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的散文:诸葛亮与五丈原

时间:2022-06-02 02:07:2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关于诸葛亮的散文:诸葛亮与五丈原(合集9篇)由网友“likebruc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关于诸葛亮的散文:诸葛亮与五丈原,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关于诸葛亮的散文:诸葛亮与五丈原

篇1:关于诸葛亮的散文:诸葛亮与五丈原

诸葛亮与五丈原

01

写完《诸葛亮:从乡村青年到帝国CEO》(即将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更增添了去五丈原的渴望。不久前终于有机会成行,走进历史现场,去感受、缅怀,更为了解答许多心中的一些疑惑。

从西安沿西宝高速西行,过咸阳、杨陵,由虢镇下,此乃古镇,有3000多年历史,“唇亡齿寒”的典故出此,萧史吹箫引凤、韩信暗渡陈仓也都发生在附近。镇所在处南是秦岭山,北是高塬,中间是2条铁路、1条高速公路及渭河,河上有桥。在渭河桥头向左前方看去,逶迤而下的秦岭将入川道时形成了一处缓坡,左右延展,成为台地,这就是此行的目的地,五丈原。

从渭河到五丈原坡下行车用不了10分钟,很近。接着是盘旋的车道,比想像中的要高,要陡。来到原上,特地从车上下来,站在原畔向下面眺望,渭河在视线中已不清晰,在一片片楼群、厂房中时隐时现,倒是新修的高铁和车站十分显眼。再往对面看,那就是史书上屡屡提到的北原,隔川眺望,只觉得宽大、高远,没有想像的那种仄陡,这也加重了心中的某种疑惑。

原上地势较平坦,原畔有一院落,衬着松柏,古朴肃穆,这就是诸葛庙。庙内有诸葛亮的衣冠冢,进庙,为武侯敬了香,又看了历代题刻、碑铭,参观了“诸葛亮历次北伐展览”,再回到庙前的广场,已夕阳西沉。一阵风来,耳边似有瑟瑟之声,是空谷回音?还是真的已经走进了历史?

蜀建兴十二年(234),54岁的诸葛亮率10万大军由汉中出发再次北伐。这是他第6次北伐,8年前他就从成都进驻到了汉中,作为主持朝政的托孤大臣,诸葛亮把北伐看得比权力更重要,所以从那时起他就留在了汉中。然而时也?命也?前5次北伐都未能成功,这一次他用尽了力气,试图最后一击。

在诸葛亮的人生中有两个27年:第一个27年他家乡和隆中度过,在拼命地积累知识,做着准备;后一个27年他追随了先主刘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辅佐先主艰苦创业,建立了蜀汉王朝。27年前他向先主提出了那份著名的战略规划书,从此他一直按照这个规划进行着努力,践行着他对先主的承诺。

还是这样的黄昏,就在脚下这块土地上,诸葛亮向远方眺望时,心里在想着什么?

02

秋风原下久徘徊

诸葛亮站在五丈原上陷入深思时,耳畔吹过的是秋风的天。

此战的前后经过,《三国志》武侯传有简要记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五丈原之战

这场战役的过程当然复杂得多,细节记录在其他史料中,但仅就上述简略的记载,也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悉大众”。诸葛亮为此战拿出了全部家底,蜀汉总人口不足百万,10人养一卒已达承受之极限,《太平御览》引《诸葛亮别传》记载:“亮有士十万,十二更下,在者八万。”10万人里平时还要有2万人轮休,可见兵力是有限,此次调动了10万人马出征,绝对是倾巢而出了,所以只能胜,不能败,更不能惨败。

二是“由斜谷出”。斜谷是出秦岭山的一个出口,在五丈原的东侧,有古武功水流出,据说现于谷口处修有一座水库,可惜站在五丈原上望不到,此行时间也有限,留待下次了。斜谷是褒斜道的出口,褒斜道是秦岭山中3条古栈道之一,在此之前魏延提出过沿栈道出击关中的计划,为诸葛亮所否决,原因是太冒险,但此次北伐走的却是栈道,说明诸葛亮内心里的某种焦虑。

三是“对于渭南”。渭南,渭河之南,在五丈原下,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后司马懿曾说过一句话:“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按照这个看法,诸葛亮正确的选择应该是顺渭河谷地向东攻击,而不是来到原上据守,一向深通兵法的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四是“分兵屯田”。敌我形成对峙后,蜀军求战,魏军不战,诸葛亮于是分兵沿渭河谷地各处进行屯田,摆同一副稳扎稳打的架势,但这又和急于从斜谷杀出、急于求胜的战略不相符,分田真能解决蜀军长期屯兵的问题吗?诸葛亮真的打算一直在关中对峙下去吗?

