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五丈原散文

时间:2023-03-14 08:02:1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风起五丈原散文(共12篇)由网友“grace”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风起五丈原散文,希望大家喜欢!

风起五丈原散文

篇1:风起五丈原散文

风起五丈原散文

那一夜,五丈原,风起……

沿着祁山旧路,出师北伐,为了刘备的夙愿,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那是一面旗帜,旗帜上书写的是士为知己者死。

于是,他呕心沥血,于是,他竭尽平生,于是,他肝脑涂地。

五丈原的风里飘荡着英雄的凄美。

营帐在风中婆娑着,同样婆娑的还有营帐里的祈禳续命的七星灯。

我不喜欢灯前紧闭的双眸,不喜欢灯下憔悴的面庞,更不喜欢灯下微弱的气息。

可是,它们就那样存在着,揪心的存在着。

他的面前是中原大地,是他必须要去收复的蜀汉领土。背后是刘备的嘱托,刘禅的期盼。一个王朝的神话,他凝重的背负着。

他在创造奇迹,在等待奇迹,更在奢望着奇迹。

他想要去缔造一个桃源,然后,再回归一个桃源。

南阳草庐,小桥流水,竹林清风……还有隐者的歌谣,农人的欢笑……那是天堂,他在天堂里隐逸着自己的才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做一个散淡的智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

可是,他还是选择了离开,带着完全被激发出来的热情离开了,留给南阳最最悠长的叹息。

他曾幻想过,清风会继续为他保留飘逸,等待他的归来,溪水会继续为他保持缠绵,等待他的.归来,星斗会继续为他保有璀璨,等待他的归来……

或许,直到这一刻他都还在幻想,可是,梦,终归还是遥远了一些!

那个被他说成脑后带着反骨的人来了,带来了旷野的风,也带来了他的厄运。曾经,他运筹帷幄的掌握着别人的命运,而今,他的命运却意外的掌握在了别人的手里。

或许,这一刻,他应该顿悟了他为什么喜欢山清水秀的南阳故里,为什么五丈原的寒风会让他感觉凄神寒骨了。

夜风依旧,但是,我不知道那风中是否有人在亲切的呼唤着诸葛孔明的名字,或许,根本就不会有,我只能听见风中水镜先生依旧的叹息:‘’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夜风依旧,萧瑟了整个五丈原,我的心里有些疼痛在蔓延,说不清,也道不明……

篇2:五丈原

五丈原为三国时诸葛亮北伐曹魏、屯兵用武、死而后已的古战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五丈原镇(区划调整,五丈原镇并入蔡家坡镇),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隔渭河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

目录简介地理位置名字来历景点介绍简介

位于八百里秦川西端,太白山北麓的宝鸡市歧山县五丈原镇,是三国时代诸葛亮屯兵用武、劳竭命陨的古战场,胜迹累累,远近闻名。 五丈原为何名为“五丈”,其说法有三;一说此原前阔后狭,最狭处仅五丈;二说秦二世西巡至此时,原头曾刮起五丈尘柱大风;三说原高五十余丈,原称五十丈原,口口相传,简成了五丈原。五丈原主要胜迹是诸葛庙(武侯祠),庙内有匾额、题词、碑记、碑刻、壁画、塑像等。庙外有遗迹如“豁落城”、“诸葛锅”、“棋盘山”、“诸葛泉”、“诸葛田”、“盘盘道”、“魏延城”、“古葫芦峪遗址”石碑等。

地理位置

历史位置 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南约20公里,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 西宝公路或西宝高速公路蔡家坡站向南5公里可达。

名字来历

五丈原,汉以前的文献资料中无以考释,其名最早见于诸葛亮的《与步骘书》:“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诸葛亮在给东吴将领步骘的书信中,首次提到五丈原之名。 原名何以“五丈原”命之,目前有五种说法: 其一,民间传说,此原原名陂陀坡,秦朝时秦二世胡亥秋初西巡,在此见旋风刮起五丈尘柱奇观,挥毫写下了“五丈秋风原”而得名。 其二,五丈原高一百二十余米,恰好相当于汉代的五十丈,五十丈读起来不顺口,古人简称为五丈原。 其三,五丈原为一葫芦形台塬,中部最窄处,其宽度约为五丈左右,故称五丈原。 其四,五丈原北原头最窄宽约五丈,故当地人称之为五丈原。 其五,五丈原地形象汉代五珠钱的五字,原来称作五状原,由于方言中丈状不分,误传为五丈原。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峪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称“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心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故有此名。

景点介绍

诸葛亮忠烈一生,感动后人,为祭祀诸葛亮,后人于唐初建起“忠烈武侯祠”,后称诸葛亮庙。每年2月20日(古历)古庙会祭祀,人流如潮。庙历经宋、元、明、清九次大的.修复,布局严谨,气宇轩昂,古朴典雅,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碑石林立,牌匾盈门,雕像、壁画栩栩如生,全出于历代名家之手,特别是镶嵌于献殿两侧的四十块岳飞书诸葛亮《出师表》石刻,笔法雄健,大气磅礴,堪称书法艺术珍品。后院古柏古槐、竹林花坛环绕古建筑群。诸葛亮衣冠冢,诸葛亮将星陨落的落星石,展示诸葛亮军事才能的八卦阵等分布其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辉相映,愈显优美壮观。还有自成天趣,象征刘、关、张三结义的结义槐;古建檩柱中天然木文、栩栩如生的龙凤柱;首尾同径,无节无疤奇木五丈通,檩等自然景观更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庙外还有蜀中军营垒豁落成遗址,葫芦峪古战场,诸葛亮大星陨落的落星湾,中国古代蜀道褒斜道北口斜峪关等古遗址景点三十多处。景区199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丰富的三国文化相濡以沫,更显优美、奇特。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游人络绎不绝,现已成为关中西部著名的涉外旅游胜地,国家AA级景区,年接待中外游客15万人次,其中外宾千余人次。

篇3:星陨五丈原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五丈原上。

病重的孔明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又一次讨伐魏国了,可是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次计划也注定要失败。连年的征战使蜀国的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益州不堪重负。今后蜀国该何去何从?

20多年前,他还在隆中坐观天下大事。是刘备三顾茅庐深深的打动了他,他提出了“跨荆益

”“连孙抗曹”的策略,答应为刘备奔走效劳。

后来,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智激周瑜,巧取荆州;计降刘璋,勇夺汉中;七擒孟获,南抚夷越,实现了天下三分大计。

但是,关羽的大意失去了荆州改变了整个局面。刘备为了给二弟报仇,亲率70万大军进攻孙权。孔明急了,他劝告刘备,可是刘备不听。最后,东吴的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于是便有了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而孔明也因为自己没能劝止刘备而深深自责,他不止一次的对自己说:“先帝对我恩重如山,我一定要辅佐好刘禅,复兴汉室。”

可是,这个梦可能要永远.永远的破碎了!

