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讲解《心经》时的开示

时间:2022-10-22 08:09:3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济群法师讲解《心经》时的开示(共8篇)由网友“欲买桂花同载酒”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济群法师讲解《心经》时的开示,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济群法师讲解《心经》时的开示

篇1:济群法师讲解《心经》时的开示

济群法师讲解《心经》时的开示

《心经》中告诉我们要远离颠倒梦想,如何远离呢?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颠倒梦想,是错误的想法,是与事实不符合的想法。用一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便是妄想。须知妄想一词,渊源于佛教,但在世俗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比如有时我们对他人的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会斥之妄想;或者对某种不太可能成为事实的愿望,也称为妄想。从佛教意义上看,这些固然是妄想,而切合实际可能实现的愿望,但假如与真理不相应,都是妄想。

“妄想”一词,它的内涵很广泛,以佛教智慧来看,人类几乎都生活在妄想中。妄想的产生:无明是根源,欲望是动力,对拥有的执着是助缘。十二因缘中无明缘行,就说明了人类行为的思想基础是无明,无明是生命的迷惑状态,在这状态下出现的一切想法,都称为妄想。

欲望是妄想的动力。人生存在世界上总有许许多多的想法,这些想法大多基于个人欲望的需要:当我们感到冷的时候,就想找衣服穿;肚子饿的时候,就想找饭吃;觉得吃的太单调了,就想换口味;觉得走路太累,才有汽车的发明;觉得活的不够风光,才有权力的要求;觉得一个人太孤单,才有谈情成家的愿望;觉得精神生活贫乏,于是才有艺术宗教的信仰;闲得无以消遣,于是才有麻将、电视等各种娱乐用品的出现。

总之,人类有什么欲望,就会有什么妄想;有什么妄想,这世界就会出现什么现象。

对拥有的执着是妄想的助缘:妄想的产生,执着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比如一个无知的小孩,在一堆干柴上点火,烧着了房子,这时正好又刮起了风,火借风势熊熊燃烧。小孩点火喻无明,干柴房子如欲望,大风比执着。欲望的火是因为小孩的无明而生起,随着大风而增大,因此,在欲望推动下才产生的妄想,是随执着而不断增强,执着有多深,妄想就有多大。

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有执着,因为执着不同,那么各人妄想的倾向也不一样。比如女孩执着于服饰:她会关心社会上各种流行的服装款式;她会时常想着自己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才漂亮;她会去注意每个人穿的衣服是否合身;她会想法赚钱搞到自己喜欢的衣服;当她穿上衣服的时候,会在镜子前晃上好长时间;当她还没有穿上衣服时,面对衣柜中琳琅满目的时装;会不停的逃选上好一阵。因为对衣服的执着,以致于让衣服占据她思维的大部分空间。过于执着服饰的人,有时就会忽略了生命的内在美。

执着家庭的人:他们终日都在为家庭操心。尤其作为一家之长,她要解决家庭的经济来源;要准备每天的生活用品;要关心每个儿女的成长过程:读书、就业、结婚、生儿育女;要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要调和家庭成员的意见分歧;要想法子如何改善生活的物质条件。难怪有许多信徒来找我说,打坐念佛无法专心,试想她要为这许多事操劳而又很执着,有无穷无尽的妄想,怎么能静下来呢?

那么执着艺术的人,会有艺术的妄想;执着于权力的人,会有权力的妄想;执着爱情的人,会有爱情的妄想;执着于文学的人,会有文学的妄想;执着于科学的人,会有科学的妄想;执着于宗教信仰的人,会有宗教信仰的妄想。所以农民有农民的妄想;工人有工人的妄想;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妄想;文学家有文学家的妄想;政客有政客的妄想;商人有商人的妄想;学生有学生的妄想。在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妄想,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妄想的天地中。

妄想,使得我们生活在自己意识构造的'世界中,无法正确的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佛教中的唯识宗,把世界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一曰遍计执性,是我们意识构造的主观错觉世界;二曰依他起性,是客观的现象世界;三曰圆成实性,是客观的本质世界。通常由于我们生活在遍计执性中,因而无法认清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因此,人类不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原因是在人类的认识自身。西方十八世纪哲学注意认识论是有道理的,人类以妄想心去认识世界,所认识的自然是妄境,就像我们带着变色眼镜去看世界,看到的自然不会是世界的真实。

妄想使我们在人生旅途上疲于奔命:鸡在为一把米而奋斗;老鼠为蓄藏过夜粮而奋斗;鸟儿为过冬而奋斗;学生为升学而奋斗;知识份子为职称而奋斗;工人为月薪而奋斗;商人为经营而奋斗;政客为最高权力桂冠而奋斗。在这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为实现自己的妄想而奋斗。妄想大,奋斗也大;妄想小,奋斗也小;妄想使得人生的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是‘天久地久有尽时,妄想绵绵无绝期’。

