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策略论文(整理15篇)由网友“汤透”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浅谈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策略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浅谈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策略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久动力。未成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是依靠学校培养,但学校教育从时间和空间上讲是有限的,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为突破时空的有限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整合校外教育资源,建立课外活动场所与学校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如何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实践和创造,而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开展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更亲近自然和社会生活,不仅能增强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如学生可以参加科技馆的航天科普知识讲座;体验操控火箭发射升空;参加科普开放日的科技游艺活动和科技小制作;学生科技节期间,各种科技项目比赛都是学生开阔眼界,发挥创造精神的机会。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渗透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小组活动更是注重以新颖的形式,有趣生动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课外活动为学生开辟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显露才华的舞台,通过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充分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让素养和能力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开展课外活动要目的明确,主题鲜明,因地制宜
课外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还要有一个与活动目的密切相关的鲜明的活动主题。如向学生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技知识、普及实用技术、体验科学过程、启迪学生智慧为主题的课外活动。选题内容可以围绕科学纪念日主题开展的专题活动,这类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有些活动还具有世界性,它的主题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课题。如3月12日植树节、5月“全国科技活动周”、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底“全国科普日”等。如围绕生存环境和能源资源问题开展的科技探究实践活动。这类活动能够引起青少年极大的兴趣,使青少年从小关心家乡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各地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学校的生源、设备条件也有差异。所以,课外活动的开展必须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城镇地区到科普基地、工厂参观调查的条件好一些;农村地区则可结合农林牧副渔,组织开展课外活动。
三、建立健全课外活动机制,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坚实保障
一个完善的活动机制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能力,但它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努力,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连接,是社会教育的支持,各种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才是最大的。因此,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明确校内、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责任务,做到合理互补,效能最优。
在教育主体方面,学校教育承担着对所有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能,校外教育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加校外活动的机会。在教育内容和安排上,学校开发出系列的校本课程和授课模式,逐步实现课外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这就要求校外教育机构及教师提升衔接学校教育的能力,努力形成服务和指导学校高质量地开展课外活动的工作职能和能力,根据学校的需求,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项目,在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建设、活动设计和组织、实践活动指导等方面体现对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深化课外教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课外活动中利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课外活动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良好的客观基础,但如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再新颖的内容、再理想的环境也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课外活动呼唤创造性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尤其要求教师和辅导员必须有“为学不已”的人生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科学知识结构,并使学生得到知识与素养的活水。只有为学不已,才能成为学识渊博的“研究型”教师,才能将科学知识内容和创造性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才能利用最好的方法、最新的手段进行课外教育活动。
五、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面是基础,点是提升,没有面的广泛参与就没有点的突出。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过程中特别注重点面结合,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受益,全面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创新的浓厚氛围,环境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外,我们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活动,以各种小组的活动去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种植活动小组、环保小卫士小组、电脑机器人小组、航模小组、电脑绘画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分工合作,分析遇到的问题,主动寻求解决办法。一个个难题在学生的活动中得到解决,成功的喜悦激励着学生不断进步。小组的活动极大地带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浓厚的课外活动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们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扩大了活动的影响面,把活动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中,使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创新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张庆林.创造性研究手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3]顾志跃.科学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篇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激励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于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是小学数学教育,我们全县中小学全面实行新课程教育,具有新思想,新目标,新的理念。都要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不爱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如何把创新意识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一、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气氛
宽松,和谐,平等,民主是课堂气氛。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己体验成功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其次,要注意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要为每个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的学习气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还是异想天开的创举,都应该给与鼓励,保护每个学生创造精神。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允许学生说错,坐错,同时允许每个学生随时改变自己说发作和做法,鼓励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
二、引导启发,培养创新
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意识,教师必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自我创造激情。因而,教学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而且抓着时机,以启迪思维,开发思维,激发他们求知欲。
如应用题:“甲乙两地相距120千米,小华从甲地出发起自行车行乐4小时,行乐总路程的2/3,照这样计算到达乙地还需几小时?”用常规解法得出结论后,引导学生可以这样想:由条件已知四小行乐总路程的2/3,那么余下的路程1/3,而1/3又是已知行使路程的一半,所以还需的时间也是一行使时间的一半,所以到达乙地还需的'时间可用一步计算得出4/2=2(小时),很显然,这样的解法比常规方法简捷的多。
三、应用教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良好思维品质是从教师教学方法直观性,教学方式多样性及教学组织严密性培养,“思维活动是从人动作开始”,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选择不同学具进行教学,能是从学生的看动中学到知识,从中培养学习兴趣,有兴趣,就能更好的去发展学生创新。
四、数学情感是创新的法宝
创新意识当然要看一定知识和智慧,数学情感主要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意志力和自信心,一个人的成功,除了天赋外,情感的运用和控制很重要。在学习时一定要吃苦耐劳,克服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在困难面前不要低头,大胆挑战,必须给予大力支持,鼓励,让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开辟思路,创造力才能得以更好培养。
篇3: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着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通过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创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法。
一、质疑是创新学习的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就必须突出“学”字,让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上来;突出“思”字,让学生从“学答”转到“学问”上来。教师应成为组织者、研究者、参与者、指导者,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以达到促进他们自主创新学习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是注重示范,教给质疑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节课时,我为学生示范质疑:角的度数应怎样量?用什么量?用什么做单位?通过示范质疑,为学生的主动质疑打好基础。
二是创设条件,提供质疑机会。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努力创设条件,营造质疑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鼓励他们有疑即问,不懂就问,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切忌压服和讽刺。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如何计算;有的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同以前我们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那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抓住这一时机,围绕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利用以前学过的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投入讨论研究之中,在热烈的学习氛围中使问题得到解决。可见,教师给学生一个质疑的机会是多么重要,它不但使学生思维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还增添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主动参与是创新的保证
主体的发展必然要有主体思维的参与,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对学生发展的程度影响很大。如果
教师提供了思考问题时的每一个台阶,学生只是跟着老师被动地前进,那就谈不上主动发展;如果我们把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障碍尽量扫除,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引下顺利获得知识,但其创造空间必然缩小。长期以来,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教师常常.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把握教材,去精心设计如何教,至于学生如何学,教师则考虑得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实际上教师应给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决问题的空间,主动完成知识的迁移、组合的过程,以达到促进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展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的做法是:
1.大胆地“放”
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学习知识、探索规律,是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新意识的保证。例如,在教学求“最小公倍数”时,我发给每个学生一份小练习:分别求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你是如何求最小公倍数的?仔细观察练习题,你发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总结出当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以及两个连续自然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发现两个连续偶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他们乘积的二分之一,如[6 8]:6x8÷2。”我肯定了他的判断,并把这种算法以他的名字命名。全班学生为他热烈鼓掌,从而在全班形成了认真思考、求异思维的风气。可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
2.精巧地“扶”
“扶” 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扶”要扶得准、扶得巧。“放”之后的“扶”才是有针对性的,才是学生所需要的,,教师要扶在学生疑难处,扶有困难的学生。 “扶”不但要帮助学生弄懂“是什么”,还要引导学生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更要点拨学生弄清“怎样知道是这样”。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会学。现代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问题的关键处点拨一下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把假分数化带分数的方法后,这时要求学生把27/10、1
50/100、89/10化成带分数,并思考:从中能发现什么?从而使学生总结出了分母是整十、整百数的假分数化带分数的方法。
三、求异是创新的核心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师应鼓励学生标新女异,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内容。如在教学应用题时,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在计算中找不同的算法,以及从不同角度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等。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的最核心素质。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欲望,多思、敢问、主动创新,使他们成为学习。
延伸阅读:
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呢?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一味要求孩子听话。孩子上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在家要听大人的话,不管是否合理,其结果是以家长的愿望和兴趣、思维和意志强制孩子接受,从而泯灭了他们创新意识和自主行为。所以,改变把孩子作为家长的隶属物的家教观念,改变不平等、不尊重孩子的家教意识,树立“开放性”“科学性”“家庭、社会和学校立体教育性”观念,实现家教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培养孩子的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学习,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孩子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求知,并在学习上产生莫大的愉悦和积极的情感,从而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因此,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首要的是要有创新的头脑,为孩子创设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的条件、情境和场所,时刻注意对孩子进行创新兴趣培养,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鼓励孩子动手动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呼吁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对培养创新意识大有益处。家长要鼓励孩子多提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孩子在动脑筋思考,好提问题说明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所以要予以鼓励。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也不必每问必答,有些问题应启发孩子动脑思考,让他自己寻找答案。
积极引导孩子探究。当有人问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创造时,他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罢了。”积极探究是创新意识的先导,所以要保护孩子的探索欲望,积极引导、支持孩子的探究行为,以孩子的探究行为为起点,萌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的创新能力。由于孩子的`自身特点,他们的探究行为常有明显的兴趣性,甚至表现为破坏性“。除了一些让人感到好笑的行为外,孩子们还经常为了弄明白钟表会走、收音机里有人说话等问题,而大胆地拆卸,摆弄所有的零件。面对孩子类似的探究行为,家长不能简单的训斥,而要了解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并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条件实现他们的探究活动,满足他们强烈的探究愿望。
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对于孩子来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对孩子一生创造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家长应尽量发掘孩子进行活动的想象功能,促发想象。对于孩子富有想象力的图画,凭自己想象拼搭的东西、自编的故事等等,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赞赏。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孩子的创作。
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美丽的大自然给人类增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它也是诱发孩子智力开发的外部刺激。这种画境式的环境刺激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因此,家长应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引导孩子观察花鸟虫鱼,了解动、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欣赏大自然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些都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基础。
总之,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护和培养孩子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每一位家长都要承担这一历史责任,用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篇4: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论文
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论文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神经最末端”,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在网络信息的同化下,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资源已经成为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服务课堂教学,从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1.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教学以独特的优势在这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的固定模式,具有超时空限定的特点。网络教学有利于师生的分层导学、交流合作、协作学习,有利于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向预定教学目标前进,为教师组织多种教学形式提供了方便。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网络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如《黄山奇松》教学时,书中描绘的奇松、云海、怪石、温泉等景物,学生大多根本就没有见过,只靠简单、空白的文字描述及教师口头说一说,学生在脑海中是很难形成印象的。于是,笔者就收集这些内容的图片或视频风光片,将它们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从视觉角度去体会作者笔下“黄山奇松”之美。教师只需在欣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了解文章的内容即可。这样一来,教师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新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始终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又一关键。网络技术进入语文课教学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应用自主探究、交流协作、创新工具等功能,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演绎出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我设计3个教学环节:诵读环节、研读环节和鉴赏阅读环节。
第一个环节诵读,欣赏笔者制作的《黄鹤楼送别》课件中的朗诵。此课件从网络中搜集大量能表现诗作内容的古画、摄影等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的朗诵、古典音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提供丰富的外部刺激。然后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黄鹤楼送别》课件欣赏、诵读。
第二个环节研读。首先对上一课所学内容进行检测,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教师可以从文学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网络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
第三个环节鉴赏阅读。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鉴赏分析《黄鹤楼送别》的方法,去鉴赏阅读课件中的“扩展阅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分析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3.延伸课堂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网络资源为语文课程教学提供了图、文、声、像并茂的学习资料、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从而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活创新思维火花。
如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1、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让学生了解当时情况,思考并讨论写作思路,再对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点拨,讨论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2、学科整合方面,借助网络上生物学科中有关生命形成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生命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珍视生命、热爱生命。3、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意识。这样的设计,不但让学生学到语文课知识,也有了上网查寻语文方面的知识信息的意识,更有了网上也可获取其他知识信息的意识,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创设良好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如果巧妙地渗透网络教学资源,就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使语文课教学发生质的飞跃。它可以将丰富的形象、艳丽的色彩、自然风光、事件场面等主动展现出来,还能对运动的声音、制作流程加以记录和重放。同时这些信息提取与筛选的超文本方式,使教师演示、讲授融为一体,重难点迎刃而解。另一方面,现代的语文课教学也从单纯语文知识讲授进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信息素养的广阔境界,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一些以往要通过大量语言文字分析归纳,被视为教学难点的内容,就可以感性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其中难理解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采取“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的基本模式,创新课堂教学结构。
1、创设情境:教学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网络教学资源应用播放红军长征时的艰苦画面,从而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当时环境、条件的艰苦,从而更能够体会彭德怀作为党的领导人,那种心急如焚的感觉。使孩子们身临其境,感悟生活。让学生自主探究彭德怀为什么会杀了自己心爱的骡子,从而更好的了解彭德怀当时的心境,将心比心。
2、合作探究。教师启发:思考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最爱,但是他又为什么会命令杀掉大黑骡子呢? 再次播放红军长征时的艰苦画面,组内成员讨论请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
3、自主探究。教师试问:“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当时长征队伍中的一员,你就在现场,你觉得彭德怀面对大黑骡子会说些什么呢?作为战士的你面对彭德怀的这样一个举动,你会怎样去想,怎样去做呢?这样的创设争取使孩子们尽情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让他的情感随之升华,感受彭德怀那种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网络资源给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它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把语文课堂带入一个五彩缤纷的新世界。但同时,网络资源走进课堂,也对课堂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如何真正驾驭好它,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还需要继续去探究,而不能拘泥于一时之法。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5月
