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

时间:2023-07-05 07:54:4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推荐10篇)由网友“山里妹妹”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

篇1:「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鸡鸣至

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陰陽,则外为陽,内为陰。言人身之陰陽,则背为陽,腹为陰。言人身之脏腑中陰陽,则脏者为陰,腑者为陽。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陰,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为陰,陰中之陰,肾也,陰中之陽,肝也;腹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皆陰陽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陰陽也。

译文:

精,是人体 的根本,所以陰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 热病。夏暑陽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这是诊察普通人四时发病的一般规律。

所以说:陰陽之中,还各有陰陽。白昼属陽,平旦到中午,为陽中之陽。中午到黄昏,则属陽中之陰。黑夜属陰,合夜到鸡鸣,为陰中之陰。鸡鸣到平旦,则属陰中之陽。

人的情况也与此相应,就人体 陰陽而论,外部属陽,内部属陰,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陰陽,则背为陽,腹为陰,从脏腑的陰陽划分来说,则脏属陰,腑属陽,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陰,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陽。

了解陰陽之中复有陰陽的.道理是为什么呢?这是要分析四时疾病的在陰在陽,以作为治疗的依据,如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都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砭石的疗法。

此外,背为陽,陽中之陽为心,陽中之陰为肺。腹为陰,陰中之陰为肾,陰中之陽为肝,陰中的至陰为脾。

以上这些都是人体 陰陽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证,所以人与自然界的陰陽是相应的。

篇2:黄帝内经白话文:金匮真言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金匮真言论

黄帝问道: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麽回事呢?歧伯答说: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他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一年的四个季节,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冬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

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

春天多发生嬶衄,夏天多发生在胸胁方面的疾患,长夏季多发生冬泄等里寒证,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厥。若冬天不进行按等扰动陽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洞泄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痺厥、飨泄、汗出过多等病症。

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陰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夏暑陽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这是诊察普通人四时发病的一般律。

所以说:陰陽之中,还各有陰陽。白昼属陽,平旦到中午,为陽中之陽。中午到黄昏,则束陽中之陰。黑夜属陰,合夜到鸡鸣,为陰中之陰。鸡鸣到平旦,则属陰中之陽。

黑夜属陰,合夜到鸡鸣,为陰中之陰。鸡鸣到平旦,则属陰中之陽。人的情况也与此相应。就人体陰陽而论,外部属陽,内部属陰。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陰陽,则背为陽,腹为陰。从脏腑的陰陽划分来说,则脏属陰,腑属陽,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陰。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陽。了解陰陽之中复有陰陽的道理是什麽呢?这是要分析四时疾病的在陰在陽,以作为治疗的依据,如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都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贬石的疗法。此外,背为陽,陽中之陽为心,陽中之陰为肺。腹为陰,陰中之陰为肾,陰中之陽为肝,陰中的至陰为脾。以上这些都是人体陰陽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证,所以人与自然界的陰陽是相应的。

黄帝说:五脏除与四时相应外,它们各自还有相类的事物可以归纳起来吗?歧伯说:有。比如东方青色,与肝相通,肝开窍于目,经气内藏于肝,发病常表现为惊骇,在五味为酸,与草木同类,在五蓄为鸡,在五谷为麦,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岁星,春天陽气上升,所以其气在头,在五音为角,其成数为八,因肝主筋。

此外,在嗅味为臊。南方赤色,与心相通,心开窍于耳,经气内藏与心,在五味为苦,与火同类,在五畜为羊,在五谷为黍,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荧惑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脉和五脏,在五音为徽,其成数为七。

此外,在嗅味为焦。中央黄色,与脾相通,脾开窍于口,经气内藏于脾,在五味为甘,与土同类,在五畜为牛,在五谷为稷,与四时中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为镇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舌根和肌肉,在五音为宫,其生数为五。此外,在嗅味为香。

西方白色,与肺相通,肺开窍于鼻,经气内藏于肺,在五味为辛,与金同类,在五畜为马,在五谷为稻,与四时中的秋季相应,在天体为太白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为商,其成数为九。此外,在嗅味为腥。北方黑色,与肾相同,肾开窍于前后二陰,经气内藏于肾,在五味为咸,与水同类,在五畜为#,在五谷为豆,与四时中的冬季相应,在天体为辰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溪和骨,在五音为羽,其成数为六。此外,其嗅味为腐。

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能够谨慎细心地审查五脏六腑的变化,了解其顺逆的情况,把陰陽、表里、雌雄的对应和联系,纲目分明地加以归纳,并把这些精深的道理,深深地记在心中。这些理论,至为宝贵,对于那些不是真心实意地学习而又不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切勿轻易传授,这才是爱护和珍视这门学问的正确态度。

篇3:黄帝内经第金匮真言论

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

黄帝内经第四篇讲的是金匮真言论。

【本章要点】

一、从四时气候与五脏的关系,阐述季节性的多发病。

二、从一日之间的变化、体表部位以及脏腑位置等,来说明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灵活运用。

三、从四时阴阳五行为中心来演绎、讨论人体脏腑功能和自然界气候变化的有机联系。

【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①,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②,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③,夏病在阳④,春病在阴⑤,秋病在阳⑥,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⑦,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⑧。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⑨。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⑩。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注释】

①天有八风:八风,指来自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方之风;天有八风,指自然界中来自八方不正之邪气。

②鼽衄:鼽,指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③冬病在阴:肾五行属水,为阴脏,又居于下焦,为阴中之阴。冬病在肾,所以说冬病在阴。

④夏病在阳:心五行属火,为阳脏,又居于上焦,为阳中之阳。夏病多在心,所以说夏病在阳。

⑤春病在阴:肝五行属木,为阴脏,体阴而用阳,又居于下焦,为阴中之阳。春病多在肝,所以说春病在阴。

⑥秋病在阳:肺五行属金,为阴脏,又居于上焦,为阳中之阴。秋病多在肺,所以说秋病在阳。

⑦岁星:即木星,五行属木。

⑧荧惑星:即火星,五行属火。

⑨镇星:即土星,五行属土。

⑩太白星:即金星,五行属金。

辰星:即水星,五行属水。

【译文】

黄帝问道: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岐伯答说: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它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循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一年的四个季节,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冬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春天多发生鼽衄,夏天多发生在胸胁方面的疾患,长夏季多发生腹泄等里寒证,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厥。若冬天不进行按脐等扰动阳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腹泄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厥、飨泄、汗出过多等病症。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阴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夏暑阳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这是诊察普通人四时发病的一般规律。

