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2022-04-30 01:21:4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方一勺老公”为你分享11篇“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原因及对策”,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原因及对策

篇1: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原因及对策

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原因及对策

从政策、信用、法律等制度因素的角度对引起逃废债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具体问题提供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作 者:徐忠平 作者单位:珠海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广东,珠海,519001 刊 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NG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 分类号:F8 关键词:逃废债   制度原因   对策研究  

篇2:论我国企业债务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我国企业债务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债券是一种债务性直接融资工具,它对发债企业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具有利息支付税前偿还的特点,发行企业债券不会触及对所有权的稀释,对企业具有税收抵免、财务杠杆和有利于控制权的掌握等作用。企业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一部分,充分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对于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改善企业资本结构,进而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加速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等都有根本性的促进作用。

摘要:在我国,长期以来,作为证券市场组成部分的股票、国债和基金市场十分受人关注。而同样是证券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企业债券却是理论上少人问津,实践上徘徊不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必须要以相应的对策来改变目前债券的现状,以利于我国证券市场长远地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债券;二级市场;债券信用评级

一、企业债券的概念

1.企业债券的概念

企业债券是企业为筹集资金,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券。企业债券代表着发债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券持有人是企业的债权人,不是所有者,无权参与或干涉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债券和股票一样,同属有价证券,可以自由转让。

在外国,因其发债主体只限于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债券和公司证券两个名称可以在同一个意义上使用,两者有时可以混称,但按国际通行叫法应称为公司证券。在我国,企业债券的概念、范围较宽。按《企业债券管理条理》规定,发债企业泛指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类性质的企业,包括股份制公司,应此,公司证券在我国也称企业债券。

2.企业债券的基本要素

企业债券是一种筹资手段和投资工具。作为体现债权债务凭证,其基本要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一是发债主体。在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是指在我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企业按法定程序发行债券,取得一定时期资金的使用权及由此带来的利益,同时又承担着举债的风险和义务,须按期还本付息。除被批准的企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发行企业债券。

二是投资人,即债券持有人。其享有按

规定取得利息和到期收回本金的权利,但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承担责任。

三是利率。企业债券利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发债企业筹资数量、筹资成本和投资者的债券利益。企业债券的利率受投资者对收益率的接受程度、发债企业的承受能力和社会信誉、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和债券期限的长短等因素的影响。

四是期限。从债券发行日起到偿还本息日止的这段时间为债券的期限。企业通常根据资金需求的期限、未来市场利率走势、流通市场发达程度、债券市场上其他债券的期限情况、投资者的偏好等来确定发行债券的期限结构。

二、简析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企业债券十多年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为国家经济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为培育资本市场、促进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与世界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相比(发行债券是西方企业的主要筹资渠道,而股标筹资占较小部分),与我国的股票、国债市场相比,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相对滞后,无论在发行规模还是在二级市场的成熟程度上都存在很大差距,企业债券在整个证券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其它金融产品相比,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真是举步维艰。原因何在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我国企业债券的供求关系和市场条件作一经济分析。

( 一)企业债券发行需求约束

1.证券市场的战略误导,企业债券市场末被纳入证券市场总体发展规划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欠发达的深层次制度根源,是政府驱动型证券市场发展模式的误导。政府驱动模式导致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目标的二元化’ 既要承担优化配置资金的任务,又要肩负对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推进经济改革的使命,只有满足上述二者要求的市场形式才能得到政府扶持和鼓励。当二元目标发生冲突难以两全时,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牺牲资金配置效率,以保证经济改革顺利进行。这一战略模式使得企业债券市场变成政府发展证券市场实践中最不受重视的部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受到约束的另一具重要原因在于企业自身存在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如企业产权制度不合理、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自身缺乏信誉等。

2.缺乏企业债券定价的人民币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是指资金市场上公认的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利率,是形成其它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的基础。也就是说,要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和自由化,金融市场上必须有一个被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可的基准利率,其它相关金融产品的价格根据该利率的水平来制定。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规律来看,有资格成为这一利率的只能是那些结构合理、信誉高、流通性好的金融产品的利率,而在市场上最具备这一特点的利率就是国债的收益率。因为,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其信誉高,投资国债的风险最低。国债的发行量大,流通性好,变现能力。国债发行时间固定,品种期限结构合理,市场参与者随时可以得到从3个月期到期以上的国债收益率。正是因为国债收益率具有这些特点,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一般都用此利率作为市场利率的一个基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国债市场不发达,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就没有一个基准利率。这在客观上就给企业债券的定价带来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确定的企业债券利率很难对投资者产生吸引力。

3.缺乏科学的企业债券定价体系

由于缺乏市场公认的基准利率,因此,在为企业债券定价时,只能采取行政方法来确定。如政府有关部门规定,企业债券的票息不能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40%.实践证明这种定价方法极不合理,因为,这种定价方法没有考虑信用的价值。根据这个规定,无论企业信誉好坏,偿还能力强弱,以及投资者承担风险的大小,只要发行债券的期限相同,债券品种的价格就一样,这在客观上就给企业债券的价格信号造成了混乱。而且,实际上,我国发行的许多企业债券利率比同期国债收益率还低,这就限制了投资者购买企业债券的积极性。

(二)企业债券投资需求的约束

篇3:施工企业效益不佳的原因和对策

施工企业效益不佳的原因和对策

摘要:近几年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现象比较普遍,有的企业拖欠职工工资达半年之久,笔者总结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关键词:企业建筑经济

近几年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现象比较普遍,有的企业拖欠职工工资达半年之久,笔者总结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企业管理粗放

经济承包责任制按理说应该是企业内部一系列管理制度的“龙头”,是推动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制度,而事与愿违,这些年承包责任制非但起不了应有的核心作用,在施工规模上升的同时,管理水平总体上没有提高,过去一些好的传统,一些行这有效的制度和办法被抛弃了。尤其在基础管理方面,长期仪在低层次水平上,管理粗放。笔者认为突出表现在如下方面未把好管理关。

其一是定额关,在企业经济效中,如果说“一切经济活动源于合同”,那么可以这样认为,“企业内部管理源于定额管理是计划、预算、财务会计核算的依据;是企业全面经济核算的惊讶,用定额水平度量劳动者所完成的实物工程量,仍然是企业核算的基础、计酬的标尺,

可是至今还有多少企业在坚持定额管理,基本上趋于销声匿迹的境地。

其二是材料关,本来材料管理是促进施工企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取得效益的根本环节的问题,对于从事建筑业人们来说是无需多用笔墨的,实际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偏偏就是材料管理上的问题,成为当今对施工企业盈亏带来极度影响的致命伤,不要说认真执行材料的消耗定额,实行计划供料,限额领料及传统的入库检验,发料“三联单”按实进成本和年终盈存结算考核等许多得心应手的规章都被丢掉了,取而代之的即为“以包代管”。

