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学生创新能力实验与研究的计划(精选17篇)由网友“dontjudgem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实践学生创新能力实验与研究的计划,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实践学生创新能力实验与研究的计划
一,指导思想: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宗旨,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核心。以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国家中学课程标准和九年义务制中学各科大纲(试用修订牌)为准绳,加强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活动的联系。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实验条件及准备
1,设置:确定学生是师资等条件均等的班级作为实验班级,周期暂定三年。
2,成立组织机构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3)确定实验教师。
3,实验前期检测:对实验班进行实验前统一测试和问卷调查。
三,实验内容及实验的`目标
(一)实验内容
1,探讨中学实践活动的作用,实践活动的原则和学科实践活动的形式等。
2,探讨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作。
3,探讨开展中学课堂实践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探索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目标
1,通过理论探讨、典型的课堂实践活动设计方案和实验班学生开展中学课堂实践活动,总结设计原则,活动的环节以及行动开展形式。
2,确定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教师开展课堂实践活动,探索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
3,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验步骤和措施
(一)步骤
1,预备阶段(~年3月-----~年8月)
(1)预订方案,论证方案;
(2)培养实验教师;
(3)建立完善实验课题的组织与机构。
2,实施阶段(~年9月-----~年月)
(1)正常开展实验;
(2)开展依次中期评估;
(3)举行依次现场活动。
3,结题阶段(~年月----~年月)
(1)写出结题报告;
(2)评比优秀论文、实验总结;
(3)列出反映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果汇总表;
(4)课题推广。
(二)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欧仲荣副组长:唐文君
成员:刘绍环、唐仁友、唐艳华、曾芳、夏小星、毛琼、邓彩叶、朱丽姣、达小琼
2,成立实验研究小组:
3,加强对实验教师的培训。
4,经费投入:
每期学样支出三千元做为此项实验课题的开展与实施。
篇2:在课堂教学行动中实践学生创新能力实验与研究的计划
在课堂教学行动中实践学生创新能力实验与研究的计划
一, 指导思想: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宗旨,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核心。以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国家中学课程标准和九年义务制中学各科大纲(试用修订牌)为准绳,加强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活动的联系。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 实验条件及准备
1,设置:确定学生是师资等条件均等的'班级作为实验班级,周期暂定三年。
2,成立组织机构
(1)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2)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3) 确定实验教师。
3,实验前期检测:对实验班进行实验前统一测试和问卷调查。
三, 实验内容及实验的目标
(一) 实验内容
1, 探讨中学实践活动的作用,实践活动的原则和学科实践活动的形式等。
2, 探讨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作。
3, 探讨开展中学课堂实践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探索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 实验目标
1, 通过理论探讨、典型的课堂实践活动设计方案和实验班学生开展中学课堂实践活动,总结设计原则,活动的环节以及行动开展形式。
2, 确定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教师开展课堂实践活动,探索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
3, 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实验步骤和措施
(一) 步骤
1, 预备阶段(3月-----208月)
(1) 预订方案,论证方案;
(2) 培养实验教师;
(3) 建立完善实验课题的组织与机构。
2, 实施阶段(年9月-----月)
(1) 正常开展实验;
(2) 开展依次中期评估;
(3) 举行依次现场活动。
3, 结题阶段(20月----月)
(1) 写出结题报告;
(2) 评比优秀论文、实验总结;
(3) 列出反映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果汇总表;
(4) 课题推广。
(二) 措施
1, 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欧仲荣 副组长:唐文君
成员:刘绍环、唐仁友、唐艳华、曾芳、夏小星、毛琼、邓彩叶、朱丽姣、达小琼
2, 成立实验研究小组:
3, 加强对实验教师的培训。
4, 经费投入:
每期学样支出三千元做为此项实验课题的开展与实施。
篇3:学生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学生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王玉洁,徐淑艳,刘艳红,李小顺
(北京农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北京102206)
摘要:根据市属农业高校学科发展与建设在北京市都市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服务于农业信息化为切入点,围绕提升农业信息化领域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促进了培养人才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农业信息化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支撑,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实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为了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将最新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需要培养创新人才,既需要造就一批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更需要培养大批在生产第一线、具有创新精神并能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知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为此,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进行教学改革,致力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提高,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知识和科学技术是重要的推动力。社会对从事工程项目或工程技术开发工作的技术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逐渐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包括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北京郊区农业信息化现状调查、用人单位需求调研等。通过调研了解到:从硕士研究生就业趋势来看,更多的是走向社会实际领域。高校毕业生大多数都去了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生产管理工作;虽然高校培养的学生学习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是对接的不太令人满意。用人单位非常注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考核,有些单位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很多企业也在为寻找不到合适的应用型人才而苦恼。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教育部推行了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采取学术型、应用型分类培养,部署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增加招生的工作,逐渐将硕士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重视与加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就是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更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各个地区、各行各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高级应用型人才分析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规格构成的。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高等教育培养的相同层次的人才可划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大类。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为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性学位硕士研究生处于同一层次,培养类型不同,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硕士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而专业硕士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过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业领域理论知识转化、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领域专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兽医师、规划师等。按照高级人才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的任务不同,专业硕士学位与学术性硕士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培养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新的思想、观点、方法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学习与实践,而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的胡思乱想。实践是创新的源泉,社会需求是创新的动力。根据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其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领域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也需要进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既包括基础知识或基础理论创新、应用知识或应用理论创新,也包括技术、手段、工具和方法创新,还包括操作技艺和操作技巧创新。因此,无论是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均需要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是侧重不同。
四、加强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的几点做法我们从研究市属高校学科发展建设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需求的关系出发,针对当前农业高校农业信息化领域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进行了《农业信息化导论》等领域主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以课程建设促进培养人才的质量,充分发挥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农业信息化方向科学研究和服务北京都市现代农业的作用。
1.更新教育观念。结合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我校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的办学定位,重点研究并建设专业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主干课程《农业信息化导论》等课程。创新课程内容,将各门领域主干课的总学时均由原来的40学时减为36学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研究与实践的时间;在《农业信息化导论》课程的36学时中,将原来40学时的纯理论课,改为26学时的理论课,实验课为10学时,由5个实验构成,增加了实践环节。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专业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等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更新,增加了物联网新技术、人工智能、推理技术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内容。
2.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本文认为农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指:研究生具备掌握不断更新的计算机与信息知识技术的能力;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参加科研的实践中,利用已掌握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已经具有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经验,新颖性地解决学习与农业信息化领域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产生有价值的新思路、新设计、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通过在实验课中增加创新实验项目、在课堂讨论中为创新性见解加分、课程论文评分中增加创新性分数等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农业信息化导论》课程的5个实验包含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动力与压力,也为学生提供了创新转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表现舞台。实验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系统,或建立与农业生产过程相关的数学模型,这样的实验任务需要联系所学过的多门专业课知识,有一定的新颖性、综合性与开放性。学生从中锻炼了自己,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
