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27 01:43:39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扬州慢教学设计(精选15篇)由网友“七层纱舞”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扬州慢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扬州慢教学设计

篇1:扬州慢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充分的展示自己,感悟语文课堂的魅力。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作为辅助学生展示自我的帮手,即时的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材分析

姜夔的《扬州慢》是高中语文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的推荐作品。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而《扬州慢》在写景抒情上又具有代表性,对《扬州慢》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消化单元知识,强化单元重点,所以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分析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

2、培养学生阅读鉴赏中国古代诗词的能力,使其通过诗词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

2、点拨法。

3、品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分析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教学难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讲解这篇文章时,我抓住了单元要求: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此,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两点:

2、学习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理论方法分析鉴赏诗歌。通过两种方法的应用来达到单元目标要求,让学生理解本词的内容,在理解中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作为教学重点,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真正内涵。从而解决本课的难点:灵活运用情景交融的诗歌鉴赏方法分析鉴赏诗歌

三、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我将诵读法作为自己教学设计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去表现文中主人公姜夔目睹满目凄凉衰败的景象所产生的无限感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诵读要求是: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个性,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渐完成对文章情感的品味,内容的分析,表现手法的探究,让学生不仅品出了感情,还学会诵读以及对诗歌的鉴赏。所以在教学中我打算将诵读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再配上我适时的点拨有效的引导去激发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兴趣。

(二)学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了朗读法、讨论法、品析法等激发学生品读诗歌的兴趣,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朗读、答问、赏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性。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蕴,体味作者的情感,真正完成本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教学要求。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导入新课。

1、欣赏散文诗朗诵《诉说扬州》。

2、导课:

由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烟花三月下扬州”可以知晓,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让扬州成了许多文人墨客魂牵梦绕的地方。然而,经过战争的洗劫,昔日繁花似锦的扬州变得一片荒芜,再到扬州会是怎样的心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二)解题及诵读提示

“扬州慢”,既是词牌又是词题。

扬州――词的内容慢――慢词(曲调舒缓)

朗读指导:曲调舒缓、吐字宜慢、停顿稍长。

(三)音读课文,把握节奏。

强调字音:少(sho)驻初程荠(j)麦青青

胡马窥(kuì)江豆蔻(kòu)词工

指导诵读:

词的节拍不像诗歌哪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例如:“犹/厌言兵 算而今/重到虚惊 年年知/为谁生”

(四)意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导诵读:

这首词的有些特殊句式被称为“一字逗”,因为它开头用一字领起,其意义直接贯穿到本句及下句,读这类句子要读出提示语气,例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马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

合作探究:

找出《扬州慢》中描写之景和所抒之情。

描写之景:所抒之情:

二者之间的关系:借景抒情、情中寓景――缘景明情

(五)情读课文,把握情感、

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描写扬州景物的句子,现在我们对它做以整理分类,哪些是实景?今日扬州的特点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哪些是虚景?昔日扬州的特点也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

实景(今日之扬州):

虚景(昔日之扬州):

指导诵读:

刚才,我们已经对这首词的内容作了分析,因此,在朗读的时候,上片要读出今日扬州城“空”的特点以及对造成这种“空”的原因的厌恶之情,具体为“自胡马窥江去后(沉痛),废池乔木(惋惜),犹厌言兵(憎恶)。”而下片则要读出即使杜牧复活来到这里,看到扬州这番荒凉的的那种惊讶之情。具体为“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短促的语气,惊讶的表情);“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低沉的声调,痛惜的感情);“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高亢的声调,愤激的语气,疑问的语气)。

(六)美读课文,赏析名句。

要求:选出本词之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明理由并进行赏析。

明确:

(七)教师总结,集体诵读。

小结之语:

认真的品读姜夔的这首词,思绪会随着作者的情思而起伏,闭目遐思之中,依稀可以望见在一个雪后的清晨,正值风华年纪、西风瘦马布衣青衫的姜夔来到扬州,徘徊在竹西亭边,二十四桥下,希望寻找当年杜牧的踪迹,然而望见的却是满眼的荒草废墟,因而悲从景生,哀从心起,缓缓步行中,惊叹“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是啊,即使杜牧活到此时,也会被眼前景象惊呆,大诗人再也不会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意兴了。

扬州破败了,破败在荒淫无能的南宋小朝廷手中,破败在一大群贪生怕死的文官武将手里,布衣青衫的姜夔来到此地,为她唱一首挽歌,他没有杜牧的依红偎翠,春眠不晓。他匆匆的来,又匆匆的'走了,在斜阳巷陌中,留下了瘦马枯缰的长长身影,留下了他的这首《扬州慢》。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齐声诵读《扬州慢》。

(八)拓展阅读,提升自我。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抓住诗歌中作者描写的景,进而由景生发的情,结合这种“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歌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1、黯乡魂:黯,沮丧愁苦;黯乡魂指思乡之苦另人黯然销魂。黯乡魂,化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2、追旅思:追,追缠不休。旅思,羁旅的愁思。

3、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这里是节拍上的停顿。

篇2:扬州慢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和技能:了解《扬州慢》内容,学会朗读、联读和赏读。

2、 过程和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掌握“一诗四读”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黍离之悲”,联读其他表达国土沦丧的诗歌,培养学生热爱国土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1、 体会诗中的“黍离之悲”,激发爱国情怀。

2、 赏读诗歌,把握美点妙处。

三、教学难点

1、 和其他相似诗歌的联读,需要学生发散思维。

2、 对诗歌美点妙处的赏读,需要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组织赏析语言。

四、教学方法

1、 诵读法:好诗不厌百回读,以读带动赏析。

2、 点拨法:对于诗中的难点,老师要相机点拨。

3、 拓展延伸法:在联读环节,对有相似点的诗歌进行拓展,开拓学生视野,扩大课堂容量。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无数璀璨的明星,比如李白,比如杜甫。他们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辉煌诗篇,比如这首诗,大家齐读。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物阜民丰之地、花团锦簇之城。“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很多文人到了扬州,或诗或词或歌或赋,今天,我们走近南宋一位词人,看他到了扬州有何所见、何所闻、何所感、何所思。(板书:扬州慢)

二、告知目标

古人云:“好诗不厌百回读。”古人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人还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美读是开启诗歌之门的钥匙。所以,今天我们以读为主,分为下面四个层次的读:

(一)初读:读得准确流利

(二)朗读:读出情感意蕴

(三)联读:读出深度广度

(四)赏读:读出个性理解

三、层层深入、由浅入深地读

(一)初读:读得准确流利

我们首先要读得准确流利,这是鉴赏诗的基础,读不准字音,读不准句读,读不成句,读得磕磕绊绊,读得结结巴巴,何谈赏析呢?我早自习已经布置预习了,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效果,看看能否完成最浅层次的目标。(请一学生读)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读出抑扬顿挫。老师作朗诵指导:

首先,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扬州慢。这是一首写扬州的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因此,我们要放慢语速来读。

其次,上下阕分阕处停顿。

再次,“一字领”处作停顿。如“过”、“尽”、“自”、“纵”、“念”等字眼。

(按这些要求自由朗读,之后找一学生读,力求读出抑扬顿挫。)

(二)朗读:读出情感意蕴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作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中各种各样的感情感染着人、鼓舞着人、激励着人、陶冶着人。那么,本词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1、作者看到的扬州有着什么样的特点?(荒凉、凄凉)

2、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等)

3、用上片一个词概括扬州城。(“空城”或“废池”)(板书此词)

4、今天的扬州城如此荒凉、如此萧条、如此肃杀,过去的扬州城是什么样的呢?(繁华)用上片具体的词回答。(“名都”或“佳处”)(板书此词)

5、昔盛今衰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用原文中的诗句回答。(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是的,战争是摧毁人类文明的黑手,君不闻“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君不闻“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君不闻“汉皇开边意未已,边廷流血成海水”。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掠,宋室南迁,偏安江南,半壁江山沦为敌手,中原人民惨遭劫难。扬州,也经历了战火的洗劫。此时的扬州是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鲜红的芍药年年盛开,却无人欣赏。此情此景,怎一个“悲”字了得!我们应带着悲凉、悲伤、悲痛来读此词。

(老师范读。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请一同学投入感情朗读。)

(三)联读:读出深度广度

1、人们常说:幸福总相同,悲伤千万种。本文的“悲”属于那一种呢?结合小序看最后一句。(黍离之悲,并板书此词)

2、什么叫“黍离之悲”?结合注释解释。(国家沦亡的悲痛)

3、表达国家沦亡悲痛的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你能想到哪些?

(学生每回忆起一首,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齐背,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等。)

4、 辛弃疾还有一首词,也写了战火燃烧的扬州,还记得是哪一首吗?(《永遇乐・北固亭怀古》)学生结合背投齐背。

5、 此词和《扬州慢》相比,都表达了“悲”,悲中有何不同?(《永》慷慨悲壮,《扬》哀婉悲凉)

6、 两词都想到了哪些古人?类型有何不同?(《永》想到的都是英雄人物,他们要么建功立业,要么出师北伐,要么横刀立马、马革裹尸、驰骋疆场;《扬州慢》想到的是杜牧,是才子佳人、雅士风流。)

一个婉约,一个豪放;一个慷慨激昂栏杆拍遍,一个低唱悲吟瞻顾徘徊;一个追念英雄想收复故土一展雄才,一个怀念才子想重温旧梦恢复繁华;一个悲叹国土沦丧江山易手忧国忧民,一个惜美人芳草风流尽去感时伤世。

(请两个同学分别读,读出两者区别。)

当然,以今天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辽、夏、金、元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了。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土沦丧,也有诗人表达这种悲痛,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一遍遍撕心裂肺的呐喊“我要回来,母亲!”;戴望舒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那么,为什么这些诗人眼里常含泪水,因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我们要爱惜脚下每一寸土地,哪怕它是一个小小的弹丸一样的岛屿。希望中华大地上不再有黍离悲吟,希望每一个乡村都永远宁静美好,希望每一个城市都永远繁华富丽!

(四)赏读:读出个性见解

黍离之悲,是我们对整体感情基调的把握。当我们细化到每一句的时候,又该如何读呢?下面,我们进行个性化的赏读,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在赏析前或后面投入感情地读。

(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分析文中的美处妙点,并投入感情地读所选句子。)

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怎样把握,只要读得流畅、读得优美、读得动听、读得感染人,就是好的朗读。

以上是我们的理解,融入了我们的感情和再创造。姜夔当年自度曲,填了这首词。最早的词就是唱的,传唱于勾栏瓦肆之间。今天,我们还原词的本色,穿越千年的时空,去聆听那个时代的悲唱,去感受扬州的悲凉,去体会姜夔内心的哀伤。下面我们用美的音乐去体会美的文学(听歌曲《扬州慢》)

结语:这节课我们以美读的方式赏读了这首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诗词浩如烟海。我希望大家多做这样的美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让我们的青春飞扬着郎朗书声!

四、 作业布置

从“冷月无声”出发,进行写月诗的联读。

五、 板书设计:

空城黍离之悲名都

六、 教学反思暨说课稿

美读,开启诗歌之门的钥匙

站在三尺讲台,我常常心怀感恩,觉得此生和语文相伴、和书香相伴、和朗朗书声相伴,真是我的幸运。课堂上,我和学生们一起翻阅那线装的古典,体会风骚中那位伊人在水一方;屈原和杜甫的风骨,依然散发着历史的忧伤;李白和苏轼的酒量在唐诗宋词里豪放;曹雪芹的红楼里,还可嗅到林黛玉的花香……有这么美妙的诗歌,有这样美丽的艺术,总是让人忍不住想大声朗读,甚至放声歌唱。

古人云: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美读,是开启诗歌之门的钥匙。因此,我就设计了这节以读为主线的课型。

但是,读应该是有层次的、有科学性的。只是老师读了学生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第一组读了第二组读,个别读了集体读,这样的读是一个层面上的,不深入的。因此,我设计了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较为简单。预习中就可以完成目标,但是是基础是前提。在此基础上老师作朗诵指导,学生再读。这一环节体现语文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读”和“说”的能力。

第二层次,投入感情的朗读。设计几个问题,和学生一起体会作者感情。理解感情是朗读的基础,也是高考考点之一。

第三层次,由“悲”细化到“黍离之悲”,由黍离之悲联读相似感情的诗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老师要注意“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这样的联读设计力求实现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

以前,在教学中也进行过这样的联读设计。比如学习了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在第二课时设计“边塞诗联读”,让学生感受什么是边塞诗,感受祖国古代边塞视野的开阔、劲舞的荒寒、风光的绮丽、征战的悲壮以及战士的情怀。平时多进行这样的联读教学,一定能够拓宽课堂教学的宽度和广度,一定能够表现出宏阔大气的风格。

本来最早设计整节课都是这样的联读,后来又放弃了。因为近几年来,人们对公开课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多有诟病。语文教学公开课也有“早出”的现象。所谓“早出”,就是以缩短时间的方式,在对课文才有了一些感知后就早早地离开课文,进行所谓的拓展。这样的早出其实是拔苗助长式的拔高,对经典的文本蜻蜓点水式的阅读,一味往外延伸,其实是舍本逐末、喧宾夺主。因此,我还是在品读文本的基础上设计了这一环节。

第四层次,进行个性化的赏读。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还给学生。在赏读的过程中,势必会涉及写作手法,这又是高考的一大考点。因此,此环节不可或缺。

学生上了大学后,就将和课堂上的语文说再见了,但生活中语文将永远和他们相随相伴,学会一诗四读的方法,他们将受益终生。所以,我喜欢让学生大声朗读,喜欢他们投入朗读的状态,喜欢课堂上的郎朗书声,喜欢让诗意地朗读飞扬在每一个学子的青春岁月!

