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句子解析

时间:2023-04-27 07:42:02 优美句子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内经句子解析(共7篇)由网友“嚣张的小梁”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内经句子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内经句子解析

篇1:内经

内经精华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相传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集结成书。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实乃中医药学之纲目!

【概要】

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肝主筋)

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肾主骨)

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脾主肉)

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心主血)

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肺主皮毛)

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十二经络流注】

一日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流经一个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掌握了自己的身体,也就掌握了长寿健康的秘诀!

子时:23:00——1:00 胆经: 熟睡!胆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如果有心脏病人备好救心丸。

丑时:1:00——3:0肝经 :深睡眠!此时中肝修复的最佳时间,废弃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在丑时完成。此时必须进入深睡状态,让肝脏得到充足能量。如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易患肝病。

寅时:3:00——5:00 对应经络:肺经 :大地阴阳从此刻转化,由阴转阳。人体此时也进入阳盛阴衰之时。此刻肺经最旺。肝脏把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些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肺病哮喘病人在寅时服药比白天常规服药效果好。

卯时:5:00——7:00 大肠经 :排便!便前一杯温水。此刻大肠经旺盛,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辰时:7:00——9:00 胃经 :勿忘吃早餐!此时不断分泌胃酸,如果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

巳时:9:00——11:00 脾经 :喝水!(此时多喝水)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脾是后天之本。补脾:薏米红豆山药粥。一整天ml毫升水约5瓶矿泉水,要持续喝千万别别喝任何的饮料。

午时:11:00——13:00 心经 :小憩一会儿。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能午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午睡不能超过 30分左右,会夺觉,容易引起晚上失眠。

未时:13:00——15:00 小肠经 :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体就会打咯排气。故午餐下午1:00之前吃,营养物质都吸收进入人体。

申时:15:00——17:00 膀胱经 :排尿!膀胱把水液排出体外。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膀胱最活跃适合多喝水。要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憋尿,会得“尿潴留”。

酉时:17:00——19:00 肾经 :肾脏为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本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这是一个男人的时刻。对于肾功能有问题的人而这个时候按摩肾经效果最为明显。

戌时:19:00——21:00 心包经 :心包经。此刻创造安然入眠的条件。平和心态。

亥时: 21:00——23:00 三焦经 :睡觉了!此时是人体最大的腑三焦经运行,主持诸气、疏通水道。亥时三焦通百脉。可休养生息!

拓展阅读:内经疾病的三个成因

《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都讲得很透了。

第一句是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容易脑溢血,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气机就容易板结,不是长包块,就是生癌肿,所谓的甲状腺肿,肝囊肿,肠息肉,子宫肌瘤,脂肪瘤,只不过是气结在不同脏腑部位的产物而已,名虽不同,气凝其痰血,使血水结聚不散的本质的相同的。学中医是重本质,而不重名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家不要被病名吓到。所以一切包块结聚,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思虑过度啊!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无私也,无为也,岿然不动,感而遂通。人多思则多病,寡思则寡疾,清心寡欲,即是延年益寿。

恐则气下,人容易害怕担忧,不好的事情总会来,这叫怕什么来什么。人一恐惧,腿脚就无力,一牵挂担忧,心被绊住了,腿都迈不动,所以腰脚以下的疾病,比如尿频尿急,遗精滑精,抽筋,腿脚酸软无力,肿痛等,都离不开恐则气下,因为肾主腰脚,恐伤肾。

第二句是生病起于过用。现在天底下疾病种类越来越多,病人头疼,医生也头疼。为什么呢?现代研究认为,我们这时代,绝大部分病,癌症肿瘤三高等,大都是生活方式病,是心理思想病。生活方式太快了,我们看什么叫疾病?疾者快速也,疾风知劲草,疾病就是病在快字上,快餐文化,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处于透支状态,身体过用状态,身体就出问题了。所以病人有千百个疑惑问题,老问医生我该忌什么,你只要懂得一句话,原则性的一句话,就是忌过度过用过快,那身体会变得越来越好用。现代人用心用眼的频率程度,是古人的几十几百倍,你想一下,心意识静不下,身体怎么会好呢?苏东坡看到这里,感叹地说,安心之外无他方。

第三句是德全不危。《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篇就把养生最高境界讲出来,道德日全,就没有危险,道德不全,身体四处就容易有危险,人们一直以为道德只是一个人的修养标准,不知道也是一个严格的健康的科学概念。德者寿,大德者必得其寿,必得其禄,必得其位。古书上讲,亡德而富贵者,谓之不幸。一个人没有道德,却空有富贵,这样堕落起来,就像箭一样快,还不如清苦生活,少造业。所以我们要懂得建立自己道德,有好道德不是别人的需要,是我们自身健康的需要,我们大家严重低估了道德的价值,德全不危,德危不全啊!那些上古之人,能够活得绘声绘色,有滋有味,过了百岁,还动作不衰,是什么原因呢?他们道德淳朴啊!所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他们不惧于物,不为物役,所以形与神俱,所以尽终其天年年,度百岁乃去。

孙思邈又叫孙真人,他看到这点后在《千金要方》上感慨地说,道德不全,纵服玉液金丹,不能长寿。道德日全,不祈寿而寿延,不求福而福至,此养生之大经也。所以养心山庄我们养什么呢?养德啊!养的就是这颗清净心。

篇2:内经图

内经图

《内经图》又名《内景图》,为气功、小周天功法、百日筑基之秘要。成书年代不详。其实按其内容与图示目的是很不相同的,当然也有相关性。《内景图》严格讲是人体内脏的解剖图,其目的是要给予学习人体解剖、内脏关系的人以图示,而《内经图》则明显富有道家养生方法图示的目的。是我国中医的特色发明。

