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精选12篇))由网友“咔嚓慧”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小学二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总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册各单元的基础知识。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复习、系统训练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号数学的信心,促进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
教法与学法: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复习时,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本学期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减法和表内乘法,要使学生切实学好。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1题,练习二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75-8 = 36+40= 42-9= 54+8=
48-40= 52-7= 36+4= 50-20=
57-20= 84-7= 75-6= 84-60=
2、谈话揭示课题。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从今天起,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看哪些同学学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1、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法
教材第101页第1题.
①指名读题。
②笔算加减法应注意:A.相同数位对齐;B.从各位算起;C.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进1,减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向十位退1.
③指名上台笔算,其余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2、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出示练习题:30+24+28= 75-26-35= 45+27-5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怎样可以使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简便。 小结:为了简便可以吧分步计算的两个竖式连起来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题。
要求学生看清运算符号,认真审题,再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3题。
独立完成。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相信同学们的计算会更熟练,在计算时只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相信大家会很棒!
第二课时
表内乘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总复习及练习二十五第4、6、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名称。
2提高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熟记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求积。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1、口算。(出示卡片)
9×5= 8×7= 7×6= 4×9=
3×6= 5×7= 4×8= 3×4=
6×8= 4×7= 9×9= 8×5=
3×7= 4×5= 5×6= 8×9=
2、引出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表内乘法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复习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出示下图:
【5+5+5+5=20(个)5×4=20(个)】
指名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5 × 4 = 20
. . . .
. . . .
. . . .
乘 乘 乘 积
数 号 数
教师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复习乘法口诀
①背乘法口诀。
采用多种形式背乘法口诀。
②根据“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③口算。
7×8= 9×4= 6×7= 8×8=
6×5= 7×4= 6×9= 9×8
5×5= 8×6= 3×2= 7×7=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4题。
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6题。
仔细看题,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7题。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读懂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四、总结提升
五、今天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习,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篇2:小学二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02页总复习及练习二十五第9~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2、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获得对线段、角、直角等图形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会量、画线段。
难点: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学生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①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a.学生比画。
B.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
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米=( )厘米 400厘米=( )米
3米=( )厘米 700厘米=( )米
2、量、画线段。
①看教材第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
指名回答。
②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得对不对。
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③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小组同学相互检查。
3、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①说一说教室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②判断下面的图形,是角的画“√”,不是的画“X”。
( ) ( ) ( ) ( )
③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样画一个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4、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9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小组活动。
①小组合作开展学习活动。
②相互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怎样拼的?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多少个正方形?怎样判断锐角、钝角?。
③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完成书105页第11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又有什么心得收获没有?
第二课时
观察物体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02页第7题和练习二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识图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会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重难点: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帮助学生建立简单的空间观念。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观察物体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教师:要知道一个物体的全貌有什么办法呢?
(我们应该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
教师:怎样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呢? (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去观察,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形状不同。要感知一个物体的
篇3:小学二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9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 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1)出示题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篇4:小学二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更正解地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复习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对分类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3.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与分类统计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累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让学生对平面图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体会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图形的拼组与对分类统计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七巧板、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点明课题
(一)情境创设:课件呈现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漂亮吗?这里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
1.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补充:除了这些图形,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复习这学期已经学过的知识:平面图形和分类统计。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师生合作,复习整理
(一)平面图形
1.平面图形的特征
(1)课件呈现多个杂乱排列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根据认识,将这些图形分分类。
(2)组内交流:你是怎么分辨长方形的?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哪些知识?再整理汇报。
(3)指名回答: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4)讨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5)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
(6)说一说:圆与以上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2.图形的拼组
(1)拼一拼:
①用2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②用4个正方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2)设计图案:
①请用七巧板设计一幅的图案。
②汇报展示:让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思路。
3.分一分:课件呈现P94第3题的20个图形。
(1)让学生分别回答是什么图形?
(2)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特别是在学生说出第11、15、17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要特别强调让学生说出:你是如何想的?