妄想也给人生带来种种烦恼:一个老年人回忆过去美好的往事,使她无法面对现实;一个学者因为把自己想得太高了,总觉得人家不够尊重他,为此苦恼不已;一个企业家整天想着如何搞好经营,吃不香,睡不好;一个小伙子看上一位美貌的姑娘,而对方又注意不到或不领情,饱尝相思的痛苦;一个小姑娘因为羡慕人家的豪华生活,想有朝一日也能过上这种日子,可经济条件又不允许,痛苦不堪....妄想使人精神焕散,心神不宁,无所事事,思想不集中,干事效率低,打坐心静不来。

妄想导致人生的各种过患,因此,《经》中告诉我们要远离颠倒梦想,如何远离呢?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人打坐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妄想总是不绝如缕的。你越是克制,似乎它越来劲,心很难静下来,因而为此苦恼不已。怎么办呢?《心经》有对付妄想的绝招,那就是:从照见五蕴皆空认识到一切都如梦幻泡影,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相,无智无得,心无牵挂,妄想自然就不会有了。

这里我想起了禅师的一首禅诗:‘南台静坐一炉香,竟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平常人打坐妄想很多,总要通过修观、念佛或诵咒来对治,而禅者的修行根本不要除妄想,他们已经把这个世界看透了,烦恼也就降伏了,世间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他们特别感兴趣,自然也就妄想不生了。

篇2:圣空法师《心经讲解开示》

圣空法师《心经讲解开示》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字数最少的一部佛经,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摄于此经。

【舍利子。】

这是谁讲的?佛讲的。叫了一声他的徒弟,这是一个名字,舍利子是一个名字。他说舍利子啊!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这是讲的我们的心、相,这会儿再给你讲,你就明白《心经》了。空是什么呢?心;相就是色。你看,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心相、心相,相就是心,心就是相,是不是?诸法空相,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明白不?心,真心自性,无有一法,无有一物,没有立锥之地;但能显示万法,万法不离其中,而不留痕迹;这是空。相,能显现万象。色,色是相。色和空没有差别,不二的,不异,不一。这会儿再讲《心经》明白了吧?这就是我们讲心相,心性的这一部分。性是什么?性是没起用的时候,知道的时候就叫心。心知道它是花(法师指着讲台上的花)的时候就叫觉。觉知外面这个现象的时候,就叫觉;显现成玫瑰花这个花篮的时候,就叫相。相就叫法,法就是现象、环境、生活。所以我讲《楞严经》在生活中的运用,就是这么回事,你要转回来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这个空就是讲我们的真心自性,讲的我们的心性,所以色即是空。色就是我们的真心自性,空就是色。真心自性能显示这一切大千世界、万法。所以六祖说嘛:“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何其万法不离自性。”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那这个到底是什么呢?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就是五阴、五行、五蕴。它就是妙法;它就是智慧;它就是生活;它就是世间的大千世界,森罗万象。会用!妙不可言。不会用?魔!磨谁?磨你!折磨你!不是折磨我啊。你贪,它就折磨;你爱,它就折磨;你恨,它更折磨,对吧?你看,现在学完《楞严经》再来听《心经》,过瘾吧?全是什么?骨髓!就像达摩说的:“你只得到了我的什么呢?骨,没得到我的髓。”这个全是什么?骨髓,全是精华了。绝对不拖泥带水的了,没有枝叶了,全是主干了,杈子都刷掉了。这一百天都把你们修理了,你看站起来,光剩光头了是不是?

大家要知道啊,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啊!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心的起用,就是智慧,就是妙法呀。就这么简单,你不要天天搁那儿,魔呀、魔呀、魔呀,这个也是魔,那个也是魔;这个也是罪,那个也是罪;这个也是烦恼,那个也是烦恼;这个业障,那个也是业障,都是你分别执着的。所以六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啊。”就是你们的心在动,什么在动?七情六欲,第七识的执着,第六识的分别,没有什么东西,就这两个。

【舍利子。】

你看佛讲话多么温和,哪像我,我是大吼大叫,人家佛很温和。

【是诸法空相。】

为什么?是心相,心本来就没相。我不说嘛,镜子里头所有的相大家说有相吗?用!看得清清楚楚。不用,亦不住一切。不用,心里头啥也没有。现在法性知道了吧?法性是什么?就是诸法空相,诸法空性,所以性空缘起,缘起性空。佛说了,舍利子啊,诸法空相。为什么空相呢?是心相,心本来就是什么?性。性是空的,心所现的相;大圆镜智,是镜子所现相;镜中之相,无相,但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好看、好用啊,认得本来面目啊。干嘛?想看本来面目必须照镜子,镜子里人就是你,但是镜子里人又不是你,不二!是不是这样?所以不二之法称为佛法,相对之法称为生灭之法。现在可是讲真的了,真讲佛法了。我讲《楞严经》快一百天了,早知道我跟你讲《心经》得了呗。

