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推荐8篇)由网友“zho333”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诗词格律,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格律诗词填空
格律诗词填空
-----------------------------------------------------------
五绝·豆蔻初妆(平水韵)
文/候苍生
绿叶托凝霜,初花闭月妆。桃腮羞豆蔻,蓓蕾半开裳。
-----------------------------------------------------------
五绝·题图(平水韵)
文/候苍生
碧水青山影,伊人粉蔻妆。柔荑寻菡萏,为甚撷花香?
-----------------------------------------------------------
五绝·素衣纸伞(平水韵)
文/候苍生
轻持油纸伞,静看水波澜。素服诗田野,逍遥自在欢。
-----------------------------------------------------------
五绝·秋收(平水韵)
文/候苍生
清风裁落叶,细雨润新颜。稻谷飘香溢,农家乐不闲。
-----------------------------------------------------------
五绝·草堂纳凉(平水韵)
文/候苍生
荷堂闲卧榻,翠竹遇风清。绿叶浮波荡,悠然隐雀鸣。
-----------------------------------------------------------
五绝?云月追逐(平水韵)
文/候苍生
焉知云逐月,或是月追云。恨恨时空错,回眸两两分。
-----------------------------------------------------------
五绝?晨曦游山(平水韵)
文/候苍生
晨曦山倒影,湖水绿波澜。竹道斜幽径,清风抚面寒。
-----------------------------------------------------------
五绝?廊桥夜语(平水韵)
文/候苍生
泼墨涂风月,横琴御汉唐。廊桥烟雨醉,煮酒话麻桑。
-----------------------------------------------------------
五绝·东渡龙城(平水韵)
文/候苍生
红尘催白发,岁月锁尘埃。勇渡龙城去,寻找梦阁台。
-----------------------------------------------------------
五律·岁寒三君(平水韵)
文/候苍生
暮月寒风雪,冰凝九尺深。青松留旧翠,竹绿点梅林。
贝蕾涂红粉,枝桠绕白襟。从来冬里傲,岁末笑君临。
-----------------------------------------------------------
五律·问候逍遥(平水韵)
文/候苍生
晨曦初露善,早起问逍遥。众友皆欢喜,明心在此朝。
君卿临玉树,粉黛有才娇。逸致磨香砚,诗情酒意飘。
-----------------------------------------------------------
七绝·流水峥嵘(平水韵)
文/候苍生
风华绝代红尘梦,踏入凡尘岁月催。满腹峥嵘流水去,江山不过画楼台。
-----------------------------------------------------------
七绝·秋收(平水韵)
文/候苍生
秋风落叶离苍翠,绿水微澜倒影黄。五谷飘香晨露醒,珍藏硕果话麻桑。
-----------------------------------------------------------
七绝.贺新婚(平水韵)
文/候苍生
粉面新妆缘百世,花红并蒂满庭芳。芙蓉帐里春风暖,喜引金猴锦绣航。
-----------------------------------------------------------
七绝?中山观景(平水韵)
文/候苍生
青天素月云间镜,古刹庄严雾隐峰。绿水微澜轻拍岸,清风抚面任沉浮。
-----------------------------------------------------------
七绝?墨染情怀(平水韵)
文/候苍生
墨染情怀频醉月,浮生半逝斩情殇。身残此命余孤寂,浅酌余香陌上妆。
-----------------------------------------------------------
七绝·一缕青丝(平水韵)
文/候苍生
一缕青丝孤影冽,红尘陌路久无言。清风是否行千里,寄我相思到上元。
-----------------------------------------------------------
七绝·立秋(平水韵)
文/候苍生
金陵一夜朦胧醉,月落梧桐逐夏离。桂子飘香初绽蕾,清风渡岸立秋时。
-----------------------------------------------------------
七绝·秋游无想(平水韵)
文/候苍生
红尘淡忘呤歌醉,碎步林间语劲松。细雨轻闻秋意到,清波绿水乐无踪。
-----------------------------------------------------------
七绝·竹萧思念(平水韵)
文/候苍生
梅花点点依亭阁,毓秀青衫淡粉妆。竹笛轻持吹那曲,浓浓惦念寄情郎。
-----------------------------------------------------------
七绝·昭君(平水韵)
文/候苍生
