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的形似要素的区别((精选9篇))由网友“如音”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毕业论文的形似要素的区别,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毕业论文的形似要素的区别
毕业论文的形似要素的区别
一、作用不同
提纲是起草毕业论文之前的程序。它是构思基本确定之后,将布局谋篇的方案固定下来,作为写作毕业论文的蓝图。拟写提纲是构思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作者思路条理化的文字显现。执笔为文之前,先把所构思的内容提纲契领地写出来,起到疏通思路,形成结构,安排材料的作用。
客观事物作用于作者的头脑,必然要使作者形成有关这些事物的印象、联想、判断等等。拟写提纲有利于把这些印象、联想和判断等理出个头绪,使思路畅通。
毕业论文的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外化和固定化。提纲所形成的结构框架能够使布局谋篇更加严谨、周密,反映出毕业论文内在的逻辑联系。
提纲有助于将材料组织成一个理论系统。合理、恰当地安排材料的各自归宿和主次详略。并且在需要调整布局、变换材料时,寻找新的最佳组合的方案。
拟写提纲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思路的过程。从作者本身讲,随着构思的深人,自己往往可以发现薄弱的环节,及时地对提纲进行修改句补充。从导师的角度讲,拟写提纲便于导师指导。毕业论文未成文前,导师主要是通过作者所拟的论文提纲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行文思路犷以便及时提出意见,使之逐渐完善。同时,导师通过作者拟写提纲的过程,也可以考察其认识事物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要是在毕业论文写成后,根据论文内容归纳出来的,是文章的内容精要。“提要”一词,最早出自韩愈的“进学解”:“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古文百则》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出版273页)意思是说,记事一类的著作必定作出提要,理论一类的著作一定要探索它的深微的道理。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毕业论文“提要”,它的主要作用是概括介绍作者的观点见解和研究成果,便于读者在阅读全文之前了解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通过提要,对社会作用与价值较大的毕业论文起到提示与推荐的作用。同时,导师和答辩委员会还可以从作者所写的论文提要中去考察其综合概括的能力。
摘要是对毕业论文的成品的浓缩。它以短小的篇幅传达原文的主要内容和信息,成为人们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吸收、消化尽量多的信息的一种有效形式。摘要的主要作用在于向读者客观地报道最新发表的论文精华,以帮助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决定是否需要再读原文,从而迅速了解有关最新动态。
二、写法不同
提纲一般包括,确定文章的主题思想,安排文章的段落结构,明确每一段落的具体内容与主题的关系,并根据段意组织需要的材料等。
编写提纲一般是由大到小、由粗到细,一层二层地思考拟订。首先要把大的框架安排好。其次考虑每个部分的内部层次。然后在各层次下列出要点和事例。最后还可以在提纲的各个大、小项目之下记写一些准备选用的具体材料,以备行文时使用。
常见的提纲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项目式提纲。它包括题目、文章的宗旨、目的、中心论点及共隶属的各个分论点、各分论点所隶属的小论点、各小论点所属的论据材料、各个层次拟采用的论证方法。
另一种是结构式提纲。它包括题目、论题的提出、论据的展开、结论等。结构提纲可以用标题写法,即以一级、二级、三级标题的形式把论文的主要框架设计出来。可以用句子写法,即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
提要灼主要内容是根据需要,介绍论文的主要观点及论证观点的主要依据,论文观点的独到之处,说明论题的价值、适用范围、说明写作的原因、论证论题的角度及主要方法。
下面是一则提要:
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我们已经进入了第四次社会经济的大循环,即市场经济大循环的轨道到了又一个循环上升,跳跃前进的阶段。但在我们面前却出现了三条经济大循环的轨道。第一条是传统的经济循环轨道,第二条是苏式社会主义经济循环轨道;第三条是市场经济大循环轨道。中国只有从苏式社会主义经济大循环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循环才有出路。市场经济大循环的规律,从本质上说,就是价值和剩余价值规律。价值和剩余价值规律,并不专属资本主义。为少数人谋利益,就属于资本主义;为多数人谋利益,就属于社会主义。我们需要防止的是利用这个规律为少数人谋利益,而不能是反对利用这个规律。(田昌王《在历史的三岔口上》《文史哲》1994年i期40页)这则提要介绍了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了论文的基本观点,提供给人们全文的精要。同时,引发人们对“我们需要防止的是利用这个规律,价值和剩余价值,为少数人谋利益,而不能是反对这个规律”这一基本观点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摘要的内容结构主要包括论题、观点、方法和结论。
论题是指研究的对象、目的和任务。摘要表述这些内容,可以使读者了解该毕业论文撰写的理由和旨意。
观点是指摘录那些新的发现,独到的见解。突出那些经过严密论证,有较高价值的新发现,那些与前人理论、成说不同的新看法,那些与重大现实问题密切相关的新见解。
方法是指毕业论文的论题研究所使用的理论、思路、途径、采取的手段等。
结论是指对研究成果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性判断、评价、预测、建议等。
三、要求不同
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编写出的提纲要使全篇的逻辑关系视觉化。因此,要遵循思维的一般规律,使人既能看到文章的基本轮廓,又能体察到作者思路逐步展开的轨迹。
提纲要做到“序化”。组织有序,结构严谨。比如,按着“绪论—本论—结论”的顺序来拟写的提纲:1。总提中心论是(绪论)2.列出分论点(本论)3.简要地概括经过论证的中心论点(结论)提纲的“正论”部分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在每个论点之下通常还要注明用的是什么样的论据。本论部分可按论点和论据的特点,由表及里、由正到反、由远及近、由一般到特殊等顺序来安排。根据这样的提纲,着手去论证全文的主要论点,各部分的要点,显示出论证观点的材料,反映出文章的逻辑层次,使论点体系、论证体系和文章结构融为一体。
