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海南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相关政策建议(通用7篇)由网友“月半小可可”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试论海南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相关政策建议,希望大家喜欢!
篇1:试论海南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相关政策建议
试论海南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相关政策建议
试论海南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相关政策建议一、引言
离岸金融(OffshoreFinance)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无甚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传统的离岸金融业务包括货币信贷、投资、结算、外汇买卖、黄金买卖、保险服务和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伴随着新一轮全球性经济衰退,各国对游资监管力度加大,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前景逐渐黯淡,离岸金融业务也积极寻求着转型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之下,海南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相关研究更显必要、紧迫。
二、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宏观环境
(一)天然优势的地理区位
海南省位于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内靠我国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海南省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对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亟需大量的资金及金融服务的支持,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能有效满足此类需求;其次,毗邻香港有利于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的加快发展,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的兴起能有效辅助、巩固香港确立全球离岸金融中心的地位;最后,海南省与祖国大陆间的天然屏障可以作为防范省内与大陆境内金融系统协同干扰的“防火墙”。
(二)增长迅速的国民经济
海南省国民经济总值达2064.5亿元,同比增长24.8%,增速位居全国首位,同年地区产业产值均达到历年来的最高点,且第三产业增加值达953.67亿元,同比增长27.1%,较同比增速5.27%①。
(三)发展迅猛的金融行业
银行业快速健康发展。20末,全省银行类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217.3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2.8%。金融机构效益显着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5470.36亿元,比上年增长32.8%。证券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通过发行、配售股票共筹集资金122.14亿元,比上年增长8.16倍。保险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全年保险机构承保金额21727.19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实现保费收入47.95亿元,增长45.0%。
(四)持续加快国际化进程
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海南省抓住与国际市场、机构、法人等接触的契机,推动海南省产业升级转型。一方面,海南省不断强化自身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内的核心地位,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旅游、交通、商贸等方面的互惠合作,另一方面,海南省寻求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旅游、金融、环保等领域的交流。
三、海南省离岸金融的模式选择
通过对现有国际离岸金融市场模式特征及要素需求的考量,不难发现海南省省域内要素不满足内外一体型关于区域建设环境的需求。而避税港型模式本身即为了让离岸公司机构规避母国关于税收等非运营支出而诞生的一种形式,且随着近年来全球性受游资冲击而导致的全球、区域性金融危机频发,黑市洗钱现象不绝,现阶段相关国际组织、合作国联盟加强对此类模式地区的监管,从而使得一些区域离岸市场“形同虚设”,不仅如此,海南省较其他避税港型地区并不具有明显横向竞争优势,因此本文认为海南省不适宜避税港型模式。
剔除了以上两模式后,本文侧重与海南省选择以内外分离型为基础的适用性模式。首先就内外分离型模式而言,海南省现阶段国际旅游岛建设亟需相应配套资金的支持,据中国发展改革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测定,海南省国际旅游岛至少需要15万亿元资金的注入建设,而相对于海南省入不敷出的财政资金而言,数目之庞大犹若星河,因此本文认为海南省应采用单向渗透型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OUTIN),即允许离岸市场内资金有限渗透到在岸市场的模式。但受限于现阶段海南省金融软硬件实力,初期阶段仍以内外分离型模式。
四、海南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目定位
(一)助力海南省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为核心
必须遵循关于“十二五”时期的.规划路线,从而进一步助推海南省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等改革目标的实现升华规划中关于相关产业发展的理念,拓展海南省经济、产业发展的可行域,创造海南省与国际优秀产业、高新技术接触的契机,争取将海南省提升为“离岸金融-旅游服务”复合型海岛特区。
(二)开展以境外人民币离岸业务为内容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但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世界货币。
(三)形成“港琼”离岸金融犄角为目标
香港作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国际化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业务规模大、服务水平高、市场监管有效性强。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就其本身规划而言,具有浓烈的地域性特色,因此可以有效完善犄角内“业务池”构建,且海南省离岸金融的发展可以有效减缓香港受指向性游资的冲击,发挥犄角规模优势,有效规避相应风险。
五、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的内容框架
(一)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品种遴选
1.银行类离岸金融业务
一是离岸存款业务。可接受开立“非居民”的美元、港币等可自由兑换货币的存款账户,亦可接受开立人民币非自由兑换货币存款账户。
二是离岸结算业务。海南省可以依托离岸金融机构为平台,开展一系列如代理客户办理汇兑、接受和开立信用证、提供保函、光票托收、跟单托收等业务。
2.证券类离岸金融业务
海南省证券类离岸金融业务也应选取金融机构债券、利率掉期(SWAP)等为主的相对低风险性业务为主,从而做到降低风险,有限提升市场流动性。
3.保险类离岸金融业务
开展有利于海南省海洋产业发展的船舶险种,根据海南省特殊海洋、渔业状况,推陈出新具有离岸属性的创新型保险品种。
(二)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监管体系
1.离岸金融机构准入及退出机制
海南省离岸金融机构的准入应遵循“机构规模优先、良性内控优先、业务面广优先、效率服务优先”等原则,准入机构在进驻省内以前应具备外汇汇兑、业务办理、业务结算等基础性资质,并在此基础上报备国务院、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南省政府等相关机构审批、备案等基本程序。
2.离岸金融业务范围约束性
主要监管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的五项原则主要:一是审慎性原则,以风险相对较易控制的业务为主;二是可操作性原则,即以简单可行出发,以传统业务为主;()三是灵活性原则,在监管下适度放宽业务选择的区域;四是锁定交易性原则,通过账户的分设和严格管理,确保离岸业务的有效监控;五是差别监管原则,对外资银行及中资银行进行区别性管理。
(三)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优惠政策
1.税收优惠政策
借鉴国内外离岸金融市场的税收优惠政策,结合海南省实际,对在离岸区内开展离岸服务外资金融机构,可考虑在以前按10%税率减征所得税,免征印花税,对风险较大的离岸贷款实行专项贷款风险准备金,由金融机构申请,报外汇管理部门备案,同级主管国税机关审批后准予在所得税前扣除;对金融机构高管个人所得税按三免两减半征收。
2.费率优惠政策
对进驻海南省内的金融机构,给予分支机构登记、注册等注册服务类费用以一定额度折算收取,并比较横向区域离岸金融业务费率水平,从而促使域内具有比较竞争力。在机构运营过程中给予场地、办公硬软件等办公设备费用予以一定额度补贴或减免,规模以上机构享受政府后续保养维护等服务。
篇2:试论海南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相关政策建议
试论海南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相关政策建议
【论文摘要】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到“海南省可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至此给予了海南省经济放量增长、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新型发展之路。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海南省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进程中潜在的外部“利害”条件,并针对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的内部框架进行适应性规划。从而从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萌芽期”起持续助力,以达到增强省内经济实力,拓展区域经济影响力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国际旅游岛;离岸金融业务;离岸金融模式
一、引言
离岸金融(Offshore Finance)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无甚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传统的离岸金融业务包括货币信贷、投资、结算、外汇买卖、黄金买卖、保险服务和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伴随着新一轮全球性经济衰退,各国对游资监管力度加大,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前景逐渐黯淡,离岸金融业务也积极寻求着转型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之下,海南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相关研究更显必要、紧迫。
二、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宏观环境
