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训练对高职教学课程改革的启发的论文

时间:2023-02-14 07:29:54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拓展训练对高职教学课程改革的启发的论文(整理16篇)由网友“最终幻想女孩”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过的拓展训练对高职教学课程改革的启发的论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拓展训练对高职教学课程改革的启发的论文

篇1:拓展训练对高职教学课程改革的启发的论文

【论文摘要】体验是拓展训练的真谛。高职教学也是以学生体验为基础的教育。“水仙花”式的课程教学设计新颖独特,抓住了人类学习习惯的要害: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是由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拓展训练和高职校的教学理念是相通的,通过它来理解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改革,会使得后者变的异常清晰。

一、拓展训练的核心思想

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outwardbound),这种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使他们的身体和意志都得到锻炼。战争结束后,许多人认为这种训练仍然可以保留。于是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也由最初的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各类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拓展培训最大的特点是以学员的体验为基础,它抓住了人类学习习惯的要害,模拟我们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矛盾,虚拟各种场景让队员去亲身感受。据研究表明:人类对听到的大约可以记住10%;对看到的大约可以记住25%;对亲自经历过的大约可以记住70%。为什么人们易于记住亲身经历过的事,为什么先要有感性认识才容易记牢。因为人类最基本的认识方式是感觉,而不是思考!原始的人类是通过五官的感觉去认识世界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也就是说我们容易接受的是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分析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方式。现在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别人讲,自己听,或看书的方式来认识世界,看起来短时间内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效率很高。但认识是有层次之分的:①知识的了解是最低的层次;②拥有技能是第二个层次;③真正改变了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才是最高的层次。书本上看到的知识,一般只能达到了解,获得少部分技能的层次。这也就是为什么上课时,学生感觉自己已经全部理解了,在做习题的时候却左错右错,错误百出的根本原因。

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尽管已经开展了十几年,但很多人对它依然陌生,甚至敌对。可喜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开始意识到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截止底,全国高职院校1145所(占普通高校的60.9%),招生人数248万(占普通高校的51.2%),在校生813万(占普通高校的47%),实际上已经是高校的“半壁江山”。形成一类“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之路”的新型高等院校,培养出一大批实用的高技能人才,得到市场与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设计

根据我们面对的高职教育的实际状况,高职课程教学中必须改革的当务之急是以下六项:①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载体;④能力实训;⑤学生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

实施要点简称“6+2”。这里的“2”指的是:①某些课程教学内容(如德育内容、外语内容等)必须更注意采取“渗透”到全院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仅依赖集中上课的方式。②对于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必须更注意采取“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仅依赖集中培训等上课方式。

这“6+2”项内容可以代表先进职业教育观念的主要内容,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中可操作、可展示、可核查的内容,同时又是新旧职业教育观念冲突的焦点。以此为基本原则的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新颖独特,我们可以用水仙花的六片花瓣和花蕊来形容。六片“花瓣”分别代表了高职教育的六组科目,即高职教育的第一类课程――文化课程:1.第一语言课(用学生母语教授语言文学与世界文学);2.第二语言课(如英语,日语,意大利语等);3.人文科学(地理、历史、政治等);4.数学;5.艺术;6.选修课,共六门。每个学生必须保证这一阶段所接受的普通教育的广泛性和均衡性。高职教育课程最重要的特征体现在水仙花的“花蕊”中,即高职教育的第二类课程――专业课程: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1.专业理论课(比如财务信息管理、旅游管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等等);2.社会实践;3.就业实习。这三门专业课程是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独特性的集中体现,它们居于高职教育课程结构的核心地位,将其余六组科目聚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了一个均衡、和谐、相对完美的体系。

四、整体教学改革中的启发性教学

作为参与高职教育整体教学改革的教师,要强调启发式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要将广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给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学会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对于他感兴趣的某一门课程或某一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锻炼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在第一年的教学中,我注意到了第一层面和第二层面的教育,不但讲授知识,而且给学生布置了课题作业。比如,这个学期我给学生布置的课题作业: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但第三层面的教育,我做得还不够。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著.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

[2]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3]张锡生,杨明主编.现代职业道德与通用能力.南京大学出版社.

[4]杨连瑞,汤成雄,胡士田主编.英语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5]陈桂生著.教育实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2: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职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高职院校是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场所,护理心理学是高职教学的关键内容,也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高职教育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明确定位,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职业导向是高职院校的根本属性,职业导向的教学理念必须贯穿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学全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关键词:职业导向;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

目前,虽然很多教师也认识到坚持“职业导向”教学理念的重要性,但是从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现状可以看出,护理心理学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必须详细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改革措施。

1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1职业导向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

为了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国家颁布了《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合理定位,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合理地制定教学方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职业导向”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1.2坚持“职业导向”的教学理念

在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职业导向”教学理念贯穿教学全程,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教师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基础。

2职业导向下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很多高职教师对护理心理学课程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护理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课程,并未认识到护理心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开展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之前,教师也未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效率低下。

2.2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还在使用旧版本的护理心理学教材,知识结构有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普通护理心理学,二是医学心理学,三是心理护理学。护理心理学详细讲述了人在不同时期的心理活动,并分析了维护不同时期人心理健康的方法。很多护理心理学教材中的内容过于抽象,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实践性的内容较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教学效率低下,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3教学缺乏针对性

通常情况下,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为30~55课时,护理心理学课程会被穿插在基础性护理课程和临床课程中间,课程缺乏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护理心理学课时相对较少,理论课程时间比例较大,实践课程时间比重较小,教学效率低下。二是课程安排集中。对于进入高职院校1年的学生,即将面对实习和就业的问题,学生的心理波动较大,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但是护理心理学课程无法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护理心理学课程过于形式化,没有体现出其价值。除此之外,当高职学生学习护理心理学知识时又未开始进入临床实习,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护理学教学规律,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4教学方法单一

如今,很多高职教师都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学生无法参与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2.5考核方法单一

如今,很多高职院校都以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就算掌握了护理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护理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掌握得就不理想,但是只依靠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根本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情况。考试成绩更多反应的是学生护理心理学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也无法分析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6教师专业水平较低

护理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教学效率影响很大。但是,从高职教师结构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护理心理学教师,现有的护理心理学教师都是其他专业的教师,甚至有部分教师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就上岗授课,教学效率低下。除此之外,很多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师自身未从事过护理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以职业为向导的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对策分析

3.1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护理心理学课程的开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制定护理心理学教学目标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通过学习护理心理学学生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通过观察了解人们的心理活动,分析人们的现象和行为,进而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客观公正的分析人们的行为和人格;三是帮助人们健全人格;四是提高人们的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五是帮助人们进行心理护理。

3.2教学内容要突出职业性

在职业向导理念下,护理心理学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在高职第一学期,学校应该开设30节的护理心理课程,坚持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心理分析规律。二是在第二学期,学校应该设置40学时的护理心理学课程,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和心理护理知识。三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

3.3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坚持“职业向导“理念,护理心理学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感悟,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以职业为向导进行考核

在护理心理学课程考核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置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侧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考察。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展开考核:一是考核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实践能力;二是增加考试题型,并把考试成绩和能力养成结合在一起进行合理评价,完善考核体系。

3.5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职业向导理念下,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加大教师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在教师内部设置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4结语

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职业向导理念下,高职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加大实践教学的时间比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构建与效果评价[D].中南大学,.

[2]徐金梅.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应用于高职“急重症护理”课程的效果评价[D].复旦大学,2012.

