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案例(精选15篇)由网友“小古”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地理教学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七年级地理教学案例
七年级地理教学案例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案例----巧识经线、纬线
一、案例背景:
七年级地理新教材容基础性、实践性、趣味性、统一性于一体。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应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掌握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二、案例主题:
七年级地理新教材中经线和纬线是地理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也是进入地理这门学科的门槛。仔细一想,这也是很正常:学生刚刚由小学刚升入七年级,他们想到的,看到的,是简单的知识、简单的平面,还没有形成空间的概念,怎样让他们从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到来具体领会经线、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及经纬网的意义呢?我先后想到了3种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讲解法。用这种方法学习经纬度变化规律比较直观,但是启发学生空间思维将会差一点。
第二、观察地球仪。观察地球仪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但是地球仪有很多的图例和注记,有时会干扰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第三、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精心播放课件。但这是一个“富贵奢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资源不好的地方,无法使用。如果能用一根铁丝
就能代劳,我们何尝不用身边的事物来化难为易呢?同时,可以让学生形成观察生活,走进生活的大课堂的好习惯。
三、案例过程:
上课前,我把准备好的铁丝带进教室。学生们瞪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我和铁丝,有的学生干脆问:“老师,你拿铁丝干什么?”,我说:“是上课要用的!”于是,学生焦急地等待着。上课的铃声终于敲响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仪上有很多条线,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线。”点两名同学上黑板操作,师演示铁丝按地球的自转方向绕赤道一周截断,截断的铁丝定型成圆。再请两名同学上黑板操作,师发出指令:把铁丝按地球的自转方向绕地球一周截断,截断的铁丝定型成圆。,同样方式在地球上不同部位,再绕四次,分别定型成圆。收集截下的圆圈,让学生回顾刚才的活动。并观察每条纬线,师问纬线的形状?长度是否想等?指示什么方向?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呈圆形,长度不相等,指示东西方向。同样,师演示铁丝连接北极、南极同纬线、经线垂直并截下,收集截下的几段铁丝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归纳出经线的特点:形状呈半圆形,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师把一组纬线分别标上度数。并讲解纬线的度数是为了区分每条纬线。让学生观察纬度的划分规律,南北纬的符号,度数变化范围及其规律。 同样给一组经线表注度数。让学生观察本初子午线的确定,东西经的划分及符号,度数范围及变化规律。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掌握纬度和经度的知识。师把经线和纬线组成经纬仪。并在经线和纬线相交处设一个图标,介绍图标的地理位置,
再设几个图标让学生介绍。再出示几个地理位置,让学生寻找图标,开展游戏。学生们就从此中明确了经纬网的用途――确定地球表面上的任意一点。学生掌握理论后运用到实践:海上搜救等等。这样一来,学生不知不觉理解了经纬网,化难为易从而走进了地理课的大门。
四、案例分析与反思:
地理课上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去理解,去想像。例如:地球的'形成、经线与纬线、经纬网、昼夜交替、四季的形成、世界的地貌、世界的人文,有时很难理解和想像。但是,一旦找到关键,也许一个比喻、一个模型、模拟动作就能巧妙的解决。 经纬网一直是学生感到比较头疼的地方。想想学生的特点、想想难以理解的原因,于是我采用“寻根究底”的方法。让学生一点点的进行知识构建,即由纬线、经线的特点到纬度、经度的变化规律,最终到经纬网的意义。在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学生亲自操作,完成知识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在使用这个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兴奋、认真的完成每个环节,总结每一个归纳的知识点,较成功的理解了经纬网这个相对较难的基础知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学生发现生活、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2:地理教学反思案例
近几年我执教初中地理,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学生不够明白的思想,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反思以往教学上的不足,思考今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尤显的紧迫而必要。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我把它写出来,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再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地理教学的主题,只有提高他们的兴趣,让地理课堂成为他们的乐园,让他们每天盼望着上地理课,这样才会有惊人的效果。例如初一地理第一章上来就讲地球和地图部分,对于刚上初中的小学生而言确实有一点难,而且一旦学不会就会彻底磨灭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应该调足他们的'胃口,提高他们的兴趣,使得他们对接下来的知识产生热切的期盼。在第一节了解地球部分如果像下面这样导入,学生就会充满探索的欲望:“古往今来曰宇,天地四方曰宙。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带着太阳女神的问候和祝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印入船长阿姆斯特朗上校眼帘的地球是一轮蓝色的圆圆的星球。人类是怎样逐步地认识到地球的形状的呢?”另外许多学生都想了解一些有关恒星、行星、流星、彗星、外星人等方面的知识,如果教师授课后稍微多加介绍一些,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在关于天气与气候的教学中,我在实践中使用了好几次新方法,最初我认为天气预报符号很简单就先让学生背天气符号,再让他们读天气预报图;第二次是让学生看书后自己画天气符号;第三次是我指导学生边讲含义边画天气符号,赋予简单的符号以生动的内涵然,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天气符号发挥想象力,思考为什么用这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某种特定天气?同学们大胆想象,议论纷纷,各抒己见。通过这一想象活动,一方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然后再让学生以天气播报员的身份进行播报天气,开展选秀天气播报员的活动。前后对比发现,第三次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最高,而且掌握得又牢固又灵活。课堂上,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刚刚将天气符号简笔画画完,便纷纷举起手要求进行天气预报表演,学习的兴致非常高昂。在这项知识的学习上,学生似乎没有优劣之分。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但它正是我们反思和感悟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我感到我们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自主性的产生来自明确具体的目标和浓厚的兴趣。而兴趣的产生来自知识内容和教师教学的直观、形象、生动以及学生已有知识本身的实用性。天气预报人人关注,这是学习的动力,不必再说。我们仅从学习积极性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什么对画天气符号简笔画那么投入。我想一是关注,但更多的是多种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这几项加起来就折射出老师教学的形象、直观、生动,教学方法的切实和灵活,因此学习效率也就非常好。
教学的细小环节注意不好会引起学生,特别是学的不是很好的学生思维中断和对新知识的疑惑不解,从而失去信心,放弃学习。在教学气温年变化曲线时,要求学生分析某地气温年变化特点。课后一部分学生反映不太清楚如何描述一个地方的气温的年变化特点,而我觉得这部分知识并不难,学生为什么会不理解呢?耐心寻问才知道,学生不清楚“高温、温和、低温、寒冷”等在描述时有什么标准,回顾教学过程才发现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忽略了细小环节,于是给学生界定了有关与“高温、低温、寒冷”等评价词相对应的月均温标准,学生的疑惑顿消。同样还有看降水量柱状图判断某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时,世界不同气候区的降水季节变化分为常年多雨、常年少雨、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常年湿润这几种情况,一部分学生仍然是不明白界定的标准而犯疑惑,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指图大致的讲解,模糊的以为清楚答应自己的那部分学生清楚,就等于全体学生都理解啦,这恰恰是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细小环节。我们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那一少部分聪明的学生,和老师互动得最好,而恰恰是他们的一应一答和齐呼齐应使我们疏忽了认知水平较底的学生,在教学中一个高明的教师高就高在能把教学的细小环节把握好,即做到细微之处。这里的细小环节指的是知识的细小环节、学生认知的细小环节、教师注意不到的细小环节。把握好细小环节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引导认知水平较底的学生树立学习自信的需要。
篇3:地理教学反思案例
1、本节课教学方法的典型性,
这部分内容不多但原理性强,要求学生对原理的理解要到位,强调在新情景下原理的迁移再现使用能力,要求教师不能仅就教材选取的区域案例深挖知识点,落实以前我们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强调的“老八股”知识点,而是要利用这些最经典的区域案例来分析理解该条标准涉及的内容。我们通常将以原理应用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的教学方式称之为案例教学,这也是我们处理人文地理知识原理的通用教法。其实教材也是通过边叙边议的方式来演绎编者对课程标准的诠解,既要求我们着眼于区域案例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中的案例,要从案例分析过程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2、研读课标分析教材,重点在于理解区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先用简练的文字阐述了任一区域进行农业布局体现可持续发展观点方法和过程通常是先进行该区农业区位因素的调查,分析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部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再根据区内自然环境的差异进行农业部门的调整和布局,因地制宜地开展符合区内特定环境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样的综述可以说是本节教材的点精之笔,既能从总体上介绍本节编排思路,有起了诠释课程标准的作用。接着教材从气候条件、地形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来阐述东北区自然条件,目的是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同学们了解东北区农业发展优势,进一步找到东北区农业特色(一是后备土地资源丰富,二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潜力大)。这样的安排要注意和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区别开来,不能仅仅在此复习巩固东北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要素情况。紧接着教材安排了一个活动,()通过组织学生活动来分析其他区域的特色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来呼应教材的内容。再了解基本地理环境的前提下,教材对东北区的农业布局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以深化对课程标准中进行农业布局必须进行区内差异的分析了解,然后又通过一个活动来印证不同农业部门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布局特点,强调了进行农业区划的前提必须根据区内环境差异合理布局和调整。
