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票市场的风险与收益分析(精选8篇)由网友“Draconit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我国股票市场的风险与收益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我国股票市场的风险与收益分析
摘要:我国股票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而且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这种特殊性必然使我国的股票市场蕴藏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股票市场是一把“双刃剑”,在有利的同时,又会产生许多不稳定性因素,特别是在国际化进程中的近几年内,给我国不成熟的证券市场带来很大的冲击,这样,必然会产生风险。鉴于此,本文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收益与风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股票;收益;风险
一、我国股票市场收益与风险的分析
1、股票市场的收益
股票市场的收益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仅靠期望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分析,无济于事。由于市场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期望收益远大于成本,投资的最终收益还是不能实现。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应得收益率来分析股票市场的收益。分析投资者的应得收益率时,先应该考察真实收益率、预期通货膨胀率以及风险。投资者放弃了当前消费而投资,应该得到相应的补偿,即将来得到的货币总量的实际购买力要比当前投资的货币和实际购买力有所增加。在没有通货膨胀和任何其他投资风险的情况下,这个增量就是投资的真实收益,也即货币的纯时间价值。货币的纯时间价值可以用某一确定的利率表示,它由资本市场上用于投资的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确定。但是,假如投资者预期价格在投资期内会上涨,那么,他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对货币购买力的影响,要求得到通货膨胀的补偿,以保持真实收益的不变。除通货膨胀以外,投资者通常还会受到其他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假如投资者对投资的将来收益不能确定,那么他将要求对该不确定因素进行补偿,即投资的.风险补偿。因为通货膨胀也是一种不确定性,所以,通货膨胀和风险补偿的收益,又合称为投资的风险报酬。
2、股票市场的风险
(1)股票市场的行情变化。股hTtp://票市场行情变化的因素很多,比如政治局势,经济周期,股市中的操纵等都可以带来整个行情的大起大落。这种风险的一个共同点是不易被市场中的投资者事先预料,具有很大的突发性,对投资者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2)利率的变动。利率变动是影响股市价格的重要因素。它使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从而带来股市供求关系的变化,最终导致股票价格波动。(3)
汇率的变动。外汇汇率由于受制于各国政府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国际市场上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平衡而频繁变动。因此,当投资者投资于以外币为面值发行的股票时,就要承担货币兑换的汇率风险。(4)通货膨胀、货币贬值。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给投资者可带来实际收益水平下降的风险。在通货膨胀条件下,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股票价格在一段时间内也是不断上涨的。投资者的货币收入变化比以往的要多,而实际由于货币的贬值,投资者收益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5)政策调整。国家政策变动往往引起股票市场的风险。比如利率调整,股票市场扩充规模的速度、国家关于抑制过度投机规范市场的有关政策、关系到财政收支的有关政策等等都会引起整个股票市场行情的波动,这种波动不但巨大而且往往令投资者事先无法预料。(6)企业的筹资方式。上市企业所需资金一般来自发行股票和债券两个方面,其中债务的利息负担是一定的,如果企业债务过大就会因公司资本利润低于利息率而使股东可分配的股息减少。也就是说,当融资产生的利润大于债息率时,债务给股东带来的是收益增长;而当资本利润小于债务利息时,债务越大股东的风险就越大。(7)偶然事件。自然灾害,异常气候,战争等可能引起诸如公司利润下降、汇率的变化;政府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导致汇率、利率波动;法律诉讼、专利申请、兼并重组、信用等级下降会引起股票价格急剧变化。这些偶然事件是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无法预料的,其剧烈程度和时效性因事而异。但不管如何,投资者必须承担。(8)制度缺陷。这是我国股票市场所占份量最大的风险来源。主要表现为市场体系、证券市场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监管制度、产权制度、证券发行制度、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制度等的不完善。所有这些制度都是我国现在正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和不成熟的股票市场的产物,产生的风险是投资者必须承受且无法避免的系统性风险。
二、我国股票市场风险的防范措施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投资者选择何种方式都不可能完全避开风险,但通过对整个市场、投资对象、资金实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分析,采取恰当的投资策略与方法,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降低风险和防范风险。
1、防范购买力风险。防范购买力下降风险的股票投资的风险防范措施是:①选择持有受购买力下降的负面影响较小的上游产品公司的股票。②随时准备迎接因购买力不断下降而最终带来的经济调整及各项紧缩政策的出台。在股价上涨的
过程中保持对其上涨原因的冷静判断,千万不要把购买力下降初始期的股价上涨当成经济繁荣、股市牛市即将到来的征兆,而大量买入股票并长期持有,那样风险是很大的。2、利率风险的防范。利率风险作为典型的系统性风险,最好的防范方法是建立在对经济周期的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和分析基础上的投资策略的调整。在利率尚未调整之前,察觉利率调整的可能和分析其方向、幅度,并据此做出买入或卖出股票的决策。利率上调往往是在购买力持续下降、通货膨胀日渐严重的情况下出台的政策,利率一旦上调,必然导致股市资金流入银行存款,市场需求下降,企业经营进入艰难时期,股票价格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不断下降的趋势。最好的办法是顺市卖出股票,将一部分资金转入银行存款。如果利率一旦下调,情况则完全相反,此时及时买入股票,并坚定持股信心,不因小的波动而频繁进出,则可能会有较大的获利。3、经营风险的防范。
