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县小学数学上册备课(观察物体第3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合集19篇)由网友“Euterpe”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绍兴县小学数学上册备课(观察物体第3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绍兴县小学数学上册备课(观察物体第3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编写者单位: 绍兴县华舍实验学校 编写者姓名:钱建军 编号:
教学内容 教材P41
教材分析 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观察活动和想象同步配合,以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它的后续知识是中学里的三视图,在此教材中表述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
学情分析 有前面两课的学习基础,学生已明确了观察的一般角度,本课综合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能够建立实物模型与图形的联系。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发现平面图与立体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异同。
教学准备 小正方体若干。于前一个星期要求每一位学生做一个棱长是10厘米的小立方体。
教学过程 修 改 意 见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 请学生们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较复杂物体的观察(板书)。
(二)新授课
1、师出示四个小正方体按例3摆放在讲台上,以同方向为单位,画出其左面正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抽学生展示并说明其理由。(根据学生回答择要板书) 2、小组合作操作。把四个立方体组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组合图形。条件允许,底面弄一块玻璃,以观察底面。在小组内,将观察到的图形在纸上画出来,并说明观察的角度。
3、用6个小立方体摆出一个组合图形,请学生思考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形。有条件的将数码相机对好实物,并在大屏幕上投放出来。以求表现观察角度的一致性。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3及做一做。
2、完成练习九1-3题。
(四)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用6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 ,从左边看也是 的情况。
(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五)、课外作业:练习九4-6。
板书根据实际生成:
课题
想象:
形状1 形状2 形状3 形状4 ……
篇2:绍兴县小学数学上册备课铺一铺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编写者单位: 漓渚镇中心小学 编写者姓名::张珠芬 编号: 第109-110页
教学内容 第109-110页
教材分析 密铺也称为镶嵌,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变化和美的享受。通过实践活动,从而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学情分析 四年级已经学过了一些平面图形。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密铺的特点,绘在方格纸上密铺。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密铺,初步培养空间观念。探索什么样的图形可以密铺平面。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欣赏美和创造美。
教学重点 什么叫密铺。探索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哪些不能
教学难点 探索事物内在的规律。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修 改 意 见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观察思考:
1把学生课前搜索一些密铺的图案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你发现了什么?
2、谈体会、交流。
2、引入课题。(密铺--铺-铺)
二、探索新知
1、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1) 猜测 如:圆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等同多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猜猜,哪种图形能密铺。
(2) 操作、验证。
(3) 汇报验证结果。(圆形和正五边形不能,其余能)
2、在方格纸上根据给定的图形设计密铺图案。
(1) 生活中的应用(如地转、围墙等)
(2) 动手操作,让学生根据课本第110页的图案,造用一组,在方格上设计新颖,美观的密铺图案。
师:强调拼摆时,要有序进行。
(3) 解决问题:第110页填空练习。
(4) 展示作品。
3、自由设计密铺图案。
三、拓度知识(介绍有关密铺的资料)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
要求 :教学设计字体为五号,行距14磅。
篇3:绍兴县小学数学上册备课找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编写者单位: 漓渚镇中心小学 编写者姓名:张珠芬 编号: 第77页------78页
教学内容 第77页------78页
教材分析 此内容是在完成了简易方程的教学之后安排的。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在学生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找出皮筋的长度和课本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动手操作。
教学难点 探索事物内在的规律。
教学准备 简易秤、尺子、书本
教学过程 修 改 意 见
1、三个人为一个小组,准备好以下物品,一根皮筋,一根小木棒,一个圆盘,一把尺子和6本数学书。
2、制作一个简易的秤。
3、实验并填写记录表。
根据记录表的内容一边实验,一边填写记录表
记录表
第 小组
所称课本数 1 2 3 4 5 6
皮筋总长度
皮筋伸长长度
4、根据记录表,完成折线统计图
皮筋长度和课本数的关系
皮筋长度/CM
课本数
5、讨论:从图中你发现什么?课本如果越来越多的话,皮筋会怎样呢?
6、小结。
要求 :教学设计字体为五号,行距14磅。
篇4:第1课时:观察物体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P 38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知识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立体图形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从侧面观察圆柱体得到的是什么样 的平面图形
学具、教具 老师学生都准备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老师分别拿出不同的立体物体,让学生说出立体物体的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教学过程 一、观察者相对于物体的位置(同时要规范观察位置的描述)(1)我们观察物体的时候,我们要从不同位置、角度来来观察,比如可以怎么观察
(学生:从前面、后面、左边、右边、下面、斜着…..莱观察)
这时候学生举出了很多从不同位置、角度。
(2)规范观察位置的描述
为了统一,我们规定了 正面、侧面(左侧面、右侧面)、上面这几个观察位置。
二、观察长方体的几个面
(A)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1、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比如你看到物体的正面的时候,你就看不到物体的反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B)让学生看书P38并完成P38的问题和填空。
三、观察球体
老师拿出一个网球(体积比较大),现在老师站在教室的前面,我把网球这一面定为网球的正面,那么你现在是从什么面来观察这个球体的呢?看到的又是什么样的平面图形?
(学生有从正面、下面、左侧、斜的….等不同方向看,得到的都是一个圆形)
四、观察圆柱体
(A)观察圆柱体的上面
老师拿出一个圆柱形的茶叶罐
(观察圆柱体的上面和下面,得到的平面图形是圆形)
(B)观察圆柱体的正面、侧面(难点)
学生从正面和侧面来观察,得出的图形可能不是正方形
有学生认为是
这样的图形,上面两条边是弯曲的。
分析:观察圆柱体的上面学生很容易得出是一个圆形,但是由于观察角度以及光线作用于弯曲的圆柱体侧面的原因,给学生的感觉就是侧面不是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因此我配合课件,来进行讲解
正面和侧面 上面(和下面)
五、学生看书P39并完成P39相关填空
课堂练习P39 做一做
P40 第123题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单击此处输入课堂小结]
课后追记
观察物体,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这是第一次对空间感的培养,学生对应圆柱体的正视图不容易想象出对应的平面图形。因此老师可以利用课件还有用纸皮套一个圆柱体来证实和帮助学生理解。
第2课时: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P41~43例3和相关练习(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的组合体)。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观察、分析多个物体的组合体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知识重点 从不同角观察观察、分析多个物体的组合体并得出对于的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昨天我们知道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比如人们经常从哪3个面来观察(正面、上面、侧面),从不同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教学过程 【例1】 投影出示
让学生拿出自备的骰子、摆出这样的图形
(1) 定正面
(2) 定好正面后,你从正面、左测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一样吗?请你在纸上画出你在正面、左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
(3) 侧面分为左侧面和右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观察到的图形一样吗?(从左侧面看到的是….,从右侧面看到的也是…..)
(4) 让学生完成P41
(5)p41 做一做
课堂练习p41 做一做
P42 第1、2、3、4题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单击此处输入课堂小结]
课后追记
书本上并没有要求学生画出对应3个面的平面图,我觉得老师可以让学生不看连线题目的选项,直接想象画出3个面的图,之后再连线,这样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很有好处。
篇5:绍兴县小学数学上册备课(字母表示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编写者单位: 绍兴县华舍实验学校 编写者姓名:钱建军 编号:
教学内容 教材P44-P45例1-例2 做一做,练习十第1-2题.
教材分析 用字母表示数是一种符号化思想,3个例题明确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表示运算定律,表示数量关系.有一定的层次性.本课选择前2个例题
学情分析 用字母表示一定的意思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本课提升到用字母表示数实际有三层意思(如上).重点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字母表示的实际意义和为什么要这样表示,理解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理关系的意义.本课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方程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修 改 意 见
一、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猜年纪
师:同学们现在的年纪大概12岁左右,知道
老师的年纪吗?(大17岁)
明年小东几岁?老师几岁?一年一年下去分别是几岁?