3、创新教法,重点在于关注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能否把握案例材料中的线索并进一步应用原理进行解释,所以任课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先对原理进行讲解并拓展其丰富的内涵,再通过案例的分析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分析原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在本节内容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将教材中每一部分“活动”内容调前进行,并让学生对“活动”内容和目的进行分析,例如P68页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老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这个例子,分析得出答案之前请学生思考搜集什么相关资料来说明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得出需要搜集珠江三角洲地区行政图、地形图和气候图的结论。结合东北区地理条件分析的思路,说明分析的目的是清晰明确东北区农业的优势。
接着将东北区空白图展示给学生看,提问:“通过以上分析是否可以将东北区优势农业部门布局在合理的地区。”学生会发现老师给的条件不足,希望教师将地形和水热情况展示出来,进而说明农业布局因地制宜的原则。做P70页“活动”,进一步了解农业布局的区域差异和在农业区位改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归纳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是因地制宜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4、配合练习,重点在于巩固原理的掌握和使用
课堂讲解后,配合相关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对原理的掌握和使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课标要求知识点。
篇4:地理案例教学论文
地理案例教学论文
摘要:高中地理新教材设计了许多案例,案例直观、形象、典型,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将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地理现象、事件设计成案例,这样更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针对月食问题,设计了《用简单器材演示月食的成因》这样一个教学案例。
关键词:中学地理案例教学实例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新颖,内容丰富,是使学生们“获得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思考的问题。
新教材设计了许多案例,案例具有相关的背景资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知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所以如何充分的利用这些案例,就成了我们备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结合实际,将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地理现象、事件设计成案例,这样更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前几天,出现了月全食现象,有的学生就问我:“老师,月食是怎么形成的呢?”对于月食、日食现象,学生们也见过几次,但他们并不明白这种现象的成因。这个问题高中地理教材上并没有讲到,于是我就想能不能设计一堂生动形象的课,让学生们理解这个问题呢?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到了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来演示月食、日食的形成原理。
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到了用两个体积比较大的球体――篮球和足球分别来代替地球和月球,用手电筒来代替太阳,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月食、日食的形成。在上演示课之前,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让他们到网上查找一下月食、日食的相关资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观察,我特意选了一节晚自习来演示。在上课之前,我到体育组借到了篮球和足球,并且准备了一个手电筒。
“咦,老师,你收的是谁的球啊?”当我带着篮球和足球进教室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我说“不是的,是上课要用的。”于是,同学们就先议论开了,并且纷纷猜测篮球和足球是干什么用的。我没有跟他们解释篮球、足球的用途,而是让他们继续好奇下去,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我想大家前天晚上都看到月食了,那么大家知不知道月食是怎么形成的呢?”很多同学都说不知道,也有的同学说知道。我就让几个同学简单的说了一下从网上查的资料并相互讨论了一下。“同学们讨论完了,那我们这节课就来演示一下月食的形成过程。”说完这段话后,我拿出了篮球和足球以及手电筒。下面一片哗然,终于知道了两球的用途。我说我需要几个同学来做我的助手,同学们显得非常积极,争先恐后的来做“演示者”。最后,我在班里选了两名学生来在教室里演示。我先分配好两人的工作,一个学生拿着篮球代表地球,另一个学生拿着足球代表月球,我拿着手电筒代表太阳。在我的指挥下,“地球”站在教室的正中央,“月球”在不断的移动。我把教室里的灯全都关上,然后拿着手电筒走到讲台前,用它照射“地球”,在“地球”的.后方立刻出现了一片阴影区。首先,我让“月球”站在“地球”的右侧能够被“太阳”照射到的地方,这时我问:“同学们,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什么月相?”同学们想了想说这是满月。这时我让“月球”向阴影区移动,当 “月球” 移动到一部分进入阴影区的时候停下。当这两位同学在演示时,我留意了一下其他同学,发现他们也在很认真地观察。这时我就让一个同学来说一说他观察到了什么。他就回答说“月球的一半被地球挡住了”我继续问“那这是什么现象?”这时不光是这位同学,其他同学也都抢着说道“这是月食”。我说“很好,不过准确的说是月偏食”。然后我让“月球”继续移动,当“月球”完全移动到阴影区内的时候停下,这时“月球”完全被“地球”挡住了,同学们都说这是月全食。“月球”继续向另一侧移动,直到完全出了阴影区,又恢复成了满月状态。至此演示就结束了。
我总结道:“刚才同学们都看到了月食的形成以及结束的整个过程。月食就是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于一条直线上,且太阳与月球分别位于地球的两侧时,照射到月球的太阳光线就会被地球挡住,也就形成了月食。如果只挡住一部分,就是偏食;如果全部挡住,那就是全食。”之后,我又让同学们演示了日食的形成过程。整堂课形象生动,又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来完成的,同学们的兴致都很高,教学效果比较好。
这个案例来源于实际,因为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这个案例教学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月食、日食,使知识变得鲜活、有趣。在这个案例的教学中,融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体现了地理教学的育人功能。
由此我想到,地理课堂教学特别是案例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可以适当的将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或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地理现象、事件设计成案例,让学生搜集资料,参与活动并相互讨论,最终得出结论。案例教学的过程,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了学生思维,开阔了学生视野,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积极探索、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5: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写意图
本节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要了解中国,首先要明确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分等方面的基本国情。这是学生认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进而了解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教材和出发点。因此,本节内容能为今后学习中国地理其他各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节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及分布。
2、教学难点:众多地名在地图上的空间位置的落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我国的位置和疆域特点,分析我国位置的优越性。
(2)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掌握省级行政区德分布,全称、简称及行政中心。
(3)培养分析图文资料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读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
(2)查找资料、分析对比获得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我国辽阔的疆域和优越的位置,激发爱国之情、兴国之志。
(2)了解港澳台都是我国的领土,培养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地理知识学习,具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中学生会浅意识的应用所储备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应用这些知识的时候,往往还不得法,不能熟练、准确的应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加大对地图的使用,深化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加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分析
1、教法
本课是学生了解中国人文环境的第一课。该课主要是介绍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本课教学活动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在学生看书、读图基础上,以问题引路,着重采用地图教学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游戏法等,即“导、学、议、展、练”五位一体教学策略,重点突出一个展字。通过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反复运用地图、开展游戏活动等,把“死”图变成“活”图,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借助学生探究祖国河山的好奇心,(但学生个人目前的读图能力有限)利用小组合作读图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全体、全程主动参与学习,更好体现新课程的综合探究、开放创新的特点,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同时也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知识、借助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地理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开发学生智能。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实现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2、学法
八年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窄等原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师要抓住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积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①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象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②在探究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③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每周一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同学们心中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那么,你们为什么会感到自豪呢?
