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精选16篇)由网友“风神”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
七、课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2.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同一道题中,数量关系可以转化,用不同方法解答.
3.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可以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同一道题中,数量关系可以转化,用不同方法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导入:我们已经复习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了不同的应用题的不同分析、解答方法.今天我们就用我们学过的不同知识来解应用题.(板书课题: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
2.填空:已知甲数是乙数的6倍.那么:
(1)乙数是甲数的
教师追问:为什么填 呢?这时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转化成了什么关系?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3)甲数与甲乙两个数的和的比是()∶()
(4)乙数与甲乙两个数的和的比是()∶()
教师提问:这时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转化成了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通过复习,我们发现了倍数关系、分数关系、比的关系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6.
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种松树和柏树,一共栽种了120棵,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4倍.松树和柏树各栽多少棵?
1.学生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分组讨论:
(1)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2)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可以转化成哪几种关系?
(3)本题有几种解法?
3.学生汇报反馈.
(1)因为:松树的棵数+柏树的棵数=120棵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等式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设柏树种了 棵.
120-24=96(棵)
解:设松树种了 棵.
120-96=24(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2)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比是4∶1.
所以根据转化的比的关系,可以用按比分配的知识来解答.
4+1=5
120× =96(棵)
120× =24(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3)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和是柏树棵树的5倍,我根据倍数的数量关系可以运用算术方法解题.
120÷(4+1)=24(棵)
120-24=96(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4)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柏树的棵数就是松树棵树的 ,如果把松树的棵数看作单位1,那么,120棵对应的率就是1+ ,根据倍数的数量关系可以运用算术方法解题.
120÷(1+ )=96(棵)
120-24=96(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5)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比是4∶1,松树和松树、柏树棵树和的比是1∶5,所以根据转化的比的关系,我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
解:设柏树有 棵.
∶120=1∶5
5 =120
=24
120-24=96(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Xk b1 .co m
4.请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你最喜欢那种方法.为什么?
5.教师总结:在我们解应用题时,一道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以转化成不同解决形式.在解答时,我们选择我们熟练、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三、巩固反馈.
1.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各题.
(1)幼儿园买来120张彩色电光纸,比买来的白纸少 .这两种纸一共买来多少张?
(2)养鸡场的肉用鸡是蛋用鸡的3倍,肉用鸡比蛋用鸡多15000只.蛋用鸡和肉用鸡各养多少只?
2.思考题.
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段公路,甲队的工作效率是乙队的 ,两个队合修6天正好完成这段公路的 ,余下的由乙队单独修,还需要几天能够修完?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1.芳芳的父亲每月收入是780元,母亲每月收入720元.全家每月生活支出的钱数是储蓄钱数的4倍.芳芳家每月储蓄多少元?(用不同的知识解答)
2.洗衣机厂一月份生产了3000台滚筒洗衣机,相当于波轮洗衣机的 .一月份一共生产了多少台洗衣机?(用不同的知识解答)
六、板书设计
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
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种松树和柏树,一共栽种了120棵,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4倍.松树和柏树各栽多少棵?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方法四方法五
八、课题:量的计量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2.复习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
3.复习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汇总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牢固掌握各种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及进率,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提问导入: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从1990年起废除原来的计量单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扩大开放,不断发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经济.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有关计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量的计量”.(教师板书课题)
二、归纳整理.
(一)启发学生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量的计量?
教师板书:
长度质量时间
面积
体积(容积)
(二)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1.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个长度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每个面积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
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讨论: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都是100?
师生归纳:面积单位是根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
3.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思考: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
教师说明: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都是依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际计量时做到准确无误.
4.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一张课桌宽52()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一间教师的面积是48()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2)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3)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长?
(三)复习质量单位.
1.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并填写下表)
2.练习.
①10麻袋大米约1()
②l个鸡蛋约6.5()
③1棵白菜约2.5()
④1名六年级学生体重是40()
(四)复习时间单位.
1.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并填写下表)
名称 世纪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进率 ()年 ()月 31日(各月)
30日(各月)
29日(年二月)
28日(年二月) ()时 ()分 ()秒
2.教师强调:
①时间单位间的进率不像前两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那么有规律,要记牢、用准.
②“小时”的单位名称按规定应记作“时”.
3.思考.
①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②21世纪从什么时间开始?
4.练习.
(1)一年有()个月,分成()个季度.
(2)一个月分成()旬、()旬和()旬.一月的下旬是()天,平年二月的下旬是()天.
(3)采用24时计时法,下午1时就是()时,夜里12时就是()时,也就是第二天的()时.
(五)名数的改写.
1.出示5米.(引导学生,说出各部分名称)
2.单名数、复名数的复习,并举例.
3.填写例1.
(1)3时20分=()分
(2) =()吨()千克
(3)3080克=()千克()克
(4)5分40秒=()分
4.练习.
3千克50克=()克3千克50克=()千克
3050米=()千米()米3050米=()千米
2.4时=()时()分2.4时=()分
2时40分=()时2元4分=()分
三、全课小结.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了哪些知识?在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时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1)1米=()厘米
(2)1公顷=()平方米
(3)1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4)1升=()毫升
(5)1吨=()千克
(6)平年的第一季度天数是()天.
2.判断.
(1)是21世纪的第一年.()
(2)1992年是闰年.()
(3)数学课本长18分米,宽13分米.()
(4)钟表上时针转动的速度是分针的 .()
五、布置作业.
1.测量两件家具,记录各边的长度,算出表面积和体积.
2.称出两件炊具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3.调查父母的出生年、月、日,算一算平年还是闰年?
4.记录自己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
六、板书设计
篇2:七、课题: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2.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同一道题中,数量关系可以转化,用不同方法解答.
3.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可以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同一道题中,数量关系可以转化,用不同方法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导入:我们已经复习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了不同的应用题的不同分析、解答方法.今天我们就用我们学过的不同知识来解应用题.(板书课题: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
2.填空:已知甲数是乙数的6倍.那么:
(1)乙数是甲数的
教师追问:为什么填 呢?这时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转化成了什么关系?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3)甲数与甲乙两个数的和的比是()∶()
(4)乙数与甲乙两个数的和的比是()∶()
教师提问:这时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转化成了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通过复习,我们发现了倍数关系、分数关系、比的关系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6.
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种松树和柏树,一共栽种了120棵,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4倍.松树和柏树各栽多少棵?
1.学生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分组讨论:
(1)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2)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可以转化成哪几种关系?
(3)本题有几种解法?
3.学生汇报反馈.
(1)因为:松树的棵数+柏树的棵数=120棵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等式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设柏树种了 棵.
