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GDP核算的调整研究论文

时间:2023-03-03 07:48:56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美国GDP核算的调整研究论文(精选14篇)由网友“不隔山”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美国GDP核算的调整研究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美国GDP核算的调整研究论文

篇1:美国GDP核算的调整研究论文

美国GDP核算的最新调整研究论文

一、引言

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元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地位短时间内仍难以撼动,其对自身GDP核算方法和数据的修订势必会对国际经济活动和经济联系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国内对于美国此次GDP核算的最新修订尚处于简单介绍性阶段,大多是以媒体报道的形式呈现,还没有专门的学术性研究。

有人认为美国此举是为了粉饰其经济增长数据,是给GDP“灌水”的行为;也有人认为此次调整符合“创新主导型经济发展”,是美国官方统计具备前瞻性的核算安排;而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说法,这次修订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配合SNA的相应调整”。上述说法,哪些正确、哪些错误,这一调整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已成为理论界和实际部门所关注的一个热点。此外,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国内学者对资产边界修订的相关研究(魏和清,;高敏雪,;“SNA的修订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课题组,2012、2013),主要是对联合国提出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最新版本---SNA2008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在具体核算方法和操作实践上尚缺乏系统深入的探索。

本文拟以美国此次GDP核算中的资产边界扩展修订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具体修订内容和操作方法做扼要介绍的基础上,分析美国官方统计此次调整可能产生的影响,探讨修订的原因,为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我国的GDP核算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美国GDP核算中资产边界扩展修订的具体内容

美国经济分析局关于GDP核算的最新调整中,涉及资产边界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①:

(一)将R&D支出列入固定资产投资

R&D支出,主要是指各单位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等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这种费用的发生,主要是为了增加生产活动中的知识存量储备;同时,将这类知识储备作为生产投入用于新的开放应用(既可以是用于创造新产品,也可以用于提升生产过程),简而言之即一种为开展创造性工作而支出的费用。当今社会,知识经济迅猛发展,R&D活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力和影响度越来越明显,并以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产品形态呈现。通常情况下,此类知识产权产品一经产生,便能够长期持有且重复使用,并可以从生产或经营过程中不断获得收益,因此,由R&D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具有固定资产的某些特征,对其进行资本化处理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在此前的核算框架中,由于各种原因,美国的国民收入和生产账户对R&D支出的处理主要参照SNA1993的标准,并没有被作为GDP组成部分中的投资支出进行核算。企业购买R&D被看作是中间投入,其自身开展R&D的费用被包含在产品的生产成本之中。对于政府和非营利机构而言,其R&D支出也是作为其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成本,最终则被包含在公共消费支出中。但是,在进出口服务核算方面,则包含了国家和地区之间关于R&D服务的销售与购买。

本次调整中,美国经济分析局按照SNA2008的定义,扩大了资产边界,将R&D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项纳入国民帐户,并作为固定资产项下“知识产权产品”而列入资产负债表。同时,还估计了R&D形成资产的损耗,并将其计入固定资产折旧。由此可见,新修订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测定R&D形成资产的价值,其二是正确估计R&D形成资产的折旧。

从理论上讲,R&D形成资产的价值应等于该资产未来可能产生收益的现值。但在实际核算时,这种测度方法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现实中R&D形成资产未来的收益难以事先测定;对此,美国经济分析局给出的标准测度方法是用R&D活动的总生产成本作为R&D资产价值的测度。其数据主要来源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的R&D支出调查。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就获得数据在覆盖范围等方面进行调整,同时按照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报告,对R&D的投资者而不是实际执行者进行分类。这主要是因为:①投资者享有R&D成果的权利且能够从R&D中获得经济收益;②根据现有的R&D调查数据,所有权很难在投资者和执行者之间进行划分。因缺少R&D形成资产直接的所有权信息,联邦政府购买的或者资助的R&D被认为是联邦部门的投资。在政府R&D方面,经济分析局主要考虑四种联邦R&D类型,分别是国防、健康、空间和能源。

R&D折旧率是测算R&D投资收益率和资产服务成本的重要参数。现实生活中,对R&D折旧率的估计也存在不少困难。主要原因是:其一,R&D的市场价值通常难以获取;其二,与有形资产折旧不同,企业R&D资产折旧不是自然衰退或损耗。R&D资产价值减少或者被废弃的原因,主要是该资产对企业盈利能力贡献度的下降。根据这一思路,美国经济分析局主要利用企业层面的相关数据,通过分析R&D投资与未来收益间的关系来进行处理(计算折旧率时,通常假定每一期R&D投资对企业未来利润影响先上升,然后呈几何级数递减),对R&D①此次调整,除本文所介绍的资产边界扩展外,固定收益活动集中行业的折旧分别进行估计。在估算出企业R&D资产折旧率的基础上,再对非营利机构的R&D资产折旧进行估计。政府R&D资产折旧的估算,按照类似于企业的处理方式进行。通过观察政府R&D支出所产生的成果变化,以及新技术可能产生的影响,来确定政府R&D资产折旧率。

(二)房屋交易成本的资本化

房屋交易成本主要是指与住宅等固定资产获取、变卖相关的费用。这些费用包括:经纪人佣金(销售新住宅、二手住宅以及相关的土地的佣金)、产权保险费、房检费和律师费、支付给州和地方政府的印花税以及支付给调查和管理服务的费用等。在此次综合调整之前,美国经济分析局仅将上述费用中的经纪人佣金一项进行了资本化,而此次调整则进一步扩大了资本化范围,将上述各交易成本项均纳入到了投资的范畴。

根据最新的安排,美国经济分析局将会对1929年以后的所以交易成本进行资本化,并记录其持有期内的折旧。美国经济分析局会将那些与住宅等固定资产交易相关的非金融性交易成本视为资产增值,并将其记录为住宅总投资。对于那些因购买住宅资产发生的金融性交易成本,比如贷款发放费、信用报告、调节和收款费用等仍然会被记录为当前支出①。另外,对于这部分固定资产的消耗,不是根据住宅的平均使用年限(估计为80年),而是根据房屋资产的典型持有期(估计为)来进行计算。

(三)将娱乐、文学及艺术原创支出也列为固定资产投资

在以往的核算框架中,企业和非营利机构在娱乐、文学及艺术原创方面的所有支出都被视为产品(服务)生产的消耗,均未包含在GDP之中。本次调整则是对企业和非营利机构在娱乐、文学及艺术等方面的原创性支出进行资本化。所涉及的细分项目包括电影、长期电视节目、书籍、音乐等。但被列入固定资产投资的,此类支出所形成的原创产品必须满足两方面特征:一是能够据此制造大量的复制品且面向公众销售,二是使用期限超过一年。这一调整进一步扩大了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

对于这一类支出形成的资产价值,美国经济分析局主要通过估计其未来期望现金净收益的现值来进行测度。在折旧处理方面,对于娱乐原创资产的折旧在国民收入和生产账户中被视为固定资产消耗,经济分析局根据各类资产的特点分别估计其使用年限和折旧率。

三、本次修订的影响分析

(一)对GDP总量和GDP增长率的影响

本次修订在GDP核算原则、核算原理与基本核算方法上并未发生变化,延续了原来的GDP核算框架。GDP核算的对象仍是居民、企业和政府的经济活动,核算的方法仍采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本次修订的最大特征只是将之前计入“中间消耗”或“总消费”的部分项目(即上节提到的三大类支出)调整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这一调整不仅表现为资本边界的扩展,而且会对GDP总量及其构成产生重要影响。

从“生产法”角度看:调整之前,三类项目支出本身并不计算总产出,但被计入中间消耗。调整之后,三类项目支出由中间消耗变为固定资产,使得总产出比原来增加,中间消耗比原来减少,因此,必然会使GDP的总量扩大。

从“支出法”的角度看:调整之前三类项目支出不作为固定资产投资,政府和非营利机构的R&D支出则被包括在政府消费中。调整之后,三类项目支出作为固定资产投资因而使总投资增加。政府和非营利机构的R&D支出则要从政府消费中扣除。由于政府和非营利机构的R&D支出只是三类项目支出中的一部分,因此,由于调整增加的总投资必然大于由于调整而减少的总消费,从而也会使GDP总量扩大。

从“收入法”角度看:调整之前,三类项目支出计入中间消耗,与收入项目无关。调整之后,三类项目支出形成固定资产,同时要计提折旧。所以,GDP的总量也会相应扩大。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次修订使资产边界扩大,必然会使GDP的总量比以前有所增加,但具体的增长规模及影响则需要进一步分析,以来三类资本化项目导致GDP总变动均在3%-3.5%,其中,R&D支出数额最大,以修订后的当年价GDP来看,该项支出所占比重一直在2%以上且有逐年增长的总体趋势。

