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变形曲线呈波浪起伏现象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通用10篇)由网友“cry⁹abit”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沉降变形曲线呈波浪起伏现象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希望您能喜欢!
篇1:沉降变形曲线呈波浪起伏现象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
2.原因分析
建筑物到后期,由于下沉极微或已接近稳定,曲线上出现了测量误差比较突出的现象。
3。防治措施
应从提高测量精度,减少误差方面着手。如果发生波浪起伏现象,应根据整个情况进行分析,决定自某点起,将波浪线改为水平线。
篇2:沉降变形曲线出现中断现象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沉降变形曲线出现中断现象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1.现象
在观测中曲线发生中断,
2.原因分析
(1) 沉降观测点开始是埋设在柱基础面上进行观测,在柱基础二次灌浆时没有埋设新点进行观测,而使曲线中断,
(2)由于观测点被碰毁,装修要求观察点被隐蔽或造成不通视,后来设置的观测点绝对标高不一致,而使曲线中断。
3.防治措施
按照 2.4.6“沉降变形曲线在中间某点突然回升”的治理方法将曲线连接起来,估求出停测期间的沉降量,并将新设置的沉降点不计其绝对标高,而取其沉降量,一并加在旧沉降点的累计沉降量中去。
篇3:沉降变形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沉降变形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1.现象
观察成果表现为曲线自某点起有回升趋向,
2.原因分析
(1)采用设置于建筑物上的水准点,由于建筑物未稳定而下沉,
(2)新埋设的水准点,埋设地点不当,时间不长发生下沉现象。
(3)水准点和建筑物同时下沉,初期建筑物沉降量大于水准点沉降量,曲线不回升,到后期建筑物下沉逐渐稳定,而水准点继续下沉。
3.防治措施
选择或埋设水准点时,特别是建筑物上设置水准点时,应保证其点位的稳定性,如果查明的确是水准点下沉而使曲线渐渐回升,测出水准点的下沉量,修正观测点的标高。
篇4:沉降与变形曲线在首次观测后发生回升现象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沉降与变形曲线在首次观测后发生回升现象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1.现象
沉降观测在第二次观测时即发生曲线上升,到第三次后曲线又逐渐下降,
2.原因分析
由于第一次观测精度不高,使观察成果存在较大误差,
3.防治措施
(1)使用的仪器必须是经有资质的检验单位检定合格的仪器。
(2)观测过程中要“三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固定,观测线路固定。
(3)如曲线回升超过 5mm,应将第一次观测成果废除,而采取第二次观测成果为初测成果;如果曲线回升在 5mm 以内,则调整初测标高与第二次观测标高一致。
篇5:沉降变形曲线在中间某点突然回升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沉降变形曲线在中间某点突然回升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1.现象
曲线在观测成果中表现为中间某点突然有上升趋势,
2.原因分析
(1)沉降观测过程中,水准点被碰松动,出现水准点低于被碰前的标高。
(2)沉降观测过程中,观测点被碰,致使观测点被碰后高于被碰前的标高。
3.预防措施
(1) 在建筑施工的全过程中,都应注意对观测点和水准点的保护工作,可以采用砌筑粘土砖挡土墙的方法加以保护,高度超过观测点 10cm,在其上用预制盖板覆盖保护,并做出明显警示识,预防搬运材料时遭到人为碰动,
(2) 建筑物在交工前应对水准点、观测点,采用与建筑物外观效果相协调的活动装饰板(盒)加以保护,并做到坚固耐久,方便使用。
4.治理方法
如果水准点被碰动破坏,应改用其他水准点继续观测。并在其附近重新埋设观测点,通过引测复核计算出该点的相对标高,办理签证记录后,再继续观测。而该点该次沉降量,可选择与该点结构、荷重及地质情况都相同且邻近的另两个沉降观测点,同期的平均值沉降量作为被碰观测点之沉降量。再次设置观测点时,应接受教训,做到方便使用,便于保护。
篇6:变形观测资料不全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变形观测资料不全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1.现象
由于观测资料不齐全,其成果难以编制成表或绘制成曲线,缺乏权威性,未能及时办理签证,
2.原因分析
(1)缺少基准点、观测点的资料。
(2)观测时间未记载,
(3)观测值记录不详,或长时间未汇编,记录值丢失。
(4)观测过程中,其他有关单位未能参加或办理签证。
3.防治措施
(1)明确观测基淮点和变形观测点的位置及编号。
(2)记录变形观测的日期、时间和本次观测值及累积变形值。
