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改革论文

时间:2022-10-27 07:20:06 语文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改革论文(精选12篇)由网友“尭堯”投稿提供,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改革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改革论文

篇1: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改革论文

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改革论文

1 对接小学语文课改,修订教学大纲

长久以来,各级师范院校的古代文学普遍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忽略了同基础教育的联系。我们的语教专业亦如此,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很少有教师主动将教学内容与小学语文对接,有的甚至连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没见过,更没研究过语文课程标准,致使教学脱离学生的培养目标,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和就业的需求。笔者于4月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对象为43名在本校参加培训的教龄四年以上的小学语文老师,在问及“你上学时所学的古代文学课对目前的工作有帮助吗?”时,仅有4.7%和23.3%的人认为“很有帮助”和“有一定帮助”,67.4%的人选择“帮助很少”,更有4.7%的人不客气地表示“毫无帮助”;在追问后两类人“对你帮助很少或没有的原因”时,有64.5%的人选择了“所学内容缺少与小学语文学科的联系”,上述问题可见一斑了。

笔者以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直面新课改,对接小学语文学科,认真研究小学语文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合格的小学语文师资须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尤其是其中与古代文学相对接、重合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具体内容,修订新的教学大纲,以指导和规范教学。经过多年的尝试,我院语教古代文学课改已迈出这基础又艰难的一步。一方面,教师主动与小学语文学科对接,通过带队实习、社会实践、参加基地小学教研活动等方式听取了大量的语文公开课,并参与评课析课,熟悉了小学语文一线教学的实际情况;同时开展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活动,跟踪了解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师资队伍的变化和新要求,从而改进古代文学的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带领、指导学生研读语文课标,重点是其对古诗文学习的要求,比如每个学段量的积累、程度的递进、方法的变化等;同时要求学生梳理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等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了解各自的编排特点,汇总入选的古诗文,比较各版入选篇目的异同,使学生对未来的教学任务有了初浅的了解。在修订教学大纲时,我们适当调整了讲授篇目和内容,在现有大纲的基础上,增列了几首小学语文教材及课标推荐背诵篇目中较有深度的作品作精讲,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陆游的《游山西村》、朱熹《观书有感》、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等,站在新的高度重新讲解,能给学生以新的启发。其他的则列入课外自读篇目,要求学生温习背诵。

2 确定重点,遴选作品

古代文学课的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传统课程中时数最多的。但随着高校课改的进行,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向实践倾斜,很多传统的理论课被大量削减课时。比如语教专业的古代文学,目前已压缩至98课时(本科院校为200课时左右),如果还是像以前一样,系统地讲授古代文学的发展史,详细地介绍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其结果要么造成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囫囵吞枣,难以消化,要么根本完不成授课任务。

要解决“容量大、课时少”的矛盾,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应正确处理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关系,合理分配两者的课时。文学史犹如一条奔流的大河,文学作品就是那涓涓浪花,就学科性质而言,文学作品才是古代文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且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相比文学史难度更大,故而教学要以作品为本,以史论为辅,时间分配上约为7:3。其次应分别确定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教学重点。文学史中涉及基本知识、发展规律、文学流派等的内容要以点带面地讲授,至于背景知识、作家生平等可以让学生自学。作品选则要以经典性作品做点的示范解读,以教为主;一般性作品做面的铺开训练,可以讨论、自学,注重点面结合。在选择阅读的作品时,还必须关注中学语文教材,了解学生的既有知识。对入选中学课本的作品一般不再重点讲解,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某些有一定难度、深度或者存在争议、有最新研究成果的作品在大学阶段可再次讲授。当然,教师可跳过常识性问题,引入学术前沿信息,注重知识的广博性和分析的深刻性,提高课堂的`层次。比如在上《诗经》这一章节时,一共4课时,我花了大约1课时讲授了《诗经》的基本概况、风雅颂的含义和赋比兴的手法,其他诸如《诗经》的编集、地域、四家诗、对后世的影响等文学史知识都布置学生课外自学完成。作品方面,主要选取了《芣苢》、《君子于役》、《采薇》三篇作品进行示范分析,并引导学生略读鉴赏了《氓》、《七月》、《子衿》,继而选择中学课文中的《蒹葭》,让学生抛弃成见,换一种角度进行解读,讨论诗中的象征含义,同学们反映热烈,各抒己见,开拓了视野又锻炼了创造性思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强化职业能力,注重师范性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具备过硬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师范技能是其胜任日后工作的基础。因此,为了学生的成才和就业,增强其与本科学生的竞争力,我们的古代文学课必须改变长久以来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除了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外,更应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就是要将以往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调整为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两大模块。实践训练分别为对应听说读写的各项训练,比如作品的朗诵、读背、口头讲解、摹拟教学,专题的小组讨论,写读书笔记、小论文,古诗的摹写或改写等,教师可根据课时内容安排相应的训练活动。这样既能打破老师的一言堂,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注重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在这儿专门讲讲这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得最有心得的一种训练活动,笔者称之为“课前五分钟口头训练”,即利用正式上课前的五分钟,让一位同学上讲台完成某一项口头训练活动。语教的“古代文学”安排了三个学期,所以训练的内容每个学期都不同。第一学期为自由讲解古诗,学生选择一首喜欢的古诗用楷书抄在黑板上,然后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带领全班同学再读一遍,继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讲解赏析,讲完后由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最后老师总结;第二学期为小学古诗讲解,形式与第一学期相仿,不同的是作品必须来自小学语文教材或课标推荐背诵的篇目中,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讲解时必须和台下的同学有互动;第三学期为片段教学训练,学生选择一篇小学古诗文,备好课后截取某个局部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的训练集书法、朗诵、阅读、鉴赏、评论、试教等为一体,三个学期下来,学生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古诗文作品,增加了对小学教材的熟悉度,而且在实战中锻练了胆量,阅读古语的敏感性、口头表达的流畅性、思维的敏锐性都得到了切实的提升。

其实,诵读、小组讨论、写读书笔记等是很多老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但它们不应该仅仅被看成是为了让课堂更活跃丰富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它们更是为了实现课程核心任务而制定的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了这样的观念转变并付诸行动,高职语教专业的古代文学才能既有效地发挥传承经典文化的功能,又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过硬、技能扎实的合格的小学语文师资。