[3]唐振华.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4]叶娜.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护理专业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篇3:高职《经济法》课程改革论文

高职《经济法》课程改革论文

高职教育中开设经济法的目的是要培养经济法实用人才,而现存的高职法律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理论培养,偏向理论教育,实践教学相对薄弱。那么针对该种现状,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较为传统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革新。

在教学理念上,必须贯彻师生教与学并重,知识传授与技术技能培养并重,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并重的原则。在教学模式方面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并配以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教学、课堂辩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经济法课程自从作为财经类学校的重点建设课程以来,学校投入了很大精力到该门课程的建设中。作为一名教授经济法的老师,通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中的摸索,我初步形成了以下经济法课程改革的主要模式,现整理如下。

一、首先是经济法教学课程理念的改革

高职教育的内在教学规律和要求客观上要求对传统的经济法课程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进行一场改革。

(一)明确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理念

从教育观念上来讲,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一直比较注重理论方面的教学,注重灌输理论知识,在传统的经济法教学在目标取向上,是要把学生们培养成具有进行经济法研究型的经济法人才,而不是经济法实用人才。正是因为这种观念导致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去纠缠晦涩、复杂的理论。实际上经济法理论与经济法的具体适用之间还存在一个转化的环节,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在转化方面做得不够。

我认为我们所培养的经济法人才,应当是培养具有经济法实际运用能力,具有广泛的经济法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的经济法实用型人才,而不是主要培养经济法研究人才。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调整我们的教学以适应这种要求。

(二)教学理念的具体建立的方法

高职教育的培养对象定位在职业技术的培养,培养目标定位为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经济法教学也必须注重培养经济法应用性人才上来。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采用,而正确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的前提和关键。

因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受理念支配的,教师只有更新了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才可能有全新的教学行为,才可能设计出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把适合于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理念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教与学并重

传统的经济法教学是在教师单一的 “教”的理念下进行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长期以往使学生缺少了主动思考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同时从事经济法专业职业所必须的一些技能,如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等,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必要的训练。因此师生建立互动交流,在学生中营造自主探索的氛围,使其激发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意识,形成必要的职业技能和养成正确的职业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们的课堂上,围绕某一议题我们鼓励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他们的不同观点,甚至可以形成激烈的辩论。比如在讲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可以查阅公司财务会计账簿的规定,关于如何查阅,查阅的范围和内容等,学生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全班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学氛围特别活跃,学生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中既掌握了知识,同时也陶冶了情操。教师的教学应当是启发式的,能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2.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并重

高职教育改革的形式下,课堂教学学时数缩减,学生必须占用大量课外时间自主学习,所以教师更应该科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同时有责任引导和教会学生合理而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提高。在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关心的是考试,只学习甚至死记硬背教师讲过的章节,所以这样是培养不了合格的经济法专业人才的,我们必须把课堂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于是我们尝试着每次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并指定相关必读书目,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自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长期扎实地进行,学生应付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各方面能力也有长足发展。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认为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是比较适合于经济法教学的。这种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互相参与其中,使教师授课不再是单方面的事情,而学生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参与者。

(一)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1.学生的地位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的核心,教师的一切教学目的都是旨在提高学生能力,因此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扮演好这个角色,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上台演讲、分组讨论、模拟情景角色等。

2.教师的作用

在师生互动型教学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能否运用促进性的教学技能,对师生互动型教学的效果具有决定性意义。可以说教师是互动型教学模式的导演。首先,互动型教学的整个规划和制度性建设由教师设定。这要求教师在正式上课前提出明确互动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要求,并要采取切实措施实施这些规则和要求。

其次,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对互动过程的引导。就争议的焦点和总体情况,在全局上进行有效的把握和引导,对学生不断激励和启发,鼓励他们提出批判性评价,帮助学生在问题讨论中协调、总结讨论成果等。再次,教师必须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不断地总结经验,使互动型教学能够得到更加完善。

(二)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1.课前布置问题,指定参考书目。在开始一个新的知识点之前,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或多个复杂的问题,问题应该尽量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客观事实,能够吸引学生。比如在讲授公司法有关内容时,我们给学生列出十多个比较前沿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收集资料,并撰写论文的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2.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小组必须在课后自觉组织进行讨论并作好记录。以备课堂讨论。

3.课堂讨论。在讨论中,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可能会有不同意见,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同时要激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对于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讨论和争论,教师都要进行简要的归纳和总结。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和理念必不可少的中介。先进的教学理念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作中介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传统教学由于建立在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基础上,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无外乎教师教学生听,教学成了教师一方的事,学生变得被动且极具依赖性,从而失去了他们花季年龄本应该有的朝气和创造性。

经济法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缜密的归纳概括能力和雄辩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果在这种沉闷乏味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很难炼就出这些能力的。我们在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中,为了达到师生双向交流和共同探索,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可以说是美国法律教育的标志和基础。我国的法律教育中也引入了大量的案例教学,但是大部分案例依然是作为例子加以运用的,即由老师在讲授了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以后,再举出案例而加以说明,这与美国式的案例教学法是大相径庭的。为了加强案例运用效果,提升学生参与度,经济法课程教育改革要做的以下几点:

1.老师在课前向学生提供案情事实;

2.学生在课前准备以后,由学生在课堂上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案情,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把握关键事实的能力,教师注意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补充;

3.由学生概括主要的争诉点,以培养学生发现法律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争诉点,教师要及时组织讨论和补充,以引导学生在关键的问题上开展讨论,避免浪费时间;

4.由不同的学生就每一个争论点发表意见和相互评论,教师要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必要时可以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

5.当所有的争论点都经过了充分的讨论以后,教师要进行高水平的总结,揭示有关法律规则的适用和问题背后的法律原理及政策;

6.其他类似的案例,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自己思考。

(二)模拟法庭教学

高职学生在学习经济法的知识过程中,特别是对知识点进行巩固的过程中,有着强烈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的愿望,模拟法庭有利于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和程序的连贯性。模拟法庭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其中,它要求角色扮演者充分了解案情,从自身利益出发,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据理力争,运用经济法知识争取自身的最大合法利益。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加强对经济法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提高现实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辩论教学

课堂辩论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对某一具体事实中的争论性问题的思索、辩论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识别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其突出特点是能给学生提供较大的交往活动空间,教师在研讨活动中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并顺势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适时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质疑。学生的辩论也常常有教师意想不到的创新,当教师发现了学生的创新并给予正确引导时,就能使教学的空间和境界都有一个提升。

在高职《经济法》的教学实践中,除了上述教学模式外,还可以开展专家讲座,围绕热点问题写专题论文等其他一些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接、更生动地掌握和接受所学的经济法知识。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将不断深化,各种全新的有效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也会源源不断的涌现。

篇4: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反思及改革论文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反思及改革论文

建筑材料课程是高职土建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没有前导课程,也没有明确的后续课程,所以,这门课程在很多人眼里成了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然而,恰恰是这种既无前导课程又无明确后续课程的课程却更能符合人才培养的“榕树理论”。“榕树理论”认为,榕树的地下根、地面根、地上根以及枝叶同时立体生长,最终造就了榕树的坚不可摧。人才培养的“榕树理论”就是让高职生在大一阶段扩展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增长专业知识,使理论基础和专业能力同步增长。建筑材料这门课恰恰符合了对基础知识要求不高而且本身又可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要求,因此,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其教学效果,不仅可以使学生尽快进入本专业的学习状态,并提高其专业能力,而且可以对大一开设其他的专业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一、对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反思

(一)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基础知识没有过高的要求,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会把这门课排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开设,以此来减轻后面几个学期开设专业课时的排课压力。然而,第一个学期大量开设的课程都是数学、英语、政治等公共基础课程,只开设建筑材料这一门既非基础又非专业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这门课程不自觉地就被其他课程同化了,老师讲课时都采用了同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时也是采用同样的学习方法,甚至很多人直接无视它。在师资安排方面,由于对这门课程的重视不够,高职院校往往会安排新进的年轻教师或者授课经验较少的老师来上课,用这门比较“次要”的课来锻炼老师的教学经验。另外,从学生角度讲,刚刚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阶段,学生的思想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阶段,还不会去主动思考课程之间的关系,加上建筑材料这门课的课时数通常都比较少,很多学生也对这门“小课”引不起足够的重视。

