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上功夫散文

时间:2023-02-13 07:40:2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顶上功夫散文(共11篇)由网友“来去之间”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顶上功夫散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顶上功夫散文

篇1:顶上功夫散文

顶上功夫散文

“做天下头等事业,用世间顶上功夫”,这是我们在理发店门口,经常见到的一副对联,这多少有些自我夸耀的成分。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理发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是不可或缺的。现在,不管是男人还是女士,打理一下头发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一来是为了干净卫生,二来也是为了自身的形象,至于好发型给人带来的自信和愉悦,那就更不用说了。

说起理发,不能不说它的历史。据考证,“理发”一词源自朱熹注疏《诗?周颂?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里的说明:“栉,理发器也。”其实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理发”这种职业,到了宋代已形成为一个行业,也有了净发行、净发社等。不过,那时的理发师叫“镊工”,主要业务是“束发而冠”“盘发为髻”,剪发光面掏耳按摩之类也会偶尔为之。《颜氏家训?勉学》有云:南朝梁的贵游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又宋洪迈《夷坚志》卷十二《成都镊工》记载:“政和初,成都有镊工,出行尘间,妻独居,一髯须道人来求摘须毛,先与钱两百”。这些资料充分说明在南北朝及宋朝时,剃头匠已经会给人剪发和光面了。到了清朝,理发业才真正兴盛起来,理发的十六种技艺正式形成。在都市的街口,经常可以见到那些剃头挑子,一头是小型炭火炉上架一个铜质脸盆,另一头是三层抽屉的木质工具箱,客人一来,立马让他坐在凳子上,系上黑油布,拿起剃刀,“唰唰”几下,前额溜光,长辫梳起,拖在脑后,这一拖,竟然拖了三百多年。

经过民国的板寸头、小平头,到如今的百“发”齐放。理发已经不单是图个干净卫生了,美化装饰的成分占据了主体。理发店老板也更重视店名、内部的装修以及发型设计了。“一剪深情”“剪不剪剪吧”的店名,彰显店老板的匠心独运;理发专用转椅、泰式按摩床、h油电罩,足见店老板的时尚前卫。店门口,红蓝白三色的转花筒灯,给本就繁华的街道,增添了几分妩媚的气息。年轻人最喜标新立异,发型自然就追求个性,于是,理发师也与时俱进,设计出了诸如ABC字母头、大背油头、大光头、冬菇头、蘑菇头、披肩卷发等发型。发型上追求怪异,颜色上也大做文章,或棕色、或紫色、或银白,不一而足。中老年人则平常的多了,只要头发剪得齐整,面光的干净,就可以了。女士们做头发了,费时又费钱,一次下来,往往要花费好几百,但为了臭美一下自己,她们付钱时,眼睛都不会眨一下。顾客群体不同,理发店的档次也就不一样。高档的理发店,装修雅致,环境优美,理发师也是清一色的年轻人,他们分工很细,理发、洗头、按摩,各有所司,价格当然也就不菲。中档的理发店,装修普通,理发师是中年人,理发的所有工序,都是一人完成。低档的理发店,店面偏僻而简陋,师傅往往是上了年纪的,收费较低廉,光顾的大都是些老年人。但不管怎样,他们各安所序,都在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我本凡夫俗子,当然也不能免俗,虽年已半百,两鬓染霜,头发稀疏,但还是经常会光顾一下理发店,为的是去修剪一下那些即将枯萎的“乱草”。因为在我看来,乱糟糟的头发,别人看了,一定是不舒服的,这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甚至,我心中还有一种执念,哪怕将来的某一天只剩一根头发了,也要去理发店精心打理,让它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这无关风月,也无关自恋,只是想给别人一份起码的尊重罢了。不过,我不大喜欢去“高大上”,觉得那里太费钱,也太过时尚,这不适合我。倒是那些偏僻简陋的理发店,我经常光顾,不为别的,只是觉得那里接地气,感觉很舒服。

这种店里的师傅,都是上了年纪的,“梳、编、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补”十六种技艺,样样精通。我斜躺在老式木质转椅上,微闭着双眼,任由老师傅摆布。这期间,我可以天马行空地想着自己的.事情,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就这样闭目养神。最让我惬意的,莫过于掏耳朵了,只见老师傅用一根挖耳勺、一竿耳绒、一把镊子,在耳朵里连掏带捻,动作柔和,轻重适度,随着阵阵快意,耳垢被清扫得干干净净。光面也是一绝,师傅轻悬右手,锃亮的小剃刀,在我的面部轻轻游走,宛如清风拂过,凉爽而舒适。

这种理发店的师傅,一般都很健谈,家长里短,奇闻异事,无所不知,这也是它吸引我的原因。我认识的一位叶姓师傅,五十开外,中等个子,穿着朴素妥帖,很干净的一个人。他的店,稀松平常,店名也普通,叫“老叶理发”。在给我理发时,他总能给我带来惊喜,有时我甚至觉得,他不去做教授是屈才了,因为他口才实在太好啦。

从他嘴里,我知道了理发这一行的祖师爷是关公,师傅们手上的小剃刀,就是一把微型的“青龙偃月刀”,我仔细一端详,还真的有点像。他还跟我讲“正月里,不剃头”和“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这一天开始,人们陆陆续续去理发了,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有个好兆头。最有趣的,当属“学徒出师”的故事了。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叫“傻蛋”的小伙子,拜师学剃头,师傅教他学“刮”功。师傅找来冬瓜,要他拿着剃头刀,刮去冬瓜上的绒毛,但不许伤者瓜皮。他倒是很勤奋,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暑去寒来,三年乃成。但他有个习惯,每练完一次,就将剃刀插进冬瓜,并甩出一句“齐活咯”。有一天,他给客人理发,完事后,也习惯性地将剃头刀子插进客人的头顶,并甩出一句“齐活咯”,客人血流如注,“傻蛋”两腿一软,晕倒在地,结局是什么,这就不用我多说了。

听着他的神侃,我觉得是一种享受,仿佛自己就是当年那个“以茶水换故事”的蒲松龄了,可惜我没有蒲翁那样的的神笔,不然,我也能写出《聊斋志异》这样的旷世之作了。

回首理发一行的历史源流,心中颇有感慨。其实,世间的事情无不是如此,总是由单一而多彩,由低级而高级,不断向前发展,这其中,我们可以窥见,民族的沧桑、文化的印记和缕缕个人的情感。

篇2:作文 顶上功夫和吸管运输

作文 顶上功夫和吸管运输

顶上功夫和吸管运输

一年一度的儿童节又来到了,我们学校举行了游园活动,我刚刚到家室门口跨进一步,便听到“啪”的一响,我心想:“这是在欢迎我的吗。”后来一大群人陆续赶来,连经常迟到的朱晓倩都没迟到。

“咱们先把自己班的玩好,再去玩别的班的`”茅老师一手拿着脸盆,一手拿着十来个纸杯说。轮到我的时候,运气不好玩了两次才通过,第一次,还好我的水弄的不多,还没放稳便淋在了我的身上,林在自己没关系,但是淋在了唐楚楚身上,不过唐楚楚大人有大量,不跟我一般斤斤计较,第二次,我正走在半路上,突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徐臣威拿着一把拖把在我旁边拖来拖去,幸亏我站得稳,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我玩的最后一个是吸管运输,准确的说,我还没排队就被请进去了,没办法,这个我不会,只好照样画葫芦,人家咋弄,我也咋弄,原来是这样,把一根吸管的一头放进嘴里,另一头的上面放一个乒乓球,往里吸气,从前门开始走,走在对面有人的地方,如果中途掉下重新开始,我心想:“这非得把人给憋死。”

今天我非常高兴,因为六一是我们儿童最快乐的一天!

