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东方未明(共7篇)由网友“青年幽默家”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诗经东方未明,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诗经《东方未明》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译文
东方还未露曙光,衣裤颠倒乱穿上。衣作裤来裤作衣,公家召唤我忧急。
东方还未露晨曦,衣裤颠倒乱穿起。裤作衣来衣作裤,公家号令我惊惧。
折下柳条围篱笆,狂汉瞪眼真强霸。不分白天与黑夜,不早就晚真作孽。
注释
①衣裳:古时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②公:公家。
③晞(xī 希):“昕”的假借,破晓,天刚亮。
④樊:即“藩”,篱笆。圃:菜园。
⑤狂夫:指监工。一说狂妄无知的人。瞿瞿(qù 去):瞪视貌。
⑥不能辰夜:指不能掌握时间。辰,借为“晨”,指白天。
⑦夙:早。莫(mù 暮):古“暮”字,晚。
篇2:诗经《东方未明》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译文
东方还未露曙光,衣裤颠倒乱穿上。衣作裤来裤作衣,公家召唤我忧急。
东方还未露晨曦,衣裤颠倒乱穿起。裤作衣来衣作裤,公家号令我惊惧。
折下柳条围篱笆,狂汉瞪眼真强霸。不分白天与黑夜,不早就晚真作孽。
注释
①衣裳:古时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②公:公家。
③晞(xī 希):“昕”的假借,破晓,天刚亮。
④樊:即“藩”,篱笆。圃:菜园。
⑤狂夫:指监工。一说狂妄无知的人。瞿瞿(qù 去):瞪视貌。
⑥不能辰夜:指不能掌握时间。辰,借为“晨”,指白天。
⑦夙:早。莫(mù 暮):古“暮”字,晚。
《诗经》与楚辞
1、(《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2、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3、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政治倾向、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在文学史上素有“诗史”之称。
4、中唐诗人白居易大力提倡和写作“惟歌生民病”的“新题乐府”,他和元稹等发起进行的(“新乐府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5、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赞誉屈原的(《离骚》)一诗“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这里的“三百篇”指的是(《诗经》)一书。
6、汉代辞赋家(贾谊)继承屈“骚”精神,创作了骚体赋《吊屈原赋》、《鵩鸟赋》,后人称誉“骚人情境,于斯犹见”。
7、建安诗人(曹植)的诗歌作品《白马篇》等以及抒情赋《洛神赋》都具有比较突出的浪漫主义倾向。
8、“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的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兴、观、群、怨”。
9、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四家诗中,被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的是(鲁诗)、(齐诗)、(韩诗)。
10、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毛诗传笺》)一书,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三家诗自此渐渐衰亡。
