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吕氏春秋》的思想内容及命运(精选8篇)由网友“空耳嗑糖会迷幻”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试析《吕氏春秋》的思想内容及命运,欢迎阅读借鉴。
篇1:试析《吕氏春秋》的思想内容及命运
试析《吕氏春秋》的思想内容及命运
本文认为,<吕氏春秋>是在扬弃诸子思想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以道家思想为主旨的`理论学说,由于其学说与秦固有的历史传统格格不入,因而最终未能在国家的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
作 者:张科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刊 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L NATIONALITIES INSTITUTE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9(4) 分类号:B229.2 关键词:<吕氏春秋> 的知识脉络' > 诸子思想 历史命运篇2:桃花源记思想内容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
“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内战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全文鉴赏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
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说课稿
一、 说教学目标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很多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另外,浅显易懂,文章的语言优美,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把本文的目标定为以下的几点:
(1) 知识目标: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情境,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领会本文的主题。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绘,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象思维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个人理想而努力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二、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使用抄、查、读的方式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进一步的熟悉文章。
抄就是将注释抄在字的上头(蓝笔);查就是查阅工具书将理解有困难的字解决掉(红笔);读就是就以上的解释进行全文的翻译。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养成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然会对下一节课的内容高度关注。符合新课标中阅读浅易文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的要求。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三国两晋时的军阀混战,时局动荡的背景切入,我们要了解的大诗人陶渊明就生活在东晋,他的名篇《桃花源记》也在那个混乱丑恶的时代应运而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背景简单认识,暗示他们更好的理解文章须以此为依托。
(二)提出问题:
A说出自己对成语世外桃源的理解
B听读课文,陶渊明笔下的桃源具有怎样的魅力成为众人向往的洞天福地呢?
设计意图:边听录音示范边思考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专注阅读课文,无形中加强对全文进行了整体感知。在这个主问题的之下,师生互动,更容易牵引一些小问题:
(1) 找寻描写自然风光优美和桃源人安居乐业的段落指导朗读。
总结提升朗读效果的方法:
(1)了解内容,准确翻译。
(2)明确作者抒发的情感。体味表达的意境。
(3)、注意节拍、重音、语速。
(2) 对表现桃源另一特点即村民的纯朴善良的语句赏析。结合本节留白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
从景物描写入手。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入手。
设计意图:符合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学习诵读古文,有意识的积累,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审美情趣。所以,主问题牵引细碎的小问题更容易让学生推敲朗读方法、结合语境解释词语,训练发散思维。
(三)揭示主题
A找出虚构的痕迹。
B陶渊明为什么没有直揭社会现实,而是虚构了一个理想化、至少
在当时不会有的世外桃源?
学生先说,教师不马上说出答案,将课前学生查找的、老师整理汇总过的资料分发给他们,在其中找到答案,进而概括主题。
设计意图:很多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不是太强,或者说不愿意查,抱着双苹果书不放,那里的介绍并不十分全面,这个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应全面了解作者,了解风格、了解他的遭遇,了解他的故事。培养筛选、积累和阅读课外文字的习惯。
篇3:离骚思想内容
离骚思想内容
《离骚》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离骚》艺术地表现了屈原如下思想:
第一,大一统思想。希望由楚国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离骚》在谈自己的美政理想时,反复提到那些具有一统地位、曾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中国并有所作为的君主--尧、舜、禹、汤、周文、周武等,歌颂他们的一统业绩、政治措施、治国方法,希望楚王能效法他们。如“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先王之踵武”。
第二,德政思想。诗人认为有德者在位,无德者失国。如:“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第三,打破贵贱等级和“世卿世禄”制,举贤授能,明修法度。例如:“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注:其中的傅说、吕望、宁戚等皆是地位低下而有才能的人。)
离骚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的《离骚》。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本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曾为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他两度被放逐,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请大家反复朗读课文。
(学生纷纷朗读)
师:刚才朗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了解到诗人流露的独特情怀呢?