篇3:顶上春秋散文

顶上春秋散文

除了天生的秃顶之外,人老去的另一个标志,大约便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丝了。

父亲的头发自来卷。据母亲说,父亲年轻时有着一头狂乱的卷发,这在当时的乡下,是件不常见的事。母亲说这话时,正沉浸在年少时的春光里,她的眼里有一种我从没有见过的东西。我疑心母亲就此看上了父亲,因为一个我所知道的事实是,当年的父亲兄弟七个,家境的困难可想而知。外公一门却是个望族,尽管儿女繁多,但女儿只我母亲一个。记忆里外公是个倔强的人,但最后老人家还是把自己最小的女儿许给了那个远近闻名的穷小子――也就是后来的我的父亲。这件婚事在其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便是现在,村上的老人们还时常说起母亲当年的近乎疯狂的举动。母亲也因此赢得了村人的尊敬,因她做了许多女儿家想做却又不敢做的事情。这是父亲一生最大的骄傲,便是经年之后,父亲仍旧喜形于色,并固执地把自己的卷发遗传了下来,仿佛不如此,便对不起外公和母亲似的。

我和大哥继承了父亲的卷发,倘从背后看,我和大哥确实与父亲年轻时极为神似。这样的相象也使父亲格外地看重我们一些,大约在老人家看来,最大的骄傲已经成功地遗传给了这两个儿子。大哥的卷发与父亲的更为接近,记忆里那把豁牙的梳子几乎一直没有为大哥所用。风乱的卷发只需抓两手,便复归于原来的样子。大哥最得意的一张照片就是用手梳头的样子,某年他还把这张照片登上了一张很有影响的报纸。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写诗的大哥也因为这张照片声誉鹊起,而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他在一个星期之内就收到了上百张照片,来自全国27个省市,当然,她们清一色的都在写诗。其时的我正在上小学,但这些照片已经成了全家公开的喜事。在家人的记名选举下,大哥后来和其中的几个保持住了长久的联系,甚至一度试图和其中的一个业已成名的女诗人确定恋爱关系。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我们的预料,最后我的大嫂,是个不写诗的平常女人。

多年之后,大哥的婚姻出现了中年人常见的重重危机。尽管其时的大哥已经放弃了诗歌写作,但事情的`本源已经与诗歌没有一点关系。那个当年就业已成名的女诗人现在也已销声匿迹,偶有相关的文化报道,大哥总是瞪大了眼睛,一个字一个字地寻找她的名字。

大哥依然一头卷发。只不过,数量上已远非当年可比。脱发的烦恼应该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的大哥正挣扎在危机四伏的婚姻里。因为过早脱发的缘故,大哥看上去显得非常老气。“聪明绝顶”的说法不爱听于大嫂,尽管大哥淘尽了方子,但最后依然没有固守住顶上的阵地。这一过早脱发的现象同样来自于父亲的遗传,父亲最早脱发时,和大哥差不多年纪。为此大哥一度对父亲生了许多的闲气,但怨归怨,毕竟这也不是父亲能够决定的。渐渐地到了后来,大哥对顶上的烦恼开始听之任之,直到差不多完全秃顶,直到他的婚姻差不多已经完全解体。好在侄儿的头发并没有遗传了大哥,这是大哥的婚姻里,唯一让他感到安慰的事。

大哥的这一切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并没有引起我实质性的重视。及至渐渐地到了恋爱的季节,我才在无数个梳头的时刻发现,顶上的烦恼丝确实给自己带来许多不便。它总是乱乱的,无论何时看上去,都像是刚从被卧里爬出来似的。倘是有风,那情景更是不能为人看见,它在风里的形状更像是鸡窝,或是时下某些街头少年故意为之成的。岳父岳母首次见我,就私下嘀咕,这人的头发怎么也不知道梳理?好在他们很快就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不然,说不定一件婚事就此告吹。细节决定成败。但你大约怎么也不会想到,头发竟也能够成为坏事的东西。

倘是留意,你就不难发现,街头的卷发是越来越多了,但更多的还是人为的。天生异禀与机器制造,肉眼其实很容易区分。黑发二三寸,机器却能使之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虽不再说“授之父母”,但现在的卷发确实已经有着不一样的内容。这让我想到父亲和大哥,以及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们。可以预见的是,再过十年,我也将提前成为一个秃顶的人,秋后枕上的落发已然惊心,便是平日用手去理,偶尔也会随手而下,令我伤神。由于久不打理的缘故,它们已然失去了柔软的质地,变得干燥而坚硬。我清楚地知道,它们来自顶上的五万根(发多的有六万),只不过它们更急于谢幕,仿佛已经提前预知了时光的本源,并在痛疼地飘落里,把时光背后的奥秘一一看清。

篇4:东山顶上散文

东山顶上散文

垛垛,我亲爱的孩子,爷爷到过摩达岭已经三天了。三天多的时间,我感觉自己就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闲赋的时间多了,我想,就把我来这里的所见所闻用写信的方式说给你吧,虽然,你也许看不到这封信,但是,我写出来,用心念着的时候,就感觉冥冥之中,你在仔细倾听。

——题记

摩达岭农场真是个可爱的好地方,小饭店也有家的感觉。

休息了一整天,晚上的时候,我让金枝叫上她的朋友,我来请她们一起吃个饭,坐在饭店的小包间里,就象坐在邻家的院落,被一片温馨随和的氛围包围着。

太阳快要落山了,一抹金红色的夕辉透过宽大的窗玻璃照进屋里,映得金枝的脸色红扑扑的,里会看看金枝,眼里含着笑意,她想说什么,又不说出来了。金枝的另一个朋友艳玲对里会说,你昨天接姐夫没给姐夫一个大大的拥抱吗?里会笑着说,我看有的人还害羞不好意思呢,我也就没下手。

服务员送来茶水,四个人团团围坐。

艳玲的酒量好,开饭的时候她建议要和我喝白酒,里会不能喝酒,但是在今天这种场合,她不能不喝。我也和她们喝了一点白酒,我有痛风,不敢喝酒,怕犯病,但是,今天也挡不住她们的热情,一瓶白酒不知不觉中就被我们几个分掉了。艳玲说,姐夫你光笑不行,你还得有好的态度,将来,你怎么对待我姐,你不说出来谁知道啊?就这么焉不拉叽把我姐交给你你说我们当小姨子的能放得下心吗?

我当然会一定好好地对待她,甚至比她原来的丈夫还要好。这是我心里话,我相信我会拿出真心,毫不掺假地对待她。艳玲是个爽快人,看我这样她又把茅头转向了金枝,人家都这样说了,你呢,你也别闷着,你也得有个态度吧?

金枝喝了一口水,她慢慢地说道,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这是我早年看过的,过去了这么久,我也没忘掉,说是两个人为了身边的亲人谁才是最重要的事上争吵不休,他们据理力争,各不相让,最后,她去求神明指引。神明给她一张纸,上面写着孩子,父母,爱人,神明对这个人说,你面前的这三个人,如果让你选择让你舍去哪个,你就把谁划下去,这个人非常为难,这些都是她至爱的亲人,她谁也不能舍去。神明说,不行,你必须选。这个人想了想,把父母划下去了,面前的白纸上剩下孩子和爱人了,神明让她再做一个选择,剩下的这两个人你再做一次选择,这个人失声痛哭,怎么还要再选?这是根本不可能让你做出选择的事情,可是神明不许,让她再做出选择,后来,她忍痛在纸上又划去了孩子……金枝的故事没有讲完,人就泣不成声了……

我的心中也如翻江倒海一样不能平静。

端起酒杯,里会说,你们现在已经有了新的开始了,开始不难,难在今后的日子,一定不会象想象的这么平静,不一定会出现什么问题什么矛盾,一天又一天,需要不懈的坚守,过好了就是好日子,过不好了,那就是无尽的`烦恼。我相信你们肯定能过上好日子,因为你们都是明事理的人。

我们都是有过一段婚姻的人,更懂得什么是婚姻里的人和事。

第二天,我跟金枝提议要去山上看看我的那位兄弟,给他的坟前栽两棵树,金枝像不认识似的看着我,我的决定一定让金枝非常意外了。

金枝给里会打电话,让她帮忙找几把锹镐,再灌几大壶水,我们叫了出租车,一路朝山上开去。

车越往远开,越感觉秋色宜人,收获过的土地变得格外阔朗,不来内蒙真是不知道什么叫天空云淡,地大物博。

这里是丘陵地貌,站在山坡上,极目远方,好像能看到天边的尽头,广袤的田地里少有工人,只有几辆机车孤独作业。山上多是白桦黑桦,我喜欢白桦的亭亭,那些树的枝节处,好像一个个形象逼真的眼睛,你朝树上看去的时候,他们就那样定定地看着你。现在,这些白桦的叶子快要落尽了,天寒地冻里,那些眼睛还会那样淡定那样深情吗?

