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视角下的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改进论文

时间:2023-05-15 08:03:53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Web2.0视角下的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改进论文(精选14篇)由网友“星回”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Web2.0视角下的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改进论文,希望能帮助大家!

Web2.0视角下的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改进论文

篇1:Web2.0视角下的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改进论文

文章通过对我国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现状的分析,总结出目前其在资源建设、有用性、可用性、友好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Web2.0的视角出发,针对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

1 数字图书馆的用户体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各种数字资源的增加,传统图书馆正逐渐向数字图书馆转变,越来越多的读者习惯阅读数字文献,传统的纸质文献阅读量正逐年减少。用户阅读习惯的转变表明,信息与知识的获取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此带来的用户体验也各不相同。图书馆更熟悉如何在传统模式下满足读者需求并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对于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则比较陌生,导致目前众多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较差,阻碍了数字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用户体验是用户与信息服务互动的客观反映,它要求以用户为中心进行组织设计并提供服务。从这个角度出发,数字图书馆的用户体验可以分为以下4个方面:①有用性。数字图书馆中的资源是否对读者有用,是读者使用数字图书馆的前提。②可用性。数字图书馆中的资源可以为读者所用,不论是什么特性的读者。③易用性。数字图书馆中的资源可以方便地为读者所用,高效地向读者提供所需信息。④友好性。用户和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交互过程应当是友好、亲切的,可以给用户美好、愉悦的感受。

2 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建设落后

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就是以数字图书馆的任务与用户需求为依据,系统地规划、搜集、组织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全过程。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数字图书馆用于采购数字资源的经费有限。②数字图书馆往往依托于传统图书馆,以传统纸质文献的数字化备份作为数字资源的主体。③受限于版权问题,数字图书馆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往往只能对少数符合版权许可协议的馆藏进行数字化,这导致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数量较少且较为陈旧。

2.2 可用性差

数字图书馆里很多有用的资源,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为用户所使用,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目前,很多数字图书馆仍然是以传统图书馆的网络形式出现的,众多业务依然依赖于线下的工作,数字图书馆长期处于建而不用的状态。②很多数字图书馆的系统兼容性差,对非windows操作系统和非IE浏览器的支持力度不够,读者往往不能正常访问数字图书馆。③大量数字图书馆架构混乱、导航不清晰、内容分栏杂乱无章,使读者迷失在搜寻过程中。

2.3 易用性差

数字图书馆的易用性是吸引用户的.根本,目前易用性存在以下3个方面问题:①国内大多数数字图书馆的标识设计都比较粗糙,不易理解。②国内数字图书馆导航功能存在缺陷,导航元素的使用不齐备,很少有数字图书馆提供“面包屑导航”和站点地图。③数字图书馆的导航链接可用性、快捷性差,链接次数太多。

2.4 友好度低

数字图书馆的用户友好度低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国内众多数字图书馆仅提供汉语版本,对其他语言的支持力度不够。②绝大多数数字图书馆不支持用户自主定制首页及显示内容。③缺乏必要的交互功能。国内数字图书馆往往只满足于作为一个信息提供者为读者服务,而忽视了读者在创造信息中的作用。

篇2:Web2.0视角下的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改进论文

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从根本上来说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数字图书馆领域的体现。Web2.0的精髓就是以人为本,提升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体验。从技术角度可以把Web2.0简单地看成是与互联网有关的一系列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应用的门槛逐步降低、技术与需求得以很方便地结合后产生的一次大规模的应用普及。Web2.0是用户需求导向(或者进一步可以总结为服务导向)而不是技术导向。因此,针对目前国内数字图书馆在用户体验方面出现的问题,从Web2.0的角度出发,笔者提出了如下改进策略。

3.1 改造资源建设流程

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改进要坚持实用性、系统性、特色性、协调性、经济性、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首先,相对于用户广泛的信息需求,数字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数量有限。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自建数据库与共享数据库相结合的路线,将尽可能多的数字图书馆纳入一个统一的平台,形成基于共享的数字图书馆联合。需要注意的是,联合必须建立在共建、共享、共利的基础之上,并运用适当的运行机制,使各方的权益得以体现,从而实现全社会共享。其次,拓展信息表现形式,改变纯文本资源为主的状况。数字图书馆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对文本信息的直觉化、可视化、多感官化建设以及对非文本信息,如音频、视频等的搜集,这是吸引用户、更好地满足用户多样化信息需求的重要一步。最后,在当前新著作权法立法尚且滞后的情况下,图书馆应采用务实的态度,与著作权人做各种协商,本着使各方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的原则,充分利用“法定许可”“合理使用”等方式,最大可能地丰富数字馆藏。

3.2 提高数字图书馆可用性

3.2.1 及时更新。只有及时可用的信息才是真正对用户有用且能够满足其信息需求的信息。数字图书馆要保证能第一时间收集到最新的信息资源,供用户使用。

3.2.2 提升数字图书馆系统对非微软系统浏览器及操作系统的支持。伴随着开源运动的发展,以Linux为代表的第三方操作系统和以Firefox为代表的第三方浏览器所占市场比重越来越大。数字图书馆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要注意针对不同浏览器进行CSS调试,尽量减少因兼容问题造成的无法显示。

3.2.3 创建简易、高效的信息搜索功能模块。用户进入数字图书馆后,通过信息搜索功能模块,可以清晰明了地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与所需资源的位置,并通过数字图书馆的帮助,能够清晰地了解获取信息的步骤及过程。

3.3 提升数字图书馆易用性

3.3.1 改造数字图书馆组织结构,使用户可以方便地发现自己所需的信息。图书馆网站多将与图书馆有关的信息内容发布到网站上,如动画、图片、视频等,构成错综复杂的网站信息环境。网站信息环境刺激常给用户认知带来困难,造成信息访问障碍。对用户需求、兴趣的了解、获取、分析和管理是图书馆网站信息设计的前提。利用信息挖掘等技术收集与分析用户行为信息,有助于挖掘用户潜在的需求信息,跟踪用户的需求变化。如:运用Web Trends Log Analyzer网络统计工具可以了解用户使用网站的网页关键词、下载记录、检索词、用户对网页的利用时间和频率等。

3.3.2 提供“面包屑导航”,防止用户信息迷失。面包屑导航就是通过一系列路径标识来告诉用户目前在站点的哪个层以及如何进入该页面。如:在中国国家图书馆Web站点,要进入“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页面需先经过主页进入“读者服务”栏目,再点击“学位论文”,其面包屑导航路径为“您的位置:主页>>读者服务>>学位论文”,通过此面包屑导航可直接进入主页或“读者服务”页面。

3.4 提升数字图书馆友好度

3.4.1 提供多语言版本,满足不同语言背景用户的需要。好的网站应有不同语言版本,如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日文等。

3.4.2 提供My library个性化内容、界面定制服务。图书馆应当在用户调查基础上,提供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My library”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服务:频道定制、我的收藏夹、我的藏书架、我的音乐、我的订阅、读者俱乐部、虚拟参考咨询、推荐阅读等。个性化界面和服务可以通过用户主动组合数字图书馆功能模块实现,而信息主动推送不仅仅需要用户的支持,更需要数字图书馆主动分析用户信息,探索用户需求。