挽指轻弦思故里,轻弹塞曲雪凝空。姣容寂寞无人晓,忽皱双眸恋此风。
-----------------------------------------------------------
七绝·悟江潮(平水韵)
文/候苍生
闲观景色寻真意,腊雪寒梅似寂寥。漫步红尘无净士,孤依丑石悟江潮。
-----------------------------------------------------------
七绝·瑶池仙(平水韵)
文/候苍生
寒枝傲雪红尘绝,玉琢花雕笑粉颜。敢问仙儿何处降,瑶池梦里下人间。
-----------------------------------------------------------
七绝·紫薇(平水韵)
文/候苍生
清风晓月花初绽,雨露凝枝润紫薇。碧翠施妆晨焕彩,玲珑粉艳若新妃。
-----------------------------------------------------------
七绝·山中宰相(现代诗歌)
文/候苍生
华阳洞内通明殿,万寿宫藏大道清。隐作经文流万世,山中宰相估苍生。
-----------------------------------------------------------
七绝·崇禧万寿宫(平水韵)
文/候苍生
贞观盛世开基业,富丽堂皇振汉宗。即日开光名万寿,中华道法万年松。
-----------------------------------------------------------
七绝·笑风清(平水韵)
文/候苍生
舟划绿水清波荡,雾隐仙踪与鸟鸣。一缕闲情随暮晚,流观极景笑风清。
-----------------------------------------------------------
七律·笑苍生(平水韵)
文/候苍生
曾经纸醉金迷过,转眼光阴似水惊。恰忆当年高昴志,今留燕雀扰心明。
漂流宇内天涯浪,日月红尘过眼清。铁剑重挥图热血,淋漓尽致笑苍生。
-----------------------------------------------------------
七律·河畔有佳人(平水韵)
文/候苍生
古道河边垂柳荡,琳琅豆蔻俏新鬟。桃腮浅粉流香韵,玉洁冰清素雪纶。
纸伞玲珑遮妩媚,凝眸细语碧波闲。微风漫渡青丝绕,舞动心弦忆旧颜。
-----------------------------------------------------------
如梦令?微澜思恋(词林正韵)
文/候苍生
沉醉红颜朝暮,一首丑诗来赋。离别起微澜,思念百般心苦。相遇,相遇,还是恰为定数。
-----------------------------------------------------------
如梦令·夜行寻景(词林正韵)
文/候苍生
秋雨如帘疏影,月落清风过岭。枯叶似缤纷,浑似世间仙境。微冷,微冷,孤寂夜行寻景。
-----------------------------------------------------------
卜算子·子夜思郎(中华新韵)
文/候苍生
夜阁理青丝,缺月人遗憾。铜镜菱花未着妆,独影无需艳。
郎在千里驰,有话无人念。拾尽离愁乱别绪,子夜纱衣泛。
-----------------------------------------------------------
篇2:谷雨格律诗词
谷雨格律诗词
《送前缑氏韦明府南游》
【唐代】许浑
酒阑横剑歌,日暮望关河。
道直去官早,家贫为客多。
山昏函谷雨,木落洞庭波。
莫尽远游兴,故园荒薜萝。
《老圃堂》
【唐代】曹邺
邵平瓜地接吾庐,谷雨干时手自锄。
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
《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
【唐代】孟浩然
旅人游汲汲,春气又融融。
农事蛙声里,归程草色中。
独惭出谷雨,未变暖天风。
子玉和予去,应怜恨不穷。
《白牡丹》
【唐代】王贞白
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
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
晓贮露华湿,宵倾月魄寒。
家人淡妆罢,无语倚朱栏。
《牡丹图》
【明代】唐寅
谷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管画成图。
平康脂粉知多少,可有相同颜色无。
《七言诗》
【清代】郑板桥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尝茶次寄越僧灵皎》
【宋代】林和靖
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瓶悬金粉师应有,筋点琼花我自珍。
清话几时搔首后,愿与松色劝三巡。
《木兰花慢》
【元代】王恽
谷雨日,王君德昂约牡丹之会,某以事夺,北来祁阳道中,偶得此词以寄。
问东城春色,正谷雨,牡丹期。
想前日芳苞,近来绛艳,红烂灯枝。
刘郎为花情重,约柳边、娃馆醉吴姬。
罗袜凌波微步,玉盘承露低垂。
春风百匝绣罗围。看到彩云飞。
甚着意追欢,留连光景,回首差池。
半春短长亭畔,漫一杯、藉草对斜晖。
归纵酴醿雪在,不堪姚魏离枝。
《谷雨》
【宋代】朱槔
天点纷林际,虚檐写梦中。
明朝知谷雨,无策禁花风。
石渚收机巧,烟蓑建事功。
越禽牢闭口,吾道寄天公。
篇3:格律诗词的欣赏
关于格律诗词的欣赏
最近,与一些朋友讨论格律诗词的欣赏和创作。大家提到,对格律诗词的一般规律,如押韵、平仄、对仗、避免孤平和三平尾、三仄尾等等,都容易掌握,比较困惑的问题是:
(1)如何用韵,是依据现代汉语拼音还是平水韵?