篇3:《扬州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理解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

2。 重点领会两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3。 注意两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前课苏辛词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的区别;

4。 背诵这两首词并熟记雨霖铃和扬州慢两种词牌格式。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海导航

先看自学提示,再结合课文注释,弄清两词大意。可先做完能力演练题库中的跟踪试题。

《雨霖铃》一词重点要注意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缠绵婉约的风格。寒蝉雨歇,烟波暮霭,晓风残月,都是暗淡而凄凉的景;执手相看,多情离别,风情无处说,抒发的是低沉伤感的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环境气氛和主体情感融为一体,刻划出一对恋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

《扬州慢》一词要重点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以及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等凄惨、冷落的气氛使作者伤今怀古,不禁产生昔胜今衰之感。此外,还要注意体会化用杜牧诗诗所产生的新的艺术意境。

二、思路结构

《雨霖铃》一词写于作者仕途失意又失去爱情慰藉之时,心情抑郁,生活前途更感暗淡无光。因而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均凄凉低沉。上阕写与情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以写景为主,但字字含情;下阕想象别后的生活场景抒发痛苦之情。

《扬州慢》一词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圆、伤时念乱的心情。上阕全写眼前实景,写出了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下阕伤今怀古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扣住扬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 二十四桥、芍药— 来写。结构图: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阕虚拟设想

拟想1:杜牧才情再高亦难赋深情

拟想 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三、 疑难指津

《雨霖铃》的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一是景物特征鲜明。“寒蝉”“骤雨”“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暗淡凄清且具有较大的联想空间;二是景物含情。试想蝉是寒的、风是冷的、月是残的、柳又有留意,怎不引起留恋与哀愁呢?这便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四、语言揣摩

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评析:这是柳永的名句,历来脍炙人口。妙就妙在问得清晰明白,答得含蓄生动,似答非答,韵味无穷。更妙的还在于景物鲜明且又含情。“杨柳岸”“晓风”“残月”三项景点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层次分明、幽静而开阔的意境,引人入胜。另外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留”“柳”谐音,折柳相送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诗经采薇》“昔人往矣,杨柳依依”写的就是离别之情。更兼之风月关情,何况是拂晓之凉风,黎明之残月。因而,“杨柳岸晓风残月”明写实景,暗写别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运用: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

画相通,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诗可配画

画可配诗。该句诗兼

有诗情和画意,请试

为之配画。只要能体

现主要大意 即可。示

例如右:画中有流水

潺潺,扬柳依依,晓

风拂拂,燕子飞飞,

残月隐隐,诗人提壶

独行,似醒似醉。

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评析: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宛如百感交集,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运用: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二十四桥边的红药仍一如既往的在纵情的茂盛的年复一年的开放,但是又有谁来欣赏与采摘呢?(翻译与扩写)

五、名题讲析

1。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的“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 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冷。

C.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念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讲析:本题选用了宛约派李清照的词作名篇,词中亦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四个选择项分别考了词语的含 义、词语的炼字炼意、词作的思路、词作的表现手法,都是古诗词鉴赏的基本要素。A项是分析“不消”二字的深层含义,从全词立意看A是正确的;B项是对炼字炼意 的分析,这里“绿”“红”“肥”“瘦”都是借代手法,体现作者炼字的新奇,历来颇受称颂把玩,分析 也是正确的;C项是对词作思路的概括,词虽简短,却有叙事过程和抒情层次,分析正确;D项鉴赏的角度是表现手法,作者寓情于事,融情于景,并非“直抒胸臆”,因而D项分析不当,应选D项。

六、风景剪辑

剪辑1:

柳永字耆卿,名三变。善为乐章,长于慢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及失意文人见长,且多寓以同情之意 ,市井特声鲜明,语多俚俗,深受歌妓和笛工们的赏识和欢迎。初试不第,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再次应试,宋仁宗故意将其黜落且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剪辑2: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 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 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篇4:《扬州慢》教学设计2

《扬州慢》教学设计2

扬 州 慢

姜 夔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正因为他托身权贵门下,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二、背景简介: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三、课文分析鉴赏

淳熙丙申至  日(2),予过  维扬(3),夜雪  初霁(4),荠麦弥望(5)。

冬至这一天   途经扬州       下雪刚放晴   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

入其城,则四顾      萧条,        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

那    就四下里看,一片萧条景象  独有清冷的河水碧绿     渐渐升起

自: 独、独自 。    意为天色渐渐晚下来

戍    角(6)悲吟。予怀        怆然,感慨(于)今昔,     因  自度  此曲。

戍边的号角 悲鸣    心里(十分)悲痛  为今昔的变化而感慨 于是  创制  曲调

今昔: 指今昔之变。

千岩老人(7)以为有《黍离》(8)之悲也。                               &

篇5:《扬州慢》教学设计1

《扬州慢》教学设计1

雨 霖 铃     扬 州 慢

[教学目标 ]

1. 学习理解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

2. 重点领会两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3. 注意两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前课苏辛词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的区别;

4. 背诵这两首词并熟记雨霖铃和扬州慢两种词牌格式。

[教学难点 ]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探海导航

先看自学提示,再结合课文注释,弄清两词大意。可先做完能力演练题库中的跟踪试题。

《雨霖铃》一词重点要注意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缠绵婉约的风格。寒蝉雨歇,烟波暮霭,晓风残月,都是暗淡而凄凉的景;执手相看,多情离别,风情无处说,抒发的是低沉伤感的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环境气氛和主体情感融为一体,刻划出一对恋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

《扬州慢》一词要重点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以及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等凄惨、冷落的`气氛使作者伤今怀古,不禁产生昔胜今衰之感。此外,还要注意体会化用杜牧诗诗所产生的新的艺术意境。

二、思路结构

《雨霖铃》一词写于作者仕途失意又失去爱情慰藉之时,心情抑郁,生活前途更感暗淡无光。因而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均凄凉低沉。上阕写与情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以写景为主,但字字含情;下阕想象别后的生活场景抒发痛苦之情。

《扬州慢》一词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圆、伤时念乱的心情。上阕全写眼前实景,写出了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下阕伤今怀古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扣住扬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 二十四桥、芍药― 来写。结构图: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阕虚拟设想

拟想1:杜牧才情再高亦难赋深情

拟想 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三、 疑难指津

《雨霖铃》的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一是景物特征鲜明。“寒蝉”“骤雨”“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暗淡凄清且具有较大的联想空间;二是景物含情。试想蝉是寒的、风是冷的、月是残的、柳又有留意,怎不引起留恋与哀愁呢?这便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四、语言揣摩