孔明吐了一口血,仍勉强直起身,奋笔疾书。

终于,他写完了那卷长长的遗书,,觉得自己要安排的事情的已经安排完了,吐了长长的一口气。这时,风骤起,营边的帅旗被吹倒了,他有一种感觉:先帝在召唤他……

座上的灯被风吹得摇摇晃晃,那火苗似乎在挣扎.挣扎,最后摇曳一下,熄灭了。

他,诸葛亮,这位“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终于倒下了。

后人赞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篇4:情飞五丈原的散文

情飞五丈原的散文

四月的五丈原,是悬挂在蓝天之下的一面金色瀑布,从白云深处,飞流直下,融入千顷麦田——那是油菜花装点的绚丽和逶迤。松柏掩映的“武侯祠”因了这花海的缤纷,而呈现出苍翠的蓊郁和庄严。走在“曲径通幽”的山道上,仰望这曾经演绎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我的心中油然回荡着“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而眼前浮现出一代名相当年出征前夕秉烛疾书《后出师表》时心潮激荡,涕泪怆然的身影。而当我们轻拭汗津,站在雕梁画栋的祠堂前的时候,整个的身心都被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浸润了。

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水,高不过20余米,面积不过12平方公里的五丈原,因了一位曾经在南阳茅庐中设定了“三国鼎立”的战略的军事家,一位曾经设舌战群儒,勘定了“联吴抗曹”决策的外交家,一位曾经胸怀“统一天下,匡复汉室”壮志的政治家诸葛亮殒命于此而成为漫长的古往今来多少迁客骚人怀古凭吊、忧思漫漫的所在。绕过几棵翠柏,登上青砖台阶,那“五丈原诸葛亮庙”的匾额就迎着和煦的春风映入我们的眼帘了,而今人茹桂书写的“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的金字对联,勾勒出蜀相叱咤风云,激荡着荡气回肠的英雄豪情,留下壮志未酬遗憾的风雨人生,万缕遐思,不尽感慨顿时于我的胸臆间卷起远逝的涛声。公元234年,年过五旬,积劳成疾的诸葛亮率兵最后一次穿过秦岭,驻兵五丈原,诱兵葫芦沟,火烧司马懿统帅的曹魏大军,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历史的机遇就这样地与这位被罗贯中先生神话了的军事天才擦肩而过,从而把千古遗恨留给了煌煌史册。据说,当年诸葛亮面对残局,曾经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意乎?人事乎?岁月将千古之谜留给多少登临陇原的后人。然而,当我走进献殿,瞻仰陪伴在先生身边的四位蜀将的塑像时,忽然地就有了一种“非人也,势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顿悟。我想,关兴、张苞、王平、廖化当是当年跟随先生的主要将领。“蜀中无大将,廖化称先锋”,他们怎么可以与“春秋在胸”的关羽,与“喝断当阳桥”的张飞,与令曹吴闻风丧胆的赵云,与老当益壮的黄忠相比呢?而此时的西蜀,君昏臣庸,兵弱将寡,先生就是回春有术,也难以独撑危局了。这样说来,诸葛亮第六次兵出祁山,难免“知其不可而为之了。”还是那位叫做温庭筠的诗人说得好:“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在历史的潮流面前,任何伟大的生命都是渺小的。

我十分惊异雕塑家的“师法造化”,用他艺术的知觉,用他凝重的刻刀把一位宁静与忧思交织、致远与无奈共融的孔明先生再现在我们面前。他“羽扇纶巾”,独坐帅台,不知会以怎样的心境倾听千古评说。而那双目睹了这陇原沧海桑田变迁的眼睛,望着院内亭中的“落星石”,催下的不仅仅是今人的泪水吧。《晋阳秋》载:那是一个纷纭弥漫的夜晚,“有星赤而芒脚,自东向西南而流,投于亮营,三投自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想来那晚的陨石雨很密集,很短促,而一代巨星就在这惊天动地中陨落了。那一刻,他一定对自己终其一生而未竟的事业充满了眷恋吧?只有殿门旁“三顾许驰驱,三分天下隆中对;六军张讨伐,六出祁山纲目书”的长联,于我追寻的目光中重叠着英雄悲歌式的画面。

哦!那披甲戴胄,孤独地站在祠堂门内右侧的是谁呢?那不就是那个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名将魏延么?雕塑的艺术家大概深昧孔明先生的`心结吧!让他远远地站在这冷僻的角落。尽管作者依据传统的观念而对将军作了“丑化”的描绘,然而,又怎么能够掩盖他那双英气勃勃的眼神呢?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猜度他怀着鸿鹄壮志投奔西蜀政权的价值选择是不是一场历史的悲剧。然而,在孔明帐下的日子,他一定活得很委屈,很抑郁,很憋气的。论起勇力,他丝毫不逊色于赵云;论起用兵,他远远地超过了位列“五虎上将”的黄忠。仅仅因为说话直了些,举止磊落了些,心底坦荡了些,就被主帅目为“背后长了反骨”而郁郁不得志。据说,他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孔明第六次兵出祁山的,而他那条“兵出斜谷”,直逼洛阳的建议,就是在180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仍然不失为深邃的战略目光。而他却因此而遭遇了在五丈原战后被平庸的马岱暗杀的悲剧。看来,连名垂千古的诸葛先生也难逃“渐恶直言”的窠臼。我久久地站在将军塑像前,似乎看见了他眼睛里还闪烁着悲泣的泪光,而思绪却在千年青史的浩阔时空穿梭。偏见,狭隘的偏见,曾经让多少英雄豪杰扼腕叹息,让多少才俊健儿折戟沉沙。贾谊、李广,还有……我甚至有些鄙夷雕塑家的庸俗和势利,让名将孤零零地站在这里,多少违逆了他的初衷吧!

