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分析与探讨(共5篇)由网友“宫卿宸”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职高专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分析与探讨,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高职高专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分析与探讨
高职高专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分析与探讨
目的:增加高职高专护生的实践动手机会,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及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总结福建省漳州卫生职业学院近三年来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改进方法,并列表比较这几年学生的护理操作成绩.结果:经过3年的实践,实验教学质量呈上升并稳定趋势.结论:合理的、发展的实验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培养“实用型”的护理人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作 者:颜小芬 作者单位: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护理系,福建,漳州,363000 刊 名:吉林医学 英文刊名:JILIN MEDICAL JOURNAL 年,卷(期): 30(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基础护理 实验教学 改革篇2:21世纪改革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
关于21世纪改革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从事化学专业工作,不论是从事应用化学的,还是研究理论化学的都应该高度重视化学实验,21世纪需要的是新世纪全面型的优秀人才。而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学校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强调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特殊作用。将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以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相结合,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先进的实验条件、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系统性学习与研究性训练相结合,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了良好环境。
《有机化学实验》作为医学类和农林等专业大学本科生的一门最基础的实验课,其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和认识化学反应的事实,加深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以及有机化合物的一般制备和提纯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基本仪器测量实验数据,正确处理数据和表达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与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实验素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它是学好其他专业各门功课的基础。因此我们通过改进《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整合优选实验课内容注重实验系统性
在深入研究化学素质及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从面向21世纪对人才的化学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的要求出发,构建人才培养中相应的化学实验教学框架,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要求,为不同类型的专业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化学实验课程。打破化学二级学科的壁垒以及实验教学依附理论课教学的传统框架,使之成为独立的、具有自身规律和理论方法及手段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一门新的课程——“大学化学实验”,以化学研究为主线,按照“化合物制备→分离→成分分析→结构鉴定→性质测试”来组织实验教学内容建立循序渐进的三层次实验教学模式,即“基础训练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实验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基础训练实验”教学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方法,能够正确地使用仪器设备,准确地采集实验数据,具备正确观察、记录、处理数据和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学会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为综合实验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综合实验”,使学生掌握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判断、逻辑推理、做出结论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在“设计实验”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手册、工具书及其他信息源获得信息,正确选择实验方法、实验条件、仪器和试剂等,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基础训练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中,力求反映工科特色,努力联系工程、社会和生活实际,以实验特有的应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改革实验教学环境,实现微型化实验,处处体现实验过程绿色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也成为了发展过程中的副产物,因此需要我们不仅灌输学生保护环境的思想,还需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环境友好化,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实际工作减少化学实验过程中的环境污染。(1)减少或者合并验证性实验。大量的性质实验如:烃的性质、醇、酚、醚以及相应的醛、酮、醌等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等,这些知识学生也可从课堂中获取,甚至有些知识已在中学教育过程中接触过。事实证明,压缩性质实验并不影响原有的'知识层面;再者,性质实验所用的试剂多,耗量大,投入成本较高,学生每做完观察过一个实验现象,就要弃去这批用过的试剂,产生的废物多且难以进行无害处理,造成大量的浪费和污染,这与绿色办学理念相悖,因此压缩性质实验,可以节省实验教学投资。(2)实验过程的微型化操作。将合成实验中的用量减半,实验器皿实行微型化,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节约了实验过程中药品的用量,减少了废物废气的排放,降低了对于环境的污染,而且大大节约了实验成本,以此可以给学生多做一些设计性实验,锻炼学生的综合动手和动脑的能力。(3)实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将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等制作成课件,利用声音与图像,清晰而形象地显示实验全过程,能够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到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和结果,既形象生动,又节省药品。
三、改革实验考试方法和实验考试评价方法,实行综合评分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
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的平时成绩合理评定非常重要,我们对学生实验操作的各个环节、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实验态度都给出了相应的评分细则,记入平时成绩。另外,实验考核既考操作也考理论,理论考试涵盖面广,操作考试多题抽签,并留有设计余地。