学生(小东)年纪 老师年纪
12 12+17=(29)
13 13+17=(30)
: :
24 24+17=(41)
: :
观察一下,在记录过程中,你发现哪些在变化,哪些没有变化?
(年纪在变化,相差的岁数没有变化)
这样说下去会有很多岁数可以说,你能用一个式子把许多种情况都表达出来吗?
(把学生年纪用a来表示,那么老师年纪用a+17来表示)
这里,我们就接触了用字母表示数.那么老师年纪可以用别的字母(如b)表示吗?和 a+17的表示方法进行比较,有什么好与不好?对a的大小有什么要求?
( a+17不但表示了年纪而且还表示了两者的关系,而b只是表示了年纪)
是呀,表示关系是很重要.大家想想我们的数青蛙歌: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歌很长,怎么唱得完?
讨论用字母表示
1:a只青蛙a张嘴,a只眼睛a条腿
青蛙成了独眼龙.在特定的情景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种意思.
2: a只青蛙b张嘴,C只眼睛d条腿
说了和没说一样,没有发生关系
3: a只青蛙a张嘴,b只眼睛b条腿
眼睛和腿的数量对不上,成了怪物
4: 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
把歌唱完了,又正确揭示了数量之间的关系.
小结:用字母表示数所供选用的字母有很多.不只是A,B,C,D.但当我们开始设定某一个数,用某一个字母表示的时候,不能和别的字母混起来.也就是说在同一个的情景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种意思.
其实用字母表示数或者表示关系在我们平时生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比如我们玩数学游戏算24点,A就表示1.J表示11等等.
二、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
失物招领
张明同学于昨天傍晚在校门口捡到人民币25元,请失主前去五(1)班认领.
-10-16
讨论得出用字母去表示25更好一些.
三、体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
其实在我们数学学习中早就用字母在表示
数了.大家可以举些例子
讨论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较与文字表示,用数直接表示各自的优点.具体谈谈用字母表示运算定的感受.
(简洁,明了,内含丰富.)
四.用字母表示的简写形式
a*b=a.b或ab
a*a=a2
一般情况下,几个字母相乘,在字母表中靠前的写在前面.如c*a=ac 字母与数相乘,数写在前面,字母写在后面.
练习:8*8*8…*8=( )简写
12
比较2a a2
五.巩固练习
百数表.(简介:画一张10*10的空格表.告诉学生是从1-100各数.然后把数隐去,在其中一个空格中标上字母B,要求思想其它格字可以填什么.找出与B的关系.)
板书:重点突出 “数青蛙歌”与简写
篇6:绍兴县小学数学上册备课一(练习十六)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编写者单位: 兰亭镇中心小学 编写者姓名:屠燕凤 编号:2
教学内容 练习十六
教材分析 练习的编排减少了直接用公式计算的习题,安排了较多的应用问题、变式题、用间接条件求面积及画一画、分一分的操作性习题,并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思考题。
学情分析 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上学习的。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能够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练习题投影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修 改 意 见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谁能说说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的?三角形的面积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二、基础训练
1、教师:下面请同学翻到练习十六第2题。
(1) 教师组织学生先小组讨论,再进行计算。(教师巡视)
(2) 指定学生口头回答。
(3) 教师:刚才这个同学是先找出三角形的高,再量出高和底的长度进行计算的,那么同学们观察一下,用哪条边作底计算面积最方便?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有三条边,选择哪条边做底画高再计算是最方便的。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2、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直角三角形以两条直角边为底和高计算最方便;钝角三角形一般以最长的边做底,这样高就在三角形内。
3、让学生做练习十六4---5题。(教师巡视,给个别学生做指导。)
(1) 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2) 组织全班进行订正。
三、巩固练习,小结。
1、让学生完成其他练习题。指定学生回答,并集体订正。
2、小结直角三角形面积的特殊求法,以及求钝角三角形面积时底和高的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篇7:绍兴县小学数学上册备课(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编写者单位: 兰亭镇中心小学 编写者姓名:屠燕凤 编号:2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面积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直接要求学生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学情分析 是在学生掌握图形的特征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的运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红领巾,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硬纸片各一对。
学生: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硬纸片各一对,尺子,练习本。
教学过程 修 改 意 见
一、复习准备:
1、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谁能说说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出示红领巾。
(1)教师:这条红领巾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你能猜一猜吗?
(2)教师:同学们猜了那么多答案,哪个是正确的呢?我们需要计算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合作探究:
1、出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提问:这3个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2、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我们学习过哪些求面积的方法?(数方格和转化的方法)
教师:同学们,那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
①如果是用数方格的方法,那就在方格纸上进行计算。(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②如果是用拼摆转化的方法,那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三角形进行计算。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三、探讨交流。
1、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说明推导公式的过程。
2、让数方格小组说明推导的公式及过程。(我们先计算出三个图形的面积,再分别量出它们的底和高,发现它们的面积都可以用底×高÷2表示。所以我们小组觉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应该是:底×高÷2
3、让转化小组说明推导的公式和过程。(我们将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而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2。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一样。
4、在讲台上演示用两个相同三角形推导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上述同学和推导思路,看清楚转化的过程。
5、引导转化小组学生总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步板书:
两个相同的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
用字母表示公式:s=ah÷2
6、教学例题2。
四、巩固练习。
(1)解答练习题“做一做”。之后教师指定学生回答,并集体订正。
(2)回顾: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两个相同的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
用字母表示公式:s=ah÷2
篇8:观察物体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观察物体课堂实录1
[说课]
随着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化,数学课程标准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强调要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基础。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放手给他们一个自行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发现,在自我发展中创新。
一、说教材,说学情
从数学知识、方法的角度看,“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在直观认识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空间与图形”中新增加的一个内容。以前的几何教学,教材上主要是对形体的具体认识的设计,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没有一定的落实措施,教师在教学中的随意性较大,而现在根据“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标准编排的“观察物体”,就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观察物体”一课与美术有很密切的联系,但不等于美术课,它是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与纯粹的美术上要求的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表现世界是不一样的。此课例是要通过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对几何图形的记忆,让学生初步体验二维与三维空间相互转换的关系,使学生有一个丰富的数学学习经历,使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完整。
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在我们的环境中,除了看不见的空气,无固定形状的水之外,绝大部分东西都有形状,只是有的形状简单,有的形状复杂,因此,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置身于三维世界之中。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渐渐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渐渐获得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这是一个体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同样,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对一年级六七岁的孩子而言,这一学段的教学要注重丰富学生对形状的感受和认知,要联系实际生活,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这样点点滴滴的累积之中,学生的视野才会不断开阔,对图形的理解也才能更加深入。所以,此课的设计总是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去做的。
二、说教法,说学法
(一)组织反映空间观念的数学材料
本课设计了五组材料。1.依次出现冰箱的三视图,运用反例,让学生思考这是一个什么物体。2.让学生将从家中带来的玩具、用品等实物摆放在桌上,仔细观察,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3.利用课件提供的具体生活情境──三个小朋友从不同角度给熊猫照相及小老鼠看水壶等小朋友喜欢的画面。4.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相关的练习。5.动手操作摆积木的游戏。
(二)设计体现空间观念的呈现方式
先从看图片到猜物体,学生猜得五花八门,展现了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对三维空间关系的认识能力本质上是一种空间想象能力,一种更高水平更复杂的空间概括能力。因此,课一开始设计的“猜一猜”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再从看实物到画出它的一个面,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坐在不同的方向、角度去观察,所看到的画面不同。然后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进一步体验感知,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达到感知的升华。最后通过搭积木的练习,利用课件出示的三视图,让学生想一想,再把头脑中形成的物体的表象摆出来,由面到体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样的呈现方式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和认知规律,采用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研究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概念的教学策略
1.学生已有经验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又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对物体的认识学生并不是一点没有的,因此在设计教学时,要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在课一开始就遵循这个原理,猜冰箱、画实物、动画演示等,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界限就可渐渐地靠近。
2.发展空间观念的途径应多样化。过去,比较强调用算式加语言来表达数学思想,其实,表达数学思想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用符号来表达,也可以用动作来表达,发展空间观念也是如此。本课就是通过学生生活经验的再现、回忆(照相、穿球鞋)、对实物的观察(玩具、日常生活用品、人)、动手操作(画画、搭正方体)、猜测等途径,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有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3.空间概念的培养需要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气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小房子,并且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再和同组的四个小朋友交流所画、所想、所思,这样以学生为本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更加具有主动性、创造性、探索性,更加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了自己的潜能,培养了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课件:冰箱的上面、侧面、正面图)
猜一猜:这是从上面给一个物体拍的照片,你知道这是什么物体?