面对史书记载难免产生这些困惑,事实也正如司马懿所料的那样,蜀军主力自从上了五丈原就失去了战役的主动权,一直被困在原上,直到几个月后诸葛亮在军中病逝。

所以,以前每看到这一段记载时都会很容易产出几个看法:

1、诸葛亮没有率军东进而死守五丈原,是战略上的错误;

2、诸葛亮分兵屯田改打持久战,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也是一个错误的战略;

3、诸葛亮的进攻还不够主动,比如可以占领对面的北原,由此一路东进,或许结果会有不同。

篇2:诸葛亮病倒五丈原

公元229年四月,吴王孙权正式即位称帝。蜀汉大臣大多数认为孙权称帝是僭号,要求跟东吴断绝盟好关系。诸葛亮却认为,蜀汉眼前主要对手是魏国。他坚持和东吴保持联盟,继续准备北伐。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出兵祁山。魏国派了一个大将司马懿和张郃等一起率领人马赶往祁山。诸葛亮把一部分将士留在祁山,自己率领主力拦击司马懿。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的战略。他认为诸葛亮孤军深入,带的军粮不多,所以在险要的地方筑好营垒,叫将士只守不战。

魏军将领以为司马懿害怕诸葛亮,一再请战,说:“您怕蜀军像害怕老虎一样,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司马懿硬着头皮,带兵赶上去跟诸葛亮大战一场,结果被蜀军杀得一败涂地。但是蜀军由于后方的运粮官员失职,粮草供应不上,只好主动撤兵。大将张郃带兵紧紧追赶,赶到木门一带山谷地带,被诸葛亮预先布置好的伏兵用乱箭射杀了。

诸葛亮几次出兵,往往因为粮食供应不上退兵。他接受这个教训,设计了两种运输工具,叫做“木牛”、“流马”(两种经过改革的小车),用它们把粮食运到斜谷口(在今陕西眉县西南)囤积起来。

公元234年,诸葛亮作好充分准备,发动十万大军进行最后一次北伐。他派使者到东吴,约孙权同时发起攻势,南北策应,使魏国两面受敌。

诸葛亮大军出了斜谷口,到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为了作长期打算,他派一部分兵士构筑营垒,准备作战;另派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当地老百姓夹杂在一起耕种。蜀军纪律严明,百姓和兵士相处得很好。

魏明帝派司马懿率领魏军渡过渭水,也筑起营垒防守,和蜀军对峙着。

孙权接到诸葛亮的信,马上三路出兵进攻魏国。魏明帝也厉害,他一面亲自率领大军到南面抵挡东吴的进攻;一面通知司马懿在五丈原坚持,只守不战。

诸葛亮等待东吴方面的消息,但是结果使他很失望:孙权的进攻失败了。他想跟魏军决战,但是司马懿始终稳守营垒,诸葛亮几次三番向他挑战没有用。双方在那里相持了一百多天。

要使魏军出来打,只有想法子激怒司马懿。诸葛亮利用当时轻视妇女的风俗,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妇女的服饰。意思就是司马懿这样胆小怕战,还是回去做个“闺房小姐”吧。

魏军将士看到主将受到嘲弄,气恼得嚷着要跟蜀军拼。司马懿知道这是诸葛亮的激将法,并不发火。他安慰将士说:“好,我向皇上上个奏章,请求准许我们跟蜀军决战一场。”

过了几天,魏明帝派了一个大臣赶到魏营,传达命令,不许出战。

蜀军将士听到消息,感到失望。只有诸葛亮懂得司马懿的用意,说:“司马懿上奏章请求打仗,这是做给将士们看的。要不然,大将率领军队在外,哪有千里迢迢去请战的道理。”

诸葛亮料到司马懿的心理,司马懿也在探听诸葛亮的情况。有一次,诸葛亮派使者到魏营去挑战,司马懿挺有礼貌地接待使者,跟使者聊天,说:“你们丞相公事一定很忙吧。近来身体可好?胃口怎么样?”

