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娘散文

时间:2022-05-06 10:46:5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三娘散文((精选11篇))由网友“荔枝小狗”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三娘散文,欢迎阅读分享。

三娘散文

篇1:三娘散文

三娘散文

上周日外出转一圈回来,母亲问我去了哪里,我告诉她我去了李家楼,母亲说三娘的儿子在那街上开了家摩托修理铺,问我看见没有,我说我从街上笔直过,没有注意到,二十多年没见面,看到了也未必认识。事实上,我当时的确有过一闪念,但我只听说他家在这边,并不知道就在街上,再说,作为陌生人,我不愿意在街上过多停留,我不习惯被异样的目光审视。现在母亲再次提起,我眼前慢慢浮现出一个矮瘦的身影,小脚蹒跚,迈过一道道门槛,脸上的皱纹带着浅笑。

小时候隐约听大人们谈及,三娘幼年沦落风尘,后嫁给北丰河一位李姓大户,可她丈夫被新政权镇压,她生活失去依靠,就拖着年幼的儿子改嫁到本村的三伯,我们因此称她为三娘。三伯是公社合作组扯面的师傅,也是个和气的人。我的老家是个小塆落,背后的靠山挂弓寨像一个坐在地上俯身玩沙子的顽童,两边两腿叉开,中间两道山岗手臂一样从高处急速延伸下来,在末端捉鱼似的形成一个小窝子,而三伯的家就在这个窝子最后的角落里。因为地方狭窄,老建筑暗黑的弄堂与过道有如迷宫,这是我们小时候捉迷藏的好处所,而三伯幽静的老屋更是首选。那时,三娘总在她家堂屋里纺蔴、做鞋,我们就帮她一些小忙,然后捉迷藏的时候请她打打掩护或者提供一点暗示。有一次我与塆子里其他的孩子在山岗上玩耍,有几个孩子向公路上扔石头,砸到了一辆拖拉机,那司机追过来,大孩子跑掉了,我落在后面,被抓住了,还是三娘给我讨饶才解了围的。

而我之所以喜欢到三娘那里去,最主要的原因是三娘有一肚子故事。三娘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不光我爱听,比她年纪大的刘大(我们这里叫婶娘叫姆大)、唐家姆大和我奶奶也常到她那里集中。我奶奶、刘大和三娘都是小脚女人,脚小到估计才成年男人一握,脚趾个个蜷缩折叠成奇怪的形状。我奶奶喜欢讲的是自己生活里经历的苦楚与磨难,唐家姆大传播的是外面听来的小道消息和神鬼故事,刘大则擅长把本埦的家长里短添盐加醋,而三娘说的常常是才子佳人和历史上的奇闻轶事,三娘记性不错,并且本人也能唱不少戏文。从三娘的故事里,我第一次了解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苏小妹三难新郎、卖油郎独占花魁等,后来我才知道,她的很多故事都出自《三言二拍》和《今古奇观》,但实际上,三娘并不识字。三娘唱曲,十分陶醉,连脸上最深的沟壑也舒展开来。我不知道三娘年轻的`时候是什么模样,但从她唱曲的神情上,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姿。三娘自己经历坎坷,但很少看到她悲戚,相反,她的故事常常充满欢笑、充满智慧,充满了人生苦难消解后的释然。

嫁给三伯后,三娘生了三个女儿,一个比一个漂亮,却以金银铝命名,事实上,现在也证明了,老大铝花经历了最多苦难。金花和银花都嫁得很好,她们的丈夫都很不错,儿女也相继大学毕业了;铝花现在老了,而家庭也终于走出了困境,她的孙子去年在我班上毕业,也是个帅气优秀的小伙子。在塆下,三伯尽管有弟兄三个,但因为懦善,并且缺乏子嗣,他们一样处于弱势,漆匠一家则因为强横而独大。三娘的儿子叫吉尔,他身材魁梧,孔武有力,生产是一把好手,而且头脑灵活,喜欢打猎、捕鱼、做篾匠,在当时都能想办法挣点小钱,很能干,但根本得不到三伯家族的支持和塆下其他人的认同,他与本村一位女子结婚后,与三伯三娘分开单过,也生了一儿一女。吉尔脾气比较火爆,因为经常受到排挤和侮辱,他老婆骂人也挺厉害的,他们夫妻之间也没消停。最终,他们实在受不了这样的日子,就认祖归宗,回李家楼去了,再也没有踏进这个塆落一步。三娘三伯过世后,每年元宵和清明,都是三女儿银花回来到坟前上亮祭奠。

吉尔的儿女却和三伯家族一样懦善,两人都一派天真,似乎根本没有受到什么不良熏染,而这却一直被村人们看成呆傻。我始终记得吉尔女儿满脸无忧无虑的笑意和她的一个笑话。在我们农村,家长常常让小孩子拾粪,聚作肥料,同时也清洁环境,吉尔的女儿“瘦壳儿”第一次拾粪,却把它倾倒在水缸里,她误会了她爸爸说的“缸”。我们茅厕里的粪缸和家里的水缸都是陶土制作的敞口容器,外形完全一样,并且口语中都省略为“缸”,平常说话,因为有语境,并没有人误会,“瘦壳儿”做事不经大脑,意外地出了错。前几年,吉尔的儿女相继结婚,吉尔自己也抱了孙子,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女儿出嫁、儿子归宗,三伯喝了人家的迷魂汤,三娘的晚年很孤独。老漆匠的小儿媳妇说要让自己的丈夫过继给三伯,三伯居然深信不疑,对她言听计从,承诺今后自己的房产和田地归继子。三娘看穿了对方的阴谋,不忿自家的财产旁落到别人的手里,加之先前他们排斥儿子的积怨,就和三伯分了家。一年半之后,三娘把自己的那份产业卖给了八爷,自己就在孤独中死去,而三伯,也印证了三娘之前的预言,人家霸占了他的产业之后,他就连猪狗都不如了,后事也是女儿、侄儿共同处理的。

