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折线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推荐13篇)由网友“我还醒着呢”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第二课时:折线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第二课时:折线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68页的例2,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
一 旧知铺垫
1.出示统计图。
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
(4月26日~5月31日)
2.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 探索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
(2)、7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
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3、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5、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三 、 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
(1)、初看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为什么?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3)、你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吗?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四、 布置作业
篇2:折线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能看懂和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2. 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1. 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我们已经学会了制作条形统计图,常用的统计图还有折线统计图。(出示从报刊或图书中搜集的一些学生易于理解的折线统计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折线统计图。
(板书:折线统计图)
2. 新授
(1) 教学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及组成
看教材62页完成思考题。
1) 幻灯出示折线统计图的意义。
2) 第62页例3的折线统计图,指图说出它包含哪引起内容。
(2) 教学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出示例3
例1 某地1993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平均气温℃ 2 5 10 16.5 22 28 32 32.5 26 19 11.5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1) 引导学生思考:
a. 一年有十二个月,在水平射线上应如何划分?
b. 这一年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32.5℃,在垂直射线上应如何划分?
2) 说明:在画折线时,先要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3) 指导学生到讲台前来画一画,描出各点,再顺次连接两点之间成直线,在各点注上数字
最后写好统计图标题、标明制图日期。
4) 教师示范后,让学生完成这张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Xkb1.com
5) 比较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序连接起来)
(3) 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看例3的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1) 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2) 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得取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的特点。
(4) 比较条形统计图的折线统计图,想一想: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5) 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63页“做一做”。
(6) 小结:折线统计图抽制作方法是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7) 看书并质疑
3.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十九第1、2题。
4.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第四课时
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掌握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会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2. 培养学生初步统计能力,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1. 复习
回答
(1) 什么是折线统计图
(2) 制作折线统计图分为哪几步?
2. 新授
(1) 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2) 学习例4
出示例4
例4 某市无线电一厂、二厂1985年~1983年的产值增长情况如下表。
年份
产值(万元)
厂名 1985年 1988年 1990年 1992年 1993年
无线电一厂 4000 6000 9500 1 18000
无线电二厂 4000 4500 5500 6500 9100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看书第64页,思考并讨论
1) 回答思考题:
1) 例4是一个复式统计表
2) 例4表中表示的统计数据的年份是不连续的。
在制统计图时,需要根据实际年份的多少在水平射线上划分出表示年份的间隔,使得表示两年的间隔是表示一年间隔的2倍,表示三年的间隔是表示一年间隔的3倍。这样能真实地比较出产值增长变化的情况。
3) 可以把它们绘制在一张图上
先用折线统计图描点的方法,描出各点后,再肜两种不同的颜色或不同的线段把它们区别出来,并在制表日期下注明图例,说明每种线段表示的是什么即可。
仿照教材65页例4中无线电一厂的制图方法,完成无线电二厂的制图。
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应注意什么?
(在描出各点后,要用两种不同的颜色或不同的线段把它们区别开来;应在制表日期下注明图例)
观察例4的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哪个厂的工业产值增长得快?
2) 哪一年的工业产值增长得最快?
3) 比较例4与例3有什么不同?
(3) 小结:讲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4) 看书并质疑
3. 巩固练习1
(1) 完成教材65页的“做一做”
(2) 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5题。
4.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篇3:折线统计图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导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导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预习学案:
1.多媒体出示统计图。
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
(4月26日~5月31日)
2.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1)这是什么统计图?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导学案:
一、检查预习情况,小组内交流。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课文例题。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
(2)7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www.xkb1.com
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2.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3.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4.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xkb1.com
课堂检测:
根据练习十一第2题,回答下列问题。
(1)初看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为什么?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3)你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吗?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针线统计图 确定单位数量的多少。
导学反思:
篇4:灯光(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
学
目
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 点
学 难
重 点 体会郝副营长生前所说的话,从而感受今天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11、灯 光
舍生忘死
毫无遗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同学交流,读写结合
四、领悟表达,课外拓展
1.同学们你们在哪见过灯光?在灯光下你有何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题为“灯光”的课文(板书课题)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灯光有新的认识。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动笔画一画有关语句,可在相关地方做简单批注。
1.围绕自学内容,同学间交流自己读文章感受。(可从内容上交流,也可从表达方法交流)读好郝副营长的话。
2.课件出示:郝副营长和我的对话,同学自读、指读,体会此时对“多好啊!”这句话理解。
3.教师依据学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注意课堂动态生成。“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三次,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画一画读一读有关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读完此文,我和同学们一样深深被郝副营长那种为了让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而英雄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郝副营长或同学们说点什么呢?赶快拿起笔把它记录在课文插图旁。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指生口答。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
指生读课文。
回答问题。
全班交流感受。
找出相应的对句子,理解、体会。
生小练笔:此时此刻你想对郝副营长或同学们说点什么呢?
