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陆地教学设计(整理17篇)由网友“rax6539”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地球上的陆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地球上的陆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收集材料,展开主题活动,使学生能从中发现并体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和改造带来的好处和造成的危害。
2.能力目标:学生对材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3.认知目标:认识各种地形及形成原因,了解地形的演变过程。
【教学重点】
1.通过收集材料,展开主题活动,使学生能从中发现并体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和改造带来的好处和造成的.危害。
2.认识各种地形及形成原因,了解地形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
学生对材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地球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太空中的地球。提问: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2.在地球表面,有的地方是陆地,有的地方是海洋,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
3.板书课题:海洋和陆地
二、通过活动认识海陆分布
1.提出问题: 刚才大家看到的太空中的地球,它的表面主要由哪些颜色构成?你知道这些颜色分别代表什么吗? (蓝色:海洋;黄色、绿色:陆地 )
2.测量和统计活动一: 地球表面有的地方是海洋,有的地方是陆地,究竟谁的面积大呢?我们来做这样一个统计实验。
(1)分组活动:将充气地球模型抛起,然后用双手抓住,手指接触到地球仪的表面后不能移动,然后观察右手大拇指触摸到的地方是陆地还是海洋。进行记录。如果所触摸的地方既有陆地也有海洋,则此次实验不做统计。每个小组抛球10次。将每次统计的结果写到纸上。看看10次抛球后,有多少次触摸到海洋,有多少次触摸到陆地。小组汇报统计结果。
(2)分析实验数据,获得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的结果判断出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谁的面积更大一些?
(3)推测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比例。 根据实验的数据估算一下,地球表面陆地、海洋各自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3.测量和统计活动二: 分组活动:将带方格的塑料纸蒙在地图上,利用数方格地方法测算地球上海陆分布比例。
4.总结概括:
(1).学生归纳概括:我们经过两次粗略的测算,得出地球表面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教师讲解:科学家们经过精确地测算,目前地球表面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陆地的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
三、拓展 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
1.借助地图学习大陆、岛屿、大洲、大洋等概念。
小组活动:观察研究大陆、岛屿的区别 。小结:大陆面积较大,岛屿面积较小。
2.练习在地图中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表面由海洋与陆地构成,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约70%,陆地占地球表面的约30%。人们把陆地分成了七个大洲,把海洋分成了四个大洋。
【板书设计】
13.地球上的陆地
广袤的土地 多样的地表形态 形状
地形的演变 形成
篇2: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中心校 赵芳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知道大部分的水污染是人类造成的。知道污染的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有害。
过程与方法: 能做过滤水和咸水变淡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了解水污染的严重性。
难点:能根据提供的数据资源进行分析,从而理解地球上缺乏淡水资源。
三、教学准备
1、资料的收集:世界水资源分布图、美丽的水景图、各种水污染图片、实验器材、课件制作。
2、学生课前观察生活中水污染情况,了解常见的节水措施。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喜欢玩球吗?咱们来猜个有关球的谜语,好吗?(课件出示谜面后师说:谜面是这样的):说它象球不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人物、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天天围着太阳转,猜猜它是什么球?(地球)
(课件出示一个蓝色星球)谈话:曾有宇航员从太空中观察地球,发现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你们知道这么多的蓝色代表的是地球上的什么吗?(海洋)(课件将蓝色星球图展开)那把蓝色的海洋面积和彩色的陆地面积相比,哪个面积大?(海洋)提问:海洋多也就说明地球上的什么多?(水多)师述:所以,地球还被人们称为了大“ 水球”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上的水。(课件揭示课题)
(二) 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1、谈话:地球上这么多的水主要分布于哪些地方呢?把你们所知道的说出来(学生答)看来,同学们的了解还不全面。咱们边看大屏幕 边听老师介绍:(课件出示图片):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暗河中。尤其是咱们平时不多见的地下暗河及冰川中也蕴藏了大量的水。
2、水滋润了万物,哺育着生命,又如美丽使者的化身,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彩。接下来咱们一起伴着美妙的音乐,去欣赏一组美丽的水景风景图,去感受一下水的神奇。(出示课件)
3、观后小结:同学们,美吗?是呀,可爱的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欢乐。
(三) 认识淡水资源的匮乏
1、谈话:此时此刻,同学们轻松的表情还比较轻松,也许有人会认为,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水,那地球上的人用水应该不成问题。不,(课件出示海洋图)尽管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海洋这么多的水可真正能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水很少很少。不知道原因吧,听老师给你们介绍:海洋里的水是咸水,这样的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水,也难以用于工业,我们人类能直接使用的水必须是淡水,而地球上的淡水大部分又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很难利用,大气中有小部分看不见的水蒸气,这样只剩河流、湖泊和少部分浅层地下水可供人类直接使用。
2、谈话:这样吧,给你们打个比方:(课件演示)如果把地球上的水比作一个圆的话,97% 是咸水,只有3% 是淡水。再来看就这么少得可怜的淡水也把它看做一个圆的话,有这么多是被冻结在了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的.,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屈指可数的这么一点点。同学们,从刚才的比方中,你们有没有意识到什么?(地球上的水太少了)
3、相信老师做了这样的比方后,同学们会更吃惊,(课件演示)如果地球上的水相当于一杯水,其中淡水只相当于一汤匙的水,而易于人们开发利用的淡水只相当于一滴水。
4、操作:为了让同学们体验这一滴水的宝贵,我们请每组的小组长用滴管从试管中取出一滴水放到同学们的手掌中。谈话:难怪人们说“ 水贵如油” 啊,同学们,就这么一滴水能干什么呀?