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于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忽视。上市公司由于经营管理水平不同,在经营业绩上的差距很大,既有每股税后利润高达几元钱的绩优股,也有亏损股票。在市场异常火爆的情况下,垃圾股股价翻番,股市中的经营风险已经积累到相当高的程度,一旦市场转为理性投资,持有业绩不佳的公司的股票所承受的损失要大大超过市场总市值下降的幅度。投资者应学会分析公司的经营业绩水平,放弃恶炒垃圾股的不良投资倾向,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股票投资中的经营风险。
4、投资者自己的风险。投资者自己造成的风险是指由于投资人的错误操作而带来的风险。①投资者往往在信息不准确的情况下盲目购入某种股票。这里不是指信息披露中的问题带来的不准确,而是指投资人没有去掌握准确的信息。为了防止这种风险,投资者要认真搜集和对待市场信息,不仅要注意个股的经营状况、产品构成、资产变动,更要密切注视宏观经济形势、国家经济政策、政治局势等的变化趋势。不能听信传言,不能盲目跟风。②学习基本的股票投资知识和基本投资技巧,建立正确的投资理念。③谦虚谨慎、切忌浮躁、看清大市、精选个股,不可过分迷信技术分析,放弃短时间小幅度的差价变化,要清醒地看待自己的成功,市场永远是变化的。
三、结语
总之,以上针对几种有代表性的风险论述了其防范措施。其实股市风险错综复杂,其防范措施更是三言两语无法谈清楚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整体性风险的防
范与控制任务主要应由政府和证券管理机构来完成。特别是要在创造股票市场良好的运作环境,加强股票市场的法制建设,规范各类股票市场参与者行为,培养公众的风险意识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唯有如此,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陈六贤,《风险与收益对应论》,北京大学出版社,6月出版
2、张亦春,《现代金融市场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月出版
3、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2月出版
4、王益,《资本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月出版
篇2: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分析论文
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分析论文
一、引言
我国的股票市场,从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正式开业开始,至今已经有25年的发展历史,市场立法和监管取得明显的进展,证券投资主体结构已经趋于改善,股票种类不断丰富,市值也在不断扩大。股票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融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所以研究我国股票市场的价格和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对发展股票市场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证分析
究竟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如何,这里将采用1月至5月的月度股票指数和宏观经济指标作为样本,分析二者关系。本文选取的5个变量为:上证综合指数(SH)、工业增加值(INDUS)、货币供应量(M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RATE)。
一)实证分析
(1) ADF数据平稳性分析。对平稳性的检验通常来使用ADF单位根检验。ADF单位根检验回归方程式如下:
AYt= a + p Yt-l+Yt+∑ B iAYt_i+ u t
若检验结果显著为O,则证明变量是单位根过程I(1);否则,若显著异于0,则表明变量是稳定过程I(O)。对于非平稳变量,还需检验其高阶差分的平稳性。如果变量的d阶差分是平稳的,称其为I (d)变量。这里对上述变量都取对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异方差。本文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eviews5。对InSH,InINDUS,InM2,InCPI,InRATE这5个变量进行ADF检验。
检验结果:上述5和个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原序列是不平稳的,一阶差分后的序列是平稳的,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变量协整性分析的经济意义在于:对于两个具有各自长期波动规律的变量,如果他们之间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反之则不存在。
因为这里是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中,研究的是多变量的协整关系,同时样本为月度数据,因此本文采用JJ检验来进行协整检验。
检验结果:191月至205月期间上证指数与与工业增加值、广义货币供给量、全国消费价格指数、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是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即此期间上证指数与宏观经济是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的。所以由检验结果知上述5个变量是存在协整方程的,标准化的`协整方程如下:
InSH=-2. 1631671nINDUS+O. 09667411nM2+24. 947621nCPI-0.422n RATE
(0. 15700)
协整方程显示上证指数与广义货币供给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存在负相关关系,这符合经济理论。但是上证指数与工业增加值存在负相关关系,与CPI物价指数成正相关关系,与传统经济理论不符,这在一定程度说明了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的背离。
(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从上述协整检验的结果可知,上证指数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即它们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但是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检验。
表1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Null HypothesisObsFpInINDUS does not Granger Cause InSH1830.092560.91164InSH does not Grang日 Cause WNDUS1.931410.14797LnM2does not Granger Cause InSH1830 507510.60286InSH does not Granger Cause InM20.383370.128 73InCPI does not Csranga Cause InSH1832.07328O。12873InSH does not Granger CauselnCPI8642370.00026InRA'IE daes notGranga Cause fnSFI1831.076740 34291InSH does not Cfranger Cause InRATE1.8 84610.15491 从表l可以看出,InINDUS不是InSH的Granger原因的概率为0. 91164,因此接受原假设,说明工业增加值是引起上证指数变动的原因。同理可以看出,上证指数不是引起工业增加值变化的原因。
