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有效方法探讨论文

时间:2022-11-05 08:14:29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有效方法探讨论文(精选13篇)由网友“zsxzsx1986”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有效方法探讨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有效方法探讨论文

篇1: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有效方法探讨论文

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有效方法探讨论文

摘要:文章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提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价值,并针对当下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合理性。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建设问题;应对措施

现代农业发展较快,新技术的应用给农业经济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农业产量满足国民需求,需要充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保证管理从粗放型转变为科学合理的作业模式,加快农业经营工作的市场化发展。保证农业管理建设充分满足时代进步需求。

1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价值

1.1充分提高农业经济产业化作业模式

现阶段属于市场经济全面开放、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的时代,农业市场也存在激烈竞争。为了提高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化,需要借助信息化建设加强各地区农村之间的相互联系,保证管理工作实现强强联合的效果,提高产业化发展道路建设。

1.2实现对传统农业经营形式的转变

传统农业经营管理工作形式单一、发展速度慢、竞争力差。信息化建设的融入可充分提高高新技术、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应用。保证农业经济更具规模性、计划性,提高资源有效利用效果。

1.3解决农产品供需问题

当下国家在农业经营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带动了农产品经济利润的大幅提升。但也引起国内农业发展逐渐趋向于过剩,国内农产品逐渐向海外销售,引起产品价格大幅下跌,无法充分实现提高相关作业人员作业积极性的目的。

2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度不够

现阶段,农村经济建设中,主管负责人一般对信息化建设了解不足,相关概念和实施步骤等知之甚少。为此,农村当地的经济管理工作一般不会将信息化建设列为重点部分,甚至部分领导人员将计算机上网理解成信息化建设,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农业人员在信息化建设中主动性差。

2.2资源开发不全面

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知度差,导致管理机构中存在工作人员专业程度较低、资金短缺、设备设施不完善等情况。直接后果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果不理想,无法实现行业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数据库、信息系统开发慢,农业信息一般不能满足指导要求。现阶段,各地农业信息建设主要停留在价格浮动方面,对国内整体大环境的市场分析、预警分析等功能尚未完善,增加了后期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难度,无法充分实现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

2.3信息化基础设施少

信息化基础设备设施是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物质基础,必须充分加强基础设备设施的完善,方可保证信息化建设满足要求。当下国家信息建设中基础设备设施缺乏严重,农民获取信息的方法仍停留在传统模式,操作行为等仍属于人工操作、机械设备陈旧,无法充分满足信息化建设要求。

3信息化建设应对措施分析

3.1提高专业人才培养

提高农业科研管理水平十分关键,它是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部分。为了保证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全面实现,需要充分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团队综合作业能力,从而满足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3.2结合实际状况进行规划管理

为了充分提高社会信息化发展等级,需要借助先进技术进行规划控制工作,并根据农村当地发展特点进行信息管理建设要求的落实,还要加强专家论证、探讨工作的落实,以便后期操作顺利进行。

3.3加强资金投入工作的落实

一般情况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资金量较大,后期信息化建设工作繁琐,涉及人员广,当地政府需及时进行资金投入管理,必要时还需加强专项资金的投入。但是考虑到当地经济水平、政府投入力度可能存在统一规划性差的状况,需要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商业原则进行管理,提高当地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落实。

3.4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首先,建立农业相关的信息共享体制,保证信息标准化、统一化,提高相关网站、资源共享机制的落实,充分实现公共数据兼容、信息共享的目的.。考虑到农业信息采集、资源发掘工作的整理需要加强相关信息源的分析,及时进行去伪存真工作,提高信息真实度、合理性、完整性,保证农业信息网可充分满足当地农民需求。需要及时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社会相关工作的开展,积极加强通信行业、媒体合作单位的融合管理,避免信息网络成本高、服务差等引发的负面效应。

3.5规范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考虑到传统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仍存在大量缺陷,为避免引起市场需求、产品产出之间发生较为严重的不均衡问题,进而导致产品过剩引起的滞销问题会严重损害农民经济状况,需要及时进行信息系统的规范化控制,向农户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以期提高其实际营业收入。综上分析,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系统性强,加强机械化设备设施的跟新以及信息化建设相融合的体制对时代发展具有重大优势,是提高农村经济收入的基础措施。

4结语

农业作为国家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我国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而保证国家农业建设可充分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必莉.试析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环球市场信息导报,,(14):6~7

[2]刘海波.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2):46~47

[3]陈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福建农业,2015,(4):32.