(2)如何处理入声?
这两个问题,对于格律诗词的欣赏和创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我们对于格律诗词的态度,应该是尊重历史和与时俱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继承文化遗产,格律诗词可以说就是最大的文化遗产。因此,我们要有尊重历史的态度,尊重格律诗词在其发展中形成的一整套规律,包括对平水韵和入声都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格律诗词。同时还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掌握格律诗词的内在精髓,不拘泥于形式,用发展的观点去创作格律诗词。
具体地讲,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用韵上,既然诗是用来“吟”的,现代人写诗是给现代人吟,用韵自然应该用现代汉语拼音的韵部(暂且称为“今韵”)。有的人认为格律诗词应该按唐诗宋词的'韵部,一点都不能变,那就未免过于迂腐了。其实,古人写诗,一直是用当时的发音押韵的,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当然,如果有的人说他不懂今韵,只懂平水韵和词林正韵(暂且称为“古韵”),那么,现代人用古韵写诗也未尚不可。对于同一人,也可以某首诗用今韵,某首诗用古韵。总之,一首诗不能按古韵不在一个韵部;按今韵又不是同一韵母,读起来不押韵。
(2) 在平仄上,可以全诗都按现代的四声,不将入声归为仄声,而是按现代汉语拼音分到四声中(暂且称为“今声”);也可以全诗都将入声归为仄声(暂且称为“古声”)。但是,不要一首诗中有的入声归入了仄声,有的入声又归为平声。
(3) 所以现代人写的格律诗,可以是“今韵今声”、“今韵古声”、“古韵古声”,但是,不要用“古韵今声”,既然用了古韵,自然就要按照古韵处理入声字。用古韵,又不考虑入声字,就有点不伦不类了。当然,如果全诗用韵今古相同,也没有入声字,就没有这些问题。
一般受旧式教育的人,具有深厚的古文功底,擅长用古韵赋诗。但即使这样,他们也在尝试用今韵写作。毛主席的七律,大都按平水韵用韵,但是,请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按平水韵,“黄、王、桑”三韵属于下平七阳,“江”字属于上平三江,而“慷”字属于上声二十二养。作者显然是大胆突破了“江”字不能和下平七阳通押的禁脔。全诗用普通话念起来,韵母都是ang,押韵十分完美。“昔”字按平水韵归为入声,正合平仄。所以这首诗按我的分类属于“今韵古声”。
对于现今的诗词爱好者,完全可以用现代汉语拼音用韵,同时适当注意入声的处理。
篇4:格律诗词与自由诗词探讨
格律诗词与自由诗词探讨
格律诗词是个适合与自由诗词相对举的名称,二者的根本区别是讲不讲格律。
在数千年中华文化中发育成熟的格律诗词,近百年来被称为“旧体诗词”。它有五大格律要素——篇制、句式、平仄、对仗、押韵。
二十世纪以来兴起的自由体诗歌,国人习惯称之为“新诗”。这是相对于“旧体诗词”而言的。新诗不讲究格律,形式完全自由随意。
然而新、旧之称,是以时间来区别的,一时姑且用之可以,久则表意难明。试想数百千年之后,“新”“旧”之谓当如何理解?
