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建议论文

时间:2022-08-27 07:49:18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职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建议论文(精选20篇)由网友“你头发乱了喔”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职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建议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高职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建议论文

篇1:高职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建议论文

高职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建议论文

高职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建议论文【1】

摘 要 生物制药工艺是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主干课,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覆盖内容较广,在生物制药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高职生物制药工艺教学与本科教学有一定的区别,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实用。

文章对如何达到此目标,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实践环节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高职 生物制药工艺 教学改革

生物制药工艺是一门涉及生物学、医学、生物技术、化学、工程学和药学等学科基本原理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应掌握各类生物药物制造的工艺技术基础理论、原理、工艺过程和制剂技术及其质量控制;各类生物药物的来源、结构、性质与临床用途。

因此,生物制药工艺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在生物制药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覆盖内容颇广,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具有相当的难度。

笔者通过二轮的教学实践,深感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突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特色,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有许多要改革和探索的地方,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讨论。

一、准确定位课程,明确课程目标

生物制药工艺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讨论的重点是各类生物药物的原料来源及其生物学特性、活性物质的结构、性质、制备原理、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药物生产的中下游技能。

因此,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生物药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产品性能特征,完成在药物制备过程中的生物转化任务,或能分析工艺技术文件,正确使用相关仪器设备,对制备产品的质量进行初步控制。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为发展各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根据此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标准,要与本科院校的大纲有区别,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突出职业特色。

二、针对职业岗位,协调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生物制药工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生物药物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第二部分为抗生素药物;第三部分为生化药品;第四部分为生物制品。

考虑到各部分的难度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及工作出路,同时兼顾其他课程知识点的重复,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同时避免与其他课程的重复。

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是针对职业岗位,适应生物制药行业企业发展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打破传统的以理论为基础的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生物制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课程的衔接、技术领域或岗位(群)任职的要求,并结合相关的生物制药生产企业用人标准来选取内容,兼顾理论和技能,既要注重支撑培养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的理论教学内容,更要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同时注意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教学内容上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

例如:第二部分抗生素重点讲解青霉素,包括其结构性质、生产工艺及影响发酵产率的因素,而其他三类抗生素采取课堂提问与讨论、课堂练习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交替进行,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学习效果不错。

对于第八章现代生物技术在抗生素工业中的应用,采取学生课后自学的方式,不占用课堂时间,因为本章内容是一些较前沿的知识,对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本科院校需要大力关注,而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高深的前沿知识只需了解即可,所以在本章节的处理上采用了课后自学的方式,有兴趣的基础好一些的同学可以去学习。

整本教材涉及发酵方面的知识尽量少讲,侧重在下游技术与工艺,因为同时开设了一门发酵工程的课程,在发酵工艺方面有很多相同的知识点,所以为避免重复,本课程讲授的重点放在下游生物制药技术。

三、选用合适的教材,加强教材建设

我们曾使用过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齐香君主编的《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教材。

该教材为使学生对生物药物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第一次尝试将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品放在一个系统中介绍,这是跟其他版教材不同的地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同时也注重反映现代生物制药工艺的新成果和新进展。

教材的编排结构清晰,工艺典型,每一类药物举出代表性的例子,重点较突出。

应该说作为一本本科生的教材使用是不错的。

但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制药专业使用此本教材,并不是最合适的。

首先,教材内容偏多。

我们的理论课时是48学时,在此学时内要讲完全书的内容,并让学生理解透彻是有难度的。

其次,教材部分内容偏深,学生难以理解。

比如,第八章现代生物技术在抗生素工业中的应用,第十九章单克隆抗体等章节,理论较深奥,知识比较前沿,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说也没有必要。

再次,典型工艺中,关键工序的基本原理没有讲解,对于本科院校学生来说理论基本功扎实,自学能力强,理解起来没有太大问题;但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讲,由于他们的培养定位不同,一些基础课程的理论学得不深不扎实,有的甚至没有学过,因此很多工艺原理理解不透,实践时出了问题也没办法分析和解决,同时由于不懂,学习兴趣和热情锐减,极不利于教学。

如果每一步都进行详细地讲解,课时又不够,影响整个教学进度。

鉴于以上原因,迫切需要一本适合高职高专教学目标和特色的生物制药工艺教材。

教材要求理论知识易于理解够用为度,注重实践知识,紧密结合现代生物制药的发展趋势,侧重典型药物的工艺流程和关键工序、生产中的影响因素的探讨,不涉及高深的理论知识和上游技术。

目前,我们课程组已经组织老师自编了教材,将作为校内教材试用,并在使用过程中修订完善。

四、创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生物制药工艺》属于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紧紧围绕典型生物药物的制备过程。

因此,在教学模式设计上,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针对生物药物实际工作岗位群进行设计,根据工作任务的难易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较简单的任务如“MS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于比较复杂的任务如“谷氨酸的制备”,设计“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后续的专周实训中,适当穿插“岗位模拟”形式授课。

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教、学、做”的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为了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不断摸索、改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演示教学、师生角色互换、教师现场点评等,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适当引进生物制药教学仿真软件,结合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形象生动地将工艺原理以及设备内容结构特点动态展现出来,利用教学仿真软件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工艺教学过程中形成理论知识与形象感受交叉互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改善教学硬件条件,保证教学质量,应加大对其实验环节的设备投入。

要加强校内实训设备与环境的建设,大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使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有机结合起来。

实践课的教学与设置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体现生物制药工艺的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现有的实验教材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验选择上没有体现生物制药工艺学的特色,有些甚至不属于本课程的实验,比如碘值的测定,酸价的测定等应是药物分析课程的实验更为恰当;二是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生物制药工艺是一门与大生产密切相关的学科,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学好本门课程是非常必须而且实用的。

因此实验课应尽量与工业大生产结合,模拟工厂大环境,做一些对将来工作有指导作用的实验。

要教好生物制药工艺这门课程,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师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

生物制药工艺涉及的内容多,知识更新快,要上好这门课程就要求教师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宽泛的知识体系,对教师要求较高,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建议学校成立课程小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多,知识面涉及广泛,每个教师不可能把全部内容都掌握得很好,一人承担这门课程有相当的难度,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成立课程小组,其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不少学校已经实行了课程小组的教学形式。

实践证明,学生反馈回来的效果很好,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此外,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建议学校有计划地安排老师下企业学习,利于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给学生讲有用的知识,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

以上仅是笔者在二轮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想法,具体实施及成效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和检验。

总之,2l世纪是生物技术产业的大发展时期,并由此而拉动该领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发展,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及就业的需要,都促使我们对现行的《生物制药工艺》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必须适时进行改革,才能满足生物制药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邹祥,胡昌华,刘雪梅.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N].微生物学报,,33(1):166~168.

[2] 左勇,谢万如.生物制药工艺教学改革研究[N].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6(1):46~47.

[3] 高向东,刘煜,孙士霖等.生物制药工艺学实验课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16(2):33~35.

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2】

摘要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要求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为了适应培养实践能力的需要,实训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篇2:高职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教学改革

为各位同学推荐高职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论文,欢迎各位生物制药专业的同学阅读!

摘 要生物制药工艺是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主干课,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覆盖内容较广,在生物制药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高职生物制药工艺教学与本科教学有一定的区别,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实用。文章对如何达到此目标,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实践环节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职 生物制药工艺 教学改革

生物制药工艺是一门涉及生物学、医学、生物技术、化学、工程学和药学等学科基本原理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应掌握各类生物药物制造的工艺技术基础理论、原理、工艺过程和制剂技术及其质量控制;各类生物药物的来源、结构、性质与临床用途。因此,生物制药工艺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在生物制药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覆盖内容颇广,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具有相当的难度。笔者通过二轮的教学实践,深感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突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特色,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有许多要改革和探索的地方,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讨论。

一、准确定位课程,明确课程目标

生物制药工艺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讨论的重点是各类生物药物的原料来源及其生物学特性、活性物质的结构、性质、制备原理、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药物生产的中下游技能。因此,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生物药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产品性能特征,完成在药物制备过程中的生物转化任务,或能分析工艺技术文件,正确使用相关仪器设备,对制备产品的质量进行初步控制。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为发展各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根据此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标准,要与本科院校的大纲有区别,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突出职业特色。

二、针对职业岗位,协调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生物制药工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生物药物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第二部分为抗生素药物;第三部分为生化药品;第四部分为生物制品。考虑到各部分的难度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及工作出路,同时兼顾其他课程知识点的重复,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同时避免与其他课程的重复。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是针对职业岗位,适应生物制药行业企业发展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打破传统的以理论为基础的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生物制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课程的衔接、技术领域或岗位(群)任职的要求,并结合相关的'生物制药生产企业用人标准来选取内容,兼顾理论和技能,既要注重支撑培养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的理论教学内容,更要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同时注意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教学内容上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例如:第二部分抗生素重点讲解青霉素,包括其结构性质、生产工艺及影响发酵产率的因素,而其他三类抗生素采取课堂提问与讨论、课堂练习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交替进行,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学习效果不错。