广义货币供给量是引起上证指数变动的原因,上证指数也是广义货币供给量的原因。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不是引起上证指数变化的原因,上证指数也不是引起消费物价指数变化的原因。
同业拆解利率对上证指数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很明显。上证指数不是同业拆解利率的原因。
(二)实证结论
由上面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说明我国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从长期来看发展是一致的,但是从协整的结果显示上证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成正相关关系,这与传统经济理论不符,Granger因果检验显示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不是引起上证指数变化的原因。协整结果还显示上证指数与工业增加值存在负相关关系,这与传统经济理论不符,但Granger因果检验显示工业增加值是引起上证指数变化的原因。这些在一定程度说明了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的背离。
协整结果表明上证指数与广义货币供给量存在正相关关系,这符合经济理论。广义货币供给量也是引起上证指数变动的原因,是影响股价指数变动的一个直接原因。协整结果还显示上证指数与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存在负相关关系,这符合经济理论。Granger因果检验显示同业拆解利率对上证指数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很明显。因此,广义货币供给量与同业拆解利率是引起上证指数变化的原因。
总体上来说,股票市场的波动与宏观经济的运行出现了一定的偏离,并不能很好地起到实体经济晴雨表的作用,与成熟资本市场的实践和理论基础有一定的出入。
三、启示
(1)正确定位政府部门在股票市场中的作用和地位。深入了解股票市场的性质、运行规律,正确认识政府管理部门的责任和权力界限,增强政策制定的前瞻性与稳定性,完善政策的决策、披露和执行程序。
(2)提升股票市场可投资性。
供给方面,加强对新股发行的把关,注重质的提高,提升股票市场自身的内在价值。需求方面,逐步适当放松各类投资者进入股票市场的限制,引导多方潜在的股票需求。
(3)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
加大对投资者的教育培训力度,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投资者的理性投资观,减少股票市场的异常波动。其次是要加大对机构投资者的培育,起到稳定股票市场的作用。
篇3:我国股票市场寻租行为与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我国股票市场寻租行为与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不完善及由此引起的`一些非市场的交易行为对资源配置机制的扭曲,是当前中国股票市场因寻租导致低的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原因.因此,文章提出,解决股票市场寻租问题必须从完善制度体系入手.
作 者:田金火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刊 名:沿海企业与科技 英文刊名:COASTAL ENTERPRISES AND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2) 分类号:F832.6 关键词:寻租行为 股票市场 资源配置效率 制度安排篇4:证券投资的风险与收益
1、证券投资的风险是什么?
证券投资是一种风险性投资。一般而言,风险是指对投资者预期收益的背离,或者说是证券收益的不确定性。证券投资的风险是指证券预期收益变动的可能性及变动幅度。与证券投资相关的所有风险被称为“总风险”,总风险可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2、证券投资收益有哪些? 证券投资收益包括:
(1)股票收益,股票投资的收益是指投资者从购入股票开始到出售股票为止整个持有期间的收入,它由股息收入、资本损益和公积金转增收益组成。 (2)债券收益,债券的投资收益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债券的利息收益。二是资本损益。三是再投资收益。
3、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证券投资风险与收益的基本关系是:收益与风险相对应。也就是说,风险较大的'证券,其要求的收益率相对较高;反之,收益率较低的投资对象,风险相对较小。但是,绝不能因为收益与风险有着这样的基本关系,就盲目地认为风险越大,收益就一定越高。收益与风险相对应的原理只是揭示收益与风险的这种内在本质关系:收益与风险共生共存,承担风险是获取收益的前提;收益是风险的成本和报酬。
篇5:教育乱收费的风险成本与预期收益分析论文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各级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来约束和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乱收费问题,但教育乱收费却始终禁而不止。,中央政府建立了由教育部和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牵头的部级联席会议制度,加大了对教育乱收费的治理力度。但教育乱收费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且连续几年高居价格违法举报之首。初,国务委员陈至立指出,当前规范教育收费的任务仍然很重,一些地方和学校乱收费行为还时有发生。比如:公办学校以改制为名乱收费;教辅材料过多过滥;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不规范;一些学校自行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或变相提高收费标准;一些地方和部门超越管理权限,违规出台教育收费政策等。4月初,在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发布的《关于20纠风工作实施意见》中,再次要求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加强对学校收费的监督。这说明教育乱收费已经成为一个教育顽疾,虽屡次下药,却收效甚微。那么,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禁止的教育乱收费始终禁而不止的根本原因何在?研究拟从成本——收益的视角进行分析。
一、教育乱收费的成本与收益
按照成本——收益理论,成本是指为了获得某种收益而必须付出的代价;收益则是通过投资或付出而获得的利益与效用。当收益大于成本时,付出就是值得的。教育乱收费也存在着成本与收益。教育乱收费的成本是乱收费必须承担的风险成本,而其收益则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教育乱收费现象之所以长期禁而不止,与其收益与成本的严重不对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教育乱收费的低成本性
教育乱收费面临的成本不是直接经济成本,而是可能的风险与心理成本。从近年对教育乱收费查处的情况来看,这种风险成本不外乎被撤职、党纪政纪处分、被勒令清退乱收费资金等类型。之所以称之为可能的风险成本,是因为这种成本只是一种潜在成本,且潜在性变为现实性的概率很小,对于一般学校的乱收费行为不具有震慑力。这一点从乱收费的普遍性与受到查处的学校与人员数量的有限性即可见一斑。