新诗是自由诗,不讲究任何形式规范。具体说,古代诗歌的五大格律要素全都不讲了。自由诗既然是诗,当然也须区别于散文、小说、论说文等文体,但其区别主要在于一些并无固定程序的联想思维、跳跃结构、片断叙事、隐喻意象,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的诗性美感等等。自由体诗歌不需要其它名称,“自由”就是它永远合适的名称,“新诗”只不过是其初生阶段的简称,就如唐代称格律诗为“今体”一样。“新”迟早会“旧”的。古代各体诗词是数千年形成的经典文体,其生命力无限。那么今后当如何称谓呢?诗词界商榷已久,迄今未得良策。若回避时间的含义,以“自由诗词”和“格律诗词”对举并称,体例区别是清晰的。
问题是中国古代诗词又有“古体”、“近体”之别。古体与近体比,自由度大得多,不必讲究篇制、平仄、对仗,用韵比较自由,句式基本整齐即可,可视为古代的自由诗。近体则是严格的格律诗。但古代的“古体诗”与二十世纪以来体式完全自由的诗歌相比,也还是有句式和韵式限制的,是有格有律的。因此,可以将古代的“古体诗”和“近体诗”并称为广义的格律诗词,以与体式完全自由的诗词对举并称,二者即可涵盖目前汉语诗歌的全部体式,且分野清晰,“格律诗词”与“自由诗词”的外延和内涵具有清晰的.区别,不受时间限制,永远具有区别品性的效用。
“旧体诗词”之名称已经使用了近百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不可用了。有学者提倡借用“国画”概念,称“国诗”。问题是这个“国”字是个局限性概念,需要特指,需要立场,国与国之间,就必须加上“中华”这个限定语。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都可能有自己的“国诗”“国画”“国乐”等等。况且,以“国诗”特指格律诗词,又排斥了自由体诗词。都是一国之诗词,只是体式不同,怎么能说谁“国”谁不“国”呢?
还有“传统诗词”这个概念,其含义主要是指向历史的。有数千年历史的诗词是传统的,有百年历史的就不传统吗?再过千年呢?孰传统孰不传统呢?
有学者认为用“格律诗词”这个名称,目前不容易区别古代自由体和唐代以后形成的严格的格律体。这的确是个问题。唐宋元明清人是怎样处理呢?他们或者什么名称也不说,写什么就是什么,或者明确称“乐府”、“古风”、“歌”、“行”、“古意”、“律”、“绝”“排律”等等。不论是否说明体裁,每种体裁的格律是清楚的,不同体裁的诗词,格律要求各不相同。那么今人乃至今后人写作格律诗词,照此处理就是了,凡使用有格有律之体,遵循其各自的格律。
有人说词本来就是讲究格律的,没必要说“格律词”。这个观点在古代是对的,现在和今后就不同了。自有自由诗以来,歌词也有自由体,从而区别古代用词牌标示格律的歌词。格律歌词和自由歌词已经是事实上的区别,任何实用的表述和理论的表述都必须以这样的实际情况为基础。
如此,学术研究意义上的学科分野就可以对同一历史时段内不同体例的诗歌,划分为格律诗词、自由诗词两大领域。理论批评就可以放心地使用自由诗词、格律诗词两个大概念。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自由诗词被官方视为诗歌之正宗,格律诗词被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了。学术研究受此影响,也出现了格律诗词长期无人研究的局面,古代文学研究截止于清末,现当代文学史无视格律诗词的存在,近几年才开始讨论格律诗词应否入现当代文学史的问题。这是文化史、文学史的“百年荒唐”。近十几年,一些学者开始申请各级研究课题,立项研究百年格律诗词。实际研究已经有一些成果,但名称总有那么一点不正不顺。所以现在讨论各体诗词的名称问题,以格律诗词与自由诗词对举并称,是一件既有实用意义,又有学术意义的事情。
总之,无论诗还是歌词,永远都存在自由体式和格律体式之别。用“格律”和“自由”对举,是科学的、便捷的、长久的。
篇5:诗词格律简析
关于诗词格律简析
基础知识一,律诗之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诗。
历史上,把韵文体的作品,统称为诗。诗,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以时期来看,包括诗三百,也就是《诗经》,先秦诗,乐府诗等等,自然,也包括律诗。根据这个概念,词、曲,还有现代诗都是诗的范畴。不押韵的现代诗算不算诗?没有定论……但我想这是文体转变的必然产物把
《二》什么是律诗。
顾名思义,有律的诗。写的时候要遵守格律,否则,就不是律诗。格律是一种规矩。律诗以前的诗也有规矩,但这些规矩都是约定俗成的,而律诗的格律却是由政府颁布的。律诗因格律严谨得名,起源于汉末,成熟于唐朝。律诗呢,有四个概念。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A.指历史上一切有“律”的诗,“律”是官方制订、发布的规则。 B,指唐宪宗、唐哀宗时期的诗,李义山等人在总结近体诗、今体诗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由官方颁布而执行。也就是俗称的晚唐诗。这不得不提到两个概念,
(1)今体诗。指按照唐玄宗时期钦定颁布的格律写下的诗作品,就是“今体诗”。比如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
(2)近体诗。指从齐梁体、永明体到今体诗之间这段时间的诗作品,含齐梁体和永明体。比如杜审言(杜甫的'爷爷)、宋之问等。
B.北宋欧阳修等人,奉命整理而完成了一部律诗格律。按这个格律完成的作品称为格律诗,简称“律诗”。此类作品,包括宋诗,元诗,明清诗,中华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律诗作品。
C.今天所说的律诗,指历史上相对符合(未必全面符合)格律的诗作品,亦包括唐朝时候,并未归在律诗范围内的民间作品。比如,朋友之间的酬唱,以及压私韵的作品。这些作品,包括整个唐朝的作品。实际上,唐朝,共四次颁布诗格律。分别为李渊、武则天、李隆基、李纯四人各自当政掌权时候制订。(李纯,宪宗,原名“淳”,被立太子后,改“淳”为“纯”。)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大家在阅读唐诗时,看到不少作品,并不完全符合格律的原因,这是因为,拿今天理解的格律,也就是宋格律去印证,自然会出现偏差。毕竟,从初唐到北宋,时间上跨越5
《三》关于是排律?
