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院校的虚拟现实技术课程教学探讨

时间:2022-09-18 09:31:5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应用型院校的虚拟现实技术课程教学探讨(共13篇)由网友“cybobo”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应用型院校的虚拟现实技术课程教学探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应用型院校的虚拟现实技术课程教学探讨

篇1:应用型院校的虚拟现实技术课程教学探讨

应用型院校的虚拟现实技术课程教学探讨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门热门的专业选修课已在越来越多的院校中开设,但是这门课的教学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因此十分有必要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分析和探讨,给出一个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以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从这门课程的特点出发.结合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探讨了这门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验设计等方面的.特点与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最后还提供了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作 者:刘锴 LIU Kai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刊 名:电脑知识与技术 英文刊名: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5(23)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   虚拟现实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实验设计  

篇2:应用型院校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

应用型院校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要培养有创新意识、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也是目前国内外多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课题.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借鉴德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语言基础”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努力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 者:项响琴 汪彩梅 马保卫 XIANG Xiang-qin WANG Cai-mei MA Bao-wei  作者单位:项响琴,XIANG Xiang-qin(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合肥,230601;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合肥,230039)

汪彩梅,马保卫,WANG Cai-mei,MA Bao-wei(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合肥,230601)

刊 名: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2009 19(4) 分类号:G642.0 关键词:应用型   模块化   程序设计基础课   教学改革  

篇3: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在课程和教学方面均进行改革,以响应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理工科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是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必修基础课程,对培养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各高校物理课程教学存在多方面问题,导致物理课程教学质量低下,不仅影响理工科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更不利于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文就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

1.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一,物理理论知识与专业理论教学相脱节。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必修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学生通过物理课程不仅可以获得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科学思维,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物理知识可以说是理工科各个专业的基石和出发点,尤其在近代生物科技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物理课程知识点没有与具体专业相衔接,普遍存在物理理论知识与专业理论教学相脱节的现象,让学生感到物理课程学无所用,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重理论、轻实践是大多数院校物理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物理课程教学中只注重物理基础知识的.讲解,而与具体专业课程的物理知识涉及较少,不重视物理与专业相结合的知识应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拓宽基础,淡化专业”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指引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处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不合理、教学质量不理想的状态,极不利于学生后续专业技能课的学习,更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其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而在实际情况当中,很多院校过于强调培养目标,不断增加专业课和技能课的课时,进而导致大学物理课时越来越少,普遍存在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现象,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就不得不简化教学内容,进而出现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更无法发挥物理课程的学科素质培养功能。

2.如何提高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其一,向专业学科渗透。大学物理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学生后续学习理工科各专业学科的必修课,是学生学习理工科专业的基石和出发点。物理学理论和技术在现代生物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学习物理课程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物理学在生活科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作用。所以应该结合学生学习的不同专业,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在其专业的基础上扩展相关物理知识,加强物理理论与专业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将物理的基本理论渗透到专业学科课程教学中,将物理理论知识与专业理论教学衔接起来。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要传授物理知识,同时还要通过物理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学科素质,可以有效地丰富物理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物理理论知识向专业学科渗透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并区分对待,选择与专业相适应的教材,突出各部分内容的侧重点。

②让学生认识物理课程是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意识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③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例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以力学、光学以及电磁学等物理知识为主要课程内容。

其二,更新物理教学观念。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为了响应高等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物理教学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教学目标,培养知识结构多样化、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①物理课程内容应保持先进性,与最新的前沿问题保持同步更新。

②结合实际应用以及相关专业展开物理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③教师在物理教学当中应避免照本宣科,而是要注重对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教授。

其三,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大学物理教学普遍存在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现象,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系统地学好一门课程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讲更具有挑战性。所以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提高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有效性。

①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巩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加强课堂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②教师可以尝试从日常生活当中选取教学素材,引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兴趣。

③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物理课堂形象、生动、丰富。

④改革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平时成绩,将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态度、作业情况、课堂研究效果等内容均纳入到评价范围内。学生的课堂研究可以由学生自行选择,并由自己制定研究方案,教师可以提供相关材料,并给以指导。

3.结论

本文分析了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物理理论知识与专业理论教学相脱节、物理教学课时少等方面问题,并提出了向专业学科渗透、更新物理教学观念、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等措施,以提高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促进物理课程更好地发挥培养学生学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陈飞.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8):25-28

[2]潮兴兵,刘坚强,魏健宁.大学物理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整合目的、方法及要点[J].大学物理,(2):47-53

[3]李宏,谷建生,莫文玲.结合专业特色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物理与工程,2014.24(3):48-50

[4]杜亚冰,黄晓亚.大学物理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城建特色”下的大学物理[J].中国大学教学,.21(07):170-171

篇4:应用型本科院校机器人课程改革论文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器人课程改革论文

摘要: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于一体的先进智能装备,展示了一个国家的制造水平与科技水平。本文根据机器人教学的课程特点,结合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定位,对机器人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机器人教学课程改革方案以及研制了配套的教学器材,为探索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机器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机器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改革;教学器材

一、引言

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机器人教学在国内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得到了很多高校的认可。在本科院校中,机器人教学的本质是将机器人技术应用到本科教学中,它融合了人工智能、计算机编程、机械科学、材料科学和控制理论等多个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能力及实践能力[1-3]。最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机器人研究结构有洛桑联邦理工大学、意大利技术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和乔治亚理工大学等,它们均将能开发一套完善的机器人教学体系作为加速新一代机器人教学发展的关键问题。随着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大量应用,对于具有机器人设备的企业来讲,急缺能够机器人设计与开发、系统集成应用以及机器人维修维护的技能型人才。然而,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缺少较为完善的机器人教学体系,甚至有些学校的教学方式很陈旧,根本不适应市场需求。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笔者认为江苏理工学院要想培养合格的机器人人才,必须探索新的机器人教学模式,同时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为企业输出真正有用的机器人工程师。

二、机器人课程教学现状

为了响应“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发展计划,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了机器人教学的相关课程[4,5]。但就调研结果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机器人教学存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教材不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与机器人教学相关的课程教材比较陈旧,例如贠超版的《机器人学导论》[6]、熊友伦版的《机器人技术基础》[7]等,缺少与时俱进的内容更新。另外,据调研结果显示,90%左右的高校使用的课程教材不同,课程体系也各有千秋。甚至,有的高校制定的课程体系存在较大的问题,如机器人教学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机器人教学内容深度不够等。

2、师资力量不足。在机器人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却极度缺乏机器人专业的师资。据调研结果显示,几乎每所院校都面临着招不到机器人专业教师的状况。师资力量也青黄不接,新来的`教师不足以胜任机器人教学工作,而经验丰富的核心教师稀缺。有些学校也急功近利,想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合格的机器人教师,但专业教师却因烦琐的工作倍感压力,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3、教学器材缺乏。机器人教学器材是发展机器人教学必不可缺的一环。然而,机器人设备采购成本高,这导致不少高校的采购体量小或者采购的器材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专注生产机器人设备的厂家也缺少机器人配套使用的课程,而高校也缺少适当的议价手段,最终使得双方都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4、实践平台有限。学生缺少机器人时间的平台。导致这个现状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两点:

(1)学校缺少资金大规模购买机器人工作站或实训站,或者缺少能够容纳多套机器人设备的大平层教室。

(2)社会的机器人比赛都比较低级,缺少与机器人实际操作技能相关的竞赛,不少机器人大赛只是个噱头,更多地是主办方想引诱高校购买其昂贵的比赛器材。

三、机器人课程改革方案

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机器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办学方针,综合机器人课程本身特点与实际教学情况,提出改革方案,并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一系列尝试。

1、重新规划教学内容。机器人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互相独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理清教学主线,往往会顾此失彼。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机器人学这门课安排在本科三年级,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机械结构着手,详细讲解机器人的本体、传感器、控制器、末端执行器,让学生对机器人有感性认识。其次,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的角度讲授机器人的运动学,按照由浅入深、逐步递进的原则,即从位姿描述到DH参数,再到正方向运动学;最后,讲授机器人的轨迹规划应用以及编程,让学生对机器人的认识上升到实际操作的层面上。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机器人教学,笔者认为可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原有的教学结构进行创新,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引入实训室培训的模式。在不同的理论与实训之间,使机器人教学团队化、动态化、扁平化,增强学生学习机器人技术的兴趣。

3、加强师资力量。机器人教学设计多个专业领域,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一定的要求,笔者认为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可以大力引进与机器人专业相关的博士或者派遣教师去高校或企业深造,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另外,学校也要注重机器人知识内容的及时更新,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四、机器人教学器材探索

考虑到现有大型机器人设备价格都比较高,而江苏理工学院的设备资金又有限,笔者将开发一款廉价的、可以大规模使用的桌面式机器人。该款机器人臂长约为600mm,质量为5kg,拥有6个关节,可以开展以下几个实验。

1、机器人结构认知实验。机器人连杆、舵机、控制板及传感器均为可拆卸模块,学生可以根据二维或三维图纸自行组装,从而认识、熟悉机器人各个零部件的功能。另外,学生也可通过更换末端执行器(如夹手、吸盘、喷枪等)进一步了解不同作业类型下的机器人。

2、机器人抓取物体实验。通过在PC上输入物体的笛卡尔坐标系,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可以准确地完成对目标物体的抓取操作。同时,在末端执行器处还可有添加光敏传感器与声控传感器,实现对不同颜色物体的分拣操作及其声控搬运。

3、机器人编程与实操。可以利用Coke教授[7]开发的RoboticsToolbox机器人工具箱,借助MATLAB软件平台,教授学生机器人的基本理论编程。进而,在笔者自主研制的Arduino可编程控制板上,学生可根据掌握的基本理论编程知识二次开发Arduino代码,并将代码烧录到桌面式机器人中去,完成机器人的实际操作。

五、结语

本文结合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探索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机器人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改革方案。在今后的机器人教学中,教研室将尝试本文提出的改革方案,探索此方案在本科教学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冯大鹏,李涛,李修云,等.“机器人”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5):67-70.

[2]程仙国,孙慧平,李占涛.《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7(4):104-108.

[3]战强,闫彩霞,蔡尧.机器人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3):144-146.

[4]孙伏,侯红玲.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17,(2):207-208.

[5]于楚泓.《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风,2017,(8):54.

[6]JohnJ.Craig,贠超.机器人学导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

[7]熊有伦.机器人技术基础(机电一体化系列)[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篇5:应用型本科院校成本会计实训课程浅析论文

应用型本科院校成本会计实训课程浅析论文

摘要:成本会计实训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成本会计实训的操作型和应用型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大程度的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积累实践能力,对于现行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有实际意义。本文将简述成本会计实训课程的特点,简析当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成本会计实训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希望能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成本会计实训教学的开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成本会计;应用型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课程推进

一、成本会计实训概述

成本会计是会计的基础,旨在对企业产品的总成本及单位成本的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分支。成本会计实训是针对现代成本会计的职能要求,响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为强化学生对成本会计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实际的账务处理及分析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转向实践、效果显著的应用型课程。

二、课程特点

成本会计实训课程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既是会计理论、財经法规、职业道德等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实践,也是为之后理解财务报表、企业经营战略等奠定基础。成本会计实训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实践性、操作性强。把理论知识实践化,针对当下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对学生加以实际操作经验培训,是实训课程最主要的特点。成本会计实训是重要的综合性实训,是成本核算由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模拟操作过程,其最终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实际账务处理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消除学生步入职场工作后个人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

(2)涉面广、综合性高。成本会计以研究制造企业在供、产、销过程中产品的计算、核算与分析为主,涉及企业多个生产及行政部门,是企业的管理核心之一。学生通过实训课程的培训,既能提高会计技能,也能综合性的提升对企业结构的认知。成本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的核心要素之一,不但要核算和分析企业已发生的成本,也要着眼企业之后的成本控制管理。

(3)内容复杂、计算量大。成本会计的分类方法和计算方法较多,不同的计算环节所需选择的费用分配方法及其标准也各有差异。不同企业的制造工艺和制造过程各有不同,所使用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另外,实际工作中所涉及的原始单据大多需自制完成,且种类繁多。学生在成本会计实训课程中将针对以上内容作出合理的区分和应用,编制多项表格单据,反复归类核算,对学生的谨慎、耐心、数字敏觉性等都有要求。

三、目前高校成本会计实训课程推进难点

(1)师资力量与人才培养矛盾。教师作为教学课程的主导力量,直接决定了课程质量。因此,授课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经验为学生进行引导和教学,才能培养出理论和实践能力双优质的学生以符合社会需求。现今高校大多会计专业教师都是长期从事会计理论教研工作,鲜有实际操作经验,也较少对企业的组织特点和管理要求切身体会,对当下企业中成本会计的运用了解粗浅,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2)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当今职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主要是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计算机能力及财务分析能力。而现今高校成本会计实训课程的设置通常采取理论灌溉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模式,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建账能力较弱。除此之外,随着会计核算技术信息化的提升,手工记账逐渐被代替,很多高校教学方式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这些教学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所学难以符合用人单位需求。

四、课程推进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在鼓励教师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教师专业操作能力和实训能力的提高,组织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深入了解现今组织特点、管理方法等。同时,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最前沿的会计知识及技能,提高教学创新能力和意识。教师队伍的培养也要做到结构优化,要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探索、分享优质授课方式。

(2)合理设置理论、实训课程分配。从成本会计本身的综合复杂性和实操性来看,学校对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课时设置、投入精力应与理论课程相同,才能更好的响应应用型教学的号召,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教学时序的安排。在教学安排上,应首先安排学生了解成本会计分类及核算,而后进入实操阶段进行融会贯通,锻炼学生的核算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丰富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教学可引入沙盘模型,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只能进行实操演练,切身的感受企业里各职能领域的关联性,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多媒体教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引入也必不可少,让学生既懂得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也具备信息化成本核算能力,以符合现代企业及业务发展人才需要,还能够增强课堂趣味,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还可将校企引入课堂,既能获得校企的真实数据以提高实训的真实性和操作性,又能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分析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小结

对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会计人才为目的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成本会计实训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训经验积累极大程度的影响了毕业后的求职与发展。本文分析了成本会计实训课程的特点和如今高校中该课程推进的难点及矛盾,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训教学的开展和人才培养的落实。

参考文献:

[1]陈凤香..应用型本科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初探.林区教学(6),9-10.