(四)了解水污染情况及处理方法
1、谈话:可令人痛心的是同学们知道吗,就这么“ 贵如油” 的一滴水,却被地球上的人类自己给污染了,糟蹋了。
2、谈话:咱们翻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解释“ 污染” 一词的?(学生自学书本)
3、提问:同学们平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家乡周围有水污染的现象?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4、谈话: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发现,同学们对“ 水污染” 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具体地说,(课件介绍)“ 水污染” 主要可分为“ 工业污染”、“ 农业污染”、“ 生活污染” 三大类。(农业上喷洒农药、施加化肥,工厂排放有毒气体,生活中乱扔垃圾等人类活动都会对水源造成污染,只要人类或动植物使用了被污染的水,轻者中毒得病,产生身体的不适或变异,重则导致动植物甚至是人类的死亡。)
咱们来看几组图片(课件介绍):“ (!)江苏省某工厂排污(2 )南京某工地的排污口(3 )山东滨州段黄河遭受高盐度废水污染,黄河水面上的污浊泡沫将严重腐蚀周围环境。(3 )山西临汾市某村有一家没有挂牌的洗煤厂把洗煤没有处理的黑水直接排放到黄河流域,造成了黄河水质的污染。
接下来看看那些受伤害的可怜的生灵们:(课件显示图片),(1 )由于周边化工企业随意排污,导致水污染,太湖沿岸无锡附近的一个村患消化系统癌症的人增加,图为躺在床上的村民,(2 )水污染四十多年无人管,村民遭殃,山西临汾市下康村的一对夫妻患脑血栓睡在床上,刚发病时手脑都没有劲,慢慢地双腿都不能走路,夫妻俩相依为命。(3 )病患者含着眼泪说“ 希望有关部门重视我们这个村的病人。(4 )淮河一位食道癌症患者,临终最后的愿望是:能喝一瓶干净的水。
5、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还那么轻松吗?现在有什么想说的吗?
6、谈话:同学们,刚才让人揪心的一幕幕,说明水资源危机,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接下来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咱们得想办法将污水净化或想法将咸水变淡水。课本上介绍了两个简单的方法,咱们来试着做一做,教师引导学生做。
(五) 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1、谈话;其实,为了节约水,保护水,最重要的还是在平时生活中要节约水,怎么节约水?你有什么妙招吗?(学生交流)
2、拓展:老师向你们介绍一些常见的:(!)淘米水洗菜,再用清水清洗,不仅节约了水,还有效地清除了蔬菜上的残存农药;(2 )洗衣水拖地、擦地板、冲厕所,第二道洗衣物的洗衣水擦门窗及家具、洗鞋袜等;(3 )家庭浇花,宜用淘米水、茶水、洗衣水等;(4 )淋浴时擦香皂关掉水龙头;(5 )洗餐具、食具上的油污,可先用纸擦除,再洗涤,等等
(六) 课堂总结
谈话:同学们,节约秒招有无数个,让我们行动起来,珍惜每一滴水,如不珍惜水,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七) 布置作业:
做咸水淡化实验,或以组为单位设计一张节水小报。
篇3:《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淡水资源十分匮乏。
3、知道污染的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有害。
4、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3、能做过滤水的实验。
4、组织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测——验证(实验)——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的美丽水体,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意识到淡水资源的匮乏,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3、关注水的污染,提高保护水的意识。
4、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淡水资源的匮乏和水污染现象。
难点:分析数据,理解地球上缺乏水资源。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美丽的水体多媒体课件。小组准备:铁架台1个、烧杯2个、滤纸1张、玻璃棒1个、玻璃漏斗1个、污水1杯。
学生准备:分组对学校、家庭、社会浪费水的现象调查,彩笔(蓝色)。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课件出示(由水构成的美丽风光)图片,学生观看。
2、谈话:在生活中,你也一定见到过很多由水构成的美丽的风景吧!谁能来和大家说说?
3、提问: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4、教师小结:大多数风景名胜都以水为主,水把大自然打扮得多彩多姿,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同时水又是大自然献给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那么你对地球上的水了解吗?(板书课题:地球上的水)
(二)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1、思考:刚才我们从图片中了解到地球上有很多水,那么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课件出示: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
2、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相对应的图片(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暗河)
3、猜一猜:既然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水,那么在地球上究竟是水占的面积大,还是陆地占的面积大呢?说出你的理由。
4、活动“涂一涂”教师课件出示地球展开后的地图,让学生在图中空白的地方涂上蓝色,表示海洋。比一比,陆地和海洋谁占的面积大?你有什么感受?
5、教师小结:地球表面70%被水覆盖,只有30%是陆地。在陆地上面还有河流、湖泊、小溪等。地底下还有地下水,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水球。从太空看地球,整个地球是蓝色的。(课件出示:图片“从太空看地球”)(板书:地球上的水总量很多)
(三)认识淡水资源的匮乏
1、思考:地球上有那么多的水,我们会缺水吗?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思考,交流汇报。
3、教师配合课件讲解:地球上的水大部分是海洋里的`咸水,只有极少量的淡水,而淡水绝大部分又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大气中有小部分看不见的水蒸气,只有河流,湖泊和浅层地下水,可以供人类使用。
4、体验活动:课件出示:一杯水、一汤匙水、一滴水图片,并讲解。学生观看。
5、交流:看了这几张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6、师生小结:(板书:淡水资源十分匮乏)
(四)了解水污染情况及处理方法
1、教师讲解:这“一滴水”就存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那么你对这“一滴水”了解多少呢?课件出示:(交流:你家乡的饮用水来自哪里?它的水质如何?有没有被污染?污染源来自哪里?)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课件出示(水污染的图片及原因),学生观看。想一想:这都是谁造成的?
