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中的食疗养生

时间:2023-04-18 07:54:1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内经》中的食疗养生(推荐6篇)由网友“坐在地上哭”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内经》中的食疗养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内经》中的食疗养生

篇1:《内经》中的食疗养生

《内经》中的食疗养生

合理膳食,科学进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因此,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养颜美容,科学的营养是基础。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说明饮食五味各养五脏。《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更详细说明了五味调养五脏的方法是:“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黄,宜食咸……肾色黑,宜食辛”。并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些论述充分说明要维持五脏精气的充盛,保持身体的健美,饮食必须做到平衡、全面。《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对饮食偏嗜对人体毛发、筋骨、肌肤、爪甲的荣润色泽的伤害作了详细的阐述。此外,“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故要做到“饮食有节”,要“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勿令腹空”。在物质迅速丰富的今天,尤其要注意五谷杂粮和蔬菜水果的摄取,要忌烟戒酒,少吃肥甘厚味的食物,既不要禁不住美食的诱惑嗜食无度,也不要追求“骨感美”而禁绝水谷。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的四大基石首先就是合理的膳食。许多人总是关心我每天都吃些什么,说明大家也都认识到了饮食与健康、饮食与美容的密切关系。我体会养生驻颜必须从每日的饮食入手。多年来,我对自己的每日膳食是这样安排的`:

早餐:一碗牛奶麦片,一块小点心,半个苹果;每周吃两个鸡蛋。

午餐:略为丰富些。以菠菜、芹菜、盖菜、油菜等时令绿色蔬菜和西红柿、山药、豆芽、豆腐为主,配少量鱼肉、米饭。我不吃肉,但每日都要吃些鱼,米饭一般只吃一两左右。

晚餐:以杂粮粥为主。用各种杂粮如小米、红豆、大米、小麦、紫米、薏米、芸豆等,有时加上些红枣、莲子、白果熬成粥,佐以蔬菜和少量的鱼肉。

每晚临睡前我一定要吃些水果。每晚一个橙子是必吃的,再加上一些其他市场上供应的时令水果。但高糖的水果我是不吃的,如荔枝、桂圆、芒果等。

多年来我一直保持上述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膳食中还注意五色的摄入,这已被现代营养学所认同。那些鲍鱼、鱼翅等营养品与我无缘。我的血糖、血脂、胆固醇等指标始终保持正常,身体还算健康。除了膳食营养的搭配,我对饮食的五味和进食的多少也注意控制。酸、苦、甘、辛、咸五味中,我不吃辛辣,少吃咸,甜食也吃得很少,从不吸烟、从不饮酒。在进食中,我按照中国古代医圣、长寿老人孙思邈所说的,做到食不宜过饱,食不宜过烫、过凉。每餐无论是多么诱人的美馔佳肴,吃到八分饱就可以了,绝不贪吃。这样的进食习惯我已坚持多年。为了保持我的进食习惯,我不愿参加宴会。现在我除了血压略高外,别无他病,每天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工作。

篇2:《内经》中学习养生

《内经》中学习养生

《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大致上可以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集大成之作,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第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就是远古,天真就是指我们的先天真气,也就是来源于父母的真气,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养生的话题。

我们来看一下原文,第一句说: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这一句较容易理解,其实就是说黄帝生下来就比较聪明,长大了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黄帝,好像有点现今社会中那些富家子弟,生下来就已经决定了将来的成就哈。(开个玩笑,我们的黄帝还是很厉害的.)

(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先来理解一下黄帝大人的提问: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到五十岁,而动作就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这句话。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短短八个字其实是养生的总纲:

“法于阴阳”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

“和于术数”就是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

具体该怎么做呢,岐伯老爷爷已经告诉我们正确的做法了: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

大家知道现代的健康标准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看着是不是很相似呢。

食饮有节

食饮就是今天的饮食,饮食包括什么,包括吃饭、喝水(当然包括喝茶、喝酒),先说一下吃饭吧,记得在读大学的时候,宿舍人过生日,喜欢去吃自助餐,然后只要确定了时间,一般是晚上,好了,哥几个生怕吃不回本钱,早上喝个粥,中午吃包方便面,就等着晚上的自助餐,晚上去的时候,虽说没有达到扶着墙进去的地步,但也差不到哪里去,进去后就开始大吃开吃,各种肉,各种海鲜,各种冷饮,还专找一些贵的吃,什么鲍鱼、牛肉、海参等等,吃完之后那叫一个舒服啊,哥几个再掂两瓶白酒就开始了,直到宿舍快锁门时才回去,我不会喝酒,每次都是坐在那里吃雪糕,一块接着一块的吃,最后往往是我背着醉酒的回去。

