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与函数2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26 08:02:08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变量与函数2教学设计(精选13篇)由网友“程宝珠”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变量与函数2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变量与函数2教学设计

篇1:变量与函数2教学设计

学习重点:函数的概念 及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学习难点:认识函数,领会函数的意义。

【自主复习知识准备】

请你举出生活中含有两个变量的变化过程,说明其中的常量和变量。

【自主探究知识应用】

请看书72――74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思考书中第72页的问题,归纳出变量之间的关系。

2、完成书上第73页的思考,体会图形中体现的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

3、归纳出函数的定义,明确函数定义中必须要满足的条件。

归纳: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______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_______,y都有_________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__________,y是x的________。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

补充小结:

(1)函数的定义:

(2)必须是一个变化过程;

(3)两个变量;其中一个变量每取一个值 ,另一个变量有且有唯一值对它对应。

三、巩固与拓展:

例1:一辆汽车的油箱中现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单位:L)随行驶里程x(单位:千米)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L/千米。

(1)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 汽车行驶200千米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

【当堂检测知识升华】

1、判断下列变量之间是不是函数关系:

(1)长方形的宽一定时,其长与面积;

(2)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

(3)某人的年龄与身高;

2、写出下列函数的解析式。

(1)一个长方体盒子高3cm,底面是正方形,这个长方体的体积为y(cm3),底面边长为x(cm),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式子。

(2)汽车加油时,加油枪的流量为10L/min。

①如果加油前,油箱里还有5 L油,写出在加油过程中,油箱中的油量y(L)与加油时间x(min)之间的函数关系;

②如果加油时,油箱是空的,写出在加油过程中,油箱中的油量y(L)与加油时间x(min) 之间的函数关系。

(3)某种活期储蓄的月利率为0。16%,存入10000元本金,按国家规定,取款时,应缴纳利息部分的20%的利息税,求这种活期储蓄扣除利息税后实得的本息和y(元)与所存月数x之间的关系式。

(4)如图,每个图中是由若干个盆花组成的图案,每条边(包括两个顶点)有n盆花,每个图案的花盆总数是S,求S与n之间的关系式。

八年级变量与函数(2)数学教案的全部内容由数学网提供,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希望大家喜欢!

篇2:变量与函数2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运用丰富的实例,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领悟函数概念的意义,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

②通过动手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感受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一副弹簧秤和挂件,一根绳子。

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

1、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先填写下面的表,再试着用含t的式子表示s:

t(小时) 1 2 3 4 5

s(千米)

2、已知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150张,日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那么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为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出x张票,票房收人为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3、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画面积为20cm2的圆呢?怎样用含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半径r?

注:(1)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教师进行点评。

(2)挖掘和利用实际生活中与变量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具体情景中两个变量关系的过程,直接获得探索变量关系的体验。

动手实验

1、在一根弹簧秤上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

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填入下表:

悬挂重物的质量m(kg)

弹簧长度l(cm)

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重物质量m(kg)的式子表示受力后的弹簧长度l(cm)?

2、用10dm长的'绳子围成矩形。试改变矩形的长,观察矩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矩形的长的值,计算相应的矩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用表格表示)。设矩形的长为xdm,面积为Sdm2,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S?

注:分组进行实验活动,然后各组选派代表汇报。

通过动手实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进一步深刻体会了变量间的关系,学会了运用表格形式来表示实验信息。

探究新知

(一)变量与常量的概念

1、在学生动手实验并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上面的问题和实验都反映了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其中有些量(时间t、里程s、售出票数x、票房收入y等)的值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我们称之为变量。也有些量是始终不变的,如上面问题中的速度60(千米/时)、票价10(元)等,我们称之为常量。

2、请具体指出上面这些问题和实验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

3、举出一些变化的实例,指出其中的变量和常量。

注: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并作记录,最后各组选派代表汇报。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并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意识,提高观察、分析、概括和抽象等的能力。

(二)函数的概念

1、在前面的每个问题和实验中,是否各有两个变量?同一个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生分析得出:上面的每个问题和实验中的两个变量互相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有惟一确定的值。

2、分组讨论教科书P。7 “观察”中的两个问题。

注:使学生加深对各种表示函数关系的表达方式的印象。

3、一般来说,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例如在问题1中,时间t是自变量,里程s是t的函数。t=1时,其函数值s为60,t=2时,其函数值s为120。

同样,在心电图中,时间x是自变量,心脏电流y是x的函数;

在人口统计表中,年份x是自变量,人口数y是x的函数。当x=时,函数值y=12。52。

巩固新知

下列各题中分别有几个变量?你能将其中的某个变量看成是另一变量的函数吗?