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评析:这是柳永的名句,历来脍炙人口。妙就妙在问得清晰明白,答得含蓄生动,似答非答,韵味无穷。更妙的还在于景物鲜明且又含情。“杨柳岸”“晓风”“残月”三项景点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层次分明、幽静而开阔的意境,引人入胜。另外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留”“柳”谐音,折柳相送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诗经采薇》“昔人往矣,杨柳依依”写的就是离别之情。更兼之风月关情,何况是拂晓之凉风,黎明之残月。因而,“杨柳岸晓风残月”明写实景,暗写别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运用: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

画相通,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诗可配画

画可配诗。该句诗兼

有诗情和画意,请试

为之配画。只要能体

现主要大意 即可。示

例如右:画中有流水

篇6: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教学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品味词中引用前人的词句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扬州慢》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品味词中引用前人的词句的写作技巧及妙处;

【授课方法】

品读、欣赏

【授课过程】

一、引入新课

正如我前面所讲的,每一时代有其独特的文学样式。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北宋前期词坛以婉约词见长,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开启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展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婉约派词风。北宋后期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婉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婉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婉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将不断接触到他们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

二、作者介绍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能自度曲、工诗,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

三、解题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三、新课讲授

(一)整体把握

1、范读全词,正音正字。

2、齐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义,重点点拨。

①霁:此指雪止天晴。

②渐:想,到。

③算:料想。

④豆蔻:特指十一二岁的女孩子。

(二)内容讲授:

1、指名朗读小序,其他人思考:小序交代了什麽内容,作者的目的是什麽?

2、齐读全词,讨论:

(1)在赴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用词中的话回答)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

(2)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明确: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冷月、红药

听到--清角吹寒

联想--重到虚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

(3)词人的想象与现时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昔盛今衰

(4)这份昔盛今衰的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

明确:虚实相济(见板书设计)

4、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

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四、作业

1、运用:

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二十四桥边的红药仍一如既往的在纵情的茂盛的年复一年的开放,但是又有谁来欣赏与采摘呢?(翻译与扩写)

2、背诵全词。

五、板书设计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

昔日扬州竹西佳处(虚)

(繁华)春风十里昔虚

荠麦、废池、乔木感盛实黍离

见(实)今相之悲

今日扬州二十四桥、冷月、红药衰济

(空城)闻--清角吹寒(实)

重游虚惊、难赋深情

想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虚)

花开依旧、无人来赏

篇7: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学习《扬州慢》,鉴赏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的基本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及采用的艺术手法。

2.领会每位作者在词作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和词的不同风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一节课内容

二、作者介绍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少时随父宦游汉阳(今属湖北省武汉市)。父死,流寓湘、鄂间。诗人萧德藻以兄女妻之,乃随萧移居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往来于苏、杭一带,与当时著名诗人词客交游,生活闲雅。曾试进士,不第;一生未入仕途,死于杭州。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而意境则浅。故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作品有《白石道人歌曲》。

《扬州慢》是姜氏的代表作之一。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可是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作者路过扬州,眼见繁华的城市已破败不堪,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黍离》之悲。

三、新课讲解

1、疏通词前之序的意思。

2、听录音朗读之然,全体学生齐来一次。

3、文章表达了解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问:扬州过去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春风十里,竹西佳处,淮左名都,

4、哪些可见扬州现在的萧条?废池乔木,冷月无声,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尽荠麦青青。红药无主。

5、教师讲解疏理词的意思。

板书设计:

昔(虚,盛)今(实,衰)

春风十里废池乔木,冷月无声

竹西佳处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淮左名都尽荠麦青青。红药无主

怀古伤今抒“黍离”之悲

学生准备几分钟,一男一女同学分别朗读之后,全体学生齐读。

6.具体研习(注意在讲解中渗入)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A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明确:“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明确: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三、拓展

赠别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韵译: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遣怀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文解释

我漂泊江湖之上,过着困顿失意的生活,为消除内心的郁闷,行装中总是少不了酒。而平日里交往的又都是腰细体轻的歌妓。十年扬州的生活,真如一场大梦,而梦醒之后,才觉察到自己所得到的是青楼妓馆中传遍的薄情郎的名声。

词语解释

落魄:流落不偶。楚腰:楚灵王好细腰青楼:此指妓家。薄幸:轻薄,用情不专。

诗文赏析:

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八三三年)四月,杜牧在扬州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手下任职。杜牧才华横溢,但生活小节上不拘小节,于是牛派了三十名兵士每天晚上暗中保护杜牧,对此杜牧一无所知。大和九年,杜牧被提升到京都长安任监察御史,在送别宴上杜牧得知牛一直掌握他的行踪,暗中进行保护,于是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到京都后,杜牧牢记牛的嘱咐,没有过象扬州那样醉生梦死的生活。为此写下了这首诗《遣怀》。

曾经的繁华如过眼烟云,扬州十年恍若南柯一梦。想当年,落魄江湖之时,秦楼楚馆,放浪情怀。如今醒悟,回思往事,扪心自问:得否?失否?

四、课文总结

宋词是与唐诗并峙的另一座诗的高峰。通过七首词的学习,我们对词的发展、风格流派、章法句法及表现手法有了更多的了解。词同诗一样,是一种抒情的文学、言志的文学。词人的纯真爱情荡涤我们的心灵,词人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激励我们奋发。愿同学们爱读多读善读优秀的词作,从中汲取民族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营养。

篇8: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扬州慢》写的是劫后孤城,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词人一面描摹眼前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和悲哀,强化了兵火劫后的沉痛心情。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另一面要注意品味诗歌的声韵之美。

【素养目标】

1.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其作品,把握本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来鉴赏名句从而体会黍离之悲。

3.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4.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

5.背诵全词

【教学重难点】

通过鉴赏理解黍离之悲。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到了唐朝,扬州更是美丽繁华,让人醉生梦死。李白就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而杜牧更是两度在扬州生活。翻开杜牧的诗集,最亮丽、最受人喜欢的是描写扬州的;可以说,杜牧传播了扬州的美名,扬州成就了杜牧的诗名。三百年后,又一文人路过此地,扬州还一如从前吗?他眼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一、知人论世

1.了解姜夔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南宋文学家、音乐家。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姜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借此谋取生计。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开创了风雅词派,即格律派,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白石道人歌曲》等书传世。

2.相关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当时作者21岁。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15年,距符离之败(1163)亦有,但扬州城依然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景象。作为一个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当他征途小驻,这座想象之中昔年歌吹极盛的名城,却以残破凄凉的姿态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目击心伤,就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抒发对战后荒城的伤悼之情,以及由此而生的无限哀时伤乱之感。

3.解题

“扬州慢”,词牌名。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因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即慢词,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般篇幅都比较长。

4.了解慢词

慢词。慢词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慢,古书上写作“曼”,就是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三种,“长调”就属于慢词,“扬州慢”中的“慢”就是慢词之意。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荠(jì)戍(shù)窥(kuī)蔻(kòu)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弥望:满眼。

②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③驻:稍作停留

④春风十里:指昔日繁华的扬州道上。

⑤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

⑥渐:向,到。

⑦杜郎:即杜牧。

⑧豆蔻:形容少女美艳。

(二)诵读感悟

1.诵读课文,用“/”划分朗读节奏,并用“”标出这首诗的韵脚。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三、文本研究

【思考1】理解内容

1.分析小序有何作用。

明确主要交代了写作这首词的时间、地点――丙申、维扬,当时的情景――四顾萧条,诗人的心境――怆然、感慨,词的主题――黍离之悲。

2.扬州这座繁华之城在词人眼中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概括)体现在哪?(找出相关词句)

明确空城。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思考2】鉴赏语言

1.“清角吹寒”中“寒”字有何妙处?

