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孔子权变灵活的思想与行为方式

时间:2022-12-23 07:55:1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简析孔子权变灵活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合集9篇)由网友“奔奔呀”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简析孔子权变灵活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简析孔子权变灵活的思想与行为方式

篇1:简析孔子权变灵活的思想与行为方式

简析孔子权变灵活的思想与行为方式

孔子是礼教的遵守与执行者,要求人们严格按照礼制规范说话行事,不能违背,不能僭越;但他并不死板拘泥,而是在思想与行为方式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出鲜明的权变特色.因此孔子本人的'形象也显出几分灵活机智,不像后世道学家们笔下所塑造的那样道貌岸然,枯燥乏趣.

作 者:张文珍  作者单位:山东省委党校,文史部,山东,济南,250000 刊 名:阴山学刊 英文刊名:YINSHAN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 17(2) 分类号:B222.2 关键词:孔子   鲁文化   人性   权变思想   行为方式  

篇2:孔子与人本主义思想

孔子与人本主义思想

入本主义思想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核心内涵之一.孔子的仁爱原则、人本情怀、宽以待人、成人之美、关爱他人、以人为善等具体事例及精神实质所表现出来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光辉形象,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闪耀着奇异的光芒.

作 者:张朝昌 ZHANG Chao-chang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刊 名: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OTO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9(6) 分类号:B222.25 关键词:孔丘(前551-前479)   伦理   人本主义  

篇3:孔子与柏拉图思想的比较

[摘要]在中西方文化史上,孔子和柏拉图是分别处于东西方的两位思想文化巨匠。探究二人思想的异同,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 柏拉图 论语 理想国

一、柏拉图与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春秋以将,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当时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统治各诸侯的权力,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权利,“臣弑君、子弑父、少凌长、庶废嫡”的行为司空见惯。传统的礼仪制度失去了权威,道德规范荡然无存。孔子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心,并且认为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关系中,天下才能安宁。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

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又受到瘟疫的袭击。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

孔子与柏拉图的经历也极其相似。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均从政不利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则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当征途失意之后,都选择教育来推广他们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来传授自己的理论。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与柏拉图都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并且够面临同样的问题。于是二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仁学”和“正义论”。这两种理论是他们思想的基础和关键。

二、柏拉图与孔子思想的相似之处

1.认同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为三种,即哲学家、军人、生产者。认为在政治社会的角色分工中,最适合担当政治角色的就是哲学家。军人,则适合当统治者的辅助阶级,劳动者,则适合当被统治者。柏拉图强调着社会中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合理性。认同社会中存在着等级制度。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天下大乱的时候。奴隶制的社会伦常秩序生产颠倒与混乱,“礼崩乐坏”正是形容当时的社会情况。自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权利衰微,不能号令天下,齐桓晋文等霸主,“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对礼的僭越,所以孔子认为,要安定,必须拨乱反正,必须“正名”。孔子是倾向于要保护奴隶制的伦理等级制度的。

2.重视知识分子,轻视劳动者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哲学家放在他所设计的理想国家的权利顶峰,这是由柏拉图的哲学认识所引伸出来的.柏拉图说过所有城邦成员皆一土所生,互相之间亲如兄弟,但是上天在铸造哲学家时,在他们身上掺入了黄金,因而他们成为高贵的统治者;在军人的身上掺入了白银,所以军人成为了统治阶级的辅助者,而生产者身上掺入了铜和铁,所以成为了被统治者。并且哲学家代表了理性,军人代表激情,分别拥有指挥和勇敢的美德,而生产者代表着欲望,无论属于本阶级的美德,正如欲望应该被理性与激情控制,生产者是应该被统治的。

正是孔子的倡导和影响,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级——“士”开始形成。这些士是从生产劳动的农、工、商阶层相对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而所谓的“君子”,就是指“士”里面杰出的人物。而孔子的“仁学”基本构想,就是要通过道德教化,培养一批有道德理想、有文化教养的君子,然后借助君子的治理,来设计国家与社会走向文明与秩序。而孔子则把“民”当作蒙昧的一班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此可见,与上层统治者——士阶层相对的是生产者,被视作无知的意思。因对生产劳动者的轻视,不鼓励学生进行劳动生产,乃至有人批评孔子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殊为夫子?”

