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课程考核机械结构论文

时间:2023-12-17 07:28:37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设计课程考核机械结构论文(合集8篇)由网友“queenilau”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设计课程考核机械结构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设计课程考核机械结构论文

篇1:设计课程考核机械结构论文

设计课程考核机械结构论文

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意义

课程考核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检测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督促学生学习,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积累;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找出原因并及时进行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改进,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目前看,部分高职院校的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都会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但仍沿用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考核形式单一,题目类型主要是客观题(填空、选择、判断、计算题与简答题),方式主要是笔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涉及很少。成绩评定一般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以出勤和提问为主,期末考试仅凭一张试卷。

这样的考试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期末考试的时间和内容十分有限,无法全面概括学到的所有知识,进而也就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测,存在片面性。

第二,由于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过小,导致学生对平时成绩不重视,主要表现为逃课和不认真上课。

第三,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考前做突击,这样不仅无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容易助长学生侥幸和投机的心理,无法实现学校培养高素质学生的目标,偏离了课程考试本来目的。因此,学校应根据原有考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注重学生学习成效的考核,减少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并通过项目的完成增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的考核,使学生转变对考试的认识,尽量做到从应试教育到能力教育的转变。

二、改革课程考核内容

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总体目标,在培养学生较强工程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同时,强化先修课程,培养学生从无限的知识系统中汲取和提炼所需知识的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机械的传动原理,认识机械系统的结构组成,能识别各个机械的零部件及其作用,并且会分析各种传动机构的特点以及其适用场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设计一般复杂程度的机械传动结构的能力。通过小组协作完成项目任务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评价采用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终结性评价用于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笔试、口试等方式进行考核。

为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改革考试方式,逐步推动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变革、教学内容的创新,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除了笔试之外,增设了课程口试环节。过程性评价主要用于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从学生参与项目教学的态度、在项目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学习及工作方法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方面来进行考查评价。考核权重设计为总评成绩100分,平时成绩占20%,项目成绩占40%,期末考核成绩占30%,口试成绩占10%。改革后的考核方式突出课程教学过程性考核,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考试模式。

三、具体实施

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开设的时间跨度为两个学期。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以生产和生活中的典型机械的分析与设计为载体,内容包括3个教学项目: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分析;机械系统结构分析及拆装;机械传动装置及零部件设计。

考核从三方面进行:

一是理论知识点的考核。理论教学的内容采用课堂提问、阶段性考核和综合考核等多种方法,可以是闭卷、开卷、半开卷、面试、综合型设计大作业等形式或多种形式相结合。

二是实践环节的考核。在每一次实验中通过现场操作、分析报告、面试等形式来考查学生对实验设备的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是综合能力训练的考核。量化评分每一个设计阶段学生的设计能力,全面跟踪学生的学习态度,随时掌握学生在每一个设计阶段的实际表现,逐步提高学生对课程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视度,保证课程综合能力训练的质量。

通过近年来对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尤其在考核方式上的改革,激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多元智力因素,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发生了变化,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教育行为体现出了更多的平等意识和对学生的人性关怀,建立了全新的师生关系。总之,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是培养卓越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改变原先由试卷决定学生成绩的方法,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注重“学习实效”,着眼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

篇2: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结构的优化论文

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结构的优化论文

内容摘要:艺术设计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它通过确立各种科目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关系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是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探讨的课题。

关 键 词:艺术设计 课程结构 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建立专业理论体系的特殊教育阶段,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及教学手段反映了时代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而课程结构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能否顺利进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因而,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探讨的课题。

一、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在艺术设计教育本科四年教学中,课程的类型,必修课与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文化课与专业课等的设置以及其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优化结构,是艺术设计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它通过确立各种科目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关系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合理的课程结构必须体现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艺术设计教育本科课程结构应包容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艺术实践以及与学生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并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指不同学科和科目彼此间的关联,相互间的补充;设置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的综合性能有效调整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不利因素。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指课程设置要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艺术设计学科课程结构现状

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从弱小到壮大,已初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逐渐从美术、工艺美术的模式过渡到具有现代化设计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与此相关的课程建设以及课程结构也在不断地完善,从国内上百所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来看,课程结构的布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我们也看到,国内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状况,还难以令人十分满意。社会不能满意,业内不能满意。社会不能满意主要是人才质量不能适应市场需要;业内不能满意,主要是没有一个基本可以成为指导思想的设计教育理论,教育的方向还无法清晰透彻,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设计教学实践的需要,课程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的随意性

各地各校在课程设置上随意性较大,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每年在换,一任领导一种做法;还有一些地方院校,跟在部属院校后面跑,今年学北方的某些院校,明年学南方的某些院校,课程设置没有稳定性,总是停留在摸索阶段,不能形成具有适应本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结构。

2.课程设置结构单一

如对人文科学、科技知识、自然学等课程设置漠视等导致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局限,与培养“高素质、通识性、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思路不相适应,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和质量。