在具体的统计安排上,美国GDP核算主要以支出法为主,辅以生产法和收入法,在联邦层面的总量数据核算主要是基于支出法,按照本次修订发布的数据来看也同样如此,式(1)是根据本次修订数据整理的核算方法:

支出法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私人总消费+私人总投资+净出口+政府消费与投资(1)其中,本次三类资本化项目修订对支出法GDP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私人总投资和政府消费与投资两个方面,具体的核算方法可写为以下两式:私人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存货=(非住宅投资+住宅投资)+存货=(非住宅建筑+设备+知识产权产品)+(住宅建筑+建筑设备)+存货(2)政府消费与投资=联邦政府消费投资+州和地方政府消费投资=(联邦防务性消费投资+联邦非防务性消费投资)+州和地方政府消费与投资(3)私人部门的R&D支出和娱乐等原创支出进行资本化后被记录在式(2)中的“知识产权产品”项下;房屋交易成本资本化后被记录在式(2)中的“住宅建筑”项下。在式(3)中,联邦防务性消费投资、非防务性消费投资以及州和地方政府消费投资项下的投资项目,均被细分为建筑、设备和知识产权产品三类,而有关的政府R&D支出在进行资本化后均被记录在相应的知识产权产品项下。而实际核算时,因美国经济分析局已对上述三类资本化项目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统计,为避免重复核算,需要针对调整内容计算相应的净变动额;同时,根据核算定义的改变来对账户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GDP增长率方面,因每一年度都纳入了上述资本化项目,各年度的GDP总量都比原来有所扩大,尽管资本化项目本身也有所增长,但在整个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仍较小,所以,对GDP增长率的影响相当有限,而且其影响有正有负。

另外,对于国内生产净值,本次修订的影响也不会太大。这是因为,虽然三项支出的资本化会使中间消耗减少,GDP增加,但当年需要计提的折旧也会相应增加。两者互相抵消,使国内生产净值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二)对其他主要统计指标与核算账户的影响

在本次综合调整数据正式发布之前,经济分析局就本次综合修订的内容、定义、方法以及数据发布等做出了一系列说明和解释,其中,在“国民收入和生产账户综合调整预览---定义叙述的改变”中指出了本次调整可能对国民账户和相关统计指标的影响。按照该“预览”中的相关说明。

四、美国GDP核算最新调整的动因

(一)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资产范围的界定是GDP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对其做适当的调整和修订,才能确保GDP对客观真实情况的反映。

无形资产是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相关技术领域的进步,使得拥有无形资产的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并造就了一个个增长奇迹。这些都使得无形资产成为各国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无形资产作为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正是因为无形资产所具有的重要性,将其纳入核算成为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个重要课题。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型产业对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在以往的统计核算中,R&D、娱乐原创等反映知识经济和创新发展的社会经济活动支出被记为中间消耗,从统计的层面来看,既不利于对此类产业发展状况的认识和了解,也不利于相关产业政策的制订和完善。因此,本次美国官方统计的综合调整,对资产边界做扩大修订,适应了客观反映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新变动的`内在需要。

(二)提高在国民经济核算领域话语权的需要

由于将无形资产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经各国专家的讨论,SNA2008中已经对资产边界的扩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作为全球范围内政府统计的准则性指导文本,积极开展与SNA2008的衔接是各成员经济体的义务,也是开展官方统计国际比较的基础。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相关说明,本次综合调整正是对SNA2008的响应。

过去,虽然从总体上讲,美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是属于SNA体系,但在制定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规则以及与国际标准完全接轨方面,美国的官方统计并不特别积极,这与其超级大国的地位并不相称。而欧洲国家和加拿大、日本等在这方面都做出了较大贡献。在SNA2008版本的修订中,美国的专家和美国经济分析局也积极参与,在SNA五个主要组成部分的修订工作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美国官方统计较早地在国民经济核算实践中采用SNA2008的标准,其目的之一便是借此展示自身的统计能力,在加强本国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其在国际统计领域的话语权。

(三)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核算基础

实现本文所述的三类支出的资本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现实操作的困难。美国此次进行的核算范围修订在国际统计界具有先行意义,能够为其他国家(地区)调整自身的国民经济核算框架,更好地与SNA2008衔接,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美国之所以能够率先开展此类调整,主要源自于其坚实的统计支撑基础和条件。美国已经长期实施的就业工资季度调查(QCEW)、人口普查局的经济调查、网路电影资料库(IMDb.com)、季度服务业调查以及相关贸易调查以及国家科学基金(NSF)提供的R&D支出、电视节目、文学作品以及音乐的生产和销售情况的数据资料等等,都为这次开展无形资产投资和无形资产消耗的测算提供了坚实基础。

另外,美国官方统计在本次调整之前,已经开展过部分支出资本化项目的核算,积累了相关核算经验。在R&D活动的统计方面,美国官方统计更是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早在1994年就编制了R&D卫星账户,用于反映R&D支出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在美国发布了修订后的R&D卫星账户,并在和进行了更新。

综上所述,美国之所以在最近对本国GDP核算进行最新的调整,主要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提高其国民经济核算领域话语权的需要,同时,也已具备了进行调整必要的统计基础和相关条件。国内有人对美国此次GDP修订的时间提出了疑问,认为此次调整“正值美国经济发展遇阻的关键时期”,有“GDP灌水”和“粉饰经济增长”的嫌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美国官方统计此次调整之所以选择20,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2013年属于美国国民收入和生产账户的综合调整年;第二,最新版本的《国民核算账户体系》于颁布,尽管美国曾于开展了第13次综合修订,但从时间上来看,尚未有充足的准备去实现与SNA2008的全面衔接。从美国的官方统计体制来看,其统计机构带有很强的中立性和独立性,统计核算及其数据发布受行政干扰的影响较小。因此,美国开展此次修订属于根据其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而进行的正常调整,并没有所谓的“灌水”行为。

五、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一)正确认识开展资产边界扩展修订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发展和创新增长的趋势已十分明显。我国近年来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以R&D和创意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型经济也实现了飞跃发展。以R&D支出为例,从20的3710.2亿元增加到的8687亿元,增幅达134.14%,该项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从年的1.4%增加到了1.84%。因此,尽快开展R&D支出,娱乐、文学及艺术原创支出以及房屋交易成本支出的资本化核算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官方统计的国际化进程,也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和创新增长。具体来说,第一,将有利于激励政府更有力地推动企业投资研发,促进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第二,有助于加强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了解,促进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三,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统计,为政府实施房地产调控政策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持。

(二)积极开展与核算调整相关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SNA2008作为国民经济核算领域最重要的指导性标准文本,对一国(地区)GDP核算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在进一步完善我国GDP核算框架的过程中,应以SNA的最新规范为标准,进一步加强国际可比性,在确保总体核算原则和框架与国际标准统一的基础上,着重就本国GDP核算调整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和难点进行系统研究。要借鉴美国此次修订的经验,结合我国的统计实践,就有关项目的资产价值估算、折旧处理等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

(三)进一步完善基础统计调查

对新增项目进行资本化统计处理,离不开基础数据资料的支持。我国目前已开展的相关统计调查包括经济普查、常规年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情况调查、R&D资源清查等。但其分类标准、指标口径与国民经济核算扩大资产边界的要求并不完全一致。以R&D资源清查为例,目前的统计口径涵盖了因R&D而发生的建造、购置、安装以及改扩建等固定资产支出。而为了避免重复,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作为形成无形资产框架下的R&D支出不应包括新购固定资产支出。再如我国的官方统计中,目前也没有专门针对R&D支出,娱乐、文学及艺术原创支出以及房屋交易成本支出资本化分类项目。因此,为了能根据SNA2008的有关标准,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核算,有必要以成本控制下提升数据可获得性效果和调查效率为准则,对现有调查项目做适当调整,或增加必要的分类。对于现有调查无法获取的必要数据资料,应设计新的统计调查或者拓宽已有统计调查的涵盖范围。

参考文献

[1]高敏雪.SNA-08的新面貌以及延伸讨论[J].统计研究,2013(5):8-16.

[2]魏和清.SNA2008关于R&D核算变革带来的影响及面临的问题[J].统计研究,2012(11):21-25.

[3]“SNA的修订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课题组.SNA的修订对GDP核算的影响研究[J].统计研究,2012(10):3-5.

[4]“SNA的修订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课题组.SNA关于生产资产的修订及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研究[J].统计研究,2012(12):39-44.

[5]“SNA的修订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课题组.SNA关于资本服务的测算及对国民账户的影响[J].统计研究,2013(5):3-7.

