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资产减值准则论文(精选12篇)由网友“某某男”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议新资产减值准则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浅议新资产减值准则论文
浅议新资产减值准则论文
【摘 要】《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新资产减值准则”)已于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得到了执行,这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新资产减值准则颁布之前,我国一直没有专门的资产减值准则,有关资产减值的会计规范散见于出台的有关具体准则、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制度》和修改后的具体会计准则中。这次调整建立在鉴戒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国情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方法,与旧的资产减值规范有着较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新资产减值准则 公允价值 资产组 商誉
一、新资产减值准则引进的新概念和方法
新资产减值准则是对原有的资产减值规范的一次创新,提出了自己的概念框架和处理方法,也充分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一)新准则引进的几个概念
1.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进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即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量为依据。与此同时,还应当考虑企业治理层治理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和对资产的处置的决策方式(如是继续持有还是对外销售等)。几项资产组合生产的产品(或者其他产出)存在活跃市场的,即使部分或者所有这些产品(或者其他产出)均供内部使用,也应当在符合前款规定的情况下,将这几项资产的组合认定为一个资产组。另外,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组一经确定,各个会计期间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资产组组合,是指由若干个资产组组成的最小资产组组合,包括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以及按公道方法分摊的总部资产部分。
2.总部资产。企业总部资产包括企业团体或其事业部的办公楼、电子数据处理设备等资产。其明显特征是难以脱离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独立的现金流量,而且其账面价值难以完全回属于某一资产组。
3.商誉。商誉是企业拥有的或控制的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它反映了因并购而产生的“逾额整合价值”,应该通过账面价值来反映其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新企业合并准则规定:假如购买方支付的合并本钱大于所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就要将这部分差额确以为商誉。
(二)资产组(资产组组合)、总部资产及商誉减值的处理方法
1.资产组(资产组组合)减值。有迹象表明,一项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企业应当以单项资产为基础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资产组的可回收金额应当按照该资产组的公允价值减往处置用度后的'净额与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包括可直接回属于资产组和可以按照公道、一致的基础分摊至资产组的资产账面价值。企业应按照资产组(资产组组合)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计提减值预备。
2.总部资产减值。有迹象表明,某项总部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企业应当计算确定该总部资产所回属的某个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然后将其与相应的账面价值相比较,据以判定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
3.商誉减值。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由于商誉难以独立于其他资产为企业单独产生现金流量,应当自购买日起将商誉的账面价值按照该资产组或资产组合的公允价值占相关资产组(资产组合)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这里的“账面价值”包括分摊的总部资产和商誉。损失的金额应当按照下列顺序进行分摊,以抵减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资产的账面价值:首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商誉的账面价值,然后根据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除商誉之外的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按比例抵减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
二、应用新资产减值准则的留意事项
新资产减值准则中一些创新性思维对原执行的资产减值规范和观念形成一定的冲击。对此,笔者以为,企业在运用新资产减值准则时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解读新资产减值准则,留意熟悉新旧准则的差异
新旧资产减值准则存在着诸多不同,针对资产减值业务,相关职员应在认真学习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基础上,避免惯性思维的引导,从而不当地运用会计准则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例如,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该准则适用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以外的其他资产减值的处理,对于准则特别规定的资产(如存货、应收账款、金融资产等)则适用其特别规定。又如,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一旦计提减值预备就不得在以后期间转回,这与以往的会计制度是截然不同的,旧会计制度准许在资产减值迹象消除后在原来计提的减值预备的范围内恢复资产的账面余额。
(二)加强学习,努力进步企业会计职员的职业判定能力
资产减值预备的确认与计量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会计职员的职业判定,由于能力和水平的差异,在分析判定过程中不免要受到会计职员主观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治理职员、会计职员应不断进步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定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和市场环境要求。此外,内部审计更应该以谨慎的态度计划和实施内部审计工作,对于新资产减值准则的要求事项,应督促相关会计部分贯彻执行。对于新资产减值准则下产生的会计信息,企业高层治理职员应正确熟悉,避免运用过期的信息处理方式做出决策。
(三)加强对可转回资产减值预备项目的审计监视
资产减值预备通常是被审计单位治理当局依占有关因素做出的估计,存在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发生错报的风险较大。因此,必须通过外部审计,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类风险,从而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处理。鉴于此,应强化中介机构特别是审计师职责,并完善相关的独立审计准则,明确各项减值预备的具体审计程序,努力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遏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预备进行利润操纵。由于审计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经验和专业判定,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如有必要应当利用专家工作,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价被审计单位治理当局对资产减值预备的计提是否公道、表露是否充分。
三、结语
新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在认真分析我国国情和国际会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制定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先导性。因此,企业应当积极贯彻执行新会计准则,进步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熊燕.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探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
[3]曹良军.资产减值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贸易会计,2007,(20).
篇2:浅析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及其实务应用论文
浅析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及其实务应用论文
【摘 要】为了更好地理解新准则的概念、要求以及实务,本文对资产减值准则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资产减值会计更加准确地进行操作。
【关键词】资产减值; 实务应用; 问题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因此,对各项资产预期带来经济利益的金额如小于原资产账面成本的差额,则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为资产,而应作为资产减值损失,定期提取资产减值准备。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界特别是上市公司为了追求业绩,普遍存在着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因此,企业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消化,夯实企业资产价值,提高资产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同时,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中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可使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资产已得到优化,对企业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更具信心。
但是,原来对企业资产减值会计核算只是在有关会计制度中作了少数几项特殊的规定,并未作出全面系统的规范,未形成独立的资产减值准则。特别突出的是对资产减值确认与计量范围及基础尚未形成明确一致的共识,导致在会计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为此,财政部于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的通知(以下简称新准则),资产减值准则作为第8号准则写入其中,为了更好地理解新准则概念、要求以及实务,本文对资产减值准则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资产减值的概念及其特点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资产减值准则主要规范了企业非流动资产的减值会计问题,与《企业会计制度》、20发布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相比较,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明确了资产减值准则的适用范围
资产减值准则适用的资产范围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等。其他如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等资产的减值适用其他相关具体准则的规定。
(二)明确了进行减值测试的前提条件
原准则要求企业对各项资产应当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而新准则规定,企业只有存在资产可能发生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需要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其可收回金额,但是对于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三)明确了可收回金额的估计方法,增强了实务操作性
原准则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按照资产的销售净价与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较高者确定,对于如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没有提供具体的指南和方法。新准则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考虑到不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销售价格较难获得,将销售价格更改为公允价值,从而更容易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准则对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及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应用指南,增强了实务中的可操作性。
(四)明确了按资产组计提减值准备的方法
考虑到实务中一些资产难以按单项资产确定其可收回金额,新准则规定,某项资产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如果难以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不应按照该单项资产为基础确定其可收回金额,而应当按照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可收回金额,然后据以确定资产的减值损失。对于如何以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减值损失,新准则也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
(五)规定了总部资产和商誉的减值处理
原准则对于企业总部资产和商誉的减值测试及其处理并不明确,新准则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总部资产应当结合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商誉也应当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
(六)对于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作了禁止性规定
原准则规定,前期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如果在以后会计期间恢复的,按照恢复的金额,在不超过已确认减值损失金额的范围内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对此作了禁止性规定,对于前期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在资产处置、出售、对外投资等时才可以结转,避免企业通过减值准备人为调节利润,粉饰业绩。
二、资产减值实务
在具体实务操作中,要把握判断资产减值的原则,即应确保资产在不超过其可收回金额的前提下进行计量,如果资产原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该资产视为已经减值,则资产应确认减值损失。