(二)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建筑材料课程教学通常采用传统的讲课方式,即先从整体上讲材料的基本性质,然后分别讲工程常用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物理性质及力学性能,有条件的院校会穿插一些实验的内容。但是,由于对实验重视程度不够,以及课时数量的限制,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把实验课时压缩了,基本上开设的都是砂浆、混凝土、钢筋等常用结构材料性能的实验,并且由于师资力量较弱、实验条件不太完善,实验效果也不理想,最终只能达到熟悉操作方法的目的。

(三)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深度不够

建筑材料课程中的实验部分内容比较多,大致包括水泥实验、砂石料实验、混凝土实验、砂浆实验、烧结普通砖实验、钢筋性能实验、石油沥青实验等。有些高职院校虽然也按照教学计划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但是却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也没有提出一些应用性的问题让学生做深入思考。例如,混凝土坍落度太大对浇筑的混凝土构件会有什么影响?混凝土养护不到位会出现什么后果?为什么同样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试块强度却相差很大?为什么钢筋拉伸实验时达到强化阶段后应力曲线会下降?等等。这些问题如果老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基本上不会提出来,更不可能去主动思考和分析。而恰恰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却是培养和提高高职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习惯的最佳途径,也能最大限度地培养高职生将来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课上只做实验而不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探索,其结果只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四)与工程实际应用的联系程度不够

建筑材料课程不但能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也能够直接用来分析解决一些实际工程问题。例如,混凝土构件的开裂可以用水泥凝结硬化过程的收缩性来解释,并可以通过加强养护和优化配合比等方法来解决。再如,某次地震中建筑物因为材料质量不合格而导致损毁严重,实际工程中经常出现的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水泥受潮失效等,这些问题均可以从建筑材料这门课中找到答案。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少能够联系工程实际问题来进行教学,不但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使学生无法把握学习目标,从而难以提高学习兴趣。

二、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实验教学

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选派优秀的授课教师。学生都是怀着梦想却又懵懵懂懂来到大学,如果大一第一个学期的建筑材料课能够使学生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能够培养一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必将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后续课程的教学带来良好的影响。其次,要重视实验教学。因为高职生入学分数普遍较低,并且有部分学生对高中阶段的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厌倦情绪,不喜欢纯粹的抽象理论的学习,而更喜欢动手操作方面的学习。高职院校如果能够在大一第一个学期通过生动的实验教学重新唤起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的自信,也必将激发这些高职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

(二)改变教学思路,讲解泛中求精

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知识点多并且分散,实验内容也比较多,如果不分主次地把所有实验全部做完,不但时间不够,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浮躁情绪,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泛讲的基础上,选取几个重要的实验有计划地“精做精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分析问题的兴趣,而把其他的实验要分析的内容作为疑问留给学生自己。例如,可以选取实际工程上用量最大的混凝土的性质作为突破口进行深入分析。首先,将学生分组,各组拌制不同标号和不同坍落度的混凝土,让大家练习坍落度的测量。然后,将拌制的混凝土制作成标准立方体试块,分别放在不同养护条件下进行养护。达到养护时间后拿出试块进行外观对比,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坍落度的混凝土浇筑的试块以及不同养护条件的混凝土试块的外观有何不同,并且引导学生对看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思考:为什么坍落度太大的混凝土试块表面会有很多空洞?为什么坍落度太小的混凝土试块表面会不够光滑?为什么养护条件不好的试块表面会出现细小的裂纹?等等。通过对比分析和思考,学生会有很多的感悟。接下来,老师再带领大家将这些试块放在压力机上压碎,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对过程进行录像并慢速回放,引导大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为什么有的试块抗压强度高而有的低?为什么有的试块破坏时会出现很多均匀裂缝而有的试块却会出现一条明显的大裂缝?等等。这么多的“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个一个地被学生分析出来,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会使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提升。

(三)改革教学方法,理论实际并重

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既不同于数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同时也不同于其他的专业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能像公共基础课程那样只讲理论,也不能像专业课程教学那样进行大量的动手操作练习,而应该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当讲到水泥凝结硬化过程中的`收缩性质时,可以利用教室墙面上的裂缝进行现场分析,或者采用其他工程上的开裂图片进行讲解,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泥凝结硬化过程中的收缩而导致的混凝土或水泥砂浆的开裂情况。再如,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当讲到混凝土养护条件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时,可以专门制作几组试块放置于不同的养护条件下进行养护,并在压力机上进行压力实验,对比其强度大小以及破坏特征,并引导学生对其原理进行深入分析。另外,还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观察分析由于混凝土和易性不好而引起的浇筑质量缺陷,带领学生到钢筋加工厂学习钢筋的加工过程,直接体验钢筋的工程性质,带领学生到出现质量事故的建筑工地或正在拆除中的工地,让学生尝试分析结构破坏的形态和材料强度对破坏形式的影响,等等。总之,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现场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考核手段,重视分析能力

建筑材料这门课程和其他专业课有很多相似之处,其培养目标既有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的要求,同时也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因此在考核方法上也应该做相应的改革。即在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对学生的分析能力也要进行考核。例如,可以利用假设场景让学生进行分析,或者利用实际工程中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等,以此来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灵活掌握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校企合作,扩充教学资源

加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永恒不变的话题,开展校企合作不仅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同时可以给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素材。例如,高职院校和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合作,不但可以弥补学校实验设备的不足,而且可以利用检测中心的项目为教学提供更多生动的案例。综上所述,建筑材料课程是高职土建类各专业都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这门课程教学思路的改变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但能够从大一就开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谢丽娜,傅睿.案例教学法在“建筑材料”课程中的应用[J].常州工学院学报,(2)

[2]任胜义.高职建筑材料课程与教材改革构想与实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9)

[3]陈伟,徐亦冬.建筑材料课程项目驱动法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5(3)

[4]王红霞.谈现场教学法在建筑材料课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4(25)

篇5:高职内科学课程教学的改革论文

高职内科学课程教学的改革论文

内科学是一门信息量较大的、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内科学掌握常见内科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从而了解疾病诊断的基本过程与思路。当代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能够从多渠道获取相关知识,过去传统的落后、呆板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内科学教学需要。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内科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观念有待更新

美国医学教育是一种比较成功的西方医学教育模式,医学生很清楚将来发展的方向,学校对学生的学习也比较重视,经常组织各种讲座。反观我们的医学教育,教学观念比较老旧、落后,往往对学生学习分数比较重视,而忽视了学生实际临床能力,学生学习效率并不高。

(二)教学模式落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内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量比之前有所增加,内容也更加生动有趣。但其教学模式没有改变,依旧是灌输式教学,很少出现互动式、谈论式的教学方式,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与基础知识纵向串联不够

内科学教材的编制通常会涉及各种流行病资料,并按照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等多个课题进行说明。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够介绍一下相关知识背景,进行基础知识纵向串联,那么就能提高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掌握程度。但由于内科学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师很少有时间介绍相关知识背景,这就导致了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了解教学内容,无形中增加了教学难度。

二、高职院校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在进行内科学课程教学时,可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内科学教师可以将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分享给学生,师生共同进行讨论。我国内科学教学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临床实习,在临床实习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临床工作,学习临床诊断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内科学教师可以将病床旁教学作为主要的实习模式,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问题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讨论探究,减少教师讲解的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主动学习能力,从而将枯燥乏味的临床实习变为生动有趣的知识探究过程。

(二)采用病例分析教学法

病例分析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一个系统讲解完成后,将收集到的一些典型病例分给学生,并且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最后进行总结。例如在讲解完呼吸系统疾病后,教师可以将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以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常见的临床病例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指出疾病诊断、治疗的原则。最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认识。这样,学生就能够学习如何从大量的分散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推理分析,从而判断疾病特性,最终做出科学的诊断与治疗。病例分析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结合