【观自在菩萨】谁呀?这个修禅定,运用毗婆舍那微细观照的人,这可不是指的某个人,你们以为指的是观世音菩萨吗?不是,是修止观的这个人,修禅那止观的这个人,所以观自在。观什么呢?观自己的内心、观自己的五行、观自己的五蕴、观自己的起心动念、观自己的习气运用运作,所以观自在,观自己所在这个当下生活的环境。菩萨是什么呢?觉有情。也是发了大心、运用智慧的人,也就是觉者。那他为什么要称菩萨呢?因为他还放不下,他明白了,但还放不下别人,所以他是觉者,而且是一个觉悟了有情的人,不是觉悟了无情的人,有情的话就还要来下种,无情就不用来下种了。所以菩萨还要乘愿再来,来到这个世间干嘛?度众生啊!所以观自在菩萨。只有菩萨他才能这样去观照自己,所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他观这个因,因地发心要真,是不是啊?观自在菩萨,观什么呢?观这个因地发心要真,就当下起心动念,在运用的时候。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是运用的时候。深,是什么呢?运用一切,用智慧,智慧可不是一般的智慧,深入到内部去,深入到内在里头去,从因地发心开始,运用这一切智慧。所以行深是指的在运用的时候,用因地发心,以不生灭心来运用智慧的.时候。运用智慧的时候看到了什么?观照到了什么?照见了什么?

【照见五蕴皆空。】观照到了破五阴的方法。《楞严经》这个法门是什么法门?破五阴的法门,后面不说了嘛,成佛之法,佛已教我们了,什么方法?破五阴的方法。破五阴怎么破法呢?《心经》最简单了,你想做菩萨是不是?你想自在是不是?修禅定,在修止观功夫的时候,在因地就下手,运用智慧在因地下手就叫行深,如果你不在因地下手,不叫行深。深是什么?深到根本,深入进去了,说愿解如来真实义,深入经藏,深入进去了,那深到什么程度呢?根本程度。什么是根本程度呢?因地发心要以不生灭心,这就叫行深,行深的时候,运用智慧的时候,这个时候照见,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大家都知道了,是不是?就是我们讲的五阴,那后面就讲了,也叫五蕴,也叫五阴,也叫五行,都是它。所以七情六欲,大家知道是咋回事吗?前天有人提出来问题呀,问情和执着是什么?七情,指的是第七识,第七识的执着,就是情执,就是情。情不是指的男女之情,是指的第七识的执着,情执的多少,决定了我们的去处,是不是?所以第七识就叫七情,第六识分别就叫六欲,所以七情六欲没断,六根不净!你七情没断,七情就是第七识没断,执着没断,第六识的分别没断,第八识就不能显出来。为什么不讲第八识?第八识它没有知觉,它不分别,不执着,大圆镜智嘛!所以从第七识开始。七情不断,六欲就不能断,因为第六识是分别,一分别,前五识捕捉,所以叫七情六欲。有七情六欲的人,六根不净,为什么?他根本就没有摄心为戒,就没有禅定功夫,没有禅定功夫,就没有智慧。所以,这出家人干嘛呢?四大皆空。如果七情六欲没断掉,六根不净,四大上哪儿去空啊?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从我们真心自性上讲,本来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如果你要不净的话,你怎么能观到空?空得掉吗?空不掉。所以照见五蕴皆空,那五蕴在《楞严经》讲的,就是五十种阴魔。我今天直接了当告诉你,五阴,五十种阴魔,这五阴根本没有,就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的妄想、颠倒、无明。没有实体,所以在这里告诉你,照见五蕴皆空。《楞严经》不讲嘛,讲了五十种阴魔,到最后的时候告诉你,五阴根本不存在,就是我们的妄习颠倒,没有真的。是不是跟这相吻合了呀?照见五蕴皆空。

篇3:济群法师禅语

1、慈悲心,在慈悲中成长;嗔恨心,在嗔恨中成长。

2、命运虽然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但我们对自己的心念、行为总是不能自己,使得我们对命运无可奈何。因为我们只有做得了心念、行为的主人,才能做命运的主人。

3、出离,并非要我们放弃一切美好的事物。出离,是要摆脱一切束縛,通往生命的自由。

4、身份只是一个暂时的标签,财富就像你穿的衣服,心态、生命品质才是代表着你的存在,同时也决定你是否真正快乐的根本因素。

5、活着,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了解到生命蕴含的价值',开启出精神财富,才能成为真正的富翁。

6、追求智慧、道德,可能会对眼前短暫的、或者不健康的快乐,造成一定损失,但却在开发生命内在快乐的心理和品质,它是代表着生命存在的状态,这样的快乐,才是健康的、持久的。

