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中蕴含的文化气质

时间:2023-08-21 08:29:28 经典美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英美文学中蕴含的文化气质(整理6篇)由网友“W24IING”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英美文学中蕴含的文化气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英美文学中蕴含的文化气质

篇1:英美文学中蕴含的文化气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由于民族的不同,因而文化内涵也各不相同,使得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世界文化格局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世界文化的绚丽多彩,英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具一格,英美文学也是世界文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英美文化的载体是英美文学,要想对英美文学中蕴含的文化气质进行了解,必须要先研究英美文化。

本文就对英美文学中蕴含的文化气质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篇2:英美文学中蕴含的文化气质

英美文化的历史悠久,文学作品种类繁多,包括戏剧、文学评论以及小说等,使得作品风格极具多元化,丰富了英美的文化。

“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习的目的语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像目的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来思考问题并作出反映,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

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外语学习者能自觉地消除在与目的语本族人进行交往时可能碰到的各种障碍,以保证整个交往过程的有效性。

外语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

文学又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始终与文化相伴相生。

文学的价值就是文化的价值,英美文学中蕴含的文化气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浓厚的宗教传统;二是典型的“两希”情结;三是强烈的自由意志。

下面就对这三方面进行仔细分析。

一、宗教传统浓厚

浓厚的宗教传统是英美文学中蕴含的最为突出的文化气质,宗教文化深深影

响着英美文学的创作,尤其是《圣经》对其的影响。

《圣经》对人类历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英美文学作家能够利用它来进行创作,《圣经》中的典故和题材在许多著名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不可否认,《圣经》中的内容丰富、文字优美、蕴意深刻,长久以来都是英美文学作家进行创作的.宝库,对英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出现了许多以宗教神话为核心题材的文学作品,英美作家以此来表达对世间的评判,如17世纪出现的“史诗三部曲”,这三部作品的内容取自于《圣经》中的题材,作品在思想内涵以及道德原理等方面,与《圣经》中体现的宗教伦理秩序也较为一致。

以《圣经》中的故事人物以及题材为依据来创作文学作品,使得文学的隐喻性得以延伸,增强了文学的历史延展性,使文学作品更具象征意义,更有文化底蕴,并以此促进了英美文学的发展。

毋庸置疑,宗教与文明的力量在持续发展,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这种宗教色彩能够使文学作品更具象征意和隐喻意,能够提升出适用全世界普遍使用的价值范式,并能以这种价值范式为切入点,研究和分析英美的优秀文化。[1]

二、“两希”情结典型

英美文学中蕴含的文化气质出来浓厚的宗教传统之外,还有就是典型的“两希”情结。

希腊文化和和希伯来文化是英美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英美文学深受“两希”文化的影响,尤其是道德观念以及语言观念这两方面。

希伯来传说以及希腊神话是英美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作家善于借助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如济慈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对于希腊的神话人物和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其实希伯来文化相较于希腊文化而言,更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希伯来人民的坚毅、百折不挠的精神。

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希伯来民族饱经忧患和沧桑,希伯来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历经沧桑,才创造出了丰富的希伯来文化,希伯来民族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影响着英美文学的创作。

当然,希腊文化和和希伯来文化对英美文学创作的影响,既体现在文学作品创作的主题和内涵上,也体现在文学作品创作的风格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由于希伯来传说和希腊神话中的天性自然和豪放真挚深深影响和感染了英美文学作家的创作,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都体现出了自由和豪壮的风格。

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对英美文学创作的风格和价值产生了很大影响,使英美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2]

三、自由意志强烈

东方文学注重于含蓄典雅,而西方文学则更为热烈奔放,尤其是英美文学,

英美文学核心的创作风格就是热烈奔放,一般美国文化作品的创作具有激情,渴望自由。

英美文学作品中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赞美和歌颂,使情节更为丰富,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从而来表现人性的美好,赞扬人们的开拓精神。

