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走近一座山的怀抱散文

时间:2022-12-30 07:31:2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深秋,走近一座山的怀抱散文(集锦8篇)由网友“GQQ”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深秋,走近一座山的怀抱散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深秋,走近一座山的怀抱散文

篇1:深秋,走近一座山的怀抱散文

深秋,走近一座山的怀抱散文

我是在一个黄昏时走进常羊山的。

黄昏的常羊山异常安静,静得只有夕阳婆娑的影子,把整个山头罩成一片火红的霞光出来。偶尔,几只野兔子或者松鼠,“噌”的从眼前蹿出来,又“倏”的一下钻进路边的草丛之中,留下OO@@的脚步声。再偶尔,一排从头顶飞过的大雁,黑压压地朝着南方飞去,它们时而迂回辗转,时而俯首回冲,拉出一串串长长的、略带怅然的声调,似在留恋这块北方的土地。除此之外,这座逶迤在繁华小城西南角的小山,无喧嚣,无纷扰。这种幽静和安然,正好让我的躯体和灵魂,可以一点点地,向这位华夏始祖的脉搏和气息靠近。

小城的九月,秋意正浓。葱茏和碧绿了一个夏天的叶子开始枯黄。我的车子行驶在蜿蜒而上的山路上,一阵阵清凉的风儿从车窗外渗进来,夹杂着泥土和草香的味道扑鼻而来。进入半山腰后,山路两边错落有致的民居渐渐少了,树木多了,风儿也大了,一缕斜阳从茂盛的钻天杨的枝叶间钻出来,洒落在我们身上,闪烁出一片又一片的霞光,亮黄黄地衬人眼。

大约十来分钟后,进了炎帝陵的山门。门口,一块巨大的石碑上刻着三个大字“炎帝陵”,红色的石刻苍劲有力。而且,这种鲜艳的红,在秋色斜阳的映衬下分外清凉,盯着多看几眼,会使人突然升起莫名的热情和向往来。

或是打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缘故吧,那些贫瘠的年月里,上历史课,是无奈,看历史书,更是奢望,对于曾经了无兴趣的历史,我总有太多的空白。这种空白,使我面对落日长河里先人留存下来的一切浮光印记时,时常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窘迫和惭愧,常羊山何尝不如此呢?故而,在来之前,我是细细问了度娘的:炎帝,其祖身号炎帝,世号神农,生天蒙峪,沐浴于九龙泉,长于姜水,采药于天台山。他创耒耜,耕绩而作陶;尝百草,和药以济世;设日市,开贸易之先河;削桐制琴,练丝结弦,教化百姓懂礼仪,为后世所称道,被尊奉为农业之神、医药之神、太阳之神,与黄帝伏羲氏并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这是我在度娘上得到的信息,大部分是和炎帝有关的一段段传世功德。它们在千年的历史烽烟里沉淀下来,被陈仓后人堆积成黑色的方块字,一代代传颂,一代代铭记。可是,有谁知道,曾经的炎帝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和坎坷?那些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农耕医术,一谷一粟,一衣一靴,浸透了炎帝多少仁爱和温良之心?这来自内心深处的真切感受,自然是度娘无法告诉我的。许是这样一份求知求存的念想,让我心怀一颗敬仰之心,来这里寻觅和扑捉炎帝思想的脉络,或者还有灵魂。

穿过一片林荫小道,迎面而来的,是一条长长的台阶,越往高处,风声越呼呼。这风声,正好映衬了常羊山的安静。放眼望去,不远处的常羊山更像一位慈祥的老父亲。他的怀里,正死死沉睡着几千年前的那个七月初七,为了医治乡民的瘟疫来此采药,误食了断肠草而永远倒在常羊山的炎帝。若干年后,我隔着岁月和时空,用自己的身体和脚步,细细触摸和丈量那段绵长而深情的传说故事。

陵园的门敞开着,几乎空无一人,幽静极了。这正是我所想要的一份意境,可以独自尽情触摸炎帝曾经的身影,聆听其曾经的心声,故而我的脚步是轻盈的,目光是崇敬的。在幽深敞亮的庭院里,偶一抬头,撞见一群灰鸽子扑棱着翅膀,正从眼前悠然飞过,顺着他们的影子看过去,其中的两三只,正落在高高翘起的飞檐上,动也不动。檐角处,一撮撮青苔在灰色的青瓦上安静生了根,手指粗的根茎上,碧绿肥硕的叶子正茂盛地生长着,似在诉说那些和炎帝一起,背着日头行走采药的久远往事。

我的脚步开始慢下来,也轻了下来,甚至那一瞬间,我忽然冒出一个奇怪的念头,只要自己用心,诚心,这满山的夕阳和秋风里,一定藏着炎帝瘦长而沉稳的背影。

来到炎帝大殿,两边高大的红色廊柱上是历代墨客所吟的赞美之联,一条条长短不一的红色幔布挂满了雕刻精细的窗棂。幔布有新的,亦有旧的。新与旧缠绕在一起,留给后人一份永远不会消褪的记忆。偶有山间的凉风吹过,红色的幔布轻轻拍打着落满尘土的窗棂。不知怎的,我的视线总是久久落在那幔布和窗棂上,总觉得那上面一定落满了炎帝的仁爱之篇,它们层层叠叠堆积在一起,被日光沐浴,风雨洗涤,成为一种斑驳,一种永恒!