学生畅所欲言:地大物博、美丽富饶、人口众多、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最北端最南端到了哪里……
教师归纳:其实,爱祖国是不需要理由的,无论她博大或狭小、贫穷或富裕,我们都一样爱他。因为我出生和成长在这里,因为我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人的血,因为这里有我的亲人、朋友,有我熟悉的一切。但我们伟大的祖国所拥有的灿烂的文化、辽阔的疆域、壮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勤劳智慧的人民,使得我们更加为他感到自豪。爱她,就要了解她;了解她,才能更好的建设她。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来学习中国地理。
教师: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情绪带入高潮,营造出一种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让学生积极、主动、高昂的进入中国地理的学习。
通过学生畅所欲言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
(二)学导达标
【位置优越】
1、谜语激趣
教师出示谜语:“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学生猜测(中国的地理位置)。
教师: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应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加以描述?
学生: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等方面。
教师:从谜语中你能得到关于中国地理位置的哪些信息?
学生:中国在世界的北半球、东半球,面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
教师:同学们能否根据这些信息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
学生在图上找到中国。
通过猜谜活动,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而思考这些信息背后反映的中国地理位置并最终落实到地图上,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对照“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疆域示意图”、地球仪,教材第2页文字内容,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地图,独立思考,填写下列表格:
3、合作交流
学生个人独立完成表格,小组内交流答案。然后讨论落实这一部分知识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小组一: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引导学生找出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上。明确中国的半球位置。
小组二:在教材“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上用不同的颜色描绘出赤道、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的经线圈,看中国所处的半球位置。
小组三:在“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疆域示意图”上,找到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看中国的纬度位置。
小组四: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地图上提取有关的地理信息,明确了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一般应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和与邻国或邻区的相对位置四方面去分析。进一步体会到地图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
教师及时鼓励和评价。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时要做到认真仔细,把学生引到位,帮助学生克服不习惯使用地图时产生的困难,教会学生正确地使用地图,从读图中获取知识。
(过渡)我国所处的位置好不好呢?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下面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师为小组分配任务,要求学生小组内互动探究,探究出结果后,以丰富的形式进行展示。
活动一:出示俄罗斯、加拿大、巴西图:比较我国的纬度位置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的纬度位置有何不同?说说我国纬度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活动二:屏幕展示蒙古、日本图: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活动三:通过以上分析,补充下表,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点。
(三)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谈谈自己的收获。
出示学习结果自我总结提纲:
(1)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2)这节课我有什么体会?(3)我对这节的学习经历有什么感受?(4)这节课的问题解决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5)这节课的学习对我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启迪?
学生对照提纲认真反思。教师发现学生准备差不多时,要求学生向其他同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五、教学反思
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可见我们教学中非常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例如:我国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要理解这一知识点可能比较抽象,如果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可能易于理解,如我国北方和南方种植的农作物有明显差别,北方适宜种植小麦、花生、甜菜,而南方适宜种植水稻、油菜、甘蔗;北方水果主要有苹果、梨,南方盛产柑橘、香蕉、菠萝等。再如我国位置优越造就了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象海滨风光、内陆沙漠、北国冰雪、海南热带风光等等。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6: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小鸟的邂逅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面临重重压力与挑战。在种种压力与挑战面前,教师需要高度的专业素养和各项相关技能。在教学中实践中教师会遇到各种教学无法与设的问题。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快速正确的处理教学中所面临的突发问题呢?我觉得这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自己在处理此类问题之后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以达到完美。
我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早晨,我正在给一年级上语文第二册的《两只鸟蛋》,突然一只小鸟撞到教室外的玻璃上,掉了下来。顿时,安静的教室热闹起来,学生根本没有上课的心思了。巧的`是,这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热爱小鸟,热爱动物的思想感情。于是我就灵机一动运用这个好机会,来引导学生爱小动物。我把受伤的小鸟捧到学生中间,让他们观察有没有受伤?以及其学生的怜悯之心。经过观察体外没有伤,可小鸟依然耷拉着脑袋,紧闭双眼,这时,有的同学说:“小鸟受伤了,好可怜啊!”,有的说:“他为什么会撞到玻璃上呢?”,还有的说:“我们给小鸟治病吧!”面对学生的疑问,我只做了简单回答,然后把小鸟放到窗台上,下课再救治。我又趁机说:“既然小鸟受伤了这么可怜,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小鸟和小动物呢?”我就让学生自由发言,很多学生都说到:要保护动物,保护小鸟。下课了,我走出教室后一个学生对我说:“小鸟死了。”我就让学生把它扔了。
课后我就在想我处理问题的整个过程,我觉得还算满意,完成了教学目标。可是,经过我有反复的想,是有问题的:对小鸟死后的处理太草率了。表面上我是完成了教学目标,实际上是没有完全完成。自从国家实施课改,提倡素质教育以后,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改为“三维目标”而他的第三条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本节课我来说,学生已经有了爱护动物的情感,在后面的谈话中也表明了态度。那么怎样让这种思想在学生的生活中实施呢?这就是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我能在小鸟死后,通过榜样示范,引领学生怎样的爱动物?亲自带领全班学生把小鸟埋了,就能更好的促使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我认为这样才算是,真正正确的运用教育机智处理教学中的突发问题。
篇7: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学校开展了新课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观念是老师先教,学生后学,但新课改们要求教师以大胆创新的精神实施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精髓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更有待于把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切实地运用到我们现实课堂中去。在学习新课改的过程中,我担任了英语学科的授课任务。如何改变自己一如既往,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兴趣?如何把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如何把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巧妙地运用于自己的英语教学中?这些问题时刻萦绕在自己的脑海中,也希望能通过运用这一模式,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将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案例的问题及境地:
然而,他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无论在年龄,还是身心发展等方面都略低于小学生,小学生受到年龄,性格,认知水平的限制,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能否适合于小学课堂教学,又能否适合我们的小学生呢?又怎样将新课改的教学模式真正落实到小学课堂中呢?