就如杰克・伦敦创作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其主人公是一位淘金者,被同伴抛弃在荒原上,只能独自找寻出路,在他最为虚弱之时,遇见了一匹狼,活着的信念促使他不断坚持,最终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保存了体力,等到了别人的救助。

杰克・伦敦创作的这篇小说,对于生命的意义进行了生动的诠释,赞扬了主人公永不言弃的精神,将人性的光辉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人性的光辉是其核心的价值取向,文学作家在进行创作时,总是会对生命和人性的美好进行讴歌和赞美。

当然美国文学作品中,更多的表现着美国的精神,如坦率以及个人主义等,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作家通过《老人与海》这篇作品,表现出人可以失败,但是却不能被打到,可以摧残外在的肉体,但是内在的一致和精神不能被侵犯。

英美文学创作中处处体现着勇于冒险以及追求自由的文化,英美文学中具有强烈的自由意志。

四、结语

文学的底蕴是文化,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学,文学与文化息息相关,英美文化的发展,是英美文学进行创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要仔细品阅英美文学作品,从而了解英美文化的特点,以便更好地研究世界文化,使世界文化更具多样性,世界文化格局更为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孔来信.英美文学中的文化气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17-18

[2]吴碧宇,史湘琳,华静.论美国地名的语言文化性质和文化气质――基于文化语言学视角[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3):76-80

篇3:英美文学中的文化气质

英美文学创作中最突出的文化气质是浓厚的宗教传统。

西方世界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在英美文学创作中表现为元处不在的宗教传统。

这种宗教传统集中体现在《圣经》对英美文学创作的影响上。

英译本《圣经》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为历代英美作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题材。

在浩如烟海的英美文学作品中,来自《圣经》的题材、故事和典故占有很大的比例,《圣经》中无数流光溢彩的文字、蕴意深刻的词句、美妙绝伦的故事以及各式各样的人物,长期以来,一直是众多作家引经据典的宝库。

《圣经》对英美文学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出现了以宗教神话为核心题材的作品,还出现了诸多化用宗教传说、引述宗教信条的作品,旨在表达作家对世间人情世故的评价和判断。

例如,英国17世纪最杰出的诗人和作家弥尔顿最著名的“史诗三部曲”《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就分别取材于《圣经》中的《创世纪》、《路加福音》和《力师记》三个章节。

这三部史诗不仅在内容上取材于《圣经》,在思想内涵、道德哲理等方面也与《圣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宗教伦理秩序相符。

英国学者柏格思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汲取《圣经》的井泉如此之深,甚至可以说,没有《圣经》,便没有莎士比亚的作品”。

在《查理二世》中,面对近侍布莱、各特和格林无耻的叛乱,国王愤怒地呼号:“三个犹大,每一个都比犹大恶三倍!他们会讲和吗?为了这一件过失,愿可怕的地狱向他们有罪的灵魂宣战!”犹大又称加略人犹大,是《圣经》中的著名人物,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

据《新约》记载,犹大皈依耶稣后,为其掌管钱财,后为30块银元将耶稣出卖,耶稣被钉死后,犹大因悔恨而自杀。

此后,犹大就成为西方文明中叛变者的代名词。

莎士比亚在《查理二世》中引用犹大的典故,体现了《圣经》对其创作的重要影响。

以宗教故事中的人物、典故为素材来创作的英美文学作品不胜枚举,这极大地增强了文学的隐喻性和历史延展性,给文本带来更强的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

正如歌德所说:“世界可以按它的步伐飞速前进,人类科学可以向最高的阶段发展,但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圣经》的地位。

”宗教与文明的力量是持续存在的,通过品读英美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英美文学浓郁的宗教色彩 。

宗教赋予了英美文学深刻的隐喻意义和象征意义,从而提升出一种超越国界和种族的普适性价值范式。

而这种价值范式也正是文学作品最宝贵的部分,是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文化研究的最巧妙的切入点。

