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基地资源编制基地活动指南论文(共5篇)由网友“mikamika”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利用基地资源编制基地活动指南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利用基地资源编制基地活动指南论文
利用基地资源编制基地活动指南论文
在推进区域生命教育的行动中,崇明区中小学校结合生态岛建设的发展需求及岛域生态科普教育基地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展了生态教育实践的探索。如何在生态教育中将生态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活动相结合,实现校内外生态教育的有效衔接?我们充分开发基地资源,编制了《“崇明学宫”基地活动指南》。
一、基地活动指南编制流程与内容
1.充分调研基地资源
为了对“崇明学宫”基地资源有整体的了解与把握,基地活动指南开发组拟订了调研方案,准备了调研器材,进行了调研预约。我们通过实地调研、馆长访谈、资料查阅等方式获得大量基地资源,按类别与类型进行整理,并针对资源的特点与利用组织专题研讨。在整个“崇明学宫”基地资源调查与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其资源与其他基地资源相比较,除具有多样性、价值潜在性、具体性、多质性等共性外,还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一是实物性。“崇明学宫”中的物品资源来源于收藏。这些真实的物品是立馆之本,也是开展教育最为直接的资源,实物性是其最大的特点。这些实物还具有典型性和历史性,负载着关于崇明人活动和自然变迁的各种信息,是对崇明发展历史的见证与记录。
二是直观性。直观性指的是学生可以与“崇明学宫”内的实物资源进行零距离接触。馆内陈列或展览的大量实物藏品,比其他文字资源或图像资源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更直接地向学生传递各种信息,更有助于学生加强知识的记忆与情感的体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三是情境性。情境再现是“崇明学宫”的陈列方式之一,如崇明老街商业景致的生动展示,为学习者或参观者创设了一个如同身临其境般的环境和学习情境,使观众能够调动各种感知觉器官接收信息,全方位地进行亲历式的学习,使学生在这样的生动情境中学习与体验。
2.依托基地资源架构指南内容
遵循基地资源特点和学生认知的特点,“崇明学宫”基地活动包含了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所以《“崇明学宫”基地活动指南》由基地教育资源介绍和活动项目方案设计两大板块构成。基地教育资源是学生开展基地活动的素材性资源,学生在进入基地活动前必须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为选择和参与基地活动奠定认知基础。活动项目方案设计是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基地活动时的选择与参考依据,活动分基础类与拓展类两类,根据基地素材性资源,基地活动由“仰视重檐的厚实”“聆听历史的回响~r体验水运的旺盛”“叩开民俗的记忆”四大专题板块组成。
3.针对基地资源的特点编制活动方案
根据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我们确定了每项专题活动包括项目引入、活动地点、活动对象、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建议、活动参考及项目学习单等八个组成部分。活动方案编制的核心是项目学习单的设计。针对基地资源的特点,项目学习单的设计以“问题一探究式”的方式加以呈现,围绕一定的问题,针对“崇明学宫”的展示内容,进行观察、查阅、访问等探究活动,充分体现了以下三大特性。一是内容的针对性,项目学习单紧紧围绕“崇明学宫”中展示的“四程头宅沟”而设计。二是方式的多样性,基地活动不同于知识学习,它既强调学习的体验性与过程性,又强调学习的趣味性与吸引性,因而需要尽量多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三是问题的适用性,在项目学习单的问题设计中,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求明确、语言简练、通俗易懂,确保对学习的有效导引。
二、基地活动指南编制的注意事项
1.关注活动资源的生成
要创设真实的基地活动,就必须注意对生成性资源的利用。一方面,基地有固定的社会功能和发展规律,处于社会的动态变化之中,基地活动要适应这种基地本身的动态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对基地建设的发展规划和远景有清晰的了解,做到对资源的灵活运用;另一方面,不同的活动对象对基地活动的要求有所不同,在《“崇明学宫”基地活动指南》的编制过程中,我们应设计一些拓展和延伸活动,或留给学校自主开发的空间,以增强基地活动的实用性。因此,在开发活动指南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这些可能会生成的资源有前瞻性的了解,并在开发时能够通过一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对基地活动开展后续探索。
