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精选17篇)由网友“lingying0829”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借鉴。
篇1: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八册和第十册已经初步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简单统计表的制作和条形统计图的初步认识,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本小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编制和分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并受到国情的教育。
在学生掌握了一般的复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这一节教学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这里没有重复教学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而是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思考,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一个统计表中有关数量间的百分比关系.教材通过一个例题教学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启发学生想,只要在原来的统计表中再增加一栏,算出题中所需的百分数,依次填上就可以了.同时,在每一个统计表的后面,教材还通过填空让学生看表回答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统计图表提供的数据分析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合计”和“总计”是小学阶段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中常用的两个数学术语,这两个术语常常在同一张表中同时出现,两者虽一字之差,但含义不同,容易混淆.“总计”与“合计”是根据表的性质和需要来确定的.一般来说,单式的统计表只有合计.在复式的统计表中,一般既含有合计,又要有总计.“合计”是各个分类事物的统计数据之和,“总计”是反映各类事物的总数量.
教法建议
学生在第八册和第十册已经初步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简单统计表的制作和条形统计图的初步认识,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本小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编制和分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并受到国情的教育.
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可以采用迁移法进行教学.通过“1、复习旧知: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分别说出每个数据表示什么和计算方法.2、质疑引新:现在的表格能反映出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吗?应该怎么办?3、小组讨论:只要在表格的右侧增加一栏,把有关百分数的数据填入表中即可.4、对比深化:合计与总计有什么不同?5、分析表格: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这五个步骤进行教学.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新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的统计表.
2.通过看表,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掌握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复习旧知.
我们已经学过,把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请看下面表格(下表),你能说出每个数据分别表示什么吗?
2.计算.
教师提问:表格中“合计”的数据怎样算?
3.引新.
统计表不仅反映某一类事物的具体数据,而且还能说明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如表中合计的数据表示了三年同类项目收入的总和,现在的表格,还能反映出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的总收入的百分比吗?(不能)
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百分数在统计中的应用.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
下面是~东山村每年的总收入与村办企业收入的统计表.如果要使这个统计表表示出这三个年度中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白分之几,应该怎样做?
教师提问:例题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2.增加栏目,扩展统计表含量.
教师提问:
(1)计算每个年度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比比较容易,计算出的三个百分数写在表格的什么位置?
(表格右侧旁边)
(2)能不能把表格向右侧扩充一下,把有关百分数的数据也纳入表中?
篇2: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把原始数据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统计表。
3.会对统计表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能指出这些统计表所说明的问题。
4.渗透统计思想,结合统计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难点:掌握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老师出示六年级师生为灾区儿童捐款的数据。
问:(1)你们看看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数据:六(1)班48人 捐款480元
六(2)班 49人 捐款 520元
六(3)班 45人 捐款 465元
六(4)班 47人 捐款 423元
(2)你能很快说出哪班人均捐款最多吗?如果列成表,这个问题就可以简明生动地表达出来了。(板书:简明生动)
(3)你们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制表知识把六年级为灾区人民捐款情况简明生动地表达清楚呢?
(学生分小组制表。)
(4)汇报各小组制表情况。(运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绘制的统计表投影出来。)
投影出示:
讨论:(1)从表中你还知道什么?(发散学生的思维,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
(2)请你算算哪班捐款占全年级的百分比大,还需将表怎么修改?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制表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例1 下面是东风机床厂1993年第四季度的产量统计表。想一想怎样算出表中空缺的数据。
(1)把你的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内,再验算合计数和总计数,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如果要想知道一、二车间生产台数分别占总产量的百分之几,怎么算呢?如何制表?
分组讨论,四人一组共同完成一幅统计表。
(3)根据统计表进行分析。(再加一栏百分数。)
①一、二车间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百分之几?
②第二车间的产量是第一车间产量的百分之几?
③第一车间比第二车间多百分之几?
2.做一做。
下面记录的是某班男生一次数学考试的成绩。(单位:分)
100 93 69 99 89 76 81 100 88 65
91 87 92 81 87 93 78 85 78 77
根据上面的成绩填写下表,再算出这班男生考试的平均分数和及格率。
参加考试人数:__________;总分数:___________;
平均分数:___________;及格率:___________。
(1)让学生用画“正”字方法分类整理,然后填入表内。
(2)根据表后填空回答问题。
①怎么求平均分数?具体说出数量关系。
②什么叫及格率?怎么求及格率?