指生总结。
引导通读全文,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引导学生悟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倒叙、前后照应)
作业
布置 我们课下可阅读王愿坚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
教
后
反
思
[灯光(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5: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方法,能看懂和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
2. 培养学生初步统计能力,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1. 复习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我们已经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用统计表表示的数量,还可以用统计图来表示。
(板书:统计图)
(2) 导入新授
(出示从报刊或图书搜集的一些学生易于理解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告诉学生: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表三种。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种-条形统计图。
(完成板书:条形统计图)
2. 新授
(1) 教学条形图统计图的意义及组成。
(2) 教学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1) 出示例1
例1 某地~的年降水量如下表
年份 20
降水量(毫米) 920 860 1005 670 704
根据表中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2) 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自学: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教师示范后,让学生完成这张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1) 归纳制作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 哪一年的年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
3) 哪一年的年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
4) 最多年降水量大约是最水年降水量的几倍?
归纳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比较统计表和统计图,想一想: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特点:从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3) 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75页的“做一做”
注意:画出的直条要准确;直条顶上注明具体数量。
(4) 小结: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是什么?在制作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5) 看书并质疑
3.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1、2题。
4.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会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2. 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
1. 以旧引新
回答。
(1) 统计图分为哪几种?什么是条形统计图
(2)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分为哪几步?
2. 新授
(1) 揭示课题:这节课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2) 学习例2
1) 出示例2
例2 下面是前进机床厂各车间男、女工人数统计表。
车间
人数
性别 合计 第一车间 第二车间 第三车间
总计 570 110 245 215
男工 325 80 110 135
女工 245 30 135 80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2) 看书第57页,思考并讨论。
a. 例2是一个什么样的统计表?
b. 画这幅条形统计图时,需哪些地方与例1相同?哪些地方与例1不同?
c. 在把例2制成条形统计图时,需把三个车间的男工和女工的人数都分别表示出来,需要怎么办?
3) 回答思考题。
例2是一个复式统计表,
与例1相比二者相同点是
二者不同点是
4) 依照课本第58页例2中,第一、第二车间的制图方法,完成第三车间的制图。
5) 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应注意什么?
6) 观察例2的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a. 男工人数最多的是哪个车间?最少的是哪个车间?
b. 女工人数最多的是哪个车间?最少是是哪个车间?
c. 在统计图怎样找出哪个车间的人数最多?哪个车间人数最少?
(3) 小结: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注意的问题。
(4) 看书并质疑
3. 巩固练习
教材练习12 第5、6题。
4.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篇6:第二课时抽取游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掌握抽屉原理,掌握抽屉原理的反向求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2.找到抽屉原理问题中被分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女孩正要从抽屉里拿袜子。抽屉里有黑白两种颜色的袜子各10双。突然停电了。小女孩至少摸出多少只袜子,才能保证拿出相同颜色的袜子?
学生思考、发言。
师: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能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二、活动探究、深入了解:
(一)出示例3: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1、学生提出猜想。
2、用预先准备的学具,小组合作交流。4、小组反馈,师相机板书:
3、得出结论:把颜色看作抽屉。
有两种颜色,只要摸出的球比他们的颜色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研究规律
师:如果盒子里有蓝、红、黄球各6个,从盒子里摸出两个同色的球,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分小组讨论后汇报。
再出示做一做第2题,汇报后得出:问题结论只与球的颜色种数也就是抽屉数有关。
小结:确定什么是抽屉什么是物体是解决抽屉问题的关键。
三、巩固训练,促进内化
1、做一做
2、解决课前有趣的问题
3、有红色、白色、黑色的筷子各10根混放在一起,让你闭上眼睛去摸,
(1)你至少要摸出几根才敢保证有两根筷子是同色的?