我也喜欢黑桦,感觉黑桦的风格更沉静,同样是桦树品种,但是,它的树干不像白桦那样光洁如玉,而是爆起的树皮,树节处隐而不见。如果把白桦比做窈窕女子,那么这黑桦就像一个阅尽烟火人生的大叔,心里装载着永不沉没的世故沧桑。当然,更多的是高高大大的松树,山风扫过时,那些茂密的针叶发出嗡嗡的声音,让整个东山顶上,显得庄严肃穆。

在那片洒满阳光的向阳坡地上,我见到了那位已经阴阳两隔的兄弟长眠处,来到这里,我像走到了我人生的一个拐点,看着眼前这一丘黄土,我并不感觉有什么不妥,缘于同一个女人,我反到觉得和他也早就血脉相连。

我们去山上找了两棵一人来高的小松树,我深情地注视了他们好久,这两棵树也是前世有灵吧?所以今生才会成为我们连接阴阴两界的纽带,它们将被挪离本土,永远地站在金枝已故丈夫的幕前,像卫兵一样守护左右,和我们成为一家人。

栽好了松树,我拉着金枝一起坐在她丈夫坟前的草地上,抚摸着墓碑我对他说,放心吧兄弟,以后,我来照顾金枝后半辈子的生活,我会尽我最大努力把她照顾得好好的,如果你在天有灵,我相信你能看得到。

一阵风适时地吹过眼前,扬起尘土和枯叶,它们像一对修行的僧侣,相互搀扶着着飘向远方,走走停停,好像又忘记了什么似的,刚要落下,终究还是飘向更远的天空。

金枝流着眼泪,哽咽得说不出话来,半天,她才说,我对不起你……

篇5:屋顶上的秋天散文

屋顶上的秋天散文

炎夏已逝。温差加剧,秋雨渐凉,催熟了孕育一夏的田野,倾情献上一个丰收的秋天。历过酷暑煎熬的人们,攒足力气,忙碌于野;沉甸甸地挑回筐筐果实,晾晒在自家屋顶,描摹出一幅幅露天的丰收画图,装点乡村,展陈秋天。

一地玉米,挎着饱满的棒穗儿,高傲地挺直了腰杆。一枚枚掰下,扯开紧裹的苞叶,那金黄的果实便闪亮眼前。忙碌一日,一筐筐、一袋袋玉米,便沾着汗珠,被肩挑背扛上了屋顶。唰地一声,摊将开来;既而堆成金黄的小山,映照着农人灿烂的笑脸。不出几日,家家屋顶皆是金黄一片,以待风干之后,装囤归仓。

簇簇花椒,缀满枝头。地边、河岸,远远望去,如是腾起的朵朵红云,煞是可爱。一家老少,挎起篮筐、拿着镰刀,聚于树下,或爬上枝头,或登凳攀高,极力采摘花椒;即使被针刺扎得出血、麻疼,也毫不顾及。半月下来,片片红云皆被采摘下来,移至了屋顶。

响晴的秋日,阳光正艳。潮湿的花椒被薄薄地摊开在屋顶,接受曝晒;中午,撩翻一次。午睡过后,登上屋顶,一股冲鼻、微麻的花椒香气,和着午后阳光的火辣扑面而来。蹲下一瞧,粒粒花椒已然裂开了小嘴儿,吐出黝黑的籽儿。此时,便可端起簸箕,坐在房角的树荫下,一遍遍仔细地簸出花椒壳儿和籽儿,装入口袋;壳儿可出售,籽儿可榨油,换来农家部分收入。

高大的.核桃树上,翠绿的核桃隐在叶间,高挂一树。扛起长竿,爬上枝桠,“啪啪”一阵狂打,一颗颗核桃应声而落,坠落田地、草丛、河沟,引着捡拾的人们四处寻找。一阵忙活,一树核桃便被扫荡一空,装筐回家;褪去绿皮,一筐白白的核桃果,便晾在了屋顶。

滚圆的核桃,颗颗挤靠,晾晒在屋顶一角。日晒、风吹,水份渐逝的核桃,开始不再那么老实。稍不注意,它们便借着风起的力量,调皮地在屋顶乱滚、乱窜,散落开来,不得不重新归整。几经折腾,核桃已然干透,用手一划拉,哗啦啦响声清脆;砸开一颗,将暗黄的仁儿放入口中,细细品嚼,香脆可口。晒干的核桃,此时便可装入口袋,哄馋嘴的孩子欢心,或等出售。

黄豆、绿豆、红豆,豆荚鼓鼓;高梁、谷子、黍子,弯腰低头。那些插于田间的稻草人,也即将功成隐退,那留存的饱满,便是其最大的功勋。拔下干枯的豆秧,摘下熟透的豆荚;收割低垂的谷物,摘下沉沉的谷穗,分类、分晾在屋顶。

烈日下,豆荚渐干。侧耳倾听,依稀还可听见豆荚暴裂的轻响,接着蹦出颗颗豆子,或跳入豆荚,或滚落在地。轻轻敲打,接连不断的叭叭声中,豆荚裂开,豆子出壳。用簸箕簸出豆荚,黄豆、红豆、绿豆,便色彩明快地晒在了一旁。那些谷物,已经风干、轻飘,现出粒粒果实,等待脱粒,令人激动。

堆在屋顶的玉米,经过个把月晾晒,愈显金黄,只待装囤。喊来一家人,有的扶囤,有的装玉米,一会儿时间,一个或是两个高高玉米囤便树在了屋顶中央。放眼望去,那透着金黄的高粱秸囤、或是光亮的铁皮囤,就如是主人家的一种荣耀一般,引来邻里声声称赞。巧手的妇女们,此时会将红薯煮熟、柿子削皮、南瓜切块,放在玉米囤顶上,晒成易保存的红薯干儿、柿子饼儿、南瓜干儿,备着在冬天美食。

还有,火红的大枣、辣椒;诱人的花生、板栗……整个秋天,整个屋顶,就这样一刻不闲地轮番晾晒着农家一秋的收获与喜悦,晾晒着农人一年的辛勤与汗水,晾晒出一个五彩纷纷、丰收殷实的乡村金秋!

篇6:屋顶上的世界散文

屋顶上的世界散文

这是前天的感触没有勇气写出来,太多的不真实压抑的冬季的空气蒸发成了阳春的露水,想写些东西抚慰一下枯萎的林木与四处觅食的麻雀;

每次拿起笔心会隐隐的痛,也懂得了大作家拾遗心灵挥洒几千字的伤该经历多少无形的痛,可就是迷恋这种阳光可以照亮的感觉,摸索着后房里的纸箱子抽出了几张潮湿的练习纸,再次拨动被简单生活触动的弦,舒畅!