生:其实,没学这首诗也能了解屈原的情怀啊,谁不知道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呢?
师:这首诗情感的起伏,你能体会到吗?
生:好像没感觉。
师:同学们希望老师怎样去教这篇课文呢?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希望得到些什么?
生:我觉得老师最好不要自己或者让我们翻译诗中的句子,因为很难翻,又有方言词,翻译后肯定诗歌的味道就没了,听起来也会很累、很枯燥。但是,我又觉得如果不翻译,这首诗我们很难看懂,而且在积累文言词语方面也会有损失,会学得很心虚。我希望老师能有点新方法。
师:那好,我们就把学习重点放在了解屈原的独特情怀上。因为诗歌字面意思较难理解,所以我们让这首诗尽量变得短些,这样就可以少一点要翻译的字词。请同学们尝试一下,看能否对文中的诗句进行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
(学生埋头动笔,然后讨论了一段时间。)
生:我来改改前面几句。我将这些句子压缩,成了“高阳苗裔,皇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
(学生鼓掌)
师:大家鼓掌是因为他改得不错吧?那么请问他的改动有什么特点?
生:诗歌更简练了,每个句子都只有四个字,那么整齐,比原文更有节奏感了。
师:照你这么说,修改后的诗歌成了四言诗,比原文更好了,是吗?
生:好像不能这么说。
师:请果断些,到底是修改后的好,还是原诗好?我们评价一篇作品有哪些标准?
生:应该以主题的需要、表情达意的效果为标准吧。
师:很好!那么四言诗的形式跟原诗形式相比,到底有什么区别?大家自己读读看。
(学生七嘴八舌地读了起来)
生:四言诗比原诗更整齐,更有节奏感了,但是读起来比原诗要快,显得比较急促。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从作者的心情和朗读的情境去思考问题了。不过我想简单地补充一下,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楚辞》是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而《诗经》是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楚辞》则相对比较自由,读起来比较舒缓,所以这两种形式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哪怕是一个语气词都有标志性作用,大家想到什么了吗?
生:“兮”字是楚地方言的体现。
师:所以我们能不能把原诗中的那些虚词、语气词,比如“之”“兮”等随意省略掉?
生:不能。
师:好。但我还是要表扬刚才那位同学,他的提炼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至少帮助我们把诗歌的主要信息了解得更清楚了。
(很多学生点头)
师:如果我们冲着紧缩以求简练的目的去改动诗歌,是否只能改成四言诗?能否再简单些?
生:我来试试,还是改刚才那八句,可以改成“帝裔,考庸。摄提孟陬庚寅降。皇览余度,锡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
(有学生笑了起来)
篇4:吕氏春秋简要读后感
杂家,诸子百家之一,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杂家学派出现相对较晚,故博取众家之长,集各家之大成,以吕氏春秋为代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之有吕不韦十三年的从政经验在里面,可谓有理论更有实践,绝非其他学派可以相提并论的。
杂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尸佼、吕不韦、刘向等。
杂家著作有《盘盂》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伍子胥》八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由余》三篇,《尉缭》二十九篇,《尸子》二十篇,《吕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等等。其中以《吕氏春秋》《淮南王》为代表著作。杂家著作而今只留下《吕氏春秋》、《淮南子》、《尸子》(原书已佚,今仅有后人辑本)三书。
假如嬴政按照吕氏春秋来治理国家的话,秦朝很大可能不会二世即亡,然而历史没有假设,始皇选择了法治理天下。可要知道,在封建集权社会谈法治那必须要有强硬的手腕和无比坚决的君主在背后支持,否则必然半途而废,像楚国吴起变法,楚王一死立马废除变法,像宋王安石变法等等。不幸言中,秦始皇嬴政一死国家就**了。