(2)至少拿几根,才能保证有两双同色的筷子?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第三课时 节约用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活动进一步巩固巩固比例知识、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感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品德。
教学重难点
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1、(屏幕显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请学生说说对这则广告的理解。引出课题。
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呢?
二、问题讨论,明白道理
1、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畅谈有关水的认识。
2、课件展示相关资料,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状况。
3、交流感想,强化体验。
三、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师: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师:课前我请同学们做了一个漏水试验,我们一起来看看试验结果吧!
1、小组交流、展示成果。(一分钟大约滴水50毫升)
2、计算统计,交流感想。
师:根据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一个漏水水龙头漏水情况统计表
时间 1分钟 1小时 24小时 1年
水量(升)
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1立方米约重1吨)
3、评价家庭用水状况,提出节水建议。
4、(课件出示)小明刷牙时不间断放水30秒,用水约6升。小刚用口杯接水刷牙,需要3口杯水,每杯用水约0.2升。
A、小明一次刷牙的用水量相当于小刚多少次刷牙的用水量?
B、采用节水刷牙的方式,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按每人每日刷牙两次算,那么每月(30天计算)可节水多少升?
C、节约的这些水,如果以一户三人,每户月均用水量为8吨计算,够你家用几天?
(独立分析计算、汇报计算结果,交流想法)
四、解决问题,提出方案
分组讨论一下节约用水的措施。
1、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节水片段。
2、出示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篇7:第二课时:位置(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6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课后小记
篇8:《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第3节
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三、预计教学时间:1 节
四、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
减去 与 的和.结果是多少?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9-14 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提问: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实施
1 .老师提问: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
2 .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 .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 页例2 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 .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129 负练习二十五的第l 题。I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 一15 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 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 .完成教材第129 、130 灾练习二十五的第2 、3 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三)思维训练
下面是 年1 月22 日到28 日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指数的统计数据。
年’月… {{ 1 11 … 查阅2006 年同期北京市空气中可吸人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22日 23日 24日 25日 26日 27日 28日
1月 119 174 143 95 115 173 163
1月
查阅20同其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小结】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 6 号 7 号 8 号
数量/个 l5 29 l6 2O 22 16 18 16
( 1 )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一、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希望小学要统计五年级各班同学为社会做好事的件数,应选用( )比较好。
A .条形统计图 B .折线统计图
2 . ( )最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A .条形统计图 B .折线统计图
3 .表示一年里12 个月的气温变化情况,选用( )比较好。
A .条形统计图 B .折线统计图
二、先在下面折线统计图的括号里填入适当的数,然后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某超市2005 年电视销售情况统计图
1 .普通电视平均每个季度销售( )台。
2 .液晶电视平均每个季度销售( )台。
3 . ( )季度两种电视销售差距最大,是( )台。
4 .根据你获得的信息,预测明年两种电视的销售情况。
第4节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三、预计教学时间:1 节
四、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
加上 的和减去一个数,差是 .求这个数.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五(1 )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 和87 ,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 分和87 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 )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二)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 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说一说用哪个数代表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8 .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 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 .小明对本班15 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拥有2 本的有1 人,拥有3 本的有2 人,拥有4 本的有4 人,拥有5 本的有3 人,拥有6 本的有5 人。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统计表
2006 年9 月人数
人数
平均每人拥有本数
( 1 )估算一下,这15 名同学平均拥有课外读物大约有几本?你估算的理由是什么?
( 2 )估算出这15 名同学拥有课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 .小力对本单元10 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没订任何报刊的有2 户,订1 份的有3 户,订2 份的有4 户,订3 份的有1 户。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本单元居民订报刊情况统计表2006 年5 月
户数
每户订报刊份数
( 1 )想一想,平均每户订报份数是在1 ? 2 之间吗?为什么?