(3)教师提问:刚才我们都弄清了每个图形分别是什么图形了,那每一类图形到底有多少个呢?我们下面就来统计一下,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活动,巩固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积累数学教学活动经验,增强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注意在相互研讨中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二)复习分类与整理
1.按形状分一分
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二个统计表:
(1)提问:我们想把这些图形按照形状来分分类,你有什么好方法?可能有学生提出:
①可以一类一类的找出来。
②可以按1~20号的顺序将每个图形在类型分别确定下来,再在相应的形状下面画一个符号表示个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统计表。
(3)汇报展示,核对数据。
(4)解决问题:哪种图形最多?哪种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2.按颜色分一分
(1)你认为:这些图形除了按形状分类,还可以按颜色来分类。谁来说一说:按颜色分,可以分成几类呢?
(2)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一个统计表:你会统计吗?
(3)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统计表;
(4)汇报展示,集体评价。
(5)解决问题: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多?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3.自己定标准分一分
(1)除了上面的两种分类标准,你能不能定一个标准,将这些图形卡片分成两类呢?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标准:
(3)每人按自己定的标准再来分一分。
4.观察发现: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种与前面的两种统计表一起展示,让学生观察:
(1)他们都是将这些图形分成几类?
(2)这些分类的标准虽然不同,但每一种统计表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哪里吗?
(3)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是什么分类标准,他们统计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复习活动,让学生对分类与整理进行系统的复习,让学生更加熟练地运用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能自行制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看待事情的意识。】
三、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一)解决练习二十一第14题
1.情境创设:同学们看,这是隔壁班的小朋友拼出来的三幅图,漂亮吗?课件分别呈现第14题的三幅图。
2.拼这些图案,都用到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空白的统计表。
3.你能独立完成这个统计表吗?让学生独立完成。
4.解决问题:
(1)哪种图形的数量最多?哪种最少?
(2)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①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方法:一是数出题中所给图形的总数;二是直接把统计表中分类计数的结果加起来。
②你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分类统计时,统计结果的和与所给出的统计对象中总数是相等的。
(3)小明摆了4个火车,一共用了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经历统计与制作统计表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感悟习题背后隐含的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练习二十一第15题
1.情境创设:课件呈现第15题的餐桌图,师:同学们看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摆放很杂乱,有必要将这些东西整理一下。
2.独立完成象形统计图,完成后交流汇报,集体核对,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认真作图的习惯。
3.独立完成统计表:完成后集体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师:你是怎么得到每一项数据的?让学生明白:可以直接利用已经完成的统计图来完成统计表,不需要再逐项去计数。
4.解决问题:
(1)碗比盘多几个?
①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还有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得到这个答案吗?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
(2)哪种餐具最多?哪种最少?
①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呢?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三)查漏补缺:每班教师根据学生所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经历整个统计过程,巩固学生对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理解,同时结合分析数据、回答问题的内容,使学生直观感受统计图、统计表在整理、分析数据方面各自的优势,感受统计图、统计表的价值,感受分类整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
四、全课总结,畅谈感受
(一)全课总结: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二)畅谈感受:通过本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或者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梳理,概括、归纳所学知识,学会总结学习感受与体会,并将这些与同学交流。】
篇5:小学二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3、114页总复习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3.经历整理过程,构建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间的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
4.在解决问题中感受除法和混合运算的价值,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
在问题中经历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整理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计算的方法;在对比中明辨混合运算的顺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巩固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为什么要小于除数。
2.巩固同级、不同级及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深化对运算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整理除法相关知识,逐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一)游戏活动:
教师选12个小朋友上台。
1.分组。
让其他同学给他们分分组,要求每组人数同样多,且每组不止1人。
(可以每组2人,分成6个组;可以每组3人,分4个组;可以每组4人,分3个组,可以每组6人,分2个组。)
2.抢答。
分好组后,开始抢答游戏。
( 课件依次演示:)
七八( ) ( )三十 ( )八十一 四八( ) 54÷9=( ) 35÷( )=7 ( )÷8=9 ( )÷2=5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形式,既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知识,即除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从而揭示课题,又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回顾梳理,构建联系
(一)复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1.课件出示:
(1)16枝铅笔,装在4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多少只?
(2)16枝铅笔,每8枝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3)16枝铅笔,装在7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几枝?还剩几枝?
2.学生分析后列式并计算。
3.学生汇报
(1)三道题如何列式,为什么用除法列式?
(2)计算时用什么乘法口诀?