(第一次授课)
带着这些疑问与困惑,我认真学习新课改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五步教学法,即明确学习目标,自学前的指导,学生自学,后教,当堂训练。在第一次授课中,学生们能在小组学习中积极参与,乐于学习。但课堂效果非常理想。
(片断一)学习前的热身
师: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How are you?What day is it today ?It’s cool today 。Let’s do,ok?
生:Ok。
(老师和学生一起做运动,打节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
师:I have two animals 。They’re cat and rabbit 。They can jump
(老师边说边做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师:These animals can do somethings 。你们在家会做什么呢?
生:我会抹桌子,洗碗…(争先恐后地说)
师:Ok,今天我们学习Unit Four What can you do?(自然引出课题并板书)
师:I have a good friend 。Her name is Chen Jie。Now what’s she doing at home ? (播放幻灯片)
生:她在做饭,浇花,倒垃圾,扫地,打扫卧室。
师:既然陈洁这么能干,那么老师相信你们今天也很棒,也能学会这些家务事,并且掌握相应的词组以及句型。(自然明确地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给予学生极大的自信心。)
师 :我们分成了六个组,小组内自学单词和词组:cook the meals ,water the flowers ,sweep the floor ,clean the bedroom,empty the trash 。并且找出自己认识的单词。
(片断二)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单词
师:请同学们自由说说你们认识的单词吧
生:我会认clean the bedroom,floor ,trash,(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那么,你们不认识的又有哪些单词呢
生:cook ,meals ,water ,flowers ,sweep,empty
师: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陌生的单词吧(老师教,学生学)
(在教授这些新单词的同时,我注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如在教授“water ,flowers”这两个单词时,教师拿来一杯水,一枝花,形象,直观地教授单词,在教cook the meals 时采取快慢读法,在教sweep ,empty 等单词时采用分节读或做游戏等方式来教词汇。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单词,在轻松的氛围中习得语言,避免枯燥乏味,让学生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片断三)在掌握词组的基础之上,教学句型。
师:Can you clean the bedroom?
生:Yes,I can。(老师随机板书I can,并教读单词)
(生踊跃读I can)
师:谁会用“I can …”说一句话呢
生:I can clean the bedroom 。I can sweep the floor…
(教室里顿时热闹非凡,学生们都不由自主地说,自己会干什么事情,由会说词组自然过渡到句型的学习)
师:(微笑着表扬一句)You’re helpful!(及时表扬学生能干有用,巧妙引出新句型You’re helpful!
生:You’re helpful!
师:I’m helpful!
(师生互说这两句话You’re helpful!/I’m helpful !小组内互相表扬,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称赞他人,欣赏他人,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
师:I’m helpful 。I can …
生:I’m helpful 。I can …
(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锻炼口语能力)
师:What can you do?
生:I’m helpful 。I can … (自然引出句型What can you do?小组互问互答,师生互问互答,设置情景对话,复习已学句型)
第一次授课后的教师研讨:
教学环节安排紧凑,课堂气氛活跃,形式多样。但是教学容量大,虽然赶着上完了,但并不轻松,学生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在“先学后教”环节上,还有待改进,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空间,以及运用“兵教兵”的教学方法,在自学之前,教师还应明确指出学生在小组学习是重点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有的放矢。
第二次授课:
(片断一)明确小组自学目标
师:同学们,分小组自学,找出自己不认识的单词。
(生仔细查找,并做上记号)
师:请自由说说。(生纷纷举手说)
师:对于这些不认识的单词,有谁会呢?(生自由读,采取“兵教兵”的方法,师适当指导,及时纠正发音错误)
(在第一次授课基础之上,有所改进,由找认识的单词变为找不认识的单词,进而先解决疑难,扫除单词障碍,再带出已学旧单词,从而学习整个新的词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解疑答惑的兴趣浓厚。)
(片断二)开展活动,复习巩固词组,Play games滚雪球。
师:I can weep the floor 。
生:I can weep the floor and clean the bedroom。
(片断三)删掉句型I’m helpful
师:I can …What can you do?
生:I can …
(教学句型What can you do?师生互动,一问一答,操练句型,小组内分角色口语交际并情景表演,教学内容量合理,避免了第一次授课时的内容量过大的问题)
第二次授课后的研讨:
初步体现了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即“明确教学目标――自学前的指导――学生自学质疑――教师点拨释疑――学生当堂训练”五步教学法。从复习旧知入手创设学习情境呈现本课主要学习任务和教学目标。以“兵教兵”的方法,让先行学会的学生示范读、教师随机点拨、范读。遵循了“单词→词组→句子→对话应用”的教学思路,由简入难,分层推进,将本课教学难点得到有效化解。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作为英语老师应注意英语课堂教学用语,应规范严谨。同时还应注重自己的语音,不断学习。更多地关注班级里的后进生,给予他们赞赏的目光,鼓励他们进行口语训练,为他们创设更多的英语表达机会。
依然困惑的问题: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不仅有效实施新课改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而且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听力训练?对学生进行笔头练习,对学生所学语言进行复习巩固呢?这些都是值得自己不断思索和钻研的问题。
总之,有效实施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任重而道远,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切实领悟新课改教学模式的精髓,不断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构建大家所期待的真正的新课堂!
