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编码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精选13篇)由网友“莫望”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生活中的编码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生活中的编码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长安中心小学 周礼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五年级 上册 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身份证的编码特点,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比较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身份证编码,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探索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件、小组合作表格
一、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瞧瞧这是什么呀?(身份证)
2、你知道哪些地方要用到身份证吗?(住酒店、坐飞机等)
3、从这张身份证中你们看出哪些信息呢?(投影展示身份证)
(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地址、身份证号码)
观察得真仔细,由数字组成的身份证号码中包含了怎样的信息,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些生活中的编码。
二、探索身份证编码的知识
1、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本找有关身份证的信息,请将你查到的信息与身边的同学分享一下吧!
小组内说完后,全班汇报,得出身份证号码的含义。
性别码
板书:4 4 1 9 0 0 1 9 7 6 0 5 1 7 6 3 4 5
省 市 县区 出生日期 顺序码 校验码
2、考考你(课件出示两个身份证号码)
看到这两个号码,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呢?
3、看不出有关这两个身份证号码的地区信息,利用身份证查询网站进行查询。
4、对有关身份证知识进行质疑。
三、知识延伸
1、你还知道生活中的其他编码吗?(车牌、电话区号等)
2、介绍完有关区号的知识后,让学生给在外地的亲人或朋友打一个问候的电话。
四、实践应用
利用编码的知识,小组合作给三位东莞的小学生编写学号。
五、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先同桌说再全班说)
小结:数字与编码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希望大家留心观察,探究更多有关编码的知识,从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篇2:身份证号码编码常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自己看,有用就留着............
-------------------------------------------------
身份证为18位,老的身份证是15位就不说了。
关于身份证第18是怎么计算的,原理如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1643-〗中有关公民身份号码的规定,公民身份号码是特征组合码,由十七位数字本体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组成。排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六位数字地址码,八位数字出生日期码,三位数字顺序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
见后面附的“最新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这里老的和新的可能有些出入.详见:www.stats.gov.cn/tjbz/xzqhdm/index.htm
身份证号码(18位)格式为:AAAAAABBBBBBCCCD
A、地址码(前六位数)
表示编码对象常住户口所在县(市、旗、区)的行政区划代码,按GB/T2260的规定执行。
B、出生日期码(第七位至十四位)
表示编码对象出生的年、月、日,按GB/T7408的规定执行,年、月、日代码之间不用分隔符。
C、顺序码(第十五位至十七位)
表示在同一地址码所标识的区域范围内,对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编定的顺序号,顺序码的奇数分配给男性,偶数分配给女性。
D、校验码(第十八位数)
作为尾号的校验码,是由号码编制单位按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如果某人的尾号是0-9,都不会出现X,但如果尾号是10,那么就得用X来代替,因为如果用10做尾号,那么
此人的身份证就变成了19位。X是罗马数字的10,用X来代替10,可以保证公民的身份证符合国家标准.
第十八位数字的计算方法为:
1.将前面的身份证号码17位数分别乘以不同的系数。从第一位到第十七位的系数分别为:7 9 10 5 8 4 2 1 6 3 7 9 10 5 8 4 2
2.将这17位数字和系数相乘的结果相加。
3.用加出来和除以11,看余数是多少?
4余数只可能有0 1 2 3 4 5 6 7 8 9 10这11个数字。其分别对应的最后一位身份证的号码为1 0 X 9 8 7 6 5 4 3 2。
5.通过上面得知如果余数是2,就会在身份证的第18位数字上出现罗马数字的Ⅹ。如果余数是10,身份证的最后一位号码就是2。
篇3:《统计》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6 、127 页的内容及第129 一131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 题和140页的第11题。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 重点难点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四 教具准备
投影及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9-14 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提问: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实施
1 .老师提问: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
2 .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 .引导学生回答教材第126 页例2 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9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l 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 一15 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 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 .完成教材第129 、130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2 、3 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6. 完成教材第140页的第11题。
(三)思维训练
下面是 年1 月22 日到28 日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指数的统计数据。
22日 23日 24日 25日 26日 27日 28日
1月 119 174 143 95 115 173 163
1月
查阅20同其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篇4:解方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岭头小学
胡晓晓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4)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出课题
师: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生:(100+X)克
师: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
师: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设计意图:从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入手,引出课题,引导学习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生3: 老师我也有办法,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100,就能得出X=150
师:XXX同学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我在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
师: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生:100+X-100=250-100
师:这时天平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生:X=150
师:是的,XXX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就能得出X=150。我们表扬他。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师:
100+X=250
100+X-100=250-100
指着方框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
师:同时还要注意“=”对齐。
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想法?