《内经图》或称之为《内景图》,其实按其内容与图示目的是很不相同的,当然也有相关性。《内景图》严格讲是人体内脏的解剖图,其目的是要给予学习人体解剖、内脏关系的人以图示,而《内经图》则明显富有道家养生方法图示的目的。《内经图》与《内景图》实际上可能都源于《黄帝内经》之有关内容,而《内经图》之命名,可能包含着“内丹修炼”经典之意。

从《内经图》的内容实质来看,所示人体脏腑经络生理与解剖部位关系看,与中医学健康长寿、养生养性学问关系密切,或即源于中医学内容之发展。但从对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重新命名与界定、图示练功法要领来看,其语言特点其道家理论更为突出。

中医学的发展,在历史上与中国道家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中医学养生的理论与技术,与道家长生不老的思想、习练方法等十分密切。道家思想对中医理论源薮《黄帝内经》与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有着深湛的渗透。或者说,道家关于健康、长寿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曾经指导过中医药学的发展。譬如:《黄帝内经·素问》开卷就以黄帝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何也?”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神农本草经》分药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多述服之轻身延年,不老神仙之服食炼丹之药品,几乎完全是道家炼丹服后以求健康长寿甚至成仙的理论。

古代著名中医学家晋·葛洪、梁·陶弘景、唐·孙思邈、明·李时珍等等,既是伟大的医学家,也以精于道家学理对道家养生养性颇有研究的大学问家。他们不但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过重大成就,而且在融道家养生养性思想与方法于中医学、促进中医学养生养性健康长寿的完善,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道家养生养性在追求不老神仙的目标上,在唐末、宋、明时期,他们日益将其内容、人体脏腑、经络、体位功能等神秘化,发展了含蓄、曲隐风格,谜辞隐语泛化,而且在命名、理论上日益众说纷纭,使一般人越来越难以理解与掌握,成为少数道师、道士的专利。中医学在道家养生思想之影响下,逐步摆脱修炼成仙目标的制约,而对其有益于人体健康、防治疾病等思想与技术则充分吸收加以发展,从而日益成为比较科学养生养性的代表。

道家关于追求健康,延年益寿思想与方法技术,集中表现在:

1.修炼长生不老丹药,寄希望服食不老丹药而成仙,即炼丹派,后称为外丹

2.修练内丹,后世发展为静养功,即将外丹炼制方面的若干学理、学术语引入人体静养功法之中,或即现时所称的气功。

3.五禽戏和太极拳为代表的导引动功。

炼丹服食盛行于秦汉魏晋时期,由于引起服食者的广泛中毒而遭到医学家、学术界的反对声讨而衰落。静功的.气功与动功的五禽戏、太极拳等则继续得到发展和丰富。

《内经图》代表了道家静养功思想与技术的真谛,其廋辞、谜词、隐语在图示与论述上大量出现,更是道家宋明以来的典型风格。

据分析研究,《内经图》约彩绘于清初皇宫如意馆道家画师之手,《内经图》的创意依据,当源于明代气功学家尹真人佚名弟子于万历年间(1573—1619)所撰《性命圭旨》,有人将《内经图》与《性命圭旨》进行了比较,认为《内经图》直接继承了《性命圭旨》反照图等精美绘图的谜戏画风,使静功小周天法(内丹修炼)的图示更隐晦、更形象、更艺术化,使整个人体形象完全隐于一幅“山水风景”之中,从而以谜辞隐语结合精美图画,形象化讲述了道家“内丹修炼”的经旨、方法与技术。

所谓内丹:是以人体喻炉鼎,精、气为药物,以神运精气,通过意念修炼而结丹药者,即内丹,亦称圣胎。隋·苏玄郎称行气导引为内丹。王夫子揭示内丹的特点“多隐其辞,托为龙虎,铅汞交媾之说,使以自悟。”

所谓小周天:全名为“阴阳循环一小周天”。练功者闭目静坐,鼻吸清气,使吸入之气下降脐下(丹田),过肛门而沿督脉尾闾(下关)上行,经夹脊(中关)至玉枕(上关),到头顶之百会,入泯丸(上丹田,或以两眉间为上丹田),顺面部至舌与任脉接,至前胸部膻中(中丹田)而下,至下丹田复沿原路循行,即一小周天。练功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与疾病决定收气存想其处,以达到强身却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按道家认为:上中下三丹田,上中下三关打通后,则任、督脉可循环周流,就能达到增强体力、抵抗疾病、延年益寿甚则不老神仙。

术语:

上丹田:为百会所在,亦即泥丸宫、升阳府、昆仑顶、灵台等,道家所指名称甚多,可以说是各自命名,众说纷纭,不过多指脑而言。其中玄关所指在两目两眉与额、鼻骨之十字中心处,道家对此也十分重视,认为是入道之门,或泛指气功基础,认为是天地灵根,是祖窍、祖气,至宝至贵。

中丹田:为膻中所在,为自承浆下十二层楼(指喉管)至黄庭(指人体内中虚空窍,或在心之下……),以牛郎代表心为阳,有肝胆脾均各自专职,共同耕种心田,故有“我家专种自家田,可育灵苗活万年……灌溉须凭上谷泉(指舌顶上颚,所谓白头老子眉垂地之律液至上鹊桥),有朝一日功行满,便是蓬莱大罗仙。”