使者觉得司马懿问的都是些客套话,也就老实回答说:“丞相的确很忙,军营里大小事情都要亲自抓。他起得早,睡得很晚。只是近来胃口不好,吃得很少。”

使者走了以后,司马懿就跟左右将士说:“你们看,诸葛孔明吃得少,事务又那么繁重,能支撑得长久吗?”

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由于过度辛劳,终于在军营里病倒了。

篇3:五丈原诸葛亮庙诗歌

五丈原诸葛亮庙诗歌

三国的风,是有厚度的

让低矮的五丈原比原来高了五丈--井水题记

(一)诸葛泉水

来到五丈原下,秋风已死

但见蜀军饮马的山泉还活绷乱跳

如鱼儿钻出时光的黑洞

许多全身盔甲的战马

藏在落叶里,躲进山林

都在一次山火中

呼啸而去,成为风

寂寞的山泉,用甜蜜的乳头

喂养着山下世世代代的

忠诚不变的小麦

我看见,午后,三个村妇

用洗衣盆舀起星落那夜的月光

用棒槌捶着昨天裹满泥土的衣服

却捶出一池战马的嘶鸣

哽咽

(二)落星石

那一夜,谁把天捅了个窟窿

自东南向西北

掉下一颗星星

诸葛孔明起身去补天的.漏洞

碎裂的星星

留给五丈原一场雨

浇灌出许多绿色的村庄

村庄的胎记都是星星的烙印

五星,落星,岐星

春天里,我看见那些村庄

已经和细柳一起发芽

阳光射出一支利箭时

每个芽儿崩裂出了智慧的

火星

(三)结义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棵树

而这一棵树属于三个人

刘、关、张

三分叉又合而为一

撑起蜀汉的绿荫

今天,一只黑色的鸟

依然被三国细碎的阳光抚摩

人结义,心结义

草木不过是个比喻

而这一棵树被比喻成人的标本

穿着千年的铠甲

当那只黑色的鸟儿张开翅膀的时候

我偷偷地拿走了这树的一节骨头

埋在我的皮肉里

篇4:宝鸡五丈原诸葛亮庙

??五丈原三面环水。东有石头河,西有麦里河,北有渭河,南边与秦岭相接,进可攻,退可守,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234年,诸葛亮亲帅大军北伐曹魏,驻兵五丈原,与驻扎在渭河北岸的魏国大将司马懿对垒,相持百余日,因操劳过度,大星陨坠,鞠躬尽瘁,病逝于五丈原军营内时年五十四岁。留下了“出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的千古绝唱。后人为纪念他,唐宋时期就在原上修建了庙宇进行祭奠,

资料

初始称“忠烈武候祠”,后世又多次修葺扩建。现存的庙宇为元代初期的建筑,由山门、钟鼓楼、献殿、八卦亭、正殿、配殿、东西厢、碑廊等构成,庙内献殿前檐有五间通檩一根,首尾同径,无节无疤,实属罕见。正殿的两根前柱,木质纹理奇特如龙凤盘绕,被称作“龙凤纹柱”。献殿两侧墙壁上镶嵌的四十块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石刻,相传为岳飞手迹,书法苍劲有力,文章酣畅淋漓,刀工有如神助,被誉为庙内三绝(一是诸葛亮的文章写得绝、二是岳飞的书法写得绝、三是石碑的刀工刻得绝),石刻前还有明朝皇帝朱元璋所题“纯正不曲,书如其人”八个大字。正殿内有诸葛亮彩泥塑像一尊,以供后人瞻仰,两侧塑有关兴、张苞的'塑像,两侧配殿内塑有姜维和杨仪的塑像。后有为纪念诸葛亮而修建的“衣冠冢”,还有落星亭,亭内置放“落星石”,据史料记载,此石为诸葛亮逝世时从天上陨落的一颗将星。