篇3:论高职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论高职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我国高职院校的`化学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并未突出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强调的基于“项目或过程”的技能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路应是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验教学体系,以专业需求为导向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以项目式教学为主探索化学实验教学方法,以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作 者:李生其 作者单位: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化学教学 实验教学 教学模式 改革创新篇4:食品分析课程改革模式探索与实践
食品分析课程改革模式探索与实践
孟晓,蒋丽施,康晋梅,陈艳,李美凤
(成都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四川成都611137)
摘要:食品分析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科学性很强的专业课,传统的以单一讲授方式进行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与其相适应。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成绩考核等环节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探索和实践。实践证明,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学习效率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食品分析;改革;实践
基金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改项目(021142124)
作者简介:孟晓(1983-),女(汉族),云南个旧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品分析是普通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是食品加工业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在食品科学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3]。食品分析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科学性很强的专业课,传统的以单一讲授模式进行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与其相适应,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有必要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4-9]。笔者承担的食品分析课程共72个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6个,实验学时36个,该门课程面对的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共计54名。在学习其他高校对该门课程的改革手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专业设置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考核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次改革,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探索获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食品分析课程理论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食品分析技术日新月异,但是目前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所用的食品分析相关教材的内容相对滞后[10-12],因此,针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改革就集中于在介绍常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虽然笔者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中涉及了一部分较为前沿的检测手段及发展趋势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蛋白质及氨基酸分析”这一章节中增加了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对氨基酸的分离分析方法的介绍;在“食品中有毒污染物限量分析”和“农药、兽药与霉菌毒素残留量分析”这两个章节中介绍了试剂盒快速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先进检测技术;在“转基因食品快速分析技术”这一章节着重介绍了免疫化学分析技术、PCR检测技术以及基因芯片在转基因食品分析中的应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不能向学生展示上述仪器设备的使用,想要大范围地开展相关的实验也是比较困难的,往往只能概括性地向学生讲解到这一部分的内容,导致学生对这些先进技术的认识十分抽象。因此,笔者在理论知识的教学环节中引入了大量的介绍先进分析仪器和设备的图片、动画和视频,在对相关的仪器进行简单的原理讲解后播放该仪器的操作视频,在视频的播放过程中逐步向学生讲解其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尽可能地联系拥有先进分析仪器和设备的部门或单位,组织学生参观和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课程的先进性、重要性和实用性。按照这样的理论教学模式,笔者进行了9周共36个学时的理论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该教学模式,在掌握了经典的食品分析方法基础上,对先进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也得到了提高。
另外,笔者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课堂讨论”环节,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授模式[13-15]。在每章节理论学习结束后提出至少3个与该章节相关的问题,课后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解答问题,到下一次上课时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由学生自行记录讨论内容,最后由笔者点评。经过8次课堂讨论的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模式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主动查阅书籍和文献的能力,学生在讨论中参与积极性高,在每次讨论过程中至少有30%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氛围更为活跃,经常会出现讨论超时的情况。
二、食品分析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食品分析实验是食品分析课程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环节[16,17]。从以往的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模式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实验项目形式单一。食品分析实验项目基本上都是根据教学大纲执行,实验项目已经确定,教师在实验开始前已经按照实验项目安排实验时间,准备实验用材料和器材,做预实验,写板书,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在实验教学开始时,为了保证规定课时内完成实验,教师往往把每个实验步骤都说得很清楚,学生根本不需要动脑,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操作即可[18,19]。第二,实验项目及其对应的学时数是固定的,这样的设置对于部分需要耗费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项目是不合理的[20,21]。例如“食品中水分或灰分含量的测定”属于在食品分析实验教学中非常经典的实验项目,操作过程也不复杂,但由于样品干燥或灰化的过程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该实验项目规定的实验学时,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规定的实验学时内,由于正好也是样品干燥或灰化的时间,学生无事可做只能等待,但到了干燥或灰化结束时,已经远远超过了实验学时,这时学生又需要去修读其他的课程,因此只有等学生完成其他的课程学习后再继续回到实验室完成实验,破坏了实验教学的连续性。这样就违背了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初衷。第三,实验报告的撰写缺乏规范性。学生常常把撰写实验报告当成一个应付老师检查的工作去完成,在实验报告中缺少对实验原始数据的记录、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22,23]。