其三是核算关,由于经济承包不完善,弱化了施工企业内部的核算机制。如前所述,现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是“重在包字、忘了责字”,作为企业经济承包的主体,仅仅是包收费,保收缴,而项目承包者是包上交,保得益。这种粗放的承包机制必然导致效益核算的简单化,掩盖了经营过程中的效益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的企业已由粗略的承包转化成单一卖买关第,谈化了企业的实体地们,“两手空空,人才失控”,忽略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进行的效益核算,忽略了企业利用有限的人、财、物。使生产成本低于社会必要的劳动量。

其四是财务关,经济承包之弊端对财务管理冲击是十分惊人,财务管理应尽的职能作用禁不住“惊骇的浪击”,不仅承包者另立银行帐户拖散了企业资金,即使按合同规定上缴的承包费,财务部门也只能分解记帐,会计科目只能反映占用额和专项基金,是人为的做帐,并不能真实反映工程效益,更谈不上提高资金利用效果,特别是二级核算管理的企业,更是一笔糊涂帐,将数项工程混为一体,成本交叉而混淆了工程盈亏的真面目。财务科沦为“记帐科”,审计科无从着手的情况屡见不鲜,如此作为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欲想从价值上对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运用及其产生的经济关系进行组织、检查与协调只能是一名空话。

篇4:企业执行力缺乏原因及对策探究

摘要:有目标就有执行,执行要靠执行力。执行力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有力保证,是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执行力处于偏弱或缺乏状态。本文从企业执行力缺失现象入手,分析执行力缺失的原因及对企业的影响,旨在探讨提高企业执行力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执行力 执行力缺乏 执行力体系 构建

企业战略是企业的目标、方向和灵魂,执行是实现目标、方向的过程,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只有宏伟的战略而得不到贯彻落实,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终被淘汰出局。

战略错误固然可以导致企业的重大损失、甚至失败,但企业仅凭战略制定的正确却不能保证企业一定取得成功,反之,仅凭执行力本身也并不能决定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目前,企业执行力短缺、执行乏力、执行迟滞现象严重,并已成为企业的一大通病,急需解决,刻不容缓。本文从企业执行力缺失之现象入手,分析执行力缺失的原因及对企业的影响,旨在探讨提高企业执行力的方法和措施。

篇5:企业执行力缺乏原因及对策探究

(一)长期计划经济对企业缺乏执行力的深刻影响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从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看,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之间是“无限责任”关系,并不断被衍化为“无责任”关系。表面看似具有超高的执行力,但结果却是由于问责的`淡漠导致实质上的“无责任”。由于计划经济的执行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看似在严格执行计划,实际却没有实际价值,反而孕育了大量的形式主义、应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浮夸等不良风气,并且长期影响国人的思维,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地区,这些影响尤为明显,无疑是对个人及组织提升执行力的严重打击和阻碍。

(二)企业缺乏科学的执行体系

我国企业往往重视个人执行力而忽视组织执行力,把企业的命运寄托于“能人”身上。可以说能人在建设初期或危难之际会起到主要“领袖”作用,但企业的持续发展与执行力的建设从长期来讲不能依赖于一个或几个能人,因为企业是一个组织、一个体系。能人的作用体现了个人执行力,而我国企业更多缺乏的是组织执行力。多数企业重视个人执行力而忽视组织执行力,即忽视体系、结构、整体,这是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三)执行角色缺失

企业的执行角色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经理、基层员工三个层次。执行角色缺失是我国企业现阶段执行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企业各级执行者往往都没有尽到应尽的执行责任和义务。

首先,高层管理者时常处理不好战略制定与执行之间的关系,很多企业领导者只关注战略,而忽视执行,觉得执行是下面人的事情,自己是把方向的,殊不知高层领导的这种意识已决定了企业的执行现状。

其次,中层经理执行力缺失表现在“信息梗阻”。企业中层经理担负着上下沟通和信息传达的任务,而很多企业内部都没有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体系,对各项工作的进展无法及时沟通和反馈。中层经理在公司既要做业务,又要做管理,而很多企业都是以业务为导向,而在管理上投入不够,造成管理松弛和管理不到位,以致严重影响企业执行力。

第三,基层员工执行力不强主要表现在责任心方面:由于“雇用思想”比较严重,而对工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习惯找借口、找理由,工作中“坐等靠要”,不去创造条件,不去主动争取资源,而是等条件具备了再说。因为基层员工往往自己把位置放得很低,觉得自己的工作环节和作用影响不到企业大局,这种念头使其不注意细节和程序,忽略规章,造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执行悲剧。

(四)缺乏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

在绩效考核面前,由于长期的“不患贫而患不均”思想的影响,使奖励和惩罚都在偷偷摸摸地进行,不能严格奖惩制度的执行,特别是在利用惩罚机制时往往碍于面子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使奖惩制度这一最基本又最有效的管理工具不能加以有效应用,使企业执行力受到很大阻碍。特别是“面子文化”不仅在组织的高层存在,而且广泛影响到组织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成为国人处理工作及生活问题的一种态度。这种“爱面子”心态极大地延缓了问题的解决,导致组织运行的僵化、低效,严重阻碍了执行力的提高。

企业执行力体系构建

(一)建立科学可行的战略目标体系

战略是企业根据其外部环境及内部资源和能力的状况,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发展,为不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如果企业战略本身出现问题,无疑是犯了方向性错误,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现象,因此,执行力的提升首先必须重视战略目标的科学制定。

有很多企业战略制定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以经验代替战略,在制定战略过程中,主观判断多,理性分析少,“口号标语”代替战略,不具备可操作性从而导致企业战略可执行性差。在战略制定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经验战略(以经验代替科学论证)、主观战略(唯理论分析少科学考察)、口号战略(把口号标语当成战略)及空头战略(缺乏可执行和可操作性),一定要使战略契合企业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要有应对环境变化的备用战略方案(应急预案),最重要的是战略的可执行性要强,使各层级员工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战略有很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并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建立执行型组织体系

执行不是简单的事,不是一个低端的工作,它贯穿于企业所有岗位、所有层级,从高层的CEO到最基层的普通员工,它是和战略一样神圣、重要的组织行为。

要想提升执行力,企业中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必须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岗位职责),按角色的职能要求做事。这种角色定位要按照“准确”(确定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明确”(明确自身的职责和职权)和“正确”(做正确的事和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的原则来进行。人力资源工作要以此为切入点,全面展开相关工作,以形成具有高执行力功能的组织体系。企业各级员工是执行中的关键角色,只有其角色定位准确,才能使企业执行力得到正常发挥,才能把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工作目标落实到位。

(三)建立行为体系―制度是执行的保证

清楚目标后,就要通过每个人的行为来实现目标。由于人的个体差异,如经验阅历、文化背景、技术技能、性格特质及人生价值观等。即使在相同目标和环境要求下,人们的行为也难以完全一致。为此,如何让每个人的行为结果可以预期和控制就变得很重要,就需要建立一套行为标准体系,主要通过流程规则和制度使个人行为变为企业行为。可以说成熟度越高的企业,流程和制度的显性化程度越高,其执行力也越强。强执行力的组织,无一例外都是通过建立严格高效的行为体系去掌控企业中每一个个体的行为上,每一个个体的执行力汇集起来就表现为企业执行力。