3.4.3 提供对用户交互性需求的支持。一方面,设计丰富、高效的信息提供及反馈系统,提升用户与数字图书馆的交互友好度;另一方面,为用户之间的交互提供技术支持,使用户不仅仅成为信息的获取者,也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具体来说,可以应用如下5种Web2.0技术实现数字图书馆友好度的提升:①博客(blog)。它是一种相当容易建立和使用的信息发布平台,提供信息记录的归档、搜寻、静态链接网址等,读者可以针对特定的信息作意见反馈。在美国,大部分的图书馆利用它发布最新信息。②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透过RSS技术,数字图书馆可以将信息主动推送给用户。用户则通过RSS阅读器订阅RSS服务并阅读最新的信息内容。③Wiki。它是一种可以在网络上开放多人协同创作的平台,只要透过网络浏览器,使用简单的标记语言就可以合作撰写文件,最有名的应用是维基百科。它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则相当的广泛,如社群Wiki、主体指引、Courseware以及内容管理系统等。④Web services/APIs。其最常见的服务就是在Google map上显示出图书馆的位置。Talis的Whisper展示系统则更进一步,可以直接在Google map上查询馆藏。⑤社会性软件。Folksonomy这个现象源于出现的众多社会性软件,如分享数千的网站del.icio.us及相片分享网站Flickr。它是由标签(tag)所组成,也是Web2.0中重要的应用之一。美国UPenn Library最近开始提供Tagging服务,并将它与馆藏系统结合。读者除可以针对任一本书来贴上适合自己记忆或辨认的Tag之外,OPAC里的书目信息也会显示出是否有读者贴上了标签,如果有的话,还可以更进一步查看在那个标签下有哪些书目。

4 结语

伴随着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我国大多数数字图书馆在资源建设、可用性、易用性、友好度方面存在着用户体验低下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以用户为中心的Web2.0视角出发,提出了改进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的四方面建议。数字图书馆的用户体验涉及多种问题,尚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篇3:土地产权视角下的城乡规划改进思考的论文

土地产权视角下的城乡规划改进思考的论文

摘 要:城乡规划作为国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所作出的重要目标决策,其本质是分割、分配和交易土地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与土地产权紧密相连。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发展和深化土地改革的重要阶段,由改进城乡规划和土地产权所引发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当中日渐突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相继出现,由此对有力的推进城乡规划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基于土地产权视角下,需要对改进整个城乡规划体系进行思考。

关键词:土地产权;城乡规划;改进思考

城乡规划和土地产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通过合理调配土地资源可以进一步统筹和发展城乡规划,并且是安排和调控土地产权的重要方式,土地产权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控制和管理城乡规划的基础,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同时,城乡土地产权的长期不明确和产权制度的约束下,致使城市配置土地资源的效率十分低,很难有效的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一、城乡规划的现状

1.编制失衡

城乡统筹是城乡规划一直重点进行强调的,尽管政府已经出台了多种形式的规划内容,然而在实施总体规划的过程中,所编制的内容与实际严重不符,再加上过于僵化的标准,对城市和农村土地产权之间的差异性很难进行充分有效的考虑,致使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另外,城市规划所具备的方式并不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如宅基地:农村的农户或个人用作住宅基地而占有、利用本集体所有的土地,不得单独转让,不能买卖,不能继承,但可以在本村集体内流转,经过土地管理部门依法批准并发放证件,基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导致在农村规划中能够不能对集体和个人之间的长远利益进行充分考虑,对于实际操作的可预见性十分缺乏,致使不断激化各种矛盾。

2.不到位的批管理

关于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城乡规划不可以直接参与进来,其实现主要是借助市场上的个体行为,土地出让问题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为此必须将其转化为合同并对相关义务严格履行。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给予项目部门先前并没有做好评估和研究的工作,致使建设前后极易出现预见性缺失和监督缺位的情况,而且人员本身所具备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并不高,在审批管理过程中极易出现管理不到位情况,社会不公平和不工作的现象一直存在,从而对合理使用土地和规划进程造成了严重影响。

3.土地产权的不规范

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差异的不断缩小是进行诚乡规划的主要目的,然而当下不适应目标的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城乡规划在推进过程中,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分别归国家和农民集体所有,在不同土地产权和各种利益的驱动下,很难在产权归属问题上统一国家与集体,国家本身拥有较弱的处置权,并不能一视同仁的对待城市与农村,很难维持土地所有权、出让权和权益权的一致性,便很难优化配置各种市场资源,致使土地产权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并导致产权制度的严重滞后发展,给具体实施各种规划、推进城乡发展过程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

二、城市规划得以改进的.建议

1.编制与实际情况相贴合的总体编制

城市规划改进的目的在于总体编制满足现实需要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健全与完善,展开城市和农村两个主体、两个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区别对待规划过程中所存在或执行的全部问题,严禁一刀切,再完善和在修改现有的机制与标准,对城市和农村对待问题的不同思维能和现有的方式(生产与生活),从总体编制的科学合理新能够基于社会大局、个人和集体利益的角度分层次的进行有效论证,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隐患进行深入的分析,对规划中出现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予以正视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解决,实现对实施机制的不断创新,为规划内容的科学化和法制化、规划的整体稳定性与连续性提供重要的保障。

2.对城乡不同类型的土地规划管理方式进行深入的探索

城乡规划实施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责,有助于促进规划的全面实施,换言之也就是要从根本生严格监督并管理土地合同的履行情况,城乡规划的过程中严格贯彻和落实相关管理部门的要求、内容、标准,本着公开、公正的原则有针对性的规范和约束各方利益主体的活动,即合同的履行、是否严格按照规划的相关要求标准以及规划过程的合理合法性等,以此将权威性充分有效的体现出来。另外,职能部门需要致力于对不同土地类型规划管理方式的探索,对全部的内容、所采用的方法和遵循的程序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确保规划要求全面的基础上,不应该只侧重于关注其他内容,诸如参与单位证书、建设项目规划许可以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

3.与土地产权有关法律系统的进一步明确

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式实现城乡规划的基础与前提,为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与土地改革不断善深入的环境下,国家应该树立一定的大局观,站在统筹城乡规划的基础上,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此将相比比较同意的土地产权法律体系建立起来,以此可以从源头上以往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与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不同的产权权能彻底的铲除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产权的问题,并实现分类管理,确保其拥有同等的权利,如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等。另外,在逐步规范、完善和明确土地产权的基础上,离不开较为完善且强大的监督制约体系,通过执法力度的不断强化,确保在城乡规划进程中滋生的各类问题都能够依据法律得到有效的解决,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编制失衡、审批管理不到位以及不规范的土地产权等在城乡规划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经过深入的思考,分别从编制与实际情况相贴合的总体编制、对城乡不同类型的土地规划管理方式进行深入的探索以及与土地产权有关法律系统的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几点重要对策,以此有助于统筹城乡发现,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贺欢欢,张衔春. 土地产权视角下的城乡规划改进思考[J]. 规划师,,(02).

[2]阿德力江・鲁提. 基于城乡统筹理念的村镇规划改进思考[J]. 智能城市,,(03).

[3]贾丽. 土地产权视角下的城乡规划改进思考[J]. 建筑知识,2016,(07).

[4]许雅彬. 城乡规划中生态规划编制的研究[J]. 中华建设,,(05).

[5]李会忠,陈淑菡,江伦. 关于小城镇用地分类的思考[J]. 价值工程,,(02).