2.注重开发团队的合作
《“崇明学宫”基地活动指南》的编制必须以对基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基准,以活动对象的兴趣、认知结构和能力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以问题解决为活动特征,这样才能提升基地活动指南使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增强活动效果。因此,在指南编制过程中,我们主动寻求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专业人员主要包括基地专业人员、课程指导专家、学科研究人员等。
3.重视过程经验的积累
《“崇明学宫”基地活动指南》的编制需要教师的专业支持。为此,我们组建与生态专家、课程专家相协作的基地活动指南开发组,采取边编制、边实践、边反馈、边调整的指南开发方式,建立学校与基地、教师与基地合作互动机制,引领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基地课程开发的经验。
《“崇明学宫”基地活动指南》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至全区68所中小学校,作为各校实施“生态崇明”地方性乡土课程的补充参考用书。一方面,《“崇明学宫”基地活动指南》为学生的基础型课程学习向社会真实生活的延伸提供了可能,为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开辟了新的学习场所和时空,丰富了师生的教学经历,激发了师生的乡土情怀,升华了基地的活动品质;另一方面,《“崇明学宫”基地活动指南》在编写体例、活动形式上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启发了教师采用课程改编、课程整合等课程开发模式,通过对基地资源的替代,开发出更多具有基地特色的实践体验型生态教育课程。
篇2:如何利用农村本土资源开展幼儿音乐活动学科论文
如何利用农村本土资源开展幼儿音乐活动学科论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我尝试着通过利用白岘的本土资源,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创设适合于幼儿学习的本土音乐活动,将适合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有效地整合于幼儿园的音乐课程中,丰富幼儿素质教育内涵,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进一步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以促进师、幼的共同发展。
一、巧用本土资源中的“自然环境”
《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这对农村的幼儿教育来说更为重要。我们幼儿园的活动室小,开展韵律活动和音乐游戏时比较拥挤,孩子的潜能不能够充分发挥。但我们却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900多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场地,我们完全可以摆脱课堂和书本的限制,把课堂移到大自然,发挥自然环境的教育价值是切实可行的一步。
1.利用园所内自然环境
陶行知先生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课间活动的时候,孩子们最喜欢在幼儿园左侧的小树林游戏了,他们观察树叶发芽的情形,细心地帮小树捉虫,在树林里捉迷藏……他们对树木特别感兴趣,也特别愿意探究树木的秘密,在这个时候如果让孩子自己尝试着来变成一棵树那是最合适不过的了。那么怎样提升孩子对‘树木’主题的兴趣呢?中班下学期《幼儿园建构式课程》的主题活动《大树和小花》中也有相关内容的一节科学课《我是一棵树》。但我认为:书本上那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过程缺乏趣味性,形式也很单一,孩子在学习时未必会自始至终情绪高涨。我在重新设计活动时,结合“幼儿园里的树”这一“园所自然环境”,把孩子带出课堂,走进幼儿园前的小树林,和树木来了一次‘亲密接触’,一节枯燥的科学课变成了一节有趣的音乐游戏课。在目标定位上也大不相同:①引导幼儿在音乐中创造性的用身体动作模仿树的特征。②幼儿能够根据数量的变化与相应人数的幼儿合作游戏。③让幼儿享受音乐游戏带来的快乐。在这个音乐游戏中我设计了很多场景,如:小白兔出场,大灰狼出场,打雷下雨等等,我为每个场景都配了合适的音乐。活动开始幼儿入小树林我选取了幼儿较为喜爱的《机器猫》为背景音乐;小白兔出场我配的是《森林狂想曲》,曲子活泼轻快;大灰狼出场我配了《寂静岭》的恐怖音乐;打雷下雨则匹配《雨中的节奏》这首世界名曲……实践证明,在不同的场景中加入匹配的音乐以及游戏的因素,孩子很感兴趣,游戏中他们非常快乐,穿梭于小树林之间,快乐地学习着,真正是在“玩”中学到了本领。
2.走近园所外自然环境