五丈原不仅仅留着诸葛亮的遗恨,也留下另一位军事家的笑声。少年时曾经看过《葫芦峪》的戏剧,总以为司马拜台是剧作家们杜撰出来的。后来,读了《三国志》,知道虽然没有戏剧家笔下那样的滑稽和幽默。然而,诸葛亮在司马懿坚守不战的焦虑中送了女人的衣冠给自己的敌手却是千真万确的史实。孰料司马不但不恼,反而欣然接受了。只是没有如舞台那样的搔首弄姿而已。倒是不断地询问和打听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当他从使者口中得知先生早起晚睡,食量不佳后,他笑了。他断言先生如此辛劳,必不久于人世。现在,站在丞相祠堂前的广场上,远眺曾经硝烟弥漫的平原,似乎风送来司马自信的笑。战争,是一部多么气壮山河而又妙不可言的哲学,它不仅见证了政治家的心理能量,也考验着他们的胸襟。司马懿欣然接受女人的衣冠,就在心理上胜了诸葛一筹,给了他一个冷气攻心。而孔明先生脆弱的心理防线就在司马的笑声中坍塌了。历史就是这样,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好。刘备、曹操、孙权用了他们一生的智慧没有完成的统一大业,最终以“三国归晋”而画上了一个凝重的句号。司马懿在他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终于在朦胧的目光中看到了一个**的年代的结束,他嘴角留给后世的笑一定是灿烂的。于是,我忽发奇想,假若我们以一个历史家的冷峻去看待那段远去的岁月,那么,倒应该在这五丈原上也为司马大人塑一座像了。侧目而视,在广场的东沿,矗立着一块巨石,镌刻了“心外无刀”四个嵌了深红朱砂的大字,在春阳下灼灼其华。是的,司马的刀在心中,在他的笑声中,心中的刀书写的是豪放的史册。而司马将军之被人唾骂,大概正在于少了诸葛的忠贞和诚信吧!当年刘备在白帝城晏驾的时候,曾经含泪托孤。声明如果自己的儿子不成器,先生完全可以取而代之,然而,他宁愿瞑目五丈原,也不愿落个“僭越”的声名。反之,当司马父子将他心中的“刀”举相曹魏政权时,他就被老百姓定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岁月,是一条滔滔东去的长河,它在自己漫长的征程中,总是理性地陶滤了暗淡的尘埃,沉淀了负重的沙粒,而把澄澈的涟漪,如雪的浪花注入精神的大海,载进文化的卷牒,让我们在这个春天的正午沐浴了人杰的光辉。不管五丈原怎样地见证了诸葛亮人性的缺失,怎样地留给历史诸多的遗憾,然而,捧读他感荡心灵的前后《出师表》,体味他弥留之际“因山为冢,冢足容椁;敛以时服,不须器物”的遗言,他伟大的人格,他道德的风范,都在我的面前站成一座高山,一座丰碑,于我的心头吟成一曲生命的史诗。

正午的阳光灿烂地洒在平原的身躯,临坡远眺,金色的油菜花,刚刚拔节的麦田,从眼前一直蔓延到秦岭脚下,淡淡的雾霭,扯丝拉絮,婷婷袅袅,从眼前流过。春风一度,换了人间。千古英雄,千古风流,千古才俊,走在如画风光中,也当块垒冰释,含笑如饴了吧?

篇5:关于诸葛亮的散文:诸葛亮与五丈原

诸葛亮与五丈原

01

写完《诸葛亮:从乡村青年到帝国CEO》(即将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更增添了去五丈原的渴望。不久前终于有机会成行,走进历史现场,去感受、缅怀,更为了解答许多心中的一些疑惑。

从西安沿西宝高速西行,过咸阳、杨陵,由虢镇下,此乃古镇,有3000多年历史,“唇亡齿寒”的典故出此,萧史吹箫引凤、韩信暗渡陈仓也都发生在附近。镇所在处南是秦岭山,北是高塬,中间是2条铁路、1条高速公路及渭河,河上有桥。在渭河桥头向左前方看去,逶迤而下的秦岭将入川道时形成了一处缓坡,左右延展,成为台地,这就是此行的目的地,五丈原。

从渭河到五丈原坡下行车用不了10分钟,很近。接着是盘旋的车道,比想像中的要高,要陡。来到原上,特地从车上下来,站在原畔向下面眺望,渭河在视线中已不清晰,在一片片楼群、厂房中时隐时现,倒是新修的高铁和车站十分显眼。再往对面看,那就是史书上屡屡提到的北原,隔川眺望,只觉得宽大、高远,没有想像的那种仄陡,这也加重了心中的某种疑惑。

原上地势较平坦,原畔有一院落,衬着松柏,古朴肃穆,这就是诸葛庙。庙内有诸葛亮的衣冠冢,进庙,为武侯敬了香,又看了历代题刻、碑铭,参观了“诸葛亮历次北伐展览”,再回到庙前的广场,已夕阳西沉。一阵风来,耳边似有瑟瑟之声,是空谷回音?还是真的已经走进了历史?

蜀建兴十二年(234),54岁的诸葛亮率10万大军由汉中出发再次北伐。这是他第6次北伐,8年前他就从成都进驻到了汉中,作为主持朝政的托孤大臣,诸葛亮把北伐看得比权力更重要,所以从那时起他就留在了汉中。然而时也?命也?前5次北伐都未能成功,这一次他用尽了力气,试图最后一击。

在诸葛亮的人生中有两个27年:第一个27年他家乡和隆中度过,在拼命地积累知识,做着准备;后一个27年他追随了先主刘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辅佐先主艰苦创业,建立了蜀汉王朝。27年前他向先主提出了那份著名的战略规划书,从此他一直按照这个规划进行着努力,践行着他对先主的承诺。

还是这样的黄昏,就在脚下这块土地上,诸葛亮向远方眺望时,心里在想着什么?

02

秋风原下久徘徊

诸葛亮站在五丈原上陷入深思时,耳畔吹过的是秋风的天。

此战的前后经过,《三国志》武侯传有简要记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五丈原之战

这场战役的过程当然复杂得多,细节记录在其他史料中,但仅就上述简略的记载,也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悉大众”。诸葛亮为此战拿出了全部家底,蜀汉总人口不足百万,10人养一卒已达承受之极限,《太平御览》引《诸葛亮别传》记载:“亮有士十万,十二更下,在者八万。”10万人里平时还要有2万人轮休,可见兵力是有限,此次调动了10万人马出征,绝对是倾巢而出了,所以只能胜,不能败,更不能惨败。

二是“由斜谷出”。斜谷是出秦岭山的一个出口,在五丈原的东侧,有古武功水流出,据说现于谷口处修有一座水库,可惜站在五丈原上望不到,此行时间也有限,留待下次了。斜谷是褒斜道的出口,褒斜道是秦岭山中3条古栈道之一,在此之前魏延提出过沿栈道出击关中的计划,为诸葛亮所否决,原因是太冒险,但此次北伐走的却是栈道,说明诸葛亮内心里的某种焦虑。

三是“对于渭南”。渭南,渭河之南,在五丈原下,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后司马懿曾说过一句话:“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按照这个看法,诸葛亮正确的选择应该是顺渭河谷地向东攻击,而不是来到原上据守,一向深通兵法的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四是“分兵屯田”。敌我形成对峙后,蜀军求战,魏军不战,诸葛亮于是分兵沿渭河谷地各处进行屯田,摆同一副稳扎稳打的架势,但这又和急于从斜谷杀出、急于求胜的战略不相符,分田真能解决蜀军长期屯兵的问题吗?诸葛亮真的打算一直在关中对峙下去吗?