(三)巩固反馈
1.根据以下数据填统计表。
人民化肥厂生产情况如下:上半年计划生产15万吨,实际完成15.9万吨,下半年计划生产20万吨,实际完成20.5万吨。
教师提醒学生:不要把上半年、下半年完成计划的百分数加起来。
教师引导分析讨论表后问题。
(1)“完成计划的百分比”是什么意思?
(2)如果改成“超产百分之几”怎么理解?怎么计算?数量关系是什么?
(3)“总计”一栏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2.王庄小学六年级学生体育达标情况如下:
六(1) 50人 达标48人
六(2)45人 达标42人
六(3) 48人 达标45人
六(4) 46人 达标45人
(1)算出各班达标率和全年级学生达标率。
(2)哪个班达标率最高?哪个班达标率最低?达标率最高的班和最低的班相差百分之几?
(3)哪几个班达标率比年级达标率高?把它制成统计表,要有“合计”。
3.改革开放来上海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如下:
(1)将它制成复式统计表,并分别算出职工工资和农民纯收入从1978年~增长的幅度。
(2)比较一下19每人年收入是1978年每人年收入的百分之几?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什么知识?统计表有什么优点?(简明、生动、用数字说明问题。)正因为统计表有这样的优点,所以在统计工作中为表明数量关系往往利用统计表进行统计。
(五)布置作业
1.让学生调查本年级各班男生、女生人数并制成统计表。(注意写合计、总计。)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交通路口调查10分钟内机动车通过路口情况,作好记录,并制成统计表。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复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增加了有关数量的百分数,使学生知道百分数在统计工作中的作用,教师从学生熟悉的为灾区小朋友捐款的情况引入新课,学生易于接受。在巩固练习反馈中又增加了改革开放20年上海职工、农民收入情况练习制表,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一些国情教育。
板书设计
篇3:比例尺(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知识,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准备
(一)填空.
1千米=( )米 1分米=( )厘米
1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30米=( )厘米 300厘米=( )分米
15千米=( )厘米 40毫米=( )厘米
(二)解比例.
二、新授教学
谈话导入:(出示准备好的地图、平面图)同学们请看,这些分别是祖国地图、本省地图和学校的平面图.在绘制这些地图和平面图的时候,都需要把实际的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板书课题:比例尺
(一)教学例4(课件演示:比例尺)
例4.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1.读题回答: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求什么?
教师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思考.
(1)要求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能不能直接用题中给出的两个数列式?为什么?应该怎么办?
(2)是把厘米化成米,还是把米化成厘米?为什么?应该怎样化?
教师板书:10米=1000厘米
3.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教师板书:10∶1000=1∶100或 =
答: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100.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所以就给它起了个新的名字--比例尺.(教师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后面板书:=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板书: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得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强调: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5.练习
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二)教学例5(课件演示:比例尺)
例5.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已知条件?要求什么?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能不能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呢?怎样求?
(因为 ,已知图上距离为15厘米,比例尺为 ,要求的实际距离不知道,可用 表示,所以可列比例式 )
1.讨论:这个比例式中的 指的是实际距离.题中要求的是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多少千米,根据本题的已知条件,所设未知数 应用什么单位? 为什么?
2.订正并追问
(1)为什么要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区高为 厘米?
(2)这个比例式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解这个比例式的依据是什么?
(4)在求出 =90000000后,为什么还要化成900千米?
3.反馈练习.
先说出下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并计算出实际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篇4:简单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解答方法.
2.通过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2+3.57 × ×1.2
1.4- +0.5 11.3-8.6
( + )×12 (0.18+ )÷9 7.75- -
2.下面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六年级学生为灾区捐款,六年级1班捐款105元,六年级2班捐款98元.两个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2)学校图书馆买来150本故事书,借给五年级1班48本,还剩多少本?
(3)农具厂每天能够生产56件农具,7天能够生产多少件农具?
(4)水果店有24筐苹果,要6天卖完,平均每天要卖多少筐苹果?
(5)成绩展览会上要展出48本大字本,每张桌子上放8本,需要几张桌子?
(6)五年级有学生136人,其中 是女生,女生有多少人?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样的简单应用题.(板书:简单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例1:某工厂有男工人364人,女工91人.这个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这道题有哪几个已知条件?
问题是什么?
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
你为什么要这样回答?
教师总结:
这道题中,需要求的结果与两个已知条件直接相关.只要把两个已知数合并起来,就可以直接计算出结果.这是一道简单应用题.
(二)变式练习.
