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康有为变革思想的儒学特征

时间:2022-05-06 11:34:3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试析康有为变革思想的儒学特征((合集8篇))由网友“在岗保安”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试析康有为变革思想的儒学特征,欢迎阅读与借鉴。

试析康有为变革思想的儒学特征

篇1:试析康有为变革思想的儒学特征

试析康有为变革思想的儒学特征

康有为作为晚清儒学大师,自小深受家学、师学的影响与熏陶,再加上其博学多才,从而打下了深厚的儒学根基.因而,在康有为的`变革思想中透露了较强的儒学特征,其主要表现为: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坚持儒学的主体地位;在变革思想的形成与实践过程中,将治经与变政结合起来;在尊崇孔子的基础上,对孔子形象进行重新塑造.

作 者:崔道峰 冯素芹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刊 名: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 CHINA SHIPBUILDING INSTITUT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4) 分类号:B258 关键词:康有为   变革思想   儒学特征  

篇2:儒学管理思想探源

儒学管理思想探源

儒学的理想社会是天下大治、国泰民安,为此,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以礼治国的'管理原则;修己安人的管理模式;为政以德的管理方法.文章最后对儒学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作了简要的说明.

作 者:张国胜  作者单位:湖北教育学院教管系,湖北,武汉,430060 刊 名: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TRAINING AND RESEARCH-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3 20(4)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儒学   管理   以礼治国   为政以德   内圣外王  

篇3:刘基儒学思想刍议

刘基儒学思想刍议

刘基的儒学思想特点有二:一是以“措诸用”为旨归,对于明初的.学风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二是兼综众说:既融会理学诸派而以朱陆和会为主,又儒道互补,体现了明初思想多元的特征,影响了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刘基得“濂洛心法”又兼融陆学,为心学在明代留下了发展的空间,为其后阳明学的兴起打下了一个重要的理论伏笔.刘基的儒学思想对于明代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 者:周群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3 刊 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POLYTECHNIC 年,卷(期): 4(2) 分类号:B248.99 关键词:朱陆和合   事功之学   明代学术  

篇4:梁漱溟早期儒学思想评价

梁漱溟早期儒学思想评价

梁漱溟的早期儒学思想是其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四”时期中西文化的冲突面前,梁漱溟高扬儒家文化的.大旗,通过对传统儒学的改造和对西方生命哲学的阐发,创立了融会中西的“新孔学”,并从哲学的高度为中国儒学思想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由于历史的局限,梁漱溟的早期儒学思想在理论上有许多疏漏.

作 者:刘曙东  作者单位:常德师范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刊 名: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DE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8(2) 分类号:B26 关键词:梁漱溟   早期   儒学思想   评价  

篇5:论康有为早期大同思想的萌芽

论康有为早期大同思想的萌芽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是我国乃至世界有史以来最杰出、最详尽的空想社会主义杰作之一.它不仅是中国近代社会也是全世界人民灾难深重的曲折反映,同时也是人类关于未来社会前景的一种最美丽、最大胆的设想.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这一思想时往往侧重于对<大同书>的研究和解读,而忽视了对这一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尤其是康有为早期著作中相关思想内容的发掘,因此造成的`不良后果至少有两个方面:一、让人感觉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只是伴随<大同书>的诞生而出现的,它很可能是一种孤立或偶然的现象;二、对<大同书>的基本思想及其社会作用的评价众说纷纭,乃至出现一些很不客观甚至歪曲的见解.本文拟从康有为早期的几部代表作入手,深入挖掘其中的核心信息,以此来揭示其大同思想的产生根源和发展轨迹.期盼此举能有助于学界同仁对这一思想在认识上进一步升华,从而对其作出相对理性和准确客观的评价.

作 者:常峰  作者单位:赣南师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45) 分类号:B2 关键词:康有为   大同思想   形成发展过程  

篇6:论康有为的进化思想及社会历史观

论康有为的进化思想及社会历史观

康有为进化思想的渊源主要包括近代西方自然科学进化观、中国古代变易思想和今文经学的朴素进化观以及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康有为对进化论进行了吸收与改造,并将进化论引入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一套系统的`“三世”进化理论,其渐进说与革命派的突变说是互补的,而不是对立的.