1、右图是北京某日温度变化图

2、如图,已知菱形ABCD的对角线AC长为4,BD的长在变化,设BD的长为x,则菱形的面积为y= ×4×x

3、国内平信邮资(外埠,100克内)简表:

信件质量m/克 O

邮资y/元 O。80 1。60 2。40

注:巩固变量与函数的概念,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许多问题中的变量关系都存在着函数关系,初步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总结归纳

1、常量与变量的概念;

2、函数的定义;

3、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注:通过总结归纳,完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P。18习题11。1第1题。

2、选做题:教科书P。18习题11。1第2题。

3、备选题:

(1)下图是某电视台向观众描绘的一周之内日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

①图象表示的是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函数?

②这周哪天的日平均温度最低?大约是多少度?哪天的日平均温度最高?大约是多少度?

③14、15、16日的日平均温度有什么关系?

④点A表示的是哪天的日平均温度?大约是多少度?

⑤说说这一周的日平均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2)如右图所示,梯形上底的长是x,下底的长是15,高是8。

①梯形面积y与上底的长x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并指出其中的变量和常量、自变量与函数。

②用表格表示当x从10变到20时(每次增加1),y的相应值。

③当x每增加1时,y如何变化?说说你的理由。

④当x=0时,y等于多少?此时它表示的是什么?

(3)研究表明,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

施肥量(千克/公顷) 0 34 67 101 135 202 259 336 404 471

土豆产量(吨/公顷) 15。18 21。36 25。72 32。29 34。03 39。45 43。15 43。46 40。83 30。75

①上表反映的是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指出其中的自变量和函数。

②当氮肥的施用量为101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如果不施氮肥呢?

③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施用量为多少比较适宜?说说你的理由。

④简单说一说氮肥的施用量对土豆产量的影响。

设计思想

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把学生由常量数学引入变量数学,是学生数学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因此,设计本课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使学生从中感知变量与函数的存在和意义,体会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识规律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后归纳,然后提出注意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等能力。同时在引导学生探索变量之间的规律,抽象出函数概念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过程经历和体验,让学生领悟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多姿多采的数学问题,并能从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培养一种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探索、研究和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篇3:变量与函数教案教学设计

变量与函数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发现、提出函数的实例,并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和变量、自变量与函数。

2、理解函数的定义,能应用方程思想列出实例中的等量关系。

3、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函数的定义与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函数的定义与自变量的定义域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由下列问题导入新课

问题l、右图(一)是某日的气温的变化图

看图回答:

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你能否说出这一时刻的气温是多少吗?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是多少?

3.这一天中,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升高?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总结: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的气温T(℃)也随之变化。

问题2一辆汽车以3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为s千米,行驶的时间为t小时,那么,s与t具有什么关系呢?

问题3设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h相等,求圆柱体积V的底面半径R的关系.

问题4收音机上的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m)和千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面是一些对应的数:

波长l(m)

300

500

600

1000

1500

频率f(kHz)

1000

600

500

300

200

同学们是否会从表格中找出波长l与频率f的关系呢?

二、自主学习

1.常量和变量

在上述两个问题中有几个量?分别指出两个问题中的各个量?

第1个问题中,有两个变量,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温度,温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第2个问题中有路程s,时间t和速度v,这三个量中s和t可以取不同的数值是变量,而速度30千米/时,是保持不变的量是常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第3个问题中的体积V和R是变量,而π是常量,体积随着底面半径的变化而变化.

第4个问题中的l与频率f是变量.而它们的积等于300000,是常量.

常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量,称为常量.

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

2.函数的概念

上面的各个问题中,都出现了两个变量,它们相互依赖,密切相关,例如:

在上述的第1个问题中,一天内任意选择一个时刻,都有惟一的温度与之对应,t是自变量,T因变量(T是t的函数).