(3)第三题余数是多少?余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
4.学生自主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并解答。
例如:每3枝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5.说一说: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异同。
6.练一练:
(1)出示习题:如果每枝铅笔8角,小英带了6元钱,她最多能买几枝?还剩多少钱?(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2)汇报交流,并说说用竖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3)比较: 60 ÷8=6(枝)……12(角) 60 ÷8=7(枝)…… 4(角)。
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第一种错误的原因,为什么不能剩余12角,(因为12角里面还有1个8角,还能买一枝铅笔。)从而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串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更好地理解除法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复习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128-64+36 6+18÷3 48÷8×6 8×(36-29) 64-40÷8。
(1)说一说:先请学生说说这些混合运算的顺序。
(2)分一分:让学生将这些算式按运算顺序进行分类。
如:第一类: 128-64+36 48÷8×6。
第二类: 64-40÷8 6+18÷3。
第三类: 8×(36-29)。
(3)根据分类结果分别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举出类似的例子。
2.练一练:
(1)课件出示: 18-6÷3 (18-6)÷3 18÷6×3 18-6×3。
(2)学生计算。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先看运算顺序,然后计算。
设计意图:混合运算的重点是先看运算顺序,因此在复习前出示三类不同的混合运算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再分类,既突出运算顺序的重要性,又给学生复习混合运算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题。
结合直观图巩固对除法及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沟通两者间的关系。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2题。
巩固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强化试商的技能。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
以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的方式,突出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巩固,同时培养认真审题的能力。
(二)实践应用。
1.40个图形如下排列:……第34个图形是( ),40个图形中有( )个。
2.小晨准备用一星期(7天)看完一本60页的图书,第一天看了12页,剩下的平均每天看几页?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题的选择突出了不同层次,由简单巩固到实际应用,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还有哪些疑问?
篇6:二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二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及本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为复习内容
二、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
(1)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3)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
(1)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2)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加深理解,并融会贯通。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关键:
(1)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重视学生的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供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所有学生都能树立自信心,有进一步发展。
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初步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课时划分:
4课时
五、教学进度:
第17~19周
篇7: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第十单元总复习
单元教学内容:课本第119~127页
第一课时表内除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9页表内除法,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在复习除法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一道除法题,然后再进行巩固练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二.复习整理:
1.说说下面各题你是怎样算的?(小黑板)
32÷4 81÷9 15÷5
24÷6 42÷7 40÷8
24÷3 14÷2
2.针对刚才学生容易错的内容,用听算的方法,选拓展练习中的题进行训练。
在草稿本上听算练习。
3.复习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可挂图出示,小组讨论后学生口答)
出示挂图:教材第119页的第1题。(如果没有挂图可让学生看书)
4.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在○填上“<”“>”“=”。引导学生正确计算。
三.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第1、2题。
巡视、评改。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同桌检查。
四、拓展性学习:
1.口算。
15÷5= 6÷3= 16÷8= 9÷3=
45÷9= 56÷7= 49÷7= 2×4=
45÷5= 56÷8= 63÷7= 8÷2=
2.看图,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计算。
3.在○填上“+”“-”“×”“÷”使算式成立。
16○6=10 8○4=2 21○3=7
20○5=25 6○9=54 30○5=6
第二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
及加法、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9、120页第3~8题,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加法、减法的复习,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与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共3页,当前第1页123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放性的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方法,正确、熟练地读数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对于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使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知识整理:
1、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请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万以内数的哪些知识?
2、下面先请大家独立做教材第119页第3题,然后集体订正。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3、写一写,再读一读。
①千位上是2个千、百位上是5个百、个位上是6个一。
②二千五百零六。
4、下面复习用计数单位表示数,独立完成书上第120页第4题,想一想是怎样做出来的。
5、复习近平似数。
6、复习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简单应用。
(1)请同学们口算教材第120页第6题,看谁算得都对。“开火车”订正。
(2)引导学生做教材第120页第7题。先笔算,再请两个同学到台上板书,并展示。
(3)通过第6、7题的计算,请大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4)请各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一下教材第121页第8题。我们怎样去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处理意见,并在全班汇报。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综合练习教材第123、124页第3~6题。
2、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知道和对学生进行帮助。
第三课时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页第9~12题“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的复习”。
教学目标:
1、复习“克和千克”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形成锐角、钝角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比较好的质量单位的概念,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准备:
小黑板,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整理复习。
1、复习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1)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21页第9题,大家想一想,你会怎么样去圈?为什么要这样圈?