3.部分课程及教材需更新

在信息时代中,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出现,展现艺术表现的传媒和形式也有新的内容,文化与审美观念也发生变化。现代课程内容既要能体现人类知识的精华,又要能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而我们艺术设计许多课程内容与现代化社会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有差距。

4.科目的学时、顺序不尽合理

在四年的课程安排中,每门课程之间的比重关系,决定着课时量的多少。哪些课应先上,哪些课应后上;哪些课是主课,哪些课是辅课;课与课之间的`逻辑性和连续性;技能课与理论课的有机结合与应用等问题,在当今艺术设计课程结构中还没有很好地解决。

5.实践环节不充实

现代艺术设计精神提倡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也应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并在课程结构中充分体现出来。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很多院校在实践课程方面还满足不了学生真正实习的目的,有些院校开设了实践环节课,但没有实习基地。如有的学校某一门课程的实践课是32学时或64学时,往往是在第一次上课时老师带领学生到某公司或某工地象征性地了解该课程的实习内容,余下的学时,只是让学生自己到社会上各显神通地“自由”实习。

6.重专业技能轻理论知识

对史论课程以及视觉心理学、市场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营销心理学和设计生理学类课程的忽略,造成学生在艺术设计观念上的薄弱,进而限制了学生对艺术思维的空间认识和发展创造的空间开拓。

三、课程结构的探讨与优化

1.调整传统课程结构统一模式,强化多元结构的灵活性

艺术设计教育现行课程结构的弊端之一,就是结构模式单一、僵化。因此,改进课程结构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就是形成多元结构,实现课程结构的灵活性。多元结构的基本思路是:(1)多元分解。将课程划分为通识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设计课程和艺术实践课程四部分。每一部分都含有若干个依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组成的课程模块,形成课程结构的多元式基本单位。(2)单元组合。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及培养目标的要求,将各部分的基本单元加以合理组合,形成若干个由基本模式拼接成的课程结构系列,从中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多元分解与单元组合式结构对于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提高教学管理的灵活性具有积极的不可低估的实践效应。

2.打破必修课程单一式结构,增加选修课程的多样性

学校课程类型的多样化是全面实现课程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多种课程类型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会改变学生过分追求学业高分、综合素质低下、主动学习能力弱的状况。目前,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中必修课程包揽全局的(转第41页)(接第33页)单一结构状况,是不符合高素质、创造性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是急需改进的。改进的思路就是增设专业选修课程。让学生在接受比较全面、完整的艺术设计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由学生根据各自喜好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可以跨专业界限学习。具体体现在:(1)开设相近专业(学科)的相关课程,以拓展学生的专业就业面,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就业选择。(2)开设综合性常识课程,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为适应学生的岗位再提高作铺垫。(3)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与艺术教学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是保证设计师创造力必不可少的功底。(4)介绍实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潮流,弥补必修课程相对稳定带来的不足。

3.增加实践课程的内容、方式和课时

艺术设计学科的一大特色,就是实践性强,而现在有些艺术设计院校(专业)过于强调课堂讲授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把实践(实习)当成儿戏,流于形式化。教得不认真,枯燥无味;学得很马虎,根本起不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增强理论教学知识的效果,这几乎成了艺术设计教育的通病。事实上,这种必要的实践过程,对艺术设计这门具有较强应用性质的学科,是非常必要的。值得借鉴的方法之一,可以走企业和社会与学校联合办学的路子,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做,而且做出的作业就是市场上的产品。这是一种主动的教学方式,如专业设计课、毕业设计课结合社会任务;设计方案结合生产实践,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被动教学带来的不良后果。

4.规范教学内容

就艺术设计学科当前的教育情况看,规范艺术设计教学内容,是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国内,虽然搞了二十几年的现代设计教育,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规范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评定标准。尤其是新兴的、科技含量较高的一些学科,如新媒体艺术、动画艺术等更显突出。这些问题直接造成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结构的混乱和学生获取知识的不平衡,同时也是导致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原因之一。

规范教学内容应在课堂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知识。如素描、色彩课程,应结合专业特色进行内容的改革;又如专业设计需要的应用软件课程也应系统地增设。各学科还应注重与市场的联系,努力面向市场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各学科还要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合面貌。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结构的研究,涉及到诸多的问题,重点应放在课程结构的调整上。其实质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由此形成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和谐一致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

篇3: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刍议论文

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刍议论文

课程考核是评估教学成效、反馈教学信息、检测教学品质的主要途径。其作用在于引导与促进学生系统化地加强和巩固学到的技能,验证他们在相关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升他们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具备集艺术、设计、科技于一体的专业特征,对其开展课程考核,不但是反映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方法,同时还是培养集设计、工艺与管理等于一身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路径。

一、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的新要求,传统的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已显现出越来越多的欠缺,具体体现为四点。