篇2: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发展大国,长期以来,我国始终保持着一个不曾改变的局面,而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社会经济的走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更是我国建设和发展的首要解决对象。

因此,只有农村得到迅猛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才能被有效地带动起来,城乡的距离才能不断地靠近,以至于我国整体的社会经济才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但是,寻求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方案任重而道远。

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新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新时期 农业经济 管理发展

引言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奠基石,更是提高我国人民经济水平的前提条件。

近几年来,在经济体制与科学技术双重革新的带动下,农村经济正一步步的向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坐标上迈进,可以说,农业经济已经进入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1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1.1实现农业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设现代化农业是提高农业整体竞争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

只有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以及资源利用率才会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才会增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才能得到保障。

农业不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根本无从谈起。

1.2城乡经济一体化

由于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明显,所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将会是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要实现工农业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就必须使他们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优化组合,而这是以城乡经济一体化作为前提条件的。

换句话说,城乡经济一体化会带动城乡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并使其优化组合的水平提高。

由此可见,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就是城乡一体化,

2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1)农业专业知识的范围日益扩大。

随着农业产业的扩大,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也开始扩大其研究领域,在日益丰富的知识领域,各学科不断加强联系,引入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概念,提出更强有力的理论和方法。

(2)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不断趋于国际化。

近几年,我国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是有目共睹的,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全球竞争的加大,使我国必须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知识逐渐外延。

现如今,绿色食品已经是人们生活意识当中的高质量食品要求,绿色食品的来源首先就是农业产品。

(4)农业经济管理中环保意识开始渗入。

仔细分析世界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知道,全球化的知识产业是各个国家的首要关心问题,但是最为热门的问题还是对于环境的保护问题。

3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延续过去保守的思维模式,遇到困难坐等帮助,不能主动的想出解决办法。

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还不够,农民对科学技术与科学信息带来的影响收益还不够多,导致农村整体的文化素质不高,获取市场信息、了解市场动向的平台较小。

4提高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对策

4.1实行项目化运作

借助城市工业技术、人才、资金、物资、设备等生产要素,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断谋划和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吸纳外来投资,激活民间资金,进入规模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销等领域,建大基地,办大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借助外力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使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4.2实行产业化经营

用抓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应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以工业化的组织方式为手段,围绕市场需求,引进高新技术,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组织农业生产,搞活农产品流通,全力推进农村的产业化、城镇化、现代化。

4.3必须实行市场化营销

农业实行市场化营销,不只是一般地抓农产品销售,关键的问题是加强市场需求的调研预测,选准目标市场,调整农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同时创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秩序。

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和公平、公正的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

5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农业经济的稳定与提高是加快国民经济的基础条件,农业经济发展的快慢,事关全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首先,农业发展方向要明确,要切实有效的解决国民一直关注的“三农”问题,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拓展农业经销范围、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合理化权益、提供劳动力就业等为主要目标,以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营销理念为支撑,将产品与技术进一步的融合在一起,让新时期的农业经济走上技术化、一体化、多元化的道路。

5.1推进农业经济一体化进程

由农村走入城镇,再由城镇走入城市,这一步步的`迈进,我国人民的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上来,农业产业才能脱胎换骨的屹立于经济高山之上永推不倒。

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5.2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

全力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所谓农业经济产业化经营,就是要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作为一个整体来推动,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围绕市场需求,把优质、多产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引进推广,进而达到品牌产业。

5.3推动农业经济工业化进程

运用工业理念在农业领域内进行生产、营销和管理,是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就在于如何将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工业化思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先锋军。

另外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一切为民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服务和舆论环境,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6结束语

综合上述,新时期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事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跳出“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观念和机制发展农业,走城乡统筹、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发展路子,从而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印文.探讨当代农业经济管理[J].农业科技,,11(49).

[2]李丹霞.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现代商业,2012,14(30).

[3]张峰.如何加强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34(12).

[4]王权.浅谈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1,129(102).