对于第八章现代生物技术在抗生素工业中的应用,采取学生课后自学的方式,不占用课堂时间,因为本章内容是一些较前沿的知识,对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本科院校需要大力关注,而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高深的前沿知识只需了解即可,所以在本章节的处理上采用了课后自学的方式,有兴趣的基础好一些的同学可以去学习。

整本教材涉及发酵方面的知识尽量少讲,侧重在下游技术与工艺,因为同时开设了一门发酵工程的课程,在发酵工艺方面有很多相同的知识点,所以为避免重复,本课程讲授的重点放在下游生物制药技术。

三、选用合适的教材,加强教材建设

我们曾使用过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齐香君主编的《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教材。该教材为使学生对生物药物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第一次尝试将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品放在一个系统中介绍,这是跟其他版教材不同的地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也注重反映现代生物制药工艺的新成果和新进展。教材的编排结构清晰,工艺典型,每一类药物举出代表性的例子,重点较突出。应该说作为一本本科生的教材使用是不错的。

但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制药专业使用此本教材,并不是最合适的。首先,教材内容偏多。我们的理论课时是48学时,在此学时内要讲完全书的内容,并让学生理解透彻是有难度的。其次,教材部分内容偏深,学生难以理解。

比如,第八章现代生物技术在抗生素工业中的应用,第十九章单克隆抗体等章节,理论较深奥,知识比较前沿,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说也没有必要。

再次,典型工艺中,关键工序的基本原理没有讲解,对于本科院校学生来说理论基本功扎实,自学能力强,理解起来没有太大问题;但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讲,由于他们的培养定位不同,一些基础课程的理论学得不深不扎实,有的甚至没有学过,因此很多工艺原理理解不透,实践时出了问题也没办法分析和解决,同时由于不懂,学习兴趣和热情锐减,极不利于教学。如果每一步都进行详细地讲解,课时又不够,影响整个教学进度。

鉴于以上原因,迫切需要一本适合高职高专教学目标和特色的生物制药工艺教材。教材要求理论知识易于理解够用为度,注重实践知识,紧密结合现代生物制药的发展趋势,侧重典型药物的工艺流程和关键工序、生产中的影响因素的探讨,不涉及高深的理论知识和上游技术。目前,我们课程组已经组织老师自编了教材,将作为校内教材试用,并在使用过程中修订完善。

四、创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生物制药工艺》属于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紧紧围绕典型生物药物的制备过程。因此,在教学模式设计上,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针对生物药物实际工作岗位群进行设计,根据工作任务的难易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较简单的任务如“MS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于比较复杂的任务如“谷氨酸的制备”,设计“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后续的专周实训中,适当穿插“岗位模拟”形式授课。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教、学、做”的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为了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不断摸索、改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演示教学、师生角色互换、教师现场点评等,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适当引进生物制药教学仿真软件,结合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形象生动地将工艺原理以及设备内容结构特点动态展现出来,利用教学仿真软件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工艺教学过程中形成理论知识与形象感受交叉互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改善教学硬件条件,保证教学质量,应加大对其实验环节的设备投入。要加强校内实训设备与环境的建设,大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使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有机结合起来。

实践课的教学与设置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体现生物制药工艺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现有的实验教材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验选择上没有体现生物制药工艺学的特色,有些甚至不属于本课程的实验,比如碘值的测定,酸价的测定等应是药物分析课程的实验更为恰当;二是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生物制药工艺是一门与大生产密切相关的学科,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学好本门课程是非常必须而且实用的。因此实验课应尽量与工业大生产结合,模拟工厂大环境,做一些对将来工作有指导作用的实验。

要教好生物制药工艺这门课程,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师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生物制药工艺涉及的内容多,知识更新快,要上好这门课程就要求教师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宽泛的知识体系,对教师要求较高,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建议学校成立课程小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多,知识面涉及广泛,每个教师不可能把全部内容都掌握得很好,一人承担这门课程有相当的难度,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成立课程小组,其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不少学校已经实行了课程小组的教学形式。实践证明,学生反馈回来的效果很好,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此外,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建议学校有计划地安排老师下企业学习,利于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给学生讲有用的知识,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

以上仅是笔者在二轮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想法,具体实施及成效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和检验。总之,2l世纪是生物技术产业的大发展时期,并由此而拉动该领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发展,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及就业的需要,都促使我们对现行的《生物制药工艺》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必须适时进行改革,才能满足生物制药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邹祥,胡昌华,刘雪梅.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N].微生物学报,2006,33(1):166~168.

[2] 左勇,谢万如.生物制药工艺教学改革研究[N].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6(1):46~47.

[3] 高向东,刘煜,孙士霖等.生物制药工艺学实验课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000,16(2):33~35.

相关阅读:

简析膜分离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使用

生物制药简历模板样本

生物制药个人简历模板范文

生物制药技术在西药制药中的应用

篇3:高职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改革探讨

高职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生物制药工艺课程的教学应该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行改革,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考核制度等都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作 者:胡莉娟 王云云 高睿 HU Li-juan WANG Yun-yun GAO Rui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药物工程系,陕西,杨凌,712100 刊 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L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8(4) 分类号:G712 关键词:课程   改革   特色  

篇4:高职服装工艺课程创新性教学改革论文

高职服装工艺课程创新性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传统《服装工艺》课程教学授课效果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进行创新型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必须引入双导师制;借用视频课辅助完成授课;制作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样品供学生参考。

关键词:服装;工艺;双导师制;视频课;创新型

一、传统课程教学

传统的高职《服装工艺》课程的教学通常采用教师演示操作+学生实训操作的模式。这种授课方式授课效果非常差,主要原因有:教师在演示操作时,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占据有利地形看清楚教师操作的全过程,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二是教师边讲边做,一心二用,讲课不顺畅,实操也不顺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三是教师并非是万能的,由于教师主要的工作是完成授课,并不是制作服装,因此和一线能工巧匠的操作存在很大的差别,不但操作熟练度不够、而且制作的成衣和行业标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很大的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服装工艺》课程的创新型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智能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服装工艺》课程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教学的需要,我们必须进行创新型教学改革:

(一)在课堂教学必须引入双导师制

《服装工艺》课程的教学要引入双导师制。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和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共同完成授课,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的授课,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负责服装制作。采用双导师制的优点有五:一是可以充分发挥院校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的长处,院校教师善于讲,而企业能工巧匠善于做,二者相辅相成,共同高质量的完成《服装工艺》课程的授课;二是采用双导师制可以时时引入企业的新技术,不与企业的技术人才需求脱轨,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三是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共同辅导学生,可以提高辅导效率,不至于教师一个人忙的焦头烂额。四是院校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相互促进,院校教师可以通过企业能工巧匠获取企业一线技术,企业能工巧匠可以通过院校教师获得新思路、新方法,有助于企业新技术的创新。五是学生通过双导师制可以获得企业新技术,新知识,掌握行业一线信息,有利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二)借助视频课完成授课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清晰的观看到服装制作的全过程,教师在授课前需要录制好服装工艺视频课,视频课不但可以通过液晶屏进行播放,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手机在移动端进行播放,视频课的制作通常不超过20分钟为宜。如果视频太长,可以把授课内容拆分为若干个教学点,在一个视频课中录制一个或多个教学点。在视频课录制中,应当由企业的能工巧匠进行实操,教师完成视频课的设计和讲解;专业的视频制作公司完成视频课录制和后期制作。通过视频课不限次数、高清晰度,可回放等的播放,可以实现全方位无死角、高清晰度,反复观看,不但极大的减低了教师重复操作的负担,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提高教学效果。

(三)制作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样品供学生参考

教师在授课前,需要提前备好已经制作完成的零部件和半成品、成品样品。比如男西装工艺授课前要准备的材料有:双开线口袋零部件、手巾袋零部件、笔兜零部件,开叉零部件,以及制作完成的前衣片(面)半成品、后衣片(面)半成品、领子半成品、袖子半成品、衣身(里)半成品,以及男西装成衣样品。这些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的.制作由企业能工巧匠制作完成,并符合企业和行业标准。通过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在授课前的展示可以使学生清楚的了解男西装制作的标准,并在制作时可以作为学生的参考标准。