一、典型的“两希”情结

除却以《圣经》为代表的宗教传统,“两希”文化即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亦是英美文学的重要创作源泉。

“两希”文化是西方文学的起源,而英美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观念以及道德观念方面受到了“两希”文化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很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希腊神话和希伯来传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莎士比亚、济慈、拜伦等作家都十分擅长借神话言志,借传说抒情,以神话题材、神话人物和神话传说来表达思想。

济慈的十四行诗《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有感》,描绘了诗人阅读《荷马史诗》时激动的心情:“我像在观察星象的运行,突然瞥见一颗新星的出现,或如克太兹尽力张大眼睛,望见了太平―― 而他的同行伙伴都面面相觑,现出惊惶神情,不敢吭声,在达连高峰之巅。”

济慈给予《荷马史诗》极高的评价,阅读《荷马史诗》的过程就好像是“游历了许多金色的国度,看过不少友好的城邦和王国”,济慈的许多传世之作中都描绘了希腊神话中的场景和人物,足见诗人对《荷马史诗》的喜爱与《荷马史诗》带给诗人的震撼。

相较希腊文化而言,希伯来文化则是百折不挠、坚毅无比的生命追求的象征。

与希腊光辉灿烂的文明不同,希伯来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希伯来人没有在困难和忧患中倒下,而是克服万难,创造了丰富的希伯来文化,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希伯来民族这种坚韧的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对英美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强烈的自由意志

与东方文学的含蓄典雅不同,英美文学特别是美国文学充满了激情,饱含着对自由的渴望、为人生而斗争的追求。

热烈奔放、勇于抗争的精神是英美文学核心的创作风格。

英美文学注重对人性美的歌颂与赞美,通过丰富的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来展现人性的美好与坚毅,讴歌自由与斗争,讴歌开拓精神。

以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为例。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被同伴抛弃的淘金者,他独自在荒原上寻找着出路。

当冬天逼近,他面临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没有一点食物,且腿受了重伤,在不停地流血。

他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艰难地前行。

就在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狼。

这匹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

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望着对方。

为了能够活着回去,他在与狼的战斗中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血。

最终,他获救了。

杰克・伦敦创作这样一个故事,让读者看到了生命耀眼的光芒,生动地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人性的光辉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一个核心的价值取向。

在英美文化的影响下,英美作家极力讴歌人性的美好与生命的坚韧。

再如,被誉为“文坛硬汉”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美国精神中的大胆、坦率、坚韧与个人主义。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如此评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只有精神的胜利才能使我们感动,为其悲壮而落泪。”海明威通过作品告诉读者,人可以失败,但是不可以被击败。

外在的肉体可以受到折磨和摧残,但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英美文化是“海的文化”,是追求自由开拓、勇于冒险的文化,这种文化在英美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文化是文学的底色,文学是文化的载体。

英美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成果和文明印记,都是英美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和核心母题。

故而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不难窥见英美文化的主要特点,这亦是文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的新出路。

参考文献:

[1]卢蓉.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两希”情结―― 希腊文学与希伯来文学[J].芒种,(23).

篇4:英美文学中的文化气质

【摘 要】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独具一格。

英美文学作为英美文化的载体,是品读和研究英美文化的窗口。

英美文化气质是英美文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篇5:英美文学文化分析

关于英美文学文化分析

论文摘要: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的新形势下,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英美文学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通过英美文学教学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培养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利用英美文学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思路。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发展步伐的加快,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交往合作更加频繁,国际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多种文化相互交汇碰撞、交流融合,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不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文化、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同文化间就会产生误解甚至冲突,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由此,外语教学中,关注目标语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的重要。“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习的目的语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像目的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来思考问题并作出反映,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外语学习者能自觉地消除在与目的语本族人进行交往时可能碰到的各种障碍,以保证整个交往过程的有效性。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文学又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始终与文化相伴相生。因此,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英美文学教学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首先,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民族个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及其具有的哲学、人文、美学等价值是某一民族社会文化的缩影,是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观念、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最鲜活、最丰富、最直接的材料。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是一种基于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可的跨文化交流层次,它的重心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想疆域,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文学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源泉,涉猎古希腊、罗马神话,了解基督教《圣经》故事及人物典故,熟悉一些神话传说中的神抵,可以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有利于语言学习中文化因素的积淀。