(一)天然优势的地理区位
海南省位于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内靠我国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海南省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对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亟需大量的资金及金融服务的支持,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能有效满足此类需求;其次,毗邻香港有利于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的加快发展,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的兴起能有效辅助、巩固香港确立全球离岸金融中心的地位;最后,海南省与祖国大陆间的'天然屏障可以作为防范省内与大陆境内金融系统协同干扰的“防火墙”。
(二)增长迅速的国民经济
海南省2010年国民经济总值达2064.5亿元,同比增长24.8%,增速位居全国首位,同年地区产业产值均达到历年来的最高点,且第三产业增加值达953.67亿元,同比增长27.1%,较20同比增速5.27%①。
(三)发展迅猛的金融行业
银行业快速健康发展。2010年末,全省银行类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217.3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2.8%。金融机构效益显著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5470.36亿元,比上年增长32.8%。证券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通过发行、配售股票共筹集资金122.14亿元,比上年增长8.16倍。保险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全年保险机构承保金额21727.19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实现保费收入47.95亿元,增长45.0%。
(四)持续加快国际化进程
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海南省抓住与国际市场、机构、法人等接触的契机,推动海南省产业升级转型。一方面,海南省不断强化自身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内的核心地位,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旅游、交通、商贸等方面的互惠合作,另一方面,海南省寻求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旅游、金融、环保等领域的交流。
三、海南省离岸金融的模式选择
通过对现有国际离岸金融市场模式特征及要素需求的考量,不难发现海南省省域内要素不满足内外一体型关于区域建设环境的需求。而避税港型模式本身即为了让离岸公司机构规避母国关于税收等非运营支出而诞生的一种形式,且随着近年来全球性受游资冲击而导致的全球、区域性金融危机频发,黑市洗钱现象不绝,现阶段相关国际组织、合作国联盟加强对此类模式地区的监管,从而使得一些区域离岸市场“形同虚设”,不仅如此,海南省较其他避税港型地区并不具有明显横向竞争优势,因此本文认为海南省不适宜避税港型模式。
剔除了以上两模式后,本文侧重与海南省选择以内外分离型为基础的适用性模式。首先就内外分离型模式而言,海南省现阶段国际旅游岛建设亟需相应配套资金的支持,据中国发展改革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测定,海南省国际旅游岛至少需要15万亿元资金的注入建设,而相对于海南省入不敷出的财政资金而言,数目之庞大犹若星河,因此本文认为海南省应采用单向渗透型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OUT IN),即允许离岸市场内资金有限渗透到在岸市场的模式。但受限于现阶段海南省金融软硬件实力,初期阶段仍以内外分离型模式,待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档次,再权衡利弊适当冲破“屏障”,施行有限渗透的策略。
四、海南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目定位
(一)助力海南省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为核心
必须遵循关于“十二五”时期的规划路线,从而进一步助推海南省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等改革目标的实现升华规划中关于相关产业发展的理念,拓展海南省经济、产业发展的可行域,创造海南省与国际优秀产业、高新技术接触的契机,争取将海南省提升为“离岸金融-旅游服务”复合型海岛特区。
(二)开展以境外人民币离岸业务为内容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但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世界货币。
(三)形成“港琼”离岸金融犄角为目标
香港作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国际化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业务规模大、服务水平高、市场监管有效性强。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就其本身规划而言,具有浓烈的地域性特色,因此可以有效完善犄角内“业务池”构建,且海南省离岸金融的发展可以有效减缓香港受指向性游资的冲击,发挥犄角规模优势,有效规避相应风险。
五、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的内容框架
(一)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品种遴选
1.银行类离岸金融业务
一是离岸存款业务。可接受开立“非居民”的美元、港币等可自由兑换货币的存款账户,亦可接受开立人民币非自由兑换货币存款账户。
篇3:论产业集群发展及政策建议论文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相关产品集中生产、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企业在同一地理区域大量集聚的现象。它是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世界上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往往都是依托于一个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降低成本,也就是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还可以“促进技术交流”、“促进创新”。在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也就是产业集群发展快的地区,目前,广东和浙江地区,大约一半以上的经济是产业集群做出的贡献。
1 云浮市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近年,广东省云浮市加快产业集聚发展,稳步推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取得了喜人的成效。目前已初步形成几个产业集群雏形:
一是以云城区为中心的石材产业集群。云浮市是全国四大石材加工生产基地之一,石材生产能力、年销售量均居全国前列。作为“中国石材基地中心”和“中国石材流通示范基地”,全市有各类加工生产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lO多万人,年产石板材6000万平方米,工艺品250万套(件)以上,行业总产值达60多亿元,产品市场涵盖珠三角和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区,出口远销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大市场。3000多家石材企业中,资产500万元以上的有500多家,以该市云城区的云浮国际石材城企业为例,该企业经营面积达30万平米,总投资为3亿元,其内有石材商铺二千多家,分类设置板材、工艺品展区达10多个。以来,云浮先后获得“中国石材基地中心”、“中国石材流通示范基地”、“广东省民族民间(石雕)艺术之乡”和“中国人造石之都”的称号;云浮石材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二是以新兴县为中心的不锈钢制品产业集群。新兴不锈钢产业已成为云浮市的支柱产业之一,规模以上不锈钢企业实现产值41.7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7,7%。目前,该县有不锈钢餐厨具生产厂家42家,配套厂家38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其中年产值超5亿元的有3家,超亿元的有10家。不锈钢餐厨具95%以上出口欧美、日本市场,出口量占广东省同类商品的45%,产品在欧美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50%,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生产和出口不锈钢餐厨具基地,产品远销东南亚以及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海关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不锈钢餐厨具出口额排名前5位的企业中,第一、第三名均在新兴县。另据市场调查,现在欧洲平均每100人中至少有4人正在使用新兴县生产的不锈钢餐厨具,享有“新兴煲”的美誉。新兴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不锈钢餐厨具制品生产和出口基地,荣获“中国不锈钢餐厨具之乡”称号。新兴不锈钢制品产业集群与云浮石材产业集群一起于2010月被省经贸委认定为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三是以云浮硫铁矿企业集团为龙头的硫化工产业集群。云浮硫铁矿是世界上硫铁矿储量最大的矿山,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硫铁矿生产和硫精矿出口基地,硫铁矿产量占全国的30%左右,已探明硫铁矿储量达2.08亿吨,居世界首位,有东方硫都之美誉。在硫资源开发方面,云浮市现有硫酸产能52万吨,在建硫酸产能60万吨。目前以云浮硫铁矿企业集团公司、宝利硫酸有限公司、金泰化工有限公司、惠江钛白有限公司等为主体的硫化工产业集群渐成气候,是广东、广西两省区硫酸供应的主要基地。作为该产业龙头企业的云硫集团公司从建成投产至20末已生产硫铁矿348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8.4亿元,利税总额7.5亿元。目前,云浮市正与广东省经贸委合作,选择硫化工产业作为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的依托产业,通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云硫集团龙头带动作用,积极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延伸、拉长硫化工产业链,将硫铁矿就地加工成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将云浮市建成中国最大的硫铁矿制酸基地、华南地区最大的硫化工产业集群和广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四是以云安县为中心的水泥产业集群。云安县是广东省首个循环经济试点县,初步形成了水泥、石材、硫化工等三大循环支柱产业,拥有储量20亿吨以上优质的石灰石资源,埋有西江黄金水道和广东省内河第二大港六都港,毗邻世界储量和品位第一的云浮硫铁矿,是“石都”——云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东省火炬计划水泥特色产业基地,县城六都镇是广东省水泥生产专业镇,境内现有水泥企业7家,年水泥生产能力(新型干法)900万吨,年产值30亿元,在未来二、三年,该县将通过实施“水泥、油母页岩、电产业循环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力争全县水泥年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吨。