[2]范可心.().关于提高成本会计实训效果的研究.科技信息(35),964.

[3]李高申,焦燕灵,&郭梅珍.().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实现策略研究.黄河科技大学学报,40(2),95-98.

[4]罗丽萍,&蒋红芸.(2017).成本会计课程嵌入式实训教学模式效果探讨.教育观察月刊,6(1).

[5]伍瑞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成本会计综合技能实训.财会月刊(16),123-125.

[6]于北方,&郑国龙.(2016).《成本会计》课程建设的实践及思考.时代金融(30).

篇6: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税法》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税法》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3月,中国教育部明确了全部普通本科院校的改革方向:将现有 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应用技術型院校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后,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性的要求。《税法》课程是目前我国经济管理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为提高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能力,必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税法》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

一、《税法》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对《税法》课程实践教学重视不足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税法课程教学均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该课程成绩的考核也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的成绩,但是对实践教学部分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一般学校只是在期末最后一周安排《税法》实训课程,在执行中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往往被压缩。

(二)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税法》课程实践要求

在开设《税法》课程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均没有配备适合《税法》实践教学标准的实验室,有很多院校甚至于都没有财税教学软件。教学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形式,在理论教学中侧重于各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而对各大重要税种如流转税和所得税的整个办税流程根本无法在教学中做全面展示,或者只讲解简单的纳税申报表的填写方法,对于企业在实务中可能会出现的`涉税业务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三)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在一些应用型院校,很多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自身完全没有到企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经验,在实践教学中难以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进行切合实际的实践应用操作,使得即使学校配备了相应的财务软件或实验室,由于教师自身水平的局限,也难以充分发挥财税软件的作用,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完善《税法》课程实践教学对策建议

(一)“翻转课堂”教学法在《税法》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法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在课堂讲授,学生课后练习的模式,变为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先进行课下学习,在课堂中再进行答疑解惑和知识的巩固提高。将“翻转课堂”教学法引入到税法课程教学中完全契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有利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把分散的各税种内容进行整合,合并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税法总论,介绍税法基本理论;第二部分是流转税类,应以增值税和消费税为教学重点内容;第三部分是财产行为税类,第四部分是所得税类,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第五部分是税收征收管理法部分。其次,教师应对重点内容预先录制相应的微课视频,比如,我国现行税法中最大的一个税种即增值税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录制关于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根据不同情况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的视频,学生在课下先进行视频预习,课上教师再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专项解答,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在该知识点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布置专项训练,让学生协作完成,不但使学生对非常抽象的销项税额计算和进项税额抵扣问题有了感性的认识,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项目教学法在《税法》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在项目教学法下,《税法》课程教师改变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分配并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税法》课程中的枯燥的税收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务操作过程中各项流转税和所得税的申报任务工作流程。下面以税法课程中的“增值税应纳税额计算与纳税申报”项目为例,来说明项目教学法在税法课程中的应用。第一,收集与增值税应纳税额计算与纳税申报相关的信息。在各项目组中,可要求每组学生选择一家当地的企业作为案例企业,企业类型应涉及工业企业、商业企业、“营改增”试点纳税人等不同类型,并利用各种途径获得企业生产经营以及纳税相关的信息。第二,项目实施。首先进行学生角色的分配,学生根据业务需要和角色安排,进行相应的涉税业务处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对于一些疑难问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并与教师沟通等方式进行解决。第三,教师要对项目实施进行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价。

(三)加强校企业合作,创建实践教学新平台

校企合作,是把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它的特点是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直接与市场接轨,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这种办学模式为在校大学生打开了一扇从学校通往企业实际的大门,可以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提前进入到岗位工作的状态,能使学生结合企业实际和自身实际查漏补缺,自学提高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一方面,校企合作要建立完善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校企合作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在实习中学习处理企业实际复杂涉税业务的操作技能,学校要指定专门的老师到企业中进行深入调查,取得企业办税业务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中要避免短期行为,对合作企业进行充分的调研,找到双方合作的共同利益切入点,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怡.应用型本科院校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探索——以会计学专业为例[J].山西农经,2016,13.

[2]高苑.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基于“微课”和“翻转课堂”结合[J].财会学习,,6.[3]林晓卿.基于行动导向模式的日本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探析——以项目教学法为中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

[4]唐崎.刍议当前校企业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亚太教育,2016,6.

篇7:技术应用型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研究论文

技术应用型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对中美技术应用型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方面的比较研究,就上海电机学院数学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如何借鉴国外院校先进教学理念进行了阐述。本项目的研究将为全面落实上海电机学院的办学定位,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

关键词:技术应用型 数学课程 比较 教学改革

数学课程作为技术应用型院校工程类、经管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素质以及后继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国外很多技术应用型的院校,特别是美国的一些技术应用型院校,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倍受关注,一直是学校教学改革中很活跃的领域,其在教学内容的设置及在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已越来越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中国虽然与美国在教育、科技、经济等领域的体制方面有较大的不同,但美国技术应用型院校在数学课程教学方面的不少改革思路和理念,很值得国内技术应用型院校参考和借鉴。下面笔者围绕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和上海电机学院重点教研教改项目,就上海电机学院数学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如何借鉴和学习国外院校先进教学理念进行分析阐述。

一、改革的意义

上海电机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以技术应用教育作为学校发展定位的一所新升本科院校,贯彻技术本科教育指导方针,提高技术本科人才综合素质,是目前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如何将这一指导方针融入到学校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实践当中,是当前学校数学课程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研究和探索的问题。自学校升本以来,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一直是学校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一项教改工作。至经过三年的上海市教委“高等数学”重点课程建设过程,目前学校的数学课程已经在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基于开放性的国际化视野,以具有技术应用型特色的上海电机学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美国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应用型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方面的比较分析,可以在学校数学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特别是在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设置上)、教材的选用、教学学时、教学手段与新技术应用结合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借鉴和学习国外院校先进的教学改革理念和思想,以完善和改进目前学校数学课程在上述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使学校的数学课程教学更加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校办学定位,同时也可以为国内同类型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二、改革的内容

本项目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对中美技术应用型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方面的比较研究,拟对我校目前数学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和改进。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设置方面