120-24=96(棵)
解:设松树种了 棵.
120-96=24(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2)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比是4∶1.
所以根据转化的比的关系,可以用按比分配的知识来解答.
4+1=5
120× =96(棵)
120× =24(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3)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和是柏树棵树的5倍,我根据倍数的数量关系可以运用算术方法解题.
120÷(4+1)=24(棵)
120-24=96(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4)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柏树的棵数就是松树棵树的 ,如果把松树的棵数看作单位1,那么,120棵对应的率就是1+ ,根据倍数的数量关系可以运用算术方法解题.
120÷(1+ )=96(棵)
120-24=96(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5)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比是4∶1,松树和松树、柏树棵树和的比是1∶5,所以根据转化的比的关系,我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
解:设柏树有 棵.
∶120=1∶5
5 =120
=24
120-24=96(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Xk b1 .co m
4.请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你最喜欢那种方法.为什么?
5.教师总结:在我们解应用题时,一道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以转化成不同解决形式.在解答时,我们选择我们熟练、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三、巩固反馈.
1.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各题.
(1)幼儿园买来120张彩色电光纸,比买来的白纸少 .这两种纸一共买来多少张?
(2)养鸡场的肉用鸡是蛋用鸡的3倍,肉用鸡比蛋用鸡多15000只.蛋用鸡和肉用鸡各养多少只?
2.思考题.
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段公路,甲队的工作效率是乙队的 ,两个队合修6天正好完成这段公路的 ,余下的由乙队单独修,还需要几天能够修完?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1.芳芳的父亲每月收入是780元,母亲每月收入720元.全家每月生活支出的钱数是储蓄钱数的4倍.芳芳家每月储蓄多少元?(用不同的知识解答)
2.洗衣机厂一月份生产了3000台滚筒洗衣机,相当于波轮洗衣机的 .一月份一共生产了多少台洗衣机?(用不同的知识解答)
六、板书设计
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
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种松树和柏树,一共栽种了120棵,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4倍.松树和柏树各栽多少棵?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方法四方法五
篇3:分数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
五、课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数量、正确的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老师这里有两个数,一个是6,另一个是3.你能够用6与3提问并且进行回答吗?
学生回答:
(1)3是6的几分之几?
(2)6是3的几倍?
(3)3比6少几分之几?
(4)6比3多几分之几?
(5)6占6与3总和的几分之几?
(6)3是6与3差的几倍?……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4.
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画.___________?
1.教师提问:根据已知条件,你都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2.反馈:
(1)水彩画和蜡笔画共多少幅?
(2)水彩画比笔画少多少幅?
(3)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
(4)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
(5)水彩画是蜡笔画的几分之几?
(6)蜡笔画是水彩画的几分之几?
(7)……
3.教师质疑.
(1)5问和6问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不同)
(2)3问和4问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单位1不同)
(二)例题变式.
1.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蜡笔画比水彩画多 ,蜡笔画有多少幅?
2.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80幅蜡笔画,蜡笔画比水彩画多 ,水彩画和蜡笔画一共有多少幅?
(1)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区别.
教师总结:看来我们做分数应用题时,需要认真审题并且在找准单位1的同时注意找准对应关系.
(三)深化.
如果题目中的分数发生了变化,我们还会解答吗?
1.仓库里有15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总数的 ,还剩下多少吨钢材?
2.仓库里有一些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总数的 ,还剩下15吨,仓库里有多少吨钢材?
(1)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区别.
教师总结:虽然分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但是数量关系相同.同样需要注意认真审题并且在找准单位1的同时注意找准对应关系.
三、巩固反馈.
1.分析下面每个题的含义,然后列出文字表达式.
(1)今年的产量比去年的产量增加了百分之几?
(2)实际用电比计划节约了百分之几?
(3)十月份的利润比九月份的利润超过了百分之几?
(4)的电视机价格比降低了百分之几?
(5)现在生产一个零件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百分之几?
(6)十一月份比十二月份超额完成了百分之几?
2.列式不计算.
(1)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2100千克油菜子可以榨油多少千克?
(2)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一个榨油厂榨出菜子油2100千克,用油菜子多少千克?
(3)某工厂计划制造拖拉机550台,比原计划超额完成了50台,超额了百分之几?
3.判断并且说明理由.
男生比女生多20%,女生就比男生少20%.
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小时行了全程的 ,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了16千米,这时距离乙地还有94千米.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课后作业.
某体操队有60名男队员,
(1)女队员比男队员多 ,女队员有多少名?
(2)男队员比女队员多 ,体操队员共有多少名?
(3)女队员比男队员少 ,女队员有多少名?
(4)男队员比女队员少 ,体操队员共有多少名?
六、课题: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出应用题中所涉及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通过复习,能够使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
(3)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
(4)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5)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谈话引入:我们今天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二、探讨新知.
(一)教学例5(用比例解答下题)
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
1.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2.学生反馈:
3.分析:
(1)为什么需要用正比例解答?
(2)12和要求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小结:我们在做题时,根据注意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不仅需要判定运用什么比例方法,而且还要注意找准题目中的对应关系.
(二)反馈.
1.某车队运送一批救灾物品,原计划每小时行60千米,6.5小时到达灾区,实际每小时行了78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2.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为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三、巩固反馈.
1.一张大纸,如果裁成长36厘米,宽26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28张;如果裁成长18厘米,宽13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多少张?
2.某车间有男工25人,女工20人.如果男工增加15人,要想使男工和女工人数的比不发生变化,女工应该增加多少人?
3.一项工程,10人去做24天可以完成;如果每人的工作效率不变,现在需要提前4天完成,需要多少人?
4.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体,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 .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是60立方米,第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1.生产小组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用14天,平均每天加工1500个零件.实际每天加工2100个零件.实际用了多少天就完成了任务?
2.一个编织组,原来30人10天生产1500只花篮,现在增加到80人,按原来的工效,生产6000只花篮需要多少天?
六、板书设计
篇4:应用题复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简单应用题
简单应用题只需要一步计算就能求得答案的应用题。
简单应用题都是由两个己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而且问题与两个已知条件都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都可以由已知条件经过一步计算直接求出答案。至于在不同的题目里用什么方法计算.则需要认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然后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以及已知的是哪两个条件来确定。
练习: xkb1.com
一 、根据问题找出需要的条件,写出数量关系。
①平均每月生产多少台?
②剩下的是全长的几分之几?
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④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⑤实际比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米?
⑥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
⑦三角形面积是多少?
⑧出勤率是百分之几?