面对史书记载难免产生这些困惑,事实也正如司马懿所料的那样,蜀军主力自从上了五丈原就失去了战役的主动权,一直被困在原上,直到几个月后诸葛亮在军中病逝。

所以,以前每看到这一段记载时都会很容易产出几个看法:

1、诸葛亮没有率军东进而死守五丈原,是战略上的错误;

2、诸葛亮分兵屯田改打持久战,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也是一个错误的战略;

3、诸葛亮的进攻还不够主动,比如可以占领对面的北原,由此一路东进,或许结果会有不同。

篇6:温庭筠《过五丈原》

铁马云雕共绝尘,

柳阴高压汉营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

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

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

从此谯周是老臣。

这篇诗,开头就好。

写诗要有“抽象”的功夫。抽象,不是平常说的抽象,而是说,把万象中最典型的一二抽出来。譬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好在哪呢?好在删。不是要在天理流行处添得一毫,而是把千形万象都删去,只留下最典型的一分。春天的景象有万种,都删去,只留杨柳,又用依依形容。杨柳是极简,依依是极奢。若不如此,春日的万种好,哪能四字说尽。杨柳依依,就尽了。冬天的景象有万种,都删去,只留雨雪。则春温冬杀,毕见无遗。

懂画漫画的人,不必鼻子眉毛都画,人人皆有的地方,不是特色,只消一两笔,勾出典型,则神采跃然。

铁马、云雕,两个词,将五丈原的典型抓稳了。五丈原的树、五丈原的草、五丈原的流水山谷,都不必写。

写兵戈之气,铁马是典型。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高明之处在于把“铁马”、“冰河”相连属。“铁马云雕”也一样。

这正是诗人笔夺天工的'地方。天地间万物,被他提笔刊落,只留一两样,境界就出来了。

共绝尘,共字好,一种说法是“久绝尘”,久不如共。

“共”还可以换成“两”,共绝尘就是两绝尘,铁马绝尘,云雕亦绝尘。铁马是陆上绝尘,云雕是天上绝尘。陆上绝尘犹可追,天上绝尘无从觅。

但那些都是明处的绝尘。暗处的绝尘,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绝尘者,弃绝尘寰也。

杜甫诗: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开是昨开、今开,也是菊开、泪开。一系是无论孑身漂泊万方,如舟如萍,终系故园如一。而此诗“共绝尘”者,又岂止铁马云雕!故知,两绝尘,不如共绝尘。

温八叉之开笔,无比惊艳。

柳阴高压汉营春。

柳阴,是阴柔之象。春日之象,桃红是阳,柳绿是阴。柳阴,则是重阴。徐俯“小舟撑出柳阴来”,贺知章“万条垂下绿丝绦”,何等闲逸。柳阴在诗中多是逸笔。但这里不一样——柳阴高压汉营春!

柳阴不高。小舟撑出,不过一篙;万条垂下,至多数丈。如此尚能“高压”,可征汉营春气之低郁。

汉营,在卦为《师》。柳阴高压,重阴居孤阳之上,乃《师》之六三:师或舆尸,凶。

大军要载着尸体归来了。

《周易本义》曰:“舆尸,谓师徒挠败,舆尸而归也。以阴居阳,才弱志刚,不中不正,而犯非其分,故其象占如此。《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此句七字,有柳阴,有春。原是淑气清和之态,温八叉添“高压汉营”四字,气象陡转,笔力之惊人有如此。

天清杀气屯关右。

虽然柳阴高压,毕竟淑气清和。颔联先下“天清”二字。

写肃杀,偏用清和点衬,是大手笔。

庸俗的手笔怎样?

——天昏杀气屯关右。

——天曛杀气屯关右。

——黯天杀气屯关右。

如此,则较“天清”失之远矣。谁说忠臣死了就要阴风怒号云霾遮天?

依然天清,依然春煦。而肃杀之气,已暗自结凝。

杀气,就是兵气。

杀气和兵气,俱是虚。兵气,是实之虚,杀气,是虚之虚。

江总:“长城兵气寒,饮马讵为难。”不宜用杀气,写的不是死生之事,天寒,虽有兵革,却无杀机。

王贞白:“鼓声遥赤塞,兵气远冲天。”也不宜用杀气。鼓是实,兵亦是实,若作杀气,则外露。

今人陈永正:“荣谢匆匆武士魂,那能兵气化氤氲”,写樱花,也是兵气。武士魂是虚,要将一物来比拟,以虚比虚,未若以实比虚,故兵气胜杀气。杀气露骨,坏七绝之蕴藉。

但温八叉此句,端宜杀气,不宜兵气。何哉?

屯之一字,即是说兵。兵气屯关右,即屯兵关右,索然寡味。杀气屯关右,凛然生动。欧阳修《醉翁亭记》初稿,“酿泉为酒,泉冽而酒香”,后改为“泉香而酒冽”则佳,其理一也。

夜半妖星照渭滨。

夜半对天清。气对时,活泛。属对不能死,死则合掌。妖星对杀气,大佳。气是虚,星是实。杀是虚,妖是实。无物名杀,有物名妖。虽无物名杀,有兵在,自然有杀,似虚反实。虽有物名妖,却出于想象,似实反虚。杀气屯,是假;妖星照,是真。

太公昔钓渭水,妖星夜照其滨。此处“渭滨”,既可作实解,又可作虚解。作虚解,则令人遥想昔年之姜尚。“夜半妖星照渭滨”,此种诡警,唐诗少见。

绝尘、高压、杀气、妖星,都点出一个字:死。

颔联写景,颈联议论,是七律最常规的写法。庸手逢此,写景俗,议论亦俗。而高手每能翻出新意。

下国卧龙空寤主。

下国,就是小国。龙卧于小国,或跃在渊,其志难申。

寤,寐觉而有言曰寤。做梦惊醒,记得清清楚楚。

龙卧下国,梦先主而惊觉。隐括《前出师表》“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中原得鹿不由人。

下国对中原,极工。工至极处,便近合掌。卧龙对得鹿,活泼。卧龙是偏正,得鹿是动宾,但分开看,卧与得,俱动词;龙与鹿,俱名词,俱动物。下国卧龙,是人;中原得鹿,是事;以事对人,本有过宽之嫌,但掰开看,字字稳,挑剔不得。巨匠逞才,往往如此。更难的,偏偏是流水对。这样写诗,真是要打死一万个庸才草包了。

李义山“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上句写诸葛孔明之高才,下句写汉室复兴之无望,造意与八叉几同。“关张无命欲何如”,即“中原得鹿不由人”。“下国卧龙空寤主”,即“管乐有才真不忝”,几乎一模一样的意思,竟能写出全然不同的句子,可谓神奇。义山是绝世天才,此联也极有名,而悲怆浩叹之意,终于此处略逊。