近年来,教育乱收费一直居于各项价格举报之首,达27637件。对于教育乱收费的查处却不尽如人意。20起,中央政府加大了对于教育乱收费的治理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从-,各地共派出检查组5.6万个,检查各地学校87万多所,查处违规收费案件1.9万件,受到党政纪处分5931人,其中撤销校长794人。岡假定每所学校仅违规收费一件,那么,查处的违规收费案件仅相当于被检查学校87万所中的2.18%,受到党政纪处分者如果分属于5931所学校,则仅相当于所检查学校的0.68%,而撤销的校长仅占被检查学校的0.09%。再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来看,20。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据统计,各地共派出1.9万个检查组,对全国25万余所学校进行了检查,查出教育乱收费资金5.72亿元,清退教育乱收费资金3.49亿元,3510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被检查的25万所学校中,仅有3510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假如一所学校查处一人,其查处率仅为1.40%,换句话说,乱收费的风险仅占被检查学校的1.40%;如果把全国所有学校都纳入其中,那么,乱收费被查处的风险概率会小之又小。如此小的风险成本,无法给乱收费学校以强大的外部压力,很难对其乱收费行为产生有效的抑制力;而规章制度的执行不力,也无法对一些学校的乱收费行为形成有效的内在约束力,结果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教育乱收费的禁而不止。
(二)教育乱收费的高收益性
与极低的风险成本相比,乱收费却可以使学校、教师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以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为例,在将初中部民办化为“知达实验学校”以后,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从中获得了极大利益。据一位知情教师说:“知达”早年实行梯级收费,根据考生成绩优劣,每个学生3年最低收1.5万元,高至3万元,有些甚至被索要8万至10万元。近几年,学校实行统一标价,每生交费两万元。所办班数,近年来一直维持在12个;每班人数,多数接近或超过60人。以此推算,几年来,“知达”的收费达到上亿元。其支出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一笔用于教师的外出进修、学习以及招待检查部门和迎来送往。但相当一部分——数千万元——一是发放月奖金和代课、补课的费,除工资外,任课教师凭此两项可额外领到三四千元;二是发放年终奖:退休教师象征性领取千八百元,普通教职工3000元,相当一部分教师分到几万元,甚至接近10万元;三是游山玩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每年让骨干教师去“放松”,20夏天,有些足迹远至港、澳、台。由此可见,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是学校乱收费的助推器。
二、教育乱收费低风险的内在原因分析
教育乱收费的低风险性一方面与监管部门的查处不力有关,同时也与其自身的特点有关。
(一)教育乱收费的群体性
教育乱收费属于行业性乱收费,具有集体陸与群体性特点和广泛的社会与行业基础。在重点中小学,乱收费现象普遍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一些学校顶风乱收费,大多数学校则是随大流,亦步亦趋,紧紧追随同类同等学校的脚步,结果,普遍的从众心理与从众行为进一步泛化了教育乱收费现象,也强化了整个行业的负面公众形象,学校不再是圣洁之地,教师的形象也不再高尚,殴打教师的事件时有发生。
(二)教育乱收费的隐蔽性
当前对于乱收费的查处数量非常有限,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较大的隐蔽性。很多学校在收费时,只收费不开票,学生在交费后得不到任何形式的凭证,学校以机构“信誉”保证交费学生在该校上学的学位或参与某种活动的资格,学生家长诚惶诚恐、战战兢兢接受学校的做法。最终,虽有乱收费之实或价格违法举报,结果却查无实据,不了了之。收费不开票成为各个学校应对乱收费检查并从根本上化解风险的重要法宝,这就在无形中大大增加了查处难度,乱收费现象也变得以肆意横行。另有一些学校则通过将乱收费合法化逃避查处风险,其主要做法是将强制性的教育乱收费转化为学生家长的自愿陸捐款,通过改变乱收费的性质使其变得更加隐蔽。
(三)教育乱收费的可融通性
这里所说的可融通性是指有些乱收费从道理上似乎是可以讲得通的,如补课的费。因为补课多是在正常的课堂教学或者是在教师的正常劳动时间以外进行的,占用的是教师的合法休息时间,利用这样的时间给学生补课,给教师一定的补偿是应该的,从道理上是可以讲得通的。由于学校不可能获得该方面的财政拨款支持,对教师的劳动补偿只能通过向其劳动或服务对象学生征收。如此以来,课余时间对于学生的补课活动就变成了教师的有偿服务活动,只不过,一般情况下这种服务不是自愿进行的,而是强制性的,服务的收费标准也不是通过师生双方协商确定的,而是学校和教师单方面制定的。尽管关于有偿服务有着明确的政策规定,如“学校向学生提供服务,必须坚持自愿和不盈利原则,严禁采取强制或变相强制手段提供服务和进行收费。”但是,高考指挥棒下社会推动型应试教育使得许多重点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而不得不采取强制、有偿教学服务(补课或提高)的形式。在这里,学生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在是否接受服务上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对服务价格讨价还价的权利,不管学生是否愿意,都必须服从学校的安排。虽然这是一种不对等的交易,但却是学生不得不接受的交易。学生与家长的意见不在于补课或提高本身,也不在于收费本身,而在于其高收费。 (四)教育乱收费的利益共享性
所谓利益共享,是指乱收费不仅使学校可以从中得益,同时也使得地方政府与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可以从中获益。这就使得几个获利主体之间形成了一种利益联盟关系,对于学校的乱收费行为,上级主管部门往往会表示默认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其结果必然会纵容学校的乱收费行为。年3月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田淑兰在“教育乱收费”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六成违规收费由政府引起”。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10月至1月,在对17个省(市、区)50个县(市、区)和2003年上半年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及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调查时发现:有45个县违规教育收费4.13亿元,其中43个县地方政府及财政、税务、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挤占、挪用、滞留教育资金4.45亿元,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克扣教育经费的总额,比教育违规收费的总额还要多。地方政府部门的违规行政必然导致学校的乱收费,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监管部门对于乱收费的默认与“迁就”,自然成为乱收费得力且持久的外在动力。
(五)教育乱收费的政策诱致性