三、柏拉图与孔子思想的差别

1.文化的态度不同

理想国的教育体现了文化专制主义精神,城邦里的教育都被纳入了政治轨道。教育的工作的第一项就是对原有的教育内容进行审查与删改,描写战争的恐怖的情节,会对培养公民的勇敢美德产生消极影响,所以要删掉。统治者要制定出规则来。凡是对塑造公民勇敢的“无用的”都禁止和消灭。柏拉图称这是“净化城邦”。客观上是在禁锢文化、扼杀艺术。

在那百家争鸣的岁月,孔夫子自己并没有明确提出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类似主张。作为一名学派的创始人,他周游列国,游说诸侯采用自己的主张,也不能说明他就是排斥其他文化的。相反,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话,提倡博学多闻。也相传他向老子问过礼,这都说明,孔子是不反对文化多元化的。

2.妇女地位认识不同

孔子收取弟子,不论门第,不论贫富。但三千弟子清一色的是男性。由于孔子传承了周的分封制中的长子继承制。树立了孔子的男尊女卑的观念,他把妇女排除在受教育的对象之外,更不会考虑让妇女担任官职。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学园”男女兼收、人才济济。并且在他眼中,只有能力大小,没有男女性别之分。他主张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接受各种训练。他认为妇女也有和男子同样受教育并能够担任官职的权利,甚至把妇女也可以培养成为合格的哲学家——国家的统治者。在所谓文明的雅典民主政治中,广大的妇女是无权享受民主的。柏拉图提倡解放妇女,开西方女性执政的思想之源,思想确实伟大。

通过以上对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比较分析,作为东西方文化巨人的孔子和柏拉图虽然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相异之处,我们必须以学术的冷静去对待,以理性的批判去化解,认真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成因,寻求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来充实自己,这是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43.

[2]休昔底德.佰罗奔尼撒战争史[M].商务印书馆.

[3]蔡尚思.孔子与柏拉图:一种理想智慧纲领[J].中国哲学史,1994.

[4]《论语》.

[5]柏拉图.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1928.94.

篇4:孔子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孔子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孔子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与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内容提要]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其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与当前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有很多相通之处。一、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论断,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目的。三、倡导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方法主要有:一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二是正面表扬激励。四、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孔子在其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活动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让学生自己会学习。总之,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很有必要研究、学习、借鉴孔子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

21世纪国际间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实际是科技、人才和国民整体素质的竞争,归结到当前就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质量的竞争。现在的青少年一代到下世纪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所受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和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为使我们的祖国在新世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当前最要紧的任务是要使中小学真正摆脱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影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把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口号吹得更响,把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旗帜举得更高。如何推进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实施,许多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都撰文发表了睿智卓见;本文拟就孔子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和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关系谈点粗浅看法。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笔者认真阅读了《论语》,对孔子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发现他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一、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式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须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的著名论断。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按照朱熹的解释,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

[1] [2] [3] [4]

篇5:孔子与柏拉图思想的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的比较

[摘要]在中西方文化史上,孔子和柏拉图是分别处于东西方的两位思想文化巨匠。探究二人思想的异同,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 柏拉图 论语 理想国

一、柏拉图与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春秋以将,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当时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统治各诸侯的权力,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权利,“臣弑君、子弑父、少凌长、庶废嫡”的行为司空见惯。传统的礼仪制度失去了权威,道德规范荡然无存。孔子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心,并且认为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关系中,天下才能安宁。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

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又受到瘟疫的袭击。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

孔子与柏拉图的经历也极其相似。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均从政不利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则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当征途失意之后,都选择教育来推广他们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来传授自己的理论。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与柏拉图都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并且够面临同样的问题。于是二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仁学”和“正义论”。这两种理论是他们思想的基础和关键。