我园处于农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融入到大自然中。春天来了,领着孩子到野外观察,孩子很快就会发现,树都绿了,麦苗长出来了,桃树开出了粉红色的小花,油菜花是金黄金黄的……,大自然中有那么多漂亮的颜色,红的、黄的、蓝的、绿的……每一种颜色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怎样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教他们认识这些颜色呢?我设计了音乐活动《摸颜色》。孩子们在春意盎然的大自然中围坐成半圆形,展开讨论:春天有哪些美丽的颜色?你最喜欢春天里的什么颜色?通过找找、摸摸、编编、等方法把喜欢的颜色唱进歌曲里……一方面是将枯燥的认识颜色的'科学活动融入生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并以游戏的情节引起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掌握有关颜色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进行音乐活动,又拓宽了幼儿的学习空间,这种新鲜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因而更能让幼儿自然地接受颜色的概念。
二、活用本土资源中的“竹林资源”
《纲要》指出:“教师要从传递和发展社会文化的神圣使命的高度,把农村的民间游戏、儿歌以及歌舞、服饰、工艺、建筑和当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独特的文化引进教育内容,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对本土文化尊重和热爱的情感……”在领域目标中,也多次提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源。
我们的家乡白岘位于浙北山区,孩子们每天生活在这里。春天,我们带着他们去竹林采摘野花;秋天,大家在竹林里捡落叶……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一年一次的春游和秋游活动了,因为在这一天孩子们可以走出幼儿园,来到竹林里,在感受自然美景的同时,还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捉迷藏、过家家……孩子们热爱竹林,喜欢在竹林里玩耍,那么怎样把孩子们这种对本土资源“竹”的喜爱之情激发出来?又怎样让孩子们把爱家乡的情感大胆表达出来呢?于是我设计了音乐活动《我爱竹林,我爱家乡》,活动借用了千百年来第一首歌唱竹子的歌《和谐韵竹》的部分旋律。这是一首歌唱竹子的歌曲,和我们的活动内容也很相符,但是原本的《长江之歌》无论是从旋律,音高还是歌词内容都不适合孩子演唱。通过巧妙的改编之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歌曲的旋律变得简单,明快,歌词内容贴近幼儿生活,通俗易懂,孩子们也很感兴趣,纷纷把自己编的歌词唱进去。在活动中,教师积极创设游戏情景,引导幼儿通过回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歌唱竹子。大家一起如数家珍似的讲述家乡的美丽风景、交流着家乡利用本土资源创建美好生活的设施――竹子可以制成鸟笼、扫帚、扁担等;每天清晨可以听见竹林里的鸟叫声;一年四季都有美味的竹笋可以吃……这些都被他们唱进了歌曲里,活动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孩子们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三、妙用本土资源中的“自然物品”
纲要指出:“农村有丰富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它们,使它们成为实现高质量幼儿教育所需要的物质条件,让广大教师建立‘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朴素的资源观和价值观”。乐器,是幼儿开展节奏活动的物质基础。我国著名的指挥家、打击乐演奏家谭盾先生说过:“来自自然界的声音是最美的声音,因为声音是音乐的源泉。”用自然物品做成乐器就沿袭了最美的声音的本质。在白岘到处可得的自然物品中,我们可以选择卫生、安全、适宜、无污染的材料用于制作打击乐乐器的活动,如石头、沙、黏土、竹子、各类植物的种子等。在将这些自然物品变成音乐活动中可使用新乐器之前,我们和幼儿一起对它们的质地、形态、色彩等进行研究、讨论,最后对这些自然物品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例如:竹块可做成响板、双响筒,易拉罐装上沙子、石子制成响筒,摇动发出的声音随里面填充物的改变也显得不同。将沙、黏土填充在易拉罐中摇动发出的声音较闷也比较轻,用黄豆、石子填充在易拉罐中摇动发出的声音就比较响亮、悦耳。在节奏活动《我爱摇滚乐》中,我选择了一首黑人摇滚乐队的《WEWILLROCKYOU》的音乐,这是一首有着强烈摇滚风格的流行音乐,歌曲共分三部分,为ABA的音乐模式,A段用竹块做成的响板演奏×××颉痢痢恋慕谧啵B段用黄豆做填充物的响筒演奏××颉痢恋慕谧唷S捎谘∪〉囊」隼址浅U鸷场⒂辛Γ加上运用自制的‘土乐器’进行演奏,土洋结合,孩子们充满了新鲜感,活动中幼儿充分发挥了主动性,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又如在另一个节奏活动《雨中的节奏》中,乐曲的的前奏是一段打雷,接着下大雨的声音,用什么样的乐器才能模仿打雷的声音呢?幼儿想出了好办法,他们用竹片使劲拍打从家里带来的旧匾子,“砰―砰―砰―”,真把雷声演活了。下雨的声音学起来就更有趣了,孩子们先将黄豆放在匾子里,演奏的时候,他们有节奏的将黄豆从上往下往匾子里洒,“啪啦,啪啦”,这雨还真不小。