拟写提纲是为顺畅的写作创造条件。因此,拟写提纲要努力选择最佳角度,客观事物是矛盾诸方面的统一体,其本身就存在着可供理解、思考的多种角度。在编写提纲过程中,对某一间题的思考不必拘泥于一种思维方法或固定在一个角度。要根据需要精心选择最佳角度,拓宽视野,深化思维,使拟写的提纲更好地服务于写作的总的目标。
提纲是论文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的反映。提纲的语言要有较强的概括力。语言的表述既要简明、扼要,又要体现出内容的'周密、行文思路的清晰。
提要是摄取原文的要点、以准确简明的语言概括原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因此,提要的写作应该按照“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心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古代文学辞典”许9页)的要求,高度概括,突出重点。语言要简洁、明确。字数要求200一一3oc字,要让读者在一两分钟内读完内容提要,以充分发挥内容提要的功能。
提要是对毕业论文的内容作总体性的简明的概括或介绍,因此,不能面面俱到。提要的表现手法要平实,不能去描绘或渲染。
学员在毕业论文提要的写作实践中,有的用标题式论文提纲代替论文提要,有的把提纲原封不动地搬到提要中来。这都是不符合论文提要写作要求的。尽管有的以毕业论文各部分的要点为主,配以序码构成的提纲与论文提要很相似,但它毕竟不是提要的简单再现。因此,在写提要时,要注意把毕业论文提纲与毕业论文提要区别开来。
摘要是对一篇毕业论文内容的缩短的精确的表达而不需要补充解释或评论。“缩短”是对该论文进行浓缩。摘要的篇幅应是原文篇幅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或更少。一“不需补充解释或评论”是指必须忠于原文,准确、客观地表达原文因有的主题内容和信息,不容许离开原文随念发挥,对原文的内容和信息保持客观态度,不加评论,不做说明。
摘要是在对论文内容作高度概括和完整浓缩的基础上写成的。它应包括与原文同等的信息量,使读者不阅读全文即可掌握原文的实质性内容。因此,摘要的写作应该故到客观、简洁、完整。
客观是指摘要应该对原文作严肃忠实地反映,不能随意地夸大或缩小〕应紧紧围绕原文中提出的新观点、新方法、新论证进行概括和提炼。切忌涉及原文以外的内容和结论,更不允许把自己或他人以前的研究成果写进摘要中去。结论的表述应不作超越原文内容的引伸。,简洁是指摘要是原文的浓缩,应当用最简炼的文字概括出全文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对无需参阅原文的读者来说,能独立说明问题。这就要求对摘要的语言做到字字、句句认真推敲、斟酌,做到简明易懂,不能出现与原文主要观点和内容关系不大的细节或冗长的语言,也不能用表意含糊不清的词句。
完整是指摘要是一篇独立的短文,是对原文完整的浓缩,摘要不是对原文摘录出来的几句话的简单拼凑,而是与原文的正文保持上下文逻辑关系,语义连贯、自成一体的文摘体。因此,摘要的表述从内容到文字都要与原文保持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使人感到它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外加上去的,可有可无的部分。这样,才能保持原文的基本信息和格调。
提要与提纲、摘要相比,它的局限性要小一些。它不象提纲那样,只是为全篇写作搭一个架子,也象摘要那样,只是原文的浓缩。它可以反映毕业论文的内容、信息,可以评价和介绍毕业论文的观点、见解等。可见,论文提要的写作要比提纲和摘要的写作灵活一些。
篇2: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之构成要素
《中国青年报》报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级研究生所做毕业论文毕业 论文开题报告 ,仅有不到1/3的博士研究生获一次性通过,而78位硕士研究生,10人没获通过,仅有19人获一次性通过。这在复旦大学乃至于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上“都很少见”。但据我了解,倘若以严肃的眼光审视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论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可以说,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视“论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视“论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为形式”。除思想上重视不足外,对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 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而做的专题书面报告,它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鉴于此,我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体会,就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和技巧做一探讨。
1 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 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篇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之构成要素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1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2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篇4: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之构成要素
① 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2.3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①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 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 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⑤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⑥ 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2.4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条件分析