二、关山小学六(1)班有男生40人, 女生20人。(根据两个条件,提出不同
问题,编成简单应用题,并解答。)
①共有学生多少人? ②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③男生是女生的几倍?(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 ④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
三、解答后比较问题的不同。
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
① 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行1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复合应用题
复合应用题就是不能一步计算求得答案,而需要两步或者两步以上的计算才能求得答案的应用题。
一. 解答复合应用题分析方法一般有两种:
①分析法: 问题 →条件 ②综合法; 条件 → 问题
二.解答应用题-般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求什么,然后算什么。
③列式求得结果。
④检验是否正确,写出答语。
三.解答方法:⑴ 分步列算式解答。 ⑵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练习;
1. 修一条高速公路,原计划每月修3600米,10个月完成任务,实际每月修900米,实际几个月完成了任务?
2. 从甲地到乙地共行13千米,前1.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4千米,后在山地行走,平均每小时行3.5千米。在山地行走了多少小时?
3.学校举行科技节,学生制做航模250件,海模150件,航模件数是总件的百分之几?海模件数是总件的百分之几?
4 .一桶汽油重25千克,用去 ,剩下多少千克?
5 .李师傅一天共生产300个零件,经检验有3个不合格产品,求产品的合格率。
6. 某化工厂采用新技术后, 每天用料14吨。这样,原来7天用的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原来每天节约百分之几?
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等量关系式。
③用x表示未知数量,列出方程,解方程。
④检验是否正确,写出答语 。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有的应用题,等量关系式很明显,直接可得到;有的应用题等量关系式不明显,要分析题意才能找出;有的应用题等量关系式隐藏,如周长公式、面积公式、体积公式不会出现在题目中,所以熟记学过所有的字母公式很重要。
练习:
1.找等量关系把方程列完整。
(1) 小思看一本96页的科幻小说。她每天看X页,看了5天还剩24页没看。
=96
或 =24
(2妈妈买了2千克白菜,每千克2.4元,又买了X千克萝卜,每千克2.8元。一共用去
13.6元。
=13.6
或 =2.4×2
(3)通讯班铺设一条全长X千米光缆线路,工作15天架设了全长的93.75%。再用同样的工效工作1天,铺设1.5千米。
=1.5×15
2.列方程解下列各题。
(1)长方形周长30cm,长8cm。宽是多少cm? (2)某田径队有男队员30人,比女队员的 少3人。
女队员有多少人?
(3)海滨县兴隆农场种小麦189公顷,小麦播种面积是玉米的112.5%,种玉米多少公顷?
(4)商店运来苹果750㎏,比运来橘子的2倍多250㎏,运来橘子多少吨?
(5)一支工程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38米,第二天修了42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的是这条路全长的 。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
把题中的关键条件转化成另一种说法是难点,我们要克服思维定势,提倡最佳解法。
练习:
1.图书室新购了文学书和科技书共750本,己知文学书是科技书的2倍,文学书和科技书各有多少本?
2.西山村去年收晚稻30000千克,相当于早稻谷的 。去年共收稻谷多少千克?
3.水是由氢和氧按1:8的质量比化合成的。如果要化合7.2千克的水,需要氢和氧各多少千克?
4.学校买来62.5米电线,每12.5米可做5根插头线。照这样计算,买来的电线能做多少根插头线?
xkb1.com
5.学校买来乒乓球60个,比买来的篮球少 ,买来乒乓球和篮球共多少个?
6.养鸡场肉用鸡是蛋用鸡的5倍,蛋用鸡比肉用鸡少1800只。蛋用鸡比肉用鸡各养多少只?
7.一个长方体棱长和是72㎝,已知长宽高的长度比是3:2:1,这个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8.一批零件,前3天完成总任务的 。照这样计算,再过几天可以完成任务?
9.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7.8cm,长和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
篇5: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抓住解题关键进行熟练准确的判断,从而找准题中的等量关系。
通过与算术方法解答相比较,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师:谁能够说说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下题中各量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指导学习题例。
让学生独立解答例7。
在弄清题意后,把例5未完成的部分写完整然后比较这两种解答方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抓住商一定来建立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或比例式解答的。
不同点:第一种解法是直接设所求问题为X。
第二种解法是间接设,即解出X后,还要用X减3才是所求问题。
师:除了这两种方法解答外,还能用其它方法吗?请用算术方法解答例7。
学习例6
师:请同学们在教材上完成例6后,再用算术方法解答。说说用比例解例6的关键。
对比小结
比较例5 例6有什么不同?分别是根据什么关系来解答的?
(强调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关键是判断题中的数量成什么比例,再根据题中比例关系找准等量关系,把其中未知数量用X代替,列出方程解答)
算术解法和比例解法的比较和联系。
观察算式(例5)
练习巩固
笔答题:教材117页1~3题。
全课总结(略)
篇6:应用题/简单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简单应用题只需要一步计算就能求得答案的应用题。
简单应用题都是由两个己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而且问题与两个已知条件都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都可以由已知条件经过一步计算直接求出答案。至于在不同的题目里用什么方法计算.则需要认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然后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以及已知的是哪两个条件来确定。
练习: xkb1.com
一 、根据问题找出需要的条件,写出数量关系。
①平均每月生产多少台?
②剩下的是全长的几分之几?
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④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⑤实际比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米?
⑥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
⑦三角形面积是多少?
⑧出勤率是百分之几?
二、关山小学六(1)班有男生40人, 女生20人。(根据两个条件,提出不同
问题,编成简单应用题,并解答。)
①共有学生多少人? ②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③男生是女生的几倍?(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 ④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
三、解答后比较问题的不同。
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
① 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行1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复合应用题
复合应用题就是不能一步计算求得答案,而需要两步或者两步以上的计算才能求得答案的应用题。
一. 解答复合应用题分析方法一般有两种:
①分析法: 问题 →条件 ②综合法; 条件 → 问题
二.解答应用题-般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求什么,然后算什么。
③列式求得结果。
④检验是否正确,写出答语。
三.解答方法:⑴ 分步列算式解答。 ⑵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练习;
1. 修一条高速公路,原计划每月修3600米,10个月完成任务,实际每月修900米,实际几个月完成了任务?
2. 从甲地到乙地共行13千米,前1.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4千米,后在山地行走,平均每小时行3.5千米。在山地行走了多少小时?
3.学校举行科技节,学生制做航模250件,海模150件,航模件数是总件的百分之几?海模件数是总件的百分之几?
4 .一桶汽油重25千克,用去 ,剩下多少千克?
5 .李师傅一天共生产300个零件,经检验有3个不合格产品,求产品的合格率。
6. 某化工厂采用新技术后, 每天用料14吨。这样,原来7天用的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原来每天节约百分之几?