高职院校内科学教师要重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结合,打破相关课程、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积极调整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具体来说,教师在讲解新的系统疾病时,可以回顾、复习一下与疾病相关的生理学、组织学、解剖学以及病理生理学等学科知识,进而推导出这些器官病变时可能出现的疾病以及对本系统的影响,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回忆一下学过的相关基础知识,为新课做准备,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开阔学生眼界。例如,在讲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心、肺的结构和功能等生理学知识,然后回忆一下瓣膜听诊区、肺部听诊以及心脏杂音产生机制等内容,再之后讲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等新知识,这样学生温故而知新,在学过知识的基础上很快就能掌握新知识。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内科学》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教学观念有待更新、教学模式落后以及教学内容与基础知识纵向串联不足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结合,积极采用病例分析教学法,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篇6:高职教育教学的课程改革论文

高职教育教学的课程改革论文

一、高职课程建设现状及分析

1.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改革中起主导作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精品课程的评选标准、各种评估指标的设定等都是以政府为主导来完成的,这种课程改革方式在推动改革的速度、广度上无可厚非,颇有成效,然而却容易“一刀切”,忽视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办学条件、不同生源质量对课程设计内在要求的差异,造成同样标准设计的课程有的深受欢迎,有的却水土不服。

2.对“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理念理解的偏差。“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学科架构系统化的课程模式,而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然而,很多课程改革实践者对“工学结合”的理解有偏差:有的认为在学校建实验室、仿真实训室,然后在里面上课就是工学结合;有的认为在三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用半年、一年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就是工学结合;有的认为从企业聘几个能工巧匠、大师专家来学校上几次课就是工学结合……以上这些看法不能说不对,但只是“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某个环节,“工学结合”不是孤立的一个方面一个环节,而是贯穿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从课程标准的制订、授课、课程实践直至课程效果的评价。

3.教学资源无法满足课程改革需要。课程教学的实施和改革必须有相应的教学资源做保障,这里所谓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长期以来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在教师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很多教师很难在短期内转变观念,更不愿意去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改革。除了观念上的因素,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的经历,也导致教师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需要相应的教学环境与之配套,而现实是,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设施要么陈旧不堪,与行业要求相去甚远,要么只有传统的理论学习教室,实践环节完全靠顶岗实习来完成。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实施课程改革就只能成为一句口号。

4.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经过调研发现,还有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评价时仍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理论课程的成绩即平时考勤分+期末考试(试卷)分,实践课程以一篇实践报告论成败。“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60分万岁,少一分受罪、多一分浪费”,“平时从不自习,考前拼命突击”……正是这种课程考核方式下的真实写照。这样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不仅不能检验学生知识技能的真实掌握情况,更容易造成逃课的现象。

二、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

美国课程专家塔巴(Taba)认为,课程改革指整个课程图式的改造,包括设计、目的、内容、学习活动和范围,等等。如果只改造课程的某一个环节,或者只用一种模式改造所有类型的课程,显然不合时宜,更无法满足社会对培养高端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认为当今高职课程的改革目标应该包含以下几点:一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奠基终身教育的理念;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三是以社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进行充分市场调研,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方式。三、高职课程改革的建议

1.更新课程改革理念,因地制宜制定课程改革方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以行动为导向、能力提升为目标的课程实施理念,以过程考核和多元评价为导向的考核与评价理念。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熟的课程改革模式基础上,要与区域经济、专业特点、课程类型、生源质量等相结合,选择适合的课程开发模式。

2.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目前高职课程评价的实践看,更多是把重点放在课程本身,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条件等,对学生情况、行业动态、岗位要求等关注不足,就容易造成专家评价高、学生不感兴趣的情况。因此,要科学评价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满足:一是评价目标要以能力掌握为主,兼顾理论知识的积累;二是评价主体以学生为主,授课教师、督导,包括企业专家都要参与其中,综合评价;三是评价对象要全面,除了课程目标外,还有学生、课程的实施者、参与者也应该成为评价的对象;四是评价的方法应该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试卷测评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动态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不同的课程类型可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

3.建设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的水平是高职课程改革能否深入开展和取得成功的关键。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更要具备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能力。建议从两个方面打造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

(1)全面提升校内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课程负责人要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职称、教科研水平,学校还应该鼓励并制定相应政策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到企业顶岗实践去中,熟悉学生未来就职的真实环境,并与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2)积极吸纳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专家参与到课程教学团队中来,可以有效弥补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还可以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度,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

4.构建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高职培养的毕业生可以实现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也就是说在学校阶段已经完成了职业素质的养成。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时候,除了知识的科学、系统和完整外,还要更多地考虑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突出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技能、态度、意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形成系统化课程并进行课程评价和调控。

5.积极发挥职教集团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最近几年,很多城市都依托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成立了职教集团,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职教集团的建立是对传统职业教育体制的变革,根据集团内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把产业优势转变为专业优势,专业优势通过课程具体实施变为教学优势,推进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学校、企业、行业主管部门,通过职教集团这个平台紧紧联系在一起,优势互补,企业通过学校在科研、人力资源上面的优势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节约经营成本;学校则通过聘用企业能工巧匠提升师资水平,利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开展课程教学和实习,节约了办学成本,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篇7: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论文

1引言

所谓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发展,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在高职体育教学当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应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的发展。

2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

2.1教学目标不明确。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除了体育专业的学生以外,由于体育教学不作为以后就业的主要学科,所以对于体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对于学生的要求只需要做到增强体质与锻炼身体就可以,忽视了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精神的培养。没有严谨的教学目标,就会使高职体育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

2.2课程安排不合理。课程的安排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以及对体育技能的掌握,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在增强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力。然而,许多高职学校对高职体育教学的课程安排方面显得不合理,没有将课程教学进行系统的规划,使课程安排显得比较杂乱无章,从而使学生丧失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2.3对体育教学忽视。许多学校认为,既然是一所高职学校,就应该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培养学生专业的技术能力,所以对于高职学生的体育教学就会忽视,对高职体育教学的投入就显得不足,并且对于高职体育教师的选拔也没有严格的要求,甚至有些教师都没有受过专业的体育教学训练,只是选择班主任或者一些任课教师担任体育教学任务,从而使体育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对于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起不到推进的作用[1]。

3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并且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全面性人才成为当今社会热门的吸纳对象,所以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是非常有必要性的。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体育技能与身体素质的要求都不相同,所以,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进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为不同专业设定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融入到工作当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所以对现代高职学校而言,应该加快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速度,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质量综合性人才,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奠定基础[2]。

篇8: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论文

4.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素质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下,首先要做的是转变教师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单一教学方法,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考试而教学,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教学宗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教学资源,例如先进的体育教学设施,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激发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以前的.老师一个人的课堂转变为由学生讲的课堂,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对于体育技能进行学习,老师不应该只局限于技能上的学习,老师可以把体育技能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但是不要把它作为重点,然后老师在通过这种技能联系到其他职业当中,将他们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让学生了解到体育知识的重要性。

4.2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在目前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许多学校为了节省投入成本,对于体育教学课程的安排没有进行严谨的考察来设计,全校学生都采用一套体育教学课程,由于不同专业的对体育技能的需求具有差异,所以就会让一些专业学到一些无用的体育技能,对于自己专业所需的体育课程却得不到掌握,从而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因此,高职学校应该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考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体育课程,为学生制定良好的学习规划与职业规划,促进学全面发展。例如,汽运、机电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灵敏性与协调性,从而使工作更加顺利,然而电工和塔吊等专业需要攀登,对于臂力具有非常高的要求,以及其他专业所需要的体育要求,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对体育教学课程进行改革,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发展。

4.3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就高职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为了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应该结合各个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专业的特点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设计,从而使学生的身体素质适应工作的要求。因此,在对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该共同努力,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与各个专业相吻合,培养学生相应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

5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创新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促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作者:陈正权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彭国强.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实用性体育课程改革探析———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2).