最显眼的是陵园里到处可见的参天古柏,婆娑青翠,郁郁苍苍。很显然,已经有些年头了。其粗壮的枝干努力朝着蓝天和白云伸展着,深褐色的树皮被昨天和今天的风和尘碾成一圈圈坚硬而干涩的裂纹。这是岁月镂刻在它们身上的烙印,或许也是炎帝身体里某些质感的东西在冥冥之中传递给它们,让它们心甘情愿地将根扎在这里,一任繁华的云烟绕过,一任岁月的沧桑漫过。尔后,站成这种虔诚的姿态,守护着炎帝的魂魄。那一树坚挺的姿态仿若要告诉后人,一山之外,苍凉何惧,何惧寂寞。

陵园分前后两部分,前庭院飞檐斗拱,木雕精细,巧夺天工。南北遥遥相对的钟亭、鼓亭此时很安静地坐落着。它们会在淡淡的晨雾漫过时,晨钟脆响,迎来新的一天、新的`希望;也必然在日暮四合时,暮鼓重鸣,送走人们一天的尘埃和怅惘。我在钟亭的木椅子上坐了很久,遥想当年的钟声里,陈仓大地上有多少炎黄子嗣来来往往,沐浴炎帝真传,耕读持家,仁义礼教,济世救贫,不辞劳苦?我在一遍遍叩问自己的同时,又不由自主绕着鼓亭转了一圈又一圈。我将一双手,轻轻拍着厚重的石鼓,心里却在一遍遍感慨,这晨钟暮鼓,莫不是炎帝生活里的一对兄弟或一双姐妹,他们和炎帝一起,在尘世里不离不弃,相扶相依,鞭打着人间的丑陋和罪恶,也敲响着人间的美好和安逸,这是一定的!

前庭的院子里,一座座石桥、回廊比邻而居。桥下,有溪水缓缓地流动,清清浅浅;石阶和回廊上,一条条精雕细琢的蛟龙在舞动,整个前庭院被一种雄伟和大气包裹着。待细细品过之后,却又很清晰地感到一丝丝的古老气息弥散开来。你看,我的眼前,掉了漆皮的大门、磨得油光的青石、落满灰尘的匾额,无不诉说着这里曾经有一位炎帝,姜姓首领。其母一日游华山,见神龙而孕,生于蒙峪,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世号神农。炎帝少而聪颖,三日能言,五日会走,三年知嫁嫱之事……这些句子,被铺排在一张巨大的长方形板子上,前来参拜的人们仰起脖子,安静靠近板子,嘴里轻轻吟咏着这些永远不曾老去的传说和故事。

信步至后庭院的主殿,更是让人心潮澎湃。宽大敞亮的主殿高17米,供奉着5米高的炎帝坐像。仰着脖子看上去,炎帝高高在上,两只手顺着肩膀摊开,平放在膝盖上,左手的一把谷穗一直延伸到右手上,谷穗黄澄澄的,颗粒饱满。让我感动的是,炎帝面带微笑,颔首平视大地。他的目光里,炭火一般的温热,充分体现了平和谦逊,爱民若子的秉性和胸襟。殿内四壁上,赤红的大笔彩绘出先祖的丰功伟绩,比如制耒耜,种五谷,治麻为布,民着衣裳;比如作五弦琴,以乐百姓;比如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再比如作陶器,改善生活等。这些关乎着百姓衣食住行,安健康生和乐享生活的点点滴滴,无不折射出炎帝仁爱、仁心、仁义和仁德。翻阅这些盖世功德,我所能做的,就是靠近,再靠近,将它们一遍遍牢记心间,一遍遍咀嚼和回味“耕植五谷饱生民,麻布轻遮蒙昧史,桐琴弦下文明音,德化苍生九隅春”的千古咏颂。这声音,回响在空荡荡的主殿里,似乎要把后世对炎帝的一份拳拳之心,谆谆之意,变成一种气息,一丝一丝地吸进我的五脏六腑里。

祭祀区后一道几乎垂直的天梯,由于山门即将关闭,我是没有时间上去了。祭台前安然打坐的两位穿黄袍的道人告诉我,天梯两侧肃立着历代君王,若拾阶而上,犹如徜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沐浴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千古风流人士之豪迈。这条天梯也是考验朝拜者的意志和意念,若登上天梯,则寓意通天有路,有万事吉祥,平步青云之说呢!听老者如此道来,他日,若得空,定要一上!

不知不觉中,暮色四合,斜阳漫天。拾阶而下,两旁的山野之中,紫色的野雏菊,粉色的打碗花儿,蓝色的牵牛花,一团团一簇簇摊开在火红的夕阳之中,一份挡不住的明丽和绚烂,生生地灼人眼!而我的身后,打开的华夏始祖脉络的炎帝陵,渐渐淹没在愈来愈深的暮色里。我想,淹没不了的,该是那份亘古未变的深远和崇敬,如烟岚弥漫开来,足以让时光停驻。

篇2:父亲不再是一座山散文

父亲不再是一座山散文

父亲,不再是一座山。他继续用他的方式爱着我们。不善言辞不去表达用行动落实着他的爱。步入老年的父亲,依旧奔波劳碌不曾减少。那硬骨脊梁,臂膀力量,也如实交给岁月。而上苍不会因为上了年岁便加以眷顾。我在祈望老去的身体健康?

