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象派的出现和济慈研文学论文(精选4篇)由网友“是我”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以意象派的出现和济慈研文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以意象派的出现和济慈研文学论文
以意象派的出现和济慈研文学论文
摘要:拟通过对中、英文学翻译史上庞德英译汉语诗和日本“能乐剧”在“意象主义”运动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济慈作品和关学思想研究中的两例的分析,从一个侧面剖析翻译文学的价值,即其在国别(民族)文学发展史和外国文学批评史中的价值。
关键词:庞德;国别(民族)文学发展;济慈;外国文学批评;翻译文学的价值
翻译文学作为一种存在于“外国文学与国别(民族)文学之间”的文学存在方式,其价值长期以来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译介研究的深入,施蛰存先生率先于八十年代末指出了译作的独特地位,“最初有人怀疑:翻译作品也是中国近代文学吗?当然不是。但我们考虑的是:外国文学的输人与我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保存一点外国文学如何输入的纪录,也许更容易透视近代文学发展的轨迹。”但是目前国内对翻译文学的功用及价值认识仍停滞在只研究译作本身,远未系统化、科学化。本文拟通过对中、英文学翻译史上庞德英译汉语诗和日本“能乐剧”(Notheatre),从而直接导致了意象主义运动的发生及济慈作品和美学思想研究中的两例的分析,从一个侧面剖析翻译文学的价值,即其在国别(民族)文学发展史和外国文学批评史中的价值问题。
一从庞德研究中的一例看翻译文学在国别(民族)文学发展史中的价值
庞德是现代派大师,同时也是二十世纪诗歌重要流派“意象派”的领军人物。这位才华横溢的现代派大师还是东方诗歌的崇拜者。他的代表作之一《华夏集》(Cathay)中便收录了他对“从诗300篇、汉乐府到盛唐前后的[17首]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与模仿之作;“意象派”代表作《地铁车站》(InaStationoftheMetro)便是他通过翻译日本“能乐剧”从而掌握了日本俳句式(haiku),进而创作出的一首模仿日本俳句式的意象主义诗歌。
“庞德不懂汉语,而且对中国文化的底蕴也知之甚少”,他翻译所依据的是旅居日本多年研修中国和日本文化的著名东方学者ErnestFenollosa的遗稿。依据这些英文“二手资料”,他进行了类似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林纾所进行的改译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他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了“创造性叛逆”,虽在起初受到过诸多非议,但是也就是在这一翻译过程中他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涛体――自由体。之后这一诗体风靡一时,为之后的许多诗人和译者采用。这种新的诗体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新的诗风,为他创作鸿篇巨制《诗章》(Cantos)铺平了道路。
同时,也正是他在对Fenollosa研究东方诗歌及文化的遗稿进行研究和改译中国古典诗歌的过程中,发现了与西方传统诗歌大相径庭的诗歌创作样式,从而直接导致了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发生。一方面他发现Fenollosa“对中国象形文字及诗歌创作的分析就是自己正在探索的、通过意象叠加和排列组成意象系列的审美追求。”同时,他又发现日本的“能乐戏剧”蕴含着西方尚未采用的、新的诗歌创作能量,并开始翻译“能乐剧”。正是在改译日本诗歌的过程中,他发现俳句式的意象以“排比”与“叠加”的方式“组成了一幅‘单意象’画面,”成为了其之后转为领导“旋涡派”(Vorticism)的催化剂。而庞德在创作日后成为意象派代表作的《地铁车站》一诗时便采用了日本俳句式的这种独特的联想与意象叠加方式。
另一方面,根据Fenollosa的译稿,庞德“翻译”其中的大量中国古典诗歌,收录于《华夏集》。此处,翻译文学又一次发挥了作用:首先,这样的翻译创造了新的自由体诗,影响了之后的英美诗歌走向;其次,他这些“改译”的东方诗歌直接成为了英语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如其中根据李白的《长干行》和《玉阶怨》译出的“河上商贾之妻:一封家书”(TheRiver―Merchant’SWire:ALetter)和“宝石阶梯的苦情”(TheJewelStair’SGrievances)。正如艾略特所说,庞德的这些译作“将被视为‘20世纪涛歌的杰出作品’,而非某种‘译诗’庞德以其传神的翻译大大丰富了现代英语诗歌的宝库。”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说,作为英美文学重要流派的意象派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翻译文学,没有庞德对翻译文学的研究、没有他的翻译文学创作并从翻译文学中汲取营养以丰富自身创作的文学实践意象派便很难出现于英美文学界――至少不会以此种融贯中西的磅礴之势出现于人类文明史上。 二从济慈研究中的两例看翻译文学在外国文学批评史中的价值