其次,文学是提高文化素养和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语言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是学生学习和模仿最理想的.语言和文化材料。特定的文化常常在其语言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对原文语言有精确的理解和把握之外,还要对两种文化,尤其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西方文学实质上就反映和代表着西方文化,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又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语言源泉。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清楚表明,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跨文化意识的双重职责。

再次,文学的生动性和通俗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文学是最优美的语言,如果我们要学习和获得最优美的语言,我们就必须学习文学。”(李赋宁语)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学习英美文学,不但可以在接受作品内容情节的同时,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文学作品中渗透的跨文化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语言教学和学习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解有关西方的哲学、历史、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原则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即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交际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导人的文化内容与英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同时应突出语言的生动性,情景的真实性,材料的生活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的了解和热爱,对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使其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

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人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根据学生语言的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采用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渐进教育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文化内容的本质。从介绍英语国家人民的日常生活开始,逐步更多地涉及他们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人文地理等,以至更深人地探讨人生态度、道德价值观等。

交际性原则认为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然语言是交际的手段,又是文化的载体,那么,教师就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使文化通过语言的交流得到传递沟通,语言通过文化的渗透得到合理的交流发展。

三、利用英美文学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思路

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和渗透跨文化意识。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解和熟悉西方文化并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语言水平。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不能把课文仅仅当成单纯的语言教材,而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放眼世界,扩大视野。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教师还可以配合教材内容恰当地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以及中英文化差异的知识介绍,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具备应有的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授课时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和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文学教学课堂中来。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不能一味地进行理性的抽象与概括,不能要求统一理解模式和死记硬背。这样,才能使学生切身感受语言大师们的语言艺术、学习巩固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从文学作品中认识社会、体验人生,感受不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其次,教师应尽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文学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效率高、覆盖面广等特点。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或课件、录像机、投影仪、光盘等直观有效的手段。除了课堂教学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课外也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课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由名家名作改编的电影、欣赏精彩对白或学习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让思维突破原有的束缚,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学生根据原著自编自演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途径。学生在编、导、演的过程中,能充分理解把握原著的历史背景,穿越了时空与文化的差异,与文学作品作直接的对话。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英语经典文学作品,积累有关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文化关系等方面的材料。阅读能使学生了解英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语言风格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将自己在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获得的对作品的理解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鉴赏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从易到难,从简写本开始,逐步过渡到读原版作品。这里阅读文学作品不仅指小说,还包括阅读报纸杂志、时事等。因为现在的刊物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动态、科学文化的最新成就和英语语言发展新趋向,获取丰富的跨文化知识。

一个优秀的外语学习者,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的使用者,还应该是另一种文化的接受者,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目的语。文学作品隐含着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因此,学习英美文学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只有通过研读英美文学对西方文化有深层次的了解,国际化人才才能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轻车熟路,立于不败之地。

篇6:英美文学中陌生化语言特点

对于“陌生化”理论的探究分析,学者们一般大多停留在形式主义文论家俄国的什克洛夫斯基(Shklovsky)“陌生化”学说,有的甚至模糊地把“陌生化”认识为什氏独创。而实际不然,据英美文学史记载,“陌生化”诗学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后经由马佐尼(Luca Mazzoni)、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以及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等人的进一步总结发展,最终成熟于什克洛夫斯基与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等人身上。其所经历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已成为世界“诗学”理论及传统并且拥有着自己的一定地位。以文学理论层面来说,文学语言“陌生化”是当今语境下呈现出的后现代主义新的维度,也就是文学审美化、虚构化和突出与整体化以及互文化等。因此,正确探讨英美“陌生化”语言特点,对于促进中西文化进一步的交流以及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陌生化语言的发展和特点分析