二、柏拉图与孔子思想的相似之处

1.认同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为三种,即哲学家、军人、生产者。认为在政治社会的角色分工中,最适合担当政治角色的就是哲学家。军人,则适合当统治者的辅助阶级,劳动者,则适合当被统治者。柏拉图强调着社会中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合理性。认同社会中存在着等级制度。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天下大乱的时候。奴隶制的社会伦常秩序生产颠倒与混乱,“礼崩乐坏”正是形容当时的社会情况。自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权利衰微,不能号令天下,齐桓晋文等霸主,“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对礼的僭越,所以孔子认为,要安定,必须拨乱反正,必须“正名”。孔子是倾向于要保护奴隶制的伦理等级制度的。

2.重视知识分子,轻视劳动者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哲学家放在他所设计的理想国家的权利顶峰,这是由柏拉图的哲学认识所引伸出来的.柏拉图说过所有城邦成员皆一土所生,互相之间亲如兄弟,但是上天在铸造哲学家时,在他们身上掺入了黄金,因而他们成为高贵的统治者;在军人的身上掺入了白银,所以军人成为了统治阶级的辅助者,而生产者身上掺入了铜和铁,所以成为了被统治者。并且哲学家代表了理性,军人代表激情,分别拥有指挥和勇敢的美德,而生产者代表着欲望,无论属于本阶级的美德,正如欲望应该被理性与激情控制,生产者是应该被统治的。

正是孔子的倡导和影响,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级——“士”开始形成。这些士是从生产劳动的农、工、商阶层相对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而所谓的“君子”,就是指“士”里面杰出的人物。而孔子的“仁学”基本构想,就是要通过道德教化,培养一批有道德理想、有文化教养的君子,然后借助君子的`治理,来设计国家与社会走向文明与秩序。而孔子则把“民”当作蒙昧的一班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此可见,与上层统治者——士阶层相对的是生产者,被视作无知的意思。因对生产劳动者的轻视,不鼓励学生进行劳动生产,乃至有人批评孔子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殊为夫子?”

三、柏拉图与孔子思想的差别

1.文化的态度不同

理想国的教育体现了文化专制主义精神,城邦里的教育都被纳入了政治轨道。教育的工作的第一项就是对原有的教育内容进行审查与删改,描写战争的恐怖的情节,会对培养公民的勇敢美德产生消极影响,所以要删掉。统治者要制定出规则来。凡是对塑造公民勇敢的“无用的”都禁止和消灭。柏拉图称这是“净化城邦”。客观上是在禁锢文化、扼杀艺术。

在那百家争鸣的岁月,孔夫子自己并没有明确提出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类似主张。作为一名学派的创始人,他周游列国,游说诸侯采用自己的主张,也不能说明他就是排斥其他文化的。相反,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话,提倡博学多闻。也相传他向老子问过礼,这都说明,孔子是不反对文化多元化的。

2.妇女地位认识不同

孔子收取弟子,不论门第,不论贫富。但三千弟子清一色的是男性。由于孔子传承了周的分封制中的长子继承制。树立了孔子的男尊女卑的观念,他把妇女排除在受教育的对象之外,更不会考虑让妇女担任官职。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学园”男女兼收、人才济济。并且在他眼中,只有能力大小,没有男女性别之分。他主张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接受各种训练。他认为妇女也有和男子同样受教育并能够担任官职的权利,甚至把妇女也可以培养成为合格的哲学家——国家的统治者。在所谓文明的雅典民主政治中,广大的妇女是无权享受民主的。柏拉图提倡解放妇女,开西方女性执政的思想之源,思想确实伟大。

通过以上对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比较分析,作为东西方文化巨人的孔子和柏拉图虽然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相异之处,我们必须以学术的冷静去对待,以理性的批判去化解,认真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成因,寻求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来充实自己,这是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43.

[2]休昔底德.佰罗奔尼撒战争史[M].商务印书馆.

[3]蔡尚思.孔子与柏拉图:一种理想智慧纲领[J].中国哲学史,1994.