在上述的2个问题中,s=30t,给出变量t的一个值,就可以得到变量s惟一值与之对应,t是自变量,s因变量(s是t的函数)。

在上述的第3个问题中,V=2πR2,给出变量R的一个值,就可以得到变量V惟一值与之对应,R是变量,V因变量(V是R的函数).

在上述的第4个问题中,lf=300000,即l=,给出一个f的值,就可以得到变量l惟一值与之对应,f是自变量,l因变量(l是f的函数)。函数的概念:如果在

篇4: 变量与函数教学反思

变量与函数教学反思

本课例是学习函数后的第二个课时,但是安排的容量比较大,包括了“函数”这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及函数值的计算,从学生的掌握情况看效果还比较好。

首先,本课例在处理“函数”这一抽象概念时,紧紧抓住“对的确定的一个值,都有唯一的值与其对应”中的“唯一”,并通过不断地运用具体例子来让学生感受“唯一”。

其次,本课例的过渡处理得比较好。例如,在讲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时,先通过一般的没背景要求的式子分类学习,再到实际问题的过渡,让学生非常清晰地知道实际问题与一般代数式之间是区别比较大的,并且对于实际问题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思考与计算都详细讲授。

再次,本课例的重难点处理得比较好。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理解是难点,本节课进行了重点讲授,而求函数值的问题则是比较简单,进行了略讲。

第四,本课例还注重培养学生注意问题间的区别,防止学生概念混乱。

本课例从检测的效果与培养学生的思维来看是一个不错的课例。

第二篇不等式解集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的意义,会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以学生课外预习为前提开展教学的。

课本中的实际问题情境创设,都是由学生课外自学来完成,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思考时间,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模型。教学中要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等式与方程一样,都是反映客观事物变化规律及其关系的模型。在教学中,类比已经学过的方程知识,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甄别,从而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引导学生类比等式及方程的'有关知识,于知识的迁移过程中较好地体悟所学的内容。学生数学语言概括能力,互助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数形结合思想渗透较好

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本课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揭示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以“生动探索”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再加上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但是,课后及作业中出现以下错误

1、不大于,不小于,弄不清楚;

2、用不等式表示某些语句,个别学生读不懂题意;

3、用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出现错误较多;

4、不能较好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5、一些解题中的细节要注意,例如用数轴来表示解集时,折线向左向右学生没有真正是什么意思,什么时候用实心圆点还是空心圆圈没有区别等等。

6、课堂教学时间,多听学生讲出他们自己的的理解和解题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今后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的同时,注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学反思

本课例是学习函数后的第二个课时,但是安排的容量比较大,包括了“函数”这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及函数值的计算,从学生的掌握情况看效果还比较好。

首先,本课例在处理“函数”这一抽象概念时,紧紧抓住“对的确定的一个值,都有唯一的值与其对应”中的“唯一”,并通过不断地运用具体例子来让学生感受“唯一”。

其次,本课例的过渡处理得比较好。例如,在讲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时,先通过一般的没背景要求的式子分类学习,再到实际问题的过渡,让学生非常清晰地知道实际问题与一般代数式之间是区别比较大的,并且对于实际问题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思考与计算都详细讲授。

再次,本课例的重难点处理得比较好。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理解是难点,本节课进行了重点讲授,而求函数值的问题则是比较简单,进行了略讲。

第四,本课例还注重培养学生注意问题间的区别,防止学生概念混乱。

本课例从检测的效果与培养学生的思维来看是一个不错的课例。

篇5:《变量与函数》教学反思

通过《变量与函数》的教学,本人对概念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设计呈现的课堂结构为:

(1)揭示学习目标;

(2)引入数学原型;

(3)抽象出数学现实,逐步达致数学形式化的概念;

(4)巩固概念练习(概念辨析);

(5)小结(质疑)