师:你们猜对了吗?我们再来看一张从侧面给它拍的照片。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去正面看一看。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一个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
2.思考:要观察物体可以从哪些方向去观察呢?
3.学生活动。师:用你们说的方法去观察桌上每个组带的东西,先选择你想观察的方向坐下来,再把你看到的画一画。
4.小组交流。师:画好后,把你的作品放在桌上,围着这个物体依次到同组小朋友的位置上,去看一看他画的画,想一想,你们画得一样吗?
5.思考汇报。师:奇怪哦,你们组明明画的是同一个物体,为什么不一样呢?有想法了,和组内同伴互相说一说再上台来汇报。
6.小结:你们每组4人坐在不同的位置,看的是同一个物体,但看到的画面却不同。
7.巩固。
(1)师:现在林老师站在这儿,你们看到的是林老师的哪一面?(正面)现在呢?(侧面)如果你想去看林老师的后面,怎么办?
(2)学生个体活动。师:拿出自己带的东西,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把你看到的说给旁边的同学听。
8.总结。师: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看到的形状是怎么样的?谁来总结今天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观察物体时,随着看的方向、角度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可能不同。)
三、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1.出示课件:三个小朋友从不同方向给同一只熊猫照相。
小组议论:是谁照的照片?
2.课件:演示球鞋不同方向的图。
思考:每一幅图是看到了球鞋的什么面?(先用手势表示,再齐说。)
3.图片:四只小老鼠正在看同一个水壶。
思考:对照看看,谁看到的水壶和A图的样子是相同的呢?知道的就直接指,想不到的也可以到老师摆的水壶旁边去看一看,站在你认为对的那一面。
4.练习卡:书上的习题独立完成、订正。
四、发展评价
1.师:你认为哪些同学表现得好?为什么?自己表现如何?你又学会了什么?
师评:同学们,你们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智慧爷爷送给每人一个礼物,藏在抽屉里,去找一找。(四个正方体)
2.开发性练习。
(1)师:这四个正方体可以拼摆成不同的图形,林老师就用这四个正方形拼摆了一个图形,从上面看是,从侧面看是,从正面看是,你能摆出这个图形吗?
先想一想它的形状,四人再合作试着摆一摆。摆好后,再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检查你摆的是不是这样。
哪个四人小组愿意上台展示你们的作品?
(2)只出示从上面看的形状:,任由学生摆。
3.作业:回家以后,可选择生活中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上努力体现“三性”
(一)主体性
张扬、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理应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培养、发展人
篇9:绍兴县小学数学上册备课(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绍兴县小学数学第九册备课
编写者单位: 平水 编写者姓名: 编号:
教学内容 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以及学生已初步具有的看图能力和计算技能。因此让学生掌握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几个基本图形的思考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在组合图形中,有的已知条件是隐蔽的,需要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根据图形特点,先把它找出来或推算出来。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有接触过组合图形。能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五种基本图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初步掌握用分解法和割补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2、能综合运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提高数学学习资源的开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利用基本的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图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结合回答将五种图形展示在黑板上),你会求这些图形的面积吗?( 复习面积公式)
二、认识组合图形
1、小黑板出示队旗,小屋,七巧板,这些叫什么图形?这些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
2、揭示组合图形:像这样用学过的图形拼成的图形我们叫做组合图形。
3、你在生活中,哪里还见到过像这样用基本图形拼成的组合图形?
3、揭题--组合图形面积计算。
三、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1、观察这个组合图形(指房子侧面),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你会求吗?允许小声讨论,并在草稿纸上试求。
2、交流:(教师板书)
(1)分割成正方形与三角形
正方形面积:5×5=25(平方米)
三角形面积:5×2÷2=5(平方米)
组合图面积:25+5=30(平方米)
综合算式如何列?
同学们采用的这个方法,是计算组合图形常用的方法,叫分割法。
(2)分割成两个梯形
梯形面积:上底:5米
下底:5+2=7米
高:5÷2=2.5米
面积:(5+7)×2.5÷2=15平方米
组合图形面积:15×2=30平方米
综合算式如何写?
(3)补上两三角形,使之变成一个长方形
大长方形面积:长5+2=7米
宽5米
面积7×5=35平方米
小三角形面积:底5÷2=2.5米
高:2米
面积:2×2.5÷2=2.5平方米
组合图形面积:35-2.5×2=30平方米
这个先把组合图形补上一块变成一基本图形,然后相减的方法,叫添补法。
4、小结:
刚才我们用多种方法算出了组合图形的面积,你觉得哪种算法比较简单一些?无论你采用哪种方法,计算的面积总是一样的。
四、练习
(1)计算做一面队旗要用多少平方米的布。(教师呈现数据)
选择有用的数据在纸上完成,同桌讨论校对,并检查错在哪里?
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容易?
(2)练习八第三题
独立思考方法,你打算怎么做?
(3)92页做一做。选择有用的数据,独立完成。自言自语地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学了什么?你觉得如何去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修 改 意 见
要求 :教学设计字体为五号,行距14磅。
篇10:绍兴县小学数学上册备课(列方程解决问题练习十一)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编写者单位: 绍兴县孙端镇中心小学 编写者姓名:鲁明娣 编号:
教学内容 列方程解决问题练习十一
教材分析 本课练习包括判断方程,能列出方程以及用图画表达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的练习,能判断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联系,以及用文字表达的实际问题,其意在帮助学生巩固方程的概念,学会解方程,并养成检验的习惯。用图画表达数量关系对学生逐步习惯于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有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富有知识性,增加了题目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止,学生学习了用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要求学生掌握方程的意义并能熟练地判断出方程。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学会解方程,并能检验方程的解。在例3和例4中要求学生会找数量关系,并能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目标 1、逐步习惯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
2、会列方程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难点 能根据题意找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修 改 意 见
一、复习
1、复习学过的知识(学生回答)2、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生: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请你判断哪些是方程?
(1)a+24=73 (2)4x<36+17
(3)72=x+16 (4)x+85
(5)25÷y=0.6 (6)2x+3y=9
生:(1) (3) (5) (6)是方程(2) 、(4)不是
师:你为什么说这三个是方程?而且(6) 也是方程?