7、身体也是大地的一部分,像一块石头、一片树叶,终要回归大地。在它和我们有关系的时候,正确面对,好好使用。

8、学会理解一切,尊重缘起的差别,这是慈悲和爱不可缺少的基础。

9、虽然拥有很好的福报,却不沉迷于名利声色,能够看清荣华富贵的虚幻,寻找人生真谛,探求生命的究竟意义,这样的人是有慧根的。

10、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我们要善用分别心,学会如理思惟,以此扭转我们的妄见,树立人生的正见。进而要超越分别心,开发无分别智,方能通达空性。

11、如果我们不相信心,又能相信什么?因为一切信任和信仰的建立都没有离开心;如果一切认知和行为,都必须从心出发,那么建立心的正量和选择正向的心理,必将成为我们生命健康发展的关健所在。

12、如果不能证实心的可靠性,怎么可以相信心所提供的认识,或者听从心的感觉。

13、我们认识的世界,只是呈现在我们认识上的影像。究竟什么代表着存在?认识存在的真相,有助于我们开启智慧。相反,错误的认识,会给人生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灾难。

14、善与恶,一念之间;迷与悟,一念之间;好与坏,一念之间;成与败,一念之间。把握当下一念,便是把握生命的未来。

15、身心健康,平平安安,是人生最大的福报;缺少智慧和德行,有钱有势未必是好事。

16、认识到无为的宁静和喜悦,才知道有为的快乐是很辛苦的。

17、心想事成,但别乱想;事事如意,得是好事。

18、人类最大误解,是对自己的错误认识,这是一切烦恼和痛苦的根源。认识自己,明心见性,也必将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19、能力与福报都是很好的东西,可以给人生带着幸福和利益,但如果智慧和德行不足,很有可能被误用,结果也会成为灾难。

20、信仰和人们的精神需求有关。如果内心对宗教有强烈需求,具备足够的虔诚,自然容易身体力行地实践。一旦由实践得到切身的宗教体验,这种信仰就会比较坚固。如果仅仅将佛学当做学术研究,不和自己的人生发生联系,不将佛法切实运用到生活,是得不到佛法真实利益的。

21、接触一种宗教时,不要一味盲从,而要认真地观察:其教主是否具有大慈大悲的济世情怀,具有值得仰赖的高尚道德;其教义是否符合真理,能否使我们的人格得到升华并最终走向解脱。当我们选择一种宗教时,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很容易因此误入歧途,因为邪教往往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吸引信徒并对其进行控制的。

22、般所认为的好人,就是善良而富有爱心的人。但从 佛法来说,好人还有不同的层次:能依五戒十善生活, 是人天乘的标准;能断除贪嗔痴烦恼,是解脱道的标 准;能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是菩萨道的标准;而圆 满断德、悲德、智德的佛陀,才是究竟的好人。

23、信仰关注的是人生大事,包括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包括对人生价值和生命自我的认识,也包括心灵的关 怀及烦恼的解脱。这些都是人类永恒的问题,不会因 为我们忽略而不存在。事实上,但凡有思想的人都可 能碰到。

24、建立一种良好的交往模式,会让彼此放松、受益;不好的相处模式,大家都会很累的。所以,人与人的交往也有很大的学问,'需要学习。

25、佛教讲众生平等,包括佛与众生平等,也包括人与动物平等。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从佛性来看,佛跟众生是平等的。佛教讲因缘因果,每个生命都离不开因缘因果的规律,在业力面前人人平等。生命是无尽的积累,每个生命的认识、行为和经验不同,这是造成各种生命千差万别的原因。

26、西方有启蒙主义运动,当今中国社会大众是否也需要启蒙一下。佛教以为人类因为无明,看不清自身潜在的价值,不认识世界真相,或是把生命的主宰权交给神,或在物欲的追逐中迷失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很需要用佛的智慧启蒙一下,主要我们看清楚生命的迷惑和烦恼,自然能找到生命的自由和价值。

27、宇宙没有中心,人人都能成佛。众生本来平等,只因缘起差别。

28、污染和和谐,这是当前社会的两大问题,要找到究竟的解决方式,根源是人心。人心的污浊,直接导致社会环境的污染;人心的贪嗔痴,是社会不和谐的源头。唯有净化人的内心,才能从根本改善生态环境,建立社会的和谐。

29、佛教是宗教中具有人本思想的宗教。佛教否定万能神的存在,也不以为人的命运是神决定的。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平等。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决定的,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每个生命都有自由快乐的潜质,只要摆脱迷惑烦恼。佛教认为人身无比可贵,通过学佛修行,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30、佛教在印度出现,对于婆罗门教传统,具有颠覆性的作用。婆罗门教以神权至上,佛教则否定万能神的存在。婆罗门教把人分为四种姓,建立严格的种姓制度,佛教则讲众生平等。婆罗门教讲大我、小我,主张梵我合一,佛教则讲无我。婆罗门教是神本,重视祭祀、祈祷,佛教是人本,重视理性、智慧、慈悲和道德。

31、传统艺术偏于求美,当代艺术重视求真。从事当代艺术,势必需要透过一种智慧文化的学习,帮助我们获得人生正见,才能重新审视传统,正确认识当下的一切。既能看到现实人生虚幻、荒谬的一面,也能看到生命潜在真理和智慧的价值。否则我们颠覆传统,看破一切,人生将何以依托?