零九年的屋顶是我30号踏过的,

冬至里的我,莫名的独上高地,

也许是在外地待了三月想找到回家真正的感觉,

或者是想张望一下年复一年我都在此生活的乡村全景,

可能是在憧憬某一种毫无根据的未来。

傻傻的呆望,脑壳儿似空瓶子,纯纯的我眷恋:

一座座水泥房错落的矗立,

烟囱冒着不停息的炊烟,天边最后一幕晚霞围着夕阳唠嗑,

炊烟胧罩了夕阳,干枯的林木凄凉了我,

冷与暖的.氛围交织在天空下屋顶上屋顶上的茫人眼中,

寒风吹过我的乱发下的脸庞吹斜了渲染夕阳的烟雾,

小小的屋顶小小的我,只能读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高飞的麻雀,厚实的黄土,还有称我路人的那个偶然!

那天写道:

忽觉今儿一天的生活杂乱无章,吃的什么已想不起,只记得好想吃热腾腾的馒头加小菜,哼过什么曲也忘却,只记得那首《爱如空气》烙在了心底,家里串过门的人里有谁模糊不清,下午视频里的那个‘路人’音容笑貌依旧清晰;

这所有的一切与屋顶上的世界何干,恰恰是因这样的情调才促使我踏上了明知高处不胜寒的屋顶,一零年的第一天,没有我再次踏上屋顶的理由,那里依旧寂寞屋顶冷吗?谁人知?我?你?路人呢?

新年的冷已在众多的“元旦快乐”中升温了,坐在寂寥的沙发上写着Happy New year没有一丝凉意了,不想想象今天的屋顶上的世界还是否如三十号那天迷人冷清,更不敢踏上屋顶惧怕感受到那没有示数的温度,只知道今天是的开端我感到了别样的气温!

走出房门倔强地望了望屋顶,我偷偷的微笑,转身惦起脚跟偷过墙看了看天幕,邻居家的炊烟升起了借着风漂成了美丽的弧线,天边最后一道晚霞稍逊三十号的那道,

但数醉意夕阳虹,

还看今朝!

篇7:高山顶上丹花红散文

高山顶上丹花红散文

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充满泪水,因为我眷恋一方热土;

为什么我的心在激情跳荡,因为信合人的“背包银行”精神总是让我感动;

为什么我收拾行囊奔向远方,因为冥冥之中,山之峰巅,有一朵醉人的山丹丹花在向我招手!

一、路上突遇山丹红

提起山丹丹花,读者可能马上会想起《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首著名的陕北民歌。其实,作为百合科属山丹丹花山西的东西两山也有。太行山我去过却没有机会一睹芳容,而由于老家在吕梁山下,上山下山是最平常的事,所以每年的秋季大都可以在高山之顶看到的。如果运气好的话,恰巧碰上冬日暖阳不断,于是在初冬的日子也可以看到。读者想一想,在万物凋零、乱石嶙峋、寒风凄凄的山之巅、云之下,突然看到一丛红艳艳的山丹丹花,这该是怎样的一种艳遇啊!极度兴奋的你肯定得摸摸一颗跳跃的心是否在正常位置。然而,那种安乐于都市闲适生活的人们,概没有这种机会,他们眼里拥有的是时髦的红男绿女和到处可见的仿佛一个模子铸造出来来的人造景观,而不会见到和欣赏到自然的和谐的健康的高洁的向上的艳丽醉人的丹花美。

然而,上天赐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时隔三十年之后得睹山丹丹花的芳容。

那是一个初冬的日子,虽说是冬天,但却是暖阳高照,加之受全球变暖大势的影响,与其说是冬天,其实连深秋都不如,应该说可比春天。受临汾市作协派遣,我踏上了去永和的采访之路。车在平坦的柏油路上疾驰,多年不上山的我有些兴奋,极目饱览着沿途的风景,一辆辆满载土特产的货车,它们要到哪里去,是直销还是送给经销商?能卖多少钱?放羊的农民啊,一定要管好自己的羊群,因为这不是一群羊而是一个“小银行”!先富起来的山里人首先改善了自己的居住条件,他们盖的新房一点不亚于城里人的住房。还是有不少人居住在从前的窑洞里,也许他们不是没有钱,而是出于恋旧和节俭的缘故,因为窑洞前总可以见到汽车、三轮、摩托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我就这样无边无岸的遐想着,就在快到永和县城的时候,一丛红艳艳的山丹丹花跃入我的眼帘,她孤零零生长在一处高高的土丘上,黄橙橙的黄土,枯褐色的蒿草,这些都村托出她的醉红、纯洁和高雅。虽然她有些颤动,但我不认为她是因为寒冷,而是因为骄傲自信自豪。

时隔三十年我再次遇到盛开的山丹丹花,而且是在冬季,这真是缘分。上山采访遇到丹红,预示着顺利和成功。我不由自主下了车,因为这里距县城也就一步之遥。

二、还得从故事谈起

在永和县城北边的一家新装修的漂亮的储蓄所里,我见到了要采访的对象——营业经理李海艳。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朴朴实实,是一个脚踏实地干实事的。由于时间紧,我直奔主题,说明来意。她热情的笑着说:“早就接到市办的通知,就盼你来呢!这不,你要的材料都准备好了。”

“有准备了就好,这会节省不少时间的。”于是,我接过材料认真看起来:

“李海艳,女,20xx年12月参加信合工作,参加工作先从柜员干起,20xx年4月调整为营业经理。作为一名营业经理,她用敬业演绎赤诚,用服务传递真情,多年年如一日,爱岗敬业、履行职责严格防控、用心服务、服务到心,将一个个不起眼的日子,打磨出了金色的光泽与质感,靠着普普通通的坚守与坚持,不断刷新自己的工作业绩,多次受到领导的肯定和赞扬,并多次得到表彰和奖励。”

“首先,她是一个勤学善思,严于律己的员工。自当了营业经理,她就感到责任重大,肩上的担子重了许多。她深知自己要真正做到“对上负责、对下认真、对己严格”三原则,说起来简单,干起来却不容易。学习是最好的老师。她决定从学习抓起,向知识要本领。为此,她认真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培训时学习认真,并记了大量的学习笔记;工作之余,不论下班多么迟多么晚,她都要抽出一定时间加强学习。通过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使其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各项业务的合规操作奠定了基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别人做到的,她首先要求自己做到。工作中,她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最佳工作状态,时刻以一名优秀营业经理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所在支行的各项业务达到合规贡献着微薄之力。工作中她认真执行各项金融方针政策,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严把合规授权关,无违法、违规行为。”

“第二,她履行职责,善把关口。营业经理担负着重要岗位职责,必须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照岗位职责要求把好防控关口。在营业经理工作岗位上,李海艳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办理授权业务,能够认真审核票据要素,确保要素齐全,内容真实,确保账务处理达到“六无”、“六相符”要求;营业期间,在对柜员交接班进行监交过程中,能够认真清点现金、重要空白凭证,确保交班人、接班人、监交人在场;对前台特殊业务能够认真审核授权,使得各项业务达到合规,防控了柜台业务风险;对于事后监督下发的预警、核实等事项,做到了及时回复、认真登记;营业终了,对柜员钱箱进行现场清点复核,确保账款、账实相符,能够监督网点及时轧账,及时做网点签退,在其的监督管理下,所在的营业网点从未出现过网点未签退或迟签退现象……在她的严格要求监督下,员工积极努力配合下,永和联社城北储蓄所实现了零差错。其办理的授权业务全部合规,无差错事故……”

这是一份格式化的材料,比较客观的反映李海艳的岗位特点和工作实际,所以我耐心的浏览了一遍。但是,这不是我想要的东西,我喜欢听故事拉家常。于是就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材料不错,但根据要求要进行补充,所以还得从故事说起。”

同许多信合员工一样,干起工作是“风火轮”,可要讲讲自己的工作故事却成了“闷葫芦”。为了打开尴尬的局面,我说:“赵本山的小品你肯定看过。比如《钟点工》就演得不错,现在我就是赵本山,你就是宋丹丹。我说被蛇咬了一口,但是它钻水里了……”还没说完她就笑了,话匣子就由此打开。