颈联议论,尾联首句是描写:

象床宝帐无言语。

象床,即象牙雕镂之床。写其尊贵。

换个诗人,可能写“象床宝帐音声寂”。音声寂和无言语,一个意思。傅玄《朝时篇》:“形影虽仿佛,音声寂无达。纤弦感促柱,触之哀声发。”

但这里却不宜用“音声寂”。因为“象床宝帐”是诗的语言,“音声寂”也是诗的语言。“象床宝帐”是雕镂,“音声寂”也是雕镂。重重雕镂,情意有隔,不似从肺腑逼出。作诗至此,高明炫尽,不容再杂入机巧,若更作雕镂之语,则难免“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之讥。

倒不如大白话。所谓“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呼天呼父母之语,自肺腑迸出,不假修饰。故“无言语”好。

从此谯周是老臣。

此结有万钧之力。

谯周而为老臣,则蜀汉于今更无人矣。蜀汉今既无人,昔则有人。谁人耶?诸葛孔明一人而已。

武王有乱臣十人,舜有五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昔蜀汉之存,端赖诸葛孔明一人之力,所谓鞠躬而尽形寿,只手以挽狂澜者也。

写至“象床宝帐无言语”,叙事已臻其极,无更进之余地,若更写舆尸以归、后人怀想,则笔势走老,衰颓不堪。故知写诗的天才,不在诗中,乃在诗外,三分在警句,七分在佳构。八叉乃笔锋一转,唯写谯周,不复着笔孔明。不复着笔孔明者,以蜀汉再无孔明矣。言蜀汉再无孔明,则所有平章悉皆失色,不容更赞一辞。

拓展阅读:温庭筠的经典名句

1、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2、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3、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4、羌管一声何处曲,流莺百啭最高枝。

5、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6、河源怒触风如刀,剪断朔云天更高。

7、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8、芳草无情人自迷。

9、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

10、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2、碧天如水夜云轻。

13、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14、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15、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16、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17.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18.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19.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20.寂寞游人寒食后,夜来风雨送梨花。

篇7:诸葛亮病倒五丈原

公元229年四月,吴王孙权正式即位称帝。蜀汉大臣大多数认为孙权称帝是僭号,要求跟东吴断绝盟好关系。诸葛亮却认为,蜀汉眼前主要对手是魏国。他坚持和东吴保持联盟,继续准备北伐。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出兵祁山。魏国派了一个大将司马懿和张郃等一起率领人马赶往祁山。诸葛亮把一部分将士留在祁山,自己率领主力拦击司马懿。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的战略。他认为诸葛亮孤军深入,带的军粮不多,所以在险要的地方筑好营垒,叫将士只守不战。

魏军将领以为司马懿害怕诸葛亮,一再请战,说:“您怕蜀军像害怕老虎一样,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司马懿硬着头皮,带兵赶上去跟诸葛亮大战一场,结果被蜀军杀得一败涂地。但是蜀军由于后方的运粮官员失职,粮草供应不上,只好主动撤兵。大将张郃带兵紧紧追赶,赶到木门一带山谷地带,被诸葛亮预先布置好的伏兵用乱箭射杀了。

诸葛亮几次出兵,往往因为粮食供应不上退兵。他接受这个教训,设计了两种运输工具,叫做“木牛”、“流马”(两种经过改革的小车),用它们把粮食运到斜谷口(在今陕西眉县西南)囤积起来。

公元234年,诸葛亮作好充分准备,发动十万大军进行最后一次北伐。他派使者到东吴,约孙权同时发起攻势,南北策应,使魏国两面受敌。

诸葛亮大军出了斜谷口,到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为了作长期打算,他派一部分兵士构筑营垒,准备作战;另派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当地老百姓夹杂在一起耕种。蜀军纪律严明,百姓和兵士相处得很好。

魏明帝派司马懿率领魏军渡过渭水,也筑起营垒防守,和蜀军对峙着。

孙权接到诸葛亮的信,马上三路出兵进攻魏国。魏明帝也厉害,他一面亲自率领大军到南面抵挡东吴的进攻;一面通知司马懿在五丈原坚持,只守不战。

诸葛亮等待东吴方面的消息,但是结果使他很失望:孙权的进攻失败了。他想跟魏军决战,但是司马懿始终稳守营垒,诸葛亮几次三番向他挑战没有用。双方在那里相持了一百多天。

要使魏军出来打,只有想法子激怒司马懿。诸葛亮利用当时轻视妇女的风俗,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妇女的服饰。意思就是司马懿这样胆小怕战,还是回去做个“闺房小姐”吧。

魏军将士看到主将受到嘲弄,气恼得嚷着要跟蜀军拼。司马懿知道这是诸葛亮的激将法,并不发火。他安慰将士说:“好,我向皇上上个奏章,请求准许我们跟蜀军决战一场。”

过了几天,魏明帝派了一个大臣赶到魏营,传达命令,不许出战。

蜀军将士听到消息,感到失望。只有诸葛亮懂得司马懿的用意,说:“司马懿上奏章请求打仗,这是做给将士们看的。要不然,大将率领军队在外,哪有千里迢迢去请战的道理。”

诸葛亮料到司马懿的心理,司马懿也在探听诸葛亮的情况。有一次,诸葛亮派使者到魏营去挑战,司马懿挺有礼貌地接待使者,跟使者聊天,说:“你们丞相公事一定很忙吧。近来身体可好?胃口怎么样?”

使者觉得司马懿问的都是些客套话,也就老实回答说:“丞相的确很忙,军营里大小事情都要亲自抓。他起得早,睡得很晚。只是近来胃口不好,吃得很少。”

使者走了以后,司马懿就跟左右将士说:“你们看,诸葛孔明吃得少,事务又那么繁重,能支撑得长久吗?”