此外,云浮市的电力生产、罗定市的电子、云城区的机械制造和纺织、郁南县的环保型电池等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华润西江电厂、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美国艾默生电气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雅达电子(罗定)有限公司、全国最大的电池生产企业555集团等等均是其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或佼佼者。
2 云浮市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云浮市的产业集群多是以资源或传统主导产业为主,如硫化工产业和石材产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和创新能力不足,造成产业分工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本积累速度慢,自我发展能力弱,产业创新和竞争力严重不强。
2.2 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
在现有的产业集群中,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大多停留在低水平的往返式生产上,抗风险能力较差。例如云浮的不锈钢产业中的企业多为来料加工和订单加工及初加工产业,他们的特点是生产工艺简单,附价值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销路单一,一旦经济形势有变化,它们抵御风险能力很低。特别是在这一次横扫全球的金融风暴中,产品95%依赖外销的云浮不锈钢业就遭受了强烈的寒流。
2.3 集群发展欠成熟
严格地说,云浮市的多数产业集群并不是真正的产业集群,除了石材产业,大多数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尚处在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用“块状经济”来称呼更为确切。主要表现在产业链不够明显,配套能力不足,虽然较多企业在同一区域、同一产业领域,但是没有形成彼此关联的专业化供应商、服务机构及相关产业的地理集聚。
2.4 产业园区聚集效应不大
工业园区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其是欠发达地区实现产业集群的基本载体。云浮市作为广东省的一个欠发达山区市,目前虽有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佛山顺德(新兴新成)产业转移工业园、罗定双东环保工业园等几个规模较大的工业园区,但基本上都处于初建阶段,园区内企业有限,有些园区更是简单地等同于一些无相关的企业、行业堆积或叠加,致使园区内部产业结构混乱,缺乏专业化特色,缺少营造产业集群的发展氛围,并没有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对产业集群发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3 进一步壮大云浮产业集群的思路对策
3.1 进一步强化集群理念,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虽然产业集群大都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但是,在引导产业集群合理有序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以及防止企业群退化甚至走向衰退等方面,政府政策的作明都是十分重要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依赖于市场机制,而且还有赖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节。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不仅要做“开明政府”,放手让其发展,更要做“高明政府”,加强引导、扶持、促进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市场走多元化道路,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保护作用等。同时,产业集群是一个区域性的综合经济载体,同一、二、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它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联合行动,共同努力。政府应明确一个综合部门主管,负责对其进行目标定位、规划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建设、矛盾协调等组织管理工作。政府还应明确分管领导主抓产业集群的发展,做到加强领导、精心策划,使产业更加有序地扎堆、集聚、升级、扩散、辐射,更好地发挥倍数效应甚至裂变效应,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3.2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工业园区是形成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工业园是政府划出一块区域,通过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大量企业进驻和发展,使工业园区内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出远远高于非工业园区,这样就为形成产业集群和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准备了条件。另外,在工业园区内,容易形成产业配套,产业之间有着密切的物质和技术联系;企业间信息交流渠道畅通,交流手段和途径众多,企业间容易形成良好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容易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环境,创新的“产业空气”浓厚;容易形成被广泛认可的价值观和理念,从而构建区域文化。工业园区的这些优势,使到包括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创新优势、扩张优势等方面的内容在内的产业集群效应也得以有效的发挥。因此,云浮在建设工业园区过程中,应该把本地的石材、水泥、不锈钢、化工等特色企业结合起来发展,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集研发、制造、创新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域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极。
3.3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发挥区域品牌效应
区域品牌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它象征着该产业集群的历史与现状,是区域产业集群的代表。创出一个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地区品牌,是一个现代产业集群成功的重要标志。云浮依托本地资源发展的特色工业优势突出,石材、硫化工、不锈钢制品、水泥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目前已有“中国石材基地中心”、“中国石材流通示范基地”、“中国不锈钢餐厨具之乡”等一批有一定竞争力的区域品牌。下一步,应该继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现有区域品脾。一要继续办好“中国石材博览会”,进一步提升云浮石材在全国乃到世界的地位和影响,成为“国际石材之都”。二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快硫化工产业基地建设,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硫化工产业集群及中国最大的硫铁矿制配基地、华南地区最大的硫化工产业集群和广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区,三要强化产品自主创新,提升不锈钢制品业企业及产品的竞争力。培育云浮不锈钢制品区域品牌,成为广东省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五要科学规划水泥产业发展,打造百亿水泥产业集群,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水泥生产大市。
3.4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发挥人才集聚效应
人才作为产业集群必备的竞争要素,是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升级的基本条件。只有集聚大量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产业集群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效应,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云浮的石材、水泥、不锈钢等产业的发展已基本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初级阶段,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条件下,产业要完成第二次创业,对人才要求也进入了更高层次。而人才缺乏问题也正困扰着云浮各个产业的发展。构筑现代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队伍,是造就云浮现代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的迫切要求。因此,当前必须结合云浮产业发展,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形成人才集聚。一要认真贯彻“人才不设防”的指导思想,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各类人才,重点是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良好的环境、优厚的待遇和较大的成长空间留住人才。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引进机制,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借助广东省每年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或自行举办人才招聘会,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中引进科技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甚至是海外留学人员。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综合管理人才、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三要加强与高等院校、职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云浮市人才培养基地。推进人才培训的交流与合作,定期选派一批公务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其他地区,甚至是境外进行交流与培训,拓展现有人才的视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四要加强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为培养和创造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为储备人才做准备。
参考文献
[1]潘小璐,中山市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1)
[2]沈咏一厦门市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对策[J],商业文化,财金视点,,(6)
[3]王慧琳,云浮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政策取向[J],考试用刊,,(1)