3、屠大华 著《现代教育理论》 -02-01 版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第三节
篇5: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美术创新教育之我见
马约尔先生,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
科学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威力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课标指出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所以创新教育已成为目前和今后学校教育的主题歌。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往往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强、自立,稳固发展的。
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于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论从国家民族,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实施创新教育,已日益迫切。那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又需要哪些条件呢?我有几点认识:
一、对创新教育内容的认识
创新不同于“无中生有”的创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深化。从字面上看,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简单说来,创新既包括“无中生有”,又包括“有中求新”。创新教育也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1、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只是开发培养与否。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个跳蚤放在一个瓶子里,给它罩上一个透明的玻璃板,它一跳就撞回来了,一跳又撞回来了。跳来跳去形成了条件反射,当再把玻璃板拿开时,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跳蚤再也跳不出这个瓶子了。试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限制了孩子的才能。在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
2、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的特征。具有这五个特征的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的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更轻松、更顺利。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可以说是构建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
3、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是实践能力的体现,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仅就小学阶段美术教育而言,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还应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的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比如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学生的创新才能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生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有的要素
1、教师更新观念很重要: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和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课改的实践者,又是课改的主体。能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的理念、新的教材以及新的学生观融入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成为课改工作能否继续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合理实施。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使美术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逐步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次,教师要从观念上改变教师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组织者等角色转变。作为教育组织者、促进者的教师,其任务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多研究、多讨论、多交流。甚至是有机会时多合作,只有如此,教师这个组织者,促进者才能在新课改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用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等积极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 意识的形成,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上《叶子上的小“血管” 》一课时,按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带着学生认识叶子、叶脉的基本形状和特点,然后让学生按照规律把叶子的外形和叶脉画出来。而现在的教学方法就可以进一步的多样化,在教师的提示下,放手让学生发挥,学生的气士大增,发挥自己的想象,作业中涌现出了很多让教师惊讶和值得学习的好作品,有的同学用拟人化的方法画两片叶子在游戏;有的同学用卡通图案设计叶子中的 “血管”的走向;有的同学将叶子上的“血管中的血液”设计成五颜六色;还有的同学把作品用立体化表现等等,这些作品举不胜举,那些原来对美术不感兴趣的同学也来了兴趣,也有东西可画了。
2、教师的素质很重要:
教师自身素质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现在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知识最直接的地方就是课堂。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它是一个响应的过程,作为教师不但要观察每个学生的响应,同时予以反馈。这个过程非常快而且每次都有所不同,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检验教师素质的过程。
有良好素质的教师,知识面广、专业知识扎实,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对自如。作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要像一台钻井机一样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潜能非常大,取之不尽。同时,教师的素质也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这就要求我们像学生一样不断的去学习,去多接触新鲜的事物,不断去充实自己,俗话说艺不压身,你有一瓶水才能给学生半瓶。所以教师的素质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3、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氛围密切相关:
和谐的学习气氛可以减少学生的压力。如:在上《泡泡飞呀飞》一课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洗衣液、洁洁灵等材料做吹泡泡的原液,学生们很快融入了课堂情境中,把一堂以往只是画画的课变得有动手、有动脑、有游戏、有绘画。学生更乐于接受新知,寓教于乐,这种教育形式学生非常喜欢。把愉快教育融入惯穿课堂,学生学有兴趣,在一种轻松乐学的气氛下学习知识会掌握的格外牢固。愉快并不是美育教育的目的,目的是培养其创作能力,绘画表现力,审美能力等等方面,最终是为了培养人。
4、利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保护学生的创作激情:
没有评价就无法客观、公证的判断课标是否达成,就不能有目的地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本着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上。学生的自我评价也非常重要,它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例如:我建议可以采取阶段性的评议,比如:一个月左右让学生选择自认为比较好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作业纸可以设计出学生、家长、教师三方的评价表。学生给自己的作品评出几个☆,定期分析自己有无进步。同时也能让家长,老师看到自己的进步。
三、对如何实施创新教学的体会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能否顺利地实施创新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对美术和其他各学科各类知识的拥有量。因为知识是创新活动的阶梯,知识贫乏、头脑中只有零星的低级的自然状态的信息堆积,而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储存,就不可能占在人类已有的成果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创新知识。
创新能力离不开人的智力因素,但是高智力并不直接等同于高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还决定于人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的洞察力、预感力。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如:在上《有趣的象形文字》一课时,我就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从欣赏岩画、壁画、甲骨文,到假设我们都是原始人不会使用现有的文字,但我们也要设计壁画讲述故事,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一开始就愿意参与愿意动脑。
小学作为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场所,它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技能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仅就美术学科而言,它在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教育环境和美术教师等是否具有创新性,将直接导致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能否成功地实施创新教育。
1、师生互动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应有创新型的美术教师。这主要是因为: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肩负着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培养美术能力的双重责任,其教学理念、采用的教学方法、营造的课堂气氛、评价学生的标准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其次,教师本人的创新性品质对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培养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如果教师很有创新意识,不断的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创新倾向,就会在无形中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目前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师生互动、平等参与。
如何去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有没有这个意识至关重要。用美术课举例来说,课堂教学可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是自由式绘画:如:在新教材《彩线连彩点》一课中,要求学生用点点线线连成画,创造多彩的新天地。我在课上出示了各种各样的线材并把纸和其它的绒线剪成小的碎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变化,然后再让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最后要求他们独立的用自己的办法想,用自己的办法画。鼓励有个性的孩子,不限制他们的才能发挥。作品完成的非常好,有的产生了特殊效果,学生自己也得到了满足。当然,教师还可以用语言、动作、直观演示、实物、电教等手段启发学生内在心灵的觉醒是基础。
第二步为引导式绘画:是理性的,重视后天培养,为吸收知识阶段。这里关键是要教活,如:在上《鱼儿游游》一课时,我给学生放映了有关海底世界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到海洋里的鱼千奇百怪,数也数不清,然后让他们闭上眼睛随意用纸撕出不固定的形状,并借助这个不固定形画出象形中的鱼,使他们自由地运用这个规律,不但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保持儿童化的原状态和最基本特点是重要的。
第三步为领悟性自由式绘画:是对学生的悟性开发阶段。如:《我在空中飞》一课中我引导孩子们想象说出如何才能飞到空中。像坐飞机、长翅膀、骑会飞的马、热气球、龙……孩子们的想象力异常丰富,自在天然。从感性到悟性,从常规到创造,在于引导与开发。引导学生学会用心去画,把后天的显意识又返回到先天的潜意识中是必要的。
2、相互合作积极参与
新课程强调教学的组织形式应由原由的灌输学习逐步转变为师生交往的互过程,共同发展。教师应尽可能的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积极性。比如:像《闪光的烟花》、《我在空中飞》等课,都可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创作,把学生的思维自然的转变成“我想画”、“我要画”、“我一定能完成好”。
[1] [2] 下一页
然后把个人作品组合成完整的合作品,即可相互学习又可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课堂气氛和谐,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开始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新气象。师生关系的和谐使学生更乐于积极参与学习使课堂更具有生气。教师角色改变了,教师不在是活动中的观众,而是活动中的主角。教师传授美术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美术创新能力,这比直接灌述知识更加重要。任何个人的美术知识创新活动,都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基础,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倘若没有良好的美术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活动能力和心理品质,要想创新知识那简直就是缘木求鱼。小学美术教育恰恰承担着这种“奠基”重任。我们将继续努力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在实践中不断理解,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贯彻,在给予整体优化的同时,真正在学习中不断更新自身的观念,为更全面地实施美术课程标准而努力。总之,教育教学改革还任重道远,为了下一代,为了社会的进步还需要我们不懈的去努力,去探索。