某天发现人在感慨,追溯过往。不是年老缘故而是活出了明白,看淡看轻,是思想上的看开。父亲在我心里伟岸的形象,一棵参天大树不倒松,由时间消磨与我的成长,仿佛不到一夜间我与父亲的距离变为压缩包。逐日,对父亲依赖性减少,逐步独立。我已经不在父亲胡须上手画弧度,也不再是那么幼稚。

无论岁月再无情,父亲还是那个父亲疼我爱我护我的人。是百分之二百可信赖可依靠的男人。无论和谁的爱情,都是介于感觉营造,唯有和他小情人养的关系分离不了斩割不断。在他的身边会矫情,没有黏人动作却有气死人的懒。可当不再身边,总有生不完的牵挂,也有说不完的话。不离家怎会知道父亲也变得这么爱絮叨。上了年纪的他弯腰提起行李很是吃力,为了多看一眼孩子,相送一段一段路程。

说起父亲的喜好,似乎不是很了解,吃与喝没有偏爱,衣服遮体就好。但他是一个老烟民,一天几支,一盒几天,却是清楚。我讨厌危害健康危害生命抽烟,父亲却说,烟酒不沾一样,就失了人的乐趣。被弃之烟蒂我会去数数,与昨天比较,留意是多一支还是少一支。事实,往往叫我低沉。我当然知道,父亲的烟瘾属依赖性。自从我得病开始,他有事犯难,有时失眠,有些痛心,一支支烟,在手里燃烧成灰烬。

说起烟酒之事,我想起父亲和母亲一起在医院陪同我的`那40多天的日子。那是12月份,冬季时光。在那难挨的日子里,父亲与我打扑克牌对花,每次让我赢刮他鼻梁,我是那样没心没肺得用力刮,过两天,父亲鼻梁一道血红,当我眼见那血红的道子带着淤青,心脏被撞击,充满酸涩。父亲在我做腰穿刺时候,总会在我身旁安抚我。我呕吐,不嫌脏,帮我擦拭;看见我难受的泪水,静静地用纸擦去。夜间休息,父亲总让母亲在床尾那头挤挤躺下,闭目养神,缓缓一日疲倦,熬夜的事,全由他来做。一张板凳,一个端正的姿势,守护着我度过艰难,而他的双腿却出现了臃肿,双眼布满血丝。父亲就是这样,东奔西走,在各楼层各个窗口来回穿梭。寒风中,看着父亲一个人孤独的背影,心底涌起悲凉。父亲只能借在医院外抽烟平息一下他的心情。父亲的内心,也是害怕脆弱的,在我面前伪装的坚强,会在那一刻松弛。父亲爬起楼梯两步并一步,蹭蹭蹭,也不知道,那时的父亲腿脚没有疼的地方。

算来过去,我得病的事也成了过往。但烟对于父亲来说,却是一种依赖,直到现在。如今,父亲白发鬓角,是我赎不来的时光;很有骨感的肌体,布满往昔的艰辛,手心老茧泛黄,是往日劳苦的沉积。如今,父亲肤色偏黑,脸庞依看不见当年俊秀模样。乡村的人都同父亲一样,不留余力付出,含辛茹苦养育子女。一年年水稻田里忙插秧,到最后,落下一身毛病――忙到后来,腰疼,躺在床上休息,都难坐起来。很难知道,父亲清瘦的身子板,蕴藏多少能量?很难想象,父亲拄着拐杖或坐着轮椅,身体不能动弹的样子。很难刻画出,父亲七十、八十岁时的模样,还能老到哪里去?

父亲或许不再是当年那座山峰。原先他说的我都会好奇,去求知探索去登高望远。他也说他小时候6,0年代初,听他讲述他的成长历程,我会暗中学习他走正道,避开歧途。听他讲过去事情,算得上是我成长路上的人生启蒙课。几十年相处,过去的事情,他讲得再多,我也是百听不厌。有再多过去,也会有说完的一天,这时,便会说起我的点滴……

而今的父亲,不再是山峰,雄伟壮观,他的肩头已然扛不起百余斤重量。十几年前,我做手术之后,阴雨天出行,父亲怕我摔跤跌倒,还能背得动我。还记得,年幼时,父亲抱着我,在初冬晚上观看乡间婚庆唢呐民乐表演,在人群中,我是最高的,也是为数不多看得视角方位最全的一个。现在呢,我坐在靠前的一个位置,和父亲一起,并肩观看。天色已晚,寒凉来袭,父亲递过来他身上的外套。眼神,温度,关心,依然如旧;变的是易老的容颜。

我父亲时60年代走来的人,吃了很多苦。现在生活好了,依然还是那仰朴素,省吃俭用。买苹果时,我父亲会折中,品相好,个头大,香脆甜的,一看价钱,就怵。我们小时候买的那些带黑眼的,难看的,他也不会待见了,因为买回去也是糟蹋,钱没人吃。他专拣价钱适宜,品相也不错,个头也恰当,还又可口的,经过讨价还价,买下来。父亲他不认超市,他认为超市里的苹果,外面摊位上的便宜,他就专在外面摊位上买。父亲对我说,摆地摊的小商贩离家远,咱们买了他们的,可以帮助他们早早卖完,提前回家,这是其一;二来,地摊便宜,咱能省钱。父亲买任何东西时,表面不会摸着口袋,但在心里计算着;现在,父亲即便买再好吃的苹果,也是让我吃,牙齿不好的他,却不怎么吃。