印象最深的是一次老大喝高了,回到宿舍就开始吐,关键还是直躺在那里吐,结果呕吐物进了气管,差点要了命,之后大家都不怎么喝了,但是吃还是不变,强盗般扫荡,结果不出一周,就出现消化不良,胃中泛酸,大便干结等一系列症状。现在想来,那时还好年轻,否则非要去医院吃几服不行。

其实人人都一样,当碰到好吃的、好喝的东西,就想不停地吃、不停地喝,这是人的本能,是一种天然属性。可能就有人抬杠说,你们不是说要顺应自然嘛,那就吃吧。但是你说的这种吃,很可能就是在放纵你的欲望,就好像男人见了美女,他发自本能的想要,而且想多要一样。这种欲望,如果不加控制的话,那就只能说渴的喝死,吃饱了撑死。

所以,道家有个理论叫“取中”,它既不提倡纵欲,也不提倡压抑、禁欲。它在禁欲和纵欲之间选了个“中”,叫节欲。这个节是有节制,或是有节奏的意思。所以我们吃饭、喝水都要讲究节制和节奏。

任何东西多了、过了都会出问题。所以,道家有一种理论叫“物无美恶”,任何东西没有好与不好之分;“过则为灾”,一旦超过了你的承受能力,它就会造成灾难。

那么这里,我们就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要不要按时吃饭,另外就是要不要多喝水。

健康的人,他的生物钟和天地是同步的。所以,他会在早晨7点到9点,胃经当令的时候觉得饿,觉得饥。另外,饥和饿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饥是指胃肠空了,饿则是你内心的一种感觉,你想吃东西了。所以,健康的人在早晨7点到9点这时会觉得饥饿,这会儿他会按时吃早餐。而到了中午午时,也就是心经当令的.时候,他又会觉得饥饿,然后他会吃午饭。到了晚上7点到9点,心包经当令的时候,他还会觉得饿。这就是人健康的表现。

“食饮有节”——按时食饮

现在校园里面还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快到上课时间了,几个孩子匆匆忙忙地从宿舍跑出来,一脸朦胧,直接奔向教师,不到中午肚子就开始咕咕叫,一段时间之后,整个人丢了魂一样,搞不好还得上胆结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们祖先在形成长久的饮食习惯下,每到这个点,胃中就会出现消化液,突然之间不吃东西,消化液消化啥,消化胃壁呗,那可是一团肉呢。

那么一天三餐如何吃呢,有一句话我觉得形容的很好“早餐吃的像皇上,中午吃的像土豪,晚上吃的像乞丐”,也就是早上要找精细、营养高的食物去吃,中午不管是啥要吃饱,晚上尽量少吃点。

吃多少呢?

我们经常说饭要吃七八分饱。人能进化到现在,而且比所有动物都优秀的一个原因是人不走极端。也就是说等到快到顶、快到极端的时候他刹车了,他不会说我吃得撑到嗓子眼了。

那为什么只吃七八分饱呢?胃它本身是团肌肉,是有弹性的。你年轻的时候它弹性好,塞多少东西,它都能很快的给你消化掉、排送掉。但你岁数大了以后,气也弱了,胃的弹性也没那么好了,就好像一个皮球,没有弹性了。如果你还是塞进去那么多东西,它就蠕动不了了。这时候人会出现什么症状呢?胃动力不足,吃完东西不消化,就好像在心口窝那儿堵了一个东西,下不去,就是老觉得这儿堵得慌。我们中医有个词来形容——“脘闷痞满”。

另外,我们还要把握好吃、喝的节奏。现在,很多人吃饭简直就是狼吞虎咽,“哗哗哗”的,这嘴里还嚼着,那筷子已经夹到盘子里了,然后这口饭还没下咽,那筷子就进嘴里去了。这些都是你躁动不宁、心火旺盛、欲望过剩的表现,严重的叫“欲火焚身”,吃饭也是一种享受,慢点吃,细嚼慢咽,消化好,吃嘛嘛香!

