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28 21:31:15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pingping”为你分享18篇“四年级数学上册《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四年级数学上册《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篇1:商的变化规律数学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数学教学反思

运算定律和有关的规律、性质,是数与代数知识领域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些客观存在的一般规律对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迅速准确解决有关计算问题起着巨大的作用。不仅仅如此,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目标,就规律教学而言,知识技能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方法目标是让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索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指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获得知识的愉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良好情感体验。由于这些规律性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因此,让学生机械记忆,再经过强化训练,学生同样可以掌握。而这样的话,数学的枯燥、乏味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除了掌握这些味同嚼醋的知识外,别无所获。而如果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学生同样能达到知识技能目标,同时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显然,这种知识的获得是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自主探索出来的,既印象深刻,又生动活泼。这才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规律教学。因此,我个人认为:规律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过程方法上,要让学生经历从特殊现象中发现一般现象,进而总结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并力求形成一种数学模型,能运用这种数学模型,自主探索,掌握知识,获得体验。

《商的变化规律》是学生在掌握了两位数除多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变化引起商变化的规律。这对加强学生对除法的理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至关重要。教材先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被除数扩大或缩小、除数不变以及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引起商变化的规律,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变化,商会怎么变化?意图让学生综合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自主探索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规律。按照这样一种编排理念,杨老师在一开始就通过一个帮幼儿园老师购物这样一个情境,先让学生直接感知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反而缩小或扩大的现象,然后让学生计算200÷2=200÷20=200÷40=,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猜测、验证等一系列活动,得出“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也缩小扩大或相同的倍数”。接着让学生根据16÷8=2160÷8=20320÷8=40这一组除法算式,用同样的方法得出“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对于这两个规律的获得,杨老师不是简单讲授,而是有层次的,其中渗透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对于第一个规律,杨老师通过示范给学生展示了“计算---观察----比较----猜测----验证-----结论”的探索过程。对于第二个规律,杨老师采用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探究方法,发现规律。这一过程,其实是对形成科学方法的一次强化,促使学生形成一种探究模型。在此基础上,杨老师又创设了一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情境,并将之归结为三个算式:8÷4=216÷8=280÷40=2,并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变化,商会怎样变化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杨老师又提出要求:能不能用刚才我们掌握的方法,发现商变化的规律呢?就这一过程而言,杨老师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并创造性地渗透了探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但细思量本节课的三个环节,就其知识难易程度而言,前两个规律是商不变性质的铺垫,商不变的性质应该是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它牵涉到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还是有条件的,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杨老师的课堂教学虽然也体现出了教材的编排意图,也力求体现探究方法的渗透,但总有平均用力的感觉。我个人认为,前两个规律既然是第三个规律的铺垫,那么在探究方法的渗透上也应该成为第三个规律的铺垫。我们可以做以下设想,第一个规律,杨老师给学生示范展示“计算---观察----比较----猜测----验证-----结论”的过程,适当加以总结强化,让学生初步了解这种科学的探究方法。在探索第二个规律时,就应该适当放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刚才的方法去探索规律,应该说是形成初步的数学模型。而在学习商不变的规律时,教师就应该把探究的机会完全放给学生,明确提出让学生先观察,发现谁变了,是怎么变化的?谁没变?由这个特殊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猜测,然后再举例验证,最后得出一般的规律。相信这种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模型,自主探索商不变的规律的做法,学生肯定兴致盎然,劲头十足。能自始至终以一种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对于规律教学,我也曾做过一些尝试,并就此写过一篇教学反思《教给学生有营养的数学》,现在拿出来,供老师们参考指正:

所谓有营养的数学,就是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科学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能力。教给学生有营养的数学,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并在数学化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培养,使学生能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加法的运算定律为基础,在意义和表述上和加法的运算定律有相似之处,学生完全可以把加法的运算定律迁移到乘法的运算定律上。这里,知识技能目标很容易达到,于是,我就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在过程与方法上,下面是课堂实录:

1、复习加法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师:这里a和b是什么数?

生:a和b表示加数

师:a和b可以表示什么数?

生:任何数。

师:这就是说,只要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一定不变;先把前两个加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加数相加,和也不变。

2、探索乘法的交换律。

师:将a+b=b+a中的加号改为乘号,问:现在a和b变成了什么数?

生:a和b表示因数,

师:那么,请同学们猜一猜,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相等吗?

生1:相等。(90%的学生举手同意)

生2:不相等。(10%的学生举手同意)

师:很好。那现在认为积相等的同学组成一组,认为积不相等的同学组成第二组。拿出练习本和笔,举例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并把结论写出来。

学生自主证明,师巡视。

师:现在请第二组同学推举一名代表上来汇报你的结论。

生:我起初认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相等。为了证明我的猜测是正确的,我举了一个例子:2×3,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后变为3×2,结果都是6。和我的猜测相反,说明我的猜测是错误的。我的结论是: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第二组的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说出你的结论。

生:没有。

师:第一组同学有意见吗?