吉尔还未搬走的时候,在原来准备的屋基坪里种了很多桔梗,每到夏末秋初,屋基坪里总开满纯净的五角形蓝色花,后来屋基归了漆匠的孙子,也就成了宽阔敞亮的平房。三伯和三娘的旧屋早不见了踪影,只剩下幽蓝的桔梗花偶尔出现在我的乡梦之中,提醒我还有几个人也曾在这纷乱的红尘中匆匆走过。

篇2:娘经典散文

娘经典散文

娘很能出力,也很能吃苦。小时候,父亲在外打工,家里的事,地里的事,全靠着娘一个人操劳,娘起早贪黑、人拉肩扛,样样都不落在后头。记得有一次,傍晚时分,天突下大雨,家里准备秋后翻盖房子的粱头正横在院里,为了不让雨淋,娘用尽浑身的力气去挪动那粱头,不料,搬起的粱头因为娘脚下的一滑,而重重的将娘砸在了底下,砸破了娘的头,娘失血过多,当场就昏了过去,幼小的我趴在娘的身旁,直哭娘、娘......也不知过了多久,娘有了直觉,睁开了眼睛。事后,娘回想这件事时说,被砸后自己觉得整个人就顺着大道往南走了,路上风呼呼的吹响着落叶,越走越远,突然听到了小孩的哭声,而且哭声是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最后发现竟是我在哭,娘借此说那次被砸后,她已经走上鬼门关了,是我把她给哭回来的,每每听到此,我的心就不由得一颤,娘啊,为了这个家,为了儿,您受大罪了。

早年的时候,机械落后,再或是家里穷,娘不舍得花钱用机械,凡事都靠娘一个人,麦子是娘手工镰割的,五亩多的土地是娘用抓扣抛的,上地的粪是娘起早贪黑一车一车拉到地里的。至今还记得,娘那时拉粪车,从下大路到田间地头,娘拉着粪车在水渠里是一路“大跑”,惹得同队的男劳力都夸赞娘有劲、力气大,儿如今知道,那哪是娘劲大啊,水渠坑坑洼洼,娘是不敢停下啊,因为一旦停下来车子来,娘就再也拉不动了,所以娘才一股气拉到田间地头,出一大身汗是自不必说了。娘除了干家里的活,还常常会帮外婆、舅、甚是是姨家去干地里的活,去种麦子、去割麦子等等,也许是数十载过度的操劳与出力,娘如今落下了身体疼的毛病,而娘却还是不去医治,总说没什么,没什么!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不幸。记得我上初三那年,家里不幸的事特别的多,先是30年来我们生产队土地重划分,宅子新分配,人人有了土地,是孩有了宅子,这样一来,人均土地较从前减少了许多,仅有可怜兮兮地人均八分地了,这对于和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娘,无非是一大大的失落。后来,外婆无故患病,拖延一个月后,救治无效去世了,享年才77岁,娘失去了至亲至爱的外婆,对娘来说像是天突然塌下来了一样,一下子陷入了无尽的悲痛当中,那段日子娘睡不好、饭吃不好、时常还独自掉眼泪。就在娘还没从外婆的去世的悲痛中恢复过来,家里又发生了一大不幸,让娘都有了轻生的念头。那是在砍伐苹果园地头的一棵有着十几年树龄的槐树的时候,槐树伐倒的瞬间,上端枝梢不幸扫倒了同村的'老大爷,老大爷倒地不起,被急救到县医院,整个家中又步入了为邻家老头医院治病的不幸当中,原本瘦弱饥黄的娘,再加上此事的打击,变得更加饥黄、消瘦不堪,一个劲的自责,一个劲的哭。

初三那年的我14岁,稍有懂事,看到家里一劫一劫的不幸,我也无心上学了,每天最大的期盼就是家里能好好的,娘能好好的,也许因为这样的一份力不从心,在当年的一次数学模拟考试中,100分的数学试卷我考了8分,惨不忍睹的个位数,连同当年的记忆让我铭记至今,也不知道那年我家是怎么过来的,慢慢地,一切又恢复到常态了。

娘没有上过学,不认识字,如今娘拨电话都成了问题。早年的时候,家里没有电话,也就无此忧虑,后来,父亲、哥、我陆续在外,为了方便两地间的联系,家里安装了电话,有的只是父亲我们往家里打,娘是从来不会拨打给我们的,因为娘不识字不会拨号。连7岁大的侄子也会当着娘的面说:“奶奶这么大人了,还不会拨电话,连我都会,哈哈!”侄子这么小就会眼嘲弄人了么?我相信不是,侄子他只是说了一句大实话罢了,娘的不幸,和娘的家庭有关,也和那个时代有关。