一、如何揭示学习目标

概念课的引入要考虑学生关心的如下问题:这节课学什么概念?为什么要学这样的概念?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数学概念的引入可从生活的需要、数学的需要等方面引入.初中涉及的函数概念的核心是“量与量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本课中,本人在导言中提出两个问题:“引例1,《名侦探柯南》中有这样一个情景:柯南根据案发现场的脚印,锁定疑犯的身高.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引例2.我们班中同学A与职业相扑运动员,谁的饭量大?你能说明理由吗?”学生对上述问题既熟悉又感到意外.问题1涉及两个量的关系,脚印确定,对应的身高有多个取值;问题2涉及多个量的关系.上述问题,不仅仅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客观世界中量与量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复杂性,而函数研究的正是量与量之间的各种关系中的“特殊关系”.数学研究有时从最简单、特殊的情况入手,化繁为简.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我们只研究两个量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特殊在什么地方?”学生需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这一课的学习.概念的引入应具有“整体观”,不仅要提供符合函数原型的单值对应的实例,还应提供其他的量与量之间关系的实例(如多个量的对应关系、两个量间的“一对多”关系等),使学生在更广泛的背景中经历筛选、提炼出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逐步领悟“化繁为简”的数学研究方法.当然,这里的问题是作为研究“背景”呈现,教学时应作“虚化”处理,以突出主要内容。

二、如何选取合适的数学原型

从数学的“学术形态”看,数学原型所蕴藏的数学素材应与数学概念的内涵相一致;从数学的“教育形态”看,数学原型应真实、简洁、简单.真实指的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它可以是生活中的实例,也可以是学生熟悉的动漫故事、童话故事等.简洁、简单指的是问题的表述应简洁,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尽可能简单,全体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不应存在太大的理解困难,设计的问题情境要能突出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本质.本设计采用了三个数学原型的问题:问题1,“票房收入与售出票数问题”(可用解析式表示);问题2,成绩登记表中的一次数学测试的“成绩与学号问题”(表格表示);问题3,“气温变化与时间问题”(图象表示).这三个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体现函数的“单值对应关系”,也都是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问题简单易懂,学生容易基于上述生活实例抽象出新的数学概念.由于不少学生在理解“弹簧问题”时面临列函数关系式的困难,可能冲淡对函数概念的学习,故本节课没有采用该引例。对于繁难的概念,我们更应注重为学生构建学生所熟悉的、简单的数学现实,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过难、过繁的背景会成为学生学习抽象新概念的拦路虎。

三、如何引领学生经历数学化、形式化的过程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面对抽象的数学内容,老师会想方设法创设易于学生理解的数学情境.但如何从具体的实例中提炼出数学的素材、形式化为数学知识是教学的关键环节.从具体情境到数学知识的形式化,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合适的“脚手架”,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过渡到数学形式化的问题.本人在学生完成问题情境的几个问题后,提出系列问题“上述几个问题中,分别涉及哪些量的关系?哪些量的变化会引会另一个量的变化?

通过哪一个量可以确定另一个量?”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把重点内容板书,板书注重揭示两个量间的关系,引领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要引进变量、常量.由问题1~3的共性“单值对应关系”与“脚印与身高”问题中反映的“一对多关系”进行对比抽象出函数的概念,逐步了解如何给数学概念下定义,并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

四、如何引用反例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需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通过正例与反例的对照,才能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反例引用的时机、反例的量要恰到好处.过早、过多的反例会干扰学生对概念的准确理解.概念生成的前期提供的各种量的关系中的实例提供的是一个更为广泛的背景,让学生经历从各种关系中抽象出“特殊的单值对应关系”,从而体会产生函数概念的背景.这样的引入有利于避免概念教学中“一个定义,三点注意”的倾向。

在备课时,我想从“气温问题”中的函数图象引导学生发现时间t取定一个值时,所得T的对应值只有一个,学生习惯性地提出问题“温度T取定一个值时,时间t是否唯一确定?”全体同学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唯一确定”的含义,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归纳出函数的定义,学生较好地掌握函数中的单值对应关系.而在(2)班实际上课时,在概念的形成前期,忙中出漏,没有抓住“气温问题”中的函数图象讲解“唯一确定”,特别是没有从反面(温度T=8,时间t=12~14)帮助学生理解“唯一性”,也没有强化“脚印与身高”反映的“一对多关系”,只在涉及“单值对应关系”的实例基础上引出概念,也跳过后面提到的三个反例,学生在后面的概念辨析练习中错漏较多,为纠正学生的理解花了九牛二虎之力。