上一页 [1] [2]
篇6:班主任 -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班主任 -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时间在飞速前进, 我们已清晰听到了21世纪的脚步声。为民族的振兴,迎接时代的挑战,我们教育工作者无不认识到党中央国务院向我们发出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紧迫性与任务的艰巨性。人们也愈来愈明确创造能力的重要,创新教育的价值。“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谈话中关于人才素质,教育方向的精辟论述。最近几年,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正在实施。那么做为一名班主任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班主任应确立三种意识、树立三个观念、坚持三种做法,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确立三种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1、位置意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把自己看成是管理者,还应把自己看成是被管理者。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挥主要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集体工作,善于听取群众的呼声,体现学生的需要,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而积极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如《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如果站在班主任的角度会感到小燕子任性、不成熟;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会感到小燕子天真无邪、勇于判逆,而这种性格深受学生喜爱,创新意识正是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状态中萌发的。班主任确立在班级中的位置,可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参与意识。在确立位置意识的基础上,班主任还应确立参与意识,即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只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活动,班主任才能真正体验班级活动的成功与不足,才能全面感觉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和德育工作的盲点;而只有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才能在各项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营造勇于创新的氛围,才能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同时班主任在参与过程中可科学驾驭各项活动,完善学生各种欠成熟的思路或作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3、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班主任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才能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推陈出新。班主任应有意识地运用竞争机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竞争,进而学会创新。例如在我班每周有一个下午,是竞赛时间。学生喜欢竞赛。即使是任何奖品都没有的竞赛,比起来也热火朝天。儿童、少年,青年都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向上心理,这是一种心理优势,也正是教师可以调动发挥的有利因素。我先从一些小的项目开始,比如《春晓》一诗,只有四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给三分钟时间,大家比一比,看谁能背会。大多数学生三分钟内果然背会了,效率空前之高。是的,他们从中体验到了胜利、信心和喜悦。
二、树立三个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1、教育观念。班主作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树立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激发学生进取欲望,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如对男女生交往过度的种种危害,并把这一现象视为“早恋”。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处理此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即鼓励男女生交往,强调相互交往的好处,并在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为其创造交往的`条件,但应巧妙地限制其单独交往,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相互交往会使对异性神秘感逐渐消失而代之以真挚的友谊,会有效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2、发展观念。班主任应站在时代高度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种先进信息,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时代气息,都能体现跨世纪学生的风貌。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是默守陈规,固步自封的一代。如组织学生参加祭扫烈士墓活动,如果每次活动内容都大致相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合理把握各类活动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衔接点、切入点,给传统的德育活动赋予强烈的时代气息,便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传统活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效。
3、持久观念。班主任必须树立持久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成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首先,要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氛围,为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其次,要使每项班级活动充满生机,充满新意,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创新的喜悦,感觉创新的魅力。最后,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各项活动,使各项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一定内在联系,为学生的不断创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坚持三种做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障
1、班级的各项活动以实话实说为基点。由于某些教育模式的僵化,使多数学生在参与班级活动时习惯用一种固定模式作为评价事物的尺度,即习惯了说套话、说空话、说假话,只有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坚持实话实说、畅所欲言,才能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忆。只有启动了学生的思维,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使学生有所建树,有所创造。班主任在每次搞完活动后,都应让学生针对这次活动实话实说,谈自己的看法、认识、感受、建议,这样使班主任不仅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也能及时调整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一些做法,同时,也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创意提供了机会。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2、班级的各项活动以体现时代特征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如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以往我们通常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街道等场所进行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劳动观念。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多数学生视其为负担,是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完成的,因而,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把义务劳动改为有偿劳动,并由学生自己组织和安排,如利用课余或假日组织学生卖报纸、上门推销等有偿劳动,既可让学生感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也体验了生活,受到了锻炼,感受了市场经济对人的观念的挑战。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劳动报酬的再分析,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3、班级的各项活动以推陈出新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没有推陈出新,世界就不会日新月异,学生只有生活在充满新意的环境中,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作为。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精心组织每次活动,使班级各项活动呈螺旋上升趋势,永远给学生以启迪,以智慧、以希望,使学生永不满足,勇创佳绩。
总之,同一果树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面对形形色色充满个性的学生,我们只用爱心,耐心,恒心去教育。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篇7: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胥各庄小学 孙雪莲
教育是知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在变量”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2)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可见,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学开始,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从自身做起,更新教育观念,以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所以,现在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出发点钻研教材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出发点、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就是着眼于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分析,有所创造,心中装着学生对教材进行动态的分析。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靠自己的探索发现;二是靠别人的告诉获得。“发现”具有主动性,其中不但有探索、有假设、有推想、有判断、有想象、有结论,而且还有评价,有矫正、有检验、因此,它又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老师钻研教材时,在理清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相信所有的学生,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要着重分析学生:“这个现象自己能看得到吗?”“这个规律自己能发现吗?”“这个公式自己能推导吗?”“这个结论自己能归纳吗?”……对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剖析思考,将告诉的范围尽可能缩小,将供学生探索发现的材料充分开发出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材料支持。要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力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使他们成为自主活动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二、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创设情境、引发思维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引起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给学生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生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
例如,在教学“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采用学生出题老师答的方法,在几乎不用思考的情况下,就迅速报出了学生的数能否被2.5整除,学生对老师的判断速度十分惊讶,急于探求其中的奥秘注意力十分集中,此时正是教学的最佳时机。教学实践证明:一个人对学习形成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获取新知识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可见浓厚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2.直观操作、启迪思维
心理学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用耳辨析。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充分让学生动手去剪、去分、去拼、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从中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操作的活动,使学生不但深刻了解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使学生得到较多的.学习主动权,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应变能力。而且使全班学生智为活动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体现。
3.独立探究,发展思维
创新性的人才应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我在课堂教学中既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同时也重视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允许他们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主动获取新知。