生:没有。

师:很好。那就是说,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的交换律。

师:回顾小结:刚才我们根据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提出了猜想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可能相等,可能不相等。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测,同学们举例证明了自己的猜测,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里猜测的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举例验证,无论猜测是否正确,我们都能得到正确的结论。看来,提出猜想,然后去验证,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确实是一个好办法。

3、自主探索乘法的结合律。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己提出猜想,在练习本上举例验证,看一看(a×b)×c=a×(b×c)成立不成立。

生:自主探索。

师:谁愿意上来汇报自己的结论?

生:我认为(a×b)×c=a×(b×c),我举了一个例子:2×3×4,结果是24,2×(3×4),结果也是24。说明(a×b)×c=a×(b×c)。我的结论是:先把前两个因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因数相乘,积不变。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说出你的结论。

生1:我的结论是交换括号的位置,积不变。

师:括号起什么作用?

生:改变运算顺序。

师:那交换了括号,运算顺序变化了吗?是怎样变化的?

生:交换括号以后,本来先算前两个因数,现在要先算后两个因数。

师:对。这就是说等号左边是先把前两个因数相乘,等号右边是先把后两个因数相乘。积不变。同意吗?

生:同意。

(学生还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说法,但意思相同,教师一一肯定,同时加以规范)

师:很好。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知道了先把前两个因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因数相乘,积都不变。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乘法结合律。

3、课堂练习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齐读小精灵与一个学生的对话。

生:(齐读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师:谁能改动乘法交换律中的两个字,就把它变成加法交换律?

生:把因数变为加数,把积变成和。

师:很好。谁能只改动两个字,把乘法结合律变成加法结合律?

生:把“因”改为“加”,把“积”变成“和”。

师:太有才了。

4、全课总结(略)

本节课,学生始终处于探索的兴奋之中,满怀激情投入到自主探索之中,并从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特别是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写出自己的结论,正是促进学生思考的有效方式,因为只有动笔,才有真正的思考。只有真正的思考,学生才有所得。事实证明,当堂测试中所有的同学都掌握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根据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本节课的可取之处在于,学生在自主探索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尝试了科学的学习方法,经过老师的提升,形成了一个认知模型:认真观察――提出猜想――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做为一种数学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篇2: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这节课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结合实际改变教材内容顺序,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教材内容是先是商变化规律,然后才是商不变规律,但在实际教学中,商变化规律是难点,学生不容易发现与表述,相对来说,商不变规律更容易探究,也更容易表述。所以在设计时我把两个部分颠倒过来讲,先讲商不变规律,只有先使学生理解、掌握商不变规律,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掌握商变化规律。

2.以游戏形式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商不变规律,一开始我就给学生讲了“猴子分桃”的故事。

3.结合生活中实例,探究商不变规律。

为了探究商不变规律,我通过“猴子分桃”的故事,使学生明白,“桃子个数乘几,猴子只数也乘几(0除外),每只猴子平均分到的.桃子个数不变”。学生自然结合除法算式,得出结论:被除数乘几。除数也乘几(0除外),商不变。接着,我让学生反过来看,即桃子个数除以几,猴子只数也除以几(0除外),每只猴子平均分到的桃子个数不变。于是,另外类似的一个结论“被除数除以几。除数也除以几(0除外),商不变”学生也得出来了。

4.以教师位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活力课堂”。

我采取书上的例题中的除法算式,探究、揭示商变化规律。抓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怎么变的”这一主干线,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迁移前面(商不变规律)方法主动去观察,并口述规律,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时间安排的不太科学。

商不变规律是重点,也是难点,只花不到半节课的时间让全班学生弄懂是不现实的,在学生对商不变规律还是似懂非懂的前提下,就让学生探究商变化规律太过勉强,学生自然而然“囫囵吞枣”,无法当堂消化。如果分两节课教学,第一节探究商不变规律,第二节课探究上变化规律,效果会更好。

2.没有完全放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尽管只有少数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汇报,但还是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只要稍微点拨,真得大胆放开手脚,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的畅游。“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在教学中,教师教的应该主要是学习方法。

总之,一节课下来,留给我很多值得继续保持的方面,也留给我一些要注意改进的地方。扬长避短,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多学习,多反思,多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以真正提高。

篇3:《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人教版《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的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在呈现商的变化规律时,教材的呈现方式只呈现了两组式题,让学生计算下面两组题,你能发现什么?而把重点放在商不变规律的探究上。但实际教学中,商的变化规律才是难点,学生更不容易发现与表述,相对来说,商不变规律更容易探究,也更容易表述。所以在设计时我采用三个层次,扶放结合,以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商的三个变化规律。抓住“什么没变了,什么变了,怎么变的”这一主干线,在揭示第一组规律时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结论的方法,而在后面两组探究规律教学时则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迁移前方法主动去观察,并口述规律,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的环节处理得不够得当,导致学生的体验不深刻,教学时间不够,第三组规律没有来得及探究。

反思有以下几点欠妥:

一、让学生举的例子太少,学生感悟得不深刻。

本节课在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学生对乘法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有了感知,有一部分同学能够很快迁移过来,但也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或不会迁移过来,因此,不能让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来代表全体同学的回答。而是让他们回答过后,多让其他的同学来说说相关量的变化规律。可以同桌说,说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按照一定的格式,如被除数不变,除数从( )到(  )扩大(或缩小)了几倍,商(   ),这样的话,多比较几题,多说几遍,中下学生的印象也就深刻起来。在学习商不变的规律时,让学生通过猜想,被除数与除数怎么变化,商才会不变?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能够很快地举例加以验证,但我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多举几个学生的例子加以说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匆匆而过,虽然学生大多能举出例子来加以验证,能够得出:被除数与除数都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但因为确少实例的支撑,得出的结论就显得有点苍白,而且对学生印象不够深刻。