篇6:孔子与柏拉图美育思想

【摘 要】孔子与柏拉图的美育思想是在中国与西方都产生过比较深刻影响的美育思想。

本文着重从孔子与柏拉图的美育实现步骤、途径以及美育目标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美育;理式;诗;礼;乐

美育或曰审美教育,是一种现实的教育活动和方式。

艺术教育的目的都是将人从粗野而凡庸的生存之域提升至尽善尽美的理想之境。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了“美育”一词的产生。

美育作为一种现实的教育活动和方式,无论中外都是古今有之的事情。

无论是古希腊的柏拉图还是中国的孔子,他们都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承认美育的功利性。

一、孔子与柏拉图美育实现的步骤

柏拉图和孔子都认识到审美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柏拉图在《会饮》篇里把这个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应从只爱某一个美的形体开始,凭这美的形体孕育美妙的道理。

第二步“是要在许多个别美的形体中见出形体美的形式。

”并且把“爱推广到一切美的形体,而不再把过烈的热情专注于某一美的形体。

”第三步,“应该学会把心灵的美比形体的美更加珍贵,如果遇见一个美的心灵;纵然他在形体上不甚美观,也应该对他起爱慕,凭他来孕育最适宜于年青人得益的道理”。

第四步,“应该学会见到行为和制度的美,看出这种美也是到处贯通的,因此把形体的美看得比较微末”。

最后一个步骤是“应该受问导的指引,进到各门学问知识,看出他们的.美。

于是放眼一看这已经走过了广大美的领域,他从此就不再像一个卑微的奴隶,把爱情专注干某一个个别的美的对象。

”在这个美的最高境界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美的“理式”,它是抽象一切美的事物而来的,美的事物之所以为美的始因。

二、孔子与伯拉图美育实现的目标

柏拉图认为,美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们认识这“美本身”。

这个目标现在看来与美育的本质并不相符,它只是柏拉图哲学认识论的一个方面。

柏拉图最高的理想人格是“哲学王”。

他认为要想培养“理智”、“勇敢”、“节制”相统一的正义的人,即“理想人”――“哲学王”,使他们不受民主思想的感染和影响,必须对理想国里的文艺进行严格的审查。

对于不符合他的培养目标的文艺作品要坚决采取排斥态度,毫不留情地把它驱逐出“理想国”,不能让它有任何立足之地。

孔子继承了周代的文化传统,他所倡导的哲学思想是有利于政治秩序的安定,美育的目标是培育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序的个人。

因此,孔子的美育落实到具体感性的个体生命。

对于个人来说,美育的目标是“里仁为美”。

“仁”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仁”者“爱人”,它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性和亲合关系,强调源于氏族情感的社会伦理和群体规范对于个体存在的优先性,把个人消融在与社会群体无矛盾的和谐统一之中。

“仁”的第二个方面的含义是社会等级,地位尊卑的不可移易性,承认爱是有等级的。

从这两个方面结合来看,“里仁为美”要求个体的审美情感流露出内心的“善”,这种“善”包含的是社会伦理教化的内容。

孔子美育的目标就是要培育把社会伦理内化为个人品德的人。

当人有了这样的自我意识,就会“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仁是礼乐的根本,没有仁爱之心,外在的礼是无法约束人的。

虽然柏拉图重理智认知,其目标是造就哲人式的统治者;而孔子重经验感悟,其目的是培育有利于政治的顺民。

但是,柏拉图与孔子都是致力于培养完美的人、和谐的人、至善的人。

三、孔子与伯拉图美育实施途径

在孔子的美育过程中,他首先重视“知”的方面的教育。

孔子认为,一个完整的美育过程应该是一个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教育的过程,但仅限于“知”的方面还是不够的。

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安排六艺来全面培养人,集中美育特点的“乐”与德、识、技、体等方面并列交织,见出美育思想的自觉。

在谈到君子如何培养自己成为完满发展的人时,孔子提出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礼,游于艺”。

“游于艺”中的“艺”,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和各种技艺活动,人不仅只是对“道”、“德”、“仁”有掌握,还需要掌握各种技术、艺术。

柏拉图也是严格地按照知、情、意的这一认知过程对其理想人格进行美育教育的。

柏拉图是深知艺术的强大感染力的,经过他的再三审查,他慎重地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方案,要求对之进行体育和音乐教育。

他说:“为了身体的健康而实施体育,为了灵魂的美善而实施音乐教育。”柏拉图将其美育过程看作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循序渐进并最后达到庄严华美的最高境界过程。