三、创新型教学改革的操作要点

(一)服装院校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加强共同备课管理,避免双导师制流于形式

服装院校中,双导师制往往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有:一是企业的能工巧匠在企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难有时间到学校兼职授课。二是服装院校教师的聘任标准高,往往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而企业能工巧匠往往技术水平高,学历低,不能够满足服装院校的聘任要求。三是院校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的往往服装工艺理论体系不一致,制作方法不一致,不能够顺畅的完成教学。那么,如何保证双导师制的顺畅实施呢?首先,学院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能工巧匠的聘任标准,另一方面还可以密切企业联系,和企业签订能工巧匠用人合同,雇佣企业的能工巧匠到校园中来,付给企业一定的报酬。其次,院校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一定要加强沟通交流,院校教师一定要到该能工巧匠所在企业进行学习和工作,学习工艺流程、缝制技巧和工艺标准等。最后,院校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一定要做到共同备课,共同准备视频课,共同准备零部件、半成品、成品等教辅材料。

(二)服装院校要为视频课制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

视频课的制作设计到PPT课件的制作,视频脚本的制作,视频后期的处理,针对于服装工艺教师来说难度比较大。视频课制作完成后,可以反复利用,甚至拆分组合利用,节省教师大量的重复型繁琐型劳动,可以把老师从反复的演示中解放出来,更好的辅导学生,为学生提供更进一步的辅导。视频课的建设有利于学院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学院服装专业的长期发展,有利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服装学院一定要在在视频课的建设上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

篇5: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成本会计岗位所从事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活动,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成本会计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成本会计课程,但是,在目前的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不论内容、形式、手段等多个方面都与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和项目化的课程改革理论,有必要对本课程进行改革。尤其是2013年8月财政部印发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征求意见稿)》,建立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操作性规范制度,为本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材内容“教条分割”

传统的成本会计的教材将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计算程序“教条分割”。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先是讲授成本计算的程序,包括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和制造费用的分配、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以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然后通过三个例题展示几种成本计算方法,最后简要阐述成本分析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安排,使得学生对于成本会计的岗位工作流程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掌握。

(二)教学重点“处理失当”

成本会计课程主要特点是计算量重和大量的图表运用。产品成本计算的程序中所涉及料、工、费等多个项目,要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其间需要借助各种费用计算表格完成复杂的数据处理,由于受课时限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基本上集中于公式、单个计算方法的机械灌输,对于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与比较未加以引导,更为重要的是漠视了对计算过程的账务体现,分配表的编制与凭证账簿的对应关系是什么,学生搞不清楚,以至于学生在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中,普遍存在着把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计算的情形,像是在学数学,而不是会计课程,导致对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错误认识。

(三)实训过程“纸上谈兵”

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因为缺少仿真的实训资料,因此教师上课时主要以教材为主。而教材本身内容体系就存在缺陷,而且教材中的成本计算方法的运用,都是使用现成的例题和数据进行展示,教师只是顺着例题进行讲解即可。由于教学重点的“安排失当”,缺乏仿真教学情境和仿真的成本核算的实训资料,使得课程的实训变成了纯计算题的练习。

(四)学习过程“被动接受”

由于存在以上几点问题,学生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环节,课程的教学环节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讲解,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二、成本会计课程改革的思路

成本会计的课程改革是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思路进行。首先,进行课程职业岗位分析,通过调研企业典型成本核算与分析工作岗位,提炼出企业成本会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职业能力,进而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最后,重构课程内容,进行课程的项目化设计,最终培养学生从事成本会计工作的职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改革与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和项目化的课程改革理论,本课程的改革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一)准确进行课程定位

成本会计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与控制。从成本核算的内容来看,本课程属于财务会计实务课程体系,从成本分析与控制的内容来看,本课程又属于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管理会计是会计未来改革的方向,管理会计人才也是企业急需的人才之一。因此,学习本课程将为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成本会计课程面向的是企业的成本会计岗位。通过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确定了成本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具体包括:一是整理各项费用的原始资料,与材料仓库、车间等部门进行核对,做好协调工作,进行各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二是做记账凭证并登账,月末对费用进行核算,根据选择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产品成本;三是统计各项费用的指标考核结果并上报经理,根据成本构成和历史发生情况以及计划指标进行比较,编制成本分析报告。三项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岗位工作能力分别为原始凭证的分析汇总能力、成本计算与账务处理能力和初步的成本管理能力。前两项能力保证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后一项能力为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明确细化课程目标

高职会计专业的成本会计课程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进行岗位操作,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成本分析能力,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能力目标

(1)按照原始凭证的审核要求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会分析审核与成本核算相关的原始凭证;

(2)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规定,会正确选择成本计算方法,准确进行费用分类,按照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能够分别采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准确进行成本核算;

(3)会编制成本报表,能够进行成本分析,并协助财务管理人员开展成本管理工作。

2.知识目标

(1)熟悉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

(2)熟悉成本与费用的关系;

(3)熟悉成本核算的要求及账户设置;

(4)熟悉生产特点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5)熟悉产品生产成本表的编制;

(6)掌握成本核算的程序;掌握成本核算的程序,掌握5类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掌握6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分配方法,掌握3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掌握7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产品分配的方法;

(7)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应用;

(8)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应用;

(9)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应用;

(10)掌握产品成本分析的对比分析法、构成比率分析法和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的应用及反映情况。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遵章守纪、诚信保密、精打细算和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具有成本管理的意识,为后续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设计实施课程项目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认知特点,重构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三个递进的课内项目和一个综合的课外项目。三个课内项目分别是:

(1)运用品种法完成服装企业A某月份的成本核算;

(2)运用分批法完成订单企业B某月份的成本核算;

(3)运用分步法完成纺织企业C某月份的成本核算。针对三个项目,通过校企合作,深入合作企业,了解生产工艺流程、成本核算制度和成本核算方法,整理三套对应三个项目的仿真实训资料和一套课外综合实训资料,项目实施采用“学训结合”的方式。通过项目(1)的实施,使学生能够掌握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流程,能够按照流程完成品种法的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工作。理论知识穿插在实训过程中进行讲解,成本核算各程序中包含的计算方法,以及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对比分析。项目(1)完成后,另外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运用比较学习法进行实施。在后两个项目的实施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个项目相辅相成,通过对岗位工作的反复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课外项目由学生课外自主完成,期末进行检查考核。

(四)创新使用教学方法

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配合其他方法的使用,创新使用两种教学方法,一是角色扮演法,二是分组教学法。

1.角色扮演法课程内容的三个项目对应着三个不同类型的企业,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扮演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运用仿真实训资料开展成本核算工作。角色扮演使学生站在岗位工作人员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另一方面将职业素质渗透在角色中,达到了素质教育目的。

2.分组教学法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每组成员6-8人。分组教学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这是分组的主要目的。第二,建设课程题库。第一次课教师就布置建设题库的任务,之后组长负责统筹安排,明确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数量,完成各小组题库的搜集整理工作,最终进行展示,各组题库的完成情况将作为小组成员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各组的题库,由各组长合作,最终整理出本课程题库。期末理论考试内容,从题库抽取,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第三,实施“补偿教育”。针对组内因为某些原因跟不上进度或学习习惯欠缺的学生,由组长自己或安排组员担任指导教师,“一对一”或“一对多”实施“补偿教育”,目的通过“帮带”达到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第四,进行岗位调研。对于学有余力或善于研究的小组,布置岗位调研的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本地区企业成本会计岗位工作调研,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最终出具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可以作为毕业设计。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调研分析能力,将来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

(五)完善考核评价办法

课程的考核探索实施“多元化,多维度”的课程考核评价办法。“多元化”是指评价主体多元,包括教师评价、组长评价、组内评价和自我评价;“多维度”是指考核项目多方面,注重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项目包括任务的完成情况、题库建设情况、补偿教育情况、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工作勤惰、沟通协调等方面,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进行量化打分。这样的考核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日常行为控制能力。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施,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真正地“动”了起来,教学效果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改善,当然,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在今后通过企业界的检验反馈和借助院校间的横向合作,不断探索创新。

篇6:工商管理课程论文 高职工商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论文参考资料

有关工商管理课程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高职工商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8000字。

■ 李 琨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511300)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现有的教学体系对于社会新的人才需求定位更新不及时,对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因素,致使工商管理毕业生不能及时的适应社会与时代对于现实工作的需要。因此,如何在高职类院校中进行工商管理专业的持续教学改革,成为了一个长期备受关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工商管理;教学改革

DOI:10.19354/j.cnki.42-1616/f..15.103

一、工商管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方面。(1)观念滞后,未能与时俱进。高职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它的显着特点在于其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我国高校往往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教育体系重理论轻实践,教育观念滞后,未能与时俱进,与国外的高职类院校毕业生相比,我国学生普遍缺乏参与项目或团队协作的实际经验。(2)缺乏就业导向,课程结构不合理。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商管理人才长期趋于紧缺,大多数高职院校也对应的设置了工商管理专业。但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未能进行有力市场调研以及就业前景规划即开展教学,导致人才培养方向的选定具有一定盲目性,无法体现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特征。而且也会导致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未能达到专业的细化要求,也无法突出专业的整体方向。最终造成了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无法满足社会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不畅的局面。