4、教师配合课件讲述:绝大多数的水污染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染)
5、教师讲述: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人们为了获得更多干净的淡水,想了很多办法。教师出示一杯污水并提问:你们能想办法将这杯水变得干净一些吗?
6、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确定方法(过滤)。
7、教师介绍实验中所用到的仪器。(课件播放:实验室中过滤实验的操作方法)学生观看。
8、教师讲明实验要求,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9、比一比:过滤前与过滤后的水有什么不同?如果过滤出来的水仍然浑浊,我们应怎么办?
10、学生分组观察,汇报实验现象。
11、师生小结:我们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来净化淡水。
(五)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1、思考: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很多办法得到干净的淡水,那么是不是我们就可以随意使用呢?
2、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学生汇报。
3、讨论: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来节水、护水呢?学生汇报。
4、课件出示图片:怎样理解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5、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板书:节水、护水)。
6、课件出示(世界水日、水法的相关知识)。
(六)总结
1、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
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张节水、护水的小报。
板书设计:
篇4:《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苏教版《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
(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
(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
(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水在地球上的分布资料。翻开书35页
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暗河。
(二)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1.除了我们说过的,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有水?
2.(出示教材36页“地球的'主要水域”图片)讲解:这事整个地球展开的地图,有颜色的是陆地,白色的是海洋,请同学们给海洋涂上蓝色。
3.学生涂色
4.讨论:涂完色,你有什么感觉?
5.小结:地球表面70%被水覆盖,只有30%是陆地。在陆地上面,还有河流、湖泊、小溪等,地底下还有地下水,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水球。从太空上看地球,整个地球是蓝色的。
(三)认识淡水资源的匮乏
1谈话:地球上有那么多的水,我们会缺水吗?
2.(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2)我们看一下淡水的分布比例图P36页。(大饼图)
3.体验活动
4.交流:做了这个活动,有什么感受?
(五)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用到水呢?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六)了解水污染情况
1.交流:说说自己周围谁的状况
2.提问:你们周围的水是怎么被污染的?对人们生活有哪些影响?
3.学生讨论
4(看教材)教师讲解:农业上喷洒农药、施加化肥、工厂中排放有毒物质,生活总乱认垃圾等人类活动对水源造成污染,严重时将导致动植物死亡,人体中毒得病。后果十分严重。
(七)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1.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
我们可以做那些事情来节约用水,保护水呢
三、作业:
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篇5:《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大气层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使学生学会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
2.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3.认识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观察分析月球上的环形山,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学生通过对大气污染、臭气洞的认识,意识到科学技术会对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学会记录并整理讨论结果。
案例背景分析:
活动准备指出了本课研究的指向:“你知道地球大气层的秘密吗?”一方面使学生明确本课要研究的主题,另一方面提示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地球大气层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
本课设有三个活动:
活动一: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球的大气及大气层的文字、图片资料。同时教科书展现了一幅地球大气层结构及人类活动情况的示意图。图中展示了大气层分层的情况:简单介绍了大气层的定义及大气层的结构。
活动二:由问题“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上的生物就会……”,情境图展现了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阐述大气层存在的重要性。
活动三:以文字的形式介绍了大气污染的含义,又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和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及结果。
拓展活动中提出“行动起来,组织一次以‘保护大气臭氧层’为主题的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描述:
一、利用自然的美为铺垫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录像导课。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的录像
(播放黄山风光──云海录像片段)
【利用自然的美,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打好基础,同时让学生了解大气层说起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从以上黄山风光──云海录像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自由回答)
小结:黄山云海是由低云(云底高度低于2500米)和地面雾形成的。冬、春季节,大气中低层的气温低,层积云的凝结高度低(约在800~1200米之间),冷空气活动频繁。过程性天气活动明显,在雨雪天气后,常出现大面积的好云海,尤其是壮观的云海日出。
你们是通过什么感受到大气层的存在的?
二、讨论交流整理资料
1.初步整理手头资料
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很多有关大气层方面的资料,相信大家的搜集成果是十分可观的,首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让学生将自己搜集到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整理记录所搜集的资料。
【学生在课前的搜集在这时起到礼物作用,教师适时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课前准备的兴趣。】
(出示一份记录表)
请每组的记录员同学把探讨的结果记录在这张表上。
(小组分头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收起各组的记录表,选择较翔实的小组派代表来讲解本组的记录表。)
【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可真不少,相信下面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大家,对大气进行分层,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把分组讨论的结果填入下表。
(讨论后每组一个同学上台板演)
层序
高度
大气层分为这几种不同的层次,哪一种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学生回答)
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科学家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也对大气层做了分层,下面我就简要介绍各层的特点:
对流层:空气有强烈的对流,天气现象都发生这一层,与人类关系密切
平流层:大气稳定,不易对流,有利于高空飞行,底层有臭氧层
中间层:又称电离层,空气处于高度电离,能反射无线电短波,有利于通信
热层:空气稀薄、平稳、温度高,宇宙飞船、人造卫星、杨利伟(200千米)
散逸层:空气稀薄、温度很高,是地球大气与宇宙的过渡层,所以,大气没有明显的上界。
【让学生明确这个环节要学到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 】
这一段从宇宙飞船上看大气的分层的短片录像,大家看起来会会更加直接形象的。
(播放从宇宙飞船上看大气的分层的短片录像)
【为使学生通俗易懂,我采用视频的直观手段。】
三、大胆想象,深入探究
假如没有了大气层,我们的地球会怎样?