( 2 )计算出这10 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小结】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 6 号 7 号 8 号
数量/个 l5 29 l6 2O 22 16 18 16
( 1 )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综合应用:打电话
一、教学目标
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二、编排思想
1.探索最优方案(每个人都不空闲)。
2.发现规律(第n分钟接到电话的人数是前n-1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加1(老师),前n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是2的n次方减1)。
3.应用规律。
三、教学建议
1.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全班汇报交流。
2.提示学生利用画图表的直观形式解决问题。
3.数学模型是一种理想化
篇9:第二课时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页的例2。
教学目标:
1. 学习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2. 学习列出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 在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准备
1. 根据题意,看图写出代数式。
(1)苹果有x kg,西瓜的质量比苹果重1/4。
西瓜比苹果重kg,西瓜重()kg。
(2)鸡有x只,鸭的只数比鸡少1/3。
鸭比鸡少()只,鸭有()只。
2.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六(1)班有15人参加了合唱队,占全班人数的1/3,六(1)班有多少人?
(2)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美术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多5人。航模组有多少人?
二、教学例2
出示例2。
1. 审题。
(1)看例题的插图,理解题目的意思。
复述题意,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题意,说说你对“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这一条件的理解。
(航模小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小组的人数多,多的人数相当于航模小组4等份中的1份。)
(3)理解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图表示两个小组的人数关系。(学生可以选用条形、线段或其他图形表示人数)
2. 分析、解答。
(1)出示线段图。
(2)说说数量关系。
根据已知条件“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直接得出数量关系:
航模小组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的人数
或者:航模小组的人数+航模小组的人数×1/4=美术小组的人数
(3)学生根据得到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交流各自的解法。
(5)阅读课本,完成课本上的填空。
3. 改变例2。
出示:航模小组有20人,美术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美术小组有多少人?
(1)根据题意改变线段图。(只要改变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位置)
(2)根据图意解答。
(3)启发学生与例2进行比较,说说你发现什么?
(数量关系相同,已知条件与未知问题交换后,仍然可以根据例2的数量关系列式)
教师:上面用方程解例2的思路与分数乘法问题的思路统一,我们应该好好理解、掌握它。
4. 再次改变例2。
出示:美术小组有24人,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少14,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1)根据题意改变线段图。
(2)改变方程,解方程。
5. 小结:关键是搞清哪两个量比较,谁多谁少,多或少了谁的几分之几。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 看图口头编实际问题。
(1)
(2)
2. 根据条件列方程。
(1)小红买了一本书和一枝钢笔,书的价格是10元,正好比钢笔价格少3/8,钢笔的价格是多少元?
(2)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多2/3,白兔有450只,黑兔有多少只?
(3)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多2/3,白兔比黑兔多180只,黑兔有多少只?
3. 根据所给方程口头编实际问题。(小组内交流)
四、全课总结(略)
篇10:《为人民服务》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
学
目
标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司马迁、鸿毛、兴旺、炊事员。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 点
学 难
重 点 1.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理解一些含意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或课件
2.重点句子的课件
板
书
设
计
完全 彻底
死的意义--生死观
12.为人民服务 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团结、战斗
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复习
二、学习第三节
三、 学习第五节
四、反复谈第三、四节,直至成诵。
回忆第二节的学法,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1、运用第二节的学法自学第三节
2、交流段意: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3、举了什么例子来说明?为什么举这个例子?
理解: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4、各自自由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1、指名读
2、齐读课文,想想课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写了几层意思。
联系实际,谈体会
1、联系张思德同志的生平,说说他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
2、谈谈怎样掌握知识,提高思想觉悟,打下为人民服务的基础。
3、作为一个小学生怎样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作为小学生怎样力所能及地为人民服务?
5、说说你周围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例子。
6、说说你自己为人民服务的例子。
1、回忆第三节,按“说理--举例--说理”把它分为三层;
2、回忆第四节有哪三层,每层各讲了些什么。
3、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背。 学生自读,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交流学法
交流段意
指生举例子,谈原因,理解课文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背诵。
指生读
齐读课文,思考。
指生谈体会。
指生回答。 让学生动笔画出每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小标题予以批注,旨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概括能力。
作业
布置 背诵课文。
教
后
反
思 这课的教学,我感觉的用的是“剥笋”的方法,一层一层剥开,让学生见证惊喜见证奇迹。两堂课的教学,学生并没有生出厌倦的情绪。备课不仅仅重要的是了解学情,充分了解学生,预测学生!