(二)理论教学方面。(1)教学内容枯燥教条。工商管理起源历史悠久,但真正形成系统的理论只有一二百年历史,我国的工商管理较为落后,很多方面都没有形成特色,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完善。对教学中的内容,在教材中很多都是照搬西方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内容上与我国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脱节现象,且更新速度慢,专业特色课程及新开课程比较少,不利于学生掌握前沿的专业知识。(2)授课方式比较单一,缺少实践体会。工商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既需要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更需要管理技能的训练。但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缺乏互动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忽略了实践训练,由于教学方法单一,使学生极易产生疲劳感,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在讲授中又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与回应,教学效果差。教师与学生课后联系少,学生习惯于在课堂听讲记笔记、课后背诵。教考基本上又不分离,常导致学生努力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脱节。

(三)实践教学方面。(1)校内实训场地与设备的不足。工商管理专业与其他理工科类专业在专业特点上有所区别,对教学场地、实训条件等的要求与其他专业不同。但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轻视工商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场地与设备的情况,相对机电、机械、计算机等传统实训型专业,在实训的场地、资金、体系、项目、设备性能的配备都有较大的差距,有些甚至不能满足最基本的教学需要。导致实践教学体现不出同时代较先进的技术与应用发展的趋势。(2)校外实践基地受限。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高校和企业双方的积极性都没有传统实训型专业高。导致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践基地模式单一,多数处于高职院校寻求实践企业,而企业却只想从高职院校获取廉价劳动力,企业实践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校企合作的模式不成熟,操作性不强的局面,无法保障为学生毕业后在企业就业创造条件。(3)不重视实践过程环节。大多高职院校要求学生毕业必须要有实习经历,但这往往也只是一种形式。学校并不能完全通过主动联系企业的方式让学生解决实习,只能让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这就导致学生常常利用家庭关系,开出实践证明交给学校应付了事,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践能力锻炼。

二、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的措施研究

(一)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工商管理教学的开展必须有一定的环境和基础。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平台。理论教学内容需实用且具有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注重理论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相结合,探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计划,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与相关的行业保持经常的联系,密切关注行业发展的趋势对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此为基础构建相对独立的课程教学体系,并针对不同的就业方向对岗位能力进行分解,制定教学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技术教育。

关于高职工商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关于工商管理课程论文范文资料大学生适用:5000字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22写作解决问题: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职称论文适用: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大学本科工商管理课程方面论文题目推荐度:免费工商管理课程选题

(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在职培养或进修等形式,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有计划地让中青年的教师到企业中去真正参与管理实践工作,可以使教师对企业管理有真切的体会和感性的认识,提高管理技能,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篇7:高职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根据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初步探讨,从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阐述.使本课程的实践教学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内江科技 英文刊名:NEIJIANG KEJI 年,卷(期): 30(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高专   环境监测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篇8:高职《机械制图》课程及其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机械制图》课程及其教学改革探讨

目前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应依据学生接受能力及职业教育特点,强调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更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满足市场需要.

作 者:魏祥武 Wei Xiangwu  作者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沈阳,110122 刊 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PROVINCI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年,卷(期): 10(5) 分类号:H712 关键词:机械制图   理论   教学   实践  

篇9:高职《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高职《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本文主要分析<旅游心理学>的课程特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旅游心理学>教学过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作 者:邓君 DENG Jun  作者单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武汉,430073 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年,卷(期): 29(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旅游心理学   课程特点   存在弊端   改革建议  

篇10:高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从事基础教育的技能型教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表明由过去单一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

在这样的形势下,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拥有实践能力。

古代文学作为语文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模块,在教学上既要注意夯实学生的专业文学知识,也要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手段,深化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

古代文学是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学科广,包含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和名家们无数优秀作品。

它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鉴赏和评析作品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为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然而,在实际的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却感到困难重重。

一方面,教学内容庞杂,教学课时却非常有限。

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单一、呆板,强调文学史解读,忽略文学作品的欣赏,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丧失兴趣,也使得学生失去品析作品、感受美感的机会。

如何进行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走出纯理论课的教学困境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笔者大胆尝试,对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进行革新,选取知识点中最具有个性的知识点,将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另外,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合一”的古代文学新课堂。

一、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包括了上古到近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内容,跨度相当大,除了文学发展史外,还有大量的作家作品、不同时期的文学现象及文学流派。

文学体裁包括诗、词、曲,赋、骈文、散文、戏曲和小说,涉及的学科有语言学、哲学、史学、美学甚至包括文艺学、文献学。

但古代文学在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只占64个学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优化内容,整合课程,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最大限度地吸收文学常识和提高分析作品的能力。

首先,选取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思潮作为突破口,让学生领会在文学史上,不同的时期都有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思潮。

如先秦的百家争鸣、汉代的独尊儒术、魏晋的建安风骨、唐代的古文运动,这些文学思潮不但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体现时代特征,展示中华民族的思想特征,而且也代表了文学的时代性。

其次,提取具有经典价值的文学作品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

先秦有《诗经》《离骚》,唐诗有李、杜,明清小说有四大名著,这些作品不但具有代表性,通过学习它们,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学习情境,对整个古代文学的过程进行整合,优化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

以诗歌起源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对中国古典的精神源头进行情境描述,让学生了解现实主义诗歌以浪漫主义诗歌为开端,然后引出代表作《诗经》和《楚辞》,让学生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诵读体会作品的魅力,并对作品通过讨论、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突破了以往过分着重文学史的描述的平面教学,做到了点面结合,纵横交错,文学知识与文学体验并重。

这种融知识传授、文化提升、精神陶冶与审美养为一体的课程框架,有利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谱系。

二、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

当前古代文学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表现在压缩教学时间,不少高职院校安排古代文学只有一个学年,这就产生教学容量大与教学课时数过少的矛盾。

教学模式上,大部分教师都沿袭了分段文学史教学与文学作品讲授的模式,这使得文学史与文学作品割裂开来,从而造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建构轻视知识积累,强调观点灌输而忽略基础知识积累,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形成自己的观点十分不利。

因此,要使古代文学教学在质上有提高,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3月,我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通知》。

该规划指出“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实质就是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古代文学传统的教师分析作品、学生记笔记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培养技能型教师人才的目标,必须结合时代的要求,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古代文学的内容十分庞杂,但一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

教师在课堂上常常要旁征博引地补充相关的材料。

如对一些古代的典籍的介绍、一些作品的解读,由于文字晦涩,如果单纯靠教师在讲堂上讲解,不但效率低,而且也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结合课程特点,将教学模式改变为“情景―项目―学习档案”的循环模式,把学生引入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学生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知识系统的档案。

在这个模式中,情境创设是关键,教师首先创建一个开放而自由的学生环境,把学习者带入到学习环境当中,与此同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如媒体素质,资源索引和学习网站。

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根据任务驱动,进入到问题任务环节。

第二阶段是基于问题与任务的过程学习。

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或任务进入学习当中,他们的角色就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同时还能和共同体有积极合作的机会。

学生可以利用即时通信工具与教师甚至专家进行互动,并且有丰富的资源作后盾,学习者就可以真正实现创新性学习方式的转变。

最后是学习的评价阶段。

有信息技术的支撑,学生的评价可以更加完善且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建立的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如在先秦文学的诗歌教学,教师创设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这个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开端”这个关键词去收集和学习相关的诗歌,了解诗经开创了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楚辞开创了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

并把诗歌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作者等相关知识分门别类,学生写读书笔记、作品分析,然后把这些建立成一个个学习档案。

这个教学模式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隐形的因素融入课程当中,它虽然没有显性表现,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模式里,信息技术是一个有机结合的部门,它支撑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学习,从而培养了学习者自主学习以及主动探究的研究方法,支持学生从多渠道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使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更多的学习自由,从而在教学中摆脱对教师的依附,使自身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面对古代文学广而深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在课堂上可综合运用研讨式教学、诵读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1.研讨式教学。

对于教学而言,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

研讨式教学就是将学生由知识性学习变成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师让学生在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作品获得,培养他们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比如在《关雎》一诗的讲授中,提出古人的认为这首诗是吟咏“后妃之德”,让学生去讨论是否认同这样的说法。

并且通过分析,理解《诗经》里的主要题材、现实主义的反映,以及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并且从这些爱情诗引申到后世对《诗经》的吸收。

运用研讨式教学,能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扩宽学生知识面,更引导学生乐于探讨,敢于质疑,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作品、赏析作品。