如:学习百以内笔算加法,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首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然后出示例1:34+25,让学生利用刚复习的旧知识,自己用竖式把例1做出来。学生做完后我问:你是怎样列竖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学生回答:“因为计算时要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所以要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我说:“你们说得很好,计算时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一个学生回答:“我是从个位算起的,个位上5+4得9,在个位上写9,十位上3+2得5,是5个十,在十位上写5”另一个学生说:“我先算的十位,再算个位也得59”我说:“有的同学先算个位,有的同学先算十位,结果教相同,先算哪一位好呢?我们再算一道题。”出示例2:35+27,学生做后,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应先算什么,因为个位上5+7得12,算十位时应加上这个十,如果不算出个位,不知道个位上是不是满十,十位上的数就不能确定。”其他同学也都得出相同的结论。这时,我们师生共同总结笔算法则。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带着问题大胆探究,使学生真正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4.合作研讨,激活思维
“合作研讨”教学方式,是指导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形成为学习群体,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主体学生获取了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动起来,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
分组讨论,能使集体的智慧摩擦;碰撞在切磋中提高,又有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敢提一些以往不敢提的问题,敢去闯一闯知识的“禁区”。
三、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运用知识可分两种:一种是学生在深刻理解知识含义的基础上,自觉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学生能自觉地运用这个性质,解决前后的笔算:800÷400为8÷4进行口算,这种应用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另一种是在老师的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下运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逆向思维训练;难题巧解,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等,都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着重极其重要的作用。
最后,平等、民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基础。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情偷快时,感觉观察都较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较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因此,教师要带着微笑面向全体学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启发学生,用积极的教态感染学生,真正改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着眼于发展,创新,着重于知识教学;着力于学生的自我表现;着手于精心设计提问,多给学生留些独立思考和创新机会。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深入钻研教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肩负起培育具有创新性人才的伟大使命。
篇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提倡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更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本文简要解释笔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扣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 者:蔡选清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西里铺中学,河北迁安,063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篇9: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现代创造理论表明,创造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的获得不是靠传授或是手把手的教。而是在课堂教学中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加以培养得到的。
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大多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认真“接受”和继承这些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不认真“接受”和继承老一辈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人类社会不仅不能发展,而且不可能存在下去。学习的定义就是“指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变化”。这里的“经验”就包括了继承前人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从这个意义上看,可以知道“接受”和继承前人经验在学习中占有多么重要的比重。
但是“接受”不等于是盲目机械的知识灌输和技能模仿,学生也不是个单纯的知识容器,总得对前人总结出的知识和技能有所思考和改进。因为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否则人类就不可能进步,因此既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又不能“惟书、惟师、惟上”,在学习和继承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在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要超越现实,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发现事物的缺点是一种科学品质,因此可以说,质疑是创新的突破口,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启“新”,任何新的东西都源于对旧事物的不满,都孕育于对原有事物不足的质疑,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 例: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特征”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能说出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教师,当教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9、11、……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学生创新的潜在意识顿时得到萌发。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主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那么,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首先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发展;其次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作用可以采用外在的激励措施,如赞许、表扬和奖励来达到其目的;但是更多的是运用知识内在的激励因素,运用学习要求与学生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来实现的。我们还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重视学生的感知、讨论、分析、抽象、概括、归纳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必须有个“度”,这个“度”就定在“激趣、启思、导向”上,至于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它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分,怎样运用原有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什么是新知识,新知识学来有什么用等等具体问题,就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主动探索,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己解答这些问题,老师决不能代替学生。
因此,教师在教学教程中是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
四、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
“开放型”材料的提供,首先要遵循的一条原则是:能使学生投入多向思维,达到问题解决。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还要使学生展开积极思维,同时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寻求规律,掌握知识。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我认为首先要把握好两个度。
(1)要使学生在选择材料上有一定的自由度。
如在教学“小数减法”一课中,我们给提供了以下的材料:商店里的圆珠笔每支3.05元、书包每个20.4元、钢笔每支12.4元、小刀每把0.65元、文具盒每个8.45元;如果给你带上人民币有50元、10元、5元、5角、5分各一张(或一枚),而每次只能买一件商品,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应拿出多少钱,求应找回多少钱?列出算式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在参与购买物品的实践活动中自由度大,他们不知不觉地发挥了平常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探索(一次买完成可继续确定方案购买第二种商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购买方案,把典型的算式让学生抄到黑板上,再接着引发学生观察矫正,从中掌握小数减法。在这种开放性的自列算式探索小数减法中,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思考。
(2)要使学生问题在思考过程中有一定的开放度。
如在教学第五册“比多(少)求和”两步计算应用题,按我省的教材有这样一个例题:“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梨树比苹果树少280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我们在教学此例时没有直接单一的引入例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来编出多个以最后“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步给出一个问题:“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问题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补上苹果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教师对具体数据略加调整写出:“果园有苹果树1400棵,梨树有1100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第二步要求学生改编其中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应用题,分组讨论到底有几种改编方法,并分别列出算式解答。
第三步教师提出:以上这四种改编方法为什么只有两种列式方法?这两种解题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什么地方?再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进一步认识题目的结构和解题方法。
由此看来,以上的教法改变了传统的例题教学,采用开放性的编题引入。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认识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横向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解题规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训练了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获取新知的成功感。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篇10: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现代创造理论表明,创造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的获得不是靠传授或是手把手的教。而是在课堂教学中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加以培养得到的。
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大多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认真“接受”和继承这些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不认真“接受”和继承老一辈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人类社会不仅不能发展,而且不可能存在下去。学习的定义就是“指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变化”。这里的“经验”就包括了继承前人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从这个意义上看,可以知道“接受”和继承前人经验在学习中占有多么重要的比重。