篇2:石油企业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研究

石油企业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研究

本文提出了石油企业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技术路线和原则,设计了“五级叠加,逐层收敛”的“绿色工业增加值”综合指标体系,同时依该指标体系的菜单进行了案例研究.该指标体系与石油企业现行统计制度结合紧密,货币量化方式依据充分,可操作性强,应用该指标体系对石油企业“绿色工业增加值”进行核算,能够反映石油企业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 者:唐智和 张天柱 周爱国  作者单位:唐智和,张天柱(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100084)

周爱国(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北京,100724)

刊 名:环境保护  PKU CSSCI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X3 关键词:石油企业   绿色GDP   绿色工业增加值   核算   指标体系  

篇3:电力企业并购调整研究论文

电力企业并购调整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一直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本论文主要对并购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的整合管理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了并购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整合的目标的基础上,重点从人才机制的整合和薪酬体系的整合两个角度探讨了并购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体系的整合建议和策略,对于进一步提高并购电力企业的管理效率及人力资源体系管理水平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电力企业并购人力资源资源体系整合

一、引言

伴随着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潮流,中国电力企业目前正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倡导发展清洁能源的今天,清洁的电力能源企业势必将不断并购小型的火力电厂,且并购活动也将会随着中国融入WT0的过程而越来越活跃。如果并购实施成功,并购活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这些新型的电力企业获得丰厚的成果。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在并购整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实践表明人力资源整合对企业兼并成败的影响巨大.

本论文主要对电力企业实施并购之后,如何实现对被并购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整合管理进行探讨以期从中找到有效的人力资源体系的整合方案及方法策略,并和广大同行分享。

二、人力资源体系整合概述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目前学术界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是人力资源整合。人力资源整合,目前还投有一个一致的定义。笔者认为人力资源整合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措施引导组织成员的个体目标向组织总体目标靠近,从而改善组织成员行为规范,达到实现成员和组织目标的双赢结果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和。人力资源整合着重于对人力资源队伍整体的改善与开发,从而提高总体的作战能力。可见,人力资源整合注重人力资源总体的搭配,强调人力资源团队精神的.构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并购电力企业对其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就是要减少并购活动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的影响,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取舍和重新配置.并对其实行有组织的教育培训,引导企业人力资源各自目标尽量与组织目标一致,形成具有高凝聚力的团队,形成人力资源的良性循环.提高企业绩效,最终实现企业并购的战略目标。与以往的一般人力资源管理相比,“人力资源整合与其差别主要在于: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比较侧重提高个人单项比赛的成绩,人力资源整合则侧重于提高小组或团队比赛的成绩。

很明显,人力资源整合强调的是组织内全体成员的目标、价值观、愿景等基本达成一致.形成统一的整体。因为每个组织有许多成员组成,不仅组织与成员各自有不同的目标.成员之间的目标也各异。人力资源整合的目的就是设法将各个方向的目标进行重组.朝一个方向延伸,这不仅需要各成员问形成一个整体.成员和组织间也要形成一个整体而且在一个持续的、个体与整体间互相影响过程整合过程中,达成组织内全体成员的目标、价值观、愿景等基本达成一致。形成统一的整体。从而减少替换成本,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而影响增加组织内部员工的信任感,提高所有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调动员工积极性,乃至最终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电力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体系整合的建议分析

3.1人力资源整合目标指向分析

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并购都可以算得上是一场大的变故,并购事件本身以及其他由此带来的变化,将给组织的成员带来心理上的焦虑、不安和紧张,这种心理上的冲击和影响将导致员工之间和对组织的不信任、自我保护、抵制变化的行为,并且可能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从而使企业的生产率下降,经营业绩受损。而且,心理上的压力及并购后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分配,会导致大量员工特别是高级经营、专业人才等关键人员的主动离职,从而进一步造成人力资本和电力企业经营业绩的损失。另外,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问题不只是一种内部事务,还会影响到企业同供应商、销售商和顾客的关系.电力企业并购过程中人力资源整合的任务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防止和尽量减少人力资源的流失:

(2)消除或缓解并购给双方人员带来的心理冲击和压力及由此产生的消极行为:

(3)避免或尽量减少并购双方的冲突,增加双方的了解、信任和协作:

(4)平衡双方组织中的监督、约束和激励政策.充分释放人力资源的潜力。

3.2人力资源整合中的操作建议

(1)人才体制的整合建议

①解雇员工的策略

如果说企业的管理层级像一个金字塔的话,那么在并购裁员时就应该保证裁减后的管理层级仍然保持金字塔状的结构.这就要求裁剪员工采用“斜刀切”的方式进行裁员。

这种裁减方法的好处是保证管理层级的稳定和不变.层级越高的管理者裁减比例会越大,基层员工反而裁减数量有限,这样有力地保证了基层员工的稳定和管理成本的压缩。裁员通常是伴随着企业组织结构、人员配置的调整。留任人员必须要适应这些新的变化,这常常通过对留用人员进行再培训而实现。而且,有条件的企业还需要安排几名心理医生,在一段时间内提供心理咨询,以减轻“裁员幸存者焦虑症”。

②挽留核心人才的策略

企业为了留住被并购电力企业的核心员工,应当与核心员工建立一种契约型的关系,以达到员工努力工作,实现公司与员工共同目标的局面。具体挽留策略方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切人实施:

>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开发

有了职业发展规划的同时,还要配合制定相关的培训计划。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往往表现在对他们的培训投入上,目前,越来越多的员工把可持续发展看得非常重要.公司能提供多少培训是他们选择公司的重要衡量标准。并购后的电力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为这些核心员工预算一定比例的培训预算.提供形式多样的培训.通过签订培训协议约定违约金等办法来制约核心员工培训后离职。

>提供优良的软环境

对核心员工来说,并购发生以后将面临着新的环境,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这些人才的去留,所以建立良好的软环境是急需解决的。

(2)薪酬体系的整合建议

薪酬体系整合的目的是改变双方员工的价值观和形成对薪酬的统一认识,能够接受各自的薪酬水平,进而愿意为实现组织目标奋斗。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给出薪酬整合的几条建议和策略:

①保持整合措施与并购战略的一致性。在制定薪酬福利过渡策略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推进那些对企业战略和员工利益都有促进作用的变革,尽量避免不利改革,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支持企业战略将有助于整合的顺利实现,符合员工利益有助于鼓励员工继续留下来工作。

②坚持一定的底线。要搞清楚哪些东西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必须既站在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还要兼顾企业的利益。对公司不能容忍或不愿意改变的坚决不能妥协,对员工不愿意或不可接受的改变也要尽量避免。同时,也要考虑一些法律规定不可突破的底线。

③适用性原则。对于不同的企业并购来说,存在不同的整合策略,人力资源整合小组必须找到适用于本企业的独特的整合措施。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不断总结经验和员工的反映.进而对其进行改进。

④设计公平合理的方案。在设计具体的整合方案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方案本身的公平合理性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很容易激化并购双方的矛盾。影响整个并购整合的顺利进行。

⑤保证薪酬整合中制度的透明化和规范化。合并之后电力企业要有一个很公平的制度.什么样级别的人享受什么样的待遇.非常清楚,制度只有公平才能服人:同时要对所有的员工一视同仁.不能让人感到背后是不是还藏着什么东西,否则很容易造成合并之后员工的抵触情绪。

四、结语

随着中国电力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它们迫不及待地要跟上世界的脚步.而在企业发展壮大中人力资源管理应该首先是“以人为本”,这是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念。企业的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没有这一主观因素在并购中的积极参与.企业是不可能实现长足的发展的,其次,人力资源管理在应当在员工服从组织安排和做出绩效的同时,主动兑现自身的承诺,实现对员工及其他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进而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只有不断的从以上方面角度进行落实,才能够真正实现整合的无缝性,为电力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4: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研究论文

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研究论文推荐

【摘要】本文首先从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及经济指标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作用出发,阐述了会计、统计核算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其次,本文论述了会计、统计核算统一协调中的主要差异,主要从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生产经营成果,核算方法的差异,收益分配,核算分类上的差异及经济效益衡量指标等方面论述了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最后,本文论述了会计统计协调统一的构想,以期为我国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统计核算增加值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八大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中国论文联盟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参考文献】

[1]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

[3]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

[4]刘世绵:宏观思考[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5]林贤郁、王吉利: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篇5: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研究论文

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研究论文

摘要:美国高等教育起源较早,至今已有近4的发展历史。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美国高等教育形成了国家干预、地方分权、学校自治的管理体制。美国较为完备高校的管理体制促进了其高等教育的发展,美国拥有世界上公认最好的高等教育体系和众多的一流学府,美国高等教育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都位于世界前列。针对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足,本文通过介绍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其特征,希望能够给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启示,借鉴吸收其管理体制中合理成功的经验。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美国;启示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组织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管理内容、管理权限的划分等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本质上讲,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在探讨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特征时,应以这个国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会在该国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依据。为此,根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会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当前世界的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可分为权力集中型、权利分散型、集权和分权集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是典型的权利分散型。权力分散型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是指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力不在中央政府,而是由地方政府或利益集团来独立行使高等教育决策、立法、财政拨款以及评估、监督职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