请记住,“食饮有节”虽然只是简单的四个字,但它包含的道理很多,值得我们花时间、花精力去好好探索。

篇3:内经养生学

内经养生学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

《内经》认为,影响人体健康是由诸多复杂因素构成的,除天时气候、地理环境、水质空气等外界因素外,人体自身的精神情态、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劳逸房事等内在因素也相当重要。正如《内经》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意思是说: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这充分说明,人体养生必须是全方位的,只孤立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成的。

在生活中,要让自身的.阴阳保持平衡,要起居有常,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春天和夏天应晚睡早起,秋天早睡早起,冬天早睡晚起。

要适应气候变化,如冬天来了,要冷暖适中,过冷则伤形,或易外感风寒,过温则致皮毛开泄,不利于藏精。

要调节好情绪,不过分受喜、怒、悲、忧、恐牵动。要安定居处,调心养性。要节制房事,特别是冬天,作为收藏的季节,保精很重要,精养好了,来年才有精气神。

饮食上要有节制,不能饮食单一,也不能暴饮暴食,整天大鱼大肉,吃饭只吃八成饱。

这些都是养生的大法,听起来虽易,做起来却难。但为了健康的身体,只要心中树立这些理念,长期坚持,健康一定会与你常相伴。

拓展阅读:内经名言说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

【论述】

“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意指得到阳气之精粹的温煦,可以使人精神爽慧。而得到阳气之温柔的养育,可以使人筋脉柔和,肢体运动自如,指出人体之神,得阳气以温养,才能保持正常的意识思维活动;人体的筋,得阳气的温养,才能弛张自如,使肢体屈伸灵活。临床上阳气亏虚患者常见精神委靡,思维迟钝,形寒蜷缩,肢体疼痛等症,这时当温阳补气。而阳气暴张,又可导致中风,使人神识昏迷,肢体偏瘫,这时又当平肝潜阳。可见无论人之形或神,均不能离开阳气的温煦作用。而人身之阳气,既不可亏虚耗损,亦不可暴亢无制。

【病案举例】

《名医类案》中载有明代汪石山所治一病案:一人年逾三十,神色清减,初以伤寒过汗,嗣后两足时冷,身多恶寒,食则易饥,日见消瘦,频频梦遗,筋骨疼痛,久伏枕榻。医用滋阴降火,罔效。汪视左脉浮虚而缓,右则浮弦而缓,此阳虚耳。病者曰:易饥善食、梦遗,似属阴虚,若作阳虚而用参、芪,恐益予病。汪曰:古人谓脉数而无力者,阴虚也;脉缓而无力者,阳虚也。今脉浮虚弦缓,则为阳虚可知。以症论之,病属阴虚,阴虚则发热,午后属阴,则午后当遍身热发,不恶寒,揭胸露手,蒸蒸热闷烦躁矣。兹患是症俱无,何以认为阴虚?夫阳虚则恶寒恶风,虽天暖日融,犹畏出门庭。今患两足时冷,身多恶寒,皆阳虚之验。又汗多亡阳,非阳虚而何?食则易饥者,非阴虚火动也。盖脾胃以气为主,属阳,脾胃之阳已虚,又泻以苦寒属阴之药,故阳愈虚而内空竭,须假谷气以扶助之,是以易饥而欲食,虽食亦不生肌肉也。《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曰:饮食不为肌肤,其此之谓欤!梦遗亦非特阴虚,《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阳既虚,则阳之精气不能养神,心以藏神;神失所养,飘荡飞扬而多梦;阳之柔气不能养筋,肝主筋以藏魂,筋失所养,则浑身筋骨因以疼痛,魂亦不藏,故梦寐弗宁,安得而不遗乎?《经》曰:气固形实。阳虚则不能固而精门失守,此遗之所以频而不禁也。《经》曰:肾者,胃之关也。今若助阳以使其固,养胃以守其关,何虑遗之不止。乃以参、芪各二钱,白术一钱,甘草五分,枳实、香附、山楂、韭子各五分,煎服半载,随时令寒暄升降而易其佐使,调理乃安。