什么原因导致嬴政不用吕氏春秋来治理国家呢,我觉得有几点原因:其一吕氏春秋的.作者吕不韦出身商贾,古时候尤其战国时期商贾社会地位低,与奴婢差不多,尽管吕不韦书写得不错但始皇帝压根就瞧不起他这个人。其二吕不韦犯了政治家大忌,卷入嫪毐政治丑闻漩涡中,嬴政欲除之而后快,对其施政方针吕氏春秋自然不会有好感。其三吕不韦也是嬴政亲政的绊脚石,凡是吕不韦认为对的一律反过来说是错的,凡是错的一律反过来说是对的,吕氏春秋就自然不会被采用了。
一句话总结:人穷不说话,位卑莫劝人,欲劝人必先修身律己,修身为根本。
篇5:吕氏春秋简要读后感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杂家学说的代表作,相传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编纂而成,含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一百六十篇。该书兼收并蓄,细大不捐,采诸家之长,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等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同时保存了医学、音乐、天文历法及农业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当然《吕氏春秋》还有很多介绍这里就不再详细的阐述了,我今天就我所读的其中一部分的感触来说一说。
《吕氏春秋·论人》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其实之弥远。意思是说为君之道要简约无为,君王的仁守在自身,首要的是返回到对自己的要求,然后才要求别人。他对别人的所求越深远,别人就越疏远他;他对人的要求越强烈,他失去的就越多。修养自身首先应回到自身,修己身,而不强求别人,是作为君子的首要条件,推己及人,世上的君子会越来越多。同样的道理,放到飞速发展的今天,也非常有用,在开放的现代环境中,我们讲究求同存异,也同样要求我们作为新生代中坚力量,要修养自身操守,对自己有要求,有原则,对他人要少要求,少索取,要宽容他人。凡事少推卸责任,要有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做人要有严于律己的毅力,亦要有容人之量。
篇6:《吕氏春秋》读书笔记
战国时代,兵荒马乱,诸侯混战,万物苍凉;奇商吕氏,协王登基,高居丞相,调令诸军;辅秦渐强,大权独揽,放逐异地,被迫自杀:临终遗作,吕氏春秋,二十万字,一十二卷,上囊天理,下括人生。
这就是说出千古一句”奇货可居“的战国奇人——吕不韦,令我们尊敬的,不仅仅是他一生的丰功伟业,更是他的绝笔作——《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一部战国末年类似百科全书的一部震世之作,号称古今万物万事、明物揭理的书,故号”吕氏春秋“。书中分篇160,数目繁多,仅此取其一篇表达感悟: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
普天下,人、动物、植物,所有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感受着天地所给予的,但是,天地所能给予的,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资源是有限度的,能源是有多少的,可用的物资是限量的。一万个人,共同向一个靶子射击,靶子肯定不会不被射中,这个例子就很好这证明了,寰宇之间,生命繁多茂盛,如果一起损害一个物体,那个物体肯定会受到伤害,如果这些生命一味向天地索取,那天地的有限资源,就不会不被耗尽了。
所以我们要想治理好天下,就要保全每个生命,不要因为他们是渺小的,而无顾忌的伤害他们,也不要因为他们是桀骜不驯的而放弃治理他,当他们的生命、天赋、性格、人品得到了爱护或者规范,那么天底下就不会有违背道义和理性的事情发生了,没有了这些不良的事情,那么我们生存的世界就会纯洁,我们的身体就会向好的地方发展。
如果让人人都熟知并且熟练的运用这个道理,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运用这个道理治理天下的圣人,不经过任何商量、动辄、思考,做出来的事都是恰当的,因为他们的仁义、灵性,已经可比天地,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会包容,顺随着道义,就不用愁人性的偏离了,这样的圣人,无论处于何种情况,或危险,或安全,都会做到于事不惊,从容解决,这才是德行完全啊!