第一,在考核内容方面,未能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有机融合。就目前来说,社会上缺少的不只是懂理论的设计家或只会使用工具进行制作的设计者,而更缺少懂得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知识融为一体,可以创作出体现当前社会观念和文化作品的复合型设计师。从现实看,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过于关注实践技能训练的考核内容,却忽略了理论与实践技能两者的结合。

第二,在考核方式方面,重点关注了对考核对象的技能考核,而针对其在沟通交流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考核较少,遏制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三,考核主体较为单一,主要为任课老师,未能将考核对象学生作为考核主体之一,也忽视了企业、社会等第三方的评价。由于考核主体的单一性,造成了任课教师成为考核评价的唯一评价者和实际操控者,这也使得学生习惯以任课教师的思维模式、创作手法和喜好作为学习模仿的对象与考核评价的唯一标准。

第四,在成绩评定方面,没有把成果和过程这两种评价予以有机结合。现行的考核评定方式往往是“一考定乾坤”,这种方式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比如老师的知识背景、喜好、工作责任心、情绪等,会造成不同的老师对某一考核对象的评定结果不同。另外,在考核结果的评定上过于注重成果评定,对过程的评定却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样的评定方式对学生的考核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趋势与举措

基于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必须从多个方面着手改革,诸如考核的内容、主体、评价方式等。包括在课程考核评价中,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绩,重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着重将评价具有的激励、反馈等功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构建一种新的课程考核机制;针对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涉及技能、知识、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确保评价内容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而在考核评价方法上,推广分层次考核,同时构建综合性的评价机制,将学生的自评、互评与老师的评价、公司的评价、社会的评价等有机融合起来,进而提升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此外,还需重点对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构建效果和过程并重的考核评价机制。具体为以下内容。

1.改革考核内容,引入企业行业标准,增强评价的职业性

按照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基本特征、内容以及面向对象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革新课程考核的相关内容。制定的考核内容应可以准确体现学生在理论、技能等方面的实际掌握和理解情况,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非简单地重复书本内容。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创新和实践方面的能力,让课程考核能对考核对象的知识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予以准确全面的评价,可根据经济社会对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多元化人才的要求,把公司真实生产运营的综合性项目设置成考核内容。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及专业技能有效地集中在某一个项目中,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反映学生在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真实掌握情况,还能够反映出他们所学的各种知识在不同学科之间的贯通能力,进而从整体上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2.改革考核形式,实现考核形式的多元化

在充分研究与分析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及课程属性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课程考核评价形式。将各专业课程考核方式分为理论考核型、技能考核型、作品展示型等多种形式,各课程具体采用何种考核形式由专业负责人及课程负责人共同商定。

(1)理论考核型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传统考试方法,不过并不能因为其具有传统性就把其放在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之外。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在基础艺术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上,其教学目标是以“必须、够用”为度,其目的也是提升他们在艺术理论方面的综合素养,促使其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之后的专业实践打下基础。艺术设计需要创新,创新又来源于设计者的灵感与顿悟,而灵感和顿悟又源于设计者的文化积淀和长时间的修持。强调技能,并不是说不开展理论方面的学习。所以,这种类型的考核,主要应用在具有较强理论性的课程教学上,如艺术史论课。通过理论考核,能够加强考核对象对艺术设计基本理论与原理的掌握,为后续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实践考核型实践考核型,主要适用于注重技能操作类的课程,其考核的重点是强调操作技术和技巧的熟练运用程度。如电脑设计软件(AUTOCAD、3DMAX等)、设计表现技法等课程。这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进行作品的创作或者完成相关操作,然后按照他们完成操作的效果进行评价。

(3)理论实践结合型理论实践结合型,是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类型,这种考核方式不但重视学生对理论方面掌握情况的考核,还重视他们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考核。就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来说,其开设的很多课程都可以采用这种考核方式进行考核。

(4)作品任务型其含义是课程完成后,学生将完成的作品交给老师进行考评,老师根据他们对作品的完成情况实施评价,诸如招贴设计等。一般来说,学生都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相关作品,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自定主题或根据需要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最后,由老师根据他们作品的完成情况实施评价。

(5)作品展示型作品展示型,也属于任务作品的一类,其不同之处在于对作品的评价主体除了有专任教师还有企业行业的专家,甚至学生代表也可作为评委之一。另外,完成的作品不仅要提交还要布置展示,展出的方式除了传统的成品展示、喷绘展示,在如今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也可采取网上展示及微信公众平台展示,这样的展示方式传播速度快、时代感强、学生乐于接受。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不仅可利用专家组的评分,也可利用观众的评分,或是采用二者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作品展出效果的比较,能够将各个专业、各个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纵向对比,进而反映出考核评价的公平公正性。