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等量关系式。
③用x表示未知数量,列出方程,解方程。
④检验是否正确,写出答语 。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有的应用题,等量关系式很明显,直接可得到;有的应用题等量关系式不明显,要分析题意才能找出;有的应用题等量关系式隐藏,如周长公式、面积公式、体积公式不会出现在题目中,所以熟记学过所有的字母公式很重要。
练习:
1.找等量关系把方程列完整。
(1) 小思看一本96页的科幻小说。她每天看X页,看了5天还剩24页没看。
=96
或 =24
(2妈妈买了2千克白菜,每千克2.4元,又买了X千克萝卜,每千克2.8元。一共用去
13.6元。
=13.6
或 =2.4×2
(3)通讯班铺设一条全长X千米光缆线路,工作15天架设了全长的93.75%。再用同样的工效工作1天,铺设1.5千米。
=1.5×15
2.列方程解下列各题。
(1)长方形周长30cm,长8cm。宽是多少cm? (2)某田径队有男队员30人,比女队员的 少3人。
女队员有多少人?
(3)海滨县兴隆农场种小麦189公顷,小麦播种面积是玉米的112.5%,种玉米多少公顷?
(4)商店运来苹果750㎏,比运来橘子的2倍多250㎏,运来橘子多少吨?
(5)一支工程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38米,第二天修了42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的是这条路全长的 。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
把题中的关键条件转化成另一种说法是难点,我们要克服思维定势,提倡最佳解法。
练习:
1.图书室新购了文学书和科技书共750本,己知文学书是科技书的2倍,文学书和科技书各有多少本?
2.西山村去年收晚稻30000千克,相当于早稻谷的 。去年共收稻谷多少千克?
3.水是由氢和氧按1:8的质量比化合成的。如果要化合7.2千克的水,需要氢和氧各多少千克?
4.学校买来62.5米电线,每12.5米可做5根插头线。照这样计算,买来的电线能做多少根插头线?
xkb1.com
5.学校买来乒乓球60个,比买来的篮球少 ,买来乒乓球和篮球共多少个?
6.养鸡场肉用鸡是蛋用鸡的5倍,蛋用鸡比肉用鸡少1800只。蛋用鸡比肉用鸡各养多少只?
7.一个长方体棱长和是72㎝,已知长宽高的长度比是3:2:1,这个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8.一批零件,前3天完成总任务的 。照这样计算,再过几天可以完成任务?
9.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7.8cm,长和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
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已知两个数量的和(或差)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量。关键找出1倍数量(或说单位1),画线段图表示题意。
练习:
1.甲乙的和是36,甲是乙的2倍。甲、乙各是多少?
2.妈妈比女儿大28岁,妈妈年龄是女儿的5倍,妈妈和女儿各有几岁?
3.一张课桌比一把椅子贵10元,椅子的单价是课桌的 ,课桌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4.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后增加了87.12,这个数原来是多少?
篇7: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数和计算
思考并回答:
1、在小学里我们学过哪些数?
2、最小的非0的自然数是多少?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基本单位是多少?
3、小数又可以怎样分类?
4、我们学过的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数位的顺序是怎样的?
5、读数时应注意什么?读出下面各数:36000、24050000、500900000、40.57、4.057、0.4057、15000300 比较40.57、4.057 、0.4057的大小,从中可以得到什么规律?
6、写数时应注意什么?用阿拉伯数字写出下面各数:七千零三十八、七亿零三十八万、
三亿零五十万六千、零点零四零六
练习:
1、在数位顺序表里,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 )位,计数单位是( );第五位是( )位,计数单位是(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 )位,计数单位是( );第三位是( )位,计数单位是( )位。
2、最高位是百万位的整数是( )位数;最后一位是百分位的小数是( )位小数。
3、5830070420读作( )。“8”在( )位上,表示( );“7”在( )位上,表示( )。
4、有一个四位数,加上“1”就变成五位数,这个四位数是( );有一个四位数,减去“1”就变成三位数,这个四位数( )。
5、地球有多大?请读出下面数据。
地球的半径 6378.14千米 赤道长 40073.92千米
地球表面积 510067860平方千米 地球海洋面积 361745300平方千米
思考并回答:
1、3.150=3.15 、7.8=7.8000,这是根据什么?
2、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再向右移动一位,它的值有什么变化?
3、1÷3、70.7÷33,商的小数部分的数字有什么规律?
4、把453.647分别精确到十位、个位、十分位(保留一位小数)、百分位(保留两位小数)各是多少?
5、下面的循环小数,如果各保留三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该怎样写? . . . . .
0.72 0.3 3.150
6、以85400为例,省略万后面的尾数与写作以万为单位的数有什么区别?
7、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怎么写?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又该怎么写?34820、408000、7136300、19800
8、三个连续的自然数的和是45,这三个数分别是( )、( )、( )。
练习:
1、9035000以万为单位写作(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作( )。408000000以亿为单位写作(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写作( )。
2、7.85353……写作( ),0.346346……写作( )。
3、0.04×1000就是将0.04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
4、25.4÷100 就是把25.4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3.002的小数点左移两位,是原数的( ),小数点右移三位,是原数的( )倍。
5、两个数相除的商是3.45,如果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除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 一位,商是( )。
数的整除
思考并回答:
1、下面的除式,哪些是整除关系?是整除关系的两个数要具备哪些条件?
32÷4、45÷7、12÷0.3、720÷90、2÷4
2、根据35、4、60、24、105、7、56、12这些数:(1)写出整除关系的除式,并分别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2)这些数中,60的因数有哪几个?7的倍数有哪几个?(3)这些数中哪些能分别被2、3、5整除?
3、怎样判别一个自然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一定是合数吗?质数是不是都是奇数?
4、什么叫质因数?什么叫分解质因数?
5、下面各题分解质因数是否正确?为什么?不对的应该怎样改正?
18=2×3×3、2×3×7=42、120=2×2×5×6、150=2×3×5×5×1
6、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14和42、24和32、12和18
7、互质的两个数一定都是质数吗?怎样判别两个数是否是互质数?