32、缺少福报的人,被生活所迫,身不由己;有福报的人,可以听从自己的感觉,以为可以我说得算,却不知道究竟我是谁,结果纵容了一大堆迷惑的感觉,还是身不由己。

33、为天地立心,天地的心是什么?天地的心就在人心中。为天地立心,以儒家而言,就是要开发良知良能;以佛家而言,就是要唤起觉醒的心,由此成贤、成圣、成佛做祖。

34、佛教所说的不、空、无,并非常人理解的一无所有。佛教所说的“空”,是要否定我们对事物的错误认识和执著,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倘能认识到存在的一切都是因缘假相,是无自性空的,那么,生活中的任何变化都无法伤害我们,我们才能从容地面对人生。

35、做事,用心好好做便是了。没有对成功的执着,也就不存在对失败的担忧。

36、很多人觉得老实、善良的人在这个社会行不通,容易吃亏。可是这个社会真的不喜欢老实、善良的人吗?试问有谁由衷的喜欢狡猾奸诈的朋友,有谁不喜欢自己的朋友或贸易伙伴老实、善良。可见,真正老实、善良的人一定是受欢迎的。

37、有人觉得可以不要在乎来世,反正来世我们也不知道;也不必在乎今世的行为,反正来生也不记得今生。可是生命是因缘因果的相续,我们今天的思想、行为,必将会成为我们心态、人格及社会关系的组成因素,直接影响未来生命的发展。我们可以认为不必为未来的生命负责,但未来必须承受现在行为带来的后果。

38、没有精神追求,物质利益便会成为一切;有了精神追求、精神生活,才有可能超然物外,坐看云起。

39、物质财富是身外之物,精神财富是生命的重要内涵。物质财富只有暫时意义,精神财富则具有永久意义。

40、期待带来幸福,期待也带来痛苦。有多大期待,就有多大的幸福;有多大的期待,就有多大的痛苦。

41、欲望、妄想及烦恼,让人活得很辛苦,也让人不得自由。

42、阿罗汉有三层意思。一杀贼,是消灭烦恼之贼。二无生,是证得不生不灭之涅槃,不再生死轮回。三应供,具足人天供养的德行。阿罗汉住持正法,是人间最胜的福田,我们应该礼敬。

43、个人要修行,团体要修行,国家也要修行。缺少人生智慧,做好人不容易;缺乏组织管理智慧,管好一个团体、国家也是没门。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心有贪嗔痴,才有种种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个人道德及合理的管理制度,有效阻止人心负面力量,张扬人性光辉,才有可能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团体。

44、不相信生死轮回,生命就没有长度;不了解心性,生命就没有深度。没有广度和深度的生命,是短暂而又渺小的。

45、菩萨叫觉有情,发愿要帮助一切众生从迷惑走向觉醒,离苦得乐,这个情是多么广大;要对一切众生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这个情又是多么深刻。觉有情,因为觉醒,而不陷入情执;因为有情,所以能广度众生。

46、传播、传承什么文化,就会成为什么文化的载体,它会不知不觉影响到你的观念、心态及人格。因此,对于文化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发展。

47、不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和西方文明对话的资本是什么;不弘扬传统文化,中国人的心灵建设、人格建设依靠什么。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人心浮躁、混乱,如果不能传承古圣先贤给我们遗留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国人何以安身立命!

48、没有条件创造低调、奢华、有内涵的环境,但可以追求低调、朴素、有内涵的生活。

49、每个产品都有一本说明书,身体也应该有一本使用手册。正确了解,合理使用,注意维护,使其健康运行,这是人生快乐、幸福的基础。

50、对于一个悲惨的生命来说,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之后生命还会以一种更悲惨的方式继续延续,这叫死又死不了,活又活不好,那才叫可怕。因此,自杀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唯有学佛修行,看清生命真相,消除不良心理,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人生问题。

篇4:济群法师禅语

1. 接触一种宗教时,不要一味盲从,而要认真地观察:其教主是否具有大慈大悲的济世情怀,具有值得仰赖的高尚道德;其教义是否符合真理,能否使我们的人格得到升华并最终走向解脱。当我们选择一种宗教时,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很容易因此误入歧途,因为邪教往往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吸引信徒并对其进行控制的。