娘不识字,但很会算账,娘也能认识指针的挂钟,对于数字的就不行了。如今小孩子少了、也娇了,上小学一二年级时,都需要大人接送,我侄子也不例外,娘很多时候都是在田里干活,看太阳的位置,再或是看邻庄的人去接孩子了,娘才放下地里的活,去接侄子下学,这种靠借外力捕捉时间的方式,哪能天天如意,遇到阴天,或娘忙着干活,忘了或误了接侄子下学的点,每每此时,兴高采烈下课堂的侄子在走出校门后看不到娘去接的身影时,就会哇哇大哭起来,娘看到此,很是心疼,自责自己来晚了。

抚养哥、我长大,娘如今又一直代哥嫂拉扯着孩子。三个孩子,几乎都没怎么吃母乳,也许因为此的缘故,他们在成长的岁月中常常生病,十年间,只要有谁生病,娘总会带着他们到镇上的诊所去治病,时间久了,外乡的人都好奇的问娘:“这么多年,经常看你带着孩子来看病,而且是不同的孩子,你在给几个儿子家拉扯孩子啊?”听到此,娘总是会心一笑,然后扬长而去。记得有一次,我最小的侄子图生病,病情很重,在乡镇的诊所长时间不见好转的情况下,娘带着侄子图住进了县医院,一连就是五天,娘一个人没日没夜的守在那四尺见方的病床前照顾小侄子,吃不好,也睡不暖,还要时刻关注着侄子的病情,那段时间可真苦坏了娘,听父亲说,侄子图出院后,娘一段时间大便解不下来。

娘的性子刚性,不受人气,更不会受人欺。也许和这个缘故沾边,更也许是其它方便的原因,在我年少懵懂的岁月中,娘和外人吵过一架,二十六年了,这一架永远没和,而且是愈演愈烈,儿知道,娘是善良的,娘是少事的,若非外人找茬,娘是绝对不会动气的,除非是父亲那块出了什么问题。那家给了我家巨大的刺痛,那时哥、我都小,让娘遭受了气,如今我们都长大了,我极想出这口恶气,逮着机会将那家那人狠狠的毒打一顿,出出往日的旧气。

娘的待人接物、品德品行给了哥和我极大的影响。两个儿子,若在这个社会上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一点一滴的骨气,那都是娘你给的。如今,儿都长大了,脱离了娘的手,特别是小儿我可能会长期漂泊在他乡,在娘60岁以后渐老的岁月中,和娘见面的次数和时间都是屈指可数的,对于这无情、而又不可轻易更改的现状,儿对娘很愧疚,很愧疚!

娘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人生最美的画卷,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根植于儿的心中。

篇3:三娘教子观后感

我是在网上突然看到陇西县秦剧团的戏,由于我们武山和陇西是邻县,因此出于好奇便打开看看。没料这个演员给我一个莫大的惊喜。原以为除了郭明霞,《三娘教子》就绝后了,谁料在民间有着这么多真正的秦腔大家。杜晓琴的三娘不同于郭明霞,但一点不亚于郭明霞。

首先,杜的嗓子十分舒展。她丝毫不用假声,却非常舒展流畅,不论高度还是宽度,都恰倒好处。她的嗓子非常有磁性,稍带沙哑但又特别脆。对比之下,郭明霞的嗓子一定程度借助了美声唱法。其次,这个演员的做工非常干净,一个水袖轻轻过去,流露出一种自然流畅的美。她的每个动作都是自然的,丝毫没有故弄之做作。相对而言,郭明霞的动作不干净的地方多,有的太过了。

《三娘教子》中的三娘这个角色,按说她不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村妇的形象,至少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妻妾。她的丈夫起码也是秀才级别的。因此,一举一动上不能把她和在寒窑里和村妇相处了十八年的王宝氚一样完全演成一个泼妇式的人物。杜晓琴把王春鹅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刻画得十分到位。而郭明霞的王春鹅和王宝钏之类的人物没有什么区别,大概是她就善于演这类人物的缘故。可能我这样说会被很多戏迷指责,郭明霞的《三娘教子》一直被当作不可超越的经典,她的弟子也没有很好的继承她的艺术精髓,有的是小旦的嗓子,根本就不适合这个角色,有的身段瘦弱没有舞台形象而不能成为经典的王春鹅,所以本以为郭明霞之后《三娘教子》就绝后了。谁曾想就在民间,有着这么一位活三娘。杜晓琴只是一个县剧团的演员,她没有郭明霞那么好的条件,没有华丽的舞台让她展示,没有耀眼的灯光,也没有震撼的伴奏。就在几把板胡的伴奏下,她把王春鹅演义得令人叫绝。

随后又看了她的《杀庙》。和别人不同的是她的杀庙是做工戏,两跳一闪,大段的`水袖,没有十分的功力是不行的。她不会象陕西研究员的演员一样把水袖增到七尺和九尺长,她玩的是真工夫,不靠包装。从网上了解到,陇西剧团的戏能够连年占领天水,宝鸡一带的市场,就是因为有杜晓琴,张卫军这样的实力派演员。

看完杜晓琴的戏,我想起了80年代武山县剧团的王彩霞,那个当地有名的“王大嘴”。那时候我还很小,王彩霞的《窦鹅冤》迷倒了邻近多少个县的人。那时候马友仙来过天水演出,人们不买票去看那些名家的戏,就看王彩霞在土台子上演窦鹅。原来真正的艺术家永远无名,他们都在民间默默无闻的唱戏。他们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他们淡薄名利,所以才心中装的是戏。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职称评定,不为了评国家级别而斗得你死我活。他们拿着足够生活的工资却唱着人们心悦诚服的戏。