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将直接使用自然物品以及用自然物品进行手工制作的活动与音乐活动有机联系起来。合理的整合课程开展音乐活动不但有助于教师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还能为教师和幼儿提供更多共同发展的机会,不但陶冶了幼儿的艺术情操,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而言之,将本土资源与幼儿的音乐活动相融合,不仅可以让幼儿植根于本土文化这一丰富的文化土壤,了解其内涵,继承其精华,萌发热爱家乡的意识,又能提高幼儿的人文素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篇3:利用英语课程资源 设计英语实践活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新余市第一中学 邹小凤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如何利用英语教材、《二十一世纪中学生英文报》及网络资源,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英语实践活动。
关键词 英语课程资源 英语教材 听说读写活动 项目活动
教育部最新制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英语课程资源,为学生设计多层次、有系统的英语实践活动。英语课程资源是指一切有助于实施英语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物质条件和包括环境、氛围等在内的其他非物质条件。物质条件方面的资源主要包括英语教材、报刊杂志和网络信息等。
一、利用英语教材,设计听说读写活动
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主要有教科书及其配套的录音带、教师用书、练习册、挂图等。合理地运用好教材资源是教师的一项创造性工作,是学生体验学习、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实现自主性学习的必要途径。
新课标教材教学内容贴近现代生活,有较强的时代气息,特别符合学生特征和生理心理发展。如:名人、音乐、体育、文学、艺术、语言文明礼貌、友谊、饮食文化、幽默等,这些题材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许多鲜活的人与事能够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里的这些话题设计和组织不同层次的、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
在listening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真实语言材料(如对话、广播、采访、争论等),设计组织各种听前、听时和听后活动。听的活动形式可以是:
听大意 听细节 讨论话题 边听边画图
补全信息 判断是非 口头转述等
在speaking当中,教师应少提供示范性对话,多关注专题性会话。会话可以是对某个话题发表评论,交换看法,展开辩论,或提供建议、表达意见等。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但必须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说的活动形式可以为:
讲述事情 报告过程与结果 演讲 讨论
采访活动 小型辩论会 评论 自述
角色扮演 转述故事或意见 简短发言 猜谜活动
聊天 短剧表演等
阅读由三个相关的部分组成,即“读前”(pre-reading)、“读”(reading)、“读后”(post-reading)。阅读理解大致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语言方面,二是阅读技能,三是文化背景意识。“读前”部分的活动设计要能启发学生思维和想象,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增加新的背景知识。读前活动形式可以为: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读”这部分应把阅读课文作为整体来处理,通过上下文来教学词汇和语法,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课文,提高阅读技能。读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正误判断题、讨论题、信息填空题,写要点、定主题、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对课文表层理解题,对课文深层理解题等,还可以设计一些阅读任务(reading tasks),使学生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运用阅读材料的词汇、语法结构以及固定的表达方法。“读后”设计的活动要有开放性,根据课文的启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或使学生完成一些有成果(outcome)的事情,如,作依次采访并写出报告,讨论一个计划并协商做出决定等。例如:新课标教材高一英语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在学生通过课文学习知道了英语的重要性后,教师可以扩展,让学生预测一下语言未来的发展,英语、汉语、西班牙语、法语和日语在未来50年的发展,哪一种语言会越来越重要,为什么会越来越重要。