所以说:阴阳之中,还各有阴阳。白昼属阳,平旦到中午,为阳中之阳。中午到黄昏,则属阳中之阴。黑夜属阴,合夜到鸡鸣,为阴中之阴。鸡鸣到平旦,则属阴中之阳。人的情况也与此相应,就人体阴阳而论,外部属阳,内部属阴,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从脏腑的阴阳划分来说,则脏属阴,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了解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道理是为什么呢?这是要分析四时疾病的在阴在阳,以作为治疗的依据,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都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砭石的疗法。此外,背为阳,阳中之阳为心,阳中之阴为肺。腹为阴,阴中之阴为肾,阴中之阳为肝,阴中的至阴为脾。以上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证,所以人与自然界的阴阳是相应的。

黄帝说:五脏除与四时相应外,它们各自还有相类的事物可以归纳起来吗?岐伯说:有。比如东方青色,与肝相通,肝开窍于目,精气内藏于肝,发病常表现为惊骇,在五味为酸,与草木同类,在五畜为鸡,在五谷为麦,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岁星,春天阳气上升,所以其气在头,在五音为角,其成数为八,因肝主筋,所以它的疾病多发生在筋。此外,在嗅味为臊。南方赤色,与心相通,心开窍于耳,精气内藏于心,在五味为苦,与火同类,在五畜为羊,在五谷为黍,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荧惑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脉和五脏,在五音为徵,其成数为七。此外,在嗅味为焦。中央黄色,与脾相通,脾开窍于口,精气内藏于脾,在五味为甘,与土同类,在五畜为牛,在五谷为稷,与四时中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为镇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舌根和肌肉,在五音为宫,其成数为五。此外,在嗅味为香。西方白色,与肺相通,肺开窍于鼻,精气内藏于肺,在五味为辛,与金同类,在五畜为马,在五谷为稻,与四时中的秋季相应,在天体为太白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为商,其成数为九。此外,在嗅味为腥。北方黑色,与肾相通,肾开窍于前后二阴,精气内藏于肾,在五味为咸,与水同类,在五畜为彘,在五谷为豆,与四时中的冬季相应,在天体为辰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谿和骨,在五音为羽,其成数为六。此外,其味为腐。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能够谨慎细心地审察五脏六腑的变化,了解其顺逆的情况,把阴阳、表里、雌雄的对应和联系,纲目分明地加以归纳,并把这些精深的道理,深深地记在心中。这些理论,至为宝贵,对于那些不是真心实意地学习而又不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切勿轻意传授,这才是爱护和珍视这门学问的正确态度。

篇4:内经 金匮真言论

内经 金匮真言论

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它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循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

【本章要点】

一、从四时气候与五脏的关系,阐述季节性的多发病。

二、从一日之间的变化、体表部位以及脏腑位置等,来说明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灵活运用。

三、从四时阴阳五行为中心来演绎、讨论人体脏腑功能和自然界气候变化的有机联系。

【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①,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②,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③,夏病在阳④,春病在阴⑤,秋病在阳⑥,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⑦,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⑧。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⑨。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⑩。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注释】

①天有八风:八风,指来自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方之风;天有八风,指自然界中来自八方不正之邪气。

②鼽衄:鼽,指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③冬病在阴:肾五行属水,为阴脏,又居于下焦,为阴中之阴。冬病在肾,所以说冬病在阴。

④夏病在阳:心五行属火,为阳脏,又居于上焦,为阳中之阳。夏病多在心,所以说夏病在阳。

⑤春病在阴:肝五行属木,为阴脏,体阴而用阳,又居于下焦,为阴中之阳。春病多在肝,所以说春病在阴。

⑥秋病在阳:肺五行属金,为阴脏,又居于上焦,为阳中之阴。秋病多在肺,所以说秋病在阳。

⑦岁星:即木星,五行属木。

⑧荧惑星:即火星,五行属火。

⑨镇星:即土星,五行属土。

⑩太白星:即金星,五行属金。

辰星:即水星,五行属水。

【译文】

黄帝问道: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岐伯答说: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它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循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一年的四个季节,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冬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春天多发生鼽衄,夏天多发生在胸胁方面的疾患,长夏季多发生腹泄等里寒证,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厥。若冬天不进行按脐等扰动阳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腹泄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厥、飨泄、汗出过多等病症。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阴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夏暑阳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这是诊察普通人四时发病的一般规律。

所以说:阴阳之中,还各有阴阳。白昼属阳,平旦到中午,为阳中之阳。中午到黄昏,则属阳中之阴。黑夜属阴,合夜到鸡鸣,为阴中之阴。鸡鸣到平旦,则属阴中之阳。人的情况也与此相应,就人体阴阳而论,外部属阳,内部属阴,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从脏腑的阴阳划分来说,则脏属阴,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了解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道理是为什么呢?这是要分析四时疾病的在阴在阳,以作为治疗的依据,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都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砭石的疗法。此外,背为阳,阳中之阳为心,阳中之阴为肺。腹为阴,阴中之阴为肾,阴中之阳为肝,阴中的至阴为脾。以上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证,所以人与自然界的阴阳是相应的。

黄帝说:五脏除与四时相应外,它们各自还有相类的事物可以归纳起来吗?岐伯说:有。比如东方青色,与肝相通,肝开窍于目,精气内藏于肝,发病常表现为惊骇,在五味为酸,与草木同类,在五畜为鸡,在五谷为麦,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岁星,春天阳气上升,所以其气在头,在五音为角,其成数为八,因肝主筋,所以它的疾病多发生在筋。此外,在嗅味为臊。南方赤色,与心相通,心开窍于耳,精气内藏于心,在五味为苦,与火同类,在五畜为羊,在五谷为黍,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荧惑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脉和五脏,在五音为徵,其成数为七。此外,在嗅味为焦。中央黄色,与脾相通,脾开窍于口,精气内藏于脾,在五味为甘,与土同类,在五畜为牛,在五谷为稷,与四时中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为镇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舌根和肌肉,在五音为宫,其成数为五。此外,在嗅味为香。西方白色,与肺相通,肺开窍于鼻,精气内藏于肺,在五味为辛,与金同类,在五畜为马,在五谷为稻,与四时中的秋季相应,在天体为太白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为商,其成数为九。此外,在嗅味为腥。北方黑色,与肾相通,肾开窍于前后二阴,精气内藏于肾,在五味为咸,与水同类,在五畜为彘,在五谷为豆,与四时中的冬季相应,在天体为辰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谿和骨,在五音为羽,其成数为六。此外,其味为腐。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能够谨慎细心地审察五脏六腑的变化,了解其顺逆的情况,把阴阳、表里、雌雄的对应和联系,纲目分明地加以归纳,并把这些精深的道理,深深地记在心中。这些理论,至为宝贵,对于那些不是真心实意地学习而又不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切勿轻意传授,这才是爱护和珍视这门学问的正确态度。