(6)团队考核型团队考核型通常是因为一项大型任务(作品)完成的需要将学生分为若干团队或小组,团队成员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共同完成任务,之后由任课教师、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组成考评组对团队作品进行评价的一种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适用于一些专业综合性较强且需多人参与的课程,如建筑结构模型制作、企业CIS设计与制作等。团队考核型的评分,是由任课教师、企业行业专家、学生多方主体参与评分。教师和企业专家首先对作品的总体成效给予考核等级(不同的考核等级对应不同的分数区间),学生团队成员再根据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和表现在评定的等级分数区间内进行自评和互评,最终得出个人成绩。和其他考核方式相比,这种考核方式更有利于对学生在综合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方面的考查。

(7)企业参与考核型企业参与考核型是指将企业项目、企业规范、行业标准引入课程,将企业项目任务与课程教学内容对接。企业派设计师作为兼职导师担任课程的实训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担负学生实训指导的任务。此种考核,因为企业的参与,其考核评价往往以企业岗位的标准为考核标准,将设计成果被企业采纳的情况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适用于一些专业综合课程。如工作室研学,通过企业参与课程教学与考核,拉近了学校教学和企业岗位要求间的距离,进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企业工作的艰苦与乐趣,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与社会适应能力。

(8)课证融通考核型课证融通即指将岗位技能标准和职业鉴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体系,把该专业的教学要求和企业对职位的要求对接起来;把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起来;把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起来,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的高度融合。课证融通型考核即将课程考核与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的职业资格考证有机融合,认可和接受将学生的考证成绩视为考核成绩。

3.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关注成绩评定的合理性

为全面考查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应改革“一考定乾坤”的终结性考核评定方式,将过程考核贯穿考核评价过程的始终,以学习工作过程的实际表现和成效为重要参考,最终实现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的有机结合。尤其在一些专业综合课程教学中,学习的过程是工作,在工作中完成学习,所以考核应该涉及各个过程和环节。同时采取适当增加学生学习压力、将考核结果进行公示等方式来帮助其形成竞争思维和意识。在学生学习时,有部分任务是要求学生自己完成的,目的就是锻炼和提升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部分的任务则需要学生通过相互间的合作才能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因而过程考核包含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两种形式,考核过程中可将两种形式交替进行,最终实现课程考核的多样性与考核评定的科学性、公正性。考核评价是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主要途径。对于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集设计、工艺、管理等于一身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实施科学合理的考核,不但能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能从整体上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推动他们在创新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提升。因此,改革传统的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主体与考评机制刻不容缓,只有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才能充分发挥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在多元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与作用,最终实现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路铠铭.高职高专教育艺术设计类课程设置探索.焦作大学学报,.2

2.刘永福.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广西轻工业,.11

3.廖素清.高职院校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4.10

篇4: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刍议论文

课程考核是评估教学成效、反馈教学信息、检测教学品质的主要途径。其作用在于引导与促进学生系统化地加强和巩固学到的技能,验证他们在相关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升他们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具备集艺术、设计、科技于一体的专业特征,对其开展课程考核,不但是反映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方法,同时还是培养集设计、工艺与管理等于一身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路径。

一、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的新要求,传统的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已显现出越来越多的欠缺,具体体现为四点。

第一,在考核内容方面,未能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有机融合。就目前来说,社会上缺少的不只是懂理论的设计家或只会使用工具进行制作的设计者,而更缺少懂得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知识融为一体,可以创作出体现当前社会观念和文化作品的复合型设计师。从现实看,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过于关注实践技能训练的考核内容,却忽略了理论与实践技能两者的结合。

第二,在考核方式方面,重点关注了对考核对象的技能考核,而针对其在沟通交流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考核较少,遏制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三,考核主体较为单一,主要为任课老师,未能将考核对象学生作为考核主体之一,也忽视了企业、社会等第三方的评价。由于考核主体的单一性,造成了任课教师成为考核评价的唯一评价者和实际操控者,这也使得学生习惯以任课教师的思维模式、创作手法和喜好作为学习模仿的对象与考核评价的唯一标准。

第四,在成绩评定方面,没有把成果和过程这两种评价予以有机结合。现行的考核评定方式往往是“一考定乾坤”,这种方式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比如老师的知识背景、喜好、工作责任心、情绪等,会造成不同的老师对某一考核对象的评定结果不同。另外,在考核结果的评定上过于注重成果评定,对过程的评定却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样的评定方式对学生的考核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趋势与举措

基于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必须从多个方面着手改革,诸如考核的内容、主体、评价方式等。包括在课程考核评价中,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绩,重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着重将评价具有的激励、反馈等功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构建一种新的课程考核机制;针对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涉及技能、知识、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确保评价内容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而在考核评价方法上,推广分层次考核,同时构建综合性的评价机制,将学生的自评、互评与老师的评价、公司的评价、社会的评价等有机融合起来,进而提升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此外,还需重点对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构建效果和过程并重的考核评价机制。具体为以下内容。