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由于过度辛劳,终于在军营里病倒了。

篇8:五丈原上的风作文800字初二

五丈原上的风作文800字初二

昏黄的天空仅有尺般的距离压抑的使我喘不过气来,骑着疲惫的战马,带着一颗忧郁的心走在军队前,顶着瑟瑟秋风,士兵们托着沉重的'脚步慢慢走着,天地间的声音似乎从未如此单调,风声、马啼声、脚步声,还有那个或许只属于他的叹息声。

我跟在那轮椅的后面注释着他,五年了。从未认真观察过他,一直都在军前周转。他手中的羽扇缓缓摆动,纶巾下大片的白发分明,眉头微微皱起,愿本智的双眼分明亦蒙上了一层暗淡。从未有过的失败带来的恐惧取代绝胜与千里之外的自信与从容,他眼角不停抽动,头埋了下去,他又在想什么呢?想着先帝?想蜀汉?想后主?还是想我这个不肖的徒儿。难道他就从未想过自己?他的一生就只能是奉献吗?回答我的只有过肩的秋风。

“伯钧”丞相的呼唤打破了持续很久的寂静,“此处依山傍水,独具地利,就在此处扎寨吧!”丞相似乎都是那么谨慎,但声音却带有一些沙哑,“是”,我下了马跪在他面前,刹时间丞相那苍老的面庞,遍布的皱纹,暗淡的眼神让我感到丞相老了。

黑夜的五丈原更加安静了,却没人入睡,所有的士兵立在丞相仗前,我站在仗外踱步其间,山不再挺立,软软的躺在一起,水与青石的撞击声亦不在欢快,却像江水在抽泣,无论多大的风,“兴复汉室”的大旗再也无法昂首,因此那面大旗在他的心里已经倒了,不是不愿坚起,是他没有能力了,他老了,只要他活着,重振汉威不难…。,夜就这样过去,刹时!我跑到仗前,所有将士都跪倒了。

五丈原,残阳似血,秋风烈烈。

三更的号角早已吹过,我却杀死了本该我的睡眠,当听到仗外士兵高喊:“丞相保重贵体,重振汉威”时,我那颗热血彭湃的心,也跟他们一起在吼,我不愿放弃,不愿放弃我的理想和我必需承受的责任,但我老了。重任压了我27年,是该防手的时候了,我心中酸楚,秋风吹过营仗,掠走我脸上的一颗晶莹的液体,自从先帝走的那一刻,我就受到了无比的压抑,我知道从那时起,我的任务就不在是举起蜀汉了,而是整个天下。而今我老了,我无法举起这庞然大物了,但又有谁能顶替我呢?我无言,一阵透凉,我感谢风,秋风告诉了我答案,就是那个在五丈原外徘徊的将军。他是我的骄傲,也是整个蜀汉的骄傲,相信他将来也是世界的骄傲,我微微一笑,手中的羽扇缓缓落地。

时势造英雄,英雄却始终无法造一个时势,一代贤相,诸葛孔明在这里留下了一曲五千年来震撼中华的悲剧。

篇9:过五丈原诗词鉴赏

过五丈原诗词鉴赏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营高压汉营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译文及注释

「翻译」

云旗飘战马嘶尘头滚滚,大军浩荡直奔长安古城。

函谷关西战鼓号角正响,一颗将星坠落渭水之滨。

蜀国卧龙空自忠心耿耿,统一大业终究难以完成。

神龛里的遗像默默无语,只好让那谯周随意而行。

「注释」

⑴过:一本作“经”。五丈原: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用武、劳竭命陨的古战场,遗址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

⑵铁马:铁骑,指强大的军队。云雕:指画有虎熊与鹰隼的旗帜。绝尘:指行军速度极快。雕:一本作“骓”。久:一本作“共”。

⑶柳营:细柳营,西汉周亚夫屯兵之地,这里比喻诸葛亮的军营。汉宫:指西汉长安宫殿。营:一本作“宫”。

⑷杀气:战争氛围。关右:函谷关以西的地方,在今陕西省中部地区。晴:一本作“清”。

⑸妖星:古人认为天上若有彗星或流星一类的东西出现,就预示着灾难的降临。

⑹下国:指偏处西南的蜀国。卧龙:指诸葛亮。误:一本作“寤”。

⑺中原逐鹿:争夺政权,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逐:一本作“得”,得鹿比喻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获得胜利。因:一本作“由”。

⑻象牙锦帐:五丈原诸葛亮祠庙中神龛里的'摆设。锦:一本作“宝”。

⑼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今四川阆中)人,曾任蜀汉光禄大夫,在诸葛亮死后深得后主刘禅宠信。公元263年(蜀汉炎兴元年)魏入蜀,劝刘禅降魏,遂被封为阳城亭侯。在晋官至散骑常侍。老:一本作“旧”。

「赏析」

此诗开头气势凌厉。蜀汉雄壮的铁骑,高举着绘有熊虎和鸷鸟的战旗,以排山倒海之势,飞速北进,威震中原。“高压”一词本很抽象,但由于前有铁马、云雕、柳营等形象做铺垫,便使人产生一种大军压境恰似泰山压顶般的真实感。“柳营”这个典故,把诸葛亮比作西汉初年治军有方的周亚夫,表现出敬慕之情。三、四两句笔挟风云,气势悲怆。“天晴杀气”,既点明秋高气爽的季节,又暗示战云密布,军情十分紧急。在这样关键的时刻,灾难却降临到诸葛亮头上。相传诸葛亮死时,其夜有大星“赤而芒角”,坠落在渭水之南。“妖星”一词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无比痛惜。

前四句全是写景,诗行与诗行之间跳跃、飞动。首联写春,颔联便跳写秋。第三句写白昼,第四句又转写夜间。仅用几组典型画面,便概括了诸葛亮最后一百多天里运筹帷幄、未捷身死的情形,慷慨悲壮,深沉动人,跌宕起伏,摇曳多姿。温庭筠诗本以侧艳为工,而此篇能以风骨遒劲见长,确是难得。后四句纯是议论,以历史事实为据,悲切而中肯。

诸葛亮竭智尽忠,却无法使后主刘禅从昏庸中醒悟过来,他对刘禅的开导、规劝没有起什么用。一个“空”字包蕴着无穷感慨。“不因人”正照应“空误主”。作为辅弼,诸葛亮鞠躬尽瘁,然而时势如此,他实在难以北取中原,统一中国。诗人对此深为叹惋。诸葛亮一死,蜀汉国势便江河日下。可是供奉在祠庙中的诸葛亮像已无言可说,无计可施了。这是诗人从面前五丈原的诸葛亮庙生发开去的。谯周是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老臣”两字,本是杜甫对诸葛亮的赞誉:“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用在这里,讽刺性很强。诗人暗暗地把谯周误国降魏和诸葛亮匡世扶主作了对比,读者自然可以想象到后主的昏庸和谯周的卑劣了。诗人用“含而不露”的手法,反而收到了比痛骂更强烈的效果。

整首诗内容深厚,感情沉郁。前半以虚写实,从虚拟的景象中再现出真实的历史画面;后半夹叙夹议,却又和一般抽象的议论不同。它用历史事实说明了褒贬之意。末尾用谯周和诸葛亮作对比,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系蜀国安危于一身的独特地位,也加深了读者对诸葛亮的敬仰。

篇10:温庭筠《经五丈原》赏析

温庭筠《经五丈原》赏析

温庭筠的《经五丈原》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惋惜与竭智尽忠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对后主刘禅和谯周的投降误国作了辛辣的嘲讽。