生1:“解方程”是指演算过程
生2:“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这个值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使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学例1。
师:要是老师出一个方程,你会求这个方程的解吗?
生:会。
师:请自学第58页的例1的有关内容。
[学生独立学习例1的有关内容,设计意图: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
师:四人小组讨论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出示例1)左边有X个,右边有3个,一共用9个。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X+3=9(板书:X+3=9)
师: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
师:球在天平不好摆,老师在天平上用方块来代替它。怎样操作才使天平的左边只剩X,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方块,使天平左边只剩X,天平保持平衡。师: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
生:X+3-3=9-3(板书:X+3-3=9-3)
师:这时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
生:X=6(板书:X=6)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生1:使方程左右两边只剩X。
生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生:验算。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生: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
(板书:
验算:方程的左边=6+3=9
方程的右边=9
方程的左边=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设计的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练习
师:现在老师看看同学们对于解方程掌握得怎么样。
(1) 判断题
A. X=3是方程5X=15的解。( )
B. X=2是方程5X=15的解。( )
(2) 考考你的眼力,能否帮他找到错误所在呢?
X+1.2=4 X+2.4=4.6
X+1.2-1.2=4-1.2 =4.6-2.4
X=2.8 =2.2
(3) 填空题
X+3.2=4.6
X+3.2○( )=4.6○( )
X=( )
(4)将课本59页做一做的第1题的左边一小题写在单行纸上。
[设计意图:游戏练习形式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及时有效地巩固强化概念。]
4.小结: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骤。(口述过程)
三、巩固延伸
师: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随着学生,显示全过程。)
生:
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以小组为单位自评或互评课堂表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3、对老师的表现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去想去说,去回味知识掌握过程的舞台,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总结失败原因,发扬成功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例1:书本图
X+3=9 验算: X-2=15
解:X+3-3 =9-3 方程左边= 6+3=9 解: X-2+2=15+2
X=6 方程右边= 9 X=17
方程左边=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篇5:《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第一课时(P122-12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学过的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比较,认识众数。
2.让学生在统计数据、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2.通过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众数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身边处处有数学,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保护视力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区别,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计算器、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
1、创设情境,出示数据。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学校的五年级准备编排一个集体舞,每班选10人,这是五年(2)班的24位候选同学的身高数据。
(课件出示24个数据)
2、 整理数据,完成学习卡。
学 习 卡
(1)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完成下列统计表:
身高(米)
人数(人)
3、小组汇报交流。
二、在数据整理中体验,训练统计能力。
1、提取数据。 寻找10个身高比较接近的几组数据。
2、分析比较数据。在比较中让学生了解到接近众数的10个数据更加适合于参加集体舞。
3、揭示课题: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在统计学上,我们称它为众数。(板书课题)众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课件显示)
三、在分析比较中体验,提高解题能力
1、分析三个统计量的特点。
下列几种情况一般使用什么统计量?