这种诱致性主要体现在学校及其政策上双轨制的影响。教育乱收费,不仅有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分,更有公办学校与以体制创新名义存在的转制学校之分,不同学校,收费政策与标准不同。以率先在全省4万多所中小学中实行初中部转制的山西大学附属中学知达实验学校为例,其在原有师资队伍、教学设施不变的情况下,开始收取高额学费,初中3年学费达几万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此的`是,其东相距约1000米的太原市第五十一中学、其西不足500米的三十八中、其北约米的二十七中等公办学校,都免收学费,只收取书本费和杂费,每学年一两百元。办学体制的变化导致收费政策的变化,不同学校不同对待,从而人为制造并扩大了学校之间的收费差别和福利待遇差别,导致了一些学校领导与一般教师心理上的不平衡,也成为推动学校转制和高收费乱收费的内在经济动力。虽然自2006年起,各级政府部门全面停止了审批新的改制学校,清理改制学校也取得重要进展,但是,学校改制及在改制名义下实行的高收费乱收费给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很难在短期内消失。
(六)教育乱收费风险的自我化解性
在乱收费的同时,许多学校还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教育乱收费风险的自我化解。一是钻政策的空子。即利用中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收费政策的不一致、或者政府收费政策前后的不一致乱收费。二是不认真落实业已建立起来的收费听证制度、公示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规章制度,在很多学校,这些制度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落实在实际办学活动中,对于学校的乱收费行为自然也起不到公众监督与阻隔作用。三是利用广泛的人脉关系与社会资本。重点中小学往往聚集了不少权力者的子女,在关键时刻学校总会千方百计利用这些可资利用的家长资源尽可能化解其面临的危机。由于重点中小学学生家长背景的特殊性和权力的集中性,在应对地方性教育乱收费的检查中,学校往往会得到满意的结果,从而实现权力者得益、学校得益的双赢结果。
总之,由于教育乱收费的特点及学校自身对于乱收费风险的化解,使得乱收费的风险成本大大降低;而与此同时,教育乱收费的预期收益则大大提高,对于学校来说,其诱惑力便也大大加强。因此,要从根本上治理教育乱收费,必须加大乱收费者的风险成本。
三、教育乱收费的治理对策
(一)保证政策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这种一致性和连贯性不仅体现在上下级政府之间的政策要一致、连贯,同一级政府前后的政策也必须一致和连贯。长期以来,在教育乱收费的治理方面,各级政府政策的不一致是导致一些乱收费冠冕堂皇、有恃无恐的政策根源。为了防止一些学校钻政策的空子,年4月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发布的《关于2008年纠风工作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地方自行制定的与国家教育收费政策不符的文件规定一律废止,以消除政策之间的摩擦,为提高政策的执行力扫清障碍。
(二)提高教育乱收费的风险成本
要从根本上治理教育乱收费,就要提高其收费的风险成本,并且要提高到有足够震慑力的程度,使学校不敢轻易乱收费。这就要求对于乱收费一定要严加查处,真正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追究学校校长与主要领导的相关责任。对于社会上举报的乱收费行为,必须严加追查,在发挥专门监管机构责任的同时,充分利用家长及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加强对于重点中小学收费的审计、监督与惩处,提高其乱收费的风险,抑制其乱收费的冲动。“十一万”期间,政府准备采取两个“三管齐下”规范教育收费。其中之一是加大思想教育力度,构建“不愿为”的自律机制;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形成“不能为”的防范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和惩处力度,强化“不敢为”的惩治机制。如果两个“三管齐下”能落到实处,将会大大影响学校乱收费的成本与收益,并达到有效治理乱收费的目的。
(三)消除学校与收费上的双轨制
双轨制学校的存在是教育乱收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双轨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普通中小学区分为重点与非重点;一是在办学体制上分为公办与民办。不同学校,政策与待遇不同,但都对乱收费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前者,可以通过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办法,尽快缩小公办中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从供给方面为所有学生提供大致相同的受教育条件和机会,消除择校热,从而消除乱收费的温床。对于后者,不是消除公办与民办的区别,而是区分真民办与假民办,从根本上纠正公办学校改制和名校办民校的错误,使义务教育学校回归到政府办学的轨道上,实行统一的收费与免费政策,不给乱收费留下任何活动空间。
(四)斩断乱收费的利益链,杜绝政府部门的惩罚性经济行为
在一些地方,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于教育经费的截流、挤占、挪用及对于教育乱收费的鼓励与分成,使学校与主管部门在事实上形成了利益联盟,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加大了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难度。所以,要使治理乱收费取得成效,必须斩断这种利益联盟关系,政府真正担负起投资与监管责任,治理学校乱收费才有底气,才能硬气。所谓政府的惩罚性经济行为,是指政府为了禁止教育乱收费而采取的经济惩罚行为,如税务部门对于教育乱收费进行征税的企图等。对于教育乱收费征税虽然有可能抑制学校乱收费的冲动,但更有可能使学校的乱收费行为合法化,如此以来,教育乱收费不仅得不到治理,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导致乱收费的进一步加剧。
篇6:我国应重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我国应重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摘要:风险分析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构成.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食品贸易国际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美国采取多机构多层面管理模式,设有专门的.团队,团队之间分工明确,交流充分.欧盟采取集中管理模式,避免了对连续过程的分割,注重风险的源头管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进口食品风险分析体系健全,目的明确,程序清晰.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机构,建立了完善的风险分析原则,在协调各国风险分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形成了风险分析的氛围,但尚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培养专业人才,完善风险交流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作 者:袁宗辉 YUAN Zong-hui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期 刊: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X956 关键词:风险分析 食品安全 管理模式篇7: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与对策分析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与对策分析