篇4:三娘教子观后感

这一篇观后感断断续续拖了不少时日了。每次看到这部戏,看到养母带大养子的艰辛,就会忍不住落泪。心中一时波涛滚滚,却什么都写不出来。那日跟妈妈说起,已经去世的姥姥之类的旧时的女人,目不识丁,竟然懂得很多我们这些读书人都不懂的道理,就是从戏中学来的。这戏中的学问,大了。

在人物分析中我们已经说到王春娥为什么教养薛科长大成人并进京科举:一方面是善良的本性,另一方面是为了自己老来有靠。我们现在再看,在薛科高中状元之后,张、刘二氏来薛家捣乱,讨要钱财。彼时,薛科连声叫“天啊”,哭着站在一边。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亲生母亲做出这种丧尽天良的事,对不起薛科和王春娥,但是,到底是薛科的亲娘。一方面,薛科心里不一定能完全放下自己的亲娘,另一方面,就算是放下了,不去管她,万一真的闹大了呢,那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薛科不管自己亲生母亲的死活?薛科一筹莫展。

然后三娘王春娥走了下来,她心疼儿子,做主打赏钱财,送给张、刘二氏回家度日。王春娥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为了薛科。王春娥此举,彻底收复了薛科的心。故事到这里虽然结束,但是我可以想象到薛科与母亲王春娥以后的生活。欲擒故纵。

如果你想懂得做人的道理,就去看京剧吧。

篇5:三娘教子观后感

10月18日,我在梨园频道《看大戏》栏目上,完完整整的看了一遍《三娘教子》,不知道是不是魏老师最新改编的版本。看的次数少,就简单说几句吧。

首先故事情节简洁明快,四副条陈梅兰竹菊,表明薛广乃书香门第,薛郎出来,点明家庭不甚和睦,大夫人、二夫人依次出现,大夫人撒泼刁蛮,二夫人人云亦云。只有三夫人文静贤淑。为讨生计,薛郎远走东南,两年后惊天噩耗,树倒猢狲散。只有三娘、依哥、薛保相依为命。教育依哥,三娘苦口婆心,怎奈依哥冥顽不化,三娘积劳成疾,依哥猛然良心发现,借钱不果,乞讨为母筹钱治病。苦尽甘来,父子皆入仕途,一家人功德圆满,跳梁小丑成为笑柄。没有拖泥带水,语焉不详。没有旁逸斜出,横生枝节。一气呵成,相当成熟流畅!

其次唱腔设计和舞台实践方面,充分发挥魏俊英老师嗓音甜美的优势结合祥符调特色,将性格化的唱词和情绪化的板式配合的天衣无缝。很能表现三娘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高兴时不喜形于色,恼怒时不面红耳赤,魏俊英老师还多次长时间运用鼻音吟唱,将教子之艰、受屈之怨表现得内敛而深沉。

不足之处也有一些,其一:号称是新古典主义豫剧,让人不知所云,唯见大夫人说几句周星驰一般的无厘头语言,“亲爱的”、“超前意识”等等,很与古典主义南辕北辙。其二:薛保穿针引线的作用没有发挥好,角色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些牵强。其三:薛家父子的荣归缺乏必要的暗示和铺垫,显得突兀而让人失去了苦尽甘来的沧桑感。其四:《三娘教子》的名字很好,很有群众基础,改为《王春娥》,不但俗气还生分!

篇6:三娘教子观后感

这一篇观后感断断续续拖了不少时日了。每次看到这部戏,看到养母带大养子的艰辛,就会忍不住落泪。心中一时波涛滚滚,却什么都写不出来。那日跟妈妈说起,已经去世的姥姥之类的旧时的女人,目不识丁,竟然懂得很多我们这些读书人都不懂的道理,就是从戏中学来的。这戏中的学问,大了。

在人物分析中我们已经说到王春娥为什么教养薛科长大成人并进京科举:一方面是善良的本性,另一方面是为了自己老来有靠。我们现在再看,在薛科高中状元之后,张、刘二氏来薛家捣乱,讨要钱财。彼时,薛科连声叫“天啊”,哭着站在一边。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亲生母亲做出这种丧尽天良的事,对不起薛科和王春娥,但是,到底是薛科的亲娘。一方面,薛科心里不一定能完全放下自己的亲娘,另一方面,就算是放下了,不去管她,万一真的闹大了呢,那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薛科不管自己亲生母亲的死活?薛科一筹莫展。

然后三娘王春娥走了下来,她心疼儿子,做主打赏钱财,送给张、刘二氏回家度日。王春娥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为了薛科。王春娥此举,彻底收复了薛科的心。故事到这里虽然结束,但是我可以想象到薛科与母亲王春娥以后的生活。欲擒故纵。

