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

时间:2022-10-23 08:04:0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望岳》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精选9篇)由网友“环游是无趣”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望岳》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望岳》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

篇1:《望岳》导学案

《望岳》导学案(人教版)

一、独学:(早读完成)

1、阅读资料链接部分本诗的创作背景。(要求:将重要部分做好圈点勾画)

(1)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 yǎn )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杜甫出生于公元7,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的人们普遍具有较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万里封侯是当时文人普遍的人生目标。

杜甫有一个显赫的祖先,他的十三世祖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他在写作《望岳》时,他的父亲杜闲当时在担任山东兖州司马——杜甫的家族有做官的传统,他一辈子信守着“奉儒守官”的信条,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

2、下面画线的字你会读吗?(要求:将下列字词读音标注在括号内)

岱宗夫如何( ) 齐鲁青未了 ( ) 荡胸生曾云( )

决眦如归鸟 ( ) 会当凌绝顶( )

二、对学

1、认真听读配乐诗朗诵《望岳》(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给全诗划分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读完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认为你在朗读这首诗时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情感来读?(要求:与小组成员交流,并试着朗读。)

3、将这首诗读给你小组内的成员听。 (要求:小组推荐1—2人朗读,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听读将没有读准的字音和节奏帮助纠正过来,并对朗读进行评价。)

三、群学(展示)

1、小组成员推荐朗读,其余同学点评。(要求:点评时指出问题和不足即可)

2、全体学生齐读。(要求:全体起立,读出气势)

3、请各小组分任务陈述诗歌大意。(要求:率先完成的两个小组获得展示机会,并获得积分)

4、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1)《望岳》这首诗以哪个字为线索? 诗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提示:抓住各联的关键词)

例如: 首联—— 远 望:望见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在齐鲁平原上绵延不绝

颔联—— 望:望见了泰山的

颈联—— 望:望见了泰山的

尾联—— 望:望见了泰山的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提示: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5、小结整理学案(将第四小题的答案整理在导学案上)

四、当堂检测

理解性默写。

(1)《望岳》中______ ____,_______ 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望岳》中____ _ _____,____ ___ __两句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3)《望岳》中_____ __ ____,__________ __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五、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篇2:《望岳》导学案

《望岳》导学案(两篇)

《望岳》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诗中哲理的理解;

预习生成:

1、作者生平:你了解杜甫吗?

2、泰山的有关知识;说一说你了解的泰山。

3、字音、字形;

合作展示: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三)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2.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好,读得很好,比开始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 ,是因为 。”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四)拓展延伸:

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

(五)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

反馈检测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造化钟神秀( )

阴阳割昏晓( )( )

荡胸生曾云( )

会当凌绝顶( )

篇3:《望岳》导学案案例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⑴.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 样,突山了泰山 的形象。(2分) ⑵.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

2.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齐鲁青未了 未了: ②会当凌绝顶 会

当:

5.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7.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9.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0.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12.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由远望到近望。

B.“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对仗工整,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诗歌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13.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

答案: 1、⑴.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高大雄伟”)。

⑵.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2.“阴阳”分别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3.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意愿,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4.①不尽 ②终要,终当5.⑵.D(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6.高大巍峨 7.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气壮志。8.B 9.D 10.D 11.B 12.D

13.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篇4:《望岳》导学案案例

一.解释下列划横线字词的意思。

(1)齐鲁青未了( ) (2)阴阳割昏晓( ) (3)造化钟神秀( )

(4)城春草木深( (5)会当凌绝顶( ) (6) 浑欲不胜簪( )

(7)荡胸生曾云( ) (8) 家书抵万金( )

3.列举中国的五岳名山及其特点:东岳______之雄,西岳______之险,南岳______之秀,北岳______之幽,中岳______之峻。

二、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4、合作探究。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5、诗歌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篇5:初中语文《望岳》导学案

初中语文《望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大意。

2、体会诗歌中泰山的特点。

3、体味诗歌中作者的形象。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泰山的特点。

2、体味诗歌中作者的形象。

一、资料助读

1、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2、《望岳》写作背景简介

《望岳》共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今天所学的这一首是咏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此诗被后人刻石为碑立于泰山。

3、泰山简介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列中华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东泰安。著名

风景有天烛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一个自然文化双遗产。

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位于山东)、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北岳恒山(位于山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南岳衡山(位于湖南)。

二、感知大意

熟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并把它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品味探究

1、在《望岳》中诗人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泰山?