以往我校的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过于追求理论的严谨性与内容的完整性,缺乏与实际问题的联系,这既是优势也是不足,一方面虽然使一些优秀学生具备了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另一方面也使很多学生认为数学课程抽象、枯燥和无用,渐渐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另外,课程教学内容忽视了与学校所设置专业的相关联系,不是按各专业需要来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从而造成了教学内容的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差,缺乏为专业服务的力度。相比之下,美国的技术应用型院校在数学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上明显体现出了贴近实际和为专业服务的理念,特别注重应用,在从教学内容的引出到得出相关结论再到实际应用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很多脱离学生现有水平和繁杂的推理证明舍弃掉,更多的是引进了贴近实际和专业的应用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建模能力,介绍和加强离散数学和近似的思想,渗透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通过比较,我校数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改革上应注重突出应用性和技术实用性的特色,根据不同专业,分析研究如何将数学理论方法与相关的专业内容相融合,研究教学内容应用性的不同侧重性,加强为后继专业知识服务的理念。为此,要专门组织数学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对各专业数学课程进行描述,以形成各专业数学课程教学标准和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中应尽可能重视教会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观点去观察、解释和表述和本专业相关的工程实际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选题训练,以突出数学课程与专业课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学会把实际问题转换成简单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使得数学课程学习呈现出“问题—建模—应用—验证”的基本模式,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价值,增强对数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2.教学方式和手段方面

当前我校的数学课程教学方式大都还是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少教师仍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老套的教学手段,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性,教学过程中又过于偏重符号演算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了从直观和问题背景方面的引导。相比之下,美国的技术应用型院校在课堂教学中很注重教师的导学和精讲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在能力,在引入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时,往往通过多媒体课件先给出近似结果,尽量给出几何直观图,做到数学理论与计算机应用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另外,还特别注重教学内容与数学实验相结合,有的院校甚至整个数学课程都使用Matlab、Mathematics软件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使用先进的软件包和信息传递,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使其具备利用计算机工具解决问题和可行方案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比中美技术应用型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上的异同点可以看出,如何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开展数学实验,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我校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调动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学生可以自学的内容部分,应主要讲解其实际背景、基本思想及在所学专业中的应用,对学生自学有难度的内容要细讲、讲透,对计算性的教学内容应适当淡化计算技巧的训练,采取笔算和数学软件计算相结合,重点放在对方法的掌握及对式子含义与结果的解释上。另外,可通过建立数学实验室,在教学内容中增设数学实验内容,使学生借助于数学软件,通过生动具体的'例子加深对讲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迅速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等科技手段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素质的办学定位。

3.教材使用方面

目前我校数学课程使用《高等数学》(同济大学六版)和《微积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优秀教材,这些教材经过国内很多院校多年教学实践的检验,在内容、体系及习题等方面日趋成熟和完善,已形成独特的系统和风格。从数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虽然这些教材与美国技术应用型院数学教材内容体系基本相同,但从教材习题的选择和分布上看,国内教材中的应用题大都仅限于数学知识在物理、几何上的传统应用,缺乏现代信息。相比而言,国外教材的应用题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紧密结合了最新的实际问题,包括物理、生物、医学、几何、经济、金融、军事等各方面的问题都有,真实感很强,反映了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特别是国外教材通过精选一些只涉及较为初等的数学又能体现数学建模思想的案例,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换成简单数学问题,并建立相应数学模型的能力。为了弥补我校现用教材在应用习题方面的不足,学校数学教研室上半年专门组织教师自编了数学习题册,其中习题数量大、类型多、编排层次分明,收集了很多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题及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题目,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考核方式方面

目前我校数学课程考核采用的是以闭卷形式来核定学生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相比而言,美国技术应用型院校对学生的课程考核评价更多的是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比如通过课后完成研究性课题作业或小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借鉴国外院校在学生成绩评定方面的先进理念,应研究和改进我校现有的数学课程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做到基础考核和实验考核相结合,其中基础考核是以考核学生最基本的数学基础理论和基础运算为主,将其作为学生学业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实验考核主要考核学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软件进行数学计算的能力,比如可对几人为一组的学生进行一次大型作业或数学建模的考核,最终以上述两项考核的加权分数作为学生的综合成绩。

三、结语

本文基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和上海电机学院重点教研教改项目,以具有技术应用型特色的上海电机学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学校与美国类似的技术应用型院校在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异同点,旨在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目前学校的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建立一个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技术应用型院校数学课程教学体系。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将国外的先进教研理念同学校的办学定位相融合,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岗位适应性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课程建设目标,为全面落实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

参考文献:

[1]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柴俊,张晶.美国的微积分教学[J].高等数学研究,,(5):6-11.

[3]叶赛英,胡月.国内外两本微积分教材的比较与启示[J].大学数学,2007,(2):187-190.

[4]李振祥.中美微积分教学改革的比较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58-61.

[5]刘连福.美国微积分教学变革对我国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辽宁师专学报,2006,(3):78-80.

[6]堵秀风,李晓红,张永胜.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06,(11):75-76.

篇8:应用型独立院校中《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体会谈论文

应用型独立院校中《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体会谈论文

独立学院是按照新的办学机制和培养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其中采用培养模式最多的是应用型。应用型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取向,尤其是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到来,整个高等教育从学术型和研究型转向应用型已是大势所趋。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用”,本质是学以致用,“用”的基础是掌握知识与能力,“用”的对象是社会实践,“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

《控制工程基础》是机械类及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控制论的理论基础,以机械工程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广义系统动力学和科学方法论。该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被认为是理论性极强、难度极高、综合知识程度很高的一门课程;甚至有些老师和同学认为: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是门纯粹理论的课程,完全没有必要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里开设这么高难度的理论课程。针对应用型独立学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谈一下该课程的教学体会。

一、 课程开设基本情况分析

在笔者学校,该课程开设学时为32,课堂学时较少,实验项目涉及内容不多,讲授全部内容难度比较大,而且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消化所学内容并应用,尤其对一些难点、重点内容,掌握起来难度很大。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该课程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理解到应用的层次上,更谈不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应用型独立学院中讲授该课程必然要进行一些变化,注重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结合。

二、 应用型独立学院中教学基本思想

(一) 前期知识的准备

由于课程特点,对先行课程相关知识联系紧密,有必要在绪论中增加一部分前期课程知识的复习,使学生理解和学习起来更加流畅。比如所涉及的工程力学、电工学、大学物理,尤其是高等数学等课程,可以提前说明课程要运用到哪些知识,督促学生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的复习。

(二) 教材的选择

传统教学和培养模式中,该课程注重理论学习,所使用的教材深度和难度都极大,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杨叔子主编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而且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难度很大。因此,适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必须要将理论知识简化,并附有一定应用实例。笔者学校就参与主编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知识点全而简单,而且配合实例讲授,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三) 教学主线的明确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这条控制系统要求的主线。一般来说,课程内容主要讲授6个章节,每个章节内容其实都是相互关联的,体现如下:

(1)绪论是让学生对系统尤其是控制系统进行整体认识;

(2)传递函数是研究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如何通过前期课程知识分析的微分方程,得到一个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3)时域分析是研究控制系统性能的一种方法;怎么利用传递函数进行时域分析?怎样利用时域分析评价系统性能?