篇2:浅议高职语文教育论文

浅议高职语文教育论文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的教育形式,它的产生意味着一种颠覆、超越和重组,是教育领域的一次变革和调整。而语文作为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核心课程,担负着启迪智慧、传承文化的重任,高职语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该如何定位,在教学中该如何操作、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却颇有争议。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育定位,教学模式

语文学科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理解与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它指导学生从大量作品中吸取精华,感悟出语言规则,然后运用这些语言规则去指导说话和写作,以创造生成新的语言作品。语文教学过程,始于对已有作品的感悟,终于对新的语言作品的创造,自始至终都有深沉而强烈的人文精神灌注其中。近两年来,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陆续升格为了高职学院,与之成反比的是,生源质量却下降不少。许多高职学校文化基础课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难上了。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学生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老师不得已只好唱“独角戏”,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更毋庸谈创新。语文在文化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却越来越得不到重视,越来越被“边缘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

(1)从教育形式来说,我国目前尚未对高职语文教育提出很明确的方向及具体要求,高职语文教材是鱼龙混杂,全凭各学校或教师的喜好决定,这不利于高职语文教育的整体发展。

(2)从就业环境来说,严峻的现实也助长了人们忽略大学语文的思想。如,很多用人单位都会对应聘者英语和计算机等级提出硬性、具体的要求,而对语文能力提出具体要求的单位偏少。这使得有些人认为,与其费心继续学语文,不如多学点英语和计算机,好为将来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而有些学校为适应潮流,也有意无意地放松了这方面的教育要求。

(3)从社会观念来说,有些人把语文教育当作了简单的说、写训练,认为这种训练可以随着高中毕业而结束,根本没有延续到大学的必要。

(4)从社会心态来说,由于经济浪潮的冲击,社会心态很浮躁,人的功利性很强,盛行快餐文化,当代经典作品少而又少,纯消遣作品却越来越多。人们在这样的心态下,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和阅读经典,尤其是古代经典作品。

面对高职语文教育的这种越来越严重的边缘化现象,我们不仅要思考,高职语文教育到底该如何定位?更要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操作,概而言之则是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的问题。

1.高职语文教育应打破传统观念,重新定位

对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有以下两种最典型的观点:

1.1 视之为通识课程,即工具类基础课程,实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西方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传统,是关注受教育者作为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的生活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完整的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三大领域。高职语文以其文学性、思想性、文化性、情感性兼备的特点,在通识教育中具有核心课程的地位。

1.2 视之为专业文化课程。其理论依据是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语文作为一门专业文化课程,是否开设要按专业学习的需求而定。这种观念下的语文,成为一门单纯的文化课程。视高职语文为一门专业文化课程的院校,存在着明显的“两极性”,即极端重视和极端忽视,并且人文素质意识淡薄。大多数这类学校的课程中,语文课已经消失或将要消失,有的也只是形式而已,边缘化现象突出。

职业技能的传授学习是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基本特征,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力之预备”。

高职语文的定位,应该联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将语文教育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高职技能人才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

2.高职语文教育模式应突出其功能性和人文性

高职语文教育的关键是将学科教学纳入到职业教育的系统之中,明确了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塑高职语文的教学模式,笔者建议从语言的功能性和学科的人文性出发。

2.1 激活学生主动性,拓展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的尝试权,第一感受(学习者自主消化和感悟)机会均被精心配制的教案剥夺了。学生被迫“热情奔放”、“感受美好”。“教师现在的职责应是少传递知识,多激励思考;除了讲授以外,他将逐渐成为一位顾问、换意见的参加者、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而,教师应在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兴趣,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困难。教师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试讲、复讲、讨论。留给学生任务和时间,让学生找资料、查阅工具书、写读书笔记等,因为“只有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的知识,才能对个人的发展产生意义”。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如果学生仅靠语文课内学的一些知识,而缺少甚至没有课外阅读,那么学生的语言资料和思想会近于枯竭,自学和表达能力会低下。相反,兴趣广、阅读多的学生,一般接受能力和思维逻辑性强,反应敏锐,作文时会有感而发,写出有思想、有新意的文章来。教师应该对课外阅读提出一些建议,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体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原则。因人而异地给学生的兴趣留出余地,要求不可太精细。教师可要求学生把阅读过程中的感受、领悟经由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介绍给同学们分享,展开讨论。同时,教师自己也要有广泛的阅读情趣,先于学生一步,这样才能更好地给学生推荐各类好的作品。

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变化景象,不同学科、专业的新词汇层出不穷,语言的传媒交互手段有电子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语文教学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变化因素,引进和利用新的知识和方法手段,增强语言教学的功能意识、环境意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2 突出人文性,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实文化需求。

高职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①以能力训练为主,注重文化熏陶,着眼于高职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②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个性和特长;③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适时地安排、组织讨论课,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等。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文化思想和人格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此,高职语文课的教学模式中除了传统能力的培养外,还应突出培养科学精神,凸显人文教育。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言修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敏于发现学生某方面的语文能力优势,自觉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近年来,在整体文化观影响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以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为轴心,合理、巧妙地与其他学科联系、渗透,这是人才培养目标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进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实文化需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讲解时侧重点也应不同。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是高职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的功能性决定着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从这一点上,我们应该认识到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模式中应凸显语言的功能性和学科的人文性。高职语文教学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才能培养出优质高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袁昌仁.试论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建构[J].陕西教育,,(8).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06:108.