2. 做事,用心好好做便是了。没有对成功的执着,也就不存在对失败的担忧。

3. 个人要修行,团体要修行,国家也要修行。缺少人生智慧,做好人不容易;缺乏组织管理智慧,管好一个团体.国家也是没门。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心有贪嗔痴,才有种种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个人道德及合理的管理制度,有效阻止人心负面力量,张扬人性光辉,才有可能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团体。

4. 命运虽然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但我们对自己的心念.行为总是不能自己,使得我们对命运无可奈何。因为我们只有做得了心念.行为的主人,才能做命运的主人。

5. 身份只是一个暂时的标签,财富就像你穿的衣服,心态.生命品质才是代表着你的存在,同时也决定你是否真正快乐的根本因素。

6. 西方有启蒙主义运动,当今中国社会大众是否也需要启蒙一下。佛教以为人类因为无明,看不清自身潜在的价值,不认识世界真相,或是把生命的主宰权交给神,或在物欲的追逐中迷失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很需要用佛的智慧启蒙一下,主要我们看清楚生命的迷惑和烦恼,自然能找到生命的自由和价值。

7. 如果我们不相信心,又能相信什么?因为一切信任和信仰的建立都没有离开心;如果一切认知和行为,都必须从心出发,那么建立心的正量和选择正向的心理,必将成为我们生命健康发展的关健所在。

8. 宇宙没有中心,人人都能成佛。众生本来平等,只因缘起差别。

9. 没有条件创造低调.奢华.有内涵的环境,但可以追求低调.朴素.有内涵的生活。

10. 缺少福报的人,被生活所迫,身不由己;有福报的人,可以听从自己的感觉,以为可以我说得算,却不知道究竟我是谁,结果纵容了一大堆迷惑的感觉,还是身不由己。

11. 传播.传承什么文化,就会成为什么文化的载体,它会不知不觉影响到你的观念.心态及人格。因此,对于文化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发展。

12. 信仰关注的是人生大事,包括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包括对人生价值和生命自我的认识,也包括心灵的关 怀及烦恼的解脱。这些都是人类永恒的问题,不会因 为我们忽略而不存在。事实上,但凡有思想的人都可能碰到。

13. 慈悲心,在慈悲中成长;嗔恨心,在嗔恨中成长。

14. 每个产品都有一本说明书,身体也应该有一本使用手册。正确了解,合理使用,注意维护,使其健康运行,这是人生快乐.幸福的基础。

15. 期待带来幸福,期待也带来痛苦。有多大期待,就有多大的幸福;有多大的期待,就有多大的痛苦。

16. 人类最大误解,是对自己的错误认识,这是一切烦恼和痛苦的根源。认识自己,明心见性,也必将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17. 佛教在印度出现,对于婆罗门教传统,具有颠覆性的作用。婆罗门教以神权至上,佛教则否定万能神的存在。婆罗门教把人分为四种姓,建立严格的种姓制度,佛教则讲众生平等。婆罗门教讲大我.小我,主张梵我合一,佛教则讲无我。婆罗门教是神本,重视祭祀.祈祷,佛教是人本,重视理性.智慧.慈悲和道德。

18. 欲望.妄想及烦恼,让人活得很辛苦,也让人不得自由。

篇5:济群法师禅语

1. 没有精神追求,物质利益便会成为一切;有了精神追求.精神生活,才有可能超然物外,坐看云起。

2. 不相信生死轮回,生命就没有长度;不了解心性,生命就没有深度。没有广度和深度的生命,是短暂而又渺小的。

3. 佛教讲众生平等,包括佛与众生平等,也包括人与动物平等。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从佛性来看,佛跟众生是平等的。佛教讲因缘因果,每个生命都离不开因缘因果的规律,在业力面前人人平等。生命是无尽的积累,每个生命的认识.行为和经验不同,这是造成各种生命千差万别的原因。

4. 佛教所说的不.空.无,并非常人理解的一无所有。佛教所说的“空”,是要否定我们对事物的错误认识和执著,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倘能认识到存在的一切都是因缘假相,是无自性空的,那么,生活中的任何变化都无法伤害我们,我们才能从容地面对人生。

5. 我们认识的世界,只是呈现在我们认识上的影像。究竟什么代表着存在?认识存在的真相,有助于我们开启智慧。相反,错误的认识,会给人生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灾难。

6. 如果不能证实心的可靠性,怎么可以相信心所提供的认识,或者听从心的感觉。

7. 身体也是大地的一部分,像一块石头.一片树叶,终要回归大地。在它和我们有关系的时候,正确面对,好好使用。

8. 信仰和人们的精神需求有关。如果内心对宗教有强烈需求,具备足够的虔诚,自然容易身体力行地实践。一旦由实践得到切身的宗教体验,这种信仰就会比较坚固。如果仅仅将佛学当做学术研究,不和自己的人生发生联系,不将佛法切实运用到生活,是得不到佛法真实利益的。