练习:
1、在16、4、8、32、36、80、84、160这些数中,80的约数有( ),16的倍数有( )。
2、20的约数有( ),32的约数有( ),20和32的公约数有( ),其中最大的公约数是( )。
3、按照下面要求写出互质数:两个都是质数( );两个都是合数( );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 )。
4、把下面的数填在图内。6、8、9、10、12、15、18、20、21、25、30、32、35
能被3整除的数
能被5整除的数 能被2整除的数
5、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27和18、39和117、8和15
6、一个数用2、3、5除正好都是整数,这个数最小是( );有一个数用它去除30、45、60正好都是整数,这个数最大是( )。
7、判断题:
(1) 没有约数2的自然数一定是奇数。
(2) 一个自然数的约数总比它的倍数小。
(3) 两个质数相乘,积一定是合数。
(4) 一个奇数加上7,一定能被2整除。
(5) 2、3、5都是质因数。
(6) 两个合数不能成为互质数。
(7) 17的约数都是质数。
(8) 因为3、5、6的最大公约数是1,所以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3×5×6=90。
分数和百分数
思考并回答:xkb1.com
1、先填空,在回答:4/5=1÷ × 、4/5= ÷ ;7/9=1÷ × 、7/9= ÷
什么叫分数?分数的分子、分母个表示什么?分数单位表示什么意思?
2、什么叫百分率?“9/100米”与“9﹪”在意义上有什么区别?
3、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与
商不变的性质、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
4、什么叫约分?什么叫通分?你能说出约分和通分的方法吗?
5、下面括号里应填什么数?其中哪一个分数是最简分数?为什么?
24/40=( )/20=48/( )=( )/5=( )/15=36/( )
6、举例说明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方法。
7、下面的分数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2/3、3/4、4/5、5/7、3/10、7/12、11/16、9/20、12/25、6/15
8、分数、小数、百分数混在一起,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比较0.6、2/3、61﹪的大小。
练习:
1、把3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5段,每段钢管是全长的( )/( ),每段的长度是( )/( )米,3段占全长的( )﹪。
2、生产500吨化肥,计划2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计划的( )﹪,每天生产( )吨。
3、3里面有( )个1/3,2/3里面有( )1/12,1里面有11个2/( ),100个1/7是( )。
4、7/15的分数单位是( ),添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于1,减去(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于1/5。
5、5/8的分母加上24,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要( );6/15的分母减去5,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要( )。
6、一个分数,它的单位是1/8,它有7个这样的单位,这个分数是( ),化成小数是( ),化百分数是( )。
量和计量
思考并回答:
1、在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
各种量 基本单位 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长度 1米 1千米=( )米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面积 1平方米 1平方千米=( )公顷
1平方千米=( )平方米
1公顷=( )平方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体积 1立方米
1升 1立方米=( )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1升=( )毫升
质量 1千克 1吨=( )千克
1千克=( )克
时间 1秒 1日=( )时
1时=( )分
1分=( )秒
2、在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或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变换时,要注意什么?
练习:
1、填空:
(1)5米=( )分米 3.2 分米=( )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3.2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2700平方米=( )公顷
(2)4.8升=( )毫升 1.6千克=( )克 7.3米=( )分米=( )厘米
(3)4.2公顷=( )平方米 0.8平方千米=( )公顷
1.05立方米=( )立方分米 1.45吨=( )千克
(4)210秒=( )分 1/6日=( )时 1时20分=( )分
2、选择:
(1)下列年份中,不是闰年的年份是( ) A1980年 B C21
(2)25厘米×( )=1米 A1/2 B4 C40
(3)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 ) A10厘米 B100厘米 C10000厘米
(4)将1立方米的大立方体锯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体,然后将它们一个一个地连接起来,总长度是( )。 A1千米 B10千米 C100千米
3、判断题:xkb1.com
(1) 第一季度有91天的这一年是闰年。
(2) 一水池装了0.3立方米的水,这池水的容积是300升。
篇8:巧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大同小学 余芃
掌握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有时应用题的解答也有技巧,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一道题。
李大伯跑1.5千米,用了11.7分钟。李大伯跑1千米平均需要多少分钟?
同学们都知道这道题是用除法计算,
那么是:1.5千米÷11.7分钟
还是:11.7分钟÷1.5千米 呢?老师介绍几种方法。
一、同学们可以这样想:看要求的量的单位。这道题是求“多少分钟”,应把11.7分钟平均分到1.5千米里,看看每千米平均需要多少分钟,所以算式是:11.7分钟÷1.5千米。如果是求“李大伯平均每分钟跑多少千米”
算式为:1.5千米÷11.7分钟
二、同学们还可以这样想:把题中的小数转化成整数。“李大伯跑2千米,用了12分钟。李大伯跑1千米平均需要多少分钟?”很容易理解为:12分钟÷2 千米
即解答方法为:时间除以路程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概念和公式归纳
姓名
一、概念:
1、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都一样,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5、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6、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7、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8、a 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 a a)
二、计算公式:
长方体公式:棱长和=(长+宽+高)×4
底面积(占地面积、横截面积、上面积)=长×宽
侧面积(左面、右面)=宽×高 前(后)面积=长×高
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没盖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或=(长×宽+长×高+宽×高)×2-长×宽
体积(容积)=长×宽×高
长=体积÷宽÷高
宽=体积÷长÷高
高=体积÷长÷宽
体积(容积)=底面积×高
底面积=体积÷高 高=体积÷底面积
正方体公式:
棱长和=棱长×12 棱长=棱长和÷12
表面积=棱长×棱长×6 (任意一个面积×6)
没盖的表面积=棱长×棱长×5
体积(容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棱长
三、体积单位换算:
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 乘进率
低级单位化成高级单位 除以进率
进率: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篇9:和复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P29页第1-3题,完成练习五。
教学目的:
1、复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
2、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
3、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圆柱
1、圆柱的特征
(1)教师出示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幻灯片.指名让学生回答: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柱)有什么特点?(圆柱是立体图形,圆柱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侧面是一个曲面.)
(2)做第29页第1题:指出几个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高)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因为: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3)第29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
3、圆柱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底面积×高)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把圆柱切割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使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
(2)做第29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体积的部分。
4、学生独立完成第29页第3题。(先思考“用多少布料”求什么?“装多少水”又是求什么?区分清所求的是圆柱的表面积或体积时再计算)
二、复习圆锥
1.圆锥的特征
(1)圆锥有哪几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2)做第91页第1题的下半题和第2题的第(3)小题.
让学生将圆锥的特征自己用简单的词汇填写在表中.教师提醒学生:“举例”一栏要填写自己知道的形状是圆锥的实物.
2.圆锥的体积.