“陌生化”理论被推广传播后,一直以来,这种富有诗性语言特征的小说作品手法很是受英美作家推崇和尝试,例如詹姆斯・乔伊斯(Joyce)的Ulysses(《尤利西斯》)、波特(Catherine Anne Porter)的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 all(《被背弃的老祖母》)、托马斯・曼(Thomas Mann)的 Der Zauberberg(《魔山》)、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的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追忆似水年华》)、帕维奇(Милорад Пави)的Dictionary of the Khazars(《哈扎尔辞典》)等,都是具有很明显陌生化语言特征的西方著名文学作品。

(一)什克洛夫斯基等人的“陌生化”理论。什克洛夫斯基等人的“陌生化”理论学说是以黑格尔理论为基础建立的。什克洛夫斯基作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代言人,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书中说:“为了让人唤醒对生活的最大感受,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并且让人感到到它的存在,即对石头的认识更加认为其为石头,是石头就能显出其石头的质感。艺术的过程是你的视像与你的感觉统一,艺术的存在,是为了让人重新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也就是让人感受事物。艺术的目的最终是要人感受到事物,而不仅仅只是知道事物。所谓艺术的技巧就是使被创作的对象陌生,让艺术作品形式变得曲折困难,使人们增加感受艺术作品的难度和时间,由于感受过程的本身就是审美目的,所以必须设计延长时间的效果来达到目的。”

(二)英美文学中的陌生化手法。语言陌生化学说虽起源于俄罗斯的文学理论,而运用在相对比较明显的地方却是在意识流小说方面,我们通过了解掌握意识流小说中语言陌生化的特征,就可以看出语言陌生化随着英美文学的发展不断推广运用的过程。

众所周知,所谓“意识流”(Conscious Stream)一词,是属心理学范畴中的词汇。然而却是被评论家梅・辛克莱在1918年评论英国作家陶罗赛・瑞恰生创作的小说Journey《旅程》时,首次引入文学界。弗洛伊德理论中的精神分析等,为作家更好地掌握洞察描写人心理的“意识流”起了十分规范的作用。而这种理论的相为支持与相互依赖,系统地构建了一整套较完整的“意识流小说”研究理论。尽管意识流小说风格与语言表现各具不同,可他们都有一个相似的共同点,就是特别注意所著小说中的语言表现形式,力求让文中的人物本身直接表达出心理活动过程,尽管这种展现大多是看似杂乱、反复,可实际上确是孕育了语言陌生化的特点。加之意识流小说家普遍认为,只有直接展示出内心世界混乱无序的潜意识活动,才能真正揭示其本身内在的真实。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就是以不寻常的语言模式进行改变文学语言,从而使得文章不呆板且充满活力。每个作家依据陌生化语言的特征,在作品中的手法运用以及表现也都各不相同。在英美,意识流的小说有很多。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像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像维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Mrs. Dalloway(《达洛维夫人》)、像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的The Sound and the Fury(《喧哗与骚动》)等作品,都是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陌生化语言手法而令作品耳目一新、别具一格。作家们认为,人深层思想内的模糊、没有严谨思考的潜意识,通过作家一些不常规不符语法规范的语句表达出来后,往往会促使人心里的潜意识活动生动真实地表现出来,直至引起人们的共鸣。