[3] 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4] 吕达.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3:高职语文改革的思考和探索教育论文

关于高职语文改革的思考和探索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高职语文教学成效低下是目前普遍面临的困境,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为例,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力图就调整课程设置、语文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相结合和课外延伸拓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以寻求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和专业能力培养的最佳契合点。

论文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整合;职业能力;课外拓展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但目前高职语文教学成效低下是普遍面临的困境。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教育观念尚未彻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理念根深蒂固;二是师生参与率低,未能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这种状况已成为制约高职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也是高职院校普遍陷入“重技术,轻人文”的误区,大刀阔斧地删减语文课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为例,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力图就调整课程设置、语文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相结合和课外延伸拓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以寻求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和专业能力培养的最佳契合点。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是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阐释高职教育的内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教育性质方面: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高职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强能力、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三)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以能力为主线,加强实践教学;(四)发展路径及改革方向方面:坚持“职业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校企结合”的改革和发展方向,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

遵循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理念,高职语文教学势必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色。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学注重研究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大胆调整教学内容,把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训练与专业教育的职业化训练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相结合,加强语文教育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合理性,使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

二、调整课程设置,搭建教学模块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常借鉴本科院校,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一般按学科专业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强调专业学科领域知识全面、系统和精深,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和贯通,背离了高职教育体现“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没有形成高职教育的特色,导致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职业能力不强。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课程的'整体功能,寻求课程整体目标的融合。在课程设置上要优化组织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使之相互衔接和补充,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重点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整合,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以新的组合方式进行整理与合并,使相关课程或环节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合理、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结构体系,做到集成优势,聚合亮点,发挥其综合优势。

当前,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大课程整合是当代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一种趋势,反映了知识发展综合化对课程的要求,也反映了新时期人们对高职教育和人才素质的要求。课程整合不仅是一种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还是一种课程设计理论和教育教学理念。我们应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搭建语文教学模块,将高职语文类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全面开设《大学语文》的基础上,开设《实用写作》、《艺术鉴赏》、《大学美育》、《秘书实务》、《古代礼仪文化》、《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书法》等选修课,选修课与必修课形成互补,丰富学生人文知识,并升华凝练为符合现代企业文化要求的职业素养。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语言教育的内容与要求提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这要求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汉字学知识及普通话知识,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大学语文》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但由于课程内容都没有专门的汉字知识的介绍,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幼儿教育对于幼儿教师的语言素质要求,更新课程设计,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打破学科和专业界线,有意识地加强本学科或专业与相关学科或专业的联系,由以往各门学科或专业的“单兵作战”转变为多学科或专业的“协同作战”。在现有《学前语言教育》、《大学语文》和《幼儿教师口语》等课程的基础上,增开专业选修课《儿童文学》、《趣味拼音教学》、《趣味汉字教学》、《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及《汉字学基础知识》等课程,全面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素质及语言教育的职业能力。  此外,课程整合的成功实施,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师在胜任主要教学任务的同时,还需担任其他类型的教学工作,实现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以及教学、管理、科研之间的柔性衔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有效的教育科学知识。首先,视野要开阔,经常跟踪社会需要并及时调整和更新所教知识、开发新课程;其次,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使两者相互融合。无论在课程整合过程中,还是在课程整合后的教学中,“协同式”的素质要求都是高职师资队伍的发展方向。

三、融合语文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教育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定义为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具备这些能力可以使劳动者在职业发生变更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很快地重新获得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高职语文教育可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如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为培养学应用型职业技术能力服务。

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可以通过寻找语文学习与具体专业的结合点,模拟出仿真的专业工作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职业语文能力的训练。根据专业设定特定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锻炼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其判断力理解力和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等等。这种仿真练习会使学生以专业职业角色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体验到训练过程的真实感切实,体会到学习语文掌握语文能力对其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教师。在教学口语训练中,尝试打破以往传统理论教学的方法,把教师讲授分析课,变成学生故事讲演课、朗诵比赛课、幼儿园语言活动设计课、儿歌创作赏析课、趣味拼音教学及汉字教学课等,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开设幼儿教育大讲堂,让学生自由组织,模拟家校沟通,模拟一些幼儿教育课堂的突发场景进行系统训练。还让学生策划各种幼儿园主题活动,让学生转换角色参与课堂。通过上述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

根据《幼儿园教育工作纲要》的要求,幼儿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且要有智力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教育、艺术活动素质,其中的文化素质的获得依赖于语文教育。文化可以说无所不包,语文课程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而融贯了各科的知识,举凡历史、地理、气象、政治、宗教、哲学等等,无不可以成为语文选择的教材对象,更不用说以语言文字的运用艺术为表现手段的文学,学生由此具备文学、艺术、体能等各方面的修养,具备可以多方面调动与转化的潜能。

四、课外延伸拓展

课外拓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战场,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语文课程的学时数毕竟有限,同时语文课程的生动、丰富和广博也远不是一两本教材所能涵括的,仅靠有限的课堂学习,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构建课内外教学与训练高度统一的教学模式。

(一)通过开展课外校园文化艺术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挑战主持人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写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说来,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素养和能力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其影响甚至会惠及终生。所以,高职语文教育还要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课内课外的语文教育活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举办全院性演讲比赛,需拟定专题活动方案、下发通知,撰演讲稿,提交比赛总结等等。又如,学生通过开展假期社会调查活动,掌握调查活动的统筹安排、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调查报告的写作与口头汇报等流程。除此之外,学生可以利用课堂获取的知识和技能,自由创办的的校报、广播、网络、宣传栏、标语、海报等。上述手段的灵活运用,把职业技能的提高融入到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之中,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高职语文应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

(二)把高职语文的教学课堂直接延伸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如,带领学前教育学院的学生在幼儿园进行实习实训时,老师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了解幼儿教师职业规范,引导学生自觉的运用语言进行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摩幼儿园老师开展的活动,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多角度地理解和落实幼儿园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等等,将语文教育与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这样的话,既可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又可以提高其组织协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网络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上语文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网获取所要了解的相关知识,使语文学习走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日积月累的课外阅读,会在学生内心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这要求高职语文教学在掌握先进文化思想,进行人文熏陶的同时,强化应用与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突出其实用性和工具性。

篇4: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初探论文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初探论文

论文摘要: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是近几年来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针对高等数学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的探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等数学改革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能够保质保量地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是摆在每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高职教育要达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应具有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在当今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还应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高等数学,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高职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为凸现高等数学的基础性、教育性和服务于专业技术教学的课程功能,我们经过近几年的尝试,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前年启动了我院《高等数学》课程的新一轮改革与建设,主要在改革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 密切联系专业,实施多平台教学