(四)建立评估考核与监督体系

要形成组织的执行力,建立一套评估考核与监督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评估考核与监督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责任,有效督查;责任落实、责权利结合;有效奖惩及领导问责制等,其评估考核及监督对象是“事”,是“岗位”,而不是某个人,无论谁来做这件事,无论谁来做这个岗位,都会启动评估考核与监督体系。评估考核与监督体系是一种防微杜渐、堵塞漏洞、持续优化的制度,是提高执行力的强大支撑。

(五)建设内涵丰富的执行文化

企业执行力,由上而下贯穿于企业的每一个人,发源于高层,承启于中层,落脚于基层,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如果执行力只停留在高层,那只是口号;如果执行力断流于中层,那只是计划;如果执行力从上到下贯穿于基层,就形成了企业文化。

执行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重求实―崇尚求实作风;担责任―理所应当,义不容辞;讲诚信―诚信是宝贵的品德;抓细节―细微之处见精神;贵坚持―意志坚韧,追求卓越。

在建设执行体系过程中,执行文化是不可替代的粘合剂。一个好的企业文化,能够让组织的执行体系高效运转,相反,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执行文化,费力搭建的执行体系将无功而返。

综上所述,企业战略是目标、方向,是企业的灵魂;执行是实现目标、方向的过程,是实现战略目标必不可少的一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战略与执行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因此企业只有注重战略与执行的配合,才有可能实现腾飞。

参考文献:

1.彭志强等.中国企业如何提升执行力[M].机械工业出版社,

2.白丽.完美执行之最佳控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3.赵永建.浅谈如何提高企业执行力[J].宿州学院学报,,23(4)

4.程丹.谈提高企业执行力[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6

篇6:论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论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信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当前应从健全信用立法、严格执法、完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信用中介机构、加强道德教育等方面提高企业信用.

作 者:张丽春  作者单位: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12 刊 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 年,卷(期): 26(3)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企业信用   缺失   对策  

篇7:对商业银行败诉经济案件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败诉经济案件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并可能影响商业银行的正常业务经营,甚至冲击商业银行正常的工作秩序。因此,对败诉经济案件进行分析,寻求减少或避免败诉案件的对策,对于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法律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败诉经济案件原因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银行败诉;经济案件

Abstract: The economic case against a direct impact on the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and commercial banks that may affect the normal business operations, the impact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even the normal work order. As a result, losing on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case and seek to reduce or avoid losing the case of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resolve commercial banks operating in the legal risk, improve the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will no doub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 at this stage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against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cases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 Bank lost; economic cases

造成商业银行败诉的原因是复杂的,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类。

(一)发生败诉经济案件的外部原因

1、立法存在缺陷。

近年来,我国金融法治建设取得较大成就,但亦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这些缺陷和不足给商业银行经济诉讼案件带来了消极影响,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立法中的空白漏洞。我国现行立法数量虽有很大增加,但仍存在不少粗疏和空白,许多问题无法可依,给商业银行的经济诉讼案件带来了消极影响。如目前我国现行立法中对职务犯罪和个人犯罪的界限划分不清,致使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将个人犯罪定性无限扩大化的现象,许多本与职务无丝毫关系的银行工作人员的个人犯罪行为被司法部门认定为职务犯罪,进而使得商业银行在此后与受害人的诉讼中败诉并承担责任,最终使受害人的损失转嫁到银行承担。

(2)立法中的冲突。我国现行金融立法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不完全协调一致,甚至互相冲突,尤其是中国人民银行与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之间的冲突尤为明显。而中国人民银行是金融监管机关,其所制定的金融规章自然对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具有当然的约束力,在此情况下,便会出现商业银行照章操作的前提下仍然要遭受败诉的不正常现象。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支付结算办法》,银行在票据业务中只需对持票人的身份证件进行善意的形式审查即可;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在票据解付过程中,银行要对客户身份证件负绝对的审查责任,否则银行要败诉并承担赔偿责任。笔者认为,由于我国现行身份证技术含量较低,容易伪造且难以识别,因此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要求银行对客户身份证件承担绝对的审查责任是不现实的,同时最高法院上述规定没有考虑持票人自身的过错(尤其是持票人未尽妥善保管票据义务的过错)对损失的影响,违反了法律的公平、公正原则,也给犯罪分子进行诈骗后,受损客户向银行转嫁损失提供了可乘之机。

(3)立法不合理。由于涉及银行业务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司法解释、文件、通知等由不同的国家机关制定,而不同的国家机关在制定上述约束性文件时价值取向不同,甚至存在狭隘的部门保护主义倾向,而且多数约束性文件制定过程中缺乏透明、公开,没有银行的参与或虽有银行的参与但对银行的呼声不予理睬,因此上述约束性文件难免对银行的利益考虑较少或根本没有予以考虑,导致商业银行在适用上述约束性文件的诉讼中败诉。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存单持有人几乎不承担任何举证责任,而银行既要承担关于存单真实性的举证责任,又要承担关于存款关系真实性的举证责任。但在存单纠纷案件的实践中,银行除内部帐务记载外很难找到其它证据,而银行内部帐务记载的证据效力又受到严格限制。这也是商业银行所有存单纠纷案件中,银行几乎全部败诉的重要原因。

2、司法腐败。现实司法环境不规范,地方保护主义、徇私枉法、行政对司法的干预等现象十分普遍,法官自由裁量权较大,加之与银行诉讼的对方当事人多数会不惜血本,不计代价,拉拢腐蚀法官甚至给法官行贿,而银行用来公关的费用常常受到各种制约甚至没有正常的办案费用,在此情况下导致部分本不该银行败诉的案件银行败诉。

3、法院片面强调保护弱者的错误倾向。民法上的弱者保护是指根据人所处的具体社会关系,对居于弱者地位的个人通过法律予以特殊或倾斜性的保护。民法上的弱者保护是建立在对弱者身份地位准确判定、弱者在行为中具有合法正当的动机、弱者切实履行应尽的业务的基础上的。基于上述原因,在群体与个人的诉讼过程中,个人并非当然的弱者。然而在金融案件诉讼中,不少法官在审理案件尤其是涉及个人储户的案件时,常常存在较大的心理定势,片面强调保护弱者的利益,忽视银行的合法权益,无视对方当事人的过错,违背了案件裁判者应具有的公正、中立立场,致使部分银行不该败诉的案件败诉。

4、裁判依据的宽泛化以及裁判过程中的严格规则主义倾向。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审判过程中不仅将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作为裁判依据,而且还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土地管理局、财政部、国家经贸委等诸多中央国家机关甚至地方行政机关的文件,甚至将有关领导的讲话作为裁判依据并机械地严格适用,而上述文件、讲话的透明度度不高,文件的下发范围多限于本机关系统内,银行常常无法及时知悉其内容,更谈不上按照上述文件精神办理业务。裁判依据的宽泛化以及裁判过程中的严格规则主义倾向使得商业银行部分不该败诉的案件败诉。