(4)频域分析是研究控制系统性能的.另外一种方法;怎么由實数域的传递函数转变成复数域的频率特性?怎么利用频率特性绘制奈奎斯特图和Bode图;奈奎斯特图能体现系统哪些性能?Bode图能体现系统哪些性能?

(5)稳定性是研究控制系统的一个目的。利用传递函数怎么判断系统稳定性?利用奈奎斯特图怎样判断系统稳定性?利用Bode图,怎样判断系统稳定性?

(四) 教学方法及内容的变化

有一位置随动系统,方框图为图a,Mp≤5%当系统输入单位阶跃函数时,

1)校核该系统的各参数是否满足要求?2)在原系统中增加一微分负反馈,如图b所示,求微分反馈的时间常数。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讲授,对于实践及应用的认识和重视度不够,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其实笔者调查了一部分学生,发现学生不是不想学习课程,而是觉得课程内容太抽象,不知道在实际中有怎样的应用。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理论应用的实际意义,尽量结合现实中的例子。

如图1例题是关于二阶振荡系统时间响应性能指标的常规题目。讲授过程中可以将其引入到汽车悬挂系统设计的问题上。悬挂系统需要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保持有效的抗震性能,也就是遇到颠簸时最大超调量不宜过大,否则乘客会感觉很不舒适。设计师先设计了a方案,通过计算检验是否满足要求;如果不满足要求,增加怎样的微分负反馈环节,可以使设计的悬挂系统满足要求。通过这种具体事例表述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的多。

三、 总结

对于应用型独立院校,怎样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解决培养问题,就要抓住教学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将课程内容和教学思路转向应用。笔者根据《控制工程基础》教学经验,探讨了如何改变教学思想,将知识与事例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建华.高等教育的应用性[J].《教育研究》,第4期.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第2期.

[3]杜艳红,刘源,于亚萍.浅谈“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第10期.

[4]王伟,申爱明.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J].3月.

篇9: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济法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济法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的经济法课程要引进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的话,进行规范的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在分析经济法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法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并最终给出了经济法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

经济法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长期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目前的经济法教学没有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性,从根本上无法达到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因此有必要引进教学设计的理念。教学设计是指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育教学绩效得到改善的系统决策过程。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教学设计的教学,能够聚焦更多的影响教学结果的因素,这恰恰是目前的经济法教学所缺乏的,因此,经济法课程要引进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的话,进行规范的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经济法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学现状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与法学专业所开设的经济法学课程不同,目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所开设的经济法课程,其基本内容虽然包括部门法意义上的经济法,但远远超出经济法这一部门法的范畴,涵盖了经济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部门以及商事仲裁、民事诉讼等纠纷解决程序法。

教学对象分析。从年龄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特征来讲,经济法课程所面向的教学对象一般年龄在20岁左右,根据我国教育学家查有梁提出的“发展认识论”,学习者在这个年龄处于“结构运演阶段”,在这一阶段发展智力,关键要重视学科知识结构,才能有效的解决该学科的问题;从个性差异上来讲,高职院校学生受到生源质量的影响使得学生素质普遍较低,反映在表面上是考试分数的差别,深层次的表现就是心态和习惯的差异。wwW.11665.coM

教学方法分析。在目前的经济法教学方法的采用上,大部分教师一直沿袭大陆法的法学教育传统,注重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原理的讲授,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座式教学占据了主导地位,即使是一些教师引入了案例教学,但案例的作用仅是辅助性的为了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偏重且忽视了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经济法的教学内容涵盖面广,在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教师不应过多的进行理论知识的输灌;另外,对于专业不同、来源不同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相同的教材,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基本上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线,根据课本的章节决定教学内容,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师按部就班地、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而且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既显得经济法枯燥无味,也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落后,缺乏专门的实践课程。目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组织课堂讨论、课堂分析、课堂交流等方面做得很少,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使用少,多媒体教学尚未普及,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实践课程是经济法的薄弱环节。受思路限制,大部分教师仅以案例分析作为实践课,学生的动手能力受到限制,而且会有纸上谈兵的倾向。经济法相对于财经类专业学生来讲,是一门辅助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应该与该专业学生的主修专业结合设计实践演练内容,但目前这类配合很少。

经济法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教学设计目标。教学设计目标应配合人才培养目标。对于高职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高职院校也有不同的认识,但总体来讲,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定位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那么,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经济法就应该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服务,转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因此,即该课程的教学设计目标不是培养学生进行法律制度研究的能力,而是应该培养学生运用现有法律规定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理念。根据以上教学设计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理所当然的成为经济法课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所遵循的理念。为此,本文将以企业实际涉法过程为主线重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始终置身于仿真的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训练学生拟定授权委托书、办理工商登记、模拟公司运营、签订合同、界定公司财产、解决经济纠纷、厘清公司破产程序等基本技能,增强职业行动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设计思路应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设计理念。本文所分析的开设经济法课程的财经类专业主要包括市场营销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以及会计类专业等,该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主要面向商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基于这种岗位需求,兼顾个别学生创业及个人发展的需要,本文认为应对内容庞杂的经济法课程进行精简提炼,以“企业的组建—企业的运作—企业的财产—企业的纠纷解决—企业的破产”等五个环节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每个环节明确相应的学习任务。

经济法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

教学内容设计。根据前文对教学对象的分析以及教学设计目标分析,经济法课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重视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结合学生的其他专业课,同时也要与工作中的知识结构相吻合,要强调培养学生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操作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将经济法的教学内容设置为六个教学模块:经济法预备知识、企业的组建、企业的运行,

于论文联盟 www.ybask.com

企业的财产、企业的纠纷解决、企业的破产。并在每个模块下面设置子章节,具体如表所示:

教学措施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传统的经济法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法律的逻辑性与抽象性使得教师的课堂讲授环节不能完全抛弃,但是理论输灌正是经济法教学被批枯燥的重要原因,结合前文所分析的教学设计目标和思路,本文认为可以选择参与式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就是教师按照参与式方法的要求和途径,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以学生容易接受、便于参与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亲自操作掌握教学内容的方法。参与式方法有很多,比如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影视、角色扮演、辩论、小讲座及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的游戏、练习等。可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以根据需要和客观条件适时选择的,只要能够满足一个目的,即促进参与就行。这种教学方法也适合前文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进行参与式教学时,可结合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让学生扮演企业的发起人、债权人等,模拟纠纷解决。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在进行教学媒体的选择时要适合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即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目前大多数经济法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媒体,这种选择是适应教学的新发展的,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单纯只是把板书的内容放到了课件上而已。