后来在(1)班上课时,在完成例1、例2的教学后,还用到如下反例:问题2变式“在这次数学测试中,成绩是学号的函数吗?”、问题3变式“北京春季某一天的时间t是气温T的函数吗?”、练习2(3)变式“汽车以60千米/秒的速度匀速行驶,t是s的函数吗?”,学生借助这三个逆向变式,根据生活经验理解“两个量间的对应关系”是否为“单值对应关系”,有利于学生明确“由哪一个量能唯一确定另一个量”,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逆向思维的习惯。

篇6:《变量与函数》教学反思

变量与函数的意义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本课的学习必须用足力气,怎样引起学生的重视,除了学前动员,还有就是利用课本的编排特征加以说明,一般数学新知识的引进有一两个引例就可以了,本课为了引进新知识,课本上安排了五个引例!

在课堂学习时,五个还是要一个一个地研究过去,紧紧围绕着函数的定义解读,初步领会引例的意图,还要舍得用很到的篇幅举出一些变化的实例,指出其中的常量和变量,开始学生举出了几个例子,再由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收集五个以上的实例。安排这个活动的意图是让学生感知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变化着的量,并且两个变化着的量都有各自的数量关系、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数量关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再结合课本上的五个引例和学生举出的实例分析解剖,得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在某个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对于其中一个变量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x叫做自变量,y叫做x的函数)。对照定义再回到五个引例及学生举出的实例,体会函数的意义。

函数定义的关键词是:“两个变量”、“唯一确定”、“与其对应”;函数的要点是:

1有两个变量,

2一个变量的值随另一个变量的值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变量的值确定另一个变量总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

函数的实质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函数的意义是:用运动变化的观念观察事物。与学习进行仔细的研究,有助于函数意义的理解,但是,不可能在一课的学时内真正理解函数的意义,继续布置作业:每个同学列举出几个反映函数关系的实例,培育学生用函数的观念看待现实世界,最后,我还说明了,函数的学习,是我们数学认识的第二个飞跃,代数式的学习,是数学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由具体的数、孤立的数到一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数,函数的学习,是由静止的不变的数到运动变化的数。

作了上面的学习过程,使我们这一课更加厚重。

篇7:《变量与函数》教学反思

函数定义的关键词是:“两个变量”、“唯一确定”、“与其对应”;函数的要点是:1 有两个变量,2 一个变量的值随另一个变量的值的变化而变化,3 一个变量的值确定另一个变量总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函数的实质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函数的意义是:用运动变化的观念观察事物。与学习进行仔细的研究,有助于函数意义的理解,但是,不可能在一课的学时内真正理解函数的意义,继续布置作业:每个同学列举出几个反映函数关系的实例,培育学生用函数的观念看待现实世界,最后,我还说明了,函数的学习,是我们数学认识的第二个飞跃,代数式的学习,是数学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由具体的数、孤立的数到一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数,函数的学习,是由静止的不变的数到运动变化的数。

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应突出“变化”的思想和“对应”的思想。从概念的起源来看,函数是随着数学研究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出现的,他刻画了客观世界事物间的动态变化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了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制约关系。因此,变化是函数概念产生的源头,是制约概念学习的关节点,同时也是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典型实例,让学生反复观察、反复比较、反复分析每个具体问题的量与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把静止的表达式看动态的变化过程,让他们从原来的常量、代数式、方程式和算式的静态的关系中,逐步过渡到变量、函数这些表示量与量之间的动态的关系上,使学生的认识实现