济慈作为英国浪漫主义代表人物之一,长期以来备受英美批评界重视,中国自八十年代以后也掀起了济慈研究的高潮。笔者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有两例关于济慈的批评成果与济慈作品和书信的翻译密切相关。
当二十一廿纪济慈研究重点从他的K诗转移到他的短诗上时,《秋颂》(ToAutumn)连同其它五首颂体诗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研究焦点。二十世纪上半叶对《秋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在济慈诗艺成长过程中的作片,以及在反映诗人诗学观点中的作用两个方面。国内研究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该诗的市美特色上,王佐良先在其九十年代初问世的《英国诗史》中指出该诗所表现的是“丰足,是从收获后的田野散步所得的温暖感。”但同时期国外的研究重点已悄悄转移到了对其诗作中政治因素的`研究。VincentNewey在其《济慈的国民》(“Keats’SNa―tion”)一文中分析了“合谋”(conspiring)一词的作用,认为该词影射了发生在济慈作该诗不久前188月16目英国曼彻斯特圣彼得广场上的“彼得卢惨案”(Peter―looMassacre),指出该词“暗示该诗对政治危机是有所回应与修正的,而非从现实世界的美学‘逃避’。”这对传统批评认为的济慈诗作体现了“非历史性的济慈”无疑是一次有理有据的创造性背叛,从而完成了济慈研究从审美到政治的研究范式的转型。
“conspire”在英语中有多种解释,其中一意取自其“拉丁语词源的‘共同呼吸’衍生出的‘协力’和‘共同促成’之意义”。另一主要意便是常见的“密谋”之意。李小均在其《审美历史生态――从<秋颂>管窥济慈诗歌研究的范式转型》一文中列举了关于该词的两种不同翻译版本,一个是查良铮的“你们筹划用累累的果实,/挂满茅檐下的葡萄藤蔓”,而朱炯强和姚暨荣的译文是“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果/缀满茅檐下的葡萄藤蔓”。在这次济慈研究转型中“conspiring”一词至关重要,而通过翻译文学不同译本的对比,该词的语义差异会更清晰地展现出来,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利用翻译文学以促进外国文学批评的新途径: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设想:如若我国学者能在该诗不同版本的翻译中发现并重视这一差别,这次济慈研究的转型很有可能发生在中华大地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土壤中。当然文学批评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笔者在此并非要以偏概全、削足适履,通过此例我们应该看到的是,重视和发掘翻译文学对外国文学批评助益匪浅。
“NegativeCapability”是济慈在其书信中提出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个美学概念,国内研究者对此概念给予了高度关注。在笔者搜集的近年有关资料中,有近十篇对此概念专门或分列专节进行讨论。其中刘新民在《对NegativeCapability及其汉译的思考》一文中专门就其汉译和涵义给予了讨论。该文提到该概念的汉译主要有如下几种:周钰良先生对此有两译“天然感受力”和“反面感受力”;梁实秋先生在其所编《英国文学史》第三卷将其译为“否定的能力”;袁可嘉先生在《<济慈书信选>后记》中将其译为“消极的才能”;此外笔者还收集到如下译文:丁宏为在其参编的《欧洲文学史》第二卷中将其译为“消极能力”,王听若在其译作《济慈书信选》中将其译为“消极感受力”,罗选民主编的《英美文学赏析教程散文诗歌》亦采取此种译法,王佐良先生在其《英国诗史》中采取了周钰良先生的译法“反面感受力”。刘新民结合济慈对该概念的论述对诸多译法的合理程度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取negative一词的“否定”一意,将该概念译为“自我否定力”。通过对该核心概念汉译的探讨,作者不仅提出了该词的全新翻译方式,更重要的是使批评界对该概念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无疑对济慈的美学思想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综上所述,翻译文学不仅可以起到对原作的介绍、传播和普及作用,独具特色的翻译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极大的价值。一方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翻译文学所提供的养料足以催生出新的文学样式。另一方面,重视不同版本的翻译文学的研究,对外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亦大有裨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翻译文学贮藏着充足的养分,努力发掘翻译文学这块富饶土地的潜在价值,对促进文学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2:试论翻译文学的价值-以意象派的出现和济慈研究为例
试论翻译文学的价值-以意象派的出现和济慈研究为例
拟通过对中、英文学翻译史上庞德英译汉语诗和日本“能乐剧”在“意象主义”运动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济慈作品和美学思想研究中的两例的分析,从一个侧面剖析翻译文学的.价值,即其在国别(民族)文学发展史和外国文学批评史中的价值.