其美育教育便是严格地按照这一过程来进行的。

这一点同于孔子,都具有其合理的和积极的。

四、结语

通过对中西两位先贤的美育思想的解读,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孔子与柏拉图都赞成循序渐进的实现美育,都旨在培养完美的人、和谐的人、至善的人。

美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参考文献:

[1]谭好哲.美育的意义[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郭斌和,张竹明译.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篇7:孔子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孔子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孔子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内容提要]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与当前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一、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论断,教育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教育目的。三、倡导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方法主要有:一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教育;二是正面表扬激励。四、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孔子在其教育活动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让学生自己会学习。总之,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研究、学习、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

21世纪国际间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实际是科技、人才和国民整体素质的竞争,归结到当前就是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质量的竞争。现在的青少年一代到下世纪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所受的教育和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为使我们的祖国在新世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当前最要紧的任务是要使中小学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的口号吹得更响,把素质教育的旗帜举得更高。如何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撰文发表了睿智卓见;本文拟就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的关系谈点粗浅看法。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笔者认真阅读了《论语》,对孔子教育思想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发现他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一、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须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的著名论断。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按照朱熹的解释,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的。不难看出,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

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他的学生子贡未能做到全面发展,孔子就注意启发诱导,《公冶长》载有这样一件事:“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说:“你好比是一个器皿。”子贡又问:“什么器皿?”孔子回答说:“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意思是说,从个别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皿,但却没有注意到全面发展。你看,孔子的教育不正是启发式教育吗?孔子的教育活动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吗?

孔子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今教育是很有启示的。有一段时间,我们的教师认为课堂上不讲似乎对不起学生,不讲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不讲就是没有水平。于是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主导”变成了“主宰”,教师完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实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而不越俎代庖,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注》中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八个字所归纳的,但孔子确实有着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就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以及“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为政》)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进行全面了解。正因为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比如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 。”(《先进》)就是说他的学生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正是由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同样问“仁”、问“孝”、问“政”,孔子的回答往往是难易、深浅、详略、繁简各不相同。如樊迟和颜回都问“仁”,孔子回答樊迟是“爱人”,回答颜回却是“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所谓“正课”分数,高分则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三、倡导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之。”(《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的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所以,孔子学习起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他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意思说,在学习中发现了乐趣,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的享受了,那么,即使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孔子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学起来轻松愉悦,“欲罢不能”(《子罕》)。那么孔子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的呢?

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民主教学。这应该是令学生乐学的前提。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师生感情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感情冷漠,不可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师生感情融洽,师爱生,生敬师,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自然被触发,并进而如同“爱屋及乌”般喜欢上教师的讲授,学习的.兴趣浓了,劲头足了,此所谓“亲其师而近其道”也。孔子对学生十分热爱,与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从不摆教师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学生学习。教学态度谦和、民主、诚恳、友爱,教学气氛轻松愉悦。今天,我们更应该像孔子那样,对学生讲平等,讲民主,讲感情。

二是正面表扬激励。这是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有让人肯定的心理。孔子就善于从正面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据统计,《论语》中关于孔子对学生的表扬共有17处,批评只有6处,说明孔子是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此,他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乐此不疲。我们今天的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心理,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分数,都可以给学生很大的鼓舞,从而使他们学习起来更投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今天,我们应像孔子那样,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扬民主,热爱学生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多肯定,多表扬,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比如,孔子要求学生多闻多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为政》);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学习要循序渐进,“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子路》);学习要有恒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子罕》);重视温习,“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不一而足!

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应该为孔子最为强调的。

孔子十分重视学,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同时又重视思,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四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孔子通过自己的体会,说明了学与思二者不可偏废,只强调一面或者使两者脱节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徐干的《中论・治学篇》也引用过孔子的话:“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足见孔子是大力主张学思结合,二者并重的。

总之,孔子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是十分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的。孔子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自己会学习。在孔子看来,光有知识,没有能力,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学会生存》一书的作者埃德加・富尔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不难理解,但可惜的是,目前相当多的教师仍没摆脱只教知识不教方法的传统教育模式,他们自己从教材中提取知识,然后通过分析把它“喂”给学生,这种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做法,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结果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离开教师就手足无措。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就必须像孔子那样,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孔子在其40年的教学生涯中,对教育的各个方面作了较系统全面的论述,形成了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其中有糟粕;更有若干精华,充满了智慧之光。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去好好研究其教育思想,吸取其中的精华,把我们的素质教育搞得更好、更完美!