多媒体教学的设计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课件制作必须要体现多媒体教学应有的互动式、交互性、现实模拟性优势特征;二是避免过分追求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变“人灌”为“机灌”;第三,要结合教学内容中的六大教学模块来设计相应的课件和课堂材料。

课堂教学结构的确定。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到时间结构、认知结构和信息结构的优化。从时间结构上来看,目前各高职院校经济法安排一般都是两小节一次课,中间有十分钟的休息时间,共90分钟左右的授课时间,要分为开始组织教学、复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参与式分析新课内容、结尾小结几个部分。每节课可以根据教学模块的不同、教学方法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认知结构上来讲,要使教师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认知条件,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合拍;从信息结构的优化上来看,要确保教学信息传递迅速,反馈及时,尤其在参与式教学中,确保师生活动积极,配合默契。

教学评价设计。目前经济法教学评价非常粗糙,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就是期末考试,这种方式不仅考到的知识点较少,而且学生往往只是考前冲刺复习,当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理论,过后又会忘得一干二净,无法达到好的评价效果,也不能与课程教学相互促进。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教学评价的设计。

结合经济法的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方法设计,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参与式教学中的实践操作得分,要设计具体的量化表,在平时由教师根据学生参与程度来记录得分;二是对于热点问题布置机动性作业,由学生自愿提交,根据作业完成程度由教师打分;三是期末进行严格考试。三个层面分别按30%、30%、40%的比例组成最终成绩。通过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使学生掌握的知识面大,也可以从侧面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国内外企业、金融业、商业和高科技跨国公司以及许多国际组织在招聘员工和职员时,除了自身的专业素养,也越来越注重其具备的经济法水平和解决经济纠纷的能力。因次,必须从新的视野、新的思路来认识经济法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可操作性。

篇10: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实验课程建设的路径分析论文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实验课程建设的路径分析论文

1 背景

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就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经管实验课程建设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实验教学课程是经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实验课程与理论教学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尤其在建设以基础扎实,特色突出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民办本科院校, 立足院校传统优势,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和完善的实验条件为保障;构建完整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2 课程建设及内容

2.1 课程体系概要

按照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确立以学生为本、知识能力并重、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经济管理学科应用能力训练为主线,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验的方法步骤,在实验教师指导下较熟练地独立完成各项实验,并能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完成各类论文。根据院校所在的地域性特征,应用型人才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要作为实验教学的理念,并把它体现在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中,贯穿在日常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职业能力,使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实践和操作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强化学生在运筹学、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课程科目的应用能力,建立合理的会计学,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学科实训课程规划。

2.2 实验教材的选用

基于实验教育和理论教学的差异性,在引入一部分外校以及外聘教师优秀实验教材的同时根据本校教学实际需要,加大自编实验教材的力度,形成一批适应本校专业定位、内容新颖、贴近经济发展的教材,包括自编案例讨论教材、实验指导、实训等。

2.3 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1)提升教学团队的业务能力,聘用一批有研究能力、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实验教学任务,选调中青年教学和技术骨干去企业第一线锻炼和摸索经验。(2)改善实验教学队伍的结构。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更好地服务实践教学、技能培养、职业训练工作。以紫金学院为例,引进具有多年会计财务从业经验的某置业集团财务总监,高级会计师郝文老师充实到会计实验教学队伍中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3)施行双导师制,打破理论与实验教学界限,实行师资互动,解决理论与实验教学的脱节问题。在实验报告、小论文、毕业论文等各方面与校外企事业单位中具有实际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员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校外导师制度,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4 实验室建设

依托计算机和网络,经管专业的大部分实验课程使用统一的平台。按教学需求从实际出发,合理利用资源,重视教学效果。采购设备和教学软件系统,从提高利用率出发,配置合理,既满足教学需求,又不浪费资金重复采购。软件选购倾向于B/S模式,可以极大提高服务器的使用率,降低因电脑故障而导致教学受到的影响。如simtrade国际贸易实务模拟系统,只需分配给学生登陆号和密码,即便下课后,学生只要在学院内上网都可以继续做国际贸易实务实验。

3 实验教学的几点革新

3.1 教学方法

(1)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经验传授向启发引导转变。鼓励学生关注生活、深入企业、积极参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建设。以专业模拟实验室为基础,可以安排学生的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2)增强实验教学开放性,经管实验教学系统多为服务器/客户机模式。利用网络系统,学生也可以在实验室空间以外任何有网络接入的地方做实验;同时学生不仅在课堂内可以做实验,也可以在课外时间自主进行。不同专业、不同学时、只要对经管专业领域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申请选做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方案设计和实验项目。

3.2 教学手段

(1)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电子教案、终端服务技术等现代化手段为实验教学服务,完善教学资料,把教师讲解、示范、投影和动画等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验环境中能够身临其境地进行角色体验、分析,认识和掌握各项实际业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开通经管实验教学中心网站,通过网络发布实验项目、公布实验信息和操作规程,可用于实验预习、课件观看、课堂录像观看、教学效果反馈等,充分共享网络教学资源。使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实验教学方式的学习,达到比传统教学方式更优的教学效果。

3.3 教学考核机制

建立新的成绩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在方法上,实验课程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采取上机无纸化考试,以社会岗位需要为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参加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证书和国家统一从业资格证书。例如,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结合国家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大纲要求,确定考核内容,对于已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同学,可以免修会计电算化、会计政策法规等课程。

增加实践考核的内容,部分课程实行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由于平时上机也要进行实践考核,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更加注重实验及平时的实验模块内容的练习。有些课程实践考核比例是100%,比如紫金学院开设的国际商务模拟实习课的基础理论已安排在专业基础课国际贸易和专业课国际贸易实务中学习过,因此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国际贸易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学生能够自学,老师只要适当加以辅导就行,学生其主要精力放在实际应用,内容安排注意实用性,明显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普遍感到得心应手。

4 结语

通过实验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借助网络教学平台, 实现课程学习和考评相结合,教学与论文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实现从操作技能性实验向创新型实验转变,从强化理论学习向注重企业模拟实训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就业率,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篇11: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VF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初探教育论文

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VF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初探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学改革 VF 数据库

论文摘要:VF数据库是面向对象可视化中小型数据库开发系统的程序设计语言,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强的计算机课程之一。它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的数据库管理。如何提高学生VF数据库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教学工作的重点。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VF数据库的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VF数据库不仅是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着强大的数据和信息管理功能,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是诸多专业的必修课。但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习时仍然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强、综合能力差、逻辑观念弱等问题,所以在VF数据库课程教学中要立足教学现状,针对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与矛盾,对VF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以此来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VF数据库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VF数据库教学现状