篇4:中国期货市场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国期货市场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国期货市场现状
● 的期货市场,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市场秩序比较规范
● 期货交易所逐步走向成熟
● 经纪公司开始了一轮新的整合
● 存在的问题是:品种较少,规模较小
(一)整顿后的期货市场已基本步入规范运行轨道
经过几年较大力度的结构调整和规范整顿,以《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四个《管理办法》为主的期货市场法规框架基本确立,中国证监会、中国期货业协会、期货交易所三层次的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形成,期货市场主体行为逐步规范,期货交易所的市场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不断增强,期货投资者越来越成熟和理智,整个市场的规范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20期货交易较上年有所提高,受国内外市场形势及政策变化的影响,大豆、铜、小麦等期货品种的交易价格波动较大,但市场总体运行相对平稳,市场秩序比较规范,没有出现大的风险事件,表明期货市场运行质量在不断提高,逐步走向成熟,为规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期货市场整体发展缓慢
1.期货交易规模偏小
近年来,期货交易规模逐年萎缩。年由于期货市场政策面向好等多种有利因素的影响,期货交易规模止跌回升,出现恢复性增长。但从总量看,交易规模仍然偏小。
2.交易活跃的品种较少
12个期货品种中胶合板、红小豆、籼米、啤酒大麦和花生仁等品种根本没有上市交易。虽然近几年期货市场正在努力研究和开发玉米、棉花、石油、股票指数等新的期货品种,但迟迟没有推出。2001年期货市场上仍然只有老品种进行交易,交易活跃的品种越来越集中(见表1)。
表1 2001年商品期货分品种交易情况
品种名称 总成交量(万手) 交易金额(亿元) 市场份额%
大豆 9077.94 19121.58 63.41
铜 817.79 6510.98 21.59
铝 289.64 1994.62 6.61
小麦 1463.92 1835.11 6.09
豆粕 382.40 638.81 2.12
天然橡胶 14.64 52.89 0.18
合计 12046.34 30154.08 100.00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期货市场统计年鉴
(三)期货交易所逐步走向成熟
1.大连商品交易所
2001年大商所期货交易较上年大幅度增长,且持仓分布结构合理,市场运行平稳,市场内在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其中大豆的成交量是同期日本东京谷物商品交易所的5.3倍,是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成交量的28%,稳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豆期货价格对大豆生产以及大豆产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成为全国大豆市场的主导价格,并被国际市场视为大豆销区的基准价格,在国际大豆价格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全年交割大豆及豆粕现货50多万吨,大商所已经成为中国粮食企业,特别是大豆生产、加工、流通等相关企业套期保值的重要场所。在活跃老品种的同时,大商所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玉米等新品种,应对入世后国际上转基因大豆对国内大豆的冲击,探讨将大豆上市品种区分为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两种合约。
2.上海期货交易所
经过几年的发展,上交所已经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铜期货交易中心。期铜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联系紧密,全国98%的有色金属企业铜价都以期铜价格为定价基础,已经成为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定价体系的基础价格。2001年受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动荡的影响,国际铜价深幅下滑和大幅振荡,更多的有色金属企业进入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避免了价格变化带来的风险,充分发挥了期货市场的功能。为迎接入世,上海期货交易所正积极研究和开发石油、股票指数等新的期货品种,准备在更大的领域发挥期货市场的作用。
3.郑州商品交易所
郑商所坚定不移地活跃小麦期货交易,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培育市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小麦期货交易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场运行平稳,小麦价格较好地反映了现货市场的供求关系,投机资金开始入市交易,越来越多的粮食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在此基础上,郑商所正积极研究、开发棉花、白糖等新品种。
(四)期货经纪公司在规范中求发展
经过治理整顿后的期货经纪公司进一步规范,由增资扩股推动的期货经纪公司重组初见成效,60多家上市公司和具有金融背景的机构入主期货经纪公司,增强了期货公司的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了资产质量。2001年参加年检的199家经纪公司中有17家停业整顿;19家不予通过年检,取消经纪业务资格;期货经纪公司下设的营业部,有 157家获中国证监会批准,并获得《期货经纪公司营业部经营许可证》。末,中国期货业协会成立,期货行业有了自律组织,进一步规范了期货经纪业的代理行为,经纪业进入依法运作时代。
2001年适应期货市场发展的新形势,期货经纪公司新一轮整合已经开始。股票指数、国债等金融期货品种上市交易的研究和讨论,引起了证券金融业等注意,一批券商已经行动,以收购、兼并等形式参股期货公司。为迎接入世后国外期货经纪业的竞争,期货经纪公司分类管理从探讨已经变为行动,中国国际期货公司开始了公司内部的整合,向综合类期货公司方向发展;其他一些期货公司也在增资扩股,为成为综合类期货公司作准备。
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
● 没有金融期货,没有期权交易,中
国期货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要求
● 期货业生存困难,经营规模和经营模式无法满足形势发展需要
● 期货市场发展中的制约因素:观念中的误区;政策是期货发展中的一件紧身衣;法律环境的制约;品种上市机制需要规范化
(一)当前期货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突出表现在:一是期货市场的范围小,仅局限于商品期货,没有金融期货;期货交易方式单一,没有期权等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不适应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要求。二是交易品种少且品种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形成大连大豆一个品种独大的局面,既不能满足各业企业对期货市场的需求,又制约了期货市场的发展,使得期货市场规模偏小,已经不能承受社会投资资金的需求,增大了市场的风险。三是可以使用期货市场的需求者范围小,客户少,可以进入期货市场的资金来源少,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
2.期货行业生存困难,期货市场难以规范发展
市场规模偏小,使众多期货企业面临存亡的考验。2001年期货交易虽然出现恢复性增长,但市场日平均成交额刚刚超过100亿元,仅仅维持生存,缺乏发展能力。市场清淡迫使企业压缩成本,一些高素质的人才因此离开期货业,人才流失严重,动摇了市场的基础。为了生存,一些经纪公司不惜以降低手续费、降低保证金比例来吸引客户,恶性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增加了市场风险;更有一些经纪公司违规自营或超范围经营,给期货市场带来更多的潜在危害,影响期货市场的规范发展。
3.期货经纪代理业不适应期货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
作为期货市场主体的期货经纪代理业,现有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模式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规模小、实力弱,与国际期货经纪业相比差之甚远,缺乏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另一方面,经营业务单一,服务结构趋同。目前的期货经纪公司无论大小,经营业务都仅限于经纪代理,不能开展配套性的深层次服务,缺乏行业的中坚力量和核心层,弱化了期货经纪业的作用。同时,由于经纪公司经营业务收入来源单一,同业竞争剧烈,限制了期货经纪公司自身的发展。再一方面,治理结构不合理。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期货经纪公司的股权比较集中,甚至还是关联公司持股,其结果是没有来自股权内部的制衡机制,董事会流于形式,期货经纪公司在运作中缺乏独立的主体地位,增加了期货经纪业的管理风险。
4.期货市场难以在改革和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确立,95%以上的商品实现了市场化,而仅仅几个商品品种的期货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期货市场发展滞后,使市场经济体系不尽完善,将影响市场运行效率,潜伏金融安全隐患;伴随各类现货市场规模的增大,市场风险加大,市场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需要有相应的期货市场提高市场效率、分散市场风险。目前,中国期货市场范围小、金融衍生工具单一,不能满足证券市场等各种市场发展的需要;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市场要向WTO所有成员国开放,国内市场已经是国际化,现有的期货市场无法满足国内外企业利用期货市场的要求,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制约期货市场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1.对期货市场的功能与作用认识不足
目前一些人对中国期货市场的认识还停留在期货市场建立初期,只关注当时期货市场的风险和问题,没有注意到规范整顿后期货市场的有序运行,不了解十几年来期货市场对发现有色金属、大豆的价格,回避市场风险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更没有认真思考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行业和产品由于缺乏期货市场和不利用期货市场而遭受的风险和损失。许多人对期货市场的发展持谨慎态度,不会利用期货市场或不敢利用期货市场,弱化了期货市场的作用,限制了发展。
2.期货市场的政策约束
中国现有的期货市场政策,制定的背景是期货市场初期盲目发展的阶段,是针对当时我国期货市场混乱的特殊情况采取的一些临时措施,与国际期货市场的惯例差别很大。由于这些政策的限制,我国期货经纪机构没有金融机构参与,股权结构不尽合理,规模和实力较小,经营范围有限;同时,参与期货交易范围受到限制,参与期货交易的机构少,导致进入市场的资金来源和规模难以扩大。随着期货市场规范化程度提高,市场已经进入有序运行阶段,这些政策已不适应发展的形势,成为制约期货市场发展的因素。
3.现有的期货法规对期货市场的束缚
在规范整顿期货市场过程中出台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四个配套《管理办法》,已经实施2年多了。《条例》和四个《管理办法》中的一些内容,与国际惯例的差距很大,已经不能适应期货市场发展变化的形势,《期货法》又迟迟没有出台,期货市场缺乏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环境,使得一系列有关市场发展的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期货市场的创新发展。
