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减一位数或整十数的数学教学反思(推荐15篇)由网友“Callsylvia”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两位数减一位数或整十数的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要保持课堂每分钟都在认真听讲是比较困难的。作为教师,首先可以运用自身的教学语言、动作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其次要设计各种有趣的数学活动,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课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孩子进行操作,引导孩子边操作边思考。教学例题45-30,要求学生摆小棒或拨计数器来表示计算过程,动手操作是孩子喜欢的数学活动,当我要请一个孩子上前演示时,他们的小手都举得很高。在学生演示、共同评价的过程中,孩子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对于本课的教学,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更多有趣的练习活动,提高口算能力。
教学应把握节奏,有收有放、层层深入。每个教学环节都应把握好时间,对于孩子已经掌握的内容,不需要多加强调,而是应该在练习时,针对孩子的掌握程度进行训练。本课教学中,在孩子探索出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后,大多数孩子能清楚地说出计算过程,这时可以适当提高要求,在能进行口算的基础上,提高口算速度。很多孩子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往往是很零碎的.,教师应根据练习的情况进行梳理,及时总结和评价。课堂练习是反馈学习情况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在课前需要教师对练习进行挖掘和重组,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进行练习的设计,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抓住教学资源,加以利用。教学时应针对课堂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不能将孩子的思维局限在自己预设好的环境中。数学教学注重引发孩子的数学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在探索45-3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我请一个孩子演示摆小棒的过程,他先用小棒摆好45(左边4捆,右边5根),再从4捆中拿走3捆,其他孩子都不同意这种摆法。这时就可以利用这一教学资源,让这个孩子重新摆一摆,并且说说刚才错误的原因,让他体会这里的3表示的是3个1,应从5个一中减去。教学资源的开发,不局限在教材本身和教学设计上,有时课堂中的很多“小意外”也能成为孩子学习的深层资源。本课练习中的口算卡片,也是教学资源。可以用各算式之间的对比练习,提高孩子的口算能力。
对每个孩子作适当的评价。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也决定着孩子对一节课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课堂中,应关注每一个孩子,在孩子回答问题后,不管是不是我要的结果,都应作出适当评价。评价要采用鼓励和表扬的形式,让孩子体会学习的快乐,体会成功的快乐。
回顾本节课,存在的不足还很多,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方法、课堂调控能力、把握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还需要多加学习和磨练。数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各种数学活动中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这些需要我们教师课前钻研教材、合理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关注每个学生、机智应对,课后及时反思。只有认真思考设计每个教学内容,真心了解每个孩子,才能在教学之路上逐步成长,将自己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篇2:两位数减一位数或整十数的数学教学反思
两位数减一位数或整十数的数学教学反思
1.聊天式的课堂氛围。
课始,给学生看梅花山的场景片断,背诵《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激起学生外出游玩的欲望。然后课件展示课本插图:一辆45座的客车,已经坐了30人。引导学生获得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没有束缚的环境中,才乐于参加,敢于表达。这个过程也能让学生逐渐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2.结伴式的探究活动。
结伴式的活动是儿童的需要,在活动中学生才能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在探究“45-30”的算法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把他们所需学具集中放在一起,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需要选择学具摆一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由于有了小组这个团体的依靠,学生没有了胆怯。在一个心理安全的自由空间里大胆思考。互相交流,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想法。
3.超市式的练习形式。
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他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欲望。将练习改为超市式的,让学生自由挑选相应的减法算式卡片,将得数作为每位学生的座位号。学生有了自己选择的机会,练习时会更加主动积极。这样的练习形式,更能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课堂更富生活气息。
篇3: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页的'想想做做.3~7.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一填:
74―30 = 74―3 =
2.口算:
76―60 = 85―70= 93―50 =
39―8 = 67―6 = 49―5 =
直接写结果,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第一组题是怎样想?
3.导入新课; -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整十或一位数,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
二.练习。
1.教材第32页“想想做做”4。
独立填表,集体订正时复习一下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如被减数39,减数5,差是34。自选一两组说给同学听.
2.教材“想想做做”5。
游戏题,同桌两人一组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3.“想想做做”6。
在圆圈填上>、<或=。
1)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比较方法.
2)集体订正后提问:你是怎么比的?(计算出结果再比较大小).还有别的比较的方法?(没有计算)
4. “想想做做”3。
(1)出示第3题图,提问可小男孩付出多少元?阿姨找回多少钱?求什么?