(1)五年(1)班有50人,五(2)班有45人,要比较两个班的学习成绩,应该选取(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2)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3)要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应该选取(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2、了解三个统计量分别与什么有关。
四、在练习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
1、(课本第123页做一做)
五(1)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如下:
5.0 4.9 5.3 5.2 4.7 5.2 4.8 5.1 5.3 5.2
4.8 5.0 4.5 5.1 4.9 5.1 4.7 5.0 4.8 5.1
5.0 4.8 4.9 5.1 4.5 5.1 4.6 5.1 4.7 5.1
5.0 5.1 5.1 4.9 5.0 5.1 5.2 5.1 4.6 5.0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左眼视力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人 数
(2)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
(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这个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4)视力在4.9及以下为近视了?五(1)班同学的左眼视力如何?你对他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2、125页完成第4题。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五(1)班:88 87 88 87 85 96 98 90 87 91
93 99 87 95 88 92 94 88 87 88
五(2)班:82 86 87 89 94 95 83 96 92 84
93 97 85 98 99 88 91 90 81 80
这两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有可能没有众数。
五、在分析中总结延伸
1、畅谈收获。
2、布置作业。调查本班同学左右眼的视力,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
附板书:
众 数
平均数 整体水平 所有
中位数 一般水平 位置
众 数 集中情况 次数
篇6:《节约能源》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霄边小学 崔继全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请看。你们猜这是哪个星球?她漂亮、美丽吗?为什么?(她有好多的水、她是我们的家啊、还有点电啊、还有煤、石油。)我们把水、电、煤、石油。统称为--能源(板书)。
(二)活动开始。
1、统计10户家庭用水用电情况。
的确,这个美丽的地球蕴藏着许多能源,给我们的家园增添了一份绚丽的色彩!这些能源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地球上可以利用的能源越来越少了,面临着危机!石油照目前的速度开采,人类只能用四十多年,再比如我们生活用的水只是占地球水总量的1/50还不到,那我们现在每个家庭用水用电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哪?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经过辛苦调查“某月10住户交纳水费、电费、燃气费的情况表”
根据上题表中的数据,解答下列数学问题:
(1) 谁家三项共交费最多?交纳金额是多少?
(2) 谁家三项共交费最少?交纳金额是多少?
(3) 交费最多的比交费最少的多多少?
(4) 10住户平均交纳的电费是多少?
2、请同学们汇报。
谁知道我们东莞市现在每吨水、每度电、每罐气的价格?那么平均每户用水多少吨?多少千克呢?如果10千克是一桶水?那么平均每户用水多少桶?那为什么有的住户用得多,有的住户用得少呢? (节约)板书--节约。
平时我们不在家,就是在学校,那我们学校用水、用电、用气情况怎样呢?想知道吗?这是我们霄边小学进几个月用水、用电、用气的调查表:
金额 项目
月份 水费 电费
篇7:解方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东莞市虎门镇中心小学 王锦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7、58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4)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教学重、难点
(1)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单行纸一张
(五)教学过程
1. 揭示课题,复习铺垫
师:(出示课件)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生:(100+X)克
师: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
师: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设计意图:从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入手,引出课题,引导学习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2.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概念教学: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生3: 老师我也有办法,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100,就能得出X=150
师:XXX同学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我在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生:100+X-100=250-100(课件显示:100+X-100=250-100)
师:这时天平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生:X=150(课件显示:X=150)
师:是的,XXX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就能得出X=150。我们表扬他。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课件显示X=150的下画线)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师:(课件显示:方框)
100+X=250
100+X-100=250-100
指着方框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课件显示:方框的左边的箭头与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课件显示:解:)
师:同时还要注意“=”对齐。
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想法?
生1:“解方程”是指演算过程
生2:“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这个值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使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学例1。
师:要是老师出一个方程,你会求这个方程的解吗?
生:会。
师:请自学第58页的例1的有关内容。
[学生独立学习例1的有关内容,设计意图: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
师:四人小组讨论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出示例1)左边有X个,右边有3个,一共用9个。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X+3=9(板书:X+3=9)
师: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
师:球在天平不好摆,老师在天平上用方块来代替它。怎样操作才使天平的左边只剩X,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方块,使天平左边只剩X,天平保持平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
生:X+3-3=9-3(板书:X+3-3=9-3)
师:这时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
生:X=6(板书:X=6)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生1:使方程左右两边只剩X。
生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生:验算。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生: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
(板书:
验算:方程的左边=6+3=9
方程的右边=9
方程的左边=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设计的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练习
师:现在老师看看同学们对于解方程掌握得怎么样。(出示课件)
判断题
A. X=3是方程5X=15的解。( )
B. X=2是方程5X=15的解。( )
考考你的眼力,能否帮他找到错误所在呢?