2.诵读式教学。

文学的美在于赏析,在于发现。

古代诗文的美除其文学性外,还有音乐性。

诵读式教学是通过诵读作品,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体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学素养结合起来。

诵读教学法包括示范诵读和学生诵读两种。

示范诵读可以通过教师示范,也可以通过音像示范。

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文学作品,把握作品思想内容,与作品产生共鸣,才能读出作品的感情,从而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

而学生的诵读分为集体诵读和个人诵读两种,学生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有感情地诵读作品。

这样不仅能体会古代文学的文字之美,也可以体会其音乐之美。

如对汉赋的解读。

让学生诵读抒情小赋《归田赋》。

先让学生集体诵读,然后再由个人诵读。

在不断反复的诵读中,体会里面的清新平浅的语言,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情愿归返田园的心情。

而在学习《焦仲卿妻》时,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要求学生从焦母、兰芝和仲卿的角度去理解作品,体会三个不同身份、不同意愿的人的想法。

通过诵读的教学,可以避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去机械地背诵课文。

通过诵读作品,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中。

3.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分小组对某个问题进行研讨,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相互启发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加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在《史记・项羽本纪》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如何看项羽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通过讨论这个观点的正确与否,让学生了解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并引导学生从《史记》里的《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里找资料,从多个侧面的材料中去把握项羽这个人物,通过文章中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了解《史记》的创作特色,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后世文人对项羽的评价中寻找材料,进行讨论。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发学生讨论,并在学生进行总结发言后进行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进行评价。

三、延伸课外活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的小学语文教师。

在这个前提下,学生不仅应该具有文学鉴赏能力、分析能力,还应该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

因此,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延伸到课堂外,注意与专业技能相结合。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课外活动,“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的诵读能力、书写能力以及教学能力融入到古代文学的教学中。

如在班上举行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唐诗宋词的教学,举行书法比赛,让学生通过临摹字帖进行诗文书写;在一些绝言律诗的教学上,结合教师技能,让学生扮演教师,撰写讲解的简单教案,并进行讲解。

举办这些教学活动,学生是主体,老师起到指导作用。

这些有竞争的活动,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弥补课堂教学知识局限性的不足,从而使得学生能认识自身的不足,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总之,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高职高专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备学生、备课本、备内容”,改变教学思想,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篇11:高职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策略论文

高职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策略论文

摘要: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一门新课程,软件测试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对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对此,本文从软件测试课程的概述出发,分析了当前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教学现状,并提出了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的改革方法。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

前言

近年来,国内外软件市场越来越大,软件企业也逐步朝着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这就对软件工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前软件企业的发展情况看,软件测试人才是软件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之一,因此,加强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重要任务。由于当前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教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对此,必须立足于实际,全面推进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

1.软件测试课程概述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软件在社会各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人们对软件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从当前的软件产品质量看,还存在很多问题,即便是非常成熟,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的软件产品,还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时就需要通过软件测试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寻找。所谓的软件测试就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将软件中隐藏的缺陷、错误寻找出来,确保软件的质量符合相关规定。近年来,随着软件产品的复杂化程度加强,软件测试也越来越受欢迎,同时各个高校相继开设了软件测试课程,以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软件测试人才。对于高职院校的软件测试课程教材,其内容大多是简单的介绍关于软件测试的理论方法,并没有详细的介绍软件测试的方法、实现过程,也没有通过具体的案例详细的讲解软件测试过程,从而导致学生无法灵活的应用学到的软件测试知识,因此,注重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十分重要。

2.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教学现状

对于当前的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比较少,从而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在软件测试课程中,有很多知识是关于测试理论,这部分知识如果让学生单纯的进行理解,学生会感觉很苦难,但是通过实践练习,则可以让学生很轻松的理解这些知识,但是当前的高职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缺乏充足的实践训练项目,使得学生实践练习不足,从而造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其次,在高职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还存在学生错误理解软件测试的现象,在学生看来,软件测试是比软件开发低一个层次的,学生错误的认为自己是没有能力做软件开发,所以才会做软件测试,所以,学生对软件测试课程的兴趣很低,认为学习软件测试没有什么前途,最终对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1)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在新环境下,高职院校必须积极的推进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这样才能为软件测试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对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是影响高职软件测试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时期,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改革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内容。对于软件测试课程,其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并且这些知识点需要经过多次实践练习,才能让学生全面掌握,对此,高职院校可以将软件测试课程的内容分层设置,如分成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自动化测试技术知识、系统测试、设计测试、可靠性测试等多个层次,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确保学生能全面掌握软件测试课程中的知识。另外,在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些软件测试的'其他课程,如《软件测试理论、方法》、《软件测试系统训练》等,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中的重要性,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软件测试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2)加强实践训练。对于软件测试课程,其实践性非常强,有很多知识学生只能在实践中掌握,因此,在进行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中,要特别注重软件测试实践训练的加强。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实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实习环节的合理组织对于激发学生对软件测试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软件测试技能有极大的帮助,此外,通过生产实习,还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实际中,因此,在高职软件测试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实习环节的合理安排,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保证学生能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加以弥补,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加大师资力量的建设。对于高职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推进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时,高职院校还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这样才能为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师资资源。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在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对于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引导其多进行实践学习;对于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引导其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确保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师能满足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需求。

4.总结

在新时期,软件测试课程已经成为高职软件工程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为全面促进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情况,推进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全面提高软件测试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宋亮.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31):231.

[2]廖远来.高职《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5):39-42.

[3]张趁香.高职高专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福建电脑,2011,27(10):207-208.

[4]李小丹.高职高专《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3):120-121.

篇12:高职室内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1我国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主要构成

目前,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类课程主要由基础类课程、设计方案与表现类课程、综合实训类课程构成。基础类课程包括造型、色彩基础、透视学基础、手绘方案表现、设计史论装饰工程制图与识图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和美感,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将此类课程作为职业技能基础课,放置在一年级开设;设计方案与表现类课程包括家具与陈设设计、居室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及计算机软件等,主要让学生了解室内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室内设计风格流派,掌握空间划分和界面设计方法,室内声光色的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应岗位要求;综合实训类课程由居室空间设计实训、公共空间设计实训、室内设计综合实训等实训课程构成,主要培养学生室内设计综合运用能力,为步入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1.2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2.1课程教学过于强调目的性在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的课程教学中,一直以“目的性”教学为主,将学生将设计方案做得满足课程作业要求作为教学目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遵循固定的程序来进行,看似教师和学生都在认真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其实往往忽略了学生把想象变为现实的设计能力的训练过程。部分学生虽然能在课堂上完成一个出色的设计方案作业,但是到了实际工作时却无从下手,与平时课程教学过于强调目的性有较大的关系。

1.2.2课程教学缺乏联系与整合目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师资力量不足,任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存在一定的交叉与重复;由于不同的课程由不同的任课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课程和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不够好,教师在讲授一门课程时,往往忽视了课程前导与后续的关系。

1.2.3考核方式实用性不强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考核模式为课程综合作品考核,通过设定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的权重,综合确定课程成绩。这种考核方式虽然体现了学生平时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等过程性考核,但任课教师主观性太强,评分标准得不到保证,课程成绩往往不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和真实水平,仅仅体现了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该课程的依据,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学习僵化,使学生学习成为应试学习。多年来,许多成绩优秀的毕业生找工作四处碰壁,和高职院校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篇13:高职室内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2.1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室内设计是一项紧跟时代潮流,凸现艺术美学和技术工艺,强调实践应用,兼容多项边缘学科,以满足现代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目的的实用主义设计门类,有其特有的学科特性。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室内设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存在上述弊端,教学效果不理想。近些年来,笔者通过走访行业企业,与毕业生座谈等方式,进行市场需求调研,结合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在室内设计类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实践和研究,进过专业教研室组织多次论证,明确了“培养室内设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2.2“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真实项目,在典型任务的驱动下进行主动探索和协同合作,共同完成设计项目,在完成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信息获取、技能掌握、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通过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与企业评分等多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工作态度、项目进度、项目完成的质量进行综合评判,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考核结果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真实水平。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室内设计专业由最初的两门课程实施项目化课改到面向设计方案与表现类课程和综合实训类课程全面展开,促进了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逐步建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增设实践性教学、参观实习等方面的内容,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装饰设计公司、考察规划博物馆、观摩设计展览和美术创作活动,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践中完成,通过定期举办讲座,使学生获得许多学校课堂学不到的实践知识,为学生今后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语

当前现代化的人居环境设计给室内设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全面、更高的要求,也促使设计企业对人才综合能力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是培养行业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场所,室内设计专业的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必须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研究,逐步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从而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室内设计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昊.环境艺术设计[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孔小丹.探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家具与室内装饰,(6).