明确“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思考3】分析意象,体会意境

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几句营造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明确这几句营造了一个凄冷寂寞的境界。二十四桥经历战火,虽仍然幸存,但物是人非,加上冷月无声,令人感到分外凄冷。红芍盛放而无人欣赏,就显得更寂寞。

【思考4】分析手法,鉴赏效果

1.“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明确运用了拟人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厌恶说到战争,可见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残酷战争的痛恨(或:对人民的同情)。

2.赏析尾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明确以景结情故意虚写(想象)写那桥边的红芍药花,不知人们的悲苦,依然笑迎春风,不禁质问:(你)一年年为谁开得那样艳丽?芍药花年年开放却无人欣赏,表现荒凉萧条,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

3.本词情感真切,贯穿黍离之悲(对国家衰亡的哀痛),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明确上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以沉郁的笔触勾画了一幅荒凉凄婉的画面,野麦萋萋,废池寒水,枯木西风,暗淡斜晖,清角空城,具体表现了战后扬州的荒芜萧条,情景交融地抒发了亡国之悲。下片先直抒胸臆说杜牧如果现在故地重游,也一定会大为震惊。战后扬州如此惨状,即使杜牧有杰出的才能也难以表达我此刻悲怆的心情后借景点染,二十四桥水波荡漾,冷月悄然,以冷清荒寂之景表达黍离之悲。

4.请从艺术手法上赏析“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明确①用典:“过春风十里”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表现昔日的繁华。②虚实结合:“过春风十里”象征昔日的繁华,此处为虚写。“荠麦青青”,为实写今日的萧条冷落。③对比:上下两句今昔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

5.请简要赏析“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三句的艺术手法。

明确①反衬(或对比),用杜牧笔下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的萧条残破;②用典,化用杜牧“豆蔻”“青楼”等诗句,强调此时的扬州已面目全非,即使有杜牧的才华也难以描摹;③这三句表达了对扬州遭金兵洗劫后繁华不再的悲怆及哀恸之情。

6.请赏析本词的对比反衬手法。

明确对比反衬手法贯通全词。上片用昔日“名都”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春风十里”的繁华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下片以昔日“杜郎俊赏”“青楼梦好”的风流繁华,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以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化实为虚,借“杜郎”史实,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既有俯视,也有仰视。以“波心荡”之动,映衬“冷月无声”之静。“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作者用悬念之疑问结尾,移情入景,今昔对比,更催人泪下。

【思考5】对比《扬州慢》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异同

明确同:①这两首词都涉及到作者的见闻经历,都涉及宋金军事对峙这一重要历史背景。如《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②这两首词都大量用典,借历史人物抒发现实情怀,如《扬州慢》中提到杜牧。《永遇乐京

异:由于两人的经历不同,精神境界不同,因此作品的格调也就不同。例如,对敌人的侵扰破坏;姜词说“废油乔木,犹厌言兵”,只是抒发悲痛之感;而辛词则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充满了战斗之豪情。姜词感慨昔盛今衰,再三提到杜牧;辛词则壮心不已,连举孙权、刘裕、廉颇。综观全词进行比较,姜词的基调是“悲”,而辛词的基调是“愤”。

【思考6】阅读与思考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

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戍边区。

②江左:泛指江南。

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小乔),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问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明确:

①诗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诗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

②异乡又逢寒食,诗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诗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

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诗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四、明晰主旨

这首词写词人自己路过扬州,目睹了遭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寄托了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五、拓展阅读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大都是先有了歌谱然后才能填作歌词。作谱与填词的人都应该深谙乐理。在宋代,不少词人同时又是音乐家,他们能够创调制谱,往往自已作谱,自己填词。如姜夔的自度曲十七首,歌谱与歌词皆出自他一人之手。但并不是每个词人都能作曲,一人独自作谱作词的究属少数。大多数词人只是根据前代或当代现成流行的乐谱填词,或者是一人作谱,一人填词,进行合作。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说:“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又如《碧鸡漫志卷二》说:“江南某氏者,解音律,时时度曲。周美成与有瓜葛,每得一解(曲),即为制词,故周集中多新声。”柳永和周邦彦都是懂得音律的大词人,他们都同教坊乐工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制词以填新腔。像这样歌谱与歌词分出于二人之手的,在宋词中不在少数。如《玉梅令》,姜夔《玉梅令》词序说:“石湖(范成大的号)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又如《明月逐人来》,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说:“乐府有《明月逐人来》词,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

但是也有先作了词然后再配以乐谱的。如姜夔《长亭怨慢》词序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他的自度曲可能好些是先作词后谱曲的。又如《鱼游春水》一词,《能改斋漫录》说:“政和中,一中贵人使越州回,得词于古碑阴,无名无谱,不知何人作也。录以进御,命大晟府撰腔,因词中语,赐名《鱼游春水》。”不过这种先作词后作谱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按谱填词,往往会为了迁就曲谱,在文字语句方面受到一些句法和声调上的限制,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容易充分、圆满地表达出来。所以《碧鸡漫志卷一》说:“今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倒置甚矣。”先作词后配谱就可以不受拘束,如意表达。但这必须是作词者同时又能作曲,或者和作曲家密切配合,才能使所作的词适宜于配上谐美的歌谱。

杨守斋《作词五要》说:“第三要填词按谱。自古作词,能依句者已少,依谱用字者,百无一二。词若歌韵不协,奚取焉?”张炎在《词源》中也感叹道:“今词人才说音律,便以为难,正合前说,所以望望然而去之。”因为宋代词人并不都是通晓音律的,能够完全依照音谱拍眼作词的并不多。一般词人作词,本来并不要求合乐歌唱,所以往往不协律腔。他们大都只是选取前人的作品为范例,依其字句声韵填之。他们把词诗律化了,只按照词的诗律而不按照曲的音律来填词,这已不是原来按谱填词的意义了。

(摘自夏承焘、吴熊和《读词常识》,有删改)

六、素材积累―姜夔名句

1.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点绛唇》

2.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凄凉犯绿杨巷陌秋风起》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