4.期货品种上市机制不顺
目前,中国期货市场的上市品种长达几年不变,使得期货市场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关键是期货品种上市机制不顺。《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将期货品种上市的审批权赋予了中国证监会。但实际并没有按此执行,《条例》颁布近三年,各交易所研究、申请的待上市期货品种经过漫长的公文旅行,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结果,中国证监会并没有审批一个期货新品种。因此,期货品种上市机制缺乏规范化、法制化,亟待改进和完善。
发展前景与政策建议
● 扩大期货市场服务范围,增加上市品种
● 扩大期货市场服务对象,鼓励企业参与期货交易
● 重新培育期货经纪业务
● 早日出台《期货法》,提供良好法律环境
● 建立科学可行的品种上市机制
● 建立和完善分层次的风险监控体系
(一)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前景分析
1. 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期货市场相应发展
首先,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将对期货市场机制和功能的健全和完善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推动期货市场发展的外部动力。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证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市场功能,提高市场效率,不仅需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套期保值避险功能,还需要不断推出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以加速资金周转、保证金融安全。
其次,期货
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市场的发展和相互联系的加强以及市场体系的健全,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期货市场。
第三,期货市场自身将会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丰富上市品种、健全运作机制、扩大服务功能、强化风险防范等方面不断自我完善,形成促进期货市场规范发展的内部动力。
2.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为期货市场的规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2001年在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的形势下,中国经济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工业生产发展所需的生产资料,如石油、有色金属、钢材等等,需要相应的期货市场为之服务;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更需要期货市场的支持。
3.入世,与世界经济接轨需要有发达的期货市场
2001年,中国已经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国在更大范围参与世界竞争与合作,使中国的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需要发达的期货市场。
入世后,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企业和投资者需要更多的经营渠道、回避风险的工具和及时准确的信息,需要期货市场进一步发展;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中国依赖国际市场的程度不断增加,而许多大宗商品的价格受国际期货市场价格的影响和左右。中国虽然是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期货市场规模小、品种少,不能参与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只能被动的接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无法积极地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因此,要跻身于世界经济,参与国际分工,需要有发达的期货市场作后盾。
同时,中国市场要向WTO所有成员国开放,WTO的142个成员要进入中国,国内市场已经是国际化。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同时运作,是大多数跨国公司的习惯经营策略。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需要有发达的期货市场为之服务。国内企业也要学会利用期货市场,才能具备与国际企业平等竞争的能力。
(二)规范发展期货市场的政策建议
虽然期货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实质性的进展有待于认识上和制度上的突破,实现新一轮发展还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
1.调整期货市场的相关政策
要发展中国期货市场,提升中国期货市场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需要参考国际惯例,适时调整期货市场的相关政策,为中国期货市场提供平等竞争的条件和创造发展的环境。
首先,扩大期货市场的服务范围。应该根据各类市场发展的进程与需要,逐步扩大期货市场的服务范围。一是增加商品期货上市品种,扩大市场规模,满足更多的行业和商品对期货市场的需求;二是针对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价格波动大、风险集聚的情况,适时推出股票指数期货,将期货市场服务范围扩大到金融期货,回避和分散股票价格波动的风险,维护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三是研究和探讨外汇期货和利率期货品种,为将来这些品种的上市作好准备。
其次,扩大期货市场的服务对象。应该取消企业(尤其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参与期货交易的限制,鼓励企业参与期货套期保值,并允许将其作为投资工具,适度参与期货投资交易。同时,要允许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基金等各类基金适当地使用期货交易这一投资工具,实现投资组合多元化,分散投资风险。
第三,放宽进入期货市场的资金限制。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适当放宽金融资金参与期货市场的限制。允许期货标准仓单、债券、银行存单等有价证券的质押融资,既增加了期货市场的资金来源,又提高企业优质资产的利用率;对企业的套期保值业务,可试行在资金封闭运行的情况下,给予必要的信贷资金支持;根据期货市场的规范程度和发展规模,可考虑进行期货投资基金的试点,吸纳和分流社会资金,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
第四,重新构造期货经纪业。一是要改造经纪公司的股权结构,允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参股期货经纪公司,增强经纪公司的实力,以适应金融期货品种上市、对抗国外期货经纪业的竞争;二是在此基础上培育一批综合类的大型期货经纪公司,作为期货经纪业的中坚和核心力量,实行行业分类管理,改善期货经纪业的结构;第三,扩大经纪业的经营范围,对不同类型的经纪公司赋予不同的经营权,允许大型综合类经纪公司开展投资咨询、代客理财和自营业务,发挥经纪业的更大作用。
2.进一步完善期货市场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现有期货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与国际惯例不接轨,制约了期货市场的发展,削弱了中国期货市场的竞争力,急需进行完善和修改。要继续做好“期货法”的起草和制定工作,推动“期货法”及早出台,为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坚持注重与国际惯例接轨和有利于期货市场发展的原则,加快《条例》及四个《管理办法》的修改速度,为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较好的法律环境。
3.建立科学可行的期货品种上市机制
不断推出新品种上市,是期货市场正常运行的一项主要内容,需要制度化和规范化,要便于执行和管理,避免由政府决策部门一事一议。可根据上市品种的具体情况实行分类管理(可制定上市品种分类管理目录),对市场化程度高、不影响国计民生的小品种实行备案制,交易所可以组织上市,报期货监管部门备案和监控风险,让市场进行取舍;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和金融衍生品的期货品种的上市交易,实行预审制和试点运行,借鉴上市公司上市审批的方式,组织上市品种审查委员会,对上市品种进行预审,通过的品种上市进行一定时期的试运行,试行期内上市成功,确认为正式上市的品种,使新品种上市成为期货市场的一项常规的业务。
4.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在推出新品种、扩大交易规模的同时,更要重视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要建立和完善分层次的风险控制体系。期货监管部门要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监控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监控防范风险,用制度管理风险;期货交易所要发挥风险预警系统的作用,防范和化解风险于未然,杜绝随意出政策;期货经纪公司要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流程,管理期货业务风险。同时要指导投资者建立自我风险约束制度。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廖英敏 来源:《期货日报》
篇5:中部发展、政策研究与教育政策建议
中部发展、政策研究与教育政策建议
9月23日,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与河南大学在河南大学成功地举办了以“公共政策研究与教育政策建议”为主题的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庞丽娟教授,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教授,河南省政府原副秘书长、政策院兼职教授介新研究员,河南大学常务副校长赵国祥教授、副校长刘志军教授等出席了此次研讨会。河南大学教务处处长刘济良教授、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汪基德教授,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李帅军教授,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申申教授、李桂荣教授、岳亚平教授,经济学院李麦收教授、董保民教授,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周海涛教授、院长助理薛二勇副教授等2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此次会议由赵国祥常务副校长主持。庞丽娟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的宗旨与概况,指出河南大学教育学科历史悠久,研究扎实,政策院作为“集智聚力、强教兴国”的高水平教育政策智库,希望加强与河南相关专家学者的合作,共同提出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与会专家围绕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录取方式变革、职业教育改革、教育督导评估制度改革及学前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研讨,提出了一些具有政策咨询价值的建议。 