学生根据原来有的克和千克的概念,动手圈。
(2)用重量去算一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再判断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3)大家想一想关于质量单位,我们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复习到呢?小组讨论,把没有复习到的知识列出来,作好全面复习。
2、复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小黑板出示)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平移、旋转现象。升降机、观光缆车、共3页,当前第2页123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锐角和钝角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2页“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目标:
1.复习“解决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看题,学生能知道题中所说的事理,并能正确选择解决的方法。
2.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请大家想一想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复习了本学期学过的哪些知识?
2.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还有没有内容是我们没有复习到或复习了掌握不好的?如果学生有问题,则针对问题,让同学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二.复习整理:
1.分别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3、14题的挂图。
(1)看了图后,你明白图中的画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看挂图,小组讨论这两题的意思。
(2)怎样来解决这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明:12÷3=4(次)
一共要花:6×1=6(角)8×3=24(角)6+24=30(角)
或:6×1+8×3=6+24=30(角)
2.复习统计图。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5题。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第15题的数据怎么搜集?
3.组织搜集数据,清点人数。
根据自己的情况举手,并把老师清点结果填在书上。
4.大家已经搜集好了数据,从这个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请小组讨论一下,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
篇8: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在数学游戏的方式下会主动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了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能力目标:提高根据题中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利用数学游戏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根据题意提出问题,并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取扶――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教学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中,来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总体回顾课,也是综合复习课,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此课。
1、通过学生背诵2、3、4、5的乘法口诀来了解学生对口诀的掌握程度。
2、出示一组口算题,要求学生说出结果的同时,说出对应的乘法口诀,以此来巩固乘法口诀的应用。
3、出示书中图画,并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知道的信息(在这里采用自己说,同桌说,全班交流并补充的形式),这样,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善于观察的能力。
4、根据信息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这些问题。在这里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边提问题边计算,然后同桌合作一人问问题一人回答,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有条理地表明自己看法的能力。
5、最后做几组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的乘法口诀。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力图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智能整体而和谐地发展。
篇9:二年级下数学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你会填吗?
1、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从()算起。
2、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
你会算吗?
60—24—16= 18+27+39=
先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让学生列竖式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主题图。
师:看校门口开来了一辆大巴车,仔细看,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有人下车,下车25人,有人上车,上车28人。
师:我们乘坐公交车要遵守乘车规定,有秩序的先下车再上车。车上原来有67人,根据上下车人数的变化,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让学生把图意连起来说一句话: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28人,现在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看谁的解决方法更好、更合理、更科学。
生:理解题意、独立解答。
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
比一比,看那种算法更合理、科学。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口述: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说)
讨论:用竖式怎样计算?这道题可以不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这道题有没有简便写法?使学生初步理解明确因为被减数和减数不能交换位置,所以这道题不能交换位置计算。
学生动笔在小黑板上写算式,教师在下面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几种情况,可出示正确的做法。再出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由学生判断有没有错,错在哪里。
拓展思维
这道题还有没有其它做法?
2、教学例4。
先说明和例3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和运算顺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这道题竖式有没有简便写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6题,第5题。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生:认真思考,自由发言,谈自己的体会。
小结:加减混合的笔算试题,在笔算的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
篇10:二年级下数学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在个性化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南瓜丰收了,同学去帮助收南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第一组28人
第二组34人
第三组22人
二、新课学习
1、教师: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
学生:28+34+23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教师:这个算式该怎么算呢?
同样是加法,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进位加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出:
前面我们学习进位加法只有两个数相加,这里有三个两位数相加,是一道连加算式。
教师:再比较一下28+34+22这个算式和我们黑板上的8+4+2这个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出:
两道都是连加,只是连加的范围不同而已。
教师:那它们的计算方法是否一样呢?
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计算方法可能是一样的,都要数位对齐后,从个位加起,相加满10都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下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合作,比一比,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更多、更好!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后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汇报。
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种算法进行汇报:
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
学生汇报后教师整理在黑板上并追问:
除了这些算法,我们可不可以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竖式来计算呢?
用竖式又该怎么算呢?