指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主琴存在着制度、法律风险,合同风险,投资和融资风险,提供物流方案的.风险,提供金融服务的风险,责任范围加大的风险以及文化冲突的风险等,并针对一些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作 者:邓金娥 周荛阳 DENG Jine ZHOU Yao-yang 作者单位:广东水利电力学院,广东,广州,510635 刊 名:物流技术 英文刊名:LOGISTICS TECHNOLOGY 年,卷(期): “”(7) 分类号:F270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企业 风险 对策篇8:我国财政债务风险实证分析与防范对策
我国财政债务风险实证分析与防范对策
一、财政债务风险的实证分析针对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缓慢,通货持续紧缩的经济态势,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需的不足,拉动了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有效地遏制了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局面。与此同时,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我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01年中央财政赤字达到259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7%,债务余额1560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6.3%。虽然财政赤字率和国债负担率都在所谓的安全警戒线以内,但我国财政基础相对脆弱(两个比重低),潜在财政债务风险很大,特别是我国财政债务风险有其特殊性,因此,不仅需要从数量关系上,更要从本质特征上把握财政债务风险问题。
1、国债发行额与财政赤字额的互动
财政赤字既可能是由被动发生收不抵支现象引起的,也可能是政府为刺激总需求而主动采用的一种积极财政政策。1997年以前,我国财政赤字主要是收入增长缓慢而支出膨胀引起的,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后,财政赤字的弥补,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用历年的财政盈余;二是以货币融资形式向中央银行借款;三是以债务融资形式向社会发行国债。我国1986年以来政府财政全为赤字,《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现已明确规定财政不允许向银行透支。因此,财政赤字只能靠债务融资来弥补。从财政赤字与国债发行额的关系来看,赤字是原发性的,债务是由赤字派生的,二者在数量上具有正相关性,财政赤字高的年份,国债发行额也较高,近年来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见表1)。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债务发生并不纯粹是被动发生的,债务额与赤字额具有相互推动的发展趋势。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把增发国债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操作工具,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资金回报率较低,随着国债规模的扩张,还本付息额也迅速增加,国债规模的迅速扩张反过来推动财政赤字的急剧攀升,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当中,如1997年国债发行额为2412.03亿元,同年的还本信息额为1820.40亿元,还本付息额占发行额的75.47%,在财政收入不可能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中央财政的偿债成本和偿债风险都相应增加。
2、低债务负担率与高债务依存度并存
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当年GDP)反映了负债规模与一国尝债总体经济实力的对比关系,这一指标对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实际意义,经济发达国家的债务是建立在雄厚的财政经济基础上的,整个国家对债务的承载能力较强,其国债负担率可以高些,如《马约》规定欧盟成员国这一指标上限为60%,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较差,其债务负担率也应较低,一般国家应不超过45%。我国的国债负担率一直低于17%,2001年也仅为16.3%,远低于国际警戒线。但是从动态分析,我国国债负担率近年来增长很快,由1990年的4.5%,迅速提高到2001年的16.3%。
从财政对国债的依赖程度和财政承载债务的能力上看,则需要考察国债依存度和偿债率两个指标。由于我国国债的发行和偿还都是由中央政府操作的,在分税制条件下,真正能衡量国债所蕴涵的财政风险的应为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和偿债率,所以研究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和偿债率也更有实际意义。
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与中央财政支出(包括国债还本付息额)的比重,它反映了中央财政支出对国债的依赖程度。债务依存度过高,表明财政支出过度依赖于债务收入,财政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因为国债毕竟是一种有偿收入,高依存度对财政的未来发展形成潜在的威胁。国际上公认的控制线为25%-30%,而我国的财政依存度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从1994年开始超出国际警戒线,1999年高达62.49%(见表1),是国际警戒线的两倍多,也是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3-10倍。显然,中央财政支出有60%的资金来源于国债收入,财政风险较大。
表1 财政收支与国债有关指标
附图
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
反映中央财政偿还债务能力的指标是偿债率,即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与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这一指标越高,说明中央财政的还本付息压力越大,偿还能力越弱,国债的承受能力越差。从国际经验来看,偿债率的安全线为8%-10%,警戒线为22%,1990年我国中央政府的偿债率为11.43%,1998年迅速攀升为45.91%,是国际警戒线的两倍多,近两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国际警戒线(见表1)。考虑到我国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潜力不大,加之国债发行期限多为中期,还本付息相对集中,国债的偿还困难还是较大的。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应债能力相对较强,而财政本身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国债的承载能力有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过低,既压缩了国债继续增加发行的合理空间,也说明潜藏着财政债务风险。
3、国债筹资成本硬约束与投资收益隐性化