下丹田:即正丹田,在脐下,或有称之为气海,藏命之所,以织女代表肾为阴性。

按道家以织女喻肾,为真阴,在卦为坎;以牛郎喻心,为真阳,在卦为离,阴阳合则为真夫妻,阴阳合则生丹药,所以还有坎离交媾,男女媾精阴阳合而生丹药之喻。心肾交,水火交,龙虎交之类等等,也都是指练功中之术语。图中“水火交炼池”即喻心肾相交之处所。

尾闾关:为下关,在人体尾骶骨之末节,或指长强穴之所在,为任脉向督脉过渡之处,亦为任脉之阴与督脉之阳交会之所,《金丹大成集》:“水火之际曰尾闾关。”亦叫虚危穴、尾闾穴,或称为天人合发之机,子母分胎之路,精气聚散常在此处,水火发端也在此处,阴阳变化也在此处。道家认为此穴“系人生死岸头”,仙家称为生死窟,可见其多么重要,也是修炼通关最难处。

夹脊关:即辘轳关,为中关,释意资料很少,仅知为练功阴阳和合上行的第二关,按《金丹大成集》命名为辘轳关,似有提升上行之喻意。

玉京关:为上关,即玉枕,位在枕骨粗隆上缘。《金丹大成集》:“脑后曰玉枕关”。由此上行则可会于泥丸宫,完成任督二脉通,达到任督二脉循环周流,当然也至关重要。

“铁牛耕地种金钱”,以铁牛耕地,比喻修炼下丹田,精、气、神三合与通过尾闾关之不易,三合生丹田炉火,即农夫脚下有一铁炉,炉中火十分盛炽,使水火相济,水火相交。图中有丹鼎,炉火正旺,下有男女童子车水,喻促进水火相交,心肾交,阴阳合,坎离交媾而生丹药之意。此任督交会之处,能否通关是十分关键的,故以“铁牛耕地种金钱……”一段作为比喻。

《内经图》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对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与胆、小肠、大肠、膀胱、胃等六腑,以及任督脉与十二经脉循行的生理功能、解剖关系与相互间关系按道家丹经理论,将人体设计成为一个小天地,并不断加以神化、神秘化、形象化,不同时期的道师们,以抽象的廋辞、谜词、隐语各自命名比喻,也可能与道、道家逐渐转为道教理论相关,从追求健康长寿而妄图轻身不老神仙有关,或许还因为与道长、道师、道士与道人们不断使之神秘化以求得历代最高统治者宠信,求得道家的发展,求得与佛教的争斗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关。

总之,这个神秘化与当初道师们的意图,恐怕所能获得的效益正相反,它逐渐使自己更加孤立,神秘化的过程也促进了非科学内容的不断渗透。我的专业是研究医学发展史的,平素对道、佛、哲学思想与医学发展的关系也涉及甚少,为求得对《内经图》的透彻了解,我希望当今道家学术的研究者,道教的师长们以及广大对此有兴趣的朋友们,大家共同参与,大家点击求证,使《内经图》所示,更多的为我们的健康服务。

篇3:《内经》理论体系

《内经》理论体系

历代医家用分类法对《内经》进行研究。其中分类最繁的是杨上善,分做18 类;最简的是沈又彭,分做4 卷。各家的认识较为一致的是脏象(包括经络)、病机、诊法和治则四大学说。这四大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和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外的表象乃至与外环境的联系等等之学说。

脏象学说是以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为物质基础的。《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血多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当然有关解剖学之内容还远不止此,但更重要的还是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不断认识、反复论证而使此学说逐渐丰富起来的,最终达到了指导临床的高度。

《黄帝内经》充分认识到“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辩证法则,使脏象学说系统而完善。正如《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也。”

脏象学说主要包括脏腑、经络和精气神三部分。脏腑又由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组成。五脏,即肝、心、脾、肺、肾。《素问·五脏别论》指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灵枢·本脏》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奇恒之腑也属于腑,但又异于常。系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这里边胆即是大腑之一,又属于奇恒之腑。《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脏腑虽因形态功能之不同而有所分,但它们之间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为用的。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又如《灵枢·本输》说:“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经络系统可以分经脉、络脉和腧穴三部分。《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有正经十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首尾相联如环无端,经气流行其中周而复始。另有别于正经的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需要说明的是“奇经八脉”一名始于《难经·二十七难》)

经脉之间相交通联络的称络脉。其小者为孙络不计其数;其大者有十五,称十五络脉。《灵枢·经脉》言之甚详,这里仅摘其要: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任脉之别,名曰尾翳;督脉之别,名曰长强;脾之大络,名曰大包。

腧穴为经气游行出入之所,有如运输,是以名之。《黄帝内经》言腧穴者,首见《素问·气穴论》,再见于《素问·气府论》,两论皆言三百六十五穴。实际《气穴论》载穴三百四十二,《气府论》载穴三百八十六。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包括精、血、津、液;气,指宗气、荣气、卫气;神,指神、魂、魄、意、志。《灵枢·本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身而周于性命者也。”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和神又是人体的复杂的功能,也可以认为气为精之御,精为神之宅,神为精气之用。

(二)病机学说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变化等等之内在机理的学说称病机学说。

《黄帝内经》所说“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皆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皆为此学说之内容。现从病因、发病和病变三方面加以叙述:

1.病因:引起人发病的原因很多,《黄帝内经》将其归纳为二类。《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风雨寒暑实为“六淫”的概括;阴阳喜怒乃“七情”的概括;饮食居处即“饮食劳倦”。可以认为这就是后世三因说之滥觞。

2.发病: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克其形。”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意。《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都论证了这一点。

