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杀的原因

时间:2023-02-20 07:43:3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学生自杀的原因(精选8篇)由网友“虚构咩咩”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学生自杀的原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学生自杀的原因

篇1:学生自杀的原因

学生自杀的原因

1.心理疾病。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我国年轻人尤其是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哈佛大学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莱因曼认为,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2.恋爱失败。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

3.学习压力。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会长林永和教授表示,过去高校自杀的学生中以本科生居多,现在硕士和博士自杀的比例呈增加趋势,这是由于高学历学生面临的压力比过去更突出。

4.家庭原因。据社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的研究,中国有70%的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是严厉惩罚、传统的打骂式。这些不合格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年轻人的承受挫折能力差,适应能力差。

此外,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缺乏社会责任和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遇到挫折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5.社会压力。当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及其待遇、地位都较以前下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让学生们对找工作深感焦虑,并产生自卑感。 此外,媒体经常报道自杀他杀现象,对受众有感染作用。网络上曾出现的“自杀方式研究”等帖子率很高,这对有潜在自杀愿望的人,很可能是一篇指南。

应对大学生自杀的预防策略

(一)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构建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服务宗旨,以积极心理学的 理念为指导,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集体活动相结合, 专业咨询与学生自助相配合,把心理健康知识和训练 方法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念和技能,增进学生的 积极体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促 进每个学生心理的和谐发展,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积极开展生命教育, 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感受生命。通过开设独 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在学科课程和课外活动中渗透生 命教育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 生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对真、善、美的感受 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促进大学生个 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8]

(二) 提升学生学业水平

针对大学生生源差异大的特点,高校应采取分层 次人才培养措施,打破行政班级统一授课的传统模式, 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基础课程水平测试,根据测试成绩 的高低分班授课,因材施教。在选课程、选教师、转 专业等方面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利,鼓励学生 个性发展。实行导师制,指引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制 定专业发展规划。加强学业预警,密切关注学生学业 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学业危机,加强学校教学管理方、学生管理方和家长三方的沟通与合作,为学生顺利完 成学业保驾护航。

(三)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通 过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社会实践 等多种途径,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 创新创业能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 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和实 现计划,促使学生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 树 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意识, 指导他 们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提高求职竞争力。

(四) 重视心理危机干预

高校除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之 外,还应针对有自杀意念的学生重点做好危机干预。 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心理档案, 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主动提供必要的人文关怀和危机 干预。建立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四级心理危机预警 系统,尽早发现学生的异常举动,评估其自杀的危险 性,及时排除其心理压力,进行有效干预。对于已发 生的自杀危机,要做好自杀未遂者的心理修复工作, 帮助其恢复生活的勇气,同时要重视自杀者周围学生 群体的心理修复工作,帮助他们平复心情,恢复正常 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尽可能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

篇2:自杀的原因

自杀的原因1、没有安全感。

陷入极度的恐惧。这种恐惧比对死的恐惧还要强烈。有时是为了逃避惩罚。这种恐惧一般来说都是短暂现象。如果自杀未遂,自杀者往往会后悔自杀行为,并希望自杀冲动能够及 时抑制。 这类自杀的预防可以从两方面着手:①消除不必要的恐惧,但是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如心理专家是否及时赶到、恐惧事物能否及时消除等;②行为限制,不让他有自杀的可能,在他冷静下来以后就可以消除自杀念头,这是最有效也是GOPLA推荐的做法。

自杀的原因2、失去社会归属感。这常常是因为:

①感觉到被抛弃,被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抛弃、被恋人抛弃/遗弃、被伴侣抛弃(包括丧

偶)、被亲人抛弃(包括丧父母、丧子)等,有时社会角色扮演失败也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情绪极端时可能感觉到被整个社会所抛弃;

②受到反对和限制,如丧失自由等;

③要求遭到拒绝;

④行为、心情、想法等等得不到理解;

⑤社会定位模糊或不定,如失业,发展需求异化等。

失去社会归属感往往使人失去在社会的坐标和参照系,引发绝望。有时担心失去社会归属,或者预计自己将失去社会定位也可能诱发自杀。

这类自杀的预防主要是:

①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这是最简单实施也是GOPLA推荐的做法;