4.万里青山无处隐,可怜投老客长安。----《临安旅邸答苏虞叟》

5.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6.人间别久不成悲,两处沉吟各自知。----《鹧鸪天》

7.今何许,凭阑怀古,残留参差舞。----《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8.二十四桥仍在,荡心波,冷月无声----《扬州慢》

七、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篇9:《扬州慢》

教学目的: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教学重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当时扬州盛极一时。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慢: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词。

二.作者介绍: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骚雅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遂他托身权贵门下,一生过着清客生活,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曾说“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唤作白石仙,一生费齿不费钱。”用以自解其清苦。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幽晦等特点。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 文 英鼎足而三,成为骚雅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背景介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昔盛今衰悲凉痛惜的情绪。三、新课讲授

四.整体把握

1、范读全词,正音正字。

2、齐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义,重点点拨。

篇10:《扬州慢》

原文: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字词解释:

⑴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⑷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弥望:满眼。

⑸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⑹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⑺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著名的都会。

⑼解(xiè)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⑽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⑾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⑿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⒀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⒁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⒂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⒃青楼:妓院。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⒄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

⒅红药: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

扬州慢翻译: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而我如今看到却长满荠麦叶草一片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扬州慢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时作者二十余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根据此前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扬州慢赏析: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尤其“二十四桥”二句, 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个人资料:

姜夔(kuí) (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马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篇11:《扬州慢》

一、导语设计

800多年前,金人十万铁骑践踏扬州城,留下了满目创痍。十五年之后,一位21岁的词人,目睹了破碎的河山,难抑心中的悲凉,于是他自度声律,独创词牌,写下了《扬州慢》这首词。这位词人就是姜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书题)

二、作者简介及词题

1、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屡次考进士都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只好往来于官宦之家,是清客幕僚一类的人物。由于他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所以很受高级士大夫的赏识,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

2、再看看词牌。“慢”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舒缓的意思。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扬州慢”一曲是姜夔首创,故词牌即词题;因写劫后扬州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词与长调同中有别,前者就曲调而言,读时宜慢;后者则就字数而言,按习惯,91字以上称为长调.

三、朗读

1、现在我们就先来整体感知这首词,一起来聆听课文朗读带。(放范读带)

2、虽然听了朗读带,但是:诗是要读的,诗中的佳妙处只有靠反复的诵读品味才能悟得.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3.推荐一位同学朗读

(师小结:读得很好,声情并茂,透过你的朗读我的确感受到了作者的黍离之悲)

4.全班齐读

四、研读序言

请同学们默读序言部分,思考:序中都交代了什么?

(学生:时间――冬至,夜雪初晴。地点――扬州。

诗人感情――怆然。

序对我们理解诗有什么作用呢?能否看见诗歌的主题呢?让学生读P40注释12)

师:“禾黍”是一个重要的意象,与此同类的还有麦秀.以后大家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看到了“黍离”“麦秀”这样的字样时候,就要注意一下,看作者是否在表达“黍离之悲”.读诗讲诗要抓住序言和注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今后多加注意.

五、分析课文

(过渡语)这首词是怎样体现的黍离之悲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小组讨论。

{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那个“厌”字很妙。没有生命的景物带上了人的感情,生动地表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毁弃的城池高大的树木至今依然厌恶谈起那场罪恶的战争.在修辞上采用的是拟人手法,将“废池乔木”人格化,意味着它们作为扬州浩劫的目击者,对战争的恐怖,金兵的凶残仍然记忆犹新;在表达上,不明说人而说无生命的“废池乔木”态度,是退一步的委婉说法,连池和树都厌恶战争,更不用说人了.这样的理解更能让读者体会到人民对侵略战争的痛恨,更能体会到词人对名都毁于战火的痛惜之情。}

(师小结) 古人曾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词人用拟人手法,抒情更加蕴藉含蓄,委婉动人。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就极好的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发动侵略战争的“胡人”――这里的“胡”当指金国――的痛恨,也表达了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受战火摧残的河山的痛惜之情。短短八个字,寄托着如此深重的情愁,可谓言简意丰了。后人也高度评价这几句,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乱伤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渐”字,表明词人伫立良久,陷入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格外的令人惆怅。“清”修饰“角”,很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现扬州的荒凉冷落。“寒”字,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

(师小结)作家用触觉写听觉,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悲”更为具体。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荡”在这里的意思是摇曳.水中桥影与月影无声地摇曳,渲染出一种死一般的寂静与萧条,突出“空城”扬州,传达出词人极其沉痛的情怀:过去二十四桥明月夜,笑语盈盈,箫声悠悠,如今却已荡然无存了.

冷月“运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化为触觉,”无声“是拟人,将月人格化.

.这几句表现出了扬州城物是人非的情景,”二十四桥仍在“,但心情,感情,已是”冷月无声“,也表达出了扬州城的凄冷,同时也隐含了人们被战争摧残的痛苦.}

(师小结)这三句,犹如特写镜头,我们仿佛看到词人俯首低吟的形象,感受到扬州的冷落凄清,而词人斩不断的愁绪,恰如寒夜中荡漾的水波和揉碎的月影,意境格外动人。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词人想象来年春天,红药蓬蓬勃勃的生长起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这样的美丽,不知道是为谁而绽放。抒发了伤感之情。}

师:对,因为故国凄凉,物是人非而伤感痛惜。杜甫游览成都武侯祠也有过类似的叹息,比如――生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对,它们都体现出一种”寂寞开无主"的味道.花开灿烂,但却无人欣赏,这是怎样的一种凄凉的景况!“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由此抒发了作者情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空城。 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重到虚惊,难赋深情。

春风十里――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明月夜――冷月无声。

生:作者用以前扬州的繁华反衬现在扬州的荒凉。词人大胆大量化用杜牧诗意,回忆扬州昔日的繁华,把杜郎俊赏、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与风流散尽、好景难觅、深情难赋作了鲜明的对比,以之作为反衬,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对国事的忧患。而那些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萧索又恰好形成了一种对比,抒发了黍离之悲。}.

六、归结手法

1、同学们已经把词分析得比较全面了。如果说“黍离之悲”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话。(板书:情)

那么,这些(指生成的板书)可以用什么字来概括呢?(生:景)

作者正是通过景抒发了情,同时正因为有这种情所以才看到这样的景。这叫什么手法?