按语:本例患者症见两足时冷,身多恶寒,明为阳虚之症,而食则易饥,日见消瘦,频频梦遗,又似阴虚火旺之象。前医不明阴阳,用滋阴降火之法未效。汪氏据其脉浮缓不数,断为阳虚,并用《内经》理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正确解释了“频频梦遗,筋骨疼痛”之症状。因其辨证准确,因而取得疗效,可见熟读了《内经》,临床当受用无穷。

篇4:内经养生

内经养生精华

十八伤

久视伤精:目得血能视,精由血化,故伤精。

久听伤神:神滋于肾,肾通窍于耳,故伤神。

久卧伤气:卧时张口散气,合口壅气,故伤气。《混元经》曰:睡则气滞于百节(觉与阳合,寐与阴并,觉多则魂强,寐久则魄壮,魂强者生之人,魄壮者死之徒也)。

久坐伤脉:脉宜运动,坐则不舒展,故伤脉。

久立伤骨:立以骨干为用,故伤骨。

久行伤筋:行以筋力为用,故伤筋。

暴怒伤肝:肝属木,怒如暴风动摇,故伤肝。又,肝主血,肝伤则血不荣,必筋痿。

思虑伤脾:思虑时,脾必运动,太过则脾倦,故伤脾

极忧伤心:心属火,于味主苦,忧则苦甚,故伤心。

过悲伤肺:肺属金,主声音,悲苦久则声哑,故伤肺。

过饱伤胃:饱食运化难消,故伤胃。

多恐伤肾:肾属水,主北方黑色,人受惊恐则面黑,故伤肾。

多笑伤腰:笑时必肾转牵腰动,故伤腰。

多言伤液:言多则口焦舌苦,故伤液。

多唾伤津:津生于华池,散为润泽,灌溉百脉,唾则损失,故伤津。又,《训典》曰:津不吐,有则含以咽之,使人精气留而自光。

多汗伤阳: 汗多亡阳,阳随汗出,故伤阳。

多泪伤血: 血藏于肝,哭泣多则肝损目枯,故伤血。

多交伤髓:人之阳物,百脉贯通,及欲火动而行事,撮一身血髓至于命门,化精为泄。不知节欲,致骨髓枯竭,真阳无寄,如鱼之失水以死。

养生十要

面要常擦:如前擦面之功,能使容颜光泽,故要常擦。道家谓之修神庭。

目要常揩:每静时能常闭目,用两大指背,两相磨擦,揩眼使去火,永无目疾,故要常揩。

耳要常弹:即鸣天鼓。可免耳患,故要常弹。

齿要常叩:齿喜动,故要常叩。

背要常暖:肺系近背,暖则不受风寒,故要常暖。

胸要常护:胸即心窝,故要常护。

腹要常摩:歌云:食后徐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故要常擦。

足要常搓:如前足功,搓脚底涌泉穴,能去风湿,健步履,故要常搓。

津要常咽:如前舌功,常取津液满口,汩声咽之,能宣通百脉,故要常咽。

睡要常曲: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侧曲。又曰:睡则气滞于百节,养生家睡定缩,觉宜伸。

十忌

忌早起科头 早多风露之气,科头则寒邪入脑,故忌之。(科头,谓不戴帽子)

忌阴室贪凉 无阳照之室,阴气重,伤人,故忌之。

忌湿地久坐 潮湿气主生疮毒,故忌之。

忌冷着汗衣 汗衣湿后必冷,着之则侵背伤肺,故忌之。

忌热着晒衣 久晒之衣,有热毒,未经退热即着在身,必受毒,故忌之。

忌出汗扇风 汗出时毛窍俱开,扇则风邪侵入,故忌之。

忌灯烛照睡 神不安,故忌之。

忌子时房事 阳初生而顿灭,一度胜十度,故忌之。

忌夏月凉水抹簟,冬月热火烘衣 冷水受湿,热火受毒,取快一时,久必生病,故忌之。

忌久观场演剧 久视久听,则神与精俱伤,故忌之。

拓展阅读:内经所谓“气”就是“灵魂”