(1)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 Sh)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2)做第29页第2题中有关圆锥体积的部分。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判断,并画出高,小组讨论订正)
2、做练习五的第2题。
(1)学生审题后思考:求用多少彩纸是求圆柱的什么?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3、做练习五第5题。(可建议学生用方程解答)
四、作业
练习五的第3、4、6题。
篇10:比例尺/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1、比例尺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5、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 不同点
特征 关系式
正比例关系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у
х
反比例关系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ху=k (一定)
应 用 题
(一) 一般复合应用题
1、一般复合应用题的解法
(1)分析法:从问题入手,逐步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
(2)综合法: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逐步推向未知,直到求出解。
(3)分析综合法:将分析法、综合法结合起来交替使用的方法。当已知条件中有明显计算过程时就用综合法顺推,遇到困难时再转向原题所提的问题用分析法帮忙,逆推几步,顺推和逆推联系上了,问题便解决了。
2、一般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1)审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题目里的数量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列式,算出结果;
(4)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二)典型应用题(有一定解答规律的应用题)
1、求平均数问题
(1) 求平均数问题的特点:把各“部分量”合并为“总量”,然后按“总份数”平均,求其中一份是多少。
(2) 求平均数问题的解题规律:关键是先求出“总量”和“总份数”,然后用总量/总份数=平均数,特殊情况可用“移多补少法”解答
2、归一应用题
(1) 归一应用的特点:从已知条件中求出“单一量”,再以“单一量”为标准去计算所求的量。归一问题通常分为正归一和反归一。
(2) 归一问题的解题规律:首先求出一个单位数量,然后以这个“单位量”为标准,根据题目的要求,用乘法算出若干个“单位量”是多少,这是正归一的解题规律。或用除法算出总量包含多少个“单位量”,这是反归一的解题规律。归一问题还可以用倍比问题的解题方法求解
3、相遇问题
(1)特点:A两个运动物体;B运动方向相向;C运动时间同时。
(2)解题规律: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路程 ÷速度和=相遇时间
路程 ÷相遇时间=速度和
(三)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1、分数乘法应用题
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即:“一个数×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特征: 已知条件:表示单位“1”的量;单位“1”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分率)
所求问题: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分量)
用等式表示三量的关系:单位“1”的量×分率=分量
对应关系
2、分数除法应用题
(1)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即“多少÷几分之几”
已知条件:单位“1”的几分之几(分率);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分量)
特征
所求问题:单位“1”的量
用等式表示三量的关系:分量÷分率=单位“1”的量
对应关系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用除法。
即“一个数÷另一个数”。
已知条件:表示单位“1”的量;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分量)
特征
所求问题:求分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用等式表示三量的关系:分量÷单位“1”的量=分率
对应关系
3、工程问题的应用题
把工作总量用“1”表示,工作效率用单位时间内做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根据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就能求出合作完成工作时间
三量之间的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
4、列方程解应用题xkb1.com
(1)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考方法:用字母代替应用题中的未知数,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方程。
(2)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A 、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B 、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C 、解方程。
D 、检验,答。
5、比和比例应用题
比和比例应用题包括:比例尺、按比例分配、和正反比例应用题。
(1) 比例尺中解题关系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要分配的量×各部分量的分率=各部分量。
(3) 正比例 у/χ=X/Y 反比例χу=XY
量与计量
1、量、计量和计量单位的意义
事物的多少、长短、大小、轻重、快慢等,这些可以测定的客观事物的特征叫做量。把一个要测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量相比较叫做计量。用来作为计量标准的量叫做计量单位。
2、常用的计量单位及其进率
(1)长度、面积、地积、体积、容积、重量单位及其进率
长度 1千米=1000米 1米 =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地积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体积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容积 1升=1000毫升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重量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2)常用时间单位及其关系
世纪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100 12 24 60 60
大月:1、3、5、7、8、10、12 31
小月:4、6、9、11 30
平年2月
闰年2月 28
29
3、同类计量单位之间的化聚
(化法)乘进率
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的数
(聚法)除以进率
篇11:2总复习可能性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进一步体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判断简单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能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规则。
3、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具有随机性,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可能性的含义以及可能性的大小
1、出示下列四个图形
四个袋子里分别装有4个球:1号袋有4个黑球;2号袋有4个白球;3号袋有3个黑球和1个白球;4号袋有1个1个黑球和3个白球
2.提问:从上面的某个口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黑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白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有可能是黑球,也有可能是白球?
3.师小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这些都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 用分数来表示图3、4的口袋中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大小.
5.完成后进行交流。
二、完成练习与实践的1-3题。
1、完成第1题,要让学生连线后,说说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2、第2题在学生独立判断的基础上,再说说思考的方法。
3、第3题,要抓住怎样理解“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这句话的?再让学生按要求进行判断。
三、复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判断游戏是否公平,为什么?
2、启发学生思考,要使游戏规则公平,你认为口袋里可以怎样放球,为什么?
3、小结:不管怎样放球,只要使参加游戏的小朋友摸到指定的球的可能性大小相等,这样的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
四、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的4-5题。
1、让学生交流对题目的理解。
2、让学生各自判断第(1)题中的三种方法是否公平,再交流思考的过程。
3、交流时可让学生排一排“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4、完成第5题。着重要让学生说说每个分数的思考过程,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对可能性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课后再收集一些有关可能性的例子,从中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篇12:1总复习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统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2、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3、进一步体会有关“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进一步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1、引导学生回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①广泛地有针对性地收集各种原始数据。
②对数据进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③数据处理、分类和计算。
④ 按一定的顺序或方式表示出来。
提问: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测量、实验以及直接从报刊、杂志、图书和网络中获取。
2、提问:记录数据有哪些方法?举例说明。
(如选举中队长统计选票时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作图形符号的方法…)
3、出示填空题。
( )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 )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的关系。
( )统计图能清楚地直接比较出数量的多少。
小结:我们学过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它们在描述数据时,各自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根据数据特点进行选择。
4、指导学生完成第1题
⑴引导观察教材提供的两张统计表,说说从中获得哪些信息。(第一张统计表,重点引导学生对各个城市的数据进行比较,突出最多量和最少量;第二张统计表,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比较,还要引导学生说说发展变化趋势。)
⑵思考:这两组数据分别制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为什么?
⑶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的统计图,并进一步讨论这两种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
⑷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看图回答。
二、回忆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一)出示教材113页的统计图指导观察统计图
1、指名回答,这是什么统计图?
2、组织讨论: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与普通复式条形图有什么不同?
(①直条方向是横着的,也就是用横轴方向表示数量的多少;②表示同一组两个数量的直条不是并着排列的,而时是首尾相接。)
3、独立完成统计表
4、小组交流讨论教材中提出的4个问题
引导学生可以根据统计图或统计表进行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
(二)指导完成第3题
1、出示第3题统计表,说说从表中可以了解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完成折线统计图:描点、标数据、连线。(注意实线和虚线之分)
3、指导观察完成的折线统计图,引导发现,乙车路程和时间所对就的点连接起来有何特点?(小组讨论)
4、进一步分析每辆车行驶时间与路程的关系,明确乙车所行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
5、在讨论中完成对两个问题的解答。
(三)指导完成第4题
1、讨论扇形统计图的有关特征?