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以上就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之构成要素的撰写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要写好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除了掌握必要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之外,我认为,思想上一定高度重视,平时要勤动笔,并善于学习借鉴他人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优点。
篇5:毕业论文摘要和引言的区别
【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心理护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
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应贯彻临床护理全过程,遍及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
做好心理护理,掌握、提高交流技巧,做好心理疏导。
【关键词】 心理护理 育龄妇女 语言
篇6:毕业论文摘要和引言的区别
摘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中心任务。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既能妥善解决农产品供大于求的现状,又能解决农民收入增长较慢的这类问题,同时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必经之路。
加大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力度,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
内蒙古凉城是一个农业大县,每年可为国家提供2.4亿斤以上商品粮,是全区33个产粮大县之一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种植业是凉城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凉城县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已远远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依据当地自然资源、社会环境及市场需求等及时调整。
通过科学的调整和优化,实现凉城农业资源较为合理的持续利用,将效益发挥到最大水平,对加速凉城县农业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县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凉城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篇7:论国际贸易中的主导生产要素毕业论文
论国际贸易中的主导生产要素毕业论文
一、生产要素理论的发展
自从有了经济学以后,对生产要素问题的研究不乏其人。各派经济学者对生产要素的用语不一,且概念的表述各种各样,但它是探讨经济学和贸易理论的前提[1]。
古典经济学大多没有清晰的生产要素的概念,甚至于没有明确的生产要素用语。威廉・配第认为“所有物品都是由两种自然单位―即土地和劳动―来评定价值,换句话说,我们应该说一艘船或一件上衣值若干面积的土地和若干数量的劳动。理由是,船和上衣都是土地和投在土地上的人类劳动所创造的。”[2]“土地是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要素”[3]。其后,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提出“土地是所有财富由以产生的源泉或质料。人的劳动是它的形式” [4]。据此可以推断,配第和坎蒂隆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产要素的概念,但两人都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和劳动,这就是所谓的生产要素二元论。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将生产要素理论推进了一步,明确使用了生产要素用语,提出了生产要素三元论,认为“产品是由人类所能掌握的生产手段创造出来的,即由人的劳动、资本和自然力创造出来。” [5]效用是通过生产要素的协同活动和协力作用生产出来的。无论何时何地生产都不能缺少这三个要素。西尼尔原则上同意萨伊关于生产要素分类的观点,但与萨伊不同,他用“节欲”取代了资本。约翰・穆勒追随萨伊,把资本主义生产条件归结为生产的三要素,即劳动、资本、自然要素(土地)。与萨伊不同的是,他认为惟一的生产力是劳动生产力,并实际上把资本生产力归结为特定生产方式下的劳动生产力。
与古典经济学不同的是,新古典经济学有了清晰的生产要素概念,对生产要素的分类也更为准确。对生产要素理论进行专门研究的当推马歇尔,他用几乎一本书的篇幅专门论述生产要素,认为“生产要素通常分为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类。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赐予人类的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各方面的物质及力量。劳动是指人类的经济工作,不论是体力方面的还是脑力方面的。资本是指为了生产物质产品以及为了获得通常被算做一部分收入的.利益而储备的一切资源。” [6]在此基础上,马歇尔认为资本大部分是由知识和组织构成的,主张把组织从资本要素中独立出来当作第四生产要素。由此可,马歇尔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实际上提出了生产四要素论,进一步发展了生产要素理论,丰富了生产要素理论的内容。
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对生产要素理论的分析始终局限于生产要素概念的内涵、分类、性质及其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考察。现代经济学关于生产要素理论的研究出现了一个大的视角转换,把生产要素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联系起来,考察了一国要素禀赋状况与一国参与国际分工方式的选择和贸易模式的决定二者之间的关系,开辟了生产要素理论研究的新方向。