或许能够得到一丝共鸣。经络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中医是建立在经络学基础之上的,《黄帝内经》说经络:'行血气,营阴阳,决生死,处百病'。'那么什么是经络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曾经有人说,经络是血液循环系统,也有人曾说经络是神经系统,都是用西医理论会中医,根本就说不通。经络既不是血液循环系统,也不是神经系统,经络就是经络,目前它对全人类来说也是一个迷,因为经络在现代解剖学上是看不见的。有报道说,中国医学家祝总骧通过多年研究发现,经络是不依赖中枢神经和血液循环的隐性循经感传线,是条低阻抗、高电位、高发光的线,是由一些看得见的微小结晶颗粒组成的带状物,它在人体上宽约一毫米。

几年前,法国学者通过在穴位注射放射性物质锝,利用锝的R射线可以使底片曝光的原理,借助电子照相机,成功地拍下了锝的行走路线,发现得的行走路线与中医的经络基本相同,同时证明穴位是经络上的某些点。接着,日本的一些科学家采用电子计算机和全息技术,将人体由平面转为立体观察,通过荧光染色发现,穴位实际上是某些组织的'集合物',它具有高度的灵敏性。由以上这些研究可以看出,我们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仅仅证明了几千年前的一个命题是正确的,但又不知其所以然,人类绕了一个60的大圈子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真是太有意思了。

既然经络是已经被证明存在的,那么它们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这就涉及到中医的主要对象是什么。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印象,中医的全部理论并不针对肉体的疾病,而是针对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那东西被称为'气'。'气'的理论是中医学的最高范畴,《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一致也。'中医用来解释人体生命的一条主线就是'气'。气是生命的本源,《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阴阳五行是气的运动形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化气,阴成形。形气交感而化生万物。'《生气通气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其生五,其气三。'五运六气是天地的气化,金、木、水、火、土为五运,风、热、暑、湿、燥、寒为六气,它强调'天人感应'的思想。

藏象是人体的气化,《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六节藏象论》说:'以其气命其五脏。'病因病机在于气化失常,《素问·举通论》说:'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阴阳应象大论》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也就是说,气无时无刻不在身体内流转,所谓的病就是气在流转过程中受到了阻碍。诊断必须全面诊察精神气血,人体病变,可由外在各种表现诊察得知,因为机体气化是'内外相袭'的,'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篇》。

治疗在于调理气机,《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灵枢·本神篇》说:'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那么中医里的'气'又是什么呢?这可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首先,气绝对不是指人们的身体,《内经》中曾明确地说,'气先身生',虽然在表述上它有些唯心论的嫌疑,但它却说明气与身体不是一回事。其次,气也不是指人的思、虑、忧、喜。悲、恐、惧等显意识状态,因为任何显意识状态都有对应的刺激物,也有负载它的可见身体器官,比如说,当身体受到伤害时,人会产生痛苦的感觉,伤害是外在的刺激,神经系统是痛苦感觉的载体。此外,人的显意识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文化类型,像恐惧、爱好等等。

气在中医里是精、气、神的总称,在藏象学中又化为神。魂、魄、意、志五种形式,由此可见,中医里的气乃是指精神,是一种脱离肉体的纯精神,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文化、个人修养等,说白了它就是宗教中所说的灵魂,它是潜藏在我们身体之内的另外一种生命。因此,中医并不针对肉体的疾病,而是针对精神的健康,它认为,只要精神体健康了(气在体内流转无阻碍),肉体就必然健康,为此中医最讲究养气、调气、理气。

从这点上讲,中医是'中介医学',它是站在物质肉体与精神生命之间的一种医学体系,作用在于协调双方的平衡。所以推测,中医的基本原则可能是这样的: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当精神生命受宇宙空间各种作用力影响时,它也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当它不健康时,就直接表现为肉体疾病。同样,肉体自身的病变也会影响到精神生命的健康状态。因此,中医的作用就在于调节双方的平衡,沟通与传递信息,用精神强大的力量来治疗肉体疾病,同时用地理、气候、季节等因素来协调精神生命与宇宙自然的相互关系。

篇5:《内经》中女性秋季养生

《内经》中女性秋季养生

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

“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防肺燥

秋季,每日饮水量一般为ML左右。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此外,秋天不要长时间大声说话,少说话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

秋季大量上市的许多新鲜水果和蔬菜中都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不仅具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之功效,而且能治疗与肺有关的疾病,是秋季养生保健的最佳食品。