(让学生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讨论后小组进行抢答,然后教师小结。)
①没有天气变化(风、霜、雨、雪等)
②听不到声音,每个人都是聋子,世界一片寂静
③易受陨石的侵袭
④气温白天很高,晚上很低
⑤抽水机不能抽水
⑥电风扇可以转动,但没有风
⑦人和动物由于不能呼吸空气而无法生存
⑧所有生物都将灭绝
总之:大气对人类很重要,它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研究、强化发展自己的意识的能力。】
同学们的回答十分精彩,大家看这组图片。
(出示一组月球及其他星球环形山的图片)
我们非常熟悉的月球,表面布满大大小小圆形凹坑,称为“月坑”,大多数月坑的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环形山。关于环形山的形成比较科学的解释之一就是流星体撞击月球。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该是多么可怕的不毛之地!
四、跳出现象,还原本质
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动的迅速发展,各种染污大量地进入地球大气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气污染”。请同学们看两组图片。
(一组是展示污染来源的图片;另一组是表达空气污染造成危害及后果的图片。)
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何感想?
(生自由回答)
我和大家的想法一样,同学们又认为我们该怎么做呢?
(小组讨论,形成研究记录)
我们的研究记录
我们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研究成果:
【通过看图片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大气污染的严重性和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进而提出治理地球污染的建议或方案。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研究、强化发展自己的意识的能力。】
五、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将课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下
1.引导课下探究的问题。
臭氧层的破坏是最严重的大气污染,这也是最受环保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关于这焦点话题,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自由谈想法)
2.激发学生课下探究。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有关大气臭氧遭到破坏方面的资料,并将资料进行整理,设计保护地球大气的广告语或警示语,并将他们制作成警示牌,悬挂于教室、学校、社区显眼的地方,一次提醒自己和他人时刻关注大气污染问题。
【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活动主题即为课上探究活动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利用了学生强烈的揭谜心理,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持续到课下,达到使学生的兴趣及各项能力持续发展。】
体会与反思:
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兴趣是一切活动学习的最好开端
精心设计课堂开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开头是整节课的基础,一个好的课堂开头,不但可以收到先声夺人之效,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使学生有余味三日之感。《地球的面纱》一课所研讨的大气层就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话题,我采用播放黄山风光――云海录像片段,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中就势转入新的学习内容。
二、整理记录是探究学习的基本功
由于课前同学们做了大量的搜集资料的工作,在课堂进行探究性讨论时,学生的积极性肯定非常高,在这个时候教师要做到疏通协调的工作,引导学生尽量避免重复资料的记录。
三、大胆猜测是探究学习的指示目标
在《地球的面纱》一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中,我注重了引导学生依据手头现有的资料进行预测:“假如没有了大气层,我们的地球会怎样?”在学生进行猜测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全员讨论,然后又以小组抢答的形式在班内汇报总结。组内的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又培养了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教师的知识传授是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
科学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课堂教学中我提前准备了一些有关的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提供给学生,在必要的时间段用最少的时间让孩子接触不可能在自己探究中解决的问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能看得更远,何乐不为呢?
五、交流是探究学习的积累出新
生活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科学大课堂,学生经过生活中大量的积累实验,信息时代的大量信息有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丰富学习课堂,如此大量的信息如何将进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是探究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只是心里明而不去交流,学生就没有机会去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这些思维活动,此方面的能力也就得不到训练,这样,科学学习的意义就会逊色很多。
本课的探究讨论奠定在学生课前搜集的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对我们不熟悉的事物,大量的文字资料充实了我们的课堂,我们要的不止是印刷在纸张上的黑字,更重要的是让这些文字变成鲜活的影像保存在学生的脑海中。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自主学习、小组互助、教师讲解等。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科学的、细致的思维分析过程,学会从大量的事实中抽取共性的结论,从而理解科学之谜是经过大量的事实分析研究而解开的。
六、美好的生活是探究学习的最佳阵地
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兴趣是探究学习的生长基,一个关乎自己生存的问题当然会引发一个探究性学习活动。我设计本课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从美好的生活引入又从美好的生活结束”。美如仙境的录像将学生领入探究性学习之中,在探究中却发现我们的美好生活在被我们自己无情的破坏,学生便会自发的继续提出如何解决问题,直至圆满。
课堂探究中,学生发现了大气层到目前为止遭受到巨大的破坏,又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到大气层对我们的重要性,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会继续将探究活动深入进行下去,从而探出个究竟,对“怎么做”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样,学生的探究学习就会持续发展下去,而学生科学素养也就是在这样一个个问题引入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和完善的。
篇6:《地球》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各课中的内容之间有着相互的联系,在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很多内容可以同时搜集得到。在教学本单元之前,教师要安排学生根据单元准备的要求,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在每一课的教学前,根据本课的内容提取相关资料即可。对于材料的准备,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完成,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太阳系家族模型;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并进行交流。
情感目标:
愿意合作交流;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四季交替的规律与原因,并且课前收集了有关太阳家族的资料,对本节课有了一定的认识。课前指导学生多种渠道搜集与太阳家族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将探究延伸至课外,带着问题去,带着成果来,所以对解决本节课重难点比较容易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兴趣。利用科技视频调动学生思维。通过教师介绍,学生的探究组成。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教学导入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思考、提问让学生一开始就有问题