但是“接受”不等于是盲目机械的知识灌输和技能模仿,学生也不是个单纯的知识容器,总得对前人总结出的知识和技能有所思考和改进。因为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否则人类就不可能进步,因此既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又不能“惟书、惟师、惟上”,在学习和继承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在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要超越现实,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发现事物的缺点是一种科学品质,因此可以说,质疑是创新的突破口,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启“新”,任何新的东西都源于对旧事物的不满,都孕育于对原有事物不足的质疑,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 例: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特征”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能说出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教师,当教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9、11、……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学生创新的潜在意识顿时得到萌发。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主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那么,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首先教师在更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观念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发展;其次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
[1] [2]
篇1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方法一、愉悦教学,激发兴趣。
学生要产生创造性思维,就必须保证他们的心理轻松、愉悦,无外界压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使每个学生在心理上很自由,很轻松,无压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些,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思考时学生迸发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常常会令我们惊喜,同时,在这样的气氛下,老师还可创设一些特别情景,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的思维火花得到充分的闪耀,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方法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中,会遇到许多像概念、公式、定理、重要结论等这类的教学,学生往往会觉得很简单但又容易犯错,有时还会手忙脚乱地,对于这些方面的学习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一个重点。
为了让学生对这些观念、公式、定理、重要结论又更深刻的印象,课堂上应多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地参与到这些探究活动中去,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他们去体会探究过程中的苦与乐,去体会那种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被解决的成就感。
这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会产生极大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极大地启发他们的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训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同时,当他们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应鼓励他们沉着冷静,分组进行讨论、探索,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得出各自的结论,组与组、或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协调、交流的能力。
方法三、积极进取,坚忍不拔。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必须具有积极进取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
知识的学习过程,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创新的过程,而情感是维系这一过程的纽带。
课堂教学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渗透内容,而且也具有丰富的情感教育功能,而这一情感教育功能的很大一部分要求具有积极进取、不怕苦、不怕难以及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
如果一个人不去追求,不思进取,不积极思维,那就会变成学习上的“废人”,不思维,不探索知识的产生,就没有自己的见解,就没有思维的火花产生,更谈不上创造,怕吃苦,遇到困难临阵退缩,不拼搏,就不会取得成功。
因此,通过学生的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等意志的磨练,那么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情感,就会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这一体验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升华为创新能力的培养。
方法四、彰显个性,发散思维。
一位不知名的教育家说过,“培养个性就是培养创造性”的确如此。
如果没有独立的个性,他的头脑不是他自己的头脑,这头脑受别人的限制,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说,人云亦云,完全受制于别人的思想,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自己的思想,
这种因循守旧的思想,能发现新问题吗?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吗?能迸发出思维的新火花吗?如果有了独立的个性,他就会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保持极大兴趣和激情,有了激情,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事物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惧权威,彰显自己的个性。
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的个性。
现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有很多开放性的题目,这类题目往往不止一种解法。
因而,老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独立思考,不要受别人的影响,不受常规的限制,不满足现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各抒己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对题目进行探讨、交流,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2:优化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优化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辽阳市白塔区教师进修学校 赵建国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的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已引起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把它和数学课程紧密联系起来,是当今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
一、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令人担忧
在中国,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全都懂了”,这就是优秀的老师,是成功的教育;而在美国,却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甚至连教师也难以回答,才是好的教师,是成功的教育。
在课堂上,中国的学生为了装懂而不向老师提出问题,而美国的学生为了装懂则故意向老师提出问题。
据报载,美国加州中小学的平均考试成绩在50个州里倒数几名,但加州科技人员的发明和专利总数位居第一,其主要原因就是加州教育制度更注重鼓励学生怀疑、反驳、否定前人的理论,包括自己的教师乃至学术研究界的权威。而我国学生虽然具有对成熟的东西非常熟练,科学上已经成定论的东西善于解释说明,但最大的要害是缺乏创造。在冰岛举行的29届国际中学生的物理奥赛上,中国队5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得金牌,并荣获团体、个人等许多项目第一。但赛后举行了专家报告会,由专家接受选手们的提问,当时我国的五位参赛选手面对国外众多选手所提出的多种不同的问题,却无一人提出一个问题,可见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之薄弱令人担忧。
二、强化问题意识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时,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
中国的教育过于控制人的个性发展,要求上课时,(特别是对待小学生)把两手放在桌上,或背手坐直等,有问题必须举手经老师同意后才可以发言;过于重共性而轻个性,过于重义务而轻权利,过于重服从而轻自主,过于重外在的纪律而轻内在的能力……
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做学问的相互脱节的两个阶段的战略。
然而,许多人士却还认为,中国的初等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是很棒的,那是世界上有目共睹的,现在的问题是高等阶段的教育(特别是大学研究生的教育)没有做好,要加强的只是高等阶段的研究工作的创造性问题……
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因为,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是培养出来的。既然要培养,就要从小开始培养。这种培养,不但要有内在成长的连续性,还要有外在培养的持续性。同时,创造力与人的个性和独立性是分不开的,而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培养又必须始于幼年。
打一个比方,一个人的创造性就向一粒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同样的道理,人的个性、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素质,也就向种子一样,需要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如果一个种子在其发育阶段没有得到适当的护理,没有得到科学的施肥灌溉,没有良好的生长环境,那么这颗种子就会发育不良,等这颗种子长到一定的程度,甚至已经基本定型,才移到良好的环境,虽然可能成材,但最少已难成为参天的栋梁之材。这正是我国中学生能在奥林匹克竞赛中屡获金牌而中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学者至今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所在。
现代教学论的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而问题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强调问题意识。
其一,是强调通过问题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学习的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的主线。
其二,是强调要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问题的过程。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的心里造成或产生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学生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能产生创造灵感。
三、优化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目前,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如下的两个方面:
其一是不敢或不愿意提出问题;
其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我国的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称赞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他认为该校训好就好在每一句的第二个字上,即“学”和“问”。他说:“学问就是学习问题,没有问题哪来创造性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答案。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下面以小学数学为例,谈一谈教学过程中优化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做法:
1. 慎重说“不”,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以上几种解法符合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教师给予了充分肯定,体现了一题多解的创新解法。教师正打算进行小结时,突然有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兴起了手,争着说:“老师,我认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10元!”“我们认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5元!”……同学们争论不休,教室里炸开了锅。不等学生说完,教师便极不耐烦地大声说:“要注意听讲,不要凭空瞎猜!你们看,生1的解题思路是……”。
这时,我才注意到,刚才提出不同答案的几位同学欲言又止,他们低着头盯着自己的课桌,一副满不服气的样子,并不在乎老师那通情达理的逐一解说。
“他们是凭空瞎猜吗?带着这个疑问,课后我找到了这几位同学”。甲生说:假如是“一张课桌配两把椅子”为一套的话(课上学生坐的就是这种情况),那么每张椅子的价格就是10元;乙生说:假如是“一张课桌配三把椅子的话(实验室里的桌椅配套就是这样的)”,那么每张椅子的价格就是6⅔元;丙生说:假若是“一张桌子配四把椅子的话(图书阅览室的课桌椅摆设就是这样的)”,那么每张椅子的价格就是5元……
学生的思维已远远超过了习题本身的解题价值,我从内心里佩服这几位学生能从生活实际出发思考问题,我为他们敢于向教师、向课本、向权威说不的挑战精神拍手叫好。同时也为执教者的草率行为深感担忧,更为教师失去一次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施教机会而惋惜。
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要求我们教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看成教学活动当中的一员,课堂上,当学生动起来时,课堂活起来时,教学变得相对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时,我们教师不能被写在纸上的标准答案和教学目标蒙住了双眼,捆住了手脚。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假若教师能依照课堂的反馈信息及时地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鼓励学生“异想天开”,那么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闪现智慧的火花,产生创造的灵感,感受成功的体验。
2.延迟评价,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心理学研究发现,向学生预示结果和方法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答案和思考下结论,即使有定论的结果也应该重新质疑。不要一提问后马上要学生回答,对他们的回答也不急于判断对错,可以采有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判断
例:一条路长1200米,某工程队前3天修了全长的1/5,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需几天?