引导学生尝试列出竖式后并抽其中的两个同学投影展示。
主要引导学生列出右面的竖式:
286 2 2 8
+34 +2 2 +3 4
628 4 6 2
+2 2
8 4
如果有学生能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就请学生列出后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学生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教师则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其实这种竖式还有另外一种写法,大家想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后再抽一学生投影展示。
教师:竖式的这两种写法是一样的吗?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竖式,其实计算过程是一样的,但相比之下,第二种写法更简单一些。
教师:不管是用哪种方法计算,你觉得三个数连加与两个数相加相比,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
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三个数连加比两个数相加要复杂一些,特别是涉及进位的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算连加的算式了,根据这个情景图,你又能列出怎样的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算式?
学生:连减算式。
教师:这个连减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是20以内的,85—40—26是100以内的连减,并且需要退位。
教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试着计算这道连减算式吗?
教师放手让学生试着计算,教师巡视观察,发现不同的算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尽量指导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连减的算法,主要引导学生列出以下两种竖式计算:学生列出竖式后请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教师:在做这道题时哪个地方最容易做错?能给其他的同学提个醒吗?
让学生发现最容易做错的地方就是两次相减时都要退位,因此要按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步一步地思考每步的计算结果。
教师:在做连加连减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在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中依然要注意进位和退位的问题。
三、结论总结
1、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
2、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
3、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
四、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上,你都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篇11:二年级下数学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36+28+17= 65—25—21=
说一说你的计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篇12:二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有哪些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感知平移和旋转的过程,初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思想方法,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在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基础上会区别这两种现象。
2、能正确判断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突破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突破重点。
难点:
能正确判断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针管和钟表8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游乐场情境图
想不想去玩一下?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游乐场玩一下,游乐场里都有什么?(学生说)
用手比划一下这些项目是怎么运动的。(学生感受)
谁能给它们分分类?(根据它们运动的特点进行分类)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等思维过程,能对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了解得更深刻,初步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表象。】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平移(课件出示)
(1)像这些物体是沿直线方向移动的属于平移现象.
(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小组内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2.感知旋转(课件出示)
(1)像这些物体围绕一个点转动的都属于旋转现象
(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小组内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3.体验运动:(课件出示)
(1)、打开信封,自己感受这些物体是怎么运动的?(小组学习)
(2)、这些物体的运动属于平移还是旋转现象?(学生说)
(3)、拿出我们的文具盒,从桌面右边平移到左边,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文具盒平移后形状、大小不变。
生2:我发现文具盒的方向也没有改变。
师小结:对,文具盒在平移的过程中,文具盒形状、大小、方向都没有改变。
4.学习例2:(课件出示)
小组学习:根据要求完成每一个题,然后集体交流。
师总结:平移的特点就是形状、大小、方向都没有改变。
板书:(平移:形状、大小、方向都不变)
5.学习例3:(课件出示)
看来大家对平移有了很深的印象,闭上眼睛想一想什么是旋转?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旋转现象。
(1)哪位同学可以上台用自己的身体做一下旋转?(找学生演示旋转)
(2)看样子同学们对旋转也有很深的印象,那我们的铅笔盒可以做旋转吗?
(可以)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根据要求再做旋转。
(3)小组交流:通过旋转文具盒你有什么发现?
生1:文具盒的形状、大小没有改变。
生2:方向改变了。
师小结:对,文具盒旋转时,它的形状、大小不变,而方向改变了。
板书:(旋转:形状和大小不变,而方向改变。)
6、比较平移与旋转,你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并汇报)
生1、不管是平移还是旋转,形状、大小不变。
生2:旋转方向改变,而平移不变。
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下面的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2、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合理利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重要价值。】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
板书
平移和旋转
平移:形状 大小 方向 旋转 形状 大小 方向
不变 不变 改变
★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统计》参考教案(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
★ 空间与图形--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总复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精选12篇)】相关文章:
《数与代数:数的认识》数学教案2022-08-02
小学数学教研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2023-07-23
立体图形体积的与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总复习)2022-07-13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课教案2023-01-02
数学思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3-04-17
四年级数学乘法和除法的复习教案2023-08-23
计算二年级作文2022-11-03
《-----伴我成长》写作指导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总复习)2023-10-10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研计划2023-09-20
三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2023-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