[3]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14:刍议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刍议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针对高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数学教学的改革设想,探索了适应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模式,达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等数学课程

教学改革高职数学是高职大学生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最基本的工具,它关系到后继课程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科学素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高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高等数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要求下,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部分教师及学生眼中,似乎可有可无,仅将数学局限于工具的作用,数学教学课时和教学内容被再三压缩,甚至一些专业就不开高等数学这门课。

(2)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意。重基础,轻应用。重内容,轻背景。内容的处理不能很好地解决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联系实际的领域不够宽阔,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3)教学方法单调。“一本教材、一个教案、一支粉笔”教“一辈子”的教师大有人在。注入式、满堂灌的现象也依然存在,以教师为中心,讲得过精过细,没有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余地,缺乏学生的参与讨论,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没有充分利用。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应有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教学要求统一,缺少层次,重视学生共性,忽视学生个性,不利于因材施教,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专业的需要,也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4)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少,教材不规范,具有科学体系的高职教材尚未形成。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在高考成绩达到第四批录取分数的学生及“三校”(职高、中专、技校)生中录取的,因此普遍存在着学生的数学基础差、数学应用能力欠缺等问题,~接触较为抽象的高等数学,容易产生难学甚至厌学的情绪。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高考入学难,毕业容易,及格万岁的思想。在大学中存在混张文凭等不思进取的想法,对教学极为不利。这些因素给高职数学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面对这些困难,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高职数学教学的改革设想

(1)明确高等数学的重要性。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培养职业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要培养具有高级技术的“蓝领”,光有职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工具;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和意志,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优化教学内容和体系,加强应用性。从各专业后继课程的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来考虑和确定教学内容和体系。课程设置要合理,打破传统模式,要体现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避免重复和隔离。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减与优化,高职数学只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就可,但实施起来却不尽相同。仅就高职教材而言,目前许多高职数学教材基本上是数学专业教材的一种浅化、精简和压缩,对基础部分(一元函数微积分、微分方程、多元函数积分包括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无穷级数)需要针对专业作一定的取舍,最后确定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压缩一些经典但不常用的内容,删除一些繁杂的推导和证明,增加一些体现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新内容。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设置不同档次,不同内容的课程供不同学习要求的学生选学,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发学生潜能,促进个体优势的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善教学方法及手段。改变满堂灌、注入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多用启发式、直观式教学法。直观式教学法就是在不影响科学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和语言来叙述和解释科学的概念、公式、原理,以一些直观的图形或是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先对概念有感性的认识,再配合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通过数学学习得到最终的解释或答案,这样能让学生理解有关的数学原理和方法,在讲解教学内容的同时,力求突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重要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揭示重要数学概念和方法的本质。

(4)开设数学实验课程,进行数学建模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计算机的普及,数学的实应用如虎添翼。常用数学软件是高职生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习用Mathematic或Matlab来求解。实践表明,数学软件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机房学习的状态明显好于在教室的理论课学习,学生普遍感到数学软件既好学又好用。

(5)改革考试方式。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考试不同于高中的数学考试,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还是平时成绩和限时闭卷笔试相结合来评定最终成绩,笔试试卷几乎是纯粹的数学题,这种考试容易养成机械地套用定义、定理、公式来解决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重在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方法改革还必须有考试方法的相应改革来配合。

(6)建设数学网站。可由教师个人或学院基础部组织创建,可交课堂教学的电子教案、典型习题解答、单元自测练习、知识难点解析,以及往年试卷、教学大纲等全部放到网站上,让学习自主学习。可开设与数学有关的特色专栏,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开办交流板块,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学生对教学方面的一些建议都可在此及时得到回应,增强师生交流,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三、结语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高职教师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学生的引路人,高职教师更应该转变教学思想,开拓进取,积极学习和实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培养新世纪创新型建设人才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田智,王喜斌.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体会和设想EJ2.中国成人教育..5

[2]穆伟明.试论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I-J3.中国成人教育,2006.6

[3]杨宏林.关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J].数学教育学报..2

篇15:高职学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论文

高职学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论文

摘要:目前高职教育由扩张型转外延开展型,其定位的转换势必要求对高职会计专业的建立也急需改良。财务会计是高职学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比拟重要的专业?课,探究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基于目前高职财务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成绩,本文提出了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变革方案,以便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育更好地到达其设立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变革

财务会计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区别其他专业先生,具有专业化失业劣势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会计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这门课程将根本实际、办法与详细理论相结合,很能锤炼先生入手才能。

一、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1)教学目的不明白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目的还延续以前普通专科和本科的内容,短少高职院校本身的特征,而且不能与社会的需求相衔接。目前社会急需的会计人才除了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艺还要有较高的职业情商,对任务坚持积极的任务态度。但是很多教员在教学进程中往往只注重了专业实际知识的教授,先生定位过高,包括很多本科的实际知识,无视了对先生综合才能的培育,包括先生的自我进步才能、终身学习才能以及先生情商的培育。

(2)教学内容不完善

高职院校运用的财务会计教材与普通高校运用的教材区别较小,教材中实际局部所占比例较大,教材同知识的更新没有同步,运用灵敏性较大的校本教材的较少,无法随时调整教学内容,针对这些成绩,授课教员在讲课进程中就自行采取增删教材内容的方式,补充新的知识点,删减旧内容。但不同教员对新原则、新制度有着不同的了解,在教学中也缺乏一致的规范,补充的内容也很难片面,不具有全体性、零碎性。

(3)教学方式不健全

目前大少数的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仍在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先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办法。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先生参与到课堂中去自动学习,不利于先生实践操作才能的进步。教学中使用较好的有案例教学法和沙盘教学法,但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课程中使用时,每个案例都是独立的,没有树立一个企业连接的全体概念,沙盘教学法大多是软件教学,很多院校实训条件无限,另外沙盘软件的晋级不及时,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

(4)教员的理论才能需求进步

财务会计课程的特点决议了讲授财务会计的教员应具有较高的综合才能,不只仅只是具有职业资历。在要求他们纯熟掌握会计专业的实际知识的根底之上,还要对企业消费任务的实践状况有一定的理解,即要具有理论操作技艺。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教员大局部是间接从学校毕业就分配到学校任教,很少在企业实践会计任务岗位锤炼过,授课就成纸上谈兵。在调查进程中发现,很多教员是“双师型”教员或许具有双师素质,真正契合教学要求的教员要具有较高的文明和专业实际程度,有较强的教学才能和素质的同时,还要具有纯熟的专业理论技艺,有一定的实践任务经历,因而,教员的综合才能有待进步。

(5)评价方式不够优化

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课程普通被定位考试课,占先生的课程成果绝大比例的次要是期末考试,普通闭卷考试,考核根本上还是局限于书本知识,考核方式也过于单一,期末口试占绝大局部,先生靠的还是考前的融会贯通,违犯了职业教学的教学目的的要求。以传统的口试作如今的考评制度,以考试得分作权衡先生的规范,曾经脱离时代了。这样考核得出的后果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只不能表现先生的综合才能,也不能调动先生平常自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得教员在授课进程中短少对契合社会需求的理论性专业技艺的培育。综上所述,高职财务会计教学中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员质量以及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等都亟需完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变革势在必行。如今简直一切的高职院校都在停止教学变革,但是还未构成公认的体系。谁走在变革的前沿,谁的变革创新更贴近时代需求,谁便可构成竞争劣势,作变革的领头羊在将来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不同的变革侧重,也决议着学校高职会计的将来不同的开展方向。结合在高职学校财务会计课程中的教学理论经历,笔者以为要针对教学内容停止以下几个方面的变革。

二、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变革的内容

(1)明白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创立“三融一通”的教学形式

初等职业教育培育的是面向消费、建立、效劳和管理第一线,是以国度政策方针根本根据和动身点,区域经济开展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艺型人才。高职会计专业的培育目的定位应表现出“技艺型”和“使用型”,满足中小型企业需求,毕业后能间接胜任相应的会计根底核算岗位任务。到达培育目的,会计专业要创立“三融一通”的人才培育形式,即“课赛互融、课岗融合、课证相融、教学与失业直通”。结合国度会计从业资历考试和会计专业技术资历考试变化要求,调整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规范、课程学时、考核评价方式等,先生获取从业证书、充沛失业发明条件。

(2)标准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化理论教学力度

目前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所授内容不尽相反,难易水平差异较大,笔者以为不能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先生定位过高,高职先生自身的学习根底较差,定位过高、教学内容过全,不契合先生的实践状况,容易形成先生的厌学心情,不利于先生对本人的定位,应将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定位在初级会计的范围,如债权重组、所得税会计、外币业务等高难的知识应扫除在外。教学进程中,以一个企业所发作的经济业务例,依照单项实训的方式,强化教学内容,在做中讲、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总结进步,基于实践任务岗位,分解、提炼岗位才能,施行组织教学。