说起父亲,真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

愿步入老年的父亲,无病无灾,安安康康,度过余生。

篇3:父爱,是一座山散文

父爱,是一座山散文

经历过岁月的种种波澜,才能读懂生命里的恩情。无言的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是啊,父亲的爱,大多朴实而沉默,是年少的我们很难领悟的。等到我们成家立业、为人父母之时,懂得用心思量,方可体会父亲那份深沉的爱。

父亲,是一种大写的人生。父亲的阅历,教我们拥有宽博的胸怀;父亲的坚强,撑起我们风雨中的意志;父亲是我们生命里一盏明亮的灯塔,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父亲,是一份最安全的依靠。每个儿女,都怀着对父亲深深的依赖和敬仰!

父爱,像一座雄伟、高大的山,用双肩支撑起一个温暖的家,支撑着一种安然岁月。风雨人生路,父亲,曾带我们蹒跚起步,曾为我们保驾护航。父亲的肩头,驮着我们幸福欢乐的童年,托起我们对未来的爱与向往。大爱无言,父爱如山。是最真实的写照。父亲的胸怀,像一片宽广的海,含蓄,包容,给了我们最深的关怀。父亲,向来严肃少语,表达爱的方式,不同于母亲的细腻温情。那一句句训斥里,藏着父亲殷殷的寄望;那一声声责备里,裹着父亲浓浓的爱。

我的父亲,是生活在中国最底层社会,普通劳动农民中的一员,是中国标本式、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生中永远和黄土地打交道。至今,还没离开过黄土地半步,依旧生活在大西北黄土地上那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和我的母亲相依、相互、相伴,默默守护着黄土地和我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栋房屋。

我们一天天长大,父母一天天操劳,我们一天天精壮,父母一天天变老。自我们长大成人,父母就一次次送我们离家,不管十里、千里、万里,儿女永远是他们的挂念。

今天,可是我的父亲,常年陪伴着我体弱多病的母亲,不愿意离开黄土地半步,依旧在大西北黄土地里那个小山村的家里生活。由于年老体迈,再也扛不起锄头、扶不起耕犁,只好选择放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天在家里一亩三分地里过着辛勤耕耘、忙碌的生活。他每天陪着我那满头白发、体弱多病、靠每天服一片药片来维持生命延续、患上“帕金森综合征”、只能说“咿咿呀呀”含糊不清“童语”,艰难迈着蹒跚步态的我的母亲。昼夜形影不离的陪护在我母亲的身边,精心地调配好一日三餐,像喂养孩子一样精心认真,百般照顾和呵护,只怕让我母亲受到半点的伤害和委屈。

我的父亲和母亲也不愿意到城里和儿子、儿媳和孙子们一起生活,理由很简单:“城市里的人住着对门相识不来往,见个面冷漠的打个招呼,尤其是生活在楼房城堡里的人们,每天都看不到太阳,沐浴不到温暖的光……”作为父亲的儿子,我最能理解父亲的心思,他只怕给生活窘迫,且工作艰辛的儿女们,格外增加生活负担,多增添一份麻烦。

在我有记忆力开始,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整天就在国家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给家里的一亩三分黄土地里,起早贪黑、精心耕耘、艰辛的劳作,恨不得让一亩三分地出金豆子;他们也恨透了黄土地,所以才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不计较自己受到多大的委屈,把孩子们都送进了学堂,让我们学知识、长文化,将来有出息,改变世代与黄土地筋脉相连的农民命运,让我们一定离开黄土地,走出家乡的小山村。

时间磨砺,不知何时起,严厉的父亲变得温和慈祥;岁月染霜,花白了父亲的头发。那个高大身躯的男人,日渐苍老,将一份对儿女的爱,深沉进沧桑的年轮里。

我们这一生,拥有过许多种爱,唯亲情之爱、父母之爱,最无私而伟大,是命运最珍贵的赐予。我的父亲和母亲,年轻的时候,为了让我们多读些书,将来有出息,出人头地,永远离开贫瘠的黄土地。他们在三十年的光阴里,过的是多么艰辛,在家里的一亩三分黄土地里,精耕细作、苦苦挣扎,在贫困交迫中跋涉。今天已经被繁忙、沉重的黄土地上的农活,压弯了他们挺直的脊梁;生活的困境和为孩子们日夜的操劳,让那满头的黑发,染成了岁月的风霜;那满面的皱纹、沧桑和粗糙不堪的双手,见证了风里来、雨里去,昼夜为生活奔波的艰辛和不易!