VF数据库既包含对数据库的管理和应用,还包含对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较SQLServer简单易学易懂,较MS-ACCESS学习稍有难度。在我校的VF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课程开设的专业主要是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非计算机专业,该类专业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对数据库管理和程序设计开发兼而有之的VF学习有一定难度。专业术语和基本操作均存在认知的过程。二是课程开设的班级学生有统招和对口,学生生源层次不同;有省内招生和省外招生,学生基础层次不同,因而其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有所不同。从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初始能力分析:有的学生热爱学习,但基本操作能力稍差;有的学生思维活跃,但眼高手低;还有些学生学习态度及知识理解均较好,但理论基础不足。不同层次学生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对VF课程的学习与理解存在差异。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个课件、同一授课方法、同一个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三是课程的实践学时偏少。自上学期开始,我校各专业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在修改培养方案时,增加了专业课程的学时而减少非专业课程学时,由于开设VF数据库课程的专业均为非计算机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原方案相比,VF数据库课程总课时减少,实践课时的比重也降低了。对操作性、技能性强的计算机课程而言,上机实践课课时的压缩,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及时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增加了难度。基于以上VF教学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要的,甚至是迫在眉睫的。

二、VF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改革就是创新,要破除守旧的思想,把最新的课程体系带给学生,真正的让学生们学以致用。下面是几点本人对数据库(VF)课程改革的几个想法:(一)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的教学,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数据库类课程的特点是基础理论学习内容较多,一些概念性内容不容易理解,例如关系模式、关系运算、数据库的规范化问题,查询优化、数据库的恢复技术、并发控制等知识,对于没有实际数据库设计维护经验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就要从学生身边最常见到的学生档案管理、考试成绩管理等系统信息数据入手,去认识数据库系统,启发学生在与自己有关的信息中,比如通讯录管理、班会开支管理、出勤记录管理等方面去了解数据库系统。通过联系实际,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时候就不会感到抽象和陌生;因为有了这些天天打交道的贴切生活的的实例,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时候会感到形象和具体,有亲切感,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二)制作数据库(VF)课件。先进的教学手段能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先进的教学手段是一种艺术,能使教师充分发挥、实现自己的创意,形成最佳的教学效果。数据库(VF)课程的特点是表格多、图形多、界面多,诸多逻辑结构等方面的问题给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三)电子化教学改革的尝试和实践。网络化的教学平台、电子化的实验和作业平台、电子化的考试系统是VF课程建设中进行电子化教学改革的三大重要举措。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校园网、学生宿舍终端及其他公共终端、教学素材即可组建一网络化教学平台,配置网络教学软件后可以进行远程网络教学、广播教学、师生对话及答疑等教学活动。学生作业和实验是学生进行课程实践的主要方式,也是检查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重要方法,有书面和电子文档两种主要形式。要克服传统作业和实验的固定性、增加习题的多样性和解决教师及时评阅问题,那么开发习题库和网络作业及实验平台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利用校园网开发VF课程作业网页,学生可以在平台中进行作业解答、提交、成绩查阅等操作。电子化的考试系统是实现无纸化考试的基础。目前,VF的期末考试仍然是有纸的试卷考试,但是,如果能开发出来VF的期末考试系统进行网络化考试,那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国家计算机一、二级考试目前均是网络化考试,学生在历年考试中也有不错的表现,说明学生对于网络化考试环境已经比较熟悉,推行网络化VF课程教学与考试是可行的。

三、创新VF数据库教学方法

1.密切联系实际,上好第一节课,树立学习信心。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的教学,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从学生身边最常见的学生信息管理、成绩管理等系统入手,去认识数据库系统。在第一次进行VFP课程教学时,把使用VFP开发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大屏幕上演示给学生看,包括各个模块功能演示,如:登录模块,数据的录入、查询、修改、维护等。并告诉他们学完这门课程后,自己也将能开发出类似的系统,例如通讯录管理、日常开支管理等一些实用系统,树立学生学好数据库的信心。

2.采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开发为主线,合理设计学习任务。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模块,围绕着项目模块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涉及的4大模块,每个模块的理论讲授与上机练习都要认真规划,合理设计,紧密围绕项目开发的步骤去学习。该项目首先需要创建项目、数据库、数据表,那么在数据模块中就要结合系统所需学习建立.pjx、.dbc、.dbf等相关文件,并进行表的操作、创建索引、表间关联等设置,这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工作。查询模块和显示模块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重点,主要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增、删、改、查和显示操作,前3大模块的例题在设计时要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密切相关,学生上机实践时形成系列任务,为完成整个项目积累基础文件。最后进行菜单设计,完成菜单模块中文件的调用,连编成可运行地系统。

总之,我们要在自己的VF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态的、生动的、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更积极的去获取数据库专业知识,提高数据库应用能力、拓展数理逻辑与创新思维,进而获得良好教学效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VF课程教学改革的提供真实生动的案例,积累丰富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利平,“任务驱动”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EB/OL],http://smxx.zjhyedu.cn,-01-07

[2]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大纲和样题[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2.

篇12: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摘 要】 课程是专业的基本单元,是专业建设的“细胞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及其体系设计是一门课程建设的基础,而如何进行设计,则取决于支撑专业建设目标的课程教学目标,所以,进行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而按照课程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模式是核心;按照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构建立体化、动态化、网络化的教材体系是载体;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过程考核体系的建立是导向。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材建设; 过程考核

一、构建以“夯实专业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标

以专业建设目标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构建以“夯实专业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大众化教育环境下的大学本科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依据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上海电机学院(下文简称“我校”)“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和“注重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能力”的专业建设目标,确定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包括:一是人才层次定位——是应用型专门人才;二是职业岗位定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实务工作;三是知识结构定位——在复杂的财务环境中从事职业岗位定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四是素质能力定位——应变日趋复杂多变的现实状况须具有的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按照技术应用型本科“应用型”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思维”(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会计学原理与实务》课程组根据这门课程作为财务管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病:一是在教学内容安排的顺序上,注重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能力的培养;二是在教学方式与手段的运用上,注重单一的课堂教学和统一性,忽视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综合运用和学生的差异性;三是在课程教学内容掌握的考核上,注重知识记忆性和最后结果的测试,忽视技能和创新思维的考核。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支撑专业培养定位的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和教育理念落后于大众化教育下的教育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要求。所以,我校将“夯实专业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作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

二、构建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以课程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构建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会计学原理》课程作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这是会计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其次,大众化教育环境下的会计本科教育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各项知识的复合、渗透与有效掌握,如何让学生逐渐进入会计学课程的学习角色,如何使学生适应会计学课程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会计学的知识殿堂。《会计学原理》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是至关重要的。

(一)按照课程教学目标服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原则,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笔者根据多年《会计学原理》的教学体会将《会计学原理》课程定名为《会计学原理与实务》,从一线实际岗位会计人员所需的会计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出发,结合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学科特点,遵循由浅入深、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激发兴趣到自主学习的原则,以知识、能力模块化的方式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重组为5个教学单元模块,构建了以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为模块的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1.会计学习入门。从介绍会计与会计职业开始,通过认识和填制原始凭证、认识会计账簿和科目、阅读财务报表等内容,引导学生进入会计学的知识殿堂,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所需的思维方式与职业操守。包括:会计的初步认识与简单应用、资产负债表要素和利润表要素的介绍,拉近学生与学习会计的“距离”。