(生齐答:情景交融)(师板书)

2、再看看这些景,都是亲眼看到的么?(把板书分为实景,虚景。)

(对“红药”质疑。生议论,一派赞成是实景,一派赞成是虚景。

师:来听听大家的意见。生:亲眼看到的。因为二十四桥附近盛产红药,词人看到了二十四桥,也看到了桥边的红药。

生:我反对。因为当时是“至日”,也是“夜雪初霁”的寒冬,红药不可能在那时开花。所以应该是想象中的景物。

师:还有理由吗?请结合语境思考。生:“念”是“想到”的意思。所以是虚写。

师:对了。柳永《雨霖铃》里说“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念”是想到的意思。所以红药是虚景)

师: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呢?(生齐答:虚实结合)(师板书)

师:虚景实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更好地表现了情感。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赏析词的两种手法。抒情上情景交融,写景上虚实结合。以后望同学们能加以运用。

八、拓展

师: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想一想,它们的不同之处。

生:它们主题一样,风格不同,感觉辛弃疾和陆游的作品更悲壮一些。

师:说得很好。《扬州慢》的情调是衰凉而低沉的,它只是无奈的感慨、哀愁的叹息,却缺乏激昂亢奋的精神力量这正是词人独特的风格,谓之“清空”。[板书:清空]本词即是“清空”的代表作,它的胜人之处在于:词的情感蕴藉含蓄,少有豪壮激烈的情怀;词的语言、意象,不是色彩鲜丽或雍容华贵的,而是偏向于淡雅素净。

师:最后,请在《扬州慢》的音乐声中,回读全词。

九、教学反思

一首看似短小的词想讲清讲透并非易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在讲课上非常恰切。四十分钟的课在课下却不知要付出多少时间去准备,才能驾驭得了课堂。我感谢我的师傅,如果没有他的督促,我可能也象其他人一样随便应付了事了。可是经过这几日的折磨,我对于如何统观一首词,顿悟了一些,这就是进步,自己不去经历,就无论如何都不会收获的。

讲完课之后,除了师傅,也没有人评价我讲的优点和不足。我突然对所谓的“人际交往”都有了些心灵的启示。以前,我有时会觉得师傅年纪大了,也没有多少荣誉的光环在头上,觉得教课嘛,也都不过如此。其实不然,经过这次师傅的几次点拨,我就想到了一个词“高屋建瓴”。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太多。

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12:扬州慢

巷短苔愁,烟织柳怨,更兼暮色几层。

有蝉衣桂上,挂桑叶枯藤。

自冷落、黄花照水,寒蟾咏月,分付浮萍。

倦重楼、半壁琴窗,金兽轻盈。

闲愁寄远,惜兰桡、风浪还生。

问锦河流沙,关山冷月,何处归鸿?

几度碧箫婉转,怕青鸟、误落残更。

恐拈花痴醉,还奢一阕离情。

篇13:扬州慢..

bbo12

姜夔

教学目标 :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

德育目标:

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师生一起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指出词分婉约、豪放。重点复习婉约派词的特点,指出本词的作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二、解题:

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介绍姜夔,教师稍作补充。 他一生未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所以他的词牌往往和词题是一致的。扬州慢可以看出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进一步体会本词传达的情感,讨论明确本词的情感基调(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及其沉痛的心情)

四、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进行探讨,把握本词的文意及结构

问:本词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从哪儿可以找到?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何写这首词,以及写本词的目的,即抒发“黍离之悲”。(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词句)

追问:作者是如何书法自己的“黍离之悲”的?(即本词的文意及结构如何)

讨论明确:(结构示意)

所见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

空城 二十四桥明月

所闻 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 杜郎须惊(难言之痛) 对比手法

“黍离之悲”

冷月无声(凄清)

桥边红药(感时伤乱)

教师在和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以下字词:

霁,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冷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五、引导学生研究探讨本词和前面的'几首婉约词的不同

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婉约派词来感受(文学史指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的婉约派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明确:语言由“俗”变雅,内容有开拓(如本词跳出了以往的词为表现个人的狭隘情感的范围,把国家 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具体分析略。

六、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本词独特的写作技巧

①明确:本词着重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

具体分析:词的一开头,使用虚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作者想象中的昔日扬州繁华的景象。接着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实写,这对比鲜明的图景,自然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由此词人直抒胸臆,最后从听觉处渲染。

词的下片分两层,第一 层虚写,以杜牧的难赋深情杜郎须惊反衬出今日扬州的凄凉,后一层实写,写二十四桥明月,发出年年知为谁生的感慨。综观全词,有实有虚,有情有景跌宕生姿,情景交融。

②引用前人诗句(杜牧)是本词的另一特色(引导学生和辛弃疾词作比)

明确: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使人联想而寻于言外。(举例略)

拓展延伸:词中引用杜牧词的用处?

通过对比,抚今追昔,有力地 表达了作者对扬州的昔胜今衰的感伤。

七、课堂小结并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所见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

空城 二十四桥明月

所闻 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 杜郎须惊(难言之痛) 对比手法

“黍离之悲”

冷月无声(凄清)桥边红药(感时伤乱)

作者邮箱: fangsuwen@sohu.com

篇14:《扬州慢》教学反思

《扬州慢》是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一首词。扬州在隋唐、北宋时是著名繁华之地,但在南宋初期两次遭到金兵的洗劫,变成一座空城。词的上片先述所见,以“尽荠麦青青”勾画扬州全景,更是以“废池乔木”点缀,渲染出一幅萧条冷清的画面。下篇写感想,先设想杜牧重到扬州,用“须惊”和“难赋”逐层说明扬州已被破坏到令人难信的程度;又借“桥边红药”间接地表现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鉴于这首词的特点和十四班的学生情况。我的教学思路为:激情导入——诵读品味——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在把握词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自主赏析——视频赏析——比较阅读——课后作业。

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花园里的一朵奇葩,但却是我们学生的薄弱之处。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教师的“霸权主义”作怪。所以,在这次教学中,我并没有走老路子(先解题,再作者介绍,然后听读录音,教师讲解,作业或高考知识链接)。而是大胆的舍弃了书本上那些“死”的东西,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赏析上,变学生的被动学为我要学——语文知识模块无非是字、词、句、篇,而学生的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而所有这些能力的提升都有赖于学生的直接经验——课堂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所以,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文章,都应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让他们去与作品、与作者交流。基于此,我用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诵。在学生无法把握词的节奏和个别字音时做了一些指导。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很多老师都会让自己的学生课前预习,但有一部分老师却没有进行反馈。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最终会使课前预习流于形式。所以,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就这首词的内容,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不解之处进行交流。一方面,反馈了学生的预习,另一方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合作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发挥了班级教学的优势。

经典的作品一定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即情感思想与内容的浑然天成。“肉”是经济基础,“灵”是上层建筑。所以,如果学生不理解词的内容,欣赏也就是空中楼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把握了词的内容只是学词的初级阶段,经典的作品不仅仅在于知道它写了什么,更在与探究它如何写,如何使得情感思想与内容的浑然天成。所以,我将这首词的重点放在了对它的赏析上。希望学生通过交流各自的阅读体验来增强对此词的理解,做到个性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最后在同学们思路都打开的基础上,播放音频,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对此词的感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对词的兴趣,对语文的兴趣。