篇7:《吕氏春秋》读书笔记
《吕氏春秋》这本书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本先秦著作,那么这本书到底有多大分量呢?书中又有怎样的智慧呢?这些古人的智慧能不能为我们今天所用?我们今天的人又该怎样去运用书中的智慧?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带着本有的好奇心和执着的求知欲开始对这本先秦时期的.伟大著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吧!但愿大家都能够各取所需,各得所欲。
首先跟大家分享的是《吕氏春秋》当中的养生之学。《吕氏春秋》保存了很多古代卫生医学方面的知识,这是我们今天的学者所共知的。但是知道归知道,能不能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能不能够做到使我们延年益寿,身心康泰,这些才是最重要的。跟大多数人一样,起先我也想当然地认为《吕氏春秋》的内容应该没什么了不起,充其量是讲一些古代帝王的治世之学和如何修德之类的陈辞旧说,但当我真正看到了其中的内容之后,才知道事实绝非如此。《吕氏春秋》所记载的一些古人的养生之道,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叹服啊!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古人所说的话和古人所做的事,真的是让人觉得了不起!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思议。今天我就要把《吕氏春秋》所教给我们后人的一些养生之道,加上一些我个人的理解奉献给大家,希望所有的读者都能够受益。
今天的人们喜欢居住在高大的房屋,在常人看来,这是十分合理的居住条件。但是《吕氏春秋》里面有一句话我们不能不重视,书中认为“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蹷,多阳则痿”。大概意思是说房屋过大则阴气就会过盛,因此容易得一种手足逆冷的病症;台过高,阳气就会过盛,因此容易得一种肢体萎弱无力的病症。这是古人认为居住条件和所处环境对我们身体所产生的影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古人的风水观念,绝不等同于迷信。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可以穿上各种美丽的服饰,既好看又保暖,因此,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我们也不用担心被冻着。但是《吕氏春秋》上告诉我们,衣服如果穿的过厚过暖脉理就会闭结,从而导致气不通畅,可见着装需要厚薄合理,即便是在天凉的时候,穿着过厚的服饰也是不适宜的,但是大家也不能理解为冻得瑟瑟发抖就好,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凡事都要有一个度。再比如吃饭,每当我们得享丰盛的美餐,总是希望能够吃个饱,吃个够。但是《吕氏春秋》上面告诉我们,胃过满胸腹就会闷胀,胸腹闷胀气就不会通畅。在气不通畅的状态下,还想求得健康长生,那是办不到的。书中还告诉我们,凡吹食不要滋味过浓,不要吃厚味,不要饮烈酒,这些是导致疾病的开端。饮食能有节制,身体自然少灾少病。吃饭的时候要精神和谐,仪容端正,用精气将养,如此,周身就舒适愉快,都受到了精气的滋养。并且书中强调饮食一定要小口下咽,坐要端正,不要扭曲歪斜。从书中了解这些之后,觉得古人真如我们的父母一般,对后世子孙谆谆告诫,爱护之极。这是古人的一套养生理论,重点就在一个度字,是科学的,不是迷信的。
《吕氏春秋》所记载的养生之道,上面只是略说了一二,很平常,但是很实用。如果大家真能听而行之,相信一定会获益非浅,多多少少有助于身心之健康。
篇8:《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因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吕氏春秋·序意》)
《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5篇,共60篇。本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编辑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八览,现在63篇,显然脱去一篇。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在过去,《吕氏春秋》深得人们的好评。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
★ 莫重于尊师的名言
★ 励志尊师的名言
★ 关于尊师发言稿

【试析《吕氏春秋》的思想内容及命运(精选8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试题2022-05-06
关于尊师的名人名言有哪些2023-10-03
关于尊师名人名言2023-09-09
《吕氏春秋》的天道观和天命论2022-10-24
试论原始宗教的社会功能2023-06-18
《吕不韦传》读后感2022-11-04
小学尊师重教的作文2023-04-26
汉代儒学 说课稿2023-06-22
教师学习《为师之道》心得体会2022-08-19
秦汉易学思想论纲2022-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