初秋时节,不少地方仍然是湿热交蒸,以致脾胃内虚,胃肠道消化液不足,入秋后就必然发生“燥症”。出现“燥症”,可以多食粥食,对身体很有好处,作为药膳重要成分的粳米或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功能。而中医讲究“培土生金”,脾胃调理好了,肺脏就会受益了。

2、少行房事

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

“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水分充分渗入后,再进行保湿护理。

4、适当“冻”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可以通过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升,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5、忌悲忧

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

6、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一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二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鼻孔流血等。

三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四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五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篇6:内经中的养生智慧

内经中的养生智慧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是指哪段时间∣

冬三月,从立冬开始,说阳历,就是从11月5-7号的立冬开始,往后数三个月,到2月4-5号立春,冬季就结束了,这段时间叫冬三月。

冬,是什么意思呢?冬者终也,就是剧终、结束、终点的意思。

《黄帝内经》中讲的地区主要是中原地区,不像东北那么太冷,又不像南方那么太阴冷,所以《黄帝内经》里的这段话是总的指导原则,具体要根据所居住的环境,根据这个原则去调整,这就是所谓的“因地”。

∣首先,记住“闭”、“藏”二字∣

闭藏,是到了冬天就该强调两个原则。

所谓“闭”,从字面的意思讲是把门窗关起来。过去的窗户没有现在有的严实的封条,都是木框加块玻璃,到了快入冬的时候,尤其北方的家里都要贴窗户纸,用毛边的那种纸,把门窗边给封起来。老百姓中有句俗话“针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风。”看似不起眼的小缝儿、小窟窿,漏进来的风特别的大。冬天一刮风,容易让人受寒、着凉。有的.人家晚上睡觉,还在窗户外挂一个棉布帘子,人在里面睡觉就很暖和。这就叫闭!

所谓“藏”,比闭的程度更深一点。包括以下几个问题,一个是藏自己的身体,身体不要暴露;另一个是藏自己的意志和自己的心神,就算有什么想法,到这个严酷的冬天,也轻易不外露,所以一般在年底各个单位的主要事务就是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回顾回顾就好了,不费什么神。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嘘,不要惊动阳气∣

“水冰地坼”,就是水结冰了,地都冻裂了。这个时候,人呢?人就不要打扰或者扰动、搅扰身体里那点微不足道的阳气了(现代人因为各种原因,阳气损耗过多),这就是“无扰乎阳”。

想必正在看这篇文章的朋友们,肯定有每年都生冻疮的吧。这个就是我们的身体和天气相应的很好说明,冻疮冻疮,都是冬天生的,手上、脚后跟、耳朵上裂开一个口子,就是人身上这块地也被冻裂了。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爱睡懒觉的一定偷着乐∣

到了冬天,大家总觉得太阳离我们远去了,阳光少了,这个时候该怎么做呢?总的来说,就是不要去暴露自己的身体,泄露自己那点儿阳气。

“早卧晚起”,恐怕爱睡懒觉的你,要偷着乐了吧。

何为“早卧”?大约是晚上9点。“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晚上9- 11点,这是我们就应该睡觉的时间,叫人定。10点是个中间,在秋分和春分的时候,晚上10点睡,因为那会儿阴阳各半。到了夏天可以晚一点,10点以后睡,但也别晚过11点。

9-11点,是中医上讲的三焦工作的时间。三焦相当于人体内的很多内分泌系统在工作。比如说上焦可以涉及到人的甲状腺;中焦可以涉及到人的胰腺;下焦可以涉及到人的肾上腺,这些都是提供人最初的热量、能量和动力的腺体。一些有此类腺体疾病的病人,身体的状态就相当于入冬了,更需要九点以前就上床睡觉。

有朋友可能要说了,九点钟怎么睡得着啊?其实,这也是有些问题的,大白话叫做“搂不住火儿”,到冬天闭藏,这也需要一个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水克火的能力,心火太旺,在那儿总燃着火苗,因为下面的肾水不足,所以就睡不着了。冬天其实是自然开始眷顾你的肾功能的时候,让它加强、充盈的时候,这个时候遵循《黄帝内经》中的教诲,就应该有意识的去闭去藏、不暴露、早睡、晚起。其实你这么做,都是在养你的肾。就像开车,光有加油的,没有刹车一样,刹车也得有刹车的动力,有刹车油的润滑才能刹住,很多人就刹不住车。这一点,能做好,比吃多少补肾、补精的药都强,有人说:“中药西药,不如九点睡觉!”是很有道理的。