如果你想懂得做人的道理,就去看京剧吧。

1.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2.三娘教子观后感

3.小学生新闻大求真观后感精编5篇

篇7:三娘教子观后感

3月3日晚,义马市影剧院灯火通明,由三门峡市豫剧团来我市慰问演出的【三娘教子】正在激情上演着 ,那精彩的表演,感人的故事,令现场1000多名观众时而掌声阵阵,时而姗然泪下。 我是被一个戏迷朋友邀请来看戏的,是先并不知道,我于开演前几分种到了剧院,迫于朋友的情面,答应他坐下来只看一会,这对于从不看戏的我来说,真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开演了,演员一个个登场,只听她们一个个地在唱,我也听不懂他们在唱些什么,说些什么,只觉的演员一个个服饰华丽,头上的头饰闪闪发亮,十分地好看,慢慢地,在朋友不停地解说下,我走近了剧情,故事说的是,一位少妇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如何将一个遗弃的孤儿抚养成名的事情,它是一出经过改编的传统古装戏。戏中主人薛广以贩米为生,家中颇有些富裕,就娶了三 房 太太。大太太张氏性情古怪、动辄发怒,是家中的母老虎,二太太刘氏 常因大 太太教唆而争宠胡闹,虽为薛门生一儿男,日子过的也不舒坦;三太太王氏出身贫寒,知书达理。丈夫江南贩米误传阵亡,危难 时刻大 太太、二太太起下歹心掠财改嫁,老家院薛保揭力在家扶持三娘,挑起抚养弃儿一哥的重任,三娘含辛恕苦十几年终成正果,养子薛一哥进京赶考中了头名状元,夫君薛广不仅]死,而是弃商从戎,战胜倭寇立下了汗马功劳,被皇上封为御史尚书,薛广与三娘又破镜重圆,表现出了善有善报的千年古训 ,剧中的女主角王春娥是由豫剧梅花奖的得主【史茹】女士饰演 ,她的唱腔激情充沛,收放自如,声情并茂。更为难得的是,史茹把歌剧、京剧的一些发声技巧融入豫剧演唱之中,使她的演唱更加清纯、甜美、细腻,别具一格。戏中还有两位演员的表演我也很喜欢,这就是扮演大 太太、二太太的那两位女演员,她俩一张一合,配合默契,言语幽默,动作夸张好笑,把两个低眉恶俗的两个女人演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她俩的恶,俗,更衬托出了王春娥善和美,大结局是花好月圆皆大欢喜,好心得到好报,坏人羞愧难当。最后全体观众站起,鼓掌,感谢全体演职人员奉献给观众的这顿丰盛文化大x,它不仅使人们从中受到了教育,也得到了精神上的美好享受。

该戏剧情曲折,情节感人,演员阵容强大,扮像俊丽,功底扎实,唱腔优美,表演细腻,服装设计新颖,布景美观大方,真是一部不错的戏剧,值的一看。

我不懂戏剧,多少年了,头回观看,啥也不懂,在这里胡说八道啦,说的不对的地方,请精通戏曲的朋友多谅解啊!!!!

篇8:X娘散文

X娘散文

黑龙江省鸡西市滴道火车站站前商店对过隔一条大道的铁路家属房紧靠西边的一家,姓X。

X字用于姓,读TI,声调阳平,不读去声。

老X头是铁路工人,老X太太瘦高个子,骨架很大,老两口憨厚朴实,工作勤恳,和周围邻居相处和睦,育有三个儿子,一个老闺女,儿子姑娘都像母亲高高的大个,骨架很大。人称老X头为X大爷,老X太自然成了X娘。

X大爷过世以后,X娘自己过了两年。忽一日,X娘把儿子闺女们召集到一起,说:“孩子们,你们的父亲已经不在了,终有一日我也会离开。现在,有一件事我要交代一下。”

三个儿子和女儿都认真地看着母亲,听着她讲话。

X娘说:“你们都是我的儿女,我的`原则是公平。但这很难做到,孩子们。”

三个儿子和女儿都认真地看着母亲,听着她讲话。

X娘接着说:“原因就是我和你父亲并没有多少钱财,只有门前的仓房还有后边的公房,这就是我和你父亲一辈子的全部财产,现在我要把它们平均地分给你们,只有这样才能公平。所以现在我要卖房。”

三个儿子和女儿都认真地看着母亲,听着她讲话。

X娘停顿了一下,女儿给她端来了水,她喝了一口,接着往下说:“卖房的钱,我要平均地分给你们四个,儿子也好,闺女也好,都是我的心头肉,也都是我辛辛苦苦十月怀胎生的,谁也不多,谁也不少。”

X娘说:“但我要卖房呢,要先卖给我的儿子,哪个儿子要买,哪个儿子拿钱。一手交钱,一手倒房,现在就交钱。这事就这么定了,你们商量一下,谁来买这个房子。”

大儿子对老二和老三还有老妹说:“弟妹们,你们商量商量,这房子是爸妈留下的,大哥让你们先买,你们要是不买,再让小妹买,然后我最后买。”

二儿子和三儿子上外边商量了一下,回到屋里,对X娘和大儿子还有妹妹说:“妈,大哥,我们商量过了,长幼有序,大哥先买,大哥要是不买,就轮到老二,老二要是不买,就轮到老三,老三要是不买,就轮到我老妹,老妹要是不买,就卖给外人,妈,你看,行不?老妹,你说呢?”

X娘笑了,对儿子和女儿们点头说:“行,就这么地了,老大,你怎么说?”