生:因为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所以叫做方程
(6)也是方程只不过它含有两个未知数
4、我们班学生在作业中有这样解方程的,你认为这样做行吗?如果不行帮他找出来
x+32=76 x-3.2=6.5
解: x=76-32 解: x-3.2=6.5-3.2
x=44 x=3.3
x ÷8 =0.4 3x=18
解:x ÷8×8=0.4×8 解3x-3=18-3
x =3.2 x=15
生:四题都错
生:第一、二、四题两边没有同时,第三题等号没对齐
生……
5、你认为在解方程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生:等号对齐
生:两边必须要同时加、减或乘、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要根据天平平衡原理
生:要验算,或口头验算,保证解的正确性
二、巩固练习
出示:x+0.3=1.8 x-6=7.6 0.2x=6 x÷1.1=3
请四位学生板演,并写出检验过程并校对
三、变式性练习
师:看来同学们对解方程有了很好的认识。
你能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吗
出示:课本第63页第6题
四、应用性练习
闯关游戏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个方程的解都是 x =5
□+x=13 x-□=2.3 □× x=7 x ÷ □=5
生:我是这样想的,我可以把x =5代入到上面的算式,然后把□当成x算,这样就能解答出来了。
2、学校食堂共有大米 a 千克,平均每天吃 b 千克,已经吃了 c 天,下面字母表示什么意思?
(1) b×c (2)a ÷b
(3)a- b×c (4)a÷b-c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3、小红心里想一个数,这个数乘以2,减去6,再加5,得57,这个数是多少?
小组讨论,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解:设这个数为x,
2 x-6+5=57
师:这个方程怎样解
4、一次数学竞赛有10道题,评分规定答对一题得10分,错一题倒扣2分,小明回答了10题,结果只得了 76分,问,他答对了几题
五、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运用解方程
的知识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把你想到的和同伴一起分享
六、板书设计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b×c ( 吃了多少千克?)
a ÷b (一共可以吃多少天?)
a- b×c (还剩多少千克?)
a÷b-c (还能吃多少天?)
篇11:绍兴县小学数学第八次备课(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编写者单位:绍兴县钱清镇中心小学 编写者姓名:蔡熠丹 编号:
教材内容:等式的性质 (天平原理)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好,你用天平做过游戏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通过四幅插图的描绘了利用天平进行实验,探究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由“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使学生体会到“等式的不变规律”为下一课如何解方程作好伏笔。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方程这块内容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虽然在这学期开始的作业本中有几次方程的题出现,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在他们头脑中还没有过方程这样的表象,所以授新课就要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开始,从他们知道的东西,如跷跷板到天平,然后再过渡到方程。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天平的实验,让学生明白天平的平衡的原理从而感悟到等式的性质,为下面的解方程做准备。为了学起来容易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
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发现等式保持
不变的规律。
课前准备: 天平及相关物品。(将插图制作成课件让学生逐步观察思考)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一、猜谜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请同学们猜猜看。
课件出示有关天平的谜语:一个瘦高个,肩上挑副担,如果担不平,头偏心不甘(打一样物品)。这是什么呢.?对,是天平(板书)。实验室里老师正在使用天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可见出示:老师使用天平的过程,天平由平衡(空天平)--不平衡(一端有物品)--平衡(两端都有物品)。了解天平基本特点:指针指在刻度的中间,天平是平衡的。天平平衡,说明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师板书:天平平衡 -- 左边=右边 。我们都知道,牛顿看见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那我们看见天平平衡能发现些什么呢,想当小小科学家吗,今天我们就利用天平做实验吧,.来研究天平的原理。
二、新知探究
(一)实验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
第一步,为了做实验,老师把实验室的天平搬到了这里,看!这时天平已保持平衡,而且指针对准0刻度线。左边是一只茶壶,右边是两只杯子。问:这说明什么?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先用实物图贴在黑板上,接着用字母表示)即a=2b(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 。
第三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尝试着来演示。天平果然都又平衡了,那么现在应该怎样来表示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先用实物图再用字母来表示)即a+b+b=2b+b+b和a+b+b+a=2b+b+b+a
第四步,.除了增加物品保持天平的平衡,还有什么办法也能使天平平衡呢?引出天平两边减少相同的物品,看看天平能否保持平衡。带着猜测,这时可以让学生上来演示,并说出,你在天平两边拿掉了什么物品,天平怎么样了?如果平衡了,就用等式表示出来。
第五步,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课件)
第六步,应用,进一步验证。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1个花盆和几个花瓶同样重呢?该怎么办?两边同时减少一个花瓶,天平保持平衡。(课件演示)
(二)学生小组实验: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
刚才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发现了关于天平的第一个规律,.你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发现其他更有趣的规律吗?(学生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在你们的抽屉里有一架天平和一些物品,四人小组一起来做实验,并把你们做的每一次实验都记录在纸上,(实验纸见附页)最后把你们发现的新规律也写在纸上。注意:只有.当指针对准刻度中间,空天平平衡时才可以开始实验。做实验之前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实验规则:1、四人分工合作,可以小声讨论,不能影响旁边同学。2、看实验纸的提示进行实验,小心轻放,认真实验。3、仔细观察,把实验过程和结果按实验纸要求记录下来,字迹清楚。4、以上三项完成最佳者为今天的“小小科学家”。要求看仔细的小组可以开始实验。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当学生根据实验纸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时,把那一组的实验纸放在投影仪下,并让这一组学生到上面来演示,这是老师可以在旁边解说,避免一些不清楚的地方。.
进一步验证,出示P56的情景,课件出示:问要求1个排球和几个皮球同样重该怎么办?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一份,按其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
(三)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老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三、巩固练习。
A:实物演示并判断:(准备8袋花生,4袋盐)
天平两端分别放有一袋500克的盐和两袋250克的花生。
1、当两边各增加3袋同样的花生(250克/袋)时,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为什么?
2、在第一题的基础上,现在将把天平两端的东西减少,怎样变化?可使天平依然保持平衡?怎么想的?(可抽学生上台动手操作。)
3、一端放有两袋1千克的白糖,另一端放有4袋500克的盐,问一袋白糖与几袋盐同样重,怎么想的?
B:当a=b时,把等式补充完整。
a+4=b+( ) a-( )=b-9 10a=b○( ) a+b=b+( ) 99÷a=( )÷b a×( )=b×( ) a○( )=b○( ) a○( )=( )○b
C: 有9个球,外观一样,但是有一个球重量与其他球相比可能重了,也可能轻了。用1个天秤,要求在3次内找出这个球。(开放题,根据时间调节)
四: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看来天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挺有用的,能帮我解决很多复杂的问题,希望同学们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开创美好的明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你付出加倍的努力你的收获也会加倍了,祝愿同学们天天努力天天有收获!