1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70卷的(《毛诗正义》)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唐代科举考试的官定标准《诗经》教本,在《诗经》研究史上,是《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12、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13、所谓的“六诗”之说出自《周礼?春官?大师》,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14、“四始”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他以(《关雎》)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15、“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由北宋苏辙首倡,他在自己的`著作《诗集传》中提出《诗经》应分为(《风》)、(《雅》)、(《颂》)、(《南》)四类,即二南当从《诗经?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这里的“二南”指的是(《周南》)、(《召南》)。
16、唐代的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提出“六义”中的(风)、(雅)、(颂)三者指的是诗的内容体裁,(赋)、(比)、(兴)三者指的是诗歌的表现方法。
17、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是按照风、雅、颂的体例编排的,其中包括十五国风,二雅(即(《大雅》)和(《小雅》))、三颂(即《周颂》、《鲁颂》)和(《商颂》)。
18、宋代的朱熹在《诗集传》中指出风、雅、颂三者中(风)是里巷歌谣之作,而(雅)、(颂)则是朝廷郊庙乐歌之辞。
19、“史诗”这个概念是亚里士多德在其文艺理论名著(《诗学》)中最先提出的,他将当时的文学作品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
篇3:诗经《东方未明》赏析
诗经《东方未明》赏析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
颠之倒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注释:
颠倒衣裳:颠倒了上装和下装。古代上装称衣,下装称裳。
公:公室;
晞:音希,天刚亮
樊圃:编篱笆,构筑园圃。
瞿瞿:惊慌失色的'样子。
辰夜:早晨和夜晚。
夙:早。
莫:音木,古暮字
赏析:
《东方未明》描写公室服役的紧急与繁忙,表达了当事人的怨怒。其中“颠倒衣裳”,暗中摸索穿错衣裳的细节短现了催逼的紧张和狼狈的情景。
篇4:诗经东方未明赏析
颠倒衣裳①。
颠之倒之,
自公召之②。
东方朱晞③,
颠倒裳衣。
倒之颠之,
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4),
狂夫瞿瞿⑤。
不能辰夜(6),
不夙则莫(7)。
【注释】
①衣:上身穿的衣服。裳:下身穿的衣服。②公:指王公贵族。 ③晞(xT):破晓。④樊:篱笆。圃:菜园。⑤瞿瞿:瞪着眼睛看 的样子。(6)不能:不能分辨。辰:白天。(7)夙(su):早。莫:同 “暮”,晚。
【译文】
东方黑暗天没亮,
急忙穿衣搞颠倒。
颠来倒去穿不好,
只因国君命令到。
东方黑暗天没亮,
慌忙颠倒穿衣裳。
颠来倒去穿不好,
只因国君召唤忙。
折柳编篱围菜园,
狂夫监工瞪着眼。
不分白天和夜晚,
不是起早就睡晚。
【鉴赏赏析】
国君一句话,小民累趴下。心慌意乱之中,竟连衣服怎么穿都闲不清楚了,更不用说其它。这种身不由己地服劳役,自然不是件愉快的差事。它的驱动力是内心的畏惧,而不是现实的利益或自我的意志。
由畏惧到丧失自我意志,是一个从人变为工具和机器的过程。 机已只是一个物件,没有生命,不能思考,只能供人操纵,使唤。照此看来,同样是干活儿,在本质上却有天壤之别。
一种活儿是为生存必需,比如种田打猎,这是不得不如此的迫不得已,不劳动就不得食。虽然带有某种被迫的意味,却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一种活儿是为他人做嫁衣,比如为官方服苦役,这也是不得不如此的迫不得已,不去就会危及自己的生存,乃至丢掉生存所必需的一切。这虽是为了生存,却是被恐惧所驱使。一种活儿是为干活儿而干活儿,比如园中种花,种花既可劳动四肢,又可赏心悦目。这不是为了生存的必需,而是对自我能力的一种证明和赏识。
谁会愿意在恐惧的驱使下为他人做嫁衣裳呢?谁会愿意做没有意志和生命的机器呢?但是,人的确不能自由选择,经常被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力量控制和操纵着。这个事实是无情的。