二、习题的设计不够精当,难度不当。

本节课是新课,要学习商的三个变化规律,教学的容量是非常大的。因此在练习的设计上不易过多、过难,以使学生不适应。本课在学习完前两个规律后,出示了有关的六道题,主要是被除数与除数、商的之间的变化情况,因为确少了具体的算式的支持,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虽然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但效果不够好。

我想作为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兴趣水平、理解能力为出发点去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少走歪路,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牢固,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篇4:《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李永红

立足于巴南区科研课题《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实践研究》这个课题,我选择了教学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这个内容,一节课上下来,感慨颇多,收获也很大,细想这节课,有成功,亦有失败,我最想说的是:课堂――把你翻转不容易!

本节课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读教材,理解教材意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一节课如果教材都没有读懂,上得再花哨也是失败的。刚开始,课题负责人付德容老师叫我上87页商不变的性质,我初略看了一下教材,又上网查阅了有关商不变性质的教学设计,再对照教材,始终都觉得那里不对,又找不到教参,这时我再把教材细读,发现现行的教材跟我们以往的教材是有变化的,如果课题再确定为商不变的性质肯定是不准确的。最后确定的课题就是《商的变化规律》。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习了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旧教材相比,本知识点作了适当调整:旧教材中只研究了商不变的规律,而新教材中却改为了商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讨被除数不变时,商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除数不变时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就使是这一部分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教材利用3组题,通过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完成计算,再观察每一组题的特点,第1组题,是除数不变,被除数发生变化时,商也跟着变化,商的变化和被除数的变化是一致的;第2组题是被除数不变时,除数发生变化引起了商的变化,但是这样的变化,跟第1组题是完全不同的,商的变化跟除数的变化是相反的。第1组和第2组题揭示了商的变化规律。第3组题则是商不变的规律,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相同变化时,商不变。这部分内容渗透函数思想,跟六年级的要学习的正、反比例有关。因此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难点是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二、利用微课实现学习的自主学习,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从来都没有制作过微课,也没参加过培训,什么是微课?从准备开始上这节课开始我才略知一点。这一课的微课内容是什么?需要讲些什么?讲到什么程度?都是我思考了很久的问题。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把微课内容确定为讲清商不变的`3个规律,一是除数不变时,商随着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实质上这个变化就是六年级要学习的正比例;二是被除数不变时,商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就是一个反比例;三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相同的变化,商不变的规律。视频中通过从下往上和从上往下两个角度观察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引起了商变化的规律。讲解详细,条理清楚,学生大多数能通过视频完成自主学习。

三、研究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可以说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主学习任务单是翻转课堂上得是否成功的关键。在试讲时我的任务单设计很笼统,学生完成任务单也很困难,虽然看了几次微视频,但是多数学生还是没有找不到商不变的规律,课堂上学生不敢上讲台汇报,即使叫了个别学生也不知从什么地方说起,一节课死气沉沉,学生几乎不回答老师的任何问题,心理很气愤,下课后不停的埋怨学生笨。嘴上虽然在埋怨,其实心头我还是在反思,找原因,学生为什么不回答问题,为什么答不起问题,真的是学生笨吗?难道全班学生都笨吗?我的原因在哪里?是不是设计出了问题?还好下午开展的集体教研活动,通过课题组负责人付德容老师的针对任务单的设计的讲座,我意识到是我的任务单出了问题,因此我晚上回家后马上出现设计的任务单,改变后的任务单学生完成起来就容易多了,也为我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四、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本节课,以自主学习任务单为载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每个学生自由计算、思考,小组讨论总结,最后进行全班汇报。整个汇报交流的过程比较真实,学生参与了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五、注重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的三条规律,每一次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完成任务,最后,一个环节,我都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板书,用数学语言自己总结出规律,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记忆,理解。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几点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对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理解不够透彻,造成自主学习单的设计多次改动。以至于对学生自主学习汇报后的引导不够,造成个别学生理解和掌握商的变化规律困难。

二、练习设计不够合理,造成对重点和难点突破不足。

第2个练习“在○里填运算符号,□里填数”。这个练习设计本身就不好,题多了,难了,指向不明,学生不晓得该如何解决。主要是试讲时没有设计到这个题来就没有发现问题,结果这节课一上问题就暴露了,如果设计好了的话是能很好把本节课的难点突破的。我想如果再讲我将作出改变,先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再根据这个除法算式来填运算符合和数,学生填的时候就有依据,不盲目。填完之后再让学生说填的理由,从而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三、课后感想。

开始还以为这个内容简单少,上了之后深刻感知它的难度。某一天我看到李智勇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了相反和一致时,我马上意识到学生对商的变化规律理解还不够,因此我在3班代课的时候进行了纠正,效果比较好。再次领悟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再则接受新事物,新的教学方法,把课堂翻转,真正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还是需要不断尝试和努力的。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想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促使自己的教学不断的进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和大家一起,继续努力不断地去学习研究新教材、去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真正成为一个研究型和专业型的教师。