(一)地方统管

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地方分权制国家,教育也不例外。美国虽在联邦政府设有教育部,但教育部只是作为一个一般性的指导和咨询机构,美国宪法将所有的教育权利授予各州和其下辖的高等教育管理委员会或高等教育协调委员会。联邦政府不得利用中央权力去控制各州教育的发展,也不能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各级各类学校,包括高等学校都必须接受当地政府的监督和指导。美国高等教育由地方统管。州政府对高等教育实施不同形式和程度的管理,对州所属高校的规划、教学和人事制度、财政拨款等方面施加直接影响。

(二)大学自主

美国的高等院校都拥有很大的办学自主权,高校在招收学生、课程设置、聘任教授、调整专业、财政开支和筹措经费等方面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决定性。但美国高校办学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大学的校长可以独揽大权,相反,美国的高校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是美国大学的最高领导机构和决策机构,是高校的法定代表机构和最高治理机构,也是治理结构的核心。美国高校董事会可直接介入大学的运作管理过程,校长在董事会的授权下全权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正是这种高度的独立自主性极大地调动了美国高校自身的办学积极性,确保了高校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及时地做出反应,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和蓬勃发展。

(三)社会监督

美国是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政府对高校只进行原则性的指导,美国的绝大多数的大学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为此,对大学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在美国,对大学的办学效益的监督和调控是由社会民间组织进行的。这种社会民间组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全国性的专业学科组织对大学进行单一专业性或全校综合性的教学质量水平鉴定;另一类是由若干个权威性较高的民间学术机构联合开展问卷调查屏蔽,对各校专业学科之间的质量进行评估打分,来促进各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与美国分权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同,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虽然几经改革,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弊端和问题。其表现为:

(一)政府对高校的管理高度集权

在我国,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对高等教育统得过多,管的过死。高校成为政府的隶属部门,高校的机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国家行政机构,而不是学术机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健全统筹有力、权责分明的教育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二)高校缺乏自主权

我国高校自主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集中在上级主管部门手中。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自主权得到一定的落实。但是,由于长时期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影响下,政府机构对高校的管理活动仍有较多的干预。

(三)教育资源投资渠道单一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以政府投资为主,教育资源由政府统一配置。教育投资渠道单一,缺乏社会和个人的参与,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高校对政府的依赖,也抑制了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

三、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启示

要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必须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此改革和优化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要扩大我国高校的自主权就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政府对高校包管过多、统的过严的现状,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主动做到简政放权,将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高校,使高校成为高等教育实际的管理主体。但在扩大高校自主权的.同时,应确保政府对教育的宏观监控,政府应对教育进行预测、制度设计、总体布局和规划等。

(二)加强高校立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依法治国,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法治社会的建立,基础在于教育。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国家重要的公共事务,在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法治化管理就势在必行。加强高校立法,建立健全高等学校法律法规体系规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政府、社会和高校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加强我国高校的立法工作,用法治手段确立整个高等教育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制定和逐步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其中可以通过大学章程的制定来规范高校自我治理的运行机制。

(三)拓宽高校投资渠道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资金来源主要依赖政府,教育投资渠道单一,导致了高校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大,从而缺乏必要的自主管理权。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必须拓宽高校的投资渠道,改变资金来源单一的局面。国家要积极地鼓励社会团体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办学,要实现高等教育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在高等教育投资来源上,国家不能一直占大头,高等教育投资由于其特殊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其来源渠道不仅可以扩宽而且必须扩宽。

(四)加强社会参与和监督

我们强调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要正确处理好政府、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作为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之一,社会力量在高校的治理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点可以从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得到很好地验证,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中,社会力量却很少参与其中。社会参与大学治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教育社会化的体现。在发达国家,社会力量通过各种咨询委员会、评估机构、董事会等介入大学治理,发挥咨询和监督的作用,并成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力量在大学治理中参与和监督的缺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显著的缺陷。我国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管理,并激励其对大学的办学效益和运转进行有力的监督。

参考文献:

[1]邬英英.美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探讨[J].2010(1).

[2]谢伟健.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动向对我国的启示[J].(4).

[3]张苹苹.美德法三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趋势对我国的启示[J].(12).

[4]朱维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与途径[J].(3).

[5]张立洁.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思考[J].2013(6).

[6]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70.

[7]吴绍芬.高等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2).

[8]王绽蕊.高校治理比较与改进[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6).

篇6:论文标准成本差异的核算研究

一、采购差异的核算 采购差异即材料价值差异,产生于采购过程中,所以称之为采购差异。一般实施标准成本制度的企业都有相对固定的供应商,并且对不同供应商的材料制定了标准价格。对于从国外进口材料的企业,还制定了标准的汇率,将材料的价格折算为人民币来表示。因此,采购差异具体包括以下三大类。

1.纯价格差异 纯价格差异是指企业在采购材料时,不考虑采购份额和汇率的变化,仅是由于各种材料的实际采购价格与标准价格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计算纯价格差异的目的是衡量企业由于采购材料纯价格变动对材料成本变动的影响。 纯价格差异=∑[(材料标准份额、标准汇率的实际价格一材料标准份额、标准汇率的标准价格)×实际耗用数量]

2.份额差异 份额差异是指企业在采购材料时,不 考虑纯价格和汇率的变化,而是由于材料的实际采购份额与标准采购份额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计算份额差异的目的是衡量企业采购的材料由于采购份额的变动对材料成本变动的影响。 份额差异=∑[(材料实际份额、标准汇率的标准价格一材料标准份额、标准汇率的`标准价格)×实际耗用数量]

3.汇率差异 汇率差异是指企业在采购材料时,不考虑纯价格和份额的变化,仅考虑由于企业进口材料的实际汇率和标准汇率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计算汇率差异的目的是衡量企业采购的材料由于汇率的变动对材料成本变动的影响。 汇率差异=∑[(材料标准份额、实际汇率的标准价格一材料标准份额、标准汇率的标准价格)X实际耗用数量] 多数企业是把纯价格差异、份额差异和汇率差异合并为材料成本差异综合反映的,是否作上述分解,要视企业管理的具体要求而定。

对于制造行业来说,成本差异主要产生于采购过程和制造过程,因此,可将成本差异分为采购差异和制造差异。

篇7:铁路工程建设中价格调整研究论文

关于铁路工程建设中价格调整研究论文

摘要:工程价格调整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引起材料等价格变动、工程细目单价发生变化而必须对工程价格调整的一种合同管理过程。文章分析了引起价格变化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价格调整计算方法,指出了对应的控制措施。期望通过严格控制价格调整,完善铁路工程建设市场,锻炼铁路工程建设队伍,提高管理水平,与国际惯例接轨。

关键词:铁路工程建设价格调整控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工程建设(尤其是铁路工程建设)长期以来均以国家(或铁道部)下达计划任务的方式,指定某施工单位完成某段铁路的工程建设,工程价格的变动由国家(或铁道部)全部承担,或者施工单位提出工程价格的变化,铁道部则完全接受,几乎没有什么价格调整控制可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铁路工程建设面向社会全面开放、实施建筑市场的有序竟争势在必行。因此,按照国际惯例,对铁路工程建设中的价格调整实施有效的控制就成为铁路工程建设中合同管理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

一、价格调整的原因及计算方法

在工程建设中,由于受各种内外部及自然条件的影响,使工程不断发生变化,物价指数不断调整,因而导致工程价格需要做相应的调整。一般情况下,在工程的施工招投标过程中,合同文件均会对工程价格调整的条件做出一些合同签订双方均能接受的规定。但就通常情况而言,造成工程价格调整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其计算方法也各不相同。

1.工程变更引起的价格调整

工程变更可以有由业主、监理工程师和施工承包人提出的几种。当由业主提出时,往往是由于工程所在地政府有要求,或者工程使用性质发生改变;由监理工程师提出时,大多是发现设计中的不足或错误;而由承包人提出时,则往往是从方便承包人施工条件出发,改变施工方案等。无论是哪一方面提出的变更,均对工程造价可能产生影响。

一旦发生变更,根据FIDIC条款,如果监理工程师认为适当,应以合同中规定的单价或总额价予以估价。如果合同中并未包含任何适用于变更的工作的单价或总额价,则合同内的单价或总额价只要合理,可用作估价的基础。如果不适用,则在监理工程师与承包人协商并报业主批准后,由监理工程师和承包人协议一个合适的单价或总额价。如果任何变更的工作的性质或数量,关系到整个工程或其任何一部分的性质或数量,致使监理工程师认为合同中包括的任何工程细目的单价或总额价,由于这种变更而变得不合理(如某沿海铁路路基边坡的防护尽管型式不变,但由于防护参数的变化引起施工方法及机具设备的变化)或不适用时(如某铁路由原软基处理变更为高架桥—原合同段内无桥梁工程),则在监理工程师与承包人协商并报业主批准后,由监理工程师和承包人协议一个合适的单价或总额价。当不能达成协议时,监理工程师应根据情况在报业主批准后,定出他们认为合理的此类另外的单价或总额价,并通知承包人,抄送业主。