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评估减值:首先,评估一项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其次,分别通过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净额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估计有减值迹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再次,比较两种方式估计的可收回金额,将金额较高的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进行比较,确定资产减值损失,并进行会计处理,下面举例说明。
[例1]月31日,甲公司发现12月31日购入一项专利技术设备,类似的专利技术在市场上已经出现,此项设备可能减值:(1)如果该企业出售该设备,市场上公允价格为
2 205 000元,预计处置费用5 000元。(2)如果继续使用,尚可使用5年,未来5年的现金流量为500 000元、480 000元、460 000元、440 000元、420 000元,第6年现金流量及使用寿命结束时预计处置带来现金流量为380 000元。(3)折现率5%,假设该设备账面价值3 000 000元,已经计提折旧500 000元,以前年度已计提减值准备200 000元。要求甲公司进行减值测试,如发生减值损失,对其进行会计处理。 第一步,判断是否存在减值迹象。
因为类似的专利技术设备在市场上已经出现,表明存在减值迹象,须进行减值测试。
第二步,计算该项设备的账面价值。
账面价值=原值-折旧-已计提减值准备
=3 000 000-500 000-200 000
=2 300 000(元)
第三步,通过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净额计算可收回金额
可收回金额=2 205 000-5 000=2 200 000(元)
第四步,通过计算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来估计该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见表1)。
第五步,比较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净额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取较高者作为其可收回金额,并与其账面价值比较,确定是否减值。
该项设备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净额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中的较高者为2 283 522元,低于该项设备的账面价值,故该项设备发生减值。应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为16 478元(2 300 000-
2 283 522)。
第六步,资产损失的会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 16 478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6 478
三、执行新准则可能出现的问题
第一,尽管新准则对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的使用进行了细化和规范,然而,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很大程度依靠人为的主观判断,如果相关配套制度、措施和监管不到位,有可能成为某些企业调节利润的手段和杠杆。
第二,新准则只要求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每年进行减值测试,不再要求摊销。然而,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减值测试较为复杂,特别是在目前还比较缺乏公允价值计量环境的情况下,减值判断弹性大,不符合谨慎性原则,也与国际会计准则不一致。
第三,虽然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是由于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准则允许在一定条件下确认为损益,企业有可能通过非货币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确认损益,使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失效。
经济贸易的国际化,使会计环境更复杂,也使会计的国际协调面临更大的挑战。为此,我国的会计准则将会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以应对各种挑战,满足现实环境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2006.
[2]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2007.
[3] 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案例讲解.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篇3:新准则下总部资产减值实务核算论文
新准则下总部资产减值实务核算论文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果低于资产的账面价值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的总部资产例如总部的办公楼、电子数据处理设备难以脱离其他的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能独立计算的除外),所以企业在年末确认总部资产减值时,应该将总部资产分摊到各个资产组,然后再据以比较各个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确定各个资产组应计提的减值准备,最终再将计提的资产减值分配到各个资产组和总部。本文对总部资产在各个资产组使用年限相同和不同两种情况下的实务核算予以例解。
[例1]华美公司是一家从事服装生产的企业,下设第一分公司生产儿童服装和第二分公司生产成人服装。华美公司的资产总额为1200万元,其中总部资产为200万元,第一分公司的资产为400万元,第二分公司的资产为600万元(含商誉15万元)。年末,有迹象表明华美公司的总部资产发生减值,需要计提减值准备,这时华美公司将所属的.第一分公司和第二分公司作为一个资产组,进行总部资产减值核算。
第一步,将总部资产分摊计入各个资产组,分摊的标准为第一分公司和第二分公司的资产比例。第一分公司分摊的总部资产为80万元[200×400÷(400600)],分摊后的账面资产合计为480万元;第二分公司分摊的总部资产为120万元(200―80),分摊后的账面资产合计为720万元。
第二步,确定各个资产组应计提的减值金额。将第一分公司和第二分公司分摊后的账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额比较,计算出资产组发生减值的金额。经过相关计算,第一分公司资产可收回金额为420万元,发生减值60万元,作为第一分公司与总部资产减值分摊的数额;第二分公司的可收回金额为680万元,发生减值40万元,扣除商誉15万元后,第二分公司与总部资产减值的分摊数额为25万元。
第三步,将各个资产组计提的资产减值分配到各个资产组和总部,分摊的标准为各个资产组的原有资产账面价值和总部分摊计入资产价值的比例。第一分公司应该分摊给自己的减值准备为50万元(60x400480),分摊给总部的减值准备为10万元(60―50);第二分公司应该分摊给自己的减值准备为20.84万元(25×600720),分摊给总部的减值准备为4.16万元(25―20.84)。
第四步,通过以上计算可以得出华美公司发生资产减值损失总金额为100万元,总部计提的减值准备为14.16万元,第一分公司计提的减值准备为50万元,第二分公司计提的减值准备为20.84万元,商誉减值15万元。年末计提减值准备的分录为:借:资产减值损失1000000贷:商誉――减值准备150000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总部141600――第一分公司500000――第二分公司208400例1中假定各个资产组的使用寿命相同,但在实际中资产组的使用寿命大多不一样,如果仍然按照原账面分摊总部资产,就会造成分摊的金额与各个资产组的实际情况不配比,最后得出错误的总部资产减值额。在各个资产组使用寿命不同的情况下,就应当对各个资产组的账面价值进行加权平均,使其价值在时间上具有可比性。以各个资产组的使用寿命作为权数,并且假定使用寿命最小的资产组的权数为1,其他资产组的权数等于其使用寿命与最小使用寿命之间的比值,然后再用权数乘以各个资产组的账面价值算出其加权的账面价值。用各个资产组加权的账面价值作为总部资产分配的依据,计算出总部资产的减值额。下面举例说明总部资产在各个资产组的使用寿命不一样的情况下的减值核算,并通过一个表格验证这种方法的正确性。
篇4:新准则下的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比较论文
新准则下的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比较论文
从《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称第8号新准则)对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内涵作出的重新界定可知,累计折旧与资产减值准备是绝对不同的两个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笔者拟对此进行深层次探讨。
一、两者在会计理论范畴的区别
(一)性质和目的不同 累计折旧是“资产价值损耗的计量”,是将固定资产价值按一定标准分配到预计可使用的期限内,以实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其实质上是成本的分配手段或分摊过程。设置累计折旧的目的在于准确核定固定资产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形成的累计的价值转移,以求从商品销售中得到补偿。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实质则是从“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角度,以“可收回金额”对账面价值历史成本作修正。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目的在于:当技术进步等诸多因素使资产贬值时,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来调整那些由折旧不能及时反映与调整的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的偏差,使资产价值得以真实反映,体现了会计谨慎性原则。
(二)两者对象不同 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折旧作为备抵项目,其对象是固定资产原值,期末固定资产原值扣减累计折旧后反映的正是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减值准备则不同,其对象为固定资产原值减去累计折旧后的净值,并且除了特别规定的外,既包括单项资产又包括资产组。折旧方法不同、各期折旧额不同,必定要对资产出现减值迹象时是否需要计提减值和减值准备计提数产生影响。
(三)两者特征不同,其会计处理遵循的政策也不同 累计折旧是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一种系统分配过程,按配比原则分月计提,具有经常性和规律性。而固定资产减值则属于非经营性支出,其产生的原因具有偶然性和无规律性。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并不意味着减值真实发生,且即使减值真实发生,准备数与实际减值损失之间仍可能存在误差。另外,国家在制度政策时,要求企业应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相反,固定资产价值发生减损时,一般可以通过计提减值准备在期末及时地予以调整,同时减值减损也可以在未来采用多提折旧的方法体现。所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比累计折旧更加及时、灵活。
二、两者在会计核算上的不同
(一)核算范围不同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新准则对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情况作出了六条规定,并增加了对资产组减值的认证。可见,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比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范围要大得多,相反,减值准备的认定和计算要比累计折旧严格得多,复杂得多。
(二)计提方法不同 一般来说,累计折旧计提方法较多,如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企业应据资产自身价值转移的预期特征以及减值发生的可能性等进行方法选择,且不得随意调整。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单一,就是对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部分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三)两者的计提基数不同 原始的累计折旧以资产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的余额作为折旧基数,在新准则下有了减值准备的界入,应作出变动,即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修正后的账面价值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基数是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按期末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四)两者的`会计处理不同
(1)账务处理不同。累计折旧与经营管理直接相关,按月分配计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且不能冲回;而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与经营管理无直接关联,并非经常发生,统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月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2)对应交所得税的影响不同。企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的折旧费,除接受捐赠和盘盈的固定资产由于具有成本性支出外,可以在税前扣除。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在扣除之列。
三、两者的联系
累计折旧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联系具体表现在:
(1)两者均为固定资产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反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使固定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更加客观,体现资产作为“一种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重要特征;
(2)两者根本动机都是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的降低,均体现了稳健性原则;
(3)两者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原值减去累计折旧等于净值,净值再减去减值准备等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而计提准备后的账面价值实质上就是固定资产当时的可收回金额。
通过上述比较可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累计折旧核算不可缺少的调剂师,它弥补了累计折旧对资产减值情况反映不及时的缺陷,适应了科技高速发展、资产更新换代加快的现实要求。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算中的可收回金额难于确定,易造成准确率下降,甚至产生借用减值准备人为调节利润的行为。为此,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设置合理评价标准、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等途径创建资产减值管理的良好环境。
篇5:会计理论论文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会计的分析与对策浅析
会计理论论文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会计的分析与对策浅析
【摘要】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性较强的资产的减值损失可以转回,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资产的减值视同永久性减值,一旦计提则不得转回,特此为您提供了会计理论论文: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会计的分析与对策浅析,敬请关注!!