大儿子说:“既然弟弟们这么说了,这房子我买了,现在我就回家取钱,大家伙都在这等着我。”

大儿子很快取来了钱,X娘把钱分成四份,当场给了三个儿子和闺女,剩了二千元钱,X娘把二千元钱放进自己的兜里,按了按,抬头对儿子闺女们说:“好了,从现在开始,我就没有房子了。我跟你们说好,以后我老太太愿意上谁家就上谁家,上谁家谁家养我,也就是上大儿子家大儿子管,上二儿子家二儿子管,上老三家就老三管,上闺女家闺女管。等我死了以后,所有的丧葬费你们兄妹四个平摊。就这么地了。”

儿子女儿们都点头称是,事情圆满解决。

X娘后来有一天在闺女家睡下后再也没有醒来,无疾而终,众人都说她是积福自厚,有善报。

X娘一普通家庭妇女,能坦坦荡荡地理智地把身后的事情处理得如此明白,没使儿女们为争夺家产怒目相向,不留遗患,这是一名让人佩服的见事知长短的智者;而X娘的四个儿女能礼让谦逊尽孝道明事理,知道兄弟姊妹,手足骨肉,兄爱弟敬,和和睦睦,相推相爱,真乃家庭之福。

X娘的女儿叫X中华,一九八二她和本文作者曾一起就读于鸡西市的一家高三补习班。

篇9:傻娘散文

傻娘散文

我是一直不愿相信像母亲这般聪明的人竟然也会变傻的,并且还不是一般地傻了。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是那么的心灵手巧,那么的聪慧能干,那么的记忆超群,她可以将在街上偶尔看见的绣花样儿鞋帽样儿衣服样儿牢牢记着然后回家一一克隆;她可以一个通宵做好我们过年的新衣新裤并套好放在每个人的枕头旁边;她可以在月子里戴上斗笠出去干活;她可以在又做裁缝又干农活的同时还养一大群猪。母亲没上过学,不识字,只认得的自己的名儿,也能写――应该说是“画”自己的名字,她不懂笔划顺序,只知道按着字的样儿用毛笔把字画出来,即使如此,母亲画到“捺”时却是尽力将笔划稳稳拖成大刀模样。母亲说,你舅舅说了,这个要写成大刀片才好看。不识字的母亲自然也不会记账,好记性的她也不屑记账,所有与财务有关无关的东西,全凭一个脑子硬记。母亲做裁缝时,因手艺好,工钱便宜还能欠账,附近几个寨子的人都喜欢拿来布料请母亲裁剪加工。那时的布料不像现在花色多,有很多块颜色尺寸质地一模一样的布,母亲都能够分得清那块布是哪个寨子的谁做什么的,尺寸大小长短款式一概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从不混淆。

我十分地佩服和羡慕母亲的好记性,然而,如此好记性的母亲现在却什么都不记得了。

这个反差极端的变故源于深秋,母亲的突发性脑溢血,母亲昏迷了十来天,医生从死神手里把母亲的命抢了回来,却没能把母亲的心智给抢回来。捡了一条命的母亲把所有的记忆失落在了一个未知的空间,把我们连同她的过往一起丢得干干净净。

失忆后的母亲是茫然和孤独的,她不知道自己是谁,在什么地方,围在她身边的是些什么人,她对周围的一切有着一种本能的防范。母亲对家里人总是保持着有距离的礼貌,用她那已经不灵活的.舌头说着一些语无伦次的客气话。有时说着说着会突然地停住,眼光兀地投向别处,那神情,仿佛根本未吐过一字,仿佛一直就她一个人坐在那儿。

起初父亲是不甘母亲就此下去的,相濡以沫了几十年,耳朵已听惯了母亲的唠叨甚或责骂,如今母亲突然变得客客气气沉默少言,心里不由地万般失落。父亲平时爱喝点小酒,常常不按母亲的规定把握酒量,每次喝多了嗓门就徒然地增高,出门进屋把个木门碰得哐当作响,母亲最恨父亲这点,数落起来就没个完。父亲厌烦母亲老这样里嗦,常常回敬她:“不晓得你这个嘴巴哪天才得消停!”父亲那时是想不到的,当母亲的嘴巴真的消停了,他却又满身心的不自在了。

当过教师的父亲便想着给母亲重新启蒙,一遍遍不厌其烦地问母亲:

“我是哪个?”

“我是哪个?我就是哪个嘛!”

“问你,我,是哪个?”

“你是哪个?我咋晓得你是哪个呢!”

认人不行,又改认钱――

“这是什么呀?讲对了就给你买好吃的。”

“这是钱嘛!哪个不晓得呀!”

“嗯,对了!看看这是多少啊?”

“多少就是多少嘛!你管我是多少啊!多少!多少!多少!多少……”

母亲忿忿而不耐烦地重复着最后几个字,每一次的启蒙课都是在母亲喋喋地重复中不了了之。

“傻了,你是真的傻了。”父亲苦笑。

母亲傻了,不认识她的老伴,不认识她的孩子,不认识她的兄弟,寨子里平时要好的一帮老姐妹也一个不认识。周围的一切对母亲来说是全新和陌生的,母亲就如一个刚刚降生的婴儿,不仅对这个世界极其地无知,连起码的生活都要人料理,甚至大小便也不懂得叫唤。母亲唯一能做的,就是会自己吃饭,而且胃口极好。傻了的母亲变得十分的小气,谁要说了她的不是,她便厉眼横眉咬牙切齿地骂将起来,如果不是坐在轮椅上,手指恨不能指到人家脸上去,嘴里骂骂咧咧嘟嘟嚷嚷着可能连她自己也不明白的语言。母亲激动的时候,舌头就更加的不利索,吐出的话坎墩结巴,不成句式,就像一块凹凸不平的石头在同样凹凸不平山上碰撞翻滚。有时,母亲方便在了身上,父亲说她“你怎么就不知道叫一声呢!”母亲便恨恨地顶过去:“我就是不叫!看你怎么地!”把父亲弄的哭笑不得:“什么都不记得了,就记得骂人,说你傻么,吵架倒是第一的!”