[2]林志军.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体育科技,(28).

[3]黄贤文.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体育院校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以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5).

篇9:高职教师项目课程改革论文

关于高职教师项目课程改革论文

一、项目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1.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

项目教学改革将完全改变教师多年的教学习惯,如同改变多年的生活习惯一样,另外,教师在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如现成的课标、开发手册或实施手册等,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面对这种改变和压力,必然会增加教师的心理压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以迎接挑战。

2.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管理和组织能力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导,课前由学生自行完成分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分组,以免给项目教学实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分组名单拟定后,教师向学生提供项目任务,各组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项目任务讨论项目计划,完成人员分工及项目进度安排,填写自主学习实施计划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制定项目计划,指导组长根据能力差异合理分工。项目实施阶段,组内成员根据实施计划,分工完成绘图,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查询并开展自主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掌握学生开展学习的情况,及时地作出有针对性地指导,并根据各组实施情况,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实施计划,并组织组内研讨活动。项目总结阶段,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整理项目资料,形成项目总结报告,并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由此可见,项目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管理和组织能力。

3.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交往合作及沟通能力

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离不开教师与课程专家、企业专家的联系与合作,高职教师应该根据课程专家提出的改革方向,结合自己学校自己专业实际对课程进行开发与实施,积极地与专家沟通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尽量避免走弯路,节省开发时间,保证课程开发质量。其次,项目课程开发初期,教师必须下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沟通,寻找真实的教学项目,并邀请专家参与讨论课程目标,形成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项目课程标准。由此可见,整个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师需具备较强的交往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师参与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

高职教师愿意参与课程改革,大部分教师能积极参与项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来,但在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师会因为个人经验、个人能力、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倦怠现象。具体状况如下:

1.高职教师普遍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长期在学科课程的熏陶中成长,他们已经习惯于学科课程模式,缺乏系统的职业教育理论学习。以致于大部分高职教师对项目课程的理解程度不高,将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同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最终无法实现项目课程的预期教学目标。

2.项目课程的教学项目来源于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项目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企业工作岗位流程,项目课程的开发要求高职教师熟悉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流程。但大部分高职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缺乏工作岗位经验,缺乏工作岗位实践能力,这无疑会给项目课程开发带来困难。

3.实施项目课程教学模式,课堂组织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学生的学习活动由静转为动,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难度增加。但大部分高职教师缺乏课堂综合管理能力,加之内心畏难情绪的影响,他们会因为畏惧预期的困难而放慢甚至停滞课程改革的脚步。

4.项目课程改革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工作量远远超过传统课程教学,教师需要付出正常教学工作以外的时间去完成这项工作,参与课程改革必然会增加工作负担,再则,项目课程改革激励机制、奖惩制度不完善,上述因素造成项目课程开发团队参与度不高,从而影响到课程开发的进度和质量。

三、激励高职教师参与项目课程改革的建议

1.开展能促进项目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

培训需解决教师在项目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不适应问题,通过培训,让教师在观念上、知识上产生变化。培训内容包括职业教育改革理念方法、课程开发技术方法、职业领域及前沿知识、现代教育技术方法等内容。职业教育改革理念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可以邀请教育专家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开展培训;课程开发技术方法可以选取优秀项目课程设计实例让教师通过集中观摩讨论的形式开展培训;职业领域与前沿知识可以通过外派教师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参观考察的方式开展培训。

2.建立项目课程改革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励高职教师及其开发团队积极地投入到课程改革中,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具体做法如下:

(1)物质奖励制度。多劳多得,体现公平。教师付出的正常教学工作以外的时间,学校应该给予相应物质回报。对于课程改革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学校应该给予物质奖励。对于课程开发团队中的教师,学校应该根据团队教师的贡献程度,差异化下发物质奖励。

(2)精神奖励制度。对于课程改革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团队,学校应该通过表彰先进的方式给予适当的精神奖励,并可以在制度上规定,课程改革评优结果与教师职称晋升挂钩。

篇10:浅析高职采购管理课程改革论文

浅析高职采购管理课程改革论文

一、《采购管理》课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教学单一,实践项目内容少

《采购管理》理论性较强与实际采购有所偏差,而且每个企业采购不一致。现在《采购管理》教材、以及实训项目软件等与现代企业的采购真实情况,与企业的采购要求都有一定的差距。从课题教学上来说,不少《采购管理》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主要在教室里把书上理论灌输给学生。教学中要么没安排采购实训,要么简单安排几节实训。即使安排的这些实训课程,要么就是在课堂的案例讨论,要么就是让学生到一些企业进行采购调研的方式进行。但对于一些企业尤其是生产企业采购工作由于涉及商业机密,所以它们大部分都不会接受调查或学生的采购实习。因此,对于《采购管理》开设的实训,要么纸上谈兵,要么用计算机模拟操作。这样的实训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就难形成一些采购实践感受,也无法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标。另外《采购管理》的课程教学上目前还没有好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参考,也没有系统和成熟的采购案例使用在采购实训教学中。以至目前大部分《采购管理》的教学多采取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情景教学上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2高质量教材缺乏、教师经验有限

现在各种高职《采购管理》的教材不少,但真正高质量能满足高职教育的教材并不多。这些教材有的在教学内容、章节安排上出入较大,有的又是相互抄袭。但这些教材多数不能体现高职教育内容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大多偏重于理论知识,而真正能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偏少。另外《采购管理》课程要求相关任课教师具有较丰富的采购实践经验和采购知识,而现在的任课教师从采购实践中来的少,另外这些老师也去企业采购岗位培训实践的机会,使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从而在课程教学中只能理论为主。

1.3考核方式不科学、不能全面考核学生能力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考核方式主要以传统试卷的考核方式,学生靠记忆课本知识来获取好的考核成绩。但这种方式考核较单一,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以及知识运用等方面。

二、以能力为本的高职《采购管理》课程改革探析

2.1基于锻炼学生能力的课堂教学多样性

不管怎么样课堂教学仍是高职教育的主课堂,怎么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是以能力为本采购课程改革的主要部分。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学生是主体参与者,老师是课程引导和组织者。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独立思考,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上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教学方式:①分组合作:把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以组为单位进行一些学习讨论、实践实训、采购谈判等教学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在采购学习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又增加小组学生中合作精神,激发他们创新、竞争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②项目式教学。在每章或每个教学项目上,根据教学和采购实践设置一些相关的实践项目,让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每个学习实训项目,通过项目化教学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较好融合在一起,也让学生锻炼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启发式讨论。在上课知识讲解前,通过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有意识的参与这些问题讨论,在讨论基础上,让学生发言,老师总结,引出相关知识点和内容。在讨论中既锻炼了学生思考能力又加深了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④增加实践案例。在采购教学中,怎么把理论和实践融合起来,除了实践教学外,增加课堂实践案例分析也不错。可以通过实践案例的查阅、分析、讨论等,就案例中采购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判断分析和决策,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⑤课堂模拟。在课堂上可以组织一些情境模拟和过程模拟,如采购谈判模拟、招投标采购模拟等,通过模拟使学生有角色和情境体验,锻炼在适时实地情况下怎么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锻炼了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随机应变、团结协作的能力。

2.2增加实训内容和提高教师实践经验

在采购课程教学中,可在部分内容学习完成后,设计一些和实践相关的实训项目。可以在课堂完成、也可以课后完成,课堂老师再指点讲解。通过这些实训项目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针对教师实践经验缺乏问题,一方面,对现有教师采购管理实践能力加强培养。如可以要求教师在假期参加采购实践,或者有计划地派相关教师到企业采购部门锻炼一定时间,来增加丰富教师采购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从企业采购管理部门选聘那些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教学能力的采购人员担任课程兼职教师,让他们与学生进行互动讲座,使学生能从他们那了解一些采购经验。