二、英美典型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分析

所谓叙事手法的陌生化诗学现象,就是人了解事物的了解感知阶段中的审美体验。感受事物的阶段越长,则获取的审美体验就越丰富。如果让人对事物的感受阶段延时拉长,就必须得采取把事物难化得形式来进行。“陌生化”手法作为形式主义文学理论核心思想,其主张就是通过把文学作品形式以及结构和语言加以难化,也就是“陌生化”,最终达到给读者创造出一个审美感受的情境中。 (一)波特的《被背弃的老祖母》语言表现体验性。通过波特创作的短篇小说《被背弃的老祖母》,我们来分析在叙事手法、叙事结构以及叙事视角等三方面的陌生化现象。该小说是波特于1903年发表的代表作之一,其以“意识流”写作手法向人们叙述了一位80多岁老人在弥留之际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意识活动。小说作品通过设计时间与结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把过去曾经发生的和现在正在进行的以及将来将要发生的事件情境通过灵感的精心整合,让人们感受到新颖和别具一格。作者的创作态度一向严谨,习惯对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精加工”,其一生虽然创作的作品数量不多,但艺术价值却很高。创作短篇小说是作者的优势,其作品在美国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

波特小说《被背弃的老祖母》的手法是采用意识流直接促成内容出现复杂的形式格局。尽管该小说的全篇故事不是那么的有特点好看,既没有完整的故事,也无何激烈冲突,但却通过陌生化手法让过去的现在的以及将来的都在时空里交错,致使复杂化局面凸显,从而达到了读者欣赏作品的速度放慢了,迫使感受作品的时间延长,最终从作品中获取了审美体验。

小说中有段文字是这样集中描写老祖母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的:“起先是任自己的想象驰骋,感觉枕头飘动了起来,进而又想到了飘在风中的吊床;进而又由风声想到屋外瑟瑟作响的树叶;进而又由树叶发出来的声响联想到人们翻阅报刊时发出的声响;进而又由翻阅报刊时发出的声响联想到了医生与女儿间的窃窃私语……”如此跨跃式的思维方式自然给人们增添了许多理解的难度,导致停下来加深思考,最终对老人于生命弥留之际意识不是很清醒的状态下的行为给予深刻理解。从而达到了既增加了人们阅读的难度,又延长了阅读的时间的陌生化语言效果。作者设计语言与结构形式复杂化,迫使读者感受作品的时间延长,最终让人们从作品中获取更多的审美体验。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把握了作品的创作形式,给读者的眼里制造出陌生感,从而让人们以一种突然醒悟和惊讶新奇感的眼光去感受作品中表露的情节信息,最终在此过程中真正得到审美体验

(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语言意象的可感性。《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通过描述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受溺爱的孩子”对自己“缓慢成长过程”的追忆,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周围人们的“存在”。文章作者只是捕捉自己心头留下并时时浮现在脑际的印象,然后加以展现描述大量“陌生化”,“陌生化”就好像是一个人对童年时的感受或品茶时所形成的通感,近似于“那被子上有太阳的味道”。这个感觉让童年的记忆深刻且不再遥远,给读者诱导出一种新奇感,进一步增强了“陌生化”效果,从而使得小说拥有了虚构性。读者通过反复咀嚼品味某一句话或者某一个段落时,会产生了与作者相同的感觉,即产生共鸣。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地认识到,文学作品的作用不仅仅是给人们提供认知,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人们提供最佳的审美感受,而这种审美感受是通过作者对作品语言和结构形式的设计中产生的。

三、英美文学作品叙事结构的陌生化结构分析

在小说作品的叙事结构方面,“陌生化”诗学提出了“本事”与“情节”这样一组非常重要的概念。原材料是“本事”,是所叙事件原本存在的时序;事件的情节是针对本事的加工过程,即所叙述事件中显现作品的时序,而此种时序往往被错置,因此,唯有事件的情节才能给人们提供最佳的审美体验,这是陌生化诗学的观点。

《被背弃的老祖母》改变了小说传统的.开端、经过以及结尾的记叙结构,虽说这个简短的开端与以往小说写法不尽相同,却以无需赘言直接进入故事的新颖形式给人们一种阅读新奇感,同时也因悬念的提前设计而使小说的吸引力倍增,使读者一开始阅读就对情节内容引起注意力,直到深入故事里追寻圆满答案。