在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东南沿海城市和广大农村,人们的无知基础和生活条件,已经超前发展了一大步;可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西北黄土地上的农民来说,依旧是那么贫穷和落后。尤其是对于每位供读中学生的家长来说,生活困顿,几乎压垮了每位学生家长的脊梁。

我的父亲也是生活在最底层社会,农民中的一员,也是一位安分守己、善良要强的农民。为了让我们几个孩子多读些书,将来摆脱与黄土地纠缠的命运,把受的苦和四处借钱受到的委屈,偷偷的自己咽下去,从来没给别人提起过。

当我们背起简单的行囊,离开熟悉的家门,走出黄土地的那一刻,父亲和我的'母亲,又依依不舍,把我们送出了黄土地上小山村的路口,并且陪着我们走出了好长的一段路,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安分守己、正直做人、踏实做事,脚踏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当我们坐上去他乡的客车,父亲的视线一直到看不见客车的影子后,才依依不舍的和我的母亲回到小山村,又开始了依旧种地的生活。

长大了才发现,父亲其实并不那么高大,以至于我们这些孩子的个头一个个的都超过了他,以至于在人山人海中转身就被淹没了,可就是那么瘦削的肩膀,是我心中最坚实的依靠。

父亲是严厉的,小时候,他会在我们逃学的时候狠狠的教训我们,会在我闯祸的时候责骂我们,会在我骄傲的时候,用严厉的目光提醒我。那个永远也不会被生活的困境而击倒的人,也会在我们离家的时候默默的伤感,也会因为想念我们而偷偷的擦眼泪。多年以前,是他牵着我的小手,教会我走路,从此,我的身后,总是有他牵挂,我知道,他把所有的爱隐藏,好让我轻装前行,而爱的目光,却一直在守望。

今天,由于我的父亲和母亲依然还在大西北黄土地上的小山村,正是因为父母有了在“家”的坚守,才有了我们常年在外,对家乡的那种昼夜绵绵不绝的挂牵和惦记。父母健在,“家”就在,大西北黄土地上的“家”,永远是世界上最温馨最舒适的港湾,也是在外面奔波累了,让受伤的心灵得以栖息的港湾。

无论离家的路途,是多么遥远,只要顺着炊烟升起的的地方,嗅到熟悉的饭香,我们在外面一定不会迷了路,找到回家的路,就可以踏进熟悉的家门。因为“家”里有我父亲和母亲对儿子永无休止的牵挂;因为那里有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记忆和拥有;因为那里浸透幸福和甜蜜。

任何情感的亏欠,都有很多时间偿还,唯有父母的恩情,回赠比获得的少之又少。千言万语,诉不尽父母恩情。父母的有生之年,我们尚有机会和时间回报,是一种幸福。今天,无论父母身在何处,都是儿女念念不忘的恩情,都是最深切的感动和思念。

感谢父爱,在沉默中给我力量,在柔弱中给我坚强,在我遇到困难时给予我的鼓励,在人生路上指引前行的方向。亲爱的父亲,谢谢您爱我,让我在无形中,学会爱自己,并且更好的去爱别人;亲爱的父亲,谢谢您给我生命,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让我走过人生的山山水水,仍然懂得感恩和珍惜。亲爱的父亲,谢谢您今生做我的父亲,我不想说父爱如山,情深似海,我只愿像小时候您牵着我的手那样,牵着您的手,同爱一起走。

亲爱的父亲,节日快乐,愿您和母亲永远幸福、安康!

篇4: 走近鲍鹏山散文阅读

走近鲍鹏山散文阅读

促使我想深入了解鲍鹏山,源于前几天在《读者》上看到他写的《历史,让我们看见》。文章的背景是:春秋末期的赵襄子用计谋将代王和他的僚属杀害后,挥兵吞并了代国,然而代王却是赵襄子的姐夫。襄子派使者去接姐姐归国,途中姐姐拔下发笄自刺而死。使者目睹这世间的冷酷,深感绝望的他也拔剑自刎。文中,鲍鹏山用他深邃的眼光、独到的见解揭示了人性的至真至善和至美。他告诉我们,恶的力量虽然能操纵历史,但道德的力量却能超越生命,它创造着历史的正面价值。虽然一个柔弱女性不能改变历史的进程,但她的血却能唤醒人们的良知,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光荣。这就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真正财富。

其实,第一次在“百家讲坛”听鲍鹏山讲《水浒》,就被他那幽默的语言、温情的讲述所吸引。他一改传统思路,从文学角度,用现代视角来评析《水浒》中的英雄人物,从细节处来揭示英雄背后复杂的人性内涵,揭秘英雄内心深处的难言之隐,颠覆了我们多年来对英雄人物的一贯看法,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如很多人认为林冲是个大英雄,但鲍鹏山通过对他形象分析,认为他身上有着许多人性的弱点,如对功名的.不舍和向往,在邪恶面前表现得胆怯和懦弱,见义不为,缺乏正义感等等,从而导致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最后被逼成英雄。虽说林冲是当时那个体制下的产物,然而,我们今人身上不也有着林冲的影子吗?难道我们不可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吗?