3.病变:疾病的变化是复杂的,《黄帝内经》概括病变也是多方面的,有从阴阳来概括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腑”。《素问·宣明五气篇》亦有“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癫,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用表里中外归纳的,如《素问·玉机真脏论》:“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从内之外”、“从外之内”、“从内之外而盛于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及“中外不相及”等病变规律。

用寒热归纳的,如《灵枢·刺节真邪》:“阳盛者则为热,阴盛者则为寒”。又如《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从虚实而论者,如《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又如《素问·调经论》:“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实指邪气盛,虚指正气衰。概括说来,有正虚而邪实者,有邪实而正不虚者,有正虚而无实邪者,有正不虚而邪不实者。

以上为病机学说之梗概。

(三)诊法学说

望闻问切四诊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又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黄帝内经》论诊法者甚多,谨按望闻问切之序列举如下:

1.望诊:包括观神色、察形态、辨舌苔。

观神色者如《灵枢·五色》:“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天,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又如《灵枢·五阅五使》:“肺病者喘息鼻胀;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又如《灵枢·五色》说:“赤色出两颧,大如母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这些在临床上都是很有意义的。

察形态者,如《素问·经脉别论》:“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这是察看人的骨肉皮肤而推断病情的例证。又如《素问·刺志论》说:“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在临床上虚实是错综复杂的,只有知其常,才能达其变。

辨舌苔者,如《素问·热论》:伤寒五日,“口燥舌干而渴。”《素问·刺热论》:肺热病者,“舌上黄”。又如《灵枢》:“舌本烂、热不已者死。”其他如“舌本出血”、“舌本干”、“舌本强”、“舌卷”、“舌萎”等等不能一一列举。

2.闻诊:包括闻声和嗅气味。

闻声音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听音声而知所苦”,“脾在变动为哕”;又如《素问·刺热论》:“肝热病者,热争则狂言及惊。”再如《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这些都是听患者的'声音而诊断病情的。

其次是嗅气味,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肝病其臭臊,心病其臭焦,脾病其臭香,肺病其臭腥,肾病其臭腐。

3.问诊:问讯患者的自觉症状以诊断病情是谓问诊。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又如《素问·移精变气论》说:“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又如《素问·疏五过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

4.切诊:包括切脉与切肤。《黄帝内经》言切脉最详,实难备述,姑择其要:

篇4:内经感悟

内经感悟

经曰: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这一节,分两段,一为黄帝问,一为岐伯答。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说明天地之阴阳与人之三阴三阳相应的原因与道理,并举例说明阴阳衍化之道、之作用和及于人身上同样适用的道理。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这一段是黄帝问。这一段的意思很明显,即为黄帝问道:“我听说天为阳,地为阴,太阳为阳,月亮为阴,一年十二个大小月三百六十天,人也应该与之相应,而人却有三阴三阳,不应天地之阴阳,这是什么缘故啊?”这一段可以拎出来解释的就是“三阴三阳”。什么是人之三阴三阳?即为,人之手足三阳经与三阴经也,分别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与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人有这三阴三阳,而天地只有天为阳、地为阴、太阳为阳、月亮为阴,这其间似乎并不相照应,这是为什么呢?下边,就是歧伯的解答。

歧伯的解答,分三层意思:其一是说明阴阳衍化;其二是举例具体来解说阴阳衍化及其作用影响;其三是阴阳衍化的道理,同样可以适用于人身之阴阳。所谓阴阳衍化,即阴阳可以无限地分化,即阴阳之中还可以再分阴阳。下面,我们具体来解读一下:

一,“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这一层是说阴阳可以无限分化,即离;也可以归一,即合。其中的要领,即一也。这个“一”,就是阴阳离合。阴阳可以无限分离,也可总归为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阴阳。这一句扣题。“阴阳者,数之可十”这是为什么?因为,据河图知,天数五,一、三、五、七、九;地数五,二、四、六、八、十。天为阳,地为阴,阴阳数是十。“推之”者,展开它,即拆分它、分化它,可以为百、为千、为万、为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然而,其要领,其旨用只有一,便是阴阳离合。阴阳是可以分分合合的。怎么样离合呢?下边,歧伯便举例来具体说明之:

二,“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

这一层是举例来说明阴阳衍化之道及其作用与影响。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天为阳,雨出阳气,雨下灌;地为阴,阴出云气,云升腾;云雨相搏,阴阳合,万物生。

“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

没有长出地面的,在地之下,地之下为阴处,地也为阴,所以叫阴中之阴。

“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已长出地面的,即在地上,上为阳,地为阴,所以叫阴中之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予”,给予、施予;“正”,正气、精气。“为”,做为;“主”,即神。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天阳给它精气,地阴给它神。一个生物有了精神,才有生命的迹象。没精没神的,这个生物就打蔫了,人也就病恹恹的了。

“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一年分为四季,冬春为阴,冬为阴中之阴,春为阴中之阳;夏秋为阳,夏天为阳中之阳,秋天为阳中之阴,所以才有了生长收藏。生长收藏,分别相应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阴。

“失常则天地四塞。”

“常”者,规律也,道也。万事万物都是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生生灭灭的。“失”者,丢失,言外之意就是不遵循规律,不守道,那么就阴阳气乱气结,天昏地暗,闭塞不通了。风调雨顺的日子,就是阴阳守常的;灾难性天气,即为阴阳失常了。比如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就是失常天气,其原因便是阴阳悖乱运行无序了。

三,“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这一句是说,这阴阳衍化,甚至变化的规律,也同样适应于人身,所以也是同样有规律可以考察的。此句中,第一个“数”,是指规律讲;第二个“数”,当考察讲。总之,是教我们要知天地之道,以纠人身之病。