母亲生病之前我是每周都要打一个电话回家的,因为一年到头也难得回去一次,母亲十分地牵挂我,在母亲的心里,我是她最柔弱的孩子。每次通话,母亲总有叨不完的里短家长寒热饱暖,寨子里谁家娶了媳妇,谁家盖了房子,哪位年高的长辈去了西界,哪个出息的小辈上了大学等等等等,凡有关我们寨子的新闻,母亲就像坐在我身边晒着太阳闲聊似的,不紧不慢,一一给我娓娓道来,末了,一声长叹:“你要是在家,你就可以看见了。什么时候回来呀?现在寨上变化可大哩!”

春节回老家过年,这也是母亲生病后第一次回家。近十七个小时的车程,到家时已是晚上十一点多,母亲已经睡下。但看一眼母亲是首要的。为了不惊醒母亲,我轻轻推开她的房门,走近床边,蓦然发现,暗夜中,母亲的双眼晶亮有神,不知是醒了还是没睡着。我俯下身,母亲警惕起来:“你是哪个?”我把灯打开,叫了一声“妈!……”便哽咽泪落,再也说不出话。母亲先是一愣,目光在我脸上扫视一遍,接着一句“你来啦?”竟颤抖着嘴唇,抽泣起来,泪眼一直望着我,不肯离开。

篇10:娘的散文

娘的散文

娘——母亲。任凭你富甲天下,也只有一个母亲;哪怕你一贫如洗,总也有个母亲。

娘,女字旁加良,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固执的认为,只有良好品质的女子才有资格当娘。女人是娘,女人把我们带到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女人养育所有人,所以女性教养程度的高低,是衡量整个社会文明教养程度的重要标准。虽然我基本上没什么资格,但是上苍却很眷顾我,让我很幸运的当了娘。所以有幸作为母亲,是一种天赐的缘分。

曾几何时,我就常跟我不足九岁的女儿说,让她以后喊我“娘”,谁料她竟嬉皮笑脸地问我喊娘的话有什么奖励,还说喊我娘会让她联想到古装电视剧里面那些长衣飘飘的“娘娘”,我彻底无语只好作罢……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也只有她犯了错误受到惩罚时,我才会充分过过当“娘”的瘾,每每她很生气的质问我,“你凭什么这么惩罚我”的时候,我立马会骄傲的脱口而出:“就凭我是你娘!”首先在气势上绝对压倒她!

其实现实生活里,我的母亲是一个拘谨贤淑勤劳吃苦的女人,但在我的印象中她老人家却不止一次地说自己没有姥姥优秀,而姥姥却说她的女红不及她的母亲,她的'脾气没有她的母亲好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对于我来说就更没办法跟我的母亲相比较了,基本没什么可比性……还记得我刚生完女儿那一年,曾很不懂事地跟母亲说,一天见不到母亲绝对感觉没事,该吃饭吃饭该上班上班,但是一天见不到我的孩子却是绝对不行!说完了觉得似乎不妥,有些后悔,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想收也收不回来了,以为母亲会生气或者会责怪我(到现在我回想起来这件事仍然令我汗颜不已),谁料到母亲竟笑了,笑得还很灿烂,让人觉得很温暖……原来,想当年母亲生了我也曾有过这样子的感觉,因为母亲的心都是柔柔的,用爱做成的,亘古不变!

母亲——娘。

篇11:俺娘散文

俺娘散文

早就想写一下俺娘,然而却不知从何处写起,总感到娘是天底下最普通、最善良的人,她既没有高大的身材,也没有靓丽的外表,更没有华丽的语言,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支撑起我们整个家庭,培育了四个子女走上人生之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俺家的生活还没有解决温饱。印象中,俺娘每天忙忙碌碌难得清闲。每天早上,娘在家中第一个起床,给孩子们准备好饭菜,喂上鸡狗鹅鸭收拾停当,然后上坡干活,等到我们起床时,娘已拖着瘦弱的身体气喘吁吁从坡里赶了回来。娘个头不高,却在农业社里赶着比她还高的骡子往地里拉粪,往回拉土,我坐在车上看着汗水浸透娘的衣服,灰尘沾满娘的脸上,她却仿佛没有感觉出来,只不过夜里在胳膊上贴一块止疼膏药,第二天照样干活,那时刚刚记事的我,用童稚的目光看着娘,不解的说道:“娘,你不累吗?”娘用手梳了梳凌乱的头发,感慨地说道:“星儿,说不累那是瞎话,可娘拉扯你们兄妹四个,不干活咋行呢?”