篇8: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背景

孔子①和柏拉图②都生活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奴隶主贵族统治已经逐渐走向衰败,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虽然两者都处于奴隶社会,但是孔子当时生活的春秋末期鲁国实行分封制、世袭制,“礼”自然受到格外的重视。而柏拉图生活的古希腊奴隶制城邦则是商品经济繁荣,商业贸易发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建立了民主政治,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重视。相应的,和古希腊民主政治相伴随发展的是在思想文化上着重对自然规律探求。而与此有鲜明对比的是,受长期社会奴隶制的影响,孔子形成的思想体系和人事、社会、伦理密不可分的。所以,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孔子与柏拉图形成了全乎不同的两种哲学体系:一个是以“仁义”为核心的人学哲学,另一个以“理念”为核心的神学哲学,他们在各自的哲学体系上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论。

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和主体的个人经历肯定是分不开的。孔子虽然是圣人后代,但是到他已经是家境贫寒,靠母亲劳作维持生计,十五岁才志于学,拜能师,虚心好学,持之以恒,最终成就了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而柏拉图也是贵族之后,不同的是他从小就养尊处优,接受良好的教育。后来又从师苏格拉底,经过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后,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不同的成长环境往往会使人形成不同的思想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就体现出平民性,而柏拉图提倡的则是贵族的教育。孔子和柏拉图都生活在乱世,目睹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他们都满怀救国意识,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出口。不同的是孔子看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强者为王,社会处于混乱之中,他一心想恢复周朝式的礼制社会。在孔子的心目中,一个理想的社会就像其在《礼记礼运》中所言的:“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指望通过正名、尊王、从周、复礼、德化的路径,建立一个大同社会。柏拉图则是融雅典的理性精神和斯巴达的勇士气概为一体,虚拟了“理想国”③。这个理想国就是一个“正义”的国家,这个国家首先要具备智慧、勇敢、节制三个条件。为了实现各自的理想,他们一个周游列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个三下西西里,尽管就曾在政治上获得短暂的成就但是最后都化为乌有。就在屡遭打击,理想抱负不得实现的时候两位圣人都选择了教育。希望通过培养治国之才来实现他们各自的政治理想。为此,孔子创办私学,柏拉图则创办了学园。

可见,孔子和柏拉图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各自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也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哲学观和思维方式。但是他们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又有着相似的价值取向、性格命运,正是这些相同又不同的种种,形成了他们相似又相异的教育思想。

二、 试论孔子与柏拉图论教育目的

上文已经提到孔子希望建立的是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在那样的大同社会中人们是要行大道的,从私人到大众再到整个社会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而要达到孔子心中的理想要求就一定需要一群集优秀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内涵于一身的君子来构建。由此可见,孔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而这个君子小到为身边人而服务,大到为国家而执政贡献。其实孔子的教育也是为了实现他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春秋末期,中国的现实让他深深的认识到人的真正作用,他希望君子的到来来统一社会。那么在孔子心目中到底对君子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呢?在《论语》一书中不难看出,“女为君子懦,不为小人懦。”(《论语雍也》)这是孔子对子夏提出的培养要求,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教育目的是要把士培养成君子。孔子曾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在孔子的眼里,最高理想的“贤士”,是达到了“自知”、“自爱”、“自乐”的境界,从而与“天道”冥契无间、浑然一体的人。可见,在孔子心目中作为一名君子首先要具备的就是有颜回这样豁达的心理状态。因为在成就一番作为的过程当中势必会经历万千阻碍,也可能抱负得不到实现,所以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基础即豁达的心态。这是孔子对君子的基础要求,这已经是平常人很难做到的视名利为浮云,拿得起放得下。但是孔子心目中得君子绝不止步于此,在他心中仁、智、勇这三者是君子必须做到的,这在“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有所体现。其中最为重视的是君子的道德修养方面,注重“仁”,“礼”的培养。孔子对于君子的要求除了要做到修己之外,还强调能够“安人”,“安百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达者兼济天下” (《论语雍也》)。孔子保持着以上的教育目的,引导着他的教育之路,在其私学中为各诸侯国培育了不少有用的治国之才,也会后人树立了不少学习的榜样。