3.自主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并将反转课堂等引入教学过程之中,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重点讲解一些关键概念、重点知识,并向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与问题。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组织上面,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考以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习与研究不确定性推理时,结合模糊推理理论的学习,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农业生产中的哪些问题可以用模糊推理来解决呢?结合病虫害的识别过程,怎样设置推理的条件?又如,在讲授农业生产中的建模时,分析树木的生长量数学模型、动物种群的繁衍模型等都可以用函数迭代生成的系统进行描述,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用混沌理论来描述与分析。而且,这样的问题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会出现“蝴蝶效应”,分析这个初始条件,找到奇异吸引子,能够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及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让学生体会建立农业模型的过程与成就感,促进了学生转化理论知识、创新应用能力的提高。例如,学生独立地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入侵检测规则,设计了一种新的智能家居系统,建立了一种新的蔬菜生长数学模型等。通过教学改革,我院研究生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论文3篇,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
五、结语
几年来,我院重点研究并建设专业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主干课程《农业信息化导论》等课程,进行了相应的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及教学改革的实践。硕士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自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和创新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指导的2名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中,一人获得学术创新奖,一人获得百伯瑞科研奖。本教学研究为提高培养的研究生质量做出贡献。今后,还要继续进行教学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培养更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1):15-16.
[2]丁雪梅,甄良,宋平,等。实施分类培养构建应用型人才质量保证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 ):1-4.
[3]刘长宏,张恒庆,王刚,等。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5 ):552-554.
[4]程丽,张晶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学周刊,,(2 ):7-8.
篇4:化学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新时期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内容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高中化学
引言:
1.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新时期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在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学校教育尤其要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通过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突破原有事实框架而获得的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的方式或产生对社会和个人极有价值的产品的智力活动。作为一名教师,在思想上要对创新有清醒的认识,创新虽然重要,但并不神秘;它是人脑的功能,人人都有,只是高低程度各不同。
2.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命伊始,创造即起;生命不止,创造不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我们要培养学生对科学自然观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创新精神。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化学正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事实依据,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内容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下面笔者谈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做好课本实验,唤起创新意识
1.演示实验,注重探究性
高一阶段是学生化学素养的形成阶段,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性质是重要的学习手段和方法之一。课本中有许多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多注重其对课本知识的验证功能,忽略其对知识的探索和创新功能。有的教师由于怕麻烦,索性不做演示实验或改为在黑板上“画实验”、在题海中“验证实验”,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不仅不利于知识的传授,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状态,很容易发现活动本身含有的新颖性、独特性,这就是创新意识的“火花”,只要我们发现和激活这一“火花”,学生就会有更浓厚的兴趣去探究。在观察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伽利略观察体积大小悬殊的石头同时落地发现了重力加速度。观察是获取知识同时也是探索未知的第一步。如果说科学家的观察越精细,其创造机会越大的话,那么学生观察越仔细,感触、联想、想象越多,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越有利。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对学生观察意识的培养,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观察Na2CO3与HCl反应的实验时,一般学生只注意到有气泡放出且速度不同,而认真观察的学生还会发现滴加的顺序不同,现象不同。
2.分组实验,注重开放性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手脑并用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好形式,而其中的动手操作更是检验课本所学知识并使之完美和创新的最佳活动,这完全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发展和创新”的认知规律。中学化学课本中有一些学生分组实验,这些实验不仅是课本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到了高二,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这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一些分组实验。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笔者事先制订了周密的观察计划,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鉴于化学学科的特殊性,笔者一直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不一定要求得到和课本一样的结论。也许学生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是不盲从课本,不单纯验证,尊重实验事实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才是学生实验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强化和优化的关键。但在做学生分组实验时,大多数教师总是对学生不放心,怕学生不会做,怕做错出事故,怕浪费药品等,采取了“先细讲,后示范,再仿做”的方法,这种做法严重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对此,笔者认为,在引导学生认真预习实验原理方法后,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实验。对学生的突发奇想,教师应给予赞赏和表扬,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因为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二、提出开放性问题,激活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学生有创造性思维。开放性问题并不要求一定要有正确的答案,也许问题本身并没有正确的答案,也许有很多不同的答案。重要的是,开放性问题的探索过程充满了挑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个过程本身比结果更有价值。例如,在讲金属镁的性质时,笔者首先演示了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学生看到镁带剧烈燃烧并发出耀眼的白光,感到新奇而兴奋。此时,笔者趁机提出“怎样才能将燃烧的镁带火焰熄灭”的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会不约而同地说“用CO2气体灭火”。此时笔者让一位学生上讲台来进行演示:将燃烧的镁带伸入装满CO2的集气瓶中,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经过仔细观察燃烧后集气瓶中的物质的颜色和状态,最后得出了“不能用CO2来熄灭镁带火焰”的正确结论。这样不仅教会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掌握镁与CO2反应的性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认识和掌握事物普遍规律的同时还应注意其特殊性”,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走出课堂,拓宽创新渠道,提高创新能力
3.1目前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照方抓药”式的实验,这些实验虽然能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和熟练操作的程度,但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懂得因材施教,我们今天的教师更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到了高三,学生基本上已经学完了所有高中化学知识,完全有能力进行社会实践。对此,笔者的做法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多地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通过在社会中的锤炼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升华。例如,生活中废铝制品是很常见的,笔者让学生将其收集起来并设计实验制取硫酸铝。学生自己收集废弃的食品包装、易拉罐等,并通过查阅资料,确定了实验方案,然后确定实验条件,安装实验仪器,最终完成了这一实验,并完成了详细的实验报告。
3.2且不说结果如何,单是这一探索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创新渠道。又如,笔者让学生阅读关于加碘食盐的有关材料,要求学生利用试纸和自家厨房的现成物品来检验家中食盐是否是加碘盐,并把设计的检验方法和结果展示给大家看。这一实验过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加碘盐的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情趣。平时与我们生活比较贴近的实验还有很多,如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完成“胃舒平”的成分化验,模拟检测司机是否酒后开车等。这些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实验,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收集资料,丰富知识,又能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
3.3为了进一步拓宽实验创新渠道,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笔者还尝试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化学课堂,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研究性学习中的相关问题。例如,结合国家“在太湖流域水质达标排放”和“限制使用含磷洗衣粉”的有关通知精神,笔者为学生选择了“太湖流域水质污染状况调查”的研究性课题,让学生查找有关水质检测的知识,并动员学生利用休息日到不同的乡镇提取水样,设计检测方案步骤,选择实验仪器药品,然后进行检测,最后写出检测报告,并与本地环保部门联系,交流检测结果,并提出改善水质污染的对策。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始终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到研究性课题的研究活动中。
3.4这些包含化学实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虽然不是课本上要求的,高考也不会考,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创造性思维始于问题,基于实践。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学要求既要传授化学知识的技能,又要训练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而实验教学正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任务是艰巨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抓住创新与实践这一切入点,适时进行渗透,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石永权.高中化学创新实验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4(88).