新资产减值准则多个方面有了重大的改变,实现了对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然而,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新资产减值准则在国内的推广和实施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在理论分析和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加快适应新准则的步伐,加强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审计作用,严格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制度,来尽量完善会计体系,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一、新资产减值会计的特点
(一) 新资产减值会计的特点
第一,不能转回是最显著的特点 。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是新资产减值会计的规定,从形式上看,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唯一的计量差异就是资产减值不得转回的规定。
第二,规定了减值测试的前提 。新的'准则明确规定,会计期末是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首先取决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只有确实存在减值迹象的前提下,才需要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第三,有可操作性 。新的准则对资产的公允价值去除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及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计量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更便于实际操作。
二、执行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难点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
新资产减值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并将对“资产组”确定为“应当以资产以及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从我国企业经营现状和上市公司的监管来看,“资产组”这个的概念的引进将面临一系列困难。第一,要恰当的运用资产组概念,需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第二,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没有的标准,划分方式不同,会直接影响资产减值准备应否计提的问题,容易诱发盈余管理行为。
(二)计提标准的多样性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企业应当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同时规定不能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至于如何进行计提、计提比例大小,则由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从而对会计人员的分析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计提是否真实合理不易确定。
(三)较大的专业判断范围影响了信息的可靠性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是确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由于我国采用的是经济性标准,对企业计提减值准备的有关规定不够明确,只要资产发生减值,时,就予以确认,然而,要合理确认各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有较大的难度。
三、新资产减值会计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加大盈余管理的监督管理力度
过度的盈余管理会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容易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所以我们要对于股改方案中有业绩承诺、股权激励机制,同时有减值准备并且净资产比例比较高的公司,要进行盈余管理。一方面要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另一方面完善会计准则与方法,加强外部监督,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市场和资产价格市场
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中要素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的作用有限,市场价格体系的不完善,使得企业和证券管理机构都无法完全的获取公司各种投资及当前可变现指标,尤其是对那些非上市公司的投资市价,其决定因素更为复杂、繁多。可以通过会计信息、价格市场以及资产评估体系的完善,各个企业资产的市价个公允价值才可以得到公正合理的公开。让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章可循,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公正性原则,同时增加其可操作性、公允性和客观性。
(三)完善市场机制和管理制度新会计准则
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手段调节会计数据以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行为,也使我国的会计信誉受到严重挑战。对于会计资料造假的违法主体,我们还要提高法律威慑,增加其违法成本。目前我国企业会计数据的失真问题与违法企业的法律责任感不强,法律的威慑效力不高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才能真正的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打击违法主体利用会计手段造假的行为,保证企业正常运转。
(四)发展资产评估业,加强全国性资产专业评估体系建设
资产评估业的发展,离不开资产评估体系建设,完善的资产评估体系,可以让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章可循。要发展资产评估,建立全国性的资产专业评估体系,必须建立比较完善的评估行业法律法规和准则体系,培养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和行业发展要求,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注册资产评估师队伍。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胜任新业务的需要,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才能使评估人员掌握新业务的相关专业知识及评估新方法。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确实起到了压缩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空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如何监管企业运用流动性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进行盈余管理,利用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时转回以前计提产生巨额收益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篇6:谈论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的影响会计毕业论文
谈论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的影响会计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准则;资产减值;影响
[论文摘要]新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对于提高企业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概念、公允价值的使用、资产减值损失可否转回等规定都将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一、资产减值的演变过程
从我国资产减值准备的演变来看,资产减值准备范围是不断扩大的,以前只对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19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计提四项准备,即坏账准备、短期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将企业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扩大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和委托借款,共有八项资产减值。
2月15日,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的一整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规定: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商誉、生产性生物资产等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8号――减值准备》;而对于存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1号――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3号――投资性房地产》,建造形成资产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15号――建造合同》,金产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22号――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等。
二、资产组概念引入的影响
旧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应按单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但是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企业的长期资产没有市价,只有使用价值,单项资产一般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这导致单项资产无法确定可收回金额。特别是在实务中,对于这类单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可操作性差。
新准则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资产组的概念,规定如果某项资产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难以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则不应该以单项资产为基础确定其可收回金额,而应该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可收回金额,然后确定资产的减值损失。资产组概念的引入弥补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可操作性差的不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但是,按照新准则的规定,资产组划分的标准是很难把握的。而划分标准的不同又影响到减值准备是否计提和计提多少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资产组划分的主观性太强致使资产组的作用打了折扣。
另外,在一般情况下资产组是很难取得其销售协议价或价格的,那么。如何取得资产组的公允价值呢?是将各单项资产的公允价值相加还是采用外部评估值作为资产组的公允价值,准则对此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三、公允价值使用的影响
公允价值运用是新会计准则的基本思想,它不但作为一种会计的计量属性适用于企业资产的整个交易过程,同样也适用于企业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清偿的金额。
在我国以往的会计制度中,确认资产减值一般是采用市价与孰低的原则,即在资产负债表日,当资产的账面成本低于市价时。企业就应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新准则明确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有迹象表明资产存在减值,就应当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很显然,公允价值对确定企业是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起到了关键作用。