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奥林出版《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提出了其国际贸易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每一地区在生产某些产品上具有优势,即该产品含有该地区拥有丰裕而便宜的相当大量的生产要素。”[7] 现代国际经济学的教科书把它叫做H-O定理,即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充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然而,要素禀赋理论仍然没有脱离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框架,只不过将劳动成本比较优势变成了生产要素上的比较优势而已。正因此,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出版《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提出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在其打造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中,放在第一位的就是生产要素,波特将生产要素分为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五类,并将这些要素分成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两大类。[8]与奥林不同的是,波特关于生产要素与国际贸易、国际竞争的分析已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具有动态性质。
二、主导生产要素的涵义
综观生产要素理论的发展过程,关于生产要素的分析尤其是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没有阐述生产要素的主次、优劣问题。二是对生产要素的分析基本都是静态的,实际上生产要素形式是发展变化的且成一个序列。这两个问题正是本文提出国际贸易的主导生产要素概念的基本出发点。
所谓国际贸易中的主导生产要素是指整体经济活动和贸易商品生产中所必须的并在生产要素序列中居于主导地位、对外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物质或非物质要素。首先,商品生产中包含的生产要素多种多样,且成一个序列,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要素序列也在不断延长,到目前为止,这个生产要素序列为土地(或自然要素)-劳动-资本-技术D管理D知识。
其次,一国生产要素序列中的生产要素有主次之分,本文区分为主导要素和非主导要素。顾元勋提出生产力主导性要素,并阐述了生产力主导性要素与制造模式分工发展之间的相互关联。[9]刘国武、李卫星提出知识企业的主导生产要素就是知识资本,并基于“概念格”理论进行了数学推论。[10]但这些都不是本文基于国际贸易分析所提出的主导生产要素概念。就生产要素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而言,波特将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他已观察到并论述了不同形式的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和产业竞争力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但划分过于粗犷,没有提炼出最重要的主导生产要素。国内经济学者洪银兴认为我国单纯根据资源禀赋确定国际贸易结构,企图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出口导向,可能跌入“比较优势陷阱”。[11]显然,这已充分认识到以不同生产要素为主导的经济之间的重大区别。
每个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都有一个生产要素序列,这个序列中都有一个最多两个主导生产要素。美国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其主导生产要素是技术和知识;日本虽然没有美国的领先优势,但其工业化水平远在其他发达国家之上,其主导生产要素是资本和技术;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资本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但在现在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生产要素依然是劳动。
再次,从世界范围来看,一国生产要素序列中的主导生产要素应是该国对外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主导生产要素可以区分为国家主导生产要素和世界主导生产要素,国家主导生产要素必须是一国要素序列中要素密集度最高且在对外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但不一定是世界主导生产要素,世界主导生产要素代表了世界生产要素序列发展的最高或次高阶段。我们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分析会发现,每个国家都是以其主导生产要素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总是把其理论分析严格限定在两个国家之间,它分析两国之间的贸易基础是有效的,但在多国模型中要确定一国究竟以何种模式参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却变得十分困难。如果以主导生产要素确定一国在多国模型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位置将变得十分容易。
最后,一国生产要素序列中的生产要素分为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两类,与之相对应,主导生产要素也有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之分。叶文虎等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要素分为物质和非物质的元素,[12]但哪些是物质元素,哪些又是非物质元素没有说明。于刃刚、戴宏伟将生产要素分为传统性生产要素和知识性生产要素。[13]本文将生产要素分为物质要素或实体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物质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和资本。而非物质要素主要包括技术、管理和知识。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考察,无论是物质要素还非物质要素,都曾经充当过主导生产要素。