篇5: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的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在呈现商的变化规律时,教材的呈现方式只呈现了两组式题,让学生计算下面两组题,你能发现什么?而把重点放在商不变规律的探究上。

根据以往的经验,感觉商不变规律更容易探究,也更容易表述。而商的变化规律才是难点,学生更不容易发现与表述,所以在设计时我把“商不变的规律”单独放在第二课时,如此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进而有时间去深度探究。第一课时先探究被除数不变时,商和除数的变化规律,再探究除数不变时,商和被除数的变化规律,探究前两个商的变化规律时,由于前面探究过积的变化规律,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会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探究,因此我采用扶放结合,以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商的前两个变化规律。抓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怎么变的,同时商是如何变的?”这一主干线,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在揭示第一组规律时采取教师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发现规律,然后让学生举例去验证所发现的规律:除数不变时,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也就是说二者的变化一致,可以说是“朋友关系”,在这个环节,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流或补充,比如乘的数不能是0,如此逐步概括归纳,最后自己总结出规律:除数不变时,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0除外),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从下往上观察刚才所研究的例子,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几,商也除以几(0除外),最后启发学生再归纳概括积的变化规律时,可以把两个规律归纳在一起,刚才你们发现的这两条商的变化规律能否也归纳在一起呢?请和同桌先说一说,然后汇报交流。让学生在计算验证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最后自己归纳概括出规律,这个过程是学生计算、思考、验证、交流等亲身经历的,里面融入了更多学生的思维碰撞,可以说是鲜活的、灵动的、丰富多彩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

在第二组探究商的变化规律教学时,我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迁移前面的方法主动去从上往下观察,并口述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进而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继而通过和第一组规律进行比较,发现:被除数不变时除数乘几,被除数反而除以几,此时的除数和商的变化方式刚好相反,可以说是“敌人关系”,如此通过举例验证,同时采用打比方的方法,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并记住这个规律。紧接着,我引导学生从下往上观察来研究商的变化规律,最后在小组交流补充下归纳概括出商的第二条变化规律:被除数不变时除数乘(或除以)几,被除数反而除以(或乘)几(0除外)。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的环节处理得不够得当,导致学生的体验不深刻,教学时间不够充分,反思有以下几点欠妥:

一、课堂节奏快,部分学生的思维跟不上。

在学生举例子研究的过程中,我是唯恐完不成这节任务,对于少数困难生来说,节奏有些快,他们还没来得及思考,甚至这个例子还没看清被除数或除数乘了几,老师就要求总结概括规律。学生比较被动。

二、让学生举的例子比较单一,学生感悟得不深刻。

正是因为节奏快,尽管学生所举的例子才单一,感悟怎会深刻?虽然本节课在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学生对乘法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有了感知,有一部分同学能够很快迁移过来,但也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或不会迁移过来,因此不能让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来代表全体同学的回答。而是让他们回答过后,多让其他的同学来说说相关数的变化规律。可以同桌说,说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按照一定的格式,如被除数不变,除数从xx到xx乘(或除以)了几,商xx,这样的话,多比较几题,多说几遍,中下学生的印象也就深刻起来。另外有个别学生为了省事,不是通过计算来验证规律的,而是直接运用规律,得出答案,缺少了探究的过程。

三、习题的设计难度不当。

本节课是新课,要学习商的前两个变化规律,教学的容量比较大。因此在练习的设计上不易过多、过难,以使学生不适应。本课在学习完前两个规律后,出示了有关的5道选择题,主要是被除数与除数、商的之间的变化情况,因为确少了具体的算式的支持,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虽然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但效果不够好,应该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商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去拓展延伸,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观察商的变化情况。从而提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我想作为教师在读懂教材的同时,也要读懂学生,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兴趣水平、理解能力为出发点去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组织数学学习活动,精选适当的`练习题。比如本节课通过举例探究、猜想、然后再举例验证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究过程,在不断交流中,不断补充、完善,最后归纳概括规律水到渠成,如此才能使学生少走歪路,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牢固、学得快乐,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篇6: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的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在呈现商的变化规律时,教材的呈现方式只呈现了两组式题,让学生计算下面两组题,你能发现什么?而把重点放在商不变规律的探究上。但实际教学中,商的变化规律才是难点,学生更不容易发现与表述,相对来说,商不变规律更容易探究,也更容易表述。所以在设计时我采用三个层次,扶放结合,以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商的三个变化规律。抓住“什么没变了,什么变了,怎么变的”这一主干线,在揭示第一组规律时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结论的方法,而在后面两组探究规律教学时则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迁移前方法主动去观察,并口述规律,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的环节处理得不够得当,导致学生的体验不深刻,教学时间不够,第三组规律没有来得及探究。

反思有以下几点欠妥:

一、让学生举的例子太少,学生感悟得不深刻。

本节课在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学生对乘法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有了感知,有一部分同学能够很快迁移过来,但也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或不会迁移过来,因此,不能让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来代表全体同学的回答。而是让他们回答过后,多让其他的同学来说说相关量的变化规律。可以同桌说,说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按照一定的格式,如被除数不变,除数从( )到( )扩大(或缩小)了几倍,商( ),这样的话,多比较几题,多说几遍,中下学生的印象也就深刻起来。在学习商不变的规律时,让学生通过猜想,被除数与除数怎么变化,商才会不变?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能够很快地举例加以验证,但我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多举几个学生的例子加以说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匆匆而过,虽然学生大多能举出例子来加以验证,能够得出:被除数与除数都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但因为确少实例的支撑,得出的结论就显得有点苍白,而且对学生印象不够深刻。

二、习题的设计不够精当,难度不当。

本节课是新课,要学习商的三个变化规律,教学的容量是非常大的。因此在练习的设计上不易过多、过难,以使学生不适应。本课在学习完前两个规律后,出示了有关的六道题,主要是被除数与除数、商的之间的变化情况,因为确少了具体的算式的支持,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虽然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但效果不够好。

我想作为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兴趣水平、理解能力为出发点去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少走歪路,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牢固,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篇7:《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马晓娜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这节课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故事引入的比较好,前两个规律是八戒的两关,闯关后,悟空才分饼给八戒,通过这个分饼使产生问题,“用悟空采用什么数学知识,教育八戒?”引出要学习之后才能解决问题,就来学习:课题(板书:商的变化规律),

2、结合实际改变教材内容顺序,学生发现被除数200不变,除数从2变到20,有什么变化?学生说扩大了,商从100变到10,商缩小了。除数再20变到40也扩大了,商从10变到5,商也缩小了。说明除数从上往下扩大了,商从上往下反而缩小了,反之除数从下往上缩小了,商反而扩大了。之后总结这两条规律,再利用练习,加深对被除数不变,商随着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3、除数不变,商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适当点拨,由学生总结规律。掌握了上个内容,这个环节就相对比较简单。出示练习题巩固这个除数不变,商随着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商的不变规律,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论证规律,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商都是7,你能写出商都是7的除法算式吗?然后说出两组比较时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还可以怎么说(乘以相同的数),要注意“同时”,再比较另两组比较时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了,(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最后用语言总结规律。

4、练习的设计还比较满意,尤其是最后哪道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学到如何简便运算。

不足的地方,有以下三点:

1、由于这节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要讲透三个规律很难,时间紧张。

2、习题的设计不够精当,比如第一道判断题的第三小题应该这样设计(30÷2)÷(6÷3),以及第三道“数学小护士”的难度有点大,因为时间不够,就要用简单一点改错题

3、回答问题没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语言不够精练,不干脆利落,有点紧张。

篇8:《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名师工作室 付清霜

“商的变化规律”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商的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

第一次教学时,我直接运用书上的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初步探索发现并找出规律。从上面的数据,学生能够相对应的三条规律:

1、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非0的数,商反而除以(或乘)同一个数。

2、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非0的数,商也乘(或除以)同一个数。

3、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非0的数,商不变。

第三条商不变性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给今后分数和比的性质打基础的。所以在教学中,这条规律是重点。但实际教学中,商的'变化规律是难点,学生不容易表述,而且,一节课时间理解三个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也很容易混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认真观察,深入思考。所以学生在练习运用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第二次教学,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我设计了给学生分本子的情境。让学生一边操作发现规律。实际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商的变化规律。抓住“什么没变了,什么变了,怎么变的”这一主干线,揭示得出结论的方法。

两次教学,第二次于第一次相比课堂有较大的进步。但两次教学都存在着相同的问题:一、这节课在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学生对乘法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有了感知,但只有少部分学生能理解,对于中下学生照顾不多。应该在个别学生回答过后,让其他的变化形式 的说相关量的变化规律。二、由于时间关系,课堂各环节内容很紧凑。在学习商不变的规律时,让学生通过猜想,被除数与除数怎么变化,商才会不变?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能够很快地举例加以验证,但我只是让个别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匆匆带过,因此学生印象不够深刻。是不是可以将这节课的内容分成两节课来完成,这样效果会不会更好?

篇9:《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是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口算除法的方法和笔算的计算技能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因为它会为以后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和简便算法做好铺垫。

今天这节课设计是通过三个表格的计算,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能用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主要然学生明白理解三个规律。我能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发言表达见解,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将规律简单的表述出来,学生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你很及时的进行了总结,从本学期学习过的积的变化规律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三个规律一个接一个的逐个解决平均用力,花了很多的时间。

想到把这节上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特意安排了一个《猴子分桃》的小故事设计一个悬念,打算在完成所有的练习后,再让学生用本节课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但是一节课下来,同学们所学会的知识并不是很好,对规律的理解没有深入。在做练习时不会运用规律进行思考和表述。在讲解规律时化了很多的时间去引导和提示,因此,一节课下来,没有做上很多练习就下课了本来留下的悬念也没有去解决。

总之,这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的知识并不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把握和定位一定要准确,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上课,努力提高套教学的质量。

篇10:《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的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在呈现商的变化规律时,教材的呈现方式只呈现了两组式题,让学生计算下面两组题,你能发现什么?而把重点放在商不变规律的探究上。