1.改变问题:根据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你还能够提出其他问题,编成简单应用题吗?
①男工比女工多多少人?
②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
③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
2.改变条件:根据上面编出的应用题和列出的算式,你能够分别调换每一道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各编成两道不同的简单应用题吗?
①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②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③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比女工多273人,男工有多少人?
④某工厂女工比男工少273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⑤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多少人?
⑥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 ,女工有多少人?
⑦某工厂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⑧某工厂有女工91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 ,男工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通过我们的编题,你发现了简单应用题的什么特点?你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总结:从以上的编题可以看出,简单应用题都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而且问题与两个已知条件都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都是可以由已知条件经过一步计算直接求出答案.
(三)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通过例1我们已经研究了一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下面我们再来复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出示下表)
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式
收入、支出、结余 收入-支出=结余
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路程、时间
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本金、时间、利率、利息
1.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先举例说明数量关系的意义,在填出每组数量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2.根据这些数量关系式你能够各编出三道不同的应用题吗?
篇5: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学习重点:
“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
学习难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读、感悟,小组讨论并联系《跳水》一课中船长的做法去考虑,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地引导、点拨。)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录音,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说说为什么印象最深)
(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说说为什么)
(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围绕中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有什么含义?)
(三)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关于“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一问题的交流,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
(“……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
引导: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悟出点什么?
(能悟出至少两点:工作安排得有顺序,有目标;船长一心为他人着想,丝毫没有考虑自己。)
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你推我搡,险些把小船弄翻了。……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在这样的情况下,船长想到用枪帮助维持秩序。“那个男人胆敢冲在女人前面,我就开枪打死他。”这样一威胁,效果果然不错。“大家立刻不作声,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
(3)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必要。因为如果乱下去,可能死路一条,谁也法救不出去。船长用枪威胁男人,是为了救出更多的人,包括男人在内的船上一切人。结果证明船长没把自己安排在救助人员当中。船长采取这种做法反映了他的机智,和《跳水》一文中的船长一样机智。)
疑惑一:哈尔威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文章指出:“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疑惑二: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哈尔威船长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吗?
4、揭开两个疑惑我们逐渐开始了解哈尔威船长,我们用四字短语来概括你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针对“这尊黑色的雕像”,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1)“这尊黑色的雕像”,指随船深入大海的船长的形象在黑夜中像雕像。
(2)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引导:综合全文,船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被救助的人眼里呢?
(3)船长是一个舍己救人、临危不惧的人,在被救助的人的眼里,船长则更加可敬可爱,他的形象与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4)用“这尊黑色的雕像”暗示了船长这一人物的品质与壮举深深刻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
(四)深化认识升华情感
1、如果你是生还者之一,你想对船长说什么?
2、如果你是船长,当你随着船慢慢下沉,你会在心里说什么?
3、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对自己说什么?
(五)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这个感人的故事。
2、把学文后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3、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板书设计
21、“诺曼底”号遇难记
指挥救人:镇定自若
船长临危不俱、舍己救人
壮烈殉职:纹丝不动
篇6:轴对称图形(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含义.
2.会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正确画对称图.
教学难点
认识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图片:树叶、蜻蜓、天平
(二)分组讨论
1.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找出一些生活中实例图形.
(三)学生汇报
图形左右部分一样
(四)出示图片:实验
先把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图形,剪下来,再把纸打开,看一看能得到一
个什么样的图形?
(五)小结: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六)练习
1.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出示图片:练习一)
2.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出示图片:练习二)
3.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出示图片:练习三)
(七)分组实验.
1.出示图片:几何图形
2.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3.小结: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不止一条对称轴.
三、课堂练习
1.下面的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出示图片:练习五)
2.画出下面每组图形的对称轴.各能画几条?(出示图片:练习六)
3.把一张纸对折后,剪下一个图形,把剪下的图形展开,所得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出示图片:练习四)
四、课后作业
运用学过的知识,用纸剪去一个对称图形,可以怎样剪?
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教案点评:
该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动手画、折、剪、量、比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启发调动了学生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使情感、意志、兴趣、注意、动机都趋于积极化,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步得到发展。
探究活动
设计花坛
活动目的
1.加深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题目
有一块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的空地,现在要在空地上设计一个花坛,使花坛的面积是空地面积的二分之一,问如何设计?
活动过程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小组讨论.
2.学生分小组汇报.
3.全班共同评选最佳设计.