②强化他们的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社会归属和社会关系,父母、子女等不可改变的血缘关系是最佳的选择,这也是GOPLA推荐的做法;

③认可他们的成绩,帮助他们恢复自信;

④帮助他们进行人生规划,对自我重新适当定位;

⑤将外部现象合理化,比如被抛弃是特定条件下不可避免的现实结果,再如抛弃感觉仅仅是一种错觉和假象。后三种方法应该在专家指导下进行。

篇3:自杀的原因

痛苦的折磨可能来自生理的和心理的,有时也可能两方面都有。为了缓解甚至终止痛苦,就有可能选择自杀。

心理的痛苦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缓解、消除。但是对于生理的痛苦,例如疾病的煎熬,目前除了疾病治疗、止痛药(甚至毒品)、痛觉神经阻断等方法,目前无其他对付良方。特别是再受到治疗费用、或绝症诊断的困扰,问题会变得相当复杂。社会上目前安乐死呼声增大也是针对这些患者。

自杀的原因4、生活单调、无挑战性

许多了无生趣的人都是陷入到单调、重复日常生活,而无法发现生活的人。他们有的是的的确确生活单调,但是各方面条件(特别是自己的心灵)的限制,让他们不敢面对竞争的挑战,年复一年逐渐消磨了对生活的新鲜感。他们有的生活其实已经很丰富,但是由于不善于体验而无法获得丰富生活的感受。 这类自杀的预防就是让他们学会生活。

自杀的原因5、环境和药物因素

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是在一定的内外环境中的。一些不利于生理健康的环境,以及药物、营养问题造成的体液环境往往会造成生理心理的失常,比如神经异常亢奋、幻觉、消沉等等。这些也是某些自杀的直接原因。这类自杀的预防是环境优化,营养均衡以及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甚至避免服用药物。

篇4:自杀的原因

特定动机是意志的产物。这往往是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的产物。

这些特定动机主要有:

①利益的交换,自杀会为社会组织的其他成员带来好处,这包括求神赐福、平息神怒等集体或供奉性自杀行为,也包括大多数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原因造成的自杀行为;

②期望的另一种生活的转换,如自杀升天、解脱等;

③报复性自杀,自杀对其他社会组织的成员造成更大的伤害或利益损失,比如反社会的自爆事件;

④在死亡随机性中的自愿选择行为,如打赌谁先死(左轮枪、安眠药等),决斗,求死游戏(主要是丛林游戏)等;

⑤世界观价值观异化,如认为自杀是一种自由,自杀崇高等。 这类自杀往往是洗脑的结果,其预防从反洗脑着手,帮助他们重建合理的动机。

篇5: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是什么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是什么

1.社会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巨大的社会变革给大学生心理上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熏价值观念的冲突?熏贫富差距的拉大,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造成了心理不平衡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熏极易产生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种种困惑、迷茫、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自开始的高校连续扩招使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快速增长,这一方面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另一方面由于扩招的速度过大,超越了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致使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对大学生形成的压力有增无减。严峻的社会现实使大学生承受沉重的心理负担,引发悲剧。

其次,网络虚拟世界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一方面网络满足了大学生了解和探索外部世界、宣泄情绪、缓解压力、追求刺激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又为大学生寻求角色转换、实现自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但是,虚拟世界的虚假、黄色、暴力等负面信息是青年大学生难以过滤的,这就加剧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

再次,媒体的误导和诱导。不管是平面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对自杀事件的大肆报道和渲染,对大学生自杀产生一定影响。如一些媒体详尽描述自杀过程、煽情的标题惹人眼球,网络上甚至出现“自杀方式研究”的帖子等等。媒体的失当行为对一些本就徘徊在生死边缘的学生极具诱导和暗示性,从而诱发自杀行为的产生。

2.学校因素。首先是学习压力。由于大学注重的是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学习和作息时间大部分由学生自己掌握,这显然不同于中学,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其次是情感压力。大学时代是大学生恋爱的美好季节,但由于成长环境、恋爱观、价值观等的差异,常常会给大学生带来情感上的困惑。最后人际交往的压力。大学开放式的生活环境使大学的人际环境复杂化。有些学生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无力应对,从而陷入孤立的处境。一旦出现情绪郁闷,无人倾诉,无人相助,极易产生厌世情绪。