篇5: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

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

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是第一部养生宝典;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下面是内经素问的金匮真言论,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黄帝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腑中阴阳,则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译文

黄帝问道: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麽回事呢?歧伯答说: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他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一年的四个季节,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冬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春天多发生嬶衄,夏天多发生在胸胁方面的疾患,长夏季多发生冬泄等里寒证,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厥。若冬天不进行按等扰动阳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洞泄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痺厥、飨泄、汗出过多等病症。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阴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夏暑阳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这是诊察普通人四时发病的一般律。

所以说:阴阳之中,还各有阴阳。白昼属阳,平旦到中午,为阳中之阳。中午到黄昏,则束阳中之阴。黑夜属阴,合夜到鸡鸣,为阴中之阴。鸡鸣到平旦,则属阴中之阳。黑夜属阴,合夜到鸡鸣,为阴中之阴。鸡鸣到平旦,则属阴中之阳。人的情况也与此相应。就人体阴阳而论,外部属阳,内部属阴。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从脏腑的阴阳划分来说,则脏属阴,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了解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道理是什麽呢?这是要分析四时疾病的在阴在阳,以作为治疗的依据,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都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贬石的疗法。此外,背为阳,阳中之阳为心,阳中之阴为肺。腹为阴,阴中之阴为肾,阴中之阳为肝,阴中的至阴为脾。以上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证,所以人与自然界的阴阳是相应的。

黄帝说:五脏除与四时相应外,它们各自还有相类的事物可以归纳起来吗?歧伯说:有。比如东方青色,与肝相通,肝开窍于目,经气内藏于肝,发病常表现为惊骇,在五味为酸,与草木同类,在五蓄为鸡,在五谷为麦,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岁星,春天阳气上升,所以其气在头,在五音为角,其成数为八,因肝主筋。此外,在嗅味为臊。南方赤色,与心相通,心开窍于耳,经气内藏与心,在五味为苦,与火同类,在五畜为羊,在五谷为黍,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荧惑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脉和五脏,在五音为徽,其成数为七。此外,在嗅味为焦。中央黄色,与脾相通,脾开窍于口,经气内藏于脾,在五味为甘,与土同类,在五畜为牛,在五谷为稷,与四时中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为镇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舌根和肌肉,在五音为宫,其生数为五。此外,在嗅味为香。西方白色,与肺相通,肺开窍于鼻,经气内藏于肺,在五味为辛,与金同类,在五畜为马,在五谷为稻,与四时中的秋季相应,在天体为太白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为商,其成数为九。此外,在嗅味为腥。北方黑色,与肾相同,肾开窍于前后二阴,经气内藏于肾,在五味为咸,与水同类,在五畜为#,在五谷为豆,与四时中的冬季相应,在天体为辰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溪和骨,在五音为羽,其成数为六。此外,其嗅味为腐。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能够谨慎细心地审查五脏六腑的变化,了解其顺逆的情况,把阴阳、表里、雌雄的对应和联系,纲目分明地加以归纳,并把这些精深的道理,深深地记在心中。这些理论,至为宝贵,对于那些不是真心实意地学习而又不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切勿轻易传授,这才是爱护和珍视这门学问的正确态度。

篇6:黄帝内经 灵枢 刺节真邪

黄帝内经 灵枢 刺节真邪

【原文】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刺有五节,奈何?歧伯曰: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

黄帝曰:夫子言五节,余夫知其意。歧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蒙者,刺府输,去府病也;去爪者,刺关节肢络也;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

黄帝曰:刺节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歧伯曰: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瞋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饲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于振埃。

黄帝曰:善。取之何如?歧伯曰:取之天容。

黄帝曰:其欬上气穷拙胸痛者,取之奈何?歧伯曰:取之廉泉。

黄帝曰:取之有数乎?歧伯曰: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帝曰:善哉。

黄帝曰:刺节言发蒙,余不得其意。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夫子乃言刺府输,去府病,何输使然,愿闻其故。歧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及也,请言发蒙耳,尚疾于发蒙也。

黄帝曰:善。愿卒闻之。歧伯曰: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

黄帝曰:善。何谓声闻于耳?歧伯曰: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黄帝曰:善。此所谓弗见为之,而无目视,见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黄帝曰: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肢络,愿卒闻之。歧伯曰: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帝曰:善。

黄帝曰:刺节言撤衣,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输,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歧伯曰: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腊干嗌燥,饮食不让美恶。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歧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稀,疾于彻衣。黄帝曰:善。

黄帝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惑何以解之?歧伯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覆,颠倒无常,甚于迷惑。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歧伯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黄帝曰:善。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歧伯曰: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谓五邪。

黄帝曰:刺五邪奈何?歧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痹热消灭,肿聚散亡,寒痹益温,小者益阳;大者必去,请道其方。

凡刺痈邪,无迎陇,易俗移性。不得脓,脆道更行,去其乡,不安处所乃散亡,诸阴阳过痈者,取之其输泻之。

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剽其通,针其邪,肌肉亲视之,毋有反其真,刺诸阳分肉间。

凡刺小邪,日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视其所在,迎之界,远近尽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费,刺分肉间。

凡刺热邪,越而苍,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通,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也。

黄帝曰:官针奈何?歧伯曰:刺痈者,用铍针;刺大者,用锋针;刺小者,用员利针;刺热者,用才针;刺寒者,用毫针也。

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茎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所谓推而散之者也。

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歧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邪气?歧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榖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虚邪遍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虚邪入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痛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于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译文参考】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刺法有所谓五节,是怎样的?

岐伯说:刺法的确是有五节:一叫做振埃,二叫做发蒙,三叫做去爪,四叫做彻衣,五叫做解惑。

黄帝说:你所说的五节,我不明白它们的意思。

岐伯说:振埃法,就是针刺行于四肢、皮肤的外经经穴,以去除阳病;发蒙法,就是针刺六腑的腧穴,以去除六腑的病;去爪法,就是针刺关节支络;彻衣法,就是针刺六腑的别络;解惑法,就是完全了解调和阴阳的作用,补不足,泻有余,使虚实相互转变。

黄帝说:刺节所说的振埃,你说是针刺外经以去除阳病,我不明白“振埃”的含义,请你详细讲给我听。

岐伯说:振埃这种针法,是治疗阳气大逆,积满胸中,胸部闷胀,呼吸时两肩耸动,胸中之气逆上,气喘吁吁有声,坐卧不安,厌恶灰尘烟气,常噎得喘不上气来。所谓振埃,是比喻针刺的疗效迅速,比振落尘埃还要快。

黄帝说:讲得好。怎样取穴刺治呢?