1.改革考核内容,引入企业行业标准,增强评价的职业性

按照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基本特征、内容以及面向对象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革新课程考核的相关内容。制定的考核内容应可以准确体现学生在理论、技能等方面的实际掌握和理解情况,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非简单地重复书本内容。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创新和实践方面的能力,让课程考核能对考核对象的知识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予以准确全面的评价,可根据经济社会对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多元化人才的要求,把公司真实生产运营的综合性项目设置成考核内容。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及专业技能有效地集中在某一个项目中,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反映学生在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真实掌握情况,还能够反映出他们所学的各种知识在不同学科之间的贯通能力,进而从整体上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2.改革考核形式,实现考核形式的多元化

在充分研究与分析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及课程属性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课程考核评价形式。将各专业课程考核方式分为理论考核型、技能考核型、作品展示型等多种形式,各课程具体采用何种考核形式由专业负责人及课程负责人共同商定。

(1)理论考核型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传统考试方法,不过并不能因为其具有传统性就把其放在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之外。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在基础艺术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上,其教学目标是以“必须、够用”为度,其目的也是提升他们在艺术理论方面的综合素养,促使其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之后的专业实践打下基础。艺术设计需要创新,创新又来源于设计者的灵感与顿悟,而灵感和顿悟又源于设计者的文化积淀和长时间的修持。强调技能,并不是说不开展理论方面的学习。所以,这种类型的考核,主要应用在具有较强理论性的课程教学上,如艺术史论课。通过理论考核,能够加强考核对象对艺术设计基本理论与原理的掌握,为后续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实践考核型实践考核型,主要适用于注重技能操作类的课程,其考核的重点是强调操作技术和技巧的熟练运用程度。如电脑设计软件(AUTOCAD、3DMAX等)、设计表现技法等课程。这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进行作品的创作或者完成相关操作,然后按照他们完成操作的效果进行评价。

(3)理论实践结合型理论实践结合型,是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类型,这种考核方式不但重视学生对理论方面掌握情况的考核,还重视他们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考核。就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来说,其开设的很多课程都可以采用这种考核方式进行考核。

(4)作品任务型其含义是课程完成后,学生将完成的作品交给老师进行考评,老师根据他们对作品的完成情况实施评价,诸如招贴设计等。一般来说,学生都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相关作品,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自定主题或根据需要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最后,由老师根据他们作品的完成情况实施评价。

(5)作品展示型作品展示型,也属于任务作品的一类,其不同之处在于对作品的评价主体除了有专任教师还有企业行业的专家,甚至学生代表也可作为评委之一。另外,完成的作品不仅要提交还要布置展示,展出的方式除了传统的成品展示、喷绘展示,在如今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也可采取网上展示及微信公众平台展示,这样的展示方式传播速度快、时代感强、学生乐于接受。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不仅可利用专家组的评分,也可利用观众的评分,或是采用二者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作品展出效果的比较,能够将各个专业、各个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纵向对比,进而反映出考核评价的公平公正性。

(6)团队考核型团队考核型通常是因为一项大型任务(作品)完成的需要将学生分为若干团队或小组,团队成员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共同完成任务,之后由任课教师、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组成考评组对团队作品进行评价的一种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适用于一些专业综合性较强且需多人参与的课程,如建筑结构模型制作、企业CIS设计与制作等。团队考核型的评分,是由任课教师、企业行业专家、学生多方主体参与评分。教师和企业专家首先对作品的总体成效给予考核等级(不同的考核等级对应不同的分数区间),学生团队成员再根据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和表现在评定的等级分数区间内进行自评和互评,最终得出个人成绩。和其他考核方式相比,这种考核方式更有利于对学生在综合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方面的考查。

(7)企业参与考核型企业参与考核型是指将企业项目、企业规范、行业标准引入课程,将企业项目任务与课程教学内容对接。企业派设计师作为兼职导师担任课程的实训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担负学生实训指导的任务。此种考核,因为企业的参与,其考核评价往往以企业岗位的标准为考核标准,将设计成果被企业采纳的情况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适用于一些专业综合课程。如工作室研学,通过企业参与课程教学与考核,拉近了学校教学和企业岗位要求间的距离,进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企业工作的艰苦与乐趣,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与社会适应能力。

(8)课证融通考核型课证融通即指将岗位技能标准和职业鉴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体系,把该专业的教学要求和企业对职位的要求对接起来;把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起来;把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起来,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的高度融合。课证融通型考核即将课程考核与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的职业资格考证有机融合,认可和接受将学生的考证成绩视为考核成绩。