5、法官对银行业务规章、业务操作不熟悉。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发展迅速,商业银行业务操作日益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业务的规则要求变化较快而且规则前后差异较大,甚至前后截然相反。绝大多数法官没有受过专门的金融专业教育,更缺少金融工作的实践经验,对银行业务不熟悉尤其是对金融规章的内容及其发展变化不熟悉,为此导致在部分金融案件审判过程中,案件定性不准,实体裁判错误,将部分商业银行不该败诉的案件判决败诉。在涉及商业银行新业务的诉讼案件中,由于法官不懂银行业务及相关国际惯例给商业银行经济案件裁判带来的消极影响尤为突出。如在新兴的电子化银行业务中,私人密码是银行识别客户身份的唯一途径。鉴于密码的私有性、唯一性、秘密性,在涉及电子化银行业务的纠纷中,理应适用本人行为原则。所谓本人行为原则,是指只要客观上在交易中使用了私人密码,如无免责事由,则视为交易者本人使用私人密码从事了交易行为,本人对此交易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不少法官不懂得上述法律规则,而是机械地要求商业银行承担客户密码保管不善的举证责任,而银行在此情况下根本无法举证,于是法院便判决银行败诉。

6、对违法犯罪分子打击不力。由于对违法犯罪分子打击不力,社会上不法分子常常利用银行结算体制上的某些漏洞及当前司法制度的缺陷,利用汇票等结算工具进行诈骗,作案后犯罪分子逃匿,银行常被动地被受害人告上法院并败诉。

(二)发生败诉经济案件的内部原因

1、违规帐外经营及自办公司带来的后遗症。部分商业银行过去违规操作、帐外经营多,帐外资产质量极差,尤其是个别行自办公司违轨经营情况十分严重。这些违轨经营并帐以后发生较多被诉案件,而这些被诉案件原来的债权债务关系难以明晰,同时大多案件案情复杂、涉及金额大、银行多有明显过错,在诉讼中银行比较被动,最终造成案件败诉。

2、管理松弛,内控机制不健全或没有认真落实。部分商业银行为完成利润、效益等业绩考核指标,片面重视业务开拓,轻内部管理,内部管理松弛,内控机制不健全或不认真落实,有章不循,违章操作。上述现象在基层行表现尤其突出,如对重要部门、重要岗位的调岗换岗制度不落实,对重要空白凭证、印章管理不严,被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因内部管理松弛、内控机制不健全或不落实发生的败诉案件主要有存单纠纷案件和对外担保案件。

此外,由于管理松弛,部分经办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导致案件败诉。主要表现为:(1)催收贷款不主动,造成丧失诉讼时效、错过保证责任期间而败诉。尤其是在因机构变动而重新进行业务划转、新旧信贷员交替过程中及企业地址变更等情况下贷款丧失诉讼时效、保证期间的更多。(2)由于信贷档案管理不完善,造成一些信贷资料的失缺,当发生纠纷时,银行因举证不能而使相关事实不成立,诉讼请求得不到法院的支持,导致败诉。

3、对法律事务工作重视不够,严重制约了法律工作法律风险防范职能的发挥。

现在多数商业银行均有一些专职的法律事务工作人员,但在日常工作中法律人员多数时间和精力放在应付诉讼上,为诉讼事务就已经疲于奔命,法律事务工作无法做到要事前介入、积极防范和化解经营中的法律风险。而且商业银行的基层单位(如分、支行等)是业务开拓的第一线,但在这些基层单位中法律部门不独立,法律事务部门多数挂靠在其他业务部门,人员配备严重不足,法律工作的独立性缺乏组织保障,严重影响了法律工作法律风险防范职能的发挥。同时法律工作在不少基层行处于重要而不被重视的尴尬境地,加之待遇低、工作任务重、发展机会少等原因,现有有限的法律工作人员又不断流失,影响法律事务工作作用的充分发挥,制约了依法治行工作的有效开展。

4、员工法律学习的主动性不足,法律知识更新赶不上法律发展的步伐。当代中国法制发展迅速,法律更新速度快,法律对金融业务的规范要求越来越严格。但是不少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法律学习的主动性不足,片面重视银行内部规章、文件的学习而对法律学习重视不足,法律知识更新赶不上法律发展的步伐,而这些人员又处于业务操作的第一线,于是在业务操作中便习惯于以个人主观经验代替法律、以传统操作代替法律、以主观臆断代替法律、以道听途说代替法律、以他行操作代替法律,在银行内部规章与法律不一致甚至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仍机械地坚持按照银行内部规章办事,进而导致在以后的诉讼中银行败诉。

5、诉前论证不够。详尽的诉前论证是诉讼质量的重要保障。但一些案件中。部分银行经济诉讼意识不强,往往在诉讼实效届满时才仓促起诉,但由于未经认真的诉前论证,因诉讼对象、诉讼标的或者诉讼策略上的失当导致败诉。

6、对银行内部责任人处罚不力。对违法作案责任人的依法处罚,对威慑潜在的违法犯罪分子、遏制违法犯罪行为、减少败诉案件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出于家丑不可外扬、打碎了牙齿往肚里吞的心理或受裙带关系影响等原因,很多本应向司法机关报案的案件没有报案;或者以行政处罚、行政处分代替法律制裁,进而使得不少本应得到法律制裁的违法犯罪分子没有受到制裁,从而在客观上纵容了违法犯罪分子。

7、用人不当,“能人”卖行。用人不当是造成经济诉讼案件败诉的重要原因。在用人问题上,部分银行过去片面强调开拓型“能人”,而忽视德才兼备的原则,造成用人失当;用人过程中又缺乏监督,发现问题后又没有及时处理,给有关责任人员可乘之机,造成了更大的损失。

二、商业银行防范或减少败诉经济案件的对策选择

(一)依法治行,加强管理,维护各项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靠制度的刚性来保障银行依法合规经营。

1、要依法合规经营,树立全员法律意识。商业银行全体员工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违法经营就是最大的金融风险”的观念,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努力把金融法律、法规落到实处。要严格坚持分工负责、相互协助、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依法经营管理原则,坚决杜绝经营活动中的违规乃至违法行为,确保依法合规经营。

2、要坚决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的刚性来保障银行经营活动的依法合规。现实中有章不循、违章操作行为屡禁不绝,造成了银行巨大的经济损失,其症结就在于以往对规章制度执行不力,对违规违纪问题处理不严,致使各项制度失去其严肃性、权威性,起不到威慑作用,达不到规范员工行为的目的。今后必须转变观念,坚决按制度办事,做到有章必依、违章必究、执行规章制度必严,要习惯运用制度的刚性来约束、遏制违章行为,要及时对有关责任人给予必要的处罚,进而有效地实现依法合规经营、杜绝败诉案件的发生。