X+1.2=4 X+2.4=4.6
X+1.2-1.2=4-1.2 =4.6-2.4
X=2.8 =2.2
填空题
X+3.2=4.6
X+3.2○( )=4.6○( )
X=( )
将课本59页做一做的第1题的左边一小题写在单行纸上。
[设计意图:游戏练习形式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及时有效地巩固强化概念。]
(4)小结: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骤。(口述过程)
3.拓展延伸。
(1)解方程 X一2=15(课件显示)
师:看来,解加法方程同学们掌握得很好,老师得提高一点难度,敢挑战吗?
生:敢。
师:谁愿意读读这个方程?
[学生都争着读这个方程,可激烈了]
师:这是一个含有减法的方程,你能根据解加法方程的步骤,尝试完成。(指名XXX同学到黑板板演,其他同学在单行纸完成)
[学生试着解方程并进行口头验算]
(2)集体交流、评价、明确方法。
师:XXX同学做对了吗?
生:对。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加2?
生: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2,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由板演XXX同学面向大家回答)
4. 提炼升华
师: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随着学生,课件显示全过程。)
生:
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5.全课小结,评价深化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以小组为单位自评或互评课堂表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3、对老师的表现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去想去说,去回味知识掌握过程的舞台,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总结失败原因,发扬成功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例1:书本图
X+3=9 验算: X-2=15
解:X+3-3 =9-3 方程左边= 6+3=9 解: X-2+2=15+2
X=6 方程右边= 9 X=17
方程左边=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篇8:《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天河区骏景小学 李素云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第一单元第27-2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理解并掌握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及循环节的意义,正确读写循环小数。
2.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里的商。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观察比较能力。
4、向学生渗透集合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课堂实录
一.故事引入
1.讲故事。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
师: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地出现的现象叫循环现象。
问:生活中还有象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无穷无尽的现象吗?你能举例吗?
在我们的数学王国中有像这样的一种循环现象,你知道是什么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循环小数。
二、新课
1、小组交流小研究
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去做一个小研究,让大家回去把这些小数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以及有什么发现。大家做了没有?现在请你们拿出小研究,在小组里跟同学说说你的研究结果怎样?
2、汇报
(1)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是怎么分类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师随着学生的汇报板书: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
问:仔细观察这些无限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师:像这样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什么是循环小数吗?
问: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反过来说“无限小数是不是都是循环小数”对吗?
问: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循环小数?
(2)你能写出几个循环小数吗?
(3)介绍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问:一个循环小数有几个循环节?
(4)循环小数的写法
问:如果每个循环小数都像上面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谁知道循环小数还能怎样写?哪种写法更简便?
3、研究循环小数的产生。
(1)猜想:根据你自己已有的知识,你觉得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中,哪种运算的结果会产生循环小数?根据你们的猜测,我们进一步来研究。
(2)计算:
①1÷3 = ②58.6÷11=
(3)小结:由于余数中的数字重复出现,所以商才会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一个或几个数字,于是就产生了循环小数。只要除到余数中的数字重复出现就行了。如果商是循环小数,一般情况下除到商的两个循环节就可以了。
三、自读课本,质疑问难,谈谈收获。
四、强化练习,促进知识内化。
1、判断。
(1)9.63666……是循环小数,循环节是6。 ( )
(2)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 )
(3) 32.7272是循环小数。( )
2、拓展练习。
(1)8.736736……小数部分第17位上的数字是几?(3)
(2)5.23434……小数部分第50位上的数字是几?(3)
老师讲两遍后问:你们能接下去讲这个故事吗?(能)学生齐讲三遍.
中断后师又提问:你能讲完吗?为什么?
生:重复地讲,怎么能讲完呢?
(师板书:不断重复)
再问:像这样不断地重复能讲完吗?(不能)
师:刚才怎么能那么整齐地讲?