参考答案
篇7:对称图形(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图形,明白对称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渗透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对称图形的概念及性质,会找对称轴。
教学难点
准确找全对称轴。
教学准备
1.教具:投影片、图片、剪刀、彩纸。
2.学具:蝴蝶几何图片、剪刀、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看这些图形好看吗?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
你能举出一些特点和上图一样的物体图形吗?(人体、昆虫、房屋、衣服……)
这些图形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同学到前边来指一指。(指出中间的那条线。)
你怎么知道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看出来的……)
还有别的办法吗?用手中蝴蝶图形动手试一试,互相讨论。(对折,图形左右两边完全合在一起,也就是完全重合。)
你能不能很快剪出一个图形,使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可以讨论,也可以看一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剪的。(把纸对折起来,再剪。)
(二)讲授新课
1.对称图形的概念。
(1)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义。
以剪出的图形为例,贴在黑板上。
问:你们剪出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画在图上)。
问:现在谁能准确说出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加深理解概念。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你刚才剪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为什么?画出自己剪的图形的对称轴。注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的延长。
(3)巩固概念。(投影)
①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生:天安门、奖杯、汽车图是对称图形,金鱼图不是对称图形,无论怎样折,两侧都不能完全重合,因此也就没有对称轴。
②拿出从方格纸上剪下来的几何图形,折一折,看一看哪些是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个人完成后,按顺序摆放在桌子上,同桌互查,再指名按顺序说。
投影出示,折一折,说明是否是对称图形,并在( )里写明有几条对称轴。
生边回答老师边填在投影片上,并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回答:
1° 任意三角形不是对称图形。
2° 等腰三角形是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3° 任意梯形不是对称图形。
4° 正方形是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学生再折一折,老师示范。)
5° 平行四边形不是对称图形。(再折一折,沿任何一条直线折都不重合。)
6° 长方形是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四条对不对,折一折。)
7° 圆是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在你那个圆上至少画出三条对称轴。)
8° 等腰梯形是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③小结。
问:决定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具备什么条件?有几条对称轴由谁来决定?
④练一练
打开书第125页“做一做”,读题后做在书上,一名学生做在投影片上,投影订正。
第2个图和第4个图较难,要引导学生用对折的思想思考,关键找准第一条对称轴,其它就好找了。
2.对称图形的性质。
(1)结合实例思考:对称图形在沿着对称轴折叠时,为什么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投影对称图形,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
(2)测量并归纳性质。
打开书第125页,看下半部分的对称图形,用尺子量一量图中的 A,B,C,D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分别是多少厘米?(保留一位小数)
认真度量,结果填在书上,你发现什么?
投影订正。填后的结果:
A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0.6厘米。
B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1.2厘米。
C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0.6厘米。
D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1.2厘米。
问:根据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什么?
(A,D两点及B,C两点都分别在对称轴两侧。A,D两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都是0.6厘米;B,C两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也相等,都是1.2厘米。)
问:根据度量结果,你们能总结出对称图形的性质吗?
板书:在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验证性质。
量一量五角星对称轴两侧到相对应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
看126页上面三幅图,同桌指着图形说出谁和谁是相对的点,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多少。反过来,如果图形两侧相对应的两点到图形中线距离都相等,那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中线就是对称轴。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图形叫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对称图形具有什么性质?为什么有很多建筑、生活用品都是对称图形?
(四)巩固练习
1.第127页1题,画出对称轴。
2.在你周围的物体上找出三个对称图形。
3.让学生把一张纸对折,用笔画出图形一半,然后剪出来,打开看一看是什么图形。也可按第127页第3题先画、再剪。
4.你能否应用对称图特点,剪出美丽的窗花或五角星。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为了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讲课时首先出示一组对称图形,让学生去观察图形的特点,说出图形左边和右边相同,左右之分是以图形中间那条直线为界线,为讲解对称图形的知识打下基础。然后,通过提问:你是怎么知道图形的左边和右边是相同的?让学生广泛讨论,动手折叠,使学生了解了这些图形的特点:“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只是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对称图形,设计了让学生很快剪出一个具有这些特点的简单图形。这个环节虽然对部分同学感到困难,但是通过互相启发还是能做出来的,达到强化这类图形特点的目的,就能水到渠成地突破教学重点。这样设计教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动手画、折、剪、量、比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启发调动了学生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使情感、意志、兴趣、注意、动机都趋于积极化,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步得到发展。
篇8:复合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解答一组相关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复合应用题是怎样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复合应用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5×4 127+28 0.37+1.6 88÷16
3.37+6.63 8.4÷0.7 0.125×8 1.02-0.43
1.25+ 1÷ ×16
2.要求下面的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1)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种多少棵?