有了前面的listening,speaking,reading,学生可在此基础上完成特定的任务,进行writing。根据单元主题,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使学生在听、说、读活动中“输入”的信息,变为自己的东西,进行“输出”。写的活动形式可以为:
写日记或信件 写电子邮件 写说明文 写叙述文
描述人或事 写报告 写贺卡 写书评或影评
写海报 写广告词 写提纲 写小论文
写小诗 写配图说明 写配图故事等
除了以上的听说读写活动,教师还可以每个单元给学生设计一个project活动。教师把学生按7至8人一组,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根据单元主题确定项目内容。如:在完成新课标教材高一英语 Unit 4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的阅读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完成一个项目:灾难图片展(Disaster Picture Show)。具体步骤如下:
(1)召开各组小组长会议,讨论活动计划,分配具体主题,如:earthquake, flood, typhoon, fire, air crash, draught, sandstorm, war 等,一个小组负责一个主题,收集相关图片和文字(英语)材料。
(2)个人活动:通过各种途径(网络、图书馆等),收集资料。
(3)小组活动:借助图片等,用英语交流各自收集到的资料;整合、修改资料;规划版面,编辑文字、加工图片。
(4)班级活动:图片展览;各组推选一名讲解员。
项目活动的形式可以为:
广告制作 多媒体演示 网页制作
旅游指南 新闻报告 简报制作
电脑图形制作 室内设计 幻灯展示
报纸制作 调查结果展示 专题报告
地图绘制 实验报告 问卷设计等
项目活动很有意义:(1)让学生在实践中操练本单元的词汇、语法,综合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用英语做事的综合语用能力;(2)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图书馆、因特网搜查、检索资料的能力;(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集体合作的精神,形成资源共享的氛围;(4)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二、利用报刊杂志和信息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为了开拓教与学的渠道,更新教与学的方式,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师应在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补充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二十一世纪中学生英文报》是目前最受高中生欢迎的英文报,而上网又是青少年最喜欢做的事情,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两点来辅助英语教学。
1、利用《二十一世纪中学生英文报》,设计英语课外活动
《二十一世纪中学生英文报》(21 st Century Teens)是中国日报社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英语新闻资源,广泛采用国际知名英语教育出版机构所提供的最新教学读物,以英语新闻知识为主导,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文报刊。它配合新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满足高中生对英语阅读的需要。每期社会、文化、生活、历史、地理、科普、自然与环境等方面的某一专题介绍,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百科知识读物,并且与新课标教材要求的话题项目相一致。其版式生动活泼、英语纯正地道,学生能轻松地阅读和领略到“时事之窗”(our world)、“校园热点”(campus trends)、“社会文化”(culture)、“运动休闲”(leisure)、“科技生活”(science life)、“大家一起学”(learning with us)、 “开心驿站”(fun time)等精彩纷呈的版面内容。
教师可利用这份报纸为学生设计英语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
(1)设置阅读理解题和词汇练习,指导学生读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扩大学生词汇量。
(2)就学生关心或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讨论。如:根据10月6日版头版文章Friends for life 可设置讨论题: If one day a kind of animal, other than man, became master of the world, how do you think they would treat us?