拓展阅读:《黄帝内经》的源与流

春秋以前,巫医一体,春秋之时,二者渐分,《左传》载医缓、医和入晋视疾,已辟鬼神之说。《论语·子路》载“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说明春秋时南方地区巫医尚未区别。到战国时,学术昌明,巫医基本分离。盖社会愈演进,对各领域的专业要求愈高,巫之业越分越细,且越剥越少,到秦汉时,惟剩祝祷舞雩之责而已。

《周礼》相传为周公所作,学者一般认为是战国之书,《周礼》中,医师、食医、疾医、疡医之职已属天官,卜师、筮人、大祝、男巫之员并归春官。区分明显。秦汉设九卿,以太常总领宗庙礼仪祭祀之事,其属官——太宰掌祭祀供牲,太乐掌祭祀演乐,太史掌天时星历,太卜掌卜筮,太祝掌祝文,太医掌医药。这些事宜在上古都是巫的职责,而此时,庙堂之上巫已无立足之地,只在江湖山野尚存身影。《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仓公所谓六不治,直言:“信巫不信医,不治。”可见,巫与医已彻底分道扬镳。

《黄帝内经》既然为战国后期在齐国成书,那之后的流传又如何呢?秦始皇攻灭六国,六国珍玩图籍悉入咸阳,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又下令焚书,儒士学者抱简册远遁,以避秦火,诗书史录,赖之保存。然而始皇焚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黄帝内经》应该得以流传。秦末战乱,官方图书零散,无人顾及。

汉初,天下大定,典籍间出。汉武帝有感于“书缺简脱,礼崩乐坏”,于是广开献书之路,大量文献典籍被征集到长安,充实秘府。之后宣帝、元帝、成帝仿效,皇家所收书籍,渐积如山。汉成帝时,开始对藏书进行全面整理,于是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刘向总其成。校书工作持续十九年之久,刘向将已校之书编了目录,方面检索,这就是《别录》,呈给皇帝御览。刘向死后书仍未整理完毕,汉哀帝命其子刘歆继承父业,继续校书,终于完成。刘歆在《别录》基础上编成《七略》,当时整理的所有书籍,其名称、卷数都罗列其中,可惜这本书已失传,幸好《汉书·艺文志》将其主要内容都保存了下来。

《七略》将天下图书分为七类,其中“方技略”又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个子目,共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医经”有:

《黄帝内经》十八卷 《黄帝外经》三十七卷

《扁鹊内经》九卷 《扁鹊外经》十二卷

《白氏内经》三十八卷 《白氏外经》三十六卷

篇5:内经精要

内经精要

筋的问题,在肝。

骨的问题,在肾。

血脉的问题,在心。

肌肉的问题,在脾胃。

皮肤、毛发的问题,在肺。

五 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十二经络流注】

一日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流经一个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掌握了自己的 身体,也就掌握了长寿健康的秘诀!

子时:23:00——1:00 胆经: 熟睡!胆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 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如果有心脏病人备好救心丸。

丑时:1:00——3:0肝经:深睡眠!此时中肝修复的最佳时间,废弃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在丑时完成。此时必须进入深睡状态,让肝脏得到充足能量。如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易患肝病。

寅时:3:00——5:00 对应经络:肺经:大地阴阳从此刻转化,由阴转阳。人体此时也进入阳盛阴衰之时。此刻肺经最旺。肝脏把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些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肺病哮喘病人在寅时服药比白天常规服药效果好。

卯时:5:00——7:00 大肠经 :排便!便前一杯温水。此刻大肠经旺盛,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辰时:7:00——9:00 胃经 :勿忘吃早餐!此时不断分泌胃酸,如果饿久了, 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

巳时:9:00——11:00 :脾经 :喝水!(此时多喝水)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脾是后天之本。补脾:薏米 红豆 山药粥。一整天ml毫升水约5瓶矿泉水,要持续喝千万别别喝任何的饮料。

午时:11:00——13:00 心经 :小憩一会儿。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能午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午睡不能超过 30分左右,会夺觉,容易引起晚上失眠。

未时:13:00——15:00 小肠经 :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体就会打咯排气。故午餐下午1:00之前吃,营养物质都吸收进入人体。

申时:15:00——17:00 膀胱经:排尿!膀胱把水液排出体外。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膀胱最活跃适合多喝水。要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憋尿,会得“尿潴留”。

酉时:17:00——19:00 肾经 :肾脏为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 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本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这是一个男人的时刻。 对于肾功能有问题的人而这个时候按摩肾经效果最为明显。

戌时:19:00——21:00 心包经 :心包经。此刻创造安然入眠的条件。平和心态。

亥时: 21:00——23:00 三焦经 :睡觉了!此时是人体最大的腑三焦经运行,主持诸气、疏通水道。亥时三焦通百脉。可休养生息。

拓展阅读:仲景学术与《黄帝内经》有关系吗

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处处体现了对《内经》理论的具体运用,可以说,《内经》是仲景学术的理论渊源,仲景学术则是对《内经》理论的成功实践和发展。下面,我试就仲景学术与《内经》的关系做一浅探。

一、论病以阴阳为纲

阴阳为万物之纲纪,这是《内经》中最重要的学术思想。仲景著作中明确反映出以阴阳为纲的学术观点。

首先,在仲景的著作中,从疾病的分类,到病因、病位、病机、脉象及治疗方法和疾病的预后转归等,无不以此为纲。如《伤寒论》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从《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所谓的“阳病十八”和“阴病十八”来看,其前者所指为“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多属外感“贼风虚邪”之疾;而后者所指为“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等,则多属“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或“阴阳喜怒”所引起。这与《内经》关于疾病的阴阳分类原则大体一致。再如《伤寒论》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此处所谓的“阴”“阳”,既是指脉象(浮取与重按),复言病机(营弱卫强)。又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关于“审其阴阳,以别柔刚”之训,仲景将痉病分为柔痉与刚痉。仲景还将《内经》中“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精神贯穿于脉诊中。如《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篇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妇人杂病篇亦指出,“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