作 者:赵璐 ZHAO Lu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陕西,西安,710069 刊 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3(4) 分类号:B258 关键词:康有为   进化思想   社会历史观  

篇7:变革的时代 活跃的思想

变革的时代 活跃的思想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状况:

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2、学生心理特征:

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加上特区的思想较为解放,因而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教材处理:

教材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作如下处理:

1、将课题“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改为“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在意义上有重复之感,将题目改为“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意图在于强调时代变革与思想活跃的因果和互动关系。因为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是以变革的时代为背景的,反过来百家争鸣也促进和加剧了时代的变革。另外,这样改动还能与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相互照应,使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

2、将课文 “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空间”的背景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再者,原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如有背景资料引入,将更能体现历史“因果关系”的'学科特点,同时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

3、在“孔子”之后,简略增加“老子”的内容。

关于老子只增加“老子是春秋末年与孔子同代齐名的思想家,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可,不必展开。因为在“百家争鸣”中,道家是一个重要学派,适当提到老子,不但使上下教学内容本源相贯,也使课文结构更具完整性。

4、在战国“诸子百家”教材内容中,删去墨家部分。

根据课程标准,删去墨家内容属允许范围,并不会降低标准的要求。这样做的理由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因为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很明确地区分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在这节课中,阐述诸子百家内容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辩论活动,墨儒两家学说对立性不强,容易混淆,不利于辩论的开展,故删去。 课型选定: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课型选定为: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一课时)

教师的活动形式:启发、引导、归纳、小结

学生的活动形式:分析、质疑、表演、辩论

课前准备:

1、由学生自编自演孔子办学、因材施教等短剧。

2、介绍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并印发有关儒、道、法三家学派的有关资料给学生。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

[1] [2] [3] [4] [5]

篇8:胡服骑射与思想变革散文

胡服骑射与思想变革散文

一部中国史,葛剑雄教授用五个字:统一与分裂来概括,这是从政权交替的角度来说的。那么如果从思想观念上来总结的话,我东施效颦,也用五个字来概括:改革与守旧。

我这个说法,有人可能会非常不屑,认为我这是废话,跟没说差不多。我倒是觉得,如果真是这样,那葛教授的说法也不过如此。

问题就在于,历朝历代政权的更迭仅仅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无论谁来驾驭这个国家,无论谁来当皇帝,最底层的老百姓只关心能不能得到些福音,少受些战乱之苦,进而少受到些压迫。承受得了这个统治,国家机器照常运转,统治阶级也就会因此认为达到了海晏河清的目标。但是,纵观历史,这样的想法,不论是老百姓,还是君主重臣,都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历史告诉我们,多个阶级并存的状态下,统治与被统治始终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说白了,就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得厉害了,反抗就会越来越厉害,最终就会推翻旧的统治,迎来新的统治,如是而已。但是,不可否认的,恰恰是这种政权的交替并不一定会带来思想观念的深度变革。中国历史的长久积淀,人的观念如同夯土一样越积越实,人们对“城头变幻大王旗”也许能够接受,但是对于思想观念的改革却是从骨子里予以抵制。任何一个朝代,不管是采取什么方法打下江山的,如果否认或者忽视这个问题,那它的统治一定不会长久。蒙古人灭金、灭宋,建立了疆域极为辽阔的元朝,铁蹄之下,甚至整个欧洲都为之颤抖。但是,它所奉行的政策与中原历史传统格格不入,不断引发汉人的不断反抗,直接导致其建国不足百年即灭亡。同样是少数民族统一天下,清代满人入关后,为了江山稳固,充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不得不顺应汉人传统,奉行以儒治国,若非如此,可以断定,满清的统治也必不长久。