[2]杨婷.高中化学创新实验教学[J].教育科学,2015(10).
[3]徐静.高中化学创新实验教学之我见[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9).
篇5:化学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习的目的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知识即智慧技能的获得。在化学教学中,最高级智慧技能的获得是高级规则的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方式之一是发现学习,这是一个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策略,适当增加实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发兴趣,最终转化为积极的学习态度。改验证性实验为发现性实验,或利用实验进行认知空间的填补,验证假设,使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
通过学习化学可使学生知道化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同脉相承,所以加强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是学科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指导观察方法激发创新意识
观察是创新的眼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基础。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爱观察的习惯。课内实验中,要使学生观察的注意力始终处于有意的状态中。在学生眼里化学教师好像一个魔术师,化学实验好像是在变魔术,实验中那五颜六色的颜色变化,爆鸣声响,奇异的气味,以及耐人寻味的变化规律,无不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观察、探究思考的好奇心。在课外,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获取新的化学知识。其次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1)观察要全面,只有全面观察,才能获取完整的感性知识;(2)观察要细致,要抓住主要现象,又不放过次要现象,例如: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既要观察到主要现象铁锈消失、溶液变黄。
又能观察到次要现象有气泡产生;(3)观察要设疑、对比、归纳,只能这样才能提高观察效果,加强记忆与理解,例如:在学习Mg、Zn、Fe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可先提问实验室制氢气时,我们常用哪种金属跟稀硫酸反应?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道锌,这时可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不用镁、铁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观察镁、锌、铁分别跟稀硫酸的反应,通过反应的剧烈程度对比,学生很自然归纳出镁、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并了解实验室选锌作理想反应物的原因。
二、加强实验操作培养探究品质
在实验教学中,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要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在这些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起引导、点拨、评价的作用。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倡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1.适当安排随堂实验(边讲边实验)。即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操作的实验。在化学教材中,以下内容可作为“边讲边实验”的素材,(1)有关物质性质的叙述性教材,尽可能“边讲边实验”,例如有关酸、碱、盐性质的一些实验;(2)把一些实验习题改为操作实验,如: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药品错放在右盘内,砝码放在左盘,移动游码平衡后,问称得药品的实际质量是多少?通过操作,这些问题就能准确地得以解决。
2.精心组织学生实验。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联想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作好记录,实验后要指导学生如实地写好实验报告。
3.鼓励学生课外实验。一是根据教材有关内容做探究性实验。如:铁钉分别在干燥的空气中、潮湿的空气中以及不含氧气的水中的存放情况,加深对铁及铁制品锈蚀原理的理解,进而掌握一般的防锈方法。二是充分发挥家庭实验和活动课实验的作用,借给学生一些简单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如:检查食盐中是否含碘、草木灰中无机盐含量的测定;活动课题不受教材的限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活动。
切实改进化学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加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求真、勇于创新的精神,这将使每个学生终身受益。
篇6:化学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刘毅敏 赵先英 肖湘 崔涛 陈超
【摘要】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医学化学实验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医学化学; 实验; 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不断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挑战。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0xx年教育部启动了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近年来,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
1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学科,化学理论正是依赖于化学实验而不断创新。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训练学生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首批25个国家级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化学就有8个,这些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全国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示范经验,带动了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医学化学是医科院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医科学生合理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知识,医学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传统的医学化学实验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不太适应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理念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实验基本上是理论课程的附设,学时少,经费缺,条件差,限制了实验教学的发展。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实验少,设计性实验基本没有,难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验教材内容编写单调,实验操作步骤叙述十分详细,学生可以不动脑筋,照方抓药,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精神。实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注入式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实验时学生按照教材上写的、教师说的做,循规蹈矩,缺乏兴趣和活力,缺少思考和探索,难以突出个性和发挥特长。因此,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针对医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特点,探索医科大学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是医学化学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2 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理念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理念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学观上,教师要把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由单纯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传授基本操作技能,转变为加强实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观。在培养观上,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分清学生的化学实验水平和创新能力上差异,注重个性,因材施教。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加强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型实验教学理念。
3 医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的教学体系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医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多层次即: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根据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由综合到设计依次递进,循序渐进,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开放式即:必修实验课 + 选修实验课 + 开放实验室,改革现在单一的必修课实验教学模式。在现有医学化学必修实验课课时较少的情况下,通过选修实验课和开放实验室作为实验课的延伸和补充,以发掘学生化学实验潜能,突出个性和特征,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医学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的教学内容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按照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模块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基础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实验能力和基本化学实验素养,如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基本实验方法、常用仪器的使用等,在实验内容上对经典的和重要的基础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精选。综合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仪器应用的综合能力,在实验内容上优选、组合、改进化学专业本科的综合实验,注重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方法在医学中的应用,突出医学化学实验的特点。设计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验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通常是化学与生物医学的交叉,或涵盖两三个化学二级学科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设计,也可以是教师科研成果的提炼和移植。
同时编写与实验教学内容相符的新型医学化学实验教材,教材内容要体现经典与前沿的结合,基本操作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化学与医学的结合,特别是基本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
5 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方法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采用问题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激发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实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在具体方法上采取递进式的指导,即基础性实验阶段应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讲清实验方法、操作程序、仪器使用、注意事项和示范操作等;综合性实验阶段主要提示操作要点和实验成败的关键;设计性实验阶段重点在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的设计,引导他们如何把握实验的全过程。同时要改进教学手段,建设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对规范操作、仪器结构及其正确使用等有较明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注重创新素质 培养成功的创新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xx,1:12~14.