从治法和方药上看,桂枝汤调和营卫,黄连汤治上热下寒证,半夏泻心汤等治脾胃不和、寒热错杂致痞,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乌梅丸治寒热错杂之久利,附子泻心汤治热痞而兼阳虚等,皆属于调和阴阳的`著名方剂。在同一方剂中,仲景又常常攻补兼施、温清并用,如温经汤、鳖甲煎丸、大黄甘遂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这些都是仲景对《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法则的具体运用。

对于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仲景亦十分重视阴阳是否自和的问题。如仲景曰:“凡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亦曰:“伤寒六七日不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其次,从《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的建立与《内经》中论述六经(六气)的诸多内容来看,二者也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而《伤寒论》实际上讲的就是六气的病变,以及如何辨证施治的问题。其六经之名完全取自《内经》,也是根据阴阳之气的多少而得名的。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述,“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所以,仲景的六经辨证,讲的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病变,而六气皆本于阴阳一气之所化,故六经病变皆以阴阳为辨证总纲。仲景六经辨证体系的建立,是对《内经》五运六气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二、正邪相搏的病因观

《内经》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的结果,并十分重视和强调维护正气以抗御外邪的重要性。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而在仲景的著作中,亦充分表现出正邪相搏的病因观。《伤寒论》的治法中始终贯穿着“扶阳气”“存阴液”的基本精神,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如《伤寒论》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云:“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此外,仲景治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虚实互求。如其治风寒兼阳虚漏汗证用桂枝加附子汤即是,而其治“五劳虚极羸瘦”之虚劳证却以大黄?虫丸主之。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他扶正祛邪的治疗观,也正是《内经》“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一观点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三、治病求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治病必求于本”之明训,仲景则将此原则贯彻于自己的医学实践中。“本”,可从三方面理解:一是阴阳,二是病机,三是指先病者。关于“本”是阴阳,已在前面做了阐述。至于作为病机而言,是仲景始终紧紧抓住不放的。虽然在其著作中直接讲明病机的条文不算多,但从其对各种病候的叙述及所列的治疗方药中,我们不难窥见仲景对每一证候的病机孜孜以求的良苦用心。如《伤寒论》云:“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患者有“经水适断”的症状,表明其病已在血分,邪热与瘀血相搏,但仲景仍主用柴胡者,因其病程不长,血与热结尚为短暂,故可用柴胡拔去热邪(《本经》谓柴胡“主心腹,去寒热邪气”),而血结自散。此亦是求本之治。

《金匮》云:“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所谓脉沉,当责有水,故本方以泽漆为君,使水气还归于肾,不是治咳,咳无不止。由此可见仲景治疗咳嗽,并不局限于止咳化痰平喘,而是求其所以咳者而治之。

再如仲景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之己椒苈黄丸一方中的方后注指出“渴者加芒硝半两”。芒硝岂能治渴?究其病因,乃津液与痼癖结,遂不得上潮为渴,去其痼癖,正使津液流行。同样,《伤寒论》中柴胡加芒硝汤治少阳病兼下利证,亦是仲景用药的高明之处。按理说,芒硝安能止利?但小柴胡汤偏加之以止利,盖积聚结于中,水液流于旁为下利,去其积聚,正所以止其下利。此非求本之治欤?

《素问·标本病传论》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仲景深得其旨,如在《伤寒论》中云:“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四、病机与治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在仲景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许多疾病病机的认识与《内经》是一致的。如《内经》云“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仲景则有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等与之相对应。《内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仲景则有黄连汤、大黄甘草汤等与之相对应。《内经》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仲景则将“痉”与“湿暍” 合在一篇中论述。《内经》云“劳者温之”“寒者热之”,仲景则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与之相对应。《内经》云“风者,百病之始也”,仲景则将桂枝汤列于《伤寒论》之篇首,治太阳病中风证,为群方之冠。《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仲景在“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中着重讲了以肺病为主因的咳嗽,又在“痰饮咳嗽病脉证”篇中讲了由于脾肾功能失调所生的痰饮亦可致咳的问题。《内经》云“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仲景则在《金匮》的首篇即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肝病可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思想。

总之,《内经》的阴阳理论、五运六气学说、天人一体观、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诊断治疗法则等,无不深深地影响着仲景的临床实践及其论著。可以说,没有《内经》,也就没有《伤寒杂病论》。而后者在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以及辨证论治与理法方药融为一体方面,又大大地向前发展了一步。有人曾说,《伤寒论》就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素问注释汇粹》、五版《黄帝内经》讲义皆持此说)。我认为,这种说法把《伤寒论》的基础缩小了一些。

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即明言“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他正是遵循《内经》等经旨古训来指导自己的医学实践并著书立说的,其著作与《内经》互为表里,共同汇成了中医学一股万古不竭的清泉,潺潺不绝地流淌。

篇6:内经养生学

内经养生学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

《内经》认为,影响人体健康是由诸多复杂因素构成的,除天时气候、地理环境、水质空气等外界因素外,人体自身的精神情态、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劳逸房事等内在因素也相当重要。正如《内经》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意思是说: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这充分说明,人体养生必须是全方位的,只孤立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成的。