3.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关注成绩评定的合理性

为全面考查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应改革“一考定乾坤”的终结性考核评定方式,将过程考核贯穿考核评价过程的始终,以学习工作过程的实际表现和成效为重要参考,最终实现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的有机结合。尤其在一些专业综合课程教学中,学习的过程是工作,在工作中完成学习,所以考核应该涉及各个过程和环节。同时采取适当增加学生学习压力、将考核结果进行公示等方式来帮助其形成竞争思维和意识。在学生学习时,有部分任务是要求学生自己完成的,目的就是锻炼和提升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部分的任务则需要学生通过相互间的合作才能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因而过程考核包含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两种形式,考核过程中可将两种形式交替进行,最终实现课程考核的多样性与考核评定的科学性、公正性。考核评价是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主要途径。对于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集设计、工艺、管理等于一身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实施科学合理的考核,不但能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能从整体上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推动他们在创新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提升。因此,改革传统的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主体与考评机制刻不容缓,只有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才能充分发挥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在多元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与作用,最终实现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路铠铭.高职高专教育艺术设计类课程设置探索.焦作大学学报,20xx.2

2.刘永福.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广西轻工业,20xx.11

3.廖素清.高职院校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xx.10

篇5:高职院校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论文

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公司等企业,培养“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如何做好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的组织与设计成为教师们思考问题,本文从课程特点、课程设计理念、具体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与现行的规范、规程等有关的专业技能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混凝土结构构件受力特点、计算原理和设计方法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混凝土基本理论,解决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计算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及毕业后在混凝土结构学科内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综合性。作为建筑工程专业的专业技能课,钢筋混凝土结构融合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等课程的内容,可以说是涵盖了本专业内各专业课的大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二)技术性。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在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快适应建筑业生产、管理等一线岗位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课程教学更侧重与技术和技能教育,在内容上与行业内的先进技术接轨。

(三)应用性。“精施工须先通设计”,在高职类院校。我们开设《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结构设计的工作,而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各种结构形式的原理和功能,以便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灵活应用。

二、钢筋混凝土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内容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以行动导向进行教学设计,以实训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目标就是培养出具备一定专业能力、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专业人才,而学生的择业、就业、工作等就是这一目标的具体体现,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设计与开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行为,为学生奠定从事职业活动的坚强基础。

(二)以工程实际为载体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所研究的`问题都是通过工程实践总结提炼而来,是进行工程设计、施工等活动的基础。而且各个问题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理论体系。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环境,将课程教学的重点放在基本概念的正确树立和基本原理的科学运用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课程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

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体现知识“够用”的原则,按照职场中岗位能力标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的融合。

2、在教学内容的逻辑排序上,按照岗位需要及工程规律安排各教学内容的顺序,循序渐进。

3、在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上,充分考虑到学生以后的工作性质,适量增加实训课程的比重。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本课程主要采用教、学、做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阶段课程内容,在充分利用课堂讲授的同时,采用现场教学、实训教学等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多媒体、模型、图片和板书等相结合。譬如在讲解绪论时采用多媒体授课,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更直观地了解钢筋混凝土的应用,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基本原理和公式时,宜采用板书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充分时间理解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总之,我们要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掌握本专业领域内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学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理论知识,掌握必需的专业技能,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理论学习之后能进行实践练习。例如,学习完梁或板的配筋之后,可以给学生一些实际资料,让学生进行受力计算,确定构件的纵向受力配筋、腹筋,并确定钢筋下料长度。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绑扎钢筋笼,从而让学生明白受力筋、架力筋、弯起筋和箍筋的位置关系,了解《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一些构造要求。

3、丰富授课内容

现代社会技术突飞猛进,每时每刻都有新的技术产生,因此,在授课时要尽量做到课程的内容更新,尽量地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讲解授课内容,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要求专业教师不断学习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通过各种方式来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只有教师自身具备扎实地专业功底,才能更好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另外,在授课时尽量和其他课程相联系,使学生知识系统化。

4、将技术规范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技术规范作为国家的强制标准,是在大量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理论总结,对实际工作具有报强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引导学生树立技术规范意识。主要包括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强制性条文和技术术语、技术符号等专业知识与规范。

5、做好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继“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理论教学之后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内容,促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并能按标准要求绘制结构施工图,从而使学生在工程实践、基础理论和计算能力等3个方面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满足高职教育的特色要求。

6、改革成绩判定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克服学生旷课、抄袭作业等现象,我们在进行成绩评定的时候可采取一些灵活的方法,具体如下:(1)理论课程的成绩由作业成绩、考勤成绩、卷面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作业成绩占10%,出勤占10%,卷面成绩80%:

(2)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的成绩,采取设计成果评定和答辩相结合的方法。在课程设计成果合格的基础上,通过答辩来确定其最终的课程设计成绩。

四、结束语

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篇6:《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过程考核的运用论文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过程考核的运用论文

考核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之一,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能够客观的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程度,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

《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考核方式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考核方式,该方式存在有很多不足之处,作为学生只看重结果,而不注重平时的学习,出现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考试作弊等很多问题。基于传统考核带来的问题,我们可以对本门课程的考核做如下改革。