3、要强化对业务规范操作的监督、考核,严格规范业务操作行为。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日常业务操作规程的监督和考核,营造一个遵章守法的环境和氛围,促进业务的规范操作。要教育广大员工,特别是一线业务操作人员从维护银行经营安全的高度认识规范业务操作的重要性,认清手续问题严肃的法律涵义,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消除那种认为操作上的手续问题是小事情、无关紧要的糊涂认识,制止操作人员在处理业务过程中不严格照章办事,仅凭经验、猜测、想当然去处理业务,甚至出于照顾关系、讲人情的需要简化业务手续的错误做法,从而有效挫败别有用心的人以银行业务操作手续上的瑕疵为借口转嫁损失的图谋,避免在此问题上引致纠纷和败诉。

(二)妥善处理好业务发展中的若干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但银行在业务发展中要妥善处理好业务开拓、业务竞争与法律风险防范的关系、业务创新与法律风险防范的关系,领导审批与法律审查的关系,尊重领导、服从领导与尊重法律的关系,不能片面强调业务开拓、业务竞争、业务创新而忽视法律风险防范,也不能片面、无原则的强调尊重领导而不尊重法律,埋下风险隐患。从目前实践来看,上述关系中,尤其要高度重视妥善处理业务创新与法律风险防范的关系。

银行业务创新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客户,增强银行竞争力,增加银行获利能力。但银行的业务创新常常面临法律上的滞后,创新后的业务操作中银行和客户的权利和义务法律常常没有明确规范,因此业务创新在法律上常常存在一定的风险。为防范业务创新中的法律风险,在新业务推出时要认真完善有关业务章程等合同性法律文件,通过上述合同性法律文件分散业务创新中的法律风险,尤其要重视业务创新中技术性指标要求与合同性法律文件的一致性。同时,根据业务创新实践中的教训,业务创新要避免片面强调业务创新中技术的成熟性、稳定性而忽视防范法律风险、忽视合同性法律文件拟订和审查的倾向。

(三)强化法律事务工作。

各商业银行领导应充分认识搞好法律事务工作对提高银行依法合规经营、防范和化解银行经营中的法律风险、维护银行合法权益的现实意义,立足长远,积极加强银行自身法律事务机构建设和法律事务工作队伍建设,为法律事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力和必要的物质支持,增强法律工作的独立性,强化法律事务部门在银行的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切实保障法律部门参与银行的重大事务决策,业务拓展等活动,使法律部门真正发挥防火墙的作用。同时法律事务工作要切实转变观念,将工作重点从事后化解转向事前防范,积极主动全方位介入银行各项业务全过程,切实防范并化解经营风险,减少引发诉讼纠纷的各种因素。

(四)加强被诉案件管理。

1、各级行领导应高度重视被诉案件。目前少数商业银行行领导认为,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增加了银行的收入,对银行的利润有贡献。而被诉案件多与历史问题有关,不直接产生银行利润,因而仅重视存、贷款业务,而不重视被诉案件或重视不足。上述错误观念亟待纠正。存、贷款业务使银行收入增加,对银行利润的贡献是积极贡献。而败诉案件的减少使银行支出减少,对银行的利润亦是一种贡献,只不过是一种消极贡献。因此各级行领导应高度重视被诉案件,尽可能地给予被诉案件诉讼以支持,尽可能地减少败诉案件。

2、强化诉前论证,建立诉前和解制度。诉前论证对于案件诉讼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充分集思广益,还可以最广泛地了解案情,理清答辩思路,为以后的诉讼奠定基础。因此,要加强诉前论证。经过诉前论证后,对银行业务操作确有瑕疵,甚至明显违法,或根据法律规定银行肯定不能免责,肯定要败诉的案件,银行宜主动与对方当事人进行和解,争取进行诉前和解并进行支付,减少败诉案件,避免无谓的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减少支付诉讼费、保全费、申请执行费、逾期利息、罚息、迟延履行金甚至部分债务本金。

3、加强外聘律师管理与监控制度。对被诉的案件是否聘请律师、聘请律师的要求、律师费的金额与支付方式和支付条件、外聘律师工作的跟踪监督与监控,银行法律部门要严格统一管理,强化监控,不可因外聘律师而放松管理甚至放任自流,影响被诉案件的处理后果。

4、诉讼中加强与法院的沟通。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一项基本法律原则。“以事实为依据”,虽然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认定事实的法官是主观的:“以法律为准绳”,而法律是有弹性的。因此法官民事自由裁量权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为避免自由裁量权对商业银行诉讼案件的消极影响,在诉讼中要加强与法院的沟通,尤其是法律规定比较模糊、弹性较大的案件。根据司法实践,在沟通过程中,银行要重视及时、准确地向法院提供相关金融规章、文件等材料,并清楚阐明其适用范围及发展变化,以利于法院对案件进行准确定性、正确适用法律,避免或减少败诉案件。银行领导要正视与法院的沟通与联系的重要性,并在费用开支上给予必要支持,赋予必要的公关手段。

5、切实落实败诉案件分析总结制度。要对败诉案件进行总结,在失败中积累经验。从案件的应诉准备、证据搜集、诉讼代理、执行谈判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对败诉案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于认定事实不清、判决失当的败诉案件要坚决提起上诉或申诉,切实化解风险。对法院判决正确的败诉案件,银行不能支付完后就了事,也要进行认真的总结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并向有关基层行处、业务部门反馈,汲取教训,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五)建立被诉案件处理激励机制。

1、建立败诉案件改判奖励制度。各银行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败诉案件生效判决改判奖励制度,对案件败诉判决生效后、款项支付前,通过努力获得法院改判银行免除支付义务的,给予奖励。

2、建立败诉案件履行减少奖励制度。根据法院生效的具有给付内容的败诉案件判决,银行要向申请执行人无条件支付债务本金、正常利息、罚息、逾期利息、案件受理费、财产保全费、申请执行费、迟延履行金等。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通过银行做工作上述款项是可以获得部分减免的。但由于没有败诉案件履行减少奖励制度,不少基层行面对法院的强制执行仅仅向上级行提出垫款报告,一报了之,而不去做债权人、执行法院的工作。因此建议各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败诉案件履行减少奖励制度,对减少败诉案件给付金额有贡献的个人应按减少支付金额的一定比例给与奖励。

(六)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行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水平。

法制教育与法律培训工作应与时俱进,应长抓不懈,切实提高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全行员工都能够做到知法守法、依法办事,使银行员工熟悉与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员工树立依法经营的观念,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经营管理,维护我行合法权益。要加强员工的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水平,帮助员工意识到业务中的法律风险,注意防范于未然。中国已加入WTO.为了履行中国为加入WTO所作出的承诺,中国最近几年将制定、修改、废止大量法律法规,在此情况下,银行更要加大普法工作力度,以切实防范业务经营中的法律风险。

篇8: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

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

关于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不知道的一起来看看这篇论文吧。

摘要:小微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在促进劳动者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小微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由于融资困难的限制,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扩大和发展。本文从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原因入手,在对客观因素及企业主观因素进行分析之后,指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新途径: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创新信贷融资运行机制以及发展新型的融资模式。