篇3: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摘 要: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必然要改革创新。

本文阐述了特色专业的内涵,结合重点农业大学建设国家特色专业实际,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以及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建设

本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基础。

专业特色是质量与创新的生命线,加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

一、深刻理解特色专业的建设内涵

特色专业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鲜明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

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等特征。

特色专业是一所高校所有文化要素汇聚提升的体现,是一所高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

建设特色专业,是高校在新形势下获得持续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质量工程”建设文件指出,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要紧密结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教材建设,切实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主要建设原则是:强化优势,突出特色。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关键,充分体现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改革创新,提高效益。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专业建设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办学效益,与相关行业领域紧密结合,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专门人才;示范带动,整体推进。

强化专业建设实践成果积累和有效经验总结,主动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以改革精神积极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历史底蕴较深厚,可追溯至19湖北农务学堂开设的财政、理财等课程,迄今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

1981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点,1986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点,设立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批准为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

现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5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人。

特色专业立项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1.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及行业发展趋势密切相关。

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WTO框架下用人单位的需求。

当前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因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四个转变:从侧重理论研究型向侧重实际应用型转变,从窄深专家型向宽口径通用型转变,从单科型向复合型转变,从侧重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型向涉农中小企业管理型转变。

总之,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以服务三农为特色,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形势相适应,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农业大学特色的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掌握农业科技发展的经营管理高级人才。

2.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方向、进程和绩效。

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构建了“一体两翼”培养模式,注重农、经、管知识复合,突出社会责任与创新能力培养,开展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进行课程重组、整合优化,建立了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实践教学模块、专业特色课模块、通识教育课模块、前沿与特色课模块等“六大教学模块”。

在基础课中,增加数学、计算机等课程学时和难度;专业课中,对重复、脱节教学内容调减优化;实践教学中,新增创新学分,对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独立设课,单独考核;专业特色课模块中,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增加选修门类,拓宽选修课范围;通识教育课模块中,规定学生必须修满12个学分农业科学和素质教育方面课程;前沿与特色课模块中,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及教师科研成果,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讲座,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与前沿,突出专业前沿与特色,开设了农业经济管理专题、农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管理理论发展、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等前沿与特色课程。

体现“三个强化”:强化农、经、管知识复合,文理渗透,拓宽知识面;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增设创新学分;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爱农情感、兴农责任、强农使命。

与此适应,推进以10多门国家、省和校精品课程“三级精品课程”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改变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推进问题导向的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灵活运用情景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了师生“知行苑”交流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3.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点,遵循实验实践教学特点和规律,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遵循“系统优化、整成”要求和阶段递进原则,注重实验教学体系系统性,注重实验教学层次性和模块化,注重实验内容新颖性,注重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科学性,突出基础性、提高性、综合设计性“三层次”,建立了农户经营与风险控制模块、农业金融与贸易模块、农林经济管理与决策模拟模块、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模块“四大实验教学模块”,形成分层次、模块化、点面结合、全面开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

高标准建设了经济管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合作共建了6个功能实验室,为实验课程开设提供条件支撑。

以“感知见习—认知实习—实训体验”为路径,构建以见习为主的感知实践、以社会经济调查为主的课程实践、以管理模拟及企业实训为主的角色实践“三维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建有1个教育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35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效保障。

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教师科研课题,积极开展经常性学术讲座,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通过教师科研课题带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立项资助、实验教学中心条件支撑,培植学生创新成果。

4.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围绕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专业建设才有坚实基础和生命力。

先后实施了“青年教师八个一计划”、“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等,教师队伍学缘、年龄、职称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科学研究项目建设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学术梯队,培养了科研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内容。

通过对重大问题研究和探索,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领悟和运用得到内化升华,拓展了学生专业视野,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理解的良好效果。

科研项目作为本科生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

学生毕业论文选题80%以上来自于科研课题,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整体水平与质量显著提高,近几年省级优秀学位论文获奖率40%以上。

高职教师100%为本科生开课,鼓励开设学科或专业主干课程,创建精品课程、“双百”课程(百门实践课、百门科研成果案例课),主编课程教材。

专业建设责任人在专业建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促成学科专业良性循环发展重要协调者。

通过其领导的专业团队,把握专业建设指导思想,落实专业建设规划,引领专业在国内同行中占据重要位置。

专业责任人应在教学科研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熟悉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对学科专业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深切体会,有能力站在更高水平上驾驭学科专业协同发展,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优势引导并转化为专业建设重要资源。