2.复式记账及简单应用。从介绍单式记账及其缺陷入手,引入复式记账产生的背景及复式记账法的概念和内容,通过一个制造业企业的经济活动阐述会计对象并加深对复式记账法的理解和掌握,为后续内容即会计记录、会计系统和商业语言的书面报告的讲授进行必要的资料准备。包括:复式记账之基础与核心——账户与借贷记账法、账户与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以制造业经济活动为例。

3.会计记录系统。从会计工作的源头会计凭证入手,介绍会计数据的产生过程和会计业务流程,主要掌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记录。包括:会计事项的载体与初步整理——会计凭证、会计事项的进一步整理与信息存储——会计账簿、会计系统之整合与流程——账务处理程序、账户运用规律之总结——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

4.商业语言的书面报告。从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结合入手,阐述基本财务报表的编制前提和编制方法,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三类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包括:会计系统之控制——内部控制和财产清查、会计系统的“产品”与信息输出——基本会计报表。

5.会计实践的总结和凝练。让学生在掌握会计方法和会计业务流程的基础上,主要掌握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会计规范体系,明确会计是怎样一种活动,其产生与发展的动因是什么,并对会计学科分支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对会计的性质→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程序→会计方法→会计规范体系这一会计理论结构建立起初步的概念。

(二)适应大众化教育的特点,满足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针对课程的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课程教学模式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通过感性认识的入门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在讲授“会计知识入门”模块和“会计记录与会计系统”模块时,采用了“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首先,通过仿真会计模拟实验室观看有关凭证、账簿等实践活动,认识“账为何物”,使学生以较强的感性认识开始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在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通过专项试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账从何来”。

2.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提炼和总结,通过理性认识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深入学习。笔者在讲授“复式记账及简单应用”模块和“商业语言的书面报告”模块时,则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包括参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流程、资金运动过程、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实践活动,清楚“账有何用”,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

三、构建立体化、动态化、网络化的教材体系

按照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构建立体化、动态化、网络化的教材体系。教材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配合教学内容重组与完善,《会计学原理与实务》课程组在编写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3本教材。同时还编写了《会计学原理与实务案例分析集》并开发了一套“网络版会计仿真情景模拟操作”系统。

(一)编写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基础会计》主教材

该教材以简单的经济学常识和实际生活中大家喜闻乐见的事例、案例引导学生入门,以最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基本构成和作用为切入点,逐步讲授会计循环,以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各种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这种教材体系和内容的安排,让初学者不至于一开始就因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如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任务、会计目标、会计原则等枯燥的会计理论而对会计学丧失兴趣或产生畏惧心理。

(二)编写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基础会计专项实习与习题集》和校内印刷的《会计学原理与实务案例分析集》辅助教材

以此配合《基础会计》主教材的有关教学内容,随着教学进程通过案例分析、每章小结、研讨交流、模块测试、专项试验等形式,满足了模块化的“循序渐进,边讲边练”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编写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基础会计综合模拟实习》辅助教材

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一个完整的会计循环系统,在学习完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并掌握会计循环系统的各个环节和各种会计方法后,通过对一个企业一个月完整的业务模拟操作,不仅使学生对会计循环系统的各个环节和各种会计方法有了一个连续的、完整的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大量的会计业务操作,达到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会计意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课程《财务会计学》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开发了“网络会计仿真情景模拟操作”系统

网络会计仿真情景模拟操作,角色转换掌握企业经营业务流程。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会计业务在企业整个经营环境下的流程,使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企业和工作岗位并进入工作状态,《会计学原理与实务》课程组开发了一套以掌握会计业务流程为主的“网络会计仿真情景模拟操作”系统,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和业务性质,确定几个虚拟角色并给定相应的工作空间,定出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并制定其工作流程,对一个企业的会计业务按照实际工作中的流程进行网络化账务处理。该系统既可以由一个学生模拟多个角色,按照实际工作中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根据会计业务的要求,不断切换角色完成,也可以由几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校内会计情景模拟实验室完成。前一种操作方式有利于学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去完成;后一种操作方式,更加逼近实际,并有利于对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四、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过程考核体系

以综合运用能力为考核重点,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过程考核体系。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实际上是教与学的指挥棒,它将直接引导教师如何去教和学生如何去学的方向。目前,学生厌学除教学内容不实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外,恐怕课程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机制不科学、不合理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课程组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过程考核体系。

(一)在考核内容上理论与实践并重

为达到培养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之目的,应减少知识记忆性的考核,增加通过综合案例分析和问题解答来考核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掌握,通过实际操作来考核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在考核方式上过程重于结果

为避免期末突击并一次考试定终身带来的知识掌握不扎实和缺乏运用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弊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不懈努力,以上述教学内容考核改革为基础,改革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平时作业(习题、专项模拟实训、案例)、单元模块和学期综合分三部分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并分块加总确定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三)在考核机制上,增设模块考试门槛

首先,保证学习过程,作业完成率必须达到80%,否则取消其参加模块考试和学期末综合考试的资格;其次,作为重视能力培养的保证,在模块考试前采用实地考评并通过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否则取消其参加模块考试和学期末综合考试资格。●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占国.以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打造精品课程。会计之友,,(12).

[2] 夏建国.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6,(7).

篇13: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教学的应用论文

1引言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中,实践了建构主义、情景学习的思想,可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熟练掌握和巩固教学中的重、难点,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虚拟现实技术简介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是20世纪末提出的一项多学科综合技术。它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通过计算机仿真,生成具有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逼真的三维虚拟环境。用户可以通过专业的传感器设备进入虚拟环境,与虚拟场景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潜力的技术。虚拟现实有三种特性,即沉浸感、交互性和想象力(又称创造性),使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具有独特的、明显的应用优势。基于虚拟现实创建的教育和教学环境,为学习者营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从传统的“以教促学”的学习模式,转入一个新的学习方式,学习者通过自我互动和信息环境,获取知识和技能。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是很难用实物来演示。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三维演示程序,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

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高职院校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探索论文

教学论文的题目

艺术教育教学论文题目

新建本科院校筹资渠道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应用型院校的虚拟现实技术课程教学探讨
《应用型院校的虚拟现实技术课程教学探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应用型院校的虚拟现实技术课程教学探讨(共13篇)】相关文章:

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论文2023-07-01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论文2023-07-03

高职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建议论文2022-08-27

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与策略探讨论文2022-05-26

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论文2023-11-02

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讨2023-10-28

会计教学改革探讨2023-02-08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2022-07-09

高职计算机教学论文2022-05-02

应用型本科院校统计学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析论文2022-07-2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