三、合规监督费周折

“在我们这地方,要搞好合规监督真要经过一番周折的。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信息还不发达,接触的客户90%以上农民,对我们的工作刚开始时很不理解,所以,相对于平川地区,我们要付出格外多的牺牲。”精神一轻松,她对于自己的工作娓娓道来:“先说说我们这里的闭塞落后情况吧,我上学以前倒不觉得和外面有什么差别,到太原上学回来,就感到和大城市相比,我们这里太落后了,吃穿用住行,简直没有可比性。赶到参加了信合工作,却又觉得生活条件的落后不算什么,而思想上的落后才是真正的落后。就拿很普通的银行存款来说,平川地区的存取款早就实行了存折、密码、身份证、授权‘一站式服务’,是流程作业,人早接受了,也没有异议。但是,到我们这里,让老百姓接受就费了好大的劲。在他们的意识里,存折就是钱,钱就是存折,我拿着存折你就得给钱。我取我的钱,又不是偷和抢,你为什么不给我取?听起来很在理,但和现代银行业合规管理有巨大差距。所以,就要给他们解释好半天,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他们完全接受为止。”

“设密码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是要身份证,这又得费一番口舌。但我们的工作有了创新,那就是通过案例教育来做说服工作,他们想到要保证自己的存款安全,也就接受了。而对于5万以上的大额取款授权问题却不是一下可以接的。曾经有一位搞生意的客户,他一听说自己的钱还需要别人‘做主’,马上就生了气,他说我们经常需要大量资金周转,每一次如果每一次都要你们批准的话,我的生意怎么做?我就告诉他,大额现金授权是银行新规,是要真对‘洗钱’的,不会影响您做生意。这样吧,像您这样现金需求量大的客户,您可以提前预约,接到您的用钱信息,我们就提前把钱准备好行不行?当然,您还可以留下您的电话,由我们负责和您联系也行。就这样,他最后愉快的接受了我们的建议和服务,并成了我们所的常客。我们的合规工作就是这么做的,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四、创新就在合规中

同其他信合网点一样,永和县联社北城储蓄所也有营销银行卡的任务,并且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指标。但李海艳没有为完成任务而去刻意营销银行卡,而是实事求是,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以及客户分类情况,在合情合理合规的基础上去营销银行卡。

像低收入这样的家庭,他们存点钱不容易,说不定今天存了明天就要取,根本不需要银行卡,办了卡反而成了格外的负担。在永和,这样的客户不在少数。对于低保户这样的特殊群体,她更不提银行卡,因为存在上头那点钱还不够他们的'生活费。

她营销银行卡的对象主要是有固定收入或者是做生意的客户。营销只讲信合卡的优势,比如门槛低、不收管理费、存转免费等,从来没有强逼的意思。这样的工作方法却让她的社会认可度一路攀升。

有这样一个搞贩运的客户,他很有钱,也易接受现代化的理财方式,但人很谨慎,怕自己的钱被别人知道多少惹麻烦,所以不愿开定期存单。就问李海艳有没有一个妥当的办法。

这可把她难住了,在这小县城,理财最妥当的办法莫过于办定期存款,可人家不同意,说在咱这小县城,北城打个喷嚏,南城马上就听见了,太不保险了,到时候会惹麻烦的。此路不通走别路,有计算机技术专长的李海艳在银行卡上动起了脑子。要说保密性强,那就数银行卡了,它既然能存“活期”,为什么不能存“定期”呢?是系统软件设定的,还是它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利用。为此,她在电脑上反复进行了研究探索,终于知道银行卡是可以存定期的。而且在应用时,一般不显示定期存款,只有输入另一组密码时才可以查询看到。

成功的密码解开了,她非常兴奋,第一次为客户在银行卡上办理了转存款。并且分为10万、20万、30万几个档次,客户用钱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动那笔钱,快捷又方便。

大多数人认为,只要把应该干的工作干好就是一名合格的员工。但李海艳不这么认为,她认为只有善于创新的员工才是合格的员工,挑战自己的工作很快乐有作为。

五、记住一把永和枣

做银行就是做服务银行的发展生存权在客户手里,而不取决于银行本身。在实际工作中,李海艳始终坚持“客户第一”的思想,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努力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由此才能赢得客户赢得市场。在服务客户方面。她讲一个个小故事让我记忆犹新。

有一位40余岁的低保客户,他住在离县城较远的山沟里,来回一趟要走十多里路,确实很不容易。但是有一次取钱时,因为取钱的卡槽较深,他一粗心遗落了200元钱。200元钱,在别人可能不在乎,可这却关乎到一个低保户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所以说成了大事。李海艳从监控中确定是这位客人遗落的后,开始踏上了寻找之旅,她吃不香睡不着,不仅自己业余时间满大街找,而且委托亲戚朋友找。当客户接到自己自己的钱时,他热泪盈眶,憨厚地说:“我知道自己丢了钱,但不知道丢哪儿了,也不敢到银行去问。没想到把钱送回来了,这让我咋感谢好呢!”

李海艳说:“不用谢,今后可要细心啊,要是丢在大街上可就麻烦了。”

但是,质朴的员工遇到实在人,后来千方百计打听到了李海艳家的住处,非要送给小孩一些零食不可,不然就不走了。不仅这样,他还当起了义务宣传员,逢人就夸李海艳如何好。好多客户都是慕名前来办理业务的。

一次,一位风尘仆仆的客户前来办理开户业务,李海艳一边耐心指导他填写表格办理相关手续,一边关心的同他拉家常。当在交谈中我得知他家里亲人重病需马上就要外出就医时,想到携带现金不方便不安全。就同窗口其他客户做了解释,优先给这位客户办理了业务。客户匆忙离去,落下了身份证却浑然不知。李海艳想到客户马上就要远出,没有身份证了该是多么着急,于是立即放下手头工作多方打听联系电话,随后亲自将身份证送到其亲人手中。

在同李海艳打交道的客户中,有这么两个人,他们都是五保户,他们住在偏僻的地方,主要靠政府的救济维持生活。在他们中间,一个眼睛看不见,走路不方便;一个耳朵聋听不见。但他们相依为命,利用各自的“长处”相互帮扶走在人生的路上。

他们第一次来时,背着布搭子,一身泥土,身上还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大家纷纷躲避着他们,均把他们看成要饭的乞丐。在信合,不论贫富都是客人,当然都应该热情接待。同情加热情,使李海艳没有任何顾虑的迎上前去。她先帮助他们坐下,然后倒了两杯热水,之后才问他们要办理什么业务。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交流后,拿出存折,并把自己装钱的口袋指给她看,意思是要存钱。细心的李海艳一一取出他们放在不同口袋,金额有别的现金,一张张看过数过后,报出总数。得到他们赞同之后,亲自来到柜台前替他们办理了存款。仅仅几百元的存款前后用了半个小时。

然而,令人没想到事情发生了,并在永和县城引起轰动。那是一个上午,上面那两位特殊的客户专程来到永和联社城北储蓄所,同样的装束,却不是来存取钱的。他们一进门就指明要见李海艳,见到之后,在他们黧黑而粗糙的手里,一人手里捧着几颗核桃,一人手里捧着一把红枣,说是自家树上摘的,借此表示心意。

多么忠厚的农民啊!那一刻,李海艳真的感动了,眼泪瑟瑟而下。她想到他们生活的不易,本想送给他们100元,但她没有,她怕伤了他们圣洁自尊的心。

还需要了解知道李海艳组织的存款是多少吗?还需要知道她拥有多少客户吗?还需要知道她获得的荣誉吗?不,不需要。因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把红枣就是最好的评价和赞誉。