岐伯说:当取天容穴。

黄帝问:如果气上逆咳嗽,气机不得伸展,胸痛,应取治什么穴位?

岐伯说:应取廉泉穴。

黄帝问:取用这两个穴位刺治,用针有一定法则吗?

岐伯说:针刺天容穴,进针不要超过一寸。针刺廉泉穴,见患者面部血色改变就止针。

黄帝说:讲得好。

黄帝说:刺节所说的发蒙,我不明白它的意思。发蒙应是治疗耳无所闻、目无所见的病,你却说是针刺六腑腧穴以去除六腑的疾病,取治哪个腧穴会有如此疗效呢?我想听听其中缘故。

岐伯说:问得妙哇!这是刺法的大要点,针刺妙用的极致,是通乎神明之类的事,口中讲说,记之于书卷,也还是不能表达出来。让我来解释一下:所谓发蒙,是比喻它的疗效比启发蒙聩还要快。

黄帝说:讲得好。请你详细讲给我听。

岐伯说:针刺耳无所闻、目无所见的病一定要在中午的时候,刺听宫穴,使针感直应瞳子,而且要使耳内听到声音。这听宫穴就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腧穴。

黄帝说:讲得好。怎样会使耳内听到声音呢?

岐伯说:针刺入后,让患者用手紧按两个鼻孔,而且赶快仰卧,这样,耳内一定会有声音应针而响。

黄帝说:讲得好。这就是所谓没有看见去做什么,也没用眼睛注视着它,而取穴施治,针到病除,如有神明相助。

黄帝说:刺节所说的去爪,你说就是针刺关节支络,请你详细讲给我听。

岐伯说:腰脊是人身的大关节;大腿小腿是人用以步趋行走的器官;阴茎是人身的紧要部件,是阴精的守候者,也是津液输出的通道。所以,如果饮食没有节制,喜怒无常,就会使津液内溢,下而流入睾丸之中,由于水道不通,阴囊日益胀大不止,以致俯仰不便,步趋困难。这种病是阴囊内水液积满,不能上通下泄的结果,当用银针、砭石泻除积水。阴囊肿大之形不能藏匿,下衣也难以将它遮盖,所以把去除这种病的针法叫做去爪。

黄帝说:讲得好。

篇7:黄帝内经白话文:离合真邪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离合真邪论

不足之虚症怎样用补法?对邪气怎样诊侯呢?怎样进行补泻呢?

黄帝问道:我听说九针有九篇文章,而先生又从九篇上加以发挥,演绎成为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经完全领会它的精神了。《针经》上说的气之盛衰,左右偏盛,取上以调下,去左以调右,有余不足,在荥输之间进行补泻,我亦懂得了。这些变化,都是由于容卫的偏盛、气血虚实而形成的,并不是邪气从侵入经脉而发生的病变。我现在希望知道邪气侵入经脉之时,病人的症状怎样?又怎样来治疗?岐伯回答说:一个有修养的医生,再制定治疗法则时,必定体察于自然的变化。如天有宿度,地有江河,人有经脉,其间是互相影响,可以比类而论的。

如天地之气温和,则江河之水安静平稳;天气寒冷,则水冰地冻,江河之水凝涩不流;天气酷热,则江河之水沸腾洋溢;要是暴风骤起,则使江河之水,波涛汹涌。因此病邪侵入了经脉,寒则使血行滞涩,热则使血气滑润流利,要是虚邪贼风的侵入,也就象江河之水遇到暴风一样,经脉的搏动,则出现波涌隆起的现象。虽然血气同样依次在经脉中流动,但在寸口处按脉,指下就感到时大时小,大即表示病邪盛,小即表示病邪退,邪气运行,没有一定的位置,或在陰经或在陽经,就应该进一步,用三部就侯的方法检查,一旦察之邪气所在,应急早治疗,以阻止它的发展。治疗时应在吸气时进针,进针时勿使气逆,进针后要留针静侯其气,不让病邪扩散;当吸气时转念其针,以得气为目的;然后等病人呼气的时候,慢慢地起针,呼气尽时,将针取出。这样,大邪之气尽随针外泄,所以叫做泻。

黄帝道:不足之虚症怎样用补法?岐伯说:首先用手抚摸穴位,然后以之按压穴位,再用手指揉按周围肌肤,进而用手指弹其穴位,令脉络怒张,左手按闭孔穴,不让正气外泄。进针方法,是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静侯其气,稍久留针,以得气为目的。进针侯气,要象等待贵客一样,忘掉时间的早晚,当得气时,要好好保护,等病人吸气时候,拔出其针,那末气就不至外出了;出针以后,应在其孔穴上揉按,使针孔关闭,真气存内,大经之气留于营卫而不泄,这便叫做补。

黄帝道:对邪气怎样诊侯呢?岐伯说:当邪气从络脉而进入经脉,留舍于血脉之中,这是邪正相争,或寒或温,真邪尚未相合,所以脉气波动,忽起忽伏,时来时去,无有定处。所以说诊得泄气方来,必须按而止之,阻止它的发展,用针泻之,但不要正当邪气冲突,遂用泻法,反十经气大虚,所以说气虚的`时候不可用泻,就是指此而言。因此,诊侯邪气而不能审慎,当大邪之气已经过去,而用泻法,则反使真气虚脱,真气虚脱,则不能恢复,而邪气益甚,那病更加重了。所以说,邪气已经随经而去,不可再用泻法,就是指此而言。阻止邪气,使用泻法,是间不容发的事,须待邪气初到的时候,随即下针去泻,在邪至之前,或在邪去之后用泻法,都是不适时的,非但不能去邪,反使血气受伤,病就不容易退了。所以说,懂得用针的,象拨动弩机一样,机智灵活,不善于用针的,就象敲击木椎,顽钝不灵了。所以说,识得机宜的,一霎那时毫不迟疑,不知机宜的,纵然时机以到,亦不会下针,就是指此而言。

黄帝道:怎样进行补泻呢?岐伯说:应以攻邪为主。应该及时刺出盛血,以恢复正气,因为病邪刚刚侵入,流动未有定处,推之则前进,引之则留止,迎其气而泻之,以出其毒血,血出之后,病就立即会好。黄帝道:讲得好!假如到了病邪和真气并合以后,脉气不现波动,那麽怎样诊察呢?岐伯说:仔细审察三部九候的盛衰虚实而调治。检查的方法,在它左右上下各部分,观察有无不相称或特别减弱的地方,就可以知道病在那一脏腑,待其气至而刺之。