作 者:翟赫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涪陵,408110 刊 名:鸡西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年,卷(期): 9(5) 分类号:H059 关键词:庞德 国别(民族)文学发展 济慈 外国文学批评 翻译文学的价值篇3:我国青春偶像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电视剧文学论文
我国青春偶像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电视剧文学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青春偶像剧迅猛发展,它以优美的故事情节,靓丽的男女偶像演员吸引着广大青年观众,在电视剧市场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我国青春偶像剧在形式和内容上却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就我国青春偶像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探讨下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青春;偶像;现状;发展趋势
一、引言
青春偶像剧讲述的是当代少年少女在青春的梦幻世界里以男女感情为主题的童话故事,通常选择青少年崇拜的偶像明星作为演员,故事内容充满着青春的朝气与活力,深受青年朋友的喜爱。在我国,大多数偶像崇拜者还都是年轻人,因此,青春偶像剧在我国占据了电视剧市场的半壁江山,并且近几年来远远超过了古装剧和现代剧。青春偶像剧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年,一部中国大陆拍摄的青春励志偶像剧《奋斗》,在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没有当红偶像明星出场的情况下红遍了整个中国,剧中的几个男女主人公陆涛、夏琳、米莱、向南、杨晓云等也都成了青年人茶余饭后的谈点。找工作,谈恋爱,结婚,赚钱……这些都是大学刚毕业的青年朋友们都必须经历的,而这一切都集中在此剧里,因此,这部电视剧很快引起了年轻观众的共鸣。在电视剧《奋斗》里,有富人也有穷人,他们都在不停的为某个小目标努力奋斗着。下面就以电视剧《奋斗》为例分析一下我国青春偶像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我国青春偶像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青春偶像剧的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许多作品深受观众们的喜爱。以《奋斗》为代表的一批偶像剧,在内容上满足了80后即将逝去的一丝幻想情节,可以深深的吸引观众;在主题上它以年轻人的艰苦奋斗为主旨,激励了当代年轻人去拼搏去奋斗。它使年轻人在梦幻世界里激发积极向上的活力。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情味”太浓,脱离生活实际
提到“情”字,这是几乎所有电视剧都会涉及到的内容,可以说几乎所有电视剧的故事都是围绕“情”字展开的。“情”字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而青春偶像剧所涉及到的“情”主要是爱情。当前我国的青春偶像剧在表现男女爱情这一方面有些偏重,许多青春偶像剧中的男女主人公整天有班不上,有事不做,把自己生活的全部都投入到谈情说爱、卿卿我我、吵吵闹闹、离离合合上,甚至为了爱情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看来爱情好像成了年轻人唯一需要追求的东西。而实际上许多剧中表现的爱情是一种畸形的爱情,它会使年轻人对爱情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
电视剧《奋斗》中在女主人公夏琳,向男主人公陆涛提出分手之后,拥有上千万资金的陆涛情绪日益沮丧,整天情绪失落,甚至去看了心理医生都不见好转,他说如果夏琳是嫉妒自己的成功他可以把自己所有的资金全部捐献给希望工程和她过平凡的生活,而他其他的几个穷哥们们因为有爱而都生活的快快乐乐,由此可见该剧呈现给观众的观念是:爱情是生命的全部,没有爱情就什么都没有。难道一个拥有上千万资金的陆涛还会因为爱情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更有的青春偶像剧为了赚足观众的泪水,把爱情视为了高于生命的价值,这不仅远离了生活实际,而且会给年轻人在感情方面形成错误的认识。
(二)远离大众的生活
当下我们国产的青春偶像剧剧中男女主人公大都是回国留学生、歌星、时尚模特、IT精英等时髦身份或者白领阶层,他们都拥有豪华别墅,高级轿车,场景一般也都设置在繁华的大都市,他们在繁华的大城市里过着时髦奢华的都市生活。例如《奋斗》中的男主人公陆涛,大学毕业后从国外回来了个富爸爸,使他通过奋斗可以拥有上千万的资金,居有豪宅,行有名车,他是年轻人的向往,因此这样的形象是符合当代年轻人欣赏期待的,但是他似乎又离大多数年轻人非常遥远,远离了大众的生活。青春偶像剧传递给观众的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应该更多表现年轻人拼搏奋斗的艰苦与曲折,而不是一味炫耀他们奢华的生活,否则,年轻人会不自觉的把剧中的主人公当成自己的偶像,甚至把他们当成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模仿对象来模仿剧中人物的穿着打扮,从而对年轻人产生不良的影响。目前我国青春偶像剧正处于起步阶段,应该健康发展,而不是宣扬金钱至上、美貌无价、奢华合理对年轻人起到误导作用。
(三)模仿现象严重