[《为人民服务》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11:《一夜的工作》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
学
目
标 1、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了解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况。
2、学习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 点
学 难
重 点 从周总理一夜工作情景中,体会总理的劳苦和简朴,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
教学准备 总理工作照片,重点句段课件。
板
书
设
计 工作量大
审阅认真 工作劳苦
13.一夜的工作 工作时间长
陈设简单
夜餐简单 生活简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启发质疑
二、细读课文,答疑解疑。
三、读课文,引导学生理清“生活俭朴”与“工作劳苦”之间的关系。
四、朗读,悟真情。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解决第一、二个问题
1、默读课文的2--6自然段,用“______”画出说明总理工作辛劳的句子,用“~~~”画出表示总理生活俭朴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你体会出了什么?
3、指名朗读,汇报自己的体会。
(1)学生质疑:我认为“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是说花生米跟平常一样多,没有增加分量。
(2)教师引导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辩论。
1、听老师说一句话:“周总理的工作虽然是劳苦的,但是他的生活是简朴的。”
2、在这句话中,使用了那组关联词?
(虽然……但是)这两部分有什么特点?(对比关系)
3、请你从课文中找到有这种关系的内容,并用“虽然……但是”这一组关联词把这样的内容连起来,说成一句话。
4、总结:作者有意将两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写,这是相辅相成的,这一描写更加突出总理人格的伟大。
1、看到这样的总理,此时此刻,作者最想说的是什么?
2、指名读7、8自然段,比较两次说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1)一次是对自己说,一次是对世界说。这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总理,在回来的路上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胸中有千言万语要倾吐,正是想到这样的好总理,这样崇高的品德,作者更加激动,以至于向“全世界”再次发出内心的呐喊。
(2)文章两次提到“我看到了他”,一方面表达了作者能有这样的机会亲眼看到总理而幸福、激动的心情;另一方面作者从周总理的中联想到总理每一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这一夜工作的情形正是总理一生工作的缩影。周总理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中国人民的事业辛勤的操劳,鞠躬尽瘁,这是被无数的事实证明了的。
3、再次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学了课文,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最打动你?请你把这样的内容读给你的同伴听。
指生质疑。
学生默读2-6自然段课文,画出相应的句子。
指生感情朗读句子。
指生汇报体会
学生展开辩论。
学生对比。
指生用关联词说一句话。
指生口答。
指名生读,比较不同之处。
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指生读。
工作的繁重与食物的简单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仅表现了周总理生活极其简朴,也进一步突出了总理的劳苦,读起来令人感到周总理形象高大,品德感人。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体会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作
业
布
置
搜集有关周总理的故事。
教
后
反
思
[《一夜的工作》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12:《泉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正确有感情美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
3.情感目标:感悟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4.语言文字训练 学生填空的字条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在朗读中感悟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与无私奉献的精神。
2.难点:通过理解课文,感悟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开学初我们积累了许多描写春天的句子和段落,我们来朗诵一下吧。谁想说,谁就站起来说吧!
一.导入:春天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泉水也像一个淘气的娃娃,弹着琴跑下山来。泉水会跑吗?(其实是流)泉水还会弹琴?(是丁丁冬冬的流水声)这种把事物写成人的方法,叫?(拟人),这么写多生动啊!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泉水吧。板题:泉水(1)
二.检查生字识记情况。卡片出示生字,我看你的眼睛,你就站起来读好吗?适时强化脆是平舌音。(1)
三、理解课文:课文中的泉水是什么样的呢?先自己出声读一遍课文,找出泉水有什么特点,最后说给同桌听。重复要求(1读2找3说)。(1)
四.学生自由读文后汇报。板书多,清,甜,美。
这很多很多,很清很清,很甜很甜,很美很美的泉水都做了些什么?