篇8: 屋顶上的月光散文

屋顶上的月光散文

有一位少年童年时期就失去了双亲,与他相依为命的哥哥也只能靠辛勤地演奏来赚取生活费,家境十分贫寒,生活艰苦。然而这一切都阻挡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渴望,他准备去距家400公里外的汉堡拜师学艺。 当时交通不便,经济又拮据,于是哥哥劝他说:“在家里学吧,我来教你。”少年摇摇头,坚定地说:“就是走,我也要走到汉堡。”

他一路风尘仆仆,饿了啃干粮,渴了喝泉水,累了在农家的草垛旁或是马厩里歇一晚,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汉堡。长途跋涉,使他的脚上磨起了无数次水泡,人也变得又黑又瘦,但是他的信心却有增无减。

困难接踵而至。虽然来到汉堡,音乐教师的收费却很昂贵,使囊中羞涩的他无力支付,剩下的钱居然不够一星期的学费。他不愿就此放弃,跑遍了几乎所有的音乐课堂,忍受着嘲笑与讥讽,终于得到了一位教师的认可,做了他的学生。

老师发现了他的天分,建议他去撒勒求学,那里才能给他真正系统的音乐训练。于是他再次踏上旅途,忍饥挨饿地走到撒勒。经过苦苦哀求,一位校长终于允许少年在音乐学校旁听。他欣喜若狂,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学习,天赋与勤奋使他很快脱颖而出。

少年渐渐不能满足于手头简单的几套练习曲,他知道哥哥保存着很多著名作曲家的曲谱,回乡后便向哥哥提出了请求。为生活四处奔波的哥哥对弟弟的音乐功底并不了解,他语重心长地说:“这些曲子我演奏了十几年还觉得吃力,你不要以为出去学了几天就了不起了,还是好好弹你的练习曲吧!何况,那么珍贵的曲谱,你弄坏了怎么办?”哥哥板着脸离开了,他却没有因此死心。

哥哥每到晚上都要出去演奏补贴家用,这时他就偷出哥哥珍藏的曲谱,用白纸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抄下来。因为家里很穷,点灯都是奢侈的事情,月朗星稀的晚上他就爬到屋顶上,在明亮温柔的月光下抄写曲谱。曲谱的.美妙使他沉醉其中,被困窘折磨的灵魂此时似的插上了翅膀,在月光下任意翱翔。

又一个夜晚,哥哥疲倦地归来。临近家门,他听到一段优美而哀婉的旋律,那是弟弟最后抄的那支管风琴的变奏。音乐在夜色中飘荡回旋,他不知不觉也被感染了,深为其悲。音乐如泣如诉,有身世坎坷有感叹,有遭遇挫折的伤悲,更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光明的无限渴望。哥哥站在月光下倾听着,眼泪潸然也下。他继往终于相信弟弟的天分足发演奏好任何一支曲子。他走进屋,含着泪水轻轻搂住了弟弟,决定从此全力支持弟弟继续深造。

少年终于一偿宿愿,美梦成真--他就是近代奏鸣曲的奠基者马赫。

有人曾经问他,是什么支持着你走过那么艰苦的岁月?他笑着说:“是屋顶上的月光。”

“屋顶上的月光”――他将所有的挫折都包含在这一简单而美丽的句子里。这不仅意味着他灵魂深处对音乐的热爱,而且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

有时候,照亮我们的理想并照亮我们的心灵,真的只需要那微弱的屋顶上的月光,就如同当初它照亮了巴赫的理想,使他漠视所有的困苦和劳累,而最终达到自己的音乐天堂一样。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生命因爱而精彩,人生因爱而完满。

篇9:屋顶上的传统优美散文

屋顶上的传统优美散文

我一直在猜想着一个关于城市的谜:“我们的城市为什么不忍从高处往下看?”从我的写字楼朝南边望去,大团大团的绿色树丛勾勒出湖水之岸,岸的那边是上世纪老城翻新后住宅与商业区的大致轮廓,我们习惯地将它称之为“老城”,但它几乎没有屋顶,显得简陋而生硬。

很多年前,我来到这个城市时,它最高的建筑是一座建于明代中晚期的佛塔。登临塔上,极目四顾,江天一色,八极来风,再俯视塔下,黑压压的小瓦屋顶缀连起城郭悠远的古意,整个城市仿佛沉浸在水墨丹青的画作里。在黑色的屋顶下,是蜿蜒曲折的街道,无论是从街面上往上看,还是从高处往下看,整个城市浑然一体的是传统建筑所体现出的'徽派风格情调,因而它也是地方文化特色的一个极其鲜明和凝固的窗口。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老城住房改造中,古老街道的踪影在一个晚间永远地失去了。具有170余年省城地位的老城,再也没有了黑色小瓦的屋顶。取而代之的大都是没有屋顶,四四方方千篇 一律火柴盒般的住宅建筑。现在,站在老城高处往下看们几乎拍摄不到富有美感的鸟瞰镜头;没有屋顶的城市,是想象之外的杂乱无章。我在翻阅上世纪末一本关于这座城市的宣传画册时惊奇地发现,所有的镜头都是从下往上拍摄的,城市风貌崭新而有生气,回避了城市屋顶之上的丑陋和苍白。

本世纪开始,房地产开发热浪迅涨,高档住宅风潮泛滥,欧美建筑风格,愈演愈烈。屋顶又回到了城市的上方,仿佛是一个人捡回了曾经被风吹走的帽子,遗憾的是,捡回的是人家的帽子,只是觉得这顶帽子戴在自己头上很洋气,就这样戴上了。如今,房地产开发商在宣传推介“具有欧式宫廷”格调的楼盘时,俨然充满了文化自豪感。从扔掉自己的帽子到戴上别人的帽子,城市的屋顶经历了一个多元文化的洗礼和劫持。不幸的是,城市也因此失去了文化个性,千城一面让一地建筑文化风采不再。但我坚信,我们自己的传统建筑风味终会不屈不饶地构筑着我们传统文化精神的屋顶。

篇10:屋顶上的白鸽子散文

屋顶上的白鸽子散文

三月的晨光是明媚而坚韧的,它穿越过冬的寒冷和春的料峭将温暖柔和的光束集中到了对面楼顶上的空阔之地,恍惚间竟生出几分夏日的热烈——眯起双眸,静静眺望,那光的热烈便模糊起来,直至隐了它硬而分明的轮廓,在我的眼中幻化成一片祥和的纯白。这样的白,摒弃了世俗的重量,兀自轻盈单薄,宛若残留在塞北角隅的一处段雪,宛如漂浮在湛蓝天空的一朵流云,更宛若那群栖息在老家屋顶上的白色鸽子,飞过世事的无情变迁和时光的荏苒疯长,一路颠沛流离,只为与我重逢在韶华已逝却依然有梦的,这一刻。

它们的目光依然澄净,羽翼依然丰满,在如波光般流动的岁月里,它们只需携带着一阵风一句话,便可让那些尘封的记忆翩翩起舞,在我的笔下淡然成姿。

我有五个姑姑,而且每一个人的名字中间都有一个“素”字,再加上我家本姓“白”,所以当赵雅芝演绎的“白素贞”整天在荧幕上柔情万种痴心不改的时候,天真孩童的我便开始坚信我家这五朵花儿般的姑姑们,一定会拥有倾国倾城的爱情,一如淡青色油纸伞下擎起的几世因缘,那么美。