在生活中,要让自身的.阴阳保持平衡,要起居有常,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春天和夏天应晚睡早起,秋天早睡早起,冬天早睡晚起。

要适应气候变化,如冬天来了,要冷暖适中,过冷则伤形,或易外感风寒,过温则致皮毛开泄,不利于藏精。

要调节好情绪,不过分受喜、怒、悲、忧、恐牵动。要安定居处,调心养性。要节制房事,特别是冬天,作为收藏的季节,保精很重要,精养好了,来年才有精气神。

饮食上要有节制,不能饮食单一,也不能暴饮暴食,整天大鱼大肉,吃饭只吃八成饱。

这些都是养生的大法,听起来虽易,做起来却难。但为了健康的身体,只要心中树立这些理念,长期坚持,健康一定会与你常相伴。

拓展阅读:内经名言说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

【论述】

“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意指得到阳气之精粹的温煦,可以使人精神爽慧。而得到阳气之温柔的养育,可以使人筋脉柔和,肢体运动自如,指出人体之神,得阳气以温养,才能保持正常的意识思维活动;人体的筋,得阳气的温养,才能弛张自如,使肢体屈伸灵活。临床上阳气亏虚患者常见精神委靡,思维迟钝,形寒蜷缩,肢体疼痛等症,这时当温阳补气。而阳气暴张,又可导致中风,使人神识昏迷,肢体偏瘫,这时又当平肝潜阳。可见无论人之形或神,均不能离开阳气的温煦作用。而人身之阳气,既不可亏虚耗损,亦不可暴亢无制。

【病案举例】

《名医类案》中载有明代汪石山所治一病案:一人年逾三十,神色清减,初以伤寒过汗,嗣后两足时冷,身多恶寒,食则易饥,日见消瘦,频频梦遗,筋骨疼痛,久伏枕榻。医用滋阴降火,罔效。汪视左脉浮虚而缓,右则浮弦而缓,此阳虚耳。病者曰:易饥善食、梦遗,似属阴虚,若作阳虚而用参、芪,恐益予病。汪曰:古人谓脉数而无力者,阴虚也;脉缓而无力者,阳虚也。今脉浮虚弦缓,则为阳虚可知。以症论之,病属阴虚,阴虚则发热,午后属阴,则午后当遍身热发,不恶寒,揭胸露手,蒸蒸热闷烦躁矣。兹患是症俱无,何以认为阴虚?夫阳虚则恶寒恶风,虽天暖日融,犹畏出门庭。今患两足时冷,身多恶寒,皆阳虚之验。又汗多亡阳,非阳虚而何?食则易饥者,非阴虚火动也。盖脾胃以气为主,属阳,脾胃之阳已虚,又泻以苦寒属阴之药,故阳愈虚而内空竭,须假谷气以扶助之,是以易饥而欲食,虽食亦不生肌肉也。《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曰:饮食不为肌肤,其此之谓欤!梦遗亦非特阴虚,《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阳既虚,则阳之精气不能养神,心以藏神;神失所养,飘荡飞扬而多梦;阳之柔气不能养筋,肝主筋以藏魂,筋失所养,则浑身筋骨因以疼痛,魂亦不藏,故梦寐弗宁,安得而不遗乎?《经》曰:气固形实。阳虚则不能固而精门失守,此遗之所以频而不禁也。《经》曰:肾者,胃之关也。今若助阳以使其固,养胃以守其关,何虑遗之不止。乃以参、芪各二钱,白术一钱,甘草五分,枳实、香附、山楂、韭子各五分,煎服半载,随时令寒暄升降而易其佐使,调理乃安。

按语:本例患者症见两足时冷,身多恶寒,明为阳虚之症,而食则易饥,日见消瘦,频频梦遗,又似阴虚火旺之象。前医不明阴阳,用滋阴降火之法未效。汪氏据其脉浮缓不数,断为阳虚,并用《内经》理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正确解释了“频频梦遗,筋骨疼痛”之症状。因其辨证准确,因而取得疗效,可见熟读了《内经》,临床当受用无穷。

篇7:《内经》典章

《内经》精华典章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

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这种病人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这些疾病都是由于情绪不舒畅,五脏之气郁结而形成的。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释文: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释文: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所以,悲伤、哀怨、愁苦、忧伤的情绪会牵动心神,心神不安就会使五脏六腑都受影响。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释文:卫气在白天行于阳分,人处于清醒状态,夜间卫气入于阴分,人就能入睡。如果卫气不能入于阴分,而经常停留在阳分,就会使卫气在人体的阳分处于盛满状态。相应的阳跷脉就偏盛,卫气不能入于阴分,就会形成阴气虚,阴虚不能敛阳,所以就不能安睡。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释文:人的心情高兴时,营卫之气运行通畅,但过度喜悦可以使心气涣散,所以说喜则气缓。

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释文:人生长到十岁的时候,五脏发育到一定的健全程度,血气的运行完全均匀,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源是肾脏的精气,精气从下部而上行,所以喜爱跑动。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释文:人体脏腑的功能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拿一个君主制的朝廷君臣职能做比喻的话,那么心脏就好像地位最高的“君主”,它具有主导和统率全身各脏腑功能活动,并且使它们相互协调,人们的聪明智慧,都是从心脏产生出来的。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

释文:到了四十九岁左右,任脉空虚,冲脉的气血衰弱,天癸竭尽,经闭不行,机体衰老,便没有生育能力了。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别气者,心主之气也。