篇5:散文:论诸葛亮

散文:论诸葛亮

在中国,诸葛亮这个人物因《三国演义》的广为传布,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无论是长相,还是才艺、文章、为人、道德,诸葛亮都堪称千古一男,简直就是智慧和忠诚的化身,没人不爱,没人不敬。

中国人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政治人物,历来喜欢以“忠”和“奸”、“善”和“恶”作标准,进行二元划分。好的什么都好,被捧上天;坏的什么都坏,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这个标准以及思维方式,很不科学。

自古以来,就有大奸似忠、大恶若善的说法,“似”也罢,“若”也罢,无非是说“忠”与“奸”、“善”与“恶”,在表现形态上,很容易混淆视听,不易区分。一个人,可能此忠彼奸、此善彼恶,定起性来,往往悖谬。况且,评判者所持立场不同,结果可能迥异。

何谓“忠”?一般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作为政治人物,诸葛亮官拜蜀国丞相,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就是要服从君王刘阿斗,为蜀国及其民众谋福祉。诸葛亮是忠臣吗?有人曾断言读《出师表》不流泪不可谓忠,言者将《出师表》作为诸葛亮“忠”的铁证。

我们不妨翻检几则史料看看。写《出师表》时,诸葛亮以顾命大臣自居,可谓朝纲独断,权倾朝野。文章中不仅规定了内政外交的方略,而且对军政人事进行一一安排,一竿子插到底,没刘禅说话的份。就以人事而言,表面上是举荐,其实就是安排。这些人,一个个首先就被定性为忠臣良将,并说成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毫无商量的余地,堵住刘禅的口,将刘禅套得死死的。刘禅能说什么又敢说什么呢?不重用忠臣良将,不遵从先帝遗命,性质可严重了。多么的老奸巨猾,多么的专横跋扈!能把政治玩到了这样高的水平,差不多就是艺术了。

刘阿斗名为君,实际上,不过是任诸葛亮摆布的一个木偶而已。如果这个木偶稍不服从,诸葛亮就把先帝遗命抬出来,又是哭又是闹。弦外之音不言而喻:不听我诸葛亮的话就是不听先帝的话。阿斗不能不考虑后果。违背先帝遗命,就会被置于道德的.被告席上,陷入非常不利和危险的境地。从伦理上讲,不听老子的遗命,就是不孝顺。反对诸葛亮“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主张,就会失去牢固的政治基楚。这样,诸葛亮就有了充足的法理废阿斗另立甚而取而代之。我发觉,中国的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政治人物在玩弄政治手腕时,总会冠冕堂皇地利用正义之名、道义之名、神圣之名,以满足自己的贪欲。而且,还让你找不出更好的理由来反对。相比较而言,诸葛亮不过是贪得巧,贪得含蓄,贪得高明。他贪的是名,贪的是名垂千古。阿斗也真怪可怜的。诸葛亮所作所为,从表面上看,无不是为他着想,为老刘家着想,明知不对头,却也只能哑巴吃黄连。老实说,比起汉献帝,刘禅也不过就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关系而已,好不到哪里去。

蜀国偏安西南,地狭民贫,国力薄弱。按常理而言,为政者应该抓经济建设,兴办教育,蓄养国力。诸葛亮却偏要推行先军政治,以弱击强,出兵伐魏。道理其实很简单,不伐魏,诸葛亮一手遮天的地位就无法巩固,自己名垂青史的美梦就会破灭。不是没有人反对他这样做,谯周就说过,却被他“汝忘了赤壁之战乎”大加斥责。诸葛亮权倾朝野,党羽众多,哪个不想建功立业,加官进爵?没有诸葛亮给他们提供北伐的舞台,他们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吗?在这样的背景下,谁还愿自讨没趣?