高等数学教学目标必须服从高职教育的目标,必须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对高职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应用数学原理和方法,而不是研究数学理论。从专业需求来看,高等数学课程的许多知识在工作岗位上直接应用的并不多,需要从胜任岗位工作及具备发展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数学素质教育。通过对各类专业的调查分析,按照高职院校专业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我们在既尊重传统又实现创新的前提下,使用多平台方式上课(即:机械类平台,土建类平台,财经管理类平台,计算机类平台,语言艺术类平台);根据各平台专业的不同要求,不同的平台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使用不同的模块教学。我们研究了国外同类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基于以上指导思想,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前提,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为核心。辅之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旨在拓宽和巩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我们分别在五大类教学平台上将内容体系分为通用基础模块和专业应用模块。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具有高度综合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的综合方面;体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一致性,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的一致性。通用基础模块,即高等数学中的基本原理和最基本的内容如函数、极限、连续、导数、微分、积分等;专业应用模块,即根据各专业的需求不同,分别选用的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内容。基础模块教学内容的设定是为保证满足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作依据,它是高等数学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虽然是传统的数学理论知识,但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专业应用模块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侧重,即教学内容按专业加以分类,制定不同的教学标准。通过这些最基本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专业中常用的数学工具和基本的数学思想。一方面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满足后继课程对数学的需要。同时,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努力突破原有课程的界限,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灵活选用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找准高等数学和专业的结合点,实现数学与相关专业的有机结合。数学知识与专业需要共同决定着数学课程的价值,教学内容的确定首先以学生打好基础为前提,同时学好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知识,掌握好职业生涯发展中所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其次为专业服务,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为学习专业后续课程做好准备;再者提高学生素质,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细致的职业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新能力。高等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育思想为“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到相应的五大类专业教研室进行调研,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市场定位、就业去向、专业特色、知识构成、通过磋商确定各专业对高等数学知识的需求等内容,确定教学内容。

二 打破传统。创新教学模式

1 改变教材模式,实行“三书结合”

我们突破传统的教材模式,不发给学生统一的教材,而是实行“三书结合”教学。首先提前一周时间把本周用到的“课前指导书”发到学生手中。课前指导书是让学生明确本次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设置与本次课堂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通过各种途径主动查阅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完成课前指导书上的问题,并进行小组评价,达到课前预习的效果;其次是当堂课发放“课堂任务书”。课堂任务书合理选取组织本次课内容,结合专业和实际生活相关问题设置案例,部分内容留白。每个例题后又有相应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主动预习的基础上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当堂完成,并进行小组评价,从而达到课堂学习的效果;再次是“课后作业书”,根据学习内容选取难度适当,题量合适,具有一定思考性的`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达到课后复习的效果。课后作业书是在本次课结束以后,同学们要及时完成并在完成以后上交给老师,老师批改完作业以后评定分数,这也是我们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为避免抄袭现象,老师经常不定时的抽查各个小组的成员到办公室做作业,以检查他们的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三书教学的模式真正的使学生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同时很多的问题由小组讨论,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 全面评价学生,实现动态化考核

为了改变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最后临阵磨枪的习惯,我们改变以前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模式,采用评价形式多元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考试注重过程化的动态考核方式,将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期末考核纳入考核体系,在突出期末考核的同时,注重过程考核。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考核评价标准如下:平时成绩占百分之十,包括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等;任务成绩占百分之四十,包括每次课堂任务书、课后作业书完成的成绩;创新成绩占百分之十,包括学习感受,小论文,小建模成绩;期末考试占百分之四十,全面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问题能力。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本次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我们既保持高等数学教学传统的严谨课堂讲解、严密板演逻辑推导等特色,又尝试创新教材和考核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总之,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会应用,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是否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应该是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是比较艰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参考文献:

[1]伍建桥,高职课程改革与课程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

[2]何耀民,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4)

[3]杨继德,沈艳琳,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15)

[4]周元明,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6(3)

篇5:浅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初探论文

浅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初探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等数学改革

论文摘要: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是近几年来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针对高等数学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的探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能够保质保量地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是摆在每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高职教育要达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应具有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在当今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还应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高等数学,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高职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为凸现高等数学的基础性、教育性和服务于专业技术教学的课程功能,我们经过近几年的尝试,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前年启动了我院《高等数学》课程的新一轮改革与建设,主要在改革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 密切联系专业,实施多平台教学

高等数学教学目标必须服从高职教育的目标,必须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对高职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应用数学原理和方法,而不是研究数学理论。从专业需求来看,高等数学课程的许多知识在工作岗位上直接应用的并不多,需要从胜任岗位工作及具备发展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数学素质教育。通过对各类专业的调查分析,按照高职院校专业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我们在既尊重传统又实现创新的前提下,使用多平台方式上课(即:机械类平台,土建类平台,财经管理类平台,计算机类平台,语言艺术类平台);根据各平台专业的不同要求,不同的平台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使用不同的模块教学。我们研究了国外同类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基于以上指导思想,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前提,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为核心。辅之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旨在拓宽和巩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我们分别在五大类教学平台上将内容体系分为通用基础模块和专业应用模块。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具有高度综合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的综合方面;体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一致性,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的一致性。通用基础模块,即高等数学中的基本原理和最基本的内容如函数、极限、连续、导数、微分、积分等;专业应用模块,即根据各专业的需求不同,分别选用的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内容。基础模块教学内容的设定是为保证满足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作依据,它是高等数学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虽然是传统的数学理论知识,但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专业应用模块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侧重,即教学内容按专业加以分类,制定不同的教学标准。通过这些最基本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专业中常用的数学工具和基本的数学思想。一方面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满足后继课程对数学的需要。同时,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努力突破原有课程的界限,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灵活选用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找准高等数学和专业的结合点,实现数学与相关专业的有机结合。数学知识与专业需要共同决定着数学课程的价值,教学内容的确定首先以学生打好基础为前提,同时学好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知识,掌握好职业生涯发展中所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其次为专业服务,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为学习专业后续课程做好准备;再者提高学生素质,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细致的职业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新能力。高等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育思想为“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到相应的五大类专业教研室进行调研,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市场定位、就业去向、专业特色、知识构成、通过磋商确定各专业对高等数学知识的需求等内容,确定教学内容。

二 打破传统。创新教学模式

1 改变教材模式,实行“三书结合”