9. 心想事成,但别乱想;事事如意,得是好事。

10. 污染和和谐,这是当前社会的两大问题,要找到究竟的解决方式,根源是人心。人心的污浊,直接导致社会环境的污染;人心的贪嗔痴,是社会不和谐的源头。唯有净化人的内心,才能从根本改善生态环境,建立社会的和谐。

11. 建立一种良好的交往模式,会让彼此放松.受益;不好的相处模式,大家都会很累的。所以,人与人的交往也有很大的学问,'需要学习。

12. 能力与福报都是很好的东西,可以给人生带着幸福和利益,但如果智慧和德行不足,很有可能被误用,结果也会成为灾难。

13. 佛教是宗教中具有人本思想的宗教。佛教否定万能神的存在,也不以为人的命运是神决定的。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平等。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决定的,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每个生命都有自由快乐的潜质,只要摆脱迷惑烦恼。佛教认为人身无比可贵,通过学佛修行,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14. 学会理解一切,尊重缘起的差别,这是慈悲和爱不可缺少的基础。

15. 不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和西方文明对话的资本是什么;不弘扬传统文化,中国人的心灵建设.人格建设依靠什么。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人心浮躁.混乱,如果不能传承古圣先贤给我们遗留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国人何以安身立命!

16. 对于一个悲惨的生命来说,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之后生命还会以一种更悲惨的方式继续延续,这叫死又死不了,活又活不好,那才叫可怕。因此,自杀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唯有学佛修行,看清生命真相,消除不良心理,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人生问题

17. 追求智慧.道德,可能会对眼前短暫的.或者不健康的快乐,造成一定损失,但却在开发生命内在快乐的心理和品质,它是代表着生命存在的状态,这样的快乐,才是健康的.持久的。

18. 身心健康,平平安安,是人生最大的福报;缺少智慧和德行,有钱有势未必是好事。

19. 阿罗汉有三层意思。一杀贼,是消灭烦恼之贼。二无生,是证得不生不灭之涅槃,不再生死轮回。三应供,具足人天供养的德行。阿罗汉住持正法,是人间最胜的福田,我们应该礼敬。

20. 活着,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了解到生命蕴含的价值',开启出精神财富,才能成为真正的富翁。

篇6:济群法师禅语

1. 有人觉得可以不要在乎来世,反正来世我们也不知道;也不必在乎今世的行为,反正来生也不记得今生。可是生命是因缘因果的相续,我们今天的思想.行为,必将会成为我们心态.人格及社会关系的组成因素,直接影响未来生命的发展。我们可以认为不必为未来的生命负责,但未来必须承受现在行为带来的后果。

2. 很多人觉得老实.善良的人在这个社会行不通,容易吃亏。可是这个社会真的不喜欢老实.善良的人吗?试问有谁由衷的喜欢狡猾奸诈的朋友,有谁不喜欢自己的朋友或贸易伙伴老实.善良。可见,真正老实.善良的人一定是受欢迎的。

3. 菩萨叫觉有情,发愿要帮助一切众生从迷惑走向觉醒,离苦得乐,这个情是多么广大;要对一切众生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这个情又是多么深刻。觉有情,因为觉醒,而不陷入情执;因为有情,所以能广度众生。

4. 般所认为的好人,就是善良而富有爱心的人。但从佛法来说,好人还有不同的层次:能依五戒十善生活,是人天乘的标准;能断除贪嗔痴烦恼,是解脱道的标 准;能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是菩萨道的标准;而圆满断德.悲德.智德的佛陀,才是究竟的好人。

5. 为天地立心,天地的心是什么?天地的心就在人心中。为天地立心,以儒家而言,就是要开发良知良能;以佛家而言,就是要唤起觉醒的心,由此成贤.成圣.成佛做祖。

6. 传统艺术偏于求美,当代艺术重视求真。从事当代艺术,势必需要透过一种智慧文化的学习,帮助我们获得人生正见,才能重新审视传统,正确认识当下的一切。既能看到现实人生虚幻.荒谬的一面,也能看到生命潜在真理和智慧的价值。否则我们颠覆传统,看破一切,人生将何以依托?