篇4:浅析数字媒体视角下的图形创意发展的论文

浅析数字媒体视角下的图形创意发展的论文

一、研究创意图形的背景——新媒体蓬勃发展

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基本上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口语相传时期、文字传播时期、印刷传播时期、电子传播时期和网络传播时期。

传播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过程与手段,是自然、精神与社会文化行为的统一。数字媒体视角下的图形创意的本质是信息传播,这种信息不是随意或杂乱无章的,它是经过科学提炼和艺术加工并带有明确目的的信息传递过程。数字艺术的出现,使人类可以借助智能工具完成头脑中的奇思妙想,并通过虚拟现实手段再现主观世界。运用数字技术实现人的创造欲,是其他传统艺术形式语言所难以比拟的。传统艺术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而数字艺术的特性决定了人向自身发出挑战,即向主观世界的想象力发出挑战,使视觉不再单一,整体结构大幅度改变,空间变化由二度空间到三度空间,甚至时间流逝所赋予的四度空间。空间构成可以互相转换、流动变化,不再只是单一空间的艺术创作。

二、创意图形的作用、地位及受数字新媒体发展冲击的影响

创意意味着想法独特、具有新意,是指打破常规、反叛传统的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震撼性的想法。如果图形作品没有创意,缺乏感染力且枯燥无味,就不能吸引目标受众。如果图形作品不能有效地传达作者的主观意图,就会影响图形的传播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由此看来,优秀的创意需要设计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广的人文情怀作为支撑,同时,离不开饱满情感的滋润、敏锐思维的导引、非凡智慧的提升。

综合运用数字媒体视听觉元素,艺术化地传达信息,可以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突显作品、产品的特点,营造气氛和感觉;综合运用数字媒体画面与声音,可以制造出更生动、真实的效果。数字媒体作品可以借助网络迅速传播,具备网络互动性、虚拟沉浸性、大众化特征,并且人人都可以参与,打破了时空界限。综合运用数字媒体,充分发挥和利用图形语言的优势,对现代商业文化信息的加工、传播、接受来说,无疑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意义。

三、数字新媒体背景下创意图形的发展特点

1.数字新媒体时代创意图形的形态和意义

画面中的形态与图形、文字等构成要素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这些设计中,人们较为注重实空间的利用和实空间的外形,而往往忽略了对虚空间的利用和把握。恰当运用虚空间能使形态虚实相生、主次分明,运用空白以实衬虚或以虚补实,可使设计主题突出,这种表现强调虚实的同等重要性,能有效拓展平面设计的表现力,使有限的直观画面充满无限的主观想象。如,由神州想到华夏,由网络想到电脑,由飞鸟想到飞机,等等。广告创意主体在思维空间中依据知识的不同意义,将各种知识关联在一起,拓展和延伸了意义的空间,这样,各种不同意义之间的转化、变通和嬗变的运动就成为可能。

图形不能停留在表层,而要使本质通过表象显现出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挖掘内心深处的渴望。图形就是具有文字语言的内容、类似绘画影像的形态,在传播领域传递信息的视觉形象。可以看出,图形的实质是一种视觉符号。

图形以主体高速公路的现实物象,运用以实衬虚的手法表现数字信息公路的特征,它给人的感觉与电影、电视有着本质的不同,人们在虚拟现实中的感受是全方位的。图形符号向受众表述调用信息高速公路中的信息资源,这也表明了图形的重要作用——在其形态之上承载一种或多种象征寓意。公路作为传递特定情感、哲理和信息的媒介,透过其表面的公路形态传达出的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实现这种深层次的内涵。路与数字网络中的信息资源给人的联想具有符号学上的意义。图形的信息承载和传达方式决定了图形的视觉构成必须简约,以保证主题的直观性,同时还要留给受众充分的视像解读空间,这也是由受众接受图形语言的.特点决定的。

2.基于屏幕的创意图形的易读性

对于图形来说,只要熟悉事物的背景,就非常容易找到适合这个事物或角色的视觉风格或主题,在屏幕上将这个事物或人物呈现出来。在设计时,设计者要考虑展示图形的一些本质特征,使受众在潜意识里寻找他们已经熟悉的东西,与图形相联系。

数码光盘的形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光盘的现象成为一个辐射点,由这个辐射点寻找光盘内部蕴藏的信息,推测产生该结果的种种可能的原因,推测该现象可能引起的各种结果。这时,在图形创意设计时就会自然而然地由光盘导出几个标题式副图。光盘中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如游戏、软件、新闻等。毎一方面又可以辐射出若干辐射点,想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设想、可能性、解答方案等,并力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激活思考的触点。多样和多变的触点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信息便有了感情色彩,因而能提出非同一般的思维成果,提升图形传播的市场影响力和冲击力。增强记忆可以吸引受众注意,特别是无意识的注意,关键依靠信息的高强度刺激。刺激强度越高的信息,就越能引起受众的注意。

3.数字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态创意图形

数字媒体环境下的动态创意图形在于表现现实,利用高科技手段和先进的视听技术,营造出异彩纷呈的奇幻世界,于浮想联翩之际催生公众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图形更擅长把“虚拟”和“意境”表现出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能否将现实与虚拟结合在一起,既能够像梦境那样以真实和震撼的“现实”带给人们新的视觉感受,又能够像中国画的意境手法一般,以其思想、观念和虚拟现实特征,给人们带来思想启示和审美感受。在数字媒体出现之前,无数摄影师、画家、艺术家对此问题苦苦思索,他们主要运用的手法就是在平面图形上引导、启发受众的思维想象力,使受众感受这种动态,而当数字媒体出现以后,这种手法就被新的生产力彻底解放了,反映出人类渴望借助新技术探索艺术之路的努力。

4.创意图形的传播性

数字时代的图形创意表现从概念和形式上已逐步打破传统意义上对图形创意表现的理解,无论是设计理念、视觉语言,还是应用拓展,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使图形创意表现发生了质的变化,数码艺术设计、数字电视电影、虚拟交互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新兴科技不断挑战并影响着传统的图形创意表现形式。首先,在图形创意表现的创意与制作过程中,通过运用电脑软件,可以随心所欲地拼合、重叠、嫁接、置换图像,组合不同素材,在动态影像剪辑等非线性编辑方面也会变得更加灵活、方便;其次,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的结合,开辟了视觉传达的新领域。新的风格呼之欲出,数码设计为图形的视觉语言表现提供了快捷、方便的途径和丰富的表现力,给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超现实主义的怪异和幻想色彩给观者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和心理感受。这种数字时代打破了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符号形式的隔膜,使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化和全球传播。信息数字化后的虚拟世界能够突破传统视觉的限制,将图形创作带入超越时间、空间与影像经验的新创作思考领域。而数字科技所提供的互动性使新媒体艺术图形创作充满了新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创意空间,由科学技术主导的数字媒体图形艺术不仅突破了人类的传统视觉创作手段,而且对传统的艺术价值观和美学观提出了挑战,对社会历史和人类文化价值带来深刻的影响。

篇5:浅谈心理契约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论文

浅谈心理契约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论文

一、心理契约的定义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心理契约可认为是组织中成员之间及成员与组织间存在的一系列没有书面规定的期望总和。心理契约强调,除了正式的雇佣合同,员工与组织之间还存在着一些隐性的、未公开化的、非正式的相互期望,核心是员工满意度。图书馆的心理契约是图书馆员与图书馆对彼此的心理期望与承诺。心理契约作为联系馆员和图书馆的心理纽带,决定着馆员心理状态与其相应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影响图书馆工作的绩效。因此,心理契约在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图书馆与馆员心理契约的构建对策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文化

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基本信念等。在图书馆中,组织和馆员个人在心理、认知、价值等取向方面是相互影响的,图书馆的文化、组织氛围等精神因素对馆员具有重大的心理影响和行为规范作用。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文化是以人的能力、潜能的发挥为基础,强调在图书馆中建立可以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图书馆文化,形成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图书馆精神和氛围。图书馆文化一旦形成,对馆员会产生角色规范和价值导向作用。图书馆要为馆员提供充分发挥其才干的舞台,使馆员不断进步,保持与图书馆心理契约的连贯性。

(二)提高馆员工作满意度 图书馆馆员工作满意度是指馆员在其岗位上从事工作的一种态度,也就是通过完成工作能够获得多大程度的满意感,是馆员的一种主观评价。馆员工作满意度主要包括馆员对工作本身的兴趣、工作的挑战性、学习机会、成功机会、报酬的数量、公平性及合理性、晋升的机会等。馆员的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有着密切的关系,馆员的工作满意度越高,表现出来的就是工作积极,具有自豪感,对读者态度热情、服务周到。图书馆要想让读者满意、让馆员成为读者的服务者和读者问题的解决者,首先必须从满足馆员的需要开始,满足他们的求知需要、发挥能力需要、享受权利需要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2],关心和爱护馆员,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馆员的奉献精神,使馆员真正成为推进图书馆读者满意战略的主力军。