我们突破传统的教材模式,不发给学生统一的教材,而是实行“三书结合”教学。首先提前一周时间把本周用到的“课前指导书”发到学生手中。课前指导书是让学生明确本次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设置与本次课堂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通过各种途径主动查阅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完成课前指导书上的问题,并进行小组评价,达到课前预习的效果;其次是当堂课发放“课堂任务书”。课堂任务书合理选取组织本次课内容,结合专业和实际生活相关问题设置案例,部分内容留白。每个例题后又有相应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主动预习的基础上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当堂完成,并进行小组评价,从而达到课堂学习的效果;再次是“课后作业书”,根据学习内容选取难度适当,题量合适,具有一定思考性的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达到课后复习的效果。课后作业书是在本次课结束以后,同学们要及时完成并在完成以后上交给老师,老师批改完作业以后评定分数,这也是我们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为避免抄袭现象,老师经常不定时的抽查各个小组的成员到办公室做作业,以检查他们的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三书教学的模式真正的使学生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同时很多的`问题由小组讨论,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 全面评价学生,实现动态化考核

为了改变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最后临阵磨枪的习惯,我们改变以前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模式,采用评价形式多元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考试注重过程化的动态考核方式,将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期末考核纳入考核体系,在突出期末考核的同时,注重过程考核。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考核评价标准如下:平时成绩占百分之十,包括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等;任务成绩占百分之四十,包括每次课堂任务书、课后作业书完成的成绩;创新成绩占百分之十,包括学习感受,小论文,小建模成绩;期末考试占百分之四十,全面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问题能力。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本次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我们既保持高等数学教学传统的严谨课堂讲解、严密板演逻辑推导等特色,又尝试创新教材和考核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总之,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会应用,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是否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应该是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是比较艰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参考文献:

[1]伍建桥,高职课程改革与课程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2]何耀民,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

[3]杨继德,沈艳琳,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5)

[4]周元明,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6(3)

篇6:软件高职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论文

关键词:软件高职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实践教学是软件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本文针对目前软件高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软件高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思路。

软件高职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教学中应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只有通过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才能创造出生机和活力。

软件高职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和完善,其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到软件高职教育的教学效果,结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将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设计为阶段式教学方式,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从开始的初识,逐步的产生兴趣,到最后的自主的职业训练。让学生在最终就业过程中,达到零适应。通过合理的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阶段式实践教学,使学生逐步地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相应的项目开发经验。

1目前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高职实践教学走两个极端,一方面是传统计算机专业的模拟的实验教学内容,加上硬件条件的限制,实践内容的枯燥无味,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学生很难积累到职场中需要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是职业技能培训采用的完全案例教学,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及专业基础尚未建立,案例设置不合理等原因,也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具体有如下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没有考虑不同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

目前好多实践课程内容还是采用传统计算机专业的模拟实验教学内容,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专业课程所需的基础知识尚未建立,学生对软件和课程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工具才开始接触,如果采用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照着实验指导书操作一遍,或一味模仿教师操作实例,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反而会让学生感觉很无聊,也不能举一反三,不能有效地把知识点转化为自己在编程中所需的东西。有些学生在课程结束还不会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些甚至连最基本的操作也不会。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工具的使用也比较熟练,具有了一定的开发经验,如果实践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或者流于形式,学生会感觉到索然无味,培养不了职业岗位技能。

2)理论和实践环节脱钩。

学生在上课时都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讲述的内容和操作在上课时都能够听懂,但得不到及时的训练。实践的安排和讲述内容的时间安排间隔过长导致知识的脱钩。

3)实践教学组织和方法的单一化。

实践教学的组织,普遍采用传统的课堂实验方法,缺乏其他有效方法的结合,过于单一。

4)不注重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培养。

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综合项目实现,软件高职学习年限比较短、课时比较紧,所以,好多课程都没有安排进行课程设计或具体项目实训,导致学生在该门课程相关的综合能力较差。

5)实践教学中忽略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软件高职教育的关键内容,但由于种种原因,好多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忽略了素质教育,或者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导致学生素质教育的缺失。

篇7:软件高职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论文

针对高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院组织教师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研究,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作如下改革:

1)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制定不同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

不同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对专业和职业了解不同等因素,造成学生对专业兴趣的差异,结合这个特点,采取阶段式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逐步培养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对低年级学生,专业课程所需的基础知识尚未建立,学生对软件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工具才开始接触,实验内容应以兴趣性、相对的简单为主,能够吸引学生,而教学方法应以较详尽的引导式教学为主。与低年级学生相反,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工具的使用也比较熟练,也具有一定的开发经验,这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应以职业岗位案例教学为主,让学生有设计实现案例的成就感,通过职业岗位技能增加其学习兴趣,而教学方式以指导式教学为主。

根据软件高职培养目标,软件高职的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来自于社会,来自于生产第一线,而不只是学习现成的技术知识。实践教学不可能以一种纯粹的“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或“学科中心课程”的形式出现,必须对它们进行一定的整合,而整合的模式又是多样的。如何有效的整合专业课程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来提高学生兴趣将成为高职课程探索的新的研究视点。

2)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建议专业课程在实验室上课,这样的话,老师讲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后,如果能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做到边学习理论边进行实践,保证理论和实践的连续性,让学生及时得到实验内容的训练。老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动手能力。

另外,对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录像工具录制下来,方便学生课下参考。比如一款叫《屏幕录像专家》的软件,可以录制操作过程视频,以及同步的讲解过程和操作说明音频,以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参考,让讲课内容和实践结合更紧密。

3)多种实践教学方法并举,提高实践效果。

在软件高职实践教学的教法上,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划分为随堂小竞赛、实验教学、阶段模拟实践、课程设计、课外实践和实际项目模拟训练几种形式。随堂小竞赛可以基于课堂讲述的基本知识点,设计一些有趣味性的小题目,让学生随堂训练;阶段模拟实践可以对该阶段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设计一些功能相对完整的题目,让学生课堂模拟测试;课外实践可以根据课程特点,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实现;实际项目模拟训练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跟着老师的项目或者自己接的实际项目),体会真正的项目开发。

所有这些方法,都必须进行检查、评比、计分,否则很难落到实处。这样就必须充分发挥实验教师和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制定有效的检查、评比、计分措施,并坚决进行执行。同时,指导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实践环境施教、因生产单位的发展需要施教,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和模块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个性意识。另外还要积极采用合作式实践教学方法、竞争式实践教学方法、集“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方法。