为了快速明了的引出课题,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变化的实例,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开门见山,来指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课的引例较为丰富,但有些内容学生解决较为困难,于是我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提问方式:1.教师问,学生答;2.学生自主回答;3.学生合作交流回答。为了较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处理教学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每个变化活动中反映的是哪个量随哪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提出一个量确定时另一个量是否唯一确定的问题,在得出变量和常量概念的同时渗透函数的概念.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变量和常量的意义,由“问题中分别涉及哪些量?哪些量是变化的,哪些量是始终不变的?”一系列问题,在借助生活实例回答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出变量与常量的概念,并能指出具体问题中的变量与常量。函数的概念是把学生由常量数学的学习引入变量数学的学习的过程,学生初步接触函数的概念,难以理解定义中“唯一确定”的准确含义,我设置了以下二个问题:1.在前面研究的每个问题中,都出现了几个变量?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2.在二个变量中,一个量在变化的过程中每取一个值,另一个量有多少个值与它对应?来理解具体实例中二个变量的特殊对应关系,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唯一对应”关系,借助函数图像,使学生直观的感受二个变量之间特殊对应关系-----唯一对应。通过这种从实际问题出发的探究方式,使学生体验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及时给出函数的定义。再从抽象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为了加强学生辨析函数的能力,我准备了一道思考题,Y2=X中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吗?Y是X的函数吗?为什么?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注重学生的过程经历和体验。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是学生数学认识上的一次飞越,所以我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一定条件下的现实情景,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变量与函数的存在和意义,体会变量与函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让学生领悟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多姿多彩的数学问题,并能从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和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篇8:《变量与函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的意义,会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以学生课外预习为前提开展教学的。

课本中的实际问题情境创设,都是由学生课外自学来完成,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思考时间,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模型。教学中要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等式与方程一样,都是反映客观事物变化规律及其关系的模型。在教学中,类比已经学过的方程知识,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甄别,从而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引导学生类比等式及方程的有关知识,于知识的迁移过程中较好地体悟所学的内容。学生数学语言概括能力,互助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数形结合思想渗透较好

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本课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揭示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以“生动探索”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再加上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但是,课后及作业中出现以下错误

1、不大于,不小于,弄不清楚;

2、用不等式表示某些语句,个别学生读不懂题意;

3、用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出现错误较多;

4、不能较好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5、一些解题中的细节要注意,例如用数轴来表示解集时,折线向左向右学生没有真正是什么意思,什么时候用实心圆点还是空心圆圈没有区别等等。

6、课堂教学时间,多听学生讲出他们自己的的理解和解题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今后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的同时,注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9:《变量与函数》教学反思

函数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当然也是难点。本节课作为函数教学的第一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上好了这节课,可以说接下来同学们对函数的理解程度就大大加深,对后续教学的帮助将非常大。

经过全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后,我在本节课上淡化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区分,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函数概念的理解以及因变量的唯一性上面。课上完之后,感觉学生们对唯一性的理解还是比较透彻的,但对于函数的概念理解还存在一知半解的现象,尤其是对于谁是谁的函数方面理解较差。

在评课的时候,各位老师都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我意识到我的前面几分钟自习时间仅仅只是为了体现’先学后教‘的思想,而缺乏实际性的指导;我还认识到我对变量与常量的讲授没有和前面4个问题有机结合,导致了结构分裂;我还发现了我在节奏掌控方面还是犯了老毛病:先松后紧等等一系列的不足。在此感谢给我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领导以及同事们。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的同时,不断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10:《变量与函数》教学反思

本课例是学习函数后的第二个课时,但是安排的容量比较大,包括了“函数”这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及函数值的计算,从学生的掌握情况看效果还比较好。

首先,本课例在处理“函数”这一抽象概念时,紧紧抓住“对的确定的一个值,都有唯一的值与其对应”中的“唯一”,并通过不断地运用具体例子来让学生感受“唯一”。

其次,本课例的过渡处理得比较好。例如,在讲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时,先通过一般的没背景要求的式子分类学习,再到实际问题的过渡,让学生非常清晰地知道实际问题与一般代数式之间是区别比较大的,并且对于实际问题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思考与计算都详细讲授。

再次,本课例的重难点处理得比较好。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理解是难点,本节课进行了重点讲授,而求函数值的问题则是比较简单,进行了略讲。

第四,本课例还注重培养学生注意问题间的区别,防止学生概念混乱。

本课例从检测的效果与培养学生的思维来看是一个不错的课例。

篇11:变量与函数评课稿

每次听胡主任上课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感觉,他的教学风格大气,教学设计富有创造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鼓励学考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真正体会学习滋味。

本节课的亮点有:

