天安门广场每天看花大约50万人,这样推算从十月一日到十月十五日,会有多少人看花?

(4)每本集邮册有14张邮票,售价为48元,张阿姨卖出27本集邮册,一共卖了多少张邮票?一共卖了多少元?

(5)袋子里有很多豆,奶奶用碗往外拿豆子,拿了20次满碗豆之后,剩下半碗豆子大约有23个。原来袋子里大约有多少个豆子?用语言或者算式表示你的想法。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2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东南西北》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笔算小数加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练习课/除法验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笔算乘法(进位)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除法例1,例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单元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单元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单元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集锦17篇)】相关文章:

平均数教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2024-01-17

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2022-12-29

人教版三年级0的乘法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2022-09-04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2-07-09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3 备课资料(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2023-07-23

人教五上数学教学计划2023-02-18

人教版三年级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教学设计2023-12-09

第五单元口语交际(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2023-04-28

人教新课标三年上《总复习》的综合资料2022-04-30

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