近几年来,日本和韩国的青春偶像剧风靡全中国,许多日韩青春偶像剧在我国都创下了超高的收视记录。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许多中国的青春偶像剧都存在着明显的模仿痕迹,并且大都停留在表面上,对剧中明星的包装上,没有深入对作品的挖掘,因此这样只能达到某种画面的绚丽效果。更有些作品直接从情节上模仿日韩的青春偶像剧,导致情节过多的雷同,缺乏创新。我国的社会背景毕竟不同于日韩,因此我国的青春偶像剧应该突出自己的独特性,不能一再的模仿日韩的风格。电视剧《奋斗》在外包装和情节设置上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它注重了我国的'社会背景,挖掘了我国本土的特色,在人物语言上具有浓烈的北京味,这样不但抓住了观众的眼球,更宣传了我国的地域特色。
三、我国青春偶像剧的发展趋势
我国青春偶像剧要想不断强大,走向成功发展的道路,就必须深入关注当代大多数年轻人的心理,了解当代大多数年轻人的情感和生存状况,追求故事的可信度,而不是一味的虚构不切实际的爱情和脱离大众的奢华生活。另外,我国青春偶像剧在故事情节上还要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不能一再的模仿日韩风格,故事内容要健康积极向上,这样才能赢得观众的好评。面对我国青春偶像剧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不断深化与提升。
(一)适应大众的情感消费
大众的消费观念已经逐渐从物质影响到了文化,电视剧正是文化消费的一部分。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青春偶像剧中灰姑娘与白马王子之间童话般的爱情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情感的欲望,达到了情感消费的目的,但是它并不能使观众产生共鸣,原因就是故事中的爱情童话远离大众的生活实际。因此青春偶像剧的情感故事应该适应大多数观众的现实生活,不要把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描写的过于完美,使广大观众在现实中难以找到他们的身影。例如《奋斗》中的米莱和陆涛,在观众们的眼里他们似乎是完美无暇的灰姑娘与白马王子,他们有钱,有事业,有梦想……但是他们确都因爱情的困惑失去了自我,这样过度的侧重描写爱情似乎让观众感觉有点不切实际。而该剧中最能诠释“奋斗”的应属华子,他没有像陆涛一样的富爸爸,从发廊到蛋糕店再到台球厅再到泰国菜餐厅从头到尾都是靠自己,虽然他也被爱情伤害过,但他不为爱情的困惑,一点一滴扎扎实实的为自己的事业去努力去奋斗,他才是现实中众多年轻人的缩影。
(二)贴近大众的生活
当前我国青春偶像剧的背景一般都在有权势有地位有财富的大家族里,反映的都是成长在大家族里青年人们的生活,而很少有反映普通百姓们的生活,尤其是反映乡村年轻人生活的偶像剧更为少见,在现实中不会有这么多的大家族,因此大多数观众会感到剧中人物的生活离自己似乎非常遥远。青春偶像剧要想使大多数观众都爱看,就要从大众的观点出发,让故事的背景与现实中大多数观众的生活背景相吻合,这样才能使更多的观众容易融入到故事中去,从故事中寻找自我。在《奋斗》中陆涛和米莱是两个令人羡慕的角色,他们都出自贵族家庭,虽然他们征服了无数观众,让许多少男少女们都喜欢上了这两个角色,但是少男少女们却很难寻找到现实中的陆涛和米莱。因此,大多数观众看完了《奋斗》都质疑它的不现实,称它为是冷酷现实的迷幻剂。我国青春偶像剧目前也逐渐认识了这一点,例如赵宝刚在继《奋斗》之后导演的另一部青春偶像剧《我的青春谁做主》中女主人公钱小样从一个浮躁、空想,没有一技之长的中专生成长为一位白领,剧中展现了她不怕挫折,不怕吃苦,知错就改,热情直率,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这部电视剧播出之后观众们都称它比《奋斗》更真实,贴切。
(三)要有独特的创新精神
由于日韩青春偶像剧在我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许多国产青春偶像剧一味的追求日韩风格,甚至有人认为只有日韩模式的青春偶像剧才是真正的青春偶像剧,然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青春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有白领青春也有蓝领青春,有十七八岁的青春也有二十七八岁的青春,有城市的青春也有农村的青春……因此青春偶像剧也应该有不同领域、不同风格和不同倾向,因此青春偶像剧要融入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丰富它的类型与样式,如果一再的追求日韩风格而不具有类型与样式的创新是不会受到欢迎的。我国的青春偶像剧应在中国特色的社会背景下不断的创新发展,开发多种题材,丰富剧种,在向日韩青春偶像剧学习编制梦幻故事秘诀的同时要关注中国年轻人的生活状态,走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青春偶像剧的道路。《奋斗》播出后之所以让观众刮目相看,原因就是它不是简单的模仿日韩剧中灰姑娘与白马王子浪漫的爱情故事,而是包含了许多创新元素,以现代中国年轻人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抓住了剧中几个年轻人的心理,在他们的生活中映射出了种种社会问题,给观众留下了更大的思考空间,提升了青春偶像剧的社会价值。
四、小结
虽然我国青春偶像剧的矫情、雷同、远离现实的缺陷常被人批评,但是强调一点,青春偶像剧的主要功能就是娱乐大众,所以它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情”上点到为止,合乎人之常情;在借鉴国外作品上做到去粗取精,研究成功原因,借鉴其有益做法;有一定超越现实的理想精神,这样我国的青春偶像剧才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红菊.中国青春偶像剧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唐都学刊,(3).
[2] 王玉芳.中国内地青春偶像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安社会科学,(6).