指名说一说这道已知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算,集体订正,并回答“怎样求出一个足球多少元?”
(3)这道题做完了吗?还少了什么?
(口答)(集体口答一遍)
5.“想想做做”7。
(1)出示第7题图,要求学生弄懂图意,并指名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同桌同学说说“怎样求出还剩多少个?”再指名说一说怎样求?
(在学生作业时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口答)
三、作业布置。
篇4: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学生在第一单元“认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和延伸。2、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重难点:重点: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方法难点: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正确计算。二、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操作法、小组合作、演示法。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法和手段,从易到难,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故此在教学中采用了上述几种方法。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三、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放映CAI课件,春天的场景,伴随着音乐)春天到了,大地披上了绿色的盛装,处处鸟语花香,人们都喜欢到郊外去游玩。同学们,你们喜欢吗?好,现在老师带你们去郊游。接下来出示图:大公共车,有42个座位,小公共车有30个座位,小轿车有3个座位。提问:今天我们班有多少人?你认为我们应该坐什么车?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我们班有43人,一辆车坐不下,必须要两辆车才行。)提问:同学们,请你们选择一下,我们该坐哪两辆车?(1)出示图:大公共车和小公共车提问:大公共车和小公共车一共有多少座?学生回答。在此,板书:42 + 30 =提问:42加30得多少呢?请同学们算一算。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用小棒,也可以用计数器,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接下来学生汇报,并且交流他们所用的几种计算方法:1从42开始,10个10个往上数。如:42、52、62、722摆小棒:先摆4捆小棒和2根小棒,再添上3捆。(得出7个十和2个一是72。)3用计数器:拨算珠4分一分,再合起来:先把42分成40和2。40 + 30 =70 70 + 2 =72板书:42 + 30 = 7240 270教师接着提问:我们班只有43位同学,而大公共车和小公共车一共有72个座位,如果我们座这两辆车就显得太浪费了。哪么我们该选择哪两辆车比较合适呢?(2)经过学生的思考和选择,出示图:大公共车和小轿车提问:大公共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座?我们又该怎样计算?学生回答,并板书:42 + 3 =提问:42加3得多少?该怎样计算?让学生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学生汇报、交流计算的方法。板书:42 + 3 = 45 40 2 5(3)通过刚才的计算,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肯动脑筋思考,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42 + 30和42 + 3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教师小结:42 + 30 先把十位上的40和30加起来,再加个位上的2。42 + 3 先把个位上的2和3加起来,再加十位上的40。接下来是课间娱乐:同学们,解决了前面的问题。现在,让我们来听这首《春天在哪里》,感受一下春天来临的美好气息吧!2、应用巩固新知:(1)课本第25页第一题:“用算珠拨一拨,并说出结果”。(学生先用计数器拨一拨,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让学生在展示台上用计数器进行演示)26 + 20 = 50 + 34 =26 + 2 = 5 + 34 =(2)第2题:计算:(学生自由计算,方法不限)41 + 50 = 53 + 40 = 20 + 67 =41 + 5 = 53 + 4 = 2 + 67 =(3)小竞赛:学生以组为单位,看哪个组算得又快又对。评出优胜组,给予奖励。59 + 20 = 40 + 47 = 6 + 33 =43 + 6 = 34 + 50 = 41 + 5 =6 + 31 = 28 + 30 = 27 + 40 =70 + 18 = 3 + 62 = 4 + 73 =(4)思维拓展:(应用题)一筐苹果有40个,一筐梨有34个,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列式并计算)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分别是怎样计算的?通过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4、板书设计 :经过本节的课堂教学活动,形成如下的板书设计 : 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 42 + 30 = 72 42 + 3 = 45 40 2 40 2 70 5
篇5:《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本科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与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探究新知”这一过程中,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3、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还需要组织好练习。
篇6:《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节课计算课就是一节常态课,没有过多的课件展示,有的只是老师准备的教具和口算题卡。我在研究过教材和教参后认为这节课两位数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减法是为后面学习退位减法作准备,重点是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熟练计算的一个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把书中的玩具商店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的联系起来,请同学们来介绍玩具和价格,激发了学生的购买兴趣。然后随着同学的挑选,教师把问题出示给学生,请求学生帮助解决。这里出现了两种减法的情境:一是求买东西后还剩多少钱?二是求还差多少钱?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价钱的多少让学生明白求相差多少都可以用减法来解决。接下来在计算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学生在利用学具摆小棒的过程中发现两位数减一位数时是从单根小棒中去掉几根,然后把剩下的几根和整捆合在一起就是最后结果;而两位数减整十数时是从整捆的里去掉几捆,然后再加上单根的就可以了。对应着学生的叙述教师完成计算题的书写,让学生明白单根的就是个位,整捆的就是十位,单根减单根,整捆减整捆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渗透了数位的知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明白算理,而在接下来口算题则抛弃小棒,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想象,通过语言阐述算理,由实物抽象到算式,达到掌握算法的目的。