1、情境的引入新颖,富有创造性,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感觉。老师和一名学生各自伸出一只手用红领巾捆绑着,老师的走动带动着学生也走动。师生表演后,学生带着疑惑走进了今天的课堂。

2、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教材,放手让学生了解新知,完成本节课的知识网络图,抓住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及时进行学法指导提出问题“以上概念你是如何理解的?”再次让学生精读教材,提出问题“利用上表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充分地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参与,有的学生利用表格中的数据来说明“什么是变量,什么是常量?”有的`学生用表格的数据来说明“什么是自变量?”,“谁是谁的函数”等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热情。

3、重视课堂小组的互助合作学习。学生在第二轮精读教材后教师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用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尤其是在函数的概念理解环节,利用这种合作学习的方法抓住了概念的要点。

篇12:变量与函数的练习题

变量与函数的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在圆的周长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式C=2πr中,其中,_______是常量,_______是变量.

2、有一棵树苗,刚栽下去时树高1.2米,以后每年长高0.2米,设x年后树高为y米,那么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

3、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3cm,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每增加某1千克,弹簧长度y增加0.5厘米。则y=_______,其中的变量_______,常量_______。

4、小明用30元钱去购买价格为每件5元的某种商品,求他剩余的钱y(元)与购买这种商品x件之间的关系 。当x=5时,函数值是。

5、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大3cm,如果宽是xcm,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当x为8时,长方形的面积为.

6、当x=9时,函数y=x+4的值是_______。

7、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cm,设腰长为xcm,底边长为ycm,那么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是_______,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二.选择题

8、下列关系式中,变量x= - 1时,变量y=6的是

A y= 3x+3B y= -3x+3C y=3x – 3D y= - 3x – 3

9、球的体积公式:V= πr3,r表示球的半径,V表示球的`体积。当r=3时,V=()

A 4 π B12πC 36πD π

10、某商店售货时,在进货价的基础上加一定的利润,其数量x与售价y如下表示,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售价y与售货数量x的函数解析式为()

数量x(千克 ) 1 2 3 4 ???

售价y(元) 8+0.4 16+0.8 24+1.2 32+1.6 ???

A y=8.4x B y= 8x +0.4 C y=0.4x +8D y=8x

11、正方体的棱长是a,表面积为S,那么S与a之间的函数解析式是

A.S=4a2B.S=a3C. S=6a2D.S=8a2

12、一台机器开始工作时油箱中储油4升,如果每小时耗油0.5升,那么油箱中所剩油y(升)与它工作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A y= 0.5 t B y= 4 - 0.5 t C y= 4+ 0.5 t D y= 4 / t

13. 在函数 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A. x≠3 B. x≠0C. xD. x≠-3

14. 函数 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A. x≥1 B. xC. xD. x≠1

15.如果每盒圆珠笔有12支,售价18元,那么圆珠笔的售价y(元)与圆珠笔的支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

A.y=1.5x(x为自然数)B.y=23x(x为自然数)

C.y=12x(x为自然数)D.y=18x(x为自然数)

16.一根蜡烛长20cm,点燃后每小时燃烧5cm,燃烧时剩下的高度h(cm)与燃烧时间t (小时)(0≤t≤4)之间的函数解析式是 ()

A.h=4tB.h=5tC.h=20-4tD.h=20-5t

17. 一杯水越晾越凉,下列图象中可以表示这杯水的水温T(℃)与时间t(分)的函数关系()

ABC D

18. 下图是南昌市某天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通过观察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这天15点时温度最高B. 这天3点时温度最低

C. 这天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差是13℃ D. 这天21点时温度是30℃

19.近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从图上看,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1995—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逐年减小

B. 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开始回升

C. 这7年中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

D. 这7年中每年国内生产总值有增有减

三.解答题

20、长方形的周长为18cm,长为ycm,宽为xcm.求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篇13:变量与函数说课稿课件

变量与函数说课稿课件

一、说内容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部分是高中数学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复习初中函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函数概念的实质是:表示两个数集的元素之间,按照某种法则确定的一种对应关系。然后用集合语言给出函数的一个新的定义。它既是对初中的函数概念的一个提高,又为揭示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作了准备,这种编写也体现了在认识上由特殊到一般的新课程理念。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函数的概念的理解