[3] 曾耀农,丁红.现代影视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4:以英美文学为内容依托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以英美文学为内容依托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引言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环境下,以“语言为中心,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一直占主导地位,而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正如《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以及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1]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外语专业学生不善于思考,想象力低下以及创新意识薄弱等思维问题,也无法真正实现使21世纪外语人才具有“较强的能力”[2]的人才培养目标。《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2001)更加直截了当地批评道?押我国的外语专业长期以来不重视人才的思维能力培养,与其他文科专业相比,外语专业毕业生在逻辑思维和条理性方面表现较差,缺乏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显现出令人担忧的“思辨缺席症”和智性不足。”[3]
2010年颁布的“十二五规划”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同时也特别强调“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习。
一方面,鉴于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现阶段的“以语言为中心、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两者之间的偏离;另一方面,在我国大力提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宏观条件下,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以及教育者认识到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并针对目前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可行性探索与研究,如文秋芳的国家社科项目“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现状研究”,张杰的“开启创造性思维人才培养的工程”等。
与国外研究相比,无论从理论框架的丰富性、实证研究的可行性、评价体系的有效性还是教学方法的先进性等方面,国内的研究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正如文秋芳所指出的?押“其差距不在理念上,主要在行动上。”[4]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学工作者,笔者不仅充分意识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试图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通过构建一种全新的以英美文学为内容依托的教学模式,试图为培养外语专业人才的思维能力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理论基础
笔者构建的教学模式是基于特尔斐项目组所提出的双维思维结构模型。项目组认为思维能力包括认知能力与情感特征两个维度。其中认知能力是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6项子能力:理解、分析、推论、评价、解释和自我修正等。[5] 因此,如从思维角度出发,认知能力可以理解为一种在表象的基础上对某种假设、观点或某一特定对象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与推理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意味着促使学生在有效的教学环境下积极地探究事物的意义,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中,从横向或从纵向进行联系,或超越时间或空间进行对比,或从社会、历史、文化等不同领域进行多重阐释,并对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认知图式与语言模块进行整合、改造以及重构,从而形成开放、复杂而有序的思维体系。
同时,项目组认为,认知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的情感特质以及性格特征也成为影响与衡量其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情感维度包括好奇、自信、开朗、灵活、公正、诚实、谨慎、善解人意等。换言之,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感兴趣程度,对其是否存在探究愿望,或对某一结论是否进行谨慎的推敲或公正的评价都可成为判断其思维能力的情感指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个体的情感特质的培养,强调性格、态度、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在思维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以英美文学为内容依托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之所以选择英美文学作为教学内容是因为文学文本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正如王守仁教授认为,“学生通过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6]