篇8:地理标志的若干成功案例
“德庆贡柑”的商标由看起来像两个不闭合的圆,很符合柑桔的形状,缠绕一起有点“丰收”的意思,“DQGG”就是德庆柑桔的拼音缩写。因为“德庆贡柑”产于广东德庆县德城街道办等13个乡镇,所以由此命名。该地域气候温和,常年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所以种出来的柑桔果色金黄,皮薄光滑,肉质脆嫩,爽口无渣,果汁丰富,清甜可口,香蜜浓郁,富含多种维生素。
“德庆贡柑”商标自从注册后,种植面积和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柑桔成了德庆农民的“摇钱树”。
篇9:地理标志的若干成功案例
“平凉金果”产于甘肃平凉市即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庄浪县和静宁县的34个乡镇。
“平凉金果”地理标志如上面左图,红身苹果、配以绿叶,加上一个大大的“G”字。自从商标注册后,身价从注册前的每公斤1.1元上升到注册后的每公斤2.1元,增长91%;农民人均收入由注册前的558元上升到注册后的730元,增长30.8%,占农民总收入的30.2%;年销量53万吨,其中出口6000吨,销售额11亿元;占当地农业产值的39.5%;从业人员25万,占总人口总数的12.63%。
篇10:地理标志的若干成功案例
“西吉马铃薯”产于宁夏自治区西吉县。该区域海拔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好,耕作层深厚,富含钾素,所以很适合种植马铃薯。“西吉马铃薯”红皮黄肉,煮食时香味四溢,口感香而滑润,风味独特,口感较好,不宜断裂。
“西吉马铃薯”的标志很“酷”。“西吉”地名的二字巧妙组合起来,就像上图看到的“酷”字,它非常符合西吉气候冷凉的特点。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后,种植面积和年产值不断上升,农民年收入不断增加,产品出口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以色列、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多个国家,西吉马铃薯已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篇11:地理标志的若干成功案例
“双阳梅花鹿”原产于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行政区域内的8个乡镇。“双阳梅花鹿”鹿茸体粗大上壮,细毛红地,茸质松嫩,有机质含量高。
“双阳梅花鹿”的标志,头顶上像一个红色的“咸蛋黄”,又像正午的太阳,下面的枝条又像梅花鹿的角。自从该标志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在促进农民增收、鹿业增效、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鹿茸产品价格不断上涨,从业人员也不断增长,产品产值比例不断升高,销售额更是年年高升。
地理标志产品大全:
华北地区
北京市:平谷大桃,燕山板栗,大兴西瓜,房山磨盘柿,昌平苹果,门头沟京白梨,昌平草莓,延庆国光苹果
天津市:茶淀玫瑰香葡萄,香盘山磨盘柿,小站稻,独流老醋,七里海河蟹
河北省:顺平桃,唐县大枣,宣化牛奶葡,魏县鸭梨,容城绿芦笋,黄骅冬枣,昌黎葡萄酒,沙城葡萄酒,沧州金丝,卢龙粉丝,泊头鸭梨,蠡县麻山药,涉县核桃,赞皇大枣,京东板栗,涉县花椒,山庄老酒,
板城烧锅酒,武安小米
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肥牛,苏尼特羊肉、巴林石,呼伦贝尔西旗羊肉,阿鲁科尔沁牛肉、阿鲁科尔沁羊肉 鄂尔多斯细毛羊
山西省:太谷壶瓶枣,祁县酥梨,永济芦笋,沁州黄小米,平遥牛肉,山西老陈醋,阳城蚕茧,广灵小米,左权绵核桃,左云苦荞
辽宁省:盘锦河蟹,桓仁蛤蟆油,桓仁山参,傅家花生,抚顺哈什蚂花、牛苹果,清原马鹿茸,黑山花生,盘锦大米,锦州道光柑,鞍山南果梨,大连鲍鱼,大连海参,岫岩玉,丹东板栗,桓仁冰酒,桓仁大米,桓仁大榛子,桓仁红松籽,桓仁蛤蟆油,桓仁山核桃油
高桥陈醋
吉林省:延边黄牛肉、吉林长白山中国林蛙油、白城绿豆、白城油葵、大川平贝母、吉林长白山天然矿泉水、吉林梅花鹿、姜家店大米、集安板栗、延边苹果梨、吉林长白山人参、露水河红松籽仁、通化山葡萄、扶余四粒红、延边大米、梅河大米、白城燕麦、长白山红景
黑龙江省:五营木都柿,珍宝岛大米,饶河东北黑,铁力平贝母,铁力北五味,铁力中国林蛙油,抚远“黑龙江大马哈鱼”鱼子,抚远“黑龙江鲟鳇鱼”鱼子,宝清红小豆,五常大米,孙吴大果,沙响水大米,宝清大白板,梅里斯洋葱,挠力河毛葱,板子房西瓜,北大仓酒,玉泉酒,黑龙江大豆(九三垦区)
华中地区
河南省:卢氏鸡、张弓酒、河阴石榴、正阳花生、西峡猕猴桃、西峡香菇、济源冬凌草、淮阳黄花菜、仰韶酒、洛阳牡丹、道口烧鸡、西峡山茱萸、钧瓷、怀山药、平舆白芝麻、方城丹参、南召辛夷、原阳大米、汝瓷、灵宝大枣、灵宝苹果、偃师银条、确山板栗、卢氏黑木耳、卢氏连翘、宁陵金顶谢花酥梨、嵩县柴胡、唐半夏、唐栀子、中牟大白蒜、禹白附、禹白芷、禹南星、宁陵白蜡杆、泌阳花菇、内黄大枣、信阳毛尖、固始鸡、信阳红、固始云雾、商城黑猪[1]、许昌腐竹、郑州黄河鲤鱼、潢川甲鱼、新郑大枣
湖北省:来凤金丝桐油、咸丰白术、板桥党参、来凤漆筷、景阳鸡、九资河茯苓、襄阳大头菜、利川山药、涨渡湖黄颡鱼、窑湾蜜桔、程河柳编、巴东独活、襄麦冬、来凤凤头姜、罗田甜柿、丹江口翘嘴、洪山菜薹、京山桥米、利川莼菜、利川黄连、恩施玉露、蔡甸莲藕、郧阳乌鸡、龙峰茶、邓村绿茶、宜城板鸭、罗田板栗、房县黑木耳、竹山绿松石、郧阳木瓜、丹江口翘嘴鲌,武当蜜橘,[2]麻城福菊、荆州鱼糕、罗田金银花、黄陂荆蜜
湖南省:醴陵瓷器,黔阳冰糖橙,武冈卤铜鹅,武冈卤豆腐,临武鸭,永丰辣酱,湘西猕猴桃和乐蟹,古丈毛尖,隆回龙牙百合,隆回金银花,浏阳花炮,邵东玉竹、湘绣,邵东黄花菜,湘阴藠头,桃源野茶王,乌牛早茶,雪峰蜜桔、松花石、松花砚,仓桥水晶梨,汉寿甲鱼,澧县葡萄、安化黑茶,桂东玲珑茶
华东地区
上海市:崇明老白酒、崇明老毛蟹、南汇水蜜桃
江苏省:东海水晶,鸽岛、竹岛、羊山岛、开山岛、秦山岛、车牛山岛、达山岛、平岛醋,固城湖螃蟹,镇江香醋,
高邮鸭
、高邮咸鸭蛋,洞庭(山)碧螺春茶,宝应荷藕,泰兴白果,扬州漆器,阳澄湖大闸蟹,雨花茶云锦,南通长江河豚(养殖),吕四海蜇,盱眙龙虾,河横大米,兴化香葱,东台发绣,邳州银杏[3],阳羡雪芽茶滨海白首乌
浙江省:新昌花生、开化杜仲茶,王店三园鸡,温郁金,姚庄蘑菇,建德苞茶,松阳茶,天目山铁皮石斛,龙井茶、杭白菊,庆元香菇,金华火腿,龙泉青瓷,常山胡柚,新昌花生(小京生),安吉白茶,塘栖枇杷,余姚杨梅,黄岩蜜桔,萧山萝卜干,天台乌药,海盐大头菜,德清早园笋,严东关五加皮酒,龙游发糕,仙居鸡,常山山茶油,遂昌竹炭,瓯柑三门青蟹,宁波金柑,绍兴酒,慈溪杨梅
安徽省:涡阳苔干,霍山黄芽,霍山石斛,迎驾贡酒,怀远石榴,凤丹长丰草莓,八公山豆腐,六安瓜片、宣纸、滁菊、口子酒,黄山毛峰茶,砀山酥梨,古井贡酒,太平猴魁茶,黄山贡菊(徽州贡菊) ,符离集烧鸡,宁国山核桃,霍山百合,塔山石榴(淮北市烈山区)。
福建省:柘荣太子参,尤溪金柑,永安莴苣天,宝香蕉,南日鲍,龙岩咸酥花,浦城薏米,平潭水仙花,德化黑鸡,清流豆腐皮,河龙贡米,云霄枇杷,永泰李干,连城红心地瓜干,明溪肉脯干、闽笋干,永春佛手茶、大红袍茶、白毫银针,古田银耳,建瓯锥栗,永春芦柑,政和白茶,柘荣太子,福建乌龙茶,坦洋工夫永春、佛手,德化白瓷、永春篾,香东山鲍鱼,长汀河田鸡,武夷岩茶,建宁建莲清流溪鱼,浦城丹桂,莆田桂圆,莆田枇杷,武平金线莲
江西省:横峰葛,大余金边瑞香,余江夏天无寻乌蜜桔,三湖红桔,广丰白耳黄鸡,广昌通心白莲,泰和乌鸡,万年贡米,金溪黄栀子,崇仁麻鸡,兴国灰鹅,军山湖大闸蟹,高安腐,竹浮瑶仙芝,南康甜柚,瑞昌山药,彭泽鲫,南城淮山,婺源绿茶,南安板鸭,遂川金桔,峡江传统米粉,安福火腿,宜春茶油,奉新大米、四特酒,万载百合生米藠头,南丰蜜桔、狗牯脑茶,赣南脐橙,泰和乌鸡,景德镇瓷器,庐山云雾茶,弋阳年糕,商州枳壳、三瑚红桔,天桂梨,共青板鸭及副产品夏布萱麻,东乡瘦肉猪,临川贡酒,婺源荷包红鲤鱼、白玉豆系列蔬菜,余干辣椒,梅岭毛尖,五丰系列米粉,三江口萝卜,广丰马家柚
山东省:周村烧饼,景芝神酿酒,平邑金银花,日照绿茶,苍山大蒜,马家沟芹菜,烟台大樱桃,泰山赤鳞鱼,大泽山葡萄,无棣贝瓷,烟台鲍鱼,沾化冬枣,烟台苹果,烟台葡萄酒,龙口粉丝,平阴玫瑰,乐陵金丝小枣、丁马甲鱼,安丘大姜,潍县萝卜,崂山绿茶,昌邑丝绸,青州蜜桃,威海海带,海洋白黄瓜,金乡大蒜,成武大蒜,沂源苹果
华南地区
广东省:罗浮山百草油,东陂腊味,合水粉葛、端砚,郁南无核沙糖桔,罗定肉桂,新兴香荔,清新冰糖桔,西牛麻竹笋,徐闻山羊,龙门年桔,水东芥菜,清远乌鬃鹅,星子红葱,惠来荔枝,西牛麻竹叶,连南瑶山茶,连州溪黄草,普宁青梅,河源米粉,廉江红橙,马坝油粘米,增城丝苗米,程村蠔春,砂仁流沙南珠,陆河青梅,埔田竹笋,普宁蕉柑,覃斗芒果,愚公楼菠萝,英德红茶,化橘红黄圃腊味,梅州金柚,新会陈皮,新会柑,南山荔枝,湛江剑麻纤维,徐闻良姜,南雄板鸭,白蕉海鲈,增城迟菜心,派潭凉粉草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罗汉果,桂林马蹄,桂林腐乳,桂林米粉,桂林辣椒酱,灵川狗肉,兴安白果,全州禾花鱼,全州湘山酒,绍水蘑菇,恭城月柿临桂五通甘蔗平乐茨菇平乐石崖茶灌阳红枣大新苦丁茶,梧州龟苓膏,梧州腊肠,钦州坭兴陶,融水糯米柚,桂林三花酒,容县沙田柚,合浦南珠巴马香猪,荔浦芋,凌云白毫茶,永福罗汉果,忻城金银花,玉林香蒜,天等指天椒,阳朔金桔,横县茉莉花,横县大头菜,南山白毛茶[4]
海南省:兴隆咖啡,琼中绿橙,白沙绿茶
西南地区
重庆市:涪陵榨菜,合川桃片,酉阳青蒿,江津花椒,南川方竹笋,金佛山方竹笋奉节脐橙,城口老腊肉
四川省:南江山核桃,会理石榴,涪城麦冬,洪雅雅连,国胜茶青,川七佛贡茶,旺苍杜仲,彭州大蒜,资中冬尖,新店七星椒,双流枇杷,南溪豆腐干,泸州酒,江油附子,都江堰猕猴,中江丹参,雁江蜜柑,蒙山茶,水井坊酒,古蔺肝苏,安岳柠檬,苍溪猕猴桃,苍溪雪梨,龙泉驿水蜜桃,通江银耳,南江金银花,长赤翡翠米,汉源花椒,剑南春酒,郫县豆瓣,青川黑木耳,双流冬草莓,达县苎麻,温江大蒜,仪陇大山香川芎,金阳白魔芋,金阳青花椒,朝天核桃
贵州省:赤水金钗、石斛,赤水乌骨鸡,兴义饵块粑,德江天麻,开阳富硒米,遵义朝天椒,余庆小叶苦大方天麻,茅台酒,梵净山,翠峰茶,余庆苦丁茶,沙子空心李,六枝特区“郎岱酱”