虽然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来解决衡量资产价值标准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体制不健全,产品市场和要素都不发达,公允价值评估的中介机构的水平和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加上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难度较大。在实务操作中,是否采用公允价值核算往往有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由于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同一资产作出的判断可能也是不一样的,更何况有些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充分”利用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来操纵利润,这是会计信息监管中的一个难题。
另外,按照新准则规定:一般情况下企业在资产减值损失确认中一旦使用了公允价值,就不应再使用历史成本进行账务处理,这样可能导致企业慎用公允价值来衡量资产的价值,甚至有些企业会根据自身“需要”来确定是否使用公允价值。
四、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处理的影响
旧会计准则规定,在提取各资产减值准备时应贷记各项减值准备,借记的账户分为下列三种:
“费用”账户。反映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和存货跌价损失,因为它们都是流动资产的损失,与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如果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可减少此两项流动资产的损失。
“投资收益”账户。反映长期投资跌价损失、短期投资跌价损失以及委托借款减值损失,因为三者均为投资损失。
“营业外支出”账户。反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的减值损失。因为它们都是长期资产的减值损失,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相关度小,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对减少三项长期资产的损失于事无补。
很显然,旧准则中的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处理比较复杂t资产减值准备分不同资产分别计入“管理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支出”三个科目,这使得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与其他费用混为一谈,不便于对其进行单独分析。而新准则规定: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企业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各项减值准备。同时,新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增加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生物性资产减值准备等计提。新准则的会计处理规定,将“资产减值损失”作为一个损益类会计科目,直接影响当期利润,不但简化了会计账务处理,而且使计提的各种资产减值准备具有可比性。
虽然新准则的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突破了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即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减少时以可收回金额计量。将资产账面价值大于可收回金额的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但是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当资产价值得以恢复时却不能以新的可收回金额重新来计量资产价值,以致资产的计量存在双重标准,缺乏前后的一致性和公平性,这样不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五、资产减值损失可否转回的影响
旧会计准则规定,已经计提减值损失的资产,如果资产价值恢复,则资产减值损失可以转回。旧会计准则这项规定曾经受到会计业界的质疑,因为在这项规定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操作一直是企业特别是操纵利润的常用手段,公司可以在某一盈利年度大额计提减值准备,其后几年再慢慢冲回,这样既可以隐藏当年利润,又可以制造以后年度扭亏为盈的假象。
新准则规定: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长期股权投资及其他长期资产,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新准则的实施,虽然可以遏制某些公司通过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等来操纵利润的行为,但企业同样可以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实现其操纵利润的目的。因为新准则同时规定对于存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等,这些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由相对应的具体准则进行规定。即以上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这样,企业可能就会集中利用以上资产人为调节利润。比如:企业在获利当期可以通过会计人员的判断,计提原、库存商品等的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存货减值准备”科目,使当期利润减少;当下期原材料、库存商品减值的因素消失,上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允许转回,则借记“存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又将利润调整回来。甚至有些企业可能会更多地利用“其他更方便的途径”来调节利润,比如债务重组,因为新准则重新允许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利润。据,目前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所使用的手段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两位是存货跌价准备和坏账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而新准则对这两项减值准备的转回却没有限制。如何对这些新情况进行完善和监管,是会计业界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篇7:基于资产减值准则下的防范建议论文
基于资产减值准则下的防范建议论文
一、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概述
从会计学的角度来看,企业购置资产时,应按照资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该入账价格正是对资产在其整个寿命期内所能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合理预期。然而伴随着资产的使用过程,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资产的账面价值会与其可收回金额发生偏离,即发生减值。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如果企业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应相应地按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部分计提减值准备,同时将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利润表中。
盈余管理最早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是会计领域广泛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来控制或调节企业对外报告中披露的会计收益信息,以实现企业预期盈利的行为。可见,盈余管理是以符合法规准则的规定为前提的,利用会计规范存在的不足,采取一定的手段,改变会计收益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当会计政策存在较大的灵活性并且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盈余管理动机时,这些公司往往存在不恰当的计提与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就本质而言,这也是一种盈余管理行为。
二、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遏制影响
原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但对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与计量缺乏系统的规定,所以给企业留下了很大的选择空间,滥用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情况严重。现行资产减值准则一定程度上缩减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
(一)改进了对资产减值确认的规定。首先,CAS8扩大了资产减值的确认范围。其包括除适用于相关具体会计准则的八项资产项目之外的几乎所有资产。资产减值准则的这一规定扩大了减值准备的计提基数,能有效地遏制企业因以历史成本为掩护少提或者不提减值而虚增资产和利润的现象,有助于压缩企业资产中虚增的部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其次,加入“资产组”这一概念,在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时,可将其所归属的资产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减值测试并确定该整体的可收回金额。该规定不仅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减少了企业通过不合理的计提单项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再次,对资产减值确认时间的规定更加明确。原有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确认时间的规定过于笼统,企业可以视自身情况和特定需要选择何时确认减值损失,在时间上给企业创造了调节盈余的机会。现行资产减值准则要求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是否有迹象表明企业资产可能已发生减值。换言之,只要企业对外报送财务报表,均应对报表中的资产进行判断,甄别其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以确定是否对其计提减值准备。
(二)细化了对资产减值计量的规定。在对资产减值的计量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当属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而确定可收回金额的关键是对公允价值及现值的计量。对于如何确定公允价值,资产减值准则给出了优先顺序。在资产减值准则第九条中,对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确认也做了明确的规定,使企业会计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章可循,减少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
(三)提高了对资产减值的信息披露。为了尽最大可能提供准确的`资产减值信息,CAS8要求在报表附注里不只披露各项资产当期发生的减值损失金额及计提的减值准备累积金额,对于提供分部报告的企业和当期发生重大亏损的企业,其资产减值情况也要进行披露。
(四)禁止转回的规定。针对资产减值损失是否可以转回的问题,国际上存在着不同的做法,例如加拿大、美国不允许对已经确认的减值损失做转回处理,而国际会计准则却允许对其做转回处理。我国20《企业会计准则》出台以前,也是允许对减值损失做转回处理的,但通过大量研究发现,这一时期上市公司利用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频繁发生,资产减值已经成为这些企业调节盈余的“利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状况,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明确规定已确认的减值损失,禁止以后年度再度转回。这是对上市公司在实务中滥用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调控各期利润的行为所做出的回应。此规定堵截了上市公司通过大量冲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而迅速增加报表利润的通道,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三、现行资产减值准则下的盈余管理空间分析
(一)资产减值准则中涉及大量的人为估计与判断。首先,CAS8虽然给出了七条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但是由于企业各项资产的减值情况千差万别,资产减值准则列示的迹象不可能穷尽所有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对减值迹象的判断取决于企业人员做出的估计与判断;其次,准则中如“大幅度”、“明显高于”等类似描述过于笼统,并未在数量上给出一个衡量的标准,这些模糊性语言会给企业很大的选择空间。