何为“晚起”?文中已经告诉我们了,必待日光,天亮了,就可以起了。秋天要“夜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呢,鸡叫了也还不能起,得等到太阳出来,阳光出来了。千万别干那大冬天早上起来摸着黑就出去了,就开始去跑步,跑到自己出汗,冬天睡觉比锻炼重要。

∣使志若伏若匿:冬天,请好好爱自己∣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就是要我们在冬天里发自内心的去关爱自己,不要张牙舞爪,不要暴露。

“志”是自己记忆和志向,让自己这些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将来的计划呢,都藏起来,猫起来,老百姓叫“猫冬”,有是有,但不张扬。

“私”是自私,在冬天,我们是可以自私一点的,再者,如果一个人连私都没有的话,他也没法儿奉献。所以呢,公和私是相对的,没有私也没有公,没有关爱自己,也没有能力去关爱别人,一个不自爱的人,没法爱别人。人体自我修复的这种工作,是在晚上睡着了完成的。自然有四季,每天也是有四季的,晚上便是一天的“冬天”,特别是在子时到丑时。而四季的人体自我修复功能是在冬季完成的,如果你冬季还去折腾、还去张扬,那跟晚上不睡觉是一个道理。最后这个人会得一种奇怪的病(什么病?下周三准时告诉你)。

“得”是获得。冬天是应该享受自己一年辛苦所得的时候,就像你晚上酣然入梦,是对自己一天辛劳的安慰和回馈。每个人一定要懂得时地奖励自己,这是很重要。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你还敢冬泳嘛∣

除了早睡晚起、不暴露,我们还要“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冬天是冷的、寒的,所以我们要“去寒就温”,怎么做呢?要穿的厚衣服,穿的暖和一点,以前家里要生火,现在变成暖气了,都是防止寒气对自己身体的入侵,这是生活中最简单的去寒就温。

而现在有人提倡游冬泳。这不是个好建议,很多病人都是因为冬泳落下了病根,有些却自己还意识不到。有些人游了冬泳之后,很长时间不感冒,其实非也,不是不感冒,是压根就没有能力感冒,人体内的阳气都被阴寒给压住了,就好像受伤以后用冰敷伤口,只能暂时减轻疼痛,但伤口并没有好,反而给人一种假象:我不疼了。但这种体内深积的阴寒会从另外的一些症状上反映出来,比如老年斑,比如脑血管意外(包括脑栓塞)等等。

所以,千万别让自己本身那点可怜、微不足道的阳气被这么重的阴寒东西给掠夺走了。人活一口气,没了这些阳气,就没法完成保护自己,人体也没法儿完成清理垃圾的这些任务,最后只能下一身病。

其实,冬天养生一点也不难嘛!牢牢记住这几个字就是最好的养生——冬月闭藏,早卧晚起,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如果我们这么做了,就是顺应了天地的闭藏之道,正好借着天时这个劲来养护自己。所以很多南方人羡慕北方有个寒冷的冬天,下场大雪,可以紧一紧自己,紧一紧皮肤,养养自己,涵养下精气神。在南方,尤其是岭南地区,冬天气温低不下来,不下雪,有时候,冬三月的温度还能到近20℃,皮肤都在开泄,广东人就得靠煲汤,把自己流失掉的精气神滋养回来;北方人就没必要煲汤了,喝粥就够了,正是因为北方有个让我们闭敛收藏的季节,可以好好地养精蓄锐。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整体养生观的探讨论文

《黄帝内经》介绍

《黄帝内经》中的经典养生语录

“和于术数”与《黄帝内经》养生的三个层面

《内经》冬季养生之法

《内经》与肠道养生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内经》与抑郁

《内经》中的食疗养生
《《内经》中的食疗养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内经》中的食疗养生(推荐6篇)】相关文章:

《黄帝内经》人的生命境界论2023-04-29

内经句子解析2023-04-27

黄帝内经读诵心得1000字2022-06-16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2023-11-08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什么2024-03-08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2023-11-20

《黄帝内经》中的梦学成就2022-06-14

《内经》三部九侯论篇2022-06-13

黄帝内经24节气养生方法2022-05-07

黄帝内经原文202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