统观这篇小说在结构上的安排,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个是客观外在层面,即对牧师、医生以及子女的描述,是依照现实空间时序来设计的;另一个层面则是老祖母的内心精神世界,即对家庭成员和家庭之外的情人以及她辛劳一生的回忆描述。这部分描写是按照老祖母的心理时间来完成的。

对于此篇小说来说,这两个层面也是一种交错形式的“陌生化”设计,这种形式无疑使小说的形式难化,为人们获取最佳的审美体验提供了条件,以至于借助老祖母的心理时序,把故事恰到好处地切割为若干片段,并且融汇贯穿于老祖母对旧日时光回忆过程的叙述中。这恰恰是将本事通过事件情节加工的陌生化手法的体现,使读者融入作品中与主人公一起“同甘共苦”,收获最佳的审美感受。

四、叙事视角的陌生化特点对小说结构建构的意义

关于小说的叙事,若架构“陌生化”方式,只采用一般的人物视角方式是达不到目的的。而“陌生化”作为小说中必不可缺的要素之一,通常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处在故事之外的全知叙事视角和处在故事之中的内视角。全知叙事通常一般用于传统小说的叙事方面,这一方式往往导致读者进入机械性的阅读感知的过程,而对故事的描述无法透彻地理解,因而引不起读者的共鸣而使读者减少审美感受。内视角则是以故事的某个人或某一群人作为视角来进行叙述。至于这两种视角处在同一篇作品里交换使用,一方面,读者易被新奇陌生的事物所吸引,产生了极大的引力和兴趣;另一方面,新奇与陌生会给读者增添阅读难度,达到延长审美感知的时间的目的。在叙事视角上,《被背弃的老祖母》完美地把客观世界与老祖母的内心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勾画起来,体现了叙述方式对文学作品新体验与新感觉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文学中的“意识流”在《被背弃的老祖母》这部经典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作品语言的使用技巧以及采用了各种陌生化特点让我们耳目一新、叹为观止。《被背弃的老祖母》以它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在叙事的手法、结构以及视角等层面上的陌生化手法的成功运用,有意识地让读者随着作家的笔触,于尺幅之内作一次人生的旅游。随老祖母由少到老,思索各种问题,体味万般感慨。小说以感知方式、思想观点、情绪流向、风格手法等不同方式,从而难化了小说作品形式,使读者感知作品的时间延长,恰到好处地增强了作品的力度和独特艺术魅力,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次美好的文化享受。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就是以不寻常的语言模式进行改变文学语言,从而使得文章不呆板且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杨燕.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新探[J].俄罗斯文艺,2012(2)

[2]钟素花.英美文学的陌生化语言特点――以乔伊斯《尤利西斯》为例[J].作家,2011(12)

[3]刘婷婷.英美文学的陌生化语言特点[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

英国文学折射西方茶文化探究论文

英语文学教学中生态文学批评的意义论文

翻译学视角下的意义探讨论文

生态价值观中的人文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散文文学评论范文赏析

英美文学中典故的英汉翻译技巧论文

人文在的高考作文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义论文

浅析后现代视域下打工诗歌现象论文

如何提高高职生的英美文化素养

英美文学中蕴含的文化气质
《英美文学中蕴含的文化气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英美文学中蕴含的文化气质(整理6篇)】相关文章:

秘书人文素质问题2022-04-29

加强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2022-11-03

学科素养视域下的现代文学论文2022-12-15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2023-08-11

如何借助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2022-08-12

当代小学教学改革论文2023-08-29

经典古诗美文在文学中的作用2022-04-30

英美文学研究与网络文化2022-08-10

文学作品的陌生化与翻译2023-04-05

谈剑桥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意识培养论文2023-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