不足之处:
1、由于教师只让学生摆小棒来叙述计算过程,固定了学生的算法,没有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如果让学生在摆小棒这前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会打开学生的思路,体现出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2、前面复习题的设计太多,占用了大量时间,所以后面练习题的时间少。练习的形式少,应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以计算为主,还可以联系生活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练习会让本节课内容更丰富。
篇7:《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内容是在学生已系统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前面已学加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一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前面又刚学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再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对多数学生来说应该不算困难,他们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迁移来突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只是学生由于年纪太小,加之个体的差异性,所用的时间长短与方法会有所不同,需要老师的点拨与引导。一年级小朋友聪明、活泼,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数学活动,所以在教学中,只要设计好有趣的开放的活动,就一定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我们备课小组经过设计决定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动手摆小棒,结合直观理解算理。经过两次的集体备课和课堂教学实践,突显以下特点:
一、创设的生活情境贴近生活,学生乐于参与。
创设学生刚刚经历过的清明节外出上坟情境,激趣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
探索减法之前,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问题,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为新知的探究作知识迁移准备,然后再引出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问题进行解决 ,让学生探究计算方法,通过对比明确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理解算理。
让学生进行操作摆小棒、交流、讨论等活动,自主探索算法,激发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摆小棒,说出口算方法,比较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口算方法的异同,使学生理解相同数位的数才可以相减。
通过课堂教学,反思两次的教学过程,教学各个环节都有不少改进的地方,教学效果也是一次比一次好,但也还有不少需要今后注意的地方。
1、让多个学生说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说中掌握计算方法,培养表达能力。
2、注意引领低年级学生读题,使学生逐步学会将对话语言转化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3、注意教学中的一些细节,捕捉教学中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学生。
4、练习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乐于其中。
篇8: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整堂课教学以三步导学模式进行,在检测导结环节中统计发现孩子们练习的正确率很高,只有个别孩子在个别题目中出错。面对着如此的局面我本应该高兴,可是总感觉好像还缺点什么。下课以后我立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反思,与同行进行了研讨。现将本节课的成功与困惑总结如下:
成功的地方有:一.上课伊始,通过题组的形式复习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唤起小朋友对计算的兴趣,同时通过询问“32+4”你是怎么算的,复习算法,为孩子能够把算法迁移到今天的学习中埋下伏笔。二.数学教学专家经常讲: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出示教学主题图后,我采用了较为开放的方式请孩子自由选择信息进行提问。这一方面训练了孩子选择信息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提问能力。小朋友能够全面的提出问题并正确列式。三.在练习的处理上,“想想做做”2有三组同类练习。我没有一次性的全部出示完毕,而采取分步的策略,先出示第一组4+8,34+8,54+8,84+8,先请孩子轻声的读一读,然后独立计算。计算后,请孩子充分的交流,“通过计算这一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刚开始孩子说的比较表层化,比如都是加法,第一个加数个位都是4,第二个加数都是8等等,这些都是从算式本身观察到的。后来有个孩子讲到得数的个位都是2,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计算过程。我紧接这追问:为什么得数的个位会都是2呢?在这样的引导中孩子回忆到这一组题目都是先把个位相加,都是先算的4+8,所以得数的个位都是2。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通过题组练习引导孩子去发现规律,不是为了发现而发现,而是在发现规律后能够运用所发现的规律去提高运算速度。因此,在接下来的'两组练习中孩子完成的很顺利,正确率很高。这也体现了学以致用。
虽然有一些优点,但对于本课的教学仍有一些解不开的困惑。其一:在教学24+6和24+9时对教材进行了一些改动。没有让孩子通过把摆好的小棒圈一圈的操作来理解24+6和24+9的计算方法,以分解式取而代之。通过计算24+6的分解式,在计算24+9时孩子很好的进行了迁移,能够正确的写出分解式并进行计算。可是这样一来,却钳制了孩子的思维。在课前我隐约的认识到了这种教学策略的局限,因此,在教学完24+9时,我又问孩子,除了这样的方法,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此时孩子的回答:可以通过使用计数器来计算,可以通过竖式来计算等等,始终没有出现教材中的:先算24+6=30,再算30+3=33。突然想起来 郑毓信教授在一本书里举到的一个例子:一个母亲带领幼儿园的女儿和三年级的儿子去吃饭,每位198元,轮到买单时母亲问孩子应该付多少钱?儿子说,“给我纸和笔,我需要通过计算得到”,而女儿通过简单的口算得到答案,可是几年以后同样的场景同样的问题,儿子、女儿的回答却是惊人的一致:“给我纸和笔”!在我心中最优质的教学是要发散孩子的思维。可是在我们现如今的教学,(包括郑教授的例子)通过教学的优化却在紧致、缩小孩子的思维,我今天的教学也是。在我的这样一种引导性教学中,孩子的思维窄化了。面对此种情况,我有些担心,有些困惑,不知道孰对孰错?