2 王义遒.以创新为灵魂构建教育教学新理念.中国高等教育,20xx,9:16~18.
3 李培利,吴敬文.美国研究型大学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思考.高教研究与实践,20xx,1:62~65.
篇7:化学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化学实验课程是高校化学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现阶段高校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校化学实验课程;问题;创新能力
一、高校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实验内容不能顺应时代发展。高校化学实验课程沿用教学大纲,而教学大纲不能及时更新,不能跟上当代顶尖技术的步伐。学生只能学习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不能了解到现阶段化学学术界的先进理论先进实验课程内容,不了解现阶段化学实验的发展趋势。实验技术的落后以及实验内容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开拓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2.教学方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高校化学实验课程大部分采用教师先讲解实验操作步骤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事项,然后进行实验操作示范,最后学生模仿实验。学生模仿实验时需要严格遵守课本的实验步骤以及教师的实验步骤,不能出现偏差。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对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违背了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3.实验过程中学生环保意识不强。教师在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的化学实验技能,还要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化学实验过程中经常使用到对环境有污染的化学试剂以及药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虽然会提及环保的重要性,但关于如何处理这些有害试剂,降低环境污染等方面问题的实质性解决方法却很少涉及。学生在化学实验结束后对使用过的实验试剂的处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有的同学随意丢弃化学实验中使用过的试剂以及药品,这是一件存在很大危险的行为,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教师要高度重视,不能掉以轻心,以免造成严重后果。4.实验课程缺乏科学的考核方式。高校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平时的出勤率、平时实验的成果以及实验步骤的处理由任课老师评定给分,而期末成绩则由学生最后的笔试成绩决定。这样的考核方式没有明确的考核规则,更多是根据教师的主观判断考核评定,存在很大的不科学性和局限性。
二、调整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往的高校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实验教学主体,学生严格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以及教师的实验步骤进行模拟实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空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一味地进行模拟实验,不能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收获新的知识,发现新的现象,总结新的理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禁锢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改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方式需要做到转换课堂主体,改变教师授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转换课堂主体,由以往的教师为课堂主体转化为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在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药品、试剂的处理等内容必须给学生讲清楚。但在实验示范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课本进行实验操作,然后找出表现好的小组进行实验示范,最后老师对这次实验课进行点评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着重讲解。必要时教师可以再为学生进行实验示范。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调整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往的实验教学课程都是根据课本的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更新实验教学方式,可以将一些简单的实验和有关联的实验融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实验操作步骤,让以前简单的验证实验变成探索性实验。学生通过掌握基础知识,设计实验步骤,经过不断完善和总结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学生也可以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找到最环保、最便捷的实验操作步骤。这种自我探索不完全依靠教师的自主实验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着显著作用。在实验课程的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该小组的实验操作步骤的来源,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步骤”。综上所述,经过对高校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合理地运用、设计化学实验在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高校的化学教学质量。高校要重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致力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晁旭,魏敏惠,党琳,安泰,邓勖.中医院校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探究式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亚太教育,20xx
[2]郑春满,韩喻,谢凯.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xx
[3]赵艳凝,于洋,朱彦卓,刘春玲.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xx.
篇8:化学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机化学自从由化学这门主干学科中独立出来,有机化学实验一直推动其迅速发展并依据具体实验事实产生了超分子化学、纳米化学等方兴未艾的化学分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国内有机化学基础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为了适应当前化学学科的发展以及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如何在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广大实验教学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我们教学过程和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谈谈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几点经验和体会。
1注重基本实验技能的培训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除了安全、环保教育还包括了基本操作训练,化合物合成制备,化合物的性质鉴定等,教学内容非常丰富繁重但课时有限。为了在有限的课时中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我们整合教学内容,缩减了单纯的基本操作实验,将其融入合成制备实验中,在合成实验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1)有针对性地选择多种不同反应类型的合成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反应装配不同的回流反应装置,并反复训练重结晶、蒸馏等基本实验操作;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设对实验能力要求更高的有机合成实验,如装配无水无氧装置、分水装置、尾气处理装置等;(2)突破以往单纯合成的实验模式,注重训练学生整体设计实验和监控实验过程的能力。在部分合成反应过程中引入薄层色谱法跟踪反应进程,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合物合成制备的认识,对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有重要意义;同时,开设多种分离实验,如常压蒸馏、减压蒸馏、重结晶等常用的分离技术和方法;(3)开设有机化合物测试实验,要求学生掌握毛细管法以及利用数字熔点仪测定法,通过测定熔点对比文献数据初步鉴定产物和判断产物的纯度。由于课程的安排,有机化合物结构的鉴定实验,如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等,由教师教授,学生通过听课学习。在整个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系统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学生从设计实验到装配实验装置,监控反应,处理反应和分离、提纯、鉴定化合物各环节所涉及的基本实验技能都得到反复锻炼。
2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
以合成制备实验为主要教学载体训练学生实验能力的教学模式中,选择合适恰当的合成实验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2.1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开设不同实验内容
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及课时安排,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的实验内容,例如生物专业,实验课时少,学生以掌握基本操作为主,要求规范掌握蒸馏,萃取,重结晶,熔点的测定等实验技能。选择乙酰苯胺的`制备、生物碱的提取等经典的合成制备实验,对在有限时间内提高学生有机化学实验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乙酰苯胺的制备实验,含有丰富的实验技能内容,包括分馏、热过滤、脱色、重结晶等,学生除了掌握上述实验技能还接触了在实际合成环境中反应物的投入配比量的概念,思考如何提高目标产物产率,了解基团保护的方法等等,这些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有机化学实验的实验能力。实验得到乙酰苯胺的粗产品可以作为重结晶实验的原料,既节省了教学资源,又提供了一个“绿色化学”的正面教材,对学生形成绿色环保意识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2.2紧跟教学大纲,注重与理论课程相联系