(三)实施双向承诺管理双向承诺是指在员工对组织的组织承诺与组织对员工的组织支持这两种双向合力积极互动作用下的承诺情况。双向承诺是一种对称性承诺,有利于承诺双方从心理上接受对方,为实现同一目标达成默契,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及投入态度倾向的相对强度;员工对织的承诺就体现在员工要兢兢业业地工作,无私地奉献和与组织融为一体的崇高价值追求。在图书馆双向承诺就是图书馆为馆员提供工资福利、工作自主性,晋级等来换取馆员的积极劳动,而馆员要热情、忠诚地为图书馆服务。图书馆通过建立、维持和强化馆员对组织的承诺与组织对馆员的责任,形成一个共同发展的组织环境。馆员无论是在解决当前的问题,还是规划未来的发展都建立在图书馆利益的基础之上;而图书馆,也将满足馆员需求,提供发展机会。双向承诺实际上是规范约束着各自的行为,并基于各自需要的满足,这种相互间的关系不是以一种法律或是组织制度加以规定,它需要双方内心的认同,是一种有着心理契约的组织道德或文化。实施双向承诺,使图书馆和馆员之间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默契,有利于心理契约的形成。

三、图书馆馆员与大学生读者心理契约的构建

期望存在,心理契约就存在,因此大学生读者与馆员在第一次接触时,心理契约就已经建立了。心理契约的建立是一个模糊而随机的过程,且处于不断改革与修饰的状态。大学生读者与馆员间第一次心理契约的客观与稳定对于形成良好的借还关系至关重要,心理契约一旦被违背就很难恢复,这对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质量破坏性影响将是致命的。

(一)馆员适时了解大学生读者的期望与需求当代大学生对于图书馆的需求与以往的大学生有所不同。大学生来图书馆不仅是来查找他们需要的文献,而且他们更需要热情的服务,被尊重和信任。图书馆员要从信任的不同层面出发,实施相应的营销策略。利用心理契约的作用,树立读者对图书馆的信任。馆员要认真倾听大学生读者对图书馆的期望与要求,这种平等交流无论对于大学生读者是否选择来图书馆,还是对提高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质量都具有意义。图书馆可通过履行吸引读者作出相应的承诺,借助服务的有关要素,向读者展示图书馆实现读者期望的可靠性和诚实性。由于心理契约是一种非正式的协议,无法通过制度来设计,只能通过彼此的期望来诉求,因此,相互期望是馆员与读者双方达成心理契约关系的基础。随着读者的需要及外界因素的改变,读者期望和对义务的承诺也相应变化。大学生的心理期望得到满足的同时,要主动了解并关心大学生的心理期望。

(二)增强馆员与大学生读者间的对话与沟通良好心理契约的形成是在馆员与大学生读者间频繁的交流沟通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双方平等的对话与沟通是建立合理心理契约的前提。大学生读者需求的高层次性和特殊性要求图书馆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沟通机制,否则大学生读者就难以建立合理的心理期望。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读者在成长过程中,随着认知系统的完善和身体、心理的不断成熟,他们的心理需求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而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可能会打破图书馆与大学生读者之间已经建立起来的心理契约,这都要求馆员与大学生读者之间要进行有效沟通。大学生读者要了解图书馆的发展状态和当前所面临的问题,馆员要了解大学生读者当前的心理状态以便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误解的产生。在馆员与大学生读者对话与沟通中,馆员更具有主动权。因此,图书馆必须制定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向大学生读者传达信息,让大学生读者对图书馆的发展有一个动态的了解并及时向图书馆反馈信息。当然,图书馆还应该为大学生读者提供对话的平台与沟通的渠道,让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增强大学生读者的主人翁意识,使大学生读者与图书馆真正融为一体。

四、心理契约理论与大学生读者满意的关系

心理契约就是组织与个人之间彼此期望又在价值回报上彼此承诺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心理契约在组织行为学中的研究焦点是组织内部的关系,它虽然不是有形的明文规定的契约,但又确实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在图书馆读者管理工作中,应该注意对读者心理契约的管理,从契约的建立、契约的维护,再到心理契约的调整,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心理契约状况对于图书馆的运行情况具有较大影响。如果馆员能与读者之间建立稳定和谐的心理契约关系,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如果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心理契约不稳定,甚至破裂,则会影响图书馆的运行状况,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比如馆员消极、读者流失等。

五、基于心理契约的读者满意管理

(一)图书馆读者满意度的内涵

读者满意是指读者认为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已经达到或超过他们预期的一种感受。读者满意度是读者对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满意程度,是通过读者对图书馆的期望与图书馆实际提供的服务相比较后得出的一个对图书馆服务的评价,是读者在接受图书馆一次或多次服务经历的内心感受和主观评价,是建立在读者对图书馆的感知和期望的基础上。读者满意度是用来测定读者对图书馆服务质量满意程度的指标,它的主要依据是读者在接受图书馆的服务后而产生的其对服务质量的评估数据,并以此来反映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程度。

(二)读者心理契约的违背与修复

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心理契约形成以后,难免会出现破裂的情况。一方感到另一方没有履行他们所承担的义务时,认知水平的心理契约违背便产生了。心理契约违背是一个主观性的感受,它是指一方认为另一方没有充分实现心理契约,这种违背的发生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读者已被图书馆欺骗或在情感上受到馆员的伤害。可能是图书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能满足读者的期望,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经过双方的调整过程后依然不能维系契约关系。心理契约违背往往会产生读者抱怨的严重后果。因此心理契约确实是影响图书馆服务质量好坏的决定因素。心理契约违背导致双方期望之间的矛盾与缺口形成,这些矛盾与缺口必须通过澄清信息或重新“谈判”才能修复。心理契约违背会引起馆员与大学生读者对契约关系产生挫折、失望和不满意的情感反应,这种反应的源头治理被耽搁得越久,后果就变得越严重。因此,需立即停止或处理不适行为,使其恢复到原有或更高的信任水平。心理契约违背的修复要求图书馆馆员必须是一个诚实、大度、负责任和高水平的人,作为心理契约的一方,诚实和大度才能保证馆员与大学生读者之间能进行有效的“平行交流”,高水平能使绝大部分大学生读者的合理期望得到满足。作为心理契约的组织者和维护者,责任心使馆员对心理契约的建立、维持与强化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充分尊重大学生读者在契约中的主体地位。

(三)基于心理契约读者关系的维护

学生读者在使用图书馆之后,对图书馆的服务和知识产品很满意,这种情形下大学生读者与图书馆之间可以结成初步的心理契约。图书馆对于与大学生读者之间的心理契约需要进行维护,并将其稳固、提升,不断提高学生读者的满意度,这样便可以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这对于图书馆来说是非常好的状态。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图书馆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如学生读者征文、唱红歌评歌星读者、红五月摄影展等,评出优秀的读者,并颁发纪念品,不断提高学生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程度,强化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心理契约,提升读者关系,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诚实性信任,培养读者忠诚。

六、结束语

馆员与读者之间除了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互动的关系。读者需求已经成为追求内心情感的满足与充实。满足读者需求,图书馆以其文献资源和服务为载体,通过让读者满意的服务向读者提无形的精神价值;反之,读者以其对图书馆的信任、忠诚和依赖等行为回报图书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通过满意的服务形成了彼此信任、彼此期望又在价值回报上彼此承诺的心理契约关系,从而减少图书馆的负面影响,为图书馆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源泉。

篇6: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美术教育中审美体验探讨论文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越来越被重视,而在各个阶段的学生当中,因心理发展以及青春叛逆期的因素,以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最不稳定。因此,本文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对我国社会中小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映射。虽然我国关于素质教育的研究并不在少数,但是却偏向于理论方面的研究,而在中小学生这个阶段,学生处于叛逆期,一板一眼的说教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从而造成审美疲劳,降低学生心理素质,给心理教育带来阻力。因此,重塑学生心理审美和价值观的方式就要通过美术教育来实现。