但实际教学中,商的变化规律才是难点,学生更不容易发现与表述,相对来说,商不变规律更容易探究,也更容易表述。所以在设计时我采用三个层次,扶放结合,以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商的三个变化规律。抓住“什么没变了,什么变了,怎么变的”这一主干线,在揭示第一组规律时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结论的方法,而在后面两组探究规律教学时则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迁移前方法主动去观察,并口述规律,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的环节处理得不够得当,导致学生的体验不深刻,教学时间不够,第三组规律没有来得及探究。

反思有以下几点欠妥:

一、让学生举的例子太少,学生感悟得不深刻。

本节课在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学生对乘法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有了感知,有一部分同学能够很快迁移过来,但也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或不会迁移过来,因此,不能让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来代表全体同学的回答。而是让他们回答过后,多让其他的同学来说说相关量的变化规律。可以同桌说,说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按照一定的格式。

在学习商不变的规律时,让学生通过猜想,被除数与除数怎么变化,商才会不变?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能够很快地举例加以验证,但我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多举几个学生的例子加以说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匆匆而过,虽然学生大多能举出例子来加以验证,能够得出:被除数与除数都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但因为确少实例的支撑,得出的结论就显得有点苍白,而且对学生印象不够深刻。

二、习题的设计不够精当,难度不当。

本节课是新课,要学习商的三个变化规律,教学的容量是非常大的。因此在练习的设计上不易过多、过难,以使学生不适应。本课在学习完前两个规律后,出示了有关的六道题,主要是被除数与除数、商的之间的变化情况,因为确少了具体的算式的支持,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虽然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但效果不够好。

我想作为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兴趣水平、理解能力为出发点去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少走歪路,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牢固,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篇11:《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这堂课的内容跟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在小学阶段,商不变的性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给今后分数和比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堂课由学生先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延伸到商的变化规律一、二,学生自始自终的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数据都来自与学生,比较真实,让学生参与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他们独立思考,同位交流和小组合作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合作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并让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体验探究与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的三条规律,每一次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完成任务,最后,一个环节,我都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板书,用数学语言自己总结出规律,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记忆,理解。

这次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关注课堂的活,关注学生的学,才能使课堂教学由单一传输转向双向的互动;才能由重知识的落实转变为重人的发展,由重学习结果转变为重学习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上好一节课。

篇12:《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一、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数学课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不求十全十美,只求一得。因此,我在这节课中尽量体现这一点。由故事导入新课,当学生回答:“谁是聪明的一笑?”之后,我让学生说出原因(算式),随机板书算式,然后让他们分小组讨论,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一起总结出“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接着,出示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第二个环节,我还是应用刚才的故事,给学生限定被除数800,然后让学生把800个桃子分给不同只数的小猴,(即改变除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着计算,并提出问题:“通过计算你能发现什么?”每个学生自由计算,思考,小组讨论总结,最后进行全班汇报。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交流、辨析、整合,发现“在除法里,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缩小)几倍,商就缩小(扩大)几倍”。第三个环节,我抛出问题:“你还能自己设计一组除数不变的算式,通过计算,找出一些规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运用知识的迁移,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空间,学生通过尝试、探究、猜想、思考,总结了“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就扩大(缩小)几倍”的变化规律。这堂课由学生先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延伸到商的变化规律一、二,学生自始自终的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数据都来自与学生,比较真实,让学生参与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二、改变了教材的编排顺序。

教材先是安排学习商的两个变化规律,然后,由填写表格,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在教学时,我改变了教材的顺序,先讲商不变的性质,再讲商的两个变化规律。符合由易到难的特点,学生易于掌握。

三、注重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的三条规律,每一次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完成任务,最后,一个环节,我都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板书,用数学语言自己总结出规律,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记忆,理解。

四、(这一个环节,由于意外,没能够按时完成)在巩固练习时,创设了学生敢兴趣的游艺宫的情境,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四个栏目(轻松园地、知识窗、竞赛广角、益智园)。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几个数学活动进行应用,既有双基内容的知识训练,又有发展学生能力的益智园,通过轻松园地、竟猜广角的训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得以巩固,通过知识窗口、对规律的判断、对规律的填空,使学生对商不变的规律得以辨析,通过对益智园的解答,使不同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将不同的数学游戏和数学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能较好的巩固商不变的规律。

五、由于,这节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因此,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导致练习的时间较少;回答问题没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气愤不够活跃,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

篇13:《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除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既为后面学习简便运算做准备,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除法、分数和比的有关知识做铺垫。是小学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

通过分析教材,我觉得三个规律要想在一堂课教学中完成,会显得仓促,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个规律中,商不变的规律是重点,商随除数变化的规律是难点。只有把它弄清楚了,下面的学习才会顺利。因此我将这一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商随被除数、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总结出:“在除法里,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就除以或乘一个相同的数”。“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也乘或除以一个数相同的数”之后,就进行巩固练习;第二课时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总结出:“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个性质,同时补充被除数、除数末尾同时有零时利用这一性质进行竖式的简化。这样就能够使每一部分的内容都足够完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计算——观察——猜测——交流——验证——总结”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的知识足够清楚明白。在学生参与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交流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去探索交流,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篇14: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体验成果的喜悦,感受自主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在讲解完规律过渡到应用时,衔接不够自然;规律应用的过程中,讲解简便运算后,总结不到位。其次学生没有足够的探究时间。每一个环节看似都很民主,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探究时学生还没有进行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教师已经把他们的思维拉了回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争取做到更好。