在有机化学实验过程中,如果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脱节,学生往往表现出思考的惰性,对实验不够认真严肃,进入实验室就是“照单抓药”。长此以往,学生变得不擅思考,难以形成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能力。所以在选择实验内容的时候,我们注重与理论课程相结合,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对实验有足够的认识,避免盲目空洞实验。同时,有意识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的实验现象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理论和实验课程相互促进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格氏试剂后,我们安排了三苯甲醇的制备实验,学生能够充分认识无水操作环境对三苯甲醇制备的关键性,在实验过程中就不再只是简单地照书本硬搬,而是更认真严肃地对待实验过程的每个环节,带着思考进行实验训练。课本上三苯甲醇制备的实验装置是利用装有氯化钙的干燥管进行隔离空气中的水汽进入反应体系的,有学生提出疑问,格氏试剂这么活泼,即使装有干燥管,但反应的体系是敞开的,对空气干燥的效果难以准确把握,而且在反应加热的过程中,乙醚反应液沸点低,容易挥发,对实验室的空气污染大,为什么不把反应装置改成密闭的;有学生疑问,反应体系密闭很危险;有学生建议可以把干燥管换成气球,有学生建议可以查文献看看,等等。在这个实验中,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解决问题。所以合适的实验内容往往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综合应用。学生在实验课堂上不仅仅是在做实验,而且在思考实验,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2.3注重实验内容层次性
根据学生从易到难的学习心理,针对化学专业,在基础有机实验后期安排设计实验部分,包括多步合成实验和文献实验。如对溴苯胺的多步合成,在此合成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硝化、还原、保护、溴代、去保护等理论知识指导实验,经历系列的合成、分离、提纯等实验环节。要最后取得较好的实验结果,合成过程的每一步都必须严格细致地处理,认真观察思考、记录和改进,多步合成实验对锻炼学生有序操作和整体安排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全局观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此外,开展文献实验,对提高学生独立从事有机化学实验能力,学习新方法、扩大知识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环节。教师提供实验课题,学生自行组成3~4人的实验小组,进行文献资料检索,分析总结材料,选择科学可行的实验方案,经指导教师审查批准后根据实验方案安排实验步骤,独立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最后根据实验事实撰写实验论文。通过开展这一方式的文献实验,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锻炼了学生检索文献和写作的能力,同时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的实践,对学生今后在从事有机化学科研、生产或教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科研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有机实验技术越来越先进,对学生今后从事研究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仅局限于有机化学实验室是不够的,所以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实验的条件。
3.1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促长教学效果
有机化学实验课除了与有机化学理论课相联系,还与综合化学实验课、仪器分析课等课程相联系沟通,调动学生建构完整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深化和广化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如在开展文献检索课后,我们积极倡导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和电子资源,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外文文献,有意识涉猎有机化学学科的前沿领域,鼓励学生参与学院每年开设的专业文献检索培训,提高检索文献、阅读整理文献资料的能力,锻炼学生捕获信息的能力。
3.2依托教师的科研力量,提升学生的实验条件
由于课程设计及课时安排的局限性,很多先进的有机合成、分离、提纯、鉴定的技术无法在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开设,学院配置的核磁共振波谱仪,液质联用仪等大型仪器资源也难以被全部本科生所利用。但借助学院本科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教师的科研条件和指导力量,我们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参与本科导师课题组的活动,进入研究实验室,参观了解研究实验室在有机化学研究中所运用的实验技术,将科学研究渗入实验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另外,在仪器管理教师的带领下,参观了解大型仪器的使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不同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范围,拓展有机化学实验相关的知识。我们也在部分实验中附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红外谱图或核磁谱图,辅助学生掌握和运用谱学知识识别相应的有机化合物,给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素材。
3.3以竞赛活动为契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以学校、学院举办的各种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学生要成功获得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立项,必须具备扎实的实验能力;而扎实的实验能力往往能够帮助学生在创新实验项目中获得好的结果,所以我们积极以各种大学生活动为契机,加强对学生在基础有机化学实验中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其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相互推进。通过这种紧紧依附学校、学院优质科研教学资源,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效益。近五年来,部分学生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组队申报省、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共获得立项15项,发表SCI论文5篇,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中取得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4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坚持“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因材施教。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容易把“教”当作是教学的目的,而忽视了“学”才是真正的教学目的,学生在实验课上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讲的、课本说的完成实验,没有体现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为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体作用,我们紧抓实验的预习环节,通过实验前检查预习报告或随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要能够回答问题必须认真预习和积极思考,这样能够很好地促使学生主动在实验课前对实验安排有所思考,能够认真严肃对待实验课程。实验过程中,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实验。如,“边实验,边提问”法等,通过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提问,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观察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扩散思维,养成边看边想、边想边看的观察习惯,加深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记忆;而针对操作难度较大,实验现象复杂的实验,我们采用“小组合作,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的教学方法,把实验台相邻的两位学生编为一小组,小组成员间协作完成实验,在课堂上可针对实验问题进行小声讨论,教师适时给予引导、提问和评价。实践证明,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往往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贯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容易体验思考实验的乐趣,获得学习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5合理评价教学过程
为了提高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相长,我们对实验课程进行教和学两方面的评价考核。在实验教学过程,包含了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对双方进行合理评价,可以更科学全面地针对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
5.1教师教学的评价
学校和学院为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成立了实验教学督导小组,督导教师对实验教学进行听课评课,对实验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指导、教学进程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及时反馈教学意见和建议,帮助实验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改进课堂,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此外,学生对实验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具有评价的权利,每学期学校会组织学生对实验教师的工作态度,实验过程的指导,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学校把学生的评价反馈给指导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可以及时改进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保持和完善个人教学的长处。这些举措能够很好地有的放矢地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推进学生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2学生学习的评价
对学生进行合理全面的评价考核,对培养学生能力和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起到重要作用。我们改变以往片面注重实验结果的取向,更多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实验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实验过程中体现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注重对学生做出形成性的评价。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实验过程,仪器设备操作,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处理分析,文献资料检索,实验报告的书写,实验环境卫生等方面做出考核和评价,在实验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实验课程的总成绩由平时成绩(60%)、设计实验成绩(20%)以及期末笔试成绩(20%)三部分组成,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改进不足之处。
6结语