2.3构建考核学生全面能力为标准的考核方法

因为以前以试卷分为主的考核方式较单一,因此需构建考核学生全面能力为标准的考核方法。对于《采购管理》课程的考核,除了考核学生对采购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外,另外也要考核学生把理论运用在实践上,学生本身能力提升怎么样。所以,在考核方式上,总评成绩应该包括三部分,一是期末试卷成绩,可占50%左右;二是实训项目成绩,可占30%左右;三是平时表现成绩,可占20%左右。在期末试卷中的考核内容应该增加一些灵活的分析题和案例题。平时表现成绩可以包括课堂发言分析、分析报告作业、情境训练的表现等。这样除了考查学生的一些理论掌握情况外,更注重了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考核,锻炼和激发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采购实践中。

三、结语

基于能力导向的《采购管理》课程改革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改革,让学生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如何在课堂内外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体验采购流程、思考采购策略、掌握采购技巧,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采购等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课程改革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篇11: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分析了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历史和现状,指出目前我国高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就高职课程开发的模式、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实施等方面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作 者:陈小琼  作者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3)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   改革  

篇12:高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探究论文

高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探究论文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中实施课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当前已经走向信息化发展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作为为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中在培养人才方面应该积极适应社会的需要与发展,进行课程体制的改革,才能促进办学水平的提升。因此,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合理举措,以有助于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能够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一、前言

作为高职院校来说,主要以就业为中心,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的实践型人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电子科技的发展对计算机人才具有较高的需求。所以,笔者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方法论的分析,提出了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合理举措,从而有助于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推进高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合理举措

(一)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认为计算机教学就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是学生的学习与消化掌握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来说,应该积极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不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的状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例如,在学习《画笔》内容的过程中,首先,老师会向学生交代一些常用工具的用途,并且请学生进行自行描绘,可以让老师给出一定的主题,或者可以进行自行发挥等,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能够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常用工具,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在这以后,老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画图技巧,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的领悟能力较强,能够很快掌握老师教的内容。这时,老师应该让这些已经掌握技巧的学生去帮助别的同学,并且与这些同学一起共同钻研与实践,以此能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与团结能力,从而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二)借助校企合作的形式,对计算机行业的需求进行了解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培养目标主要是技能型人才。因此,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为了能够在未来积极适应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例如,一些技术服务类活动的开展,以及一些项目等应该与企业合作进行。可以聘请企业中的IT人员,或者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以及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人员到学校为学生讲授,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行业的知识内容。此外,对于学校来说,可以与企业联合计算机人才进行合理培养,可以借助嵌入式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水平。在合作的基础上,对不同行业中计算机人才的要求进行了解与掌握。针对这种市场要求,在专业设置中进行合理调整,将面向市场的专业进行设置,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重新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与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以此为社会培养出实用型计算机人才。[2]

(三)加强对激励体系与评价体制的设置

作为课程改革中的关键性内容,课程的评价机制与激励体系非常重要。对于教师来说,属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高职院校中需要积极借助教师的作用,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而设置激励体系与评价体制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热情。另外,评价机制还要有一定的公正性与合理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能够营造一种合理的教学氛围,才能使教师积极履行自身的教学职责,在课程改革中贡献自身的力量。因此,在高职院校中,针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说,可以合理设置奖励评价机制,并且通过不断的实践进行完善与发展,使奖励机制更加合理与科学,以此能够积极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且以此为示范,进而促进所有教师素质与水平的提升,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平台,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从市场需求出发,积极改进自身的课程教学体系,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说,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与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积极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水平。因此,只有积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自身专业发展相联系,才能有效培养更多的人才,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与兴趣,从而能够在未来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篇13:高职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改革分析论文

高职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改革分析论文

摘要:食品生物化学是高职院校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文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和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对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食品生物化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05.058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是高职院校食品类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是建立在食品、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包括食品的化学构成及构成比例、物理化学性质、生物学方面的功能、营养成分和安全性,以及食品在加工、储藏、运输等过程中发生的物化变化和这些物理化学变化对食品在品质和安全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①

1.高职院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总学时数一般为48~64学时,3~4学分,总学时数中理论教学时数占80%~85%,实践教学学时占15%~20%。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由于其理论性强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要求学习过程中要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并且记忆许多基础知识点,其中要求学生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等知识基础,使学生形成自我的潜在认知记忆,才能较好地开展学习。然而,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高中时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部分学生并非理科生,因此学生刚开始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会比较吃力,理解专业知识有一定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②此外,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课程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但其实验实训条件却难以做到满足课程实验教学方面的需要。如多年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主要是以师范教育专业为主,因而学校也是以满足师范教育专业的基础实验课教学为主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未集中加强食品类高职专业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这样就使得食品类专业的专业实验条件无法满足课程实验教学方面的需要。因此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需大力开展。

2.改革措施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实践技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此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实践技能,同时还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设施完善的食品生物化学校内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由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较为抽象,综合了多门基础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必然感到不适应。为此,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购置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实验设备和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室,为学生的课程实验实训提供了条件,增强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2)改革教学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提供学时保障。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授课计划,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进行了重新调整,在规定的课程教学时数上加大课程实践教学的时数,即由原来的实践教学占课程教学时数的15%~20%提高到30%~40%,通过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为学生的化工操作技能实训提供了保障,为学生毕业后工作需要奠定了基础。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将教学内容用图像和动画生动地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生化反应和机理表现出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样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对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和实验方法的枯燥繁复性,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讲课时介绍某一物质的性质时,应从该物质的特性出发,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性质。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应当做到及时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释,而当实验结果出现异常时,应当指导学生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并加以分析。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详细地将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结果分析写于实验报告中。③另外,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避免“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盲目接受教学内容,而对于一些记忆知识,可以引导学生编口诀,加深记忆。比如,对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的记忆,可以引导学生编口诀“借一两本淡色书来”,其中,“借”代表(缬氨酸)、一(异亮氨酸)、两(亮氨酸)、本(苯丙氨酸)、淡(蛋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来(赖氨酸)。④

(4)革新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大多采用的是闭卷笔试考核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失去了主动性,同时在“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实验实训环节,也没有较好的让学生发挥真正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按照教师书写在黑板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可能存在的问题没有在实验过程中指出,因此待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时,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实验结果,而没有进行问题的探讨,导致实验课程没有得到较大的完善。因而,在课程考核方式上,首先应该调整学生综合成绩中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重,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应该多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积极性、课堂讨论;提高实验实训成绩的比重,实验实训成绩考核评价应该多侧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验完成质量、实训过程中的组织能力等;相应减少期末成绩的比重,但是期末成绩中的题型,如能够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或实际解决问题的题型应该适当增加,这样既能考核学生是否熟悉基础理论知识,又能考核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5)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如何利用好课堂,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就十分考量教师本身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教学能力。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包括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体系,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挖掘出适合自己的教学特色,把学科知识由繁变简,由书面变通俗,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除了在学习上引导和指导他们外,还应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和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并了解学生后,会发现学生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学霸”型,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刻苦、勤奋、认真,上课一般坐于班级的前面几排位置;第二类属于“跟风”型,他们对自己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只是保持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遵从并完成老师安排布置的任务就行,没有深入挖掘知识,上课一般坐于班级的中间位置;第三类属于“我行我素”型,他们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上课学习全凭自己的心情,有时候心情好就学习下,心情不好就将学习抛之脑后,主要的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基本上不配合老师,经常旷课、逃课,即使不旷课上课也不认真听讲,一般坐于班级的最后几排位置。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展开不同的引导和指导方式,对于“学霸”型学生,教师应当做到即时的肯定或表扬,让他们持之以恒,并且发挥自己的优势,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跟风”型学生,教师应当做到循序渐进,慢慢地让他们喜欢上所学学科,耐心地加以引导,并且让他们多与“学霸”型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调整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们在整体上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对于“我行我素”型学生,教师应当多单独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抓住他们“我行我素”的原因或本质,予以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自己的心理因素,努力让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结语