(2)桃树的棵数是梨树棵数的多少倍?
(3)五年级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4)这堆煤实际烧了多少天?
(5)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够装订完?
(6)小明几分钟可以从家走到学校?
教师总结:
应用已经学过的数量关系,根据题目中的问题考虑需要哪两个直接条件,是我们分析和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关键.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复习复合应用题(板书课题).
(一)教学例2:
a.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小时走3.7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b.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了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c.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2.5小时走完原定路程.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1.指名读题,学生独立解答.(学生板演)
2.小组讨论:这三道题都有什么联系?这三道题有什么区别?
联系:这三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要求的问题也相同,都是求“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要求最后问题都需要先知道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
区别:
a、实际每小时走的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已知的,只需要一步计算;
b、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已知的.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未知的,需要两步计算;
c、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未知的,需要三步计算.
3.教师质疑:对于不能一步直接求出结果的应用题,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分析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分析b、c量道例题.
4.教师总结:从上面这组题我们可以看出,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我们可以从所求问题出发逐步找出所需要的已知条件,直到所需条件都是题目中的已知的为止.
5.检验应用题的方法.
我们想知道此题目做的对不对,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1)按照题意进行计算;
(2)把所求得的问题作已知条件,按照题意倒着算,看最后结果是否符合题意.
三、巩固反馈.
1.解答并且比较下面两道应用题,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1)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每天生产50只.实际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2)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比计划提前5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生产手表多少只?
2.判断:下面列式哪一种是正确的?
(1)一个修路队要筑一条长2100米的公路,前5天平均每天修240米,余下的任务要求3天完成,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A:2100-240×5÷3 B:(2100-240)÷3
C:(2100-240×5)÷3
(2)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几小时才能够装完?
A:(2640-240)÷240
篇9:分数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全体学生列式解答,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3÷2-5
=6.5-5
=1.5(千米)
根据:路程÷相遇时间-甲速度=乙速度
(二)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相遇问题的三量关系?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三)引新
刚才同学们练习题分析解答得很正确,现在老师把这道道中的已知条件改变一下,看看你们还会解答吗?(将2小时改为 小时)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解答.
方法一:解:设乙每小时行 千米.
方法二: (千米)
3.质疑:观察这道例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在解答时,两种解法之间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相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相同;
不同:数据不同,由整数变成分数.
4.练习
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教学例2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 ,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等量关系.
由此得出:一批水果的重量 第一次+第二次
2.列式解答
方法一:解:设这批水果有 千克
方法二:
3.以组为单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依据.
4.练习
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全班学生占六年级学生总数的 .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一)写出下列各题的等量关系式并列出算式
1.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8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一天打了12页,每二天打了13页,这两天一共打了这部书稿的 .这部书稿有多少页?
(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一根长绳,第一次截去它的 ,第二次截去 米,还剩7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2.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2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走出,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 千米,两人多少小时后相遇?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分数应用题和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五、课后作业
1.商店运来苹果4吨,比运来的橘子的2倍少 吨.运来橘子多少吨?
2.一套西装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 .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六、板书设计
分数应用题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
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 的 ,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解:设乙每小时行 千米
答:,乙每小时行 千米.
解:设这批水果有 千克
答
篇10:解比例(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
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 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 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 =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 =8×15
=40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 = ∶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四、巩固练习
(一)解下面的比例.
1. 2. 3.
(二)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 ,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
五、布置作业
(一)解比例.
= = ∶ =3∶12
(二)商店有一种衣服,售价是24元,比原来定价便宜25%.现在售价比原来定价便宜多少元?
(三)一个梯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它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列方程解答)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该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11:位置教案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
老师们都很想认识你们。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可以吗?
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
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
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 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画图的方法:
如果大家是站在老师这个位置看全班的座位,这张图应该怎么放?(课件)
把座位图转过来,班长的位置变了吗?为什么?