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对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改变并将其应用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的实验教学中。首先,对实验项目的数量进行削减,在尽量保留经典食品分析实验的基础上,将实验教材中原有的10个验证性实验项目缩减为6个,另外新增4个开放性实验项目,其具体内容不固定,可由学生自行分组、选定并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其次,对6个验证性实验的学时数进行合理调整,将“纯牛奶中蛋白质含量的分析”、“午餐肉中脂肪含量的分析”等实验的学时数调整为6个学时。另外,在进行“面粉中灰分含量的测定”的实验过程中,在样品灰化等待环节,穿插1~2个简单实验,例如“纯牛奶的酸度分析”、“油脂过氧化值的分析”,让学生在实验的等待过程中有事可做,同时又能将上述实验节省出的学时数用于延长“奶粉中的`水分含量分析”实验学时,一举两得。第三,在第一次实验教学课上向学生说明实验报告撰写和评分的标准,将“原始数据的记录”和“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两个部分的评分占实验综合成绩的比例调整到70%,明确实验报告的重要性。笔者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实验教学一个学期后,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掌握了食品分析基本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基本能够完成自己所选择的综合实验的内容并提交实验报告,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在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部分学生的实验报告撰写仍然存在部分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除此以外,笔者计划在下一次的食品分析教学环节引入“食品分析实验基本技能考核”环节,丰富实验成绩的考核手段,巩固学生的基本功,提高其动手能力[24,25]。
三、食品分析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
在较长一段时间的食品分析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考核占综合成绩的比例较大,通常都为70%以上,这样就有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学生即使没有实验报告的成绩,只要理论知识考核优秀也能顺利通过考核,从而导致学生对食品分析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降低,不利于食品分析课程的发展[7-10]。因此,在对食品分析课程考核模式进行改革时,笔者将考核内容划分为理论、平时成绩、实验等三大部分。其中,理论知识考核占50%,重点考核内容是食品分析相关的概念、原理、分析方法的比较及综合分析的能力;平时成绩占10%,包括5%的课堂讨论成绩和5%的考勤成绩,在平时成绩的考核中需要突出的是课堂讨论的考核,学生通过课堂讨论能够提高其自主查阅文献、独立解决问题以及在公众场合流畅表达观点的能力;实验成绩占40%,其中,学生实验操作规范占20%,6个验证性实验报告的平均成绩占50%和1个综合性实验报告的成绩占30%,该部分的考核重点是学生对食品分析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实验报告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及综合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等内容。
笔者通过对所收集的参与此次教学改革实践的共计54名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试卷、平时成绩以及实验报告进行评阅和综合打分后发现,综合成绩在60~69分段的占11%,70~79分段的占49%,80~89分段的占38%,90~100分段的占2%,成绩整体基本呈正态分布,较为合理。但是,由于笔者是第一次从事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没有往届的成绩进行参考比较,这样的成绩考核模式改革是否能够提高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还有待时间的检验。除此之外,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及成绩的评定方法,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课堂上能够踊跃地发言讨论,对于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增加,大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积极动手操作,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进一步说明将成绩考核模式进行多样化的改革更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对食品分析课程的掌握程度。
四、展望
综合上述各因素,本次食品分析课程模式的改革探索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考核办法等三方面入手,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课堂问题讨论、实验教学等几个教学模块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加深对关键信息点的掌握,也充分培养了其灵活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理论教学中,由于实验条件和学时的限制,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一些先进的分析仪器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实验教学中,由于综合实验属于开放性实验,有时会出现学生所需要的试剂和仪器缺乏的问题而导致实验延后或无法进行;在成绩考核中,实验部分的操作考核评分标准没有细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在下一步的改革计划中,笔者需要继续坚持此次改革中取得较好成效的部分,进一步完善存在问题的部分,力争将学生逐步培养成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能力型人才,在未来成为社会和市场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爽,王立,曹延华“。 食品分析技术”分层次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2(12):158-159.
[2]徐振林,沈玉栋,吴青,肖治理。本科院校《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体会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3,(17):140,143.
[3]张新爱。关于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17):85-88.
[4]易翠平,程云辉,刘瑞兴,等。基于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改革模式探讨―――《食品分析》精品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2):76-78.
[5]聂瑾芳,张云,李建平,等。浅议食品分析课程体系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39(22):109-110.
[6]李升福,闻海波。食品分析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7):194-195.
[7]李和生。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5(5):73-75.
[8]李宁,赵秋艳,张平安,等。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河南农业,,(6):24-25.
[9]李豪。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8(2):68-70.
[10]张雁南,刘刚,李桂玲,等。食品分析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2(5):143-145.
[11]王昕。食品分析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54-156.
[12]刘媛,王健。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农业与技术,2013,(7):235,239.
[13] 王玉堂。 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教改初探[J]. 科教导刊,2012,(9):58,101.
[14]王晓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21(4):94-96.[15]张艳萍,活泼,俞远志,等。有关食品分析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2011,23(3):249-252.