这种工程变更单价的确定,一般采用编制施工预算的方式来解决,其编制预算的前提是工、料、机等的单价指标及各种费率指标应采用工程招投标时确定的数值,且不考虑利润指标。

如果合同中包含的任何一个支付项(工程细目)涉及的金额(指变更后的金额)未超过合同价格的2%,且在该支付项下的工程实际数量不超过或不少于工程量清单中所列数量的25%时,则该支付项的单价或总额价不考虑其变动。

如果签发交工证书时,发现合同价格的增加或减少总共超过“有效合同价格”的15%(有效合同价格是指扣除暂定金额和计日工费用),则在监理工程师与承包人协商并报业主批准后,按承包人与监理工程师协议,从合同价格中扣除或加上涉及承包人用于本合同的现场费用和总管理费的一笔调整金额。

2.材料等的价格涨跌引起的价格调整

在合同执行期间,随着劳务和(或)材料或影响工程施工成本的任何其他事项的价格涨跌而引起费用增减时,则应根据合同规定,给予调价。

这种价格调整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地方劳力和规定的材料等基本价格与现行价格之差来进行调整。这种方法通常称之为票据法。其基本价格是指在提交投标书截止日期28天前的材料价格。现行价格是指在此日期之后,工程实施中采购材料的价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现行价格随市场升降的不稳定性,给监理工程师处理调价带来诸多的麻烦。可能一种材料在多次中期支付中都出现调整,有的可能往返出现多退少补情况,甚至要到最终支付时才能最后解决调价费用计算。特别是证明价格的合法性文件,在遇到票据管理混乱时其真实性、合法性常引起人们的怀疑。因此常常也使用后述政策性调价计算公式来处理。

3.政策性变化引起的价格调整

如果在送叫投标书截止日期前28天之后,国家(或铁道部)或工程所在地的地方政府颁布的法律、法令、规章或条例出现修改或变更,并因采用上述法律、法令、规章、条例等,致使承包人在履行合同中的费用发生变化,则此项增加或减少的费用应由监理工程师在与承包人协商并报业主批准后确定。

这种价格的调整常以下面的计算公式来确定。

式中:Adj——计算后获得的调价金额;

Mvw——合同中可参与调价的人民币部分;

X——固定价;

LA——劳力;

PL——设备使用及维修;

BI——沥青;

CE——水泥;

TI——木材;

ST——钢材;

LM——地方材料(砂、石料、石灰、砂砾等);

TR——运输费;

脚标0,1分别代表基价指数与现价指数;

C1,C2,…,C8——分别代表参与价格调整的各种材料换算系数。

这是一种采用固定计算公式的方法,它把全部合同价格分成若干组,然后将每组按规定获得的物价指数对其进行价格调整。物价指数是用来表达某种价格上涨或下调的一种统计指标,一般由代表官方的权威机构发布。

这种方法容易被参建各方所接受,因为其计算公式中的数据均可从现有的合同中获得,而影响调价的物价指数一般有来自官方的材料,公布指数的时间相对固定,调整时间也比较固定,监理工程师在办理调价时证据充分、可靠,而且方便。

二、铁路工程建设价格调整的控制

前面已经叙述了可能导致价格调整的几个因素,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会有其他因素出现,经过分析与筛选,大致均可归入上述三类因素中。因此,为了作好工程价格调整的管理,节约工程投资,必须对上述三类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

总体上说,工程价格调整的控制应遵照如下程序进行。

承包人调价申请

现场监理及有关专业监理工程师检查核实

合同管理工程师审查、核算

总监理工程师审定

报业主审批

首先,承包人必须有调价的申请报告,无承包人申请不进行调价。在承包人提出申请后,现场监理及有关专业监理工程师现场检查核实,是否确实存在调价的因素,其所涉及的范围及参与调价有关项目的数量。合同管理工程师则根据合同有关条款审查是否应该调价,依据是否充分,核算调价数量。总监理工程师进行最终审定,并与承包人协商形成一致意见,报请业主审批。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则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不同的调价因素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和控制手段。

1.工程变更的控制

由于铁路建设具有生产流动性大、生产的协作性高、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这就必然形成工程变更是影响铁路工程价格调整的主要因素。为了有效地控制工程变更,合理控制工程价格调整,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⑴加强设计管理,积极推广设计监理,减少设计错漏;

⑵利用价值工程原理优化设计方案

价值工程着眼于提高价值,即以最低的寿命周期费用实现必要的功能。就铁路工程建设总体而言,其必要功能就是要实现规定的客、货运输能力即客货周转量。因此铁路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以最低的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寿命周期费用来完成规定的客货运周转量。为了这一目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建筑结构物的基本功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达不到要求而改变设计。

⑶强化工程地质勘察,减少因地质变化引起的工程价格调整;

⑷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加强施工组织管理

施工方案是单位工程施工组织中的核心,确定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单位工程的施工效率。因此,在工程招标阶段,应严格审查投标单位报送的施工组织设计,重点考虑实现施工方案的可能性及其技术先进性、施工方案与工程规模是否相适应、施工组织设计能否满足工程要求,避免施工过程中因施工方案的变更而引起工程价格的调整。

⒉材料等价格涨落及政策性变更的控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价值规律的控制,材料等价格的涨落在一段时期内均在一定范围波动,一旦商品的价格与其价值相违背,商品的价格才会有大幅度的涨跌。同样,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已进入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国家政策、法律、法令、法规及规章在一段时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对材料等的价格涨跌及政策性变更引起的工程价格的调整,应作好如下控制:

⑴缩短项目建设工期

由于物价的'涨跌与政策的变化均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其变化对短工期的工程往往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因此在制定工程项目的工期目标时,在充分考虑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缩短工期,这对控制工程价格调整具有很强的时效意义。

⑵合理编制招标文件

施工招标文件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关各方均应遵守的法律文书,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因此,在编制招标文件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条款的实际意义,合理制定工程价格调整的有关条款内容。

首先,按照国际惯例,总价合同由于在合同总价中包含有风险包干系数,因此一般不予调价;而单价合同则一般可以调价,但调价的范围及其合理性则应在招标文件中予以明确。

其次,招标文件的技术规范应全面、清晰、合理,尤其所引用的国家(或各部委)的规程、规范、标准应充分考虑其时效性及对工程项目的实用性。目前,铁路工程施工规范、验收评定标准等均定期进行修订。在新的标准、规范未出台之前,就应考虑既有规范在本工程工期内的适用程度。一般情况下,新规范与既有规范之间不会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在编制招标文件时可采取在整个施工工期内采用统一的规范、标准的方式,不考虑标准变更的因素,这样操作方便,对控制工程价格调整的效果也明显。对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变更也可采取同样的方式来处理。

再次,技术规范中的计量支付条款应力求准确、清晰,不采用摸棱两可的用词,支付项下所包含的工作内容应全面、完整、合理,不漏项,不缺项。

因此,合理编制招标文件对控制工程价格调整具有积极的法律保障效果。

⒊加强对铁路有形建设市场的管理

铁道部已经成立了铁路工程交易中心,这就为铁路工程建设走向社会、全面开放提供了一个公正、公开、公平、诚实信用的交易场所,为我国铁路工程建设队伍走向世界构筑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控制铁路工程建设造价、管理铁路工程价格调整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因此,加强铁路有形建设市场的管理,规范业主、设计、监理和施工各方的行为,对控制工程价格调整具有非常积极的市场调节效果。

⒋充分发挥监理工程师控制工程价格调整的职能

一方面,按照国际惯例,工程建设中的质量、进度、投资三大控制及合同管理是监理工程师的根本职责,反映其工作质量的好坏完全由三控制一管理的最终效果来界定。另一方面,由于监理工程师处于工程建设中的特殊位置,他的职业道德标准就要求他在处理工程建设中有关问题时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因此,充分发挥监理工程师合同管理的职能,对控制工程价格调整具有非常积极的工程管理效果。

三、结束语

工程价格调整是与工程建设单位、工程勘察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建设监理有关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目前,我国具有一支庞大的技术水平高、人员素质好、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铁路工程建设队伍,具有良好的工程管理基础。我国铁路工程建设项目还很多,任务繁重,搞好铁路工程价格调整的控制,对降低铁路工程造价、减少铁路工程建设投资具有非常现实的经济意义。同时按照国际惯例,严格合同管理程序,可以锻炼工程建设队伍,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确保我国铁路工程建设大军在我国加入WTO后稳步向国际建筑市场迈进。