5.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尽快融入社会是提高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志。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

通过请校外知名人士做报告,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实习等,增强学生与社会联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特色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将国际化教育融入课程、专业实习实践中,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国际化教育机制,通过联合培养、互认学分、选送学生、聘请教授等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在国际化教育中受益。

与山东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设立了国际教育实习学分,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完成学业。

三、特色专业建设实践的思考

1.建设方向明确。

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突出地域特色、突出农林特色和突出人才培养“复合式、应用型与国际化”特色具体设想,围绕社会需求、区域需求,在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培养等方面多做文章。

2.建设定位准确。

面对现代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两大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新要求,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和改革以及学生的就业去向必须有准确定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生知识结构须与农业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一致,符合国家农业发展对人才要求。

3.狠抓关键环节。

在确定特色专业的建设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软硬件条件后,关键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这些软硬件条件综合运用效果,也直接决定特色专业建设成败。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今后将从提高对建设特色专业重要性认识,发挥学院一级在特色专业建设中的作用,正确处理学科与专业建设之间关系,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联系,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努力。

通过创建特色专业,增强专业生命力和竞争力,以特色专业辐射带动其他专业建设与发展,整体上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崇光,关桓达. 农林经济管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高等农业教育,,11,11:40-42.

[2]教育部. 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

[3]王厚俊,徐妍.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对策探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3:1-4.

篇4: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究论文

2.1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少不了设备投入,只有将完善基础设备才可以推进信息化管理,比如,农村信息化网点覆盖不足等,农民获取的信息缓慢,且信息量少,针对农业经济发展不利。

2.2缺少信息化服务人才

在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处理要先进的设备提供,同时还应该具备高素质人才,熟悉运用农业的'相关信息。相关部门对于农业信息化管理不够重视,使得大部分相关专业人才在岗位上没能发挥自身优势,并且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在建设农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盲目性工作的情况。

2.3信息化资源开发较为滞后

使用社交工具的人们越来越多,网络上的信息量大,但是具有针对性以及指导性的农业经济信息少,对于农业经济使用软件的开发还是处于空缺的状态,没有完整的农业决策信息参考系统。

2.4信息化意识较为薄弱

农业主要是通过农民进行发展,大部分的农民文化水平和收入都比较低,在计算机等信息工程方面的运用机会很少,而且使用信息意识较为薄弱。

3建立农业经济管利信息化的具体对策

3.1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网络

首先,就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网络,重视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信息化网络主要包括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信网络以及广播电视网络,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的使用以及开发。只有获取有价值的农业信息,才可以将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将此作为农业经济管理决策的参考依据,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体系。

3.2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投入

人才培养是每一个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增加信息化方面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要为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储备好人才,力求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熟练的使用在农业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中,积极的将农业信息化技术、还有经济以及管理类型人才引进和培养,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素质够高的农业经济管理团队。

3.3力求创新信息化服务形式

创新信息化服务形式主要是通过相信息化的主体、多元化的内容还有各式各样的载体来体现。利用建立完整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结构,可以有效并快速推进其发展。

3.4发挥政府职能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要积极的发挥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的主导以及协调作用,政府发布关于管理农业经济信息准则,进而将信息化建设落实在每一处,将各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分配,实现农业经济信息管理的全面性以及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结束语我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还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发展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现代,结合信息化技术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强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之运行管理更加高效,改变目前农业发展的状况,重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随时可以提供实时、有效的农业经济信息,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利益,为人们群众的生活质量谋取更多福利,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前进步伐。

参考文献:

[1]杨柳.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农业经济,,5(07):54-55.

[2]池永清,张瑜.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36(12):153.