云南省:红河灯盏花,程海螺旋藻,洱源梅子,普洱茶,宣威火腿,文山三七,昭通天麻,石屏杨梅西畴阳荷深沟鸡[5]
西藏自治区:西藏那曲冬虫夏草,西藏藏药
西北地区
陕西省:紫阳天然蓝黑板石,延川红枣,紫阳蓝黑板石,临潼火晶柿,略阳乌鸡,汉中仙毫,子洲黄芪,富平柿饼,府谷海红果,黄龙核桃,西凤酒,陕西苹果蓝田玉,韩城大红袍,紫阳富硒茶,太白酒,凤县大红袍,平利绞股蓝,商洛丹参,延安酸枣,周至猕猴桃,定边马铃薯[6]
甘肃省:文县纹党,临泽小枣,秦安蜜桃,两当狼牙蜜,西和半夏,苦水玫瑰,兰州百合,礼县大黄,临洮大丽花,武都橄榄油,平凉金果龙神茶,庆阳黄花菜,静宁苹果,环县荞麦
青海省:藏毯互助青稞酒
宁夏回族自治区:香山压砂西瓜,灵武长枣,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宁夏枸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色买提杏干,莎车巴旦姆木垒鹰嘴豆,阿克苏红枣,阿克苏核桃哈密大枣,吐鲁番葡萄,伽师瓜,库尔勒香梨,哈密瓜
篇12: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案例
两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以下是针对自己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地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现在的初中生思维活跃,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及观念意识,普遍对地理科不重视,在课堂上的情绪不是冷漠呆滞就是惟恐天下不乱。如果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不更新,上课时只是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势必造成学生更加冷漠更加的不兴趣。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用“心”去施教,热切地关注学生。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首先,我们教师的课前准备除了写教案,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了解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一是积极的旁观者,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启迪思维,激励斗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篇13: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案例
七年级上册引领学生走入地理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地球、地图、陆地与海洋、天气和气候、居民与聚落等)与地理技能(读图、表和分析和绘制相关地理图表),本学期以上册为铺垫,进行分区地理学习,以实现学生地理知识的升华和地理技能的提升及对社会、环境的正确态度和价值取向。因此在新的学期,我打算由原来的以教授法为主,逐步转变为以讨论为主。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地理。
《亚洲》是本学期的第一节课,因此这课很重要。从这课开始,就要逐渐教会学生分析地理的方法即从哪些方面入手。《亚洲》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部分,而其实在以后学习其它地区或国家时也是从这两方面入手。因此从《亚洲》开始,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区与国家时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入手。同时,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什么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他们可能没什么概念。所以本节课我还着重区分了自然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等,人文环境包括人口,文化,经济等。那么在这节课里,主要是我按照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找出答案,并且反复强调以后的学习中要按照这些方面分析。《亚洲》这部分一共用了3课时,一课时用来讲自然环境,我会给学生们强调学习一个地方先要知道它的位置,那么一般是从图上获得一个地区的位置。让学生们养成看地图的习惯。这样也便于学生更加形象的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学习地形同样是看图,主要是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本节课我引导学生们看地形图的步骤,让他们逐渐学会自己看地形图。接下来是气候,其实气候是和地理位置有关的。因此我在本课开始就从位置的角度让同学们思考亚洲的气候,而不是毫无思路的死记硬背。二课时讲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其实是和自然环境紧密联系的,因此我对照自然环境来讲人文环境,从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从这些角度分析某个地区的人文环境的特点。三课时主要是总结以及举例巩固,让“自己学会分析地理信息”这个概念更加深刻的留在学生头脑中。这样的上课方式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取得较好效果。
本课也存在有一些不足,比如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分析能力可能还比较欠缺,我没能很好的掌握好这个度,在以后的课里我会逐步改进。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采用讨论的方式上课,课堂纪律还比较难掌控,在今后的课里都会逐步改进。
篇14:在反思中领悟地理案例教学之精髓
在反思中领悟地理案例教学之精髓
在反思中领悟地理案例教学之精髓文/薛晓燕
摘 要: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既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对案例教学的操作策略上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不少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自主探究;误区
一、地理案例教学存在的误区
1.教学案例的选择与编写不恰当
随意选编不切合教学目标的案例,学生从中受到的启发又少,那就违背了案例教学的初衷;选编的案例不注意时效性,那就不符合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特点,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选择难易适度的案例,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案例过于简单会减少学生的思考量,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案例的难度过大会加大学生解读案例内容的负担,绝大多数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那么分析讨论便无法正常进行,更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导致整个教学活动的失败。
2.案例教学演变为教师“教案例”、学生“背案例”
由于对案例教学的实质认识不到位或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不少教师误把案例素材当作知识体系来教,忽略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从而陷入教师“教案例”、学生“背案例”的误区。例如,人教版必修三的“荒漠化的防治”一节,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荒漠化是区域环境问题的一种,教材以“荒漠化问题”为例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原因、危害、防治进行分析和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是荒漠化问题的典型代表,是荒漠化具体的典型代表。教材中的第一部分“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如果处理成我国西北的区域自然地理教学,上课过分强调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干湿地区的划分、干旱产生的原因,这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教案例”。而根据课标,有关上述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只是为分析荒漠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服务的。
3.教师不自觉地陷入角色误区