4)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培养。

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综合项目训练来完成,最好能够反映生产实际和岗位要求,有条件的安排到对口的生产单位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没有条件的,可以利用暑假,集中1个月左右时间进行综合的项目实训,让学生按软件工程的流程进行一两个完整的项目的分析、设计和实现,在校内完成原来需要在企业试用期内才能完成的工作经验的积累。

另外,建议专业课程都设置课程设计,如果课时不允许,应安排相应的课外实践,或者课外项目实训,并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自设性的内容,让学生有针对的去解决一个生产实际问题,设计出总体方案,实施其全过程等。

5)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全面素质教育

教学改革中必须注意加强素质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也不能忽视,全面素质教育主要通过素质体系中的显性实践环节和隐性实践环节来完成。素质教育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关键内容,是长期的、持久的、耐心的、灵活多样的教育过程,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在各种实践性环节中都必须显现出来。比如:代码规范、文档书写、沟通表达等基本素质。

3结束语

在我国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形势下,加强软件高职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目前软件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的思路,该方法在南阳理工学院软件学院06、07级学生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对软件高职实践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其他高职专业的实践教学也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林。高职教学方法改革浅见[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9(3):59―61。

[2]佘学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与整合[j]。电脑知识与技术,(21):570―572。

[3]滕英岩。关于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7(2):106―107。

篇8: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论文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论文

“物流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课,是一门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系统探讨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课程。德州学院经济管理系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特点出发,以知识传授为宗旨、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同时注重素质的提高,将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积极探索“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德州学院经管系的三个专业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课,从前四年的教学情况分析,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传授知识的难度不易掌握。目前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总共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本科院校的物流专业学生为对象的教材,这类教材需要学生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和运筹学的基础;二是以高职高专学生为对象的教材,这类教材的内容相对又太容易,没有涉及到管理和方法的相关知识。实践证明,这两种教材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都不合适。

2、学生的学习分析能力不强。随着高考录取率的不断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在不断增多,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越来越大,相当一部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差,他们已经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且要不断强化才能掌握,这与大学的教学方式格格不入,很多同学直到毕业也没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这是掌握知识的最大障碍。

3、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目前,德州学院经管系还不能保证所有的课程都实现多媒体教学,且缺乏实践教学条件,教学仍旧是教师照本宣科,而物流的许多知识描述起来又比较抽象,尤其是企业物流,与人们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很多学生是听课看书凭想象,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针对物流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德州学院经管系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并且利用现有的教学和师资条件,选出一个条件合适的班级,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实验。

在教学内容上,首先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及以前开设的理论基础课,自编适合该校的物流管理教程,做到既有物流基本知识的常识介绍,又有适当的管理方法的应用。配套有实践教学计划,在学校内部精品课程网站上,对这门课的教学目标、计划、课件、习题和案例等有详细的介绍,让学生时刻可以查到,充分了解和熟悉这门课的各项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传授知识与实践教学、研究性教学相结合,循序渐进,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具体做法:

1、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物流的各个环节,除了运输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他环节消费者接触不多,光靠书本上的介绍,学生们掌握起来是很抽象的,对于各种物流设备及作业操作流程,如果能看一下图片和视频介绍,立即就变得很具体。

2、采用实训教学方法。物流这门课实践性比较强,很多基本的物流操作流程不是光需要理解,需要掌握会用,所以实训课是必需的,这在仓储管理这章的传授中尤其重要。通过实际训练,学生们对物流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步骤都能基本掌握,培养了实践应用能力。

3、利用项目案例教学法。案例分每章的典型案例和几章知识的综合案例,利用项目管理方法,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具体做法是在学生们掌握的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展示案例,让他们自行分组准备分析资料、形成讨论结果,再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最后进行总结评价。

4、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应用。在课程中部分章节内容还可以使用研究性教学。教师可以把某章的教学任务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单元,同学们自行组成研究小组,每个小组抽签获得一个子单元的学习任务,然后进行准备,通过各种方式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讲授本组的学习成果,最后再由老师串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行总结。

5、实地调研解决问题。实地调研的题目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或是典型的企业物流案例。调研解决问题的方案由易到难。通过方案的制作,学到许多书本中难以学到的知识,提高独立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和撰写论文。除了掌握基本的'物流知识,培养实践能力,还要培养其创新能力,鼓励同学们参加大学生的各种物流竞赛。物流大赛一般以物流公司的实际案例作为设计对象,通过大赛的方式,极大地激起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增强了其创新与实践能力。

三、教学改革效果与推广

经过一学期的实验班的教学改革实践,效果显着,可以从期末考试及平时的竞赛及论文成绩对比看出来。可以看出来,实验班在基本知识的掌握、实践和创新能力都远远胜于其他五个普通班,新的教学改革初见成效,值得进一步推广,这也需要学校和系里的配套设备和相应的管理措施。

1、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物流课程的任课教师不但要求一方面具有相关的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有丰富的实践管理经验。所以,一方面学校和系里有条件要加强对物流老师的培训,多给他们提供参加物流类会议或论坛的机会;另一方面组织教师(或带队)到企业深入调研和学习,使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增强自己的实践管理能力。

2、改进物流教学条件。一是增加多媒体教室和替换现在陈旧的多媒体设备,让所有班的物流课程都可以实现多媒体教学;同时,平时要加强多媒体管理。二是建立物流实训实验室。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包括物流教学系统、物流设备、实训手册、物流操作单据、物流运作案例等整套方案,以发挥物流实验室的功效。三是在当地寻找物流业务重要的企业或是专门的物流企业,合作建立物流实习基地,架起物流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平台。

3、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首先,建立比较完善和严格的考勤制度;其次,鼓励同学们和老师积极沟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通过各种方式(如当面找老师、电话、QQ或邮箱等)与老师交流;最后,鼓励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篇9: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初探论文

1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成长中的新学科,其所要培养的是一批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备的管理人才。但目前国内旅游人才市场却存在市场需求与供给严重脱节的矛盾,一方面毕业生面临分配困境,难以在人才需求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而另一方面各旅游企业仍大声疾呼人才匮乏。其原因从供给方(旅游高等院校)来看,主要在于我国旅游教育起步较晚,且多为其它学科如中文、地理、外语等转轨而来;专业设置较为混杂,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存有所依附专业学科的诸多痕迹,旅游特点不突出。同时,由于部分专业教师并非旅游专业出身且缺乏实践经验,课堂教学与旅游实际存在较大差距,从而造成毕业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状。1.1教学内容重复,重理论轻实践,且相对滞后