难点:对函数符号y?f(x)的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 (2)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直观感知,初步学会从图形(或图象)、表格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体会函数基本概念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了引导发现和归纳概括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教学过程,再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采用新课改所提倡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观察、概括、

归纳,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复习初中的常量、变量与函数的概念

复习再现初中变量观点描述函数的概念,为后面用集合和对应的观点来定义函数奠定基础。

请同学观看几段视频(神州六号的发射,花开放的过程,人身高的变化过程,汽车行驶的过程,运动员跳水的过程等)。

在这些过程中,总是因为一个量的变化影响着另外一个量的变化,他们之间总存在着一些规律,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数学知识描述这些规律——变量与函数(揭题)。

通过实例:(1)认识生活中充满变量间的依赖关系;(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二)概念的形成

1.探究实例:

1、(幻灯片1)如图,这是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请大家看图回答。 (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说出这一时刻的气温。

提出问题: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任取一个时刻t(时),请问都有几个温度与它相对应?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并且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任取一个时刻t(时)都只有一个温度T(℃)与它对应。

2、(幻灯片2)如下表,银行对各种不同的存款方式都规定了相应的利率,下表是2002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为“整存整取”的存款方式规定的利率: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于任意的x的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

3、(幻灯片3)如果用r表示圆的半径,S表示圆的面积,则S与r之间满足下列关系:提出问题:请问任取一个不同的r ,S的值有几个?

请大家填写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于任意的r 的值,S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

2.引出概念

从上面的三个函数关系的例子,回答以下问题: 1.三个函数例子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2.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取值范围分别是什么? 3.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有何关系? 总结出函数关系的实质:是表达两个数集的元素之间,按照某种法则确定的一种对应关系。

用集合语言来更确切地刻画函数的定义:设集合A是一个非空的数集,对A内任意数x,按照确定的法则f,都有唯一确定的数值与它对应,则这种对应关系叫做集合A上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

利用实际问题引出概念,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概念深化

从上面的三个函数关系的例子,提出以下问题,请同学们完成, 1.指出定义域,并写出值域。 2.区分函数与函数值 3.作为函数有几个要素?

4.如何检验给定的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函数关系?

5.在函数关系式中,函数的定义域有时可以省略,你能明确它的定义域吗? 在实际问题中定义域还受到谁的制约?

通过实例和问题,突破理解对应法则这一难点。

(四)习题探讨

用多媒体依次出示教材上的三个例题,老师先分析每个例题,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自己独立完成,最后通过大屏幕展示规范的解题格式。

对例1,让学生求解后,规范解题格式,小节求定义域的方法。 对例2,学生自我完成后相互对照交流,小节求值域的方法。

对例3,先让同学们交流讨论,启发学生把x-1看作一个整体,不妨先用t来表示,体会整体代换的思想。小节求对应法则,即求解析式的方法。

通过例题的讲解,规范解题格式,培养解题规范的习惯。

(五)巩固练习

教材第33页练习A1-5题,练习B1-5题。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能熟练的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

(六)归纳小结

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观察、归纳、总结,教师完善。 知识上:1.理解函数的概念;

2.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思想方法上:整体代换的思想

让学生积极发言,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及时点评并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

(七)布置作业

1.必做题:见课本第52页习题2-1A1、4题;B第4题

2.选做题:由投影展示.

目的: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

六、说板书

在板书中突出本节重点,将强调的地方用红色笔标注,整个板书充分体现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函数与变量的测试题

变量与函数八年级上册数学测试题

初中数学《变量与函数》教案

一次函数教案

概率论论文

数学一次函数总结

c语言函数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二级考试Java语言程序设计考点:标识符

第五册一次函数

c语言实践报告总结

变量与函数2教学设计
《变量与函数2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变量与函数2教学设计(精选13篇)】相关文章:

excel乘法函数2022-06-18

一次函数教学设计2022-05-23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2022-11-20

算法概念课的教案2022-10-15

人教版函数的教学设计2024-01-06

函数单调性说课课件2023-03-14

模块化教学高中函数论文2023-11-01

函数概念32022-07-22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案设计2023-05-23

函数课件2023-01-0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