或者放任自流,扮演“旁观者”,任学生自己去讨论、争论;或者越俎代庖,担当“演说员”的角色,从头到尾只顾自己发表见解,不注意调动学生讨论发言的积极性;或者充当“仲裁员”,对学生之间的争论横断是非;或是担当“评论员”,对学生的发言评头论足。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有损于案例教学的效果,甚至直接导致案例教学的失败:放任自流,由于缺乏必要的有效引导,整个课堂成为“一盘散沙”;越俎代庖,学生成了纯粹的观众,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评头论足、横断是非,容易损伤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不断学习,笔者认为案例教学的精髓就是:它实质上就是一种自主探究性学习,它以精选的能说明地理原理的地理案例为教学材料,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特征,从而引导学生在对案例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地理知识和能力。
二、在实施地理案例教学中所做的探索
1.精选案例,运用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材料的选取,它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用于提示地理原理和规律、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因此,教师只有建立在对案例作用和地位准确认识的基础上,充分研究教材和学生,广泛关注社会实践,才能选编出最适合特定学生、特定内容的案例。
(1)引用教材中的案例并对其进行整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呈现多样化格局,不同的教材可以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分析相同的知识点。且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是精选的经典案例,与所学内容紧密相连,对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有着显著的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师应首选教材案例。
学习“工业区位的选择”时,笔者利用了人教版教材中的案例“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采用“问题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区位分析能力。设计问题如下:①你知道鞍钢所需的煤、铁矿石主要来自哪些地区?②辽宁省本是一个产煤大省,为什么鞍钢还要从外省大量运入煤炭?③你能分析出鞍钢的区位因素吗?该基地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④上海市本身并没有煤和铁矿石资源,为什么还要建立一个大型的钢铁基地?试阐述你的理由。⑤从环境、资源、水源角度考虑,上海宝钢为什么布局在城市的北部且濒临长江?⑥试从市场、资源这两个因素考虑,你认为宝钢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2)关注学生生活,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案例
教材中的案例虽然经典,但有时学生对教材案例背景比较生疏,区域地理知识薄弱,如果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进行学习,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又冲淡了其对方法和原理的学习,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因此,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生活地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特点,尽可能地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从这些案例出发,先阐明原理,再利用教材案例加以印证,从而学生驾轻就熟,从已知推出未知,从现象发现本质。“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课,教材提供案例“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对于青岛的学生来说,起点较高。为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首先补充了两个青岛的案例。“案例1: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案例2:十五年筑巢引凤――开发区形成名牌企业群体”。(案例1、案例2材料略)通过案例1让学生探究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运用案例2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的联系,进而比较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对两个本土案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再来研究教材案例“珠三角音响集聚”可谓是水到渠成。而且从学生身边选取案例,起点低、学生兴趣浓。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发挥潜能,提高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2.研读课标,注重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实现由“教案例”向“用案例教”的转变
“教案例”,就是忠实传授案例内容的教学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对案例内容做细致的梳理,到位的传授,“以本为本”“以案为案”。
“用案例教”,则是依据课标,将案例作为学习素材,实现三维发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借助的载体或者切入点,案例本身并不是教学的重点,并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而是通过案例悟出隐含在其中的地理基本原理,体现“问题解决”特色。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对课标和教材内容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的质量甚至成败。深入钻研和领悟课标,是进行案例教学、避免“教案例”的前提。如,前面提到的“荒漠化的防治”一节,只要准确把握课标,我们就可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核心不是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更不是西北区域地理的教学,而是通过分析典型案例类型,以“荒漠化问题”为例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原因、危害、防治进行分析和研究才是重点。
注重知识和方法的迁移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传统工业区”的典型案例是德国鲁尔区,教学中一般通过分析其区位优势、衰落原因来探究综合整治的措施。但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从案例中抽取传统工业区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资源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等方面,探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采取的主要对策。因此,知识和方法的迁移是“传统工业区”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案例教学中,运用拓展案例是实现知识迁移的有效手段。如,前文所述的“荒漠化的防治”一节,两个拓展案例就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同样都是荒漠化问题,尽管社会背景不同,但相似的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这是荒漠化问题内部不同地域之间的知识迁移。在复习课上还应该增加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拓展案例,如,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侵蚀,以促进不同类型生态环境问题间的知识迁移。
3.教师当好“三导”角色,有效组织案例教学
教师在整个案例讨论过程中要善于当“三导”角色――导航、导游、导演。既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适时诱导学生,或给予提示、发问,或故设疑团,或充当争论反角,使案例讨论的发言始终围绕题目中心顺利进行,不发生偏题或跑题,同时也使讨论中的争论能深入开展下去,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理解的深化。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胶南实验中学)
篇15:研究高考命题形式重视地理案例教学论文
研究高考命题形式重视地理案例教学论文