(没变,还是第四列第三行,因为老师和我们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但位置没变)
(2)探究新知。
在这张座位图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师指图:这是谁的位置?(我的,我的位置在第五列,第4个)
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
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
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
板书:(2,5)
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
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板书)
(3)巩固新知。
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板书出来。
老师板书:(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1,5)(4,2)(3,3)
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
(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C、小游戏:接龙。
老师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起立,说出下一个同学的位置,以此类推。
先让学生在心中想好你想叫得同学的位置。
D、寻找新位置。
同学们都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了吗?下面这个环节要检验你们每一个同学是否真的会了。
收拾好你的东西,根据你手中的数对,快速找到你的新位置。
(学生的数对里有两个特殊设计:(3, )和( ,3)
二、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1.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你能看懂这张图吗?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请你用数对说出飞禽馆和南门的位置。
请你写出狮虎山,猴山,大象馆的位置。
观察这三个地点在图中的位置和他们的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周六,小红和妈妈去动物园玩,她们的游玩路线如下
请你说出她们的参观路线。
请你设计一条路线:
(1)从南门进,从北门出。(2)经过所有的景点。(3)不走重复路线。
用数对写出路线方案。
2.老师的礼物。
老师相送给每位同学一份礼物,但是只有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的同学才能看到这份礼物。
学生按照数对涂色。
介绍经验:这么多数对,你是怎么做到不丢不重,又准确的找到位置的。
看来这些同学取得成功时有方法的,老师真心祝贺你们,没有成功的同学也别气馁,老师把信心送给你们,只要吸取好的经验,下次一定会成功。
思考:在这幅图中,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和之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方法一样,一组数对表示一个方格,而不是一个点)
3.第5页第4题第(2)小题:描出下列各点并按字母顺序依次连成封闭图形,看看是什么图形。
这道题的构图方式和刚才的心行构图有什么不同?
三、生活中的数学
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
教师出示:地图、围棋图…
四、小结
五、小小设计师
以小组为单位,任选构图方式,用数对确定位置,设计一个图案。把设计方案和效果图都记录在图表纸上。
[位置教案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篇12:简单的统计(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熟练掌握解答方法.
3.学会分析统计表中包括的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编制和检查一个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近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三项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关键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统计表包括的内容及数量关系,掌握编制、填充、检查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解答有关求平均数问题的应用题,编制和检查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1、教师提问导入.
同学们,记忆是智慧之母,你们谁的记忆最好呢?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在小学阶段都学了哪些统计知识?都是在哪册书上学的?
2、学生汇报.
在第十册的第一单元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数;
在第十二册的第四单元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归纳整理.
(一)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说明:统计知识在生产、工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认真学好统计知识,提高统计能力.
(二)整理复习求平均数.【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例1.某初级中学七个班的学生人数如下:
初中一年级: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级: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级: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学生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独立解答.
3、教师提问: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必须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数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
4、启发思考:求平均数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先求出一组数的总数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几份.用总数量除以要分的总份数就等于平均数.
5、练习.
在一堆小麦中取样五次,每次测得小麦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这五次测得的小麦千粒重平均数是多少?
6、学生独立解答例2.
振华小学六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每人做6个.六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
7、思考:结合两道例题的解答过程,能试着概括出一个关系式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三)整理和复习统计表.
1、指导看书.
2、教师提问:统计表中横向有几栏,纵向有几栏,分别表示什么?
制作一个统计表,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3、分析统计表中各数据之间的关系,根据已填的数据,把空缺的数据填满.
4、教师说明:统计表的内容是根据统计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在编制和分析统计表时关键要弄清各栏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5、练习.
(1)下面记录的是某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测验的成绩(单位:次)
25 33 31 28 13 36 30 29 32 21
32 29 25 30 19 27 31 35 26 28
根据上面的成绩填写下表,再算出这班女生测验的平均次数.
参加测验人数: 总次数: 平均次数:
(2)下面是育新小学六年级两个班学生上学期体育成绩统计表.
篇13:折线统计图(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出示例3.某地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平均气温(℃) 2 5 10 16.5 22 28 32 32.5 26 19 11.5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师讲述:制拆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提问: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教师提问:制作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适当分配各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拆线统计图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做?
(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怎样划分间隔?根据是什么?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提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
垂直射线应如何划分?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如果不是为了爱情 我不会长大 因为长大意味着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三、四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谁能说说制作折线统计图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是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四、随堂练习
1.红叶服装店5月某个星期销售衬衫情况如下表.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销售量(件) 120 110 145 135 14. 155 16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再观察统计图中的折线,说明衬衫销售量的总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2.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篇14:条形统计图(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制条形统计图的第(2)、(3)步,即分配条形的位置和决定表示降水量多少的单位长度.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我们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
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拆线和扇形统计图(用投影器逐一显示)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已初步认识了条形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及特点.
意义: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
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特点: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
l、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2、图中画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请你看看水平射线和垂直射线分别表示什么?