笔者将教学活动分为导入——阅读体验——文学对话——自主学习四个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已有的认知图式上,通过实现有效而积极的自主建构,形成更为丰富的知识体系与较高的思维能力。每一个阶段围绕着特尔斐项目组的双维思维模型开展,并根据内容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1、导入情境
由于受到自身的认知水平、思维定势以及文化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教师的引导不力,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与学习障碍,无法产生有效的反应与回馈。因此,导入环节主要是采用多种素材与媒介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导入,通过头脑风暴法、观察法、想象法、情景法等,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建立自信,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积累表象,积极联想,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直觉思维等较低层次的思维能力。
2、阅读体验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参与、一种交流,没有读者的参与、解读和接受,文学将不复存在。[7]因此,文学学习首先应当是一种情感体验与交流。在这个环节,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将作品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世界中,引导学生以一种乐观、公正、积极的'情感特质参与到文本中,形成个性化的阅读。其次,阅读过程也应当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不能只是粗浅而被动的阅读,学生应当通过预测、分析语篇、猜测词义等逐渐地理解文本意义,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在教师的启发性讲解与提问基础上,从多角度进行独立思考,对人物、情节、主题等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分析,提高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3、文学对话
关于对话,一方面是指平等而开放地交流与讨论,甚至可以理解为积极理性的争辩。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对话或争辩,学生能够在无形中培养其良好的情感特质,比如自信心、公正性以及灵活性等。在对话与争辩中增添自信,相信自己的判断,敢于挑战权威;学会尊重或公正地看待不同的观点;有意识地灵活运用多角度、多方式看待文本中某一对象如人物、主题等,形成多元思维。另一方面,对话后通过进一步积极地反思,学生可以将对话后的观点加以整合、分析、判断、评价,甚至创造出新的观念,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
4、自主学习与展示
鼓励学生查阅其他与主题相关的内容,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于课堂,如角色扮演、PPT演示等,一方面锻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展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语言组织能力。
以上所述为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体会与实践,基于双维思维结构模型构建的以英美文学为内容依托的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然而,针对此模式仍然还有值得探讨与研究之处。例如,如何更有效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反复的调整与适时的监控,为思维能力的开发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构建适合此模式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机制也是我们亟需解决的关键。
★ 卞之琳的诗
★ 严济慈简介
★ 徐志摩的散文集

【以意象派的出现和济慈研文学论文(精选4篇)】相关文章:
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国诗》教学设计2022-11-15
闻一多诗歌意象艺术嬗变特征的探讨论文2023-04-25
九年级语文复习总结2024-01-11
小学课堂《外国诗》教学设计2023-05-05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说课稿2022-05-07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2022-04-29
“思”与“诗”的巧妙结合教学设计2023-03-26
外国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3-21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教案2023-06-18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香菱学诗》说课稿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