一、重视地理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纵观近几年高考、不难发现、无论是地理单科试卷还是文科综合测试卷、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自主命题卷、在大部分主观试题的命题形式上都体现了“案例导原理” 或“案例导理论的特点、即要求学生根据试题中所提供的材料或案例、运用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或规律来分析解决教材中未曾出现的实际问题。 这里,举两个例子。 ①2004 年上海单科试卷主观题中的第七大题、通过提供冰岛的一段资料、要求学生分析该国的相关区域特征(包括冰岛的地理位置、地形、岩石成因类型、气候、洋流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类型、旅游业发展条件、主要城市和能源资源等人文地理特征)。②2004 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沿海和安徽等地区卷”的第 36 题、通过提供中亚平原地区 20 世纪 60 年代频发沙尘暴(“白风暴”)的案例、要求学生分析该地区河水的主要补给形式及影响因素、外力侵蚀作用、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结果及形成过程和机理等。 因此,从高考的上述命题形式及其反映出来的命题意图看,重视地理案例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势在必行的,否则,学生在高考中很难具备这种较高层次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此外,依据现行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尤其是人文地理部分和《选修》教材)乃至即将全面实施的与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相配套的实验教材中,“原理加案例”或“理论加案例”式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实施地理案例教学也是可行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根据现行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编写的高中地理新教材、在高一(必修)下册和高二、高三选修教材中,“原理加案例”式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但教材中的案例往往只提供一种情境,至于问题的设置需要教师去创造。 因此、教学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就现行教材高一下册《7。3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一节中分析影响上海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为例,谈谈如何实施地理案例教学。
1、呈现地理案例
首先、在上课之前、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教材提供的上海港背景素材、确定所要讨论的问题。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前可预先把案例材料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生动描述,并辅以计算机多媒体手段或网络环境方式呈现背景材料,模拟再现实际情境。
补充:上海港区位案例相关材料
已有几百年悠久历史的上海港,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心,扼长江入海之咽喉,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同时又处于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运输通道的交汇点。 上海港地理位置适中,腹地经济发达。 上海港最突出的地理优势是水上交通便利、水陆相连,江海相连。
上海港是我国第一大港、也是世界著名大港口之一。 2000年以来,货物吞吐量突破 2 亿吨大关(位居世界前列),上海物资总量的 60%和上海口岸外贸进口物资的99%都通过上海港。可见,上海港在上海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上海港的管辖范围包括长江口、黄浦江水域和杭州湾北岸水域,港区总面积达3600km2。 主要港区沿黄浦江两岸分布,现有万吨级泊位 70 个、黄浦江航道水深约为 8―10m。
讨论问题设计如下:
①阅读课本“图7。15上海港位置”。找出上海港的位置,观察其主要港区分布在哪里? 为什么说上海港首先是一个河口港,又可兼作海港?②上海港所处地区属于何种地貌,这种地貌对港口建设有何优缺点?
③长江和黄浦江为上海港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④为什么上海港能发展成为我国第一大港?其有利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⑤什么是经济腹地?上海的经济腹地对上海港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⑥上海市经济发展对港口建设和发展起什么作用?
⑦与上海近在咫尺的浦东地区经济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发展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⑧对比上海港,鹿特丹港有哪些区位优势?
2分析讨论地理案例
(1)在简单介绍港口建设的历史及我国海洋运输概况后,引入我国第一大港―上海港的建设,首先呈现中国政区图及上海港补充材料,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从水域条件和陆域条件两方面了解影响上海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然后围绕小组合作、现场抢答等形式展开问题讨论。
(2) 指导学生阅读“图 7。15 上海港位置”,得出上海港地处长江口与黄浦江交汇处,主要港区沿黄浦江两岸分布,东临东海,因此它首先是一个河口港,又可兼作海港。
(3) 结合案例材料有关数据讨论长江三角洲地貌对港口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上海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置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三角洲坡度极缓,水流分汊多,泥沙容易淤塞航道),以及长江和黄浦江为港口建设提供的有利条件(为港口提供淡水,并保证船舶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抛锚所需的空间)。
(4)呈现“上海港的经济腹地”示意图,联系《4。3 海洋资源(二)》一节中有关港口建设、经济腹地及配套设施等内容,分析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通过比较长江流域水陆交通运输条件,说明经济腹地是港口兴衰的重要基础;联系《5。6 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中宝钢原料运入、产品运出与上海港交通运输条件的关系,讨论上海港依托上海市这个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外贸基地,对港口建设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5)指导学生阅读“图 7。15 上海港位置”,讨论与上海近在咫尺的浦东地区经济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发展的主要自然原因是由于黄浦江的阻隔,交通不便所致。
(6)最后让学生对比上海港和鹿特丹港、讨论鹿特丹港有莱茵河流量季节变化小,海港更广阔、更发达等区位优势。
3、总结点评地理案例
案例讨论完毕,教师可以对案例分析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
①建设港口时要考虑其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还要考虑腹地、城市等社会经济条件。
②自然因素决定港口布局、经济腹地影响港口兴衰,城市则促进港口的发展。
点评地理案例,是对前阶段案例教学的概括和提升。可以对地理案例讨论作出评价,指出其中的关键性问题;也可以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地理案例中的成绩和不足;还可以启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归纳、总结、促进学生积极而深入地思考。

【地理教学案例(精选15篇)】相关文章:
论旅游管理教育中案例教学的本土化论文2023-02-17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价值分析论文2022-11-24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是什么2023-11-28
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运用论文2022-05-06
基于案例教学法应用在国际贸易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对策研究2023-07-18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探析的经济论文2023-06-07
案例教学法在成人高校《电子商务》教学中应用2023-09-23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刑法教学中的运用论文2022-08-02
案例教学法在Photoshop课堂教学中的构建2023-01-06
案例教学-高中地理新课程中的亮点2024-01-18