作业设计:课堂作业本26页
板书设计: 天平的原理
…1杯子+1茶壶=2杯子+1杯子… 学生实验纸
↓ ↓ ↓ ↓
… b + a =2b + b … □ □ □
结论: 结论:
等式的性质
篇12:绍兴县小学数学第八次备课(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编写者单位:绍兴县钱清镇中心小学 编写者姓名:孟彩娟 编号:
教材内容:方程的意义
教材分析: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因此我设计教学方程的概念是从等式引入的,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让学生说出能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出来,让学生知道方程源于生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图形的变化,逐步引出等式,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列举像方程这样的式子,并予以区别,强化方程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写方程,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做一做”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方程的意义。在这儿,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断就可,不必在概念上过分纠缠,更不必拓展太多,以免加重学生负担。
“你知道吗?”的阅读资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让学生只需感知,不作记忆的要求。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方程这块内容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虽然在这学期开始的作业本中有几次方程的题出现,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在他们头脑中还没有过方程这样的表象,所以授新课就要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开始,从他们知道的东西,如跷跷板到天平,然后再过渡到方程。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这节课只要学生能理解和判断,不能过分纠缠概念上问题和其他课外的知识,如果要学生了解太多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因难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基础不太好、理解能力不太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对新的内容不容易接受,特别是概念课,所以让学生课前预习会对这些学生有一定的帮助。在课堂上多让学生看形象的事物,从而理解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教学目标:1. 通过天平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 使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重点难点: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课前准备: 课件、天平、带有磁铁的卡纸、彩色记号笔。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数量关系,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已知我们学校有3077位同学,再加上所有老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师生一共有多少人吗?(板书:3077+ x)。学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来研究这些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所隐藏着的数学奥秘,想知道吗?请你用饱满的姿态告诉老师!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先展示翘翘板,然后以动画形式分别让两只小鸡跳到翘翘板左边(重量分别为300克、200克),一只500克的小鸭跳到翘翘板右边,翘翘板摇晃后平衡。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大屏幕。
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问:谁能用式子表示翘翘板的平衡情况?(卡片出示300+200=500)
师:在数学中与翘翘板原理一样的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生答:天平)
(出示天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用到的称量工具--天平。天平是由天平秤和砝码组成的。砝码有不同,越大就越重。把要称量的物体放在左边的托盘,右边的托盘放上相应的砝码,当天平平衡、指针指在正中央,说明这个物体的重量就是砝码的重量。
2.课件出示第二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玻璃杯,右盘上放了100 g重的砝码,正好平衡。
师:请看这幅图。
思考: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生答。
师:对,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个等量关系,(课件出示:1个空杯子=100g)
3. 课件出示第三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加约150毫升水(红色)的玻璃杯,右盘上放了100 g重的砝码,天平左低右高。
师:如果我们在杯中加约150毫升的水呢?为了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
问:这时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能答:杯子里倒了水,水有重量,天平就不平衡了。)
问:如果水重x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结果吗?
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100+X>100
4.课件出示第四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加了水的玻璃杯,右盘上加了100 g重的砝码,天平还是左低右高。
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要使天平平衡,该怎么做?(增加砝码)对,要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师:怎么样?刚才左低右高,现在呢?(生能答:还要加砝码)那就在加100 g重的一个砝码。(课件演示:右盘上再放100 g重的砝码,天平出现左高右低。)
师:现在什么情况?(生答:左高右低)这种情况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吗?可以同桌讨论。
学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 100+X<300
问:观察列出的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这个问题可能稍有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当天平两边不平衡,一边比一边重时,要表示两边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不等式表示。(板书:不等式)
问: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不等式吗?
(学生列出不等式,教师选择两个写在卡片上贴于黑板。)
5. 课件出示第五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加了水的玻璃杯,右盘上放了250 g重的砝码,天平平衡。
师:下面老师把其中一个100 g重的砝码换成50 g重的砝码。你再来观察一下。
(学生看到都说:平衡了)
问:谁来表示这个式子?
学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100+X=250
问:为什么用“=”呢?(平衡就是相等了)
问:哦,那这个式子与刚才两个不等式比较最大不同是什么?(生能答,不能教师引导:这个式子中间是等号,叫等式。板书:等式)
问:能再举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生举例,教师选择三个写在贴于黑板的卡片上。)
这时黑板上的卡片有:
300+200=500 100+X<300
100+X>100 100+X=250
80+X>100 100+50<300
5×a=40 X+200 X+X=8
三、探究交流,抽象概括
1.分类、建构概念
让全班观察黑板上的8个算式,根据它们的特点,小组讨论,试将他它们分类并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
问:谁来说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1)如果学生中有“是否含有未知数”(板书:含有未知数)“是否是等式”(板书:等式)这两类的重点说,其余的口头交流。
(2)让按“是否含有未知数”分的学生把式子分成两堆。
问: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这一种分法,我们得到的这几个式子是什么式子?(含有未知数)那这几个呢?(没有未知数)
问:你能把这一种(指含有未知数)再分成两类吗?怎么分?指名板演。
(或者让按“是否是等式”分的学生把式子分成两堆。
问: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这一种分法,我们得到的这几个式子是什么式子?(是等式)那这几个呢?(不是等式)
问:你能把这一种(指是等式)再分成两类吗?怎么分?指名板演。
根据学生的思路来讲。)
问: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揭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把它叫做方程。(板书: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一起读一遍。(学生齐读)这也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
2.理解、巩固概念
师:自己理解一下方程的概念,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未知数和等式)
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生答:会。)请四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写两个,其他同学在作业纸上写。
写好后,请同学们用手势一起判断对错,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同桌互改。
小结: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
(出示课件)问: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式子,它们是方程吗?(用手势表示,随机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6+x=14 3+x 50÷2=25 ab=18
6+x>23 51÷a=17 x+y=18
问:通过这几道题的练习,你对方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
(2)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
四、巩固提高,形成技能
1.判断
下边哪些式子是方程?(课本54页“做一做”)
35+65=100 x -14>72
y+24 5x+32=47
28<16+14 6(a+2)=42
2.你知道吗?
课件动态显示关于方程的小知识。
你知道吗?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3.练练思维
孟老师今年的年龄加上7就是30岁,你知道老师今年几岁了吗?
某同学今年的年龄的2倍是22岁,他今年几岁?
4.提高智慧
小刚集邮共360张,小红集邮共400张,怎么才能使两人的邮票张数一样多?
5.数学游戏:小博士用他的手遮住了所写的内容。他想让你们猜猜他写的式子是不是方程。(用多媒体设计出手的形状盖在方格上)
(1)□ +X > 40 (不是)
(2)X÷□=80 (是)
(3)3×□=24 (不一定)
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第三题:如果方格中填的是未知数这个式子就是方程,如果填的是8就不是方程,填其它的数就是一个错误的算式。)
五、总结提升。
回想一下刚才我们上课开始写的那个表示我们全校师生总人数的式子,现在老师告诉你一共有3193人,你能得到怎样一个方程并知道老师有多少人吗?(116人)好聪明!这是我们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希望同学们也能像今天一样积极动脑,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去解开更多生活中的未知数,去迎接更多新的挑战!
作业设计:
1.作业本25页。
2.口算一页。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3077+ x
等式
不等式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篇13:第3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际,使学生知道什么是体积.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1米、1分米、1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二、探究新知.
我们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概念: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一)实验观察,建立体积概念.
1.教师演示实验:
第一步:出示有 杯水的玻璃杯,在水面处做一个红色记号.
第二步:在水杯中放入一块石头,在水面处做一个黄色记号.
第三步:拿出石块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块,在水面处做绿色记号.
观察思考:在水杯中两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汇报归纳:水杯中放入石块后,石块占据了空间,把水向上挤,水面向上升.石块大占据空间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块小占据空间小,水面上升得低.
2.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方法:
第一步:拿出装满细沙的杯子,把细沙倒在一边.
第二步:把一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
第三步:把杯中细沙倒出,把一大些的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
观察思考:出现了什么结果?这说明了什么?
汇报归纳:放入大木块,外边剩的沙多;放人小木块外边剩的沙少.
这说明木块也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木块大占据空间大,木块小占据空间小.
3.总结两次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以上的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归纳:物体都占据空间,物体大占据空间大,物体小占据空间小.
教师明确: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4.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
实物比较:字典和大词典 桌子和椅子 水桶和茶叶桶 课本和练习本
(教师出示一组体积接近的物体)提问:这两个物体谁的体积大?