关键词: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水平;融资

小微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在促进社会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新时期,我国推行的简政放权改革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小微企业的活力,其数量呈现逐渐递增大趋势。当然,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资信等级,给企业的融资带来极大的困扰。如何解决小微企业的资信问题,突破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是现阶段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1.1 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客观原因

1.1.1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部门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尤其是小微企业在进行贷款过程中,需要办理房产抵押登记、土地使用权变更。土地使用权变更,办理周期长,费用高,延长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时效,使企业错失发展良机。虽然,各地政府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优惠政策,但就实施效果来看,财政贴息的要求较高,只能惠及极少部分的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的典型特征是薄利,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融资需要给各个机构支付抵押物登记费、评估费、公证费、担保费等多种费用,成本较高,严重影响了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

银行信贷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较为严重。据全国工商联合发布的《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调差报告》显示,90%以上的小微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造成信贷资源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小微企业自身经营规模小,贷款数额少,即便是贷款利息高于大型企业,但银行所得的实际利润并不客观,这就影响了小微企业的`贷款成功率;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这是我国金融体制所决定的,国有银行占据金融业的主导地位,金融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处于过度集中的阶段,大银行更倾向与大型企业合作,这就直接导致了信道资源分配出现严重不均匀现象。

1.1.3 风险分担机制仍需完善

小微企业融资受阻的原因之一是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还款能力存在质疑,因此,应从金融机构分担风险的角度出发,辅助小微企业建立完善的贷款担保制度;加大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对小微企业的开放力度,减少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信托、股票、基金、债券等都可以适当增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扩大其融资规模。

小微企业内部人员多为家族成员,企业内部人员的整体素质及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岗位员工是通过走关系,而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选拔。这种家族式经营方式直接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无法实现经营管理的透明性、公平性和公正性,也很难从正规的金融部门获得长期的融资渠道,只能从有限的融资渠道中完成小规模的融资。

小微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缺乏专职的会计人员,现金交易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规范操作,企业的财务报表也是与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差较多,导致银行无法获取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直接影响了企业在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成功率。

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只有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为企业赢取更大的商机。小微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对市场做充分的调查研究,一味的根据自己的经验盲目生产,致使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国家主要产业政策不符,难以获得国家政策上的支持,特别是地方财政上的支持。

二、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及融资能力

资金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血液。小微企业经营者或者管理者,应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以大融资管理理念为指导,解决企业当前的融资难题,突破企业的发展瓶颈。首先,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武装自己,从企业决策层开始,提高对融资的重视程度,增强社会信用观念及相关的法律意识;其次,设立专门的融资岗位,若企业条件不允许,可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兼职企业的融资岗位,利用专业人士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辅助企业开展融资事宜;再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注意维护企业自身的信用等级,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建立企业的生产信用、商业信用以及财务管理信用,为企业积累良好的融资信用度。最后,加强与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机构的沟通和联系,为企业后期的融资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完善银行信贷经营机制

银行信贷机制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降低了双方合作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的绩效薪酬制度与小微企业的信贷利润之间的关系十分淡薄,可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促使银行适当下放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审批权,将审批权转给基层分支机构,利用县级分支机构信贷业务的地方化,规定一定比例的授信额给地区的小微企业;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针对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增加合适的信贷产品,简化信贷程序,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动力支持。

2.3 完善小微企业征信系统

加强小微企业信用征集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对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方式、征集途径、信息公开的范围及措施、信息公开的法律责任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建立规范的小微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专业化的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健全资信调查制度。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管,除监管企业的经营状况外,还应对作为企业法人的自然人进行合法监管,确保信用监管制度的有效性。

2.4 建立小微企业风险拨备与补偿机制

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的经营特点,导致其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缺陷,尤其是在信贷与担保方面具有较高的风险。为降低信贷风险,银行应建立适应小微企业经营特点的信贷风险拨备制度,允许银行在面向小微企业放贷时,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供一定的风险拨备;地方政府也应该联合银行、担保机构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安排专项的财政补偿经费,确保小微企业融资成功。

篇9: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一、工业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当前工业企业中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是较为普遍的,而我们如果想改变这一现状就不得不先分析存在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哪,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规避,工业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体制不合理的问题和监督机制缺位的问题。

(一)体制不合理

体制问题是导致所有问题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在工业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中也是如此。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越来越强,尤其是企业对于自身管理的权力越来越大了,相对而言,国家对于企业的管理力度就小了很多,

在这种情况下相当多的企业管理人员就会存在谋私的现象,因此,财务管理上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弄虚作假现象屡见不鲜,会计信息也就会出现大量的失真现象,

并且在这种会计信息上的造假行为极为简单,不需要进行任何的成本投入,只需要更改一些数据就可以为自身捞取大量的利益,这也进一步促使了更多的企业管理人员争相效仿以更改会计信息。

具体的弄虚作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认为更改企业成本价格,在企业成本上做文章,人为的少计成本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开假的发票,

企业还可以通过开出假的发票的方式来对于会计信息造假;对于增值税进行造假,这种造假方式是最为恶劣的,这种造假方式不仅仅会虚增收入,还会因为不额外收取税收而造成更多的资金损失。

篇10: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一、出现建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及原因

1.工程结算收入失真。

由于建安企业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工程价款结算的多样化。

根据工程所在的地区和项目的类型不同情况,项目部多采取的结算方式也不同,大都采取按月结算,分段结算,单体工程结算,竣工一次结算等形式,其中按月结算方式是通常采用最多的形式。

对于完整的建筑产品而言,已完分项部分工程只是整个过程中的半成品,只有整个工程竣工,经过综合验收合格,并且交付使用后,才能最终实现使用价值,同时经过有资格的中介部门审计甲乙双方办理价款结算才实现其价值。

而项目部按月结算根本不能实现上述结算要求,任何甲方都不可能给出据证明让你结算,只能是项目部根据当月完成的情况大体况算以下能有多少工程量而已,分段结算一般是按层或分项目单项结算,往往整个工程结束后有大量收尾验收工程量需要做,会出现只有成本没有产值。

竣工后一次性结算按现行的工程价款结算手续非常繁琐,涉及到的有关部门多达十几个,有的建设单位有钱不付,为了拖延付款时间,故意找理由拖延结算时间,有的一拖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还不结算。

企业为了及时办理年度决算,对一些久欠拖不决的工程结算,只有采取预结工程结算收入的办法,这样就形成了企业年度工程结算收入的差额。

另有一些企业对质量重视不够,收尾不彻底,质量出了问题不及时解决,致使建设单位将大量的拖欠款扣下不预结算,造成中间结算不实,助长了企业潜亏挂帐,节盈调整水平的可塑性,

有些经营承包单位和承包人为了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承包产值利润的指标,为了能得到承包奖或晋级,往往故意以工程费用调整系数,调增材料价差等为借口,多报工作量虚报产值,

从而虚增工程结算收入,更有一些总承包企业将工程细分后再承包给有资质的专业队伍,造成了重复计算的产值收入即某个工程造价5亿元经层层分包给不同专业资质的队伍后,上报给统计部门的汇总数字可能达到8亿元以上。