假如不懂得三部九侯,则陰陽不能辨别,上下也不能分清,更不知道从上部脉以诊察下,从上部脉以诊察上,从中部脉以诊察中,结合胃气多少有无来决定疾病在那一部。所以说,针刺而不知三部九侯以了解病脉之处,则虽然有大邪为害,这个医生也没有办法来加以事先防止的。如果诛罚无过,不当泻而泻之,这就叫做“大惑”,反而扰乱脏腑经脉,使真气不能恢复,把实症当作虚症,邪气当作真气,用针毫无道理,反助邪气为害,剥夺病人正气,使顺症变成逆症,使病人荣卫散乱,真气散失,邪气独存于内,断送病人的性命,给人家带来莫大的祸殃。这种不知三部九侯的医生,是不能够久长的,因为不知配合四时五行因加相胜的道理,会放过了邪气,伤害了正气,以致断绝病人性命。病邪新侵入人体,没有定着一处,推它就向前,引它就阻止,迎其气而泻之,其病是立刻可以好的。

附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冷,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陰与陽,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待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帝曰:候气奈何?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篇8:黄帝内经白话文:玉机真脏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玉机真脏论

黄帝问道:春时的脉象如弦,怎样才算弦?岐伯回答说:春脉主应肝脏,属东方之木。在这个季节里,万物开始生长,因此脉气来时,软弱轻虚而滑,端直而长,所以叫做弦,假如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岐伯说:其脉气来,应指实而有力,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如脉来不实而微弱,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黄帝道:春脉太过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岐伯说:太过会使人记忆力衰退,精神恍惚,头昏而两目视物眩转,而发生巅顶疾病;其不及会使人胸部作痛,牵连背部,往下则两侧胁助部位胀满。黄帝道:讲得对!

夏时的脉象如钩,怎样才算钩?岐伯说:夏脉主应心脏,属南方之火,在这个季节里,万物生长茂盛,因此脉气来时充盛,去时轻微,犹如钩之形象,所以叫做钩脉,假如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岐伯说:其脉气来盛去亦盛,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如脉气来时不盛,去时反充盛有余,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黄帝道:夏脉太过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岐伯说:太过会使人身体发热,皮肤痛,热邪侵婬成疮;不及会使人心虚作烦,上部出现咳嗽涎沫,下部出现失气下泄。黄帝道:讲得对!

秋天的脉象如浮,怎样才算浮?岐伯说:秋脉主应肺脏,属西方之金,在这个季节里,万物收成,因此脉气来时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所以叫做浮。假如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岐伯说:其脉气来浮软而中央坚,两旁虚,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其脉气来浮软而微,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黄帝道:秋脉太过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岐伯说:太过会使人气逆,背部作痛,愠愠然郁闷而不舒畅;其不及会使人呼吸短气,咳嗽气喘,其上逆而出血,喉间有喘息声音。黄帝道:讲得对!

冬时的脉象如营,怎样才算营?岐伯说:冬脉主应肾脏,属北方之水,在这个季节里,万物闭藏,因此脉气来时沉而搏手,所以叫做营。假如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岐伯说:其脉来如弹石一般坚硬,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如脉去虚数,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黄帝道:冬脉太过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岐伯说:太过会使人精神不振,身体懈怠,脊骨疼痛,气短,懒于说话;不及则使人心如悬,如同腹中饥饿之状,季胁下空软部位清冷,脊骨作痛,少腹胀满,小便变常。黄帝道:讲得对!

黄帝道:春夏秋冬四时的脉象,有逆有从,其变化各异,但独未论及脾脉,究竟脾脉主何时令?岐伯说:脾脉属土,位居中央为孤脏,以灌溉四旁。黄帝道:脾脉的正常与异常可以得见吗?岐伯说:正常的脾脉不可能见到,有病的脾脉是可以见到的。黄帝道:有病的脾脉怎样?岐伯说:其来如水之流散,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其来尖锐如鸟之喙,这叫做不及,主病在中。黄帝道:先生说脾为孤脏,位居中央属土,以灌溉四旁,他的太过和不及各发生什麽病变?岐伯说:太过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不及则使人九窍不通,名叫重强。黄帝惊悟书肃然起立,敬个礼道:很好!我懂得诊脉的要领了,这是天下极其重要的道理。《五色》、《脉变》、《揆度》、《奇恒》等书,阐述的道理都是一致的,总的精神在于一个“神”字。神的功用运转不息,向前而不能回却,倘若回而不转,就失掉它的生机了。极其重要的道理,往往迹象不显而尽于微妙,把它著录在玉版上面,藏于枢要内府,每天早上诵读,称它为《玉机》。

五脏疾病的传变,是受病气于其所生之脏,传于其所胜之脏,病气留舍于生我之脏,死于我所不胜之脏。当病到将要死的时候,必先传行于相克之脏,病者乃死。这是病气的逆传,所以会死亡。例如,肝受病气于心脏,而又传行于脾脏,其病气留舍于肾脏,传到肺脏而死。心受病气于脾脏,其病气留舍于肝脏,传到肝脏而死。肺受病气于肾脏,传行于肝脏,病气留舍于脾脏,传到心脏而死。以一日一夜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属五脏,就可以推测死后的早晚时间。

黄帝道:五脏是相通连的,病气的转移,都有一定的次序。假如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若不能掌握治病的时机,那麽三个月或六个月,或三天,或六天,传遍五脏就当死了,这是相克的顺传次序。所以说:能辨别三陽的,可以知道病从何经而来;能辨别三陰的,可以知道病的死生日期,这就是说,知道他至其所不胜而死。

风为六婬之首,所以说它是百病之长。风寒中人,使人毫毛直竖,皮肤闭而发热,在这个时候,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至风寒入于经络,发生麻痹不仁或肿痛等症状,此时可用汤熨(热敷)及火罐、艾炙、针刺等方法来祛散。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气内传于肺,叫做肺痹,又叫做肝厥,发生胁痛、吐食的症状,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药物或热汤沐浴等方法;如不及时治疗,就会传行于脾,叫做脾风,发生黄,腹中热,烦心,小便黄色等症状,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药物或热汤沐浴等方法;如再不治,就会传行于肾,叫做疝疸,少腹烦热疼痛,小便色白而混浊,又叫做盅病,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或用药物;如再不治,病就由肾传心,发生筋脉牵引拘挛,叫做瘛病,在这个时候,可用至法,或用药物;如再不治,十日之后,当要死亡。倘若病邪由肾传心,心又复反传于肺脏,发为寒热,发当三日即死,这是疾病传行的一般次序。假如骤然爆发的病,就不必根据这个相传的次序而治。有些病不依这个次序传变的,如忧、恐、悲、喜、怒情志之病,病邪就不能依照这个次序相传,因而使人生大病了。如因喜极伤心,心虚则肾气相乘;或因大怒,则肝气乘脾;或因悲伤,则肺气乘肝;或因惊恐,则肾气虚,脾气乘肾;或因大忧,则肺气内虚,心气乘肺。这是无志激动,使病邪不以次序传变的道理。所以病虽有五,及其传化,就有五五二十五变。所谓传化,就是相乘的`名称。