一、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政策建议 赵国祥常务副校长指出,当前我国各省区之间、经济区之间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中西部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总体较少,高层次人才招生数量少,地区间、学科间的科研经费差别非常显著,毕业生就业、考研会受到“学校身份”的歧视。为此,他建议:建立“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动态进出机制,施行申请、考评制度,在推动教育公平的同时激活高校的有序竞争,进而避免高校分类标签化、固化及其引发的一系列身份歧视问题;改革招生指标分配办法,考虑地区之间人口与学生数量的差异性,让考生获得公平的入学机会;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在重点科研机构布局上倾斜,优先支持中西部经济后发省区,将省部共建高校上升为中央直属高校;从公平与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调整和完善“一省一校”政策,有力支持与促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李申申教授进一步指出,世界一流高校中的绝大多数是拥有百年以上校龄的老校,她从高等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中西部的崛起和可持续发展及教育公平发展的角度,建议将中西部几所百年老校纳入中央直属高校。 二、高校招生录取方式改革问题与政策建议 为了解决“高分考生落榜”的问题,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方式曾进行过由“顺序志愿”向“平行志愿”转变的改革,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刘志军副校长认为,27个省市区的高校现行的“平行志愿”录取办法,强化了社会对高考分数的过分重视,导致提高教育质量面临深层次的问题:对高校而言,降低了高校招生自主权,进一步固化了学校等级,淡化了高校的志愿选择,增加了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难度;对高中来说,加剧了对分数的追逐,导致了综合评价形式化、走过场情况的出现;对学生而言,“无志愿录取”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被忽视,进而出现退学及其他一系列问题。由此,他建议,要对现行“平行志愿”招录办法进行评估,吸收“平行志愿”和“顺序志愿”的优点和政策经验,实行“综合录取”的方式,即以“顺序志愿”的办法在第一志愿录完后,留出一定比例让各高校自主进行“平行志愿”录取;设立招生录取委员会;严格实施程序化操作,可以采取匿名录取办法。 三、教育督导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李帅军教授认为,我国教育督导制度有效地推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也存在着督导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合理、督导主客体地位不平等、督导方式不科学等问题。为此,他建议:建立由政府直接管理的教育督导机构,改变教育督导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代管的体制,推行教育督导委派制度,教育督导部门直接对同级政府负责,同时接受上级教育督导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并在政府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的领导下,与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协同工作;合理划分教育督导机构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责,教育督导机构专门负责监控任务,行使国家督导教育的权力,教育行政机构专门负责决策和执行任务,行使国家管理教育的权力;尽快建立教育督导资格证书制度,设立教育督导职务系列;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提高教育督导的专业水平,形成并实施科学适宜的教育督导方式。 四、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普职比”问题与建议 基于对基层实践的深入调研,李桂荣教授探究了当前职业教育中“普职比”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指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变成了战略性问题,但现实表明,“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目标需要优化调整,不能继续作为政策评价的标准并进行问责。1985年,我国首次提出了“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目标,当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91%,然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6.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了2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达到40%,现在仍然坚持“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目标显然违背了高等教育规模与中职教育规模之间此消彼长的发展变化规律。此外,按照“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原则进行考核存在政策失真的问题,会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或者限制学生的选择权,虽然达到招收中职学生的目的,但是不符合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此,她建议,调整“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目标,低调宣传中职免费的政策;加强统筹规划,厘清管理体制,优化结构,突出中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加大资源投入,严格企业用工制度,把中职教育办成优质教育,推动中职教育科学发展。 五、当前学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汪基德教授指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信息化资源严重匮乏,专业化水平低;学前教师信息素养不高,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他建议:建立健全学前教育软件与资源的评价机构;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补贴标准,消除学前教育存在的“数字鸿沟”;构建完善的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提高其信息化水平。 岳亚平教授指出,我国学前教师群体处于严重失衡与失序的流动状态,学前教师流动主要集中在中青年教师群体,教龄在3~5年的幼儿教师流动次数较多,无职称的教师流动比例大,拥有本科学历的学前教师想要离开教师队伍的比重最大。为此,她建议:高度重视学前教师的失衡流动,增强政府的责任意识,改善学前教师的生存状态;建立健全教师职业身份专业性的认定制度,完善学前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增加学前教师入编机会;明确规定幼儿教师的最低工资水平。 此外,刘济良教授针对青少年生命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整合各方资源加强生命教育的政策建议;李麦收教授针对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大学教师海外交流资金保障机制,探索施行中国高校与海外高校的学分、学位互认制度,为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就业创造机会等建议;董保民教授针对大学学术评价问题,提出了建立与国际学术接轨的内涵式发展评价体系的建议。王峥副教授针对当前早期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0~3岁儿童教育服务网络的建议。 石中英副院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针对当前教育改革中亟须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政策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基于扎实研究和事实分析,提出了具有政策参考价值的建议;研讨会后,将与相关专家学者进一步沟通,讨论并进一步完善专家学者提出的建议,使相关建议更加具有战略性、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进而转化成具有更高决策咨询价值的政策建议,报送国家有关部门和领导;同时也希望和河南大学建立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共同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 (责任编辑:孙建辉)
篇6: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的政策建议论文
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的政策建议论文
摘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节能政策研究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文章主要针对建筑节能及促进建筑节能发展的政策建议展开论述。文章首先指出发展建筑节能的若干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在建筑节能发展中应扮演的角色及若干政策建议,能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让政府在我国建筑节能事业发展中扮演应尽角色。
关键词:建筑节能;角色;政策;税收
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量急剧增长。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大国,这一点毋庸置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能源消耗过高始终是横亘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之路上的重要问题。我国发展建筑节能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晚,之所以会产生此种情况,主要与我国现代建筑业发展时间较晚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建筑面积也在成倍增长。尤其是21世纪之后,我国的建筑面积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令人乍舌的地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建筑能耗过高问题也日益凸显,引起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基于此种情况,我国政府也在建筑节能方面制定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取得的效果仍不是非常明显。因此,本文重点对促进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进行阐述。
一、发展建筑节能的重要意义