A.10句(含10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除首尾外,均为偶句。
b.什么是七律和五律。七律:七言四联八句为七律。即七言八句。五律:五言四联八句为五律。即五言八句。
C.什么是律绝。绝句分七绝和五绝,七绝五绝都分古绝和律绝,律绝和七律、五律一样要遵守格律,也是格律诗的范畴。七绝;七言四句。五绝;五言四句。
《四》格律相信接触过诗词的朋友,听说过格律这个词,那么什么是格律呢?
格律=格+律格就是格式。它包括:平仄、字数、对、粘、替、对仗和压韵。律包括音律、声律和韵律. 格和律合起来就是格律。我们今天能够了解的格律其实都是关于格的范畴。所以,在今天,我们还可以把格律理解为关于“格”的“律”。也就是格式规范。包括平仄、字数、对、粘、替、对仗和压韵的规范。
A.句和联 1、律句,就是遵守了格律的句子。不光格律诗使用律句,词、曲等体裁也使用律句,不过它们不像格律诗一样全部使用律句,而是部分使用律句。
B.律诗依次每两句组成一联,组成一联的两个句子叫做这一联的两个分句,分别称为上句和下句。
C.律诗以一联做为一个律句。律句中上下分句的字数是相等的,各律句字数也是相等的。
D.通常我们说的一句,是指单个的句子,即一联的两个分句中的一个。对于一个律诗的句子,我们可以称其为第几句,也可以称其为某联某句。比如下面这首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其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这一句,它就有一下名称; A, 第五句 B, 颈联上句 C,转句前分句另外,第一句通常叫做首句;最后一句通常叫做尾句。
E.律诗的组成七律:七言四联(四律句)八句,五十六字。五律:五言四联(四律句)八句,四十字。七言,就是每句七个字;五言,就是每句五个字。第一联(第一律句,含第1、2句),称为首联,也有称起句的;第二联(第二律句,含第3、4句),称为颌联,也有称承句的;第三联(第三律句,含第5、6句),称为颈联,也有称转句的;第四联(第四律句,含第7、8句),称为尾联,也有称合句的。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第一律句,首联(起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第二律句,颌联(承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好吧,还有很多,请各位文友补充吧,睡觉……晚安世界
篇6: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要了解诗词格律,先要知道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下面一起来看看!
第一节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拚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凈无苔(t ái ),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 ái )。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拚起来是r ào ,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拚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 ,uan ,üan,iang,uang,ie,üe ,iong,ueng等,这种i ,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
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 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 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 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 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 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 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纔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在第二章里,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
第二节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1 )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 )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 )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 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么字归甚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 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 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 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 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 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下一节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第三节平仄