一、实施过程考核的必要性。

1.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是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涵盖了 HTML 语言、Dreamweaver、Fireworks、Flash 等相关内容,从多方面全面介绍了 WEB 站点的开发、设计、制作及维护等相关技术。本课程与计算机基础、Flash动画、PhotoShop 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等课程相互联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因此应强调平时学习积累的重要性,通过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前总是更注重更新教学内容、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而忽视了评价考核。采用的考核方式较陈旧传统,平时成绩占的比例较小,期末成绩占的比重较大,再加上有时教师考勤不严,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降低,只看重结果,通过近两年的教学效果来看,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课程教学目标中注重对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达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加强学生对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视,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尝试着对这门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新的考核评价方式要更有利于对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

3.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随着高等学校的逐年扩招及自主招生的出现,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呈下滑趋势,经常出现上课迟到、无故旷课、旷考、考试作弊等现象,学生认为只要通过期末考试就行,平时表现不重要,对学生没有一定的约束力,学生学习没有压力,缺乏学习的热情,学习积极性不高,鉴于这样的学生现状,采取过程性考核可以加大学生的压力,提高出勤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过程考核方案的设计。

1.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任务引导学习,通过项目任务指导实践,采用项目导向的模块化教学,通过对项目任务进行分析,选择 5 个比较典型的项目作为本课程的教学情境。按照课程的特点,对该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挥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考核评价方式。每一个项目模块设计一个相对应的考核任务,项目开始,向学生说明项目设计的任务。在项目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制作和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在考核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发挥过程考核的作用,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全面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职业技能。

2. 过程考核内容及成绩比例设计。

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和各个项目完成情况,过程性考核占 60%,其中平时出勤和课堂表现占30%,各个项目完成情况占 30%.根据教学内容本课程设计为五个项目任务:站点创建、基本网页制作、网页图像制作、网页动画制作及网页整体设计。依据每个项目的核心内容设计相应的考核作品,根据作品完成情况给出评价。将课程考核重点由结果考核转向过程考核,突出了过程考核,强调了学习过程,评定出较为合理的课程成绩,期末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水平,综合网站的制作能力,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多个网站主题,要求学生搜索使用与网站主题相符合的相关素材,利用网页设计的相关制作软件如 Dreamweaver、Photoshop、Flash等,完成所选主题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网站设计考核占 40%.评价学生网站设计,要更注重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考核,更注重对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及考核,对在设计上有创意的学生予以特别加分鼓励。

3. 设计评价标准。

对学生设计的作品进行评价要有一个评价标准,学生在进行主题网站设计制作前就应该清楚知道评价标准,这样在进行网站设计时就会有章可循,评价学生作品首先要看学生的学习态度,然后再看主题网站的站点结构,页面布局、色彩搭配及各种网页元素的合理分布,页面链接是否正确,相关技术的应用及网站的整体效果等方面。

网站主题评价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参考(见表 1):

在作品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作品采取互评的方式,教师通过教学平台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欣赏并参与评价,提出作品的优点和缺点,这种评价方式既能让学生设计的作品进行相互比较,互相学习,又能让学生通过欣赏一些优秀作品,学习一些新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

三、过程考核方案的实施效果。

“过程考核”在平时教学中实施以来,尽管遇到了一些阻力,如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交作业比较被动等,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从学习效果来看,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通过对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级计算机网络班学生、级计算机应用班学生进行学生学习主动意识调查。结果显示,2012 级学生实施的是传统考核,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的有 60%,而 2013级学生实施了过程考核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愿意主动学习的有 89%,调查结果表明,该考核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其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过程考核能够有力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而帮助提高教学质量。

3.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参考。学生通过教师的作品展示,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教师可以总结学生在知识运用、软件运用、语言表达、综合素质方面的情况,通过信息反馈,教师可以为今后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考核评价积累经验。

4.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在过程考核中,实操参与率和完成率都达到了 90%以上。通过大量的上机实践,加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对知识的理解,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过程考核加强了对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考核,打破了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是科学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改变学生学习“平时懒惰, 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能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促进了课程的内涵式建设,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石晓梅。浅谈过程性考核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154-155.

[2] 周淑萍。过程性考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7):146.

[3] 王书立,张立军。浅谈过程性考核在高职“企业会计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9):60-63.