建筑能耗高、建设规模较大、节能型建筑比例小是我国建筑行业的典型特点。也正因如此,我国发展建筑节能的潜力也是极为巨大的。目前,建筑节能诚然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同样亦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发展建筑节能具有很多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有利于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建筑业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历几千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筑业始终不断发展。进入现代社会,由于能源消耗的日益增加,尤其是建筑能耗的不断增加,人们普遍将目光集中于建筑节能,希望通过建筑节能的发展促进整个建筑业的发展。在国外,很多国家在建筑节能方面已然得到很好发展,其中尤以德国、日本、美国为甚。我国的建筑业发展要想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必须大力发展建筑节能。发展建筑节能有利于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
随着工业发展步伐的逐步加快,大气污染情况也在逐步加剧。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清晰认识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发展工业是错误的做法,在工业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在建筑行业中,很多国家也日益注重建筑节能。而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大力发展建筑节能确实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为洁净、清新。
(三)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建筑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行业,发展至今俨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行业。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应始终关注,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不断促进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促进更多开发商不遗余力的参与到建筑节能事业当中。总而言之,建筑节能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政府在建筑节能发展中应扮演的角色及政策建议
(一)政府在建筑节能发展中应扮演的角色
在上述论述中提及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建筑面积也在成倍增长。尤其是21世纪之后,我国的建筑面积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令人乍舌的地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建筑能耗过高问题也日益凸显,引起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基于此种情况,我国政府也在建筑节能方面制定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取得的效果仍不是非常明显。政府在我国建筑节能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引导者角色。建筑节能究竟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政府需要科学把握。政府对建筑节能发展方向的把握有利于建筑节能的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2)支持者角色。建筑节能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如若政府在建筑节能发展中无法予以足够支持,那么建筑节能也很难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促进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的政策建议
建筑节能有利于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建筑节能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建筑节能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那么,在促进我国建筑节能发展方面政府究竟应制定哪些政策呢?综合已有研究,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应在建筑节能方面制定如下政策:
1.财政补贴方面的建议
建筑能耗高、建设规模较大、节能型建筑比例小是我国建筑行业的典型特点。也正因如此,我国发展建筑节能的潜力也是极为巨大的。目前,建筑节能诚然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同样亦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关研究表明,建筑节能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标准的住宅建筑,其成本也不过是每平米增加一百元左右。提高建筑节能标准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开发商的建筑成本,但这种建筑成本的.增加也是开发商完全可以接受的。为鼓励开发商积极投入建筑节能事业,政府应鼓励开发商大面积进行建筑节能建设,提高建筑的节能水平。政府可对开发商进行财政补贴,补贴其在建筑节能提升方面所花费的资金。除此之外,对于建筑节能做得较好的开发商,国家也可以在税收方面予以一定减少,鼓励更多开发商积极投入到建筑技能事业中去。
2.政府采购方面的建议
政府采购是促进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这一点在很多相关研究中已然得到充分证明。为促进我国建筑节能的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建议在政府采购方面制定一系列有效政策。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政府采购中不断加大对建筑技能产品的认证力度。众所周知,建筑节能产品是指与建筑节能相关的产品。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及国际组织已认证了几千个与建筑节能相关的产品。基于此种情况,我国政府在未来应不断加强对建筑节能产品的认证力度,在政府采购过程中也应积极采购建筑节能产品,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建筑节能产品及相关技术水平的提升。第二,有效推进政府建筑节能采购工作。我国应该在建筑节能采购工作方面制定出详细规章制度,并形成统一标准。在该标准的指引下,引导政府更为科学的采购相关建筑节能产品。在实施之初,可采用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后,再总结经验,对其进一步进行扩宽。
3.税收政策方面的建议
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均不约而同以税收为手段促进建筑节能发展。在我国,为促进建筑节能的更好发展,政府可在如下几种税种方面多下功夫:第一,消费税。所谓消费税是政府为更好体现消费政策所制定的一种税种。消费税的设置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效调节不良的消费结构,让消费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已尝试征收能源消费税,希冀能以此调节能源消费结构。我国也同样可以效仿,例如,政府可对石化能源征收消费税,通过该消费税的征收促进建筑厂商及居民将目光更多集中于地热能、太阳能、风能以及其它可再生能源等。第二,城市维护建设税。业内人士均明晰,城市维护建设税为专款专用。该税种的征收主要运用于城市的建设以及维护。城市维护建设税的实施可有效降低城市的大气污染程度,更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能效。不过,在我国目前所实施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主要基于如下三种税种征收:(1)营业税;(2)消费税;(3)增值税。当上述三个税种得以减免时,城市维护建设税也同时需要减免。因此,我国目前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征收率也相对较低。为更好促进建筑节能发展,我国政府应将城市维护建设税和能源耗费有效结合起来,实施单独征收。这样的做法更利于促进建筑节能发展。第三,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在历史上,我国曾存在固定资产投资方式调节税。该税种后被取消。为更好促进我国建筑节能发展,建议政府将该税种重新恢复,并对其进行重新设计、构建,让其更好适应于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
4.技术发展方面的建议
建筑技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应依赖于建筑技能技术的发展。为促进我国建筑节能事业的更好发展,政府在建筑节能技术发展方面也应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如对专注于建筑节能技术创新的企业和公司国家应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政府可组织相关企业到国外发达国家学习建筑节能技术,并引导其对相关建筑节能技术积极进行学习和借鉴,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新,研发出独属我国的建筑节能技术,将其更好的应用于我国建筑节能事业发展。除此之外,政府还应积极鼓励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积极参与节能技术研发,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最好的做法就是引导相关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利用二者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更好促进建筑节能技术发展。
5.公共政策方面的建议
为促进我国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国家应积极鼓励居民购买节能建筑、住宅。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局限性,我国很多民众并未真正认识到节能建筑的本质内涵。因此,在购买住宅时,也往往会因为嫌弃节能住宅价格太高而放弃购买。这样的情况存在是不利于节能建筑发展的,是不利于我国未来建筑节能发展的。基于此种情况,国家应通过相关政策的颁布,引导更多媒体积极报道节能建筑,让人们更多认识到节能建筑的好处,从而踊跃购买节能建筑。除此之外,对于购买节能住宅的居民,政府也可予以一定的资金补贴,减轻居民购买节能住宅的负担。相关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定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三、结语
新时期建筑节能政策的价值诉求更加强烈。在未来,我国建筑节能政策研究的任务还很艰巨。总而言之,建筑节能有利于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建筑节能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建筑节能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在我国建筑节能事业发展中应扮演引导者和支持者角色,在税收政策、财政补贴及政府采购等方面均应积极构建和完善相关政策,进而通过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不断促进我国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作者:李慧 佘军 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劲,孙平.中国建筑节能政策研究的演进规律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06).