生:按要求有顺序地讲。
师:按顺序在数学中也有一个词是“依次”,(板书:依次)
生:一年有1-12月、春夏秋冬、星期一-日等等。也有生说:心跳、地球自转。抓住学生资源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谁在循环”等关键词。
生:循环小数。
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生1:分成两类:一类是数字有规律的,一类是没有规律的.
生2:分成两类:一类位数是无限的,一类位数是有限的
师追问: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能不能省略不写?
生:小数部分的数字是有规律的和没规律的。
问:哪些小数部分是有规律的?有什么样的规律呢?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能不能不写?(以例子说明)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循环小数的概念。
生举例说明。
板书:无限不循环小数
师随着生的回答划出重点字眼。
每人写两个,同位检查,错例分析。
生每人写两个同位检查。
生举例说明循环节。
师:在小研究中选3个有代表性的循环小数用循环节表示。3名学生上台写。如:0.55……
5.646646……8.41616……的简便写法,并介绍表示什么意思?
生:只有在除法运算中会出现循环小数。
要求:算一算,比一比哪位同学最先知道哪道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并讨论:商的小数部分为什么会出现循环?除到哪一位就可以知道商是不是循环小数?
生出现:除到余数跟被除数一样就行了。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竖式、对比两道竖式的余数,从而发现规律:除到余数中的数字重复出现就行了。
1、阅读课本第48---49页,划出你认为重点的内容。
2、交流: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师:相反无限小数是不是一定是循环小数。
师:要使32.7272成为循环小数,应怎么改?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是什么?
学生独立分析,小组合作交流,班内展示辩论。
篇9:《可能性》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师:你们觉得这个转盘设计得公平吗?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个转盘不公平,那怎样设计转盘才公平呢?
师:就按照你们的修改意见,改成三种颜色各占 的转盘。
课件出示方案二(如下图)。
篇10:《可能性》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师:设计好转盘后,我们就开始转动转盘决定哪个组来回答第一题,好吗?
转动转盘,决定哪个组回答。
2、师:恭喜你们获得了第一面红旗。我们看下一题,指针停在这四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各是多少?(课本练习二十第2题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把答案写在练习纸上,再在小组中交流。转动转盘,决定谁回答。
3、师:看来难不倒你们,继续看下一题,如果转动指针100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次指针停在红色区域呢?(课本练习二十第2题的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把答案写在练习纸上,再在小组中交流。转动转盘决定哪个组回答。
4、师:请看下一题,6个同学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小强在一块长方体橡皮的各面分别写上1、2、3、4、5、6,每人选一个数,然后任意掷出橡皮,朝上的数是几,选这个数的人就来当“老鹰”。你认为小强设计的方案公平吗?(课本练习二十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转动转盘决定哪个组回答。
5、师:今天的智力大比拼到此结束。看看哪个组获胜?
师:如果我们的智力大比拼继续下去,一定是这个组获胜吗?
师:为什么不一定呢?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说一说吗?
[评析: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让学生在公平、公正的游戏中进行巩固、应用、拓展性练习,体验游戏的公平性,再次让学生充分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让学生深刻感悟到:要使游戏公平,游戏中的事件发生必须是等可能性的。]
四、收获与感受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中,你们有什么收获? 你们对这节课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总评]本课教学设计体现如下几个特点:
1、在活动中领悟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抛硬币(40次),抛长方体等实验活动,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激发他们探究数学的兴趣。
同时,在活动中,教师还正确地处理了教学手段与目的的关系,重活动,更重思维含量!多次引导学生透过游戏展开思考,把操作活动和思维活动结合起来,提升了数学活动的价值。
2、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学习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足球比赛、抛硬币实验、飞行棋游戏、转盘游戏、老鹰抓小鸡游戏等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游戏,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能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探究的精神。透过这些常见的活动,能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喜欢数学。
使用学生自己设计的游戏转盘开展智力大比拼的游戏,整个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感受到每一次游戏活动都富有深刻的数学内涵,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悟,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应用拓展新知识,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篇11:《解方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五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第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并掌握检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已有的知识,采用多媒体,通过学生探索、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并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简易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2)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
2、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1)x+24=73 (2)4x<36+17
(3)72=x-16 (4)x+85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看图写方程
(1)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课件出示天平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
师: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汇报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3、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1)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相同吗?