2.工程成本核算失真。

由于项目部当前专业分包工程比较多,管理水平差距较大,结算不及时,造成专业分包工程成本影响整个成本的真实性。

其次是工程用材料较多,现场存放地点分散,领用手续不齐全,现场计量不准确,乱开材料验收入库单,有的以领代耗,以购代耗,余料也不盘点退库或者办理假退料手续,

还有甲方供应三材结算不及时,或者因为领发料手续不健全,以及在途材料、暂估材料等,造成整个工程用料失真,第三是施工企业在周转材料摊销、固定资产折旧、临时设施搭建和摊销、安全防护设施递延资产等核算上不按规定进行,

该预提的不预提,该摊销的不摊销,该处理的不处理,混淆各个成本要素,人为地进行调节成本。

3.利润核算上失真。

由于建安企业结算收入与成本核算不同步进行等原因,给企业的经济核算带来很大的弹性,有的是虚盈实亏,也有的是截留收入少报利润,这种不具备商品的使用价值也没有价值的“半成品”计算利润的办法与商品生产的理论相悖,

同时大量的割算收入列作单方的拖欠工程款无法收回,造成大量的坏帐损失。

有的施工企业为了上级部门的考核挂钩用分部结算,按月结算和整体结算的差额来调节利润,等等。

4.出现建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当前造成建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既有领导责任也有财会人员本身的责任,既有体制和制度上的问题,也有财会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问题。

笔者认会计信息关系到国家和企业命运,会计信息对于企业领导和各级政府的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高校教育学生遵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严格遵纪守法义不容辞的责任,

提供的信息不准确、不真实,会导致决策结论失误,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低估的,不可挽回的,一些企业领导人甚至上级主管领导出于多种原因,虚报成绩,缺乏全局观念和整体利益思想,从个人和小团体利益出发,搞短期行为,出现浮夸风,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财会人员素质的高低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最大的人为因素,目前财会人员中大部分都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理论素质普遍比以前大有提高,但是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继续教育方面差距较大,

有的财会人员只讲求报酬、权益、享受,而忽略政治学习和职业道德修养,不讲求稳健和事实求是,不按规定办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领导叫怎么干就怎么干,任意调帐,随意挂帐,违规违纪处理帐务,并参与作弊,篡改编造假帐等违法行为,人为地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综上所述,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是市场主体在追求经济利益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的经济行为,受利益的驱动,非法取得伪造或变造原始凭证以骗取收入,中饱私囊,

会计人员依据不真实的原始凭证进行核算,结果导致一系列的会计信息失真。

二、整治建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

当前大部分建安企业受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比较萧条,加之前段出现的大量老板跑路和社会融资资金断裂,银行政策调整,很多工程被迫停工,产业重新规划等等,

产生会计信息失真是不可避免的,如何防治和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是摆在会计管理中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大事,也是当前国家整治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根据当前建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现状,笔者认为,要防治或减少会计信息失真,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控制成本开支范围,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有效。

由于建安企业流动性大,施工区域面广线长,专业分包项目多人员分散,各项管理难度很大,所以必须要强化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

加大对财会人员和项目经理学法、执法、懂法、守法,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的力度,使其自觉地用相关法规来规范建安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和员工三者利益的关系,做到事事处处依法办事,依法经营。

加大成本管理力度,从严把关,把重点指标层层分解,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形成企业上下人人关心成本,人人关心效益的新机制,彻底改变过去工人只管干,干部只管算,干管脱节,对完工项目及时办理好决算,堵死成本流失的漏洞。

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内控制度的管理和执行,把财务日常监督检查工作纳入到财会管理的全过程,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发展机制,切实做到令行禁止,执纪必严。

2.严格执行标准,搞好经济活动分析防止成本失真。

严格执行预算标准,每项工程在开工前按照工程项目投标造价书确定的成本项目清单进行细分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等项目的明细,每月或者每季度按照统一标准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进行成本分析,

经济活动分析的主要内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人工费,人工费是建筑安装企业的一个高成本的支出项目,也是容易造假的项目之一,人工费约占总成本的15%-20%,不仅包含在工程的直接费里,在机械费、

二次搬运费、临时设施费、环境保护费、文明施工费等措施费里面也有,而且定额里面的取费标准也不一致,项目部不同的地点区域日工资相差很大,集团公司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统一的标准,

落实好相对固定信誉优良的专业承包劳务队伍,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地点区域调整系数,发现偏差及时纠正,二是材料费,材料费约占总成本的55%-60%,因此材料费成为项目部最大的成本之一,

也是容易出现失真最大的,不仅在工程直接费里有,在技术措施项目基价和其他项目里也有,且材料用量大,品种多,供应渠道多既有甲方供材也有自购材料,既有厂商材料也有地方材料,一旦管理不善,

很容易发生造假现象,做好材料控制是降低减少造假的重要环节。

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材料价格的放开,材料供应渠道是多方位的,作为材料物资的采购,必须做到货比三家,竞标采购,集团公司应每日定时上网查看主要材料价格走势,并向项目部有关人员发布当日的主要材料价格,以防出现材料价格不稳定出现偏差。

强化材料的现场管理,严格执行入库手续,实际限额领料,定额领料,按期向财务部门提供材料的收发、耗用、结存等有关资料,做好原始记录,项目有上百种材料,以防材料收发记录不及时、台帐记录混乱,数据失真,信息不准而造成的跑、冒、滴、漏现象。

三是机械使用费,机械费约占总成本的6%-10%,合理按照工程项目确定好所需机械设备型号,根据进度落实好机械设备进出场时间,项目的结构不同大小不同功能不同高低不同,

所需机械不同,有些机械公司有,有些特种设备公司没有需要外租,有些机械看似相同但外租价格却差距很大,所以要透明公开招标,以防由于机械设备使用混乱造成的成本失真。

搞好经济活动分析,确保成本真实完整很重要的前提是确定收入,成本,费用时间必须高度一致,标准一致,核算方法一致,以防为了完成任务或者达到某些需求而人为的利用时间差、标准差或者方法差而随意调整利润。

这样才能保证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3.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确保帐务真实完整。

建立健全财务检查与内部审计制度是加强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基础。

过去由于很多建安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执行力度不严,致使有些基层单位的内部管理失控,有些人员故意违犯财经纪律和规章制度,收入不入帐,材料购进以少代多,

中饱私囊现象时有发生,近几年通过制定完善财务检查与内部审计制度后,公司每年都进行一次全面的'经济效益与经济责任审计,还多次进行财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做出严肃处理。

在审计或检查中重点注意如下内容:项目经理、材料员、保管员的职权是否明确,办理业务程序是否做到规范、责任清楚、相互制约,

单据物资来源是否合法、有无大酒店、旅馆饭店的发票开的是沙子、石子、钢材、木材等,单据套写是否正反字迹二样或模糊不清,有无改动的和签字手续不完整的,跨月之间受理的发票经济业务日期是否有重复的或者编号发现连续的,同一本发票日期颠倒的等等。