娘的脾气不好,现在想起来有时候还感到娘的严厉。我清楚记得,小时候只要不听话,屁股上总要留下娘的印记。娘常说,三天不打你屁股痒痒了是吗?九岁那年,我从家中偷了五毛钱买了三角尺和糖果,娘知道后拿着笤帚疙瘩撵着我跑出有4、5里地之多,我在前面跑,娘在后面追,一边撵一边高声说道:“星儿,你这不争气的东西,让娘咋说你呢?娘这次就是要让你永远记住,不经娘的批准,私自拿钱你就要付出代价。”我看到娘那次真是火了,吓得钻进了庄稼地里躲藏了起来,直到月上西天星光点点,才拖着一天没有吃饭的身体,回到家中跪在地上向娘认错,没有想到娘却老泪纵横,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道:“星儿,啥时候你能了解娘的心思呢?”后来,我再也没偷过家里的钱,包括打酱油醋找回来的零钱,也是帐目清楚地交回去,娘以后再给我零钱我也不要了。现在,娘当着人夸我养成节俭的习惯,会过日子不乱花钱的时候,总不忘提她当年拿着笤帚疙瘩追我的场景,讲完了问一旁的我还记得吗?我就望着娘笑。

童年时,我的家境异常窘困,印象中一年之中难得吃上几次鱼肉,为了解馋,调皮的我竟然打起了取鹅下蛋的损招。那时候,我们邻村有一个西湾,水流清清,碧波荡漾,一年四季,景色秀丽。养鹅的家庭大都在里面进行放养,那天上午,等到大人上坡干活以后,我一看下手的机会来了,便叫上同村的狗蛋陪同,静悄悄的跟在一只大白鹅的后面,随着它一摇一摆往前走动,我们之间相隔的距离也越来越近,我与狗蛋突然一个“饿虎扑食”把大白鹅扑到身下,此时我俩像打了一场大胜仗,把缴获的“战利品”放到打井的管子里面,盼望它下一个大大的鹅蛋……多的时候我与狗蛋一天能够“捡”到四、五个之多。不过,这件事最终让娘知道了,她拧着我的耳朵逐个像养鹅户赔礼道歉,并将收获的鹅蛋如数退回,让我好多天懊悔不已……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国家的中考制度给我们农村的孩子,提供了一次“脱离农村”的机会,我们上课的'时候,语文老师天天讲“不好好学习,初中毕业后就要回家修理地球。”,回家的时候,娘也会常常告诉我:“星儿,你要好好念书,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说实话你的刻苦,你的努力,你的付出都是为了你自己。娘不希望沾你的光,但最不希望你一辈子没有出息碌碌无为啊?!”娘的话啰里啰嗦,但是却让我认识到知识中用这个理,最后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考上了技校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走进了城市。

今天,我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工作,有了自己的住房和私家车辆,可是娘真的老了,本想把母亲从农村老家接到我的身边安享晚年,可每次母亲总是絮絮叨叨地对我说道:“娘在老家住惯了,年纪大了每次上楼还真不习惯,再说城里娘也没有认识的熟人,串个门说个话唠个嗑也不方便,时间长了心里闷得慌……”话语尽管罗里啰嗦,但是母亲总有自己的考虑。没有办法,我在给母亲家中装上电话的同时,只要有空闲时间,便会坐车赶回上百华里的农村老家,看一下我的母亲。

清闲时节,娘在自家院内的空地上,开起了一片菜地,自此这里成了母亲挥洒汗水,辛勤耕耘,锻炼身体的乐园。春天来了,母亲沐浴着春风,拖着并不利落的双腿,在院内这块200平米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浇水施肥,先后种上了韭菜、香菜、芫荽、菠菜、油菜等。夏天时节,母亲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像侍弄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着自己的那片菜园。作为一名已是76岁高龄的老人,望着院内的蔬菜经过自己辛勤劳作,变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身体的不适与劳累顿时烟消云散。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年迈的母亲逐一向我和远在她乡的姐妹们打电话,说家中的蔬菜已经收获了,若有空就回家看看顺便捎过部分蔬菜自己吃,尽管娘的话絮絮叨叨,但是言语中却流露出一种喜悦与自豪……每次离家,娘总是把刚刚摘下来的丝瓜、黄瓜、豆角逐一整理好,大包小包给我装的满满的,并慢言细语地说着:“星儿,自家种的菜,没有污染吃着放心,再说这样也可以节约你的一笔支出,若自家吃不了也可以送给你的邻居。”望着已是满头白发的母亲,额头上那深深的皱纹,走路时那蹒跚的步履以及送我在夕阳下那佝偻的身影,我的心灵震撼了,我知道母亲的这片菜园,不仅寄托了她老人家的一片情思,更重要的是包容着对子女的一片爱心呐!

是啊,我从农村走来,因为工作关系,每次回家看望娘的时间很短,几乎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自然时时牵挂她那多病的身体,增多的白发和深深的皱纹以及印有老年斑的双手。每当在清闲时间,听到歌唱家阎维文的“母亲”这首歌,在耳边响起的时候,我的视线在泪水中变得模糊,仿佛又看到俺的白发亲娘,伴随着歌曲的旋律让我把伤感留在心中……我会把遥远的祝福,寄托在心里,在此衷心祝愿我的母亲健康长寿,笑口常开。

乾县三大宝散文

我的小脚儿娘的散文

陪母亲散步散文

想念的抒情散文

回首一月优秀散文

难忘的老唐散文

蒲柳人家(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唐旭散文

天津高考零分作文:我的青春阅读

你不对自己狠,生活就会对你更狠美文

三娘散文
《三娘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三娘散文(精选11篇)】相关文章:

那时的月光散文2023-01-05

那时青春年少散文2023-04-03

蔷薇的滋味散文随笔2023-08-14

《蒲柳人家》的教学设计2022-04-30

遗憾现代伤感散文2022-11-23

记得早先少年时散文2022-08-15

老屋的优美文章2023-02-07

家乡的散文随笔2022-12-30

梁山十二大高手2022-11-01

蒲柳人家教学设计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