篇15: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运算定律和有关的规律、性质,是数与代数知识领域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些客观存在的一般规律对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迅速准确解决有关计算问题起着巨大的作用。不仅仅如此,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目标,就规律教学而言,知识技能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方法目标是让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索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指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获得知识的愉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良好情感体验。由于这些规律性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因此,让学生机械记忆,再经过强化训练,学生同样可以掌握。而这样的话,数学的枯燥、乏味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除了掌握这些味同嚼醋的知识外,别无所获。而如果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学生同样能达到知识技能目标,同时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显然,这种知识的获得是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自主探索出来的,既印象深刻,又生动活泼。这才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规律教学。因此,我个人认为:规律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过程方法上,要让学生经历从特殊现象中发现一般现象,进而总结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并力求形成一种数学模型,能运用这种数学模型,自主探索,掌握知识,获得体验。

《商的变化规律》是学生在掌握了两位数除多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变化引起商变化的规律。这对加强学生对除法的理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至关重要。教材先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被除数扩大或缩小、除数不变以及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引起商变化的规律,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变化,商会怎么变化?意图让学生综合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自主探索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规律。按照这样一种编排理念,杨老师在一开始就通过一个帮幼儿园老师购物这样一个情境,先让学生直接感知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反而缩小或扩大的现象,然后让学生计算200÷2=200÷20=200÷40=,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猜测、验证等一系列活动,得出“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也缩小扩大或相同的倍数”。接着让学生根据16÷8=2160÷8=20320÷8=40这一组除法算式,用同样的方法得出“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对于这两个规律的获得,杨老师不是简单讲授,而是有层次的,其中渗透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对于第一个规律,杨老师通过示范给学生展示了“计算---观察----比较----猜测----验证-----结论”的探索过程。对于第二个规律,杨老师采用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探究方法,发现规律。这一过程,其实是对形成科学方法的一次强化,促使学生形成一种探究模型。在此基础上,杨老师又创设了一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情境,并将之归结为三个算式:8÷4=216÷8=280÷40=2,并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变化,商会怎样变化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杨老师又提出要求:能不能用刚才我们掌握的方法,发现商变化的规律呢?就这一过程而言,杨老师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并创造性地渗透了探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但细思量本节课的三个环节,就其知识难易程度而言,前两个规律是商不变性质的铺垫,商不变的性质应该是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它牵涉到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还是有条件的,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杨老师的课堂教学虽然也体现出了教材的编排意图,也力求体现探究方法的渗透,但总有平均用力的感觉。我个人认为,前两个规律既然是第三个规律的铺垫,那么在探究方法的渗透上也应该成为第三个规律的铺垫。我们可以做以下设想,第一个规律,杨老师给学生示范展示“计算---观察----比较----猜测----验证-----结论”的过程,适当加以总结强化,让学生初步了解这种科学的探究方法。在探索第二个规律时,就应该适当放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刚才的方法去探索规律,应该说是形成初步的数学模型。而在学习商不变的规律时,教师就应该把探究的机会完全放给学生,明确提出让学生先观察,发现谁变了,是怎么变化的?谁没变?由这个特殊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猜测,然后再举例验证,最后得出一般的规律。相信这种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模型,自主探索商不变的规律的做法,学生肯定兴致盎然,劲头十足。能自始至终以一种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对于规律教学,我也曾做过一些尝试,并就此写过一篇教学反思《教给学生有营养的数学》,现在拿出来,供老师们参考指正:

所谓有营养的数学,就是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科学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能力。教给学生有营养的数学,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并在数学化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培养,使学生能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加法的运算定律为基础,在意义和表述上和加法的运算定律有相似之处,学生完全可以把加法的运算定律迁移到乘法的运算定律上。这里,知识技能目标很容易达到,于是,我就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在过程与方法上,下面是课堂实录:

1、复习加法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师:这里a和b是什么数?

生:a和b表示加数

师:a和b可以表示什么数?

生:任何数。

师:这就是说,只要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一定不变;先把前两个加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加数相加,和也不变。

2、探索乘法的交换律。

师:将a+b=b+a中的加号改为乘号,问:现在a和b变成了什么数?

生:a和b表示因数,

师:那么,请同学们猜一猜,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相等吗?

生1:相等。(90%的学生举手同意)

生2:不相等。(10%的学生举手同意)

师:很好。那现在认为积相等的同学组成一组,认为积不相等的同学组成第二组。拿出练习本和笔,举例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并把结论写出来。

学生自主证明,师巡视。

师:现在请第二组同学推举一名代表上来汇报你的结论。

生:我起初认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相等。为了证明我的猜测是正确的,我举了一个例子:2×3,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后变为3×2,结果都是6。和我的猜测相反,说明我的猜测是错误的。我的结论是: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第二组的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说出你的结论。

生:没有。

师:第一组同学有意见吗?