活动1播放视频《太阳的形成》了解太阳形成的原因了解太阳的一些基本知识。
活动2播放视频《太阳的形成》看、讨论太阳巨大的能量去了哪。
活动3播放视频《太阳系的形成》看、讨论了解有关太阳系的知识
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太阳的知识。讨论对太阳能的设想。
教学流程图
(一)检查工具,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主探究阶段(教师指导)
(三)观看视频
(四)总结阶段(学生想法,点评)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太阳的形成、太阳系的组成方面更多的知识。
八、帮助和总结
本课利用视频让学生对太阳的表面、能量、形成及太阳系的形成。教师的视频要选择好才能让学生更多地认识太阳的知识。
篇7:《地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篇8:《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周期为一天。
2、探究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强化培养学生“区别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和重证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探究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教学时我们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他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入手,谈话引入: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同时白天与黑夜也不断地交替出现,对这种现象你有过什么问题吗?让学生讲出自己的亲身体会,进而引出下面的猜想主题,使得“猜想与假设”成为学生的主动欲望。
2、猜想与假设:“猜一猜,昼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这是对原因进行猜想与假设。教学时,我们要给学生创设宽松的猜想空间,留充足的时间,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猜想与假设的活动。特别要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想,这样能够训练他们根据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合理的能力和意识,防止他们的思维走偏。教材中卡通对话的场景和插图,是对学生的猜想与假设活动进行一些引导,同时增强教材的可读性,教学时决不是学生读书了事。
3、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办法去搜集事实与证据对所做的猜想与假设进行验证。本教学环节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体验活动。这一层次有以下三个教学目的:其一是强化学生猜想与假设的探究能力,强化二级目标的培养;其二帮助学生形成猜想需要验证的思想认识;其三通过这一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象而生动地理解地球自转的自然现象。
第二层次是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实验结论一定在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争论、去概括,教师不要把实验后面的一段话当成实验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让学生照本宣科。
篇9:《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
2、知道为了让人类拥有美好的一切,我们必须保护好地球,这意义十分重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对地球未来的企盼,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相关教学软件、资料,小信箱、信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激情导入
1、(出示多媒体课件)镜头一:展示美丽的地球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的情形,它是那样的玲珑剔透,是那样的晶莹可爱。镜头二:展示阳光、沙滩、草原、森林……地球上的人们幸福生活的情形。
2、师:美丽的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地球万岁》就是一首献给地球的歌。(板书课题:地球万岁,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诗歌,要求正确、通顺。
2、分成小组,一小节一小节地大家轮流读,相互指正。
3、讨论每一小节的大意。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辅导)
三、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1、师: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请说说各个小节的意思。(生:10个小节……)
2、师:请愿意朗读课文的同学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小节朗读。(学生自由选择,表演朗读、比赛朗读)
3、重点指导理解第七、八、九、十节诗的内容。
① “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我们”请同学说说,地球给了我们什么。(生:阳光、空气、土地、植物……)
(板书: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人类)
② “可是人类,曾经和正在做着多少惭愧的事情――”“在共同的家园里厮杀”
(出示美伊战争的相关电视资料、报纸资料)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近期的美伊战争进行谈论,说说战争给地球上的生态带来什么严重问题。(生:空气污染……)
(板书:人类曾经和正在做着惭愧的事)
③ “美人鱼的歌声,在柔风中飘荡,岸边的橄榄树,向过往的船只招手……”
师:“美人鱼”是安徒生童话里的人物,美人鱼是善良和美的化身。“橄榄树”象征和平,这段话包含着作者对和平和美的渴望。同学们,象征和平的还有哪些呢?(生:鸽子……)
作者渴望和平还可以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生:……)
④ 最后一小节“为了美好的一切”指的是什么?(生:和平、友谊、自由、美好……)
师:请同学们说说看,我们人类怎样才能拥有这美好的一切?(生讨论、回答。师板书:为了拥有美好的一切,好好保护地球。)
四、练习朗读,培养情感
1、师:我来给同学们朗读我喜欢的一个小节,然后请同学们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同桌交流朗读,好吗?
(出示幻灯片)太阳/是大家的,月亮/是大家的。地球/每时每刻/都自转着--哪里的白天/都不会永驻,哪里的黑夜/都不会永驻,哪里的黑夜/都不能持久。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力/分享,阳光的明媚,月光的温柔。(读时:前两行要读得平稳些、亲切些,“大家”应重读,强调平等与分享。后行用降调读,一扬一抑成呼应,有变化,最后四行,要重读。“月光”句用平调,语速徐缓,让人陶醉在溶溶的月色中,尽情享受自由和幸福。)
2、学生同桌交流朗读。
3、指名朗读。(配上音乐)
4、全班有感情朗读。
五、行为升华,激情无限
1、(出示第九小节幻灯片)“人人都懂得和学会了爱--珍惜每一棵花草树木,每一把泥土,每一条江河溪流,每一声小鸟的啁啾……”
师:假如你是一棵小草,你是泥土,你是江河,你是……,请来说说,你将会向人们呼吁些什么?
(生:各自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2、同学们,学习这首诗,你们有没有自己想说的话,有没有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梦想。你们也来写写一首小诗,或三言两语,向地球母亲表达你对她的爱,好吗?
(发下课前准备好的信笺,上面印有和平鸽)
3、学生把自己的设想和祝福写在小信笺上,并投入到事先准备好的小信箱中。
4、教师随机抽出一些信笺,诵读学生的心愿。(配乐)
六、总结
师:今天同学们充满激情地学了这首诗,并且也像作者一样对地球母亲的未来充满梦想和祝福,表达了自己的爱。希望同学们能把这激情延续下去,在周围,在每个时刻,都对自己的家园进行关注,爱护它,关心它。
〖板书设计〗
32、地球万岁
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人类
人类曾经和正在做着惭愧的事
为了拥有美好的一切,好好保护地球
篇10: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知道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5.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7.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8.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9.会查找、收集、分析处理关于地球的资料及信息。
教学准备
1.查找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等相关资料。
2.稍大一点的三夹板,带桅杆的轮船模型或者地形地球仪。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收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过程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学生朗读单元课题,提问:我们居住的星球叫什么?