二、教育心理学以及审美体验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项分支学科,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适合当代教育发展的一种科学产物,是能够有效帮助学校情景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主要是以学生学习为目的,多角度分析学生心理发展历程以及心理变化规律。这种分析学生心理的过程,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人生观的塑造,另外一方面则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来制约一些对学生不利的因素,更好地保护学生的成长环境。教育心理学的活动过程就是通过对個体的心理以及观念的变化进行记录,从而分析出能够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因素。

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方式之一,同时审美教育也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现代美术教育当中,审美教育是让学生能够在精神愉悦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并且这种教育方式,对现代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美术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

心理教育活动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中的开展主要分为“教”和“学”两个部分,这两个不同的部分对学生教育产生的心理规律也有所不同。在现代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当中,明确指出: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发展将学生学习分为认知性学习和技能类学习两种不同的模式。其中认知性学习又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学习和理解学习两种,而这两种学习状况下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区别。根据《教育心理学》中对机械学习的理解,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对事物进行机械性记忆,第二种是具有目的性的机械学习,如学生在启蒙阶段背诵唐诗、乘法口诀等。

举个例子: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美术绘画的专业知识,其中就有关于不同的绘画体系具有不同特性的知识点。学生在对这些不同种类的绘画的特性进行记忆的过程中,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往往要比死记硬背更加轻松。虽然这两种方式都是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记忆,但是其内涵和性质却是不相同的。前者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其记忆会相对深刻,持久保持,但是后者的记忆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这两种记忆的结果,也可能会导致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的不同。前者因为学习效果良好,因此在学习上更加具有主动性,乐于学习;而后者因学习效果不佳,会处于一种被动式的学习当中,最终可能会厌恶学习。当这种学习被运用到美术教育当中的时候,可以使用在对绘画的'种类的认知上。比如教师对学生讲述油画、中国画、版画等的区别,这种认知性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如果教师只是将教材上的知识点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学生也是机械地学习,这将失去学习中国画的意义。因为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即使学生可以绘画出中国画,也仅仅是学到了绘画技巧,并没有领会到中国画的神韵。

如果教师采用理解学习的认知方法,对学生学习中国画的过程进行引导,将中国画由浅入深、由内而外、由工具到作品一一进行讲解和展现,将有效加深学生对中国画和中国画所要表现的中国气节和精神的理解。对中国画的讲解可以从中国绘画中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开始,国画是以毛笔线条的技法绘画而成,也可以是通过书法篆刻等技术结合,从而创新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艺术形式。教师在对这些中国画原始符号进行教导以及演示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含义,同时利用美术教育能将具体事物形象化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如此便能真正落实美术教育在我国现代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发展中发挥作用。

四、审美情感体验活动的心理学条件

审美活动其实就是在对某一事物进行判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变化的规律,这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在进行审美活动时,人们往往会受到来自外界或内在的各种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同样也和这个人的教育水平和生活阅历有很大的关系,并且这种影响效果会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以及不同的政治环境和当时的社会文化发生改变。

人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进行着审美,审美对象可以是一片风景、一盘菜肴、一位美女等,当这些对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时,人们在心理上和思维上都会下意识地进行审美活动,虽然这种审美层次较浅,但同样也是在检验着人们的审美水平。因此,审美活动的内涵会因心理条件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因为审美过程是人们对于事物真、善、美的一种心理活动,但是这种活动因每个人的个体素质而产生差异。如果个人对文化艺术的认知积累不够,就会造成所谓的“看不懂”或“不理解”的现象。在美术教育当中,美术作品往往是曲高和寡,学生如果缺乏审美认知以及专业知识,就很难正确解读美术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在涵义。因此,当代教学当中,美术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提供相应的审美教育,同时也对学生的知识库进行填充,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水平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五、美术教育下心理教育动机以及反应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外来因素的推动,将美术教育与教育心理学进行结合,就是为了能够通过心理教育体现出当下美术教育体系的活性,为学生学习美术教育注入动机,并且这种动机必须具有激活性、指向性和强化性。在当代的教育当中,所谓的学习动机,往往就是指通过学习能够达到的某种目的或需求,而在我国,美术一直都被当作人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娱乐方式,类似于小说、画展、音乐、舞蹈等等,都是通过审美动机而推动人们的行为。学生通过美术艺术能够更加深刻地进行自然、社会、历史以及人生等方面的思考,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高度,同时,学生在进行审美活动时,身心会获得一定的愉悦,从而增加学生对审美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审美的主观意识,为我国艺术教育的扩展奠定基础。

审美体验有正向和负向两种,但是由于人们审美认知的缺乏,也时常出现把假、恶、丑当作是真、善、美的现象,出现这类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因为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产生了错误的审美观点。教师作为学生审美观点的引导者,应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加正确的审美体验。而审美体验又包括了悲剧的体验,没有“悲”,從何体现“美”?因此,这种体验在人们的审美体验当中具有重要意义。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摧毁给人看,同样也是属于艺术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手法。将人们痛苦的情感当作一种审美现象去进行审美体验,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美术教育当中,人们通过对美术的审美欣赏,获取心理以及精神上的愉悦,人们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即是审美体验。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正处于发育阶段,心理发育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审美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个人环境、思想水平、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误的观念以及认知,情节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悲观厌世等消极观念的出现。而这就需要教师在审美过程中,对其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用教育心理学中的理论,对学生产生的审美活动因势利导,比如说在学生进行社会考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美术展览、分析美术作品或观看影视作品后写出相应的观后感,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交流活动等。

六、结语

在心理教育的基础上,对我国当下美术教育体系中的审美体验进行研究,就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教育心理学与美术教育进行结合,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辨识社会中的事物,丰富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得我国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运用美术教育的形象性以及感染力,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学习心理,塑造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以及心理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现代美术教育肩负的使命。

篇7:刍议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数字图书馆是一种拥有多种媒体、内容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是采用现代化高新技术支持的数字信息系统,它能够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资料。针对当前情况,本文对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建设

1网络环境的现状

目前,各地都建立起了各种局域网、地区网和远程网,整个世界已经连为一体,这有利地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伴随着Internet的兴起与迅速发展,人们获取社会信息资源的前景将更加广阔。目前加入到Internet的已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多万个网络,而且世界上还有17000多个图书馆也加入到了Internet。随着Internet不断发展,各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和我国互联网络的建设,将会逐渐改变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一个全新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为适应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需要应运而生,它就是数字图书馆。

2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就是利用目前先进的计算机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国际互联网技术,以数字化的方式存贮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并通过通讯化网络互相连接,供读者随时随地查询、搜索、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实现零距离资源共享的虚拟图书馆,也被称为“电子图书馆”、“无墙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资源、管理和服务相结合,并且能高效地为读者提供各类信息和知识服务。在这个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评价一个社会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数字图书馆建设。

篇8:刍议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论文

3.1积极参与合作,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

在国外,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指导原则为“总体规划,分工协作,开发特藏”。“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为我国提出的原则。国内的各个图书馆只有在国家政策和法规的正确导向下,牢固树立“全球一个网”、“全国一个馆”的指导思想,努力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然而,“各自为政”的局面却出现了在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上。例如在建库上,各个馆有各自的文献分类、编目等,书目数据标准化程度在各个馆中也大相劲庭。同时,在文献分类方面,一些馆用《中图法》进行分类,一些馆用《科图法》进行分类,一些馆用《人大法》进行分类,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在书目数据方面,因各馆数据各不相同,这样检索用户就很难从各个方位准确、迅速地检索其所需。因此,我国需建设一个数字图书馆全国中心,这个中心的作用包括:第一,用来建立和健全全国数字图书馆使用的各种标准及规范;第二,用来协调并且规范各个资源库的建设,解决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即标准化问题。依据这个统一的标准,各个地区内、地区间图书馆进行合作建库或者由当地中心图书馆进行统一建库,其它小型图书馆分别录用,最终使全国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达到统一的标准。与此同时,各个中小型图书馆要积极参与到数字图书馆联盟项目中来,用以构建全国范围内的.数字图书馆联盟。目前,国内外图书馆界都非常关注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建设。《中国大学图书馆合作与资源共享·武汉宣言》在7月“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上签署,它就明确指出数字时代图书馆合作更加必要,图书馆为解决信息数量的急剧增长,以及用户对信息资源的无限需求与图书馆对信息载体有限的收集和处理能力之间的矛盾的主要方案就是信息资源共享。同时,鼓励项目合作与资源共享延伸至教育、文化与科技、社科系统的数字化资源,建立不同类型的图书馆联盟。