今年52岁的鲍鹏山早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现为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作协会员。他写过很多书,内容大多与其所学专业有关。如他写的《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从“圣人的成长”、“孔子的大学”、“三十而立”等不同角度全面真实地为广大读者还原了一个鲜活的而不是艺术虚构的孔子。书中同时指出,孔子出身贫寒,原本也是一个草根知识分子,靠自学成才最终成为“万世师表”、万众景仰的“圣人”。他告诉大家,圣人是从凡人炼成的,为年轻人树立了一个“励志”的标杆,尤其对80后出生的人具有教育和启迪作用。另外,鲍鹏山的散文文笔也很优美,思想独特,处处洋溢着人性的光辉。

然而,我对鲍鹏山也有否定的地方,那就是他对庄子过于崇拜。如他在《永恒的乡愁》中,对庄子表现出的近乎是一种完美的膜拜。他在赞美庄子的时候,处处以孔子、孟子等儒家与之对比,突出庄子的伟大境界,表现了作者明显的褒贬倾向。其实,庄子属于道家学派,而孔孟等是儒家学派,两种学派在理想、追求上是无法可比的。鲍鹏山对庄子大加赞美有失偏颇。

虽然我没和鲍鹏山接触过,之所以对其推崇备至,是他倡导人性的真善美,弘扬人世间那至高至纯至美的精神。他的学说中蕴含着伟大的道德与人生智慧,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篇5: 深秋霜叶漫山红短篇散文

深秋霜叶漫山红短篇散文

人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西陆十月,秋高气爽,一望无垠的苍穹,大地呈现出一片片的金黄。道路两旁硕果累累,远处红叶如红霞一般,染尽了层林,胜于二月新春的花。漫山的红叶,红得那么鲜艳,那么灿烂。而生活在云南的我,从来没亲眼看过那么美的景色,我们那里除了青山,没什么红叶,可能是霜不够寒。

面对着眼前北京香山红叶的图片,思考着个问题:看惯了云南半绿半黄的枯叶,但很不明白,大自然竟然会有如此奇特的景象,也许是它经历了寒霜的洗礼,显出了自己的本色。也许是嫩绿的树叶太年轻,没经过风霜的洗礼,待洗礼后,就会成熟。可能红叶也代表着成熟。

望着图片,回想我漂泊的打工岁月,生活的风风雨雨,辛酸挫折,突然对人生有了深刻感受。岁月无情的沧桑,满怀青春浪漫。在我心灵深处,有一片枫林。一片燃烧着生命的红。那枫叶火焰般的托起一首小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望着红叶,我心潮涌动,如果我是一位画家,那么,我想用手中的彩笔,将其倩影描绘。如果,我是位文学家,那么,想用最美的文字,来表达对红叶的情怀。可是,我还是个学生,还在努力的`学生。只有粗拙的笔墨,将自己的情怀抒发。

望着枫林,万千嫣红,细细品读着每一片红叶,从根至叶尖。仿佛一曲生命交响的音符,燃烧着激情的火焰,仿佛承载千年沉浮的史册。

红叶,你点缀了金秋十月,赋予秋季的浪漫,讲述了秋天的童话。

篇6:老师的散文:一师一座山

关于老师的散文:一师一座山

二十多年前的乡下,学门手艺依然是读书落榜青年最为励志的一条路。学手艺就得拜师,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谁也不能破坏。不是为师者刻意显摆,而是任何一门传统手艺没有几年的精雕细琢拿不下,想取巧速成而自立山头的,在乡亲们看来那就是个笑话。

昔日乡下的传统手艺大致有木匠、泥瓦匠、缝纫、铁匠、桶匠、篾匠等,以前三项最为常见,概是因为过去的日子里,除了果腹之需,顶顶重要的不外乎有一个安居之所。谁家要盖房子,是村子里的大事件,必定早早就有了风声,都知道谁家哪年要盖房子,找的'是哪位木匠师傅、哪位泥瓦师傅。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农村的手艺人本质上还是个农民,只是农事之余可以做点手工活以补家用,做久了便越发的得心应手,好手艺免不了受人恭维和尊重,于是就有了特别的感情。

徒子徒孙一大串是手艺人的荣耀,那个年代,很少有手艺人担心教出徒弟饿死师父,并非农村的市场需求足够大,而是在确定师承关系时,每个手艺人都很慎重,不是你想拜师就拜师,颇有武林传说中的大侠之风,收授门徒总要设些门槛,既要看是否真心想学,还要看是否这块料。在手艺人的眼里,每个徒弟自立门户后都是一面镜子,谁也不想自己的招牌毁在某个不成器的弟子手上。

是不是学手艺的料,有经验的手艺人自有一对火眼金睛,只需对后生略加观察就能敲定面试是否通过。师父带徒弟按时下的说法,大多是一对一的精品班。也有一个师父同时带几个人的,如泥瓦匠、篾匠。受手艺本身的限制,徒弟多了会绊脚,如铁匠师父挥舞着小锤,要和徒弟的大锤相互配合,在“叮当”声响中传递手艺中的感觉;木匠师父也带不了几个徒弟,做一栋民房、打几件小木器具容不下几个人同时施展;裁缝师父接的活儿大多就那几件衣服,带一帮徒弟窝工不说,还有借机蹭工钱之嫌。所以说,乡村的手艺活就得慢中求,是小火慢炖的大餐。

看过去的手工制品,哪一件也不比现代集成工厂弄出来的物件差,可他们手工制作全凭眼睛观察、心里琢磨,没有哪个师父拿着图纸教徒弟,他们看不懂写写画画的东西,但每个物件的形态、构造都在眼里、心里。有时,会看到木匠师父对着一堆木料喃喃细语,大概是在心里构思物件的模型吧。