3.家庭因素。首先是爱与教的错位。研究表明,中国绝大多数家庭教育方式是不合格的。要么过度保护。要么过于严厉。过度保护导致依赖、被动、胆怯、任性等心理倾向,而过于严厉则导致冷漠、盲从、不灵活和缺乏自尊、自信等心理倾向。这就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在他们进入大学,远离家乡,遇事无人帮助和理解的情况下,很容易走上不归路。其次,家庭氛围的恶化。许多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完全听之任之,顺其自然,家庭成员间缺乏交流,家庭沟通不够,使孩子缺失情感交流与满足。再如父母关系不和睦?熏离异?熏再婚?熏或突发事故去世等。这些不和谐的家庭因素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些大学生往往用自杀来表示对不和谐家庭的抗议。再次,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熏孩子压力非常大。望子成龙是中国家长的普遍愿望,尤其是那些处于社会中下层地位的家长,这种愿望更加强烈。他们曾经饱尝人世间的炎凉,渴望通过自己的下一代来改变命运。这种过高的期望会造成大学生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一旦遇到外界因素的触发,就会导致悲剧的发生。最后,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压力。对于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而言,大学各项费用无疑是个天文数字。经济困难的同学,在和一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同学相比时,常常会产生自卑感,再加上对前途的无望,很容易会选择自杀来摆脱这一切。

篇6: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1.心理疾病。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我国年轻人尤其是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哈佛大学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莱因曼认为,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2.恋爱失败。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

3.学习压力。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会长林永和教授表示,过去高校自杀的学生中以本科生居多,现在硕士和博士自杀的比例呈增加趋势,这是由于高学历学生面临的压力比过去更突出。

4.家庭原因。据社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的研究,中国有70%的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是严厉惩罚、传统的打骂式。这些不合格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年轻人的承受挫折能力差,适应能力差。

此外,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缺乏社会责任和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遇到挫折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5.社会压力。当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及其待遇、地位都较以前下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让学生们对找工作深感焦虑,并产生自卑感。 此外,媒体经常报道自杀他杀现象,对受众有感染作用。网络上曾出现的“自杀方式研究”等帖子率很高,这对有潜在自杀愿望的人,很可能是一篇指南。

心理危机干预靠全社会的努力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指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抑郁症患者正确理解和认识自己的危机。

由于患者通常无法看到生活中发生的困境与自己心理障碍之间存在的关系,所以心理治疗者可以通过倾听、提问等直接有效的方法,使患者释放被压抑的情感。研究表明,自杀者在采取行动前的24小时内,小的挫折和人际关系的损失的发生频率都很高,帮助他们缓解这些困扰,往往就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但是,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却不令人满意,由于经费等问题,规模非常小,水平也不高。目前,全国范围内,只有北京、福建、安徽、重庆、四川和浙江开设了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开设2条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但囿于资金和人员的限制,很多时候因为电话占线而无法被接听。

尽管政府部门要求各高校要对大学生心理疾病进行危机干预,但高校中的专职心理咨询员数量却严重不足。

例如,目前北京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员不到100人,而需要量至少为200名。现有的心理咨询员的专业水平并不高,不能为学生提供有实效的帮助。此外,由于职称和晋升得不到重视,专职心理咨询员的流失也很严重。

因此,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治疗机制,还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加强挫折教育,培养责任意识必不可少 接连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联系到如今中小学里千方百计躲闪和回避“挫折”的情形,如学生做错事不批评、作业题错了不打“×”、学期评语不写缺点等,人们不禁忧虑,在这种由学校和家长共同刻意营造的“没有差别、没有竞争、没有先后”的“无挫折”环境和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和精神是何等的脆弱不堪!

有专家呼吁,应该有意识让青少年在挫折中去体验痛苦,逐渐增强对挫折窘困的耐受力,以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理智地正视人生的风云变幻,勇敢面对逆境与厄运的挑战。要强化和培养大学生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选择自杀,这种行为是自私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他就是不负责任”。

篇7: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有什么

1.心理疾病。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我国年轻人尤其是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哈佛大学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莱因曼认为,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2.恋爱失败。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

3.学习压力。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这是我国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的悲剧。读死书,死读书,大量的死记硬背,无谓地消耗着年轻生命。每个考试对他们等于过“鬼门关”。学习成为他们的“生命之痛”,不仅不能使他们有任何快乐和幸福,甚至使他们完全失去了兴趣!他们似乎不是在为自己学习,而完全在为父母,为家庭在学习!