大骨软弱,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呼吸时身体振动,为期六个月就要死亡。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胸中疼痛,牵引肩项,全身发热,脱肉破腘,真脏脉现,大骨软弱,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呼吸困难,十个月之内就要死亡。大骨软弱,大肉瘦削,两肩下垂,骨髓内消,动作衰颓,真脏脉未出现,为期一年死亡,若见到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大骨软弱,大肉瘦削,胸中气满,腹中痛,心中气郁不舒,肩项身上俱热,破腘脱肉,目眶下陷,真脏脉出现,精脱目不见人,立即死亡;如尚能见人,是精未全脱,到了它所不声胜之时,便死亡了。如果正气暴虚,外邪陡然中人,仓卒获病,五脏气机闭塞,周身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从高堕下,或落水淹溺一样,猝然的病变,就无法预测死期了。其脉息绝而不至,或跳动异常疾数,一呼脉来五、六至,虽然形肉不脱,真脏不见,仍然要死亡的。

肝脏之真脏脉至,中外劲急,如象按在刀口上一样的锋利,或如按在琴弦上一样硬直,面部显青白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乃死。肺脏的真脏脉至,大而空虚,好象毛羽着人皮肤一般地轻虚,面部显白赤。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就要死亡。肾脏的真脏脉至,搏手若索欲断,或如以指弹石一样坚实,面部显黑黄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就要死亡。脾脏的真脏脉至,软弱无力,快慢不匀,面部显黄青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就要死亡。凡是见到五脏真脏脉,皆为不治的死侯。

黄帝道:见到真脏脉象,就要死亡,是什麽道理?岐伯五脏的营养,都赖于胃腑水谷之精微,因此胃是五脏的根本。故五脏之脏脉气,不能自行到达于手太陰寸口,必须赖借胃气的敷布,才能达于手太陰。所以五脏之气能够在其所主之时,出现于手太陰寸口,就是有了胃气。如果邪气胜,必定使精气衰。所以病气严重时,胃气就不能与五脏之气一起到达手太陰,而为某一脏真脏脉象单独出现,真脏独见,是邪气胜而脏气伤,所以说是要死亡的。黄帝道:讲得对!

黄帝道:大凡治病,必先诊察形体盛衰,气之强弱,色之润枯,脉之虚实,病之新久,然后及时治疗,不能错过时机。病人形七相称,是可治之症;面色光润鲜明,病亦易愈;脉搏与四时相适应,亦为可治;脉来弱而流利,是有胃气的现象,病亦易治,必须抓紧时间,进行治疗。形气不相称,此谓难治;面色枯槁,没有光泽,病亦难愈;脉实而坚,病必加重;脉与四时相逆,为不可治。必须审察这四种难治之证,清楚地告诉病家。

所谓脉与四时相逆,是春见到肺脉,夏见到肾脉,秋见到心脉,冬见到脾脉,其脉皆悬绝无根,或沉涩不起,这就叫做逆四时。如五脏脉气不能随着时令表现于外,在春夏的时令,反见沉涩的脉象,秋冬的时令,反见浮大的脉象,这也叫做逆四时。

热病脉宜洪大而反静;泄泻脉应小而反大;脱血脉应虚而反实;病在中而脉不实坚;病在外而脉反坚实。这些都是症脉相反,皆为难治。

黄帝道:我听说根据虚实的病情可以预决死生,希望告诉我其中道理!岐伯说:五实死,五虚亦死。黄帝道:请问什麽叫做五实、五虚?岐伯说:脉盛是心受邪盛,皮热是肺受邪盛,腹胀是脾受邪盛,二便不通是肾受邪盛,闷瞀是肝受邪盛,这叫做五实。脉细是心气不足,皮寒是肺气不足,气少是肝气不足,泄利前后是肾气不足,饮食不入是脾气不足,这叫做五虚。黄帝道:五实、五虚,有时亦有痊愈的,又是什麽道理?岐伯说:能够吃些粥浆,慢慢地胃气恢复,大便泄泻停止,则虚者也可以痊愈。如若原来身热无汗的,而现在得汗,原来二便不通的,而现在大小便通利了,则实者也可以痊愈。这就是五虚、五实能够痊愈的机转。

篇9:黄帝内经第玉机真藏论

黄帝内经第十九篇玉机真藏论

本篇要点:

一:四时五脏脉象的不同,是受着气候影响的缘故,也就是人体适应气候的表现.但由于病邪趁袭和正气虚实的变化,可以形成太过与不及的现象,并举出了太过与不及的病症.

二:疾病的传变,有一定的次序,但五志或碎发之病,与外感六淫的传变不同.

三:详细描写了真脏脉象,并根据真脏脉的出现,预决死期.同时又解释了真脏脉的出现,所以会导致死亡的道理.

四:临证要在病邪由浅入深的过程中,掌握及时治疗,否则病邪深入,不仅疗效不高,疾病发展,预后就不良.

五:诊断运用望、闻、问、切、四诊,要从病人身上去体验,并要把气候的变化和周围环境都结合起来分析.

六:说明五虚、五实的症状和预后,并指出实者能够邪去,虚者胃气恢复,便能转危为安.

原文与译文: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黄帝问道:春时的脉象如弦,怎样才算弦?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岐伯回答说:春脉主应肝脏,属东方之木。在这个季节里,万物开始生长,因此脉气来时,软弱轻虚而滑,端直而长,所以叫做弦,假如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

帝曰:何如而反?

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

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岐伯说:其脉气来,应指实而有力,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如脉来不实而微弱,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黄帝道:春脉太过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记忆力衰退,精神恍惚,头昏而两目视物眩转,而发生巅顶疾病;其不及会使人胸部作痛,牵连背部,往下则两侧胁助部位胀满。

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

黄帝道:讲得对!夏时的脉象如钩,怎样才算钩?

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岐伯说:夏脉主应心脏,属南方之火,在这个季节里,万物生长茂盛,因此脉气来时充盛,去时轻微,犹如钩之形象,所以叫做钩脉,假如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

帝曰:何如而反?