打我记事起,负责给家里那一大群白鸽子喂食的便是大姑——大姑是五个姑姑当中长相最大气的,眼睛大大的,鼻梁挺挺的,现在想想竟然有点像李嘉欣,但是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小镇上的人们对衣食住行的热情要远远高于关注一个遥远的港台明星,所以大姑的美只是引起了镇上几个小伙子的关注,而这种关注也仅限于关注,比如平时多看几眼,偶尔鼓足勇气上前搭句话而已。即使是今天看起来不痛不痒平淡无味的“关注”,竟也很快让大姑陷入一场热恋不能自拔,这可能是与大姑与生俱来的“勇敢”有关吧——听奶奶讲,大姑小的时候敢把自己家里的碗碟拿出来磕破只为与同伴儿玩“过家家”的游戏,在她十三岁时,便敢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孤身前往几十里之外的城市找爷爷。而这样一个“无所畏惧”的大姑也“无所畏惧”地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那个姓毛的小伙子他们家族与我们白姓家族好像一直有什么过节,平日里真的是老死不相往来,况且在那个时候自由恋爱是会被风气保守闭塞的小镇人们所不齿的,所以,每每大姑不在家,奶奶便会派出我的另外四个姑姑去找,找回来后,若是发现大姑头发有松动的痕迹,衣扣和衣襟有不规整的地方,奶奶便会抡起笤帚劈头盖脸地打,虽然大姑的确很勇敢,在挨打的时候一声不吭甚至连眼泪都不掉一滴,但却给年幼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我二十一岁之前,我都坚持认为谈恋爱是世界上最不光彩最见不得人的事情。

后来,在小镇人们的指指点点中,在两个传统家族的无声对抗中,在奶奶几乎一日一次的“笤帚教育”中,大姑和那个毛姓小伙子的爱情终于被成功扼杀了。于是,一切都风平浪静了,只有两个伤心的年轻人黯然地离开了家乡,只不过,大姑向南,那个小伙子向北。

于是二姑接替了大姑的任务,每天负责给鸽子喂食。记忆里的某一天,当二姑站在那群在屋前空地上啄食的鸽子中间时,我的眼睛突然亮了一下,我发现二姑的头发很美,两条粗黑光亮的麻花辫一晃一晃的,给白净秀气的二姑增添了一种古典温婉的气质。很自然地,对远行大姑的思念便转成了对二姑头发的迷恋。于是,我向妈妈提出抗议要留起长长的头发,而不再做什么“假小子”,甚至我还幻想着跟二姑学会绣花,做一个真正安静美好的淑女——本来这个抗议也不过分,可是对于天生愚笨不会梳辫子的我来说,留长发只会给每天忙里忙外的妈妈找活儿,于是,在无数次“武力胁迫”和“逃跑捍卫”的交锋后,妈妈妥协了,我终于骄傲地拖起了两根细细的麻花辫,而这个时候二姑定亲了。

二姑的那个真命天子更确切地说是个大男孩儿,比二姑小三岁,他的父母看中了二姑的温柔可人便急急地让他辍学跟二姑定亲。我不知道二姑的真实想法,反正我倒是很开心,因为这个以前被我称作“哥”现在改叫“二姑夫”的少年,可以整日穿着花衬衫和我在一起弹玻璃球、玩捉迷藏,甚至,我还可以故意捉弄他——在奶奶包饺子的时候,我偷偷地把几个饺子的肉馅换成辣椒,并做上记号,吃饭的时候专门盛给他,然后看着他被辣得满脸通红却不敢吱声的样子开怀大笑。虽然我因为捉弄“长辈”而经常遭到妈妈的鸡毛掸子的“亲吻”,但是想起“二姑夫”的窘态我还是会忍痛大笑,况且,我也长高了一些,跑步的速度也是蛮快的,妈妈要追着打我还是得需要一定耐力的——在我的“痛”与“乐”中,二姑出嫁了,可能因为这一桩婚姻是皆大欢喜的吧,二姑真可谓潇洒出阁,走的时候没掉一滴眼泪,也就是说,她把所有的“金豆子”都带到了婆家。

三姑在五个姑姑当中是公认的憨和傻,所以当她负责给家里的鸽群喂食的时候,奶奶总是担心她撒的粮食太多而让那些麻雀占了便宜。干家务活时最不会投机取巧的也是她,比如说,每当做饭和饭后刷碗刷锅的时候,别的姑姑都抢着以“哄孩子”的名义带我和妹妹出去玩,只有三姑傻乎乎地忙前忙后帮奶奶干这干那,可是她偏偏脑子笨手脚也笨,饭做不好碗也刷不干净,所以经常挨奶奶骂的人也是她。在我印象里,三姑也是最爱哭的,读书的时候受了欺负只知道哭,还是四姑出面跑到那个欺负三姑的同学家门口把那个坏男孩骂得不敢出门。后来三姑上班的时候,又因为在单位住宿想家而哭……就这样,三姑一路哭到了嫁人的那一天——那一天,什么叫做“泪人儿”我终于得见,甚至三姑哭到数次晕倒自己穿不上红嫁衣。

但就是这样的三姑,在当时却嫁了一个让大家无比看好的丈夫——三姑夫那时是某油田的工人,单位好不说,还个子高高的看起来颇有气质。而且听说他还会写诗,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这一点后来被我证实了——他们婚后不久,我去他们家玩,在写字台的抽屉里我翻出了三姑夫的日记本,上面写满了所谓的诗,其中有一首印象比较深刻,因为以我当时的“文化水平”来说只能看懂这一首,好像是“崖上一朵花,我想采来又怕它把我扎……”什么的。

其实客观地说,三姑也是很美的,只不过跟二姑的秀气比起来,她稍显丰满而已,所以当她学会了画眉描唇之后,就有人说了,三姑是五个姑姑当中最好看的,因为经得起打扮、耐看——于是,那些眉笔和口红之类的东西在我的心目中便成了美的象征,我经常趁着大人们不注意,对着镜子将眉毛描得长长的,眼线画得黑黑的,嘴巴涂得红红的,并且学着电视上的那些明星搔首弄姿。后来有一次,小伙伴叫我出去玩的时候,我忘了洗掉自己的这副妆容便冲了出去,结果真的是“吓倒”一片,只有一个平日里傻了吧唧的男孩子走到我跟前,呆呆地说了一句:“哎,我怎么看你今天眼眶子发青呢?”……还好,还好,比起那段为了刻意模仿秦汉的笑容而差点练成了歪嘴的经历来说,这一处还是可以说出来晒晒太阳的。

四姑的倔强和勤快在小镇上是出了名的,这个我们白家唯一的单眼皮姑娘,长着一张如今看起来很欧式的脸,但是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却是非常丑的,于是,为了弥补自己外貌上的缺陷,四姑便处处显示出“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气概来——喂鸽子这样的事情她是不屑去做的,当时家里几亩薄田的农活几乎全被她包揽了,播种、拔草、收割,甚至她扛起装粮食的口袋来眼睛都不会眨一下。正是因为她的能干,爷爷很偏向她,在她出嫁的时候,陪送了很多的嫁妆。

但是四姑也是经常挨奶奶打的姑姑之一,这一点跟大姑很相像,倒不是因为她的自由恋爱,而是因为她爱看闲书——说起爱看书,也不是因为四姑文化水平多高,其实,她是五个姑姑当中读书最少的,初中还没念完,就因为和一位男同学发生了“石子大战”而负伤回家休养,至今额头还有一印记。虽然这一休养使她彻底放弃了继续去学校读书受束缚的念头,但是她却疯狂地爱上了读书,并且用尽一切手段来获得书——或借或买或借了不还。可能是因为奶奶觉得女孩子看那些乱七八糟的书是不务正业吧,所以奶奶对四姑的书们实行了“围追堵截”和“俘获必杀”的政策,一时间家里经常是“焚书坑字”,硝烟弥漫。叹我四姑在痛定思痛后,终于练就出一身“敌进我退,敌疲我读”的过硬本领,田间、仓库、被窝、厕所,都是她读书的最佳地点,而藏书的处所也在奶奶的“坚壁清野”下彰显诡异多端,如柜子之间的空隙,仓储间衣服的夹层,甚至是地砖之下和天花板之上。

四姑爱看故事,我便爱上了听故事,所以每天晚上我都愿意和四姑挤在一个被窝里,听她讲什么痴心白蛇精、侠义吕四娘、才情林黛玉,倾城张爱玲——想想,如今我思维的“天马行空”恐怕和四姑有很大的关系。