3.2努力加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

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需要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鼎力相助。同时,技术、设备、大量资金等对它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其中,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有着无法解开的死结: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

3.2.1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准自身的定位。各个图书馆应积极确定自己资源建设的程度与方式,其依据为:自身的网络条件、资源与服务的基础及其技术开发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普通高校图书馆而言,因其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可以采取直接参考或利用国内其它高校图书馆资源的方式,如:重点高校图书馆的重点学科资源库和特色专题资源库。这样,就可以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因此,这些高校图书馆就能将更多的资金与技术力量投入到本校特色资源建设和其它学校未建的专题资源库建设上。

3.2.2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各个专题资源库的建设,尽快组织一些重点高校建设教育、科研库,对已建立好的专题资源库进行调研和发布相关信息,研究并制定各学科专题资源库的选题立项,同时对各高校的选题申报进行组织和协调。

3.2.3在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这个问题上,我们应重视“获取”资源而不是“拥有”资源。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吸取有效信息,而非获得传统文献。因此,各个图书馆应该对社会上各类电子出版物进行广泛收集,充分开发网络资源,将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目标设置为“社会数字信息资源馆藏化”。与此同时,将原有馆藏资源的数字化作为信息资源建设的有效补充。

3.3积极开展用户培训服务

数字化图书馆拥有多种多样的数据库资源、网上资源、数字资源及其各种多媒体资源等。各种检索方式应用在各自的资源里,如:检索网络资源、使用各种网络搜索引擎;检索各种媒体资源及其使用各种媒体播放软件等。用户需要掌握系统的方法和使用技巧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数字资源。因此,数字化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为长期开展各种形式的用户培训。培训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同时采用,也可分开进行。

3.3.1边讲课边上机。高校图书馆可以采取边讲课边上机实习的方式在其电子阅览室内不定期对用户进行培训。内容应包括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数据光盘的检索与利用、利用搜索引擎检索数字资源、网络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中国学术期刊等镜像数据库的检索方法等;

3.3.2高校可在新生入学时开设文献检索、资源检索等公选课,由图书馆馆员系统讲解如何利用图书馆;

3.3.3在图书馆网站的主页上设置专门的数字资源栏目,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整理成帮助指南,指导和帮助用户进行网络检索;

3.3.4在图书馆网站主页上设置相应的交流互动栏目,让图书馆馆员与用户能随时进行交流。

读者的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这些内容,它能有益地指导读者今后检索参考资料、开展课题研究、进行论文写作等。

3.4努力提高图书馆馆员的业务素质

数字图书馆使图书馆两大服务职能(即传统服务职能与信息服务职能)和谐统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其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弱化了图书馆的某些传统部门,图书馆的文献分类、标引更趋社会化得益于集中统一编目与联机联合目录的发展,读者具有更广阔的选择自主性因其全开放的结构。因而,图书馆的所有工作中将贯穿着指导性、导航性服务,图书馆主要职责将演变为生产信息产品。这对广大图书馆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除了掌握必备图书馆学相关知识外,更要高度重视如何提高现代化专业理论与技能。广大馆员们需努力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及网络资源检索技能。计算机编目、创建及维护数据库、远程联机检索、局域网维护等技术为图书馆馆员必备技能,只有掌握这些技能才能够完全胜任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各项基本工作;与此同时,广大馆员们也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外语水平。只有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图书馆馆员才能更好地检索信息为读者服务,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目前,多数图书馆馆员年龄偏大、知识水平偏低已经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两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加强对图书馆馆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尽快掌握数字图书馆员所需的技能;第二,在高校图书馆学专业中开设信息类课程,从学生时代进行培养。这样,广大图书馆馆员才能履行好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员的新职责。

综上所述,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理论与实践飞速发展,新的技术、新的理论不断地产生,我们需要进一步去探索,数字图书馆的实现仍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只要所有参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各位人士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做好远景规划,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梦想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美莉.数字图书馆多元化信息服务综述[J].兰台世界:下半月,(6):69-70.

2 BALAKRISHNAN N..Universal Digital Library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浙江大学学报:A卷英文版,,6(11):1204-1205.

3 师雪霖,牛振东,宋瀚涛等.Intelligent Agent-Based System for Digital Library Information Retrieval[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英文版,,12(4):450-454.

4 黄晓斌,夏明春.数字图书馆知识网络的结构与模式[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2):38-42,65.

5 罗宇红.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实践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0(4):75-77.

6 张小芳.对构建知识服务型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思考[J].兰台世界:下半月,2010(7):79-80.

7 贾西兰,王琼,吴英梅.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新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59-63.

8 胡良.按需服务的数字图书馆模型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1):58-59,36.

篇9:浅谈体验经济视角下大学生专业学习体验模式初探教育论文

浅谈体验经济视角下大学生专业学习体验模式初探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体验营销 大学生 专业学习学习动力

论文摘要:当下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动力不足缺乏兴趣的问题,对其成才非常不利。本文基于体验营销的视角结合从目前大学生学习情况提出大学生“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从而为提高大学生学习动力以及为高校教育提供合理建议

是中国进入“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通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兴国战略,从而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后备人才支持。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完成了到大众教育的嬗变。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要求个体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大学生只有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目前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1.1专业课学习态度放纵

经过高考的洗礼,刚进入大学的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他们有资格进行“休养生息”,从而逛街、网游、看电影等轻松悠闲的享乐主义泛滥,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游戏人生之上。此外,他们把对专业课有用的基础课当成所谓的“游戏课”,这种不负责任的生活学习方式不但严重影响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更为眼中的是对其人生的价值观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2专业课学习精力投入不足

大学生有权就所选课程听取教师课堂讲解与教诲而不被拒绝的权利,同时听课的权利也可以放弃,但是这不能成为大学生不上课以及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借口,所谓天道酬勤,一份投入一分收获,低投入必然带来低产出。因为自身自控能力的缺失以及外在环境的干扰,大学生很难将足够的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1.3专业课学习收获甚微

大学的课程学习具有知识的专业性、外延的开放性、运作的自主性、求解的探索性、运用的实践性和个体的差异性,与初高中相比,这就需要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与实践。大学讲师的普遍投入不够,授课方法四班,尤其是针对文科性较强的专业,他们的讲解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大学课堂一般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大学老师对理论的讲解模式让学生对课本内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上这两点都导致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低收获量。

2大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远不如以前,大学校园里的厌学现象愈演愈烈。通过对目前大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大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主要问题归结如下。

2.1缺乏学习目的

“不知大学为何而学,又不得不学”成为大学生对课本内容无目的性的主要原因。专业课本具有极强理论性,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没法在枯燥的文字中找到自己的学习动力。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只有在对市场有充分经验后才有兴趣于《西方经济学》课本里的那些经济需求和供给曲线、图表分析以及各种函数公式,只有深入了解企业内部结构和整体市场才会知道怎么写出一份适合本企业产品的营销策划书。目的不明确让其很难有足够的动力去深入体味自己专业的乐趣所在。