(二)可收回金额计量难度大。对于可收回金额的计算方法,资产减值准则虽然做出了规定,但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下,对公允价值与未来预计现金流量的现值的确定存在较大的难度,资产可收回金额的准确性难以确保。由于我国价格市场仍不健全,市场上出现的价值受各种因素影响,其是否公允难以判断。此外,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编报的财务预测数据、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涵盖期间、对折现率的选择都需要企业的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可操作空间较大。
(三)资产减值损失“禁止转回”的规定仍存在漏洞。该规定并不能完全堵住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进行利润调节的行为。因为资产减值准则有关减值损失“禁止转回”的规定并不能将所有资产涵盖进去。对于如存货这样的流动资产,由于其并非包含在资产减值准则所规范的资产范围之内,按照相关具体准则的规定,当其价值又得以恢复时,仍可转回之前确认的减值损失。这就给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来调节盈余留下了后路,使企业受准则的约束不能通过转回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下,更加青睐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通过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的减值准备来实施盈余管理的行为。
四、基于资产减值准则下的防范建议
资产减值准则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与完善,某种程度上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确实起到了遏制的作用,但是,资产减值准则并非已经十全十美,它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使得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基于现行资产减值准则,为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调节,笔者给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减值迹象的判断标准。不断完善资产减值相关政策与规范,细化减值迹象相关规定,例如可按行业划分,依据各行业所具有的特征,对其资产发生减值迹象的各种可能情况进行详细的规定,将判断依据与判断条件进行量化,增强实际可操作性,减少企业人为选择的空间。
(二)完善我国的资产信息和价格体系。有效的资产信息和价格市场是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得以有效运用的现实环境,也是资产减值准则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因此,不断发展并完善我国资产信息和价格体系,以满足市场对公开交易信息不断膨胀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应依据各行业所具有的特征分行业建立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并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市场报价系统,定期发布、更新有关资产的价格信息,增加资产相关信息的透明度,使公允价值的确认有章可循,减少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中的主观判断与估计。
(三)加强对资产减值转回问题的研究。虽然资产减值准则禁止其所规范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再度转回,但上市公司仍可以通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来调节利润。资产减值准则禁止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规定虽然适合我国国情的需要,但在资产的价值恢复以后,其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资产现状,与会计信息可靠性原则相背离。针对上述问题,是否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仍需要更全面、深入的研究,以不断增强准则的合理性。
(四)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应不断完善资产减值准则,进一步提高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力度,规范企业信息披露的标准,减少资产减值准则中的模糊性描述。对于存货、金融资产等流动资产的资产减值,应完善其相关具体会计准则的披露要求,增加并细化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内容,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对企业资产有更多的了解。
篇8:学术论文:资产减值准则的理论基础研究
学术论文:资产减值准则的理论基础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研究资产减值的由来、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各项理论解释、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基础及其理论框架,讨论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以使人们透彻理解新资产减值准则。
【关键词】理论基础;资产减值;新会计准则
一、引言
财政部于2月发布通知,宣布从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目前,新会计准则已经实施了将近1年,由于新会计准则在对资产的确认以及计量、披露等方面较旧会计准则有很大的改变,新会计准则的实行会对上市公司的账务处理、财务管理运行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将会对上市公司相关投资性资产价值和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带动对上市公司资产的价值重估。新准则的提出目前还存在诸多争议,为了更好地探讨新准则会带来的影响以及新准则的效用大小,笔者认为很有必要讨论清楚资产减值理论基础,本文就是基于这个出发点进行讨论研究的。
二、资产减值起源的理论探究
资产减值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近代会计之父帕乔利在其1494年出版的《数学大全》中曾提出不得高估存货的思想。但真正推动资产减值会计发展的是在会计领域引入经济学思想,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
在20世纪早期,人们倾向于从成本的角度来理解资产,许多著名的会计学家如利特尔顿、亨得克里森等都是成本计量的支持者,利特尔顿认为“资产是未消失或未耗用的成本”,亨得克利森也认为“资产的性质是未分摊的成本或未结转为未来各期的数额”。美国会计学会在早期也赞成用历史成本来计量资产,它指出会计从本质上讲是历史成本和收入在当期和以后各期进行分配的过程。
但是随着经济学在会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以及人们对资产本质的更深刻的认识,资产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会计界完全采纳了经济学的观点,将资产概念表述为“未来的经济利益”,对资产不再重视其成本,而是强调其价值,特别是强调其未来的服务潜能或在未来为企业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
笔者认为,引起减值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社会原因和企业内部原因。社会原因主要是指:1.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同样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使资产的重置成本降低;2.新技术、新发明的涌现和应用,使原有资产面临被淘汰的危险;3.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比如汇率下降造成进口设备、原材料的贬值;4.由于债务人的破产或其他原因等而使债务无法清偿。企业内部原因主要有:1.因使用或操作不当而造成资产的提前报废;2.企业的经营业绩已经或将达不到预期水平;3.因环保等问题而导致资产被限期停用。上述原因都会导致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低于账面价值。为了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就有必要确认资产减值,调减资产的账面价值,于是就出现了资产减值会计。
三、资产减值的会计理论
设计资产减值准则时需要遵循一定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原则,下面笔者将从资产减值准则设计时所需要的几个会计支柱来阐述。
(一)产权理论
产权是一种以所有权为核心的财产权。根据财产权利指向对象性质不同可将产权分为原始产权和派生产权(如法人财产权)。原始产权是基于财产的原始所有关系形成的产权关系;而派生产权则是以原始产权为基础形成的。原始产权的资产减值会计体系研究性质决定派生产权的基本性质;派生产权以承认原始产权(即所有者)的权益为前提而形成,它具有自身独立的意识和权能。两种产权产生的先后顺序并不能妨碍其主体在法律上的平等。派生产权一旦确立,其主体就可以在合法的范围内为谋求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自主地运用产权,除法定程序中对其必要的约束外,派生产权不受财产对象上其他主体包括原始产权主体的随意干扰。
企业法人财产权是基于企业整体财产的原始产权所形成的派生产权。法人作为派生产权的执行与所有者,在企业存续期间内拥有对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的支配权,包括以其名义行使的独立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
企业产权理论,一方面说明原始产权与派生产权的分离是受托责任产生的原因与基础;另一方面也界定了企业资产的界限,说明了企业法人独立支配的资产范围,对此范围内的资产企业法人具有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利。企业资产的增值增加了企业的法人财产。同时,资产的减值也就成为了企业资产的缩水。
(二)受托责任理论
今天的经营管理人员比任何时候都清楚,自己经营管理的资金并非为自己所有,而是由受托人(比如股份持有人、债券购买人、信托人、捐赠人、贷款人等等)委托自己经营管理的,自己对这些资金本身及其经营管理,负有一个善意管理人应负的'责任。这一责任,就叫受托责任。两权分离导致了受托责任的产生,同时也导致了原始产权与派生产权并存的局面。会计也是由于受托责任的发展才逐渐产生并成为必要的,会计的本质是对受托责任的完成过程及其结果予以认定、计量和报告。
资产意味着“未来的经济利益”。由于未来环境条件的不确定性,资产现在的减值可能会在未来不确定的环境中引起更大程度的利润流失,直接威胁到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而,在当前将所知的资产减值情况进行报告,是企业释放风险的有效途径,更是全面反映受托人受托责任完成情况的需要。
(三)资产评估理论
资产减值的经济学本质是当期对资产的经济利益评价低于原记账时的评估。这种利益评价比较是建立在两者数量比较的基础之上的,而资产评估正是将资产的经济利益予以量化的行为。对企业资产进行的价格评估行为即资产评估,是对资产的价值重新评价的过程。它实际上是一种对资产的价格判断,是对资产某一时点价格所进行的估算。具体应由评估机构根据特定的目的,遵照公允的原则和标准、按照法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资产的现实价格进行评定和估算。通过资产评估可以评价企业的资产价值,继而可根据不同时期与环境下的价值评估值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
(四)会计计量理论
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基本环节,会计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会涉及会计计量,并且作为一种定量化的信息。
对于会计计量,它“是对某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所控制的资源及其变化的计量”。因此,“会计计量的基本要素有:会计主体e、资源r、时间t和控制c”,用公式表示为:■(t)={rpe,r,tf∈c==Rt},其中,■(t)是特定时间企业所有资产的集合,是企业对其经济资源进行计量的结果,而函数关系ψ则是将企业资产量化的计量过程。从上述关系式可以看出,计量的对象是企业拥有(∈c)的经济资源。同时,企业的资产情况又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来不断变化的,即对企业资产的计量过程中,时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不同时间的相同资产的计量结果可能是不一致的。这也证明了不同环境与时间下对同一资产进行计价所可能发生的计量差异照应了资产减值的会计学涵义。
综合来看,计量理论一方面为企业资产随时间的变动而发生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资产计价作为会计计量的组成部分,资产的计量结果也是对企业资产减值的反映。