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就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因此,应当把握好以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愿、综合实践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包括同行、学生、企业的信息,不断地总结、讨论和交流教育思路及改革创新,才能找到真正适合高职高专食品专业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为培养高职院校应用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篇14: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析论文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析论文

1如今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1.1计算机发展太快,教材更新更不上

计算机教材不同于其他教材,计算机领域更新太快,从WINDOWS95、98、到XP、vista、windows7、windows8才仅仅用了时间,几乎不到2年就有一个操作系统,这些操作系统又各有特点,wimdows95第一个独立出DOS的系统。windows98影响力最长,最成功的操作系统之一。windowsxp侧重于安全性和稳定性,windows首次在系统中集成了自己的防火墙。在Windowsvista中引入了用户安全控制的新安全措施,同时界面更加友好华王,但是由于占用资源太大而淡出市场,于是windows7、windows8应运而生。综上所述计算机教材至少要达到每2年就进行更新一次,才能跟得上信息时代的要求,学生学习的也不会是已经淘汰的知识。

1.2理论实践比例失调

计算机本身是一个动手实践强过于理论教学的课程,理论课千遍也不如自己手动一遍记得牢。理论教学韩凭图片演示远远达不到教学的效果,像对计算机硬件的一些基本了解,例如内存条的安插这些东西自己动手一遍就会使用,看五遍十遍都未必会记住。同时制作一个表格,PS一个图片更需要学生大量的手动操作,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1.3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和压力

学生兴趣还是一个学习态度的基础,既要使学生对知识感兴趣,有要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压力。很多高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参档不会打印,IP地址不知道在哪找,这个个普遍的现象而不是个别现象。我其实更希望学生在学校里掌握的是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只有这些最近本的知识掌握了以后,我们才能去谈些别的,好高骛远没有用。万丈高楼平地起,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主动的去学习这些基础的东西,是我们当前所要思考的。

2计算机课程改革

2.1计算机课程的引领和针对性

列举一个国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例子,我们也许能从中得到启发。在美国把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非浅详细的分类,不仅仅是针对参科理科简单的划分,还根据其专业的特点对讲授的计算机进行非浅有针对性的教学。其实很多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学习计算机会达到怎样一个目标,甚至感觉与自己的想象完全不一样,而另一种情况恰恰相反,非计算机的学生在接触计算机后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一个计算机的引领课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作为一种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和计算机跨行业学科的应用,如果从事计算机行业会往哪个方向发展,例如应用软件大师,或者软件开发方向等一些细化的`方向。这种引领非浅重要,它为我们定向培养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它可以用很少的课时让学生懂得自己的人生方向,这点很重要。

2.2计算机与时俱进

从计算机发展的速度来说我们从事计算机行业的教师都应该与时俱进,这对于我们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挑战。计算机行业不等同于其它的行业,一个知识用十几年二十几年不变,它的魅力就是在于它的发展速度。今年我们更新的知识,在1到2年内就会完全更新,开发变革出一个新的体系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否则今天的是专业教授明天你可能完全不了解这个新的体系。21世纪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计算机体系更在这其中担任着无比重要的领头羊角色,如果我们教师行业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更新速度,那么我们交给学生的知识必然是过期的知识,学生毕业后自然无法适应社会中新的知识。

2.3计算机基础实践环节

计算机基础是个很强的实践性科目,不等同于其它科目,实践可以使课程变得更加轻松容易的上手,读懂知识。实践又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实践要是理论的2倍,就是说,课上如果有20分钟的讲授就要有20分钟的课上练习,还要求有20分钟的实践课。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熟练的掌握到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加强记忆。

2.4促进主观能动性

跟所有学科一样,考试不是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更是这样,让学生多学会点东西应用于将来的人生,比我们考试考多少分更重要。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课程改革应该分为4个部分来核算成绩,平时成绩占20%,课程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篇具有实际意义的课程设计占20%,机考20%,期末考试占40%。不以考试为目的,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能力培养。像西方一些国家学生,教学主要就是提出一个事情,让你自己做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

3结语

计算机基础是一个学校课程基础学科,如何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重中之重。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与时俱进的学习新东西,把新的知识教给学生们是我们现今计算机教师所必备的能力,要不断的汲取新的知识来充实自我,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真正的知识和力量。

篇15:《高职教育特色课程改革探索》论文

《高职教育特色课程改革探索》论文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专业,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在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与服务岗位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财务流程与实务”是该专业为培养学生在了解财务信息的基本理论及财务工作的管理流程的基础上,掌握用友ERP软件管理与维护技术、进而掌握开发财务软件的岗位能力而开设的特色课程。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整合了“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三门课程的内容,编写了突出理论够用、重视实践、针对岗位能力的对应教材和课件,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做了改革与创新。

一、课程改革目的

“财务流程与实务课程”在课程改革之前叫“会计基础”,由会计专业的教师讲授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业务流程和基本技能。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大二的学生在前三学期学的是计算机软硬件的专业知识,不了解会计学科。会计术语与会计技能对他们而言是生僻的知识,又因为会计知识和该专业的计算机知识没有融合点,因此,他们缺乏兴趣,考核成绩不理想。针对上述状况,通过深入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财务工作岗位分工及工作流程,掌握会计凭证、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工具的格式、填制内容及相互关系,直至掌握计算机技术如何应用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实现对会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存储和输出,最终实现开发与管理会计软件。这门课程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设计能力及软件的售后管理服务能力,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衔接是前三个学期所学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设计对象,是后面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铺垫。“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显然已不能满足课程目的,因此,应当在会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把“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三门课程的内容整合到一起,设计“基础篇”、“实践篇”、“设计篇”三个模块。这三个模块的有机结合既说明了跨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明晰了课程设计目标。

二、教学内容整合

在定位了课程的培养目标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会计专业的教师指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调整,把“会计基础”课程更名为“财务流程与实务”,并把“会计基础”的课程内容整合到“基础篇”模块中。区别于会计专业对于学生要求的掌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填制、查询、审核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岗位能力,要求学生在基础篇了解会计的基本术语与相关概念,熟悉会计工作的业务流程,掌握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格式、填制要求和相关的规则及注意事项。本着这个目的,贯彻“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课程在理论教学内容对于会计原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财产清查方法等基础内容进行删减,对于编写会计分录,填制会计凭证、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等内容降低了难度。以“用友ERP8.72”会计软件应用作为“实践篇”模块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熟悉会计软件的安装与启动,掌握软件的系统初始化、总账的日常操作和期末处理及UFO电子表格操作,学会数据的备份和管理,了解软件的界面设计风格、安全管理机制设置及会计软件的维护。学生在使用会计软件时,把会计理论在实践中融会贯通,更能深入地理解会计工作流程的前后关系及环环相扣的制约机制。以设计家庭理财软件项目为主线,模拟“用友ERP8.72”会计软件设计方式作为“设计篇”的教学内容。以“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让学生掌握家庭理财软件项目设计规划、系统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等项目设计流程和方法。把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通过会计软件加以实践,了解会计软件的设计风格和基本功能模块,并优化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小型管理软件,这就是本门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后的成果。