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最直接的手段,其内容的合理性与否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当前旅游教学内容上却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笔者曾对某校在读的旅游专业学生(含00、01、02三个年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进行了多门课程多角度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教学内容确实存在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学内容重复比较明显。有的知识在交叉并行或在相关课程中要么都讲要么都不讲,有的知识在纵深课程中没有反映出

层次,拉开距离。二是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较为哭出。理论性课程设置比重较大,加之专业教师多m理论,且缺少进修学习和实践锻炼及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机会,教学从“书本”到“书本”,对当今国内外旅游管理的新方法、新问题、新趋势心中无数戊知之不多,以至教学时不能够结合实践,乃至滞污于实践;虽然有专业实习的安排,但因内容单调且时间过于集中,与理论教学不能同步协调。1.2课程设置死板,与人才培养脱节

许多资料表明,在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高等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向宽3径、厚基础方向发展,课程设置受到社会产业结勻和就业结构的直接制约,要求髙等教育培养的人中在专业上要有较大的适应性,具有进行综合思考约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目前我国不少高等院校旅游教育都存在课程设置死板,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在课程设置时主要从本院系的教学人员、教学设备和经济利益方面考虑,诚程的功利性和不按学科专业要求设课的'情况较为显见,课程设置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显得零散而不系统,与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难以对路。

笔者在部分旅游专业毕业生中作了一项问卷调查,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应加强哪些方面教学的选择中,53%的人优先选择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社会公关、企业管理实务等应用性强的课程,而选择专业理论的仅占17%。由此可从一个侧面看出我们现行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目标有一定的偏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如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将高等数学作为基础课安排,且课时过多;而根据调查,多数学生反映高数课的教学效果不佳,且对以后的专业学习尤其是就业实践用处不大。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十分重要的母语基础课和历史文化课程却很少开设或比重很小。正是由于课程设置死板教条,与需求脱节,往往导致学生不仅基本理论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而且文化视野窄,底蕴不足,综合适应能力较差。

篇10: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初探论文

从上述阐析中,我们可得出结论: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宗旨。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是为旅游业培养专门人才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必须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因此改革的宗旨必须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笔者对合肥地区几家旅行社和宾馆酒店进行过关于毕业生能力要求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重要性依次为:人际交往能力、服务技能技巧、具体问题处理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可见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更偏向应用型。大多数企业管理层反映当前高校毕业生比一般员工具有较好的吸纳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但集中存在的问题是“眼高手低”,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不相吻合,难以进入角色。因此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我们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有识之士提出“淡化专业,拓宽口径、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思路,很值得借鉴。既要考虑到专业特点,又要注重综合性与跨学科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有了扎实基础的前提下,努力拓宽专业口径,扩大知识面,这样才能增加学生从事旅游业的适应能力。

由于旅游管理的综合性、职业性的专业性质,培养“职业型实践者”是目前高等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作为一个旅游管理人员,不仅必须掌握来自实践的具体管理理论,而且应当掌握外语和相应的专业交流技能以及适应职业需要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落脚点,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也是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改革的目的或最终归宿。

明确了培养目标也就明确了改革的宗旨。改革,就必须更新教学内容,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旅游课程与相关课程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技与社会进步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为培养他们的综合适应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应当从“厚、宽、新、实”上着眼。

所谓“厚”就是要加强基础课教学,特别是加强那些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来说是永久性基础性的课程。因为学生基础知识越扎实,底蕴越厚,在未来工作中表现出的后劲就越足,宏观意识就越强;越能透过纷繁的事务,立足于一定的高度,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越能适应变化的新形势。

所谓“宽”就是要拓宽知识范围,使学生形成较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增强多方面需求的适应性。

所谓“新”就是要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能充分反映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接近或达到国内国际新水平,以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发现新知识生长点的能力。

所谓“实”即强化实践教学。只有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以致用,有效地锻炼和形成学生从事实际旅游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3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措施

首先,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思路和要求,在课程计划和教学实施上,要加强诸如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以及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通用性或专业性基础课的教学;注重从旅游专业的边缘性或相关性学科中吸取知识成分,尽可能扩增课程种类;并多途径地吸收和消化国内外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旅游业发展的最新信息。

其次,针对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一方面,可采取集中备课的方式,或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以网络为平台,加强教学交流,合理切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当制订科学的教学大纲,以规范教学内容。

再次,针对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可从两方面人手:一是课程设置本身注意强化实践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实践课既要利用校内模拟设施结合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又要与旅游企业建立协作关系,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或集中安排时间去企业顶岗实习。二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基础课或部分理论性相对较强的专业课,课堂讲授宜采用启发式,并尽可能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而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宜采用案例分析法、管理演习法、模拟训练法、实地观摩法等方式组织教学,以便于提高学生未来的职业适应性。

第四,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以有效地解决课程设置相对滞后的问题。

“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已有很多成功的实例,事实说明校企结合能使旅游专业教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仅有利于专业教育走向规范化,使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相一致,而且还可保证旅游高等教育吸引生源和毕业分配的渠道畅通。

另外,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知识更新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成败和进度。在师资方面也应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去实践或兼职,在教师中推行任职资格的“双职称制”;同时U聘用一批企业家、政府官员做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以适应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之一是缩减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因此采用必修、选修等恰当的形式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让在学者既可必有所学,又可各取所防止“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

综上所述,管理专业经过探索和努力,构建一个合.里完善的旅游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仅是必须的衍且是可能的,这不仅关系到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g展,而且关系到未来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約优化及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高低,更关系到我1旅游业的繁荣与兴旺。

篇11: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

当前学前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人才的需求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铁岭师专也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其中课程体系的改革初见成效,可以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教育改革等都可以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来体现。作为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也是课程改革,目标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立足教学大纲,完善课程体系