生:没有。

师:很好。那就是说,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的交换律。

师:回顾小结:刚才我们根据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提出了猜想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可能相等,可能不相等。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测,同学们举例证明了自己的猜测,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里猜测的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举例验证,无论猜测是否正确,我们都能得到正确的结论。看来,提出猜想,然后去验证,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确实是一个好办法。

3、自主探索乘法的结合律。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己提出猜想,在练习本上举例验证,看一看(a×b)×c=a×(b×c)成立不成立。

生:自主探索。

师:谁愿意上来汇报自己的结论?

生:我认为(a×b)×c=a×(b×c),我举了一个例子:2×3×4,结果是24,2×(3×4),结果也是24。说明(a×b)×c=a×(b×c)。我的结论是:先把前两个因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因数相乘,积不变。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说出你的结论。

生1:我的结论是交换括号的位置,积不变。

师:括号起什么作用?

生:改变运算顺序。

师:那交换了括号,运算顺序变化了吗?是怎样变化的?

生:交换括号以后,本来先算前两个因数,现在要先算后两个因数。

师:对。这就是说等号左边是先把前两个因数相乘,等号右边是先把后两个因数相乘。积不变。同意吗?

生:同意。

(学生还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说法,但意思相同,教师一一肯定,同时加以规范)

师:很好。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知道了先把前两个因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因数相乘,积都不变。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乘法结合律。

3、课堂练习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齐读小精灵与一个学生的对话。

生:(齐读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师:谁能改动乘法交换律中的两个字,就把它变成加法交换律?

生:把因数变为加数,把积变成和。

师:很好。谁能只改动两个字,把乘法结合律变成加法结合律?

生:把“因”改为“加”,把“积”变成“和”。

师:太有才了。

4、全课总结(略)

本节课,学生始终处于探索的兴奋之中,满怀激情投入到自主探索之中,并从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特别是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写出自己的结论,正是促进学生思考的有效方式,因为只有动笔,才有真正的思考。只有真正的思考,学生才有所得。事实证明,当堂测试中所有的同学都掌握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根据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本节课的可取之处在于,学生在自主探索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尝试了科学的学习方法,经过老师的提升,形成了一个认知模型:认真观察�D�D提出猜想�D�D进行验证�D�D得出结论,做为一种数学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篇16:《商的变化规律》的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前边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为这节课打好了知识基础,开始就抓住并利用了这一知识基础:“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既然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一句话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很自然的由乘法中的变化规律类推出了除法中的变化规律,找到了新知的切入点,合理的运用了知识的正迁移,那么猜测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进行验证。三次验证是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在“猜”、“算”、“说”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被除数、除数、商他们之间的变和不变的规律,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敢于猜测、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学习的方法。借助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这节课主要抓住两个切入点:一是利用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的迁移,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出猜测,进行探究学习;二是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吧猜测——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方法渗透给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交流的能力。

这节课用了连着的两个课时,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把商变化的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分开来上,充分地联系更多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去发现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篇17:《商的变化规律》的教学反思

一、准确把握起点,合理的运用知识迁移

本节课的变化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前边在第三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为这节课的教学打好了知识基础。我抓住并利用了这一知识基础:“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既然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学生很自然的由乘法中的变化规律类推出了除法中的变化规律,既准确地找到了新知的切入点,合理的运用了知识的正迁移,又为后边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一个探索研究的基调——这些大胆的猜测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进一步的验证。这就将整节课的落脚点定位在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而非仅仅是知识点的掌握上。

二、自学并经历探索研究的全过程

学生自学后,让学生经历了三次验证过程,看似有些重复,但细品起来,每次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第一次是使学生知道例举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使用此方法时应尽可能多的举例,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偶然性,提高正确率;第二次是让学生有意识的经历挫折,我们的猜测不总是正确的,可以通过实验来修正猜测,得出正确结论;第三次是提醒学生当研究思路出现偏差时,应学会及时调整,积极寻找新的思路继续研究,直至得出结论。三个侧重点层层递进,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展开。

在这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是最终目标(其实学生在这种积极主动地研究状态下、在经历“做”的过程中,自然理解掌握了被除数、除数、商这三者的变化规律,且会印象深刻),而引领学生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并在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推测、勇于实践、科学严谨、不轻言放弃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数学素养,是教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理念:“使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得到发展”。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牢牢地抓住了两点:一是利用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的迁移,引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激情,提出猜测,展开教学;二是不仅仅将课堂教学的重点落在三个规律上,而是落脚到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上,将这种“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方法深入到每个学生之中,真正让学生成为一名数学知识的猜测者、研究者、发现者,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

篇18:《商的变化规律》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体验成果的喜悦,感受自主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在讲解完规律过渡到应用时,衔接不够自然;规律应用的过程中,讲解简便运算后,总结不到位。其次学生没有足够的探究时间。每一个环节看似都很民主,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探究时学生还没有进行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教师已经把他们的思维拉了回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争取做到更好。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到八单元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一)》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五年级《小数除法》教学设计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乘法和除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小数除以整数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除数是两位小数的除法》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上册

四年级上册《运动与身体变化》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四年级数学上册《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推荐18篇)】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023-06-17

西师大版数学五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设计2023-10-27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023-08-29

四年级数学上册《笔算除法》的教学反思2023-01-25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安排2023-04-04

小数乘小数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3-01-21

人教版五年级小数除法教学设计2022-11-24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3-02-24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试商教学设计2023-02-16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教师教案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