篇8:纳税账务调整研究的论文

纳税账务调整研究的论文

税务稽查发现纳税人在会计计算中漏记、少记金额和错用科目等方面问题时,对如何正确进行纳税账务调整,许多财会人员不甚明了,笔者现就纳税账务调整的几种方法谈点个人意见。

一、红字冲销法。这种调账方法,是先用红字冲销原错误的会计分录,然后用蓝字重新编制正确的会计分录,登记账簿。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错用会计科目或运用会计科目正确但核算金额错误的情况。

例如:某企业以银行存款缴纳增值税50000元,缴纳拖欠税款滞纳金1000元,企业作账务处理为:

借: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50000

管理费用1000

贷:银行存款51000

由于上述错账发现及时,没有影响后续核算,先用红字冲回原会计分录,再作出新的会计分录更正,其账务调整为:

借: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50000(红字)

管理费用1000(红字)

贷:银行存款51000(红字)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50000

营业外支出—税收滞纳金1000

贷:银行存款51000

二、补充登记法。对于会计核算中少记、漏记的金额,通过编制转账分录,直接将少记、漏记的金额重新补充登记入账。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漏记或错账所涉及的.会计科目正确,但核算金额小于应记金额的情况。

例如:某工业企业于9月采用分期收款方式向甲公司销售货物一批,不含税价款共计40000元,成本共计30000元,合同约定甲公司分两次付款,第一次为10月15日支付货款30000元及税金5100元,第二次为11月15日支付货款10000元及税金1700元,该企业9月份发出货物时,作账务处理:

借:分期收款发出商品30000

贷:产成品30000

10月15日,甲公司仅向该企业支付货款25000元及税金4250元,该企业收到款项后作账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29250

贷:产品销售收入25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4250

同时结转成本:

借:产品销售成本18750

贷:分期收款发出商品18750

按现行会计制度和税法对有关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规定,凡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应以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定销售收入的实现。如果在合同约定日期购货方没有交付或交足规定货款,企业应按合同约定日期和数额确认销售收入。所以该企业第一次应补记产品销售收入5000元及销项税额850元,结转成本增加3750元,作调账

分录如下:

借:应收账款—甲公司5850

贷:产品销售收入5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0

借:产品销售成本3750

贷:分期收款发出商品3750

三、综合调账法。这种方法是将上述红字冲销法和补充登记法综合加以运用。它适用于错用会计科目这种情况,而且主要用于所得税账务调整。

1、若是在年终结算前发现错账,可以在当期有关账户中直接进行调整,如涉及会计所得,可以直接调整“本年利润”账户,使错账得以纠正。

2、若是在年终结算后发现错账,或是以前年度的错账问题,由于企业的会计决算已经产生,而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予以调整。

3、若不能直接调整成本核算的错误金额,可以采用“按比例分摊法”。例如:

在材料采购成本、原材料成本的结转、生产成本的核算中发生的错误,其计算公式为:

分摊率=错误金额÷(期末材料结存成本+期末在产品结存成本+期末产成品结存成本+本期销售产品成本)

具体运用时,应根据错误发生的环节,相应选择某几个项目进行计算分摊,不涉及项目则不参加分摊。将计算分摊的成本金额,分别调整有关账户,在期末结账后,当期销售产品应分摊的销售金额应直接调整利润总额。

篇9:美国国债利率研究分析论文

美国国债利率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自上世纪70年代罗斯福新政遭遇滞胀难题后,美国奉行的“凯恩斯经济学派”逐渐被里根的“新自由主义学派”所取代,财政干预开始淡出,货币政策则成为美国主要的调控手段。本文从美国货币政策的决策和传导机制着手,简要梳理了美国国债利率的周期及其影响因素,希望对今后的投资决策有所帮助。

关键词:国债;利率;分析

一、美国的货币政策及传导机制

(一)美国的基准利率及货币政策工具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是在美联储缴纳存款准备金的美国银行间的隔夜拆借利率。FOMC每隔1.5个月左右会召开一次会议,设定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值,这个目标值就是所谓的“基准利率”。美联储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使联邦基金利率向目标利率靠近,而美元的市场利率会自发地向联邦基金利率靠近。金融危机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区间一直维持在超低的0-0.25%。美联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分别为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实际上,准备金率相对比较稳定,调节贴现率的信号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公开市场操作则是目前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美联储可以调节市场资金的供需关系,引导市场资金价格趋近目标值,改变市场资金成本和规模,进而影响国民经济。

(二)美国货币政策制定的依据

按照美国法律规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充分就业和保持物价稳定,从历史规律看,美国对基准利率的调整确实与通胀和就业状况有较强的相关性。从历史走势图看,美联储往往会在经济显示出过热(冷)趋势的初期就采取行动。具体来看,在失业率持续下降至7%左右,CPI显示出加速上行的趋势时,美联储往往会加息,反之亦然,加(降)息明显作用于通胀和就业的时滞大约是1-2年。

二、美国国债收益率影响因素分析

(一)美国国债的特征与其他国家的国债不同,美国国债具有多重特征:

1.美元无风险资产若不考虑国别风险,美国国债是无风险的。所以当美国市场信用风险上升时,美元风险资产的投资者会转向美国国债。

2.美元流动性储备美元是国际支付和外汇交易的主要货币。而美国国债具有低风险、高流动性的特征,因此各国常用美国国债替代美元作为美元流动性储备,例如我国持有美国国债就超过1.2万亿美元。

3.全球投资者的避险资产美国国债是全球违约风险最低、流动性最佳的资产之一,因此也成为很好的避险资产,当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出现动荡时,美国国债的买盘会增加。

(二)美国国债收益率变动的逻辑

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变动是由市场供需状况决定的。目前美国国债的市场存量约在18万亿美元左右,美国国债市场日均成交量在5000亿美元左右。以来,美国国债的年净增量在1000亿美元以内,且多是续发到期国债,对美国国债市场的影响较小。由此可以推断,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变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在二级市场的买卖活动。投资者买盘较多时,国债收益率将下行,反之上行。在这些影响投资者决策的因素当中,整体来看,中长期国债受国际局势和基本面影响较大,短期限国债则受资金面影响较大,资金面主要由美联储调节,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又多视经济基本面情况而定。因此经济状况是决定美债收益率的重要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变动不完全是由本国的经济状况决定的,中长期国债和短期国债的变动方向也不尽一致。目前市场存量的美国国债有35%左右被外国投资者持有,且占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为18%),外国投资者持有的国债以中长期品种为主,因此美国国债(特别是中长期国债)还受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影响。以为例,美国本土经济强劲,全年GDP增速2.4%创以来最高,失业率一路从年初的6.5%下行至5.7%,接近自然失业率区间,市场对于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也是一再升温。但是反观全球局势,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进入“新常态”;日本陷入负增长;欧元区各国持续疲弱,德、法、意等国国债收益率骤降至历史最低,与美国国债利差达到近30年最高;再加上下半年能源价格暴跌超过50%,全球陷入通缩危机,希腊政局又出现动荡,脱欧风险上升……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一方面,美国加息预期日渐升温,2年期国债收益率全年上行29bps;而另一方面,中长期国债收益率被国际避险需求和逐利需求压低,期国债收益率全年反而下行了86bps。

三、当前利率阶段的判断及应对策略

(一)美国经济已经基本从金融危机中恢复,长期低息环境扭曲了资产价格,美国进入加息周期符合预期自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大幅降息至今,基准利率已经连续6年维持在超低的0-0.25%,而近二十五年美国加息与降息之间的间隔往往不超过两年。目前美国经济已从金融危机逐渐恢复,就业市场强劲,非农就业数据连续大超预期,失业率持续走低至5.5%,已经进入了学界公认的自然失业率区间(5.1%-5.5%)。虽然PMI、耐用品订单等数据有所反复,但整体来说仍处于高位,为美联储适当加息提供了可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受20下半年油价暴跌拖累,美国通胀低迷,1月的通胀率为负。25年来,美国从未在如此低的通胀水平下采取过加息的行动。而且当前世界各国大多经济疲弱,处于降息周期。美国若逆势加息,一方面将压抑投资和消费,另一方面将进一步助推美元升值,对美国经济造成影响。

(二)预计国债收益率曲线将平坦化上行,但上行幅度不会太大,可适当加大中短期限浮息债的配置力度

美国国债收益率预计将平坦化上行:一方面,加息预期的逐步实现将推高短期国债收益率;另一方面,当前美国与欧元区主要国家的国债利差处于历史高点(目前美国、德国10年期国债利差约为190bps),而世界主要国家又处于降息周期,海外流动性溢出将压抑美国中长期国债收益率的上涨。因此,根据利率周期规律,当前投资者可加大短期限浮息品种的投资力度,或者辅以IRS、期权等利率风险对冲工具。待加息调整到位后(约1-2年),再加大对长期限固息品种的投资力度。

参考文献:

[1]李潇,郑辉.中国购买美国国债与美国长期利率之谜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6).