其二:摆小棒的价值何在?在教学24+6时,我要求孩子通过摆小棒的方法来求得正确的答案。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孩子不会摆小棒,或者不愿摆小棒,摆小棒流于形式,成了教学过程中的花架子,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作用不大。本来,教材设计摆小棒的环节,是希望通过摆小棒来理解24+6的算理与算法。可是,在我们学校绝大部分孩子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之前都能够熟练的进行计算,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孩子是自觉的迁移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即采用分解式的方法。孩子已经超越了实物操作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摆小棒还有没有必要?如果有必要它的价值何在呢?思前想后,我给自己的教学找了这样一个理由:摆小棒在我的教学中起到一个验证的作用,它的价值就在于检验由已知迁移来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有效。小棒的作用由帮助理解变为了帮助验证。
一节看似简单的计算课,却给我带来那么多的疑惑与不解,感叹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也不简单啊!惟有通过“实践――读书――再实践”来丰富自己,才能变的通达!
篇9:《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 捕捉图中的信息, 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列出算式, 并借助摆小棒和计数器 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同时还能区别两种算式在算法 上的区别。 百度阅读发钱啦,限时领!
本课的口算内容是在学生已系统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 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既是前面已学加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又 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 教材上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幅标 明各种儿童玩具价格的情境图, 由图中所提供的素材引出例题。 在备课时, 我感 到这幅图设计的购物情境很好,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得比较紧密, 而且我又结 合学生熟悉而且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设置情景,整堂课,包括课前 复习课后小结都是以 “喜羊羊生日会” 的主题而展开, 这大大的激发了学习热情 与兴趣, 我觉得这堂课的教学重难点很突出也突破了重难点,在教学例题和练习时, 我都很注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算法又有什么不同, 通 过多次这样的比较和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这节课学生的表现让我很欣慰,他们满怀激情,都很认真。
上完这节课我有两点疑问与反思:
1、这堂课学生为什么学习兴趣如此浓厚?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节课教 学设计离他们的生活与爱好都很贴切,买礼物的情景很贴近生活, 《喜羊羊与灰太狼》他们最喜欢的动画片, 我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老师的'教学热情带动 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由此, 我在思考:如果每个老师把每堂课都当做公开课一样 认真的做准备, 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学生的爱好来设计教学, 满怀热情的投入课堂, 那么公开课有什么好紧张的?