知道了甚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甚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1] ,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 )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 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纔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注意,凡韵尾是-n或-ng 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 这人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纔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第四节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干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 )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是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纔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 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关于诗词的对仗,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到这里。
篇7:诗词格律简析
关于诗词格律简析
律诗之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诗。
历史上,把韵文体的作品,统称为诗。诗,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以时期来看,包括诗三百,也就是《诗经》,先秦诗,乐府诗等等,自然,也包括律诗。根据这个概念,词、曲,还有现代诗都是诗的范畴。不押韵的现代诗算不算诗?没有定论……但我想这是文体转变的必然产物把
《二》什么是律诗。
顾名思义,有律的诗。写的时候要遵守格律,否则,就不是律诗。格律是一种规矩。律诗以前的诗也有规矩,但这些规矩都是约定俗成的,而律诗的格律却是由政府颁布的。律诗因格律严谨得名,起源于汉末,成熟于唐朝。律诗呢,有四个概念。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A.指历史上一切有“律”的诗,“律”是官方制订、发布的规则。
B.指唐宪宗、唐哀宗时期的诗,李义山等人在总结近体诗、今体诗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由官方颁布而执行。也就是俗称的晚唐诗。这不得不提到两个概念,
(1)今体诗。指按照唐玄宗时期钦定颁布的格律写下的诗作品,就是“今体诗”。比如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
(2)近体诗。指从齐梁体、永明体到今体诗之间这段时间的诗作品,含齐梁体和永明体。比如杜审言(杜甫的爷爷)、宋之问等。
A.北宋欧阳修等人,奉命整理而完成了一部律诗格律。按这个格律完成的作品称为格律诗,简称“律诗”。此类作品,包括宋诗,元诗,明清诗,中华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律诗作品。
B.今天所说的律诗,指历史上相对符合(未必全面符合)格律的诗作品,亦包括唐朝时候,并未归在律诗范围内的民间作品。比如,朋友之间的酬唱,以及压私韵的作品。这些作品,包括整个唐朝的作品。实际上,唐朝,共四次颁布诗格律。分别为李渊、武则天、李隆基、李纯四人各自当政掌权时候制订。(李纯,宪宗,原名“淳”,被立太子后,改“淳”为“纯”。)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大家在阅读唐诗时,看到不少作品,并不完全符合格律的原因,这是因为,拿今天理解的格律,也就是宋格律去印证,自然会出现偏差。毕竟,从初唐到北宋,时间上跨越5
《三》关于是排律?
A.10句(含10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除首尾外,均为偶句。
b.什么是七律和五律。七律:七言四联八句为七律。即七言八句。五律:五言四联八句为五律。即五言八句。
C.什么是律绝。绝句分七绝和五绝,七绝五绝都分古绝和律绝,律绝和七律、五律一样要遵守格律,也是格律诗的范畴。七绝;七言四句。五绝;五言四句。
《四》格律相信接触过诗词的朋友,听说过格律这个词,那么什么是格律呢?
格律=格+律格就是格式。它包括:平仄、字数、对、粘、替、对仗和压韵。律包括音律、声律和韵律. 格和律合起来就是格律。我们今天能够了解的格律其实都是关于格的范畴。所以,在今天,我们还可以把格律理解为关于“格”的“律”。也就是格式规范。包括平仄、字数、对、粘、替、对仗和压韵的规范。
A.句和联
律句,就是遵守了格律的句子。不光格律诗使用律句,词、曲等体裁也使用律句,不过它们不像格律诗一样全部使用律句,而是部分使用律句。
B.律诗依次每两句组成一联,组成一联的两个句子叫做这一联的两个分句,分别称为上句和下句。
C.律诗以一联做为一个律句。律句中上下分句的字数是相等的,各律句字数也是相等的。