之所以先发了这么多的议论感慨,无非是想说明一件事,在我眼里,赵武灵王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观念大变革的先驱者,最少也是先驱者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你争我斗,今天你称霸,明天我称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个大舞台上,能作为主要角色的也就那么几个国家。那么,其中,赵国传到了武灵王时期,已经在走下坡路了。无论势力比较强的齐、楚、韩、魏、秦,还是相对较弱的燕国,都有能臣良将左辅右弼。而赵武灵王跟前,只有一个无甚名气的肥义可用,当时虽然乐毅也在赵国,但是地位并不高,发挥作用有限,而且时间不长就被燕国“高薪”挖走了。不仅仅如此,在赵国周边,还有战力强悍的诸胡虎视眈眈,所以,摆在赵武灵王面前的是一个很让人尴尬的局面,如果继续墨守陈规,就有灭国的危险。

赵武灵王很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那么怎么解决?他认为当前赵国最主要的.弊端是军力的薄弱,这样的军力不但应付不了国防,更谈不上开疆扩土。他从赵国的传统生活方式入手,与周边的少数民族诸胡相比较,发现胡人服饰简单更利于行动。于是,自己率先垂范,号召全国上下摈弃峨冠博带,着胡服训练骑射本领,这就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故事的来历背景。

有人认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不过就是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一种手段而已,上升不到思想观念变革的高度。个人认为,这种说法谬之远矣。这件事情看似简单,其实新旧两种思想观念的碰撞之激烈,以至于太史公在《史记?赵世家》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述。

赵武灵王的改革大略,最大的阻力就是以他的叔叔公子成为代表的贵族势力。公子成提出,学习骑射他不反对,但是对于效仿胡人穿着,就没有必要了。公子成甚至将是否着胡服上升到仁义的高度:“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人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中原国家,有聪明才智的人很多,受上古圣贤以诗书礼乐的教诲,崇尚仁义,这些都是那些蛮夷想向我们学习的,现在君主想反过来学习蛮夷,是大错特错的。

针对公子成的质问,赵武灵王认为,服装就是让人穿的,上古贤圣所制诗书礼乐就是为了方便做事,而且圣人也是倡导不同形势施行不同办法的。作为后人,遵从圣人教诲,不应该只看到成规,还要学习圣人应变之道。那么,通过赵武灵王与公子成之间对话的解读,我们还能把胡服骑射这件事看得如此简单吗?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这已经不是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是思想观念的变革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正是清末魏源等人倡导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源头。

根据《史记》记载,赵武灵王的改革成功了,在他死后,赵国是否延续了胡服骑射的做法,《史记》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根据其他史料,我们得以了解,正是由于赵武灵王的改革,使得中原军制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兵种:骑兵,而且经过逐渐演变,后世军队的服装越来越正规化、越来越贴近了实战。

评论赵武灵王这个君主,还不能忽略他的性格。这个人骨子里其实就是一个狂热的个人英雄主义者。为什么这么说?赵武灵王觉得自己已经功名成就了,居然把王位让给了儿子,自己当起了“太上皇”,亲自带领军队攻打胡人、袭击秦国,甚至为了勘察秦国地形而乔装入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但是,个人英雄主义者往往性格刚愎,主上太强,其下必弱,长期以往,君臣之间必然离心离德。果然,一代雄主的赵武灵王最后的下场居然是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后人有诗云:武灵遗恨满沙丘,赵氏英明于此休。年来月去春寂寞,故宫雀鼠尚含羞。

试析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人文精神口号

书法与中国文化论文

田径运动的人文精神及价值内涵论文

浅谈工笔画色彩语言形式的发展和创新论文

研究文化的英语范文

仁在家庭道德中的自觉

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精选总结

第一学期初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工商管理大专论文题目

试析康有为变革思想的儒学特征
《试析康有为变革思想的儒学特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试析康有为变革思想的儒学特征(合集8篇)】相关文章:

孟子的仁政的理解、参政方式2022-05-02

历史《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学反思2022-10-21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2022-12-17

法学毕业论文题目2023-09-19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2023-09-25

高中历史教案人民版2022-06-05

高二历史文科测试的知识点总结2023-10-21

高二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精选2023-12-04

高二历史会考备考知识点2022-12-12

历史教学设计2022-09-1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