国债筹资是有代价的,到期偿还本金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还要支付国债利息。国债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借贷形式,其发行主体是政府,在所有的本币市场参与者中信誉最高,信用风险最小,流通性能好,变现能力强。正因为国债具有这些特征,西方国家一般都以国债收益率作为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投资是国家政权担保的此种金融产品最安全,风险几乎为零。因此,国债利率通常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我国的情况与此正好相反,由于缺乏科学的债券定价方法和基准利率形成机制,债券发行定价反而比照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国债利率比同期存款利率高出1-3个百分点(见表2)。
表2 1990-1996年银行储蓄利率与国债利率表 单位:%
附图
资料来源:袁东:《中国证券市场论》,东方出版社,1997年,250页。
近年来虽然二者利差在减少,但国债利率仍高于银行存款利率。1999年发行的2、3、5年期国债利率分别是2.55%、2.89%、3.14%,而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分别是2.43%、2.70%、2.88%。使利率高低与风险大小相悖,同时也增加了国债的利息支出,1997、1998年的利息支出分别高达563.3亿元和763.6亿元。甚至有个别种类国债的真实利率高于产出增长率,如1998年第一期、第二期凭证式国债、30年期的特种国债利率偏高,从而增加了国债的筹资成本。
国债是信用性质的财政收入,是一种集借、用、还三者于一体的政策融资工具,其主要特点就是国债资金使用的有偿性。国债资金的偿还就要考虑它的使用效益。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从社会效益来看,通过国债投资,可以增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改变社会消费与投资结构,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环境保护等,但这些溢出效应是隐性的,很难用投资收益率等指标衡量的,因此、在短期内不能作为国债的偿还基础。从经济效益上看,国债资金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还本付息,用于生产建设上的比例很小,况且基础设施
投资的盈利水平较低,想用这些投资项目的盈利来偿还国债是不现实的,国债投资的自偿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4、隐性债务显性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将促使以前的隐性债务显性化。目前我国尚存在各种形式的债务,虽然在名义上不是中央财政的债务,但在性质上类似于国债的国家债务,在实际运作中将由中央财政承担其中的大部分支付责任,最终构成中央财政的实际债务组成部分。
(1)社会保障资金债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低工资、广就业、多补助的收入分配制度,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全部由国家和企业承担,个人未形成养老积累,也不承担任何费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渐形成,这就产生了弥补历史欠帐,支持国企改革,对原有职工的偿债问题,这部分债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取决于未来经济增长率、实际工资率、利息率和人口因素等参数的变化。按照世界银行1997年测算结果,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为1994年GDP的46%-69%,即21468~32202亿元,而他们最近的一项测算则认为在1998年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占到GDP的94%(Dorfman and Sin,2000)。即使最保守的估算,按下限计算这部分债务也达2万亿以上。
(2)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国家隐性债务。在我国的全部金融资产中,银行资产占85%以上,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重居高不下,1995年末为21.4%,以后逐年有所增加,2000年末高达29.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规模至少在27000亿元以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1997~2000年由于国有企业改制而核销呆坏帐1829亿;截止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企业中,逃废债企业达32140户,悬空银行贷款本息达1851亿元;三家政策性银行的不良资产,根据朱民1999年提供的数据也在3000亿元左右。而以上也仅是冰山一角。
(3)粮食企业在采购和流通中累积的亏损债务,目前高达2000多亿元,这最终也将成为政府负担的债务。
(4)截止2001年底,全国拖欠当年国家统一政策规定的工资65亿元,占应发工资总额的1.8%。
我国国有经济是由财政、银行、国有企业三部分组成,政府财政实质上为银行的不良贷款和企业债务提供担保,为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来源,在动员银行和企业最大潜力仍存在缺口的情况下,上述隐性债务必将最终由财政负担,其本质与国债是相同的。所以说,虽然名义国债负担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如果在名义国债规模基础上,再加上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不良资产债务、粮食企业亏损挂帐、各级政府欠发工资等隐性债务计算在内,我国财政债务至少在5万亿元以上,占我国GDP的50%以上,即国债总体负担率超过50%,财政债务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5、外债风险虽小,但成本较高
财政债务包括国内债务和国外债务两部分,近年来总的趋势是内债规模大幅增长,而外债负担相对减少,外债风险相对较小。一是外债余额增幅较小,由1995年的1056.90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700余亿美元,个别年份甚至绝对减少,如1999年。二是从外债风险指标上看,2000年我国外债的偿债率为9.2%,债务率为52.1%,远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即偿债率为25%,债务率为100%),2000年我国外债负债率为13.5%,也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三是从外债偿还期限结构上看,2000年长期外债余额占全部外债余额的91.0%,而短期外债余额仅占9.0%。四是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增长,到2000年已达1655.74亿美元,为外债偿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可见,我国的外债规模、债务风险指标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和外汇储备比较起来,其负担较为合理,均在国力可承受范围内。
但是,另一方面,从外债借款成本来看,贷款利率较高的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占主导地位,2000年国际商业贷款余额占整个外债余额的65%,而利率较低的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仅占16.9%和18.1%,这必然导致我国外债的借款成本提高。从外债币种结构上看,币种单一,主要是美元和日元,外债币种缺乏多样化,增加了外债的汇率风险,因此,对外债风险同样不能掉以轻心,仍需加强外债风险管理。