这样从发票上遏制了成本加大的源头,从而保证了成本的真实性。

4.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一是全体财会人员应积极参加学习新知识、新会计准则,钻研新业务,尽快适应新形势;二是充分认清当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政策,掌握新政策;

三是努力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单位内部管理程序,理顺管理关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化、科学化的会计基础工作,保证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失真,

而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不断改进会计工作手段,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信息化;五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选择会计人员的新机制,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财务工作的全过程,

以激励更多财会人员脱颖而出;六是财会人员在做好核算的同时,要定期搞好经济活动分析,为董事会提供科学合理的预测、决策分析资料;七是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牢牢把握财会改革的方向和进程,严肃财会纪律,整顿会计秩序,杜绝财会人员造假现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篇11: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一、 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俗话说,“从广东到北京,买的没有卖得精”,就是说,在商品买卖的过程中,卖方在信息上掌握的比较全面,在交易过程中,卖方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对买方进行质量、价格或者服务上的欺骗,以谋取超额利润。现在中国市场上比比皆是的假冒伪劣商品就是典型的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这与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是不相适应的。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契约经济,要求所有从事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诚实经营,信守承诺,如果参与者不守信用,会使交易成本大大上升,经济活动陷入混乱,每个参与者都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严重的甚至会威胁经济的发展,破坏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社会的稳定。

(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据商务部报道: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由于失信现象的严重性,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发展难、融资难的问题。随着企业生产及规模的扩大,企业避免不了会发生借贷和融资业务,债权人以有条件让渡形式贷出货币或赊销商品,债务人则按约定 的日期偿还借贷或偿还货款,并支付利息。而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中小企业拖欠货款或贷款已是屡见不鲜,这些成为我们每个企业都要面对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关键在于企业的信用管理缺失或不到位。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比较滞后,信用管理水平较低,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比较单一,这与当前经济发展和我国的贸易大国形象是不相称的。统计表明,中国仅11%的涉外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信用管理部门和信用管理制度,此外,我国企业的信用销售能力和西方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美国90%的企业是采用信用赊销的方式和手段;欧洲的信用销售率也达到了80%以上,而我国的企业信用销售率平均在50%以下。由此可见,加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不仅仅是企业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三)政府有效监管、依法纳税的需要

在美国,有一句谚语“人的一生,有两件事无法避免,就是死亡和纳税”,而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偷逃税收现象依旧大量存在,企业的信用失守致使国家监管无效、税收流失。还有三鹿集团本是中国企业500强,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过百亿元,品牌价值也超过百亿。然而由于三聚氰胺事件,这些历经几代人形成的资产顿时化为乌有,集团3万职工被迫下岗。不仅如此,该事件对于整个奶制品产业可谓是灭顶之灾。在征信成本太高,而失信又几乎没什么成本的情况下,违约、造假、欺诈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这些不诚信行为不仅对人民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也在考验着政府的工作效能,更对扩大内需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以上现象原因在于企业信用缺位,行为脱离政府监管。首先政府对企业进行信用监管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政府行为服务社会的重要表现,如果没有政府对企业的信用监管,那么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建设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这是企业信用管理建设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障。

二、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环境中利益驱动下的道德缺失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目标是逐利,如果企业失信的成本远远低于获利,那么大多数企业的行为就会自然趋向失信,以获取超额利润,而守信的企业会因在竞争中守信成本较高,处于劣势而被淘汰,这也是经济学中“劣币驱逐良币”的道理。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价格战这种到处上演的恶性竞争方式使企业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降低质量和服务,消费者更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吃亏上当。以上因素直接导致企业在利益驱动下道德缺失、信用失守。

(二)信用管理制度及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

在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一般都有较为健全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包括立法和执法,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监管、对全社会信用教育的研究开发等。我国在这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在立法方面,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中虽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立法仍然滞后。在执法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相当严重。在对一些失信和诈骗案件的处理中,还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惩罚和道德惩罚。政府对信用领域监管薄弱,对从事企业信用服务的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审计、法律服务和征信中介、资信评估等)缺乏监管,造成虚假信息盛行。同时我国企业很少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或人员,这首先易导致因授信不当使合约不能履行以及授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现象的频繁发生,又会因对合作客户信用状况缺乏了解而受骗上当。

三、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对策

(一)构建秩序优良的社会诚信空间

加强企业信用管理首要从道德源头上抓起,加强全社会信用意识,树立社会良好信用意识观念和诚实守信原则;从道德观念上,培育企业由被动接受转为积极主动的“诚信”观念;从法律制度上,加强对违约失信行为的惩处和执法,增加失信成本,逐步完善信用法规制度,从而构建秩序优良的经济社会诚信空间。

(二)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披露平台体系

逐步建立并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披露平台体系,建立适应企业信用管理的信息网络平台,通过信息网络把企业的银行、税务、工商、海关、商检、质检等信用记录进行征集并互联起来,从而建立一个企业信用信息征集、评价、管理的完整信用信息披露平台体系。例如早前中国人民银行对企业的银行信用信息设立的征信管理数据库系统就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加强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完善市场监管

通过法律法规来明确信用评级机构的资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监管方式等具体内容, 同时要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通过实施机构资质和从业人员执业资格认定制度, 完善评级机构统计报告制度和信息披露机制,强化对评级机构执业行为的检查和督导等措施, 防止个别信用中介的诚信危机导致整个信用评级行业失去应有的社会功能。要完善评级机构的制度建设,保持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应当从规范其收入来源、制定评级收费统一标准、建立评级人员回避制度、评级职业守则的监督机制等方面,完善评级机构的制度建设。从而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的社会信誉和可信度。

综上所述,实现企业诚信,需要全社会诚信经营的氛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树立诚信为本的理念。企业自身要把诚信管理摆在企业文化和竞争力发展的核心位子, 规范其市场契约行为,同时要发挥政府在信用建设上的主导作用,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法规体系,强化信用监管,构建信用激励机制,着力创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1、江苏:切实履行合同监管职能 创新企业信用管理机制[J];工商行政管理;2011年15期

2、崔昆;;企业信用建设刍议[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3、王钰;;辽宁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模式选择[J];辽宁经济;2011年09期

问责制执行情况调研报告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企业信用(合同)管理制度

信用危机的道德思考

校园贷款的调查报告

贷款调查报告范文

金融办监管整改报告

欠发达地区金融绿色经济的发展研究论文

经贸局长经济招商工作总结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调研报告

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原因及对策
《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原因及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原因及对策(精选11篇)】相关文章:

农村信用社应全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2022-08-18

对几起典型金融案例的思考2022-11-07

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如何管理2023-06-13

信用体系建设自查整改报告2023-02-22

金融办领导讲话稿2022-12-05

不良贷款清收总结2022-07-19

外贸企业应收外汇账款风险管理2023-02-02

街道办主任廉洁自律个人述职报告2023-01-06

消费者信用管理2022-05-08

金融工作座谈会主持词2022-05-0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