篇5: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究论文

1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的必要性

1.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可以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

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主要是使得农村和城市,还有国内和国外进行信息方面的交流,能使得农业得到全方位发展,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让农产品因为信息化的方面而得到更多的利用。

1.2农业经济可以有助于提供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农产品市场已经逐渐形成竞争市场,具有经营规划小且较为分散的特点,要提高我国的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要建立规范化、标准化以及现代化的市场,而做好这一切的前提主要通过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1.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可让农产品在生产、销售等过程中结合现代科技,有助于农业技术的运用和普及,减少因为经济信息不符而导致做出错误的决定。

篇6: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管理论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伴随着改革开放,农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就目前,针对农业发展,问题依然非常突出,从科学规划、资金投入、人才队伍、网络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有效的措施,以努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不断促进农业经济和农村快速发展。

1 农业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

1.1 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随着工业积累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会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加强工业对农业、城镇对乡村的支持力度,使其能够共同发展。现阶段的我国工业,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拥有独立发展的能力。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加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1.2 对科技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农业信息化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过程。

2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不足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机构不全,设备不齐,人员兼职,经费短缺,工作敷衍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利用率低,条块分割,多头并进,各自为阵,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未完全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农业数据库、农业信息系统等开发总量不足。

2.2 对农业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够

一些管理者对农业经济管理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使其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力度不够。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各项产业不断将信息化进行应用,农业生产中,信息化的应用,能够加快农业经济的提高,促进农业管理的有效性。但是,管理人员针对信息化这一优势上,由于认识不够,导致信息化并没有被完全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2.3 农业信息化队伍薄弱

从事农业信息工作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不是专业出身,同时,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信息获取能力较弱,信息意识和利用能力不强。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信息化培训,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较低,依靠网络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受阻。同时,农户居住分散、政府投入少,使我国农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农民还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途径获取信息。

篇7: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管理论文

3.1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根据全球信息业发展的总趋势,采用最新最优的技术集成,高起点同时又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经专家反复研讨论证后,付诸实施。在研究、制定规划时,一定要考虑有利于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有利于用最少的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有利于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有利于全社会积极参与,有利于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分工协作。

3.2 加大投入,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

农业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政府机构应该权利支持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但是,完全依靠政府投资,不能够达到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农业管理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下,引入竞争机制,吸引投资者的眼球,增加资金的.积累,并促进投资者利益最大化。

3.3 人才队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面对高速运转的信息化时代,人才对于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在农业科研管理中,主要内容是以人才为中心进行研发工作,人才素质与能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科研成果的好坏。信息化快速发展,增加了各个产业的发展领域,也拓宽了发展渠道,并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灵活的思维与创新意识,不断进行自我知识的更新,以适应信息化的发展。

3.4 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科技档案管理

科技档案管理是体现一个单位的管理水平、展示一个单位风貌的窗口。因此,科技档案管理的质量至关重要,科技档案管理要体现出它最大价值,发挥出它最大的技术效用和社会效益。

4 结语

农业产业应用信息化,是农业上的一大创新,为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模式。农业和逐渐发展,由最初的生产模式转为机械生产,现在转向信息化的发展轨道上,不仅加快了农业的发展速度,还能够拓宽农业发展渠道,增加市场机制的开发。同时,信息化的农业经济建设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及挑战,对于农业产业来说,农业信息化是一种新兴的建设模式,需要农业进行技术与管理模式的改革,逐渐将农业建设带到信息化进程中。

篇8:探讨当代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农业经济管理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业经济发展效益,而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的前驱,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领导和推动农业经济管理建设是当前农业发展中的重点,因而有必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对其前沿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学论文发表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奠基石,更是提高我国人民经济水平的前提条件。近几年来,在经济体制与科学技术双重革新的带动下,农村经济正一步步的向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坐标上迈进,可以说,农业经济已经进入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1、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1.1实现农业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设现代化农业是提高农业整体竞争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只有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以及资源利用率才会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才会增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才能得到保障。农业不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根本无从谈起。

1.2城乡经济一体化

由于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明显,所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将会是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工农业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就必须使他们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优化组合,而这是以城乡经济一体化作为前提条件的。换句话说,城乡经济一体化会带动城乡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并使其优化组合的水平提高。由此可见,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就是城乡一体化,

2、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1)农业专业知识的范围日益扩大。随着农业产业的扩大,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也开始扩大其研究领域,在日益丰富的知识领域,各学科不断加强联系,引入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概念,提出更强有力的理论和方法。

(2)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不断趋于国际化。近几年,我国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是有目共睹的,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全球竞争的加大,使我国必须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知识逐渐外延。现如今,绿色食品已经是人们生活意识当中的高质量食品要求,绿色食品的来源首先就是农业产品。