[2]彭振中,阎畅,朱江水.美国加息周期中债券信用利差变化趋势[J].债券,(11).

[3]孙彬彬,高志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及其对国债收益率的影响[J].债券,(11).

篇10: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论文

1引言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当代美国小说创作形式。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后现代小说实验风潮急转直下,小说创作面临继续实验和回归传统的选择。在小说创作的十字路口,当代美国小说家纷纷重新关注社会现实,借鉴现实主义创作模式,但不完全照搬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技巧和手段,而是联接传统现实主义小说风格与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技巧。一批年轻小说家也积极参与此种创作模式。结果,在后现代主义新阶段形成一种类似传统现实主义风格但又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现实主义小说形式一一新现实主义小说,也有人称其为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新现实主义小说成为当代美国小说创作的主要类型。国内外学界对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现有研究主要局限于这一小说形式的名称界定和聚焦个别作家小说创作的新现实主义特征。本论文从创作题材、主题、人物塑造、叙事特征以及批评空间和经典构建等方面详细考察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揭示新现实主义小说是当代美国小说创作在传统和实验之间的第三条重要路径。论文由七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在我国和英美等国的研究现状,述评和归纳国内外己有研究。以此为基础,论文对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进行界定,指出研究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重要性,并提出研究目的、主要观点、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篇11: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论文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是在美国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小说实验热之后出现的小说样式。在人物刻画上,新现实主义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肯定有众多不同之处。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在人物形象刻画上遵循的原则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注重反映特定社会环境下特定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变化。那么,新现实主义小说在人物形象刻画上是否同样遵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原则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人物刻画在多大程度上回归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人物刻画模式?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人物刻画又在多大程度上吸收和借鉴了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的人物塑造手段?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到现代主义小说,再到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然后再到新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人物概念历经了“人”、“人格”、“人影”和大写的“人”的转变。

在人物概念看似回归现实主义小说人物概念的过程中,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实现了超越,主要表现在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兼收并蓄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的一些人物刻画手段,最终塑造了内在性和外在性特征同时兼具的小说人物,凸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代美国小说的创作走向。本章研究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人物概念的擅变,论述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人物概念和人物刻画艺术,然后通过细读两部新现实主义小说作品《大教堂》和《灵魂之湾》理解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人物刻画艺术。

篇12: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论文

1971年,英国学院派作家、批评家戴维.洛奇在《处于十字路口的小说家》( The Novelist at the Crossroads)一书的同名论文中指出,从美国评论家罗伯特·斯科尔斯和罗伯特·凯洛格所著的有关论述小说通用史的作品《叙事的本质》出现开始,当代小说家面临四种选择: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寓言小说、非小说和问题小说(或元小说。这一论述在揭示20世纪60年代英语小说家面临多种创作选择的同时,实质上影射了小说创作陷入的困境。当时,摆在小说家面前的传统现实主义已被多数批评家和作家宣称为死路一条,而寓言小说和非小说成为小说家们热衷的创作样式。

然而,小说创作样式的多元化并没有为小说持续赢得广大读者市场,读者群的丢失使得部分作家开始关注小说创作本身的问题,并将其作为小说创作的主题,于是也就出现了问题小说(即元小说)的创作。洛奇敏锐地感到,在英语小说界,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英国,当代作家都处于创作的十字路口—传统现实主义被公认为小说家面前的一条死胡同,但实验主义小说样式似乎也不能为小说创作带来更多希望。

其实,早在四年前,美国作家兼评论家约翰·巴思就在《枯竭的文学》)一文中指出当代美国作家己经面临创作样式的危机,必须放弃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模式,重新评价小说叙事。1990年,洛奇在东安吉利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一个研讨班上的讲话在他那篇《处于十字路口的小说家》一文出版二十年后,他在文中给小说家们归纳的四种选择仍然成立,但让他震惊的是传统现实主义竟然在斯科尔斯以及加世纪60, 70年代的许多作家和评论家们一致宣布其死亡的葬礼声中顽强地存续下来,并明显成为当今小说家的严肃选择。我国学者杨仁敬在《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一书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在题材和写作技巧上大大不同于60年代的黑色幽默小说。这个时期的后现代派作家更关心政治,关注意识形态和现实生活,尊重历史,揭露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后现代主义极端的创作方法开始被一种较为传统、更接近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所取代。

社会现实重新回到众多作家的视野,小说创作题材重新丰富,现实主义成为作家创作的选择,或者至少可以说现实主义成为作家考虑的重要因素。“跨界”小说(“crossover” fiction)的出现就是一个重要证明。洛奇提出,当今很少会有作家完全倾注于寓言小说、非小说,或是元小说的创作。

4结语

毫无疑问,当代美国小说创作的第三条路径选择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70年代的水门事件使得美国民众对后现代的美国政治又多了一个层面的认识,不过,70年代之后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大众带来舒适的生活,美国社会逐渐转向稳定,现实变得比以往可以接近,美国文化的多元化脉络变得比以往更加清晰,消费主义意识迅速抬升,读者市场需要表现现实生活的小说出现,所以,有关美国社会政治、女性问题、种族生活与文化的能够注重主题表现和人物刻画的小说更受欢迎。美国社会的急剧转变已经决定了小说创作不能沿实验主义方向走得过远,但同时又不可能完全回归传统的现实主义轨道,结果,综合实验派小说和传统派小说特征的第三条路径成为当代美国小说创作的最佳选择。

篇13: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本钱核算若干题目研究论文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本钱核算若干题目研究论文

【摘 要】本钱治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治理的重要内容,是进步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本钱核算是本钱治理的基础工作。搞好本钱核算工作,是实现企业本钱治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对最大限度地挖掘降低本钱、用度的潜力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做好本钱核算工作,是会计职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题目。

【关键词】施工企业 工程项目 本钱核算

一、题目的提出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本钱核算,就是将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用度,通过“工程施工”、“制造用度”等科目进行回集汇总,然后再直接或分配计进各本钱核算对象,计算出工程项目的实际本钱。

由于施工企业产品具有单一性、生产周期长、生产地点的不确定性及造价高等特点,本钱核算工作与产业企业相比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在执行建造合同准则以后,施工企业的本钱核算工作较以前又有了较大幅度地调整。在此,笔者针对目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题目,谈一谈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本钱核算题目。

二、本钱核算若干具体题目

1.关于本钱核算对象的确定题目

目前,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本钱核算存在的主要题目就是本钱核算对象过于粗放。当然,本钱核算对象假如划分的过细,会出现很多间接用度需要分摊,徒然增加核算工作量,事倍功半,缺乏现实意义。本钱核算对象划分要公道,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确定呢?

本钱核算对象的划分方法大致有如下四点:⑴建筑安装工程一般应以每一独立编制施工图预算的单位工程为本钱核算对象,对大型主体工程应尽可能以分部工程作为本钱核算对象。⑵规模大、工期长的单位工程,可以将工程划分为若干部位,以分部工程作为本钱核算对象。⑶同一工程项目,由同一单位施工,同一施工地点、同一结构类型、开工竣工时间相近、工程量较小的若干个单位工程,可以合并作为一个本钱核算对象。⑷企业内部独立核算的机械施工、运输单位使用自有施工机械或运输设备进行机械作业,其本钱核算对象一般应以施工机械和运输设备的种类确定,或者直接以每台机械或设备为本钱核算对象,俗称“单机核算”。

2.关于本钱项目的确定题目

本钱核算对象确定后,所有的原始记录都必须按照确定的本钱核算对象填制。为正确反映各个本钱核算对象应负担的生产用度,应按每一本钱核算对象设置工程本钱明细帐,并按本钱项目分设专栏。建筑安装工程本钱项目一般包括直接人工费、直接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和间接用度。每项用度都有其特定内容,也都有与其他用度相关之处,熟悉这些,对本钱核算非常重要。一般项目都能正确设置本钱项目,但在使用中却轻易出现概念不清的题目,仅以直接人工费项目为例。直接人工费项目包括直接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的工人的工资及自工地仓库运料至施工现场的运输工人工资等内容,但不包括材料采购职员、施工机械操纵职员及材料到达工地仓库以前的搬运、装卸工人工资。但实际工作中,把材料采购职员的工资列在人工费项下的却不鲜见。企业内部独立核算的机械施工、运输单位使用自有施工机械或运输设备进行机械作业,其本钱项目一般分为人工费、燃料及动力费、折旧及修理费、其他直接费和间接用度。 3.关于本钱核算的科目设置和使用题目

运用“工程施工”科目应留意的题目是,属于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和其他直接费等直接本钱用度,可直接计进,间接用度则先在“制造用度”科目进行核算,月份终了,再按一定分配标准,分配计进各本钱核算对象。“合同毛利”科目核算各项工程施工合同确认的合同毛利。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尚未完工工程施工合同本钱和合同毛利。