生答:大家跟我看第二自然段,读,他让山里的姐姐来打水。等等。
……
学生读后说,你读的泉水很善良,来吧,来吧,可以看出泉水很大方。依次为,很爱帮助人,很热情。同时指导学生读出那个不断为别人做事,却笑呵呵的泉水的形象。(10)
我好喜欢这泉水呀。喜欢他的善良,喜欢他的快乐,更喜欢他的乐于奉献。你们看,指板书。引导学生体会这快乐的泉水,是因为帮助了别人,而更显得可爱。(1)
五、我越来越喜欢这泉水了,你呢,看看我们喜欢的泉水能不能读着表达出来。引读。(3)读到结尾处,指导读好渐行渐远的泉水的 丁冬,丁冬两个词。追问,课文一开头就是这两个词,这叫做?(首尾呼应)(2)
七、多美的句子呀!大家读得这么流畅,这么美,我看都快背下来了。(时间合理则指导背诵)出示连线,背诵课文时,记住那些关键的词语就会事半功倍的。(2)
八、语言文字表达训练:泉水这一路上笑着跑着,丁冬丁冬,还会经过哪儿?遇到谁?说些什么呢?大家手上有张小纸条,快发挥你的想象力,试着想一想,写一写吧!(6)
例:泉水流到___田野里______,她看到了___小草从地下钻出来__,泉水说:“__喝吧喝吧,喝饱了就快点长大呀!___”
泉水流到_山坡上__,她看到了___野花绽开一两个花瓣_____,泉水说:“__喝吧喝吧,你开得美丽,我也觉得快乐!_________”
九、情感升华。大家写得真好,丁冬丁冬的泉水把快乐从山顶带到平地,从果园送到山谷,更送进了我们的心里。泉水的付出让大家幸福,泉水自己呢?(也是快乐的)看啊,能让别人幸福的人,自己也一定是快乐的。因为帮助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出示字条,深化主题。(2)
向泉水学习,大家的字写得好,我也觉得幸福。因为你们的进步,也是我的快乐哦!准备好写字了吗?
十、写字:
泉:学生分析,独立写。撇捺要舒展,下面要有弧度。
然:观察分析易错的地方,书空后数笔画,写2个。
股、脆:这两个字你先仔细看看,再和同桌分析一下要注意什么。记住你同桌说的啊。谁提到横折弯没有钩了?谁提到脆的竖弯钩要托住了?谁提到左边要窄了?哈,英雄所见略同,写得好更是英雄。我们一起写吧,每字两个。
看看同桌写得怎么样?给点指导意见就更好了。见到别人写得好的,可以学着写一个,看到自己写得差的,可以改一个。同桌的进步也是你的快乐是不是?(10)
[《泉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下册)]
篇13:《丑小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情感目标:初步感受故事的积极意义,体会到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只要坚持追求美好的理想,逆境是会改变的。
知识目标:朗读体会丑小鸭在家的孤单以及离家后的不幸遭遇,朗读感悟变成白天鹅后的复杂心情。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领会故事所表达的积极意义。
学习准备:辅助课件;相关的补充资料:“冬天昏迷”、“作者简历”。
一、复习词语,初悟文情
(一)课件出示词语,采用多方式读词语。
(二)用“丑小鸭”与“天鹅”连起来说话。
二、感知课文,披文入情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课件出示小鸭出壳的画面,配上轻音乐,教师根据画面内容引读课文。
瞧,鸭妈妈正在孵小鸭,一只只小鸭子都从蛋壳里钻出来了。怎么就剩下一个特别大的蛋呢?过了好几天,这个蛋才慢慢裂开,一个小家伙从里面钻出来了,咦,怎么这个样子?他的毛___,嘴巴__,身子__,难怪大家叫他___。(画线部分由学生读)
(二)学习第三、四、六自然段
1.家,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幸福,就是温暖,然而,这只小鸭子因为模样,来到世界上,在家里过得会怎样呢?请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
交流时预设:找“孤单”;根据文本语句感悟小鸭的“孤单”;回味自己是否有过“孤单”的感觉,并和小鸭进行比较;如果你就是这只孤单的丑小鸭,心里会想些什么;丑小鸭的苦、痛,我们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你们能把这种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2.在家里,丑小鸭孤独极了,谁都欺负他,讨厌他。他再也忍不住了,他终于离开了家。然而,离开家的丑小鸭会不会更让我们担心呢?请拿起笔来,在文中画出你最替丑小鸭难过的地方。
交流时预设:交流课本第四自然段内容;孤单、可怜的丑小鸭只会来到树林这一个地方吗?想象一下,丑小鸭还会来到哪里?将会遇到什么;丑小鸭来到这么多地方,他在寻找什么,他最希望得到了什么(朋友、温暖的家、伙伴、自由、幸福);然而他不但什么都没得到,反而有更大的遭遇在等着他!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寒冷的冬天来到了,可怜的丑小鸭面对的又是什么呢?(学生读“天气越来越冷,湖水结了冰。可怜的丑小鸭又冷又饿,昏倒在冰湖上”;)丑小鸭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你们知道吗,在丑小鸭冻僵前,他也曾经勇敢地奋斗过,[出示课件(画面,文字材料),配上音乐(舒伯特:《小夜曲》)]教师激情吟诵补充材料:冬天越来越冷!为了不使自己被冻僵,他不得不在湖面上使劲全身力气地游来游去。然而他游动的范围依然越来越小。最后,丑小鸭只好用他的双脚不停地划动,他多么希望湖面能给它留下一小块啊。可怜的他再怎么努力,也还是被冻僵了,跟冰块结在一起了;引读四、六自然段。