释文:周身的十二经脉以及与之相通的三百六十五络脉,其所有的血气都是上达于头面部而分别入于各个孔窍之中的。其阳气的精微上注于眼目,而使眼能够看见东西;其旁行的经气从两侧上注于耳,而使耳能够听。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释文:邪气侵犯人体而产生病变,有的先发生在阴经而后才影响到阳经,有的则先发生在阳经而后才影响到阴经。先发生在阳经的病变,多数是由于遭受了风雨寒暑等外邪的侵袭而引起的;先发生于阴经的病变,则多数是由于饮食失调,生活起居没有规律,过度以及情绪波动剧烈等内因所导致的。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释文:所以明达事理的人,懂得调和阴阳的重要性,不做对养生不利的事,而能顺乎自然,以安闲清静为最大快乐,使自己的精神意志始终保持无忧无虑的境界,因而可以长寿。这就是聪明人的养生方法。

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而不收。

释文:所以怵惧、惊惕、思考、焦虑太过,就会损伤神气。神气被伤,就会经常出现恐惧的情绪,并使五脏的精气流散不止。因悲哀过度而伤及内脏的,就会使人神气衰竭消亡而丧失生命;喜乐过度的,神所就会消耗涣散而不得藏蓄。忧愁过度的,就会使上焦的气机闭塞而不得畅行;大怒的,就会使神气迷乱惶惑而不能正常运行;恐惧过度的,就会使神气流荡耗散而不能收敛。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释文:人体中的阳气,还可因为大怒而运行紊乱。阳气过分上逆,使形体正常的协调关系遭到破坏,血液就会随着阳气上逆而郁淤头部,从而使人发生昏厥,成为“薄厥”病。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释文:大怒会使肝气上逆,血液也随气向上逆行,病情严重的,可以引起呕血,如果肝气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功能,还可以导致消化不良、大便泄泻的飧泄病。所以说怒则气上。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

释文:至于五脏的咳嗽,是由于五脏各自在所主管的季节受邪气侵袭,发病而产生咳嗽。因此,如果不是在肺脏所主管的秋季发生咳嗽,则是其他脏腑受邪气侵袭而转移到肺,引起咳嗽。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体的五脏和季节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所以,五脏在各自主管的季节中受寒邪侵袭,就会产生疾病。轻的容易造成咳嗽,重的会造成腹泻和腹痛。一般在秋天肺脏先受邪气侵袭而引起咳嗽;在春天肝脏先受邪气侵袭,然后再影响到肺,产生咳嗽。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释文:人在睡觉的时候,对血液的需要量减少,因而就有部分血液贮藏到肝脏;而当人体从事各种活动时,血液便又及时地运行到所需部位。所以眼睛得到血的营养,才能看见东西;脚得到血的营养,才能走路;手掌得到血的营养,才能握住东西;手指得到血的营养,才能灵巧使用。

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释文:发怒会使气上逆而蓄积在胸中,气血运行失常而留滞,使皮肤、肌肉充胀,血脉运行不畅,郁积而生热,热又耗津液而使肌肤消瘦,所以形成消渴病。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

释文:喜怒等情绪不加以节制会伤害内脏,五脏属阴,所以内伤五脏而导致的疾病起于阴。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主苦,治之以胆募俞。

释文:人的肝脏好比是将军,主管出谋划策;胆好比是公正的法官,主管判断。肝胆的经脉都经过咽部,所以咽部就像是肝胆的信使。患胆瘅的病人,常常是多虑而少决断,造成胆的功能失常,胆汁上溢而出现口苦。治疗时应针刺胆经的募穴、俞穴。

有所坠堕,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释文:从高处坠落跌伤,就会使瘀血留滞于内。若此时又有大怒的情绪刺激,就会导致气上逆而不下,血亦随之上行,郁结于胸胁之下,而使肝脏受伤。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释文:胆胀病,胁下胀满疼痛,口苦,常作深呼吸而叹气。

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

释文:木气过分抑制土,土气被郁已极而复气发作起来,会导致山石雷变,天昏地暗。这样的气候条件,人就容易患心腹胀满、肠鸣等疾病。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释文:在冬季应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和刺激,让心情始终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遇事做到含而不露,秘而不宣,使心神安静自如,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乐观喜悦的情绪。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释文:肝脏是耐受疲劳的根本,它能贮藏血液,并且可以根据人体活动的需要而调节血量,肝血充足,人就不容易疲劳,由于“魂”必须藏在血液中,因此,也可以说肝脏是藏魂的地方。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释文:按一般生理过程来讲,女子以七年为一个发育阶段。女子到了七岁左右,肾脏的精气开始旺盛,表现为牙齿更换,毛发渐盛;到了十四岁左右,对生殖功能有促进作用的物质——“天癸”,成熟并发挥作用,使任脉通畅,冲脉气血旺盛,表现为月经按时来潮,开始有了生育能力。

类阅读—调查报告和科普文章二

记事类文章阅读范文

如梦令试题与答案

王安礼传原文及译文

苏州第五十四,苏州第五十四文天祥,苏州第五十四的意思,苏州第五十四赏析

劳动合同相关问题解答

病句的测试与辨析

病句辨析及修改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教学方法有哪些

内经句子解析
《内经句子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内经句子解析(共7篇)】相关文章:

教学方法设计2022-07-25

《并州路》阅读训练附答案2023-08-28

电梯安全使用手册2023-03-15

教学方法2024-01-02

“马仙琕,扶风郿人也”阅读答案2022-09-27

《黄帝内经》介绍2023-02-19

高考历史备考复习题附答案2023-11-14

高考政治备考复习题和答案2022-11-25

民间舞教学方法有哪些2022-07-09

《云计算》阅读练习题附答案2022-10-1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