(3)优化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资源

一门课程的建立最重要的就是教学资源,而教学资源中最重要的是设计出优秀的具有使用性的教材。教材的编撰非常重要,授课内容,培育目的一定要与社会需求相顺应,共同开展。但这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教学资源的累积需求一个漫长的进程。而且教材的编制相比社会的`开展和新政策的施行有着一定的滞后性,难到达分歧。这就要求会计教员要以会计学开展的国际、国际最新静态根据自行对上课的内容停止增减,灵敏教学。校本教材绝对地下发行教材具有更新快、更能结合本地域实践的特点,教员撰写校本教材的进程也是才能进步的进程,因而高职院校要鼎力倡导校本教材的运用,假如有能够的话,也可以采取取消固定教材,给先生发放讲义的方法。另外增强数字化资源的建立,使教学愈加抽象、生动。

(4)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构成以层次教学法和任务情形教学法主的多种方式结合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育方式、以实际教授主的教育手腕,先生考虑的少,教与学短少互动,限制了先生的开展空间。因而,我们必需改良现有的教学手腕,让先生掌握学习的办法,进步先生的学习自动性,让先生主动学变自动学,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片面进步。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目前采用比拟多的教学办法,它以案例根底,在施行进程中设立一种情境,教员引见根本的处理思绪,先生依据案例的详细状况停止剖析,教员在适当的时分停止引导,发扬以先生主体的特点,发扬先生能动性,财务会计教学中以某个企业的实践业务来贯串整门课程的教学,各个任务情形相联络,最初构成一个企业全套的账册。2.层次教学法保证教学效果,教员要有针对性地施行分层教学,从而到达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办法。层次教学法中,教员灵敏地将先生依据其本身条件分红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小组布置不同的内容和标题,要求分组处理成绩。各组先生在处理成绩的进程中都能参与其中,发扬本身的劣势,领会到满足感。这种应用教员组织协调先生分组学习的办法,可以在很大水平上进步先生的学习热情,还有利于先生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吸收和了解,进步了课堂的质量和效率,这种办法合适班型小的教学。3.任务情形教学法任务情形教学法在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中有以下几个环节:在财务会计课程中教员首先要设立相关的学习情境,然后引导先生进入情境指定的角色并完成指定义务,从而调动先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比方,在解说资料推销岗位时,就让先生把本人想象成一家公司的推销员,填制推销请求、推销存货的原始凭证、存货验支出库的模仿实践的业务单据,审核原始凭证,传递凭证,填制相关的记账凭证等。然后教员点评先生所完成的任务。这样有利于先生更细致地理解流程,对学习的内容也有更深层次的看法,也增强了理论才能。

(5)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树立以理论考核主的考评方式

课程的考核评价对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课程考核的后果不只用来反映教与学的实践效果,权衡教学质量并且更对当前的教与学起到了指引的作用。考核办法的合理与否,间接影响到对教员与先生一定性、积极性以及将来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规划。详细考核应将平常和期末综合停止,平常考核占70%,期末占30%,平常进程性考核可以经过对财务会计课程平常作业的完成状况,平常学习表现(如课堂出勤率、课堂发问的表现等)、模块测试等多种渠道来完成。期末考核应注重理论操作考核,依照教学内容分红若干模块出题,让先生以抽题的方式来决议本人的试题内容,依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最初给出这门课程的最终成果。

(6)树立一支理论才能强的师资队伍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生活和开展的基本,而教学质量又在很大水平上取决于师资队伍。首先从源头上,高职院校在引进人才时,要由高职称、高技艺、理论才能强的会计人士来空虚师资队伍。在将来的教学中可以带动其他教员,起到专业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作用;还可以延聘具有会计从业经历的人员开设讲座或许担任兼职教员,优化教员构造。其次,高职院校会计师资队伍还要注重现有教员才能的进步,制定主干教员和学科带头人选拔制度,不搞终身制,活期停止考核、评选,严厉选拔。最初要增强对会计专业教员的培训,会计制度在不时的更新变化,教员作知识的教授者,必需首先承受持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要与知识的更新同步甚至先行,教员本身素质、本身才能进步了,才干培育出合适社会开展需求的人才,在教会先生技艺的同时,还要使先生具有获取知识的才能。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讨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讨,2004,(2).

[2]刘永泽,孙光国.基于新会计原则体系的会计教育与教学成绩研讨[J].西南财经大学学报,,(1).

[3]孔斌,王婷,殷正行.多元文明背景下宁夏高职教育教学形式的探究[J].价值工程,,(26).

[4]孙丽雅,刘洁.新会计原则下的《财务会计》教学变革研讨[J].中国个人经济,,(11).

[5]张海芹.《财务会计》岗位训练法的教学探究与创新[J].管理察看,,(12).

[6]潭素娴.高职财务会计课程创新教学形式的探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7).

篇16: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一、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是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而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素质,为将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由于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中学计算机课程内容的加深,给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人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及对本课程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关注和总结,借以浅析高职教学改革并提出以下具体教学改革方案。

二、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因素

1.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对于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首先还得在基础知识方面下功夫,尽管有些内容在中学已学过,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仍有差异。首先,要以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本,让学生把计算机技术领域中最基本的理论和操作方法学深、学透、学全面,并能够熟练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其次,教学改革还要体现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不同专业等特点进行教学。可采用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分类指导等方法,以体现真正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改革理念。

2.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教学目标对于整个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引领性,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不应把教学目标只局限在完成“教”的任务上,而应注重考虑学生“学”的情况,甚至要考虑怎样教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掌握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中,教师须明确并告之学生每次教学的目标、重点与难点,应知和应会的具体内容,且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真正学到知识。

3.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各学科自身的特点与要求来选择教学方法、模式与组织课堂形式。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方法上应尽量避免传统的“板书+讲解”的教学模式,而应在教学中以突出以实践为主,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践任务中去。在课时安排上,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不应小于1:1,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4.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比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加重要。目前的职业教育,过多注重单纯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细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尤其是在班级人数较多,学生整体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一带一”教学互助方法,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是由一些吸收能力较快,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实践能力稍弱的学生进行演练、示范操作。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方案

1.教学目标的改革

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和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机应用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各专业的教学中应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放在培养能力和面向应用方面,而不是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自学能力为目的。

2.教学组织方法的改革

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地区,有接触过计算机并学习过一些计算机课程的,也有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和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的。我们把这些学生放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课堂,用同一本教材,很可能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听课吃力等现象,这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以根据人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差别,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组织的改革,即实行分级教学。

3.教学时间安排的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操作性强,若采用一周上两节课、上两次机的方法,

许多内容将因得不到及时巩固而淡忘。比如:五笔字型输入法的规则,不集中一定的时间上机操作是不可能掌握的。而且有许多内容也应上完课就立即上机实习才有效,比如汉字输入法、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等。所以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采取集中时间强化训练。具体方案为:

(1)根据教学计划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两周左右的时间集中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可根据学校计算机房的承受能力,分期分批的进行。每一期学习结束就进行考试,这既便于考试的组织,又可减少学生期末集中考试的压力。

(2)在保障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不应小于1:1的情况下,可以实施“边学边练”的教学安排,即安排1个课时理论课,紧接着安排1个课时的操作课,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学到理论运用于实践,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4.考试方法的改革

为了克服谁教谁命题谁评卷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增强教师紧迫感和责任心,应该推行“教考分离”制度,并注重三个环节:一是把好命题关,基本知识点可占80%以上;二是严格评分标准和评卷工作;三是科学地进行考试结果分析,即要求任课教师对考试成绩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找出学生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上的长处和不足,并制定出改革措施和下阶段学习的目标。

鉴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学科的课程特色,在实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适当减少笔试,增加平时机考小测验,并将测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让学生运用平时所学内容进行实践操作以达到考核的目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面向应用、注重实践,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资源优势,进行实践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篇17: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一、前言

成本会计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物性,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成本会计课程都有更高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的定位应该根据当前就业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层次、素质和知识结构要求的变化来合理确定,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会计专业能力和会计方法能力。不过当前由于教学方法单一,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师资力量较薄弱等原因导致成本会计课程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其现状的分析发现需要完善的问题。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企业在聘用会计人员时更加重视实际应用能力,对那些能够熟练掌握会计职业技能、基本功扎实、工作上手快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

1.着重于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成本会计这门课程也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后,更重要的是在实践的应用。由于条件缺乏,成本会计课程以课堂为主,老师着重于理论知识教学,缺少实践教学。会计类课程已基本实现了“岗位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成本会计实务课程也使用了高职项目化教材,但其教学改革要求的项目的概念和项目化教材的概念还存在一定差距。