柏拉图的最高教育目的则是要培养“哲学王”。如果说孔子的教育思想主体是人,他在政治上也主张人治,当然这存在着“人在政兴,人亡政息。”的弊端,那么柏拉图的教育主体是“理念”。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实现理想国的工具,培养哲学家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柏拉图高度估价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改造人性,陶冶德性,实现理想国的唯一手段。他认为,人们灵魂在理念世界中所获得的理性和美德,由于降生时和肉体结合受到剧烈刺激,出生后又为情欲所蒙蔽,因而失去了效用。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先天的理性和德性发展起来。所以,他在《理想国》一书中构建了一个培养统治者和军人的教育思想体系。他认为这两种人经过三十五年的的培养,又经过实际工作锻炼成为精英就可以成为优秀的哲学家。和孔子相同的是,柏拉图也把道德作为教育的重点,培养一个有德的哲学家也是他教育目的的归宿。柏拉图认为知识就是道德知识,也就是关于何谓美善、何谓正义、何谓勇敢、何谓智慧、何谓节制的知识。“……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关于正义等等的知识只有从它演绎出来的才是有用和有益的。……如果我们不知道它,那么别的知识再多对我们也没有任何益处。”因此,柏拉图心目中的哲学王一定是理性的化身,有睿智的头脑,强烈的武士意志。但是柏拉图不把工、农、商列入教育的目标之中,因为他的教育目的致力于培养执政的哲学家,这点显然柏拉图带着个人的思想情感,相必这也跟他的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导致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带有政治烙印。

由此可见,孔子和柏拉图都认为在乱世之中教育目的是培养能够巩固各自所在国的统治的统治人才。在培养人才方面,两人都将政治与教育联系在一起,也都非常强调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孔子追求的君子是德才兼备、心系天下、智勇双全的人才,他心中的君子是美德的化身,道德的典范,就算君王也要受到约束,服从道统,并且由此来检验一个君王的统治。而柏拉图追求的哲学王除了有高尚的道德以外,还要精通数理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天才,并且他认为在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中,哲学王在国家中凌驾于一切之上,具有发号施令的绝对权威。这些不同也正反应出两者的政治观点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篇9:孔子与柏拉图人治思想之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人治思想之比较

理想的制度形式与理想的道德规范相一致,是孔子和柏拉图所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然而,由于历史文化渊源以及两位思想家个性的.不同,使得两者的“贤人政治”在东西方各具特色.孔子的人治观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的内化作用,最终难免会走向人治,而柏拉图的人治观则提倡理性的制约和知识的重要,它较之孔子的人治思想而言,更容易走向法治.

作 者:李耀玉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 刊 名: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 LAW 年,卷(期):2003 5(6) 分类号:B12 关键词:孔子   柏拉图   贤人政治   人治  

继承和发展行政学的理论论文

[中学班主任论文]重视班级建设中的心理作用

范进中举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范进中举读书笔记500字

史记列传读书笔记

企业书籍读后感:Z理论

《论语今读》读后感

不老的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

简析孔子权变灵活的思想与行为方式
《简析孔子权变灵活的思想与行为方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简析孔子权变灵活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合集9篇)】相关文章:

文言文《范进中举》的课文分析2022-09-09

文言文齐桓公练习题2023-11-01

《老子》读后感1000字2022-06-04

《范进中举》笔记2023-03-29

《诗经》的伦理思想2023-07-21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题2023-05-16

《易传》伦理思想研究2022-05-07

如何建构和谐氛围的教育管理模式论文2023-05-18

读曾国藩家书心得领悟2023-10-12

护理管理学试题及答案2024-05-1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