2、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很重要,教师要灵活应变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而 且要灵活的改变自己的课前教学设计,就像这节课, 《喜羊羊生日会》 ,我打错, 打成了《喜洋洋生日会》 ,有学生马上说:“老师,喜羊羊的羊没有三点水的。” 一时间,我词穷了,当时我是这样说的:“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来讨论讨论。”课后, 我想, 我可以给一个更好的理由把我的这个失误给圆了, 我可以灵活一些说:“刘老师知道呀,但是刘老师和喜羊羊都希望这个生日会都是充满喜气洋洋的, 所以故意这样写的。”这样的回答肯定会更好的,在一个,评课时,大家都说美 中不足就是学生很配合我就是因为投入到我设置的故事情节中, 但最后的结果只 是给他们听了那么一点点的生日快乐的音乐, 课前, 我总担心时间问题, 就想着 给他们听下音乐即可的, 但是实际上课, 如果跟孩子们一起随着音乐唱完生日快乐歌, 在时间和教学环节上都是会更好的,。
由于我的教学经验有限, 课堂应变能力还有所欠缺,在这一点上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多积累经验。
篇10:《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把计算和生活结合起来,让计算有应用味;把计算和探究结合起来,让计算有探究味;把计算和学生自己的选择结合起来,让课堂富有生命力,是我设计的基本想法。
1.聊天式的课堂氛围。
课始,给学生看梅花山的场景片断,背诵《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激起学生外出游玩的渴望。然后课件展示课本插图:一辆45座的客车,已经坐了30人。引导学生获得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没有束缚的环境中,才乐于参加,敢于表达。这个过程也能让学生逐渐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2.结伴式的探究活动。
结伴式的活动是儿童的需要,在活动中学生才能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在探究“45-30”的算法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把他们所需学具集中放在一起,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需要选择学具摆一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由于有了小组这个团体的依靠,学生没有了胆怯。在一个心理安全的自由空间里大胆思考。互相交流,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想法。
3.超市式的练习形式。
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他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渴望。将练习改为超市式的,让学生自由挑选相应的减法算式卡片,将得数作为每位学生的座位号。学生有了自己选择的机会,练习时会更加主动积极。这样的练习形式,更能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课堂更富生活气息。
篇11:《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经历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探索经验以及具备整十数减整十数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拨一拨、说一说、比一比等环节的操作和交流,探索和总结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本课的教学分3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从复习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导入,让学生联系前面的学习经验,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第二部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理解算理。教学这部分内容,需要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操作与交流,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学会总结。第三部分练习反馈,当堂了解孩子的掌握情况。
教学这一内容以后, 杨老师和金老师耐心地为我做了点评和指导,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针对自己的不足,谈谈课后的体会:
1.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要保持课堂每分钟都在认真听讲是比较困难的。作为教师,首先可以运用自身的教学语言、动作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其次要设计各种有趣的数学活动,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课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孩子进行操作,引导孩子边操作边思考。教学例题45-30,要求学生摆小棒或拨计数器来表示计算过程,动手操作是孩子喜欢的数学活动,当我要请一个孩子上前演示时,他们的小手都举得很高。在学生演示、共同评价的过程中,孩子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对于本课的教学,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更多有趣的练习活动,提高口算能力。
2.教学应把握节奏,有收有放、层层深入。每个教学环节都应把握好时间,对于孩子已经掌握的内容,不需要多加强调,而是应该在练习时,针对孩子的掌握程度进行训练。本课教学中,在孩子探索出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后,大多数孩子能清楚地说出计算过程,这时可以适当提高要求,在能进行口算的基础上,提高口算速度。很多孩子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往往是很零碎的,教师应根据练习的情况进行梳理,及时总结和评价。课堂练习是反馈学习情况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在课前需要教师对练习进行挖掘和重组,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进行练习的设计,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3.抓住教学资源,加以利用。教学时应针对课堂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不能将孩子的思维局限在自己预设好的环境中。数学教学注重引发孩子的数学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在探索45-3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我请一个孩子演示摆小棒的过程,他先用小棒摆好45(左边4捆,右边5根),再从4捆中拿走3捆,其他孩子都不同意这种摆法。这时就可以利用这一教学资源,让这个孩子重新摆一摆,并且说说刚才错误的原因,让他体会这里的3表示的是3个1,应从5个一中减去。教学资源的开发,不局限在教材本身和教学设计上,有时课堂中的很多“小意外”也能成为孩子学习的深层资源。本课练习中的口算卡片,也是教学资源。可以用各算式之间的对比练习,提高孩子的口算能力。
4.对每个孩子作适当的评价。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也决定着孩子对一节课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课堂中,应关注每一个孩子,在孩子回答问题后,不管是不是我要的结果,都应作出适当评价。评价要采用鼓励和表扬的形式,让孩子体会学习的快乐,体会成功的快乐。
回顾本节课,存在的不足还很多,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方法、课堂调控能力、把握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还需要多加学习和磨练。数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各种数学活动中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这些需要我们教师课前钻研教材、合理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关注每个学生、机智应对,课后及时反思。只有认真思考设计每个教学内容,真心了解每个孩子,才能在教学之路上逐步成长,将自己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篇12:《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这是学习本课内容的重要基础。考虑到这一点,我通过复习加法口算引入课题,将加法口算的方法迁移到减法口算中来,以帮助学生逐步把握算法的本质,形成计算能力。通过知识的复习、迁移能够为学生自主探究“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不退位减)”的算理算法做好知识性准备。
接着以学生喜爱的春游活动为背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探索45-30、45-3的计算方法时,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我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着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留给了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算法,再组织交流,展示思维过程。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敢于思考、勇于发现、不断创新。既让他们可以发展了思维,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自信心。通过让学生对比、讨论分析,找出两位数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在分析、讨论、交流、归纳等活动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最后的巩固练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新知,运用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新知、形成计算技能,以及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中,自己感觉学生掌握的还算可以了,从学生交流、回答问题中,发现学生算理也已经理解了,可是在完成补充习题时,还是出现了较多错误,例如减法当加法做、计算时学生对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产生混淆,但不是大篇幅错,而是夹杂几道题,全对的概率不是很高,不知是年龄小的缘故还是掌握的不够娴熟!