笔者认为,资产减值会计是以上述四项理论为平台构建发展的。对最大利润的追求促使人们最大程度地利用其所有的财产,从而产生了两权的分离,基于两权分离产生了产权理论与受托责任理论。
产权理论通过说明财产的原始产权与派生产权的关系,界定了企业的法人财产;受托责任理论则要求企业管理当局采取适当措施促进法人财产的增值保值。会计计量理论是从会计学角度对资产减值作出的解释,而资产评估理论则使资产减值的经济学解释具有可行性与可靠性。
总之,产权理论与受托责任理论明确了企业资产的范围及对资产减值进行披露的重要性,资产评估与会计计量理论则是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成为可能的理论铺垫。
四、新资产减值准则的理论解释
新资产减值理论在处理的过程中需要有理论依据作为支撑,下面将详细阐述该准则的理论解释。
(一)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
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是普遍存在的。从理论上讲,企业任何一项资产的减值都应予以确认,但在会计实务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每一项资产的减值进行确认。我国采用了经济性标准加上独立观的模式。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有确凿证据表明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在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时,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
应该说明的是,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系统性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以及期末直接按市价入账的资产,应按实际发生额进行确认,往往不考虑其重要性。
(二)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及其应当考虑的因素
1.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通常应当根据资产未来每期最有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测。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更为合理的,应当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
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根据每期现金流量期望值进行预计,每期现金流量期望值按照各种可能情况下的现金流量乘以相应的发生概率加总计算。
2.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考虑的因素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应当在一致的基础上考虑因一般通货膨胀而导致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如果折现率考虑了这一影响因素,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也应当考虑;折现率没有考虑这一影响因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也不应考虑。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以资产的当前状况为基础,不应包括与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尚未作出承诺的重组事项或者与资产改良有关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但未来发生的现金流出是为了维持资产正常运转或者资产原定正常产出水平所必需的,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时应当将其考虑在内。
(三)折现率的确定方法
折现率的确定通常应当以该资产的市场利率为依据。该资产的利率无法从市场获得的,可以使用替代利率估计折现率。替代利率可以根据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增量借款利率或者其他相关市场借款利率作适当调整后确定。调整时,应当考虑与资产预计现金流量有关的特定风险亦即其他有关的政治风险、货币风险、价格风险等。
估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通常应当使用单一的折现率。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对未来不同期间的风险差异或者利率的期间结构反应敏感的,应当在未来各不同期间采用不同的折现率。
(四)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
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根据该资产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在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予以折现后的金额确定。
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第t年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1+折现率)t)
(五)资产组的认定
资产组是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认定资产组最关键的因素是该资产组能否独立产生现金流入。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或者监控方式以及对资产使用或者处置的决策方式等是认定资产组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六)总部资产的引入
总部资产是企业集团和事业部的资产,难以脱离其他资产和资产组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应先计算总部资产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然后与相应的资产账面价值相比较,据以判断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
(七)公允价值
新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均采用了“公允价值”来计量,这相对于以前中国会计史上以“历史成本”为主要依据的计价基础而言,可谓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资产减值准则中对于公允价值的提出虽然没有上述几项准则中那么直接,但也在其重要的概念——可收回金额的确定中使用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被广泛引入,但“公允价值”如何取得,如何确保其可靠性,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难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讨论了资产减值的起源、资产减值会计的四项基本理论以及在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中的理论依据,分三个部分详细讨论了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笔者相信,通过理论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新准则,更加客观地讨论新准则的优缺点,为如何更好地实施新准则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 《企业会计准则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国财政部.
[3] 赵爱玲.新会计准则难在实施.财务与会计导刊,2006.
[4] 商德如.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福建金融,.
[5] 曹椿苗.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准备相关问题探讨.市场论坛,2006.
[6] 曹云.浅议资产减值准备及其审计.长江航运报,2006.2月28日.
[7] 郭莉莉.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研究.财经园地,2005.
篇9:新准则无形资产的核算论文
新准则关于无形资产的核算论文
【摘要】财政部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关于无形资产核算处理的规定,相比旧准则有比较大的变化。本文从新旧准则的主要差异比较出发,分析了准则修订涉及的主要会计科目及新旧会计准则的衔接,以及新准则对权益、损益及资产结构等经济事项的影响。。
【关键词】会计准则 无形资产 会计科目 会计分录 比较
20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1项新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其中会计基本准则自201月1日起施行,38项具体准则自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笔者认为对《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学习,主要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以便正确掌握新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核算处理的有关规定。
一、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差异
1、新准则修改了准则的适用范围和无形资产的定义
(1)适用范围不同。原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包括商誉。修订后,新准则明确规定不包括商誉,商誉在企业合并相关准则中规定。
(2)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不同。原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分为可辨认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
修订后的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指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2、新准则取消了原准则第10条中“但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的规定。
3、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和资本化的会计处理进行修订。原准则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新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进行了修订,研究费用依然是费用化处理;进入开发程序后,对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资本化。
4、增加有关不确定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原准则中只是规定了有限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新准则增加有关不确定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不确定性应运用稳健原则,采用减值测试,不进行摊销。
二、涉及的主要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
1、本科目核算企业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企业自创的商誉,以及未满足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其他项目,不能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
2、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取得时,应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量。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应按以下规定确定:①购入无形资产,按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实际成本。②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实际成本。
3、债务重组的处理。
(1)债务人的账务处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现金、转出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发行股份公允价值总额、将来应付金额的现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
涉及或有支出的,债务人应将或有支出包括在将来应付金额中予以折现,确定债务重组收益;实际发生时,冲减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如未发生则作为结清债务当期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