三、世界主导生产要素演进的历史考察
主导生产要素的历史演进要以地理大发现之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开始作为时间起点,本文将这一时间起点定为17。从1700年至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可以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个时代。各个时代的主导生产要素是不同的,但它依世界生产要素变化的序列进行历史演进。
(1)农业社会(1700-1850年)是指以农业、矿业、渔业、林业为产业的社会。这些经济部门,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可将其归类为第一产业,很明显这些产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天气变化、土壤肥力下降、森林资源与矿山资源采伐、挖掘过多而储量减少等等对第一产业都会产生影响。丹尼尔・贝尔将其称为“对自然的博奕”。这一时期对应的是农业技术,人类已完全进入农业文明,虽然从18世纪中叶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但此时的工业革命仅限于英国,其影响还未波及到全世界。因此,这一阶段的主导生产要素是土地和劳动,一国在对外贸易中之所能取得对别国的比较优势,在于该国拥有较多的土地财富和劳动要素,增加土地和劳动要素的投入成为产出增长的动力机制。
(2)工业社会(1850-1950年)是指以加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部门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依靠机器大批量生产产品的社会。与农业社会相比,工业社会对应的是物理技术,占据的地域较少。例如,欧洲与北美洲、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已经经历过工业社会这一发展阶段。工业社会的工作主要是设计“人对付人造自然的策略”,工业社会人被机器牵着鼻子走,劳动高度紧张,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这一时期,从英国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波及欧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机器大工业彻底占领了资本主义世界。“在工业经济的国家里,发展经济的目标是生产商品,其制约因素往往是资本。”[14]因此,这一阶段的主导生产要素是资本,一国在对外贸易中之所以能取得对别国的比较优势,在于该国拥有充裕的资本要素,生产越来越多的资本设备。
(3)后工业社会(1950年至今)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它不是现在西方社会延长线上的东西,而是在社会、技术组织及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形成了新的原则的一种社会发展阶段。W.E.哈拉尔认为,后工业时代包括两个相继出现的、与社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相适应的阶段。这两个阶段是非常独特的,所以每一个阶段又产生一个“服务社会”和一个“知识社会”。[15]
后工业社会的第一个阶段是服务社会,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就是从以商品生产为基础转向以服务行业为基础。上世纪八十年代,汤姆・斯托尼尔认为,当时美国出现的经济重点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变化与两个世纪前经济重点从农业转向制造业是类似的。[16]丹尼尔・贝尔认为,在后工业社会的“服务社会”阶段:第一,工业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辅助性服务―运输、公用事业、销售等引起非制造业蓝领工人的增加;第二,白领工人在金融、不动产以及保险等行业中增加;第三,由于物质的丰富和收入的增加,人们对耐用消费品(衣着、住房、汽车等)、奢侈品和娱乐消费的不断增长,第三产业部门如饭店、旅馆、汽车服务、旅游、娱乐、运动等开始发展;第四,保健和教育成为人们普遍的要求;第五,人们对社会服务行业的更多要求,导致某些政府部门的增加和发展,等等。与这一阶段对应的主导生产要素是技术和管理,此时的技术主要表现在产品工艺的改进、新产品的研发、标准的制定,等等;同时,随着后工业社会已转变为“人与人之间的博弈”,管理成为一个生产要素,科斯指出:“我们有一个生产要素―管理,它的功能是协调。”[17]但这仅仅是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的企业微观协调管理,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角度出发,作为主导生产要素的管理的内涵已大大扩展,既包括企业微观协调管理,也包括跨国公司的全球资本运作、营销网络组织管理和资源整合,更包括政府为打造本国产业竞争优势而进行的宏观管理。
后工业社会的第二个阶段是信息社会,人们的活动都与信息的搜集、传递、过滤、使用有关联。在这个时代,信息技术不仅对经济结构和劳动力构成带来了变化,而且正在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从而使得社会的劳动者的绝大多数从事创造、处理和分配信息的工作。新社会的战略资源是信息,“在信息经济的国家里,发展经济的目标是创造和使用信息,以提高各种生产的效率,并创造新的财富。这时的制约因素是所掌握的知识。”[18]因此,这一阶段的主导生产要素是信息技术或知识。谁拥有信息技术知识并系统化地生产知识,谁就能取得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总之,世界主导生产要素的历史演进规律与世界生产要素序列的发展变化规律是一致的。我们可以将其以图表形式表述如下: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70.
[2]威廉・配第.配第经济著作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2.
[3]威廉・配第.配第经济著作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66.
[4]理查德・坎蒂隆.商业性质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
[5]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28.
[6]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121.
[7]贝蒂尔・奥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12-13
[8]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70-75.