(答题思路:细读诗句,概括特点)

(答题步骤:概括性词语+具体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望岳》中你学到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一

(答题思路:细读诗句,研究写法)

(答题步骤:找准角度<炼字、修辞等>+分析作用)

3、从《望岳》中你“望”到一个怎样的杜甫?

(答题思路:细读诗句,分析形象)

(答题步骤:概括性词语+具体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历来被人传诵,那么它让你对生活有什么新的领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阴阳割昏晓”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

1、本诗作者是______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______,自号“_________”,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

“_________”。

2、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望岳》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望岳》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 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 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篇6:《望岳》优秀导学案

《望岳》优秀导学案

《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提供了《望岳》导学案,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大意。

2、体会诗歌中泰山的特点。

3、体味诗歌中作者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泰山的特点。

2、体味诗歌中作者的形象。

一、资料助读

1、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2、《望岳》写作背景简介

《望岳》共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今天所学的这一首是咏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此诗被后人刻石为碑立于泰山。

3、泰山简介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列中华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东泰安。著名

风景有天烛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一个自然文化双遗产。

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位于山东)、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北岳恒山(位于山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南岳衡山(位于湖南)。

二、感知大意

熟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并把它写下来。 (答题思路:细读诗句,概括特点)

(答题步骤:概括性词语+具体诗句+分析)

(答题步骤:找准角度<炼字、修辞等>+分析作用)

3、从《望岳》中你“望”到一个怎样的杜甫?

(答题思路:细读诗句,分析形象)

(答题步骤:概括性词语+具体诗句+分析)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历来被人传诵,那么它让你对生活有什么新的领悟呢?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阴阳割昏晓”的画面。

【课后练习】

1、本诗作者是______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______,自号“_________”,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

“_________

2、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3、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

五、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篇7:《望岳》导学案及赏析

一、独学:(早读完成)

1、阅读资料链接部分本诗的创作背景。(要求:将重要部分做好圈点勾画)

(1)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 yǎn )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杜甫出生于公元7,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的人们普遍具有较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万里封侯是当时文人普遍的人生目标。

杜甫有一个显赫的祖先,他的十三世祖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他在写作《望岳》时,他的父亲杜闲当时在担任山东兖州司马——杜甫的家族有做官的传统,他一辈子信守着“奉儒守官”的信条,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

2、下面画线的字你会读吗?(要求:将下列字词读音标注在括号内)

岱宗夫如何( ) 齐鲁青未了 ( ) 荡胸生曾云( )

决眦如归鸟 ( ) 会当凌绝顶( )

二、对学

1、认真听读配乐诗朗诵《望岳》(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给全诗划分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读完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认为你在朗读这首诗时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情感来读?(要求:与小组成员交流,并试着朗读。)

3、将这首诗读给你小组内的成员听。 (要求:小组推荐1—2人朗读,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听读将没有读准的字音和节奏帮助纠正过来,并对朗读进行评价。)

三、群学(展示)

1、小组成员推荐朗读,其余同学点评。(要求:点评时指出问题和不足即可)

2、全体学生齐读。(要求:全体起立,读出气势)

3、请各小组分任务陈述诗歌大意。(要求:率先完成的两个小组获得展示机会,并获得积分)

4、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1)《望岳》这首诗以哪个字为线索? 诗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提示:抓住各联的关键词)

例如: 首联—— 远 望:望见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在齐鲁平原上绵延不绝

颔联—— 望:望见了泰山的

颈联—— 望:望见了泰山的

尾联—— 望:望见了泰山的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提示: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5、小结整理学案(将第四小题的答案整理在导学案上)

四、当堂检测

理解性默写。

(1)《望岳》中______ ____,_______ 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望岳》中____ _ _____,____ ___ __两句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3)《望岳》中_____ __ ____,__________ __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篇8:《望岳》学案

《望岳》学案

《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大意。

2、体会诗歌中泰山的特点。

3、体味诗歌中作者的形象。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泰山的特点。

2、体味诗歌中作者的形象。

一、资料助读

1、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2、《望岳》写作背景简介

《望岳》共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今天所学的这一首是咏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此诗被后人刻石为碑立于泰山。

3、泰山简介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列中华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东泰安。著名

风景有天烛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一个自然文化双遗产。

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位于山东)、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北岳恒山(位于山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南岳衡山(位于湖南)。

二、感知大意

熟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并把它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品味探究

1、在《望岳》中诗人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泰山?