(2)债权人账务处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现金、受让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享有股权的公允价值、将来应收金额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先冲减减值准备),作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受让非现金资产按公允价值入账;
涉及或有收益的,债权人不应将或有收益包括在将来应收金额中确定重组损失;或有收益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4、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无形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
(1)不涉及补价的情况下,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涉及补价的情况下。
①支付补价方,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补价,作为换入资产的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损益;
②收到补价方,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减补价,作为换入资产的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损益;
5、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无形资产,按照账面价值计量的情况下:
(1)不涉及补价的情况下,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交易双方均不确认损益
(2)涉及补价的情况下。
①支付补价方,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补价,作为换入资产的价值。
②收到补价方,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补价,作为换入资产的价值,不确认损益。
6、捐赠的无形资产,应按以下规定确定其实际成本:
(1)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
(2)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按如下顺序确定其实际成本:
①同类或类似无形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无形资产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
②同类或类似无形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实际成本。
7、开发并取得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支出以及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在研究过程中的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已经计入各期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在该项无形资产获得成功并依法申请取得权利时,不得再将原已计入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
8、企业按照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实际支付价款作为实际成本。企业购入的土地使用权,或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实际成本,并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待该项土地开发时再将其账面价值转入相关在建工程(房地产开发企业将需开发的土地使用权账面价值转入存贷项目)。无形资产在确认后发生的支出,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三、会计分录举例
1、购入无形资产,按实际支付的价款入账。
借:无形资产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2、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入账。
借:无形资产
贷:实收资本(或股本)
3、接受捐赠无形资产,按确定的实际成本入账。
借:无形资产
贷:递延税款(未来应交的所得税)
资本公积(确定的价值减去未来应交所得税后的差额)
银行存款(支付的相关费用)
应交税金(应交的相关税金)
4、外商投资企业接受捐赠无形资产,按确定的实际成本入账。
借:无形资产
贷:待转资产价值
银行存款(支付的相关费用)
应交税金(应交的相关税金)
5、企业购入的土地使用权,或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
(1)先记入无形资产
借:无形资产(实际支付的价款)
贷:银行存款
(2)待该土地开发时再将其账面价值转入相关在建工程
借:在建工程等
贷:无形资产
6、出售无形资产。
借:银行存款等(实际取得的转让收入)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营业外支出――出售无形资产损失
贷:无形资产(账面余额)
银行存款(支付的相关费用)
应交税金(应交的相关税金)
营业外收入――出售无形资产收益
7、出租无形资产。
(1)出租时:
(2)结转出租无形资产的成本时:
借:银行存款等借:其他业务支出
贷:其他业务收入贷:无形资产
8、无形资产摊销。
借:管理费用――无形资产摊销
贷:无形资产
9、无形资产发生减值,计提减值准备。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注: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
四、新旧会计准则衔接规定
1、新旧会计科目对照表。无形资产会计科目基本未变,但需增加“无形资产-开发支出”科目,用以记录开发阶段无形资产支出的归集。
2、相关衔接会计处理(比如追溯调整等)。对于本准则施行之日以前取得的无形资产,除减值准备的提取应追溯调整外,其余不作追溯调整。
五、新准则对权益、损益及资产结构等经济事项的影响
1、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和资本化的会计处理进行修订。此条规定对于研究开发费用较大的企业影响是巨大的,将极大的增加企业的损益,从而造成权益的增加,资产机构随之发生变化,权益比率提高,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2、增加有关不确定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明确规定了此类无形资产不再采用摊销的办法,而是采用减值测试。可能增加或减少企业的损益,从而造成权益变化,资产机构随之发生变化。
3、资产减值准备一旦提取就不允许冲回。此条规定将极大地遏制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粉饰财务报告,调整利润的行为。因此减少企业的损益,从而造成权益减少,资产结构随之发生变化,权益比率降低。
【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 经济科学出版社版
[2] 《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最新会计准则讲解与运用》 立信会计出版社
[4]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立信会计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 编
[5]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阐释与运用》 立信会计出版社 邵毅平任坐田等 编著
篇10:资产减值的论文
关于资产减值的论文
管理学一直都是企业单位学习的重点,一个公司是否可以正常经营下去,管理学是基础也是重点。在论文中,管理学论文引领我们去了解一个企业的发展,下文介绍的是资产减值研究。 资产减值研究论文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企业界普遍存在着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
因此,企业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消化,提高资产的质量,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同时,通过确认资产减值,还可使企业减少当期应纳税额,增加自身积累,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中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可使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资产已得到优化,对企业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更具信心。有必要对资产减值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资产减值核算的国际比较
(一)我国目前对资产减值核算的有关规定。开始执行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及财政部文件规定,公司应计提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项准备金)。底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所有符合资产定义的不实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同时,规定企业不得计提秘密准备。1.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我国确认资产减值时采用备抵法。
在“资产负债表”中,各项资产减值作为其资产的减项列示。关于资产减值的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分别就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八项资产项目作了具体的规定。2.资产减值准备的披露。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在期末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时,应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中单独披露。披露内容包括:各减值准备的年初金额、本期增减变动金额及年末金额。
(二)国际上对资产减值核算的观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121号准则公告《长期资产减值和待处置的长期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在评估长期资产和某些可辨认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可收回性时,如果使用该项资产以及最终处置可产生的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总和低于其账面值,就应当确认减值损失。
减值损失的.计量应建立在公允价值的基础上。在评估可收回价值时,FASB采用的是未折现的预期现金流量,而在确认资产减值时则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国际会计准则IAS25《投资会计》规定,长期投资的账面金额因非暂时性的下跌而发生的减少数,应计入损益表,除非它们能与以前的重估价相抵销。当投资的价值升高或跌价的理由不复存在时,已经减少的账面金额可以转回。
篇11:资产减值的会计信息论文
关于资产减值的会计信息论文
一、文献综述
国外最早研究亏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文章是Hayn。C(1995),之后Beaver、Landsman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国外的研究表明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主要出于管理层变更、大清洗、利润平滑三个动机。Francis。J,Hanna。D,Vincent。L()研究结论证实了管理层变动会影响企业计提资产减值的比例等;Chen。C。J,Chen。S,Su。X()发现管理层发生变更或者企业面临较大亏损时比较倾向于通过计提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Yoon。R。R,Miller。G。A()、Riedl。E。J(2004)的研究表明管理层利润平滑和大清洗动机的存在。国内研究表明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主要出于扭亏动机、大清洗动机、管理层变更和配股动机等。郭旭芬、熊健()的研究发现,严格的会计准则使得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洪剑峭等()研究发现虽然资产减值的计提、转回逐渐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操纵的手段,但总体而言上市公司会计盈余数据的信息含量在准则变更后更具价值相关性;王跃堂()研究表明具有扭亏动机或被ST的公司明显存在利用三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于海燕等()、黄婷晖(2002)、赖朝辉(2003)、张俊民(2004)、戴德明等(2005)等;薛爽、田立新、任帅()、赵春光(2006)、王建新()等的研究表明亏损公司特别是扣除减值影响后仍亏损的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盈余管理现象。李享()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研究发现存在亏损动机的上市公司如果打算下一年处置长期资产,那么就会在亏损年度加大长期资产减值计提额,以为后续年间处置时大量转回从而达到扭亏为盈的效果做准备。