版本一

过五丈原⑴

铁马云雕久绝尘⑵,柳阴高压汉营春⑶。

天晴杀气屯关右⑷,夜半妖星照渭滨⑸。

下国卧龙空误主⑹,中原逐鹿不因人⑺。

象床锦帐无言语⑻,从此谯周是老臣⑼。[1]

版本二

经五丈原⑴

铁马云雕久绝尘⑵,柳营高压汉宫春⑶。

天清杀气屯关右⑷,夜半妖星照渭滨⑸。

下国卧龙空寤主⑹,中原得鹿不由人⑺。

象床宝帐无言语⑻,从此谯周是老臣⑼。

【注释】

⑴过:一本作“经”。五丈原: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用武、劳竭命陨的古战场,遗址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

⑵铁马:铁骑,指强大的军队。云雕:指画有虎熊与鹰隼的旗帜。绝尘:指行军速度极快。雕:一本作“骓”。久:一本作“共”。

⑶柳阴:一本作“柳营”,即细柳营,西汉周亚夫屯兵之地,这里比喻诸葛亮的军营。汉宫:指西汉长安宫殿。营:一本作“宫”。

⑷杀气:战争氛围。关右:函谷关以西的地方,在今陕西省中部地区。晴:一本作“清”。

⑸妖星:古人认为天上若有彗星或流星一类的东西出现,就预示着灾难的降临。

⑹下国:指偏处西南的蜀国。卧龙:指诸葛亮。误:一本作“寤”。

⑺中原逐鹿:争夺政权,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逐:一本作“得”,得鹿比喻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获得胜利。因:一本作“由”。

⑻象床锦帐:五丈原诸葛亮祠庙中神龛里的摆设。锦:一本作“宝”。

⑼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今四川阆中)人,曾任蜀汉光禄大夫,在诸葛亮死后深得后主刘禅宠信。蜀汉炎兴元年(263年)魏入蜀,劝刘禅降魏,遂被封为阳城亭侯。在晋官至散骑常侍。老:一本作“旧”。

【白话译文】

云旗飘战马嘶尘头滚滚,大军浩荡直奔长安古城。

函谷关西战鼓号角正响,一颗将星坠落渭水之滨。

蜀国卧龙空自忠心耿耿,统一大业终究难以完成。

神龛里的遗像默默无语,只好让那谯周随意而行。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题表明此诗是诗人路过五丈原时因怀念蜀汉名相诸葛亮而作。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春,诸葛亮率兵伐魏,在五丈原屯兵,与魏军相持于渭水南岸达一百多天。八月,遂病死军中。一代名相,壮志未酬,常引起后人的无穷感慨。杜甫曾为此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温庭筠也出于这种惋惜的心情,当路过五丈原诸葛亮祠庙时,写了这首诗。

【赏析】

此诗开头气势凌厉。蜀汉雄壮的铁骑,高举着绘有熊虎和鸷鸟的战旗,以排山倒海之势,飞速北进,威震中原。“高压”一词本很抽象,但由于前有铁马、云雕、柳营等形象做铺垫,便使人产生一种大军压境恰似泰山压顶般的.真实感。“柳营”这个典故,把诸葛亮比作西汉初年治军有方的周亚夫,表现出敬慕之情。三、四两句笔挟风云,气势悲怆。“天晴杀气”,既点明秋高气爽的季节,又暗示战云密布,军情十分紧急。在这样关键的时刻,灾难却降临到诸葛亮头上。相传诸葛亮死时,其夜有大星“赤而芒角”,坠落在渭水之南。“妖星”一词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无比痛惜。

前四句全是写景,诗行与诗行之间跳跃、飞动。首联写春,颔联便跳写秋。第三句写白昼,第四句又转写夜间。仅用几组典型画面,便概括了诸葛亮最后一百多天里运筹帷幄、未捷身死的情形,慷慨悲壮,深沉动人,跌宕起伏,摇曳多姿。温庭筠诗本以侧艳为工,而此篇能以风骨遒劲见长,确是难得。后四句纯是议论,以历史事实为据,悲切而中肯。

诸葛亮竭智尽忠,却无法使后主刘禅从昏庸中醒悟过来,他对刘禅的开导、规劝没有起什么用。一个“空”字包蕴着无穷感慨。“不因人”正照应“空误主”。作为辅弼,诸葛亮鞠躬尽瘁,然而时势如此,他实在难以北取中原,统一中国。诗人对此深为叹惋。诸葛亮一死,蜀汉国势便江河日下。可是供奉在祠庙中的诸葛亮像已无言可说,无计可施了。这是诗人从面前五丈原的诸葛亮庙生发开去的。谯周是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老臣”两字,本是杜甫对诸葛亮的赞誉:“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用在这里,讽刺性很强。诗人暗暗地把谯周误国降魏和诸葛亮匡世扶主作了对比,读者自然可以想象到后主的昏庸和谯周的卑劣了。沈德潜为此句旁批说:“诮之比于痛骂”(《唐诗别裁》)。诗人用“含而不露”的手法,反而收到了比痛骂更强烈的效果。

整首诗内容深厚,感情沉郁。前半以虚写实,从虚拟的景象中再现出真实的历史画面;后半夹叙夹议,却又和一般抽象的议论不同。它用历史事实说明了褒贬之意。末尾用谯周和诸葛亮作对比,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系蜀国安危于一身的独特地位,也加深了读者对诸葛亮的敬仰。

拓展阅读:温庭筠简介

温庭筠(wēn tíng yún),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jiàn)助教。

《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著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居江淮,后定居于鄠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早年苦心学文,年轻时即以词赋兼工,才思敏捷知名。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

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多。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经常出入于相府。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北朝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

篇11:五丈原诸葛亮庙诗歌

五丈原诸葛亮庙诗歌

三国的风,是有厚度的

让低矮的五丈原比原来高了五丈--井水题记

(一)诸葛泉水

来到五丈原下,秋风已死

但见蜀军饮马的山泉还活绷乱跳

如鱼儿钻出时光的黑洞

许多全身盔甲的战马

藏在落叶里,躲进山林

都在一次山火中

呼啸而去,成为风

寂寞的山泉,用甜蜜的乳头

喂养着山下世世代代的

忠诚不变的小麦

我看见,午后,三个村妇

用洗衣盆舀起星落那夜的月光

用棒槌捶着昨天裹满泥土的衣服

却捶出一池战马的嘶鸣

哽咽

(二)落星石

那一夜,谁把天捅了个窟窿

自东南向西北

掉下一颗星星

诸葛孔明起身去补天的.漏洞

碎裂的星星

留给五丈原一场雨

浇灌出许多绿色的村庄

村庄的胎记都是星星的烙印

五星,落星,岐星

春天里,我看见那些村庄

已经和细柳一起发芽

阳光射出一支利箭时

每个芽儿崩裂出了智慧的

火星

(三)结义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棵树

而这一棵树属于三个人

刘、关、张

三分叉又合而为一

撑起蜀汉的绿荫

今天,一只黑色的鸟

依然被三国细碎的阳光抚摩

人结义,心结义

草木不过是个比喻

而这一棵树被比喻成人的标本

穿着千年的铠甲

当那只黑色的鸟儿张开翅膀的时候

我偷偷地拿走了这树的一节骨头

埋在我的皮肉里

篇12:温庭筠《经五丈原》翻译

温庭筠《经五丈原》翻译

温庭筠的《经五丈原》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惋惜与竭智尽忠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对后主刘禅和谯周的投降误国作了辛辣的嘲讽。作品风格遒劲,气势雄浑,感情沉重,含蕴深厚。