(3)组织学生每半学期按名人、音乐、体育、文化、科技、环保、艺术、幽默等专题收集报刊内容,既是对英语教材单元主题的补充,又为项目活动收集了素材。
(4)辅导学生参加报社举办的各种活动。如:参加征文活动、下期讨论话题、高中版的“照片秀”、有奖知识竞赛等活动。
2、优化网络资源,辅助英语课堂教学活动
国际互联网络对当今教育影响最大,它提供了最为丰富、最为全面、高质量的各种英语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但网上的资源包罗万象,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健康,更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中学生阅读,因此,教师要对网上信息及网站进行精心的挑选,对网络资源进行净化及优化,然后再根据单元主题内容,为学生创设英语课外活动。
(1)网上查阅资料,进行单元预习
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上网查阅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资料。以新课标教材高一英语Unit 5 The Silver Screen为例,教师事先搜索有关电影的网址,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网址,有选择地上网浏览有关电影的资料。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与单元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利用网络资源,提高阅读能力
网上有许多面向英语学习者的免费英语杂志,还有许多国际著名报刊杂志站点提供的有关时事新闻和名人轶事等方面的图文并茂的材料,如:《今日美国》(www.usatoday.com)、《华盛顿邮报》(www.washingtonpost.com)、《时代周刊》(www.time.com)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素材。
(3)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完成项目活动
每个单元给学生设计的项目活动,需要借助平时收集的素材和互联网查找资料,才能完成。学生在网上搜索网站,查找下载相关信息,再对网上信息进行精心的选取和编辑,或扩展、或补充,完成项目,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三、在设计英语实践活动时,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教学活动设计以启发思考、提倡创新、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为目标。
2、学生用课程资源必须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应有利于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3、活动应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教师提供的语言信息、语言情景以及语言形式要真实、自然、有趣,使学生能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语言,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性活动。
4、活动设计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能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在新的活动中呈现出来,使活动具有多层次性、系统性和连续性。
5、给学生留出空间,让学生自由讨论、联想,让他们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而不是受老师所左右的想法。
6、宜采用启发式、创造性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改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7、教师建立学生活动档案,从兴趣、态度、信心、策略等几方面进行反思、评价,以便及时调控下一个活动。
8、组织学生记录他们使用课程资源的情况,如课外阅读记录、听力记录、上网学习记录等。
9、活动完成时应展示出结果。
参考资料: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刘兆义
《新课标理念下的英语教学》 姚连荣
篇4: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论文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富有开放性和可选择性,强调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校外资源开发利用上进行大胆实践与探索,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增强学生的家乡自豪感、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继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和难点,虽然有国家制定的活动纲要,有独特的先进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但没有课程标准和现成的教材,给课程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保障。
一、走近家乡民风民俗,增进学生的社会体验
慈溪市新浦人,传承并创造着民俗文化。在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情趣习惯和各种礼仪规矩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特点。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和民间文化,是我们进行教育的好教材,也是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极佳土壤。五年级学生开展了“亲近家乡民俗”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经验入手,引领学生走入社会,走近社会成员,感受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民间传说、古老童谣、风味小吃等,无一不让学生体验到本土文化的独特气息和价值。我们还组织学生积极开展“集民间故事、讲民间故事”活动。学生们在课外倾听老人们讲述《三八廿八虾仔一铜勺》《泥螺告状》等一个个美丽又神奇的故事,充分感受到富有韵味的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们把各种有趣的民间传说整理成文字,开展讲故事比赛,然后把收集的故事组织成一本民间故事集,在班级甚至是全校传阅,以活动促学习,以学习促活动,增强了学生对传统乡土文化的兴趣。