篇13:《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教学,在教学中模仿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是这节课有了之前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经验之后,孩子在思考计算方法是节省了很多时间,孩子会迁移用之前的方法,这也是我很开心看到的。学会怎么算之后,我让孩子比较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之处,孩子能迅速发现两道算式在计算过程中一个是十位上先进行计算,另一道算式是个位上进行计算。接着我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孩子试着从减数入手,虽然回答的结结巴巴,但大概意思我还是能听明白的,这个地方让我发现了孩子其实真的很不错,有了初步分析思考的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体现在:1.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在动手操作这一块我组织学生用小棒和计数器来探究两位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探究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小棒,计数器只是作为个别学生辅助计算的工具。
2.注重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最熟悉的春游场景作为学习素材,学生在观察,讨论与交流中,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
3.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从摆小棒到拨计数器再到算法,一步步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半抽象思维最后抽象出算法,给了学生理解的空间和时间。
4.环节清楚,层次分明。本节课只有简单的四个环节,但一环扣一环,牢牢的抓住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感兴趣的前提之下进行教学。
5.注重教学的层次性。在第二环节探究算法的过程中,45-30我采用了让学生摆一摆,拨一拨,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理,并抽象出算法。而在探究45-3的算法时我提高了一个层次,让学生把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理迁移到两位数减一位数上来的,提示学生老师欣赏能自己独立算的小朋友,让学生独立说一说计算方法,并通过小棒和计数器来验证此方法的正确。
不足之处:1.算法的抽象体现的不到位。一节课下来,学生依然依赖于数的分成来做题,还是具体的算理,没有抽象出算法。
2.在比较45-3和45-30的不同之处时,我进行了两次抽象,第一次抽象出十位减十位,第二次抽象出个位减个位,但这两次抽象还只是停留在教师层面。
3.减法模型的建立体现的不到位。在教学例题和试一试时,我都把它们加入了情境,此时,可以问问学生什么时候用减法做,帮助学生建立减法模型。
4.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不够。在做想想做做第2题时,可以让学生上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继而引导学生发现被减数不变,减数越来越小,差越来越大。
篇14:《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二)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口算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30+6=30+60=60+4= 60+40=
5+20=50+20=9+40= 50+50=
2.填空
(1.) 35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2.) 42是由( )个一和( )个十组成的。
(3.) 个位上是1,十位上是2,这个数是( )。
(4.)十位上是6,个位上是9,这个数是( )。
(二)学习新课
1.出示青蛙星期六捉害虫主题图
青蛙妈妈: 我吃了35只害虫。小青蛙:我只吃了3只害虫。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怎样列式?
出示算式:35+3= 让学生说怎样计算?又是怎样想的?
4.用三种方法理解算理。
(1)动手操作,让学生摆小棒图,理解口算的方法。(先摆35根小棒,再摆3根,一共有38根小棒)
(2)拨计算器,理解口算的方法。先拨出35,再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一
(3)用分成图理解口算的方法。(把35分成30和5,先算5+3=8,再算30+8=38)
观察分成图算式,掌握口算方法。
师:为什么要先算个位上的5加3呢?