2.2缺乏专业兴趣

赵德雷博士在他的调查报告中说,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半数以上(56.8 %) 的大学生觉得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实际联系不大,44. 7 %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上的课“基本没什么意思”,感到“非常有兴趣”的只占5. 3 % ,剩下一半的学生都持折中态度。相比专业书籍,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职场类书籍,认为自己能从那些实在的案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且为自己在职场方面增长经验。

2.3很难深入理解专业内容

具备良好的学习品格与坚强的学习意志这两点积极学习态度的同时,大学生要学过且学懂、学透了才能提升自己专业技能。在课堂教育中,大学教师给学生主要传达理论知识,但“嘴把式”的学生是不受企业欢迎的,而那些深刻理解所学专业内容、敢想敢做且做得漂亮的大学毕业生才是企业需要且可以重点培养的对象。

3大学生专业课的“体验式营销”模式

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体验式营销已作为一种为体验所驱动的营销和管理模式,完全取代了把功能价值居于核心地位的传统的特色与功效营销。本文针对大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主要问题,提出把营销中的“体验营销”运用到大学生的专业课上,即专业课的“体验式营销”模式,以达到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积极性的目的。

3.1经济学中的体验式营销

伯德施密特博士在他所写的《体验式营销》一书中指出:体验式营销(Experiential Marketing)是站在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关联(Relate)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此种思考方式认为消费者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时、消费后的体验,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品牌经营的关键。体验式营销具有五个特点,即关注顾客的体验,以体验为导向设计、制作和销售你的产品,检验消费情景,顾客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体验要有一个“主题”。

3.2大学生专业课的“体验式营销”模式的概念

所谓“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就是类同于经济上的体验式营销,把学生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联想等要素融为一体,作为学生学习内容、目的和兴趣主要依据,注重学生在学习前、学习时和学习后对“体验学习”过程的全程参与,以充分响应学生所学内容运用于实践的诉求,推出满足他们个性化需求的学习模式。本文把这种“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融入大学生专业课,使专业课的学习更加具体化、实用化。

3.3“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的特点

体验模式的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关注学习者的体验,关注学习者对理想学习内容的渴求;体验要有一个目标,“为何而学”是“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的关键。以体验为主导,学以致用,课程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引起学习者的动力与兴趣,引导学习者的实践;学习者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积极地心态与扎实的理论为“体验”做铺垫。

3.4“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的战略模块

伯德施密特将这些复杂多样的体验形式称之为战略体验模块(SEMs),以此形成体验式营销的构架。战略体验模块由五种不同体验模型组成,即感觉、情感、思考、行动和关联。下面将是从这五种体验模型来阐释“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运用。

3.4.1感官体验模块

感官营销的诉求目标是创造知觉体验的感觉,它经由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可能是味觉与嗅觉。现在大学多进行的是多媒体教学,优秀的课件在背景图及图颜色的选择方面有较强的吸引力(视觉上)。学校有关部门可以为学习者播放与专业课相关的视频或者申请到相关专业的企业进行产品流程的近距离接触等一系列的感官活动,这样可以让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听觉与触觉上有更多了解。

3.4.2情感体验模块

情感营销的运作需要的`是,真正了解什么刺激可以引起某种情绪,以及能使学者自然地受到感染,并融入这种情景中来。学习者从自己内心深处挖掘对所学专业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然后顺藤摸瓜,从最基础的内容学起,这样学习目的性也得以体现。同时,自信、幽默、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心态既能提高施教者和学习者的学习,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以情动人、美化心灵和提高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施教者以审美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多数大学生喜欢听俞敏洪老师的讲座,他们被于老师自信、幽默风趣、渊博的学识和充满激情的演讲所吸引,认为自己对未来变得有信心。

3.4.3思考体验模块

思考营销诉求的是智力,以学习本身引起学习者的惊奇、兴趣、对问题集中或分散的思考,为学习者创造认知和解决问题的体验。比如,一个正在学习营销策划的学习者若只听老师讲解是没法理解营销策划书的环境分析、SWOT分析、市场选择和定位等的具体操作;若让他模拟参与到一个企业的市场营销策划中,并赋予他一定的责任,使他不得不为所做项目进行思考,在集中思维过程中明白课本中的理论应当如何与实际相联系,也更深入认识专业理论的实战性。

3.4.4行动体验模块

行动营销的目标是影响身体的有形体验、生活型态与互动。同上例,学习者透过深入思考,根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对自己所缺知识进行补充学习,将书本的理论转换成他所策划的实物,将理论用于实践,设计出调查问卷,经过反复修改以达到调查的目的,亲身收集调查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分析,观察再思考,最后写出一份优秀的营销策划书。思考与行动是不可分的,它们是相铺相成的。

3.4.5关联体验模块

关联营销包含感官、情感、思考、与行动营销等各个层面。比如,假设存在“面包”这个食品,那么必然存在消费者,消费者肯定会从面包的色、香、味或者品牌偏好来选择面包,为吸引消费者就必然存在宣传者和策划者。所以任何一个事物都不会单独存在,就像小学的语文课本里要计算数值,数学课本里有文字,市场营销专业里需要学习财务会计和应用文写作一样。

“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从感官、情感、思考、行动与关联五个战略模块和例子阐释了“体验”在专业课程里运用,简言之就是:学生能加深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的关键是以体验为基础认识到“为何要学”,从而引导他“怎么学”;确定学习内容与将所学内容用于何处的目标;通过学习,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4结论

总之,体验经济越发适用的今天,企业如果善于运用体验式营销,能够为取得消费者的认可,赢得消费者的忠诚度,最终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增添砝码;大学生如果善于运用体验式学习模式,从而也能够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去认识自己的专业课程,在不断对专业课的探究与实践中提升自我,赢得学校和企业的青睐,最终不但得到自我远大理想的实现和自我价值的最大化。21世纪的大学生,既要追求生活数量,也要讲究生活的质量、生活的品位。在生活中追求美,保持青春的激情和浪漫,以一种“体验”的心态去学习、生活和工作。

参考文献:

[1]伯德施密特(美). 体验式营销[M].刘银娜,高靖,梁丽娟 译.清华大学出版社,.4.

[2]顾明娣,屠锦红.当代大学生“学习态度”调查报告——以江苏宿迁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29):156,162.

[3]倪洪涛.大学生学习权的类型化[J].现代大学教育, 2010(3):11-18.

[4]赵德雷.大学生学习态度调查—内源性学习动力不足及其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5):24-27.

[5]刘卫萍.论图书馆室内设计理念[J].图书馆学研究,(3):91-93.

篇10:体验认知视角下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传统上的认识是医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是伦理道德老师们的职责或者是实习时专业课教师的职责。实际情况则是医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关系到医学院的所有教师及管理人员,所有教师都应担起对所有医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让学生接触到的一切都围绕高尚的医德为核心的潜意识的价值体验。本文从体验认知视角探究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目标、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及途径,达到对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起到推波助澜之效用。

体验认知视角为我国医学生伦理道德责任心的培育模式带来了非常大的借鉴意义。即在这一过程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应当有效的结合体验认知视角来进行,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体验认知视角下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进行探究和分析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教学意义和医学意义。

篇11:体验认知视角下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2.1医学伦理对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要求具有全面性和实践性,它在思维和行动两方面都有较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医学生的培养要以态度、知识、技能协调发展为目标。

2.2使得医学教育模式真正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2.3为了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真正的应用于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对于医学教育模式进行合理的改良与革新,从而能够有效的提升医学生的医德和医学伦理修养。除此之外,在培养医学生医学伦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使其认识到医学伦理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性,从而能够使其牢固的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

2.4通过学生对医学伦理道德实实在在的课堂上,临床实践上,生活上的体验~认知~感悟~内化~接受等过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非道德现象,从而能够更好地形成优秀的医德观念,并且也能同时提升自身的医学水平和待人处事的哲学。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医学生应当注重将自身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热情[9],从而能够达到真正培养适应新形势医学发展需求的医学人才。