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

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岐伯说:其脉气来盛去亦盛,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如脉气来时不盛,去时反充盛有余,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黄帝道:夏脉太过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身体发热,皮肤痛,热邪侵淫成疮;不及会使人心虚作烦,上部出现咳嗽涎沫,下部出现失气下泄。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

黄帝道:讲得对!秋天的脉象如浮,怎样才算浮?

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岐伯说:秋脉主应肺脏,属西方之金,在这个季节里,万物收成,因此脉气来时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所以叫做浮。假如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

帝曰:何如而反?

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

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说:其脉气来浮软而中央坚,两旁虚,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其脉气来浮软而微,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黄帝道:秋脉太过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气逆,背部作痛,愠愠然郁闷而不舒畅;其不及会使人呼吸短气,咳嗽气喘,其上逆而出血,喉间有喘息声音。

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

黄帝道:讲得对!冬时的脉象如营,怎样才算营?

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含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

岐伯说:冬脉主应肾脏,属北方之水,在这个季节里,万物闭藏,因此脉气来时沉而搏手,所以叫做营。假如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

帝曰:何如而反?

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

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岐伯说:其脉来如弹石一般坚硬,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如脉去虚数,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

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黄帝道:冬脉太过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亻亦),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精神不振,身体懈怠,脊骨疼痛,气短,懒于说话;不及则使人心如悬,如同腹中饥饿之状,季胁下空软部位清冷,脊骨作痛,少腹胀满,小便变常。

帝曰:善。

黄帝道:讲得对!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黄帝道:春夏秋冬四时的脉象,有逆有从,其变化各异,但独未论及脾脉,究竟脾脉主何时令?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岐伯说:脾脉属土,位居中央为孤脏,以灌溉四旁。

帝曰:然而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黄帝道:脾脉的正常与异常可以得见吗?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岐伯说:正常的脾脉不可能见到,有病的脾脉是可以见到的。

帝曰:恶者何如可见?

黄帝道:有病的脾脉怎样?

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岐伯说:其来如水之流散,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其来尖锐如鸟之喙,这叫做不及,主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黄帝道:先生说脾为孤脏,位居中央属土,以灌溉四旁,他的太过和不及各发生什麽病变?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不及则使人九窍不通,名叫重强。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黄帝惊悟书肃然起立,敬个礼道:很好!我懂得诊脉的要领了,这是天下极其重要的道理。《五色》、《脉变》、《揆度》、《奇恒》等书,阐述的道理都是一致的,总的精神在于一个“神”字。神的功用运转不息,向前而不能回却,倘若回而不转,就失掉它的生机了。极其重要的道理,往往迹象不显而尽于微妙,把它著录在玉版上面,藏于枢要内府,每天早上诵读,称它为《玉机》。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五脏疾病的传变,是受病气于其所生之脏,传于其所胜之脏,病气留舍于生我之脏,死于我所不胜之脏。当病到将要死的时候,必先传行于相克之脏,病者乃死。这是病气的逆传,所以会死亡。

篇10:《黄帝内经素论》第:离合真邪论(五)

LS75—《刺节真邪第七十五》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75—D2301→Q2423‖→‖SW27‖迁移说明:

1、《刺节真邪》由“刺节”与“真邪”两节凑成,义理不属,亦非独立论文,均宜迁出;

2、《类经》置于十三卷四《邪变无穷》,独立成篇;

3、《太素》将LS75-D2401→Q2423置于卷第二十九《三气》,独立成篇,其处置甚是,从之;

4、迁入部份,主要论述真气和邪气,正补“真邪论”不足,与篇名主题相符,义理双通。

‖LS75—D2001→Q2201‖→‖LS75-Q2423‖→‖SW27‖迁移说明:

1、《刺节真邪》,乃“刺节”与“真邪”两节凑成,非独立论文,均宜迁出;

2、《太素》将本段LS75-D2001→Q2201置于卷第二十二《五邪刺》,独立成篇,杨上善云:“五法须别为章也。”

3、所论五邪,实为《刺节真邪》LS75-D2406→Q2422岐伯所论及五脏之五体之疾、五体之病。两者对应关系如表:

4、本部迁入,主论五邪解结原理,解结方法,同时又是LS75-D2406→Q2422之解论。两部关联密切,不可分割,共同作为真邪之论,与《离合真邪论》主题相符,义理双通。Q2001持痈:

1、《灵枢悬解》卷二《刺节真邪》注:“持痈,蓄积痈脓也。”

2、持,久持;持痈,久持之痈邪。

Q2001容大:

1、姚春鹏注:“邪气盛大,即实邪。”

2、容者,容积也;容大,容积盛大之实邪。

Q2001狭小:

1、姚春鹏注:“邪气弱小,即虚邪。”

2、狭小,容积狭小之虚邪。

Q2101凡刺五邪之方……请道其方:

1、《类经》二十一卷《五邪之刺》张景岳注:“五章,五条也。”

2、显见之韵文,当依韵而译,详见译文。

Q2102凡刺痈邪……乃散亡:

1、《内经校释》校:“据《太素》改‘脆’为‘诡’。”

2、《灵枢悬解》卷二《刺节真邪》韵作“凡刺痈邪无迎陇,易俗移性不得脓,诡道更行去其乡,不安处所乃散亡。”并注:“陇与隆同。”

3、《内经校释》按:“本篇原文‘凡刺痈邪,无迎陇……虚实得调其气存也’一段,刘衡如主张,应根据《甲乙》、《太素》改动,形成韵文。”

4、从《内经校释》、刘衡如、《灵枢悬解》对本节语韵之识,不从其改“脆”为“诡”。因为:其一、原作“脆”意更优,脆道,即薄脆之道;其二、《黄帝内经》全经,尚未见“诡”字,当时是否造出“诡”字?存疑。其三、为归“乡”、“亡”之韵,“陇”宜译作“旺”。

Q2103凡刺大邪……反其真:

1、姚春鹏注:“剽,猛急。按,此句可能是注入误入经文。无此句正是四句七言诗。”录经奉考。

2、《灵枢悬解》卷二《刺节真邪》注:“剽其通达之路(剽即刺也),以针其邪,肌肉亲视之,毋有反其真。刺诸阳分肉之间,此刺容大之方也。”

3、《内经校释》韵作:“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有余剽其道,针干其邪肌肉亲,视之无有反其真。”并云:“据《太素》将‘夺’后‘其’字加括号,并将‘乃益虚’三字也加括号,均不作正文。”、“又据《甲乙》、《太素》改‘通’为‘道’,与‘小’协韵。”、“据《太素》在‘针’后补‘干’字。”、“据《甲乙》、《太素》改‘毋’为‘无’,二字本通用。”《内经校释》注:“剽,砭刺的意思。剽其通,就是通过砭刺以去其邪气之阻滞,使正气运行的道路开通。”