2、独立完成书上3个问题的解答,然后集体校对
篇13:小学数学总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
第三单元 《比例》导学案
课题:比例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
学习难点:能快速正确判断两个简单的比能否组成比例,形成一定的数感。
一、知识链接:
1、两个数( )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火车4小时行240千米,火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 ),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 ),比的前项是( ),比的后项是( ),比值是( )。
3、( )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4、求比值(用递等式写出计算过程): 3/4的意思是分数四分之三
6:10和9:15 0.6:0.2和3/4:1/4
6:10 9:15 0.6:0.2 3/4:1/4 = =
计算后我发现( )。
二、自主学习:自学课本32--33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看书32页,写出四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各是多少?
左上图:( ):( )比值是( ), 右上图:( ):( )比值是( )
左下图:( ):( )比值是( ), 右下图:( ):( )比值是( )。
计算后我发现:( ) 所以15:10=( ):( )也可以写成( )像这样表示( )的式子叫做比例。
2、试着写出3个比例:
3、组成比例必备条件是什么?必须是( )个比,比值( )
4、怎样判断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 ( )
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2:16 10:6 4.5:2.7 0.3:0.5 5:6
组成的比例有( )
5、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
比 (例: ) 由个数组成,是一个( ),表示( )
比例 (例: ) 有()个数组成,是一个( ),表示( )
三、自我检测:
(一)、填空
1.表示( )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 )是不是相等。
3.写出比值是2的两个比( )和( ),组成的比例是( )。
4.4:6和8:12,他们的比值都是( ),组成的比例可以写成( ),也可以写成( )。
5.12的因数有( ),选出其中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
(二)、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3:4=6:( ) ( ):1/3=6:4
1/5:1/10=( ):1/8 0.2:0.6=1/4:( )
(三)、判断是否成比例(括号里写上是或否,照例子写出理由。)
3:8和15:40 ( ) 因为3:8=( ) 15:40=( )两个比的比值( ),所以两个比( )比例。
6:9和8:4( ) 因为
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理推理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习难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一)知识链接:
1、什么叫比例?我会举例。
2、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为什么?(用“因为。。。。。。,所以。。。。。。”说话)
(1)2:6和6:3 (2)2.4:1.6和60:40
(二)自主探究:
2.4:1.6= 60:40 → 2.41.6 =6040
① ( )叫做比例的项。② ( )叫做比例的外项。
③ ( )叫做比例的内项。
两个内项 两个外项
和:( ) ( )
差:( ) ( )
商:( ) ( )
积:( ) ( )
两个内项 的( ) = 两个外项的( )
所以:( )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通过举例说明比和比例的区别。
比 比例
举例
意义
构成
基本性质
(三)同步演练:
1.组成比例的4个数叫做比例的(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
2.在比例里,( )与( )相等,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填空
1 : 2 = 3 : ( ) 1 : 2 = 3 : ( )
3 : 2 = 6 : ( ) 5 : 3 = ( ) : ( )
( ) : 4 = 6 : ( ) 26 =5( )
下列哪两个比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①6:3和8:5 ②12:43和54:0.5
因为: 因为:
所以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①根据比的意义
②根据比的基本性质
2、数学小判官。
(1)任何两个比都可以组成比例。( )
(2)在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减去两个外项的积,差是0。( )
(3)2:3=( ):6括号里应填3。( )
3、用3、4、6、8组成不同的比例,看看能组成几组比例,并加以说明
(四)学后反思:你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大胆的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五)六、作业
1.收集生活中两个比成比例的例子。
2.完成课本34页做一做。
(六)课后提升
1、判断。
(1)如果3×a=5×b,那么5:a=3:b。( )
(2)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15。( ) 2、数学故事 不久前,马惠惠家的菜地边高高矗立起一个新铁塔。这天午后,阳光明媚,邻居家刚读一年级的小明又拉着马惠惠来到铁塔下。玩着玩着,小明问道:“惠惠姐,这个铁塔有多高呀?”马惠惠想了想,便跑回家,拿了一根2米长的竹竿和一把卷尺,在地上量了起来,才一会儿,她就自信的告诉小明:“铁塔有15米高。”
铁塔:?米 影子长6米
竹竿长:2米 影子长0.8米
解比例
学习目标
使学生在了解比例的含义的基础上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从而熟练解比例。
学习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学习难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一、自主学习(50分,每空5分)
1、什么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6:3和8:4 29 :13 和415和35
因为 因为
所以 所以
3、把乘法算式改写成比例式:
2.4ⅹ40 =1.6ⅹ60 3a = 6b xy=kh
4、阅读书上35页第一段,说一说什么叫解比例?
一个比例有( )项,如果我们知道其中的三项能求出另一项吗?( )
二、合作探究(交流)(50分,每空3分,例3,每题10分)
1、例2: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320米,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1).说一说题中的1:10表示 ( )和( ) 的比是( )。
(2).题目中要求的是( )。把未知项设为X,找出相等的比写成比例:( )。
(3).例2的解法和过去的解方程有什么不同?是根据比例的( )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的。 (4).解比例的格式怎样?你会把解题过程正确的写出来吗?(看完书后,关上书独立完成) 解题过程:(以下共4空)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为米
答:
2、例3. 解比例 (1).x65.25.1= (2).85:52:43=x
三、 效果检测(共100分)
1.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乘法等式来解吗?(每题10分)
(1)、3∶4=x∶21 (2)、4∶13=9∶x (3)、X:10=2: 5
(4)、 0.4:X=1.2:2 (5)、x∶8=12∶32 (6)、x :10 =14:13
(7)、951527:=:χ (8)、752.125=χ
2.一个养鱼塘按1:2:3养殖草鱼、鲤鱼、白脸鱼,已知鲤鱼养了6666尾,草鱼和白脸鱼各养了多少尾?(20分)
四、盘点收获(写一篇50字的说明)
篇14:《解比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5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解比例
2、我国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2,如果我们学校的国旗长是240厘米,求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多少厘米?
(1)你会解答吗?独立解答后,同桌间相互说说想法。
(2)反馈交流
①240÷3×2=160(厘米)
②解:设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 厘米。
240: =3:2
3 =240×2
=240×2÷3
=160
答: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160厘米。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1)你明白第二种解法的意思吗?