3、每个车间多少人?哪个车间人数最多?哪个车间人数最少?
(二)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1、出示例1 某地~20的年降水量如下表.
年份 年
降水量
(毫米) 920 860 1005 670 704
根据上表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2、教学制作方法,师边示范边讲解.
①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讲述:要制的统计图有年份和降水量两方面的内容,需要用两条射线来表示.
先画一条水平的射线(向右)表示年份,再画一条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表示降水量.
教师说明:水平射线下面及垂直射线左面都要留有一条空白,因为水平射线下面要注明每个直条所表示的内容,垂直射线旁要注明各直条的数据,两条射线不能画在图纸的中间部位,因为那样会因高度不够画不下,或排不下五个直条.
②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教师提问:例1的统计表中有几个年份?那么图中要画几个直条?
③在垂直射线上根据数的大小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讲述:年降水量最高的数据是1005毫米,垂直射线的高度要略高于最大的数量.在垂直射线上方要注明单位.
④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教师讲述:为了准确地表示各个数据,还应在每个直条的顶上注明数量.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1、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19降水量最多,1005毫米)
2、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19降水量最少,670毫米)
3、最多年降水量是最少年降水量的几倍?(1005÷670,是1.5倍)
教师提问:对照统计图和统计表说一说,用哪种方式表示的数量关系更直观?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四、随堂练习
1.某地区2000年下半年每月降水量如下表.
月份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降水量(毫米) 190 175 205 150 86 52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条形统计图.
2.下面是某班学生1分钟跳绳成绩的统计图.
3、我国五座名山主峰的海拔高度如下表.
山名 泰山 华山 黄山 庐山 峨眉山
海拔(米) 1524 1873 1500 3099
篇15: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教学例7(课件演示:正反比例的比较)
例7.观察下面的两个表,根据表分别填空.
表1
路程(千米) 5 10 25 50 100
时间(时) 1 2 5 10 20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和路程成( )关系.
表2
速度(千米/时) 100
50 20 10 5
时间(时) 1 2 5 10 20
在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和速度成( )关系.
1.分组讨论、交流.
2.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1)从表1中,怎样知道速度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正比例?
(2)从表2中,怎样知道路程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3.引导学生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4.练习:判断下面两个量成什么比例.
(1)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
(2)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
(3)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
(三)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继续演示课件:正反比例的比较)
讨论填表:正、反比例异同点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是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是一定的.反比例是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 ).
2.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 ).
3.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成( ).
(二)从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的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这三种量中,你能找出哪几种比例关系?
五、课后作业
一个单位食堂每天用大米的数量、用的天数和大米的总量如下表.
表1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篇16:数的整除(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数的整除复习(小学数学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册).
教学目标:
1.掌握自然数的分类和关系,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网络.
2.理解概念并能正确运用概念.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区别整除和除尽、互质和质数、分解质因数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不同.
教学方法:
边总结边练习(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确定研究对象--自然数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数的整除知识(板书:数的整除)
你知道的数有哪些?我们研究数的整除时,这里的数是指什么数?(板书:自然数)
二、研究自然数的分类
1.提问: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
生:按照能否被2整除,可以把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1、质数和合数.(板书:奇数 偶数 1 质数 合数)
2.提问:你能说说什么叫奇数、偶数?什么叫质数、合数?质数和合数有什么关系?
(板书:分解质因数 质因数)
3.练习:判断对错
(1)自然数可以分成质数和合数. ( )
(2)质数都是奇数,合数都是偶数. ( )
(3)两个质数的乘积一定是奇数. ( )
(4)把15分解质因数是3×5=15,3和5叫质因数. ( )
三、研究自然数的关系
(一)整除关系
1.提问:两个自然数之间会存在哪些关系?(板书:整除 互质)
2.什么叫整除?(引出约数、倍数)(板书:约数 倍数)
它和除尽有什么区别?(板书:除尽)
约数、倍数表示的是数吗?(板书:关系)
公约数、公倍数表示什么?(板书: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3.练习: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1.2÷4=3,1.2能整除4. ( )
(2)6是倍数,3是约数. ( )
(3)约数的个数有限,倍数的个数无限. ( )
(二)互质关系
1.什么叫互质?它和质数有什么区别?考虑下面各组中什么样的两个数间存在互质关系?