7. 善与恶,一念之间;迷与悟,一念之间;好与坏,一念之间;成与败,一念之间。把握当下一念,便是把握生命的未来。

8.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我们要善用分别心,学会如理思惟,以此扭转我们的妄见,树立人生的正见。进而要超越分别心,开发无分别智,方能通达空性。

9. 出离,并非要我们放弃一切美好的事物。出离,是要摆脱一切束縛,通往生命的自由。

10. 物质财富是身外之物,精神财富是生命的重要内涵。物质财富只有暫时意义,精神财富则具有永久意义。

11. 认识到无为的宁静和喜悦,才知道有为的快乐是很辛苦的。

12. 虽然拥有很好的福报,却不沉迷于名利声色,能够看清荣华富贵的虚幻,寻找人生真谛,探求生命的究竟意义,这样的人是有慧根的。

篇7:济群法师经典禅语

1.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2. 众生行为的差别,构成了这个世界,包括精神和物质的两个方面。

3. 要想摆脱人生的痛苦,首先对世界要正确地透视,树立人生的正见。

4. 人们对物质现象的认识,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通过颜色来认识,一是通过形象来认识。

5. “但是虚妄诸法集起”。这是佛法对心的一种特有的认识。

6. 佛陀说,,“但是虚妄,诸法集起”,心是虚妄的。

7. 虚妄,指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从佛法的智慧来透视,都属于虚妄,因为是妄想构成的。所以,世界是妄想的产物。

8. 佛法所说的妄想,跟平常人们所理解的妄想不太一样。

9. 佛法认为,凡是不能够认识真实的.通达真实的想法,跟真理不相符合的想法,都称为妄想。

10. 这个世界是妄想的世界,因为众生的妄想千差万别,所以才造出千差万别的世界。

11. 生命的可塑性很强,它完全靠我们去塑造,不是固定不变。

12. 一个人学习了佛法之后,会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扬弃错误的想法,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生命自然得到净化。

13. 如果不学佛法,在错误的观念指导下,干种种坏事,生命就会越来越堕落。

14. 生命是“诸法集起”,是缘起的,是因缘所生的,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它是无始无终的相似相续,所以“毕竟无主,无我我所”,没有一个主宰。

15. 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好地生活,那他就会给他的心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他就会活在一个很平静的心态中。

16. 如果一天到晚攀缘.妄想.执着,想通过念几句阿弥陀佛使心态得到平静,那是不可能的,那是在做梦!

17. 想拥有一种良好的心境,就得修行。

18. 心态并不是这样,心态不是孤立的,心态不能离开条件,不能离开经验。离开了经验,思维将是一片空白。

篇8:济群法师经典禅语

1. 心态的无常变化,说明这不是常一不变的,所以说无主.无我.无我所。

2. 佛法用缘起的智慧去观照宇宙人生,发现了既没有什么神在主宰着宇宙,也没有什么灵魂在主宰着有情的生命,所以佛教讲“毕竟无主.无我.无我所”。

3. 佛法,既不是有神论,也不是无神论,更不赞同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的主张。

4. 佛陀说每一部经典都有一个当机者。有的经典以舍利弗为当机者,有的经典以须菩提为当机者。

5. 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6. 佛法把世界分为两类:有情世界和无情世界。

7. 心想异故,造业亦异。

8. 世界的差别根源是什么?谁决定世界的差别呢?在佛法看来,它既不是神决定的,也不是别的东西决定的,更不是偶然的,它是取决于众生的心念差别。

9.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10. 世界的一切差别,都是由于心念的差别。

11.平常有这样一句话:人心如面。每个人的面孔长得不一样,是因为每一个人心中的想法不一样。

12. 因为心有种种差别,所以显现出来的世界才有种种差别。

13. 学佛跟不学佛的差别在哪里呢?因为心念不一样,想法不一样,所以有的人对佛法感兴趣,有的人对佛法不感兴趣。

14. 世界的差别,是根源于人类心念的差别。

15. 有情的行为,佛教把它区分为三种:善的行为.恶的行为.无记的行为。

16. 生命是无尽延续的,除了今生今世,还有前生.前生.更前生……

17. 生命中有许多经验是无始以来的积累,而这些经验又会影响着未来的生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业力。

18. 业力,是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在有情生命延续中,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9. 佛法中所说的业力,简单地说,有善业.恶业两种类型;还有定业和不定业.共业和不共业.引业和满业。

《心经》系列自序

学习心得报告

念地藏经愈病感应

读《心经》身体健康

母爱无量作文

《金刚经》感应事迹摘录

《金刚经》核心要义

《心经》的持诵感应

入党申请人的现实表现是谁写

净空讲地藏经

济群法师讲解《心经》时的开示
《济群法师讲解《心经》时的开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济群法师讲解《心经》时的开示(共8篇)】相关文章:

心经白话文 证知分2022-08-25

《金刚经》戒邪淫感应2023-05-15

论《金刚经》之般若2023-05-26

浅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2022-11-15

《本愿经》讲的是什么2023-12-11

金刚经·大乘正宗译文及注释2022-05-0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翻译2023-11-06

从《信心铭》与《六祖坛经》 看禅宗不二法门2023-06-28

抄写3年级范文2022-07-12

《金刚经》与和谐2023-12-2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