篇12:体验认知视角下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1.1当前医学伦理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初步走访和问卷调查,虽然我国的医学生伦理道德课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和进步,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所以有必要对现存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并逐渐加以解决[1]。①最为严重的问题主要包括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缺乏权威性、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课程时间安排、课程合理性确定的过程中其整体水平都有待提升。有的学校安排“医学伦理学” 课在大二时学习,有的安排在大三学习。就我们学校,“医学伦理学” 安排在大三有见习课时学习,但课时量太少,班级人数太多,无法达到伦理道德教育实际目标[2]。虽然此时学生有专业技能的有效支持,并且在医学知识和医学专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但据调查,医学伦理教师们、专业技术教师们、公共课教师们、学生管理人员等没有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所以学生在医学伦理道德方面的真实体验和感受不深,导致医学伦理理论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3];②医学院校教师认识上,一般教师认为医学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是医学伦理教师的事,与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这也是医学伦理道德难以达到内化育人的目的。事实是医学伦理道德课的真正落实关系到医学院校的所有教师及管理人员,这要归因于学校对所有教师教育结果的评价不够科学;③在教学方法上,依然以理论灌输为主,尽管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但学生真正参与互动和采取实际行动的机会很少 [4]。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不能体现终身化教育的要求;④如果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部分医学生对于医学伦理的看法往往是这门课程的理论性过强,并且假大空的内容较多,因此没有实际的意义并且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这种学习态度的存在使得医学伦理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并且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5]。基于此,积极探究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学伦理道德培养模式是医科大学院校各个老师的责任和义务。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漫长性,因此这意味着医学生应当注重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并且对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最终能够更好地促进医学教学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6]。

1.2医德失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价值的多元化发展使得部分不好的负面思想和理论影响到了医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这集中的体现在了医德的缺失和部分医生拜金主义的形成。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价值标准的变迁和心理失衡往往也会促使部分导医生将追逐经济利益放在了救死扶伤的责任之前,并且天价收费、就以先送红包等事件屡禁不止,也很好的说明了医德失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7]。有极少数人甚至没有“红包”不看病、不手术,失去了基本的职业道德;不少医务人员对待患者 “冷”、“硬”、“推”、“拖”,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态度粗暴,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所有的这些医德失范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医生们在学生时和在工作后缺失医学伦理道德教育[8]。因此,在各大医科院校,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道德的教育,探索有效的医学伦理道德教育模式意义重大并非常有必要。

篇13:体验认知视角下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3.1在各科学习实践以及临床实习中“体验(embodied)”医学伦理教育 医学生对医学伦理道德的体验是方方面面的,贯穿他所有的学习生活,包括医学伦理课堂、各科专业课课堂、公共课课堂、临床实习、学生管理等。这就意味着医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在医学伦理课堂上去完成。传统上的认识是医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是伦理道德老师们的职责或者是实习时专业课教师的职责。其实,医学生的伦理道德的教育关系到医学院的所有教师及管理人员,所有教师都应担起对所有医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让学生接触到的一切都围绕高尚的医德为核心的潜意识的价值体验[10]。

体验哲学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内容之一,对亲身体验的经历的认识,一般说来都较为深刻。尤其从“embodied”这个构词,“em”就是“in”的意思,“embodied”就是被嵌入身体的体验,所以医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要通过这种体验,学生才能真正认识体验的内容。

3.2在各科学习实践以及临床实习中“认知(cognition)”医学伦理教育 在各科课程学习、校内外各种各样亲身对医学伦理道德的体验活动以及临床实习中,医学生会对医学伦理道德认知会更加深刻。这里的认知就正如 “embodied”这个单词的构词所展示的词义一样,是嵌入身体,心灵的体验所带来的认知[11]。

3.3在各科学习实践以及临床实习中“感悟(understanding)”医学伦理的精髓 我国的医学学生在进入医院学习后,往往会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而对于医学伦理的理解较为浅薄,并且部分医学生在内心深处并没有对于医学伦理从根本上重视起来,其对于医学理论的理解还较为肤浅、较为模糊。那么,这就需要老师们的正确引导,各科老师都负有培养学生伦理道德的责任。比如,医学伦理学教师在上了理论课以后,让每个学生对每周的见习课写医学伦理道德心得[12];又比如,辅导员在给学生开展活动之后,应该让每个学生写思想汇报或者是医学伦理道德体会等等。这样让学生在反思过程中感悟到医学伦理精髓,潜移默化伦理道德精神。

3.4在医学生的各种学习和实践中“内化(internalization)”医学伦理道德知识和精神 应改变过去那种试图通过短暂的课堂教学和临床实习,就可以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的奢望,医德的培养始终贯穿学生整个的大学阶段和今后的工作生涯,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等重要的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对于其医德和医学素养进行有效的增强。除此之外,在内化的过程中,医学生还应当注重理论对照和榜样学习等方法的合理应用,最终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行动能力和实践能力[13]。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内化医学伦理道德知识和精神的目的。

3.5医学生在医学职业生涯中“接受(acceptance)”医学伦理知识 伦理查房制度能体现是否真正接受了医学中的有关伦理方面的知识。举例来说,在查房的过程中,能够接受医学伦理的医生往往都具备很强的和患者沟通的能力以及人文情怀,从而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满意程度和配合意愿。除此之外,接受医学伦理知识还集中体现在医生还应当具备法制观念和爱岗意识,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语言和服务能力,最终能够和患者进行高效的沟通[14]。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医生应当注重知情谈话制度等制度的合理执行,并且用和蔼可亲的态度来对待需要帮助的患者,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服务的人性化和合理性。

篇14:体验认知视角下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4.1培养模式基本思路 所有医学院校的教师和管理者纳入医学伦理道德教育中来各个科目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有其自身对医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责任并落实到实处并且医学生的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始终贯穿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①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的教育责任。目前,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的教育承担起培养医学生伦理道德意识培养的主要责任和主导作用;②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教育责任。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教师除承担起教授学生高超的专业技能,还要承担起教授学生良好职业操守的职责,专业理论知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学生一般比较崇敬专业理论知识教师,因此,专业理论知识教师要真正落实“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献身带头作用。

4.2培养模式实践途径 ①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润物无声的氛围。加强医学伦理系统教育、重视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注意典范直观教育、树立医院形象、扩大医院影响;②建立道德教育制度,形成激励约束机制;③因材施教,形式多样开展医学伦理教育,内容上要加强针对性,教育标准要有层次性,方法上要增强灵活性,教育形式多样化;④ 建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月写在实践中的伦理道德心得并监督实行情况;⑤加强学生的伦理道德培养意识,首先要加强老师及管理者的伦理道德意识。

5 结论

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持续进步和医学生培养模式的持续发展,体验认知视角下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探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医学教师应当注重合理地借鉴体验认知视角下的医学生培养模式,从而能够更好地对于学生的伦理道德进行持续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医学伦理道德教育模式分别只是针对医学生的道德实践中的某一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会是完美的,并且都具备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医学教师在体验认知视角下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其进行合理的完善,并且认识到其中存在的局限性来合理的做到扬长避短,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医学生培养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电子商务管理系统的论文

管理系统中互联网电视论文

试析网络教学平台在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

网络仿真在高职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商业模式创新范文

未来学校管理系统如何构建论文

盘点的关键词

媒介策划书

新媒体整合营销是门学问网络营销

Web2.0视角下的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改进论文
《Web2.0视角下的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改进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Web2.0视角下的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改进论文(精选14篇)】相关文章:

如何提高自己网站的访问量2023-07-31

医学神经生物学教学方法2022-08-20

微博对议程设置理论的影响2023-08-10

新媒体环境中传统戏曲的传播论文2024-02-25

手机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习惯的特点分析论文2022-08-24

硕士论文选题攻略2023-05-10

新媒体语境下的学校宗教渗透问题刍议论文2022-05-04

分析写实性油画论文2024-02-07

探讨移动在线计费建设方案2023-03-12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的应用论文202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