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教学计划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在实验技能培训、实验内容选择、科研资源利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从近年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公开发表论文和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获奖情况等方面来看,有机化学实验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我们将继续推进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在加强与研究实验室合作,加强与社会生产联系,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改进实验室管理体系等多方面继续努力和探索,以期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的教学目的。
篇9:化学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化学实验则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直观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本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运用化学史实中的实验过程及现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人都会提到一句话:“温故而知新”。但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关化学史实的教学往往被很多老师所忽视。然而,化学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科学史,是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很好的素材。通过对化学史实中某些实验过程及现象的描述,可使学生们兴趣盎然,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动脑思维、动手实验和渴望创新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空气时,向学生介绍空气的发现史;学习氢气时,介绍16世纪中叶和17世纪的一些科学家发现了某些金属与酸(无强氧化性)反应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 ---氢气的`方法,在工业上虽无实用价值,但却是实验室制取少量氢气的极为简捷的方法;学习王水时,介绍丹麦著名物理学家波尔是怎样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在学习磷时,介绍法国人布兰特是怎样发现磷的等等。
二.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目前,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用实验来论证已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正确性,在实验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实验模式缺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将教材中的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兴奋状态,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验证性实验所无法替代的。
例如,在讲解Fe(OH)2的制备和性质时,我就先告诉学生Fe(OH)2的颜色、状态及溶解性,然后演示新制的FeSO4和NaOH溶液的反应,让学生仔细观察,结果学生未能看到白色絮状沉淀,而看到的是灰绿色的沉淀。该现象立即就会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此时我便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原因:① 为什么要用新制的FeSO4溶液?② 为何要将滴管插入试管里溶液底部,慢慢地挤出NaOH溶液?③ 久置的NaOH溶液中会溶解了什么物质?当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分析得出FeSO4和Fe(OH)2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时,然后立即换一瓶经煮沸以除去氧气的NaOH溶液重新进行实验,再让学生仔细观察,结果观察到的现象是:先得到白色沉淀,但过一会儿就转变为灰绿色,随后逐渐变为红褐色。这一现象又引起学生的疑问:怎样才能使生成的Fe(OH)2被氧化的速率减慢呢?结果经过学生一系列的思考、讨论、比较以后,最后选用在FeSO4液面上滴加几滴苯作保护层,再将滴管伸入试管底部,滴加煮沸过的NaOH溶液,就得到了Fe(OH)2白色沉淀并保持了较长的时间不变色。
通过探究
[1] [2] [3]
篇10:实验能力的培养与创新
实验能力的培养与创新
――湖北省建始县长梁民族小学 刘诗林 李红玲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自然课的教学中,要把学生从被动,苦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独立、主动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现在的自然常识教学中存在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的方法,只满足于让学生看到实验现象,而忽视学生自主能力。学生只是被动的按照教师安排的实验方法去做,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怎么做,想的不多。学生作为实验的.主体,缺乏自主能力。这不但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方法、态度和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对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是指学生自己做主进行实验的能力。包括自己确定实验目的的能力;自己设计实验方法的能力;正确进行操作并得出实验结果的能力,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实验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供给学生自主选择
充足的实验材料是自主操作实验的前提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实验材料的缺乏,或者每个实验小组的人数太多的话,势必会影响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发展。作为一名自然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多收集一些材料,在准备实验器材时也要不厌其烦,尽可能多准备实验材料。
[1] [2] [3]
篇11: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研究论文
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研究论文
一、高职院校数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以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高职数学教育围绕该目标注重于培养学生成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素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其创新与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需要改革与研究的重点。
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特点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学方法上以单一的讲授法为主,侧重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而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抑制。
高职院校不断加强专业实训课程的比重由此导致数学、物理等基础理论课程的学时不断减少,学生对高职数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在下降,就更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了,实质上这不但影响其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影响其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为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的综合素质。
二、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作用与意义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维方式,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手段。从教育学的观点看,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能够使其综合地应用数学原理和方法及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其动手动脑能力,从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数学建模活动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其创新与实践能力非常好的载体,其主要由数学建模课程体系、数学建模竞赛及培训、数学建模知识系列讲座等组成。活动的特点表现为问题涉及实际,知识需求广泛,应用技术先进,解决方法多样。正因如此,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一)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1.创新能力是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针对一个具体的数学建模问题,学生在提出假设,建立模型,求解及验证模型中正在体验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可以说在数学建模中处处体现着知识创新、方法创新,建模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2.高职院校面向企业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数学建模活动是发挥与实现数学的应用功能的有效途径。首先,建模求解过程中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在操作计算机、应用数学软件的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数学建模问题来源于实际,解题方法结合实际,结果应用于实际,参与建模活动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视野得以拓宽,应用意识得到增强从而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数学素养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主要是服务社会、应用于社会。这就要求高职数学教育培养的学生具备较高数学素养及综合能力。数学建模的工作是具有综合性的,数学建模问题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在建模过程中需要学生寻找和发现事物内在联系的直觉思维、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发散思维、整合多方面知识的能力、计算机软件应用的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参与数学建模活动的.同时学生的数学素养自然得到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得以增强。
三、基于数学建模活动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近几年我校试图以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以建模活动为平台,对高职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加强数学建模课程的建设