篇5:东方未明
朝代:先秦
原文: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方还未露曙光,衣裤颠倒乱穿上。衣作裤来裤作衣,公家召唤我忧急。
东方还未露晨曦,衣裤颠倒乱穿起。裤作衣来衣作裤,公家号令我惊惧。
折下柳条围篱笆,狂汉瞪眼真强霸。不分白天与黑夜,不早就晚真作孽。
注释
①衣裳:古时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②公:公家。
③晞(xī 希):“昕”的假借,破晓,天刚亮。
④樊:即“藩”,篱笆。圃:菜园。
⑤狂夫:指监工。一说狂妄无知的人。瞿瞿(qù 去):瞪视貌。
⑥不能辰夜:指不能掌握时间。辰,借为“晨”,指白天。
⑦夙:早。莫(mù 暮):古“暮”字,晚。
鉴赏
关于诗的主题,《毛诗序》说:“《东方未明》,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掌计时的官员)不能掌其职焉。”古代学者意见分歧不多。今人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反映劳动者对繁重劳役的怨愤。全诗三章,诗人并没有用很多笔墨去铺叙具体的劳动场面,或者诉说劳动如何艰辛,而是巧妙地抓住一瞬间出现的难堪而苦涩的场面来写:当一批劳累的人们正酣睡之际,突然响起了公家监工的吆喝声,催促着他们去上工。这时东方还没有一丝亮光,原来寂静的夜空,一下子被这叫喊声打破,劳工们一个个被惊醒过来,黑暗中东抓西摸,手忙脚乱,有的抓着裤管套上胳膊,有的撑开衣袖伸进双腿。一时间,乱作一堆,急成一团,真可谓洋相出尽。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监工的这一叫喊,劳工们竟吓得如此手脚失措呢?不消说,这是因为长久以来他们受到残酷压迫的结果,日常只要稍不留意就会遭到公家处罚,受皮肉之苦乃是寻常之事。因此尽管还在黑夜,监工的一声吆喝,谁还敢怠慢一步!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特殊的时刻,突出“颠倒衣裳”这一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典型细节,在两章诗中反覆叙写,一再渲染。通过这一强化,既画出了这伙苦力慑于淫威的惧怕心理,又写出了他们所受的非人待遇,像牲口一样被驱使,没日没夜为主人劳作,却得不到丝毫人身自由。“颠倒衣裳”这一描写,清牛运震《诗志》以为“奇语入神,写忽乱光景宛然”,确实,它起到了以少总多的艺术效果。这两章看似平静的叙述,实际上已蕴藏着劳工们的不平之鸣,两章末句“自公召之”、“自公令之”,正透露出这些被劳役者已开始意识到——他们受苦受难的根源来自 “公”。
紧接着第三章便从他们当下的劳作写起。原来他们半夜被驱赶来是砍柳枝编菜园篱笆,监工的`正瞪着可怕的大眼监视着。“狂夫”的称谓隐含着被劳役者对监工凶狠面貌的揭露和怨恨。末两句“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则是“东方未明”的延伸,点出这些被劳役的人们不但要起早,而且还要摸黑;这也不是偶然性的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穷年累月莫不如是。诗人由此拓展了此篇的内容,也暗示了被劳役者胸中的不满与反抗,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也会如同《魏风·硕鼠》歌唱的那样:“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据李塨《诗经传注》、方玉润《诗经原始》、丁以此《毛诗正韵》、王力《诗经韵读》等之说,此诗每章两韵:一、二句一韵,三、四句一韵。译诗韵脚从之。
篇6:诗经《东方未明》全文及译文注释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
颠之倒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注释:
颠倒衣裳:颠倒了上装和下装。古代上装称衣,下装称裳。
公:公室;
晞:音希,天刚亮
樊圃:编篱笆,构筑园圃。
瞿瞿:惊慌失色的样子。
辰夜:早晨和夜晚。
夙:早。
莫:音木,古暮字
译文:
东方还未露曙光,衣裤颠倒乱穿上。衣作裤来裤作衣,公家召唤我忧急。东方还未露晨曦,衣裤颠倒乱穿起。裤作衣来衣作裤,公家号令我惊惧。折下柳条围篱笆,狂汉瞪眼真强霸。不分白天与黑夜,不早就晚真作孽。
作品鉴赏:
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奴隶们心底隐藏着一种压抑已久而行将喷发的愤怒。正因为作者是从奴隶的身世遭际出发,抒发对于现实的愤懑,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此对统治阶级确实有一种活生生的鞭辟入里的揭露和批判作用,使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前两章“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东方未晞,颠倒裳衣。颠之倒之,自公令之。” 诗人并没有用很多笔墨去铺叙具体的劳动场面,或者诉说劳动如何艰辛,而是巧妙地抓住一瞬间出现的难堪而苦涩的`场面来写:当一批劳累的人们正酣睡之际,突然响起了公家监工的吆喝声,催促着他们去上工。这时东方还没有一丝亮光,原来.寂静的夜空,一下子被这叫喊声打破,劳工们一个个被惊醒过来,黑暗中东抓西摸,手忙脚乱,有的抓着裤管套上胳膊,有的撑开衣袖伸进双腿。一时间,乱作一堆,急成一团,真可谓洋相出尽。天还没亮,官差即来催促起床,上工的命令就已经下达了,以致可怜的役夫们在忙乱之中把两手伸进裤管,把两脚蹬进袖筒,竟然把上下衣裳颠倒穿了。按理说,上下衣裳的区别是很大的,能够穿颠倒了,不光是因为天黑的原因,恐怕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役夫们并没从梦中醒来,他们可能头天夜里睡得很晚,疲乏的身子包括疲乏的大脑尚未缓过神来。这一情节极富戏剧性,十分幽默好笑,却又饱含悲愤,笑中滴泪,生动曲折地反映出了酷吏的凶狠以及役夫的凄惨。“颠倒衣裳”的细节描写,便运用得真实巧妙,写出了奴隶们在公爷的吆呼催促下摸黑穿衣裳的不堪处境。前两章的“颠倒”二字,还会令人自然联想到末一章“风”(早上与“莫”(即“幕”,晚上)的“颠倒”。衣裳的错乱,黑(夜)白(天)的颠倒,正说明了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既意在言中,又寄意言外,可谓一语双关。
最后一句“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说明:报时辰不是提前就是太晚。这诗是讽刺国君号令不准的诗,而国君的‘不时’,又在于司时的官吏不负责任。古时无准确的钟表,故而司时的官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如果司时的官吏每天搞错一点点,积年累月,经过一定时间,就可能出现巨大的误差。司时官吏失职,当然朝廷秩序也会一片混乱。本诗在于讽刺司时官吏不准确报时,以致群臣见国君的时间混乱,官员手忙脚乱,心中忐忑不安,唯恐误时,遭到国君责怪。“折柳樊圃”和“狂夫瞿瞿”,也是两个典型的细节描绘,寥寥八个字,就把奴隶们艰辛的苦役和监工走狗的凶恶嘴脸和盘托出,一泻无余。这些描绘都切合环境和人物身份,读来仿佛见其人,闻其声,神态态毕现,栩栩如生,颇有真实感。
全诗三章,皆为四句。每句两个音拍。前两章运用回环复沓的艺术手法,渲染环境气氛,突出事物特点。且以工整的排列。朗朗上口的语言形式,尽情抒发抑郁情感,增强了音乐效果。第三章则转变风格,避免通篇一致的枯燥感,显得起伏有致,使得诗作的另一突出特点是通篇明白晓畅,语言通俗易懂,未明颠倒狂夫不能等都是人们常用的日常语言,以此为诗质朴自然,充满无限的生命。《齐风·东方未明》在结构形式和艺术手法上也很有特点。其一,《东方未明》为乐歌,在结构上回环复沓。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有些句子只换了一个或几个字。 这种回复重叠,规律中有变化,严格中有自由,既是歌唱时的和声,也是表述意思的层层递进和对内涵的强化作用。(《随园诗话》)但就作诗而言,重词叠句与反复咏唱是为着尽情抒发情感的需要,这在《诗经》其他诗作中和后世民歌中也经常运用。这样有利于突出事物特征,渲染环境气氛,增强音乐效果,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同时,也便于记忆与传诵。其二,诗人善于通过细节的描绘来反映生活。例如“颠倒衣裳”的细节描写, 其三,语言通俗易懂,读之琅琅上口。例如“东方”、“未明”、“颠倒”、“倒颠”、“狂夫”、“不能”等词汇,都是人们常用的口头语言,用在诗中,质朴自然,恰如其分。这些词语历经了三千余年的风雨,仍然葆有无限的生命力,至今保存在人们的口头与书面用语之中。此外,全诗以四言句为形式,每句两个音拍,二二的节奏。前两章排列工整,键行和押韵有规律;第三章则起伏有致,跌宕变化。这种不拘一格的韵律节奏,也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口头歌谣创作的艺术特点。