二、财政债务风险的防范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是双重的,在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正面效应的同时,必须看到积极财政政策也导致国债规模有所扩大,进而放大财政债务风险的`负面影响。为此,应针对财政债务风险的本质特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与化解财政债务风险。
1、适时淡出积极财政政策
一般而言,财政政策的行政色彩较浓,人为因素较大,往往侧重于需求管理,是一种熨平经济周期的短期措施。我国1998年制定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之初,只是把它作为一项应对东南严金融危机的特殊手段。而数年连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已经使这一短期政策长期化了。但社会经济及财政方面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却积累了大量财政债务风险。因此,有必要适时调整财政政策,逐步淡出积极财政政策,控制财政赤字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规范财政分配秩序,完善税费改革。
2、控制国债规模,调整国债结构
发行国债既要考虑社会公民的应债能力、国民经济的承载能力和财政的偿还能力,更要注重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运作成本,兼顾国债发行的可持续性,科学界定国债的合理规模。(1)加快“费改税”进程,规范预算外收入和各种制度外收入,把它们纳入到统一的财政收入中,使财政收入稳步提高。同时,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合理调整分配结构,遏制行政经费膨胀,杜绝资金浪费,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零基预算、单一帐户制度,以此强化支出约束,压缩财政赤字,这是控制国债规模的最关键因素。(2)广泛采用竞争性招标发行方式,降低发行成本;动态调整国债利率,形成科学规范的基准利率机制,适度调低国债利率,降低筹资成本,控制国债利息负担;调整国债期限结构,增加短期和长期国债品种,均衡分布国债还本付息额度。(3)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应,走出借新债还旧债的怪圈。对于投向非盈利性公共物品的国债资金,在选择项目时要兼顾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并重的原则,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尽可能地发挥基础设施的效益,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债投资应逐步由基础设施投资转向有市场需求、有经济效益的制造业领域转移,加大用于竞争行业的投资比例,同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缩短项目建设周期,项目建成后,采取公司运作方式,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国债资金的自我偿还能力。(4)为了使国债资金的筹措、使用和偿还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应建立国债偿债基金制度,坚持基金有效运作,预算上单独列支,闲置部分可以投资,确保基金增值,使国债偿还有一个可靠的基础。
表3 国家外债余额及风险指标
附图
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
3、多元分散债务风险
当国债资金投向基础设施项目时,一般
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地方有关部门可能从中获益,因此,这些国债的偿还应按受益大小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按比例分摊;目前我国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为解决地方政府使用债款,一般由中央统一发行国债,再从中转货一部分给地方政府使用,这实际上是中央政府替地方政府发债,所以按谁受益谁偿还原则,这部分债务理应地方政府负担;对于银行不良贷款和坏帐损失,最终不应由财政全部“兜底”,而要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规定银行破产后财政负担偿还储户资产的比例,按照利益与风险对等原则,规定财政、银行、储户各承担一定比例风险;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要严格界定责任,真正属于政府的,由地方政府列入预算;对于商业性债务、有关政府担保的企业债务,首先由债务人偿还;对于社会保障资金缺口这种隐性债务,应由财政、企业及个人按比例分摊,财政和企业分摊部分可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国有股减持、出售转让国有资产等方式弥补。
4、强化外债管理,防范外债风险
由于外债具有特殊的传导机制,一国外汇市场可能成为国际投机商追逐的目标,东南亚金融风险的教训应引起我国高度重视。必须建立外债统一管理机构,结合国家的进出口政策、汇率政策,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和现代化手段,统筹政府外债的借入、使用和偿还;在合理控制外债规模条件下,降低借款成本,尽量多争取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对于国外商业贷款,一定要注重提高外债资金的使用效益,使外债本息偿还有一个可靠的保证。同时,还要注意汇率风险,合理安排外债币种结构,提高汇率走势的预测能力,把外债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利群,朱柏铭.论公债适度规模的评判[J].经济评论,2002,(2).
[2] 张文魁.私募资本市场:作用、风险与对诈骗的防范[J].经济研究,2001,(5).
[3] 宋永明.改革以来我国国债资金的支出方向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1,(30).
[4] 刘迎秋.论中国现阶段的赤字率和债务率及其警戒线[J].经济研究,2001,(8).
[5] 陈共,李建军.居民认购国债的空间分析[J].财贸经济,2001,(11).
[6] 项怀诚.关于200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N].经济日报,2002,3,18(3).
★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
★ 个人理财论文
【我国股票市场的风险与收益分析(精选8篇)】相关文章: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论文2022-05-03
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论文2022-10-28
论文商业银行经营策略2022-08-28
银行管理的论文2023-11-14
研究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论文2022-04-30
QDII产品汇率风险管理论文2022-05-07
如何提高我国资本市场效率提出的几点建议2022-11-07
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代理成本问题分析2022-12-17
个人投资理财工具的选择及探讨论文2022-05-08
投资策略 报告 范文2023-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