长汽高专根据多年开设数学建模课程总结的经验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建构“模块+应用”的数学建模课程体系。五个“模块”包括:运筹学模块、微分方程模块、统计学模块、数值计算模块及其他模块。三个“应用”包括:Mathematica、VB 及统计软件应用。在课程建设方面,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工具,始终将数学的应用贯穿于教学之中,注重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不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通过建模课程构建科学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建立完善的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体系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非常好的载体,近年来我校尝试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建模竞赛培训体系。如:定期举办公益性数学建模知识讲座,意在向在校生普及数学建模知识;编写校本《数学建模》培训教材,分专题为学生讲解建模相关知识;利用暑假时间对参赛学生进行集中培训,注重建模真题的训练。通过这样较为完善的建模培训,可以使学生系统了解数学建模知识,快速提升建模能力。
(三)积极组织校内数学建模系列活动
依托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我校积极开展数学建模系列活动,每年我校都定期举办校内数学建模比赛并抽调专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赛题贴近实际,如:车灯设计方案、学校寝室的优化设计、奖学金名额分配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体会数学的应用性;帮助学生成立建模协会、大力支持学生开展建模社团活动;开放数学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交流讨论的平台。通过积极参与建模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我校实践的初步成果
(一)我校近四年参赛取得的成绩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从1994 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织之初就开始参赛,尤其是近四年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二)数学建模活动对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影响随着数学建模活动的深入展开,我校学生对建模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参与其中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实践表明,参与建模活动的学生特别是参加国赛的学生其数学应用的意识以及创新与实践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近日笔者对我校曾经参赛的毕业生做了回访调查,反馈的信息表明,数学建模经历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多数受访者表示参加数学建模活动对其所从事的工作及继续求学是有有益帮助的,这种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终身受益。
(三)对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通过建模活动的开展促使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我校专门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数学思维与方法选修课程,并且针对专业需要在高职数学课程加入建模案例渗透建模思想,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积极推动高职数学的教学改革,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数学素养。
篇12:浅谈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王 芳
(吉林省白城市实验高级中学)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质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各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进行理性思考;要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长久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由于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味地追求“题海战术”,让学生在大堆大堆的题海中“磨炼”应试技巧,最终导致许多学生“死读书”。学生的学习经历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巨大差距,越来越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创新型人才的缺乏,限制了我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造能力和民族未来的发展空间。新课改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生活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目标方面,具体表现为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在课程实践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有人说:“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教育理论的繁荣,最终都依赖于广大教师的教育创新。”这话不错。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参与者与实施者,还要是课程的主动开发者和创造者。面对新教材,教师只有树立全新的课程观和教材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才能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提高课程执行力。真正最优的教学方法,只存在于教师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中。有了理念的引导、理论的支撑,教师才有大气、底气与灵气,才能昂首做教材的建设者,才能机敏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更新观念,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传输知识的过程,还应是一个启迪智慧的过程,需要有学生的自主观察、感受、体验、发现和领悟。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又要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韩愈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以,教师应采取平等、诚实、开放的态度,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用最新的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尽快适应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与学生共同研讨,一起成长,教学相长。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始。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授。创造性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愈来愈短,需要终身学习。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有专家指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让学生学答,而不是学问。”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因而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从培养创新意识开始,要培养创新自信心,激发创造热情,磨砺创新意志,优化创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融合在长期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每个教学步骤和每项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凝聚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发掘出来、展现开来,在教学活动中随时随地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条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有一种宽松、自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要去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高中生应当要求自己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创造性只能在这种气氛中才能涌现出来。教师要从学生的学法指导入手,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所以有专家说,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
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冒险和主动精神,是我们在教学中的永恒追求。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才能找到适合于每个学生的最优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特色与风格。
真正对学生负责地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的教育。创造性的教师要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
参考文献:
韦长峰。浅谈如何培养创新能力[J]。成才之路,(22)。
篇13: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网友来稿)
重庆市万州区长岭第一小学 牟联发
学生仅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品质还不够,还必须具备创新的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去培养。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1、读读、想想
在学生熟读和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想象。如:读读《桂林山水》,桂林山水如诗如画,那么迷人,长大后,你想会为桂林做些什么呢?有的想长大后要当个画家,去描绘桂林秀丽的风光;有的想要当个诗人,讴歌桂林的山山水水;有的想长大后要当个园艺师,把桂林打扮得更加美丽,建设得更加富饶……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读读、画画
对课文的理解,除了用语言表达外,还可以把头脑中的表象画出来,以反映出对课文中抽象内容的理解程度。如:读读《草原》第一自然段后,可要求学生根据内容,画一幅“草原美景”图;自学《小站》后,可按方位画一幅“小站图”,标出车站工作人员的的精心布置。学生画画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创新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3、读读、记记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诗歌一定要加强朗读,并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样有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按原诗背诵,也可以创造性地背诵。其它体裁的文章也有必要加强朗读、背诵。
4、读读、演演
课文《荷花》第三自然段主要写出了荷花的姿态美,但怎样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呢?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细读、领会本自然段,然后让学生上台造型表演荷花的各种姿态,其他学生在下面观察说话--
表演:双手遮住半边脸,作害羞状。
观察说话:那一朵荷花露出半个脸,真象害羞的小姑娘。
表演:双手托腮,头微微左倾作凝思的样子。
观察说话:碧绿的荷叶托着雪白的荷花,像一位正在遐想的小女孩。
表演:双臂舒展,举过双肩,身体作舞姿,腰枝曲动。
观察说话:那一朵荷花出水很高,在微风吹拂下,像翩翩起舞的小舞蹈家…..