(2)国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和实际长度比可以组成比例,所以可以把国旗的宽设为 厘米,建立比例240: =3:2,再通过解比例求出 的值。
(3)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解比例的方法
(1)你是怎样解比例240: =3:2的?
(2)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3:2的比值,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 的值。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出 的值。
(4)怎样才可以确定 的值是正确的?(检验)
(5)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解下面的比例
:10= : 0.4: =1.2:2 =
2、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求未知数X。(单位: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丽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第一杯用了25毫升蜂蜜和200毫升水;第二杯用了30毫升蜂蜜和250毫升水。
(1)分别写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体积的比,看它们能否成比例。
(2)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计算,300毫升水中应加入蜂蜜多少毫升?
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再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成比例。
分析:第一个问题应该说比较简单,比分别是25:200和30:250。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篇15:解比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导学内容:P35页例2例3,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六7--11题
导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导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导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预习学案
依照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72和24的比等于15和x的比。
(2)等号左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0.4和16,等号右端的比是8:x。
(3)x和23 的比等于35 和14 的比。
(4)比例的两个外项分别是4和10,两个内项分别是x和28。
导学案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学习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
(2)根据题意列出比例:x::320=1:10
(3)怎样解这个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4)一名同学到黑板解答。
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新课标第一网
学习例3 解比例1.52.5 =6x
这个比例和例2的比例有什么区别?哪是比例的前项和后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应该怎样解?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像例3这种形式的比例要交叉相乘来解。
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课堂检测新课标第一网
1、解比例。
X:10=14 :13 0.4:x=1.2:2 1.2:2.4=3:x
2、汽车厂按1:24的比生产了一批汽车模型。轿车模型长24.92厘米,它的实际长度是多少?公共汽车长11.76米,模型车的长度是多少?
课后拓展
小芳调制了两杯糖水,第一杯用了25克糖和200克水,第二杯用了30克糖和250克水。
(1)分别写出每杯糖水中糖与水质量的比,看它们能否组成比例。
(2)按照第一杯糖水中糖与水的比计算,300克水中应加入糖多少克?
板书设计
解比例
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例2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320m。 例3 解比例 1.52.5 =6x
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 解:1.5x=2.5×6
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 1.5x=15
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x=151.5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米。 X=10
x:320=1:10
10x=320×1
x=3 新课标第一网
x=32
篇16:《解比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5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解比例
2、我国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2,如果我们学校的国旗长是240厘米,求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多少厘米?
(1)你会解答吗?独立解答后,同桌间相互说说想法。
(2)反馈交流
①240÷3×2=160(厘米)
②解:设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 厘米。
240: =3:2
3 =240×2
=240×2÷3
=160
答: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160厘米。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1)你明白第二种解法的意思吗?
(2)国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和实际长度比可以组成比例,所以可以把国旗的宽设为 厘米,建立比例240: =3:2,再通过解比例求出 的值。
(3)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解比例的方法
(1)你是怎样解比例240: =3:2的?
(2)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3:2的比值,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 的值。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出 的值。
(4)怎样才可以确定 的值是正确的?(检验)
(5)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解下面的比例
:10= : 0.4: =1.2:2 =
2、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求未知数X。(单位: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丽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第一杯用了25毫升蜂蜜和200毫升水;第二杯用了30毫升蜂蜜和250毫升水。
(1)分别写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体积的比,看它们能否成比例。
(2)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计算,300毫升水中应加入蜂蜜多少毫升?
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再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成比例。
分析:第一个问题应该说比较简单,比分别是25:200和30:250。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练习六》的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6-38练习六。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小组代表展示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整理成果,小组内成员可以互相补充完善。
(可能出现文字整理和用具体例子并画图整理的情况。)
【设计意图: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首先让小组内后进生先说,有优生补充。给每类学生展示的舞台。】
二、智慧大冲关
师:下面我们进行智慧大冲关,这里为同学们准备了几关练习题,看你能冲到哪一关。
第一关:我学会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下面是不是比例,为什么?
15:3 20:4 0.3:0.4=3:4 a:b=1:2
2、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3.6∶1.8和0.5∶0.25 40∶80和1/2∶1/4
18:12和30:20
有A类学生读答案,C类学生补充释疑。
生1:3.6∶1.8的比值是2,而且0.5∶0.25得比值也是2,所以他们能组成比例。
生2:3.6∶1.8=0.5∶0.25因为他们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
生3:我们要区分好比和比例。比例是一个等式,比不是。
师小结:我们可以根据两个相等的比叫做比例和比例的内项积等于外项积两种方法来判断是否能组成比例。
第二关:解比例,请独立做,比比看谁最认真。
X∶6.5=6∶4 5∶8= X∶16
由A类学生说答案,出现错题时给他一定的时间改错。
C类学生总结解比例需要注意的事项。
师小结:用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来解比例。
第三关:请独立思考,有疑难点小组内讨论解决。
1、请大家用1,2,4,8这四个数组成一些比例
学生展示组成的比例并解释理由。
师总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基本性质的三种方法:①比例的意义;②比例的基本性质;③比的基本性质。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判断方法。
生继续展示其他的比例。
师:前面我们利用4个数可以组成8个不同的比例,并且从中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2、a∶b=c∶d,如果把a扩大到原来的10倍,要使比例成立,则( )
① b缩小到原来的 ②c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③d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④c缩小到原来的
第四关:请自由组合,共同探讨,共同解决。
1、根据4×6 = 3×8写出比例,你能写出几个?
2、已知a和b都是自然数,3∶b=a∶8,你知道ab各是多少吗?
下课前2分钟,师出示本题的答案,请优等生们比较讨论。不做统一的讲解。
师:如果这道题同学有什么问题,可以课后问老师。
三、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欣赏,更渴望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数学练习课的设计上,我摒弃以往的通学通练的模式,而是将练习题由易到难设计成几关,前两关是基础题,后两关是能力题。如此,让优等生能攻克更多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让后进生也能体验到冲关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练习题的设计层次性还要再加强一些。第三关的题要再稍微降低一些难度,让A层次的学生有时也能做出来。
★ 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 相遇问题/分数(或百分数)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 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 第四课时: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精选16篇)】相关文章:
第二课时:一个数除以分数/第四课时:分数混合运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3-03-07
第十课时:确定起跑线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2023-01-31
(1)圆锥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2-07-25
第一课时数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4-02-23
小学数学总复习讲解及训练(十)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2-12-29
小学数学总复习讲解及训练(八)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3-03-15
小学数学总复习讲解及训练(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2-04-30
第二课时一个数除以分数/第三课时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2022-09-20
1总复习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3-11-01
有的人(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202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