篇8: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素及整合过程毕业论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素及整合过程毕业论文
在课程整合的众多因素中,关键的应该是课程内容、资源、环境、教师、学生五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是核心,资源和环境是条件,教师和学生关键,学生是主体。这五个要素的整合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或者称为三个子过程。首先必须根据课程的内容及其目标,做好有用素材及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其次是资源与信息技术环境的整合;最后是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资源环境、教师、学生要素的整合,即教与学过程的整合。这三个过程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一、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
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不仅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产物,而且也在推动着社会以更高的速度发生变化。教育的内容要避免被膨胀的信息所充斥以至于超载,课程整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为教育教学准备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资源,把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经过收集整理,集成为方便检索查找的,便于应用和二次开发的资源库。
1、资源集成和整合
资源的集成和整合,是将从各种渠道收集的数据、素材、资料、制作工具等资源,通过整理、修改、完善组成资源库。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资源堆积,不是资源的单纯占有,而是根据一定的系统结构将这些资源整合成方便检索、修改、重组、应用和管理的资源平台。其目的是要便利教师按照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或理念,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地整合为个性化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把信息资源与教学内容及活动二次开发成课堂教学的软件,为教学活动提供充实的内容和丰富的资源。
2、资源整合的标准
我国的教育资源建设规范有由中央电教馆主持制订的《国家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它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标准,主要侧重点在于统一资源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开发资源的制作要求、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而不是规定软件系统的数据结构。它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规定:一是资源的技术开发的角度,提出一些最低的`技术要求;二是从使用用户的角度,为方便地使用这些素材,需要对素材标注那些属性,并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规范了属性的数据类型及编写类型;三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了管理这些素材的管理系统以及远程教育工程的教学支持平台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功能。
二、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环境整合
1、教学的信息技术环境
* 因特网
* 卫星宽带网
* 远程教育网络
* 校园网
* 资源库
* 多媒体网络教室
* 多媒体多功能教室
* 多媒体学科专用教室
* 电子图书、阅览室
2、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环境整合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信息资源(软资源)需要在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硬件和应用管理软件组成的环境(即硬环境)中应用、传输、控制等等。软资源与硬环境能否相融,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环境和工具是否熟悉,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效果。故此,需要进行软资源与硬环境的整合。
教师要做好四项工作。其一要解决自身信息技术应用的问题;其二要解决教学软资源和信息技术硬环境相融合的问题;其三要解决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问题;其四提供适合教学的硬件环境。
3、 教学资源环境整合的特点
资源传输网络化 教学过程自主化
资源获取全球化 教学活动合作化
资源环境多媒化 教学管理自动化
资源应用个性化 教育评估全程化
三、 教与学过程的整合
1、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基本内容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中,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理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支持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协商学习、远程学习等教学活动。
2、 课程整合的教学特点
* 内容综合性:信息技术与学科、自然、社会、个体情感等综合;
* 环境开放性:网络环境,资源共享,情感交融,成果共创;
* 资源共享性:师生对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贯穿教学全过程;
* 学习自主性: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探究;
* 过程交互性:师生交互,人机交互,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交互;
* 个性发展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的同时,得到心智的全面发展;
* 评价全程性:注重过程,注重进步,及时鼓励,成果共享。