一个师父就是一座山头。不是拉帮结派,而且在他们的传承之中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贯穿其中。在学艺的三年里,必须按规矩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里送师父节礼,除此之外,师父不付徒弟工资,徒弟也不另付学费,师徒关系就这么简单而稳固地维系着。直到学成后自立门户,也不能忘了感师父的恩情,虽然不再有送节礼的规定动作,但还可以略表心意,以示尊师。更重要的是独立门户后恪守行规,揽活不能暗地里抢师父的东家,那将为众多同门师兄弟所不耻。

现如今的乡下,传统工艺基本派不上用场,手艺活儿基本处于休眠状态,传统的师承关系也就随之解体了。过去也有个别手艺人不拜师,无师自通自学成材。好是好,可没有师父的引路,总似觉得人生中少了点什么,特别是遇到困难时,不像其他手艺人首先想到向师父请教或请师兄弟帮忙,只要师父在,浓浓的情感纽带就不会断,任何时候都会觉得身后有一座强大的靠山。

篇7:云龙山,那是一座诗意的山散文

云龙山,那是一座诗意的山散文

云龙山,那是一座诗意的山,是一处能够令人找到灵魂深处的结庐栖所。

她的诗意,就在郁郁葱葱的林海松涛丛中,就在如梦如幻的宝殿牌楼的佛光中,就在松间一层一层的云梯中,就在莺啼深处的聆听中,就在九个龙柱的腾雾欲举中,就在最高峰的参天问鼎中,就在不知多少美丽的传说中,就在龙字贴的史河长廊中,就在蓝天白云的环绕中——在这里,所有的相遇,都会碰撞出美妙的诗意。而所有的诗意,又让尘封中污秽的心灵得以净化,得以在清纯的世间淡泊、宁静,得以体验禅悟的真谛。

有人说,这里是仙境,是回避尘嚣与烦恼的人间天堂。有人说,这里的九龙柱威武,是问鼎天下的航塔。我说,这里就是一个纯洁幽丽的世界,这里就是使人产生美丽诗情而盎然共鸣的'世界。我把一颗心,就在相遇的那一刻,留在了这里。也就在相遇的那一刻,我脱胎换骨,化茧成蝶,浴火重生,凤凰涅槃。而所有的诗情,就在相遇的那一刻展开来,沿着阡陌的石径,沿着一阶一阶的层层天梯,穿行在松涛柏海间,吮吸着悠馨的芳泽,聆听着翠鸟的啼鸣,感受着佛学的彻悟,就像是行走在画里,行走在梦里,行走在白雪公主、白马王子的童话里。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是那么纯,那么白,那么净,有点像初下的雪,有点像幽谷中的泉,有点像莲叶上的晨露,有点像碧海中的珠,更有点像九霄山上的雾。而我,不是隐士,成了仙翁,成了醉翁,陶醉在这相缘、相遇到相知的最美的自然境界里。

在这个境界里,我看到有一块田野。田野中有犁过的痕迹。让我猜想,那是谁曾在这里劳作?仿佛有着“耕耘丘茵下,悠然见龙山。”的幻景。田野中有一座坟冢。又让我猜想,那是谁家的坟茔?这让我想到了什么是乡愁。有的说,乡愁就是无论天涯海角,总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有的说,乡愁就是无论天涯海角,埋着先祖灵魂的地方。那就是根。可这里,既没有我的牵挂,也没有我的先祖灵魂,却总觉得有那么一种浓浓的愁思,却总觉得有那么一种淡淡的尘缘,藏在了心灵深处。或许,那是心愿;或许,那就是在这个山上可以找到的希望的带着诗意的曙光。

于是,在这相逢的时刻,她注定要陪伴在我人生的路上,并随我一起走完那最后的人生。无论风吹雨打,无论沧海桑田,有她的陪伴,我都会以她的诗情来歌唱。生命里因她的存在,而激情不涸竭;生命里因为有她,而充满了鸿飞的信念,就能趟过所有的污秽,就能走过所有的漫长的黑夜,就能见到黎明的到来,就能等到每一个春天的到来,就能看到每一次怒放的鲜花。

看啊,听啊。我的友人,我的妻子,都在为她高声欢唱。我也情不自禁地溶入了潮流,就像是归来的取经者,一起大声地歌唱。我以我的快乐、激情、领悟以及天真烂漫的享受,不禁写下了《[戚氏》:

九龙山。皆言三晋美公园。久盼游时,幸得随友逛峰巅。凭栏。望青天。流云逸过翠林尖。聆听小鸟莺海,胜似归隐唱吟恬。亭台廊上,佛光普照,欲抛今世尘缘。看香烟蔓绕,经声千遍,莲座超然。

谁道此处桃源?晨钟暮鼓,响彻古幽轩。松涛里、有多深浅?缱绻无边。意缠绵。恋恋不舍,门牌两侧,挂尽禅联。九龙柱下,问鼎苍茫,沧海辞旧年年。

几度长牵念,匆匆岁月,甚是怜怜。丽色终为外景,内涵犹在醒悟心间。蓦然面对宕峦,但求静好,莫再忧愁怨。寡利名、谴兴登高远。饮甘泉、邀向婵娟。把酒歌、笑影翩翩。更勤垦、汗水浸牛鞭。夜闲窗畔,萤囊映雪,抱月同眠。

篇8:关于秋天的散文:深秋,在人祖山

“人想不明白的时候就应该去远行,山峦层叠,山川壮丽,云层浓稠,没有任何怜悯感。”