(答题思路:细读诗句,概括特点)

(答题步骤:概括性词语+具体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望岳》中你学到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一

(答题思路:细读诗句,研究写法)

(答题步骤:找准角度<炼字、修辞等>+分析作用)

3、从《望岳》中你“望”到一个怎样的杜甫?

(答题思路:细读诗句,分析形象)

(答题步骤:概括性词语+具体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历来被人传诵,那么它让你对生活有什么新的领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阴阳割昏晓”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

1、本诗作者是______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______,自号“_________”,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

“_________”。

2、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望岳》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篇9:中学生《望岳》杜甫导学案

教材分析

该课题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歌单元(第五单元第25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通过鉴赏诗歌领会诗文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但目前学生只在初一 时学过古诗五首,对诗歌朗读、鉴赏的方法还很模糊,鉴赏的能力也不强,故我把这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充分理解诗歌内容,领略诗人豪情的基础上提高诗歌朗读和 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杜甫生平及相关的文学常识,学会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进而体会诗歌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能力目标(过程及方法目标):

通过诗歌赏析——明义——抓意象——析意境四步骤的方法

理解诗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通过欣赏诗歌,让学生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不同情感,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诗歌赏析四步法,学会通过此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介绍基本常识。多媒体展示诗歌赏析四步法:明背景、抓意象、析意境、赏手法。介绍杜甫基本情况,并引述诗的四时期,讲解本诗写作背景。做好笔记,课堂上应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让学生对如何赏析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作者的生平等基本情况进行掌握。

二、明词义。讲解重点字词及诗歌的结构。对通假字、“阴、阳”二字等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如“夫”的读音。同时通过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四部分分析诗 歌结构,从中体会诗歌艺术特色。对重点字词做好笔记,按照老师的教授步骤,对每一句诗的艺术特色进行赏析。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 涵,同时对每一句诗进行深刻的分析。

三、抓意象。通过字词的含义教学生如何领会诗歌的意象。如:“青未了”、“钟”、“割”、“生” 等 字,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用字。欣赏多媒体泰山的画面,在结合字词的讲解,让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解答学生的疑问。字画结合,有助于学生形象 的理解这些字词用的精妙之处。

四、析意境多媒体继续播放泰山的画面,并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进入画面中,老师结合第三部分的讲解,深刻 分析诗歌的意境,点明本诗歌的思想感情。学生会感觉到热血沸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怀揣远大抱负,这时可以运用“随机点拨,因文入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赏 析诗歌。通过运用“随机点拨,因文入理”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远大抱负的愿想。

【知识扩展】

岱宗——泰山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泰山风景名胜区(Mount tai scenic spot):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国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中国书法第一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 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 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闻名中外。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自然的泰山,彰显着自然的神奇;文化的泰山,印证着文化的神圣。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灿烂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地理位置

泰山雄峙于山东中部,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在神话中其往上最接近统领“三界”的玉皇大 帝,东邻便是神仙居住的仙山蓬莱与瀛洲,故诗曰泰山“魂雄气壮九州东,一敞天门旭日升。百代帝王趋受命,万方处士向蓬瀛。(左河水)”泰山雄起于华北平原 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山脉绵亘100余公里,盘卧面积达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顶 海拔1545米。被誉为“五岳之首”。

泰山四大奇观

游泰山的最佳时间为每年的5月到11月。游泰山看四个奇观:泰山日出、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

小班化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课堂实录

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版八上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七至九年级的古诗经典句子

父亲的谜语优秀导学案

《悼念玛丽居里》(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望大陆》教学设计

《望岳》公开课说课稿

《望岳》说课稿

《望岳》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
《《望岳》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望岳》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精选9篇)】相关文章:

微课教学设计2022-08-10

教案学案集2022-09-03

《陋室铭》教案说课稿2023-07-04

北师大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2022-12-20

1生活中的数2比较单元备课 学案(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2023-01-0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2023-09-14

唯一的听众 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2023-05-19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2022-05-07

秒的认识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2023-02-07

现代诗歌两首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