2.谈话: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唯一星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关于地球,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3.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4.谈话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地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从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探索关于地球的这么多的奥秘。到本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来进行地球知识竞赛,大家比一比,看谁知道得最多。对地球知识的学习,还是让我们从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开始吧。
二、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
1.谈话: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收集了不少人类探索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资料,同学们分小组分享你们的收集成果吧,交流交流人类特别是古代的人们,在探索地球的历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有哪些主要的观点?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2.学生分组交流。
3.全班交流。重点放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上,梳理出:居住地中心说——天圆地方说——地球说。
4.提问: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哪种观点最接近现在的情况?古希腊人是通过什么现象提出这种观点的呢?
5.演示模拟实验,师生讨论。
用一张大一点的三夹板模拟海平面,一个带桅杆的船的模型,模拟船在海上的航行,再现古希腊人看到的情形。
6.谈话:这个现象激起了科学家的好奇,他们从这种反常的现象中大胆地提出了海平面不是平的,而是弧形的观点。古希腊人由海平面是弧形的联想到整个地球是球形的,他们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先生,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观点,这是人类对地球认识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飞跃。他们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振奋人心的,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因此,在当时还只是一个猜想。他们是怎样寻找证据的呢?
7.学生阅读资料,讲故事,谈感想。感知人类寻找证据,对地球形状进行的艰险的探索活动。
三、观察图片,计算数据,构建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
1.谈话: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从太空远观地球了,地球真的是一个“地”球吗?也就是说是一个以陆地为主的球体吗?
2.学生计算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面积以及它们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感知陆地和海洋、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得出结论。
3.观看关于地球的图片,包括从太空、月球上看地球的照片,地球上一些美丽景色的照片,感知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美丽的景象。让学生建立和舒发对地球的美丽情感。
4.画“太空中的地球”图,写关于地球的解说词。
四、课堂小结: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篇11:地球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初步学唱歌曲《画地球》,唱准15和3。
2.运用图谱、交流、绘画等方法理解歌词内容,创编歌词“画上xx”。
3.体验热爱美丽的地球和家园的情感。
活动准备:
黑板、歌曲图谱、展板、纸笔若干、钢琴伴奏。
活动过程:
1.儿歌复习《国旗红红的哩》。
2.猜谜形式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我请你们猜个谜语,猜猜这是什么?
2.在图谱的帮助下,学唱歌曲。
(1)出示图谱,教师完整念歌词。
(2)幼儿在钢琴伴奏下,学念歌词。
(3)教师范唱歌曲两遍,第一遍清唱,第二遍随钢琴伴奏演唱。
(4)幼儿尝试听伴奏演唱歌曲。
(5)针对幼儿学唱情况进行重点练习,如有节奏、歌词不太准确地乐句,老师带领幼儿进行分句练习。
3.幼儿尝试绘画创编歌词。
(1)幼儿尝试绘画创编歌词。
师:声音真美,我们的地球在小朋友的歌声中变得更美丽了!地球上除了大树小丘还有什么呢?
师:地球上还有这么多美丽的.事物,请小朋友们转身从椅背后的布兜
里拿出纸笔,在小椅子上,每人为地球画一样你想画的东西。
(2)演唱创编歌曲
师:小朋友们画了这么多美丽的事物,我们把它编到歌曲里,这样你
会唱吗?我们来试试看吧。
4.迁移经验,提升情感。
师: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要做地球的小卫士,保护我们的地球,
让地球变得更加美丽!
篇12:地球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由于假期里,孩子们在家观看了雅典奥运会,看到了许多升中国国旗和外国国旗的场面,很显然仅仅了解中国的国旗是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的,在老师的鼓励下和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开始收集各国国旗的图案,有的小朋友家里买了世界地图,有的买了插国旗的玩具,有的在书店找到了《世界国旗地图册》,还有的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下载了许多彩色的国旗,通过收集国旗,孩子渐渐对国家、对七大洲、对地球的概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这样一节关于地球的活动产生了,通过这个活动,旨在让幼儿了解:国旗→国家→七大洲→陆地(海洋)→地球这样一种从属关系。
综合活动(一):地球的故事
一、活动的目的:
1、了解地球的大致概况,知道地球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认识七大洲。
2、知道国旗代表一个国家,知道七大洲各代表国家。
3、培养幼儿探索问题、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一)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对世界上一些常见的国旗、国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如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
(二)物质材料准备:
1、环境准备:主题墙面:《世界各国国旗》;幼儿绘画涂色作品《各国国旗》;教室里悬挂各国国旗卡片。
2、材料准备:立体世界地图;课件《地球板块变化图》;自制橡皮泥(面粉、油、水)若干;盘子;水;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小国旗插件。
三、教学过程:
(一)、运用中国国旗引出话题:
1、这是什么?你们还见过哪些国旗?在哪里见到的?
2、为什么这些地方要挂国旗?是什么意思?(国旗代表国家)
3、你们还知道哪些国家?
4、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许许多多的国家,这些国家在什么地方呢?