D.通常我们说的一句,是指单个的句子,即一联的两个分句中的一个。对于一个律诗的句子,我们可以称其为第几句,也可以称其为某联某句。比如下面这首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其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这一句,它就有一下名称;
A、第五句
B、颈联上句
C、转句前分句另外,第一句通常叫做首句;最后一句通常叫做尾句。
E.律诗的组成七律:七言四联(四律句)八句,五十六字。五律:五言四联(四律句)八句,四十字。七言,就是每句七个字;五言,就是每句五个字。第一联(第一律句,含第1、2句),称为首联,也有称起句的;第二联(第二律句,含第3、4句),称为颌联,也有称承句的;第三联(第三律句,含第5、6句),称为颈联,也有称转句的;第四联(第四律句,含第7、8句),称为尾联,也有称合句的。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第一律句,首联(起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第二律句,颌联(承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起源介绍
平常我们所说的诗词格律,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
一、近体诗的格律
二、词的格律
三、近体诗产生以后古体诗的格律
在唐代,产生了有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的今体诗,宋代以后称为近体诗,包括全部的律诗和一部分绝句。由此,就把近体诗产生以前的没有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的诗称之为古体诗。而在隋唐时候,由于西域音乐的传入中原,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燕乐,配合燕乐演唱的词则称为曲子词,或者直接叫曲子。曲子词是配乐演唱的,一开始并不太讲每一个字的平仄调配,但后来随着文人的介入,他们把写惯了的近体诗的格律引入到词中去,于是就有了小令词的格律。后来,又有懂得音乐的文人,按照曲子的旋律,选择与之相配合的字,后代文人不懂音乐,或者乐谱失传,只能根据古代这些懂音乐的词人所写的词的平仄,按照平仄来写词,这就是长调词格律的来源。后人为了便于填词,依照古代名作排比归纳,编辑成工具书,叫作词谱。常用的词谱类书籍有清代万树所编的《词律》、舒梦兰所编的《白香词谱》、王奕清编的《钦定词谱》等。比较实用的是现代词学家龙榆生所编的《唐宋词格律》。
近体诗格律的产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占主流的观点,认为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永明体,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近体诗格律来源于佛经翻译文学里的偈颂体式,梅祖麟、梅维恒两位教授在《梅祖麟语言学论文集》498-509页有详细的论述。
近体诗产生以前,古体诗的写法比较自由,除了要求押韵以外,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形式要求。但近体诗产生以后,古体诗在写法上就要刻意避免近体诗的句法,这也可以说是古体诗的格律了。
格律诗词与自由诗词探讨
格律诗词是个适合与自由诗词相对举的名称,二者的根本区别是讲不讲格律。
在数千年中华文化中发育成熟的格律诗词,近百年来被称为“旧体诗词”。它有五大格律要素——篇制、句式、平仄、对仗、押韵。
二十世纪以来兴起的自由体诗歌,国人习惯称之为“新诗”。这是相对于“旧体诗词”而言的。新诗不讲究格律,形式完全自由随意。
然而新、旧之称,是以时间来区别的,一时姑且用之可以,久则表意难明。试想数百千年之后,“新”“旧”之谓当如何理解?
新诗是自由诗,不讲究任何形式规范。具体说,古代诗歌的五大格律要素全都不讲了。自由诗既然是诗,当然也须区别于散文、小说、论说文等文体,但其区别主要在于一些并无固定程序的联想思维、跳跃结构、片断叙事、隐喻意象,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的诗性美感等等。自由体诗歌不需要其它名称,“自由”就是它永远合适的名称,“新诗”只不过是其初生阶段的简称,就如唐代称格律诗为“今体”一样。“新”迟早会“旧”的。古代各体诗词是数千年形成的经典文体,其生命力无限。那么今后当如何称谓呢?诗词界商榷已久,迄今未得良策。若回避时间的含义,以“自由诗词”和“格律诗词”对举并称,体例区别是清晰的。
问题是中国古代诗词又有“古体”、“近体”之别。古体与近体比,自由度大得多,不必讲究篇制、平仄、对仗,用韵比较自由,句式基本整齐即可,可视为古代的自由诗。近体则是严格的格律诗。但古代的“古体诗”与二十世纪以来体式完全自由的诗歌相比,也还是有句式和韵式限制的,是有格有律的。因此,可以将古代的“古体诗”和“近体诗”并称为广义的格律诗词,以与体式完全自由的诗词对举并称,二者即可涵盖目前汉语诗歌的全部体式,且分野清晰,“格律诗词”与“自由诗词”的外延和内涵具有清晰的区别,不受时间限制,永远具有区别品性的效用。
“旧体诗词”之名称已经使用了近百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不可用了。有学者提倡借用“国画”概念,称“国诗”。问题是这个“国”字是个局限性概念,需要特指,需要立场,国与国之间,就必须加上“中华”这个限定语。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都可能有自己的“国诗”“国画”“国乐”等等。况且,以“国诗”特指格律诗词,又排斥了自由体诗词。都是一国之诗词,只是体式不同,怎么能说谁“国”谁不“国”呢?
还有“传统诗词”这个概念,其含义主要是指向历史的。有数千年历史的诗词是传统的,有百年历史的就不传统吗?再过千年呢?孰传统孰不传统呢?