就是在这种私欲的驱使下,蜀国文臣武将,可谓一拍即合。因此,不顾蜀国国力,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发动了注定失败的北伐。结果呢,诸葛亮自己倒是风光,后世为他建祠堂,永续香火。歌功颂德,溢美之词,不绝入耳。一将功成万骨枯,蜀国却从此人才凋零,国更弱,民更贫,一蹶不振,加速衰亡。”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可见一斑。可恨的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不反思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不知权变,继续顽固地推行诸葛亮的那一套,终于亲手埋葬了蜀国。

政治上,诸葛亮推行“一言谈”,排斥异己,无情打击。李严就是一例。至于马谡,不过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已。倒是可惜了魏延,智勇双全,只因不识时务,爱和诸葛亮唱反调,结果身首异处,死于非命,叫人扼腕叹息。

难怪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只说”诸葛多智而近妖“,对于其”忠“,只字不提。对诸葛亮的看法,鲁迅是有保留的。

政治领袖,如果心里不真正装着百姓,不以人为本,不依法治国,含有私心杂念,沽名钓誉,政治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诸葛亮如此,拿破仑、希特勒又何尝不是这样?

做这样一个假设:如果诸葛亮平南之后,大力兴办教育,发展蜀国经济,健全蜀国法制,推行民主政治,结果又会如何呢?

回到开篇的话题上来,诸葛亮是忠臣吗?尽管他特别会作秀,但历史是无情的,事实就摆在那里,无论怎样粉饰,都掩盖不了真相。

篇6:再现诸葛亮散文

再现诸葛亮散文

《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文学名着堪称巅峰之作。也必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四者虽然在描写侧重点上各有迥异。历史背景也不尽相同。但其中精妙之处却各有千秋。妙不可言。

而《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着之一其精髓更是无处不在。尤其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忠臣的向征更是妇孺皆知。青史标名。代代相传。诸葛亮集军事家。发明家。战略家。政治家于一身。他怀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道。但是他最终壮志难酬带着一腔未完的心愿病逝在五丈原。可以说诸葛亮为蜀汉政权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鞠躬尽粹。死而后已”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那么就让镜头切换到东汉末年重温一下那段尘封千年的历史吧!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黄巾起义。宦官专权。诸候作乱。东汉政权在风雨飘摇中维持着。最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拥百万之众大有席卷天下。扫荡全国之势。而作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子的刘备空有匡服汉室的雄心壮志却由于势利微浅一直过着寄人篱下隐忍勾存的生活。正是诸葛亮的出山使蜀汉政权三分天下而居其一。诸葛亮舌战群儒。骂死王朗。木牛流马等等一个个经典战例无一不显示着他卓越的人格魅力。敏锐的洞察能力。孰能想象一介书生的胸怀之中居然有这么多的沟壑呢!羽扇轻摇的须臾间大地为之一颤。割局为之变化。历史为之改写。以诸葛亮之才确实有风卷残云。秋风扫落叶之势荡平吴魏的相才。锋芒所指无往而不胜是最好的证明。历史却给诸葛亮开了个天大的笑话。辅佐的阿斗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亲佞远贤。诸葛亮纵有回天之术也于世无补。然而诸葛亮还是尽心竭力。呕心沥血。不思劳苦的去完成先帝的统一大业。只为白帝城托辜的那一幕。诸葛亮感念刘备知遇之恩。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殚精竭虑的辅佐幼主。

蜀汉政权的覆灭不是诸葛亮之过。实属主上的昏庸无度。但是诸葛亮依旧是成功的`。“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忠臣之遗像万古清高”.后人给他的赞誉已经很高。四海之大又有几人能胜任如此殊荣。‘人过留名。燕过留声’人生的价值大略如此。诸葛亮是失败的。可他却又是多么伟大啊!儒家思想贯穿他的一生忠君报国矢志不愈。才能在战场上发挥的淋漓尽致。高瞻远嘱。高屋建瓴是对他最好的诠释。一切都是因为太他博学多才。学识渊博。见多识广。《隆中对》中谈笑间诸葛亮对天下形势分析的入木三分。“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细想之余知的又岂止是三分啊!更主要的他向刘备描绘了一幅状观的宏伟政治蓝图。真挚卓见的见地谈笑间指点江山。所有将要发生的事情似乎都在诸葛亮的欲料之间。

这等旷世奇才古往今来寥寥无几。诸葛亮一生都在为蜀汉而奔波。广纳贤才。思贤若渴。竭力为蜀汉铺平道路。《出师表》中‘亲贤臣。远小人’。可见劝戒君王广开言路。虚心纳柬的言辞多么的恳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试想多少次的战役不是诸葛亮力挽狂澜摆脱困境的。诸葛亮的英明不仅仅表现在战场上。流传至今的警示名言至今记忆非常清晰。‘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诉要有一颗平和和的心态去处理问题。‘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告诫我们学习与立志的重要性。‘静以休身。俭以养德’提示我们休身养性。节俭休德对人的弊益。关于诸葛亮后人多有提及。陈寿。杜甫。陆游。在诗文中充满着对诸葛亮的敬仰与婉惜。

诸葛亮的节操我们依稀可见。就让他的英灵常在。精神永驻吧!