(二)、了解地球的概况。
1、出示立体世界地图,幼儿观察并说出,地球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2、尝试说出这些陆地的名称。(七大洲)
(三)、认识七大洲,知道七大洲与代表国家的关系(从属关系)。
1、演示课件《地球板块变化图》,用讲故事的形式帮幼儿理解七大洲与地球的关系。(七大洲从属于陆地,陆地从属于地球)故事梗概:地球有七个孩子,其中欧洲和亚洲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家亲密地住在一起,有一天,七个孩子决定分家,欧洲和亚洲首先分开,然后是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洲和南极洲。然后这些洲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国家,但是因为南极洲太冷,所以没有国家。
2、看后提问:地球有几个孩子?他们的名字各是什么?这些洲有没有自己的孩子?尝试说说这些洲有那些孩子?
(四)、启发幼儿运用自制橡皮泥和水制作地球的七个孩子和海洋,并将小国旗插件放入正确的洲。
延伸活动:
了解陆地的概况(高山、湖泊等)和海洋的概况(海岛、火山等),尝试用橡皮泥表示。
篇13: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意图: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她就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着生存资源和条件。我们是地球的主人,我们要像善待自己一样去保护她。不断地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教学目标:
1让地球,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可绘地球仪1个、白板、笔。
教学过程:
1、组建团队、成员分工(如小组长、器材师、发言人)
出示地球仪。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地球仪有什么变化?
幼:他在不停的转动。
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动物、植物生活的地方,它是宇宙八大行星中唯一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繁衍的星球。
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具”模板,看一看,认一认。
你们知道吗?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太阳系的一颗小行星,它是第五大行星。
宇宙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它没有边际,你们想到神秘的宇宙中去探索吗?现在你们就要好好学习。
2、讨论:为什么在地球上会有白天、黑夜?
地球它每天都在不停地公转,它是在围绕着太阳在不停的转动。太阳找到的地方就是白天,找不到的地方就是黑夜。
3、分组操作
涂一涂
用白板笔涂出地球上我们中国的形状,(雄鸡)。
看一看
观察中国的版图的边上邻国的形状及邻国的国名。(蒙古、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
小结: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生物繁衍生存的星球,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它的特殊就是它是唯一一个有适宜人类及生物存在的氧气、水、和适宜的温度。他是一个唯一一个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活动反思:
活动应当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做到教师少动,幼儿多动;教师引导,幼儿实践;这是活动的目的。在教学中倡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幼儿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培养分工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幼儿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
篇14:小学品德地球陆地课件
小学品德地球陆地课件
小学品德地球陆地课件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教案内容,整理好自己的授课思路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对材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3通过收集材料,展开主题活动,使学生能从中发现并体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苦和漫长的过程。
重点难点:
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
1.在课前收集有关神州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相关报道和资料。
2.让学生收集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有关材料。
3.地球的图片,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看说说,认识地球
1.出示杨利伟的图片资料。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神州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有关报道和资料。
2.从卫星上看,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3.看书上插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天地对话——“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
4.提出疑问:杨利伟从神州五号飞船上看到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组织小组讨论,得出地球形状的初步结论。
二、探究学习——地球的形状与面貌
1.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古代人类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那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2.学生交流。
3.对比实验:模拟“海边看船”。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4.出示地球仪: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观察总结,教师补充。
引导学生说说地球仪的主要构成。
学生发言后,简介地球仪上的地轴、经线、纬线、赤道、北极、南极。
5.地球表面真实的原貌是怎样的呢?
读加加林的描述,讨论。
6.小组比赛:在地球仪上找大洲大洋。
三、知识拓展——复习与巩固
活动:《科学畅想,遨游太空》-小学教学设计网-WWw.xxjxSJ.cn-
分若干小组,每小组模拟乘坐一架飞船,飞船名称由各组自定。要求将本课学习的只是进行串联,模拟宇宙飞行,说说看到的情况。必须反映的内容是:地球形状特点,宇宙中的星球。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特点,了解地球表面大洲大洋的基本知识。
2.学生对材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3通过收集材料,展开主题活动,使学生能从中发现并体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苦和漫长的过程。
重点难点:
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特点,了解地球表面大洲大洋的基本知识。
教学准备:
1.地球仪。
2.世界地图。
3.让学生调查,调查家中餐桌上的食品分类与来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看说说,认识大洋大洲
1.复习地球仪知识,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比例示意图,在地球仪上辨别世界的大洲大洋。
2.大洋大洲概念比较。
通过读图,知道什么是大洋,什么是大洲。
3.出示东西半球图,指导学生从东西半球图,区分陆地和海洋,认识七大洲、四大洋。在地图上确定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同时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中的最大和最小。
各小组借助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找出各大洋大洲的位置。
4.读“七大洲名称的由来”,加深对大洲大洋知识的理解。
通过地图的判读,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不同角度了解世界各大洲大洋的分布,然后对东西半球间,南北半球间陆地面积大小进行比较,得出:东半球陆地面积大,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二、探究学习——神奇的陆地与海洋
1.先出示一组不同的地形图片,了解世界上地形主要可以分为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五种。
2.分小组讨论:
(1) 说说我所知道的平原、高原、盆地、山地和丘陵。
(2) 说说我所知道的陆地动植物资源。
(3) 说说我所知道的有关地形的世界之最,如最大的平原,最大的高原,最大的盆地,最高的山脉等。
3.汇报:我家餐桌上的食物调查。
说说经常出现在人们餐桌上的食品,然后将这些食品进行划分。
4.说说对未来开发海洋的想法。
小结:海洋是人类当今和未来开发的重要领域,是人类开发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场所。
三、知识拓展——复习与巩固
美文欣赏——可爱的地球
说一说我们居住的“家”:从不同角度夸夸我们生活的地球,提出保护地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针对爱护地球行动,提一条倡议。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地球形状特点、麦哲伦环球航行等事例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意志品格,深化爱国主义情感。
2.帮助学生了解人类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引导学生树立地球村的理念,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唤起人类热爱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3.理解学习地球的`相关知识,是为了今后建设更美好的人类家园。
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人类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引导学生树立地球村的理念,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唤起人类热爱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麦哲伦环球航行的相关资料。
2.郑和下西洋的资料。
3.歌颂地球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看说说,麦哲伦环球航行
1.同学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环球航行的人是哪一位吗?