(4)农业经济管理中环保意识开始渗入。仔细分析世界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知道,全球化的知识产业是各个国家的首要关心问题,但是最为热门的问题还是对于环境的保护问题。

3、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延续过去保守的思维模式,遇到困难坐等帮助,不能主动的想出解决办法。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还不够,农民对科学技术与科学信息带来的影响收益还不够多,导致农村整体的文化素质不高,获取市场信息、了解市场动向的平台较小。

4、提高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对策

4.1实行项目化运作

借助城市工业技术、人才、资金、物资、设备等生产要素,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谋划和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吸纳外来投资,激活民间资金,进入规模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销等领域,建大基地,办大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借助外力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使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4.2实行产业化经营

用抓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应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以工业化的组织方式为手段,围绕市场需求,引进高新技术,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组织农业生产,搞活农产品流通,全力推进农村的产业化、城镇化、现代化。

4.3必须实行市场化营销

农业实行市场化营销,不只是一般地抓农产品销售,关键的问题是加强市场需求的调研预测,选准目标市场,调整农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同时创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秩序。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和公平、公正的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

5、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农业经济的稳定与提高是加快国民经济的基础条件,农业经济发展的快慢,事关全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首先,农业发展方向要明确,要切实有效的解决国民一直关注的“三农”问题,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拓展农业经销范围、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合理化权益、提供劳动力就业等为主要目标,以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营销理念为支撑,将产品与技术进一步的.融合在一起,让新时期的农业经济走上技术化、一体化、多元化的道路。

5.1推进农业经济一体化进程

由农村走入城镇,再由城镇走入城市,这一步步的迈进,我国人民的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上来,农业产业才能脱胎换骨的屹立于经济高山之上永推不倒。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5.2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

全力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所谓农业经济产业化经营,就是要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作为一个整体来推动,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围绕市场需求,把优质、多产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引进推广,进而达到品牌产业。

5.3推动农业经济工业化进程

运用工业理念在农业领域内进行生产、营销和管理,是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就在于如何将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工业化思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先锋军。另外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一切为民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服务和舆论环境,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6、结束语

综合上述,新时期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事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跳出“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观念和机制发展农业,走城乡统筹、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发展路子,从而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农业经济管理论文500字

1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1.1粮食的产率较低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者大都是农民群体,在对农业进行管理和经营的时候大都是延续传统的经营方式。相关的上级部门也并未开展先进技术的教习来促进农业的发展。总体说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生产技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另外一方面,由于农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比较浅薄,在对土地的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对土地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使得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尤其是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土地的影响是比较严重的。综上原因,导致农业生产率较低,进而对农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

1.2现有的农业技术水平发展不高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要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农村的经济水平整体上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化的应用的水平较低,对于先进科技的运用也比较少,致使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1.3环境污染问题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

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式一直都处于一个比较粗放的发展形势。农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农民会为了增产或者是其他的目的对耕地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些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对土地造成直接的污染,化肥使用不当会造成土壤板结等土壤问题,而农药会对水资源和农作物造成污染,而且农村存在开荒的现象,导致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被破坏,而且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导致了我国的农业发展受到抑制。

2如何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1建立农业循环的经济模式以适应低碳经济

受到中国基本国情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影响,农业应该实行循环发展的经济模式。我国土地的人均资源占有量是非常低的,想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就应该改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实行农业的循环经济。农业的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以完善对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基础,以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的,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共同进行。应该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以促进低碳经济下的农业更好的发展。

2.2建立生态农业的经济模式

生态农业的经济模式的实行也是加快传统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的有效措施之一,生态农业的经济模式发展,可以提高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开发潜在农业资源,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能源的浪费,还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来提高农民的收入,农产品的质量提升之后,有助于我国的出口贸易,实现经济上的增长。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为前提,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合理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环境,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的施行。

2.3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实现低碳农业还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实现对科学技术的充分利用。提高农民对先进科学技术的认识,使其了解到先进科技对农业发展的益处;完善农业技术的推广,推广农机的使用;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及时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农业的发展。

3.总结

低碳经济下,对农业的发展方式进行改革是促进农业继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的农业发展方式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能够有效的缓解我国的能源问题。在对农业的发展方式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保护环境,实现低碳生产的改革理念,合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500字]