教师小结:“解方程”是指求未知数的过程,它是一个计算过程。 “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必须使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3)练习:下面括号中,哪个是方程的解?(同桌讨论)
X+8=15 (x=2 x=7 )
(二)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书本第58页的例1
(1)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吗?(X+3=9)
(2)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方程。
(1)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求X,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x呢?
(根据学生回答后,演示课件: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球,使天平左边只剩X,天平保持平衡。)
(2)为什么同时减3而不是减其它数呢?
(3)这时X的值是多少?
3、检验方程的解.
问:我们怎么验证X=6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
引导学生对方程进行检验,教会学生检验的方法。
4、强调解方程的格式步骤
(1)先写“解”,等号要对齐。(2)做完后要注意检验。
三、实践应用
1、下面的方程你打算怎样算。
①X+0.3=1.8 ②X+5=32
2、引导学生小结解方程的步骤。
四、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2、你会解下面的方程吗? x-2=15
作业:课本P63第4题,第5题第一横排。
篇12:(可能性2)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绍兴县小学数学第九册备课
编写者单位: 绍兴县稽东镇尧郭完小 编写者姓名:商洪钢 编号:
教学内容 P.101.例2及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材分析 通过击鼓传花游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等可能性事件的认识,学会用几分之几来描述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加深对游戏规则公平性的认识。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获胜的可能性。
2、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事物。
3、 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基本事件与事件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基本事件与事件的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仪、扑克牌
教学过程 修 改 意 见
一、复习
说出下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
1、盒子中有红、白、黄三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白色呢?黄色?
2、商场促销,将奖品放置于1到9号的罐子里,幸运顾客有一次猜奖机会,一位顾客猜中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盒子中有红色球5个,蓝色球12个,取一次,取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色球?
二、新授
1、在上题中,我们知道取出蓝色球的可能性大,到底取出蓝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出示击鼓传花的图画。
请学生说一说,击鼓传花的游戏规则。
小结:每一个人得到花的可能性相等,每个人得到花的可能性都是118 。
2、画图转化,直观感受
(1)每一个人得花的可能性是118 ,男生得花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发表意见,全班交流。……..
我们可以画图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是否正确。画图……..
生:从图中可以发现,每一个人得花的可能性是118 ,两个人就是218 ,……9个人就是918 ,女生的可能性也是918 。
师:如果18个学生中,男生10人,女生8人,男生女生得到花的可能性又各是多少呢?……
(2)练习本班实际,同桌同学相互说一说,男生女生得到花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
(3)解决复习中的问题
拿到蓝色球的可能性是……
3、小结
4、巩固练习
完成P.101.做一做。
(2)题讲评中须注意,指针停在每个小区域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次数也大体上相等,红色区域占了这样的3个,因此停在红色区域的次数就是一个区域的3倍。要让学生感受到这只是一可能性,出现的次数不是绝对的。
三、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
1、第一题,准备9张1到9的扑克牌,通过游戏来完成。
2、第二题,学生在独立设计,全班交流。
3、第三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要求 :教学设计字体为五号,行距14磅。
篇13:(练习十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绍兴县小学数学第九册备课
编写者单位: 绍兴县陶堰镇彩虹庄小学 编写者姓名:吴绍明 编号: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七
教材分析 这是一堂练习课,是学生在学习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和理解而安排的。
第1、3题是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求面积。第1题需要先测量计算所需条件的长度,再计算;第3题要选择条件进行计算,有些是间接条件要转化为直接条件(我安排在了上堂课练习)。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第2、4、5、6题都是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第2题,飞机模型的机翼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求机翼的面积,可以先求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也可以根据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设想把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底长100mm+48mm,高250mm的平行四边形,求出它的面积。第4题,注意让学生观察图示找到计算所需条件。花坛的三面围篱笆,形成一个直角梯形。20m就是它的高,用46m-20m可以得到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第5题,要结合示意图先让学生理解水渠的横截面。水渠的渠口宽、渠底宽和渠深分别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再计算出梯形的面积。