2.教学方法单一

高职院校成本会计教学都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先讲后做、理实一体、习题载体、反复训练。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且对于一些理论难以理解。在课堂上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参与性不高,容易缺乏学习积极性。

三、成本会计课程改革

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同样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要求为依据,设置课程模块科学组织教学。

1.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认识生产过程和成本核算流程

关于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由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真正步入社会,所接触的成本核算实操都差不多,教师要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对于其真正的成本核算流程有初步认识。可以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组织学生去各工厂参观学习,让他们确切感受相应的会计流程。观察原材料经过怎么的步骤变为产成品的,什么是分步生产、分批生产,使学生参与到其中乐在其中。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发生变化,从教师变为企业的总账会计、财务主管等,以讲授课程内容为主逐步转变为教会技能辅以知识的渗透;教师不仅要完成传统的教学任务,还必须对学科及课程有全面细致的了解,能选择并设计合适、合理的项目开展教学,并在项目各个环节融入课程所有知识点,辅以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文化的渗透,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课程设计更加细化。

3.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实训过程中,老师作为指导,会给学生提供专业辅导,并做最后的审核,这样学生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企业账目、项目流程、真实账目的时效性、不可逆性等,最终帮助学生的会计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较大程度提升,甚至有些表现优秀的学生还能同时指导其他学生。教学相长,学学相长,良性循环。通过借助信息化平台,将碎片化的课程资源加以管理,学生和老师间可以有多种方式进行即时沟通,从而得以把教师课程建设的资源全部整合起来,以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校园。

4.选择合适的教材

一方面依靠本校的教师根据高职会计教育特色编写适当的实践教学教材,另一方面合理选用实践教材,尽可能使用适合高职就业岗位需要的、与上岗“零距离”的、实践性强的教材。改革教学模式,开发教学案例,创设岗位情境,构建融合教学与工作一体的具有职业特质的专业环境,尽可能的使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形成无缝对接。四、结语高等教育应顺应时代需求,更新管理理念,以开放的心态整合优秀的社会化教育资源,培养新形态下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掌握会计的理论知识与会计信息化的实务方法,又有较强的税务筹划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蓓.知识经济环境下如何做好成本会计工作,商业文化(学术版),(12):78-79.

[2]郭德成,蔡京英.对我国现代成本会计发展问题的思考.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05):112-113.

[3]谭立新.成本会计发展的趋势及对策.中国新技术新产品,(01):68-69.

[4]欧阳清,杨雄胜.成本会计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5]庞碧霞.《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8).

[6]徐涛,王志红,张玉菊.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课程实践问题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

篇18:浅析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高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和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必须要会操作并会简单维护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笔者在长期从事本课程的教学中积累了经验,现就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看法。

1 教学形式

以前高职计算机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以前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以前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教学方式

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 选用合适的教材

选择时宜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在选用教材上高职院校曾经走过弯路,以前曾选用过本科院校的教材,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容易产生了枯燥感。由于高职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而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市面上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非常少,选择余地不大,在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选择由高职学校编写的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的教材。

2.2 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文件类型及其基本操作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计算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非常必要,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2.3 教学的组织实施

教学的实施以实例教学为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给出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实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哪些知识,随后,以实例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所欢迎。

篇19:高职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教学中,如何解决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探索出一条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课程建设之路,一直是广大单片机教师颇感兴趣的`课题.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与理论思考,阐述了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做法及成效.

作 者:刘金平黄琼琼 朱伯聪 LIU Jin-ping HUANG Qiong-qiong ZHU Bocong  作者单位: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泉州,36 刊 名:电脑知识与技术 英文刊名: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5(12)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单片机   项目教学   实践能力   教学模式   改革  

篇20: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改革

生物制药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制药行业具有以下特点:(1)抗经济周期能力强;(2)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机会;(3)拥有长期永久性的市场。

因此,社会对生物技术制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为了迎合这一需求,国内很多高校开设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旨在培养熟练掌握生物工程实用技术、精通现代生物技术实验室和生物制品生产车间的管理、擅长生物制品推销的实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健康学院药学专业原有生物制药方向,2008年增设生物技术制药专业,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为出发点,结合我院生物制药实训技能教学情况,探讨如何开展和提高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制药专业实训技能教学。

一、实训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与设计

实训课程是高职教育的天然核心,自2008年以来,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通过三年的努力,逐步建立了以实训课程为核心,相关专业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相辅的课程体系。

第一、二学期以实用高职化学、实用生物化学和应用微生物与免疫学等基础实训为中心,教学内容上侧重基本仪器的规范操作,基本实验方法的熟练掌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第三、四学期以生物制药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药理学、实用药物制剂技术等专业实训为中心,教学内容上侧重以任务为引导的项目式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

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训练学生如何合理利用知识和技术完成工作任务,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五、六学期以企业顶岗实习与毕业生实习的形式开展,学校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学生自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以及论文内容的撰写,最后以毕业论文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

二、因材施教,积极参加各项技能大赛,逐步建立优差生兼顾的人才培养机制

由于近年来高校大量扩招,生源质量上有一定的下降,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有小部分文科生,再加上大部分学生高中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化学基础较差,这在实际教学过程会影响到教学进度甚至要根据学生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

脱离了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就像纸上谈兵,老师水平再高,讲得再好,到头来学生接受不了,那也是白费功夫。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适度把握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调整教学难度。

理论方面,实用、够用则可,实训方面,在掌握基本实验原理与操作方法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

在保证大部分同学能够接受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本教研室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制药相关技能大赛,如校内的金点子大赛,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齐都哈药杯”全国高职高专生物技术技能大赛等。

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我院通过校内初赛,培训,决赛的`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报名的初赛,有五分之一的学生通过了模拟技能大赛严格培训,这种培训比平时实验要求要高得多,通过培训,其中的佼佼者代表学院、学校在各项职业技能大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无非就是一支强心剂,给其他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树立了一个个成功的榜样,这种力量将持续的强势的在学生当中蔓延开去。

通过常规实训与技能大赛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我院生物制药技术的实训教学既保证了大部分同学的基本实训操作基础又能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级技能与职业素养的优秀学生。

三、加强实训课程标准建设,保证教学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随着学校的高速发展,近年来学生不断增多,本专业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对于同一门实训课程,有多个教师教授,而每位老师的教学风格各、经验、学识等都有差异,这势必会导致同一门实训课程,由于不同的老师上课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同时,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属性是民办高职院校,相对公办院校而言,教师队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以上两点都不利于教学的一致性与稳定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我校提出课程标准建设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核心的实训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显得尤为的重要。

课程标准不同于课程整体设计,它是以学生作为主体,建立一套学生学习的标准,即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要学哪些内容,要怎样学,要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要通过什么来考核。

那么在一套课程标准制定好了以后,是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要达到的基本标准,不管哪个老师来教,都要达到这个基本的要求。

本专业已经制定好了《应用微生物于免疫学》的实训课程标准,并正在逐步建设其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通过此项工作确保实训教学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四、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拓校企合作渠道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成为现今职业教育的热点话题,笔者认为在把握当今大背景,大方向的同时,还应根据各专业、行业自身的特点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因为生物制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其领域宽、发展快,规模小,所以生物制药产业的人才需求具有具有“多样性、小批量”的特征。

据此,与企业开展小规模、多订单班、多特色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行业适应性与企业岗位针对性的有机结合。

此外,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本专业的必经之路:一是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共享,即教师可以为企业职工提供培训服务,同时,有经验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可以来学校兼职上课。

二是实训场地与设备的共享,大三的学生主要是以顶岗实习的方式完成综合实训的内容,这需要大量的实习基地,而企业也需要学校的一些精密设备。

三是信息与人才的共享,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时时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企业的人才需要强调岗位的针对性。

学校与企业在互赢的基础上,是可以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的,这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艾晖.生物制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情况[J].科技探索,2010,362:53.

[2] 王安平,陈圆,黄亚瑾.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实训技能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09,28:188-189.

[3] 秦钢,徐砺瑜.高职课程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17:90-91.

[4] 邱立峻.高职教育新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2011,8,2:54.

本科院校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本科类院校密码学实践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微课程设计模式思考论文

谈高职英语的教学与实训

课程设计论文

建构主义下的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成本会计课程探索学习的教改和掌握理论的论文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网络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

高职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建议论文
《高职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建议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职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建议论文(精选20篇)】相关文章:

关于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的论文2022-09-04

化学小论文格式范文大全2022-08-01

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2022-04-29

药学论文选题2022-11-01

化学论文格式范文大全2022-09-25

化工专业论文2024-03-10

经济次发达地区的产品设计论文2023-01-25

高分子化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2023-11-26

课程体系的建设论文2022-05-06

电子电工教学模式创新改革论文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