[2]邹礅,张永胜.中国与新加坡建筑节能政策比较研究[J].科学之友,2010(05).
[3]发达国家建筑节能政策分析[J].聚氨酯,(03).
[4]张劲,鲁永奇,杨树凡,王丽娟,唐羽.辽宁省建筑节能政策透析[J].节能与环保,(01).
[5]宋琳琳.我国建筑节能政策变迁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03).
[6]陆媛媛,孟鑫.吉林省建筑节能政策分析与框架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12).
[7]宋琳琳.政策网络理论对建筑节能政策研究的意义[J].铜业工程,(01).
[8]宋琳琳,孙萍.中国建筑节能政策网络分析———行动者、网络结构与网络互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9]瞿焱,尚建兵.长三角地区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实证研究[J].经济师,2009(11).
[10]宋琳琳.我国建筑节能政策研究现状与评价[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2).
篇7:海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问答
海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问答
1、什么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是继“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之后,国家为实现农业人口老有所养目标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 2、新农保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建立新农保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保基本”,就是要从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广覆盖”,就是要靠制度和政策的吸引力,把尽可能多的农村居民纳入到新农保制度之中。“有弹性”,就是要适合农村、农民的特点和地区发展差异性,政策和标准具有适当灵活性。“可持续”,就是各级财政有能力支付,广大农民能够承受,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实现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3、新农保在制度上有什么创新? 新农保的制度创新,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政府对基础养老金全额补贴;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 4、参加新农保,每年需要交多少钱? 新农保每年缴费一次,可以从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800元和1000元七个缴费档次中选择其中一个缴费档次缴费。 5、参加新农保,能享受哪些优惠政策? 参加新农保,可以享受三项财政优惠政策:一是给予一般参保人员缴费补贴。选择每年缴费100元的,政府给予每人每年30元补贴;选择每年缴费200元及以上的,政府除给予每人每年30元补贴外,按每增加一个缴费档次另给予不少于5元的补贴。二是给予计划生育家庭参保人员财政补贴。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双女户(含少数民族三女户)夫妇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含结扎和上环)家庭的人员参加新农保,给予每人每年不低于10元的优惠财政补贴。三是为缴费困难人员代缴养老保险费。按照《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试用)》评残达到1级或者2级伤残的残疾人、农村独生子女伤残(伤病残达到三级以上,含三级)或独生子女死亡的家庭父母和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人员参加新农保,政府按每年100元的缴费标准为其代缴养老保险费,上述人员可以在政府代缴养老保险费的'基础上按规定继续缴费。享受农村低保人员、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等缴费困难群体由当地人民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6、参加新农保后,达到60周岁时能领到多少养老金? 新农保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支付终身。 基础养老金月领取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缴费年限满15年的,每多缴一年,基础养老金增加2元。例如:缴费满30年,则基础养老金每月可以领取85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水平和每年缴费多少、缴费年限密切联系。 具体待遇领取情况请参考《海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月领取测算表》。 7、按月领取养老金需要符合什么条件? 参加新农保年满60周岁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自年满60周岁的次月起,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1)缴纳养老保险费年限累计15年以上(含15年)的; (2)2010年9月17日时已年满60周岁,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参加新农保,同时本人没有领取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3)2010年9月17日时距60周岁不足15年并按年缴费至60周岁的;2010年9月17日时距60周岁不足15年,分次或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费,累计缴费年限在15年以内的。 8、哪些人可以参加新农保?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当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9、如何办理参加新农保相关手续? 携带身份证、户口本和相关证明材料到户籍所在地村(居)委会办理。 10、在参加新农保和领取待遇期间死亡的,历年个人缴费如何处理?还有哪些情况可以退还个人缴费? 参保人员死亡的,其个人缴费部分本息额退还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参保人员出国(境)定居、迁离本省、户籍性质变更时,个人缴费部分本息额也退还其本人或指定受益人。 11、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为老农保),如何参加新农保? 参加了老农保,如果您已经达到60周岁且已经领取老农保养老金的,在继续享受老农保养老金待遇的同时,享受新农保每月55元基础养老金待遇。 参加了老农保但未达到60周岁且未领取老农保养老金的,可以继续参加新农保,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本息并入新农保个人账户,待符合享受新农保待遇条件时享受新农保待遇。参加老农保的缴费年限可以合并到新农保中增加相应的待遇。 12、参加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如何参加新农保? 参加了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年满60周岁且已领取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金的,在继续享受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金待遇的同时,享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待遇。 参加了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但未达到60周岁且未领取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可以继续参加新农保,养老保险待遇分别计算,同时享受。 13、子女参加新农保,家庭能得到多少实惠? 海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月领取测算表 ?★ 毕业论文题目
★ 英语毕业论文题目
【试论海南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相关政策建议(通用7篇)】相关文章:
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必然性与路径选择2023-05-21
赴天津青岛海南等地保税港区学习考察报告2022-04-30
试论市场营销人才的供需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023-01-15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2023-09-25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2023-10-30
工商管理系毕业论文2022-04-30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选择2024-02-21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选题2023-10-29
贸易动力转型出口贸易论文2022-09-23
毕业论文选题背景范文2022-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