二、文献评述
综上所述,资产减值的计提动机多种多样,受到企业性质、企业经营状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价值相关性方面,国外的研究多是针对所有会计信息的某一方面即某项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具体到资产减值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主要从披露的各种资产减值信息以及不同公司状况的资产减值信息入手进行研究分析的。国内对于资产减值会计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一般都是借用国外研究的模型方法等进行的,起步较晚且研究也较少,又由于所处时段或研究方法的不同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无论是为了充实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还是为进一步完善准则,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理论假设
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披露,一方面可以反映出资产发生贬值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企业管理层对公司资产的未来实际获利能力的关注并可以让信息使用者感受到管理层对这一现象的应对态度;也许两方面的作用对企业的整体市场价值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但却都可以提高企业盈余和净资产账面价值数据价值相关性。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1:H1:资产减值会计信息可以通过影响盈余来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即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根据我国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制度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两年在审计报告中披露的净利润都为负就会被ST,如果连续三年净利润都为负就会被暂停上市(PT),那么亏损上市公司出于保市保壳的目的可能会操纵盈余,这就降低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由此提出假设2:H2:亏损上市公司中,具有扭亏或大清洗动机的公司资产减值信息价值相关性显著低于其他亏损上市公司。
(二)研究设计
从周冬华()的研究得出,假设1的验证可直接选择价格模型:Pit=α+β1BVPSit+β2EPSit+β3WDit+∑iβ3+iYeari+ε其中,Pit表示第i家上市公司t年度结束后的第4个月末的股价;BVPSit、EPSit分别表示第i家上市公司t年度的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都采用计提资产减值前的数据);WDit表示第i家上市公司t年度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本文采用资产减值占计提资产减值前的期末资产总额的比率来计量);Yeari代表第i年度的数据。假设2添加了三个虚拟变量来区分一般的亏损上市公司和存在扭亏动机或大清洗动机的`亏损上市公司。H2需要四个模型的回归,在此只介绍汇总模型:Pit=α+β1BVPSit+β2EPSit+β3WDto—talit×NORMAL+β4WDtotalit×NKit+β5WD—totalit×LOSSit+∑iβ5+iYeari其中:NORMAL代表一般的亏损上市公司,是就等于1,否则等于0;NK代表具有扭亏动机的上市公司,判断标准为上年度首次亏损本年度盈利,如果是则为1,不是则等于0;LOSS代表具有大清洗动机的亏损上市公司,判断标准为NK等于0且计提减值前净利润与计提资产减值前的期末资产总额的比值小于该变量所有负值的中位数,如果是则等于减值前净利润与计提资产减值前的期末资产总额的比值,否则等于0;其他变量解释同上。本文的研究选取了国内全部A股2003—间的净利润小于零的亏损上市公司,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部分通过手工收集的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和同花顺,共取得一千多个样本,根据研究假设的不同样本数有所变化,具体在实证检验中详细说明。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
通过简单的样本数据筛选后基本上选出1555个数据样本,其中:P代表股价,BVPS、EPS分别代表减值前的每股净资产、每股盈余,WD、WDJT、WDZH分别代表本年度计提的资产减值、转回的资产减值、总资产减值与减值前期末总资产的比值,N、mean、sd、min、max、P50分别表示样本数、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中位数,j_n代表当年减值总额占当年净利润(因为所选都是亏损上市公司,净利润都为负)的比值。
(二)回归分析
假设2回归模型根据是否加资产减值变量和是否加时间控制变量来区分并得出模型如下:Pit=α+β1BVPSit+β2EPSi+ε(1)Pit=α+β1BVPSit+β2EPSit+β3WDit+ε(2)Pit=α+β1BVPSit+β2EPSit+∑iβ2+iYeari+ε(3)Pit=α+β1BVPSit+β2EPSit+β3WDit+∑iβ3+iYeari+ε(4)从表2中可以看到BVPS、EPS与P的相关性都在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这就表明每股盈余、每股净资产与股价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模型(2)增加了WD的变量,可以看出资产减值在10%的水平下与股价显著负相关,这代表亏损企业计提减值准备传递给投资者的信息是企业资产贬值的坏消息,再看调整后的R2,模型(2)的5。57%大于模型(1)的5。44%,这就表明资产减值信息可以提高对股价的解释能力即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为了排除由于各年的制度、政策、市场环境的变化可能带来的时间序列影响,在模型(1)、(2)的基础上加上了时间序列变量进行了模型(3)和(4)的回归,回归结果发生了巨变,调整后的R2由5。44%、5。57%分别变为了39。91%、40。11%,很明显可以看出年度控制变量对股价的显著影响,而且对比发现加上WD变量后模型(4)的解释力度增强了,从而证实了假设1。虽然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增加了对股价的解释力度,而加入年度控制变量前WD变量的系数由显著为负变为正,这可能表现为资产减值信息向投资者传递了管理层正确预期了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并将加强管理的好消息,可是t检验并不显著。要分析其原因则需进一步分析,将样本公司分为正常盈余(净利润+资产减值总额大于0)、扭亏动机的公司(上年首次亏损,本年盈利)、大清洗动机的公司(没有扭亏动机且本年度减值前净利润/计提减值前的期末总资产小于此变量负值的中位数的上市公司)三组样本,根据分组将样本公司分别进行回归,其中:扭亏组、正常盈余组、大清洗组三组的WD变量分别取自各样本组的WD数值,回归结果见表3。由表3可看出三组数据的回归结果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首先正常盈余组与扭亏组WD的系数都显著为负,而且正常盈余组的系数显著大于扭亏组,可见正常盈余组的资产减值信息更具价值相关性,负相关表示WD传递了资产贬值的坏消息,而且正常盈余组调整后的R2为37。78%大于扭亏组的37。73%,但并不显著,可能是因为样本选取的全是亏损上市公司,受到外界复杂因素的影响较多,在此样本中选取的正常盈余公司本身不能与真正盈余公司相提并论;其次再看大清理动机的公司,此样本中WD的系数显著为正,这可能就是导致假设1中WD系数为正但不显著的原因所在。而且更出乎意料的是大清洗组调整后的R2显著高于前两组,这就表示大清洗动机的公司计提减值的金额与股价显著正相关,而且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具价值相关性,这可能与我国监管制度的完善有关。至于计提减值与股价正相关,本文认为大清洗动机的上市公司本应为防止摘牌而少计提减值,其反而多计提减值的目的除了为以后盈余做铺垫之外,更多的可能是管理层为以后的正常运营准确预期未来资产现金流量以进行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传递出“好消息”,起到积极的效果;当然也可能是基于外界压力等原因,具体的深层研究,本文不在叙述。表3是对不同特征的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回归分析,这只能作为间接证据并不够直观,本文又添加不同动机和资产减值的计提比例的交叉变量进一步回归分析,建立三个模型如下:Pit=α+β1BVPSit+β2EPSit+β3WDto—talit×NORMALit+∑iβ3+iYeari+ε(1)Pit=α+β1BVPSit+β2EPSit+β3WDto—talit×NKit+∑iβ3+iYeari+ε(2)Pit=α+β1BVPSit+β2EPSit+β3WDto—talit×LOSSit+∑iβ3+iYeari+ε(3)其中:WDtotal表示全样本的WD;NORMAL表示正常盈余公司(减值前净利润大于0为1,否则为0);NK表示扭亏动机公司(上年度首次亏损且本年度盈利的NK=1,否则为0);LOSS表示大清洗动机公司(NK=0,且减值前净利润/减值前期末总资产>该变量所有负值的中位数,则LOSS等于减值前净利润/减值前期末总资产,否则等于0)。回归结果发现加入交互变量进行总样本回归时,依然是正常盈余组计提的资产减值信息相比扭亏组更具价值相关性但不显著,大清洗组的价值相关性高于正常盈余组和扭亏组,通过上述几个回归所得结论一致且与本文假设2相悖。
五、结论
1。通过是否加入资产减值比例和是否加入年限控制变量为依据做了四个模型回归,结果发现资产减值信息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假设1成立。2。在假设1的基础上本文又考虑了具有不同特征的公司,在模型中加入三个变量来区分是否正常盈余公司、是否具有扭亏动机的公司、是否具有大清洗动机的公司,回归结果证明正常盈余公司的资产减值价值相关性要高于具有扭亏动机的资产减值价值相关性,假设2成立,可是大清洗公司的资产减值价值相关性却显著高于正常盈余公司,这与假设2相悖,由于本文研究的只是亏损公司,所选正常盈余公司无法代表真正的盈余公司,且亏损上市公司要受制度、市场、监管等多种外部环境的影响,无法准确把握其原因,还需后续研究。由以上结论可看出,亏损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盈余管理动机,然而大清洗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却较低,本文认为,在会计政策等监管制度改革时,便可以从大清洗公司的特殊限制角度出发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制度,不仅对亏损上市公司,还要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并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管理。由以上研究推导可看出各方面的监管可以很好地减少企业的盈余操纵行为,因此既要提高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保护力度,同时也要警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高自身保护意识,合法保护自己的权益。在目前我国特殊的资本市场环境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的计提、转回等多方面都做出了更加详实严密的规定,并关闭了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窗口,然而它是否关闭了盈余管理这扇大门,是否有效地遏制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本文将在后续文章中进行研究。
篇12:资产减值会计的论文
摘 要: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资产减值会计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概述资产减值的涵义,然后结合资产减值实施中尚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 会计毕业论文选题
【浅议新资产减值准则论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研究外贸企业电子商务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2022-07-05
会计论文的写作基础、选题和格式2022-10-25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论文2022-04-29
浅谈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2023-09-27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论文2023-04-29
成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论文2023-04-18
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思考2022-11-22
会计专业简单论文题目2024-05-06
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思路论文2023-03-02
新课改高中英语教学论文202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