4.家庭原因。家长的不良教育方式如过分保护、过分监督、严厉惩罚、传统的打骂式等等,导致当代大学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差,适应能力差;加之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缺乏社会责任和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遇到挫折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5.社会压力。当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及其待遇、地位都较以前下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让学生们对找工作深感焦虑,并产生自卑感。据称我国今后都将以每年近300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劳动力市场,不仅仅是学历,技术技能的竞争,人事关系的竞争,甚至相貌的竞争都在其中发挥作用。严酷而真实的社会现实给他们心理的压力是巨大的。

6.媒体感染。此外,媒体经常报道自杀他杀现象,对受众有感染作用。网络上曾出现的“自杀方式研究”等帖子转载率很高,这对有潜在自杀愿望的人,很可能是一篇指南。

7.人际复杂。在商品化的社会里,学校并非净土,也不是世外桃园,人际关系复杂,象过去那样凭着学习好,工作出色,凭着自己的本事,在校园可以出人头地,到社会也可大展拳脚,这种事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领导,学生与学生间的交往,都无不充斥着不应有的经济因素,经济利益使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自杀的预防方法

(一)高校党政应加强生命教育力度,珍视生命

对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应该包括死亡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很多大学生没有意识到生命的自我保护和安全,更不要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自杀者最大的问题恰恰就是生命意识薄弱,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加之随着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然而精神生活却并没有得到同步的发展,使大学生更加忽视人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各高校要着眼对生命认知,生命责任,生命价值的教育,从而让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尊重他人,和谐共处[8]。同时各高等学校也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引进具有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的专业教师,组织编写专门的教科书。也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等内容的活动,举办各种讲座,组织大学生论坛,组织观看弘扬生命可贵为内容的国内外优秀电影等。提高大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减少高校自杀事件的发生。

(二)高校辅导员要主动深入到学生生活中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要求班主任、政治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也要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以学生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因此,必须要用自己对学生的那份真心和热情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可以采取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去学生寝室了解学生业余生活,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困扰,提供真诚有效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接受辅导员的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以后更好的开展学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把积极心理学原理,运用到大学生教育和管理中

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的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相对于研究修补个体内部缺陷的途径而言,研究如何通过对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从而使个体产生对危机的“免疫能力”的途径更为重要。这一点在高校中适用的体现为,通过对大学生内部系统的调整,培养大学生的受挫能力对压力的承受能力以及自我调整的能力等等。具备上述能力的大学生在遇到一些可能给他们带来心理失衡突发事件的能承受的压力和打击,避免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积极心理学能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降低了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能有效地预防高校危机的发生[9]。

(四)学生干部,同寝室学生应注意识别高危群体,并快速有效地干预

充分利用学生会干部及同寝室同学等有效的资源,快速有效的发现有自杀倾向的同学。因为他们每天都和其他同学接触,打交道,交朋友,班级同学及同寝室之间熟悉彼此的性格和一些个人情况。对于有自杀倾向的同学一般会在QQ和人人网以及自己的博客中写一些对人生感到较为灰暗的文字内容。一经发现应及时向辅导员汇报,要在辅导员老师的干预下,立即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进行全方位干预。能够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缓解他们内心的压力。

(五)合理利用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预防

北京大学教授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10](P12)。

1.个案工作方法。大学生自杀现象可以看作是一种危机事件,作为在校的社会工作者和辅导员可以采用个案工作的危机调适模式对其进行治疗。所谓危机调适模式就是对处于危机状态下的个人,家庭或团体提供一种短期治疗或调适的过程作为主要工作方法的社会工作模式。它是一种短期的简略治疗模式[11](P194-195)。当我们发现有自杀倾向的同学时,要及时从各种途径了解学生最近发生的状况,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通过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得到学生的信任,给予其鼓励和肯定,协助学生解决当前困扰他的问题。使其能够重拾希望和自信。

2.小组工作方法。具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本文提到的人际交往不畅,学业负担过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在校的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不同需求运用小组的工作方法来帮助学生因某些原因而造成的行为偏差,使其恢复到原来正常的状态。比如建立社交小组,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治疗小组,对大学生自杀行为进行矫正等。

篇8: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有哪些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有哪些?