[16]潘振鸽。专业课教学应突出专业特点―――谈《食品分析》课的教学[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2,(4):69-70.
[17]袁丽,高瑞昌。《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J].农业工程,2013,3(3):110-111,141.
[18]黄玉英,彭爱红,黄志勇“。 食品分析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集美大学学报,,11(1):87-89.
[19]王凤舞,郭丽萍,唐娟。食品分析实验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3,(11):37,57.
[20] 王洋。 食品分析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科技文汇,2013,(3):77,81.
[21]杨萍芳,杨兆艳。食品分析实验中开设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运城学院学报,2012,30(2):58-60.
[22]华军利,黄国清。提高食品分析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初步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417-418.
[23]苗敬芝,唐仕荣,刘辉。食品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科技视界,,(4):16,73.
[24]周玲,汪学荣,谢爱英。食品分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338-339.
[25]刘瑞兴,吴苏喜,易翠平,等。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方法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254-255.
篇5:探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分析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探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分析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行各业对于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要求越来越强,各个高校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化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人才,也开始了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众所周知,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往往是通过学科的设置来进行的,现阶段学科的理论框架和组织机构越来越繁杂,核心的专业基础知识内容也越来越多。高校和学生面对如此庞杂的学科体系,往往难以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难以正确选择,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局面,现阶段的学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外延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根据市场社会的需求,转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向内涵模式发展,利用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方法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培养,深化学科知识体系内涵。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
1.精心设计课程内容。首先,对于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高校应当通过广泛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筛选,积极借鉴和学习优秀的课程设计内容和模式,调整不恰当的主干课程设置。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过于繁杂,枯燥乏味,理论过深,内容不直观,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要求,往往在教学时难以让学生直观、深刻的理解,教学质量差。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当立足于社会和时代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现有的专业水平,积极向着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人才方向培养,使学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体系。比如减少冗余的课程内容,针对学科独有的特点,以“精讲”重点专业知识为主,同时增加实践操作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践环节,改革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2.分层次安排教学计划 。以本科专业层次学生培养为例,第一学年应当以公共的理论课程为主,第二学年要以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开展教学,使学生掌握公共知识的基础上,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为学生专业发展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从第三学年开始,应当对学生的层次水平进行合理的划分,结合学生自身的知识及实践技能水平,遵循个人的意愿,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首先,对于高层次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深化其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应当以基础理论为主,通过加强其英语水平、高等数学等文化的辅导,促进其专业深造,比如考研的指导,或者是高层次的计算机系统的研发和设计;其次,对于倾向于技术类别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当积极培养其专业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将其培养成为软硬件的应用、管理、维护为一体的技术专业人才,提高其对计算机技能的全方位应用,为其就业做足充分的保障,使其迅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比如注重学生数据库、多媒体、网络应用、程序设计等能力的培养;再次,对于师范类别,有意向从事计算机教育领域的学生,应当在积极培养其计算机的实践教学、开发、应用和管理的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培训,以计算机应用为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3.强化实践环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还不高,往往只有一个月的实践时间给到学生。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当加强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和时间,比如通过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让学生们接触社会,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并能帮助学生找准自身的就业发展定位。对于学生的毕业设计,也可以适当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选题,使得所设计的课题能够与实际相结合,并提高其应用价值。此外,高校应当积极组织一些实践教学活动,比如计算机专业软件开发大赛,计算机知识培训讲座,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并通过一些国家认证的考试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相关的技能水平,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促进学生向着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人才方向发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各个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还应当积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是教学计划的直接践行者,只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教学计划的科学有效的实施。高校要积极通过组织各种计算机专业培训或者是开展教师教学技巧的讲座,建立相应的人才考评机制,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必要时可以选拔优秀的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帮助教师学习企业的先进的经验,有效开展教学科研,为人才培养模式做好人才保障。
★ 论文主要内容范文
【高职高专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分析与探讨(共5篇)】相关文章:
简谈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论文2022-08-19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2022-05-06
浅析微课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论文2023-03-29
创新教研和开创教育新局面的研究教育论文2022-10-04
研究建构主义理论护理学基础教学论文2024-02-03
课程与教学的相关论文2023-01-06
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分析与思考2023-09-24
论文:小组教学在护理学基础实操课中的应用2022-07-01
课程教学论论文2024-03-11
初等数论课程教学的改进论文2023-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