(二)认识体积单位.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时只凭感觉是无法判断出谁大谁小的,这就要我们精确地计量物体的体积.计量体积就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1.认识1立方厘米(出示一块1立方厘米的体积模型)
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是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比较小.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厘米比较恰当?
2.认识1立方分米.(出示一块1立方分米的体积模型)
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一些,是一个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
说一说: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物体比1立方厘米的物体大.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
3.认识1立方米.
思考:什么样的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板书: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米比较恰当?
4..比较: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长度单位:线段
面积单位:正方形
体积单位:正方体
(三)计量物体的体积.
怎样用这些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呢?
计量物体的体积就是一个物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板书)
(四)反馈练习.
1.看图说出物体的体积.
2.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20( )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
2.连线:学校主席台的体积 24立方厘米
书包的体积 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体积 24立方分米
3.说说身边的物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五、课后作业 .
下面的图形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第4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1”】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演示动画 “长方体体积2”】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板书: 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演示课件“正方体体积”】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
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 a a或者V= a的3次方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表.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 a a或者V= a的3次方
篇14:(可能性3)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绍兴县小学数学第九册备课
编写者单位: 绍兴县稽东镇尧郭完小 编写者姓名:商洪钢 编号:
教学内容 P.103.例3及练习二十二第1-3题
教材分析 通过判断小丽和小强采用“石头、剪子、布”来决定谁跳是否公平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对小丽获胜和小强获胜的可能性进行思考和分析。但与例1例外不同,例3并没有给出小丽和小强玩“石头、剪子、布”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所以不能直接计算出小强获胜的可能性,而应先罗列出他们两人玩“石头、剪子、布”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罗列出两人玩“剪子、石头、布”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计算出其可能性。
2、了解采用“剪子、石头、布”游戏的公平性。
3、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点 不重复、不遗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教学难点 不重复、不遗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收集生活中的等可能性事件
教学过程 修 改 意 见
一、复习
1、生交流收集的等可能性事件,并说明其发生的可能性。
2、计算发生的可能性,首先看一共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再看发生的事件有几种,最后算出可能性。
二、新授
1、同学们都会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谁能和老师一起玩?
(游戏……)
这样确定谁胜谁败公平吗?
生发表意见。
下面我们就用可能性的指示,看看这个游戏是否公平?
2、罗列游戏中的所有可能。
可交流怎样才能将所有的可能都列出来,方法的交流。
小丽 石头 石头 石头
小强 剪子 布 石头
结果 小丽获 胜 小强获 胜平
3、通过观察表格,总结
一共有9种可能;小丽获胜的可能有3种,小强获胜的可能也是3种,平的可能也是3种。所以小丽获胜的可能性是39 ,小强获胜的可能性是39 ,二者相等,所以用“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来决定胜负是公平的。
4、反馈练习
P.103.做一做
重点说明:一共有多少种可能,如何想的。
注重学生判断的方法多样化,(1)计算出单数、双数的可能性;(2)其他方法,如双数只有一个6,而单数则有两个,因此末尾出现单数的可能是双数的两倍,因此这是不公平的。
三、练习
1、练习二十三第一题 独立完成,集评。
2、练习二十三第二题 可以采用初步判定,然后罗列验证的方法。
3、练习二十三第三题 制定游戏规则,小组内合作完成!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篇15:绍兴县小学数学上册备课(组合图形面积练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编写者单位: 平水 编写者姓名: 编号:
教学内容 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练习
教材分析 在熟练掌握简单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对分析组合图形的结构有所突破,能综合运用图形知识,进行具有隐蔽条件的图形面积计算。
学情分析 熟练掌握基本图形面积计算,掌握简单组合图形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分析图形和进行面积计算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组合图形的结构,能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能灵活运用所给数据,熟练计算组合图形的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 练习十八5、8两图形,植物种植的另一种设计(或纸片,或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过程 修 改 意 见
一、复习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怎么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第4题
3、交流时说说你是如何求草地面积的?
二、练习:
这个简单的一个大图形里面挖掉一个小图形面积,你能有耐心计算比这个稍复杂一些的组合图形的面积吗?
1、出示练习十八第5题图形
(1)仔细观察,你准备怎么求?
(2)两学生板演,别的同学仔细看懂板演同学的方法
交流,
(3)你能解释板演同学的大致意思吗?
(4)如有错误,指出错在哪里了?
2、完成练习十八第6题
3、求下列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cm)
3、求出示前一堂课里的风筝图(第92页)
(1)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该怎么求呢?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2)交流(关键要搞懂:在两条高具体数据并不知道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乘法分配率计算风筝的面积)也可以用割补法求风筝面积
三、小结
要求 :教学设计字体为五号,行距14磅。
篇16: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材简介:
“视图与投影”是《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明确的要求。第一和第二学段分别要求“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到第三学段才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所以在本单元教材中没有给出视图的概念,而是采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的表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观察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的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拼摆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教学建议:
1. 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2. 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注意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
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安排3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够辨认从各个不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教学重点:能从不同方向观察图形,看到不同的形状。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盒子、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同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
这里,诗人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观察。如果观察药箱又会有什么结果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
或者尝试: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巧妙利用语文诗歌顺利导入了新课,体现了语数学科的有机整合。]
二、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为四至六人一小组,每小组一个鞋盒。将鞋盒放在课桌中央,让学生观察,并说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哪几个面?
问:一次最多看到几个面呢?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站在任一位置,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
[在操作过程中应强调被观察的物体应放在桌面上不动,是观察者的方向发生改变。由于教学中强调不够,所以有学生回答可以看到六个面。]
三、深入探讨:
如果我们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又能出现什么呢?实践出真知,我们现在就试试吧!
1、让学生分别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与小组内成员交流各个面都有什么?
注意事项:
(1)观察时,视线要垂直于物体的表面。
(2)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观察者而言的。
2、出示例1的3张图片,让同学说一说这3个同学分别是从哪面看到的?在书上填一填,集体订正。
师: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各不相同。
3、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四、巩固练习:
1、P40第1题,连一连,巡礼指导个别学生,然后让三名学生说说答案及理由,集体订正。
2、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正方体、球体和圆柱体,看看观察到了什么形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师: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物体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3、判断:
(1)从不同方向观察图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
(2)观察正方体,从不同角度观察,最多可以看到4个面。( )
(3)从不同角度看一个球体,观察到的形状都是一样的。( )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兴趣探索
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课后小计:
今天,我让所有学生都带了一个鞋盒子用来观察,这样就让全体学生参与到了观察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教学效果极佳。如果下次再上,可以将例1、例2压缩在一课时内完成,这样40分钟的知识含量更高。
其次,为让所以学生能看清观察的长方体教具,我将医药箱改为了整理箱。由于它的体积较大,因此教学起来十分方便。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组合,辨认从不同方面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能判断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且判断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学会辨认从不同方面观察到的多个物体的开关和相对位置。
教具学具: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出示球体和圆柱体平面图,让学生辨认它们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
2、指名回答,并让学生对照实物进行观察、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三、深入思考:
1、出示正方形,这是老师看到物体的一个面,同学们猜一猜这个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2、出示正方体、特殊的长方体、圆柱体加以验证。
3、现在我们不能根据这个图片判断它是什么图形,那需要增加什么条件呢?
三、巩固练习:
1、出示P39做一做图,则才是确定一个图片的形状,如果是两个以上的组合图形呢?能确定他们的形状吗?
师提供实物加以验证。
2、P40第3题。
先独立思考,再指定学生回答,最后提供实物加以验证。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发现呢?