某教师教学时,学生按一般方法得出:
解法一:(1200-1200×1/5)÷(1200×1/5÷3)=12(天)
――常规思维需5步计算
解法二:1200÷(1200×1/5÷3)-3=12(天)
――常规思维需4步计算
这是,这位教师停顿了片刻,习惯地对学生花妙笔说:“请同学们再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大家经过讨论后,又得出了下面的解法:
解法三:3×[(1-1/5)÷1/5]=12(天)
――抽象思维需3步计算
教师看到学生的'思维已经展开,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寻求最简单的解法,于是学生又想如下的解法:
解法四:3÷1/5-3=12(天)
――抽象思维只需2步计算
到这时,这位教师才适时地做出了评价。
该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留给学生充足的分析思考时间,让他们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这样既保证了一解,又保证了多解,不仅使一般学生吃得了,而且使尖子生吃得饱。
科学研究表明,新颖、有创造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因此,创造型老师应该灵活运用智力激励法中的“延迟评价”原则,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联想、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创造灵感。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学生应该是能发光的灯,而不是存储燃料的瓶。教师不应该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
3.大胆幻想,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数学家德摩根曾经指出“数学发明创造的动力不是推理,而是想象力的发挥。”列宁也说过“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
如,教学“鸡兔共有头18个,足60只,问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
有些学生用算术法,也有用方程方法来解决本题。有个学生列式:
60÷2-18=12,即为兔子的只数,当然18-12=6为鸡的只数。很显然,这与鸡兔同笼算术公式不符,但是不要马上武断的认为学生是凑数凑出来的而加以否定。让学生讲一讲,学生解释说:把鸡腿捆起来看成是金鸡独立的“单腿鸡”,把兔子看成是前腿抱着大萝卜站着的“双腿兔”。
这时共有18个头,60÷2=30只足。每只双脚兔比单脚鸡多一只脚,30-18=12正是兔子的头数。
这是多么丰富的想象,甚至是幻想,这种别出心裁的解法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4.突发奇想,在实验操作中解决数学问题。
恩格斯说过,创造性思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她把世界装扮得五彩缤纷。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设置各种问题,让学生突发奇想,在实验操作中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插上双翅,向着无限广阔、无限深邃的空间飞去。
如,在教学长文体的体积后,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
“某工厂要用一块长240厘米、宽12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焊接成一个高30厘米的长方体形无盖水箱,请同学们设计一个较合理的方案。”
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设计了如下四种不同的水箱:经讨论,学生们认为:第1、第2种方法结实,易加工;第3种方法节约用料,做成的水箱容积较大;第4、第5种方法既节约材料又保证容积最大,是最理想的设计方案。从而不但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逐步使学生达到自发地从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内部找出数学问题,能发展和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各种问题。
我教了的小学数学,上述应用题讲过无数遍,可没想通过还有什么这么多别的做法,今天另辟新径,却是如此的阳光灿烂。实践证明,走进新课程,学生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有待教师去开发,去挖掘。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还了得吗?
过去,长期的机械操作和题海战术使教师确实呈现出一种如工匠班的熟练。但是,这种熟练非但没有给教师自身以及学生的身心带来任何积极有益的影响,反而使教师由于思维总是在旧有的轨道上运行而导致教学能力的退化,创造活力也被磨灭。
新的世纪需要新一代的教师,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新的数学教学方式也一定能够孕育出新一代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的数学创新教师。谁越早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谁就能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牢牢地掌握数学教改和创新的主动权,给自己的教学生涯增添发现、成功的欢乐,让自己所从事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焕发勃勃生机,充满创新活力。
篇13: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心得体会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创新实际上归结于人的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批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需要,是机关事业单位提高办事效率、效能的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掌握创新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的关键。
21世纪是一个创新驱动的时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更是财富积累的途径。创新是一个组织的生命力所在,创新能力是驱动创新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充足的善于创新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实现组织“创新―效益―再创新”的良性循环的根本。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明确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力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创新能力构成,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开发的制度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为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的创新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专业技术人员承担着各类具体专技术工作。他们的创新能力关系着我国科教文卫体等诸多方面发展水平和前景,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专业技术人员想不想创新、会不会创新、能不能创新,直接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潜力。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虽然中国当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5550万人,是世界上科技人力资源第一大国。中国是人才大国,但还远不是人才强国。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制约我国赶超世界的瓶颈、成为关系我国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
创新是专业技术工作的本质属性,没有创新就没有技术的突破,没有创新就没有新成果的出现,没有创新就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而创新能力则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核心能力,是综合素质内涵之一,是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前提,是克服困境、破解难题的关键。大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思维水平、创新实践能力,既是由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由我国当前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所决定的。
二、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
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具有从事技术工作经验;具有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对工作思路革新、对工作方法的完善的潜能,只所以这种潜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主要来自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因素:
个人因素
1、认识不够。缺乏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大制约因素,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每天从事的都是重复性的工作,工作单调且繁琐,这使人家很少去思考创新的价值、意义和方法,对自己的要求也只是停留在完成现有的事情上,很少去拓展工作领域,很少去探索新的方法与途径。
2、付出不够。创新是综合素质的体现,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足够多的经验,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正确的思维方式,这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积累和提升,大多数人忙于眼下的工作,无法或不愿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去学习、思考、参加训练,致使许多具备创新潜质的人知识陈旧、方法落后、思维封闭,丧失创新的机会。
3、思维不够。专业技术人员由于从事某方面的具体工作,造成他们知识单
一、技能单一、进而造成思维方式单一:导致知识之间、技术之间、思维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结果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这种条条块块的思维方式不符合创新思维的要求,缺乏创新思维是制约创新能力提高核心因素。
4、联系实际不够。创新的级别分类告诉我们,90%的创新属于小级别创新或普通创新,这些创新来自具体工作。工作程序的一次有效调整,工作方法的一次改进,工作思路的一次转向都是创新的表现,许多人都把创新想得很高深、很神奇,只是从理论上寻找突破,科技前沿寻求创新,而忽视自己的具体工作实际,最终影响创新成果的产生。
社会因素
1、环境不够。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环境相对封闭,制约着思维发展的空间;再加上传统文化中某些消极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保守的观念,如:“重传统、轻创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枪打出头鸟”等思想,这些守旧的思想和保守的管理体制结合在一起,成为束缚创新发展的一张无形巨网。
2、投入不够。我国教育支出只占GDP的2%,世界教育支出加权平均数为5%,国家投入的教育费用严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上我国非常重视普通教育,留给培训的费用更少,在培训费用中大多是用于管理人员考察,真正留给技术人员培训的费用寥寥无几,再加上社会和单位没有重视培训的习惯,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的提升基本上靠自己投入,这使得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只能进行维持性学习很少进行创造性学习。