篇7:周瑜与诸葛亮

周瑜与诸葛亮

陕西省渭南市华县 金堆城钼业公司百花中学初二.二班 张珊

提起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通天文,晓地理,神机妙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同时,人们也知道周瑜气量狭窄、不能容人,以至于英年早逝。“既生瑜,何生亮”的典故广为流传,然而这一切都是出自罗贯中小说的文笔,历史上的二人真是如此吗?

就《三国演义》来说吧,周瑜身为东吴大都督,统领吴国兵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下的许多将领如:黄盖、程普、韩当等,都是跟随过孙坚出生入死的老将,如他真无才能无胸襟,岂能服众?《三国演义》中第一个不服他的便是程普,可周瑜不但不气恼,不报复,反而恭敬有加,气度非凡,使程普在自传中写下了:与公瑾交,如饮佳酿,不觉令人陶醉……

诸葛亮对降将魏延早有成见,平时不重用他,后来在数次伐魏战中也不听他的计策,足见他把私人偏见看得比国家大事还重,以至“统一大业”的高远计划以失败而告终。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两人斗智的最高巅峰,别的不说,就说周瑜的美人计吧,刘备入赘东吴周瑜想借此机会软困,可每次使出的计谋均被诸葛亮的三个锦囊妙计所破,人常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前提是必须有了政策,才能产生对策,而人家诸葛亮却是在连周瑜还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个政策是什么内容的情况下,他的对策就已经出来了,也许诸葛亮真能神机妙算吧,那么后来的挥泪斩马谡,火烧连营七百里,以及走麦城却和他的神机妙算甚不吻合呀!鲁迅曾说过:“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难道他真是妖人?

再看他的军事才能:周瑜二十岁便跟随孙策统兵打仗,三年内出兵帮孙策攻下了十余个县,孙策死后,周瑜更是重担在挑,重权在握,他先讨伐邓龙,击败来犯的曹操,攻下了南郡、夷陵后在征讨西川途中不幸病故…

诸葛亮出山时二十六岁,初期,刘备得他并非是如鱼得水,而是节节败退。赤壁战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助下羽翼渐渐丰满,刘备称帝,封诸葛亮为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使后人对他的评价,然心有余而力不足,诸葛亮亲自率兵连年伐魏,却徒劳无功,最后还被司马懿拖死军中…

光阴荏苒,眨眼瞬间,一千八百多年过去了,岁月的长河起伏变幻,有的人被埋没了真面目,有的人被升华了真形象,有的人被霉变或发酵了其功绩,而史册则永远是斩新的,洁白的,永远,永远都是……

篇8:与诸葛亮对话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穿越时光的年轮,跨过地辖的限制,我终于来到了智者的故所,与那风起云涌,英雄竞出年代的谋士久违地碰撞了心灵。

先生,我知道那是一个奇幻诡谲的年代,那是一个苍生遭难,生灵涂炭的时代,英雄用尸骨作基石,小人用英雄当脚蹬。也许正因为此,先生才高卧隆中,空比“管仲”,“乐毅”,闲唱平和的“梁父吟”吧。然而,先生空待二十七年的明君,竟只是一孤身落难的后汉皇叔吗? “良臣择主而仕,良禽则木而栖。”大地微颤,祠堂中隐传出低沉的回音。