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即使这样恶劣的环境,丑小鸭也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地努力追求,依然那么执着地热爱着生命。教师深情叙述第五自然段(课件出示天空飞翔的天鹅):“一天傍晚,一群天鹅从空中飞过,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他惊奇什么,又羡慕什么?并读出这份惊奇与羡慕。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漫长的冬天过去了,温暖的春天终天来了,丑小鸭也长大了。原来他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如果你也为丑小鸭感到幸福和快乐,那就请你放声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三次引读课文
当丑小鸭看到湖面映出的影子,他想:(齐读最后一句)
原来自己就是美丽的天鹅,他怎不高兴,怎不激动。(齐读最后一句)
让我们的心也和丑小鸭一起跳动,生齐读最后两句。
3.你们愿意通过背诵来表达你对丑小鸭的祝福吗?那就请你们练习背诵这一个自然段吧。──抽生背诵。
三)拓展延伸,升华移情
1.经历了一番磨难的丑小鸭终于变成了受人欢迎的白天鹅,我们真为他高兴。你知道安徒生为什么要写《丑小鸭》吗?
课件出示资料学生自由读:
[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小时侯很贫穷, 11岁父亲死后, 生活更加贫困。安徒生从小观察敏锐,想象力丰富,14岁告别家乡到丹麦首都,下决心要当个艺术家,却面临走投无路的困境。
1829年,安徒生创作的一部喜剧在皇家影剧院上演的那一天,他静静地坐在大剧院的一个角落里,望着那些他所创作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听着观众的喝彩,他的眼里不禁流出一行行热泪。
十年前,他几次想在这个剧院里找到一个小小职位,都遭到了嘲笑和否定。十年,那是一段多么艰苦和漫长的过程!
今天,他终于成功了,得到了公众的承认。]
2.在舒伯特的《小夜曲》中,教师引领学生深情地讲述:
师:安徒生曾说过:我就是一只丑小鸭。十年前,他遭到了嘲笑和否定,十年后,他变成了──
生齐答:白天鹅!
师(动情地):他终于成功了,得到了公众的承认。十年,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时间!当他静静地坐在大剧院的那个角落里,望着那些他所创作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观众的面前,此时此刻,他最想说的一句话是:
生齐: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啊!
师(饱含深情地):当他听到观众的喝彩,一行行热泪情不自禁地流淌着。他最想说的一句话一定是:
生齐: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啊!
师(富有激情地):安徒生的生活中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他却是那么努力地追求新生活,那么执着地热爱着生命。作品中这只了不起的丑小鸭多像他呀!小朋友们,站起来吧,你们就是白天鹅,扬起有力的翅膀,再次发出幸福的呼喊吧!
生齐: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啊!
师:愿你们这一只只小天鹅长大了更美丽,扬起有力的翅膀,在蓝天中自由自在地翱翔!
[《丑小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下册)]
★ 四、统计制作扇形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 《一夜的工作》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 《为人民服务》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 第六单元扇形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折线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推荐13篇)】相关文章:
1总复习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3-11-01
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2022-12-23
《观察简单的立体图形组合》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2024-05-21
练习课/除法验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2022-09-26
《出塞》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2023-08-07
教学比武经历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024-03-04
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2023-12-18
人教六上数学教学计划2023-10-22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2-07-09
扇形统计图说课稿人教202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