三、教学资源建设工作

在明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整合的基础上,为更好地开展课程的教学、实践工作,本课程加大了教学资源的建设开发力度。(一)教材建设工作由于“财务流程与实务”课程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教学内容是“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三门课程的内容有机整合,因此在市场上很难买到适合的教材。任课教师就在教学实践中联合会计专业的会计电算化教师共同编写了《财务流程与实务课程》的`校本教材。该教材由于是任课教师编写,在每一轮的教学完成后,都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接受情况,进行修改与升级。此外,为了配合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的练习,还编写了《财务流程与实务课程实验指导》讲义,提高学生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与管理维护能力,充分体现了“学中练”、“练中学”。(二)网络教学资源为了方便学生课后学习,本课程在学院网站教学平台上传了“财务流程与实务”授课重点录像、课件、实验资料、教案及项目开发案例,并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会计、软件开发网站等网络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与使用。(三)校内实训室建设根据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校内丰富的教学设施,我们将会计学院和信息工程系的实训室有效利用,将“学中练”、“练中学”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现在学院内建有财务会计实训室5个,计算机信管实训室1个。财务会计实训室配备用友ERP8.72正版的教学软件和上机考试软件,计算机信管实训室配备VB、PHP、JAVA、JSP、数据库等各种软件开发工具,学生可以在课堂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财务软件的上机应用实验,在软件应用管理的基础上进行软件开发。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融合后的“教、学、练”一体化。(四)校外实训基地学院与系部注重校企合作工作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在用友公司、沈阳天九集团、沈阳天创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校外的学生实习基地,聘请实训基地的技术骨干来学院以授课、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参与教学、教材建设、实习指导工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效提升了老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锻炼了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了解授课对象,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是高职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具有如下特点: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不具备任何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素养;计算机水平较高,查阅资料能力较强;好奇心强,做事耐力差。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注意扬长避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成教学任务。(一)角色扮演法由于本专业的学生以前没有任何会计专业知识,对于会计的专业术语和会计流程陌生、不感兴趣,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把会计筹集资金、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流程制作成案例,把案例中的角色让学生分组模拟扮演,比如学习采购业务,采购员、供货商、库管员、出纳等在角色扮演中让学生了解业务的流程和涉及的业务知识。(二)实物演示法配合课程任务与会计业务,课前准备好与本次课程有关的教学实物,例如:发票、会计凭证、入库单、会计账簿等。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向同学展示实物,以此为依据配合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三)小组分工合作法在用友ERP的软件学习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把软件的安装、初始化、记账、查账、对账、结账、报表等工作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分工完成。(四)讨论法把学生生活中涉及与会计有关的事项及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与财务相关的业务列举出来,课前布置下去讨论的题目,根据本专业学生计算机网上收集资料水平较高的特点,让他们课下查阅资料,分类信息,让学生课上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五)现场指导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会计业务模拟实验,围绕学生在模拟工作现场遇到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代表加以指导与现场演示,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五、考核测评

考核测评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实施的重要保障。由于财务流程与实务是分成三大教学模块来完成的,三大模块代表三个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此考核评价就要分阶段、分方法进行,在对学生考核时,将考核内容分为理论考核、上机操作与项目作业三部分,每部分分别占30%、40%、30%,体现“学、做、训三合一”的教学理念。而每个模块的考核中,出勤情况、课堂讨论、平时作业、课堂实训等方面的平时考核,计30%的平时成绩到模块考核总成绩中。第一模块会计基础篇的考核,以开卷笔试的形式在第一模块结束后随堂进行。本模块主要考核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会计业务的核算、会计报表等会计基本技能。第二模块会计软件的实践篇以小组为主要评价对象,以上机实操的形式在第二模块结束后随堂完成。考核时,根据给定的不同的会计业务资料,组内分工分别完成建账、分角色、记账、查账、对账、结账等业务。根据小组对整个业务的完成程度给出小组总成绩,组员根据自己承担的分业务完成情况由考核教师和小组长共同打分给出个人成绩,但小组成员的最高分不得超过小组的总成绩。第三模块软件设计篇,以项目小组提交的项目作业的形式,上交设计报告。这一模块是边学习,边完成设计任务,在期末上交设计报告,以项目小组答辩的形式由教师和项目小组共同给出测评成绩。考核形式、考核人与考核所占分值的说明见上表。

六、结语

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课程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如何适应教学需要,是高职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如何缩短教学与实践的差距,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后继学习能力,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进一步地去研究、探索。

篇16:西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西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尤其是西部职业院校可招生源情况以及企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变化[1],西部职业院校,由于地处偏远,在生源和就业市场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若想在激烈的生源和就业市场竞争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必然要通过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来实现[2]。而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当下对于课程改革最热的一种说法就是遵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原则,然而在一些高职院校,低效的课程改革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现对西部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其提出有效的进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1西部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支撑课程教学的环境相对薄弱

综合分析我国西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情况,发现其在课程建设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面还潜藏着许多问题,其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很明确、缺乏新的教学理念、缺乏与专业课程相贯通的教材、支撑课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条件相对欠缺,这些无疑将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的效果。

1.2兼职教师很难真正投入到课程教学当中来

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要求要专兼结合、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要承担和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但往往由于兼职教师都是聘请本专业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而他们每天要工作在生产一线,不能抽出充足的时间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因而目前课程教学的工作完全是由校内专任教师来完成的。

1.3部分课程建设的力度不够,缺乏高职教育特色

高职教育课程建设要体现职业性,突出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在构建课程结构时,要始终遵循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原则[3],并编写适合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高职高专类教材。由于中西部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缺乏企业技术人员的真正参与,进而部分课程建设改革的力度不够,使得课程缺乏职业特色。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我国中西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效果不尽人意,对课程进行实时的教学改革还势在必行。

2完善西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2.1改善支撑专业课程改革的教学环境

进一步更新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组织专业教学团队进行专业课程对口教材的编写和试用。整合资源,优化教学环境配置,建立能支撑课程教学的实践基地,营造一种重视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的良好氛围。

2.2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

鉴于兼职教师很难真正投入到专业课程改革中这一现实,若保证课程改革的效果,我们应把重心放在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上[4],可以通过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周边的企业进行锻炼,学习新工艺、新技术,熟悉企业各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不断完善自己所带课程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手段,编写工学结合的高职特色教材,进而提高其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也可通过安排中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性的师资培训或教学研讨会的方式,让她们有机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了解最新的教学改革经验,进而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业务水平和技能,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为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2.3开发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

近两年来我国西部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专业所招收的学生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既有普高学生,又有职高学生,而且职高学生占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差。这给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带来一定的难度。中西部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专业也及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5]。并对开设的课程进行了初步的建设,但建设的力度和成效还需加强,尤其需加强课程职业性方面的建设,而对课程进行职教性建设归根结底还要落到进行高职教育教材建设上。在进行教材建设时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教材的内容应包含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训练和技术操作等方面;二是要求校内专任教师应具备编写教材的经验和能力,同时还要鼓励企业骨干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教材的编写,以实现教材内容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要求。总之,西部高职院校唯有通过以上的途径,才能使课程改革真正取得实效,使各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培养出的学生才会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具备较好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3(3):63.

[2]李晓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丁金昌.高职院校需求导向问题和改革路径[J].教育研究,2014(3):122.

[4]谢臣英.实践导向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5]巩建闽,萧蓓蕾.基于系统的课程体系概念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06).

声乐教学中曲目选择的重要性论文

高职体育课堂探究式教学法探究论文

歌唱教学中教学方法之探讨教育论文

艺术教育的论文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探析教育论文

天津教育教学创新论文

艺术教育论文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创新思考论文

艺术教育教学论文题目

艺术教育研究论文

拓展训练对高职教学课程改革的启发的论文
《拓展训练对高职教学课程改革的启发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拓展训练对高职教学课程改革的启发的论文(整理16篇)】相关文章:

艺术教育功能之新说论文2022-05-06

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2023-07-19

高职院校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论文2022-11-05

《商务文秘英语》课程教学设计论文2022-04-30

浅析国际会计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会计毕业论文2023-06-24

高校信息专业C语言教学改进体验论文2022-08-05

毕业论文-语文教学发展智力的一些探索2023-09-09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设备设计教学改革研究分析的论文2022-04-30

探索普通高校公体课教学模式教育论文2022-12-26

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论文202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