版本一

过五丈原⑴

铁马云雕久绝尘⑵,柳阴高压汉营春⑶。

天晴杀气屯关右⑷,夜半妖星照渭滨⑸。

下国卧龙空误主⑹,中原逐鹿不因人⑺。

象床锦帐无言语⑻,从此谯周是老臣⑼。[1]

版本二

经五丈原⑴

铁马云雕久绝尘⑵,柳营高压汉宫春⑶。

天清杀气屯关右⑷,夜半妖星照渭滨⑸。

下国卧龙空寤主⑹,中原得鹿不由人⑺。

象床宝帐无言语⑻,从此谯周是老臣⑼。

【注释】

⑴过:一本作“经”。五丈原: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用武、劳竭命陨的古战场,遗址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

⑵铁马:铁骑,指强大的军队。云雕:指画有虎熊与鹰隼的旗帜。绝尘:指行军速度极快。雕:一本作“骓”。久:一本作“共”。

⑶柳阴:一本作“柳营”,即细柳营,西汉周亚夫屯兵之地,这里比喻诸葛亮的军营。汉宫:指西汉长安宫殿。营:一本作“宫”。

⑷杀气:战争氛围。关右:函谷关以西的地方,在今陕西省中部地区。晴:一本作“清”。

⑸妖星:古人认为天上若有彗星或流星一类的东西出现,就预示着灾难的降临。

⑹下国:指偏处西南的蜀国。卧龙:指诸葛亮。误:一本作“寤”。

⑺中原逐鹿:争夺政权,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逐:一本作“得”,得鹿比喻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获得胜利。因:一本作“由”。

⑻象床锦帐:五丈原诸葛亮祠庙中神龛里的摆设。锦:一本作“宝”。

⑼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今四川阆中)人,曾任蜀汉光禄大夫,在诸葛亮死后深得后主刘禅宠信。蜀汉炎兴元年(263年)魏入蜀,劝刘禅降魏,遂被封为阳城亭侯。在晋官至散骑常侍。老:一本作“旧”。

【翻译】

云旗飘战马嘶尘头滚滚,大军浩荡直奔长安古城。

函谷关西战鼓号角正响,一颗将星坠落渭水之滨。

蜀国卧龙空自忠心耿耿,统一大业终究难以完成。

神龛里的遗像默默无语,只好让那谯周随意而行。

拓展阅读:《经五丈原》赏析

此诗开头气势凌厉。蜀汉雄壮的铁骑,高举着绘有熊虎和鸷鸟的战旗,以排山倒海之势,飞速北进,威震中原。“高压”一词本很抽象,但由于前有铁马、云雕、柳营等形象做铺垫,便使人产生一种大军压境恰似泰山压顶般的真实感。“柳营”这个典故,把诸葛亮比作西汉初年治军有方的周亚夫,表现出敬慕之情。三、四两句笔挟风云,气势悲怆。“天晴杀气”,既点明秋高气爽的季节,又暗示战云密布,军情十分紧急。在这样关键的时刻,灾难却降临到诸葛亮头上。相传诸葛亮死时,其夜有大星“赤而芒角”,坠落在渭水之南。“妖星”一词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无比痛惜。

前四句全是写景,诗行与诗行之间跳跃、飞动。首联写春,颔联便跳写秋。第三句写白昼,第四句又转写夜间。仅用几组典型画面,便概括了诸葛亮最后一百多天里运筹帷幄、未捷身死的情形,慷慨悲壮,深沉动人,跌宕起伏,摇曳多姿。温庭筠诗本以侧艳为工,而此篇能以风骨遒劲见长,确是难得。后四句纯是议论,以历史事实为据,悲切而中肯。

诸葛亮竭智尽忠,却无法使后主刘禅从昏庸中醒悟过来,他对刘禅的开导、规劝没有起什么用。一个“空”字包蕴着无穷感慨。“不因人”正照应“空误主”。作为辅弼,诸葛亮鞠躬尽瘁,然而时势如此,他实在难以北取中原,统一中国。诗人对此深为叹惋。诸葛亮一死,蜀汉国势便江河日下。可是供奉在祠庙中的诸葛亮像已无言可说,无计可施了。这是诗人从面前五丈原的诸葛亮庙生发开去的。谯周是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老臣”两字,本是杜甫对诸葛亮的赞誉:“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用在这里,讽刺性很强。诗人暗暗地把谯周误国降魏和诸葛亮匡世扶主作了对比,读者自然可以想象到后主的昏庸和谯周的卑劣了。沈德潜为此句旁批说:“诮之比于痛骂”(《唐诗别裁》)。诗人用“含而不露”的手法,反而收到了比痛骂更强烈的效果。

整首诗内容深厚,感情沉郁。前半以虚写实,从虚拟的景象中再现出真实的历史画面;后半夹叙夹议,却又和一般抽象的议论不同。它用历史事实说明了褒贬之意。末尾用谯周和诸葛亮作对比,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系蜀国安危于一身的独特地位,也加深了读者对诸葛亮的敬仰。

风起微澜的伤感散文

风起浮动你的发的网络散文

关于诸葛亮的散文:诸葛亮与五丈原

三国演义诸葛亮演讲稿中学生

武侯传散文

历朝历代咏武侯诗词大全

简要概括儒家的礼仪观的内容

因你而来,为你而去抒情散文

名人故事: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

魏武侯作文

风起五丈原散文
《风起五丈原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风起五丈原散文(共12篇)】相关文章:

《过分水岭》 温庭筠2023-01-26

武侯墓及式侯祠导游词2023-09-09

初出茅庐的主人公是谁2022-10-26

温庭筠《过分水岭》翻译赏析2023-08-28

过分水岭古诗2023-10-06

温庭筠《过分水岭》原文翻译2024-02-27

温庭筠《经五丈原》文学赏析2022-05-07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2023-06-01

《蜀相》有感2023-11-06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2023-07-0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