第6题,可结合教材中的图使学生理解圆木堆的横截面可以看作一个梯形,梯形的上底长相当于顶层的根数,梯形的下底长相当于底层的根数,梯形的高相当于圆木的层数。所以可以借助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圆木的总根数。第8*题是选作题。首先要考虑如何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应该是以梯形上底长度为底长的平行四边形。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已经初步能够利用计算公式求梯形的面积,但理解和掌握只是比较浅的。我们在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去找去梯形的上底、下底、高相对应的数值,这样学生才能利用公式求面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该先安排些简单的运用,然后再逐渐加深,使学生逐渐掌握,然后也可以安排适当的深化。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2、使学生能够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
3、发展学生的测量和计算相结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难点 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事先在小黑板设计好深化题
教学过程 修 改 意 见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堂课我们通过拼摆和割补的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师板书)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为什么这里要“÷2”?(板书:在÷2下面做标记)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交流反馈昨天布置的练习十七的第三题。
通过昨天的学习,大家都知道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我们今天就利用这一计算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量一量,算一算。
1、自己想办法求出这两个梯形的面积。
(1)、你有什么办法求出这两个梯形的面积?
(2)学生测量并计算。
(3)交流、反馈。
2、交流上堂课布置的第7题。
三、找一找,算一算。
1、科技小组制作飞机模型,机翼的平面图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组成的。(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
(1)学生计算,教师巡回指导。请一学生板演。
(2)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我是怎么想的,怎么计算的?
2、一条新挖的水渠,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m,渠底宽1.4m,渠深1.2m,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
(1)教师结合横截面的示意图,向学生解释渠口、渠底、渠深的概念。引导出:水渠的渠口宽、渠底宽和渠深分别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2)学生计算。
(3)交流反馈。
3、靠墙边围成一个花坛,围花坛的篱笆长46m,求这个花坛的面积。
(1)教师引导:这个花坛是实际上是一个梯形,要我们求它的面积,那我们必须知道它的什么?(上底、下底和高)现在什么告诉我们了?(高)那我们能找出的它的上底和下底之和吗?
(2)小组合作谈论合作,做题目。
(3)交流反馈。
四、考一考,比一比。
在刚才的计算中,同学们显示出了出色的分析和计算能力,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我们以“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一小组最出色!
1、我们经常见到的圆木、钢管等堆成像下图的形状,通常用下面的方法求总根数:
(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
你能算出图中圆木的总根数吗?(第6题)
(1)学生小组合作解答。
(2)请先解答成功的小组汇报交流。
2、你能算出1+2+3+4+……+100=( )吗?
(1)学生小组合作解答。
(2)请先解答成功的小组汇报交流。(这里要让学生重点讲讲思维过程,也就是如何把这转化为梯形的计算方式)
3、在先面的梯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行,剩下的面积是多少?有几种方法?(第8题)
(1)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回听取意见。
(2)交流反馈,教师小结。
方法一 梯形的面积-剪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3.5)×1.8÷2-2×1.8=1.35 (cm2)
方法二 用梯形的下底长减去梯形的上底长得到剩下三角形的底长,乘梯形的高, 再除以2,得到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
(3.5-2)×1.8÷2 = 1.35(cm2)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一页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 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知识要点及教学目标1-6年级五上册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第八课时:练习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生活中的编码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精选13篇)】相关文章:
人教六上数学教学计划2023-10-22
绍兴县小学数学上册备课(观察物体第3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3-04-01
钓鱼的启示 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2-12-12
第2节《小数乘小数》(一)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2-05-24
小数乘小数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3-01-21
第三课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4-03-10
第3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第4课:一个数除以小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4-05-14
第三课时小数除以整数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3-11-07
(一)找因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4-03-25
《方程的意义》教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