——题记

秋风扫尽闲花草,黄花不逐秋光老。山川已黄秋容谢,人祖山上叶正艳。惊回首,又一个群山掩映,水烟摇曳,红叶如血的深秋。在人祖山的日子如一湾清泉,静静地流过了三个年头。整理罢案头的书籍写下几行潦草的文字,“在《平凡的世界》里抱歉让自己等了自己太久,《前面就是麦季》了,还在为《白鹿原》上因麦季而始的一场爱情痛心不已,《七月》的阳光里一条江南的青石小巷《悲伤逆流成河》,《追风筝的人》再也无法于风比速度,终止于《白纸门》,一首生命与信仰的挽歌。”匆匆出门,站在一湖水前,天空的留白碎在被风吹动的湖面,想象是无法勒住的奔马,索性搭车上山。

又是一年八月半,秋风起秋意浓,多想抛却所有,只携一颗如箭的归心走在归途,只为那一刻的抵达。在人祖山,有些日子已被厚厚的棉袄裹的严严实实,某个黄昏,晚归的孩子说山上的日子冷的让人发抖。而在秋雨初晴的今日天高云淡,暖阳如春,习惯了山里的阴晴冷暖,一草一木都是物化的知己。喜欢这十几公里的路途上不一的风景,从山脚下的一片开得正好的波斯菊花海中出发,路过忘忧谷,看到那片已显出枯萎之色的芦苇荡,料想那一棵紧挨一棵的忘忧草也改变容颜了吧?风吹叶落,时不时有落叶飘到脸上,在告别了枝头之后给人最深切的吻,吻而无痕秋香在。车行之半山腰就是“万红丛中一点绿”的景象了,在那红的热情、红的耀眼的红色中再也难觅到存留的绿色了。盘山公路,旋出生命和理想的高度。

不喜新事物的自己一如往常地坐在人祖庙停车场的长廊上,抬头就可看到人祖庙下面人的侧面像。山顶林木如她浓密柔顺的秀发延至目不所及的地方,双眼望向我来时的路,望着连连苍山茫茫尘世。高耸的鼻梁下双唇微启,欲言又止。她在千万年的风起云涌中,看淡一切,只与自己的心灵对答。每一次的仰望和沉思,都能在心底揪出一缕久藏的光亮,无关风月,无关名利,穿过人祖山通透的秋阳,抵达远方之外的远方。卸下太多的纠结,太多的名利纷争,太多的勾心斗角,摘下成人以假换假的面具,哪怕携带伤痕累累的心,都愿乘车十里去山上坐坐。山体静立,世间所有的嬉笑怒骂不曾高过她的沉默,她始终表里如一的迎来送往,似乎只有这里才可以寻找到秋之梦。

在人祖庙回望来时的路,山道盘旋,两边秋色尽揽,一裘红秋迎面扑来。秋阳普照,山川不再朦胧,远山近岱的红叶在枝枝杈杈上氤氲着秋的灵光,斑斑点点的跃动不已,红色的叶片晃动在眼前,如新娘子般羞却。抬头,苍窘如碧,白云悠悠,不知名的山鸟划破长空,洒下一路欢歌,秋风漂浮,秋意在金色秋阳的辉映下更显含韵深远。此时想起“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之句,在季节的尽头,秋翩然而逝的瞬间回眸,天色如碧雁正南飞,嫣然一笑,醉了万顷红叶林。收起无尽的想象,脚步在朝圣天阶上落地生根。

春华秋实,在戏台庙与一树如红豆般的秋实相遇。站在不知名却可以食吃的秋实树下,看一季花凉,满地离殇,唯有这实如红豆惹相思。待到秋来人依旧,只是不负当年情。岁月的印痕里只留一些残缺不全的片段,聚散离合家常事,叶落悲凉满地伤。佛说,五百年的等待,才换来一次擦肩。或许,这尘世间的每一次遇见,都是冥冥之中的缘,亦或许,这尘世中的每一次美丽,都注定是一场放逐。雁过处,惊回首,原来经年是一指流沙,在北国的人祖山采摘一枚秋实遥寄远方,在春之城的你能否收到,可谓是离人心上秋,秋心一片愁。

黄昏微寒,乘车下山,再也找不回出发时的自己。飞鸟拥有天空,却不在那方晴空里流下任何自己来过的痕迹,抖落风尘,一生执着于飞翔。深秋,在人祖山的秋凉里,想明白了纠结于心的事,做过飞翔的梦之后,要学会展翅去飞翔……

斗篷山优美的作文

初冬那一份牵念散文

柳永印象散文

又见老家柿子红随笔散文

印象苏宝顶散文

邢台印象散文

古老的宋都散文

江南的冬景 说课稿

登石浜山作文

大山深处蛋糕香的散文

深秋,走近一座山的怀抱散文
《深秋,走近一座山的怀抱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深秋,走近一座山的怀抱散文(集锦8篇)】相关文章:

石头湾散文欣赏2022-07-16

初中生乡村的秋色作文2023-07-06

山行记诗歌2024-01-14

心中有座永恒的山作文2022-05-06

山在那里-作文2022-05-16

初中写景抒情类散文范文2023-02-10

马鞍山作文350字2022-04-30

写马鞍山的作文2022-04-30

行走山水间散文2022-11-16

探秘大美红河谷写景散文2022-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