先生,我明白金枝玉叶的意义,但更通晓古今圣明的定义。大汉皇叔仁德怖于四海,似乎有目共睹:徐州受难,玄德仅率私属而援;陶谦让城,玄德三辞而不纳;曹操南征,刘备更不忍百姓,而一同迤逦前行。如此种种,玄德公的仁义似乎足以感天动地,称得上古今圣人。然而,乱世之中到底是何物方才能`救百姓于水火?是权术,是情义,还是铁血的政策,严明的纪律?乱世需用重典,而最忌讳的恰是重情。试问先生,倘若刘备接受荆州而拒曹,岂会有后与东吴争执之事,岂会有关羽被杀而蜀吴变色之乱?再退一步,若昭烈帝听您一言不兴兵讨吴,天下岂会尽归曹魏?一个情字,竟让先生呕心泣血的经营一朝丧尽。先生通晓古今生死,竟如何独不见这一“情”字之祸呢?玄德公见似重义,实则差矣!

“史记云:‘一臣不仕二主’。”祠堂刹时变色。

先生,尽管我对您敬佩景仰,但仍不免为您独撑蜀局之时备感悲哀。用今天的话讲,您就相当于企业主管,而您的部属呢?难道只是廖化之流吗?一个主管再出色,毕竟只有一己之力。况且,他的.角色也不在此,宏观的把握才是您真正的要务啊!然而,您的人力资源部呢?您的人力部门竟只能提供先帝时代遗留下的老臣,不令人悲哀吗?“子不教,父之过”,部属无能,主管之过矣!先生,我知道您看重姜维,倾毕生之心血而传于其,望他能撑起大业。但试问,先生在时,姜维又有几时独当一面?七出祁山,先生之累,本可免矣!用后世之话,管理要务,在“管”,而不在“理”啊!

仰先生之风,愚在此微言。

篇9:与诸葛亮相遇的散文

与诸葛亮相遇的散文

1、《与诸葛亮相遇》

东吴的周瑜刚刚离去,我与诸葛亮终于相遇。

那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我们不在柴桑,继而不必担心舌战群儒;不在曹营,继而不必担心草船借箭;不在赤壁,继而不必担心巧借东风;不在南中,继而不必担心七擒七纵。

我们围炉而坐,彼此约定不谈战鼓、号角、士兵、粮草和出征。我还亲自带他到后花园一起喝紫菜蛋花汤,吃冰糖葫芦,依次吟唱昆曲,弹拨七弦琴。我和他离得很近,近得一抬脚就能磕碰。可又很远,远得就像蜀汉与中原。

隆中的雪更大了,夜种下了一片白。我依稀听见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此刻刘皇叔正在屋外,他的身后矗立着二弟关云长,三弟张翼德。

翌日,我独自赶着架马车前往五丈原和定军山放一盏孔明灯。

2、《章台柳》

十年后,我踩着一只亚马逊食鸟蛛的尸体疯长成一棵章台柳。曾路过虞美人,路过桂枝香,路过海棠春。我以为自己会留下一团燃烧的火,高过飞鸟和天空。当打开手掌跌跌撞撞地游走蔓延,反而成一冬悬浮的冰。

我开始采撷一片荷叠为杯盏,今夜,一个人饮酒却独独不作诗。还有,折一朵木兰花荡除我前世的固执连着今生的臭气。只是,只是那一寸寸从四面八方投来的`目光犹如根根坚挺的松针,它们口中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竹枝词,伸手久久地刺入了我那蓝色的骨头。

夜幕下,没有斑驳的血迹,青铜落下了雨泪。

风起五丈原散文

武侯传散文

历朝历代咏武侯诗词大全

因你而来,为你而去抒情散文

名人故事: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

魏武侯作文

武侯墓及式侯祠导游词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温庭筠《过分水岭》翻译赏析

过分水岭古诗

关于诸葛亮的散文:诸葛亮与五丈原
《关于诸葛亮的散文:诸葛亮与五丈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关于诸葛亮的散文:诸葛亮与五丈原(合集9篇)】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诸葛亮演讲稿中学生2022-12-09

温庭筠《过分水岭》原文翻译2024-02-27

温庭筠《经五丈原》文学赏析2022-05-07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2023-06-01

《蜀相》有感2023-11-06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2023-07-05

蜀相教学设计一等奖2023-10-01

蜀相教案2023-03-25

杜甫蜀相赏析-杜甫蜀相翻译2022-08-03

蜀相教学设计202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