4、不改一字,将本节经文字序微调如下:“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其有余剽其通。针夺其邪肌肉亲,视之毋有反其真。”其中原作“乃益虚”之“益”字,下迁至Q2105句“开通”之前,“乃虚”迁至“刺诸阳分肉间”句后,“夺”字由“泄”后迁至本句“针”后。“视之毋有反其真”,因刺容大之方,以刺求其平,故译作“视邪容平气归真”而求其本意,归其原韵。

Q2104凡刺小邪……刺分肉间:

1、《内经校释》韵作:“凡刺小邪曰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视其所在迎之界,远近尽至不得外。”并云:“据《甲乙》、《太素》改‘日’为‘曰’,据《甲乙》、《太素》将‘其’字加括号,不作为正文。”。

2、本节韵文,显押湘楚方言之韵:“大”为dai3(歹)、“害”为hai3(海)、“界”为gai4(盖)、“外”为wai3(崴)。既明此理,文韵立现。

Q2104其乃自费:

1、杨上善注:“费,损也。”

2、“其”,原位“远近尽至”之后,现迁至“乃自费”前,作“其乃自费”,以使本节韵律得存,而后句语顺。其乃自费,即邪气就会自损。

Q2105凡刺热邪……病乃已:

1、《内经校释》韵作:“凡刺热邪越而沧,出游不归乃无病(病音旁),为开道乎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并云:“(‘已’与‘户’为‘之’、‘鱼’借韵。)据《甲乙》、《太素》改‘苍’为‘沧’,据《甲乙》、《太素》改‘通’为‘道乎’。”

2、《灵枢悬解》卷二《刺节真邪》注:“凡刺热邪越而苍(越,渫越也)。苍,当作沧,热气渫越,则变为沧凉。”

3、苍,《说文》:“苍,草色也”、《广雅》:“苍,青也。”即血寒之象,指热去寒来血色之青。

4、对此韵文,坤句内微调如下:“凡刺热邪越而苍,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门户通益辟,使邪得出病乃已。”其中,“为开门户通益辟”,原作“为开通辟门户”,“益”字移自前文Q2103“乃益虚”之“益”,如此文意通畅,韵律得存。

Q2106凡刺寒邪……其气存也:

1、《内经校释》韵作“凡刺寒邪曰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真气存。”并云:“据《甲乙》、《太素》改“其”为‘真’,对‘也’字加括号,据《甲乙》、《太素》改‘徐来’为‘疾去’,据《甲乙》改‘日’为‘曰’。”

2、原作韵文甚妙,从原作。

D2201官针:

1、《灵枢悬解》卷二《刺节真邪》注:“官针奈何?于九针中当用何针也。”

2、《说文》:“官,吏事君也。”本义:官吏,官员。官针,即官方法定之九针。

D2301痈:

1、《内经注评》引张景岳注:“痈,壅也,即新起微肿状。”

2、化脓性肿块。详见《痈疽》LS81—Q0302。

Q2401真气:

1、《内经校释》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由先天元气与后天气的谷气相合而成,并充养全身。”

2、据《离合真邪论》SW27—Q0302“真气者,经气也”、《刺节真邪》LS75-Q2401“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可知:真气,即氧气。

Q2402正气:

1、《内经校释》注:“指四时正常的气候,正风,也即适时而至的风,如春季的东风,夏季的南风。”

2、正位之风,即所居之乡的和风,或曰适宜的气候、环境。正气,亦即今之所谓“抵抗力”、“免疫力”。

Q2402一方:一者,同也;方者,方位也。一方,指与居住者同一方位所吹来的风,即居东方者,和东风;居西方者,和西风;居南方者,和南风;居北方者,和北风。因为环境相应,所以均为和风。一方,此指所居之乡的和气。

Q2402虚风:

1、《内经校释》注:“指非当令季节所来的风,即失时之风,如春季刮的西风,夏季刮的北风等。”

2、对位之风,即虚无之乡吹来的、特别伤人的狂风。

Q2403邪气:

1、《内经校释》注:“泛指四时不正之气,也即能够伤害人体、带有残贼性质的虚风。”

2、寒、热、燥、湿、风、火六淫邪气,此处实指异常之风气,异常气候,不正之气。

Q2404正风:所居之乡的和风,正位之风,与正气同解,详见Q2402之注。

Q2405虚邪:虚风邪气,从文意看,此即八正之虚邪,详见《九宫八风》LS77-C0109→C0119所论。

Q2406抟:

1、《灵枢悬解》卷二《刺节真邪》作“抟”,从之;

2、“搏”与“摶(抟)”,形近之误。抟,tuan2,即团积、抟积。

Q2408痈:疑“痈”为“痛”。“不通”为“痛”之机理,正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也。更何况,此前帝有“或痛”之问,未见伯答。而“或痈”之问,后文可见伯解。

Q2418筋瘤:

1、《灵枢悬解》注:“溜与瘤通”。后文“肠瘤”、“昔瘤”同理。

2、《内经校释》注:“原作筋溜……《甲乙》卷十一第九‘溜’作‘瘤’……故据改。”

Q2419有所结:结,淤结。指原来受过某种伤而有淤结。

Q2419肠瘤:与本论Q2418“筋瘤”之注同理。

Q2420昔瘤:《灵枢悬解》卷二《刺节真邪》注:“此推明黄帝未问之义,溜与瘤通。昔瘤,瘤成于夙者,非旦暮所结者。”

Q2421骨疽:

1、丹波元简注:“骨疽者,言有脓,似指骨病而言。”

2、《灵枢悬解》卷二《刺节真邪》注:“骨疽,气郁于骨中而突起者。”

3、《痈疽》LS81-Q0209“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抟骨,三十日死矣。”可参。

Q2422宗气:宗气,胃气与肺气混合而成的养生之气,其含真气、营气、卫气。

Q0422肉疽:《灵枢悬解》卷二《刺节真邪》注:“肉疽,气服于肉中,无热无脓,坚硬而突起者。”

公众号:其人颂经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的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原文

《内经知要·上卷》藏象

《黄帝内经》哲学范畴

《黄帝内经》介绍

黄帝内经读诵心得1000字

内经句子解析

《内经》与肠道养生

黄帝内经白话文:胀气法时论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推荐10篇)】相关文章:

白话文的意思, 白话文的解释2022-06-03

白话文翻译2022-07-10

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2023-02-26

大震前宏观异常的机理研究2022-05-29

学中医心得体会2022-09-18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2023-06-24

伤寒卒病论原文2023-09-11

最新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2023-12-14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2023-12-12

伤寒论的经典背诵段落2022-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