(一)构建科学合理、任务明确的课程体系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幼儿教师、保育员、育婴师、早教机构教师及幼教管理人员。根据岗位需求及对职业能力的要求,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铁岭师专)设置了层层推进的课程体系,学前教育专业有三校生和高中起点3年制学生,还有初中起点5年制学生,课程设置分四大部分,人文素质部分根据国家对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要求主要是对学生基本素质和道德修养等进行综合教育;职业基础部分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和技能教育;职业技能部分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素质拓展部分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丰富学生知识。

(二)以实践为主,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程

铁岭师专学前教育专业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训、专项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四个部分,实践课程比例已经占到总课程比例的60%。而理论课程仅占40%,大大提高了实践课程比例。实践课使学生交替扮演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实践课程的安排符合课程置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二、围绕教学目标,不断优化课程方案

(一)实用为主,有效整合课程

铁岭师专学前教育专业以实用为原则,以就业为导向,课程设置中更体现整合性,比如,在职业基础课中将《学前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课程相融合,《学前教育学》与《教育学》课程相融合,等等。整合课程避免了相同课程领域的重复和繁杂,使课程内容更紧凑,结构更合理。

(二)不断调整、规范教学和实训大纲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铁岭师专对教学和实训大纲有严格的要求,每门课程均有教学大纲,专业必修课的实践环节都有实训大纲,在实训大纲中有具体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同时,铁岭师专还将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融入到课程中,满足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三)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首先,铁岭师专学前教育学院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其次,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学前教育学院不但有专门的“心理健康中心”,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开办宣传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最后,学前教育学院坚持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学院还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多证统一,课证一体化

铁岭师专学前教育学院经过多年实证研究,努力推行多证统一、融合,使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用人单位需求,实践能力更强。多证统一是指学历证与职业资格证良好对接,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国家要求的职业岗位应具有的能力有效结合,满足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学前教育专业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融入专业教学体系,把考证辅导与教学合二为一,实现课证一体化。

高职院校应认真分析研究国家职业标准内容,针对其中的内涵及要素整合课程及教学计划,在安排教学计划的时候应统筹安排,结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和国家要求的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整合,使国家要求的职业资格标准的.内容包含在课程系统中,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就已经达到国家要求的职业标准。

铁岭师专学前教育专业为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提升其岗位能力,实现课证合一,专门设置了相应的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为使学生通过中级育婴师考试,在高职学前课程中除开设《学前心理学》、《婴幼儿卫生与保健》《0-3岁婴幼儿保教》等课程。

四、打造精良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团队

要想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培养精良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加强管理制度和教师梯队建设

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团队建设,铁岭师专在培养和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学科带头人以及培养优秀骨干教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教师培养方面以老带新,通过不断听课、评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同时也鼓励中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学历水平,用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二)大力支持“双师”型教师培养

铁岭师专为使教师充满活力,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积极鼓励教师考取双师资格,并在经济上给予一定扶持,教师间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现有的在职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业务能力、职称结构都较为合理。

(三)提高兼职教师比例,实践教学实用有效

兼职教师实践能力强,经验丰富,专业能力扎实,教学指导有针对性,因此,铁岭师专不断增加兼职教师数量,选聘有专长和较大影响了的一线优秀教师或园长、学前教育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她们更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大大降低了学生入职的难度与不适。

篇12: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论文

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论文

摘要:改革我院高职护理专业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以提高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护士就业能力,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论证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优势。

关键词:执业考试 护理专业 基础医学课程

护士资格考试制度和护士注册制度是世界各国护士管理的成功经验。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护理进入了一个加速专业化发展的阶段。我国护理教育的开展由于多种原因,发展的速度缓慢,管理质量落后世界发展的步伐。2010年7月1日执行新的护考大纲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护士综合能力的考核,增加了护考的难度。护士执业考试资格制度的不断完善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目标。纵观国内外护理教育及执业考试现状,我们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国家护考综合能力测试要求,通过不断变化的护考大纲和历年护考情况,深入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和建立科学、合理、客观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规范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毕业生护考通过率、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护理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通过此项研究,我们希望能探索出一条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育与执业考试接轨并为临床提供优质合格的护理人才的`教学模式,在全分院乃至全校范围内推广使用,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服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教学对象为本院12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12级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中随机挑选2个班作为普通对照班,另外2个班作为实验班。我院同级所有学生均经招生统一考试入学,随机分班。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并无显著差异。

1.2教学方法

普通对照班将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班将采用新的理论教学模式,尤其在理论教学中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结合历年考点进行串讲,教学中每一章节每个内容都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历年考点串讲,实验教学和考核中密切结合临床实际。

1.3评价指标

实验结束后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等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

2讨论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我国目前研究针对高职院校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极少。本课题重点解决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护士执业考试及临床实际脱轨的问题。鉴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没有统一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模式,通过对现有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在护士执业考试和新世纪对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下,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实行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此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护考大纲及历年护考情况、相关病案融入常规教学及考核中,同时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改革教学模式及考核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护考通过率和就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就业岗位对高职护理人才标准的需求。本课题研究主要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与学生“取证”的内容和要求相对接,推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在护士执考通过率上两班虽没有明显差异,但用人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显示,用人单位对实验班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普通对照班。本课题是针对当前全国各类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执业考试、临床实际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实施性,若能广泛推广,对于提高本校应届毕业生护考通过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凌玉.我国护士执业考试的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7,(6).

[2]汪存友,于嘉元.于惊涛;美国注册护士执业考试合格线设定概况[J].护士进修杂志,2008,(16).

[3]潘晓锋.从护士执业考试谈改进护理专业教学方法[J].广西教育,2008,(9).

[4]陈红,郭兰君.护理职业教学中融入执业考试大纲的尝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7).

[5]吴晓璐.试探资格考试下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9,(14).

[6]杨雯,姜安丽.国外护士执业准入管理的现状及其启示[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17).

高职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建议论文

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论文

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论文

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途径论文

高中的政治教学改革困惑与解决措施论文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措施探讨论文

新形势下高校会计制度若干新问题的思索论文

大学语文论文

旅游课程体系优化设置与教学改革研究的高等教育论文

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论文

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改革论文
《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改革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改革论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汉语言专业论文2023-11-20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2024-01-22

教改论文怎么写2024-05-02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2022-05-06

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移植现象的思考论文2022-08-20

通用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2022-05-07

课程体系的建设论文2022-05-06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2023-10-30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24-04-21

初中作文教学应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