检验知识掌握的最好方法莫过于知识的迁移对比了。所以,我在最后安排了一个比较阅读,一方面,使学生学的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又对所学进行了复习,可谓一举两得。

综合来看,这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教师能够守住自己的阵地,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教学行为,没有跟大流,紧抓高考题,急功近利,钥匙握在手中而找钥匙,而是融进自己的教学理念。怀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情怀,进行民主教学——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一定是一个会生活的人——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生活。一个老师如果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语文成绩就应该是副产品。此外,这节课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了教师的教示范作用;体现了语文的“味”;问题设计的有梯度。

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教师的示范朗读有待改进;板书欠缺;时间把握的不到位,使得这节课不够完整;课堂上一些细节没有注意,表达欠清晰明确。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质量。

篇15:《扬州慢》教学反思

一、选题和指导思想

选题之前,跟两位科长和教学师傅进行了详细沟通,大家的一致意见是选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词会比较有探讨价值,现在又正在上粤教版必修三,于是跟另两位“同课异构”的'老师商量后选了《扬州慢》,因为这首词用典较多,跟我们此前学过的大量“吊古伤今”诗词有较大联系和比较价值。

此前有幸到山东杜郎口中学观摩并学习其以“336”为代表的新型课堂模式,受到很大震动和启示,所以就在结合我校“135和谐课堂模式”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小尝试。

二、教学设计反思

A、学习目标设计与反思

本着课堂教学目标简约化的原则,我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如下两点:

1、通过词句赏析体味词的“黍离之悲”;

2、体味该词的写作手法。

定这两个教学目标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体味其情感,另一方面又可以系统总结并正确运用诗歌鉴赏的相关手法。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个是这两个教学目标有一些重复的嫌疑,比方说通过词句赏析体味词的“黍离之悲”中就会运用了相关艺术手法,这样有些概念就容易混淆、模糊,这让我们体会到在以后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坚持简约化、具体化、细致化、有针对性的原则。

B、教学重难点设计与反思

通过课前跟学生和相关老师的沟通,对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学情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学生对词句的赏析和写作手法的分析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所缺乏的就是具体运用和一些概念的模糊混淆问题。诸如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移情、通感、拟人等等的区别与联系。

鉴于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设计为“体味词的写作手法和‘黍离之悲’”,这样一方面兼顾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难点设计为“移情手法”的赏析并进行拓展延伸,因为很多同学还是第一次接触“移情手法”,很有必要进行一个难点的拓展并学会具体运用。

但通过课堂实践证明,环节进展中虽然是环环推进,但并未能很自然的体现这种逻辑的衔接,稍嫌生硬。同时,对移情手法的赏析老师没有做到示范分析,使得部分同学未能很好领略到分析的路子,耽误了课堂的效率。

这说明,课堂的逻辑性,教师的案例分析示范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C、导学案设计与反思

我的导学案设计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1、知识衔接:主要是三个部分:姜夔的生平,体现“知人论世”的原则;写作背景:昔日扬州的繁华盛景与作者写这首词时的苍茫景象;《黍离》附录,因为整首词都是围绕“黍离之悲”来展开的,所以了解《黍离》的写作缘由和具体内容非常有必要,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预习用;

2、初步感知:这个环节设计了一个注意点和四个初步感知的问题,一个注意点是诵读过程中对字音、节奏、情感的把握;四个初步感知的问题主要是按照逻辑顺序初读感知后用原文回答,较简单,该环节可以在预习阶段大部分解决;

3、深入品读,检测展示:主要就是词句的赏析和写作手法的赏析,这个是本节课的核心与关键,该部分由课前准备、课堂讨论与展示构成(投影展示);

4、拓展延伸:由该词的写作手法赏析延伸出“移情”手法来,对移情的概念进行分析,读示范,品佳句。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该部分由老师讲解,学生讨论展示(口头展示)构成;

5、小结全词,听吟唱音频,再次体味《扬州慢》的“黍离之悲”,结束课堂;

6、课外导读《唐宋词十七讲之姜夔》(叶嘉莹),加深理解,体味词之美学意蕴。

导学案的设计原则是体现杜郎口学习心得与学校的“135和谐课堂模式”;遵循一条主线,环环相扣、循循善诱的逻辑性原则;问题设置坚持层次性原则。

导学案的主要问题是:学习目标和重点不够明确,具体,有混淆和重复之嫌;问题设置过多;初步感知与深入品读部分层次性还不够明显,初步感知有喧宾夺主之嫌。这也提醒了我在以后的导学案设计中要更加具有层次感、逻辑性和简约化。

三、教学过程反思

原计划的教学过程是:导入+初步感知8分钟;深入品读,检测展示16分钟;拓展延伸,学以致用13分钟;小结全词听吟唱音频3分钟。合计40分钟。

实际操作过程如下:导入+初步感知12分钟;监测展示16分钟;拓展延伸,学以致用11分钟;小结全词听吟唱音频3分钟。合计42分钟。

从对比不难看出,我的实际操作中拖堂2分钟;导入与初步感知用时过长。这一方面反映出我的公开课随机应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在以后的导入课堂与初步感知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压缩。

四、课堂教学效果反思

根据课后与学生的沟通以及周周清的检测反馈不难看出,学生对这堂课还是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当然,这跟公开课的强大阵容效果是分不开的。但也有明显不足之处,比方说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的时候就将拟人与移情手法混淆,说明我的点评还不够细致到位。

总的来说,通过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我获得了成长,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鉴于此,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立足文本并进行反复推敲,首先生发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动;

二、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力争将杜郎口所学与我校的“135和谐课堂理念”在自己的课堂中常态化,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树立每一节课都是公开课的意识,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三、上课目标要明确化、精细化、简约化,目标和内容不宜过多,关键是要引导学生细致品读、启发思维并将其内化;

四、要更加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延伸,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初涉教坛的我还有很长的路要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坚持“发现不足,明确方向,锐意进取”的原则,努力解决问题,获得成长。

最后,万分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冒着酷热莅临课堂指导,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动力,正是各位的真知灼见帮我减少了弯路,明确了方向。谢谢!

人教版扬州慢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案

学会慢

因为慢范文

《宋词《雨霖铃》《扬州慢》?.示例之一.

数学教学要注意几个“慢”

过扬州,过扬州王冕,过扬州的意思,过扬州赏析

《扬州慢·淮左名都》译文及注释

姜泗长简介

建站心得

扬州慢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扬州慢教学设计(精选15篇)】相关文章:

盘庚迁都的历史典故2023-07-27

《瓦尔登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2023-02-21

谈语料库在语法教学中的运用2022-06-06

乌鹊填桥的历史典故2022-05-06

关于扬州的作文2022-09-27

高中生扬州的历史作文2023-10-10

小图标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2023-02-10

历史典故大2023-12-09

财神的历史典故2023-01-06

先入为主的历史典故2023-08-0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