运用“制造用度”科目应留意的题目是,企业行政治理部分为组织和治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治理用度,应当计进“治理用度”科目,不在本科目核算。期末,按照各本钱核算对象应负担的间接用度进行分摊,借记“工程施工―合同本钱(间接用度)”,贷记本科目。

运用“机械作业”科目应留意的题目是,从外单位或本企业其他内部独立核算的机械站租进施工机械,按照规定的台班费定额支付的机械租赁费,直接记进“工程施工”科目,不通过本科目核算。该科目贷方记录分配计进“工程施工”、“其他业务支出”等科目的用度。

运用“辅助生产”科目应留意的题目是企业下属内部独立核算的机械作业单位,所发生的生产用度,应在“机械作业”科目核算,不使用本科目。该科目贷方记录分配计进“工程施工”、“机械作业”、“治理用度”和“其他业务支出”、“在建工程”等科目的.本钱或用度。

4.关于本钱核算程序题目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施工企业和单位须执行建造合同准则,并按规定在会计期末确认合同收进和合同用度,因此,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本钱核算程序较以前有了重大改变。具体表现在增加了对合同预计总本钱的计量、对完工进度的计算和当期合同收进、合同毛利和合同用度的确认。

5.关于各项用度的具体核算与分配题目

⑴人工费的核算。首先由劳动工资部分根据考勤表、施工任务书和承包结算书等,每月向财务部分提供“单位工程用工汇总表”。然后财务部分据此编制“工资分配表”,按受益对象计进本钱和用度。

⑵材料费的核算,必须由物资治理部分根据发出材料的用途,划分工程耗用与其他耗用的界限,只有直接用于工程的材料才能计进该本钱核算对象的“材料费”本钱项目,而为组织和治理工程施工所耗用的材料及各种施工机械所耗用的材料,应先分别通过“制造用度”、“机械作业”等科目进行回集,然后再分配到相应的本钱项目中。

⑶机械使用费的核算。租进机械用度一般都能分清核算对象,自有机械用度,应通过“机械作业”科目回集并分配。分配方法主要有台班分配法、预算分配法及作业量分配法。

⑷其他直接费的核算。其他直接费一般都可分清受益对象,发生时直接计进本钱。

⑸间接用度的核算。间接用度的分配一般分两次:第一次是在已完工程和未完工程之间进行分配,第二次是将第一次分配到已完工程的用度再分配到各本钱核算对象中。分配的标准是,建筑工程以直接费为标准,安装工程以人工费为标准,产品(劳务、作业)的分配以直接费或人工费为标准。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工程项目的粗放型本钱核算模式,会计职员除必须严格按《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要求正确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外,还必须结合企业的本钱治理目标,进一步细化核算工作,组织协调好相关业务部分,才能从本钱治理中挖掘出效益,才能为不断进步项目的利润水平发挥应有的作用。

篇14:电力营销智能抄表核算研究论文

电力营销智能抄表核算研究论文

摘要:电力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在多年发展中,随着其影响范围的扩大,其本身的一些问题也被放大,尤其是电力营销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信息时代如何发展智能化的抄表核算技术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电力营销;智能抄表;创新研究

电力的发展带动电企的扩张,电力企业如果想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结合现代的信息技术,解决其在传统的电力营销业务方面的问题,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抄表核算相结合产生的智能抄表核算技术是适应时代的产物,而其下一步的发展是本文将要探究的问题。

1传统电力营销业务模式

1.1电企营销管理现状

电力企业是国家的核心企业之一,一直担负着保证国民正常能源供给的重任,在经过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成果,也越来越稳定的进行能源的输出供给。但在早先的发展中由于其受到科学技术的限制,在电力营销业务中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传统的电力营销模式主要是依靠人工进行信息的采集,核算,再逐步的向上汇总,进一步核算,需要依靠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不仅如此,由于人力本身存在着巨大的缺陷使得在传统的电力信息采集中有着效率低下,信息不准确,信息传递不及时等等问题。落后的传统电力营销模式在之前一直浪费着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效率低下无论是在信息的采集还是在日常的维护和管理中都存在者很大的漏洞。概括来讲在传统的电力营销业务中存在着用电信息抄核工作缺乏技术支持;用电信息抄核工作无法满足公司集约化和专业化管理的要求;用电信息抄核工作无法满足公司的整体业务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传统的电表结构简单,很多用户在使用中会悄悄的进行改装,以达到偷电的目的,面对这样的行为,传统的人工并不能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而如果不及时管控,偷电行为和改装电表的行为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限制电企的进一步发展。

1.2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时代的到来,电企在营销管理的发展上找到了新的突破,建立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能够及时的自动的将用户电能数据,控费信息等数据进行监控,采集,上传,保存极大的方便了电企的营销管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也是电企对于营销管理改革的'有效途径。

2电力营销模式中的智能化抄表

2.1自动化抄表核算模式概念

自动化抄表核算即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全采集,全覆盖,全费控的现代化抄核模式。主要是将传统的客户抄表、电费核算、电费复核、电费发行等业务通过计算机手段进行替代以实现智能化处理,来提高整体的效率。自动化抄表适应了现阶段的电企发展需要,既满足了整体业务的发展需要也满足了公司对于集约化和专业化的管理要求。

2.2自动化抄表核算工作目标

了解了基于信息采集系统的自动化抄表概念,那么对其将要实现的目标进行分析能够更好的明确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通过参考其他学者的文献并进行总结能够得到,现阶段的自动化抄表核算工作的目标有以下三种:

2.2.1实现抄表

核算工作的智能化管理针对传统的人工抄表弊端巨大的问题,自动化抄表将要实现智能化管理这一要求,将传统的人工计划、准备、行动统统改变为自动计划、自动数据准备、自动抄表,真正实现抄表过程的全自动化。同时,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高效处理,实现电费核算的全智能化。

2.2.2实现全面的管控

针对传统人工监管的监管面小,监管强度低的问题,通过对自动化模式的推行,实现将点控制转为面控制,局部监管到全过程监管,增加实时监管的能力,大大增强综合管控能力。

2.2.3实现自动化的封闭管理

针对传统模式中对于异常行为的错误处理,采用全封闭的处理模式以改善异常差错的体外循环和不规范行为,逐步降低异常。

3智能抄表的创新探索

3.1智能抄表核算技术

智能抄表核算技术是在传统的电力抄表核算中加入信息化要素和电子化要素,通过利用计算机资源代替人力资源来对电力营销业务进行改革,使得电力业务能够既提高效率和准确度又能够增强其服务性。

3.2智能抄表核算技术的创新研究

3.2.1完善系统体系

从广面上分析,应完善以智能抄表核算技术为中心的业务体系,建立用户――分站――总站的结构,用户端为主要的硬件采集端,是主要的信息数据收集上传位置,也是智能抄表核算技术发挥功能的主要位置;分站则是对于区域用户进行服务、管控、维护的设施,对于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分站能够及时的检索并进行解决处理;总站则是进行总体管控的核心位置,也是用户各种信息数据的核心储存位置。

3.2.2完善智能抄表核算技术的逻辑优化

从局部来讲,要进一步的对智能抄表核算技术进行算法优化,完善其在抄表计划的制定,数据准备,定时抄表等方面的执行能力,还要针对日趋严重的信息犯罪完善其在防火墙方面的能力,最后降低其普及的难度并提高其工作的效率。

4结语

通过对传统的电力营销业务的分析,我们了解了从前在电力业务上的各种不足,之后又对随着信息时代出现的自动化抄表核算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进行研究进一步的了解了电力企业在业务上的下一步发展需要是增强对智能抄表核算技术的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民发,向保林.智能营销管理新模式探析――抄表核算自动化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2014(30):26-29.

[2]郭靖琪,许多红,丁筱筠,易波.基于智能抄表核算的电力营销业务模式创新[J].通讯世界,2016,(02):45-48.

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研究论文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有哪些

大数据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论文

我国黄金储备政策的选择评析论文

宏观经济学读后感

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黄河水利经济发展思考探析论文

宏观认识GRE

经济管理新模式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

美国GDP核算的调整研究论文
《美国GDP核算的调整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美国GDP核算的调整研究论文(精选14篇)】相关文章:

浅谈略论对中国信息化水平的基本判断论文2022-10-04

市统计局上半年工作总结2022-05-06

省领导活动讲话稿精选2022-06-03

省领导重要活动讲话稿2023-02-12

钢铁行业分析报告2023-08-17

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经济增长理论和政策论文2024-02-26

我国建筑节能财税政策研究论文2022-08-09

财政赤字辨析论文2023-03-01

高校债务风险防范的思路与对策2023-11-17

什么叫gdp的意思是什么意思2023-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