二、利用本土环境资源,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环境问题每时每刻无声无息地教育、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校外环境资源是最直观的教材。例如,在六年级组织开展的“我爱家乡――新浦”环保专题研究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了解到新浦的环境现状,纷纷献计献策,愿为新浦的环保出一份力。活动过程中,环保志愿者去公园、路边、河边、车站等公共场地清理垃圾,收集废电池,回收废纸、牛奶盒等,拓展了学生的活动领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利用校外环境教育资源,使学生更加自觉形成环保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三、借助家乡名优特产,培养学生家乡自豪感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作为长期居住的乡土,对学生发展具有优先、深厚的影响。学生的衣食住行都带有本土特色,利用本土名优特产,培养学生对家乡的亲近感、自豪感,是方便有效的题材。
新浦镇地处慈溪北部、杭州湾南岸,有10多公里的黄金海岸线,海涂资源极为丰富,有各种鱼类、虾类、蟹类,还有蛤蜊、泥螺、海瓜子……共100多种海鲜珍品,闻名省内外,上海、杭州、宁波客人都喜欢新浦海鲜。我校五(2)班开展“我爱家乡的海鲜”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访问、调查、品尝、记录、整理,对家乡海产品的种类、形状、味道、价格、作用及其捕捞方法、人工养殖技术、经济效益等全方面进行了研究,收获颇大。 除了海鲜,新浦土特产也很有名,如海地棉花、咸地西瓜、四角红菱、浙货麦冬、浙药白术等,其中影响最大、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是新浦的'丝瓜和胜北黎阳的葡萄。“黎阳”牌葡萄成为宁波市名优特产,获浙江省农优特产“金奖”,同年12月,黎阳葡萄种植基地还被命名为“慈溪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正是基于这些资源优势,我们学校三年级、四年级学生开展的“走进田野”家乡名优特产调查研究和“感受葡萄村”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便应运而生了。学生们在活动中热情高涨,并在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照一照、记一记中认识了家乡的名优特产,培养了家乡自豪感。
四、依托家乡特色企业,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新浦是慈溪市工业重镇,自改革开放以来全镇工业企业呈块状发展,现已有近三千家私企在运作。新浦镇工业企业有三大主要支柱产业:一是水表水暖五金件行业,二是婴童用品行业,三是家用电器行业。这些企业在优秀企业家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为新浦的振兴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浪木集团饮水机、佳星公司取暖器、辰佳公司洗衣机分别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浙江省名牌产品和宁波市名牌产品,神马、赛亿、心连心等公司商标相继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为此,我校六年级学生开展了“迈入企业”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走出学校,融入社会,访问身边的工人,采访企业领导,参观工业园区,了解家乡企业的发展历程,感受家乡人创业的艰辛,学习他们的拼搏精神、创新精神,从而立志建设家乡、回报家乡。
五、传承父辈创业精神,促进学生自身发展
学生生活的家乡――新浦,已从海隅一村发展成为杭州湾畔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兴城镇。这里农产品丰富,工业经济发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一派繁荣兴旺景象,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通和杭州湾新区的开发建设,新浦也已成为一方发展的热土,学生都引以为荣,而这份殊荣,离不开父辈们的艰苦创业。我们以此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确立了《理想放飞在家乡》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把学生小组或师生共同确定的活动主题立为子课题,进行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根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实践活动方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不断激发创造精神,逐渐增强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姜平,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慈溪市新浦镇中心小学)
篇5: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教育理论论文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校外资源 开发 利用 发展
论文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富有开放性和可选择性,强调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校外资源开发利用上进行大胆实践与探索,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增强学生的家乡自豪感、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继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和难点,虽然有国家制定的活动纲要,有独特的先进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但没有课程标准和现成的教材,给课程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保障。
一、走近家乡民风民俗,增进学生的社会体验