2.判断练习:
(1)两个数互质,这两个数一定是质数. ( )
(2)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 )
(3)两个奇数一定不互质. ( )
(4)两个偶数一定不互质. ( )
(5)奇数和偶数一定不互质.( )
(三)既不互质,又不整除的关系
1.出示一组数:根据自然数间的关系,将下列一组数分类
(1)13和26 (2)2和7 (3)4和21
(4)45和3(5)8和5 (6)14和42
(7)12和15 (8)9和10 (9)30和48
(10)12、18和24
整除关系 互质关系
(1)13和26 (2)2和7 (7)12和15
(4)45和3 (3)4和21 (9)30和48
(6)14和42 (8)9和10 (10)12、18和24
(5)8和5
师:(指除整除关系、互质关系外的一组数)这类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板书:既不整除,又不互质)
2.这类数的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怎么求呢?(用什么方法?)
3.练习:下列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4.提问:用短除的方法可以分解质因数,也可以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谁能说说分解质因数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区别?
四、归纳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对自然数进行了分类,找出了自然数的关系,即整除关系、互质关系、既不整除又不互质,并根据它们的关系求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五、板书:
篇17:圆锥的体积(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我们每组桌上都摆着几何形体,哪种形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过了?举起来。
这是什么体?(圆锥体)
(板书:圆锥)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体,这里有几个画好的几何形体。
(出示幻灯)
一起说,几号图形是圆锥体?(2号)
(指着圆锥体的底面)这部分是圆锥体的什么?(底面)
(指着顶点)这呢?
哪是圆锥体的高?(指名回答。)
(用幻灯出示几个图形。)
在这几个圆锥体中,几号线段是圆锥体的高,就举几号卡片。
(学生举卡片反馈)
你为什么选2号线段呢?为什么不选3号、4号呢?(指名回答)
那么这个圆锥体的高在哪呢?(在幻灯上打出圆锥体的高。)
看来,同学们对于圆锥体的特征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圆锥的体积。
(板书,在“圆锥”二字的后面写“的体积”。)
(复习内容紧扣重点,由实物到实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老师拿出一大一小两个圆锥体问学生)这两个圆锥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再拿出不等底、不等高,但体积相等的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这两个形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引起学生争论,说法不一。)
看来我们只凭眼睛看是不能准确地得出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必须通过测量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圆柱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过了,等我们学完了圆锥的体积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 等高)
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
为什么?(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大米、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注意,用大米做实验的同学不要浪费一粒粮食。
(学生分组做实验。)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不是)
是啊,(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米,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或米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
(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老师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巩固反馈
1.口答。
填空:
2.板书例题。
例 一个圆锥体,它的底面积10cm2,高6cm,它的体积是多少?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
=20(cm3)
答:它的体积是20cm3。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会求前面遗留问题中的比大小的圆锥体体积了。
(幻灯出示其中之一)这个圆锥体,直径为10cm,高为12cm,求体积。
(学生在小黑板上只写结果,举黑板反馈。)
你们求出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314cm3。现在告诉你们另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我已经计算出来了,它的体积也是314cm3。这两个形体体积怎样?(一样)刚才我们留下的问题就解决了,看来判断问题必须要有科学依据。
5.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举起几号卡片。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dm3),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dm3)。
②3a(dm3)
③a3(dm3)
(举卡片反馈,订正。)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cm3,圆锥体体积是( )cm3。
(学生举卡片反馈,订正。)
6.刚才都是老师给你们数据,求圆锥体体积,你们能不能直接告诉我你们桌上的圆锥体体积是多少呢?(不能)
为什么?(因为不知道底面积和高。)
需要测量什么?(底面半径和高。)
怎么测量?(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
今天回家后,把你们测量的数据写在本子上,再计算出体积。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出思考题:
现在我们比一比谁的空间想象能力强。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老师给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
(四)指导看书,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是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猜测两组圆锥的大小,激发学习的欲望。在公式推导过程中又引导学生估计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高涨。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了课初学生猜测体积大小的两个圆锥,并引导学生边测量,边计算,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二是在教学中重视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整个公式的推导,是建立在学生分组观察、实验操作、测量的基础上的,学生不仅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参与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三是教学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四是练习有坡度,形式多,教学反馈及时、准确、全面、有效。
板书设计
★ 《一夜的工作》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 《为人民服务》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 第二课时:折线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精选17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2023-10-02
用数学(教案设计)(人教版教案设计)2022-12-03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2-07-05
四、统计制作扇形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2-08-30
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2023-06-11
人教版六年级作文2022-10-27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2022-06-05
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2022-12-23
《-----伴我成长》写作指导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总复习)2023-10-10
用数学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20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