有学者认为用“格律诗词”这个名称,目前不容易区别古代自由体和唐代以后形成的严格的格律体。这的确是个问题。唐宋元明清人是怎样处理呢?他们或者什么名称也不说,写什么就是什么,或者明确称“乐府”、“古风”、“歌”、“行”、“古意”、“律”、“绝”“排律”等等。不论是否说明体裁,每种体裁的格律是清楚的,不同体裁的诗词,格律要求各不相同。那么今人乃至今后人写作格律诗词,照此处理就是了,凡使用有格有律之体,遵循其各自的格律。
有人说词本来就是讲究格律的,没必要说“格律词”。这个观点在古代是对的,现在和今后就不同了。自有自由诗以来,歌词也有自由体,从而区别古代用词牌标示格律的歌词。格律歌词和自由歌词已经是事实上的区别,任何实用的表述和理论的表述都必须以这样的实际情况为基础。
如此,学术研究意义上的学科分野就可以对同一历史时段内不同体例的诗歌,划分为格律诗词、自由诗词两大领域。理论批评就可以放心地使用自由诗词、格律诗词两个大概念。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自由诗词被官方视为诗歌之正宗,格律诗词被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了。学术研究受此影响,也出现了格律诗词长期无人研究的局面,古代文学研究截止于清末,现当代文学史无视格律诗词的存在,近几年才开始讨论格律诗词应否入现当代文学史的问题。这是文化史、文学史的“百年荒唐”。近十几年,一些学者开始申请各级研究课题,立项研究百年格律诗词。实际研究已经有一些成果,但名称总有那么一点不正不顺。所以现在讨论各体诗词的名称问题,以格律诗词与自由诗词对举并称,是一件既有实用意义,又有学术意义的事情。
总之,无论诗还是歌词,永远都存在自由体式和格律体式之别。用“格律”和“自由”对举,是科学的、便捷的、长久的。
篇8:诗词格律十讲:诗韵和平仄
诗词格律十讲:诗韵和平仄
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古人所谓“吟”,跟今天所谓朗诵差不多。因此,诗和声律就发生极其密切的关系。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声律,而所谓声律只有两件事:第一是韵,第二是平仄。其中尤以平仄的规则最为重要;可以说没有平仄规则就没有诗词格律。现在先请大家读几首唐诗: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江南曲 李益
嫁得瞿唐贾, 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
这是三首五言绝句。在这些诗里,逢双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一收音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韵的作用是构成声音的回环,也就是形成一种音乐美。例如《登鹳雀楼》,“流”字读liú,“楼”读lóu,都是收音于ou的;《相思》,“枝”字读zhī,思字读sī,都是收音于i的。这就显得非常和谐了。
有时候,依照现代普通话的语音去读并不和谐,这是因为时代不同,语音有了发展。例如《江南曲》,“期”字读qí,“儿”字读ér,很不和谐,但是如果依照上海话的白话音来读“儿”字,就十分和谐了,因为上海白话“儿”字念ní,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唐代的古音。
至于讲到平仄规则,就必须先说明什么是平仄。古代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以外,共余三声都是仄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声大约是比较长的音,而且是一个平调,不升也不降;其余三声大约是比较短的`音,有升有降,因此形成了平仄的对立。诗人们利用这种对立来造成诗的节奏美。
上面所引的三首五言绝句是依照同一个平仄格式写成的。每首只有二十个字,其平仄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字外带圈表示可平可仄,字外带框的表示押韵,下同。)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在普通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入声已经消失了,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平声好办,只要把阴平和阳平同等看就是了。入声归入上声、去声的也都好办,反正上、去两声也都是仄声。唯有归入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就非查字典不可(可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同音字典》)。大概平仄格式上标明仄声而普通话读平声的字,多半是古入声。这三首诗中的入声字是“白”、“日”、“入”、“欲”、“目”、“一”、“国”、“发”、“撷”、“物”、“得”、“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发”、“撷”、“得”,它们在普通话里都变了平声,而它们所在的位置是规定要用仄声字的。
这三首诗是严格依照平仄格式写成的。一般地说,每句的第一个字可以不拘平仄。试看第一句第一个字,“白”、“嫁”是仄,而“红”是平,第三句和第四句的第一个字,这里三首诗都是用了仄音,但是在其他唐诗中也有用平声的。唯独像“平平仄仄平”这样一个五言平仄句式(在这三首诗中是第二句),第一个字只能用平声,不能用仄声,否则叫做“犯孤平”。
这一讲所讲的是最基本的东西。讲的虽然是五言,但是可以类推到七言。讲的虽然是绝句,但是可以类推到律诗。讲的虽然是诗,但是可以类推到词。
★ 唐宋诗词鉴赏
★ 新声韵诗词
★ 诗词平仄
★ 别辋川别业,别辋川别业王缙,别辋川别业的意思,别辋川别业赏析
★ 对联平仄
★ 对联的特点平仄
★ 李清照 争渡
★ 诗词 第一课时
【诗词格律(推荐8篇)】相关文章:
对联平仄知识点2022-09-26
黄鹤楼鉴赏全文2023-05-30
黄鹤楼古诗赏析2022-05-27
古代的诗歌的分类2024-03-23
闻一多的诗集死水2022-09-18
现代诗与散文诗的区别2023-09-17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等)的教案设计2023-07-20
扬州慢教学设计2022-05-27
诗歌的分类2022-09-17
李白黄鹤楼诗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