3、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中,信息技术从辅助教学的工具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工具的作用表现为:
* 情境创设与探究工具:多媒体资源、交互界面、超文本结构;
* 信息查询,知识获取工具:利用搜索引擎、利用网站、资源库;
* 知识发现和探索工具:虚拟环境、仿真实验、处理与分析;
* 交流讨论工具:电于邮件、网上讨论;
* 知识构建工具:文本处理与表述、图形.音乐创作、信息集成、网页、网站制作。
4、 课程整合教学中师生的活动方式
(1)教师的指导性活动主要有:① 交待教学目标;② 指导学生对情景的观察;③ 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④ 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协商讨论活动;⑤ 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图形等表达观点;⑥ 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图形等进行意义建构;⑦ 对学生进行评价分析;⑧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度较大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解答;⑨ 强化记忆,促进迁移。
(2)学生自主参与性学习活动主要有:① 观察情景;② 实际操作;③深入思考,发现问题;④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探索;⑤与教师、同学协商讨论;⑥通过语言文字(计算机汉字输入)表达观点;⑦通过语言、文字(计算机汉字输入)、图形、动画等作品的制作,进行意义建构。即对学习过的内容中的有关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进行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进行归纳。
问题之关键在于,对个体来说,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有意义的。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收集、选择、组织信息并赋予信息以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智慧,并使新获得的信息成为增进知识与智慧的基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与其由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信息,不如师生共同处理信息,并就各自赋予信息的不同意义开展交流,这样才有可能出现高水平的智力活动,使信息融人知识与智慧之中。
课程整合的教学只有在前两个整合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方能实现教学内容、信息资源、教师、学生四要素的整合。
篇9:效益审计报告的质量要素及格式问题探讨会计毕业论文
效益审计报告的质量要素及格式问题探讨会计毕业论文
一、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报告的质量要求
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报告应该具有及时、完整、准确、客观、有说服力、清晰、等特征,并且尽可能简练。
1.及时性。这条要求审计人员应恰当地发布审计报告,以使管理部门、立法机构、政府官员和其他利益团体能够及时地使用有关信息。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审计报告要及时编写,以便及时提供人大、政府、被审计单位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二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就审计发现的重大事项及时向审计机关负责人作期中报告,这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以引起领导及早对相关问题的重视。
2.完整性。完整性要求报告需要满足审计目标所需的所有信息,有助于使所报告事项得到适当和正确地理解,这就表明审计报告必须对证据和论点进行详细充分的说明,以便于报告使用者全面、正确地理解所报告的事项和情况。
3.准确性。准确性要求报告中的证据是真实的,并得到了正确地描述。对准确的需要是基于读者对报告应是可信的和可靠的需要基础上的。报告中即使有一项不准确也会引起对整个报告可靠性的怀疑,并转移对审计报告实质内容的注意。此外,不准确的报告也会损害发布报告的审计机构的信誉,削弱其报告的有效性。另外,报告应该只包括审计人员工作底稿中有效和相关的证据所支持的信息、发现和结论。若引用未经过审计的数据,审计人员应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这些数据的局限性,并且不能根据这些数据做出未经证实的结论或建议。
4.客观性。客观性要求审计人员以不偏不倚的立场来表述证据,提出审计结果。审计人员应该认可被审计事项的积极方面,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指出这些问题时应该考虑被审计单位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情况。审计报告在语气上应该平和、客观、中立,以便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各方都能够接受审计结果,被审计单位能够积极采纳建议并按照审计结果进行整改。
5.有说服力。有说服力要求审计结果应响应审计的目标,报告表述应有劝导性,结论和建议应从反映的事实中逻辑推理而产生。报告反映的信息应足以使读者认识到事实的可靠性,结论的合理性,以及运用建议可能带来的益处。另外,审计报告使用的语言和语气要有利于使用者接受。
6.清晰。清晰要求报告易于阅读和理解。如内容许可,应尽可能使用明确的、简单的语言撰写报告。使用简单的、非技术性的语言是表述简明的基础。如果使用了技术性短语以及陌生的缩略语,应清楚地加以定义。在分类和汇总复杂的资料时,也可使用视觉辅助工具(诸如图片、表格、图示和地图)。清晰的最终目的是避免审计报告含糊晦涩,使人容易理解。
7.简练。简练就是要求在保持报告信息完整的前提下,不要过于冗长。因为太多的细节会损害报告,甚至掩盖真正的信息,使读者迷惑失去信心;此外,应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事实为基础的、简练的报告更能达到效果。
二、效益审计报告格式
按照英国效益审计指南中对报告的规定,一份完整的效益审计报告应包含摘要、正文和附录三部分。摘要部分是对被审计事项、审计工作情况、审计发现问题以及审计结论或建议的概括性介绍;正文部分是对被审计事项、审计工作情况、审计发现问题以及审计结论及建议的详细阐述;附录部分则包括对本次效益审计方法的说明,以前对项目审计的有关报告、结论和建议,以及其它与审计项目有关的内容等。