1.心理疾病。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我国年轻人尤其是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哈佛大学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莱因曼认为,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2.恋爱失败。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

3.学习压力。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这是我国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的悲剧。读死书,死读书,大量的死记硬背,无谓地消耗着年轻生命。每个考试对他们等于过“鬼门关”。学习成为他们的“生命之痛”,不仅不能使他们有任何快乐和幸福,甚至使他们完全失去了兴趣!他们似乎不是在为自己学习,而完全在为父母,为家庭在学习!

4.家庭原因。家长的不良教育方式如过分保护、过分监督、严厉惩罚、传统的打骂式等等,导致当代大学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差,适应能力差;加之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缺乏社会责任和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遇到挫折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5.社会压力。当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及其待遇、地位都较以前下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让学生们对找工作深感焦虑,并产生自卑感。据称我国今后都将以每年近300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劳动力市场,不仅仅是学历,技术技能的竞争,人事关系的竞争,甚至相貌的竞争都在其中发挥作用。严酷而真实的社会现实给他们心理的压力是巨大的。

6.媒体感染。此外,媒体经常报道自杀他杀现象,对受众有感染作用。网络上曾出现的“自杀方式研究”等帖子转载率很高,这对有潜在自杀愿望的人,很可能是一篇指南。

7.人际复杂。在商品化的社会里,学校并非净土,也不是世外桃园,人际关系复杂,象过去那样凭着学习好,工作出色,凭着自己的本事,在校园可以出人头地,到社会也可大展拳脚,这种事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领导,学生与学生间的交往,都无不充斥着不应有的经济因素,经济利益使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

高校应对大学生自杀的预防策略

(一)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构建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服务宗旨,以积极心理学的 理念为指导,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集体活动相结合, 专业咨询与学生自助相配合,把心理健康知识和训练 方法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念和技能,增进学生的 积极体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促 进每个学生心理的和谐发展,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积极开展生命教育, 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感受生命。通过开设独 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在学科课程和课外活动中渗透生 命教育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 生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对真、善、美的感受 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促进大学生个 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8]

(二) 提升学生学业水平

针对大学生生源差异大的特点,高校应采取分层 次人才培养措施,打破行政班级统一授课的传统模式, 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基础课程水平测试,根据测试成绩 的高低分班授课,因材施教。在选课程、选教师、转 专业等方面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利,鼓励学生 个性发展。实行导师制,指引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制 定专业发展规划。加强学业预警,密切关注学生学业 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学业危机,加强学校教学管理方、学生管理方和家长三方的沟通与合作,为学生顺利完 成学业保驾护航。

(三)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通 过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社会实践 等多种途径,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 创新创业能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 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和实 现计划,促使学生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 树 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意识, 指导他 们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提高求职竞争力。

(四) 重视心理危机干预

高校除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之 外,还应针对有自杀意念的学生重点做好危机干预。 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心理档案, 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主动提供必要的人文关怀和危机 干预。建立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四级心理危机预警 系统,尽早发现学生的异常举动,评估其自杀的危险 性,及时排除其心理压力,进行有效干预。对于已发 生的自杀危机,要做好自杀未遂者的心理修复工作, 帮助其恢复生活的勇气,同时要重视自杀者周围学生 群体的心理修复工作,帮助他们平复心情,恢复正常 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尽可能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几大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适应期心理问题浅析

大学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作业范文遗嘱

高考的心理危机范文

大学生心理研究报告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及心理危机干预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散文随笔-秋季抑郁症

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

学生自杀的原因
《学生自杀的原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学生自杀的原因(精选8篇)】相关文章:

报任安书教案2022-08-07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随笔2022-11-28

抑郁症的名词解释2022-09-15

人教版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2022-06-26

儿童个性心理健康教育随笔2024-02-11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随笔2022-09-14

小学报任安书教案2022-12-31

成都中小学抑郁症抽样调查报告2022-09-11

高龄者为什么容易受骗?2022-07-23

《人间失格》读后感800字2023-11-0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