五、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课后小记:
由于有例1的教学做基础,本课我仅有10分钟不到的时间即完成了新授知识的教学,后面剩余大量时间都是让学生做练习。当完成39页做一做时,学生共出现以下六种结果:
1、球体、圆柱;
2、球体、正方体;
3、球体、长方体;
4、圆柱、圆柱;
5、圆柱、正方体;
6、圆柱、长方体。
可就在这时班里有一名学生(邵恩忠)指出圆锥也可以从上面看到圆形。虽然圆锥应该到六年级学生才正式学习,但在生活中他们早已对它不陌生,老师必须正确加以评价。我有些困惑:圆锥从上面看到底是圆形,还是圆形的中间还有一个点呢?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目的:
1、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能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
2、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意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从不同方向观察由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小正方体若干、小字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观察物体。前面都只是让同学们观察物体,这节课同学们要动手摆出你所观察到的物体。
二、探究新知
1、以4--6人为一小组,每小组四个正方体。
面对自己横向连续摆3个正方体,接着,在左边第一个后面再摆一个。
小组成员分别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合作在小字本上画出平面图。
问:同一物体,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得到的结果是怎样的?
2、每个小组用4个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形状,摆好后每个同学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把看到形状记录下来。指名汇报。
问: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这些图形都是相同的吗?
小结: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听要求用4个小正方体来摆一摆
(1)从正面看是水平方向连放的3个正方形;
(2)从上面看是水平方向没有连着放的2个正方形,即“口 口”;
(3)从正面和侧面看都是水平方向连放的2个正方形;
学生摆完后指名展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3及做一做。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九1-3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 ,从左边看也是 的情况。
(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五、课外作业:练习九4-6。
课后小记:
教学证明每位学生准备学具--10个小正方体,能够更好地让他们参与操作、观察、
能够使他们的尝试、探究更主动,更有实效性,所以学具准备必须充分。
本课观察多个正方体拼搭成的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形状不难,但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由于是逆向思维,且有时会有多种结果所以是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奋点在“听要求摆一摆”环节。但在这个环节教学中,学生感觉我的教学设计是一题比一题简单,一题比一题没意思。第1小题的结果最多样,大家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被充分调动,第2题只有三种摆法,到了第三题摆法更是“唯一”。其实在设计时,我是考虑到了教学层次的,因为第一幅图与例题联系密切,难度较小,第二幅图变化了观察位置,且观察到的图形中间是不连续的,而第三幅图难度更大,是根据两个面观察的结果来推测原来物体的形状。由于有两个不同的观察面,所以摆法受限制的自然多一些,这其中也渗透了仅凭一幅图是无法确定物体形状的道理。
困惑:如何在这里使教师设计的教学层次与学生练习的层次性相统一?
学生的发现:教材43页第6题,学生(蔡阳)发现第三幅图画得不够准确,因为靠右侧的猫头鹰头部不可能遮挡住左侧猫头鹰的头部。应该在照片上看到两个猫头鹰最上部 (即有2只左耳)。
篇17: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一)教材内容
“视图与投影”是《课标》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每一学段要求不同:
第一学段:“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第二学段:“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第三学段“: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
所以在本册中没有给出视图的概念,而是采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的表述。
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册通过让学生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能正确辨认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 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的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拼摆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四)具体编排
例1
教科书通过观察小药箱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时,可以分以下两步进行。
(1)提供相应实物,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几个面。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发现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2)指导学生分别从正面、左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 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注意:①提供给学生的实物要足够大,观察时,视线都要垂直于被观察物体的表面。否则学生在观察的时候很难只看到一个面,会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②使学生明确,这里所说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③还可以让学生从右侧面和背面观察这个物体,描述所看到的形状。或提供一些其他的简单立体图形,如正方体、球、圆柱等,让学生观察,看一看观察到的是什么形状,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例2及“做一做”
(1)例2
通过让学生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的活动,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前面学生学习的都是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物体,这里是进一步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①让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形状的表象,结合这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应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判断。
②让学生实地进行观察,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2)做一做
呈现了从正面观察两个物体得到的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可能是观察哪两个物体的组合得到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是哪两个物体”要比“给出两个物体,辨认从某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所要求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更高。教学时,可以将练习八中第2题作为基础,引导学生先想一想这两个立体图形可能是什么,并根据这两个平面图形的位置进行猜测,再验证。
练习八
第2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认识到从同一个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只有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表象。在教学例1时,已经提醒教师做了一些铺垫。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经具有的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形状的表象进行猜测,再验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再增加条件,使其他人能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而且可以让学生仿照此题进行活动,加深学生的认识。
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位观察两个物体得到的三组图形,让学生判断是观察哪两个物体的组合得到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由于有了第2题和例2的“做一做”的基础,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但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维,例如:先根据从正面看到的图形进行想像、猜测;再根据从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对前面的猜测进行修正并得出结论。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实物帮助学生判断。
例3及“做一做”
(1)例3
呈现观察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一个简单立体图形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
①让学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②让学生用4个小正方体在小组中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再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比较,并认识到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③教师也可以逐步提出要求让学生进行拼摆,例如:用4个小正方体拼摆,先使从正面观察这个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与例题中的相同(会有无数种可能);再使从左面观察到的图形与例题相同(也有无数种可能);最后,使从上面观察到的图形与例题相同(只有一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提问“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了吗”,使学生认识到仅仅依据从一个或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师还可以增加小正方体的数量,进行类似的活动,但注意数量不宜过多。
(2)做一做
呈现观察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的组合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可以让学生直接判断,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实物帮助学生判断。
练习九
第2题,呈现了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交流拼搭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操作。例如:先根据从正面看到的图形进行拼摆,会有无数种摆法,教师应提醒学生选择比较简单的方式;再根据从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对所拼搭的立体图形进行调整并完成。
第3题,让学生先摆出所给的立体图形,再在附页1的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图形。 如果有的学生凭借空间想像力直接画出这几个图形,也是可以的,但不要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这种水平。
第4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是由3个正方体搭成的,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如果是由4个正方体搭成的,那么就有无数种可能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第5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两个物体是如何拼搭的。根据所给的条件,可能有无数种搭法,教材中给出了两种。教学过程可以参考第4题。
第6题,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辨认,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位置拍摄出来的画面不同。
(五)教学建议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拼搭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1. 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像、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并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篇18: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新授课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1、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1-2题。
五: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完成练习八第3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目的: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更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1、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
2、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具学具: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 请学生们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较复杂物体的观察(板书)。
(二)新授课
师出示四个小正方体按例3摆放在讲台上,以同方为单位,画出其左面正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抽生展示并说明其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3及做一做。
2、完成练习九1-3题。
(四)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 ,从左边看也是 的情况。
(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五、课外作业:练习九4-6。
课后反思:
篇19: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磁村中心小学 王玉章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例1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朴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新授内容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1、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四、巩固训练
完成练习八的1-2题。
五、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 简单立体图形的组合
磁村镇实验小学 杨建
教学内容:书本39页的例2。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的活动,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的位置。
2、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的活动,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的位置。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辨认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用具:球、圆柱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简单立体图形的组合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一个球体,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
得出结论:不论从哪一个位置看球,都呈现一个平面图形的圆。
2、出示一个圆柱,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
得出结论:前面看是一个长方形,左面看也是一个长方形,上面看是一个圆。
3、出示书本例2的摆法。
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看分别看到了什么图形?