慈溪市新浦人,传承并创造着民俗文化。在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情趣习惯和各种礼仪规矩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特点。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和民间文化,是我们进行教育的好教材,也是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极佳土壤。五年级学生开展了“亲近家乡民俗”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经验入手,引领学生走入社会,走近社会成员,感受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民间传说、古老童谣、风味小吃等,无一不让学生体验到本土文化的独特气息和价值。我们还组织学生积极开展“集民间故事、讲民间故事”活动。学生们在课外倾听老人们讲述《三八廿八虾仔一铜勺》《泥螺告状》等一个个美丽又神奇的故事,充分感受到富有韵味的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们把各种有趣的民间传说整理成文字,开展讲故事比赛,然后把收集的故事组织成一本民间故事集,在班级甚至是全校传阅,以活动促学习,以学习促活动,增强了学生对传统乡土文化的兴趣。
二、利用本土环境资源,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环境问题每时每刻无声无息地教育、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校外环境资源是最直观的教材。例如,在六年级组织开展的“我爱家乡——新浦”环保专题研究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了解到新浦的环境现状,纷纷献计献策,愿为新浦的环保出一份力。活动过程中,环保志愿者去公园、路边、河边、车站等公共场地清理垃圾,收集废电池,回收废纸、牛奶盒等,拓展了学生的活动领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利用校外环境教育资源,使学生更加自觉形成环保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三、借助家乡名优特产,培养学生家乡自豪感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作为长期居住的乡土,对学生发展具有优先、深厚的影响。学生的衣食住行都带有本土特色,利用本土名优特产,培养学生对家乡的亲近感、自豪感,是方便有效的题材。
新浦镇地处慈溪北部、杭州湾南岸,有10多公里的黄金海岸线,海涂资源极为丰富,有各种鱼类、虾类、蟹类,还有蛤蜊、泥螺、海瓜子……共100多种海鲜珍品,闻名省内外,上海、杭州、宁波客人都喜欢新浦海鲜。我校五(2)班开展“我爱家乡的海鲜”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访问、调查、品尝、记录、整理,对家乡海产品的种类、形状、味道、价格、作用及其捕捞方法、人工养殖技术、经济效益等全方面进行了研究,收获颇大。
除了海鲜,新浦土特产也很有名,如海地棉花、咸地西瓜、四角红菱、浙货麦冬、浙药白术等,其中影响最大、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是新浦的丝瓜和胜北黎阳的葡萄。2006年“黎阳”牌葡萄成为宁波市名优特产,获浙江省农优特产“金奖”,同年12月,黎阳葡萄种植基地还被命名为“慈溪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正是基于这些资源优势,我们学校三年级、四年级学生开展的“走进田野”家乡名优特产调查研究和“感受葡萄村”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便应运而生了。学生们在活动中热情高涨,并在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照一照、记一记中认识了家乡的名优特产,培养了家乡自豪感。
四、依托家乡特色企业,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新浦是慈溪市工业重镇,自改革开放以来全镇工业企业呈块状发展,现已有近三千家私企在运作。新浦镇工业企业有三大主要支柱产业:一是水表水暖五金件行业,二是婴童用品行业,三是家用电器行业。这些企业在优秀企业家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为新浦的振兴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浪木集团饮水机、佳星公司取暖器、辰佳公司洗衣机分别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浙江省名牌产品和宁波市名牌产品,神马、赛亿、心连心等公司商标相继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为此,我校六年级学生开展了“迈入企业”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走出学校,融入社会,访问身边的工人,采访企业领导,参观工业园区,了解家乡企业的发展历程,感受家乡人创业的艰辛,学习他们的拼搏精神、创新精神,从而立志建设家乡、回报家乡。
五、传承父辈创业精神,促进学生自身发展
学生生活的家乡——新浦,已从海隅一村发展成为杭州湾畔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兴城镇。这里农产品丰富,工业经济发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一派繁荣兴旺景象,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通和杭州湾新区的开发建设,新浦也已成为一方发展的热土,学生都引以为荣,而这份殊荣,离不开父辈们的艰苦创业。我们以此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确立了《理想放飞在家乡》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把学生小组或师生共同确定的活动主题立为子课题,进行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根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实践活动方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不断激发创造精神,逐渐增强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姜平,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3.(慈溪市新浦镇中心小学)
★ 科技处工作总结
★ 科教赞助目的范文
★ 科研项目申请书
【利用基地资源编制基地活动指南论文(共5篇)】相关文章:
科研项目撤销申请书范文2022-08-09
论文范文实行方案2023-05-19
教务寒假工作计划2022-05-29
教育教学科研学年工作计划2023-07-20
加快林区产业体系建设的初步构想2023-03-29
国家重点项目申报范文2023-05-30
大学教师个人年度述职报告2023-08-15
论文开题报告的可行性分析2022-09-21
推广宣传水利科技论文2022-07-16
领导全市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2-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