篇10: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论文

摘要: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信息化、市场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贯穿于现代农业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信息化是目前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篇1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论文

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经济形势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农产品的连年丰收供给充足;农业生产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农业增长方式由原来的粗放式转变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增长方式;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更加市场化。

这一切的变化都对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信息化、市场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贯穿于现代农业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信息化是目前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1.农业经济管理

指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农业经济管理是国家领导和管理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主要任务就是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在农业生产部门中合理地组织生产力,正确地处理生产关系,适时地调整上层建筑,以便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 合理地组织生产、供应和销售,妥善地处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调动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

主要内容包括:在科学预测基础上,正确制定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编制农业发展计划;在农业区划基础上,进行农业地区布局,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物质技术资源和财力资源;建立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确定农业生产经营中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以及分配中的积累与消费关系;正确地组织农产品的商品流通;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农业经济活动;全面评价农业经济效益等。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新成果,全面实现各类农业信息与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和高速发展的过程。

篇1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论文

信息维系着现代农业的各个领域和全部过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同时,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农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中,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加速农业产业的升级,走农业信息化的道路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国家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

我国农业的经济形势实现了质的飞跃。

农业生产与经营增长迅速。

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正在逐步实现从传统的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模式的转变。

农业经济越来越市场化和开放化。

篇1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论文

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和发展,其中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就是一个重要体现。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就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设和共享经济信息资源。

实施农业信息化是加强我国农业基础地位,面对WTO的挑战、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重大举措。

通过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可及时传播市场信息,帮助农业生产者特别是农民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

针对农业涉及因素复杂、区域性和时空差异大、生产稳定性和可控程度低的特点,信息技术有助于广泛集成各种农业单项技术,优化农业技术体系,向农民和农村快速、远程传播各种科技知识,因地制宜地进行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生产管理和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并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通过信息技术,可实现对家庭生产状况和资源环境的有效监测、预警,服务于政府决策,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信息技术渗透到农业的各个环节和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成为新阶段实现农业跨越发展的平台。

可见,农业信息化既是一个明显的巨大的社会需求,也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市场空间,实现农村信息化的同时,寄托着政府目标的追求和企业利益的追求。

三、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应用

1.实行科学的规划,分步实施信息化

首先要根据当前信息业在全球的发展总趋势.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最为恰当的技术集成和组合.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经济管理发展规划。

而且要根据发展目标列出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步骤,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地实施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发展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科学规划农业信息资源,要整合内部信息资源,建立稳定的涉农信息收集、沟通渠道,农产品进出口、库存、配额、外经外贸等信息,开发国际农产品生产贸易信息源。

2.促进软硬件发展,提高信息化经济管理水平

我国农业的经济管理信息工作还有着设备不齐整、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养较差、经费不足等普遍存在的障碍和问题。

一方面要加强人才的培养。

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端正管理者的工作态度.优化管理者的知识结构。

让管理者掌握最新的管理手段,适应农业的发展需求。

还要注重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资金的投入,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3.建立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网络体系

我国农业经济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的开发还很欠缺,很多农业信息产品的开发与农业实践应用脱节严重。

从而导致农业农村经济信息化的水平难以提高,难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我们只有建立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网络体系.完善农业信息的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培育农业市场需求,切实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建立起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

也就可以实现更为科学的信息化经济管理。

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知识型农业的转变。

所谓知识型农业就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与传统资源型农业不同,知识型农业依靠科技进步、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推进农业现代化。

目前,我国农业还是以资源型农业为主,信息技术在农业中运用的程度还是比较低。

因此,应当大力发展信息技术。

通过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传统的资源型农业向知识型农业转化。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经济学毕业论文

浅谈农业推广发展对策探讨论文

本科生开题报告英语

探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发展制约因素论文

小型农田水利施工初步探讨论文

农田水利与农业发展关系探讨论文

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文样本

对我国机械技术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论文

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有效方法探讨论文
《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有效方法探讨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有效方法探讨论文(精选13篇)】相关文章: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探讨与分析论文2023-01-01

研究生开题报告2022-05-07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06-28

生物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文2023-12-05

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文2024-03-24

保险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09-24

化工研究生开题报告2022-05-08

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性的对策探讨论文2023-03-17

研究生开题报告的作用和主要内容2023-02-09

公平视野下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弱势论文20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