在对书的迷恋中,四姑嫁给了镇上的一位小学教师,据说我的这位四姑父当年很穷,但是口才却是相当了得——相传他和四姑相亲那天,这位小伙子一见四姑舌头便像上了弦似的说个不停,彻底征服了四姑那颗少女的'芳心。其实,四姑父当年还有一个绰号的,叫做“火上房不着忙”,因为他是出了名的慢性子,但是他却在相亲的那一天行动迅捷口若悬河,这恐怕就是爱情的力量了吧。

不经意间,我家屋顶上的白鸽子少了,因为没有人专职去给它们喂食了,而长大的老姑只会嫌弃鸽子的咕咕叫声扰乱了她的心绪。

老姑只比我大四岁,但是在我儿时的印象里,她处处流露出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称的精明,跟她一比我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傻瓜。比如说她小时候,若是哪个姑姑不带她玩,她就跑去跟奶奶告状说哪个姑姑去河边玩儿了(因为家乡的小河曾经淹死过人,所以大人们总是谈河色变),结果必然是这位姑姑倒霉挨奶奶的打骂。再比如,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接到了本班男孩子的“情书”,其实也无非是想交个朋友之类的话,但是却把我吓得不知所措,只好求助于老姑——老姑就给我出招,让我把那封“情书”撕个粉碎然后找白纸包上还给那个写信的男孩子,于是,我照做了……结果就是若干年后,那个已经在家乡某集团当上老总的男同学在见到我后,依然不敢上前跟我说话。这还不算,这位大我四岁的情感顾问在我上了高中以后,直接指导我把一位文采斐然的男生写给我的信放在班上传阅,结果就是那个男生为了报复我,故意找了一个跟我长得很像的女朋友,天天坐在我的后桌跟那个女生情意绵绵,只是,他低估了我,我从来没有在乎过他,甚至还鄙夷他,谁让他偷看我的日记,还有一个臭名昭著的绰号叫“情圣”,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如此“精明”的老姑却在恋爱问题上一度纠结,不是因为她不好看——老姑是大眼睛,身材娇小玲珑,因为运动细胞比较发达,上学时曾被送绰号“白兔子”,你想啊,白色兔子还能丑到哪里去?她工作后谈的第一个男朋友是一位厨师,长相和气质很像《千杯不醉》里的那个吴彦祖,但是后来不知怎么回事,两个人分手了,老姑的理由是这个小伙子整天想着他的老娘不知道疼爱她。接着老姑又和一个长得比较“伪娘”但巧舌如簧的男人谈恋爱,后来经证实这位是一个花心大萝卜后再次分手。接下来,老姑又谈了几次恋爱我就不清楚了,倒是我从没见过她因失恋而伤心过,人家是十分想得开的,也算没辜负青春大好时光。最终,这朵白家的花儿也落下了,却是在遥远的异地他乡,而老姑也实现了她由小镇姑娘到城市媳妇的蜕变。虽然这位老姑父是有车有房条件比较优越,但是我却经常拿他跟以前的那个“吴彦祖”比,比来比去,我只能无言。

再后来,老家的房子被卖掉了,而屋顶上的那群白鸽子也不见了踪影。也许,它们也带着爱情的梦想飞向了远方,只是远方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美好——

大姑在遥远的都市里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人,而那个我叫做大姑父的人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大姑曾几度想与他离婚,却终因眷恋孩子而委曲求全。

二姑倒是家庭和睦美满,但却因二姑夫那个家族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而一度纠结自己生了个女孩,于是想尽办法费尽周折只为生下一个传宗接代的男孩。

三姑和三姑夫的幸福伴随着三姑夫的下岗而终结,三姑夫不再写诗而是去沿海打工,最终却葬身海底尸骨无存,只剩下病怏怏的三姑和女儿相依为命。

倒是留在小镇的四姑岁月静好,只是她所经历过的苦日子是她的几个姐妹所无法想象的,为了支持四姑父的进修,她在家里连给孩子买根雪糕都要想了再想。

不知道老姑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她要面对的是“公子哥”般的老姑父在婚姻之外的一次次欺骗和背叛,以及与守寡多年的“贵族”婆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不管怎样,那些白色的鸽子再也没有飞回来过,也许远方再不美好也有值得它们眷恋的东西吧。

虽然天空未曾留下它们飞过的痕迹,然而,它们却是我年少记忆里最美的一道风景,关于生活,关于追寻。

此时此刻,在这塞北的小城,楼顶上的光亮随着日影的西移而消失不见,可是记忆里那群白得耀眼的鸽子却无比真实地向我飞来,我伸展双臂去拥抱它们,于是,我感觉到自己变得很轻很轻,而身边亦有微微的风儿掠过——挥动翅膀,我和它们一起飞翔,在字里行间,在蔚蓝色的天际。

哦,白鸽子,原来你们一直在寻找我,万水千山。

哦,白鸽子,原来你们一直在我身边,从未离去。

篇11:孤峰顶上

??[台]周梦蝶??

??

??恍如自流中s而M入永a

??那N孤危c悚的欣喜!

??有b伸自地下的天手

??⒛愀吒吲e起以千~

??盈耳是冷冷u人的天[。

??

??S八f四干a河沙劫於一指!

??o寂啊,血}Y奔流著你

??第一瓣雪花c第一春雷

??⒛愕沌c醒──眼花耳

??你底心遂_榍浜蝶。

??

??向水上吟b你底名字

??向LY描摹你底E;

??な嵌,草是眉

??你底呼吸是浩瀚的江流

??震u今古,吞吐日夜。

??

??每一l路都指向最初!

??在水源M^。只要你足尖pp一c

??便有冷泉千尺自你行

??醍醐般グl。且o掬

??你已酡,心已洞_。

??

??而在春雨c翡翠峭

??青山正以白嫡f死亡;

??嫡f含I的金檀木花

??和拈花人,以及蝴蝶

??自新埋的棺w下冉冉w起的。

??

??踏破二十四虻脑律

??D悟F鞋是最盲目的蠢物!

??而所有的夜都y

??所有路的李都苦

??不敢回:|目是斑斑剌心的蒺藜。

??

??恰似在H背上追逐H子

??你日夜追逐著自己底影子,

??直到眉上的虹采於一瞬g

??寸寸嗦涑苫遥你u@

??有一w珠藏在你Y。

??

??拇俗蛉盏慕轴椋鹤蛞沟.星斗

??那喧蹋那y忘的清寂

??都忽然lF自己似的

??lF了你。像你c你地重逢

??在糁校劫後的三生。

??

??烈L雷雨魑魅魍u之夜

??合g花c含羞草喁喁私Z之夜

??是l以b而厝岬拿盾磨折你?

??m然你的坐姿比匚蜻冷

??比覆d你的空厚而大且高……

??

??]有@怖,也]有倒

??一番花x又是一番花_。

??想六十年後你自孤峰上坐起

??看峰之下,之上之前之左右。

??簇碇一片艉)ぉっ勘K粞Y有你。

幼儿大班语言活动教案《听雨》

禾源散文

散步在初夏的明丽阳光里的散文

二爷经典散文

茶与女人优秀散文随笔

瓦缸家族的兴衰散文

旅顺东鸡冠山

徐志摩《泰山日出》原文阅读

我与你的记忆的散文

一只桔子散文

顶上功夫散文
《顶上功夫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顶上功夫散文(共11篇)】相关文章:

贾平凹散文2022-11-19

小学四年级《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案2022-04-30

听雨季羡林阅读答案2022-11-06

香椿树作文2022-10-06

登泰山记(网友来稿)教案2022-12-26

六月六太阳节-散文2023-07-22

时间伤痛与记忆-散文2022-06-10

登泰山记教案2023-09-29

季羡林散文《听雨》教案2024-03-31

泰山日出感言2022-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