3、培训内容和方式不够。当前培训以知识的学习为主,缺乏对创新思维的训练,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缺少新意。在这种教学状态下,许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培训当成了一种任务,甚至看做一种负担,而没有当做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4、培训师资不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国家有关部门只提供培训教材,具体培训工作由各级各部门自行组织,市级以下可以说没有专职的培训教师,临时抽调人员允数,教师本身就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效果可想而知,致使培训流于形式,没有效果,参与培训的学员也没有积极性,白白浪费培训资源。国家应在每次培训前,先培训师资,再逐级进行,师资有保证,培训才会有效果。
5、评价机制不够。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往往只看完成情况,很少关心工作过程,很少去分析研究工作方法的创新和改进,很少去探索和思考同样的工作有没有新的方法,有没有更省时、省力的解决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专业技术人员努力的方向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形成墨守成规的习惯,制约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途径
基于对制约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因素的分析,我认为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培养创新理念:提高对创新作用的认识,使大家认识到创新是满足人类牛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破解专业技术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特殊问题、疑难问题的需要;是破除思维定势、改进思维和工作模式的需要;是破除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需要。养成面对工作用新眼光看问题,新思路想问题,新办法解决问题的习惯;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探索新的解决途径。
2、充实创新知识:学习创新理论,了解创新的特点和原则,掌握创新的步骤,懂得创新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在工作中努力寻找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学会如何克服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着眼于实际,往工作中有所创新。
3、培育创新环境: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加强舆论的引导和宣传,形成以“创新为本”文化氛围,引导大家形成以新理念为指导,以新思路为主线,以新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模式;建立激励创新的机制,用创新作为评价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的标准之一;建立宽松的工作环境,允许尝试和探索,启迪创新思维,建立创新机制,激励大家创新、创造的欲望。
4、训练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与关键。通过对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的学习和训练,丰富思维方式,训练多层次、多角度认识、分析问题的习惯,才能捕捉新现象、提出新问题、探索新规律、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5、关注工作实效:实践是人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不会动手实现,整天空想,在概念之间转来转去,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创新的火花往往是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进发出来的;是建立在对自己工作领域的问题、方法了如指掌的基础上,离开自己的工作仅停留在思想阶段的创新并不是真正的创新,实现了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
总之,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也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篇14: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心得体会
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我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面,结合课改,就语文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改师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创设知识能力实践机会,增强创新意识。
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把实际参与看成学习的最高水平,这是因为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易于遇到新情况和产生新问题,这就是创新的过程。陶行知先生也说过:“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念;试念生断语;断语生行动,以此演化无穷。”因此,只有注重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多创设知识能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遇到棘手的问题,学会开动脑筋,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实施创新教育它要求要开放教育空间,要打破囿于学校,囿于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让课堂向社会延伸,向影视报刊等传媒延伸,向电子网络延伸。这种空间的开放既是培育创新素质的需要,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牵动教育的必然走向。身为教育者应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大自然,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维和恢宏博大的胸襟。
教育的责任在于对民族负责,对未来负责。在当今知识急剧膨胀、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的着力点必须由文化传承转向激发创新,这是不可违逆的趋势。强化教育的“创新”追求,就是顺应时代要求,承担历史责任。因此,身为教育者,身为语文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中,一定要坚定教育信念,把握学习机遇,做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接班人,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有用的人。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么专家,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对学校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投影、电视、录相、电子网络等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一个民族惟有创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脚踏实地,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为祖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篇15: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心得体会
为了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引导市直机关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干事创业、争先进位,泰安市从4月份开始,集中3个月时间,在市直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行动”活动,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行动活动心得体会。
活动以推动科学发展观深入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效能型、服务型、廉洁型”机关为载体,以改革重在体制机制、创新重在思路措施、行动重在实践落实为基本要求,引导广大机关干部进一步提升思想境界、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工作效能。
一是创建学习型机关
出台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举办市委中心组专题报告会,开设领导干部大讲堂。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主题,搞好专题培训,完善学习制度和考核机制,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调研。
二是创建创新型机关
结合完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组织市直部门单位研究制定各自改革创新、争先进位的目标和措施,并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建立完善工作督查、考核评价和激励奖惩机制,推动创新目标和措施的落实。
三是创建效能型机关
着眼提升工作效能,全面梳理和完善机关工作制度。制定机关岗位绩效考核办法,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机关效能投诉和暗访机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部门单位及有关责任人进行通报、诫勉。四是创建服务型机关。围绕“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简化办事程序、规范行政行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修订完善机关服务承诺。开展“机关与基层(企业、社区、村)结对服务”活动,积极为基层提供政策、科技、信息等服务。五是创建廉洁型机关。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和多种形式的警示教育活动,推进党务政务公开。
为确保活动扎实开展、取得实效,明确了活动的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整个活动按4个步骤组织实施:一是制定标准、动员部署。制定市直机关创建“五型机关”具体标准和考评细则,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动员部署。二是对照标准、学习整改。在学习调研基础上,对照创建标准,查摆问题不足,抓好整改落实。三是推树典型、交流提高。认真总结创建工作先进经验,推树一批先进典型,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四是总结考评、表彰先进。结合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和文明机关考评,对市直部门单位进行考核评价,表彰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集中活动结束后,将创建“五型机关”作为机关建设的常规性工作,不断调整完善创建内容和考核标准,形成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长效机制。
★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浅谈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策略论文(整理15篇)】相关文章:
高中汉语课堂教学管理策略探讨论文2022-09-27
小议小学教学课堂效率的创新论文2023-09-21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2022-05-06
高中化学教育思维创新分析论文2022-12-05
市场营销专业论文2023-12-25
化学教育中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2023-05-12
海洋生物制药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2023-02-24
市场营销管理专业论文2023-08-12
浅谈小学体育竞争意识的培养论文2022-12-21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2022-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