(因为个位上的5表示5个一,3表示3个一,5个一和3个一相加得8个一)
师:也就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再算30加8得38。
5.出示青蛙星期天捉害虫主题图
青蛙妈妈: 我吃了35只害虫。小青蛙:我吃了30只害虫。
6.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怎样列式?
出示算式:35+30= 让学生说怎样计算?又是怎样想的?
7.用三种方法理解算理。
(1)动手操作,让学生摆小棒图,理解口算方法。
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3捆零5根,右边摆3捆.边摆边口述计算过程)
结合摆的过程,概括出口算的方法.师:35+30应该怎样相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拨计算器,理解口算的方法。先拨出35,再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
表示3个十)
(3)用分成图理解口算的方法。(把35分成30和5,先算30+30=8,再算60+5=65)
8.比较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5+3=3835+30=65
观察算式,这道题是怎样的两个数相加?启发学生回答。
9.板书课题: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
10.观察算式 35+3=38 35+30=65
引导学生对 35+3=38 和35+30=65 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讨论:34+2和34+20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要与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整十数要与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加)
(三)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
42+3= 40+17=
3+42= 17+40=
2.对比练习(以小青蛙获奖的形式出现三个气球,题目显示在气球上面)
35+ 4 = 42+ 3 = 5+ 21 =
35+40= 42+30= 50+21=
3.课中放松.唱歌《我们都是小青蛙》
4.青蛙妈妈说天空中有很多飞动的气球,气球上面有口算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5.小青蛙决定去见见它的好朋友小白兔.出示小白兔图.
我收了27个萝卜,我收了20个萝卜.我们一共收了多少个萝卜?
6.小青蛙决定去见见它的好朋友啄木鸟.出示啄木鸟图.
大啄木鸟:我吃了22条虫子.小啄木鸟:我比你多吃了10条.大啄木鸟吃了多少条虫子?
7.小青蛙最后决定去见见苹果树.树上结满了苹果(苹果上面有算示 ).谁算对了苹果就掉下来了.
8.小青蛙准备回家了.看一看回家的路怎么走.
(每一个算式的结果就是下一个算示的第一个加数)
2+21 23+ 10 33 + 3 36+20 56+3 59+40
9.青蛙妈妈说远处的荷花旁有数学题考考小青蛙.出示荷花图和算式.
41+●=47 ■+28=78 50+=91 ▲+ 7 =69
●=( ) ■=( ) =( ) ▲ =( )
10.小青蛙填数字
3 ( ) +4=3( ) ( ) 8+50=( )8
(四)小结
教学反思:
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这节课我为学生创设了关于小青蛙捉害虫有趣的学习情境,学生兴趣比较浓厚。这节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点上真正有所体验,我觉得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不能省。在学生用小棒帮助计算“35+30=”,学生摆出35根小棒时我问:“再加上的30根小棒,应该怎样调换位置会更清楚呢?”生说:“应该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这个问题的设计,我觉得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处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讨论、交流的时间。如:在探讨算法时,我让学生用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学生很快掌握了其计算原理。
练习部分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变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
不足之处:
(1)对学生算理的口头表达训练不够。
(2)练习部分习题的层次性不够。 特别是对学生有启发性的训练和拓展思维的训练应该增多一些。
(3)教学过程中语言还不够锤炼和准确。
篇15: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用成人的眼光看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是再简单不过了,但在儿童的眼里是抽象的。按照过去的教法,教师教学往往是直奔主题,即教学生学会唯一的计算法则:从加个位,5加3得8,再加十位上的数30,就是38。然后让学生模仿,机械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精确和熟练,便完成了教学目标。殊不知这样的教学,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不难发现,学生刚开始对35加3的计算方法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知道结果是38,但当表述算理时,学生却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考方法。其实,此时学生的头脑中已蕴藏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大部分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已具备了“接数法”的计算方法,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那么,就要有意识地去挖掘他们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的实际经验,说出了各种巧妙的算法,展示了真实的思维过程。当学生概括出各种算法后,再引导他们进行比较,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我想以上这些细节的改变,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 整十数加教学反思
【两位数减一位数或整十数的数学教学反思(推荐15篇)】相关文章:
西师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学设计2023-01-26
第六单元课题七与复习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2023-01-21
《减法口算》的教案设计2023-05-11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优秀教学反2023-04-27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3-04-17
课题二统计(二) 学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2023-10-27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练习课2022-09-11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2023-01-19
口算加减法(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2022-08-22
加法教学设计2023-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