在实务中,由于每份报告独具特点,不存在千篇 一律的表达方式,也没有所谓标准语言的效益审计报告,英国效益审计报告的格式只是给了审计人员在具体实践时的一种参考因子,其具体内容也存在一定差异。另外,由于报告涉及许多原因分析,要让读者了解来龙去脉,所以一般不采用短式报告,而是按长式报告惯例编写。
在我国,目前还未就效益审计报告规定具体格式,实际操作时是参照财务审计报告格式进行的。这里,结合英国国家审计准则的相关要求,我们将一份完整的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报告所应具备的要素概括为:报告摘要、项目概况、审计实施情况、总体评价、审计发现的情况、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审计建议、附件等八要素(这是必须的最低内容,实践中应包含而不仅限于以上要素)。
1报告摘要
由于效益审计报告一般篇幅较长,该部分主要是使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将报告全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需要注意的是,报告摘要不是报告主要内容的简单重复,在撰写报告摘要时既要简洁的表达与主体报告一致的主要信息,又要避免对琐碎的细节作过多的描述,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主要信息,从而有效地介绍和支持主要结论及审计建议。如果效益审计报告主体内容就比较简练,也可不编写内容摘要。
2.项目概况
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项目决策、立项、建设、经营和管理等项目建设全过程的信息;项目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项目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情况;项目目前的状况等。总之,该部分的叙述以使读者能从整体和一般概念上的不同角度对项目有一个较为全面了解为宜。
3、审计实施情况
为使审计报告的读者了解审计的目的、判断审计报告内容的价值,应在审计报告中说明审计的目标、审计的范围和为达到目标所使用的审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审计的依据。即本次审计是“由谁按照什么”授权进行的;
(2)审计的目标、范围、审计起止时间等。即“审计组在什么时间、对什么事项进行了怎样的审计”;
(3)采用的审计评价标准;
(4)采用的具体审计方法;
(5)遵循审计准则的情况;
(6)明确区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和审计组的审计责任。实务中,一般通过“审计进点时,××单位对其提供的会计资料、其他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做出了书面承诺”这样的叙述来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出现了偏离必要的原则和程序的例外事项,该部分应指明未能遵循的原则和程序,以及不遵循的理由;同时要对审计范围和目标受到限制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在对某公共投资项目进行效益审计时,由于某种客观的原因,审计人员无法对该项目的管理系统进行测试,或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就必须在该部分进行说明。
4、总体评价
这部分是针对审计目标,以审计发现的情况为基础,依据评价标准,总括地发表审计意见或得出审计结论。编写审计报告时,审计人员的结论应当是,根据判断准则判断不承认或不遵守判断准则而造成结果不理想或无效经营的情况。审计人员应从判断准则、原因和结果三方面建议阐述。根据适用于被审活动或规划的适当标准阐述判断准则,从审计进行时实际发生的事件,应该出现的情况以及不执行适当标准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等方面阐明。审计的总体评价应该具体而不应读者去猜想。
5、审计发现的情况
这部分是所取得审计证据的汇总结果。审计发现情况应对通过访谈、观察、询问等方式发现的问题进行客观的描述。通常针对每项具体目标,逐项说明审计发现的支持审计结论的事实和作出的分析;一般来说,这种说明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审计发现的事实;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产生的影响。
应该说明的是,这部分不说明发现的违反法律法规的具体事实,只是针对具体审计目标,说明得出总体评价的依据。
6、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
这部分是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具体违法违规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的逐项列示。包括审计过程中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事实,定性、处理处罚决定以及法律、法规、规章依据,有关移送处理的决定等。
7、审计建议
财务审计报告只需表示审计意见,审计建议不是必须内容,而效益审计报告的价值在于建设性,这也是二者的区别所在。因此,效益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建议,使效益审计项目的核心内容之一。审计建议是针对发现问题和审计结论提出应采取的措施。在判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建议,相对较为容易。
在具体建议时,审计人员需要主要以下方面问题:
(1)审计建议应根据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在内容上与报告中的其他内容相呼应;
(2)建议不应该太多,应该有针对性、可操作,便于建议落实和后续跟踪检查;
(3)审计建议一般采用“应当”式的语句,即“应当做什么”,而不是“如何去做”,以规避审计风险。
8、附件
该部分可用于列示审计的项目情况,主要包括:对审计的实施过程的详细说明,详细数据,审计项目其它某些在正文中不便叙述的情况,相关评价标准的详细介绍,报告所用到的相关专业词汇表及解释等。该部分还可对本次审计未能解决需要在今后审计中逐步解决的事项提出建议。总之,报告正文不便阐述但对理解报告有所帮助的事项都可在此说明。
【毕业论文的形似要素的区别(精选9篇)】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莫忽视的识字教学论文2023-09-17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艺术表现探究论文2023-02-18
平面设计的实习总结2022-11-25
平面设计实习自我总结2022-11-21
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2022-09-06
平面设计实习总结2024-01-16
工程地质实习的心得体会2023-01-05
初一作文提纲2023-10-11
应用美术与设计的运用论文2022-11-28
地理《澳大利亚》教案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