从左往右看:长方形和圆形合在一起。
从上往下看:两个圆形。
从前面看:一个圆和一个长方形。
提问:从右往左看,你看到什么图形呢?(看到一个长方形)为什么只看到一个长方形?(因为球被圆柱挡住了,所以只看到圆柱没有看到球)
从后面看,你又会看到什么图形?(和前面看到的都是一样。)
从下面看,你又看到什么图形?(和上面看到的是一样)
小结:物体摆放的位置,当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就会看到不同的图形。从前面看和后面看是一样的。从上面看和
从下面看也是一样的,从左面看和右边看也是一样的。说明前
后、左右、上下的位置是相对的。
4、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39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然后分别说一说下面三幅图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
“为什么左边的图形和右边看到的图形不一样呢?(因为从左边看时,正方体被圆柱挡住了看不见。所以左右两边看的图形会不一样。)
2、完成练习八的第3题。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设计
让学生回家任意拿两个物体组合在一起,对家长说说从正面、左面、右面分别看到什么?
第三课时 较复杂的立体图形组合
磁村中学小学部 孙桂华
教学内容:书本41页的例3。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过程,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小正方体的拼摆,进一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并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创新点:小组合作拼摆,讨论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立体图形的组合,并且是比较复杂的。
板书:较复杂的立体图形的组合
二、学习新课
出示41页的例3。
1、让小学生从左面、上面和正面观察这4个正方体,分别看到什么图形。
2、让学生用四个小正方体在小组中摆出立体图形,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把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平面图画下来。
小结: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发现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3、按要求摆。
面的三种情况各有几种摆法?
小结:我们仅仅依据一个或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确立体图形的形状,只有从三个方面看到的图形,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41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自己用四个小正方体摆一摆。
让学生判断,三幅平面图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观察的。
2、练习九的1、2两题。
四、作业设计
练习九的3、4、5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和体会 ?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第一课时)
磁村中心小学 高新星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五上数学“用字母表示数”,例1,例2。
目标预设
1、知道字母与■、▲、●等符号一样可以来表示数。
2、感受同一字母在不同问题情境中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字母代数的取值范围是不相同的,渗透函数的定义域思想。
3、会用字母表示数,知道字母可以像数一样参与运算。
4、在复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字母代数的优越性。
课前谈话
课前:播放《英语字母歌》,学生一起跟唱;学生自我介绍。
过程预设
一、感悟字母的应用
师:课前很多同学做了自我介绍,其实老师早就按奈不住想介绍自己了。出示自我介“说说我自己”。
1、从这个介绍中,你们了解了我的哪些情况?
2、你们发觉这个“自我介绍”有什么特点?
3、那你们知道这些字母所表示的意思吗?体重只有a千克又是什么意思?
二、知道字母可以表示数
1、相信我的介绍已经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完全要归功于字母。那么,字母在数学中会有哪些应用呢?一起来看看:课本例1(1)、(2)
指名口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2、那么,请你观察并思考,求出来的这些数在原来的题目中是用什么来表示的?
3、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揭题)
4、想一想,这里的字母a分别表示哪些数?(略)
5、整体地观察:这是同一字母a在5条信息中所表示的数,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问题?(你能否能结合这里的题目具体地来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表示的数:确定、范围、任意
为什么同一个字母a在5条信息中所表示的数都不一样呢?
6、到现在,你对字母表示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把自己新学到的知识归纳一下,并写下来。
指名汇报:你对字母表示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反馈:同一字母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字母所表示的数可以是一个特定的数、一个范围内的数、任意一个数;字母表示哪些数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字母的实际含义来确定,不能一概而论。
三、会用字母来表示数
1、那么,什么时候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数呢?我们试着从身边的事例来继续研究:
2、你们认为哪几条信息中包含的数需要用字母来表示? (信息略)
3、汇报
4、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数?(不知道、不确定的情况下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其中的未知数。)
5、我们再来看这3条信息,如果把这3条信息作为已知条件,那又能解决哪些新问题?
(通过解决问题,出现了含有字母的加法和乘法式子,那你能否再提出问题,让字母参与别的运算呢?)
6、刚才我们说字母可以表示数,现在你看字母其实还可以像数一样来做什么呢?(参与运算。)
我们说字母既然可以表示数,它也就可以像数一样--参与运算。(板书:参与运算。)
四、体验用字母代数的优势
1、在数学中,你还见过哪些用字母来表示的例子?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2、我们借助表格来整理一下,用文字叙述和用字母表达你任选一种方式填写。
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能写几个就几个。
大家为什么都选择用字母来表示运算定律呢?
3、把用文字叙述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洁、明了,而且可以把无数个具体例子中隐藏的一般关系表示出来。
五、总结:五(3)班还没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现在让你去教他们,你可以教给他们什么?先在纸上归纳、整理,再汇报。
六、结语:21世纪的今天同样有很多复杂的问题尚未解决,相信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探索,同样可以获得成功。
板书预设
用字母表示数
表示的数:确定,范围,任意
参与运算
表示运算定律
用字母表示数(第二课时)
磁村中心小学 高新星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五上数学“用字母表示数”例3,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知识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3(1):
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公式、及数量关系。
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你能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
学生先自己试写,然后小组交流,看书讨论。
问:(1)两个相同字母之间的乘号不但可以省略,还可怎样写?怎样读?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省略后,谁写在前面?
师强调:a2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
省略数字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后,数字一定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二、练习: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x×x m×m 0.1×0.1 a×6 3×n χ×8 a×c
教学例3(2):
学生小组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两生板演。师强调书写格式。
三、课堂练习
P46做一做1、2题。
P49练习十:第1-3题
四、小结与作业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由畅谈)
六、课后追记
学生还是能够比较好的接受用字母来表示数,但是对于a×a=a2
和a+a=2a还是要让学生区分好。(从意义上和式子上)
还有一点就是a2的读法:a的平方
以上两点是教学中要注意的。
第三课时: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磁村中学小学部 王立新
教学内容:教材P47-P48例4 做一做及练习十习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3、能较熟练地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巩固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请学生结合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说说其含义。
3、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4、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2×3 a×7 14+b a÷7 a×a 5-x 0.6×0.6
二、探究新知识
1、教学例4(1):
(1)引导学生看书提问: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爸爸比小红大30岁。 B、当小红1岁时,爸爸()岁,……
师: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2)启发学生: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小声讨论)
结合讨论情况师适时板书: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法2:a+30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在式子a+30中,a表示什么?30表示什么?a+30表示什么?
(a表示小红的年龄,30表示爸爸比小红大的年龄,a+30即表示爸爸的年龄)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3)结合关系式解答: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学生把算式和
结果填在书上。
2、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
3、教学例4(2):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可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1)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4)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请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通过学生看书自学然后讨论交流信息,使之逐步的由抽象的字母算式到具体的数字代入,体现了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
4、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48做一做 集体评议。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比标准体重轻说明什么?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
3、独立解答P49 第4题 做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评议。(问问字母、式子表示的含义)
四、作业:
1、独立完成P50 第5题
2、独立完成P50 第6题
解答第6题时可提问:u = t = 让学生掌握三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注意巡视指导求式子值的书写格式。
即:S=ut=150×30=4500 (注:这里求出来的值不带单位名称)
五、回顾小结
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三)
例4(1): 例4(2):
(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6a
(2)a+30 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
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 6a=6×15=90
a=30=11+30=45
★ 《观察简单的立体图形组合》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 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 第三课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绍兴县小学数学上册备课(观察物体第3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合集19篇)】相关文章: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2024-01-11
虎门外语学校教师教学设计用字母表示数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3-03-28
第五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练习十九教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2023-01-15
第三课时小数除以整数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3-11-07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3-09-1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知识要点及教学目标1-6年级五上册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2-12-18
第2节《小数乘小数》(一)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2-05-24
第3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第4课:一个数除以小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4-05-14
小数乘小数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3-01-21
教学比武经历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