(3)及时将观测资料绘制成表或曲线,变形观测结束后,将资料汇总成册,并附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4)严格按照观测方案实施,及时请有关单位共同进行检查,及时复核观测成果,签证备案。
篇7:沉降观测次数和时间不当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沉降观测次数和时间不当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1.现象
沉降观测次数和时间不合理,导致观测成果不能及时准确反映建筑物的实际沉降变化,
2.原因分析
(1) 施工期间沉降观测次数安排不合理,导致观测成果不能准确反映沉降曲线的细部变化。
(2) 工程移交后沉降观测时间安排不合理,掌握工程沉降情况不准确、不及时。
3.防治措施
(1) 施工期间较大荷重增加前后,如基础浇筑、回填土、安装柱子、结构每完成 i 层、设备安装、设备运转、工业炉砌筑期间、烟囱每增加15m 左右等,均应进行观测,
(2)如果施工期问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后分别进行观测。
(3)当基础附近地面荷重突然增加,周围大量积水及暴雨后,或周围大量挖土方等,均应观测。
(4)工程投入生产后,应连续进行观测,可根据沉降量大小和速度确定观测时间的间隔,在开始时间间隔可短一些,以后随着沉降速度的减慢,可逐渐延长,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5)施工期间,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周期,高层建筑每增加 1~2 层应观测一次其他建筑的观测总次数不应少于 5 次。竣工后的观测周期,可根据建筑物的稳定情况确定。
篇8:变形观测时间不当及频率不足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变形观测时间不当及频率不足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1.现象
由于变形观测时间、频率紊乱,造成观测成果曲线紊乱,
2.原因分析
(1)建立初始读数的时间不及时,观测成果与实际不符。
(2)观测时间间隔无规律,未能配合施工节奏,观测成果不能反映实际变化情况及指导施工,
3.防治措施
(1) 变形观测要在基坑开挖或降水当日起实施,建立初读数,并办理复核签证手续。
(2) 基坑开挖过程中,相邻两次的观测时问间隔不宜超过两天,或以基坑开挖深度确定观测的时间间隔。
(3) 基坑开挖结束一个月后,观测时间间隔不宜超过 10d,在出现可能促使变形加快的情况时,要加密观测频数。基坑开挖完毕后且变形已趋稳定时,可适当延长时间间隔。当地下构筑物完工后即可结束观测。
篇9:变形观测的基准点、观测点设定时间不当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
2.原因分析
(1)操作者未掌握基坑变形观测知识。
(2)对沉降和水平位移观测质量不重视。
(3)基准点、观测点受支护结构、降水井和土方开挖施工的扰动。
3.防治措施
变形观测所用的基准点、观测点应在支护结构或降水井施工完成后,基坑开挖之前设定,使所观测成果更能切合实际。
篇10:墓础墙体被挤动变形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墓础墙体被挤动变形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1,现象
夯填基础墙两侧土方或用推土机送土时,将基础、墙体挤动变形,造成基础墙体裂缝、破裂,轴线偏移,严重地影响墙体受力性能,
2.原因分析
(1)回填土时只填墙体一侧,或用机械单侧推土压实,基础、墙体在一侧受到土的较大侧压力而被挤动变形。
(2)墙体两侧回填土设计标高相差悬殊(如暖气沟、室内外标高差较大的外墙),仅在单侧夯填土,墙体受到侧压力作用,
(3)在基础墙体一侧临时堆土,堆放材料,设备或行走重型机械,造成单侧受力使墙体变形。
3.预防措施
(1)基础两侧用细土同时分居回填夯实,使受力平衡。两侧填土高差控制不超过 300mm。
(2)如遇暖气沟或室内外回填标高相差较大,回填土时可在另一侧临时加木支撑顶牢。
(3)基础墙体施工完毕,达到一定强度后再进行回填土施工。同时防止在单侧临时大量堆土或材料、设备,以及行走重型机械设备。
4,治理方法
己造成基础墙体开裂、变形、轴线偏移等严重影响结构受力性能的质量事故,要会同设计部门,根据具体损坏情况,采取加固措施(如填塞缝隙、加围套等)进行处理,或将基础墙体局部或大部分拆除重砌。
★ 工程管理实习报告
【沉降变形曲线呈波浪起伏现象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通用10篇)】相关文章:
探讨隧道砼的输送办法论文2023-12-11
工程测量论文2022-04-30
土木工程工地参观实习报告2024-03-10
工程地质实习的心得体会2023-01-05
盾构法隧道衬砌荷载影响因素分析论文2022-05-14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试题及答案2023-11-22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2023-01-15
建筑实习报告2022-12-17
地质学实习报告的2022-10-09
地质学实习报告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