篇7:诗经·国风·齐风·东方未明
诗经·国风·齐风·东方未明
原文: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注释:
1、晞(曦xī):“昕”的借字,就是明。《毛传》:“晞,明之始升。”
2、樊:即藩,篱笆。这句说折柳枝做园圃的藩篱。
3、狂夫:指监工的人。瞿瞿:瞪视貌。
4、辰:时。守时不失叫做时,犹“伺”。不能辰夜:言不能按正时在家过夜。
5、夙:早。《毛传》:“夙,早;莫,晚也。”
译文:
东方还未露曙光,衣裤颠倒乱穿上。衣作裤来裤作衣,公家召唤我忧急。
东方还未露晨曦,衣裤颠倒乱穿起。裤作衣来衣作裤,公家号令我惊惧。
折下柳条围篱笆,狂汉瞪眼真强霸。不分白天与黑夜,不早就晚真作孽。
鉴赏:
关于诗的主题,《毛诗序》说:“《东方未明》,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掌计时的官员)不能掌其职焉。”古代学者意见分歧不多。今人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反映劳动者对繁重劳役的怨愤。全诗三章,诗人并没有用很多笔墨去铺叙具体的.劳动场面,或者诉说劳动如何艰辛,而是巧妙地抓住一瞬间出现的难堪而苦涩的场面来写:当一批劳累的人们正酣睡之际,突然响起了公家监工的吆喝声,催促着他们去上工。这时东方还没有一丝亮光,原来寂静的夜空,一下子被这叫喊声打破,劳工们一个个被惊醒过来,黑暗中东抓西摸,手忙脚乱,有的抓着裤管套上胳膊,有的撑开衣袖伸进双腿。一时间,乱作一堆,急成一团,真可谓洋相出尽。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监工的这一叫喊,劳工们竟吓得如此手脚失措呢?不消说,这是因为长久以来他们受到残酷压迫的结果,日常只要稍不留意就会遭到公家处罚,受皮肉之苦乃是寻常之事。因此尽管还在黑夜,监工的一声吆喝,谁还敢怠慢一步!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特殊的时刻,突出“颠倒衣裳”这一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典型细节,在两章诗中反覆叙写,一再渲染。通过这一强化,既画出了这伙苦力慑于淫威的惧怕心理,又写出了他们所受的非人待遇,像牲口一样被驱使,没日没夜为主人劳作,却得不到丝毫人身自由。“颠倒衣裳”这一描写,清牛运震《诗志》以为“奇语入神,写忽乱光景宛然”,确实,它起到了以少总多的艺术效果。这两章看似平静的叙述,实际上已蕴藏着劳工们的不平之鸣,两章末句“自公召之”、“自公令之”,正透露出这些被劳役者已开始意识到——他们受苦受难的根源来自“公”。
紧接着第三章便从他们当下的劳作写起。原来他们半夜被驱赶来是砍柳枝编菜园篱笆,监工的正瞪着可怕的大眼监视着。“狂夫”的称谓隐含着被劳役者对监工凶狠面貌的揭露和怨恨。末两句“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则是“东方未明”的延伸,点出这些被劳役的人们不但要起早,而且还要摸黑;这也不是偶然性的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穷年累月莫不如是。诗人由此拓展了此篇的内容,也暗示了被劳役者胸中的不满与反抗,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也会如同《魏风·硕鼠》歌唱的那样:“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据李塨《诗经传注》、方玉润《诗经原始》、丁以此《毛诗正韵》、王力《诗经韵读》等之说,此诗每章两韵:一、二句一韵,三、四句一韵。译诗韵脚从之。
★ 诗经东方未明赏析
★ 四叶未明作文
★ 关于劳动的古诗
★ 诗经的表现手法
★ 劳动的古诗
【诗经东方未明(共7篇)】相关文章:
诗经的2023-03-15
诗经2023-05-05
论《诗经》中的爱情2023-03-27
孔夫子评论诗经中思无邪是什么意思2022-05-08
诗经300首全集2023-03-17
劳动古诗2023-05-17
饮酒 其九,饮酒 其九陶渊明,饮酒 其九的意思,饮酒 其九赏析2022-08-13
饮酒其九翻译2023-01-14
诗经 思无邪2023-08-28
诗经思无邪什么意思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