[4] 姜玉洁,张楠,戴毅君等。网页制作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

篇7:机械制造类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采用了“行动导向”的“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模式,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工作和学习是一体化的。在教学过程中,遵照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和工作过程顺序进行设计。学生通过对自身经验的反思和批判性检查,验证、丰富和更新自己的行动模式和认知结构,达到提升行动能力、解决职业活动中的问题的目的。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没有教师直接帮助的情况下围绕已经明确的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独立学习起起咨询和辅导的作用。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

2根据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规划教学内容

可将教学资料内容规划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方案、工作任务单、课程引导文、引导性教学PPT、学习参考资料清单。

2.1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职学生已经学过了独立的和分散的专业课程。如何将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相衔接,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是目前高职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现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以下的能力:能够完成中等复杂零件图的制作和输出,手工编制较简单的CNC程序,操作数控铣、数控车床,应用一种CAD/CAM软件完成零件的三维建模,手动检测零件的尺寸精度,编写数控加工工艺文件,使用专业术语交流,借助技术手册阅读图纸的相关技术要求。

2.2教学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课题名称:低碳环保风力装置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教学时间安排:10课时。学习/工作任务描述:学生根据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的部分图纸,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区内,以低碳环保的设计和制造方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调试工作,并及时记录和总结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该项任务,需要进行必要的分工和合作,最终实现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每组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与设备管理员、工具管理员做好交流沟通,安排好加工时间段。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学生要明确低碳环保设计理念,注意使用现有设备、工装夹具、刀具和量具完成加工制造任务,注意设计的零件与现有零部件的配合关系,在几何精度方面查阅相关技术手册。该任务需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安全准则,规范设计制图和设备操作。在任务结束时要归纳整个设计和加工过程,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自觉保持安全作业,遵守“5S”的工作要求。教学/学习目标:学生以小组的团队形式,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低碳环保产品设计理念和思路以及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机床设备使用安全准则,提出对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的产品设计方案,并能够在小组内进行比较和评价,得到最佳实施方案。学生要能够对比和评价产品的数控加工工艺方案,最终确定最佳的解决方案,并实施加工。根据产品的装配和调试的相关技术标准,学生要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总结、评价和汇报。学习完本项目后,学生应能够完成低碳环保小型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包括设计原理分析、机械零件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数控加工工艺方案的优化与制订、数控程序的编制与调试、中等复杂零部件的数控车与数控铣配合的操作加工。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学生更加关注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其相关的环保意识也有所增强。教学对象:高职教育制造类专业的第五学期学生(制造类专业,例如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精密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教学内容:根据低碳环保的理念,某企业设计出了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现给定一风能,根据能量转换原理,创新设计与制造一风能驱动叶轮转动,进而带动传动机构和驱动机构,实现物料传送的机械装置。物料尺寸Φ25mm×10mm,物料材质为塑料或尼龙;顶杆作直线往复运动,行程范围为30~50mm。教学过程:仅提供该装置部分工程图和部分零部件,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产品工程图(部分),分析、讨论该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理念和使用场合,编写产品设计说明书。在掌握新产品的整体结构后,完成缺少的零部件设计,遵照国家标准完成工程图的制作;完成该产品的三维实体图的绘制,实现虚拟样机的装配;对设计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制定出合理的工艺方案,按照工艺文件完成零件的数控加工制造;最终将产品所有零部件装配,进行装置调试。教师需要参与学生的设计方案和工艺方案的讨论过程,指出关键问题所在,如对于CAD/CAM软件使用能力、标准件的选用方法、数控加工工艺的制定思路、数控加工操作尤其是数控车/数控铣的组合加工、装配调试的注意事项等。

2.3教学环境设计与资源配置

教学车间,学习讨论区与加工区以玻璃幕墙隔开,一是避免噪声,二是保护学习讨论区设备。中间区域为小组学习和讨论的主要场所,需要配备电脑和电源插座。该设计模式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实施,学生可以在加工现场旁进行讨论和学习,这很好地解决了实践与理论分离的问题,有利于综合性教学课程的开展。

3结语

上述设计和规划能够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种行动导向的“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模式,通过近似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适应团队工作模式的综合能力。该教学项目的设计,是技能大赛引领教学改革的一次探索和尝试,是将技能大赛项目向课堂转化的一个典型案例,也是应用技术型学校进行行动导向课程改革探索的典型案例。

篇8: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教育的特点及特征,详细的分析了“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专业课在面向机械工程学科培养进行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了传统教学模式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不到有效锻炼,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弊端等;并针对这些问题阐述了课程案例化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给出一系列教学改革方法,并分析了其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及主要特色,为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奠定基础。

【关键词】传统教学;案例化;课堂教学;关键问题

动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路径论文

基于四位一体精密机械学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论文

行政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机械工程的毕业论文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制图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分析论文

工程师培养方式探索论文

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模式探索论文

生态学理论及实验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设计课程考核机械结构论文
《设计课程考核机械结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设计课程考核机械结构论文(合集8篇)】相关文章:

机械制造类课程教学设计论文2023-10-16

课程与教学的相关论文2023-01-06

浅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模块化教学论文2024-03-11

课程教学论论文2024-03-11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2022-05-06

浅谈基于工程思想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论文2023-05-05

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论文2022-10-19

课程与教学相关文章论文2023-06-01

课程教学改革论文10篇2023-07-27

课程设计论文202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