通过表演,学生形象地感受到这么多的白荷花真是千姿百态,美丽动人。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表演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5、读读、写写
教学完《琥珀》一文后,分析其写作特点,这是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常识性课文,采用了记叙文的写法。然后,要求学生以《琥珀是怎样形成的》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再比较两种文体的异同。这样不仅深化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6、读读、算算
小学语文课文中列举了许多的数据,老师在讲读分析时,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计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一分试验田》中:
“彭总在水塘边亲自丈量一分地。”
列式计算:1分地=1/10亩=6平方丈=66平方米,这样学生可感知一分地面积的大小。当然,课文还有许多地方需要算一算。
通过算算,使学生对文章提到的数量具有直观性,能够增强说服力;通过算算,加深对课文中心内容的理解;通过算算,沟通语文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加强语文知识与数学知识的整合,同时有利于学生各方面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网友来稿)]
篇14:医学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医学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作 者:胡修周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生物科学系,山东,日照,276826 刊 名:济宁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ING MEDICAL COLLEGE 年,卷(期): 32(5) 分类号:G40-012 关键词:医学生 科研素质 创新能力 实践篇15:职业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的研究
赵翠敏(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3)
摘 要:职业技术院校唯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很强的技术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对职业技术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内涵做出明确界定,进行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创新能力与实践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凝炼出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融入职业技术教育全过程的途径和措施,使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篇16:职业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03-0177-02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可度也在提高。为了满足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迫切需要,职业技术院校惟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很强的高技能型的技术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职业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理论内涵的界定
(一)关于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概念内涵的界定
创新能力是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就是发明和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心理学研究揭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和培养与创新能力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这里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坚韧性、强烈的动机、热情、自信心等等。创新能力是每个人都有的内在潜能,要有效地开发出这些潜能,需要个体有从事创新活动的驱动力,个体的兴趣和动机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内驱力。
(二)关于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的内涵界定
对于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而言,创新能力的缺失,突出体现在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缺乏创新的毅力、缺乏创新的兴趣、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即接受知识时,思维缺乏活力,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这一状况不仅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对学生的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障碍。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职业技术院校的重要课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的优化调整,使自主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当前我国的制造业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技术创新程度已成为制约我国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一个主要瓶颈。其中一线的技术创新型和技能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制造业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因素。以培养一线的技术、管理和服务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技术院校,将承担这一重大使命。
(三)关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机制的内涵界定
自本世纪初以来,国内对职业技术创新教育的重视度明显不足,并缺乏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创新素质、校园文化及学生的社会实践等诸多要素的分析,来构建职业技术院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激励与保障机制,如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创新学分制度、创新表彰与奖励制度、设立创新教育专项基金等配套的创新机制,来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从而构建科学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模式和机制。
二、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
(一)关于我国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政策层面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
底,中国科学院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呈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建议。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职教论文 )19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同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提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1]。3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6号)》指出,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关于中国传统教育对职业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影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形成过于求稳趋同,不敢求异冒险的心理积淀,缺乏一种创造的内在冲动,缺乏一种大胆质疑的批判思维。现行的应试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用仓库理论概括,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知识积累第一,素质能力培养第二,教育方式采取灌输式,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灌输有余,启发不足、注重照文理解,忽视怀疑求新;注重逻辑推理,忽视发散求异;培养学生的唯上、唯书、唯权威,逻辑推理能力强,实际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与求新求异的创新意识。因此,在现行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国传统教育很难培养出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
(三)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缺乏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分析
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时,主要重视技能培训,而忽略了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有创新热情,但缺乏创新的信心,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接收新事物快,具备了创新意识所要求的独立性、好奇心和怀疑精神,但缺乏系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学生创新实践机会较少,动手能力较弱。当前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开设的课程和技能训练,都是以学生的岗位能力为中心进行设计的,缺乏创新实践和方法的培训;职业技术院校创新氛围不浓,创新活动缺乏有效引导;职业技术院校多突出基础教育教学的设备、教材、实训等硬件方面的建设,学生创新实践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
四、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融入职业技术教育全过程的途径和措施
[NextPage]
(一)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定位,强化创新能力培养融合贯通全过程
近两年,职业技术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配套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课程教学突出“能力为目标,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将创新能力培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方位培育学生创新能力。教学内容的组织以教会学生做事为核心,优化能够培养学生同时从事专业实践和训练创新素质的教学项目,通过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不仅教会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学生完成专业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变“死学”为“活学”;“学会”为“会学”;“学答”为“学问”;“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
(二)以明确的总体教育目标为原则,强化创新能力培养逐步提升全过程
创新能力提升总体教育目标是:清晰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明确创新能力培养定位,寻求最佳发展路径。具体分解为:一年级认识自我,了解专业、确立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创新心理素质;二年级形成创新能力,突出创新思维和方法的培养,优化创新意识;三年级创新指导、创新导航教育,侧重创新技巧指导,创新意识实践。三个阶段互相贯通,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创新观。
(三)以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为抓手,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全过程
将创新实践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学生活动等各个环节中,进一步营造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氛围,完善涵盖申报、审核、立项、实施、评比等5个步骤的创新项目化管理模式,实现“注重课堂教学与启发创新潜能相结合、增强学生创新欲望与创新意识相结合、学生在实践中增长创新成就感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四)以学生主体的社团建设为基地,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参与全过程
学生社团对学生综合创新素质的提高、创新潜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集策划组织者、实施活动者于一体,在学生创新学习中发挥着目标导向、开拓创新、激励凝聚的重要功能,是提高大学生综合创新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在模式、机制上创建有利于学生社团建设、发展的良好环境,落实“有一定团队规模,有一位指导教师,有一系列常态活动,有一项特色创新活动,有一定经费保障”的学生社团“五个一”建设要求。搭建职业技能竞赛平台,营造创新能力培养氛围;搭建“挑战杯”竞赛平台,锻炼创新思维和能力搭建专利申请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创新意识;搭建“英特尔杯”趣味机械大赛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综上所述,职业技术院校要进一步探索有利于创新能力与实践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教材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的模式、途径和措施的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职业技术院校建设成现代化生产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基地。
参考文献:
[1]詹星,徐燕。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研究综述[J].社科纵横,,(2)。
[2]胡大立,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
篇17:浅谈综合性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7]2 号) 文件精神,深化教学内容改革,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思路、办学模式以及办学条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手段,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为目的,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支持学生个性发展。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注重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应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实验创新就是在实验的内容、方法、手段方面,通过创造与革新,使之具有与原有实验不同的新的实质与形式,在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目前高校实验教学现状,在系统总结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材料力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实践表明,材料力学综合性实验既能满足学生实验教学的需要,也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1 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3 个方面: 一是高校的教学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通常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考核不多。因为在指标量化、程序操作上也有一定难度。二是理论教学课时多、任务重,没有充分的时间开设实验课程。材料力学课程是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材料( 单根杆件) 在轴向拉、压、弯、剪、扭等基本变形和组合变形作用下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新疆农业大学现行的教学大纲计划学时是78 学时,其中包括8 ~ 10 学时的实验。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学习时既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计算能力,还要在实验中掌握实际动手操作的基本技能,把看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到的实验数据上升到理论上加以分析,才能与材料的力学性能联系起来,得到对工程实际有用的结论。三是实验课中验证、演示性实验较多。在实验课进行过程中教师讲解时间较长,学生往往按照老师安排好的步骤进行实验就可以得到数据,而对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实验方案、如何利用数据证明理论知识、实验要达到什么目的等问题思考较少。这就使得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潜在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 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 创新实践课后感言
★ 工业工程教学论文
【实践学生创新能力实验与研究的计划(精选17篇)】相关文章: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心得体会范文2023-04-29
创新性实验项目心得2022-10-21
基于差异化视角的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2023-10-03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2023-09-04
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2023-10-10
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2023-05-30
初中理化生实验教学计划800字2024-05-09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教学改革论文2022-05-08
浅谈初中科学的学生实验教学2022-07-24
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探索论文202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