板书“麦哲伦”,导入新课。
2.根据课前预习和课前搜集的资料,学生交流:我所了解的麦哲伦。
3.根据教材提供的麦哲伦环球航行示意图,说说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主要是从哪个大洲出发,经过哪些大洋大洲,最后到达哪里。
4.讨论: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5.活动:我是小小环球航行家。
以小组为单位,按照麦哲伦航海路线示意图,结合对所经过地区自然风貌或风土人情的大概了解进行情况介绍。
二、探究学习——形形色色的环球旅行
1.交流环球航行的有关素材。
2.教师介绍:现代麦哲伦。
英国28岁的女航海家艾伦麦克阿瑟打破世界记录驾帆船71天环游世界。
3.生朗读书上的环球航行故事资料。
三、知识拓展——复习与巩固
1.分小组,各自交流三节课的学习体会,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图画创作。
2.小组分角色朗读“地球,我的母亲”。
3.集体阅读“世界地球日”资料。教师介绍近几年地球日的主题。
篇15:《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3、理解米勒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教学重点
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教学难点
理解米勒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地球上最初有没有生命?最早的生物是怎样的?最原始的生命又是怎样出现呢?其实这些问题我们虽然无法通过亲眼观察或模拟实验得到答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前人的实验或现有的资料来了解几亿年前的地球。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新的一章——生物的进化。我们先来一起探究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3、理解米勒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学生阅读教材51页的科学方法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推测?
2、推测需要哪些要求?
二、学生阅读教材51—52页的资料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1、地球上生命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你能总结出生命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3、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4、你认为原始地球上存在生命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4、米勒的实验装置几个部分各模仿了原始地球的哪些条件?
5、根据米勒实验结果,可以对生命的起源做出怎样的推测?
6、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部分有机物,可以作出什么推测?
三、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讲解
四、学生阅读教材53页的内容,了解原始地球和原始海洋以及原始生命的形成的过程。
(四)、总结反思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1、原始的地球大气与现在的空气在成分上有明显的差别,那时的大气成分主要是( )
A、水蒸气、氨、甲烷等
B、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C、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
D、水蒸气、氧气、氮气等
2、在原始的地球表面,首先形成的生命的基础物质是( )
A、小分子有机物 B、大分子有机物
C、小分子无机物 D、原始生命
3、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是( )
A、原始大气 B、原始海洋
C、陆地上 D、大气层中
4、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氨基酸的科学家是( )
A、爱因斯坦 B、米勒 C、爱迪生 D、牛顿
5、下列哪一项是原始大气中没有的
A、氨 B、水 C、氧气 D、氢
6 、生命起源的过程是( )
A、无机物——有机物——原始生命
B、有机物——无机物——原始生命
C、无机物——原始生命——有机物
D、原始生命——无机物——有机物
7、米勒的实验证明了( )
A、原始地球上可以形成原始生命
B、原始地球上可以形成有机物
C、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D、原始生命起源于外星球
(六)作业布置
完成绩优学案55页练习题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
二、原始地球
三、地球上的生命起源
篇16:《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篇17:《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是初中生物八年级(下)第三章“生物的进化”中的第一节的内容。谈到生物的进化,自然要先探讨有关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可以说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本节的内容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具有一定开放性和伸缩性,这无疑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课程标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一定的资料向学生提出了生命起源的几种不同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生命起源的知识一直是学生感兴趣、想探索的一个问题。学生在小学就接触过关于生命起源的相关知识,但对最原始的生命是怎样出现的却不甚清楚。所以,让学生课前分组进行了材料的收集,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科学的认识生命的起源。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关于生命起源的有关假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2)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方法。
(2)通过不同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对地球生命起源的探讨,培养求知和敢于怀疑的品质。
(2)在课堂渗透无神论的世界观,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关注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难点:“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
教师:①收集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和教学录像短片。(收集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信息,特别是最新的报道。)②将学生分成7个大组预习教材内容,分配各组的收集相关资料。③教师准备好学案④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⑤1周前准备做肉汤实验
学生:①1周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4按照技能训练的方法分别完成两个肉汤的对比实验。②以组为单位,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报刊媒体等渠道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信息观点,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特别是最新的报道。③分组并选出小组长,准备好讨论材料。
六、课时按排1课时
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学生欣赏并进行质疑。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导入本节课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学生分组进行资料交流, 了解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小组1:学生代表讲述“女 娲造人”的故事,全班学 生做出推测判断 不相信。因为没有确凿的 科学证据,只是神话传 说。人类的原始祖先是森 林古猿。
小组2:学生代表介绍宇本环节是这生学说资料 节课的重点小组2分析陨石成分,作环节,通过出推测陨石中含有构成采用教师引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导、讲解与 学生小组合学生的推测判断 作交流学习
★ 大洲与大洋说课稿
【地球上的陆地教学设计(整理17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2024-01-16
水圈与水循环说课稿2022-12-10
数学《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2023-03-22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2023-10-20
水循环教学反思2023-01-08
《实际问题与方程》数学教案设计2022-05-07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2023-11-24
世界地理教学反思2022-05-19
地理教学设计2023-06-02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精选2022-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